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交际舞(通用11篇)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1
《国际商务交际》课程是一门实践类课程, 一般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主要通过教学和实践, 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背景知识, 并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活动, 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技能及管理技能。该课程的前导课程通常为《中级口语》、《商务英语》等。
《国际商务交际》课程内容包括商务环境中最常见的七种情境:接待、电话、会议、演讲、谈判、投诉、求职交际, 以及国际商务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非言语交际等等。
评估方式
《国际商务交际》课程的实践性质决定了其采用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 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评估工具形成性评估的评估工具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目的是指导教学。《国际商务交际》课程的评估工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课堂观察记录和学习档案。
1.课堂观察记录
在《国际商务交际》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运用了任务教学法, 每堂课都需要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学习并实践。由于任务比较多, 所以, 教师有计划的课堂观察是评估学生学习行为和技巧的基本方式。课堂观察的内容一般包括: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观察记录主要有两个方面 (见表1) , 一为学生分组活动表现记录, 以语言的形式记录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情况 (主要从学生行为层面) ;二为课堂平时成绩记录, 该形式以评分等级的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主要从知识和技能层面) 进行评估。
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时, 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对象为2006级应用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 共72人。《国际商务交际》每周2个课时, 一学期18周共36课时。为了对学生平时的表现有连贯性的记录, 针对学生人数多、课时数有限的情况, 我们设计了表1, 对课堂上学生分组活动时的表现作记录。教师每两个课时观察8~12个学生, 一学期18周平均每个学生被记录4~6次, 基本达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连贯观察的要求。 (2) 教师在课前确定评估的具体目标, 力争把偏见和随意性最小化。如, “回答问题”的评估标准包括:语言流畅度、内容正确与否及逻辑性等几个方面。“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的评估标准包括:小组合作情况 (角色分配合理性、小组成员参与度、成员合作协调性) 、汇报的结果 (语言流畅度、语音语调、内容正确与否) 等方面。除了这些统一的标准之外, 教师在每堂课之前根据课堂组织的具体活动, 会预先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 以便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3) 教师评估记录采用活页纸, 按学生分组情况添加学生信息。课后把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就比较严重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
2.学习档案
学生学习档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有目的的收集, 它展示的是一个过程, 是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阶段里的努力、进步及成果。学习档案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单元综合模拟、报告、试卷测试等。我们对学习档案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学生整理自己学习档案能力的评估, 其评估标准如表2所示:
注:在“所选内容”中, 教师在评估前选择几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和他们共同拟定一学期内应该收集的成果清单, 供评估参考。
评估内容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指出, 商务英语应该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文化背景等核心内容。从商务英语所要完成的任务来看, 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处理具体的商务事宜。这也与《国际商务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完全一致。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基础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门课程就不能再依照传统的“英语+商务”的教学模式进行, 而必须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在《国际商务交际》课程中, 我们对学生的这五种能力都以任务为载体进行评估, 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并制定了相对应的评估标准。如, 在“身体语言”章节中, 主要评估学生运用各种身体语言时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在“会议”章节中, 除了语言能力、交际技能外, 侧重的是评估学生组织会议所必须的管理技能等等;以“演讲”单元为例, 该单元评估内容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 自编情景, 模拟演讲。该单元评估标准中各能力考核所占比例见表3。其中组织结构指的是学生运用交际技巧和商务专业知识组织演讲的各个部分, 如介绍、各部分衔接及结尾, 该项还包括了小组成员合作情况。语言指的是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包括了语音语调、速度音量、清晰度及流畅度。可以看出, 该单元的评估侧重点是交际技巧、商务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评估主体在形成性评估中, 评估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课堂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反馈、课堂的气氛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可以成为收集、解释及综合信息的过程。我们在《国际商务交际》课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自我评估、相互评估、教师评估及合作评估, 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以“演讲”单元为例, 评估主体为教师评估和学生互评。据此, 我们设计了两类评估表格 (见表3) :教师评估表 (占本次任务总成绩40%) 和学生互评表 (占本次任务总成绩6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 我们选择不同的评估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估 (见表4) 。
评估实施方案
《国际商务交际》课程内容比较多, 教师在开学之初, 根据大纲要求, 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和评估方案。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 必须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形成性评估的实践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交际课程的核心是实践能力, 学习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估而确定, 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次期末考试。
对评估方式的总结
形成性评估适用于《国际商务交际》课程的教学, 这实质上是该课程自身特征及其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我们对两个班7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其中99%的学生表示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比终结性评估要好, 86%的学生认为该评估方式易懂易操作, 96%的学生认为建立学生档案很有必要, 89%的学生认为该评估方式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践证明了形成性评估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可操作性, 然而该评估方式尚有其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评估工具, 但因为一个班人数多, 课时数比较少, 想要充分展开对每一位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详细观察, 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一方面, 教师需要在课前制定出更加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评估表格和标准, 并在课堂上严格按照评估标准,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规定时间内尽可能观察更多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 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自己的评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互评和自评的作用。
评估主体统计结果显示, 60%的学生对学生互评很感兴趣, 但8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学习的促进和提高最有效率的仍然是教师评估和师生合作评估。很多学生表示对学生互评的可信度有质疑, 30%的学生认为学生具备的评估能力比较差。学生互评在形成性评估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的评估能力和判断力, 并在评估中发现他人的优缺点以促进自己的进步;此外, 在互评的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技能。但统计结果显示, 在培养学生评估能力、制定可信又易操作的评估标准以及充分认识互评的意义等方面, 教师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学习档案学习档案是教师和学生系统收集的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是比较繁琐的工作, 学生不一定都有能力把档案管理好。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的学习档案逻辑混乱、没有及时或者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资料进行分析, 所以, 学习档案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实, 学习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三点:其一它是评估学生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依据;其二学生通过积累的材料进行反思, 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这些反思进行讨论, 从而达到对学生有所启示的作用;其三可以培养学生管理自己事务和自学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说明学习档案的重要意义, 并就如何管理档案进行指导, 如除了课堂讲解如何整理资料之外, 课外还可以分阶段把整理得比较好的学生档案和有问题的学生档案 (隐去姓名) 展览出来, 供学生在课外分析, 找出自己的不足, 并完善自己的学习档案。
