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决策

2024-10-10

模式决策(精选12篇)

模式决策 篇1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以工业企业为视角,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管理与绩效评价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物流外包;决定物流外包后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物流外包模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物流外包的各个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但对以上两个基本问题,仍然有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1 物流外包决策的定性分析回顾

1.1 一般性的外包决策模型

Ulli Arnold[1]结合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一个外包决策的一般性模型,指出外包决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如果服务具有较高的专用性,通常交流和协商的市场交易成本很高。从经济上考虑,外包不是很好的选择。

(2)如果资产的专用性很低,但是它们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具有很关键的意义,则不应该选择外包。

(3)对企业竞争力没有贡献的活动是典型的外包对象。随着贡献的程度,逐步从外部外包到内部外包,再到自营。

把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核心能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两者相互补充,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辅助进行外包决策。

1.2 关于物流外包的决策模型

传统上,物流外包的决策依据是企业是否有能力自营物流,如果企业有设备,有技术就选择自营,以便于控制。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物流能力,就选择外包。并没有严格的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物流的总成本和顾客的服务水平更是放在其次。

Ballow(1999)[2]注意到了传统物流外包决策标准的局限性,提出了二维的决策模型,认为自营还是外购服务的决策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则采用物流外包;若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低,同时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较低,则外购公共物流服务;若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较高,且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也高,则用自营的方式。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寻求企业物流系统自身的战略平衡是Ballow决策的最大特点,但是这个决策标准有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James Brian Quinn和Frederieko.Hilmer[3]首先将核心能力概念引入外包决策过程,并提出了判断一项业务是否属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7个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战略考虑的决策框架。

田宇和龚国华[3]在Ballow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成本评价,并提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物流外包决策模型。该模型由三个层次组成,依次为:物流子系统(或各项物流业务)的战略重要性、企业物流资源和能力、成本竞争力。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考虑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然后将企业物流业务按功能分类。当企业有能力进行物流自营时,还要考虑自营的物流成本有无竞争力,然后再决定是自营还是采用第三方物流。

黄群、陈晓剑[4]认为:社会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服务水平也就成为客户关注要点,物流成本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因此有必要把物流服务竞争力引入决策模型。他们沿袭了田宇第三方决策的基本程序,只是考察完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后,没有贸然得出自营或外包结论。他们认为,成本有竞争力也不一定自营,还要考虑服务水平如何,自营物流服务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服务比较是否具有竞争力。如果服务水平不具备竞争力,明智选择仍然是外包;除非服务水平也具有竞争力,才应该自营。

王淑云[5]也提出了基于交易费用、核心能力和战略重要性相集成的物流外包决策模型,在这个模型下提出了企业物流外包必须弄清4个问题。并从成本的角度讨论了物流外包的效益和分析了外包的区域。

1.3 物流外包定性分析的总结

以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定性分析,虽然给企业一些总体上的指导,但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所列出的影响决策的因素不够全面;其次,在是否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否有该项物流能力和企业在该项物流功能上成本是否有竞争力等关键因素判断上,以上的研究并没有给出各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这给企业决策的可操作性带来一定的难度。

2 物流外包决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2.1 以往的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的张静波[6]构造了一个两阶段的物流决策评价模型,第一阶段是企业的物流能力分析,找出企业的物流缺口;第二阶段即物流外包的决策阶段,把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类,战略因素(战略因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和经济因素。并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把两阶段各因素的指标具体化。最后,在各具体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企业的哪些物流活动应该外包。

李电生[7]等从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了企业物流外包的成因,并以此确定了物流外包的评价指标,不同之处在于,认为把成本作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评价指标是不妥的,因为成本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私人信息,很难准确得到,而报价是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因此把报价和与报价相关的因素作为必要的评价指标。另外为了避免物流提供商夸大自己的物流服务能力,从而给物流外包企业带来风险,把物流提供商的企业信誉也列为评价指标。除此之外,还有运输期限、运输可靠性、物流能力和资源状况共6个评价指标。然后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应用熵和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应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对各物流服务商进行评价,最后选出最优的物流服务商,并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结果。

许国兵[8]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为了便于讨论,他把企业的物流模式分为完全自营、企业间物流协作和物流外包。其中又将物流外包模式细分为分项物流外包、组合物流外包和完全物流外包三种模式。接着他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首先是企业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决策流程和决策准则,当企业决定将自己的部分物流业务外包时,在外包模式的选择上,建立了技术性指标、风险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三个指标体系,采用了集成灰色关联与TOPSIS决策方法优点的物流外包模式选择方法,在分项物流外包、组合物流外包、完全物流外包和企业间物流协作这4种模式之间作出选择。

谢天帅[9]针对企业物流外包能否提高外包企业经济效益这个问题,通过建立模型,比较企业物流外包前后的利润水平,提出一个判别物流外包能否增加企业利润的准则。该准则表明,并非只要服务商成本低于外包企业,外包企业就能通过物流外包提高利润水平,而是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由外包企业的生产、销售、自营物流成本等因素综合决定,只有将物流业务外包给成本低于该阈值的服务商,才能提高外包企业的利润水平。

2.2 以往研究的不足

在张静波[6]的文章中,从企业是否存在物流外包的需求到企业应该将哪些物流业务外包,都给出了相应的决策因素和决策流程,但只是针对某一企业做出的,不具备广泛的适应性。李电生[7]则是把物流服务商的报价和信誉加入到评价服务商的指标当中,给出了一种新的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方法。谢天帅[9]通过建立模型研究,提出了影响企业物流外包的综合因素。许国兵[8]虽然将物流外包模式进行了详细分类,并且给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物流外包模式选择方法,但却缺乏企业自身物流能力的分析。

3 企业物流模式的综合决策方案

笔者在总结前面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这些成果在物流模式决策上的优点,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给出了下面一个综合的物流外包决策模型(如图1),希望能给企业的物流模式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图1中,各种决策的指标解释如下:

3.1 物流能力分析指标

3.1.1 顾客导向指标

(1)关键顾客服务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识别核心顾客,为他们提供特殊增值服务,从而提高关键顾客满意度的能力。这些核心顾客是企业收益的主要贡献者。

(2)顾客需求响应率:主要反映的是当需求产生时,企业按照顾客所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规格以及方式等向顾客交付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

(3)灵活性: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处理异常的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企业的物流能力直接关系到在始料不及的环境下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的整体物流能力取决于在适当满足关键顾客的需求时所拥有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3.1.2 信息导向指标

(1)信息共享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使用条形码、射频、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相关技术与顾客和供应商分享库存、运输、需求量等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在软件上与顾客和供应商的相互兼容性。

(2)数据处理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及时、快速、有效地收集、整理、检索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2 战略性因素指标

(1)不可模仿性: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物流运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和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物流作业经验和技能。

(2)增值性: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物流系统提供的物流,通过降低成本费用,通过创造时间空间效应,促进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3)动态性:主要反映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物流作业的具体实现方式。

3.3 其它因素指标

3.3.1 技术性指标

主要从技术上衡量各模式的优劣:

(1)快速性:指物流运输过程的迅速程度;

(2)安全性: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意外,正常抵达目的地;

(3)舒适性:指物流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程度;

(4)灵活性:运载工具对物流线路的非依赖程度及采取紧急措施的可能性。

3.3.2 风险性指标

从风险管理能力角度,分析采用何种物流外包模式,包括:

(1)供应商管理风险:企业的供应商管理能力及其和供应商合作程度等;

(2)产品/要素市场风险:企业对要素市场风险的分析及其控制能力;

(3)外包可靠性:物流外包以后的可靠程度如何。

3.3.3 经济性指标

从经济、成本等角度分析选择何种物流外包模式,包括:

(1)物流管理成本:不同的物流外包模式,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小;

(2)物流交易成本:同物流服务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3)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外包后的人力资源投入状况;

(4)顾客服务成本:外包后客户服务的成本状况。

4 总结

企业在进行物流模式决策时,可以参考上面给出的综合决策模型。当然不同的企业情况会有所不同,决策指标可能会有所差异。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的决策算法,但按上面的决策流程给出决策因素的各个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或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就会容易得出企业合适的物流模式。

摘要:关于企业物流模式决策有两个重要问题:企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应该将一些物流业务外包;当企业决定将自己的一些物流业务外包后,如何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物流外包模式。文章概述了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的企业物流模式决策方案。

关键词:物流模式,物流外包,交易费用,AHP

参考文献

[1]Ulli Arnold.New Dimensions of Outsourcing:A Combin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the Core Competencies Concept[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0(6):23-29.

[2]Ronald H.Ballou,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M].Prentice-Hall Intemational.Inc.4th,1999:62-84.

[3]Quinn J.B,Hilmer F.B.Strategic outsourc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35(4):43-55.

[4]田宇,龚国华.第三方物流决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0(1):33-35.

[5]黄群,陈晓剑.第三方物流决策模型的演进[J].华东经济管理,2002(5):51-54.

[6]王淑云.物流外包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张静波.物流外包决策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李电生,刘凯,赵闯.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6):40-42.

[9]许国兵.企业物流外包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谢天帅.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经济准则[J].物流科技,2008(3):71-73.

