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精选12篇)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1
近几年来, 我一直从事《素描》的教学, 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方法。这些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素描知识,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开拓了他们的思维。这门课开的很成功, 就在于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一、针对学生特点, “因人施教”, 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 在一个班集体里, 由于他们的生理年龄、学习基础高低不同, 其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等也不同, 学习成绩也就存在着差异, 必然存在着尖子生与落后生, 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殊性分别对待,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尖子生与落后生重点指导, 同时带动中间层次的学生。这样, 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 “因人施教”,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水平。
二、采用直观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采用了直观性教学, 不但做了大量的示范、
范画、挂图, 还利用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教学手段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素描课的理解能力, 避免了学生学习素描的盲目性。
三、利用各种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针对学生的好胜心理, 在班内推行作业展评
针对学生的好胜心理, 我在每个作品完成时, 就在班内推行作业展评, 让学生自己先去比较, 然后我再评价学生作业, 我总是多表扬, 少批评, 提出合理性地建议,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有时把学生间隔一个月的作品再进行纵向比较, 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差别, 差别越大, 学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通过作业展评, 增加了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
2. 教学环节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 我注意设计教学环节,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尽量不让学生感受到困难的存在, 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教几何形体写生中, 先让学生画球体, 立方体, 柱体, 锥体等基本形体,
因此, 节奏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棘手问题, 节奏不稳就等于你音乐的心脏出了严重问题, 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 使得学生从节奏练习的初始阶段就掌握一种有效的节奏记谱方法, 为音乐听觉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旋律听写:
单声部旋律听写是对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包括对乐曲的理解, 对拍子、节奏、调式及变音的分析) 的训练。
在听写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逐一进行辅导, 可以编写或者找一些含有变化音, 复杂节奏的短小的曲调进行专项训练。开始听写之前应明确乐曲速度, 为避免有的学生快一倍、慢一倍记谱, 在弹奏第一遍之后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拍最高有几个音, 另外应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 再让学生画一些组合形体, 最后让学生画一些较难的形体 (如倒下来的形体等) 和多个形体的组合写生。让学生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这样学起来较有信心, 也就有了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示范与辅导相结合
在素描教学中, 我认为给学生作示范非常的重要, 在新内容学习开始的时候, 学生比较迷茫, 不知道如何下手去画, 所以我在学习一个新内容时总是先给学生作示范, 让学生观看,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让学生直接去领会, 去感受, 从而轻松地接受所学知识, 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教师示范也让学生对素描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
我认为给每个学生辅导也是很重要的。辅导是教师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素描课一般要求教师先讲解示范, 然后再辅导学生做作业。辅导在素描课中所占的时间最多, 教师付出的精力也最多。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
示范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学好素描有了信心, 对素描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四、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比较法, 因为比较是素描写生时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运用比较法,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明与暗”、“方与园”、“虚与实”等等的比较, 只有不断地、反复地进步比较, 在比较中找出问题, 改正错误, 不断完善, 不断深入, 才能把作品表现的越准确。当然, 绝对的准确是不可能的, 只要达到一种共识的准确程度即可。通过这样经常地比较, 学生不但掌握的快,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赞美和评价, 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技巧性、艺术性地评价学生,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全身心投入学习, 形成一个个的教学高潮。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 学生对素描知识由少到多, 由不会画到画的很到位, 整体绘画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整个的艺术修养、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2.刘波, 山东烟台, 教授。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听觉思维, 培养学生具有多重乐感。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课中的这两个环节都十分重要, 不可忽视, 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 才能学好视唱练耳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斯波索宾.《音乐基本理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许敬行.《视唱练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重光.《基本乐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王玉澄.《视唱练耳》.新世纪音像电子出版社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2
黄松峪中学 王旭明 2016.7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已经如火如荼的走进了顺德区中学小的课堂,这是可喜可贺的。据我所了解,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机房。这为顺德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最有力的硬件保障。我所在的碧江中学,就有三个机房,其中两个是06年才更新配置的新机房,里面是清一色的“Lenovo”(联想)电脑,非常的棒!想想自己,大学时才接触到电脑,真是换了日月!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通过近一年半来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心得一: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特别是一个新教师,应该怎样去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备课,没有一个课前的充分准备,课是不可能上好的!笔者认为,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2、了解学生,备好学生
学生的素质千差万别,由于生源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使得他们在电脑操作水面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让好的学生带基础不好的学生,以便更快地提高基础溥弱同学的电脑操作水平,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备好教学方法
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点评、复习等方法。在这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你的信息技术课能得顺利地进行,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去接受,并最终受到学生的欢迎!