总体来说, 在《国际商务交际》课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估方式是合适的, 也是必要的, 但该评估方式的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 需要富有活力、责任感及创造性的教师与具有合作精神、求知欲逐渐增强的学生的共同努力, 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克服各种困难并不断完善总结,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2]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Ellis, Mark.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Airasian, Peter W.Classroom Assessment[M].McGraw-Hill, Inc, 1991.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2
销售人员是商品的传播源和载体。销售活动实际上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商品的销售和服务,有使顾客产生心理愉悦感之功能。在商品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销售技术是“如何赢得顾客”的技术而不是强迫顾客的技术。如何赢得顾客,这已是销售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公司的形象有赖于销售人员来体现。销售人员在企业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着顾客,其形象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形象。如果销售员有着非常专业的形象,那么在顾客眼里他们所属的公司就是一个专业的公司。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能力,人必须与其他人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也”。这就说明“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的教学。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口语交际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口语交际训练方式呆板、忽视学生的畏惧心理等弊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一些高才生,不善言谈,不善交际, 不善表达情感,出现许多令人难堪的场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走入崭新的21世纪,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密切。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现代人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这样说的:能就适当的语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从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说话能力是相当重视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方法。
1 改变观念是前提
1.1引经据典,树立典范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有战国苏泰数国游说不辱使命,三国孔明力排众议舌战群儒,近有革命领袖宣传爱国救亡图存演讲风起云涌,不战屈人之兵,谋划临阵倒戈,战前的动员,士气的鼓舞,人文的凝聚,乾坤的扭转……这一切都要通过口才表现出来。口才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口才,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1.2 引生活、就业实例,增强紧迫感
以主动收集信息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生活,结合就业面试情景对话片断,给同学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 剖析症结是必由之路
2.1 语言表达能力问题
(1)普通话水平较差。除了受方言影响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淡化拼音教学,加上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学生大都没有掌握普通话的技巧,发不准音,表述起来也很吃力。在听说读写方面时常出现语序混乱现象,别字连篇,文字里充斥着方言浓浓的腔味,由于对普通话不够重视,学生都以自己的方言为骄傲,表述起来也较方便,因而缺少一个很好地说普通话的习惯和氛围。
(2)造词造句的能力较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阅读量少,美词佳句积累少,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思维不敏捷,组词慢,缺乏固定的句式,常有病句,缺少训练的机会,因而口头表达有一定障碍。
2.2 心理因素:主要是不自信、缺乏强烈的表达欲望
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说话能力不高,学生多数会怯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信心不强,上场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有时,由于说话当中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下面同学反应后,就会再现“口将言而蹑嚅,足欲进而趔趄”的现象,产生自卑感,抑制思维的活跃,思维丧失弹性,使得语言平庸而不连续,呆滞而没有光彩。这种认为“不说为妙,少说为佳,说错了嘴,自讨苦吃”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3 教师对口语教学缺乏足够认识
虽然口语交际训练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但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对此都引起重视。口语训练还只是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的样子而已。甚至是有的根本不予理睬,从未正视组织口语交际训练。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根本不会运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到了毕业时,还不敢大声地对别人说话,更不用说如可表达准确自己的想法了。
3 对症下药是关键所在
3.1 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
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每天听新闻联播,边听边练,提高讲普通话的意识,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氛围,要求同学之间必须说普通话,并互相监督,尤其要把经常指出错误作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3.2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穿插口语训练
学生在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文后,应当适时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给予竞赛优胜者适当的书籍奖励,当然奖励的面应当宽些。在讨论会上、集会上、读者座谈会上,学生们在自己的发言中,多引用他们熟背的内容。我国也有“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
总之,教学中,将复述、朗读、演讲、表演、辩论、点评、总结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见缝插针,创造一些可以利用的时机,使得阅读和口语表达齐头并进。
3.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是口头作文。利用课两分钟,要求他们就前一天发生的任何事情,随意讲几句;然后逐渐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叙事、抒情、议论;再就是准备一些话题,让他们抽签后准备三分钟,再围绕这个话题,即兴演讲。让学生自拟话题,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演讲、辩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增加作文写作内容的丰富、饱满性,可谓一举两得!
3.4 培养收集积累的习惯
要求学生收集优秀的词语、句子,我们可以从语文课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茶余饭后积累,只要做有心人,持之以恒,便能运用自如。作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当积极收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料。从剪辑、播放一些名家的表演片断、演讲作品入手,让学生学习一些名人名家的口语方法和技,把握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
3.5 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近来学生对各式各样的模仿秀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可以经常搞一些此类活动,如上《山米与白鹤》、《公输》、《空城计》等文章时,让学生编排一些课本剧,从确定剧目到选定角色、服装设计、舞台编排、台词训练全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本身也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挖掘智能潜力。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一系列的辩论活动,评选出交际中的“铁齿铜牙”。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是样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只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学生物现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平时的教学单元着手,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多给他们希望,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在此方面肯定有长足的发展。
说话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交际手段,它不仅可以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锻炼技能,还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有益活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持之以恒,人人都成为演说家并不是一句戏言。
参考文献
[1] 任庆梅.语域理论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0.
[2] 宋元祁.口语交际的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 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李丽丽.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02.
