国际标准模型

2024-05-31

国际标准模型(精选12篇)

国际标准模型 篇1

1 引言

随着电视机软硬件不断升级, 基于网络化服务模式的智能电视成为国内外业界关注的重点方向, 智能电视已成为2012年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关键词之一。国际市场的智能电视分为两大阵营:以传统电视厂商的三星、索尼等, 以互联网公司Google为主的新锐势力, 他们纷纷在智能电视领域抢占市场。Google、苹果、三星等巨头已经加力推动智能电视的产业变革。我国彩电企业TCL、长虹、海信、创维、康佳、海尔等从2011年开始纷纷推出智能电视, 目前在我国市场, “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彩电行业的标配。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历经十余年的磨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形成了覆盖系统、终端、芯片等各环节完整的产业链。为推动数字电视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提出了新一代数字电视的演进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向IEC/TC100 (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了我国的智能电视国际标准提案 (Conceptua Model for Smart Television) , 并获得立项, 而且由我国主导智能电视标准工作组的制定工作, 这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启的首次有关智能电视主题的国际标准提案和标准工作。

2 国际标准提案背景

2011年初,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成立智能电视标准工作组, 启动了《智能电视概念模型》标准的研究项目。经过组织行业企业的多次研讨, 工作组认为有必要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 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智能电视概念模型》, 争取智能电视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际话语权。

在2012年5月15日召开的IEC/TC100 AGS会议上,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代表我国提出了“智能电视概念模型”技术标准提案, 得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代表的强烈支持, 同意给予该提案IEC国际标准立项, 并成立智能电视标准工作组, 委任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范科峰担任该标准工作组组长。

2012年10月22~26日, 在柏林召开的IEC/TC100 2012年度全体会议上, 范科峰作为IEC/TC100智能电视标准工作组组长详细报告了《智能电视概念模型》标准框架计划和草案内容, 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30多名专家参与讨论。各国专家一致认可标准取得的成果, 并建议通过进一步对各国相关技术内容的调研, 丰富和完善标准内容。

2012年12月, 《智能电视概念模型》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标准的正式立项, 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电视领域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步发展, 使我国标准提升成为国际标准的步伐大幅加快。

3 国际标准提案内容

3.1 概述

该标准提案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智能电视产业背景, 坚持开放式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原则, 以数字电视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 以加强智能电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拓宽应用市场为主攻方向, 提出智能电视概念模型和标准化需求。提案阐述了智能电视的术语、定义和缩写, 以及现有智能电视的产品类型、服务和技术方案, 描述了智能电视的应用场景以及智能电视的应用模型和概念模型, 在智能电视概念模型中解释了智能电视具有的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 最后论述了智能电视的标准化内容和方向。

3.2 主要内容

3.2.1 智能电视的基本功能

(1) 可收看电视, 访问其他应用或网络资源

除收看电视节目外, 智能电视应可以访问和操作其他应用, 并可以获取网络资源或实现在线操作。

(2) 搭载操作系统, 智能遥控器

智能电视应有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承载其更多功能, 并有比传统遥控器更智能的遥控器实现人机交互。

(3) 具有联网功能, 可进行在线新闻、视频等网络操作

具有联网功能的电视才能获取到强大的互联网带给电视的丰富的生活和娱乐资源, 也才能体验到电视的智能化。

(4) 提供应用程序商店, 拥有大量应用

应用程序商店是智能电视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容纳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游戏, 扩充了电视的功能, 给用户带来丰富的个性化体验, 可以自由安装和卸载应用程序、游戏等。

3.2.2 智能电视的高级功能

(1) 开放的软件平台

智能电视采用开放的软件平台, 系统可以升级, 与开发者、服务商以及应用市场等广泛合作, 共同创造、优化和推广智能电视, 促进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

(2) 家电物联网

智能电视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其他家电的智能化, 以智能电视为控制中心的家电物联网成为新的特色。

(3) 智能人机交互

语音识别为用户提供语音搜索, 实现语音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等功能。通过对用户的手势识别进行相应的操作控制。通过摄像头检测用户脸部特征, 实现一些特定的功能 (如智能节能、用户切换等) 。

(4) 云存储功能

智能电视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 可以永久地为用户保存大量的数据和资源, 并提供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的功能。

(5) 在线支付

智能电视带给用户在线视频、教育、支付等众多在线体验, 不仅为电视增添了更多功能, 也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6) 内容服务推送

智能电视能广受消费者关注, 与其丰富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而构建丰富“内容服务”也是智能电视发展的核心。

(7) 多种联网方式

智能电视的网络连接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太网或WiFi等其中的一种, 而是支持多种网络连接, 适配各种网络环境, 用户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

(8) 支持新一代Web技术HTML5

智能电视将以支持新一代Web标准技术HTML5的浏览器为基础, 并支持强化的视频和音乐播放、图形表现力等更多Web技术和应用。

(9) 多屏互动

通过多屏互动技术规范, 用户可以让手机、平板电脑成为智能电视的输入设备, 在不同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间进行多媒体、文件、屏幕之间内容的传输、解析、共享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

3.2.3 智能电视标准体系

不同厂商对智能电视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内容接口, 各厂商的智能电视应用也互不兼容。因此, 建议制定智能电视标准体系, 为智能电视技术和产业后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智能电视标准体系包括:操作系统、系统安全能力、设备间通讯、人机交互、硬件抽象接口、应用开发接口和测试方法等系列标准 (见图1) 。

(1) 操作系统标准

操作系统标准可以优化智能电视, 允许用户在看电视的同时, 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和服务。允许芯片供应商、原始设备制造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实施和提供解决方案来满足标准文档中所描述的要求。该操作系统应包括:内核、硬件抽象层和板级支持包组件、多媒体框架和扩展、TV服务框架、图形设施、网络连接组件和网络浏览器扩展, 其他如:系统应用、电视门户服务接口、数字版权管理和安全、配置文件以及工具等。

(2) 人机交互标准

人机交互是智能电视体现智能的最直接手段, 智能电视的人机交互体现在各种更智能更便捷的交互方式, 如:手势、语音、触摸、体感、眼球和表情等。智能电视比较常见的人机交互方式有:手势、语音和体感技术。标准通过抽象通用的手势、语音和体感识别技术, 规范在智能电视应用中手势、语音和体感的操作定义, 从而在通用层面上对手势、语音或体感的识别和处理进行标准化, 完成智能电视的人机交互功能。

(3) 系统安全标准

制定适用于进行安全相关类业务的智能电视终端系统安全架构规范。同时, 标准也规定软件开发者发布签名后, 软件发布者进行的二次签名机制方法。智能电视终端通过认证鉴权获得解密或验证软件签名所需的信息。

