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2024-08-29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共12篇)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篇1

21世纪的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满足公众的需求。如果大学担负着满足公众对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并以此来引领社会进步的话,那么大学就必须进行根本的变革,即大学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负责[1]。“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是21世纪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因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在此背景下就显得愈发重要,应当采取恰当的优化措施。

一、重构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理念

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管理的传统观念,实现教学管理理念的重构,教学管理理念的塑造是关系到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是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思想指导。

(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大学管理理念

伯顿把大学组织比喻成拥有各知识群体的控股公司,以此来说明大学作为松散结合系统的组织特征。这说明大学具有一般复杂组织的科层制,但同时它的松散性也使其具有“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特性,根据大学组织的这一特征,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体现出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强化权威、指令、硬性指标,也需要使用规定性、惩戒的手段进行管理,体现制度权威。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感情投入、精神的感召、注重使用指导、民主、共同参与、协调、激励、创新等管理手段体现人性化关怀,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使教职员工具有归属感。

(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大学管理理念

竞争与合作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以知识创新为己任的高校里,随着知识的分化与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教学与生产、创新,不仅需要竞争,同时更需要合作。随着学科的综合化和不断发展的交叉渗透趋势,合作在现代大学里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不同系统间的竞争需要用合作来提高实力,同样,不断激励相互间的协调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一方面要靠竞争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还要强化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有了合作,才会有竞争,才会取长补短,才会提高竞争能力。通过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高。

(三)树立民主管理的大学理念

民主不仅是一种精神诉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科技化、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由原来的等级制走向资源契约化共享的伙伴关系,组织关系扁平化逐渐代替原有的严格科层等级,沟通与协商成为必要,民主化管理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大学,教学管理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被教育机构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构成大学教学管理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因素。在大学环境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因而,进行民主化管理已是人们的共识。原来上令下行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共同采纳与相互协商、上下协调所代替。现代大学教学管理中民主化的理念,一方面使用民主化的管理手段,促进教学人员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自觉管理意识,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树立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权力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得到保护与尊重。

二、确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取向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大学的使命在育人,而非制器[2],杨叔子先生一语道出了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改革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假设认为管理就是限制人、约束人,制度就是将管理落到实处的规定,因而管理制度就是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定。正如欧文·白壁德所言,“在教育方面……建立纯粹的限制是很容易的……建立纯粹的自由也非常容易。但要在教育中协调自由以及限制,那就需要‘有远见卓识、强有力的和融合各方因素的头脑’”。[3]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当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也是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保持制度应有的弹性,为学生学业和个性发展提供各种可选择的空间。大学应当是一个富有同情、爱心和宽容精神的教育场所,这不仅应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而且还应当反映在教育教学制度上。富于宽容精神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反映人文关怀的要求,能够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本取向

人本取向是人本主义产物。早期古希腊人本主义主要是主张通过博雅教育,为人的精神生活做好准备,使人成为一个自由人。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及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本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显,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满足个人能力增长的需求,也使个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现代人本主义取向的哲学思考逐渐形成,其基本观点认为人性内在是美好的,并且永恒不变,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的理性,惟有在人的理性指导下才不至于迷失发展的方向,找回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理想的人的世界。这一哲学思考形成普遍的世界观,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教学管理产生促进作用。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上,有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取向反映在大学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应是以学生为本,并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诠释,认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真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社会要求。4

三、重视院校研究,提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大学资源和院校发展的主导哲学等要素对大学进行分类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例如,有人把我国普通高校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学士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四类。[5]显然,第一类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其他类的大学中就很难执行,因此,要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除了提高理论认识,借鉴国内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经验以外,院校研究以其扎根理论,产生本土知识和经验而倍受青睐。院校研究是在一定理论关照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6]它常常也被称为高等院校“对自身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院校研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研究范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院校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将现代管理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本校实际工作,指导本校发展和改革实践。