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篇4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跨国公司的涌现和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在商务领域中很多商务活动不仅仅是商务行为,更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与对话,是在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而出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成功进行商务活动、不同国家的商务合作、商务谈判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而在国际商务环境中,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中必然渗透进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商务行为,“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不仅熟谙世界经济状况和全球竞争力,而且具有同国际企业有效交际的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要深入了解他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便在商务活动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冲突,从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达到预期的商务目标。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发生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经济交往的目的在于物质与服务的交换,而物质与服务的交换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所以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跨文化的以商务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即跨文化商务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体现。
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则是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具体到商务领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商务管理及管理人员的文化观、商务礼节、商务预约、礼物的馈赠、商务谈判和策略,以及对于商务活动中女性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三、国际商务环境中重要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行为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这里着重探讨国际商务环境中言语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1. 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了解这一差异对于商务活动中了解他国企业管理及与其管理人员打交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集体主义特点。
2. 商务礼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商务往来时,恰当的商务礼节是必要的。可以说某些必要的商务礼节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间建立贸易关系的开始,甚至决定了企业间能否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为进一步的业务往来奠定基础。这里就介绍在建立贸易关系之初的几个重要的商务礼节。
2.1预约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最初安排与对方国家企业的签约和预约包括打电话、使用中间人等具体细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预约时间及最初签约的安排不尽相同,如在正式签约前多久约见企业有关人员最为合适,就要考虑对方企业的文化背景。例如,在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企业一般提前一个月发邮件或打电话进行预约,然后在签约前一周还要联系一次。而在中国,在进行商务投资之前同对方企业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在与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官员预约见面,认识进口人员、购买者及代理商和合资伙伴,将有助于进行进一步的业务往来。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化重关系、重往来。
2.2打招呼
预约之后就是见面打招呼。而注意观察东道国的打招呼礼节尤为重要。例如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倾向于非正式和友好的。在美国,无论男女,在见面和告别时都要握手,在彼此熟悉的女性之间甚至男女之间,一个拥抱或脸颊的亲吻也是合宜的。他们常常直呼彼此的名字,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对长辈除外。而在沙特阿拉伯,见面则显得更为亲密———不仅要频繁薄收,还要滔滔不绝;而且男性之间也经常拥抱,彼此亲吻脸颊。可见,不同文化的会面礼节如此之不同,因此见面之前要对东道国的会面礼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会避免在实际会面时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尴尬和误解。
2.3馈赠礼物
对于商务往来过程中的礼物的赠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也有不一样的礼节。大多数美国人就将在商务环境中馈赠礼物看作是贿赂的一种形式,而在其他许多文化中,馈赠礼物是商务礼节的一部分,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因此,在商务环境中,不仅要了解对方企业对于礼物馈赠的观点和态度,还要了解馈赠礼物的相关信息,如,何时馈赠礼物、赠送什么样的礼物为宜等。商务环境中关于礼物的馈赠,日本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文化重视礼尚往来,馈赠礼物在日本文化中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而且非常讲究。对于日本企业,有几个日子是一定要送礼物的,如一年中的七月十五日和元月一日,而且通常在首次商务会面时赠送礼物。此外,如果受邀到日本家庭里去,通常要带上鲜花、点心或糖果之类的礼物去,这是必要的礼节。可见,日本和美国的馈赠礼节相去甚远。因此在与不同文化的企业建立商务关系、馈赠礼物时,一定要了解必要的馈赠礼节,从而使馈赠礼物的环节对整个商务往来关系的确立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3. 谈判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也表现出其文化特色。在跨文化的商务谈判中,各国企业在谈判节奏、谈判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美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喜欢速战速决式的谈判风格,而中国、日本及大部分拉美国家则偏爱慢节奏的谈判风格。在交流风格上也有不同,如有的国家喜欢直截了当的风格,而有的国家则更偏向于间接含蓄的风格。
四、结语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关键是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以及进行商务活动时的商务礼节等也不同。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寻求合作时,了解其文化特点及其与本国的文化差异,对于商务关系的建立、企业间进一步的业务往来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商务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自身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的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时,也可以把培养企业有关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为企业在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广泛的商务关系奠定基础。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适应他国文化,对于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Samovar, 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 Research Press, 2000.
跨文化实用交际课程标准 篇5
课程编码: 060485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新闻采编 授课单位: 西语语系 学时: 12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付珊 2016.11.1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市场文化经营与管理和社区服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英双语课程。通过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先修课程:综合英语,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1.2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双语课,跨文化双语课并非是把语言与文化简单叠加或者前者嵌入后者那么简单。跨文化双语课程是要把双语、多元文化融入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和文化紧密关联,同时把这种关系作为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中心。跨文化教学需要渗入教学大纲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将现有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论转化为跨文化交际技巧,将理解自己语言和文化下的交际能力与跨语言和文化下的交际能力同步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学习者的双语思维水平得到开发。
本课程教学环节围绕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模块: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及跨文化行为能力的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引领型的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专业需求相结合,同时多方位培养学生双语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及表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课程目标
2.1 跨文化交际学科知识习得
(1)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概念;
(2)最具影响力的几个文化价值观理论;(3)跨文化言语交际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4)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障碍和跨越障碍的桥梁;(5)国内最常见的两大跨文化情景 2.1 跨文化交际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他族文化意识;
(2)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3)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4)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 2.3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
(1)培养在相似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2)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
(3)将跨文化意识有效地运用在交际实践当中,将跨文化理论灵活运用到处理跨文化事务当中。(4)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认识到文化休克是一个自然过程。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12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章 文化 ;第二章 交际;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概念(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不同学者对文化的比喻; 文化的特征;用交际模式
理论分析对话;交际的要素;跨文化交际要素
第二部分 文化价值取向(12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四章 克里克洪和斯多贝克模式;
第五章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第六章 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
教学目标:了解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文化价值观理论,只有对这些“隐蔽文化”深刻了解才能深入洞察“外显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
取向;活动取向;时间取向 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 第三部分 言语交际(8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七章 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社交中的规范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定义(语言,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问候,称谓,道别,感激的常用语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内涵的分类
第四部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12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九章 身势语 第十章 时间语 第十一章 空间语
教学目标:了解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描述体态语的不同意义,意识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而且要知道伴随恰当的体态语。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时间取向分类,时间系统分类,不同文化对私人空间的理解。
第五部分:障碍与桥梁(12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十二章 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定式
第十三章 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
第十四章 文化合流与文化认同
教学目标:掌握相关定义及理论(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式,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合流,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中心主义及文化定式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适应的过程
典型的文化合流策略及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第六部分:两大跨文化情景(8学时,每个章节4学时)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 教育情景 第十六章 商务情景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方式与文化的关系;教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1.任课教师的要求
由具有较高英语口语交际水平,语音语调标准,具有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背景,具备多年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具有跨文化专业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等。2.教室的要求 多媒体教师 3.学生的要求
大二学生,在大一有前导课程(综合英语,中西文化比较,英美文化概况等)学习,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浅层知识体系,初步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及意愿。
4.2教学方法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示范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比较、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 讨论法: 可就文化现象,文化理论等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和问题、现象的重新认识; 交际教学方法: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讨论与交流,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共同进步; 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在课上教师给学生展示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请相关专家来校给学生讲座等
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课程的考核实施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总成绩是由平时成绩(50%)以及期末成绩(5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的50%中,作业情况占20% 和课内表现占30%。