(4) 设备间通信标准

电视与电视, 电视与手机, 电视与平板电脑, 电视与其他设备间的通信展现了智能电视的物联网功能。标准定义设备间通信使用的网络协议, 并在基础协议上扩展通用自定义协议实现设备间的相互通信。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智能终端设备, 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间进行多媒体、文件、屏幕内容的传输、解析、共享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

(5) 硬件抽象标准

标准建议将硬件相关进行统一抽象, 形成硬件抽象层 (HAL) , 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同机器间差异带来的适配问题。HAL模块通过内核驱动接口与驱动进行交互。每个模块的硬件接口都应给出明确定义, HAL中需要继承硬件接口来实现硬件模块。该硬件抽象中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如:键盘、鼠标、传感器、摄像头、音频、显示等;网络连接包括以太网、无线WiFi、蓝牙等。

(6) 应用开发标准

标准分为两部分:供应用开发的工具SDK和承载应用的应用商店。提供完整、便捷的应用开发工具SDK, 提供系统的API给应用开发者。SDK包括系统的完整镜像、模拟器、API接口及示例程序, 并且支持Windows、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环境。通过使用标准的SDK和API, 应用程序开发者可以创建和提供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应用, 并能将这些应用快速地投入市场, 降低开发成本。

(7) 测试方法标准

测试方法标准包含可执行、可重复、可度量的测试方法、验收规范且长期维护;应用、产品、平台在成员厂商智能电视终端上的兼容性及互联互通性测试;根据产品通用性需求, 制定应用产品审核规则, 建立审核机制, 保证在终端设备上的兼容性测试、互联互通测试及安全性测试。

4 结语

本文对智能电视概念模型国际标准提案的提出背景、标准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解析, 这是我国数字音视频领域首次真正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 智能电视概念模型标准提案草案内容已经获得了标准工作组大多数成员国家的认可, 建议以技术报告形式尽快发布, 指导智能电视行业的发展, 为后续智能电视技术标准出台奠定技术基础。

摘要:介绍了由我国提出并主导的国际标准提案《智能电视概念模型》的背景, 阐述了该提案的主要制定过程和最新进展, 对标准提案中的智能电视标准体系以及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安全、设备间通信标准等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智能电视,概念模型,国际标准提案,技术标准

国际标准模型 篇2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了解建筑模型设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建筑模型的设计及制作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型制作,并能通过模型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模型概念进行阐述,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了解模型的类型及功能作用,掌握模型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把握课程中模型设计的范畴,定位在设计、表现类模型上;深入理解地形学模型的基本知识。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模型(0.5)课时

1、模型的概念

2、模型简史

第二节:模型的类型(1)课时

1、设计类模型

2、表现类模型

3、特殊类模型

第三节:地形学模型(0.5)课时

1、地形学模型

2、建筑主体模型

第二章:模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模型设计的构成要素,理解功能、技术、美学三大构成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功能、技术、美学三大构成要素在模型设计中的地位作用,深入理解其影响元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功能构成要素(0.5)课时

1、方案设计

2、实施与展示

第二节:技术构成要素(1)课时

1、比例

2、精度

3、工艺

第三节:美学构成要素(0.5)课时

1、形态

2、空间

3、色彩

第三章:模型制作材料与设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模型制作材料的种类及属性,熟练掌握模型制作设备的操作。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解各种材料的属性及应用,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材料(1)课时

1、纸材

2、塑料

3、金属

4、木材

5、粘结剂

第二节:设备(1)课时

1、基本设备

2、扩展设备

第三节:材料与设备的熟悉(2)课时

1、搜集材料

2、了解设备

第四章:模型设计制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模型设计制作的基本流程,深刻理解模型设计制作的方法要点,掌握模型拍摄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深入理解模型设计制作的技术要点,懂得如何通过模型表达设计思想。

(三)课时安排:34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计划(1)课时

1、计划

2、拟定方案

第二节:模型主体的制作(2)课时

1、图纸与比例

2、模型主体的制作工艺

3、模型的磨制与粘合4、模型的表面涂饰

5、模型制作流程

第三节:环境模型制作(2)课时

1、模型底盘

2、地形的制作

3、道路的制作

4、水面的制作

5、广场的制作

6、配景的制作

第四节:特殊效果模型的设计与制作(2)课时

1、模型单向流水灯光控制器

2、自动控制电路设计

3、光导纤维

4、水循环

5、遥控装置

6、运动装置

第五节:模型拍摄(1)课时

1、拍摄器材

2、拍摄角度

3、拍摄用光

4、拍摄距离

5、背景处理

第六节:模型设计制作应用(26)课时

题目:自主设计一个室内或室外场景,并制作成模型。

要求:

1、设计方案合理,空间复杂程度适中;

2、记录模型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

第五章:电脑设计与雕刻制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电脑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电脑设计的相关软件操作。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熟练电脑软件的操作。

(三)课时安排:27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CNC建筑模型制作(1)课时

第二节:电脑设计与雕刻制作实例(1)课时

1、模型图纸绘制与雕刻

2、模型雕刻组装实例

3、电脑雕刻模型成品

第三节:建筑模型电脑设计与雕刻制作(4)课时题目:结合表现模型的设计方案,使用雕刻机自行设计制作一个ABS塑料建筑模型。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练习与实践。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本课程考核方式:考查。

(二)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及平时表现(考勤,课堂发言)占20%;期末课程设计占8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郁有西,刘木森等,建筑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李敬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莫敷建 陈菲菲,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国际标准模型 篇3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一、引言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内商务谈判的延伸,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设置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谈判技能,为今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国际商务谈判》的现行教学授课模式不足以满足学生谈判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基于此该课程亟待需要改革,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项目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实效课堂”为主题,旨在探索《国际商务谈判》新型的教学模式—MICH模式。教学模式建设是本教改项目的核心,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力求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同时必须体现该课程的现实应用性。

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目标

(一)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能明显地区分出学生训练中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技能阶段,从而便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模块中设置了基础知识模块、谈判能力模块两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模块与模块间的密切联系。

(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即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自身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也重视对他们差异的研究,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谈判实践教学中,基于学生性格设置模拟谈判角色。

(三)合作化的教学方法

合作化,是指大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合理的分组为前提,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合作化教学是对学生群体的合作、竞争进行支持的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具有交流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追求学习目标的条件。

教学过程的学生以小组目标为评价标准,共同制定小组谈判目标、谈判策略和谈判进度,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小组成员处于平等合作、信息共享、协作完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广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四)超文本化的教学资源

超文本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广泛学习、研究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开发制作了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在学习信息资源中,超文本化的课件主要以视频导入,以谈判场所为载体。