4、多听课,写课后心得感想
有的教师可能会问,信息技术课也要写心得感想吗?是的,要写,而且是非写不可,特别是对一个新教师。因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至于听课,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听同事同年级同内容的课,你会发现,你和同事在组织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过种、说话的艺术和技巧等多方面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只有通过这种对比,你才能够从对方的课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便更好地去备好自己课,从而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因此写心得感想也是备好信息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如果你能够很好地做到以上四点,并持之以恒,你的信息课一定会越备越好,越备越出色。
心得二: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要具备怎样的要素?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呢?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1、备好课(前面已经讲述了怎样去备好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我们也可以不备课去上课,但这样的课是没有质量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能为上课而上课。对于在上课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不知所措!同时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忙于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占去了大量的上课时间。等问题解决了,下课时间也不远了。这样怎么去谈上好课呢?而且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同样会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一筹莫展,也同样要发不少时间去寻找答案并答复学生。这样教师就不能在上课的有效时间里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备课,就能事先遇到各种问题,并利用备课的时间解决问题。上课的时候,教师就会胸有成竹。对于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上无准备的课。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用书,可能是一个地方一个版本,就拿顺德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顺德教研室”的专家们编写的!这个教材在佛山其他地区适用吗?可能比较适用,因为这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差不多的,学生电脑水平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放到佛山以外的地区,还适用吗?这我就不敢说了。可能不太不适用,因为据我所知,内地来佛山学习的一些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就比三角洲这边慢了很多!开设英语课的时间都慢许多,更何况是信息技术呢?而我们学校就有不少来自内地的学生。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就显得很重要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边讲边练,并尽可能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思想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上机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内容就让学生上机操作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内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同学们都能通过上机操作而得到巩固,并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另外针对学生电脑基础水平面参差不齐的现状,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操作;实践证明,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积极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学生机的屏幕被锁定后,学生就没有可能去操作自己的电脑了,这对于少数想开小差的同学来说,就没有机会了。这时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教学中,我发现,演示的内容不能过多!如果一次性将操作内容都演示出来,有不少的学生到后面就操作不了了。这样就不得不再演示多一遍!是呀,学生的记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要以为你演示的内容很简单,学生都能记得很清楚,有时少记了一点东西,操作就不能成功,电脑毕竟是技术性很强的东西。因此,为了让学生都能既学既会,我一般都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去操作。这样的效果明显好很多!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
上好一节课,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哪些方法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用就是了。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不管是什么方法,它都是好方法。
心得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重视新课的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能否成功的引入,对于这节课的成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新教师,必须重视每一节课的引入,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巧设教学引入,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下面我就以一个例子说说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述“实时交流”这一课时,课本以MSN和NETMEETING为主体教学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在我看来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使用QQ这个实时通讯软件!所以当同学们走进课室时,我就打开自己的QQ,和同事在聊天!学生们一进机房,就“哇----”的炸开了锅!“老师也QQ呀„„”一时间,同学们都围了过来,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个个伸着长长脖子想看看老师在聊什么(当然内容要健康,呵呵)!这时,我还故意买个关子,“不知道对方是GG(帅哥)还是MM(美女)呢?要不要看呀?”“要„„”学生们是不会放过你的,于是我试图视频连接对方!只是在视频没有连接成功之前,我“咔喳”关了!
“好,准备上课。”
学生们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题也就很顺利的引入了!顺着这个思路,我把QQ的下载、安装、使用等都一一给学生作了介绍,学生们都听得全神贯注!但是学生机是没有QQ软件的,怎么办呢?于是我给学生们一个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到网上去下载安装一个!学生们做得专心致志,都争先恐后地操作,生怕落在后面!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讲新课的目的,又顺便复习了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新课的引入历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为了一个较好的引入,我常常三番五次地否定自己最初的设想!在你感觉到没什么好思路的时候,同事也许是你最好的帮手!多与同事交流探讨,也能丰富自己的思路!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真希望你的新课在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也有一个好的开始!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对于其中的心得体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个结尾。以上是我较为深刻的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可是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快节奏,往往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学生们读书完全可以放在课下,不需要占用课上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们读书方法的指导。难道课堂快节奏、高效率就是舍弃读书吗?为此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小学阶段,尤其到了中高年级语文课上还需要朗读吗
上学期学校搞教研活动,我和本班的学生一起为全校教师们呈现了一节语文课,所讲内容是《她是我的朋友》第一课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基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这样一个目标“区分血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破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扫清了字词障碍,尤其是区分了“血”字的不同读音,用时七分钟;之后我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自由的朗读、充分的朗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用时十三分钟。因为学生们有了充分阅读的基础,在后面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他们表现的非常活跃,不仅能孙素的回答出我提出的一些问题,而且还会在回答时发表一些自己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说我自己对整堂课的节奏、效果是很满意的,很多听课教师也觉得很舒服,但是在课后的研讨中一些同事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评价——带领学生们认字识词以及给学生朗读占用的时间太多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这些环节可以放到预习环节。由此引起了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思考: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还需要朗读吗?如果读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重才更合适呢?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也针对自己的这堂课和同事们的课后点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围绕“语文课上学生到底读不读,读多长时间”的问题,我眼入了深深的思索。关于到底应不应该课上朗读,我和同事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读,必须读。语文课离不开读。学生生字、新词、佳句、好段的积累全是从朗读开始,课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试读课文,课上也要让学生带着任务朗读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给学生多长朗读的时间呢?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而要读通、读懂是需要一段充分的时间的。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会发现好多孩子读起书来磕磕巴巴,习惯性地添字、丢字或是读破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们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短,学生们读书的次数太少。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而把和精力过多的放在了分析课文、讨论问题之上。我个人觉得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真正为学生考虑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就像有的老师提出来的那样“十五分钟读书,五分钟交流”。