通过院校研究,提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院校研究可以发挥信息中枢作用。通过院校研究,收集、归纳、比较和分析本校运行实况和环境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随时以备决策部门需要。其次,院校研究可以发挥智囊作用。通过院校研究,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对有关本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准确的预测,并对某一项决策的目标和价值进行论证。另外,通过对政策环境分析,能够把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第三,院校研究可以发挥科际整合作用。院校研究机构大多汇集了高等教育研究、规划、管理、财务、计算机网络等不同学科和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促进了不同视界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管理的资源和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第四,院校研究可以发挥将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管理实践的桥梁、中介作用。院校研究通过对大学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使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进一步情景化、具体化,转化为符合实际的操作模式。通过操作模式这一中介环节和转化平台,使理论更加接近于复杂、具体的实际情况,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与飞跃。[7]

由此可以看出,院校研究可以改变传统经验性教学管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有利于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了使院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充分认识到院校研究的作用及其所提供的参谋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价值。第二,能识别、选择和合理利用院校研究提供的参谋信息,对参谋信息的需求应在院校研究的能力所及范围。第三,与院校研究者的沟通必须与高校的使命和问题解决紧密相联,并乐意为院校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背景信息。第四,赋予院校研究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相应的职权和财力、设备保障,为院校研究者创造提高、培训的机会与条件。第五,提供被采纳决策支持信息有用性或价值的反馈,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与院校研究机构的关系,维护院校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8]通过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反思性研究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Frank Newman et al.The Future of Higher Edueation:Rhetoric,Reality,and the Risks of the Market[M].S San Frantisco:Jossey- Bass.2004:136.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欧文·白壁德,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

[4].邵晓枫.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5].杜瑛.我国普通高校分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1.

[6].程星,周川.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5.

[7].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8].代蕊华,王斌林,戚业国.院校研究:理论、方法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篇2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属于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内容。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管理,高职学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培养人才目标角度出发,普通大学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相比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学生分数成绩更好,更遵守纪律,管理更为方便。在普通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培养方向偏向技术型人才,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分数成绩不高,纪律性不高,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我国涉及高职院校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本校的特征进行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院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分类、院校风气、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2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序组织教师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正常教学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各项条例能够正常实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工作的效率,从而保障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良好教学制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性,即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条例的紧密性、逻辑性,通过各项条例的有序秩序,保障各项条例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可行性强,必须明确定义,不能设置模糊的条例,容易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错误理解条例含义,导致教学管理活动出现无序现象。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制度条例的运行效果,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可以高效工作。从管理教师的层面出发,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知识传播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技能型发展,为高职院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地位。在建立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使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学课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定义,在教学活动中,将高职学生视为主体地位,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格,坚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辅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有效检测学生技术水平的主要方法为考试,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日常的考试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进行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涉及学生考核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学生出勤制度等,这些条例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出勤率低,导致高职院校校风下降,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制度有关学生出勤率的条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增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从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偏向实践技术方面。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家资助、企业筹资、院校合作建设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质量,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篇3

一、树立质量意识,建设制度文化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制度是操作的指南。学校要树立教学质量优先发展的观念,实施教育科研强师兴校的策略,开展夯实过程注重结果的行动;彰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优化管理措施。

1.完善制度

每学年重建或修改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或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研评价制度、教师反思制度、教师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每学年学校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装订成册,分发到每位老师手中,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学沙龙等形式组织老师们认真讨论学习,深入领会精神,规范从教行为。

2.优化机制

学校依托教导处、督导室、教研组,成立教学质量考评小组,实施项目分层考核。教导处以“质量系数”为目标,用教学成绩来考核;督导室以“教学常规”为抓手,用教学过程来印证;教研组以“专题活动”为引领,用专业发展来促进。这样,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更持续发展,建立了多方联动、共同互动、一起行动的“动态”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二、强化过程管理,建设管理文化

