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后发优势(共12篇)
技术后发优势 篇1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制度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提出将潜在技术后发优势变为现实关键是要有高效的制度保障, 为防止陷入后发劣势, 强调技术后发优势与制度后发优势需要并重;并提出我国下一步推进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杨林之争,民主法治
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研究回顾
(一) 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渊源
目前, 学术界普遍认为后发优势理论源于古典贸易学派的比较优势论。李斯特 (1814) 提出影响工业化程度的,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 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 从后发国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赶超战略。格申克龙 (1962) 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追赶经验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后发优势概念, 即后发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发国家的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 并论述了后发国家取得比先进国家更高速发展及实现赶超的可能性。列维 (1966) 从现代化角度, 在肯定了后发优势的同时, 也指出了与后发优势并存的后发劣势:后发国家由政府组织大规模的行动来实现赶超, 这可能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后发国家往往容易首先看到先发国家取得的成果, 却没有考虑形成这些成果的因素和条件。阿伯拉莫维茨 (1986) 的“追赶假说”, 论证了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现实性, 提出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优势, 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南亮进 (1992) 认为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从后发优势中受益。但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 由于日本没有将其模仿能力改造为自主创新的能力,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伯利兹和克鲁格曼的蛙跳理论 (1993) , 指出后发国家拥有技术上的“跳跃性”后发优势。范艾肯 (1996) 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后进国家基于后发优势的经济追赶模型。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
国内学者从90年代起引入了后发优势理论并进行了发展。陆德明 (1999) 提出基于后发优势的“发展优势”理论框架, 用以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因、过程、机制和政策等。郭熙保 (2004) 从发展经济学理论出发, 认为后发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 即技术、资本、人力、制度、结构后发优势。国内学者还将后发优势理论用于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王必达 (2004) 以技术模仿创新、制度移植变迁和结构动态优化为主要内容, 揭示了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机理。窦丽琛 (2004) 选取了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1-2002年的统计数据, 对技术后发优势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提出落后地区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 必须首先提升对技术扩散的“吸收能力”。
(二) “杨林之争”及评述
1、制度模仿与技术模仿。
杨小凯 (2000) 提出: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 模仿制度比较困难, 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 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落后国家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 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 短期内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 但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观点主要是: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模仿应该由难而易, 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之前, 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林毅夫 (2002) 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 其中技术进步最根本。作为发达国家, 其技术已经处在最高水平, 技术进步只能来自于创新。后发国家则不一样, 客观上存在技术模仿和引进的可能性。通过技术模仿和引进, 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技术快速变迁, 进而实现高资本积累和快速的结构变迁,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观点主要是: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制度是内生的, 制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宪政制度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
2、对“杨林之争”的评价。
杨林之争, 实质上是关于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争。首先, 后发优势是多维的, 其中技术和制度的后发优势起着基础性作用。杨小凯提请关注后发劣势的观点, 使后发优势的内涵更加全面和完整。林毅夫回避制度保障在后发国经济追赶中决定性作用的观点稍显片面。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技术层面的潜力转化为真实发展条件的前提, 单纯的技术模仿或制度模仿都不可取。其次, 宪政民主体制不是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在这个方面, 杨小凯的观点略显激进。经济绩效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同一制度下的各种安排之间具有互补性, 不同制度下的各种安排又具有替代性, 没有简单的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经验告诉我们, 保护产权、民主法治是有效的制度保障, 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后发劣势逐渐成为后发国家的更大现实
长期以来, 学者们一直以后发优势理论来解释日本、韩国等国家赶超战略的成功, 并以此来激励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应该说后发优势的确客观存在, 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
对于当今的后发国家, 发展条件更加恶劣。绝大部分后发国家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过剩和人才流失问题;长期的剪刀差阻碍了资本积累, 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大大提高了工业化成本;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严重过剩, 市场约束十分明显。在内外部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同时, 德、日、韩、苏式的发展模式对于当今的后发国家已不再适用, 后发劣势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更大现实, 如何探寻合理的制度安排, 使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后发优势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三十年经济改革历程的制度思考
(一) (1978-1983年) “摸着石头过河”及双轨制的形成
改革伊始, 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策略, 做出变更性的增量式制度调整。一是在土地仍归集体所有的条件下,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形式恢复农业发展。二是在保持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合一的前提下, 实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在生产资料的流通和定价上实行双轨制。即计划调拨行政定价与市场买卖协商定价并存。四是成立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逐渐与国际市场对接。
双轨制造成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是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数量由1981年的183万户增长为1985年的1171万户, 年均增速达159%。同时, 对外贸易总额和FDI也迅速增长。二是体制的缺陷造成了广泛的寻租环境。
(二) (1984-1993年) 经济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随着80年代初期对改革研究的深入和对外国经验的汲取, 改革理论研究已经逐渐超越了80年代初期着重讨论的“放权松绑”等具体措施的水平, 进而研究采用哪种经济体制来破除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在此期间, 政府和学者纷纷对东亚模式和欧美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三) (1994-1997年) 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经历了1984-1987年的曲折探索后, 经济改革的目标更加清晰。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 要求在20世纪末把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由此经济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了商品价格的市场化;1994年开始财税、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股份化公司化改革;1997年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994年后, 中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份额的提高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见表1)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逐步形成;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
(四) (1997年以后) 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发
市场制度的初步建立,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30年改革开放, 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 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见表2)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CICC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概括来说, 中国的改革采用的是增量改革战略, 保持经济在改革过程中稳定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产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改制停滞;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严重滞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过重角色, 提供了寻租的温床;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法治建设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迅速发展的市场失去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从而逐渐突显了制度后发劣势的负面影响。
四、现实启示
(一) 加强自主创新, 避免技术模仿陷阱
技术模仿陷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技术进步往往处于“引进-模仿-在引进-再模仿”的被动循环之中,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沦为永远的追随者。二是技术引进溢出效应不明显。
调查表明, 在中国以合资方式引进技术中, 属于硬技术的设备引进占80%以上, 属于软技术的技术服务、咨询等占不到20%, 普遍存在技术依赖心理。国内学者谢洁以国产化程度来衡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扩散, 并以关键性中间投入品是否已经国有化为标准把国产化分为浅度国产化和深度国产化两个阶段。以此为依据, 对上海浦东新区80家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FDI企业进行调研, 其中共有93%的FDI企业有技术扩散行为;占总数77.5%的企业处在浅度国产化, 深度国产化的占FDI企业总数的16.25%, 而真正进入技术创新阶段的FDI企业只有5家, 占6.25%。从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投入看, 吸收投入远低于引进投入。国内学者远德玉就日本与中国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上进行了对比 (见表3) 。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远德玉, 1999)
后发国家如不培育自身的科技“造血”功能, 随着技术缺口逐渐缩小, 后发国家将陷入被动局面。我们一定要杜绝“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 ”, 不断创造“引进-模仿-创新”的良性循环,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挖掘制度后发优势
没有高效的制度保障, 潜在后发优势不但不会转化为现实, 而且会沦为后发劣势, 成为发展的桎梏。我们不能忽视对高效科学制度的探索。挖掘制度优势的关键, 要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产权、民主和法治建设, 加快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法治建设在各种权利主体之间正确的配置权利, 规范政府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民主, 强化民众对政府的控制与监督, 向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努力。
(三) 努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全方位利用后发优势
首先, 在经济改革的实际推进上,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完成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打造健康全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其次, 根据国内国外实际情况全面综合利用好多维的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2.
[2]、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杨小楷.后发劣势, 共和与自由[Z].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经济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及与会者的评论与讨论, 200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9, 1990, 2008.