二、小学阶段学生到底应该读些什么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那种被称为“小人书”的小册子,长大以后也偷偷看过金庸、古龙写的的武侠小说、琼瑶、席卷的写的风花雪月,可能是因为当时在农村能考的书籍太少吧,我连村委会征订的各种党报党刊都会认真的读,虽然看不懂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依然读得津津有味。可当时间的车轮转到二十一世纪,各种纸质的书籍摆满书橱、各种电子书籍满手机的时代,我们却不知让我们的孩子读什么了。我曾见过一些学校每学期都会给学生们列一张“必读书单”,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却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首先说“必读”就充满了强制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管爱不爱读都得去读;其次这些书单中的好多书籍都是诸如四大名著、《中国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名人传记的等等。书确实都不错可是教师们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需求,抛开了孩子们的喜好的书籍自然不会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他们有的会应付的看一两眼,有的连看都不会看就把书扔到了一边,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既能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他们视野又能被学生们欣然接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课上阅读读课文,要求学生们做到篇篇通顺、流畅、不出错,能做到有感情最好,真正发挥课本作为“读本”的功用;课外阅读读学生喜欢的书籍。
三、小学生到底应该怎样读
我们的语文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总是把读和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千万不能把它教条化了。比如有的老师只要读书就会给学生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孩子们为了完成作业,胡乱的从书中摘录几个词语、几个句子来应付老师,本来好好的读书时间全被摘抄占去了,读书变成了写作业;有的教师则是“逢读便写读后感”,这这是学生们最厌烦的一件事了。但是讨厌还得写,于是他们就空话、套话一大堆,一点真情实感也不表达,久而久之这些错误的做法只会增加学生们的负担,把学生们原有的对读书的喜爱全部消除光,使他们厌倦阅读。
我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提倡“轻松阅读、快乐阅读”,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给学生们时间和空间,耐心的等待他们成长。我们切不可急急忙忙地“种”,分秒必争地“收”,而是应该让学生们尽情地读、自由的读、充分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遍也自有发现和感悟想表达出来与人分享的时候,时间到了、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谈初中音乐唱歌教学中几点做法 篇4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和爱好:用审美的态度质疑, 释疑
音乐教师应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关键的观念, 建立音乐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唱歌教学中, 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的歌曲的兴趣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或感到需要的事物, 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具有学习的动力;所以, 在教唱歌曲的全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培养发展学生对唱歌的兴趣, 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质疑, 释疑上下功夫。
例如:在学唱新歌时, 教师在范唱或播放录音唱片之前, 要求学生注意这首歌的词, 曲, 节奏, 情绪, 表现手法等, 要他们记住, 歌曲留给自己哪些美的印象, 听过范唱或录音之后, 引导学生简单讨论一番, 然后在学唱过程中加深体验歌曲中美的真谛, 塑造美的音乐形象。
二、看中听, 听中辩, 启发学生理解和表现歌曲
音乐是声音艺术, 是听觉艺术, 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净化人们的心灵, 作为音乐学科,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山东新民歌, 这首民歌不仅旋律优美, 风格浓郁, 在揭示民歌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范例, 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统整和挖掘, 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 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课前, 我根据歌词的内容制作了影片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借助电视画面直接地欣赏到沂蒙山的“好风光”从而进入到歌曲的情境之中, 然后又让他们进行有关人文地理知识的文化交流和讨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山东的了解。接着, 我还选用了舞剧《沂蒙颂》中的英嫂主题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中的片段, 让学生分析辨听, 使他们懂得民歌不仅是老百姓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也是当今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取时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道理, 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教师还要善于设疑, 巧作铺垫,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立场, 同样《沂蒙山小调》这首歌中为什么民歌手的演唱更能体现出山东的地方风格特征?在学生接受了几种不同范唱的比较下通过展开的讨论而获得的, 我还借用“汉字接龙”游戏做铺垫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到歌曲中的“鱼咬尾”这一民间特有的旋律发展手法, 并迁移到创作练习之中, 在使学生由体验音乐的风格特点转化为研究音乐风格特点的过程中, 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 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三、自始至终地坚持表情教学, 指导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
在唱歌教学中, 有些老师似乎有着一整套“成熟”的教学模式:先教歌谱, 再教歌词, 最后处理表情。表面看来, 这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深入分析的话, 它是建立以知识, 技能为中心的观念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脱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教育目标, 也脱离了学习欲望来源于学生对音乐美的兴趣及需求这条心理规律。教唱歌曲, 应当自始如一地坚持表情教学;学生在聆听范唱, 学唱歌曲, 创造性地复习, 表演歌曲这个全过程中, 都应当围绕表现歌曲美好的思想感情而工作, 学歌谱, 唱歌词, 不是为了解决知识, 技能上的难题, 而是为了表露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 它是建立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 它的目标是:培养德, 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它的教学特点是;在唱歌活动中进行教育, 通过唱歌进行教育。
如在教唱《国歌》的时候, 为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我问学生:“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生回答说:“九·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沦亡, 在这之后, 日本侵略者又步步进逼, 中国人民面临着做亡国奴的危险, 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 作者喊出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应该说, 学生通过歌词及掌握的历史知识已经理解了当时中国人民那种愤怒的, 为国担忧, 期望抗战的强烈感情。但是, 如果想把这种感情变成学生内在的, 深沉的感情, 仅此是很不够的, 还需要他们通过表达感情来加深体验, 也就是齐头并进, 要通过他们有表现力的歌声来实现。如:“起来, 起来, 起来”, 这一句要唱成渐强, 三个“起来”要一个比一个更加结实, 饱满。只有这样才富于号召性, 才能表现中国人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才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战斗决心。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只有把“炮火”二字后面的休止符处理清楚, 把“前进”二字唱得重一些, 才能把中国人民勇敢坚强, 不怕牺牲, 仇视敌人, 蔑视敌人的感情表现出来。
班组安全活动中几点措施 篇5
班组在休假期间,仍在岗位上开展班组安全活动;职工休假期间仍“坚持”到岗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等。1.3班组长对班组安全活动重视不够。班组长不认真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对班组安全状况了解不够,没有及时倾听班组职工的意见并对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等。
2、应对措施:2.1落实班组长的责任,要求班组长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配合班组安全员布置、参加班组安全活动。落实班组安全员的责任,要求班组安全员要积极引导班组长解决本岗位的问题,按“小、实、活、新”安排活动内容。即:从小处入手;联系班组实际安全状况;活动主题灵活地与合理化建议、操作规程相结合;活动方法新颖。2.2车间加强监督检查。一是“查看”,主要是对照活动直接查看活动记录,看缺不缺,认真不认真,规范不规范;二是“监督”车间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直接参加班组安全活动,看活动出勤率、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质量是否达到要求;三是“提问”,主要是对照记录的内容,提问班组成员是否知道活动内容,以判别活动记录的真实性。2.3在检查的基础上,对照车间考核细则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安全生产经济责任制挂钩,定期予以兑现奖罚。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几点做法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操练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成败,所以词汇教学与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多种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介绍新词汇(让学生先不看书,看教师示范表演)
1.直观法
(1)利用实物介绍新词汇。如:Look, this is a book.(用手拿起一本书)
(2)利用图片介绍词汇, 如:head(头)。(展示图片或画简笔画,简笔画要画得快,边画边交流,达到用画表达词义。)
(3)用模拟、示范动作或面部表情介绍词汇。如:Look——I am opening the door. I am writing some words on the paper.然后利用手势、动作指导学生模仿做。
总之,用直观法教词汇,生动活泼、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2.用举例的方法介绍词汇
如:教lazy 这个词时,就可以说:All of you study hard, but Xiao Ming doesn't study hard. He is very lazy. He gets up late and he does not study all day. He is not a good student.这样通过一个例子使学生既练习句子,又清楚、准确地领会了单词lazy的意思及其怎样灵活运用。
3.同时使用几种方法介绍词汇
如:Look, he is smiling. Now look at me. I am smiling, too.(用面部表情)smile. We smile when we are happy(作手势让学生重复),学生:smile.老师:Good, what does it mean? (学生说出汉语意思“微笑”)
4.利用诱导的方法介绍新词汇
如:老师指着眼睛问What about this? Look-I can open and close the m. They are “eye”?学生答“眼睛”。老师接着板书出eye。这样诱导的优点是在于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到这个新词上来,对了解这个词产生兴趣。
5.利用各种关系解释词义
(1)利用事物的特征: Ice is cold. Water turns into ice in winter. Coal is black. Coal burns when coal burns, we get fire.