三、《国际商务谈判》教学MICH模型

(一)模块化(Modular)

1、知识模块教学内容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内容,即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课程理论模块与能力模块相辅相成。知识模块包括谈判理论、沟通理论和文化差异理论三部分。各知识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如表1所示:

(1)谈判理论。本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每部分2个学时。首先是讲述谈判概述及国际商务谈判基本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谈判环境进行分析并作相应的谈判准备工作。在谈判理论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报价术和谈判各阶段的策略。

(2)沟通理论。本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每部分2个学时。分别是沟通过程、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和沟通技巧、国际商务谈判沟通和礼仪。

(3)文化差异理论。本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每部分2个学时。分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2、能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

能力模块包括红黑博弈游戏、谈判策划书和模拟谈判三部分,各能力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如表1所示: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和理论的结合,学生反映非常好。模块化教学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谈判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谈判综合能力。

(二)个性化(individuation)

教学过程发现,学生个性个体差异较大,这使谈判方面的教学担负着多重使命。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看,个性化教学就是使得教学适应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从谈判课程教学上说,个性化教学即合理的利用性格特征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个性化教学中,团队建立是基础。谈判团队以T型结构特征,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T型谈判团队必须7种基本角色,即技术人员、商务人员、法律人员、财务人员、翻译人员、谈判领导人员、记录人员。在谈判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个性特征承担不同的谈判角色。

(三)合作化(Collaboration)

为保证《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效果,将学生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分为若干个谈判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按谈判的需要进行内部分工(如:谁主谈,谁辅谈,谁扮技术人员,谁扮翻译人员,谁记录等等)。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性格、兴趣、能力等进行分工,7-8人一组。整个合作化过程中,学生平等合作、信息共享,共同制定小组谈判目标、谈判策略和谈判进度,最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正式模拟谈判前要做好与谈判内容有关的各项研究、分析、准备工作,然后按谈判的一般步骤、程序,每两小组分别扮演谈判的甲方、乙方展开演练,最后由学生自己对模拟情况作出分享小结。

(四)超文本化(Hyper-text)

超文本化的教学资源主要从硬件和软件入手。根据本课程的特點,首先提供谈判硬件场所,包括常用的长形谈判桌、谈判座椅、签约桌、席签等。同时还需要制作了各章节的软件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谈判入场视频、磋商阶段视频、社交礼仪视频等供学生学习。

四、《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配套措施

(一)加强师资谈判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和学院要积极鼓励教师有海外经历,鼓励教师到海外商科高校进修或担任访问学者,鼓励并帮助教师到实践基地锻炼自身谈判能力。

其次,组织相关授课教师多参加高层次、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商务谈判领域的研讨会和相关培训课程,尤其是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

再次,学校应积极引进人才,如有海外背景,外企职场经历及懂得专业谈判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的海归人士。也可以邀请企业界优秀的谈判精英为教师开设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MICH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需要有个明确的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建设团队,并实现谈判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树立学生团队目标以及个人发展目标,将这三个目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共同的目标,根据这个共同的目标,制定团队目标及发展计划。

再次,团队目标及发展计划中要设定的具体的谈判目标,学生个体成长目标等,并且将这些目标贯彻下达,团队中的每个同学都要熟知并且认同这些目标。

最后,根据模拟谈判教学目标,有效的引导、控制及指导模拟谈判实践活动。

(三)改进课内外教学环境

能否充分发挥创新的MICH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环境是教改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推荐编撰较好的国际商务谈判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提高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入的掌握。

其次,充分发挥超文本化教学资源。

再次,模拟谈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类似大型会议室式的谈判场所,有谈判桌并有一定的空间,使参加模拟的谈判同学能充分利用谈判场作体验谈判内容,提升谈判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远.国际商务谈判(中文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开旋.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政法论丛》.1997.2

标准成本模型研究 篇4

在OECD国家中, 企业和民众经常抱怨的就是政府在很多事务上的层层行政管制与繁文缛节 (red tape) 。这些繁文缛节在很多情况下, 这些程序极其复杂, 既无关紧要又麻烦,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监管负担, 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成本十分高昂。如果行政监管法规的数量过多、过于复杂, 就有可能阻碍创新, 造成不必要的贸易、投资和经济效率障碍, 甚至以及使得许多小企业和刚兴起的企业无法发展或进入特定的市场, 最终导致竞争?的衰退等问题的发生。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负担的程度, 很多OECD国家已尝试通过商业调查或基于量化证据的方法衡量负担。衡量对企业造成的行政负担的最初方法之一是荷兰开发出的标准成本模型 (Standard Cost Model, 简称为SCM)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中也要求研究建立标准成本模型 (SCM) 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本文试对标准成本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二、标准成本模型

标准成本模型致力于确定和衡量企业的行政负担, 是减少行政负担所必须的前提条件。标准成本模型的一部分是通过简化遵从政府监管要求的义务来实现, 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检查然后将其全部取消的可能性来实现。一旦监管放松, 后续的行政负担计量方法可以采用, 就可以评估整体的成功程度。标准成本模型目的在于确定、计量和评估在完成行政要求时发生的商业成本。这些成本通常由向中央机构或者公众 (比如消费者) 提供信息的责任引起。为准确计量行政负担, 我们首先应当准确界定在计算行政负担时应包括的成本。

政府管制导致的成本负担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成本 (direct costs) 与间接成本 (indirect costs) 两种。管制的直接成本也叫直接财务成本, 即指因政府实行管制措施所需耗费的行政成本, 主要反映在管制机关的行政业务预算之上, 包括所有政府的财政支付责任。最显著的例子是税收, 商业企业在接受某些优惠时也被迫缴费, 根据国际SCM手册这也被视为直接财务支出。间接成本则是指管制措施对受管制者所造成的成本负担, 也即受管制者因遵守管制法令而所需付出的成本, 所以又可称之为管制的“遵从成本” (compliance cost) 。遵从成本又可分解为基本遵从成本和管理成本。管制的间接成本还包括所谓的“第三方成本” (the third-party costs) , 这是根据管制俘虏现象所衍生出来的成本, 也即因特殊利益团体总是能够有效地俘虏管制当局, 使其制定更为限制竞争的管制措施, 所以社会大众便会在市场竞争不足的情况下, 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成本方能够买到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政府管制成本的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管理成本包含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如图2所示。虽然图2中的内容区别较为明显, 但是也存在一些行政负担必须被确认为显而易见的行政活动所引起的情形, 即使这项义务已被移除, 这种区分是十分困难的。

三、标准成本模型计算步骤

行政负担计算方法计算步骤如图3所示:

