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S与肿瘤的关系

2024-05-16

iNOS与肿瘤的关系(精选4篇)

iNOS与肿瘤的关系 篇1

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iNOS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的表达上调, 其催化产生的内源性NO在肿瘤的生物学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iNOS与肿瘤的产生、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加以综述。

1 iNOS对肿瘤基因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组织已检测到表达上调的iNOS。如NO与其代谢产物活性氧类可氧化DNA, 造成链断裂、交叉联结等多种DNA损伤;或通过氧化应激形成过氧化亚硝酸盐造成DNA损伤, 从而引起基因突变[1,2]。此外, 由iNOS催化合成的NO对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具有调节作用。p53基因为公认抑癌基因;bcl2是公认的原癌基因。DasT等[3]在研究中发现, 葡萄球菌A蛋白在抗肿瘤过程中可诱导宿主细胞释放NO, 引起p53表达增加, bcl2表达下降。NO可通过抑制双微体而抑制p53从胞核导出发生突变, 从而提高p53的核保有量, 稳定激活p53基因[4]。

2 iNOS与肿瘤生长、转移的关系

2.1 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 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内源性NO, 在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和保证肿瘤最大血供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许多实体瘤组织中, 如头颈部鳞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等, 均发现有NOS的表达和活性的增加;而且NOS的活性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Gallo等[5]对头颈部肿瘤的研究发现: (1) 肿瘤总的NOS活性和cGM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黏膜; (2) 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比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 (3) 将具有高活性NOS的肿瘤组织植入兔角膜可诱导新的血管形成, 这种作用可被NOS抑制剂所抑制; (4) 肿瘤边缘血管形成是肿瘤转移的独立预告因素。Tschugguel等[6]在人乳腺癌NOS活性和NO的合成较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高, 而且在浸润性导管癌中, Ⅲ级分化的肿瘤NO合成明显高于Ⅱ级分化的肿瘤。Teruo等[7]对裸鼠人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发现, 腹腔注射NOS抑制剂L-NAME时, 可明显抑制肿瘤的骨转移。这些结果均提示NOS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及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

2.2 亦有相关研究提示NO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1) NO介导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Jiang等[8]研究表明NO是活化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效应分子, NO介导活化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可能是T淋巴细胞识别肿瘤抗原, 分泌细胞因子, 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 NO杀伤肿瘤细胞; (2) NO干扰肿瘤细胞代谢;Yasushi等[9]研究证实, NO能与肿瘤细胞代谢关键酶的活性部分铁硫基团结合, 形成铁-亚硝酰基复合物, 引起酶中铁的丢失, 使含铁酶活性丧失,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引起肿瘤细胞死亡; (3) NO形成高毒性的羟自由基:NO可与肿瘤细胞产生的超氧阴离子 (O2-) 结合, 形成羟自由基 (OH·) , OH·具有很高的活性, 可诱导肿瘤细胞多方面的损害, 发挥其细胞毒性作用[10]。

2.3 NO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作用, 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Yamamoto等[11]研究NO可通过NO/cGMP途径,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黏附。然而血小板在肿瘤转移过程中, 可以和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形成聚集体, 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 而且肿瘤细胞移出血管浸润周围组织仍需血小板的参与。所以认为, 血小板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 而NO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来抗肿瘤转移。

2.4 NO对肿瘤的双重作用有浓度依赖性

持续低浓度的N0通过参与血管形成等效应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高浓度的NO则通过产生细胞毒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产生抗瘤效应。Jenkins等[12]发现人结肠癌中iNOS起到促瘤作用的酶活力是约20pmol/ (min·mg) , 此时iNOS的表达活性比引起细胞毒性和凋亡等抗瘤作用时的活性至少低1~2个数量级。NO双重作用的浓度依赖性的机制一般认为持续低浓度的NO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参与肿瘤血管形成或者抑制瘤细胞凋亡等效应起到促瘤作用。高浓度No抗瘤的可能机制是干扰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生成氧自由基产生细胞毒性;介导巨噬细胞活化而抗肿瘤。

在啮齿动物的研究中, 提示了iNOS活动在肿瘤的形成、生长、转移以及抗肿瘤的作用。然而, 鉴于实验性模型病程短以及实验动物种属相对低等, 其调节也不像人类那样复杂严密, 为此, 在人类肿瘤和iNOS表达的关系上, NO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意义尚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肿瘤组织中iNOS催化产生的内源性NO在肿瘤的生物学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iNOS与肿瘤的产生、生长和转移的关系加以综述。

关键词:iNOS,肿瘤,综述

参考文献

[1]Kong G, Kim EK, Kim WS, et al.Role of cyclooxygenase-2 andinduci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pancreatic cancer[J].J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 (8) :914~921.