技术后发优势 篇2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如果使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则更能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于未来社会,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营造更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重点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任务或问题,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段落和页面的设置”一节,课前提出问题:怎样帮助你喜爱的歌手设计一张歌页。学生会拿出磁带歌页或CD歌页来仿照排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页面设置、分栏、段落设置、页边距等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很快掌握了“段落和页面设置”一节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学,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需要自主教育的氛围,需要学习主体不断的激发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发现,平等的学习环境最能体现放松、行动、兴奋、情绪和乐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师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教师应运用学科优势,多提供自主学习课件,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答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在任务中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对于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非常关键。所以在任务设置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
可以参与进来或自主创造,这样在教学中,有的练习内容不都是所有学生喜欢的,但他们因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因而也会乐于参与,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了断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所以设置的任务还要与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并敢于设计、运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这一章时,我将任务和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开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每方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所需资源,在搜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怎样对网页上文字、图片的保存,怎样对关键词进行搜索等,并在些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最后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本方的观点,从而使辩论会开的有声有色。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既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从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其人,历史知识得到了丰富,真正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训练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
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并精心制作自学课件,通过课件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
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践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促进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激励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作为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构建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长效维持。首先,提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之一,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再次,鼓励学生互评。在自主学习中,为了创造更为丰富的评价手段,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学生互评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学会积极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进而促进学生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
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每节课中留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或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作品的制作者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并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和Word,给学生个人或集体展示“杰作”的机会,对这些作品,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评价,甚至于连插图的大小合适与否都能加以评价,其自主学习与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评价,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尊重,独立性得到极大支持,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
独有LED显示技术优势 篇3
在显示器市场,三星一直给中国消费者务实、稳健、领先的印象。务实的是产品服务,稳健的是产品品质,领先的则是产品技术与销量。在2009年,三星显示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35.1%,已经连续十一年成为市场的领跑者,这和三星的积淀和不断创新密切关联。
三星显示器在每次技术带来革新时都走在市场的前端,从2006年的“魔技”一枝独秀,到2007年的“动态对比度”屡创行业新高,从2008年的“琉晶绝色外观”引领显示器的时尚潮流,到2009年率先推出3D显示器和LED背光液晶显示器,2010年三星更是以“三星绝色LED系列显示器”领跑整个市场,三星显示器一直领导着显示器市场的技术和应用的趋势。而“八大灵技”的推出,更是引爆了三星显示器的市场表现。
本手册将为大家介绍三星显示器为何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持续拔得头筹,同时也将对三星显示器领先的技术、富有特色的产品进行深入报道。
关于三星显示器
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是半导体、电信、数字媒体和数字融合技术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2009年销售总额达1167亿美元。三星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设有185个分支,雇员人数大概为157,700人。
三星显示器是国内显示器领域的第一品牌,秉承用一流的技术,顶级的品质,卓越的服务,为用户呈现与众不同的绝佳影像。在三星,有一个简单的经营理念——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星显示器的市场地位
连续十一年领跑显示器市场的三星,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显示器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星显示器一直在传统的IT卖场保持强势的地位,2009年三星显示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35.1%,已经连续十一年成为市场的领跑者。从玻璃基板再到液晶面板到显示器制造,三星都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领跑品牌,多年的积累也让三星显示器在产品、渠道等各个环节上都保持着领先优势,近几年来三星显示器在每次技术带来革新时都走在市场的前端,从2006年的“魔技”一枝独秀,到2007年的“动态对比度”屡创行业新高,从2008年的“TOC绝色外观”引领显示器的时尚潮流,到2009年率先推出3D显示器和LED背光液晶显示器,2010年三星更是以“三星绝色LED系列显示器”领跑整个市场,三星显示器一直领导着显示器市场的技术和应用的趋势。
作为中国显示器市场的王者,三星在规模、实力、技术等各方面均执牛耳。具备强大的上游面板支持力,其全球液晶第一的王者地位不可撼动。三星显示器的定价和发展方向,往往起到了市场前瞻和指导性作用。三星一贯重视应用和用户体验的人性化工业艺术设计,是新绝色显示器取胜市场,拔得头筹的重要“武器”。新一代绝色系列承继了TOC双重注塑工艺,将色彩通过复杂工艺与产品材质完美融合,形成内蕴流彩的显示器边框,使其上升至家居艺术品的新高度。 凭借着显示器市场顶级品牌的地位,三星旗下的产品始终是同等级中的佼佼者,2009年新绝色系列在质量、性能等多方面具备绝对强势的条件下,更是带来了全新的外观革命。
卓越的三星八大灵技
1灵动视角
该技术解决了多人同时看显示器的颜色失真问题。无论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画面效果一样好。即使你是仰视屏幕,显示效果也和平视的时候一样,无明显的颜色变化。
2灵智开关
灵智开关独特的星光触摸感应按键,LED指示灯一触即亮,充满无限科技感。轻盈的触摸把生涩的按键取代,让你对显示器的掌控轻松、自然、洒脱。
3灵妙双屏
对于使用两个显示器的用户,灵妙双屏可以自动转移双屏画面。只要你关闭其中一台显示器电源,显示内容自动转移到另一台显示器上。再也不会发生图标丢失的尴尬情况。
4灵惠节能
该技术提供0.3W的最低待机功耗,并有100%、75%、50%、功能关闭共四种节能模式可选择。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节约能源。
5灵敏感光
该技术使用环境光感测器,通过自动检测周围光线强度来调节显示亮度,让人眼舒适度达到最佳。感测器灵敏度调节共有四种选择: 感测器关闭 (未启用) / 灵敏度-低 / 灵敏度-中 / 灵敏度-高。
6灵秀对比
该功能提供了超高动态对比度的显示画面,可以让影音娱乐效果大幅提升。打开灵秀对比之后,动态显示画面更加黑白分明,游戏、电影效果更加清晰生动、细节更加丰富。
7灵巧模式
提供了多种应用场景模式,让用户彻底忘却繁琐的设置。电影、游戏、文本、网络、自定义等多种应用场景模式可选 ,只要你根据应用轻轻点选,显示效果即可达到最佳。
8灵活响应
该技术提供了极速响应时间,令您的动态显示画面更加流畅,真实还原动态影像,运动细节纤毫毕现,无拖尾现象。对诸如体育直播、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等应用效果明显。
领先的核心技术: LED
作为显示器市场领跑者的三星,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提高品质,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惊喜。在推出一个个领先的技术成果,完善一步步的制作工艺的过程中,三星的努力再次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现在,三星的LED背光显示器技术正在引领着液晶显示器发展的脚步。LED技术不但改进了显示器的显示效果、使用寿命与机身厚度,还在绿色环保和使用寿命上大有贡献,是液晶显示器的一大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更环保的显示器
如果不采取特别措施,本世纪内,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上升1.8~4.0摄氏度,海平面最高可上涨59cm ,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危机。而巴厘岛路线图指出,从2013年起,包括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所有国家均将参加温室气体减排。基于LED技术的三星液晶显示器,在功耗方面要比普通CCFL冷阴极灯管显示器低得多,下降幅度在50%以上。作为电脑最耗电的部件之一,显示器的大幅节能无疑对地球的碳减排有着很大的贡献。
LED技术终成主流
2011年大尺寸液晶面板采用LED背光源面板出货量将超过冷阴极灯管(CCFL)背光源面板出货量,且估计2013年LED背光源面板渗透率将高达74%。DisplaySearch调研指出,2009年采用LED背光源的大尺寸面板出货量估计为1.14亿片,预计到了2015年将成长到7.7亿片。
上述数据表明,LED显示器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LED全面提升竞争力
LED技术对液晶显示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当LED显示器的功耗、显示质量、体积和使用寿命都大幅优于普通液晶显示器时,优势不言而喻。从用户的需求而言,更薄的LED面板可以更加节约桌面面积,同时在外观上也更纤薄美观;在色彩、亮度和对比度方面的优势则能直接带来视觉体验的提升;而在节能层面上,更是可以直接体现在电费的节约上。
LED优势
1.更好色彩
采用LED技术的三星液晶显示器,可以提供sRGB 100%全覆盖的色域,而普通液晶显示器只能做到sRGB 90%,这就意味着LED显示器比普通液晶显示器的色域更广。在显示色彩丰富的图片、视频时,三星LED显示器可以获得更为鲜艳、生动与震撼的效果。
2.更长寿命
普通的采用CCFL冷阴极灯管的显示器平均大概只有15000小时的寿命,而采用LED技术的液晶显示器则把这个数字提高到30000小时,足足提升了100%!