(2)利用因果关系:Li Ming has not taken his lunch, so he is hungry. I have drunk a lot of water, so I am not thirsty now.
(3)利用先后关系或自然顺序:Summer comes before spring. We take our breakfast at seven in the morning. We take our lunch at twelve.
二、操练和使用新词汇
介绍新词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词汇,而操练和使用词汇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词汇。
操作的方法
(1)教师提出词汇让全班同学思考,在人人思考的基础上,让个别同学说,并让同学们纠正。
(2)做听写练习。让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同学代表到黑板上听写,其余同学在原座位上听写,然后让同学们先纠正。
(3)使用新词汇。如:学习market(市场)这个词,教师围绕这个词连续地提问题,让学生回答,重复使用这个词,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个词。如:Do you often go to the market? When does your mother go to the market? What does she buy there?
三、词汇的扩展
学生学习一个新词汇时,往往想知道一些其它与其相关联的词,这给词汇的扩展提供了 自然的良机。下面介绍几种词汇扩展的方法:
1.关联词群或称联想词群
如:教fruit时,指出这是水果的总称,为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水果的词,教师在黑板上表示关联词群,这样联想,就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同学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密切结合起来
(1)利用拼读规则:学生知道了ar读[a:]的规则后,可帮助记忆arm, art, part, party, dark, argue等词。
(2)利用词形变化规划。如总结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可分为:
A-A-A型:cut-cut-cut put-put-put
A-B-B型:build-built-built dig-dug-dug
i-a-u型: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
(3)利用构词法知识。
a.利用同根词:如教过use后,经过构词分析,学生就可以推测出useful, useless, user的词义来。教师就 可以说:”useful” comes from "use". It means "of use". " useless " comes from "use", too. It means “of no use” or "not useful".
b.利用分析前缀和后缀的方法。如教retell, rewrite,学生已掌握了tell , write,要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含义 是”again”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tell, rewrite的意思来。教师就可以说”Retell” means “to tell again.” 在学生已学过China, Japan的基础上,指出后缀ese的含义,学生就很容易推测出Chinese, Japanese的意思来。
c.利用分析合成词的方法。如在学生学过wait与room的基础上,就很自然推测出waiting-room, reading -room的含义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4)把单词放在句子里,放在各种搭配里记。如:pronunciation可放在Your pronunciation is good. My pronunciation is poor. I must improve it.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7
一、让学生详细了解新课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 了解写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化解畏难情绪
高一新生入学, 我就向学生明确列出新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和特点:能独立起草简单的报告;能根据文字及图片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改写课文或根据课文写摘要;能写出语义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有注重交际, 遵循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交际准则;突出个性, 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重视内容, 表达的内容生动有趣, 并言之有物;表达形式多样, 能用不同的词汇、句子、语体及文体进行表达。同时, 我通过和学生讨论如何使用互联网与国外亲戚朋友用英语聊天, 写英文邮件、英文求职信等, 让他们清楚英文写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知道短文写作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 并告诉他们这些写作其实是较容易掌握的, 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 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
二、由浅入深进行训练, 树立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进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从高一开始, 我就从以下步骤开始, 抓学生写句子的质量:
1.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 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句子的动词来判断该用哪一种句型造句。如:
(1) 他的话听起来有道理。
可翻译为:His words sound reasonable. (主语+系动词+表语)
(2) 我发现窗碎了。
可翻译为:I found the window br oken.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3) 我父亲买了本字典给我。
可翻译为:My father bought me a dict ionary.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2.教会学生灵活扩展简单句。
练习句子扩展, 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由句到段的过渡, 对学生练好语句表达基本功很有好处。如:
(1) The man was famous. (主语+系动词+表语)
可扩展为:At the age of sevent een, t he man was very famous because of bei ng good at playing piano.
(2) The student jumped. (主语+不及物动词)
可扩展为:Hearing the good news, the naughty student wit h glasses on j umped without any hesitation.
3.教会学生合并简单句。
教会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句子合并的训练:简单句合并为简单句——简单句合并为并列句——简单句合并为复合句, 使句子的连贯性更强, 表达更为贴切自然, 从而实现高级句子的扩展。如:
(1) We cannot expect her to do housework.We cannot expect her to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可合并为:We cannot expect her t o do housework as well as to look after t he children.
(2) You must be hurry.You will miss the plane.
可合并为:You must be hurry or you wi ll miss the plane.
(3) They were in truth sisters.It was clear.
可合并为:It was clear t hat they wer e in truth sisters.
4.教会学生简化句子。
简化句子就是把含从句的复合句简化为含非谓语动词短语或其他短语形式的简单句, 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如:
(1) When it is seen from the hill t he town looks more beautiful.
可简化为:Seen from the hill, the t own looks more beautiful.