模式决策 篇2

关键词:物流经济;战略;电子商务

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对物流的需要和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物流经济的管理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物流经济整体起步时间较之其他国家比较晚,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做出正确的战略发展决策是推动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1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探究

1.1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日益电子化和智能化,利用电脑和手机就能解决很多事情。这是经济的发展,亦是社会的进步。而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近几年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愈发强大,商家利用双十一、双十二、周年庆等节日大搞网络购物促销活动,双十一当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旗舰店单日的交易额为1682亿元,其他电子商户的交易额也是逐年上涨,不断刷新记录。我国人民对网络购物的热衷程度可见一斑,而电子商务的购物模式开始占领市场,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着整个经济的良好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经济相结合,相互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下,需要物流企业聘用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搭建一个健全的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管理体系。一方面,带动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做好消费者信息统计和管理,便于物流公司高层管理者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和管理,这比在市场上做调研要更加省时省力,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最新的资料信息,有助于物流企业的健康、高效的发展。

1.2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的定额,在一定的生产时间里,从开始到完工,生产所需的人工、物资、资金的标准额就是定额。反映国家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可以通过这个额度体现出来。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就是以这些标准为主要的参考值,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物流企业来说,他们是不太需要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因为刚起步的企业没有太多的工作量,人工和物资上自然消耗的就不会太多,形不成规模。但是,物流企业会慢慢的发展,当它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就能发挥出特有的作用,物流企业应当是十分需要此管理模式的。为了能够促使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挥出最佳的管理作用,物流企业要努力构建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从生产到完工,需要的人工数和物资储备量,以及资金的预算都应当确定出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生产中最小的工作环节对整体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将最小工作环节做好预算,进行定额经济管理,能够最大的提高物流效率,充分发出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功效,推动企业经济的稳定前进。

1.3供应链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模式决策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决策层不仅要从宏观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合,还要能够根据筛选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除此之外,领导层要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对过去的盈利模式进行观察和总结,在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企业决策信息盈利模式创新

一、企业决策信息的概述

1.企业决策信息的获取

决策信息是指能够对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怎样选取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企业决策信息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路径:

第一种是从竞争对手的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此种方式必须保证是在合法的方式下进行的,可以是从竞争对手的雇员那里获取的,可以是从与竞争对手有某种业务往来的人手里获取的,可以是从竞争对手刊登的文章、出版物或者采访视频中获取的,也可以是从竞争对手最近的发展走势和活动动向中总结得出的。竞争不代表完全的对立,竞争反而是激励自己的不断进步的源泉。

第二种是从市场的信息化浪潮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是经过直接的市场调查获取的,可以是研究市场的近期走势和发展势头所探讨出来的,也可以是从企业所对的直接销售商或者批发商那里获取的信息,总之获取的手段要合理合法。

此外,在决策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注意所收集的信息必须是与企业的经营相一致的,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实效性,信息越新,信息的价值就越大。信息获取的渠道要是正当的,非正规渠道往往会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泛滥,而假信息又只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系统的来说就是及时、准确、全面、使用的信息是决策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2.企业决策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个信息化的浪潮中,信息化是企业把握市场的发展形势和总体走向的重要措施,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改革开放为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条件,给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骨骼”,那么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赋予了企业做活的神经和灵魂。企业的领导层在对市场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决策信息,其是企业的重要信息资源。企业的决策信息通常是综合国内外信息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的筛选产生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是企业制定正确决策的依据,是企业谋求长久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二、企业的盈利模式及其创新管理

1.企业的盈利模式

企业进行经营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其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经营所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获取利润的方式或者方式,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其固化为了一种比较稳定成型的范式。企业的盈利模式包括反映商务活动和业务活动内容的六个要素,其分别是利润来源、利润项目、利润杠杆、保利策略、利润组织和企业文化,这六要素通过有效的结合促成了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盈利模式。

2.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

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是指针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因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企业要从其中捕捉有效的信息,趋利避害的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首先,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主营商品和扩张延展

毗邻业务。其次,企业要学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拓展盈利规模和时空范围。多元化经营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将企业的风险分在不同的领域,降低企业的风险值;能够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加企业的盈利值;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通常会对企业提出一定的要求,无形中也激励了企业为之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最后,帮助企业进行适时的业务转型,帮助企业躲过经营的疲惫期。任何产品和技术经营到一定的周期和时间就会进入一个疲惫期,上升和盈利的空间不大,此时企业要么对其进行技术、质量等全方位的革新,要么往相关的产业或者领域进行有效的转型。通常第一种情况改革的力度大、资金投入多,实践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第二种情况不失为最佳的一项选择。

三、决策信息与盈利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1.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必须以决策信息为依据

企业盈利模式中的商务活动和业务活动是其重要的内容,商务活动涉及企业对于交易过程中的环境、对象、方式、规模、渠道等的选择和运行,涉及一定时空结构下以上各种要素之间的构成及相互关系;业务关系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包含的要素和环节比较多。企业的决策信息是这对其相关要素和环节的信息整合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的筛选确定下来的,其为企业盈利模式的确定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2.盈利模式的创新依赖于决策信息的精准定位

决策信息在对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有效的集成定位,打通企业在市场商务、经营业务、产品品牌等方面和环节的关键信息,有效的协调企业现有和将来所有的各类业务及员工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一种动态的创新管理。这种对于传统核心业务的颠覆和改变,使企业的利润来源、利润项目和保利策略等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的创新,使企业在有效信息资源的指引之下获得了又一次的重生或者新生。

小结:对信息泛滥的时代,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各种信息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形成有效的决策信息,推动企业盈利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平.浅论企业决策与信息支持.科技广场.2012.9(3):164-165.

[2]俞家文,王保敏.企业战略决策中竞争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当月经济.2008.11(5):78-79.

[3]邱明鋒.企业决策信息的获取与赢利模式刨新管理探索.商场现代化.2013.9(1):56-57.

论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 篇4

对物流运作模式的研究可以从物流管理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有对制造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研究,有对商业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研究,有对虚拟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研究,也有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的研究等等。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问题,因此这里将主要综述关于这两类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研究。

1 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因素分析

企业做任何一项决策都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因素、企业的组织制约、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等,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因素同样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客观因素入手,将企业选择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因素分为外部决策因素和内部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外部决策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和选择的,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应性的决策。而内部决策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和选择的,企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某些因素以适应物流运作模式,当然这样的改变应在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而且有些因素因为存在于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之前,改变起来也不容易,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物流运作模式还是应当以适合企业内部决策因素为主。

1.1 外部决策因素分析

1.1.1 外部物流资源供给状况

(1)我国物流供应市场的现状。我国企业物流外包市场发展很不成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上还没有质的提高,真正实力超群、竟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多、小、少、弱、散、慢”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是指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多。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运力、仓储能力都过剩。供大于求,但这种供给能力是相对过剩,真正能满足企业较高水平需求的供给还较少;“小”指企业大多孤军作战,经营规模小,综合化程度较低。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少”是指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运作经验少、高素质人才少;“弱”是指管理能力弱、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弱、竞争能力弱;“散”是指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慢”是指响应速度慢。传统储运是静态运作,不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要求。这些问题造成我国物流企业服务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运作管理低水平重复,难以形成特色、打出品牌。总的来看,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处于起步或转型阶段,还不具备应对跨国竞争的能力。

(2)可供选择的供应商的状况。影响选择具体供应商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供应商的服务水平、质量与价格。能否提供完善、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是由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并具体反映在物流设施现代化自动化程度、物流供应商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诸方面,通过物流供应商与工商企业的生产营销运作流程的衔接程度、运作效率、物流成本的高低等反映出来物流供应商的服务水平、质量和价格反映了物流服务商的替代能力与替代成本。物流供应商服务水平越高、质量越好、成本越低,其替代能力越强。也就是说,与工商企业自办物流相比,物流供应商如果能够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对其客户的生产营销运作过程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降低了客户的生产经营综合成本;或者在提供同等物流服务的情况下,使工商企业的物流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则工商企业引入与运用物流供应商的积极性就会随之增强。

1.1.2 环境法规与政府管制

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世界各国和不少国际组织纷纷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和协议公约,这些法律法规和协议公约是企业物流决策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决策。

1.1.3 技术环境

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对现实科学技术的利用程度以及其发展趋势,构成了我国企业物流的技术装备环境。我国企业在现有的技术装备条件下,装备设施利用不善,物流管理的水平还相当落后,并未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网络技术、卫星传输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设备,处理软件的出现,为技术装备的改造和更新提供了基础。

1.1.4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如下:第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第二,经济改革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对物流的产业组织政策正走向成熟。第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运行态势。第四,企业经营能力增强。这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经营范围拓宽;而且,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资本经营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必然逐步提高;这是因为企业业务范围的专业化、多元化、全球化导致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大量运输、保管。而运输、保管在时间、空间上存在的差异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有效的整体协调。

1.1.5 意识环境

意识环境不只局限于发展企业物流的理论指导,在这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进一步强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商品调运的增加,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规模经济与边际效率的二律背反(即矛盾)迫使管理者从商品的时间效用与空间效用方面挖掘增加经济效率的潜力。总之,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适应市场表现出的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市场环境中必然增强,由此构成了物流管理现代化的意识环境。

1.2 内部决策因素分析

1.2.1 企业核心能力

按照供应链的理论,将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物流管理外包给从事该业务的专业公司去做,这样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种职能,都是由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或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的。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将全部智能和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又可以获得高效率,同时还可以转嫁风险。由于技术成本和复杂性正在增加,技术变化非常迅速而市场又非常容易推动,企业投资于非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存在巨大的风险,最好的办法是按风险转嫁给外包供应商。

1.2.2 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

根据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即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来决定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如果物流对企业战略有着关键作用,企业适宜采用自营物流,或寻找较为可靠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物流外包关系。自营物流保证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与可靠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可以令企业在物流设施、运输能力、专业管理技巧上获益颇丰,降低了成本及风险。

如果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高、处理物流配送的业务能力也较高,此时如果企业将自身物流资源仅用于处理自身业务,势必会造成浪费,因而既可以与其他企业组建物流配送联盟,也可将物流业务部门分出,自己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如果企业物流水平低,就没有必要建立自身的物流系统。

1.2.3 企业拥有的物流资源

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以及其物流管理能力也对其选择合适的物流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强,物流资源丰富,可采用自营物流运作模式。若物流管理水平低,此时一种基本思路是寻求物流伙伴,通过它来弥补自身不足;也可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另一种基本方式就是对客户让利,让客户自己来完成物流服务。

1.2.4 企业成本控制要求

成本的节约是物流管理的重点,那么企业在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时,对不同模式所费成本的计算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当选择低成本的运作模式,这就需要计算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物流系统总成本=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费用。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总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