[2]Li H, Chen F, Yu L, et al.Expression of inflammation related en-zymes during experimental rat lung carcinogenesis[J].ZhonghuaZhongliu Zazhi, 2002, 24 (4) :316~319.

[3]Das T, Sa G, Chattopadhyay S, et al.Protein A2induced apoptosisof cancer cells is effected by soluble immune mediators[J].CancerImmunol Immunother, 2002, 51 (7) :376~380.

[4]Wang X, Zalcenstein A, Oren M.Nitric oxide promotes p53 nuclearretention and sensitizes neuroblastoma cells to apoptosis by ion-izing radiation[J].Cell Death Differ, 2003, 10 (4) :468~476.

[5]Gallo O, Masini E, Morbidelli L, et al.Role of nitric oxide in angio-genesis and tumor progression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J NatlCancer Inst, 1998, 90 (8) :587.

[6]Tschugguel W, Knogler W, Czerwenka K, et al.Presence of endot-helial calcium2dependent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breast apocrinemetaplasia[J].Br J Cancer, 1996, 74 (9) :1423.

[7]Teruo I, Masahiko H, Keiko K, et al.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inbibits bone metastasis after modified intracardiac in-jection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n a nude mouse model[J].JpnJ Cancer Rev, 1997, 88 (6) :801.

[8]Jiang H, Stewart CA, Leu RW.Tumor-derived factor synergizeswith IFN-gamma and L PS, IL-2 or TNF-alpha to promote mac-rophage synthesis of TNF-alpha and TNF receptors for autocrineinduc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enhanced nitric oxide-me-diated tumor cytotoxicity[J].Immunobiology, 1995, 192 (5) :321.

[9]Yasushi Y, Akiva M, Takash R, et al.p27 in human lung cancer:differential in small2cell and non2sma ll2 cell carcinoma[J].Can-cer Res, 1998, 58 (10) :1042.

[10]Sagar SM, Singh G, Hodson DI, et al.Nitric oxide and anticancertherapy[J].Cancer Treat Rev, 1995, 21 (2) :159.

[11]Yamamoto T, Terada N, Seiyama A, et al.Increase in experi-mental pulmonary metastasis in mice by L2arginine under inhibi-tion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NG2nitro2L2arginine methylester[J].Int J Cancer, 1998, 75 (1) :140.

[12]Jenkins DC, Charles IG, Thomsen LL, et al.Roles of nitric oxidein tumor growth[J].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 92 (10) :4392.

iNOS与肿瘤的关系 篇2

)“I

综!述!

”崔国辉

)

综述#周克元

)

审校

.566789):5;5?9@)5’A5A)5B:B5

AB&@CD*8%E-,F“G”HB“C84%A8*I”JAKB$7%L8-,I

)P广东医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广东湛江,*+H*#

*P广东医学院

附属医院儿科研究室”广东湛江,*+HHM

!“#$%&’&(&)*+,’*-.)/’%&012$34*5)-(520,’*5*61”

7(2$63*$64)3’-258*55)6)“9.2$:’2$6”7(2$63*$6“;

7(2$63*$64)3’-258*55)6)”9.2$:’2$6“7(2$63*$6”;>!“@”A“8.’$2

通讯作者%周克元

.7DDWXY;VFP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P#H-0I0+)&

!”#$%$3=(97:=?3=(CD=?ZF9

%37P#H-0I0+M&收稿日期%IHH0%H+%M0修回日期%IHH0%H0%HI

!’*+,-’.,“

!”#$%&’*+,-./-(01-2*)-,*3/45(-,(*,(5-67..8.-5)*+,-.

(5-,)986(*4,/-(01-2:“(/.-2)*3/45(-,(54.7)*,67..-/4/(4)*)-,9)85;*;-.

-))46*-(791*(0(0797;7.4/37,(-,9/54+57))*4,4=083-,(8345)”

(0757=457“

!”#$-,9&’(3*+0(

>0*)

-5(*6.757;*71795767,(/54+57))4,(07643/4)*(*4,“=8,6(*4,”57+8.-(*4,-,9-,(*%-/4/(4)*)4=!“#$%&’()*+,-./-(01-2”-,99*)68))79*()/4(7,(*-.