(2) The student who is by the window is from the countryside.
可简化为:The student by the windowi s from the countryside.
(3) The fisherman found that the jar was empty.
可简化为:The fisherman found the j ar empty.
5.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较高级结构的句子。
是否使用较高级结构的句子和句式的多样性是高考重要的评分标准, 我通常通过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1) 改变一味以主语开头的句子开头方式, 如:
We met at the school gat e and went there together early in the morni ng.
为:Early in t he morning we met at t he school gate and went there toget her.
(2) 灵活运用省略句、倒装句、强调句、感叹句、wit h的复合结构等多种句式, 如:
A:Ah Fu had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可改为:It was Ah Fu who had saved my little sister bravely
B:We can achi eve our goal only in t his way.
可改为: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 eve our goal.
通过以上的训练, 学生渐渐地发现自己写的句子越来越标准, 越来越“高级”,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老师的称赞与肯定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 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那么写作的训练就可事半功倍了。
三、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报刊,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常大部分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仅局限于教材里的课文和侧重训练解题技巧的阅读理解短文, 导致学生的词汇量少、话题面窄、语言材料贫乏, 在写作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而报刊里的文章话题新、涉猎面广、时代气息浓, 通过报刊阅读, 一方面可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文化背景知识, 积累写作素材, 另一方面还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增加句法、语篇知识, 培养英语语感, 锻炼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四、将学生的经历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对写作产生兴趣
在设计写作任务时, 我特别注意考虑三点:
1.写作话题要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喜欢写作任务, 才会愿意写, 写作时才会竭尽全力。
2.学生要有话可说。内容空洞是学生习作的普遍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写作任务的不合理, 好的写作任务应是学生熟悉的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说。
3.学生要有能力写。写作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可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和关联, 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新学的表达, 这种做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有帮助。
例如, 在学习完Module7Uni t 2 Robot s后, 针对美术班的学生, 我给他们设计了以下任务:运用你的想象, 设计并画出你心目中的机器人, 用英语说明你所设计机器人的外形和特点。这一写作话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改变交作业的方式, 不断改进讲评环节
写作讲评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在每一次认真高效的讲评之后, 学生的写作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因此, 在每次写作之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批改, 及时发现带有共同性、倾向性的错误, 然后及时在课堂上反馈, 并分析其性质和原因。除了常规使用的几种评价方式:自我修改与评价、小组相互修改与评价、集体修改与评价外, 我还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努力改进评价的方式:
(1) 在交写作作业方面, 我和学生有一个约定:作业可以在科代表统一收集之前提前上交给老师, 这样可以争取面批面改的机会, 老师就可以马上和你一起批改你的作文, 一起找出你常犯的错误, 提出更适合你的意见和建议。
(2) 制作写作板报。教师从学生再次修改的习作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 并附上简单的评语, 然后让科代表和宣传小组制作成精美的写作板报, 在班级中展示。
通过这些做法, 一方面学生们互相帮助, 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作文的评改, 提高书面表达中语言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 通过写与改, 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而且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 使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 而且, 还大大地刺激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8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近百年中, 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 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纷纷建立, 高校声乐教师在继承声乐传统的同时, 大胆的吸收欧洲声乐的精髓, 并将这一精髓——美声唱法带入课堂, 在当时形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 笔者曾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者在各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报告表明, 这三类唱法在各类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通俗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65%, 民族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30%, 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则只有5%。接受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型城市中各类职业各年龄阶段的市民、学生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单从学生 (含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生) 群体来看, 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通俗唱法。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 近几年, 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频道。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 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直通春晚》、《蒙面歌王》等, 一大批音乐类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 从美声的发展来看:流传不畅
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 成为歌唱家的摇篮。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整体输出到欧洲, 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备的唱法。美声由此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 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 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唱法。
但在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 美声唱法始终被看成是洋文化。首先, 在其传入之初, 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所了解, 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普及。其次, 根深蒂固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 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及强烈的个性, 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独具国民特色的寓娱于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 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本土民族唱法融合时代特征后, 表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也是美声唱法无法迅速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从美声语言表达与作品理解来看:发展桎梏
美声唱法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评价都从欧洲传如入, 终究是一种外来文化, 使它并不能像民族唱法那样深入人心, 更不能像通俗唱法那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唱街头。通俗唱法拥有一大批传唱歌手, 如邓丽君、周杰伦, 而其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菊花台》都有着它们流传的时代性与持续性, 这些歌曲通俗易懂, 是最能体现生活和最与现实贴切的一种唱法与表达, 也最能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推崇。而美声演唱大多需要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因, 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使得大众对美声演唱的作品难以理解, 这就要求在欣赏与学习的美声唱法过程中, 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 这也是在中国流传不畅现状的另一个原因。
(三) 从美声语言问题来看:不受重视
一个学派的特征取决于其民族性和歌唱中的民族语言特征。而演唱美声的任何一个学派的作品只有以该学派的原文演唱才能表现出其学派的风格和特点, 如美声德国学派要用德文演唱等。所以只有用汉语演唱的美声 (包括中西方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各种体裁) 才具有中国学派的最基本特征。因此, 不论哪国歌手, 研究汉语发声的特点及其与美声歌唱发声的协调统一, 是学习掌握中国学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大多并不就美声唱法语言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作品本身, 而是机械地背诵歌词, 这对美声作品的理解与学习都有很强的主观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 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 既没有专业语言教师, 也没有讲授美声发音的专业课程, 取而代之的只有声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讲授声乐技术, 同时也担任了语言的教学工作, 导致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专业性不强。