过程是结果的孵化器。只有经历了完整的过程,才会有丰盈的体验,才会有丰满的结果;只有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才会收获突出的教学业绩,才能取得过硬的教学质量。

1.抓实“教学六认真”

学生、教师、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要素。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抓住了教师这个“牛鼻子”,教学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在教师这一环中,教学六认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备、上、改、辅、考、研”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重点放在“备、上、辅、考、研”这五个环节。

备——宽、深、丰。上课必备,精心预设;有备而来,临乱有策。要求参考相同内容、不同教材的编排意图,加强课时教材内容钻研的深度,掌握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通过年级组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的研究,同课异备集思广益,不断提高个人独立备课的质量。在教案的编写上,对刚从事教学工作不满十年的教师和在校不满三年的教师,根据授课计划每学时编写一个详案,开学提前写出一周余量,平时至少有3课时余量。

上——精、巧、准。我们要求教师巧设导语、精心设问,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训练精当,抓好知识的重难点、技能训练点、德育渗透点。

辅——信、效、明。我们要求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倾注热情与耐心,多给予关爱。帮助他们找出缺陷与不足,分析形成的原因,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加强平时的检查,进行督促和帮助。新学期开始,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初根据上年考试成绩或者了解上学年任课教师,摸清本学科10%学生的总体情况,针对每个学困生制定出帮扶转化计划;学校按班级学科建立学困生档案,由教导处汇总各班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名单,利用每天的中午休息、下午的第三节课安排教师对差生进行辅导;教研组组长通过定期了解考试成绩和检查学困生转化记录等方式,跟踪检查学困生转化情况,加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监督,确保学困生转化取得明显的实效。

考——真、祥、思。学校考试形式主要有日常考试和期末考试。日常考试方式主要是以区教科所印制的单元测试为依据,要求各年级教学完一个单元便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笔试,对每次笔试情况要有文字材料分析,写好反思及整改措施,教研组长严把质量关。教导处不定期抽测,对于每次抽测的情况,做出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并及时地向任教老师和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总结提高。每次考完毕,必须对本班学生成绩作出质量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语数学科对试卷的评价,对学生答题的分析(从基础的掌握,知识的应用以及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非语数学科填写教学情况分析表: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及应用等),教师教学情况分析(含教材评价、教学内容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中的得失情况),期末考核(查)情况分析(含考核或考查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和考核效果等),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含教育、教学和考查评价等方面)。

研——实、专、导。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中心发言、有专题研究、有集体备课等,每学期每位教师要上一节以上的公开课。我们还要求学校行政每学期必须听课4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30节以上,教师听课20节以上。

2.抓牢“监管流程线”

我们采用“看、听、监、问”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看”,即看备课,看作业。采用定期看、不定期看相结合;领导看、同伴看相结合;在看中学,在学中看。“听”,即听随堂课,听教研组课,听各类公开课,听各学科的课,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联系外出听课,请进名师授课。“监”,即进行教学流程的监控与教学效果测试的监控。采用随机与专项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考试、质量分析进行重点监控。“问”,即领导兜校园,深入办公室、进入教室、蹲点学科组找教师或学生谈话、谈心、家访等。通过“问”了解、分析教与学的情况,发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征询建议与方案,进而对当前工作进行改进。

3.抓好“规范检查路”

学校落实检查的实效性,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结束须归档。采取开学初教学检查、经常性教学检查、综合性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的方式,查实践作业与书面作业,查作业批改与试卷分析,查听课评课与教学反思,把教学检查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坚持进行了以下常规检查:(1)检查实践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形成技能的情况。(2)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前准备、授课内容、课后辅导情况。(3)检查教师执行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的情况。(4)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不适合或不能胜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更换和调整。(5)检查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及教研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情况。

三、开展评教活动,建设行为文化

为了传播教学正能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加强改进,我们每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教师备课本、读书笔记本、学生作业本展览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参观分享。通过自查互评和交流学习,达到全面提高老师们钻研教材、预设教学、拟写教案、反思教学、撰写后记、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展“三课展能来比拼”的评教活动:

1.名师示范课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我们开展“市区级名师走基层、献课堂”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的校本教研目标。

2.骨干优质课

每学期骨干教师至少提供一节优质课供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在课后与青年教师一起反思交流。

3.全员展示课

每位教师每年至少上两节汇报课或展示课,并开展年级组教学研讨交流,在此基础上撰写教学反思,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常谈常新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不变议题。教学管理不仅是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师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思考教学质量已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以下问题:在绩效工资背景下,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农民工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现状下,学生素质的长足发展,我们一直想改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我们任重而道远!

优化学校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优化教师结构

1.优化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领导班子在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办得成功与否, 他们肩负着重任。所以要求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达到以下要求:树立科研意识, 走科研兴校之路;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 易于接受新事物, 及时获取新信息;实事求是, 勤于调查,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能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言行及工作, 并及时调整自己, 还要具备大胆为学校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坚持向管理要质量, 向管理要效益。培养教师队伍的高度荣誉感, 提高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倡导广大教师爱生如子, 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兢兢业业, 孜孜不倦, 勤奋刻苦, 教书育人;热爱岗位, 醉心教育, 而不是把教师职业当做养家的手段, 谋生的方式;要有专业精神, 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 精益求精, 在教学业务上不断求索, 不断进取;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采取有效措施, 安排重点岗位, 委以重担, 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对部分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师, 学校领导要多了解情况, 进行个别谈话交流, 分析原因, 尽量帮教师排除干扰因素, 让他们全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而对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不服从学校管理, 屡教不改的教师予以淘汰。

二、规范学校制度, 并切实落实

根据实际情况, 以严谨的态度制定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规可循, 有章可依。对各项制度的可执行性予以评估, 切实做到有针对性、合理性、可行性, 全面提升制度规范性和约束力。

1.建立教师的激励制度。探索适合的激励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制度,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薪酬、绩效工资、福利等物质激励基础上, 加强精神激励, 情感激励和文化激励。在情感管理中, 满足优秀教师生存发展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要, 从而使优秀教师不遗余力为学校作最大贡献。在情感上, 通过及时沟通, 提升教师对组织的归属感。

2.建立监测系统, 量化考核制度, 年级、科组、教务处要建立质量监测的系统和制度, 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在考核上以客观过程为主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对教师模糊抽象的定性评价方式, 消除在评审工作中的“人情分”, 把缺乏质量意识的教师引导到工作质量竞争上来, 使工作负责的教师心理得到满足, 工作质量不好的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差距, 促其迎头赶上。

三、激活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优化学生管理, 形成良好校风

1.加强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 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调节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管理好学生, 形成良好的校风。平时做到: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文明班级、优秀队员等活动, 利用晨会、校会“国旗下的讲话”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 及时表扬先进的个人及班级, 认真抓好“文明班级”评比活动, 做到天天检查, 天天小结, 树标兵, 学模样, 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利用社会辅助作用, 努力办好学校

加强学校管理, 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但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家长、社会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 所以有必要和村委会、派出所以及政府进行有效沟通, 让家与校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 并能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 组织家长教育活动, 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强化效果, 争取家长及社会力量在合作中为学校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支持, 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及制度的落实。

数学课堂管理与教学的优化 篇5

【摘要】数学的学习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作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选用相应的方法,包括课堂管理优化的策略和师生互动的提问机制,这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学习心理 高效教学 课堂管理 高效提问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问等三个方面来认识高效率的数学教学。

1.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与高效教学

1.1 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不仅表现得聪明,而且整个学习活动富有进取性,最后能取得优秀成绩;另有一些聪明程度一般,但学习有毅力,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对学习充满热情,结果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也有一些学生头脑灵活,但学习热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这表明我们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主动性的调动,通过帮组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系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发展,学得有成效。