作业情况的考察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单词积累情况,演讲成绩,以及PPT制作。课内表现主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发言情况,角色扮演表现,小组讨论表现,英语辩论表现。
六、推荐教材及资源
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黄育才 2013.01出版
跨文化交际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凤霞 2009.03 出版 跨文化交际视听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樊葳葳 2009.03 出版
教学参考资料:含各类媒体资料
胡文仲 《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版 http:// CNN英语在线
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 传播能力
2012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里的“汉语国际教育”既着眼于国内,也放眼于海外,指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和文化教学。专业名称的调整意味着对专业内涵的重新定位,突出了新形势下对汉语教育人才的新标准和新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了解中国国情,能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的本科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这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早在专业名称变更之前,很多学者就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定位以及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做了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述。亓华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绝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李凌艳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理解和知识拥有,与汉语知识的功底同等重要”。国家汉办2007年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五大模块中第二模块即为“文化与交际”,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内容,明确提出如下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基本流向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公司、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工作;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不论哪个方向,都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另外,根据有关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能力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教师存在心理调适与跨文化适应能力薄弱、跨文化施教能力不足、文化传播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反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承”,二是“传播”。“传承”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积淀,是对中华文化精髓和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把握;“传播”需要的是理论的指引和技巧的运用,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的培养应从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技能掌握、文化素养提升、传播能力构建四个方面着手。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系统掌握中华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汉外文化对比等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脉络的前提下,突出中华文化特色,包括民俗文化、人文地理、饮食文化、哲学智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包含着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三个层次。很多人觉得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潜移默化地自然习得的。其实,如果没有有意识的学习,身处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依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器物、民俗事象等层面;理解不到位,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或盲目坚守文化自大,或在强势文化面前不自信,缺乏文化情感立场的坚定性。所以,对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除了要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外,还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恰切理解和理性认同。
世界文化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获得与中华文化进行参照比较的相关知识。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化常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更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要把握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知己知彼”,以顺利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文化知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着眼点应放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对话上,教学内容要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化知识类课程在设置上要坚持整体性、渐进性的原则。整体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容上既要相互关联,又要避免重复。教学单位应对本科阶段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进行整体观照,把握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比如“中国简史”与“世界简史”两门选修课可以考虑同期开设,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外历史大事同时纳入视野,共同观照。甚至还可以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便于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渐进性是指各门文化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最后再对比的顺序来设置。比如“中外文化比较”课,必须在学生先学习“中国文化通论”与“外国文化通论”两门课后才能开设,只有先熟悉了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才会有效进行。
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古今平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因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状况和发展态势感兴趣才选择学习汉语的。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有助于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有助于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他们规划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举办的“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上,专家们提出: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因而,作为未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化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包括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文化技能的掌握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在学习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过硬的中华文化技能。文化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能力。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华才艺”作为一门必修课承担着文化技能训练的重任。中华才艺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貌的才能、技巧与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象表现,它以直观的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才艺形式多样,传统的中华才艺有书画、舞蹈、太极拳、武术、戏剧、相声、中国民间工艺(剪纸、中国结、泥塑)、中国传统乐器等;现代的中华才艺由传统才艺发展而来,包括中国歌曲演唱、中国菜烹饪、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在海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深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几乎所有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把中华才艺作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手段。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精通汉语、熟悉中华文化、拥有中华才艺的国际汉语师资十分紧缺,因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华才艺课的设置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才艺”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而是贯穿本科四年教学的一个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核心课程,又有辅助课程。一般来说,适用于海内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才艺形式,往往具有展示性强、入门快、效率高的特点,在汉语课堂中,书法、剪纸、中国结、太极拳四种才艺形式应用最多,因而可将这四种内容作为才艺教学的核心课程。其他如传统乐器、舞蹈、戏剧、茶艺、烹饪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开设。“中华才艺”也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应时刻与其他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互动。比如,中华才艺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教剪纸,如何用外语教别人包饺子。中华才艺课与教法类课程也有交集,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才艺本身,还要学会如何教授这些才艺。
中华才艺课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中华才艺课的教学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学期,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时之内。一门才艺的学习,需要不间断的训练,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学到的只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论和技巧,只有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避免“学得快、忘得快”情况的发生。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才艺课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拉大教学间距,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艺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课时和师资,保证课程格局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考核方式上,要杜绝简单随意、上交一份作业即可过关的传统方式,采取“平时作业+‘滞后考核”的新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才艺课程的作业或作品是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反馈,有了这些反馈,一门才艺学习结束之后就没有必要马上进行考试,而是应给予学生更多练习和实践的时间,到中华才艺课程全部结束后,再依开课顺序集中考查以前掌握的才艺,这样才能确保课程的连续性,有效督促学生常学常练。在实践模式上,要充分发掘校内的实践机会,同时努力搭建面向社会的实践平台。例如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成立才艺兴趣小组,老生带新生,专业带业余,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鼓励学生开展才艺展示活动,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纳入该项课程的考核之中;利用留学生教育资源,积极为中外学生搭建互学互助桥梁;建立中国文化体验室,为中华才艺类课程提供专门的场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几项基本的文化技能,为将来从事汉语教学、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牢固基础。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文化素养不同于文化知识,它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气质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自我陶冶、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以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经过吸收、内化和融通,最后转化形成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濡染和熏陶。
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首先,鼓励学生发现中华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由衷热爱。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体会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美、篇章之美。只有让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让他们热爱、熟悉中国文化,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一位国际汉语教师,对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挚爱,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首先就会赢得外国学生的尊重和敬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文化判断力,积极应对不同文化的碰撞,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其次,以文学为突破口,通过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加深其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具有文化深度和国别特色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信息的载体,文学教学具有强大的社会认知功能。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学教育目的有:1.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启迪审美感悟,提高文化品位;2.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中以中国文学为主,以外国文学为参照。中国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即使只取一瓢饮,也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做一个概括性梳理,让学生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对某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必修课课时有限,可以考虑增设选修课,如“文学名篇选讲”“中国典籍选讲”等,以鉴赏为主,课上多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文化观点,同时加强课外辅导,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研究提供指导。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开设了“文化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积极拓展课内外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进文化,感悟文化,提升素养。