(四) 从艺术指导问题来看:不能解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 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 声音的用法不一样, 风格的体现不一样, 且内容的表现也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 要求演唱者与艺术伴奏默契的配合。但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里, 艺术指导多以声乐教师本身为主, 而声乐教师的钢琴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在回课过程中的发挥。课堂外, 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作品时, 多耗时长、效率低。
(五) 从艺术实践问题来看:较难普及
高校美声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教师教学, 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这部分主要包括学年的汇报演出、学校晚会、个人毕业音乐会及各种声乐比赛活动等。演唱是美声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快速找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最快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扩招, 加上学习音乐的学生日益增多, 致使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幅减少, 更有学生未参加一次艺术实践便匆匆毕业。
(六) 从学习观摩角度来看:机会较少
美声专业学生学习观摩机会较少的原因, 大致如下:一是音乐广播台、电视台有三分之二在向公众播放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 而美声只是偶尔播放。就产品广告的插播音乐来说, 广告音乐更多选择的除美声音乐以外的音乐为伴奏, 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者纯音乐, 而美声的传播在各种途径中远远不够。二是在现场观摩机会少。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去模仿音乐家作品的示范, 歌唱家现场演唱的机会却并不多见, 有时又因为场数少, 必须选择去到其他省份, 这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二、关于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现状的思考
(一) 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美声是高雅艺术, 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因为听不懂美声作品, 也就选择不去尝试走近高雅艺术。抑或许多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美声来降低在高考时的分数, 而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或者是用美声演唱汉语歌剧的观念还未形成。但不管是何种, 都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欣赏观。
民众的爱国之心大都通过弘扬民族事物、排挤外来事物来表现, 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 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在不断国际化的当今时代, 我国的美声歌唱家, 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 “久远而古老的美声”, 对“新美声”“洗耳恭听”。美声在被誉为“高雅艺术”的同时, 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音乐。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 不分国界。
(二) 突出“配合”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唱法是一个集体作业, 需要考验演唱者与艺术指导的配合, 必须考验演唱者中文发音与美声呼吸的配合。古语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在一次登台演唱之前, 必须要同艺术指导进行多次的练习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 而解决与艺术指导的配合问题将大大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媒体舆论需留给美声一片广泛传播的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广泛传播, 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 自然而然会对美声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这将会对美声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 其音乐类节目较多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 以美声为主的音乐节目则凤毛麟角。
三、结语
我国的美声艺术事业还在进一步发展, 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 其高雅与普及性共存、紧贴时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举等, 只有不断的展现美声独特的魅力, 才能使美声艺术继而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笔者相信做好高校美声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求新存异, 让更多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演唱的汉语作品, 才能进一步摆脱艺术家在美声演唱中受语言制约的现象, 加速美声艺术的中国化。再者在美声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强化市场意识, 加大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 推动中国的美声艺术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 2007, (7) :52-53.
[2]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 2006, (3) :92-93.
[3]刘瑞福.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139-141.
[4]彭丹雄.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趋向探析[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99-102.
[5]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7) :22.
[6]邹丹丹.从三种唱法到声乐演唱[J].孝感学院学报, 2006, (4) :115-117.
关于油画创作中几点问题的思考 篇9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整体保留以古典主义历史、宗教、皇室家族等典型题材的严肃艺术形式;俄罗斯艺术在古典艺术的基础上有意加强画面造型与形式元素;印象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然光色的和谐节奏;塞尚毕加索时期的艺术在画面构成中对形式主义美和体积感、线条、空间乃至画面的意义做出了全新的解释。现代艺术又在前人总结的基础发展处重构、解构、波普等新艺术表现方式。甚至有些作品以它的重复的样式、典型的元素、其风格在艺术市场上的有效普及挣脱了束缚、实现了“存在”。而当有人面对无法归类的作品时会问到:“你是搞传统的还是搞现代的”, 言下之意, 就是好像只能选择其一。我们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 并不是艺术本身出现了问题。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发展的定义。论时间;在传统的东西里有非常当代的因素在其中, 论效益;真正当代的东西也需要把传统激活以后才能在当代生效。自然创造了世界完美的光和影、冷暖色调、完美的曲线和比例、材质和纹理, 而艺术创造了直线和对称、形式和笔触、和谐的统一。在这样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 艺术可以作为人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艺术可以有效的体现伦理道德人文情怀, 直言不讳的揭露社会的丑陋, 回归人性的本真与善良, 有效地指引正确社会艺术形态。而急功近利的理论炒作, 本末倒置的泛化的艺术“批评”, 不是在汇通古今中外, 而是一味地牵强附会, 这样的理论批评西方文艺界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发展成权威了。
现当代艺术是以20世纪西方美术、美术批评为依据的并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和亲赖的学术样式。现当代艺术犹如是高新科技创造的流行产品一般以所谓的梦幻、卡通、波普风、讽刺、非主流、童趣等受时尚追捧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虽然丰富了只有批判和嘲讽的艺术主题, 但不免让人深思的是:犹如3D超频电视、前沿手机的品牌效应一样, 虽然有他的多种复杂多元化的流行功能和元素汇聚一身, 拥有多种游戏、娱乐、实用、网络、卫星定位等全面服务和让人深思的恶搞、组合、附加的功用攀比。最终在流行产品疯狂刷新中虽然有一些品牌能遥遥领先, 但随着人的欲望的恶性延伸后的冷静思考, 归根结底将回归最现实、最实用的通话、接听和信息反馈功能上来。也就是说, 改变艺术创作在整个社会大众化流通中的无反馈的盲目接受状态。一方面, 对艺术发展当中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另一方面, 增进了艺术家与群众的思想认识, 增进了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思维的普及。在艺术产业链当中的体现必将是艺术作品的思想传达、接收和信息反馈功能, 这里提到的不是全盘的“接受”而是“传达”“接收”并“反馈”于一体的循环系统。
当今艺术创作受到作品的市场经营方式与途径、传播模式以及作品与主流绘画发展的关系及其中的定位的影响因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频繁使用同样的色彩技法构成, 典型的造型或构图, 司空见惯毫无感情投如、千篇一律的僵化图式, 这是油画在民族化道路上的诟病, 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水准有多高超, 只为迎合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家庭装饰、商业运作的要求, 是一种满足群众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回忆和体会的本土创作方式。现实告诉我们折中、合成、模仿、制造艺术界阵脚的混乱的奇巧淫技是行不通的。同时, 也可以看出艺术从业者过分饱、学院教育效率是不给力的。然而, 现当代美术的标准在于创作出足以称道、可以留世的杰作。时代在改变, 人类价值观也在变;艺术的范畴在变, 艺术的真谛是否也会发生价值观上的转移, 艺术的趋向与意义对象呢?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在当今有相应的学术定位, 但现实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因素。
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充分的生活元素, 不仅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还有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艺术创作的定位需要有群众和社会基础, 应当思考自己怎样和社会发生关系, 培养自己“关注现实, 服务民生”的能力;其艺术创作应该是思想情感丰富, 想象力丰富、对社会生活感受力强、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有敏锐的艺术捕捉能力、直言不讳、外表看似随便做事却十分认真严肃的特点。典型的艺术家有毕加索、弗洛伊德、哈孜·艾买提、买买提·艾依提、克里木·纳斯尔丁、蔡国强、方力均、冷军等、赵培智等前辈艺术家笔法独特画面感受强烈, 表现的意想深刻, 充斥着生活的味道、时代的特征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创作出了具有开创性和典型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佳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要:当下艺术领域中油画艺术创作存在折中、合成、模仿、制造了艺术界阵脚的混乱的现象, 艺术创作体系中存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复杂问题。本文探讨传统美学思想对油画创作的制约和影响;艺术家在创作中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理想;新疆的“油画民族化”实践与创新等。
关键词:油画创作,艺术本真,群众,传统与现代
参考文献
[1].《美术观察》学术文丛——外国美术研究卷.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黄少平著.第232-241页.