1.2.5 企业规模和实力

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相对大规模企业而言,他们的资金实力不是很强,他们有的无力购买大量的车队和物流设施,或者由于他们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不是很大,如果自行购买物流设施从事物流活动,会出现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增加物流成本,加大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而且他们对物流运作并不精通,企业的核心能力大多集中在产品本身,所以适宜采用外包的方式运作物流。

对于大规模的企业来说,他们有较强的实力来购买自营物流所需的设施,更重要的是他们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巨大,物流活动频繁,如果外包物流,可能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的成本相当,而且自营物流可以加强其对物流活动的控制,另外,还可以利用过剩的物流网络资源拓展外部业务(为别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因此要适宜选用自营物流的运作方式。

1.2.6 企业性质

企业的性质和企业产品的特点对物流运作模式的决策也有影响。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是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营物流。一般来说,主机厂或最终产品制造商对渠道或供应链过程的控制力比较强,往往选择自营物流,即作为龙头企业来组织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和制定物流服务标准。

决策因素有很多,在实际决策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各种因素也并非同时发生作用。但通过对社会物流专业服务水平和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有助于企业准确地选择与自身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物流策略,避免资源的浪费,使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企业自身运作的实际需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 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决策的标准

2.1 经济标准

2.1.1 能否降低成本或成本最低

企业在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时,成本标准是最直观的一个标准。企业可在现有的物流运作基础上,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其它运作模式。或是在可供选择的物流运作模式中选择成本最低的。对成本的分析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又可以分为决策成本,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为制定物流战略计划,物流作业计划及故障处理,外包决策等活动所耗费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沟通成本。

(2)交易成本。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主要反映的是为某一特定的交易而作出的持久性投资;不确定性,主要反映的是外部环境或交易双方的投机行为对交易的干扰;交易频率,主要反映的是交易的重复程度,建立管理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是有成本的,交易频率越高,这种管理机构给交易双方带来的收益就越能抵销管理成本。

2.1.2 能否减少资本投资

因为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可以减少资本投资的物流运作模式应当是企业的首选模式。

2.2 战略标准

2.2.1 能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标准可细化为:一是可得性标准,主要反映的是当顾客需要存货时,企业所拥有的库存能力,可得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最普通的做法就是按预期顾客订货进行存货储备;二是一致性标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众多的完成周期中按时递送的能力。

2.2.2 能否获得物流专业技能

物流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可细化为:一是信息技术标准,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传真机、卫星通信等在企业物流作业中的应用。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主要反映的是现代物流技术,如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准时化战略、快速反应等。三是物流运作知识标准,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长期物流作业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流作业经验和技能。

2.2.3 能否更容易进入新市场

企业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一个新兴的市场,克服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获得客户的依赖是企业向外扩张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而进入新市场,物流是前锋,企业选择的合适的物流运作模式将对企业的扩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要能让企业更容易地进入新市场。

2.2.4 能否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首先要判断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如果物流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那么要企业选择更好地发展物流的运作模式;如果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那么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减少对物流的关注,以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来。

参考文献

[1]董兴林.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4,(6).

[2]高海晨.工业企业自营物流模式分析企业活力[J].2004,(5).

[3]都振廷.海尔物流创新模式一流三网[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李学伟,曾建平,卢勃.中国物流交易模式理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刘菊花.第三方物流的利弊分析与企业物流模式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2,(7).

[6]刘彦平.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

[7]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模式决策 篇5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3期

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

--对安县灾后重建农村社区生计发展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郭晓明 李后强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绵阳安县积极探索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我们深入安县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小农户模式的五大创新点,提出了解决灾区农户生计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四川灾后重建农村社区生计面临的问题

两年多来,四川灾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和高投入为主要特征,整体外观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生计恢复重建工作仍然滞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主要是:

首先,灾区农户缺乏生计发展的资金支持。重建中农户自有资金主要投在农房建设上,投在生计发展上的自有资金很少。同样,迄今为止,现有灾后重建产业资金安排在农户发展生计发展的也少,对口援建也没有考虑农户生计项目,小农户的生计发展成为“真空地带”。

其次,对灾区农户生产能力恢复和提升的关注不够。灾区农户受地震挫伤后生产发展信心恢复缓慢。从进展来看,针对生计发展的灾后重建项目相对较少,重建中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对小农户的带动和辐射面小。某些社会外部援助力量对农户支持也选择一次性补贴的方式,很少以提高农户能力为目标。

最后,灾区农户产业选择面临困难。如何挖掘适合震后生产条件和适应灾区资源配置水平的产业是灾区产业选择的难点。灾后重建农业产业选择大多以园区建设为主,倾向于大规模的外部嵌入式的技术和产业移植,使得小农户进入的门槛高,覆盖面有限,而传统的、基于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经验的原有优势产业得到的支持不足,因此导致一般小农户在生计项目产业选择面临困难。

二、安县农户生计发展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

安县小农户的生计发展模式,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农户的产业选择能力,主要环节是:

1.参与式农户需求评估。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农户需求评估,通过充分走访项目村农户了解其发展生计的预期和不同类别农户的现实需求,开展以农户参与为主要特点的需求评估工作。

2.参与式项目选择。在参与式农户需求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县级访谈结果,综合考虑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和发展生计项目的优势,以及灾后重建在现阶段的进展情况,分析总结出适宜安县灾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项目,通过社区大会和社区代表讨论的形

式开展参与式项目选择,让农户自愿、平等地参与项目的选择,识别最终的项目。

3.农户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前夕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开展对项目村农户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必要的外出考察、交流和培训。通过外部提供的各项技术支持、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在技术、沟通、谈判、合作、市场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4.多样化和差异化项目实施。根据农户对项目的不同选择,实施多样化和具有差异化项目的实施。例如在明月村实施林下养鸡和果树改良,黄羊村实施茶叶和附子种植,以及在齐心村发展安县优势的魔芋产业。

5.引导和支持农户的合作需求。项目实施周期内,随着灾后生计的不断恢复,农户信心不断增强,部分农户内生合作愿望,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6.项目评估与总结。项目结束前开展项目的最终评估和总结,发现显现的和潜在的问题,提炼发展的创新模式,进行对比以及补充,在更大范围内对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三、灾后重建生计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安县灾后重建生计发展项目取得了好的效果。同政府推广的其他灾后重建发展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安县做法的核心是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小规模、低门槛、低投入、低风险、具有可推广性等特点,通过外部小资金的撬动,直接作用于小农户产业的选择、恢复和重建,这种资金的利用非常高效,充分起到以小博大的成效。安县模式直接针对社区微观层面农户群体,选择出适宜灾区农户生产发展条件的优势产业,既符合当地的生产特色,也充分结合市场预期。

2.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生计发展项目。安县做法强调农户全程参与需求调查、问题识别、项目选择、执行、管理、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赋予农户更多话语权和参与项目的机会,充分保障农户的利益。运用参与式方法可使农户对项目产生拥有感,让外援项目完成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质变。农户的自我选择体现在包括项目选择、品种选择、实施规模、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自主合作等多个方面。

3.以小农户大群体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促进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的恢复和提升。安县做法就是基于灾区生产特点和条件,让灾区农户有选择性地发展适合本阶段实际情况的乡土产业,发展小农户大群体的适度规模化农业产业,这有助于恢复和提升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小农户的个体经营经验和降低生产风险的能力将帮助自身很好控制经营规模,适当降低风险;小农户通过经济上的联合形成同种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形成小农户大市场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小农户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激发内生合作愿望。

4.构建能有效满足农户实际需求的多元技术支撑。安县多次聘请外部专家、技术人员、乡土技术能人亲赴现场进行指导,而且按照外部专家的要求,为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同时,农业局工作人员同外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农户也可在关键技术环节直接电话询问技术人员,因此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外部技术支持是以不间断地、持续跟踪关键生产环节的方式进行扶持,这从试点村在土鸡养殖、茶叶种植、魔芋种植等方面达到的高存活率可见一斑。

5.探索小农户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安县引入现代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概念,强调生产具有高竞争力的绿色有机产品,而产品生产过程的设计是以有机循环生态为主要特征,结合小农户自身发展条件的“顺势而为”,以最少的劳力和资金的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明月村林下养鸡就是基于现有果园面积大、品种退化的特点,在保留原有果树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林下养鸡,突出了有机环保的循环农业特点。

四、推广安县灾后重建模式的政策建议

安县做法是灾后恢复重建“四川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活的案例支撑,具有推广价值。立足安县做法,综合考虑四川灾后重建战略重点的转移和小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需求,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设立用于支持小农户生计项目的专项基金。从长远看,农民生计项目发展应该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农户的主要积蓄和资金已经投入住房重建,发展生计项目虽然耗资不大,但对因灾负债的农民而言,生产再投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建议从灾后重建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小农户发展生计项目。小农户生计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充分贯彻参与式方法的理念,请从事参与式项目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协助实施,将项目选择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资金支持方式既可采取无息借款,也可进行无偿援助。

2.支持灾区农民自愿、自主成立规范的自助组织。实践表明,小农户要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农户间的联合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建议制定更多支持灾区农民自助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采用“农超结合”等方式帮助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区域性品牌和申报地理保护标识,由合作社按照绿色和有机食品要求进行管理,并资助他们积极申报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

3.促进特色鲜明、种养平衡的现代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既是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倡导低碳经济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延长产业链条、规避产业风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在地震灾区农牧业基础较好、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地区,率先支持“集中居住区+农民合作社+养殖小区+种植基地”的发展模式。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产业发展风险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种养模式设计、循环技术、沼气池、沼液喷灌设施、生物发酵床、绿色和有机认证等关键环节。

4.加强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从安县做法来看,农民对常规性的农业实用技术仍然非常缺乏,应当建立农民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力求改变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覆盖范围窄、服务模式单

一、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有效整合农资、农机等服务资源。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产学研”和“院校地”合作。借鉴“村官”方式建立灾区科技自愿者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弥补灾区对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的“短板”。

模式决策 篇6

关键词 读者决策采购 平均使用次数 MyiLibrary

分类号 G253.1

PDA Model i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Taking the Practise of BYU as an Example