也可采用图4框架进行。

这些成本主要通过商务访谈来确定。这些访谈提供数据, 从而使详细说明企业花在遵守政府监管法规上的时间成为可能。一旦所有公司的数据库完成, 首先可以验证它然后根据图4列示的框架把它拓展到国家的水平上。计算伴随着所有步骤的总体描述、观察和问题。咨询顾问汇总一份报告给同级的单位或部门, 他们轮流把他送到监督组考虑。为了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监管负担或评估减轻监管负担的计划, 很多国家开发出了一种所有现行立法的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 (baseline measurement) ”方法。这种基线衡量方法能让人对监管法规一览无遗, 并得出企业行政负担的总数字;还能显示出繁重的信息责任和相关活动的所在, 并判断出其起源于国内还是国际。荷兰于2002年底开始用标准成本模型衡量企业负担的程度。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 所有行政负担共计164亿欧元 (占荷兰GDP的3.6%) 。财政、卫生和社会事务以及司法部门造成的负担占企业行政负担总额的四分之三以上。丹麦也于2006年初完成对所有行政负担的基线衡量。基线衡量包括对16个不同部门中与企业相关的所有监管工作的衡量。6标准成本模型已被许多欧洲国家采用, 因为它能发掘简化国际和欧盟监管的潜力, 例如通过利用相同的方法在各国之间进行基准研究。联合基准 (joint benchmark) 的重点是分析欧盟立法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 以及评估在行政负担方面的结果。通过比较各国体制, 可以找出实施欧洲法则的最有效的方法。衡量行政负担也能为简化欧洲法则提供不错的选择。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已于2005年完成第一次有关行政负担的增值税国际基准的运用。该基准的重点放在一系列欧盟增值税立法和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情况及其所造成的行政负担上。OECD也于2006年推出了基准项目, 对众多OECD国家的国际运输立法进行分析。

在欧盟, 欧洲委员会正在考虑一种评估立法所造成的行政成本的欧盟通用方法, 参见EC (2005c) 。所建议的方法叫做“欧盟净行政成本模型” (EU Net Administrative Cost Model) 。与标准成本模型一样, 这是一种“微观评估方法”, 可以对国内、欧盟和国际起源加以区分。它曾被修改, 因为它涉及对企业、公共机构和公民的负担, 也考虑净成本以及一次性成本。对现有负担规模的衡量可能是一种基于信息的重要减负政策制定方法, 也是评估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依据。关于负担规模的量化证据提高了政客们的意识, 支持了维护减负举措和政策的政治选民。此外, 可衡量的减负目标也强化了改革者的责任。

四、结论

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已经开始了标准成本模型计算的试点工作, 旨在通过在定量基础上得出客观的判断标准, 而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实务工作中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减少政府不当的干预, 强化市场机制与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 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ordova-Novion, Cesar., 2008:The Reform Results Calculator (RRC) .—A Standard Cost Model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a Regulatory Guillotine?.[1]Cordova-Novion, Cesar., 2008:The Reform Results Calculator (RRC) .—A Standard Cost Model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a Regulatory Guillotine?.

[2]Nick Malyshev.The Evolu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OECD.[2]Nick Malyshev.The Evolu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OECD.

国际标准模型 篇5

使用TISE模型建立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实质性的变更,而且新的技术可带来新的标准.对于企业而言,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激励创新的`体系TISE(Technology Innovation & Standard Establishment,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体系,用以支撑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并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作 者:陈起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刊 名:中国金融电脑英文刊名:FINANCIAL COMPUTER OF CHINA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国际标准模型 篇6

研讨会上,课题组各负责人向与会代表简要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模型与工具系统研发工作的大背景和整体研发思路。该课题结合部委相关课题、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内外需求,将国际工程管理细分到专项分类,并且采用模型工具和模板形式化的途径,设计符合实务操作需求和特点的应用管理工具。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分类、国际工程索赔分类、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分类三项成果。研讨会重点对于这三项分类成果进行了细化研讨和应用模式初步论证。

首先,课题组研究负责人介绍了投标报价模板的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研究方向。各与会专家简单审阅了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模板(初稿)成果,从自身的理解对投标报价分类相关的内容进行细化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建议。中建总公司、中项技研究院和联盟的各位专家均提出,目前国际承包工程项目风险大,模板类型的工具,必须从实用性和操作性角度入手,对于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投标报价模板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重点集中于避免漏项、提高准确度、提高时效性和规范实际操作性四个方面。联盟、承包商会的有关专家提出了业主需求和业主角度分析问题,并举出相应实例,建议投标报价模板可以增加新技术、新材料等改变施工方法、生产工艺流程达到影响投标价格因素,降低价格、提高利润,有利于承包商中标。

其次,课题研究负责人通报了索赔模板目前的进度,对基本成型的索赔模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突出了索赔模板的核心关系图——索赔与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关系。分类负责人针对索赔模板做了相应介绍,重点介绍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使用指南组成结构。世界银行顾问委员会、中建总公司、联盟的与会专家均指出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索赔可以说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课题负责人对风险管理模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联盟、中建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和中项技研究院的各位专家均认为,风险管理分类成果相比其他分类,技术含量最高、组织更为系统、地位更高。目前国家各种政策导向非常有利,同时行业内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中国建筑承包企业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所以风险管理模板的学术价值很高,社会影响也很大,市场前景也很好。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专家进一步提出目前风险管理信息化方面工作的问题主要是“有意识,缺理念;有平台,缺实用;有数据,缺手段”。

研讨会上,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的专家对整体研发工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指出相关工作必须要贯彻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系列模板的研发很有实际意义,相关设计工作需要坚持全面、精确、新颖和实用的原则,操作性要一目了然,产业化要简便易行,这样下一步的产业化工作和对外服务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建造师》编辑部的专家提出此系列模板创新性突出,总结性强。从专业媒体的角度来说,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需求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实用的工具,业内应该会有很大反响。

北京工业大学的参会专家还提出建议,该课题可以考虑进一步申请北京市、国家级别的相关课题项目,并且可以探讨将其文本作为教材用于研究生课程的实务型教学的可能性,以及研究建设一个相关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模拟应用实验中心的可行性。

本次会议还就后续工作和相关进一步的深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初步的计划。2010年,该课题将重点进行案例补充、工具细化、专业模板设计等工作,力求在2010年“五一”前,开展2~3个项目的实验协助工作,到2010年6月底,就可以向建筑工程、交通两大领域提供针对单独项目的专业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模型 篇7

请你们根据中国国情, 收集诸如国家生均拨款、培养费用、家庭收入等相关数据, 并据此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 就几类学校或专业的学费标准进行实例分析, 得出明确、有说服力的结论。