1.2 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

(1)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现行的新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每一章除了最后的研究性课题外,其开篇都有一个章节知识在现实问题中应用的例子。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

(3)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

2.数学课堂的教学管理及优化的策略

1970年,希尔伯曼提出以“开放”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所谓“开放”,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开放的课堂的学生具有更出色的创造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高效。因为“开放”形成一种氛围,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数学课堂管理应包括以下三个策略:

2.1 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对教师而言,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的假设和预见,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这包括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2 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

2.3 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需。如果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致无事可做。比如在一个简单的例题或纯粹的数值计算中花过多的时间都是不可取的。保持适当的进度对维持学生的热情很有必要,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不相干的事”。

3.数学课堂的高效提问

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获得高效的结果,例如我们的考试,实质上就是一组提问,但考试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一种评价。作为教师,仅知道要在教学中提问学生,而不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

3.1 优化的课堂具有“开放”的特征。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措辞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而非问题的答案。

3.2 对提问本身的要求:①提问题时态度应当积极或中立,应避免提问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学生,包括语气、表情、甚至内容本身,它们会降低学生回答的渴望;②不要让学生逃避提问,要让学生明白说“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为不参与课堂和不努力学习的借口。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篇6

美国学者布罗菲给课堂管理下了一个定义:出色的课堂管理不仅意味着,教师已经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且意味着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整个课堂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维持纪律的措施)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收获高效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优化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呢?

一、注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承认、尊重、善待和利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就是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我首先根据多次英语考试成绩,把全班学生为3个层次:A.基础层;B.提高层;C.发展层。其次,进行分层教学。如在课堂操练时,小组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几率,使用并实现优势互补的方式:①示范性回答。C组学生作示范,B组、A组学生紧跟上,使各层次学生发挥出他们自己的最佳水平。②补充性回答。A组开头炮,B组扩大战果,C组胜利收场,在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③“优差搭配,合作达标”的操练方法。如,A组、C组临时组合到一起,在C组优生的指导下,让A组同学展示成果。再如八年级英语每单元都有一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阅读文章,在教学阅读课文时,一般要求C层学生能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心大意,复述故事,做口头作文;要求B层学生能背诵课文部分段落;要求A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单词和词组。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处理对话或短文的时候,C层的同学做课外练习和默写课文;B层的同学完成作业本习题和选做课外练习,背诵课文;A层的同学选做练习,抄写单词和词组。有时有的作业较难分层,也可布置相同作业,但批改指导不同,采用“以优带差”的方法,让优生和特长生给差生讲体会、谈方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答疑难。再比如,在听的方面,要求C组和B组学生听懂并理解课本对话内容,快速准确地完成提出的问题;A组学生能听懂大意,基本抓住关键词。在读的方面,要求C组的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把自己感兴趣的单词或表达记在自己的知识积累库里;要求B组的学生定期阅读。在写的方面,要求C组学生能够每周写一篇课外话题作文和日记,B组学生每周写一篇课外话题作文,C组学生不要求课外写作。通过一年的分层教学,我所任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增强,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注重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合理、科学并且巧妙,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所提的问题应(1)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说”。(2)能把握问题坡度,让学生“敢说”。如:①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②Do you like fruit and vegetables? ③What do you think of junk food? ④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⑤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⑥How to keep healthy?对于这6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都大胆地发言,都从答案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英语课堂提问是有效的。(3)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乐说”。(4)能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争说”。 如:①Which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in the year? ②When is it? ③Why do you like it so much? ④What can you do at the festival? 对于这类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提问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争说”。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时间。(1)导入新课时提问。如借助实物和图片来提问,或进行Free Talk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出这节课的新授内容。(2)呈现重点时提问。如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之类的提问。(3)课堂小结时提问。比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这类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证。现在的英语课堂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却不会认真倾听,不会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科学的评价。提高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一方面要跟学生讲明课堂倾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悉心、静心听讲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交流评价,在课堂上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嘴,要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有些英语教师特别喜欢或习惯重复学生的回答。 如:“You...” “He/She...”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接说学生的回答,学生只能让给教师说。还有一些教师当学生发言时,自己写板书、看课件等,无视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目光要注视着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在倾听他的发言,老师的目光中要流露出亲切、关爱、期待乃至鼓励、欣赏。我们不仅要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正确的观点,也要善于倾听并鼓励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理解和信任他们的举动,尊重与接纳他们的观点,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才能让他们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课堂教学反馈,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许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电脑代替了人脑,鼠标代替了目标。随着鼠标的点击,教师很难观察学生每个阶段的反应、新的生成问题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即使观察到了这些问题,受预先制作的课件的限制,教师只能更改幻灯片的次序或者增删幻灯片。这样的操作打乱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同时浪费了时间,也直接影响教师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笔者曾经听校内一个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内容是Grade 9 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在师生间简单的daily talk之后,她结合图片导入几个表示地名的新单词Amazon, jungle, Niagara Falls, Notre Dame Cathedral,以及几个形容词tiring, educational, peaceful, fascinating, thrilling。图片很精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他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机械地跟着老师读单词。其实那时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读音、词义掌握得不是很扎实。然而教师在那时却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课件的呈现上,没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掌握程度。以至于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没有完成。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监控能力、观察能力、自己讲学过程中的内容生成变化能力。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反应、新的生成问题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完全依赖多媒体,而是要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与教学规律及其他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糅合在一起,使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注重对课堂管理的反思