-//.*6-(*4,(4(8345+7,7(075-/2:%/012-3+*

!“#$%&’(+

?*+,-.(5-,)986(*4,+

&/4/(4)*)+

@74/.-)3+

>-5+7(79(075-/2

#摘

要$

!”#$%&’(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

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着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它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信号通路的组成与功能!调节以及其抗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其抗细胞凋亡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评述”期待为以!“#$%&’(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号转导+细胞凋亡+肿瘤+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K0#L#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MHHHJ+-0N(IGG4)G#OH##)JH-

细胞凋亡是机体细胞在正常生理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正在深入&4’$

或病理状态下发生的一种自发的!程序化的死亡过程“它的发生受到机体!”#$%&’()信号通路的组成与

的严密调控#目前认为“细胞内的基因功能

直接控制着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磷酸肌醇激酶(56785679:789(9;

而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信号转导影响这#%’9:=8

些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或其表达产物的因“

是肌醇与磷脂酰肌醇

活化”从而间接地调控细胞凋亡$细胞(567856=(9;>?9:789(7?“!”)的重要激酶“凋亡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正常情况下”由其活化而产生的类脂直接的联系“包括肿瘤%病毒性疾病及产物有#”+%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多种退行性病变$研究表明“组成性活+)!*’%#”,%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化的!“#$%&’(信号通路在广泛的人类,)!*’和#”+“,%三磷酸磷脂酰肌醇&!”

肿瘤谱中失调“如卵巢癌&)’”乳腺癌&)’“(#”+“,)!#’#!”(#“+”,)!#作为细胞恶性胶质瘤&*’“子宫内膜癌’”成神经内的第二信使“是&’((又名蛋白激酶

管细胞瘤&+’”鼻咽癌&,’“骨髓增生异常@”!$@)转位于胞膜并被活化所必需

综合征&-’等$其主要是由于!“$#.&基的#!”#$与&’(组成的!“#$%&’(信号因编码的!”#$扩增和/或其他多种因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中起着重要素导致的&’(的过度活化&0’“或者是该的作用&A’#

通路某些调控成分如!123的突变所!”#$是一种可使肌醇环第三位羟

导致的功能缺失&+’$目前“以!”#$%&’(基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激酶#已发现信号通路中组成性活化的关键分子为

三种!“#$同工酶”其中研究最广泛的

CMYK

iNOS与肿瘤的关系 篇3

【关键词】AKR1B10 醛糖还原酶;耐药性

【中国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61-01

1 AKR1B10簡介

AKR1B10又叫做醛糖还原酶相似蛋白-1(ARL-1),小肠还原酶 (SI reductase) 或醛糖还原酶相关蛋白 (ARP 或hARP) 。它的基因位于7q33,长1376bp,有10个外显子。AKR1B10蛋白分子量为36.02 kDa,有316 氨基酸 。AKR1B10在人的大多数组织并不表达,它主要是在小肠和结肠表达,在于肝脏,前列腺,胸腺,睾丸中也有低水平存在,在正常肺脏中还没有被证明表达。但 AKR1B10 在人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几种癌中表达,可能通过解毒细胞内的活性羰基促进癌细胞生长。

2 AKR1B10在几种肿瘤的表达

2.1肺癌和口腔癌:AKR1B10在84 %的鳞状细胞癌和29 %的肺腺癌过度表达。在这两形式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过度表达的AKR1B10与吸烟联系密切。调查结果显示, AKR1B10是一个与吸烟有关的肺癌的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它也许在吸烟致癌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su等人使用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证明在3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同一病人的肿瘤组织与正常邻近组织相比较,AKR1B10高表达的,与预后不良相关联,而且和肺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有关。

另外还有报道与吸烟有关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AKR1C1、AKR1C3、AKR1B10和细胞色素P450(CYP1A1,CYP1B1)表达显著的增高了5-30倍 ,可能是因为参与了与烟草相关的多环芳烃及其有害代谢产物的清除 。