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文化素养的提升以体验为主,经典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然而跳出书本则需要学生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切实的文化体验。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们都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文化体验活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也能变成身边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基地。例如定期组织文化讲座,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过来,与同学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乡土文化背景,让学生准备小型的文化讲座,介绍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布置文化选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最后在课上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等等。文化体验还要走出课堂,结合各培养单位所在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遍特点,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地域文化是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切入点,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它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文化浸润作用,以往我们更多地着眼于大中华文化的教学,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足。文化考察不一定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体验也不一定只是参观名胜古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工厂和企业,有自己的博物馆、纪念馆、老街区,带领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考察、学习体验,了解当地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民居、服饰、民间艺术、生活习惯等,使学生在体验性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进行文化思考,最终转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
四、传播能力的构建
这里所说的“传播能力”涵盖了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传播”和“交际”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单词“communication”,二者含义大致相同,但在使用时各有侧重。“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是人们通过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社会传播主要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交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意见、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的含义比较接近,因而,人们往往倾向于用“交际”指人际传播,用“传播”指面向群体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国际汉语教师在海外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不仅要实现有效的人际传播,还要借鉴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拓多种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文化传播与交际”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但是,传播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各类课程的中外文化要素,发挥课内课外的共同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情境中获得相应能力。传播能力的构建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西方学者汉维提出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理解、接受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文化属性,也要认识到他人的文化属性,并去认真探究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交际对象的行为。培养跨文化意识,重点在态度和情感层面,必须提高个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除了熟知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理论之外,更多地来自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相关理论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传播学原理,但是有关交际与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策略必须掌握。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自己即是传播主体,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受众心理与需求,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尊重传播规律,排除“噪音”干扰,提高传播效果。只有传播主体素质高、能力强,传播媒介使用恰当,受众才能全面了解传播信息,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部分内容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借助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的目的。案例分析不能浅尝辄止,应该有量的积累和质的保障。教师通过认真筛选,不仅要选出适合学生水平、与所涉及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还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不失时机地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经过整理引用到课堂中。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获得文化传播的宝贵经验;案例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创造实习实训机会,增加学生跨文化传播的实战经验。学生在了解既有交际规约和掌握一定传播策略后,还需要亲历跨文化情境,才能对文化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一般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实习单位的确定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统一安排,二是学生自主解决。各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发多种实习形式,如建立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或与其他高校国际交流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合作协议,与对外汉语教学培训机构或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尽量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异文化,并适时给予实习指导,完善实习评价体系,避免实习流于形式。由学生自主解决的话,应注意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另外,文化传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战训练。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参与或负责策划多种文化传播活动,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语言文化传播方案,注重传播的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象的传播模式及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知识、过硬的文化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自觉的文化传播意识和出色的文化传播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批准号:WT2013009]、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4-RCY-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丁芳芳.文化差异的解读——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A].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6]周毅.汉语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6).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 篇7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世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大市场, 同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人们需要相互交流, 这意味着跨文化交际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下成为了必然。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人们的跨境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 并且为国际商务的发展为国际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不断深入, 国际商务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 跨国公司相继成立。国际间商务往来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人们的相互交流合作。但是, 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 往往在思想、习俗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国家、受不同文化背景熏陶、有着不同思想观念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因此, 跨国公司的成立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
3. 跨文化交际对国际商务的重要影响
国际商务顾名思义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企业的发展终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国际商务是为了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 国际商务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合作, 即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也深深影响着国际商务的发展。企业想要获得成功, 必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文化能力、企业与外界的交流能力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跨国企业想要发展, 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问题。具体来说,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导致在国际商务中出现种种矛盾, 影响跨国公司的稳定发展。对于国际商务来说, 跨文化交际是影响其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必须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以保障国际商务健康发展。
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中的具体表现
跨文化交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合作活动, 其具体差异表现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和时间观念、风俗习惯等层面。
1.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言差异是跨文化差异的重中之重。一方面,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国际商务中任何一项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语言, 业务交流和合同的商谈、签订、履行、售后服务等都需要交易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尽管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语言往往蕴含着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 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 不同国家的人一般只能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 很难理解更深层次的意思。在语境上来说, 汉语“意思”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语气上来说, 日本人说话往往带有暧昧的语气, 而我们往往无法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 只能理解字面意思。因此, 在国际商务中, 来自不同国家的交易双方之间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差异中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2.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差异是文化差异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交易者的不同行为方式, 因此在国际商务中, 往往在某些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从宏观来看,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有这几方面:西方人的思维偏向直线, 喜欢开门见山;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以中国人为主, 偏向曲线思维, 喜欢迂回的方式。西方人思维注重解析,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东方人思维看重整体, 偏向悟性、直觉和感性。西方人思维偏向精确, 东方人思维偏向模糊。从微观来看,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 受不同环境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国际商务中, 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交易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
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和时间观念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时间观。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有不同的标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 交易双方因对商品价值判断标准的差异, 会导致在合同商谈和签订过程中产生种种困难。时间观念差异在国际商务中的影响更不用说, 不同时间观念的人往往很难和谐相处。合理的时间观念在做任何事情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
风俗习惯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不同, 目前在国际商务中仍存在着这种差异导致的矛盾。因此, 在国际商务中, 习俗差异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克服国际商务中各种文化差异的方法
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
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不歧视、偏见, 克服种族文化的优越感、排斥外来文化的心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 从世界范围来说, 不能够片面地说哪一种文化更具有优越性。在国际贸易交流中, 只有带着一颗谦虚平和的心态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 才能达到真正的互利共赢、相互依存。
2.提高不同语言的修养
语言差异在文化差异中最为明显, 是影响国际商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应特别注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应在不断提高自身民族文化修养的同时, 学习、掌握多种语言的使用, 加强对外语的理解能力。
3. 从实践中锻炼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 仅仅从理论上对各国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不能真正掌握文化差异, 也无法降低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交流中的影响。因此, 应从实践交流中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真正感受文化差异的细节。
参考文献
[1]张子龙, 汪芬.外贸企业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商贸, 2011 (8Z) :227-228.