3.更低能耗
一般液晶显示器的功耗在40~60W,而三星LED显示器则把功耗降低了大概50%,功耗变成了25W左右。在待机功耗上,三星LED显示器只有惊人的0.3W功耗,在不可忽视的待机能耗中节约了大量能源。
4.更加环保
三星LED显示器通过了全球苛刻的各项认证,在生产时不使用任何汞或者卤素。采用更为环保的包装方案,更加绿色的产品制作工艺,产品完全不含任何挥发性有机物,并通过国际ROHS认证。
三星PX2370
三星PX2370纤薄的机身充满美感,全高清的支持和LED技术的使用,令显示性能异常强大。
三星显示器PX2370整体采用琉晶工艺设计,整个机身玲珑剔透,琉璃边框时尚高贵,直角设计更显得大气;三星PX2370的水晶颈与XL2370相比,更加纤细,充满美感。据悉,三星PX2370显示器的厚度只有16.5mm,非常纤薄,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只有4.1千克,搬运安装轻松搞定。三星PX2370显示器支持1920 X 1080高清分辨率,响应时间2ms,对比度1000:1,而动态对比度高达500万:1,绝对能带来不俗的视觉表现。然而在行云流水的绚丽画面表现背后,三星PX2370显示器功耗不到25W!值得一提的是,三星PX2370显示器具有显示器行业标杆——三星“八大灵技”技术:灵动视角、灵智开关、灵妙双屏、灵惠节能、灵敏感光、灵秀对比、灵巧模式和灵活响应。PX2370所具有的“灵敏感光”功能,使显示器本身可根据周围光线情况自动调节亮度、对比度;“灵智开关”功能具备独特的星光触摸感应按键,LED指示灯一触即亮,充满无限科技感;“灵慧节能”功能更有多种节能模式可以选择。加上绿色无污染的琉晶工艺设计,可以避免有害涂料带来的污染,这款PX2370可以说是非常环保,它还通过了EPEAT金奖环保认证。
三星BX2350
BX2350同样有着纤薄美观的身躯、极速的相应时间,是游戏玩家的利器。
三星显示器BX2350外形时尚大气,华美蕴含灵动,让人一见倾心。三星BX2350的琉璃外框晶莹剔透,不仅有着光影的流动感,更是能隔离有害涂料的污染,作为可回收原料更为环保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独特的V型琉璃支架,流光溢彩之中更有燕尾般的轻盈感,也像回旋镖一样别有趣味,而且其三角形稳定原理的设计使得显示器更加稳固安全。三星显示器BX2350的19mm纤薄设计机身,更加节省空间,方便搬运组装,甚至是女生也可以独自完成。触摸式星光按键,轻轻一触,就有星光般的点亮效果,不仅使得外观更加完美,更带来了全新的视触体验。背面与暗香系列一样采用树纹模具,独具自然之感,更添一份环保的寓意在其中。三星显示器BX2350在时尚外观之内还拥有足够震撼的视觉表现能力,23英寸超大屏幕,支持1920 X 1080高清分辨率,震撼画面效果,让您尽享不凡的视觉饕餮盛宴。响应时间2ms,百万级动态对比度,杜绝画面拖影现象,是游戏玩家的终极武器,品味画面细节的时刻来临了。由于具有三星最新的“八大灵技”技术,三星显示器BX2350的表现更是卓群,拥有灵动视角、灵惠节能、灵妙双屏、灵巧模式等灵技的三星BX2350显示器,可智能调节屏幕亮度、可视角度以及双屏应用,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灵动视角让用户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或观看角度,都能看到最清晰的画面信息,“灵妙双屏”将多个内容在两个屏幕上同时显示,支持热插拔,当一个显示器断电时,显示器内容会自动转移到另一个显示器上,绝对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星显示器BX2350本身的低能耗设计,就比普通显示器节能50%,而灵惠节能令三星BX2350显示器具有多种节能模式,更加环保、省电,甚至节省了您的电费开支。此外,三星BX2350显示器还配备了模拟RGB/DVI/2HDMI接口,方便不同类型用户使用。
三星BX2035
三星BX2035是一款漂亮而纤薄的显示器,同时具备强劲的显示性能和卓越的省电能力。
三星显示器BX2035外形时尚灵动,红色外观华美高贵,与居室融为一体,还能起到装点家居的效果。三星BX2035运用三星独特的琉晶渐变色先进注塑工艺,琉璃外框晶莹剔透,不仅有着光影的流动感,更是能隔离有害涂料的污染,作为可回收原料更为环保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独特的V型琉璃支架,流光溢彩之中更有燕尾般的流线感,也像回旋镖一样别有趣味,而且其三角形稳定原理的设计使得显示器更加稳固安全。三星显示器BX2035不足28mm纤薄设计机身,更加节省空间,方便搬运组装。触摸式星光按键,轻轻一触,就有星光般的点亮效果,不仅使得外观更加完美,更带来了全新的视触体验。
三星显示器BX2035在时尚外观之内还拥有足够震撼的视觉表现能力,20英寸屏幕,支持1600 X 900分辨率,震撼画面效果,让您尽享不凡的视觉饕餮盛宴。响应时间2ms,百万级动态对比度,杜绝画面拖影现象,是游戏玩家的终极武器,品味画面细节的时刻来临了。具有三星最新的“八大灵技”技术,三星显示器BX2035的表现更是卓群,拥有灵动视角、灵惠节能、灵妙双屏、灵巧模式等灵技的三星BX2035显示器,可智能调节屏幕亮度、可视角度以及双屏应用,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灵动视角让用户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或观看角度,都能看到最清晰的画面信息,“灵妙双屏”将多个内容在两个屏幕上同时显示,支持热插拔,当一个显示器断电时,显示器内容会自动转移到另一个显示器上,绝对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星显示器BX2035本身的低能耗设计,就比普通显示器节能40%,而灵惠节能令三星BX2035显示器具有多种节能模式,更加环保、省电,甚至节省了您的电费开支。三星BX2035显示器还配备了DVI接口,方便用户使用。
三星EX2220X
三星EX2220X是一台简洁实用、设计独特的显示器,可以轻松和居室、书房或者办公室融为一体。
EX2220X外观设计简洁明了,天鹅颈、窄边框的烤漆模具大方简约,又不失时尚,非常适合那些喜欢纤薄精美的朋友。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舒心系列的外观都非常和谐,可以与居室、书房、办公室融为一体。三星EX2220X显示器的按键被巧妙地隐藏在了底边框上,这样既美观,使整个机身非常干净,又非常方便,带来按键的实在触感,并且方便贴显示器保护屏。三星EX2220X的接口设计很特别,其他产品的数据线都是垂直插入,三星EX2220X的数据线可以横向插入,这样的端口布局合理,数据线连接非常便捷。而且三星EX2220X显示器支持壁挂,可以根据房间的情况挂在墙壁或者臂挂架上,多种位置随心选择,带来高雅、时尚感。
三星EX2220X显示器的性能可谓非常强悍,具有超高的百万级动态对比度和5ms响应时间,呈现超清晰画质、更生动的画面内容;三星“八大灵技”的灵妙双屏与灵动视角功能带来更多方便——热插拔即使断电也不怕,不论坐着躺着都能看清全部画面。16:9的屏幕比使三星显示器EX2220X更方便看电影,也更方便Office软件的操作,视觉更宽广,双页显示更方便,同时兼容Win7,这样Win7许多方便又视觉效果华丽的小功能都能全部用上!