Tao Lei, Liu Hua

Abstract Tak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in U.S.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various PDA models on the printed books and the electronic books, evaluates them with the quotes of cost, uses, cost per use. It research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oubts of PDA models. Combined with the MyiLibrary PDA application which Swets Company launched in 2013,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PDA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library high-qualit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PDA. CPU. MyiLibrary.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是一种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新模式。PDA目前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应用非常普遍,它不同于以往基于“可能会有用”(just in case)的传统采购理念,而是基于“读者即时需要”(just in time)的新理念,由读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图书馆预设的某种机制或规则下,提交并形成“读者需求源数据”,这些“源数据”或直接触发购买行为,或经过学科馆员的处理,最终完成图书资源的采购。与传统采购的本质区别就是,PDA直观地揭示了读者的真正需要。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都实施了这一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并主要运用于电子书的采购。本文以美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为例,剖析PDA的操作模式以及实施效果。

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BYU)成立于1875年,位于犹他州,是一所私立四年制大学,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多年来BYU图书馆一直将PDA作为购买教工和学生科研需文献资源的采购方式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PDA实践经验。BYU图书馆不仅将PDA应用于电子图书的采购,还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将不同的PDA采购模式应用于纸本图书的采购,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果。

1 杨百翰大学的PDA模式

1.1 电子图书:读者直接触发购买

BYU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所采用的PDA模式是:图书馆将还未购买的电子图书数据导入到图书馆编目系统里,并且读者被赋予进入编目系统使用这些图书的权利。因此,读者不仅能检索到某本感兴趣的、未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且能够即时开始阅读。当然,这些导入编目系统的数据,是经过图书馆员预先筛选的。BYU图书馆的筛选过程是:首先圈定图书范围(即符合图书馆采访基本规则的电子图书);然后查重去除重复的数据;接着将价格超过图书馆采访限制的数据删除;然后BYU图书馆对出版社也有要求,会去除不符合图书馆采访要求的部分出版社数据;最后还要删掉那些不符合BYU学科要求的数据。通过这一系列的筛选工作,最后得到了一个符合BYU图书馆采访原则的、带有BYU个性化特点的,可以导入图书馆编目系统的数据文档。图1是PDA的工作流程图:

图1 PDA的工作流程图

PDA模式下触发的购买行为,都在后台的技术层面上完成,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了需要的资源,同时图书馆也自动完成了资源的购买,即:读者直接触发购买。BYU图书馆的触发原则有两种:读者对某书的阅读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即触发购买此书;或者,不同的读者阅读某书的总时长超过预设时间即触发购买此书。

1.2 纸本图书:多样化的PDA采购模式

在纸本图书方面,多年来BYU图书馆进行了多种实践和尝试。基于不同的“读者需求源数据”,目前BYU图书馆形成了四种针对纸本图书的PDA采购模式,用来满足学校的科研和教学需要。

1.2.1 基于“教工加急订单”

教工加急订单(faculty expedited orders),即部分教工被赋予了一种特权,他无需通过学科馆员,便可根据自身课程和科研需要,直接发出加急订单。这种PDA模式是BYU图书馆资源建设政策的主要部分之一。具体操作流程为:被赋予特权的教工,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图书链接提出购买申请,被提交申请的图书将无需通过学科馆员审核,便被直接购买,并在提出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验收、编目、上架等一系列工作,并通知和交付该教工使用。这种PDA模式的经费隶属于某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一旦教工发出加急订单并购买成功,系统将会通知该学科馆员此加急订单的发生,并相应从其采访经费中扣除这部分费用。

1.2.2 基于“荐购书目”

荐购书目(suggest-a-book)的操作流程为: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交一个推荐购买图书的建议,图书馆的采访部收到这条建议后,将此信息推送给相关的学科馆员,由学科馆员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此荐购图书。这种PDA模式的经费与教工加急订单相同,也是隶属于某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一旦学科馆员发出订单并购买成功,便从其采访经费中扣除这部分费用;但荐购书目与教工加急订单所不同的是,荐购书目的订单不是加急订单,订购的图书并不会在十天内就完成到货、编目、上架,并且当这本书可以上架供读者使用时,系统也不会通知荐购这本书的推荐人。

nlc202309021505

1.2.3 基于“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ILL requests),指的是对那些通过申请馆际互借却无法借到的图书(尤其是刚刚出版的新书)进行加急购买,购买后系统会通知馆际互借的申请人。这种PDA模式的经费隶属于馆际互借专项经费,因为专项经费有限,所以可以购买的图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BYU图书馆规定:无论教工还是学生,通过馆际互借申请却无法借到的图书,只要价格低于80美元,都可以使用此专项经费购买。最近BYU图书馆对学生购书进行了限制,只有低于50美元的且非小说类图书,才能使用此专项经费购买。

1.2.4 基于“预约书目”

预约书目(books in the holds queue),指的是针对有多个预约需求的图书进行加急购买。这种PDA模式的数据依据源于系统的图书预约记录,购买行为不是自动触发的,而是由学科馆员根据图书预约情况判断某本书的预约较多后(至少有三个以上读者的预约记录),才决定加急购买。这种PDA模式的经费来自于一项专门为此目的所设立的专项经费,不隶属于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范围。这种模式下购买的图书多是大众文学类,因为BYU图书馆不购买教材,所以教材是不包含在此购买范围内的。

2 对各种PDA模式的绩效评估

BYU图书馆不仅在图书采购中引入了多种PDA模式,还通过记录成本(cost)、使用量(uses)、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以下简称CPU)等指标数据,对各种模式的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

2.1 电子图书评估

采购统计时间段:2009年12月份至2010年7月份;

评估对象:采购时间段内通过PDA模式采购和通过传统模式采购的电子图书;

评估指标:成本(cost)、使用量(uses,电子图书指的是full-text uses)、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简称CPU);

使用量统计时间段:购买日起至2011年8月;

评估方法:将两种不同模式采购的电子图书进行比对。

BYU图书馆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期间的电子图书采购情况如表1[1]。

表1 电子图书采购情况表

从表1看出:采取PDA模式购买的电子图书不仅利用率高(不存在零利用率),而且平均使用成本低,因此性价比极高,充分说明了PDA模式在采购电子图书上的巨大成功;所有PDA模式采购的图书都被使用过,而传统模式购买的电子图书利用率较低(有50%以上的电子图书未使用过),平均使用成本偏高,造成了图书馆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2.2 纸本图书评估

采购统计时间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

评估对象:采购时间段内通过PDA模式采购和通过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图书;

评估指标:成本(cost)、使用量(uses,纸本图书指的是circulation)、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简称CPU);

使用量统计时间段:购买日起至2011年4月;

评估方法:将四种PDA模式和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图书进行比对。

BYU图书馆在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纸本图书采购情况如表2[1],。

表2 纸本图书采购情况表

从表2可以看出:教工加急订单这种PDA模式的平均成本最高,荐购书目PDA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平均成本相当,而馆际互借和预约书目这两种PDA模式的平均成本低于传统模式。有数据表明,通过传统模式购买到的图书,在第一年仅有16%的图书被使用过(流通次数超过1),十年内仅有一半的书被读者使用过,即使有些图书偶尔被借出过,但使用量(流通次数)都极低。预约图书PDA模式所采购的图书平均使用量最多,而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平均使用量最少。此外,四种不同的PDA模式,它们的平均使用量均高于传统模式下所采购的图书;PDA模式下的图书平均使用成本最低为预约书目PDA模式,最高为教工加急订单PDA模式,但4种PDA模式的平均使用成本均大大低于传统模式。以上数据比对说明了PDA模式在成本-效益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成功,是一种非常成效的采购模式。

2.3 其他指标说明

除了成本、使用量、CPU这三个重要指标,统计中常用的中位数指标,也充分证明了了PDA模式的巨大成功,具体数据见图2、图3:

图2 电子图书中位数指标

图3 纸本图书中位数指标

图2和图3中包含的中位数指标有:成本中位数,使用量中位数以及使用成本中位数。无论是纸本图书还是电子图书,成本中位数相差不大,但是采用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使用量中位数均为0,这说明采用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和电子图书,超过一半以上的图书是没有使用过的。

3 对PDA模式的客观评价

3.1 PDA是性价比较高的采购模式之一

通过BYU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和绩效评估结果可以看出:PDA模式与传统模式虽然在平均成本上相差不大,但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纸本图书,通过PDA模式采购的图书,它们的使用量远远超出了传统模式下采购的图书。凡是PDA模式采购的图书,至少都被使用过一次,从而大大降低了平均使用成本;而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一半以上都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较高平均使用成本和图书馆资源的浪费。另外,PDA模式购买的图书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显然更具有优势,并且图书馆系统供应商现在将电子图书和纸本图书进行了整合,通常纸本图书的旁边都会有相应的电子图书链接供读者进入,读者在检索的时候只需要熟悉一个平台即可[2]。

3.2 对PDA模式的疑虑

PDA的作用体现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层面上,反映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尽管如此,PDA模式还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担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nlc202309021505

(1)图书馆员对读者选书能力的质疑。图书馆员习惯了传统的纲目选书,认为自己最清楚该选什么样的书,而读者根本不知道该选什么。讽刺的是,这些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选出来的书,至少一大半是没有被读者使用过的[3]。

(2)因为PDA模式降低了图书馆员在采访工作中的地位,淡化了图书馆员的决策角色,图书馆员对自身价值表示担心。事实上,PDA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制定预设文档,使之更合理规范,并可持续发展;对于间接触发的购买行为,图书馆员则需要有更专业的判断力。因此图书馆员仍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责任比以往更艰巨。

(3)担忧读者需求所构建的资源体系不能做到学科平衡。事实上这个担忧是不必要的,只要按学校的学科分布,对预设文档的各学科书目进行控制和导向,平衡各学科的资源和经费,就可消除学科不平衡的状况。

(4)担心读者滥用权力,浪费经费和资源。这个和(3)的解决方法一样,需要对预设文档进行人为控制,即预设文档里的书目都是符合图书馆愿意购买的,因此被授权的读者不会选出违背图书馆采购意愿的图书。