优效课堂中几点有效激趣点 篇10
一、潜心备课, 挖掘教材, 激发学生“乐”趣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备课, 挖掘出教材中的“乐”趣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 让这些“乐”趣点“发光”,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 使之情绪高涨地进行思考, 探求新知.鉴于此, 就要求教师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 精心设计教法, 设计新颖的练习, 以便上课左右逢源.例如, 在讲授“生活中的不等式”时, 同学们都很喜欢田径英雄刘翔, 上课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刘翔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时的录像, 当听到解说员在拼命地叫喊着刘翔赢了, 全场的观众沸腾起来, 在座的同学们也乐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为什么解说员说刘翔赢了?通过观看录像, 学生很快地回答出来.学生1:刘翔跑了第一;学生2:刘翔比其他运动员跑得快;学生3:刘翔所用的时间比世界纪录短从而引出不等式.然后让同学们结合生活, 举出他们所遇到的不等式的例子.整节45分钟的课, 学生始终在愉悦又紧张的气氛中参与学习,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学生“奇”趣
如果教师上课伊始, 能巧妙地导入新课, 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用小木条做一个任意四边形, 而后再用小木条连接各边中点 (简称中点四边形) .上课开始时, 教师进行活动演示, 改变四边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运动变化过程中这一“中点四边形”的变化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发现“有时像平行四边形、矩形”, 这时教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等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 就会明白了.这样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 整个课堂上学生被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位置上, 使学习的主体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
三、匠心设计实验, 激发学生“动”趣
数学概念抽象难懂, 枯燥乏味, 但教师要能结合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使其得出某些简单的数学结论这样,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体会到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 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四、巧设“事端”, 引起争论, 激发学生“争”趣
“争辩”是双方或多方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而自我辩护.在课堂中适当的唇枪舌剑,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教师要把握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 保证能够引起争辩的可能, 当出现不同意见后, 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在群体中探究、相互研讨中萌发灵感, 发现新知, 激发思维的火花, 进而使学生明辨是非, 得出正确结论.在争辩当中, 高潮迭起, 充分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情绪, 也使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最大的发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开展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玩”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 抓住学生“好玩”的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将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组织学生开展你问我答的游戏, 还有我说算式你来回答问题……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力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极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精心设计练习, 激发学生“用”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原则特别强烈.”当学生感到他所学的知识能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时, 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 这会使他们兴味盎然, 以至产生无穷的动力.如, 带领他们用所学过的相似形知识, 去实地测量树木的高度;利用对称的知识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在教学实际中, 让学生学以致用, 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 形成为用而学, 越学越有用, 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做题初, 趣已生;做题时, 趣已浓;做题终, 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
七、重视复习, 善于小结, 激发学生“理”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让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到, 则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 作为教师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就完事, 应想方设法把传授的内容予以加工, 以拟人法、顺口溜、找规律,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 从那里揭示出超出学生预期的东西而引起兴趣.如, 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总结出规律:头平方, 尾平方, 乘积的2倍中间放;复习“因式分解”时, 对其解法规律可用顺口溜:首先提取公因式, 然后考虑用公式, 十字相乘试一试, 分组分得要合适, 四种方法反复试, 结果必是连乘式.这样寥寥数语, 就点破了因式分解的方法规律和注意事项, 使学生对该知识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同时, 这样总结, 也易记、顺嘴, 学生比较感兴趣.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知识传授渠道的良好润滑剂.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好的教学方法和激趣方法, 善于“传之以道, 授之以趣”, 使每名学生对数学有“要学”“易学”“会学”“好学”的积极情感, 才能使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摘要:所谓“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关注课堂, 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努力构建优效的课堂教学.本文是从激发学生的几个趣点入手, 进行分析,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其对学习的积极情绪,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是对于语言中的规则和不规则的语法现象所作的概括描述,对语言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或地位,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支持语法教学与反对语法教学的都大有人在,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认识。
一、語法教学要重视学习与习得相结合
目前我们都清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是靠课堂学习,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习得的作用,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而习得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流利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在进行语法讲解的同时,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语言习得的环境,改变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实际语境相脱离的状况,将语法规则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二、语法教学要重视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采用相应的措施。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学习语法的能力和特征也存在差别,因此,语法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此外,我们在进行语法教学设计时,应该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确立不同的教学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语法教学要重视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统一
教师要注意所呈现的语法知识的条理性。一个语法项目往往包括许多内容,也有很多例外,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全部教给学生。讲解语法要注意层次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语法教学的顺序。在注意层次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语法教学的系统性。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严密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没有对整体的综合感知,对于部分的认识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而现在的大部分教材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往往是分散的,如果教师碰到什么就讲什么,不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同一语法现象,那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结构模糊不清而最终影响语法规则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某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由点到面,建立系统,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语法结构。在归纳的时候,可以把语法与语篇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供一些短文,这些短文中需集中体现要掌握的语法结构。
四、语法教学要重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
归纳法就是先让学生接触具体的语法现象,然后通过大量的例子总结出语法规则。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一些例词或例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通过大量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规律。归纳法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另外,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使用方法不当则容易造成事倍功半。
演绎法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具体的操作就是先给学生逐条列举语法规则,讲述其概念和构成方式,如构成名词复数的不同方法,或构成被动语态和虚拟语气的语法要素,然后再举例,用大量的例子说明语法规则。演绎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节省时间,简洁、省时、省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静令.新课程标准下语法教学的定位与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4).