技术后发优势 篇4
关键词:技术后发优势,自主创新,湖南制造业
创新是指该事物属前所未有或具有实质性的进步, 经过实施阶段后能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自主创新是后发优势的源泉。只有模仿, 没有创新, 形成不了后发优势, 因为模仿只能模仿别国已经形成的东西[1]。技术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后发达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 成为技术上的后起之秀而形成的技术优势。通过突出自主创新, 区别于以往关于后发优势定义中单纯模仿的表达。
1 湖南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与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与提升竞争力是密切相关的。熊彼特对企业家创新职能的强调实际上是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企业家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即竞争而不是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2]。冯·哈耶克关于竞争的解释无疑是对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的重要补充, 它避免了微观经济学将企业视为生产函数而引起的误解, 同时也将竞争与企业创新联系起来, 丰富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3]。哈罗德·林达尔指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缺陷, 认为其忽视了三个方面的事实, 即假定技术是外生性的、完全竞争模型意味着包括技术在内的知识完备性、忽视了企业家的作用[4]。也就是说, 技术在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是免费品, 企业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作用被忽视了[5]。
从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结合的角度看,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中国有条件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种制造业基地不是由境外企业控制的“世界工厂”或“加工场”角色, 让跨国公司控制着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设备、品牌和销售渠道, 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的制造业基地[6]。从现有发展基础看, 湖南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奠定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在制造业发展方面, 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 强化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 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7]。湖南制造业进入了一个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政府介入为辅助、通过市场调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新时代。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基于成本优势在产业链低端确立的竞争力是不能够持久的。湖南制造企业集聚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必须摆脱技术来源长期过度依赖引进的被动局面, 赋予工业增长和产业扩张以技术与加工升级的实质性内容。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创新与湖南制造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关系,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经济学问题, 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湖南制造业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的障碍
后发优势理论是相对于后发劣势理论而言, 对后发优势存在着一些不同理解。林毅夫认为, 发达国家因其技术处于领先水平故惟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技术进步, 而后发国家只需模仿和引进就可以实现技术进步, 因此, 后发优势主要是指后发国家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所具有的优势。樊纲认为, 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 以较低的代价掌握先进国家经过反复试错和花费较大代价而获得的知识、经验, 可以从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相比较而言, 林毅夫侧重于技术, 樊纲侧重于制度和技术, 但他们对理论的概括缺乏包容性[8]。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超强地位, 会对湖南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取静态比较利益和技术后发优势形成障碍;同时, 金融全球化和贸易及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这对湖南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从博弈的角度看, 发达国家或地区有巨大市场这个筹码, 而湖南完全是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区域, 一旦发达国家或地区遭受金融或投资风险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湖南制造业会受到很大影响。湖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限制, 会迫使湖南制造企业通过技术自我创新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这是与南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明显不同之处。
迄今为止, 湖南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承担的依然是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的任务,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 先发国家或地区无疑是湖南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湖南区域通过优惠经济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使得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湖南。大型跨国公司总想垄断生产技术和技术贸易。为了继续保持市场和资源的垄断, 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转移的手段, 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以寻求更高的利润。当然, 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 湖南制造业可以生产新的产品和学习到新的技术工艺, 这些行业间技术差距在缩小。湖南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很明显, 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在此阶段技术转移及吸收的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即基数大量有效转移。
但是跨国公司为防止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转让给外部企业, 它们会用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核心关键技术转让给他们在东道国的子公司或分公司, 从而防止技术外溢和扩散;而对于地方政府想借助于“市场换技术”这条路来说, 市场和产业被跨国公司所控制, 依附其发展, 成为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链接, 这样就削弱了本国的技术研发能力, 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为我国技术的提升作出多大的贡献。同时, 湖南的外生源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核心技术, 常采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化相结合的策略, 用专利权的相关法律条规来保护自己的关键技术, 并将专利提升为技术标准, 用技术标准占据对某一行业的垄断地位。
总之, 在技术后发优势存在障碍的前提下,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湖南制造企业对一些技术前沿和重点领域进行投资, 力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是完全可能的,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湖南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后发优势
湖南制造业进一步吸收和创新当今的先进技术, 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 关键在于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促进湖南制造业经济发展。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 经过三十多年的“科技赶超”战略, 不仅以新兴工业国之躯赶上了西方国家一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 还摇身一跃挤进所谓富裕国的俱乐部行列——OECD成员国, 令世人刮目相看, 它的发展经验值得湖南区域制造业研究。
韩国对待外来直接投资的态度基本一致, 即为了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 对外来直接投资采取了限制性政策, 外来直接投资在资本形成中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获取基本上依靠进口。在引进技术的宏微观制度安排上, 韩国的财阀则完全是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 这种企业组织在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 韩国采取的可谓是典型的压缩型发展径路, 它的发展不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现在韩国技术追踪路径已跨入第三种类型——自主创新阶段, 象征韩国的支柱产业集团如三星、现代、LG 等已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 并正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奠定基础。
湖南制造企业的内生性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 而外来技术扮演补充的角色。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 从而缩小与先进技术差距的目的, 具体的创新形式有购买技术专利、进口资本品和分包。在这个方面, 韩国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和进口资本品来获取技术表现得最为明显。一般而言, 企业的发展都是从贴牌生产到自主设计、最后到创造自己的品牌。现在湖南多数制造企业采用贴牌生产的方式为跨国企业生产商品, 商品使用跨国企业品牌并通过其销售渠道销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企业会进一步上升到企业自主设计和生产产品, 但销售时仍然使用国外企业品牌。当企业发展到OBM阶段时, 这些湖南制造企业已经成长为跨国企业的竞争对手, 所以跨国公司在湖南地区的投资基本上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从而减少湖南制造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机会, 防止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国内的扩散。当然, 如果湖南制造企业没有接触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 就难以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技术创新, 这种引进外来技术与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努力相脱节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只有通过后发技术优势才能提升湖南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 结语