(5)担心PDA的资金来源无法保持稳定。PDA模式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近三年来严重不足,2011年至2012年财年美国公立大学经费减少10%,图书馆的经费也相应减少[4]。实践PDA的经费要么来自于专项经费,要么隶属于采购经费,都非常有限,是否能持续开展PDA和世界经济气候息息相关。

(6)图书馆需要和书商通力合作与配合。不同书商有不同的PDA模式,具体形式可由书商与图书馆充分协商确定,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PDA模式更加灵活多样[5]。但是国内缺乏这样的PDA服务商。

3.3 客观评价与结论

通过3.1和3.2的分析可以看出,把PDA作为采购图书馆资源的唯一方式并不合适,原因有二:①PDA虽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但在科研评价和馆藏质量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在馆藏质量和科研水平上不断提升,图书馆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从多个层面来构建整个资源保障体系。②因为成本、使用量及CPU并非采购模式绩效评估的全部指标,实现即时采购并非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唯一途径,图书馆仍需要多元化的、PDA与传统采购方式相结合的多个途径,来构建整个资源保障体系。

4 对国内开展PDA的启发与最新进展

4.1 国内图书馆可以借鉴的经验

BYU图书馆的PDA经验,是众多国外大学图书馆引入PDA模式的一个实证,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它在纸本图书采购上的应用,我国大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尝试。事实上,开展纸本图书PDA采购模式所需要的“读者需求源数据”,国内每个大学图书馆都可轻易获取到:图书馆主页荐书模块可以收集到荐书记录,开展基于荐购书目的PDA采购;学科馆员可以对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数据进行整理,开展基于馆际互借的PDA采购;图书馆的流通模块可以获取预约书目的情况,从而可以开展基于预约书目的PDA采购;对于教授推荐的书目,则可以开展教工加急的PDA采购。

4.2 PDA在国内开展尚需多方面的支持

PDA在国外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根据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 对全美250 家图书馆开展读者决策采购情况的调查,已有32 家已经采用,42 家计划一年内采用,另有90 家计划在三年内采用[6]。而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关注PDA,并且跃跃欲试,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2.1 PDA经费

在PDA模式下,图书馆为用户的需求买单,这样可能导致图书馆的经费超出预算经费;其次,PDA经费隶属哪个经费范围?或者索性单列专项经费更合适?不管经费性质如何,都不能是一张空头支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PDA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而非昙花一现。

4.2.2 PDA预设文档

完全靠读者自主选择的图书资源可能会偏离图书馆馆藏发展计划,从而影响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因此PDA的预设文档就非常重要,这个预设文档应该根据各个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且作为规范文件执行。

4.2.3 PDA供应商

PDA应用最多的地方是电子图书,这源于近年来电子图书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图书运营商主动配合图书馆PDA的营销模式,使得读者的需求得以即时体现并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开展电子图书的PDA,图书馆需要和书商通力合作与配合。在美国目前有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和ebrary等书商向图书馆提供PDA服务,比如ebrary公司在其平台上提供15万种图书,相当于其公司所有电子图书的一半,涉及了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evier, McGraw Hill, Palgrave Macmillan, Taylor & Francis以及Wiley等著名出版社[3]。并且不同书商有不同的PDA模式,具体形式可由书商与图书馆充分协商确定,与电子图书传统销售模式相比,PDA模式更加灵活多样[5]。

国内三大电子图书提供商虽然拥有大量有版权的电子图书,但其销售模式主要采用包库销售[7]。考虑到价格和方案,国内大学图书馆购买外文电子图书,均是通过集团采购,按学科打包购买,这些打包购买的电子图书,如传统纲目勾选出的纸本图书一样,它们实际的利用率一直不尽如人意;至于中文电子图书,也是剔除了中小学读物后包库购买,并且购买的电子图书相对滞后。因此国内开展电子图书的PDA,具有一定的障碍。

4.3 国内PDA供应商最新进展

2013年上半年,Swets公司向国内图书馆用户公开发表声明:“Swets公司现今开始支持MyiLibrary PDA 应用程序。”[8]该应用程序提供给图书馆一种订购电子书的新方式,以确保图书馆购买的电子书内容和科研工作者正在寻找的资料是一致的,从而使图书馆对电子书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00%。这项公告无疑为国内图书馆采购电子书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用再被动地接受集团采购或者打包销售方案。图书馆只需与Swets公司签订协议,便可获得一项由图书馆控制的读者主导购书计划应用程序,图书馆拥有预算的完整控制权,同时掌控各类用户的权限[8]。图4揭示了“MyiLibrary PDA 应用程序”的流程[9]:

nlc202309021505

图4 “MyiLibrary PDA应用程序”流程图

目前为止,国内提供PDA服务的电子图书供应商还很少,但Swets公司今年推出的这项PDA计划,无疑为一直因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无法执行PDA的国内图书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可以预见在当下图书馆经费有限,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以及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下,PDA模式采购电子书将是未来图书馆构建高质量馆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1 ] Schroeder R.When patrons call the shots: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J].Collection Building,2012,31(1):11-14.

[ 2 ] Steve S, Thompson S. ‘Just in case’ vs. ‘Just in

time’:E-book purchasing models[J].Serials,2010,23(3):201-203.

[ 3 ] Medeiros N. Shaping a collection one electronic bo-

ok at a time: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J].OCLC Systems & Services,2011,27(3):160-162.

[ 4 ]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 5 ]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J].中

国图书馆学报,2011,37(192):35-39.

[ 6 ] Dlenare.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Librarian survey[EB/OL].(2011-06-15)[2013-07-03].http://www.Libraries.Wright.edu/noshelfrequired/?P=932.

[ 7 ] 郭熙焕.浅谈读者决策采购[J].图书馆,2011(6):135-136.

[ 8 ] Swets words[EB/OL].(2013-03-23)[2013-07-06].http:

//s2067532291.t.en25.com/e/es?s=2067532291&e=162

28&elq=fbae21c3a62e489c9810b52396d0e6f7.

[ 9 ] MyiLibrary PDA应用程序[EB/OL].(2013-03-23)[2013

-07-26].http://info.swets.com/Swetswords-Issue1-2013

-MyiLibrary-PDA-Progam-China?utm_campaign=Swe

tsWords%20Issue%201%202013%20-%20SC%20-%20Reminder&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Eloqua&elq=fbae21c3a62e489c9810b52396d0e6f7&elqCampaignId=362.

陶 蕾 上海大学图书馆馆员。上海,200444。

刘 华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上海,200444。

(收稿日期:2013-08-13 编校:刘 明)

模式决策 篇7

一、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空中管制任务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各种飞行事故都是因为空中管制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造成的。为了减少航空器之间发生碰撞, 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风险预警[1]。首先, 发生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层出不穷, 并且各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共同构成了一个庞杂的系统, 因此空中交通管制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能够正确、科学、及时的分析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 根据相关专家学者阐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按其性质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内部系统, 另一个是外部系统。内部系统主要是由管制、气象、通讯等相关的部门组成;外部系统主要是由各个航空部门组成, 比如国际航空就属于其中主要部门的一个分支。最后, 安全风险是各种大型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 它对空中管制系统的日常操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 综上所述实施科学的手段、有效的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操控, 可以减少或者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制定空管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的主要目的

首先是为了准确预测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存在的风险, 可以参照过去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和发生事故时出现的主要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并且结合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论证, 利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 精确、科学、系统的分析并且预测航空器之间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当然也可以调查和查找往年已经发生过的事故统计, 再和当前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对比, 然后通过科学的计算对整个安全状况的趋势进行分析, 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轻经济损失。其次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主要是为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决策的主要对象, 科学、系统的分析各种风险存在的不稳定性, 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利用科学的手段, 先进的方法解决安全问题。

不断完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系统, 最大程度的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以此来避免“虚警”的出现。最后, 工作人员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监控的前提下, 也可以同时检测相应的信号输出设备, 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有助于各个部门协调工作, 不断整合和完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三、主要的实施步骤

相关的工作人员会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 因此预测的结果是该预警决策模式的首要依据, 只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预测的科学性才可以保证该模式的正常进行[2]。在进行安全风险预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根据以往的资料, 对现有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论证;其次要选择正确的预测方式。只有充分的对这两点进行分析和整理才能最后决策出有效的风险预测, 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风险, 以减少经济损失。

简而言之, 为了保证预测的目标和之前的科学分析具有一致性, 就必须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 要最大程度上整理和收集有效信息, 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总而言之, 有效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专家阐述现当代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测模式实际上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居有其特殊性, 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并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比较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的地位, 因此不能从本质上掌握预测的准确性, 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科学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减少和杜绝航空器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碰撞, 保证其安全、有效、有序的运行, 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同时, 要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 其次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以此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我们坚信在多方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减少安全事故, 减轻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罗帆, 杨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13, 02:274-278.