[2]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理论月刊, 2007 (1) :68-70.
[3]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73-75.
[4]邓莉.对外贸易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 2012 (2) :80-82.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8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际的意义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际商务谈判日益频繁, 中外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水平, 非语言交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各国非语言交际的形式内涵不同, 也成为中国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一大障碍。所谓的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就是指交际者本人利用其自身肢体、表情、眼神等特征, 本能地向对方表达和传递思想信息的一种交际手段, 同语言代码自发地、客观地、相辅相成地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是语言交际不可替代性的。早在1974年Ross就研究得出结论: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量占比为65%, 远远高于语言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 的35%[2]。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掉发音器官的语言交流, 双方的斗智斗勇心态会跌宕起伏, 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势必会暴露一些信息, 为此交际者观察谈判对方的非语言表现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 准确把握其心态变化, 体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 是取得谈判成功的关键。但是非语言交际受自身文化影响较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完全不同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因此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必须认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非语言交际形式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熟悉各国特殊文化背景, 能够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际的基本内容及其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双方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于非语言行为, 其交际形式多样, 主要内容涉及到身势学 (Kinesics) 、近体学 (Proxcmics) 、副语言学 (Daralingulstics) 等新兴学科。身势学中的体势语 (kinesics) 可以窥探到谈判双方身体各部分动作模式不同, 包括手势、表情、眼神、体姿等非语言代码所传递的信息含义;近体学研究给出了谈判双方保持的距离所体现含义;副语言涉及的如声调、音量、犹豫等也能体现出谈判双方的特殊信息, 谈判双方要积极研究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捕捉转瞬即逝的有用信息[3]。以体势语为例。 (1) 眼睛接触:眼神是心灵之窗, 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 能传神会说话, 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在目光接触眼神表达方面因人因文化差别较大, 如对美国商人来说, 敢于正视对方是感兴趣的表现, 是正直和诚实的标志, 否则被视作不友好。而日本商人则不同, 越礼貌越尊重越感兴趣, 目光接触就越少。因此在谈判时既不能死死盯着对方表现出不礼貌, 也不能缺乏目光的接触被认为不信任, 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考虑目光接触“度”的问题。 (2) 面部表情:人的感情流露是本能是本性是不可移植的, 所以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细心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 及时捕捉其情感流露的信息,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其面部表情含义不同, 比如对待“微笑”, 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热情愉悦象征, 往往在谈判时会笑逐颜开, 而法国人在谈判时对待微笑是一种谨慎的态度, 有明显理由时才会笑, 而日本人比较严肃认真在谈判时基本不笑, 认为谈判桌上的微笑不亚于嘲笑, 只有到最后签约才会面带微笑。又比如对待令人回味无穷和负载大量信息情感的“沉默”, 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含义差异较大, 日本人认为关键时刻保持沉默是明智的, 而美国、德国、法国人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 (3) 姿势:不同文化背景对“姿势”理解不同, 如美国人在谈判时可能会把脚翘起来, 仅仅是为了舒服别无他意, 而在中东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认为这个动作是蔑视对方。 (4) 手势: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手势”理解千差万别, 如英国人对“大拇指上翘”理解为表示好、不错, 而伊朗人对此理解为“不满意”甚至是”卑鄙下流”, 英美对“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的手势表示“请过来”, 而一些亚洲人对此理解为召唤一条狗, 对人的一种莫大侮辱;另一方面手势表达具有繁杂性, 如手心向下表示压制, 手心朝上表示真诚等。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成功地辨别体势语蕴含意义可谓是一门艺术, 一旦出现错误小到引起双方误解合同破裂, 达到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际的更好运用
(一) 要以人为本[4]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适当注意并把握交际礼仪, 注重以人为本, 要特别尊重个人隐私及其个人的自由, 积极维护国家尊严, 做到自尊自爱。尽可能保护和尊重女性, 给予女性优先权, 谈判中要做到严谨务实、实事求是, 不能过分自谦自贬和过分客套。商务人员进行商务谈判时要周密安排商务礼仪, 比如个人外表形象设计、礼物馈赠、时间和空间安排等。商务礼仪要注重不同文化背景表现出的差异, 要符合国际惯例。洽谈中往往会由于切身利益问题而产生一些矛盾, 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回绝方式, 包括措辞和语气等。
(二) 懂得并善用表情、眼神、手势等非发音器官表达意愿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尽管双方都能较好地用语言来表达愿望和要求, 但作为非语言的表情、眼神、手势等更是谈判中获得对方信息的重要途径, 要结合不同文化背景加以研究非语言内涵并善用, 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手势, 巧妙地运用面部表情, 合理地运用眼神, 适当地进行身体接触等。
(三) 熟悉非语言交际特点及其与文化背景关系
非语言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风俗习惯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习惯差异和宗教差异等。风俗习惯是某一个地域的群体由于长期居住、生活等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和行为准则, 是一种外在的综合表现形式。各种不同风俗习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寒暄”看似与正事无关, 其实是通过了解客户爱好、背景, 为正式谈判找到获胜话题的突破口。美国人谈判喜欢直截了当, 谈判桌上与对方讨论天气、家庭等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 往往是出于友好和礼貌, 很快就会进入谈判正题。而日本人不同, 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立私人关系, 待条件成熟才进入正式谈判。阿拉伯人在公共社交场所中喜欢邀请人喝咖啡, 如拒绝喝咖啡是很失礼的, 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中国人喜欢在节假日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而欧洲人认为节假日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 一般不接受外人邀请。在谈判双方保留距离上也与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如在北美交流距离在1.5英尺左右, 在中国是4到12英尺等。在谈判中各文化背景的价值观隐晦至深, 它作为善恶评判标准一直影响着谈判效果。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 谈判时习惯就事论事, 而在中国要服从全局和整体利益, 谈判的言谈举止有所避讳, 受到上下级关系影响, 往往谈判受到长官意志的影响。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差别较大,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不同取向。如中国非语言交际表现出服从于主观思维和道德观, 注重统一思维和事物内在联系, 而西方国家则非语言交际表现出服从客观思维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在宗教方面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信仰, 欧美国家信奉基督教, 印度信奉印度教, 中国主要信奉佛教。谈判中不同的信仰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其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所以要加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特点, 有助于谈判成功。
四、结语
中国同外国的贸易交往日益加深,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恰当地语言交际固然重要, 但已经不是唯一的手段。作为非语言交际的形式如手势 (gesture) 、表情 (Facial expressions) 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无形自发地传递信息, 如何捕捉有价值信息, 要基于对各国文化背景差异中非语言交际涵义深深理解和体会, 由于历史与习惯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肢体语言, 也可能意义大相径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地运用非语言动作可以加强信息交流积极沟通, 有助于谈判, 而错误的非语言动作, 谈判效果会适得其反, 不仅达不到应有作用, 很有可能被误解为非礼而发生冲突。因此,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务人员, 取得辉煌的谈判成绩, 必须正确理解各国文化背景及其差异, 了解各交往国非语言交际特点、内涵, 入乡随俗,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 彻底摒弃由于误解而导致的贸易损失, 到达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5]。
参考文献
[1]刘白玉.身势语与国际商务谈判关系研究[J].市场现代化, 2006, (1) :23-24.