2 问题的分析

就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进行定量和实例分析。调查显示:影响各院校学费的主要因素是:院校所在地、院校种类 (综合、医学等) 、院校级别 (本、专科) 。从而分析时, 又由于我国对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不完善, 所以我们以省为基本单位先对高校学费定量分析。在定量和实例分析合理性时, 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状况,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由财政拨款、捐集资收入、事业收入 (包括学费) 、基建拨款、其它组成。其中主要由政府 (财政拨款) 和个人 (学费) 两大主体共同分担; (2) 人均学费与家庭最大承受能力的差距; (3) 人均培养费用随时间的变化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再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合理性评价, 在模型的改进中构造一个满意度函数。对A省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将来几年学费的发展趋势。

3 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讨论, 得知现行的学费标准对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大, 我们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将来几年学费的发展趋势, 以便为制定出更好的改革学费标准提供建议。

3.1 模型的建立

设:xi (0) = (xi (0) (1) , xi (0) (2) , …, xi (0) (n) ) 各阶段的样本数据xi (1) = (xi (1) (1) , xi (1) (2) , …, xi (1) (n) ) 为xi的一次累加序列;其中xi (1) (k) =

则可建立灰色预测GM (1, N) 模型:

其中d (k) 为xi的灰倒数d (k) =x0 (1) (k) -x0 (1) (k-1) =x0 (0) (k) ;

z0 (1) 为x0 (1) 的均值数列z0 (1) (k) =

a为发展系统, b为灰作用量, z0 (1) 为白化背景, 经简化可得方程:

将x0 (0) (2) , …, x0 (0) (n) 带入方程可得

在最小二乘法意义下可求解此线性方程得u= (BTB) -1BTY

由GM (1, 1) 灰微分方程

(1) 所对应的白化微分方程:

3.2 具体实例 (A省)

单位:元

单位:元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数学建模的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探讨模型 篇8

首先, 就中国现阶段而言,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到GDP总产值的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 国家投入资金较低, 为保证高校办学质量, 则大量的学费的负担就分担到了单个家庭的身上。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 中国物价不断飙升, 国内财政支出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 则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其GDP总量比例也不可能过高。

其次, 就高校而言, 其属性为非营利性机构。高校用以维持日常的运作需要的费用 (水、电、管理人员工资等) , 对于科研的经费投入, 教师的福利, 奖助学金,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新的软、硬件的配备等等的投入仅仅来源于国家拨款、社会团体赞助及学费收入。则在国家投入有限, 企业赞助有限的情况下, 维持学校运营的大量的费就分摊到每一个学生头上。

第三, 就家庭而言, 由于家庭收入、物价指数等因素的限制, 家庭对于教育性消费所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 高等教育学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尤其对于农村人口而言, 用以维持一个大学生的所有开支将是其13年的年家庭纯收入。

1 学费标准制定的分类划分

对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学校的学费标准是不一样的, 故而在制定学费标准时应进行分类讨论, 具体分类方法如下:

首先, 考虑到位于不同地区的学校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学费的影响, 因此应按地区的划分来对高校的学费进行讨论。

第二, 由于全国高等院校共分为:教育部直属本科、地方直属本科、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几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学校培养费用不一样, 因此学费的标准也应该不一样。

第三, 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 因为其培养目标及不同专业间所需要的软硬件也有差别, 如文史和理工类与艺术类有差别, 一些热门专业或特殊专业如软件工程与普通专业间也有差别, 所以在讨论学费时, 还应该按专业的不同分类来进行讨论。

2 学费标准的模型

由于影响高校学费的因素很多, 根据所选取的影响学费标准的主要因素,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保证高校的正常支出、在大部分普通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适当且能否满足人们心理预期费用、国家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合适;考虑到高校经费不足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我们将高校正常营运作为最基本的准则, 另外考虑国家投入资金数额和家庭承受能力间的关系, 制定适当权值使得根据不同前提所得到的学费达到一平衡。

考虑到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指标, 在制定学费标准时应保证高校的经费充足以保证培养质量, 因此可以将高校的生均纯收入在各方面均衡时尽量达到最大作为目标函数, 即:

其中, Z为高校的生均纯收入, C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量, P为学费, P其他为企业、社会团体捐赠费用及其他收入, T为高校生均支出费用。

考虑在国家投入成本固定的情况下的学费制定原则如下所述。

首先, 国家对高校拨款数目受到当年的GDP总额, 及其拨款指数的限制。在拨款指数固定的情况下, 已知全国GDP指数 (地区生产总额) 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高校得到的国家拨款。由此, 可以得到, 在国家投入资金一定的前提下, 所需个人投入学费的最低值如下所述。

其中, C1表示在国家对高校拨款受限的情况下的国家生均拨款;P1表示在保证高校正常运营情况下的高校学费;α表示国家对高校拨款额度占全年GDP总额的比率。

同时, 考虑居民达到心理满足时的高校学费费用额时, 同时会有一相应的国家拨款额度。人们希望对高教投入比例应该小于等于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比。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 P2表示达到居民心里满足程度下所愿意支付的学费;C2表示在保证高效不亏本运行的情况下相应的国家拨款额度;PE表示折现后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当年的人均收入;PC表示折现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效应 (即当年平均人均社会总产值) ;v表示高校毕业生个人效应与社会平局效益比例参系数 (受就业率、学校声誉、专业等因素影响) ;vPE表示个人效用; (5) 式表明, 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 国家对高校的拨款总额应小于当年GDP总值的2.5%。

最后, 考虑取权值, 使得两者费用间达到一稳定态, 使得最终的学费标准占到居民收入总额中的比例可接受 (通过比较其与恩格尔指数间的大小确定) 。由此得到:

其中, t表示两种学费标准P1、P2间的权系数;β表示居民学费收入占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ξ为当年的恩格尔系数;η为β占ξ的系数, 其值可表示居民对高校学费承担压力。

根据模型建立中的分类划分方法, 可以分别计算出按地区划分、按学校类别划分、按专业划分时各个划分方法的收费标准, 因此根据收集到的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统计和不同学校类别的教育经费统计, 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进行计算求解可以得到学费标准。

3 结语

本文以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为背景根据中国国情,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立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模型。本模型不仅能对往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求解分析, 还能结合经济学预测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对学费的标准进行制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6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8) [EB/OL].http://www.madio.cn/mcm/thread-16809-1-1.html.