有效课堂的实现并不仅仅只在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内的教学实施,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进行教学设计,善于把握教学内容,还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课后的管理,即课后学生各方面的反馈和老师自身的反省。

去年,学校里对教学反思进行了检查。许多英语教师都能在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但这些反思更多的是总结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新授知识学生有没有理解,哪些题目学生还不大会做等。记得有位教师的课堂反思是这样的:学生对进行时掌握得不是很好,总是会漏掉be动词。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写的:本节课的听力材料有点难,学生听了3遍还没理解,以后要加强听力训练。还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写的:这篇阅读课文由于生词多,句子复杂,内容深奥,所以时间来不及,需要两课时。这类反思只能定义为课堂结果的记录。

有效的课后反思不仅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同时要对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行为规范落实了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吗?学生思维积极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吗?教学结构合理吗?教学过程活泼吗?自己关注全体学生了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恰当吗?还有哪些细节必须进一步改进?等等。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室进行,但教室不等于课堂。简言之,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与学互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发展认识的生命活动。因此,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华忠.追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及其优化 篇7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而学生对老师的这些要求比较反感, 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乏必要的互动,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传统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固定的模式, 很少进行变动。造成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较为陈旧, 实用性不强, 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不能了解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变化。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造成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师一笔带过, 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的情况, 学生处于无奈和被动的地位。三是高校课程改革意识不强, 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3. 学风不正

学风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思想状况等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以及迟到、早退、逃课等严重现象。二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 有很多学生作弊, 影响力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平衡学习和课余活动的关系, 造成学习时间减少, 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拓展。