[2]曹佩生.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探析[J].市场现代化, 2007, (2) :100-101.
[3]高菲.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理论界, 2010, (12) :145-146.
[4]郭建梅, 徐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探析[J].中国商贸, 2010, (4) :185-186.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9
20世纪50年代, 人类学家Edward T.Hall在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因此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诞生的标志。20年后,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从90年代起, 跨文化交际学开始有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 对国际跨文化交际学术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 为我国学者了解该领域学术论文研究方向的发展变化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在样本的统计上, 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下属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数据源, 检索式为:主题=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R“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OR“Cultural Exchange”O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时间为1995年—2015年, 文档类型为文章 (article) , 检索到816篇文献, 以这些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 论文统计分析
2.1 文献的年代分布
依据上面的条件, 检索到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816篇。从图1可以看出, 从1995年—2015年, 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大体呈稳定增长趋势。因此,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国际上处于稳定成长阶段。
2.2 被引量
从检索到的文献被引情况来看, 篇均被引频次为6.73, 说明该领域的篇均被引处于中等水平。从图2可以看出, 该领域的被引量一直在逐渐递增, 说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论文质量较高。同时, 被引量逐年递增也说明该领域的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2.3 H指数
H指数的概念是由美国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于2005年所提出的, 用于研究人员在学术产出数量和水平方面的评估。从H指数来看, 国际跨文化交际文章的H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明在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数量和质量方面, 国际上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研究处于上升期, 未来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不容小觑。
2.4 作者的国家分布
依据检索出的文章, 统计分析作者所属的国家, 发现来自美国作者的发文量占所有作者发文量的首位, 澳大利亚第二, 英国第三。由此可以看出, 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英语国家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处于第四位, 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化研究成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跨文化交际领域文章作者的所属国家如表1所示。
2.5 高产作者分析
在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 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来自荷兰的Meeuwesen、日本的Peltokorpi和荷兰的Schouten, 分别发表论文7篇 (见表2) 。根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算出:跨文化交际领域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未达到文章总量的一半。因此可以得出,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学科处于发展时期, 学科成熟度不高。
2.6 文献的学科分布
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3) , 发现语言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较多, 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学是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是其产生的背景基础, 因此跨文化交际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两个学科的衍生。跨文化交际在教育、心理、环境、商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表明跨文化交际学具有更多的社会科学属性。
3 结论
A.在国际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文章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将有较大的发展。
B.在作者分布方面, 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英语国家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学科处于发展时期, 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C.在文献分布方面, 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文献涉及学科相对较广, 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此外, 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学和社会科学方面比例较大, 具有更多的人文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05) :323-32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 2013, (06) :2-8.
[3]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 2008, (05) :96-103.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10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顺利加入国际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 , 作为组织的其中一员, 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往的次数更加频繁。在这一过程中, 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或失败尤其的重要, 因为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商务谈判跟国内商务谈判非常相似, 是由国内商务谈判这一具体活动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 国际商务谈判所要求谈判人员的能力更加的高。国际商务谈判中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 这一方面需要谈判者熟练掌握贸易知识和与人交际沟通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尊重不同国家的价值观, 做到知己知彼, 最终才能跨越文化沟通障碍, 取得最终的胜利。本文将通过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一系列障碍, 总结出一些对策, 提高谈判中成功率。
1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多种多样, 接下来, 会从三方面介绍。
1.1 不同的交流模式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商务谈判分为语言交际模式和非语言交际模式这两种基本的交流模式。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以至于中国和一些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在语言交际模式和非语言交际模式都存在着许多交际障碍。据了解,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Hall的语境划分,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 而英语国家都属于低语境文化。处于高语境文化的谈判人员, 他们出于面子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往往用委婉并间接的方式去拒绝对方的观点。而处于低语境文化的谈判人员, 他们往往采取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想法, 遇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时, 他们往往是据理力争的, 他们的态度诚恳并伴有坚定地语气。除了语言交际模式之外, 非语言交际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存在差异。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 不用字典, 却能从眼睛你的语言中了解一切。”所以说, 非语言交际模式在商务谈判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在谈判中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如在中国点头表示“是”, 然而在保加利亚, 他们的习惯刚好相反, 他们点头表示“不”, 摇头表示“是”, 在日本, 点头虽然表示的是“是”, 但是有时他们的点头却只是表现出他们认真的态度。
1.2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东西方由于历史形成的文化不同, 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主导中国文化思维的是儒家思想, 它倡导“天人合一”。它所讲的是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应该剖开事物的表面, 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 看到他们的整体性, 从而解决问题。而主导西方文化思维的是哲学, 它倡导“天人相分”, 这一思想。他们强调的是世界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世间的万事万物, 主体和个体是独立的却又不可分割。在面对问题时, 他们喜欢从个体出发, 强调细节, 辩证统一的看问题, 最终, 把握整体统一。不仅如此, 中国还重视经验, 在面对问题时, 他们总是将以往所相似的经历整理出来并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一个针对方案。而西方国家习惯于分析问题, 他们习惯于在面对问题时,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模式得出针对方案。正因为如此, 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中, 中国代表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着眼于全局, 总的问题上双方达成一致就没问题。西方代表习惯于注重细节, 他们需要把条约上的每一条仔细研究清楚后, 才能最终签字, 完成谈判。所以,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之一。