2.2肝癌:AKR1B10是一种新型的鉴定人肝细胞癌(HCC)的蛋白。 AKR在大鼠肝癌中诱导产生 ,并认为它可能对快速增长的癌细胞产生的有害的代谢产物有至关重要的解毒作用 。大鼠肝癌诱导的一个叫Spot17的蛋白,它与大鼠AKR具有高度同源性,大约29 %的肝癌过度表达AKR,这其中的约54 %是过度表达的AKR1B10。

2.3AKR1B10基因沉默对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异位表达在293T细胞的AKR1B10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用化学合成的siRNA,敲除在大肠癌细胞HCT-8表达的AKR1B10基因。针对编码区的siRNA1,使AKR1B10的表达下调到60%以上,针对3' 端非编码区的siRNA2 ,AKR1B10的表达减少95%以上。AKR1B10使细胞的生长率减少大约50%和抑制将近40%的DNA合成。更重要的是, AKR1B10下调大大降低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胞灶的形成率和集落的大小,这表明AKR1B10在HCT-8细胞增殖中起着关键作用。AKR1B10下调增强了HCT-8细胞对丙烯醛和丁烯醛的易感性,从而导致细胞迅速肿胀死亡。

2.4乳腺癌:AKR1B10在乳腺癌上皮细胞(RAO-3) 中调节脂肪酸的合成,siRNA介导的AKR1B10基因敲除,增加了ACCA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通路的降解,并导致ROA-3细胞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减少5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AKR1B10是一种生物合成脂肪酸的新型调节剂,在乳腺癌细胞中是组成细胞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

2.5食管癌:Barrett's食管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找出其发生发展的诊断标志物,对于临床治疗将是非常有价值的。Western blotting 确认组织蛋白酶D 和AKR1C2、AKR 1B10在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食管上皮细胞系中表达增加 。进一步比较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NERD )、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BE)和食管腺癌的食管上皮中这些蛋白质表达发现: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s食管中AKR1B10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3倍和9倍。

3 AKR1B10上调的潜在原因和分子机制

3.1细胞应激:AKRs是应对原始信号的原始基因。例如AKR1B受渗透应激的影响上调是为了维持渗透压,它的上调受一个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模块调节的渗透压反应元件的控制,上调的结果是应对下一个应激源的保护性反应。

3.2致癌物质与有毒物质代谢作用及耐药性:AKR1B10对广泛的醛磷脂显示较高的活性,酶动力学研究表明, AKR1B10催化还原脂肪醛和芳香醛很有效率。AKR1B10降低C-5,C-7和C-9磷酸胆碱醛和C-5磷脂酰乙醇胺醛表明,对多种醛强劲的蛋白活性可能在细胞迅速生长中调控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AKR1B10在小肠和结肠的高表达表明,可能参与了摄入食物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醛的清除和解毒作用。一些病理条件增加脂质过氧化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例如脂质过氧化氢产物或自由醛(例如HNE与丙烯醛),都是高反应性的和有毒的 。

AKR1B10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增强细胞对含醛基的抗肿瘤药物耐药性,如阿霉素,丝裂霉素。可能是这些药物与AKR1B10底物相似,是含碳酰基的细胞毒性化合物、含醛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类化合物,AKR1B10对此有强大的还原解毒功能,因此产生耐药性。

3.3核受体信号转导和耐药性 :(1)磷脂醛信号: 磷脂的氧化会产生一些生物活性醛,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提高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它们还充当清道夫配体受体,摄取氧化脂蛋白或凋亡细胞,参与磷脂醛代谢的生化途径。虽然磷脂醛显示低毒性,但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可触发特定的信号通路。典型的磷脂醛通过激活cAMP/R-Ras/PI3K,c-Src蛋白激酶的STAT3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结合单核细胞和增加产生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但是化学还原的磷脂醛消除了加强单核细胞黏附的作用的能力,所以AKR1B10的还原作用可以调节磷脂醛的生物活性。(2) AKR1B10调控脂肪酸从头合成: AKR1B10在人类乳腺癌细胞中调节长链脂肪酸的合成,脂肪生成增加是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可能有助于癌症的发生发展。上调生脂酶,如脂肪酸合成酶(FAS)和ACCA已记载在各种癌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长链脂肪酸是细胞膜的构成模块和脂质第二信使的前体,在细胞增殖和分裂发挥了关键作用,AKR1B10作为一种脂肪酸从头合成的调节蛋白,提供了一个调控的癌细胞的生长新的目标。(3)视黄酸酸信号转导途径及耐药性:在体外,AKR1B10催化还原全反式视黄醛,9-顺视黄醛,和13-顺视黄醛为相应视黄醇,通过改变视黄酸生物合成过程而参与癌变。在病理条件下,AKR1B10过度表达,大大促进视黄醛到视黄醇的转变,剥夺了视黄酸受体的配体 。由视黄醛脱氢酶催化的视黄醛到视黄酸的转变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通过AKR1B10将视黄醛变为视黄醇,将阻止这一信号转导通路中不可逆转的步骤,从而抑制视黄酸产生的细胞分化。这提供一个为什么H–胡萝卜素和视黄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化学预防试验失败的原因。