模式决策 篇8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民航飞行器载有许多旅客,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对控制风险的需求尤为迫切。空中交通管制可以维护空中交通秩序,防止空中的飞行器等发生碰撞。导致空中交通管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及时地对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尤为重要。

1 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风险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人的因素、设备故障、环境影响及管理成效等方面划分。首先,人员风险因素。不论是地面的交通,还是空中交通,人都是操作的主体,而人又是最难以预测预警的。在空中交通管制发生的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占据很大的比例。其次,设备风险因素。所谓设备风险因素是指与发生故障相关的管制设备,例如空管自动化系统、雷达系统、电报系统等,当这些系统发生损坏未及时修理或更换 ;设备老化等 ;设备运行不正常或者设备没有备件等,都可能会导致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再次,环境风险因素。空中交通管制主要的目的是放在空中,即使是在地面,交通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在空中,各种气象问题、地理问题、甚至通信等都可以导致空中风险的发生。很多环境因素都不是空中交通管制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却对民航的运行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最后,管理风险因素。在空中交通中,涉及的人员比较的多、设备也比较的复杂,怎么对这些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管理,进行决策也会影响到空中风险的发生。这些都是可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的风险因素。

2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特点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有很多特点。首先,客观性。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空中风险事件发生,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人所能控制,也不是人所能把握的。这种客观性是因为产生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因素是客观的和必然的。其次,动态性。风险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等都不是固定的,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危害有多大等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都是不一样的。再次,复杂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的来源复杂,不仅是与人有关,还与机器设备等有关。再次,无序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因为没有发生过,处理起来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因为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有不特定方面发展的趋势。最后,破坏性。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危险或事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损失。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征。

3 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

首先,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决策模式。预测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估计和推测,由过去和现在的数据等推测未来,用已有的东西推测未知的东西。预测既可以根据过去已有的相关历史资料和现在的实际情况来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可以是对现在已经存在的事件的未来状态做出估计和预测等。预测预警决策模式要遵循一定的原理 :虽然风险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但是对于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还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事物连续性原理,现在的状态是由以前的状态演化而来,而未来的状态也是由现在的状态演化而来,因此这一原理也是预测预警模式的一个重要原理 ;事件可类推原理,通过知道两个不同风险因子或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类推另外一个事件的发展趋势,这样可以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的科学。

这种模式的预测过程包括一些步骤 :明确预测的目标和对象,在预测前明确预测目标,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数据信息,信息的准确与全面直接影响到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因此要准确且全面的收集信息 ;合理选择预测方法和模型,选出合理的方式和模型是预测决策模式运行的核心 ;输出结果和决策选择,只有根据结果,才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为决策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评估的空中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这一模式是应用比较多的一个模式。与风险有关的指标比较多,选择合适的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这些指标进行测算等,可以为预警提供一些参考甚至是决策。这一模式的任务导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预警分析阶段的信息发布决策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评估诊断方法的选择决策,指标信息冗余度的判定决策和风险指标值的确定决策。其次是对策选择阶段的决策任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是对不确切的志向、行动、目标、约束条件及决策方案等进行决策。

最后,基于情景分析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情景分析法,可以向决策者展示未来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情景,让决策者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情景分析法,可以辅助决策者在策略规划中描绘不同的未来发展场景或情节,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反应速度 ;情景分析法,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情景分析法在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预警决策中有其应用的必然性。首先,利用情景分析法,可以提供全面的预测效果,预测的可信度也很高。其次,情景分析是预控对策优选决策的有效工具,使预控方案的操作与响应均能满足安全目标和实际管控的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情景决策的类型包括 :正在工作情况下的预警决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空中交通管理者为了应付潜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决策,决策者在决策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情景,对情景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出现在特定情况下的预警决策特。由于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因素也有各自的不确定性,所以还是会对有些风险或是危害事件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在处理这种风险的时候有应变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式研究 篇9

20世纪90年代前建成的小型水电站经长期运行, 普遍存在机组设备老化、效率低下、水能资源利用不充分、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对这部分电站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势在必行。由于需要改造的老电站数量众多, 需要的总投资额巨大, 而国家每年安排的建设资金有限, 老电站的改造不可能一拥而上, 需要分出轻重缓急, 制定一定时期的更新改造计划安排再分批实施,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 对拟改造老电站逐个分析评价, 测算每个电站更新改造的优先度, 为制定更新改造计划提供依据。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选择决策是一个多目标综合选择及决策的过程, 本文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式, 建立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的决策模型及评价方法, 相比由单一目标决策更科学合理, 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而为小水电站技术更新改造工程有序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投资整体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小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式研究的关键。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时间调查、分析和充足的统计数据, 除了需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层次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几大原则外, 还需结合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自身的特点, 综合考虑社会、技术、经济、生态、安全等要素。决定某一老电站是否需要优先更新改造, 不单要看其是否超期服役, 还要看是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改造后经济效益如何、改造技术难度高低、改造后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等, 这些目标之间大多数是不可公度的, 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 很难用统一指标来衡量, 而且目标之间有些是相互作用和矛盾的。

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式, 通过建立多目标综合决策决策模型, 求解目标的最佳均衡解, 使决策者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这个方案不是唯一的, 在不同条件下, 最佳方案有可能不同。多目标决策的一大优点是, 可以结合实际状况, 决策者可提高对某一要素的偏好程度, 如某电站存在安全隐患, 在决策其是否需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时安全要素可以占主导地位, 提高安全要素的权重值, 从而得到令人满意的决策效果。本文建立的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组成, 其中, 一级指标由4项指标组成, 一级指标下设14项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分设40个子项作为三级指标。图1为该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各个指标及其指标间的层次关系详见表1, 表2为三级指标的赋分标准。根据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只要收集每个电站全部三级指标的赋分值, 并请专家对各层次每个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后, 就可按照改进型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通过建立的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综合决策模型, 最终决策电站改造的优先次序。

2 改进型层次分析法 (IAHP) 计算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利用该方法计算权值时, 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实际使用中, 常常出现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情况, 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就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即需要再次请专家、决策者或采用其他方法重新构造或修正判断矩阵, 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以上问题和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决策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新的层次单排序方法即改进型层次分析法 (IAHP) 。该方法不需要构造判断矩阵和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解线性方程组就可以获得针对上一层次某个指标H, 本层次n个方案重要性权值向量, 且保证了指标间重要程度的传递性以及相对重要程度的不变性, 从而使得AHP方法中权值的计算更加方便快捷, 更加适合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评价和决策应用, 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

IAHP首先应确定并给出同层指标的重要性顺序, 重要性排序采用多个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是指具有丰富电站设计、建设、管理和改造经验的各种专家, 根据评价项目提供的资料, 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或自身的经验, 按照安全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能力指标以及相应的下层指标对电站改造影响大小进行排序, 最后通过大会讨论形式汇集每个专家的意见得出指标重要性排列顺序。

根据专家的重要性排序结果, 就可以采用IAHP求出各个下层指标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值。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指标X1, X2, …, Xn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 请专家分别对指标排序X1≥X2≥…≥Xn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指标XiXi+1 (i=1, 2, …, n-1) 进行打分, 若X1得分a1=100, 则给出X2得分b2满足0<b2<100。依次类推, 若Xi得分ai=100, 则给出Xi+1得分bi+1满足0<bi+1<100。

(3) 设指标X1, X2, …, Xn对于上层指标H的重要性权值向量为W= (ω1, ω2, …, ωn) T, 根据前一步专家的评分aibi+1构造以下线性方程组, 且该方程组的解存在并且唯一。

{b2×ω1-a1×w=0b3×ω2-a2×ω3=0bn×ωn-1+an-1×ωn=0ω1+ωw++ωn=1

3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型

对于每个小型水电站, 如果获得了底层各个指标的评分, 便可构建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综合决策模型函数:

Ζ=i=1nj=1mk=1pωiωijωijkxijk

式中:n为一级指标的个数;m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个数;p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的个数;ω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ω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ωijk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三级指标的权重;xijk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三级 (底层) 指标的赋分值, 即原始评分值。

利用该模型, 只要获得某个电站所有三级指标的赋分值, 便可计算出该电站需更新改造的综合评价值Z, 以及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和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j。综合评价值Z代表实施更新改造的优先度, Z值大的表示该电站在安排更新改造计划时应优先安排。按照综合评价结果Z的分值, 将拟更新改造的多座电站按其综合评价值Z的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队 (当综合评价分Z值相同时, 可以结合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分出先后) , 便于主管部门择优选用。主管部门可根据可用于更新改造的建设资金 (或财政补助) 大小, 选择优先实施的电站, 或按照制定的建设资金安排计划, 选出分批实施的电站。

4 实例分析

以老石坎、安地、新宅等10座电站为例, 根据现有的资料组织专家对其底层指标评分, 依据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型对其进行综合得分的计算, 以调试并验证决策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经计算, 各水电站更新改造优先度排序、对应的总指标综合得分和安全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能力指标的得分汇总于表3。

从以上10座水电站的综合评价结果, 再结合这些电站实际需改造的情况来看, 本决策模型是有效和实用的, 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可在后续老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参考应用。

5 结 语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决策过程涉及因素较多, 采用多目标综合决策模式并采用IAHP计算指标权重, 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能为决策者制定小水电站更新改造计划提供科学实用的方法。IAHP中, 指标间的重要性排序由专家给出。因此, 应选择行业内相对比较权威的行业专家进行打分, 以保障本决策模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保安, 张科静.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叶良平.贵州岩溶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2) :27-29.

模式决策 篇10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最终盈利的方式、结构与大小。从现有文献看,商业模式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案例分析法,通过归纳总结企业成功经营的特点和模式,具有较好的说服力。但是,不易于大范围内推广。第二类是逻辑推理法,通过构建商业模式框架,根据框架要素差异区分类别,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类方法可操作性强,研究相对较多。但有的学者认为,逻辑推理法先构建模式后寻找例证,存在人为选择的缺陷。第三类是统计方法,通过大样本企业调查,归纳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外部有效性,但调查范围大、难度高。笔者认为,商业模式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营利性企业而言,应寻求一种既能直接反映企业本质,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商业模式优化方法。本文拟从财务视角分析企业商业模式优化问题,通过客观财务数据建立一种企业商业模式优化的量化模型。

二、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

营利性企业存在的本质是获取最大利益,即实现权益资本报酬率(ROE)最大化,根据财务指标与生产经营和融资活动息息相关的特性,按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划分为低成本模式、薄利多销模式、高/低财务杠杆模式、政策红利型模式五类不同的商业模式。

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量化模型的思路如下:以X1、X2、X3、X4、X5(税后经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费用比率、财务结构比率、税收效应比率)建立坐标系,对行业内n家企业进行观察,得到X1、X2、X3、X4、X5的n个观察值。目标变量Y与自变量Xi的函数关系记为:Y=f(x1,x2,x3,x4,x5),由多元统计学可知,目标函数Y可视为五维空间的n个点,设其上任一点P=f(x1,x2,x3,x4,x5),又设企业目前所处状态为点Q=f(y1,y2,y3,y4,y5),则构建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点P到点Q的最短距离。由于测量值具有不同的随机波动幅度,欧式距离并不适用,需要根据可变性对坐标进行加权(统计距离)。于是,求解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P1P4和Q1Q4的最短统计距离。