国际标准模型 篇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变革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结构,以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交易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日益深入生活,网上寻求合作伙伴、进行网上商品交易将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为交易重要凭证要素的电子合同,其需求显得日益迫切。电子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并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合同将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1)优化成本。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相比,可以大大降低合同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2)方便高效。贸易双方签订合同手续得以简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降低了合同签订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贸易双方合同管理的电子化,对提高管理效率,以及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3)降低风险。贸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验证、管理合同信息,杜绝合同造假,减少合同欺诈,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我国《电子签名法》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订立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可以互不见面,双方或多方在网络上进行合同的协商、订立以及履行等,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1)缔约各方互不见面,因此参与方很容易被冒充,可能会出现欺骗和信息泄密,并给合同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2)如果合同一方出于利益的考虑,拒不承认在签名所显示的那一时刻签署过此电子合同,这将会造成电子合同不能正常履行。(3)电子合同及其有效证据是数据电文,一旦遭到非法操作,可能会使数据电文受到损失,从而无法提供电子合同的有效证据。(4)如果没有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操作记录,一旦合同各方出现分歧,则不能保证像传统商务一样进行责任认定。

目前,市场上利用电子合同进行缔约的行为日益增加,电子合同服务提供商不断涌现,这说明了电子合同市场的极大繁荣。而另一方面,由于标准和规范的缺失,电子合同市场也出现了良莠不齐、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必将大大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规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合同行为,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本文进行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的研究,试图通过电子合同管理标准的成体系建设,来支撑和保障电子合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2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化现状

2.1 国外电子合同管理相关法律和标准

全球的电子商务立法主要由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推动,其出台了两部与电子合同相关的示范法——《电子商务示范法》和《电子签字示范法》[2]。《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详细规定了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签字、原件及其数据电文的证据力、归属、发出和收到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问题。《电子签字示范法》中则对电子签字和认证机构的问题进行了规定。联合国示范法的精神和基本规则得到了各国立法部门的借鉴和采用。

美国犹他州于1995年颁布了《数字签名法》,这是美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第一部全面确立电子商务运行的法律文件。为建立统一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的国家法律体系,美国还通过了《统一电子交易法》和《国际与跨州商务电子签章法》[3]。

欧盟为推动欧洲国家电子商务法律的一体化,颁布了大量的法律,其中涉及到电子合同的重要法律有《欧盟电子商务指令》和《欧盟电子签字统一框架指令》,前者对电子合同的效力、信息披露、要约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后者则明确了电子签字的法律效力、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以及市场准入的规定[2]。

电子签名是可信电子合同的关键支撑技术,同时电子合同是电子签名技术的实际应用。若想保证电子合同的可信性和规范性,首先需要有规范的电子签名技术和服务作保证。在电子签名技术标准研究领域,ISO/IEC JTC1/SC27/WG2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基础和共性标准,涉及数字签名技术、时间戳、实体鉴别、消息鉴别码、抗抵赖、哈希函数,以及密码技术和密钥管理等领域,旨在供各国研究信息安全技术与相关机制,尤其是为电子签名技术及应用提供指导。此外,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都开展了电子签名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例如:ITU-T制定了X.509标准,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制定了PKIX系列标准等,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出版的SP800系列汇总了关于信息系统安全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涉及了密码算法、实体鉴别、PKI、数字签名等领域[4]。

2.2 我国现有电子合同管理相关标准和法律

为了实现电子商务全流程信息化,我国政府采取了各项积极的措施,出台了多项政策规范以适应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相关应用。目前,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从法律层面对电子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了阐释,商务部则出台了《电子合同在线流程规范》[1]对电子合同的订立通用流程进行了规范。

另外,国家相关机构还出台了几十项电子合同、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相关的政策规范,如公安部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工信部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都为电子合同有效实施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电子签名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和正在制定中的电子签名标准基本覆盖了数字签名、数字证书、PKI基础设施、安全机制等标准。

以上提到的基础、共性技术标准为国内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服务提供了基本参考和技术支撑,但从规范电子合同系统开发、行业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看,电子合同相关的信息描述、业务流程、系统功能、安全和管理等关键技术尚未建立国家标准,更没有能够贯穿电子合同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活动,服务于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建设的标准的顶层设计。

3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

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多角色、多环节和多系统的管理活动。首先,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电子合同缔约人、电子合同订立系统提供商、电子合同存储服务提供商、电子签名或认证服务提供商,以及监管机构等;其次,电子合同管理涉及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如缔约方身份认证,合同内容的磋商和起草,电子合同订立、存储和利用等;最后,电子合同管理涉及多个系统,如电子合同订立系统、电子合同存储系统,以及电子合同监管平台等。因此,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也立足不同的视角,考虑多方的诉求。

电子合同业务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尚没有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同时电子合同管理领域尚无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在国家级层面也缺乏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了电子合同的业务环节、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对标准化的需求,从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两个视角,以及业务应用、应用支撑和数据资源三个维度设计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从而使标准体系体现不同维度的管理要求,适应多方需求。

本文建立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业务应用维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电子合同管理流程,分别从电子合同的形成办理、归档管理、长期保存和证据利用等环节体系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应用支撑维是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考虑网络基础设施、通用系统和业务系统对电子合同管理的支撑。数据资源维则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描述元数据、分类编码、表证单书和格式规范等对电子合同管理的标准需求。另外,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还应该包括表达该领域共性和基础的总体标准。因此,本文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分为以下四大模块。

3.1 总体标准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有关术语等方面的标准,如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指南、电子合同术语标准等。

3.2 业务应用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中各个业务流程管理活动规范,可大致分解为形成办理、归档管理、长期保存和证据利用等二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包含相应的规范或标准,如电子合同订立流程规范、电子合同长期保存管理要求等。

3.3 数据资源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中涉及的数据资源的管理规范与要求,可大致分解为元数据、分类编码、表证单书和格式规范等二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包含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如电子合同基础信息描述规范等。

3.4 应用支撑

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管理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基本技术和应用系统,如与长久保存有关的存储技术,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还包括与电子合同管理密切相关的应用系统要求与规范,如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功能建设规范等。

4 结语

本文根据电子合同管理的特点,从多视角、多维度建立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对模型中描述的要素进行细化,从而获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明细表。在今后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应该结合电子合同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既考虑到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标准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不断完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合同管理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电子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和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分析标准需求,建立了多维度的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模型,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电子合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电子合同,标准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SB 11009-2013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

[2]高富平.中欧电子合同立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7.