1.3 不同的价值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 价值观可以说是其核心观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其它因素下, 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从而会影响人们在做决定或处理问题上的方式和结果会有明显的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谈判代表对人或事的态度或处理方式来看出价值观的差异。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出, 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 我们总会把人与事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 希望能够和谈判对象成为朋友等比较亲密的关系。我们能清楚的看出, 中国人谈生意的时候比较喜欢在饭桌上谈生意, 正所谓, “酒过三巡, 再陌生的人亦能成好友”, 从“买卖不成, 仁义在”当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价值观。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 他们会把人和事分开来看待。他们普遍的认为朋友是朋友, 而工作是工作, 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他们的观点是“时间就是金钱”, 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所以当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时, 他们认为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场合下进行, 因为这是一件特别严肃且认真的事, 不应该受到任何干扰。他们认为, 双方谈判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掺杂着任何的私人情感。因此, 在这一点上谈判双方会有很大的沟通障碍。
2 针对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提出的对策
尽管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有很多, 但是我们也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发生一些错误。下面, 将从三个方面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解决。
2.1 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模式
为了应对不同的交流模式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我们应该在谈判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还能体现出我们的诚意。在进行谈判之前, 我们要深入的了解我们的谈判对象, 例如, 对方是哪个国家的, 他所在的国家关于语言和非语言方面跟你所在的国家不同的地方等。比方说, 如果你跟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 在语言方面就要避免说“13”这个数字, 因为美国人信仰基督教, 而“13”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吉利的数字, 只要是跟这个数字有关的, 他们都会感到很反感。如果你要跟日本人进行商务谈判, 那就一定要注意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模式, 例如:肢体语言。对日本人而言, 他们习惯于点头, 这表示他们在认真的挺别人说话。而在商务谈判中, 不能看见他们点头就自我认为他们同意合约上的内容, 也许点头仅仅是表现出他们认真的态度。正所谓,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2.2 宽容并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交流模式造就了谈判双方对问题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商务谈判中必须宽容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思维模式, 做到求同存异, 形成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比方说:中国和意大利进行商务谈判, 双方的合同准备得非常细致, 可是当谈论到中方的销售报告时, 意方发现中方的合同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明确的数据, 所以要求中方增加一些附加条约以保证双方的利益不受影响。中方认为没有必要, 但是还是做了。这个例子就体现出这一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 只要在大的环境下没有影响双方的利益, 他们是不会提出其他的保障条约, 比较感性。但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型, 他们喜欢把整体的事情分成不同的部分, 从细节出发掌握整体, 让合同更加的严谨, 比较理性。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我们要理解、包容其他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能我行我素。要在理解对方的同时, 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对方认可自己的思维模式, 最终达成共识, 双方进行愉快的合作。
2.3 熟悉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集体意识的反映, 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 就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 从而使得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中国人跟美国人做生意进行商务谈判时, 我们就一定要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国, 领导说下午2点钟开会, 那么传到员工耳朵里永远是提前15分钟左右乃至更长时间, 而在美国却不同, 领导说下午2点钟开会, 传到员工耳朵里也就是提前5分钟左右。在美国人的观念里,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 若谈判时间为下午3点钟, 我们通知美方应该是下午3点钟而不能是下午3点钟之前。不仅如此, 迟到是跟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的大忌。在他们眼中,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在进行谈判时, 要抓重点和主要的说, 从而抓住谈判的主动权, 构建双赢的局面。
3 结束语
自我国正式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国际间贸易来往愈来愈频繁, 国际商务谈判也愈来愈重要。在谈判的过程中, 由于交流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不同, 使得结果有时差强人意。而要改变这一局势, 需要我们宽容并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等一些与本民族不同的文化。在与不同国家进行商务谈判时, 要自觉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 并制定有效的对策以便让沟通进行的更加的顺利。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使谈判双方最终取得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芳, 吴玮, 韩晓燕.国际商务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
[2]吴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3.
[3]桑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 2012.
[4]连俊峰, 赵素妮.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及对策[J].中国商贸, 2012.
国际标准交际舞 篇11
一、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当前, 由于多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人类的全球化意识逐渐增强。各国高等教育均面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浪潮, 增加了外企在中国的投资, 这就需要大批外向型人才。这些人才要以英语为通用型语言, 同时熟练掌握政治、经济、法律、贸易和金融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本国的人才在经济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并且为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保持综合国力提供了保障。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知识本身就是全球化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不可忽视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信息和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前沿信息的共享成为成为这种文明的显著特征。大学外语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驱动下产生的,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则是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适应我们社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
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法结构的讲解, 忽视了目标语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 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偏离了我们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轨道。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够有效的利用英语这门语言, 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国家化的舞台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而不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作为传授知识的英语教师的位置尤其重要,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接受专业的文化培训, 学习英语文化课程, 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 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文化是语言的精髓,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对另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有责任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意识的在目标语知识讲解的同时实时的加入文化的输入, 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性的辨别能力, 在文化中真正学到语言本身, 学会地道的在适当的文化中使用语言,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课文讲解中, 教师可以挖掘课文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内容, 通过多媒体、音乐和影视等多种途径展示给学生, 启发学生了解文化知识, 同时和本土文化加以比较, 辨别异同, 加深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在听说课堂上, 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其中, 模仿各种人际交往行为, 体会文化的差异, 从而培养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原版的英文电话, 让学生做课堂笔记或回忆录, 体会在特定的场景中某些非正式语的使用, 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语国家人们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等。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文化, 理解了文化的内涵, 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形势下,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使学生成为符合国际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Gadamer, Hans-George.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2]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