三、商业模式优化量化模型

设有P个变量X1,X2,…,Xp,每个变量有n对测量值,并假定X1,X2,…,Xp的测量值独立变化。则从任意一点P=(x1,x2,…,xp)到任何固定点Q=(y1,y2,…,yp)的统计距离为:

其中,Spp表示由第p个变量的测量值计算出的方差。若Sk为样本标准差,对p个变量,每个变量有n个测量值,则有:

当各坐标值不独立时,需要将原始的坐标系旋转θ角度,得到从任意点P=(x1,x2,…,xp)到任何固定点Q=(y1,y2,…,yp)的统计距离为:

aij为使得x1和x2取所有可能取值时,距离都为非负的数,由角θ决定。

由于构建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点P到θ的最短统计距离,根据式(2),p=5时:

求解使d(P,Q)取得最小值时的各x值,等同于求d2(P,Q)的最小值,将d2(P,Q)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其中,A=(aij),i,j=1,2,…,5

对式(4)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即:

由改进的杜邦分析公式可知,目标函数上任一点P满足:

联立求解式(6)和式(7)的各变量值,即为商业模式优化参数值。因此,只需知道企业现状(P点)和所追求的目标(θ点),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商业模式评价和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实证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201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970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聚源数据库)进行分析,得到目标函数中5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参数。

样本方差和协方差矩阵S及相关系数矩阵R分别为:

可见,各坐标值不独立,需要对原始坐标系进行正交变换。变化后的统计距离系数矩阵为:

将其代入式(5)和式(6),可出最优商业模式下的财务指标值。以下是本文模型应用的实证结果。

1. 无限制条件下。

某科技企业A当前的ROE水平为0.134 5(y=0.134 5),五个指标值(y1,y2,y3,y4,y5)分别为0.184 5、0.712 9、0.963 8、1.425 7、0.744 2,企业的销售经营利润率相比行业处于优势,可认为是低成本模式。若企业今后预期目标为ROE达到0.2,根据本文的研究模型可得目标为0.2时的最优商业模式优化指标值分别为0.080 4、2.112 4、0.494 5、2.800 4、0.849 8。可知,对此企业而言,当ROE提高时,销售经营利润率略微下降,资产周转率应提高,财务费用比率下降,财务结构比率上升,税收效应比率在国家政策不变情况下基本持平。该企业可通过适当降价提高销售量,以完成目标。

某合金企业B当前的ROE水平为0.065 3(y=0.065 3),五个指标值分别为0.079 3、2.111 6、0.165 2、2.782 7、0.848 9。若企业要求今后目标ROE提高到0.15,求其商业模式优化的途径和程度。根据本文研究模型计算易得最优商业模式的5个指标值为0.079 9、2.112 1、0.374 9、2.790 7、0.849 3。可见,企业在提高财务费用比率,即增加借款的同时,只需要在其他方面略微提高,即可达到目标。同时本文的研究模型能给出借款的最优值(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代入财务费用比率计算公式即可)。

某有色金属企业C当前的ROE水平为0.109 7(y=0.109 7),财务费用比率和财务结构比率分别为0.933 7和2.589 3,两者的乘积为2.417 7,知该企业的财务决策对获利能力的作用是正向的,可认为是善用财务杠杆模式。若企业今后目标ROE达到0.25,根据本文研究模型可得此时最优商业模式的5个指标值为0.112 5、0.709 9、0.95、3.711 2、0.887 9。可见,该企业要提高ROE,应在加强生产经营和资产使用能力的同时,重点寻求低成本资金,如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支持,寻求税收优惠或补助等。

2. 现实限制条件下。

以当前处于亏损状态的某机械制造企业D进行说明。该企业当前ROE水平为-0.068 7(y=-0.068 7),五个指标值(x1,x2,x3,x4,x5)分别为0.173 0、1.072 0、-0.181 1、2.045 2、1。企业今后的目标是ROE达到0.1,求其商业模式优化的途径和程度。假设企业盈利后按正常条件纳税(我国税收效应比率通常为0.67)时,又当如何?根据本文的模型和方法,得出在无限制和纳税限制两种情形下该企业调整各指标值的大小分别为0.173 8、1.073 5、0.259 6、2.063 5、1.000 6和0.184 7、0.721 7、0.803 4、1.394 1、0.67。

参考文献

模式决策 篇11

关键词:对台军售;决策;跨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163—02

一、对台军售决策跨机构模式的逻辑

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将其分为三种:理性行为模式、跨机构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美国的宪法将美国外交权分别赋予国会和总统,跨机构模式反映在外交决策中府会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对外军售的政策是国会通过、总统签署的一系列法律所确定的,这些法律包括1949年《共同防御援助办法》、1951年《共同安全法》、1961年《外援法》、1968年《对外军售法》、1974年《对外援助法》、1976《武器出口控制法》等。这些法律虽经过多次修订,但仍是指导美国对外军售的主要依据。在程序上,根据《武器出口和控制法》的规定,一旦美国行政部门做出一项对外军售决定,国防部的防务安全局(DSAA)就一系列武器出售清单提交国会,国会就接到国防部的审议通知后在三十天内对相关交易进行审议,在审议之前,国会两院的外交(国际关系)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国会议员年可以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质询。《与台湾关系法》确立了美国对台湾的军售政策,该法第3条乙款规定,“总统和国会应该完全根据他们对台湾的需要和判断,并依据法律程序来决定这类防务物资和服务的性质和数量,对台防御需要做出的这类决定,应包括美国军事当局为了向总统和国会提出建议所做出的估计。”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台军售的跨机构模式的解释

(一)克林顿时期的对台军售状况

冷战时期1945—1989年,美国的军费平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冷战结束后,军费开始大幅度削弱,从1990的3 000亿美元左右(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4%)削减到1995年的2 706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的军火市场在冷战结束后一路萎缩。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国际军火贸易从1985—1995年,每年减少11.2%。1991—1995年,每年为323亿美元,是1985年的45%,也是1972年以来的最低点。把经济安全放在首位的克林顿政府,在对台武器转让上,更多的也是从经济和商业的角度来考察,克林顿政府改变了冷战期间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互不沟通和往来的状况,使美国的军事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自1992年布什政府决定对台湾出售价值60亿美元的150架F-16战斗机以来,美国对台军售趋势日益变强,远远超过了“八·一七公报”的有关限制。自1993—1996年间,美对台军售总额约为40亿美元,1997—2000年急增至76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期间,美国对台军售总额为153亿美元。1994年4月中,通过两院联合决议案(H.R.2333),并由克林顿4月30日签署生效。该法案重申了《与台湾关系法》中使台湾拥有足够自卫的承诺,《与台湾关系法》第3条乙款优于“八·一七公报”。1999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向台湾出售两家E-2电子战飞机,以及一些雷达探测设备。至于出售宙斯盾驱逐舰,虽然国防部向政府提交报告,认为台湾需要宙斯盾雷达系统、基德驱逐舰等先进设备,但克林顿政府一直没有同意。关于台湾参加战区导弹防御体系,行政功能部门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奥尔布赖特1993年在北京TMD不存在,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思表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给“台独势力带来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而中情局局长特纳特(George Tenet)认为两岸军力不平衡,应该把台湾纳入美国在亚太的导演防御系统。而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立场相对鲜明,1997年众议院提出《美台反弹道导弹防御合作》(H.R.2386)草案,借口中国军力的现代化,把台湾纳入TMD符合美国的利益。该议案的内容被作为1999年国防授权法(PL101-261)的一部分,在国会通过。

(二)府会之争的原因

对台军售上,国会与行政部门之所以会出现斗争,根本的问题是他们考虑利益的出发点不同,但无论怎么出现争议,美国行政当局或者国会决不会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而在对台军售上讨价还价,只不过他们考虑利益的视角不太一致。民主党更多的相信民主、道义、人权等为代表的软实力,在美国对外出售武器的问题上,相对克制。在克林顿政府的早期,对台军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并在软件领域进行合作避免硬件的锋芒,伤害到两国关系,而共和党在国防政策上更强调实力,与军工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当局较强调战略目标,以及地区和国际利益,而国会可能追求具有国内影响的政策目标——与国内政治目标的政治利益(党派利益、选举利益)、意识形态(自由派和保守派)、价值观(社会的和文化的)。” 对大多数国会议员来说,最关注的是能否连选连任。有研究显示,华盛顿、密苏里、加州、德州、佐治亚州,10%~40%的劳动者从事武器生产,康涅狄格州有高达70%的工人的工作与国防那个合同有关,这些与军火销售有关的议员可能在美国对台军售上更积极。此外,为了向行政部门表达自己“捍卫”根据法律所应该享有参与对台出售武器决策的外交权也是导致府会之争的另一个原因。国会议员所考虑的不是如何“保护台湾”,而是如何赢得对行政部门的战争。

(三)国会介入的方式

国会介入的方式包括:(1)保证“知情权”为名,要求行政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情报1998年,国会自《1999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中附加了一条,要求国防部办公厅长期战略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Net Assessment)会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在该法案生效270天内,由负责国防政策的国防部副部长“以机密方式”向国会提供一份关于执行《与台湾关系法》情况的报告。(2)要求总统就对台军售与国会磋商,直接参与对台决策程序,1993年3月11日,穆考斯基提出的参议院第17号共同决议案中,便要求总统提供年度报告,详细阐明海峡两岸军力对比、取得武器情况及现代化进程,同时要求在台湾提出军购要求之后,国防部长应该向国会有关委员会汇报。1997年7月9日,李登辉的“两国论”,白宫决定拖迟五角大楼官员的对台访问,同时推迟部分售台武器的交付,这就遇到了一些亲台议员的反对。吉尔曼威胁说,他将在国会停审一切军售案,制止美国一切对台武器销售,直到对台武器出售限制得以解除。

(四)国会介入的结果

在售台武器上,克林顿政府面临着国会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美国对台出售的程序并没有改变,国会的影响并没有改变行政当局在这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导权。面对国会的压力,如果行政部门不赞同的,也不会听任国会摆布,甘拜下风。在国会试图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案》的过程中,行政当局认为它干涉宪法所赋予的总统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和首席外交官的权利,采取多种手段予以制止。1998年,吉尔曼给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写信敦促向台湾出售预警雷达,克林顿以这种要求未被法律程序、干涉了宪法赋予总统的外交权予以拒绝。

三、跨机构模式的局限性

跨机构模式回答了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在行政部门与国会之间是如何制定的问题。但是有其不足。首先,府会之间不仅仅有斗争,也有合作。例如《与台湾关系法》的修订,行政部门就其起到了很好的灭火的作用,结果交易达成,中美关系府会之间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其次,虽然有争斗,但是在维护美国的国家这一共同目的上,往往是一致的,府会的“和”与“不和”都是建立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再次,实践中,行政部门与国会并不像跨机构模式所假设的那样是铁板一块。在向台湾出售这种远程预警雷达,行政部门内部分成了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李侃如、亚太助理国务卿谢淑利(Susan Shirk)、白宫安全委员会顾问斯坦伯格(Steinberg)等人为主的反对派和以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为首的赞成派。而国会内“台湾帮”的议员积极推动对台军售。所以,过分的强调府会之争,也不符合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制定的实际。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和错觉[M].秦亚青,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梅孜.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M].时事出版社,1997.