[3]高富平.电子合同与电子签名法研究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国际标准模型 篇10

国内外各物流行业近年来都纷纷引入GIS/GPS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应用在最优路径选择及运输状态的监控等方面。烟草行业在向现代流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地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就如何开拓各类信息系统在送货过程监管等应用方面有待探索与实践。当前,行业对送货过程的监管大都停留在通过GPS简单进行车辆的定位或者拍摄车内视频来实现。在使用这些系统的过程中,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人为监督管理。如何利用GIS/GPS这个成熟的技术平台,实现科学、自动、准确、方便的监管是这一领域应用发展的趋势。目前,通过各类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可以获取大量送货作业的基础数据,但这些实际行为数据是否符合操作规范,仍缺乏可以参照的相关标准。在送货过程的监管中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从分散在不同规章制度及应用系统里的各类基础数据中产生标准行为和标准数据,并与现有已经获取的实际送货行为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全方位的衡量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绩效,成为摆在烟草行业商业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1标准模型概述

在分析研究卷烟送货过程的基础上,对作业环节进行细分,从而确定送货过程相关要素,建立以综合作业时间为基准的送货线路标准模型,将多维变量(数量、户数、里程等)折算成单维的时间变量(综合作业时间),统一送货线路划分标准及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综合作业时间=装车交接时间+车辆行驶时间+基本服务时间+客户交接时间+现金收款时间+现金缴款时间。其中:卷烟装车时间=(单车交接时间×车次)+(装车包数×单包装车时间);车辆行驶时间=∑段里程÷段行速,段行速按实际分段设置,即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而定;基本服务时间=户数×单户基本服务时间;客户交接时间=∑单户包数×单包客户交接时间;现金收款时间=现金户数×单户收款时间。其中,单车交接时间定义为:送货车辆在车库发动开始至车辆停在装货区所花费的时间;单包交接时间定义为:送货员将每一包烟(30条)从车上取出交到客户店里所花费的时间;单户基本服务时间定义为:车辆停靠之后准备货物的时间、从客户店里出来至开车的时间、核对货物的时间三者之和;单包装车时间定义为:每一包烟从仓库装上车的时间;单户收款时间定义为:现金户的收款时间(2000元以上及2000元以下分别设2个数值);现金缴款时间定义为:送货员将现金存入银行所花费的时间。模型中的综合作业时间为标准设定(控制)值,即各单位规定的当日送货员工作时间。综合作业时间是衡量送货员工作强度及劳动量的唯一指标,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手段。

2模型参数取值

在送货线路标准模型中,单车交接时间、单包装车时间、单户基本服务时间、单包客户交接时间、单户收款时间、现金缴款时间为参数,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际测试才能定值。通过随行记录获取参数初始数值,把这些初始数值代替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模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比较,对标准模型的各参数进行反复验证,直到模拟数据与运行数据相吻合,最终确定参数取值。

人工进行送货行为数据的采集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两类时间,即每个作业环节(模型中的参数)的确切时间和每条送货线路实际用于工作的时间。由专人在实际工作中跟随送货人员进行全程记录。为使采集的数据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可以根据送货业务规模选择从现有送货线路中抽取典型样本随行记录或者全部随行记录。随行人员使用秒表记录送货人员每一个作业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以及该条送货线路全程工作时间。将记录的原始数值取平均值得出模型参数初始值。

获得各作业环节的平均作业时间(即各参数初始值)之后,把这些数值代入模型计算公式,对每一条送货线路进行模拟计算,得出每一条线路使用模型计算出来的工作时间。将送货线路模拟工作时间与实际工作时间进行比较,以此验证获取参数数值的准确性。这是一个反复测试验证的过程,直到模拟数据与实际运行数据的误差达到可以容忍的范围,才能确定参数初始值是否可以被采纳为最终的参数值。验证过程如图1所示。

3模型应用研究

通过送货线路标准模型与信息系统的结合应用,可以对客户群进行有效组合,对车载容量与送货线路进行合理匹配,科学合理安排客户送货路径与顺序,实现物流运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配送运行效率。

3.1实现作业量均衡

通过按照综合作业时间均衡的原则,应用标准模型在送货区域内划分出送货组单日送货的线路;按照区域日送货量均衡的原则,确定日送货线路单元送货日;按照送货组作业量均衡的原则,组合配送组送货线路。

3.1.1综合作业时间均衡

综合作业时间定义一位送货员一天的工作时间。综合作业时间均衡原则保证送货部门内部的每一位员工劳动强度是一致的,从而在源头上保障绩效考核的公平性。按照综合作业时间均衡原则,可以将区域内的所有客户划分为若干个日送货单元。这里所说的日送货单元指的是某一个送货员在某一天需要进行送货的客户群体及其路径。例如:某单位规定送货人员的单日工作时间为6小时,那么可以将所有客户按照最优路径的算法进行组合,形成若干个日送货单元。每一个日送货单元里面的客户群体都满足这样的条件:送货员按照规范的送货动作及路径,6小时可以完成单元内部所有客户的送货任务,如图2所示。

图2表示灰色区域内的所有客户被分成若干个日送货单元(白色圆圈表示)。

3.1.2日送货量均衡

日送货量定义送货部门每天需要完成的总送货量。日送货量均衡原则保证送货部门及员工每日的工作量都很均匀,避免大起大落。按照日送货量均衡原则,确定日送货单元的送货日。例如:某单位规定工作时间为周一至周五,那么可以将日送货单元按日重新组合,形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内的日送货单元表示在同一天进行送货的客户群体及其路径,如图3所示。

图3中所有白色圆圈表示日送货单元,其中的数字表示该单元是某一天(周几)进行送货的,如数字为1的圆圈代表周一送货的日送货单元。

3.1.3送货组作业量均衡

送货组指某一送货员所负责的在一个周期内(通常是一周)所有日送货单元的总和。送货组作业量定义送货员在一个周期内完成的所有送货量。送货组作业量均衡原则保证每一位员工在一个周期内的总的工作量保持均衡。按照送货组作业量均衡原则,从日送货单元的集合中按日各取一个单元进行组合,形成送货组。例如:某单位规定周一至周五为工作日,由3个送货员负责3个送货组。那么,可以按照一个日期取一个单元的方法从送货单元的集合中取五个单元形成一个送货组,最终形成的3个送货组作业量必然是均衡的,如图4所示。

图4中深灰、白、浅灰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三个送货组,每个送货组里面都包含周一至周五的日送货单元。因为日送货单元的作业量是均衡的,因此,五个日送货单元构成的送货组作业量也相互均衡。

3.2提供监管砝码

国际标准模型 篇11

关键词:原油价格;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一、稳定性检验与实证检验

本文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对布伦特原油价格与中国原油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稳定性检验。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使用非平稳变量进行回归可能造成的伪回归。首先使用ADF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ADF统计量1%临界值5%临界值是否存在单位根