[2]赵群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法教学[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8).
浅谈对内部控制中几点问题的思考 篇12
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及要素
1.1 原则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制度本身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1.2 要素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的监督体系。
2 良好运行内部控制必须通过合理的授权及优化程序和适时沟通
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靠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层层审批必然带来管理人员工作的繁琐与繁忙,带来办事人员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对于许多公司来说,困扰他们的问题是公司的领导经常出差,日常和非日常的工作有时不能及时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财务及各项授权。从财务来说企业一般有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在年度初期就已经对各部门和单位的采购、费用等制定了严格的资金预算,各部门在年度总预算内有计划的执行采购及费用等业务。而企业往往同时又制定了在日常业务中按金额分级别的严密的签字制度,甚至不论金额大小和业务是否重要均由财务主管签字方可付款。并将采购业务,工程业务,修理业务,费用业务等分类设置不同的金额等级。
此制度虽然从程序上达到了尽善尽美,但由于授权制度没有充分运用,并且与预算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复性,使管理层在操作过程中感到将过多的时间花在了琐碎的签字上,而办事人员常抱怨将过多的时间花在了等待和寻找领导签字上,经常感到繁忙中却没有满意的工作成果。由于层层审批,领导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往往在签字时必须先由基层领导签字,逐级上升,这样就造成了下级领导出差或不在时上级领导不予签字,而下级领导签字后又有上级领导出差等原因不在,经常一项业务需要经办人员若干天才能签到字。
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领导的重点是激励与授权。运用好授权,即增加激励与授权,做到“少管理多领导”,才符合新世纪简约管理的趋势。通过有效授权与激励,优秀的领导者得以用简约的、低成本的方法让员工自动自发、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内部控制应通过合理的授权、优化内部控制程序、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行完善。
2.1 授权
2.1.1 日常业务的授权
如对企业日常的物料消耗的采购,对日常的车辆维护修理等业务采用充分的授权,而领导需要做好的是从宏观上对各分公司等部门从预算上加以控制。充分授权法可以使领导减轻日常工作量,可以使下属领导在一定的范围内独立完成任务,并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人、财、物等权力,并且允许他们自己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充分授权可以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减轻主管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2.1.2 重要业务和非常规业务的授权
对重要业务和非常规业务可以采用部分授权,定期复核。比如对业务招待费、工程业务等,在实行部分授权时,应当要求下属就重要性较高的工作,在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的方案,或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行动计划,经过上级的选择审核后,批准执行这种方案,并将执行中的部分权力授予下属。采用不充分授权时,上级和下属双方应当在方案执行之前,就有关事项达成明确的规定,以此统一认识,保证授权。对重要业务和非常规业务还可以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复核,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2.1.3 高风险业务的授权
管理者管理幅度大,任务繁重,对某些高风险业务还是要亲自审批,所以授权程度不能宽松。在某些方面可以采用制约授权的方法。制约授权是在授权之后,下属个人之间或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的一种授权方式。管理者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成若干部分并分别授权,使他们之间起到相互制约、互相钳制的作用,以有效地防止工作中出现的疏漏。
2.2 优化程序
严格的内部控制必将伴随着诸多细致的程序,然而如果程序设计的不合理将会带来签字人员过多,多头控制,加大控制成本的问题。常听国有大型企业的朋友说,他们每笔付款业务通常有七八个人签字,而且是发票上签满字,采购申请单上又签满字。其实这反映的是内部控制程序不够优化带来的问题。
一个大型企业如果办事程序过于复杂,付款时间太长,将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商品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石是商业信誉,如果企业不注重商业信誉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2.3 适时沟通
常听企业的员工说起自己在办事过程中,有诸多的办事程序不流畅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是没有资格和机会去妄加评论的。其实这反映的是企业信息是否及时沟通和流畅的问题。企业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来使其掌握,如果办事人员对程序不熟悉,会导致重复工作,花费更多的精力。管理层在对员工灌输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应该和员工沟通程序中不完善或者不协调的地方。
讲沟通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沟通,只有存在真正的、不同形式的沟通,那么沟通才具有其应该达到的功能。有效的沟通必须存在于企业适当的环境中。管理层必须为企业创造宽松的、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了解信息。有一些企业认为信息沟通不畅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和管理体系。而企业出现问题,往往首先应该是企业管理者本人出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发觉企业管理者的问题,桥梁就不通,就成了隔离企业员工的墙,如果不反省企业管理者自己本身的问题,只会弄巧成拙,就谈不上解决企业所面临的责任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
【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推荐阅读:
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中几点问题的思考12-01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6-26
语文复习几点体会教育论文07-24
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10-03
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10-08
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10-26
临床检验教学几点体会11-24
浮力教学的几点体会12-30
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1-03
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