4 问题与展望

4.1协助溶肿瘤腺病毒的治疗:腺病毒治疗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在某些胰腺癌中,AKR1B10的高表达,造成了对腺病毒的敏感性显著下降。这就提示我们可以降低胰腺癌中AKR1B10的表达,来提肿瘤对高腺病毒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4.2降低肿瘤耐药性:通过使用AKR1B1抑制剂、siRNA等方法降低AKR1B10的表达,降低癌细胞对含醛基的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丝裂霉素)耐药性;又可以影响视黄酸酸信号转导通路,提高H–胡萝卜素和视黄酸介导的细胞分化,用于提高视黄酸的化学预防肿瘤发生和治疗作用的可能性。

损伤与肿瘤间因果关系鉴定体会 篇4

【中图分类号】13919.4;r730.2

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2—0133—0

2案 例

陈宝生 莫耀南

【案例1】 杨× ×,男,20岁。于×年×月×日在工作中被

一装满纸的纸箱砸伤右臂肘关节处,致红肿、发紫、功能障碍。

拍x线片示:骨质未见创伤性异常。后持续红、肿、痛,经多家医

院治疗无好转。4个月后经诊断为纤维肉瘤。后赴北京进一步

确诊后行截肢治疗。受伤当时x线片(片号1574)示:骨质未见

创伤性异常。但请专家会诊均认为右肱骨下端有骨膜反应及密

度增高影。4个月后mri示:右肱骨下端可见一梭形肿块。x

片示:右肱骨下端骨质破坏。病理报告:高分化纤维肉瘤。

法医临床学检查:被鉴定人神清、语明,步入检室,查体合作。右上臂肩关节处远端缺失,弧形缝合疤痕长14 cm,余无异

常。提供的放射片示:2002/6/23(1574右)右肱骨下端可见骨膜

反应及密度增高影;2002/10/9(34038)右肱骨下端可见一梭形

肿块;2002/10/10(398842右)右肱骨下端骨皮质破坏,codlaaan

三角出现。法医鉴定认为,杨某右上臂损伤当时x线片已显示

右肱骨下端骨膜反应及密度增高影,在损伤后一段时间内发现

纤维肉瘤,说明纤维肉瘤的发展与该次损伤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排除外伤对肿瘤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案例2】 王××,男,20岁。6年前(1997年2月1日)被