湖南制造业技术后发优势不仅包含技术引进或技术模仿的优势, 而且包含后发地区在利用生产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全部潜在的有利条件, 组成了一个“全要素后发优势体系”。湖南制造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 其后发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内生性技术创新努力的基础之上;同时如何借鉴它国的发展捷径, 加速缩短技术追踪路径的引进模仿期、消化吸收期, 尽早跨入自主创新期, 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后发优势, 是摆在湖南制造业面前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志彪.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1-1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83.
[3]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1:441-459.
[4]ALEXANDER GERS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5-30.
[5]ZHANG ZHAOYONG.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FDI to the chinese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2 (2) :81-94.
[6]崔松虎.以进化论的观点对大德R&D特区的分析[D].韩国韩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6.
[7]黄磊, 周彩红.湖南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营销, 2007 (2) :74-77.
发挥技术优势改进监管手段. 篇5
改进监管手段
努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社会影响力
——宜昌市毒物快速检测系统介绍
一、现状思考
卫生监督执法与其它行政执法显著区别在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由于监管对象与内容直接涉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监督执法过程中,要对违法事实发现和认定,既要求监督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在监督执法中必须备有一定的专业设备和检测手段。这种极强的技术性是卫生执法的特点和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有效发挥,原因在:一是多年来卫生监督员在现场更多的是仅凭经验进行眼看、手摸、鼻闻等感观性状的初步判断,且是长期如此、习惯如此;二是监督体制改革初期,尽管相关政策对现场检测职能做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理念不清、职能模糊,监督机构并没有抓住机会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掌握的技术支撑系统;三是卫生部门内部对卫生监督执法起着技术支撑作用的机构,如CDC等,其现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表现为,投入下降,实验室建设落后,工作效率低下,技术手段、检测项目远远无法满足一线工作需要;四是其它行政执法部门的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即将赶超甚至已经走在了卫生部门的前面。农业部门从上至下建立了与农产品有关的检测系统。国家质检总局设立了检验检测研究院,从其它部门引进大量人才,自身技术支撑得到有效加强,目前各级质检部门所属实验室的建设已远远走在了同级CDC前面。工商部门也在加紧建设食品安全检验室,配备快速检测设备。
通常工作中,卫生监督机构采集的各类样品必须送检实验室后方能判断合格与否,由于程序繁琐、检测时间长、成本高,严重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开展。表现在:执法效率低下,监管手段落后,无法进行现场判定,执法成本高,甚至对一些违法行为无法做到有效追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手段有限,无法迅速发现和有效控制相关的危害因素;开展重大社会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技术手段落后,可靠性差,缺乏有效的现场技术支撑。同时,卫生监督工作无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经常性的、有效的消费警示信息,“执法为民”的理念难以体现。
因此,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本身要求,结合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能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技术支撑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监管方式,充分体现卫生执法的技术性,是当前卫生监督改革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直接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方案设想
“毒物快速检测系统”的核心主体即为“快速检测车”,该车亦称“流动实验室”,即在没有任何外界条件支撑下,车辆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现场后,均可迅速开展针对食品安全及其它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现场检测工作,通过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食品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对部分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现场甄别,对食物中毒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致害因素进行现场判定,真正做到“现场采样、现场检测、现场判定(初筛)、现场处理”的要求。由于免去了采集样品运输与实验室送检的繁锁过程,且现场采用的大都是快速直读仪器,因此现场执法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对被检物质(或致害因素)做出初步判定,其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高监管效率,为现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场快速检测能使执法者迅速发现可疑商品或存在的危害因素,为是否立即采取封存、暂押等现场控制决定提供有力的技术依据,充分体现卫生执法的技术性。
二是及时消除市场安全隐患,降低对社会公众的危害。通过现场检测对发现的可疑食品迅速实施封存、暂停销售等行政强制措施,可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危害。
三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临床抢救生命尽早提供宝贵信息。遇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若在处理现场能迅速判定毒物种类,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给医疗急救部门,将为临床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四是为重大社会活动提供保障,有效防止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我市每年有大量的重大社会活动或高规格接待活动,在为这些活动提供食品安全保障时,过去受条件所限,监督员只能采取“跟班作业、全程监控”和“眼观、手摸、鼻闻”等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靠性差,通过采用大量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可大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五是为实验室最终检测判定提供方向。根据现场检测初步判定结果,实验室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准确的最终判定,尽可能缩短实验室报告时间。
毒物快速检测车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重大社会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在宾馆饭店、酒店及餐饮单位实施现场食品安全保障,对采购原料、加工过程及成品实施全程监控。
二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及现场执法。用于执法现场对可疑食品实施快速检测和现场初步判定,为是否采取封存、暂扣等行政强制措施及是否采样送检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食物中毒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对各类标本实施现场快速检测,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毒物及其致病因素。还可应用于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处理,对涉及水、空气中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现场快速检测,为控制事态发展提供依据。
四是居民安全消费警示。对不同时节重点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现场快速监测,并将结果公布于众,指导居民健康消费。
三、方案实施
从2005年开始,争取政府专项财立资金对毒物快速检测系统进行建设,05-07年分别投入20万、45万、45万,一期共计投入110万元(不含车辆购置),目前资金已全部到位并使用完毕。
硬件建设分两部分:一是车辆及其水、电系统的改装,二是检测设备。
车辆:车辆是开展检测工作的平台,对卫生部装备车辆进行了二次改装,以进一步满足实验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前移了驾驶室与实验仓隔门,加长了室验台面,扩充了实验仓的有效工作面积;二是对电源系统进行了改造,装备了3千伏的外接电源设施;三是对供、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使之充水、排水更为方便;四是加装了车载空调。以上耗资近5万元人民币。
检测设备:
对检测设备的选配成了整个系统建设的最大难点。一是外地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二是可供选择的现场检测设备不多,尤其是适合流动车厢内使用的更少;三是检测技术的难点在于样品的前处理(预处理),很多实验方法的前处理技术不太成熟或不适合现场使用,尤其缺乏与现场条件相配套的实验器材。
检测设备的选配依据:一是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对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标准的有关要求;二是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即要在实际工作中能解决问题,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要能够将设备真正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这是选配设备最主要的依据;三是外地经验。参观学习并走访了北京市、重庆市、成都市、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大连市、浙江省、杭州市及宁波市等地卫生监督机构,对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装备及使用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
首批装备的设备主要有:美国产便携式车载气相色谱仪(GC-8610c)、五合一食品安全分析、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六合一蜂蜜快速检测仪、便携式蛋白质速测仪、MA45水分天平、植物油过氧化值测定仪、臭氧监测仪、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甲醛分析仪、CO、CO2分析仪、射线巡测仪、温湿度计、数字式微风仪、数字照度计、数字声级计等五十余台件。
利用上述已装备到位的设备,现在可开展 50多种常见食品20余项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测定,譬如蔬菜农药残留、白酒中的甲醇及杂醇油、植物油中的过氧化值及酸价、水发食品中的吊白块、各种干货(如黄花菜、粉丝等)及蜜饯果脯中的二氧化硫、卤菜中亚硝酸盐、粉丝(还有腐竹、竹笋等)中的吊白块等等;可对蜂蜜、乳制品等产品进行真伪现场快速鉴定;可对水中次氯酸钠、臭氧、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甲醛、PH值、挥发性酚、氰化物、浊度、尿素等30项指标进行检测;还可对不同的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现场监测,如粉尘、噪声、苯、甲苯、二甲苯等等。
人员:引进从事卫生检验专业的工作人员1名,专门负责该系统的管理和使用。
四、使用情况及效果:
目前使用中坚持两条准则:一是不向行政相对人收取任何费用;二是检测结果仅定位于初筛,暂不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该系统自今年4月份启用以来,多次将车辆开进集贸市场、街道、城乡结合部,针对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豆制品、卤菜、水发食品及各种干菜等常见食品,对其最有可能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抽样检测,通过对数百份样品检测,发现总的合格率为83%,主要问题是蔬菜农残、卤菜亚硝酸盐、水发食品甲醛及干菜中二氧化硫超标,对超标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了最后确认,并及时将监测信息予以公告,有效指导广大市民健康消费。同时,还将车辆开上街头及宾馆饭店,完成多次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及重大社会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宜昌市各大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对此系统进行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并对此系统的各项检测活动以及检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追踪,极大地提高了卫生监督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宜昌市的各级领导也十分关注此系统,宜昌市政府、市财政局、卫生局的各级领导均对此系统进行了考察。
总之,宜昌市毒物快速检测车在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的使用,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依靠“眼看、手摸、鼻闻”的这种落后监管手段的状况,提高了卫生执法的科学性和监管效率,而且将解决社会所关注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真正体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大大提高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这套系统还未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其检测结果运用受到一定局限。
二是日常运转费用较高。初步测算,全年设备维修、耗材、试剂、人员及车辆等所需费用近20万元。三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有待提高,可供选择的快速检测设备少,能满足工作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设备更少。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篇6
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
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2.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3.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聚古今硕学鸿儒、天地万物于网上,培育受教育者的学识、动手与创新能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人们想要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再仅是去学校、培训班,而是首先想到去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在网上虚拟环境的互动学习环境里,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发扬光大,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塑造。
4.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实验课、设计课,进入实验或设计程序,在虚拟环境里做机械、电子、服装等设计,即时出样品;做矿冶、机械、电子电路、化学等实验,随着学习者输入不同的用料数量、实验条件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状、物理性能、颜色特征等现象,即时得到实验结果。反复进行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只要你愿意,包教包会。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1.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內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2.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3.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三、降低师生情感
过去常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情感降低,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降低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1.教授内容及手段主次错位
在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进行教学由于绚丽的信息技术影响而容易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但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内容。因此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
2.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降低
优势技术能力 篇7
放眼历史长河, 今天的中国正如同19世纪晚期的德国, 同属追赶型的崛起国。当年的德国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 催生出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 至今仍占据世界工业强国之首。在这一过程中所沉淀出的精确、有序和控制成为了德国技术能力的代名词, 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影响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
瓦尔特便来自于德国的南部地区, 那里聚集着众多“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结合瓦尔特 (Walter) 、瓦尔特-蒂泰克斯 (Walter Titex) 和瓦尔特-普瑞特 (Walter Prototyp) 的组合优势, 瓦尔特集团拥有超过380年的技术积淀和历史实践, 这让我们得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瓦尔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以优势技术能力去迎接市场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优势技术能力, 是瓦尔特的竞争优势, 更是对客户的重要承诺——我们为客户提供最高标准的工程技术, 一是最高标准, 没有妥协;二是优势技术, 而不仅仅是金属切削刀具。这对客户来说, 意味着可以从瓦尔特获得极具针对性的高效加工解决方案, 细分到具体工件的成熟参考, 直至解决实际加工难题。作为瓦尔特品牌的全新定位和系统化描述, 在2015年客户将会从产品和服务、员工、客户体验和传播等众多领域全面感知我们的优势技术能力。
瓦尔特拥有最完整的产品种类, 可供消费的刀具产品现已达5万种之多, 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比例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在客户群中拥有极高认知度的非标刀具, 设计制造能力得到成倍增强;200多项专利系列的核心竞争优势, 可透过“优势技术能力”得以更好地贯彻并执行, 为客户提供满足其精确、独特加工的解决方案。就像我们一起与Tigertec Silver、Walter Blaxx所经历的成功一样, 2015年必将会有更多关于DC170和M4000等新品的喜悦分享。
中国处在工业制造2.0、3.0、4.0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阶段, 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周济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描述的并联式发展过程。而中国企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 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必然产生多元化的金属加工需求。所以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应用水平的客户时, 瓦尔特基于全球的丰富解决方案和广泛的产品选择, 使得客户可以基于自身的条件, 找到最适合的优势技术方案。
数字电台技术及其优势 篇8
关键词:数字电台,原理,优势,数字化时代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无线电台应用方面,电台主要可以分为模拟通信技术的模拟电台(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电台)以及采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的数字电台。模拟电台是将储存的信号调制到电台传输频率上,而数字电台则是将语音信息数字化,以数字编码形式传播,也就是电台传输频率上的全部调制为数字。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使用经验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对数字电台技术以及数字电台的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1 数字电台技术
如图1所示,数字电台的传输步骤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 模数转换2.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FEC)3.成帧4.TDMA传输。
1.1 模数转换
当电台用户按下对讲键开始讲话时,他的声音将传入电台的麦克风并被从声波转换成模拟电波。模 / 数转换器将对这种波形进行抽样。在典型的无线电台应用里,以8kHz进行16bit的样本的采样,将产生一个128,000bps的数字码流。这个数字码流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一个12.5kHz或者25kHz的无线信道的带宽。因此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压缩。
1.2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 (FEC)
语音编码技术通过将语音信号分解为多个最重要的部分,并利用少量的比特将之编码,从而实现压缩语音信号。由于这种技术主要是对人类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了背景噪声。语音编码技术对语音比特流进行压缩,以适应窄带的相当于6.25kHz的无线信道。语音编码器将语音分成若干短音段。通过分析每个音段提取出一些重要的参数,例如音高、声级以及频响等。结合语音编码技术和前向纠错技术。该技术允许接收机检查出接收信号中可能出现的错码,并可能纠正因射频信道缺陷而产生的误码。前向纠错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可能对模拟信号造成失真的噪声,从而实现在整个覆盖区域内更一致的语音性能。经过语音编码处理,输入语音信号的码率从128,000bps被压缩到了3,600bps。
1.3 成帧
编码后的语音(或数据)信号被组装成一定的帧格式以便发送。成帧过程将语音(或数据)和嵌入式信令信息生成数字数据包。这些数据包由包头和有效载荷组成—包头包含话务控制和地址信息,载荷包含编码后的语音(或数据)。包头所携带的信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周期性的重复,这增加了信令信息的稳定性,同时也使接收电台能够加入一个已经开始的语音呼叫—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迟接入”。
1.4 TDMA 传输
成帧后的信号最终通过编码进行调频(FM)传输。包含数字包的码流被编码成符号以表征调制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最后,信号被放大后发射到空中。时分多址(TDMA)技术将一个信道分为两个时隙:特定电台的发射机只支持短突发。此外,通过仅在其交替时隙上发送信号,两个呼叫可以同时共享一个信道,从而使频谱效率提高一倍。使用TDMA,一部电台只在属于它的时隙上发送信号(即,发送一个信息突发包,等待,然后再发送下一个信息突发包)。
注:Vocoder&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Framing = 成帧,Transmission Encoding & RF Ampliation = 传输编码和射频放大,2-slot TDMA = 双时隙时分复用
2 数字电台的优势
2.1 更高的信道利用率
现今在用的许可信道带宽大多为25kHz或12.5kHz。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频谱资源日渐匮乏,能够让一定区域内更多电台用户共享频谱的新标准和新技术成为迫切的需要。相比于模拟电台,数字电台的信道利用率更高,如图2所示。
模拟电台工作于频分多址(FDMA)方式。在FDMA方式下,每个发送电台在一个指定的信道上连续发射,而接受电台则通过调谐到正确的载频以接受相应的信息。而数字电台系统采用双时隙TDMA技术。这种技术将信道分成两个交替时隙,从而在一个12.5kHz的物理信道内建立了两个逻辑信道成为可能。每个呼叫仅使用其中一个逻辑信道,每个用户访问一个时隙就如同访问一个独立的信道。发射电台仅在自己的时隙内发送信息,在另一时隙则处于空闲状态。接收电台则对两个时隙都进行监视,并依据每个时隙所包含的信令信息来决定接收哪个呼叫。
注:AUDIO QUALITY = 音频质量,SIGNAL STRENGTH = 信号强度,Area of Improved Performance = 性能提升的区域