Bupetrol-1.906124-3.467633-2.877823是

Dapetrol-2.012551-3.467633-2.877823是

Bupetrol(-1)-8.749861-3.467633-2.877823否

Dapetrol(-1)-8.278222-3.467633-2.877823否

注:d(·)表示对变量取一阶差分

从表1中看出,即使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各变量原始序列的ADF值都不显著。说明这些序列都存在单位根。而各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ADF值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知所有变量都是I(1)序列,这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二)脉冲响应分析

图1结果显示:布伦特原油价格对于自身的冲击反应较为强烈,自身事件的正向冲击短期内就会导致Bupetrol价格的迅速上涨。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对中国原油现货价格产生正的响应,而且影响较大,此响应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BUPETROL冲击之后,DAPETROL立刻受到较大影响,并在4期后达到顶点,之后基本趋于稳定。

图1 布伦特和中国原油现货价格的脉冲响应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第1期,中国原油现货价格波动的预测方差有82.22248%的部分是由Bupetrol扰动引起的,10.77752%是由Dapetrol自身引起的。随后的预测中,Dapetrol的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引起的部分逐渐减少,由Bupetrol扰动引起的部分逐渐增加。这说明Dapetrol预测方差的变化主要是由Bupetrol扰动引起的,并且影响持久,在本文所选的20个时期内都产生很大影响;而Dapetrol自身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甚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忽略不计。

二、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油价格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波动是中国原油现货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中国原油现货价格不是国际原油现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

第二,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来看,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对中国原油现货价格影响较大,在受到Bupetrol冲击的第一期,中国原油现货价格上涨5.337%,在第二期达到7.366%,随后几期稳定在8.5%左右。而Dapetrol对Bupetrol的冲击影响几乎为零。

第三,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预测方差主要是自身扰动因素引起的,中国原油现货价格预测方差主要是由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在第一期的贡献度达到89.222%,在随后几期一直维持90%多的贡献度。(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魏巍贤、林伯强,2007:《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性及其互动关系》,《经济研究》第12期。

[2] 焦建玲、范英、张九天、魏一鸣,2004:《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管理评论》第7期。

[3] 黄一玲,2013:《石油经济学: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我国的能源安全》,《求索》第8期。

[4] 方健敏、于川、张文平2005:《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对策》,《经济纵横》第10期。

[5] 张大永、曹红2014:《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经济学(季刊)》第2期。

[6] 田新翠、雷钦礼、吕月英,2010:《基于非均衡理论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数理统计与管理》第2期。

[7] 韩亮亮、周德群、李宏伟,2006:《石油价格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协整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第6期。

[8] 史丹,2000:《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

国际标准模型 篇12

1 Teradata FSLDM客户化

Teradata FSLDM是预先构建的逻辑数据模型, 利用它可以直接开始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它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数据模型, 可以运行在任何数据库和平台上, 与Teradata数据库无关。客户化方法论可以概括为自底向上、从顶至下以及自底向上和从顶至下的联合使用。下面我们简要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 主要从策略、过程等方面的特点来决定到底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开发。

首先, 自底向上法是指先从较下层设计开始, 也就是说去解决问题的各个不同的小部分, 然后把这些部分组合成为完整的应用。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要根据系统功能要求, 从具体的逻辑部件或者相似系统开始, 凭借设计者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通过对其进行相互连接、修改和扩大, 构成所要求的系统并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从设计成本和开发周期来讲, 自底向上法一般优于自顶向下法, 但是由于其设计是从最底层开始的, 所以也存在难以保证总体设计的最佳性的问题, 一般适用于探索性的开发项目。在银行建设数据仓库, 自底向上策略一般是从某个数据仓库原型开始, 选择一些特定的为企业管理人员所熟知的管理问题作为数据仓库建设目标。该策略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取得局部成果。

结合银行业务特点, 一般来讲, 按照数据仓库的思路建设信息决策系统已经有一定的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不应该算作探索性尝试, 而是目标明确、长期规划的建设过程, 所以应该采用从顶至下的方法进行。也就是说, 在开发前就已经具备数据仓库的系统定位、实现目标、应用范围等内容, 这种策略对开发人员的开发经验要求和管理层、建设者的预期目标明确程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2具体实施策略

在某银行Teradata FS-LDM客户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采取的是分重点设计主题、自主设计主题、简化设计主题等不同类别, 根据每种类别的特点和目标来分别制定有针对性实施策略的原则。实施后, 产生的实体主题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面从几个主题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分别看一下。

团体域:团体域的逻辑数据模型截图如下图所示, 它在分类、主要实体和与其它主题的关系方面继承了FS-LDM, 在外部组织的非排它分类、贷款项目信息、重要相关人信息、团体地址信息等方面客户化程度较高。对于客户单一视图来讲, 实施后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来自各源业务系统的内部机构信息 (一般是机构编码等) 不一致, 就需要数据仓库同时保留多套内部机构信息或需要手工建立映射关系。当然, 这种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业务系统信息, 满足当前应用对机构信息的需求, 但也存在可能造成系统资源开销较大、对各原系统数据缺乏统一机构分析视角等问题。

协议域:协议域的逻辑数据模型截图如下图所示, 它在大型分类 (如行业、业务种类等) 、主要实体和与其它主题的关系方面继承了FS-LDM, 在各个详细子类、对帐单地址、协议和业务种类等方面客户化程度较高。这一主题区域包含了协议的金额、状态历史, 协议的周期性资金变动计划, 以及协议与协议之间的关系历史等在内的所有与协议相关的变动历史信息。

资产域:资产域的逻辑数据模型截图如下图所示, 它在资产及其分组、资产价值历史等主要实体以及与其它主题的关系方面继承了FS-LDM, 在资产分类 (以建设银行为准) 、资产详细信息以及处置情况等方面客户化程度较高。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资产概念分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三类, 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都存放在此, 且既包括银行资产, 也包括客户资产 (大多数情况是客户在办理贷款申请时提交的担保及抵质押物信息) , 同时既可以描述一个团体的所有资产, 也可以描述一个资产被多个团体拥有的情况, 也就是说, 一个团队可以与多项资产有关, 一个资产也可以与多个团体有关。

财务域:财务域的逻辑数据模型截图如下图所示, 它在分类总账科目、财务细目、主要实体科目和上述科目的子类、历史以及与其它主题的关系方面继承了FS-LDM, 同时将财务预算、统计项目保留为今后可扩充的部分。目前的特点是对于银行内部账组织模式进行了抽象描述, 能够适应不同科目组织体系, 但仅就总帐科目余额进行了客户化。

摘要:商业银行的数据是商业银行宝贵的财富, 这些未经加工的数据并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需要。因此,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成功整合商业银行数据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基础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数据仓库系统工程的成败。

上一篇: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下一篇:矿井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