高压电击伤头背部多处在郑州市某医院诊治。病历记载患者神

志清、精神差。电击伤创面分布于头部、背部、右上肢及左足底。

其中右手、右前臂干枯、炭化,呈屈曲状,部分指骨外露。其他创

面炭化或苍白,质中硬,痛觉丧失。均为ⅲ度烧伤,面积达12%,无呼吸道烧伤。诊断为特重烧伤。3天后在全麻下行右上肢探

查截肢术、左足底切痂自体皮移植术。好转后出院。6年间又两

次行自体皮移植术,大部创面愈合,但右颞顶部创面一直未愈。

虽经多家医院和多种方法治疗亦未奏效。近1年前右颞顶部创

面周围肉芽增生,渐呈菜花状增生物。半年前经病理证实为慢

性炎性溃疡并高分化鳞癌。线示颅骨完整,局部有骨膜反应。

4个月前在全麻下行溃疡清创及游离皮瓣修复术。临床法医学检

查:被鉴定人神清、少语,步入检室,查体合作。右颞顶部、枕部

约26 cm×21 cm 范围疤痕形成,无毛发。其内有15 cm× 12 cm

范围植皮区,色素沉着;中央区6 cm× 5 em 范围内皮肤散在点

片状溃疡、糜烂;颅骨7 cm ×7.5 cm范围缺损。右耳廓大部缺

损。右乳突及下颌角部位9 cm × 2 cm 疤痕形成。右上臂直肩

关节以远截肢。取皮区:左背部12 cm × 15 cm,右腋后线至背

部12 cm × 2 cm,右大腿前侧25 cm ×20 cm,左大腿前内侧1

5cm × 7 cm。左足跟11 c[n×6 cm植皮区。余未检见异常。

法医鉴定认为,被鉴定人电击伤后,右颞顶部创面迁延不

愈,形成慢性炎性溃疡,此为皮肤鳞癌的易患因素之一。因而认

为,电击伤后右颞顶部慢性炎性溃疡长期不愈是肿瘤发生的重

要相关因素。

讨 论

损伤与肿瘤的因果关系存在与否至今未有定论。但在法医

界,认为某些损伤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或发展有一定因果关系,且

经常被应用于鉴定实践中。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应予以关注。

骨纤维肉瘤是骨肉瘤中最少见的一种,⋯ 约占其三分之一。

起源于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梭形细胞,但其仅分化为成纤维细

胞,并产生网状和胶原纤维。好发于股骨、肱骨的远端,胫骨的近端等,无性别差异。l2 j多发年龄10~50岁,病程长短不等,可

自数周至20年,平均3年左右。_3 j可由骨膜或骨髓腔内发生,分

别形成骨膜型和中央型,后逐渐侵犯骨质,而造成骨质破坏。可

原发,即与某些遗传因素以及不全骨折、纤维结构不良、骨paget

病有关。亦可继发,发生于放疗后。_4 罕见地发生在早至婴儿期的疤痕或以前受伤的部位。_5 案例1中,在损伤当时的x线片上

已提示骨膜反应及密度增高影,4个月后发现该处有纤维肉瘤,说明外伤作用前业已存在骨质问题,因而明确排除直接原因。

但损伤对于纤维肉瘤的发展有可能起到促进作用,这是符合以

上原则的,因而判定二者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促进作用。关

损伤促进纤维肉瘤发展的机理,推测为损伤引起的组织修复

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如纤维结构不良等)发生突变所致。其确

切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皮肤鳞癌为皮肤癌的一常见组织类型,一般分化较好,其中

高分化的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线样结构。

早期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类似,一般为红斑样皮损,伴有不同程

度的鳞形脱屑和痂皮形成,临床上常难以鉴别。但鳞癌常在老

年性角化过度、慢性溃疡及烧伤疤痕等病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色、坚硬、高出皮面的结节,甚或超常增生呈菜花样。

当其表面角质层脱落,即出现红色的糜烂面,伴有渗液、渗血。

起初糜烂面可愈合结痂,但不久痂皮脱落而再现糜烂面。如此

周而复始,糜烂面不断扩大。皮肤鳞癌发展较快,肺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案例2中,右颞顶部的电击伤创面迁延不愈,形成慢

性炎性溃疡。而烧伤疤痕以及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瘘管、窦道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均易恶变为皮肤癌。_6 j因而可以认为

右颞顶部的慢性溃疡与高分化鳞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关于皮肤鳞癌的发生机理,多认为与一些化学致癌物或紫外线、电离辐射有关 也有研究认为黏膜鳞癌与人类乳头状瘤病变有

关,但与皮肤鳞癌的关系尚无定论。

通过此二案例,作者体会到在鉴定损伤与肿瘤伤病关系时

要慎重。首先确定损伤的性质与发生的肿瘤的性质在目前的医

学认识水平上,二者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只有损伤被列为该种

肿瘤诱因的可予以考虑。其次明确损伤的部位与肿瘤发生的部

· 134 ·

位完全一致。再次,如果损伤发生时该部位并未发现肿瘤的迹

象,则可认为此损伤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果损

伤发生时该部位已有肿瘤的早期迹象,则可根据该肿瘤的已知的发病机制,最多认定为损伤与肿瘤的发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钊猷,朱世能,曹世龙,等.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1051

[2]张湘生,张庆等译.骨与软组织肿瘤.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1 3

· 法医学理论与实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2期)

[3]徐万鹏,冯传汉等.骨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94~

395

[4]徐光炜译.临床肿瘤学(下卷).沈阳.辽宁出版社,1999.1688

[5]david j.b.ashley.evans’histological appearances of tumors.third edi—

tion.churchill livingstone.1978.23

[6]汤钊猷,朱世能,曹世龙,等.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1067~ 1068

上一篇:教育教学中几点体会下一篇: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