从射频技术上讲,因为实际的传输功率和辐射发射都不变,双时隙TDMA方式的12.5kHz信号在带宽占用,传送性能等方面,从本质上讲同12.5kHz模拟信号都是一样的。但由数字技术带来了更多的优势,使基于TDMA技术的电台能够在一个单中继信道上提供大约两倍于现今模拟电台的通信容量,而射频覆盖能力也与之相当甚至更优。
2.2优化成本
正如我们所见,双时隙TDMA技术从根本上使系统容量加倍。这意味着一部数字电台的中继台可以替代两部模拟中继台(因为一部数字中继台同时支持两路呼叫)。这节省了中继台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多信道配置所需的射频连接设备的成本和复杂度。更重要的,双时隙TDMA信号正好适合用户现有的许可信道,用户无需为增加的系统容量申请新的许可。同时,相对于可能需要不同信道带宽的其他解决方案来讲,双时隙TDMA技术引起邻道干扰的风险较小,通信过程如图3所示。
2.3更好的音频质量
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在覆盖范围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音质在整个覆盖区域内的衰退方式不同。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模拟音频的音质是线性衰退的,而数字音频则表现更为恒定。造成这种不同特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后者使用的前向纠错编码使其在更大的区域内能够几乎无损的传送语音和数据信息。数字电台系统正是利用这种差错保护技术提供了在整个覆盖范围内恒定的音质,这是类似的模拟系统不可比拟的。因为数字电台系统的差错保护技术将噪声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了极为出色的音质。
2.4更加省电
由于TDMA的双时隙特点,发射时间比模拟方式和FDMA方式减少了50%,这样就可以减少至少40% 的电量。如图5所示。
因为数字电台的这种发射方式,对于手持电台的使用者:您可以至少比别人多使用40% 的时间或多讲40% 的话。对于车载电台的使用者:您不必为了怕蓄电池没电而总得让车发动着才敢讲话了。
3 结束语
变频调速技术优势探析 篇9
(1) 调速时平滑性好、效率高。低速时, 特性静差率高、相对稳定性好;
(2) 调速范围较大、精度高;
(3) 起动电流低, 对系统及电网无冲击, 节电效果明显;
(4) 变频器体积小, 便于安装、调试、维修简便;
(5) 易于实现过程自动化;
(6) 必须有专用的变频电源, 目前造价较高;
(7) 在恒转矩调速时, 低速段电动机的过载能力大为降低。
2与其它调速方法的比较
2.1改变转差率的调速方法
2.1.1 改变定子电压调速
由于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定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即M∝U2。改变定子电压就可以改变转矩及机械特性, 从而实现调速。该方法采用晶闸管“交流开关”调节定子电压, 其调速范围较宽、简单可靠、价格便宜, 但低速时功率因数低、损耗大、效率低、发热严重。输出特性软, 不能承受重载。这种调速方式适用于小容量的短时与重复短时作深调速运行的负载。
2.1.2 绕线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
在转子回路中串电阻调速可改变转子电流, 从而改变其机械特性曲线, 达到调速目的。但其调速性能不好, 机械特性软, 且转差功率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在外接电阻上, 效率太低。因此, 渐渐被节能调速所取代。
2.1.3 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
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是通过改变与电动机相连的电磁离合器的励磁电流来实现调速的。由于这种调速具有控制简单, 价格低廉、可平滑无级调速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调速要求不高的一般工业设备中。其最大的缺点是低速运行时的损耗大、效率低。国产的电磁调速异步机系列产品型号为YCT系列 (旧JZT系列) , 控制装置为JDX系列 (旧ZLK系列) 。
2.1.4 串级调速
串级调速是通过在转子回路中串入一个附加电势以改变转子回路的电流来改变转矩, 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这种方法调速范围宽、结构简单、效率高、可靠性高, 但过载能力差、功率因数较低, 谐波电流较大, 还需专门的启动设备。在调速范围要求不大的场合, 可以用一个小容量的变换器去控制一台大容量的异步电动机, 这正是串调系统的主要优点。因此在要求调速范围不大的大容量拖动系统中得到了应用。特别对于大风机、大水泵, 它要求的调速范围一般都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串级调速是最为有利的。
2.2改变极对数的调速方法
通过改变定子绕组的接线来改变极对数, 就改变了同步转速。它可以获得恒转矩调速特性和恒功率调速特性。这种方法效率高、操作简单、机械特性强。为得到更好的调速精度与稳定性, 常用速度反馈的控制方式。缺点是有级调速, 它和调压调速结合起来形成“变极调压调速”, 可以大大改善低速运行性能, 扩大调速范围。一般变极调速用于小容量、非平滑调速的场合。
2.3改变频率的调速方法
变频调速是通过改变电源的供电频率f来改变转速以达到调速的目的。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时, 其转差率s变化很小, 转差功率基本不变, 在异步电动机的各种调速系统中 (变极调速构不成无级调速系统, 不计在内) 它的效率最高, 同时性能也最好, 是交流调速系统的主流。变频调速系统可分为两大类:
2.3.1 交-直-交变频调速
先把电网中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 再通过逆变器逆变为频率可调的交流电。按变频电路最后一级变换器的电源特性又可分为电压型 (电容器滤波) 和电流型 (电感滤波) 两种。目前生产的异步电动机变频器几乎都采用电压源型晶体管SPWM交-直-交变频电路, 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在采用矢量控制时系统性能好的特点, 但需考虑回馈制动的问题。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种把电压源的能量回馈到电网的方案, 且已经开始批量上市。因此, 回馈制动及四象限运行的问题不久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它是异步电动机交-直-交变频调速的主流。
2.3.2 交-交变频调速
把工频交流电直接变换成可变频率的交流电, 由于它只有一级功率变换, 省去了直流环节, 减少了损耗, 进一步提高了效率。也因此结构复杂、额定工作频率较低、造价较高。但它能够提供比较逼近正弦的交流电流, 可以四象限运行, 主要适用于低速大容量的交流调速设备中, 变频器的输出功率一般不超过电源频率的1/3, 主开关元件采用晶闸管, 依靠电源电压自然换流。虽然变频调速有诸多优点, 但也有其不利因素, 主要问题是电流中含高次谐波较多, 除对电网有污染外, 也使电机自身增加损耗, 引起电机发热。再有, 变频器价格贵, 投资回收期长, 技术复杂, 尤其在实现闭环自动控制时, 还需进行技术处理。
摘要:交流调速系统在调速领域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目前已经成为调速系统的主流。在交流调速技术中, 变频调速具有绝对优势, 并且它的调速性能与可靠性不断完善, 价格不断降低, 特别是变频调速节电效果明显, 而且易于实现过程自动化, 深受工业用户的青睐。就变频调速技术所特有的优势展开论述。
关键词:变频调速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中频直流伺服焊接技术优势 篇10
当前国内外汽车工业车身点焊主要采用工频焊机+气动焊钳方式焊接, 但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高强钢板、镀锌钢板、热成形钢板的广泛引用, 传统的工频焊机+气动焊钳的电阻点焊工艺无法满足焊接质量要求。焊接电流、通电时间以及电极压力是控制焊接质量三个主要的规范参数, 采用中频直流逆变焊接控制器精确控制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 使用伺服电动机驱动电极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电极压力, 中频加伺服的有效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焊接质量问题, 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中频直流伺服焊接技术原理
1.电阻焊
电阻焊又称接触焊, 属压力焊范畴, 是以电阻热为能源的一类焊接方法。电阻焊是使工件处在一定电极压力作用下, 利用电流通过工件时所产生的电阻热将两工件之间的接触表面熔化, 从而实现连接的焊接方法。电阻焊一般包括点焊、缝焊、凸焊和对焊等。电阻焊原理如图1所示, 图中a、b、c代表不同焊接电流温度曲线, 其中c曲线焊接电流可满足焊接质量要求。焊接质量的精确稳定控制可以通过对焊接电流、接触压力、焊接时间的精确控制来实现。
1、3.电极2.被焊接材料4.焊点
2.工频交流与中频直流电阻焊控制电源
采用反向并联的两晶闸管与焊接变压器的初级绕组串联后接入电网, 利用触发控制装置, 使两晶闸管分别在交流电的正负半周期接通电源。改变晶闸管的导通角, 便可实现对焊接变压器次级输出电流的调节。工频交流电源由于设计原理相对简单、元件生产技术成熟、制造成本较低等在电阻焊电源中占有最多。
中频逆变直流电阻焊控制电源是由三相交流电经整流电路成为脉动直流电, 再经由功率开关器件组成的逆变电路变成中频方波接入变压器, 降压后整流成脉动较小的直流电供给电极对工件进行焊接。逆变器通常采用电流反馈脉宽调制 (PWM) 获得稳定的恒电流输出。工频交流与中频直流电阻焊焊接波形图及原理图对比如图2所示 (Uprim指变压器的初次输入电压, Isec指变压器的二次输出电流) 。
3.气动与伺服焊钳
焊钳是传导电流、保持板件间压力并实现焊接的工具, 按照电极压力驱动方式可分为气动焊钳和伺服焊钳。当前国内外汽车工业车身点焊主要应用气动焊钳, 经过多年发展与创新, 气动焊钳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在气动控制技术、焊接质量控制与焊接效率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气动焊钳逐步暴露了一些缺点, 对柔性焊接件的冲击较大、控制定位精度不高、效率较低、电极磨损较大, 与机器人的集成度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 已经不太适应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较气动焊枪而言, 伺服焊枪的最大结构变化是以伺服装置代替气动装置, 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 由伺服控制器发出指令, 控制伺服电动机按照既定的速度位移进给, 脉冲指令经过编码器, 最后形成电极的位移与速度控制, 脉冲的数量与频率决定了电极的位移与速度, 转矩决定了电极压力, 其结构原理如图3所示。伺服电动机的特性决定了焊枪电极定位的高精度与高效率, 可以快速实现预压以及对电极压力的精确控制。
1.机器人接口2.编码器3.伺服电动机4.齿带轮箱5.球形螺杆6.上电极7.工件8.下电极
中频直流伺服焊接技术优势
1.中频直流电阻焊技术优势
中频直流电阻焊原理就是把三相的电源转换成中频的单相电源, 电压从380V提高到500V, 频率从50Hz提高到1000Hz, 再通过变压器转换和整流, 变成需要的直流电流, 具有三相电网供电平衡、变压器体积小、电流连续、控制精度高等诸多优点。
(1) 电流效率高, 工艺优势明显
交流有过零转换, 其间会损失一定的能量。而直流电源持续加热, 能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热量, 电流效率提高20%左右。
(2) 焊接一致性高
试验数据表明, 交流的波动范围达到35%左右, 而直流的波动在3%左右。直流焊接的一致性提高了10倍。
(3) 三相供电平衡, 对网络的冲击小
中频直流焊机为三相输入, 焊接过程中三相负载平衡, 可以减少对供电系统的功率要求, 不对任何单独一相造成尖峰过载, 满足优惠电力费率要求。而交流焊机为单相输入, 在实际接线过程中虽然按照各相基本均衡的方式接入, 但是由于焊接车间焊机较多, 一方面很难做到完全均衡, 另一方面在实际生产时焊机电流接通随意性大, 无法做到平衡, 甚至出现某一相焊机全部工作或全部不工作的状态, 严重影响变压器及相关焊接设备的寿命。
(4) 功率因数高
中频直流焊接的功率因数大于95%, 无电感分量, 一般的传统交流电阻焊机功率因素仅60%, 因此产品焊接的能源电流成本显著减小。
(5) 综合对比
工频交流焊接与中频逆变直流焊接的综合对比如附表所示。
2.伺服焊钳技术优势
电阻点焊一般分为预压、焊接、保持、休止四个阶段, 但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 预压之前焊枪由预定位置到达工件阶段 (前压阶段) , 对电极定位精度与生产效率有较大的影响。电阻焊焊接过程技术顺序如图4所示。
为了突出研究伺服焊枪的特性, 在此将点焊过程分为前压、预压、焊接、保持、休止五个阶段。对伺服焊枪的刚度、摩擦等特性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前压、预压阶段伺服焊枪的技术特性。伺服焊枪相比较气动焊枪而言, 具有良好的刚度特性与电极力控制特性。下面着重对两者在渐进、预压、焊接这三个阶段围绕节拍提升、压力控制精度提升的优势进行分析论述。
(1) 前压阶段
伺服焊钳在前压阶段通过伺服控制器实现电极速度、位移的可编程控制, 可大幅度提升节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路径优化和转矩优化。 (1) 路径优化:伺服焊枪的可编程化控制, 能灵活根据工件焊点的具体位置与障碍物分布情况, 合理选择焊钳电极打开距离, 进行运动路径的优化控制, 确定每个焊点的行程, 而气动焊枪行程的确定, 则是由同一系列焊点中行程最大者来决定, 且行程一旦确定, 在此系列焊接中不再可调。另外, 在焊接过程中, 伺服焊钳还可以通过路径测试, 自动选择最短路程, 不会产生焊钳接触时线性运动的拖拽现象。图5反映气动、伺服焊钳运动路径对比, 图6反映伺服焊钳点点间的路径优化动作。 (2) 转矩优化:伺服焊钳通过重复枪轴动作, 可以自动决定加速使用最大的马达转力矩, 通过转矩优化, 借助马达的最佳性能把加速时间缩减至最短。图7表示枪轴动作优化前后的转矩及循环时间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 优化后循环时间明显缩短, 预计可缩短15%。
(2) 预压阶段