[4]牛军.克林顿治下的美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王缉思.《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十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John F. Copper, China Diplomacy: The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2).

[8]William Bajusz and David Louscher, Arms sales and US Econom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2).

[9]Williaim B. Dader and Jeffery T. Bergner eds,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 Decade of Implementation (Indianapolis: The Hudson

模式决策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经济合作越来越普遍,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越来越关注全球市场。关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international m arket entry m ode)的问题正是以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为背景,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及企业如何有效的进军国际市场。

关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问题,国外学者提出颇多的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内部化理论、组织能力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虽然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这些理论分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综合决策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相对比较单一,许多重要影响因素也有遗漏,因此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打了折扣。

与此同时,中外学者还致力于研究和发现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一些新的关键因素。H ill等曾建议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模型,将不同的因素考虑进去,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有学者尝试构建一个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综合决策模型,不过他们都是简单的将上述理论包含的因素进行综合,没有过多的考虑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过程,对决策的影响因素没有全面考虑,尤其是决策主体的因素。

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决策模型。此外,当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对于定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从多准则决策论的角度出发,在综合该领域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合决策模型,并用模糊多准则决策帮助决策者识别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从而选择此种进入模式,来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性目标。

二、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资源,比如技术、资金、自身品牌或者管理经验等,通过多种投资方式渗透到东道主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可分为三类,其所包含的方法见表1。

贸易型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向目标市场出口,以此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贸易式进入模式包含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模式。

合同型进入模式是指在不涉及股权或企业产权的条件下,公司通过合同向国外企业转让一项或几项无形资产,然后由技术出让企业向使用方收取相应费用和报酬的模式。共同型进入国际市场是向国外企业输出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而不是直接输出产品。合同进入模式包括许可证协议模式、特许经营模式、交钥匙合同模式、管理合同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五种模式。

股权进入模式是国际化企业用股权控制的办法,直接参与目标国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包括新建(G reen-field)和收购(A cquisition)。收购包括新设合并(Consolidation)和吸收合并(M erger)。新设合并是参与合并的公司全部,组成一家新公司。吸收合并指一家企业或若干家公司并入一个续存的公司。从股权上,又可以分为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股权进入模式就分为了合资进入模式和独资进入模式两种模式。

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综合模型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时候,需要分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复杂多变的。V.K um ar和V.Subram aniam认为跨国公司的决策过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决策者的个人特征;(2)决策的问题;(3)决策任务的本身特性;(4)决策的环境。通过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过程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综合整理,学者们把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归为四类: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因素、企业自身组织因素、国际化经营动机和战略的因素以及决策主体的因素。

(一)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因素

以N.F arge和L.T.W ells为代表人物的议价能力理论认为,当东道国政府期望通过引进外资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时,外资企业则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倾向于选择高控制的进入模式(如独资经营);相反,当东道国的市场和自然资源对外资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时,外资企业的议价能力则会下降,则会选择低控制的进入模式(如间接出口)的概率比较大。

国际化经营环境因素包括母国以及东道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而这些制度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的难易和安全性。当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政治比较稳定时,企业将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模式进入,相反则可能会采用出口贸易或者特许经营的模式进入。而经济因素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东道国经济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母国有积极的经济政策,则比较适宜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反之则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进行慎重考虑。

文化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在的目标国的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思考模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构造的环境因素。如果东道国与母国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则需要企业有较高的文化整合能力和较强的战略协调能力,则企业应该慎重的选择进入模式。同时,各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也是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决策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企业组织自身的因素

企业组织自身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要素以及产出等方面的因素,他们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面对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企业的组织会表现出较大的行为差异,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要素的差异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组织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所选择的市场进入模式是能够最高效的开发并且发展企业现有能力的模式,进而使企业能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一理论侧重考虑知识的特性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则会视高风险、高报酬的直接投资模式为较好的选择,而经营能力相对薄弱的企业则会倾向于出口贸易或者特许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

企业的产出特点也是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内部化理论提出当某个行业产品具有多阶段的生产特性时,如果中间阶段的产品供需通过外部的市场来进行,那么供需双方的关系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很难协调,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来保证中间阶段产品的供需,这将会产生相对强烈的直接投资倾向。同时,企业产出的生命周期现象和企业产品在目标国的适应性也都会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三)国际化经营动机和战略的因素

不同的企业成长为国际大型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动机,其中包括占领国际市场、利用优势能力、获取战略性资源、减少交易成本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优势能力,而目前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跨国公司对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这三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当企业同时拥有这三种优势,企业便可以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模式。

在二十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逐渐全球化,其国际市场的全球拓展战略也愈加趋向为母公司服务。因此,在国际市场进入的应用研究中,战略行为理论受到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分为三种: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以及跨国战略。本土化战略倾向于出口贸易或直接投资的模式,使企业对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能够做出最准确的反应;而选择全球化战略的企业通常采取直接出口或投资的模式,以使其形成规模经济以便降低成本;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将是形成跨国战略企业的最佳选择,它将使企业形成全球化效率与本土化敏捷反应的统一。总而言之,在进入外国市场时,跨国公司所考虑的进入模式不一定着眼于单个市场最有效,而是就全球效率而言达到最大化。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

对于单个企业家所做出的决策,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受到该企业家对待风险的态度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的风险态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偏好型。当目标市场中的风险相同时,虽然这三类企业家均采取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但具有风险厌恶的企业家会选择合资经营的模式,风险中立型的企业家宁愿选择收购的模式,而具有风险偏好的企业家将选择新建投资的进入模式。因此,企业家的不同风险态度会严重影响其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另外,个人的价值观是通过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这一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该决策的。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是指对企业通过各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所能获得的价值判断,很显然,这种价值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家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定的四大关键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比如说,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引起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相应调整、鼓励组织文化的创新有可能会促使高层决策团队的冒险行为。二是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本身特性也会对其选择产生影响,因为隐含在每一种进入模式的控制程度、风险、资源投入等因素都会有所不同。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已获得学者们的普遍认同。本文分析与归纳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合评判模型。据此模型,决策者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必须综合考虑其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因素、企业组织自身的一些因素、国际化经营动机与战略的因素以及决策主体自身的因素。在全面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并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灵活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另外,由于受到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性的影响,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还要适时地调整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四、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模糊模型

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将会朝着继续发现和验证更多的影响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修正理论预测的准确度。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识别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属于哪种类型,进而减少或者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Franklin R.R oot认为,所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使企业有可能将其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其它资源进入国外国家(地区)市场的一种规范化的部署,R oot在其研究中将国际市场进人模式归纳分类为贸易型、契约型和投资型三种模式。在本文中笔者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出口贸易、特许经营、合资经营以及独资经营。同时,每一种模式都包含了控制程度、经营风险、投资风险、资源投入程度和知识扩散风险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进入模式在五个方面上都存在差异,而且每一项指标的数值都要求有不同的目标极性,因此,我们特采用TO PSIS决策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TO PSIS(Technique for O rder Preference by Sim 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称为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确定出理想中的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然后通过求出各被评方案与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其过程如下:

(1)规范化处理

为消除不同物理量纲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对各方案在每一准则下的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视Cj为效益型准则,作下列变换:

经上述处理并与1取极小值后的值,记为xij=(alj,blj,clj,dlj)。

(2)确定每一准则的理想值和负理想值

理想方案在各准则下的值均为1,负理想方案在各准则下的值均为0。

(3)计算每一个方案与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距离

(4)计算每一方案与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

(5)对方案进行排序,找出最佳决策方案。

五、算例

假定某家公司正在决策应用那种市场进入模式进军国际市场,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之后,以控制程度、经营风险、投资风险、资源投入程度和知识扩散风险为目标参数,采用五分法对进入模式的内在特征进行打分,汇总结果如表2。

第一步对所得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矩阵:

第二步,确定每一准则的理想值和负理想值:

第三步,计算每一个方案与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距离:

第四步,计算每一方案与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

第五步,对所得结果进行排序:由于d1>d2>d3>d4,即方案4为最佳方案,故应该选择独资经营这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六、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经营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企业而言,实施“走出去”策略成为企业的国际经营化模式之一,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发展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国际化经营带给企业的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Hill,l Peter Hwang and K mi,W.Ch.An Eclectic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2):117-128

[2]K mi CW,Hwang P.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entry mode choi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2,23(1):29-53

[3]冯正强.陈立龙.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8):84-87

[4]KumarV,Subramaniam V.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the Mode of entry Deci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Business Studies,1997,23(1):29-53

[5]Fagre N,Wells L T.Bargaining power of multinationalsand host govern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2,3(1):1-22

[6]Root,Franklin,R..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Markets.New York:Lexington Books.1994

上一篇:内在机理分析下一篇:执政党领导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