图8表示气动、伺服焊钳焊接过程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气动焊钳在接近工件时, 由于依然保持较大的速度, 对工件冲击力较大, 加剧工件变形, 影响电极的使用寿命、定位精度及焊接质量, 在接触板件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力波动, 压力稳定后才能进行通电焊接, 预压时间较长, 一般需30周波 (0.6s) 。而伺服焊枪由于具有良好的加减速控制, 在接近工件时以较低的爬行速度运动, 冲击力很小, 实现对工件的“软接触”, 板件所受压力稳定, 不会过压, 且达到指定压力的时间短, 一般只用10个周波 (0.2s) 。ABB公司研究表明, 点焊普通钢板时, 仅从冲击力的角度考虑, 使用伺服焊枪可使电极寿命提高约30%。
(3) 焊接阶段
达到既定的预压力后, 焊接控制器控制焊接电流接通, 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熔核的受热膨胀, 产生热膨胀力, 影响焊接过程压力稳定性。伺服焊枪通过伺服电动机的力矩环实现对电极力的精确控制, 在焊接初期熔核受热膨胀, 电极受力增大, 这时力矩环电流减小, 使电极力保持稳定;在保持阶段, 熔化的金属开始冷却结晶, 体积减小, 电极受力随之减小, 此时力矩环电流增大, 使上电极下移, 以保持金属在既定压力下结晶。
结语
技术后发优势 篇11
1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
写作素材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根据学生爱上网,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开设自己的博客,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事、感人事,通过博客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互相在博客中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丰富且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发现有些平时对写作毫无兴趣的学生,在课间也和其他学生讨论起博客中的文章,并且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些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更乐于通过博客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每周的周记内容也不再是平淡无奇,如流水账一般。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一进行备课时,笔者发现这次习作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学生平时对于自然现象不是特别敏感,也从未有过细致仔细的观察,如果要他们凭借一篇例文和教师的指导就下笔习作,无疑是在做“无米之炊”。于是,笔者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把它们拍摄下来,并放到自己的空间(博客)。上课前,学生已经互相观看视频和照片,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上课时,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学生看,并且由学生自己介绍当时拍摄时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摄影都相当感兴趣,再加上拍摄时都做了仔细的观察,每张照片、每段录像都是精心拍摄,所以在介绍时相当流利,并能抓住各种自然现象的特点来进行详细介绍。这不仅激起学生对此次写作的兴趣,更为他们完成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果然,本次习作学生完成得都不错,内容真实,而且具体生动。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优化评价体系
笔者在教学作文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在写作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构思(提纲)发到博客,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共享资源。
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经常利用电脑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把作文草稿发到统一的“班级作文库”,由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文章加以修改。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修改别人的作文时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拓展写作思路,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是教师最头痛的事情。而且花费很多心思写的评语,有时学生未必看懂,甚至未必去看。因此,笔者也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把习作发到班级博客,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他们的点评虽然未必有教师那么专业,但是言简意赅,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被作者所接受。学生也能在点评别人习作的时候,慢慢成长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作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善耕实验小学校)
技术后发优势 篇12
在高层建筑中, 由于竖向距离较大, 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在进行标准层之后, 会有很多重复性的劳动。滑模施工可以高效的利用机械化作业, 缩短了施工工期, 提高施工进度, 并且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 减少了人为施工的误操作。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充分的发挥滑模施工技术的优势, 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
1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滑模施工技术的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高层建筑广泛的开展, 由于有些建筑是在众多的建筑中建立的, 所以施工场地受到制约。而滑模施工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筒仓型建筑物中, 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优势。滑模施工技术不会受到场地的限制, 并且施工速度快, 是普通施工工期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滑模施工技术主要是将支撑杆上的液压千斤顶利用油泵的压力来进行滑动, 随着施工的高度增加, 操作平台也会不断的上升。滑模施工技术利用机械化的水平比较高, 所以施工速度快速, 效率高, 对于模板所造成的损耗也比较。利用滑模还具有很多的优点, 施工后的混凝土可以保持很高的连续性, 没有施工缝, 可以节省很多的材料, 降低施工成本, 可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光滑性。由于构造比较简单, 并且进度比较快, 所以在施工中可以保持很高的质量和安全性。
2 滑模施工的技术要点
2.1 混凝土的质量
利用滑模进行施工, 对于混凝土的要求并不高, 只要满足基本的要求即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对于混凝土的配合比要严格的把握, 因为配合比的标准对于混凝土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的配比要求进行。第二, 混凝土是由各种原材料构成中, 所以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 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确保供应厂家具有生产资质。第三, 子啊混凝土运输、初凝时间以及性能等有重要的影响的还有混凝土入模时的坍落度, 要保持坍落度的合理性。第四, 和易性是保证滑模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于工程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2.2 混凝土的施工
在滑模施工中重要的步骤就是混凝土的浇筑, 所以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 有以下几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 要保证钢筋的清洁度, 在浇筑时不要污染到钢筋, 否则将会影响到浇筑的质量。第二, 在浇筑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控制浇筑的速度和高度, 如果是分层浇筑的话, 要控制好每层浇筑的厚度, 在达到合理的初凝时间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浇筑。在进程上, 要保证速度的均匀性, 严禁将混凝土直接浇筑到模板内, 要使用合理的程序进行浇筑。
2.3 模板的滑升
2.3.1 初滑阶段, 滑升行程要少, 主要目的是对整个滑模装置进
行带负荷检验, 避免粘模, 检查出模强度, 确定出模时间和滑升速度。
2.3.2 正常滑升阶段, 按每层浇筑200mm~300mm相应滑升9
个~12个行程, 其中每隔20min~40min滑升1个~2个行程滑升速度和出模强度要相协调。
2.3.3 钢筋的制作与安装
由于滑模施工中顶板和墙体连续进行, 钢筋制作与安装的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长, 工作环境条件差, 交叉作业多, 在安排劳动力过程中要加强和其他工种的相互配合, 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2.3.4 滑模施工的纠偏: (1) 千斤顶垫铁纠偏法利用钢垫板将千
斤顶底座偏移方向的一侧垫高, 迫使千斤顶连同支承杆偏离偏移方向, 带动平台及模板系统作定向滑升, 从而达到纠偏、纠扭的目的。 (2) 改变模板坡度平台、模板滑升到适当高度后, 将模板坡度朝纠偏方向调校, 然后浇筑混凝土, 再继续滑升时, 利用新浇混凝土的导向作用, 迫使平台及模板系统偏离原滑升方向, 向着纠偏方向滑升, 从而达到纠偏、纠扭之目的。 (3) 顶轮纠偏法是利用已经出模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墙体作为支点, 通过改变纠偏装置的位置而产生一个外力, 在滑升过程中逐步顶移平台及模板系统, 以达到纠偏目的。
3 几种常见的滑模施工技术方法
3.1 墙体滑模、楼板并进施工法
工艺流程:墙体滑浇至板底标高→墙体空滑、绑扎钢筋→墙面检修、模板清理→内模板脱空下口平楼面标高、停滑→吊开活动平台板→楼板及阳台支模、绑筋、隐检→浇筑混凝土→内模板下口处安装L形堵板→吊入上层楼板的模板及支撑→封闭活动平台板→安装上一层门窗假口、墙体竖向筋接长→上层墙体滑模。
工艺特点:这种施工工艺的特点是楼板与墙体连成一体, 结构整体性好, 施工进度快, 工期短, 3d可完成一个结构层, 滑完5~6层结构后, 内装修、门窗安装、水电暖安装即可提前插入, 有利于整幢建筑的交付使用。
这种工艺存在的问题:模板下口滑至楼面标高时, 支承杆长细比偏大, 因此支承杆的布置应考虑间距密一些, 同时施工中应注意支承杆的加固;在内模板全部脱空的情况下, 支承杆长细比偏大, 上部混凝土强度较低, 对支承杆嵌固作用较差, 因此在高空风力作用下平台容易失稳;耗工较多, 劳动强度大, 每层楼板的模板、支撑, 其支拆及层层向上翻运, 劳动力消耗较多。当楼板为预制楼板时, 则在模板脱空一段高度后, 从模板下口与墙体混凝土之间的空挡插入预制楼板。这种工艺用于框剪结构时, 框架梁可与墙柱同时滑浇至楼板底。
3.2 墙体先滑、楼板跟进法
工艺流程:墙体滑浇、预留连接楼板的胡子筋或孔洞→滑过后找出胡子筋并扳正→墙体向上滑浇3~5个楼层→楼板支模、绑筋、隐检→楼板浇筑混凝土。
工艺特点:这种工艺楼板施工与墙体滑升没有直接关系, 工序安排时间比较充裕, 楼板一次抹光质量较好, 内墙装修及水电安装可提前插人;楼板的模板可采用定型台板或H型支架, 使拆装工作量减少。但耗钢量多, 一次性投人较大。
4 结束语
滑模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比较常用的施工技术, 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 应用的更加广泛。因为利用滑模施工具有很多的优点, 在施工中的机械化程度较高, 不会受到施工场地的制约, 可以高效的利用施工材料, 提高施工的效率。在滑模施工中, 需要协调好每一个环节的工序, 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为混凝土的连续性做好基础的保障。所以说为了提高滑模施工的质量, 在施工中, 要协调好各项工序之间的关系, 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的提升, 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 为滑模施工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良祺.浅谈建筑滑模施工的施工方法[J].广东科技, 2007 (6) .
[2]王艳霞.高层建筑滑模施工方案设计浅析[J].广西城镇建设, 2008 (5) .
【技术后发优势】推荐阅读:
后发优势理论05-11
后发优势思考08-31
后发大学01-17
后发跨越01-19
后发企业07-26
后发国家09-06
后发先至10-08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07-06
论后发优势 模仿再创新11-16
后发地区的竞争优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