4. 教风有待提高

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内容, 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目前, 高校教师的教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不断进行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评还主要以发表论文为主, 造成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里论文的撰写上, 而减少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懈, 造成学生经常迟到、早退、逃课, 上课也不遵守课堂纪律, 考试想办法作弊等严重后果, 不利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有待提高。如一部分青年教师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 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陈旧, 没有将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有效结合, 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四是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二、优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整体性差等问题, 其中教材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问题最为严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而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缺乏。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 制定相应的措施, 加强对高校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 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 在进行备课时, 坚持“以生为本”,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个性特征,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设置基础课程时, 尽量使文理类课程交叉排开, 这样学生可以学习更全面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实践环节薄弱方面,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 进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增开一些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实验课、实践操作课等, 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并将此课外活动的成绩计入学分, 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 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 高校还可以根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 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调整, 使高校课程体系始终处于一种良性状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 注重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出勤率是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依据, 有些专业如中文、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 大学课堂出勤率较低。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 分析造成出勤率低的具体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通过了解可以发现, 造成出勤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认识不准确,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如有些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中的很多内容中学阶段已经学过, 不需要重复讲解;有些学生则认为这些课程都属于文科性质, 上下联系不是很紧密, 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 下课只需看看同学的笔记就能理解和掌握;有写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太枯燥, 而且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会用到, 如考古学, 所以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只要考试及格, 毕业时能够达到毕业生即可。这些影响出勤率的因素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通过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差别、各个教学章节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正确对待大学考试和大学学习等, 对传统教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引导想学生改变传统的记忆式学习方式, 开展深层次学习,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3.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目前, 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还是以传统的眼光看待考试, 存在严重的消极抵抗心理, 只要不挂科、不补考的想法普遍存在, 他们不会主动思考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更不会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考试成绩。这与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严重背离的, 大学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大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学生通过考试查漏补缺, 使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但是随着大学生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 他们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在时间有限的教学课堂内, 教师也不能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所以, 大学生要主动探索学习策略, 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认真分析各科考试成绩, 找出具体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如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方式等, 然后制定详细的针对性改善措施。如学习态度方面, 要坚决改掉迟到、早退、旷课等不良习惯, 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严格控制懒惰情绪的滋生,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做好课堂笔记, 明确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和教学难点、重点, 为课后及考前复习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改变传统平时不努力, 考前死记硬背进行突击的学习方式, 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然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 参考学习成绩优异者的学习方式,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 根据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具体进度, 避免没时间就不预习、没兴趣就不学等各种随心所欲的情况;对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及时进行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辅导员等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结语

总之,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是一件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高校要认识到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多种因素, 找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优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优化,对策,高校

参考文献

[1]边晓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13.

[2]鄢秋红.论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3]王书明, 宋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初探[J].科教文汇, 2009 (13) .

[4]覃翠英.ISO9000标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管理 篇8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及辅助人员;实践教学的物力资源是指开展实践教学必需的材料、仪器、设备、设施等实物。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 就是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资源, 满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求。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要考虑学校原有基础、近期学生规模和实践教学要求, 要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相适应。专业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实验实习要求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建有专门实验室。而实验室建设方面不仅要考虑实验室建设的耗资, 更重要考虑到实验室开放后的能源消耗情况。我们现在以计算机实验室配置一台电脑为例来算一比帐, 一台17寸crt显示器的价格为700元左右, 工作时最大耗电量为65w左右, 一台21寸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为900元左右, 工作时最大耗电量为21w左右, 学校每度电是0.525元, 一年一台机器的使用时间按照180天计算, 那么试算下来一台17寸crt显示器一年电费是:49.14元, 一台21寸液晶显示器一年电费是:15.876元。两种显示器的价格差是200元, 那么大概四年就可收回两种显示器的差价, 也就是说四年以后的时间如果我们使用液晶显示器会为我们节省下大量的电费。一台显示器尚且如此, 那么假设拥有小规模实验室10个, 大规模实验室3个, 机器数量约为660台左右。试想一想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购入液晶显示器将为我们节省多少电费开支!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一笔开支, 其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还有好多资源可以做到最大的优化。比如, 下课后该实验室没有课程安排了, 任课教师不关闭实验室电源开关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这些显示器是否耗电、耗多少电呢?一台待机电脑显示器一年就能耗掉电能36千瓦时。电脑显示器的待机功率消耗为5瓦, 下课后不关闭它们的电源开关, 一天若待机10小时, 那么一台电脑显示器一年就造成待机耗电36千瓦时, 如果按电费0.525元/千瓦时计算, 这将白白花费掉近19元。一台电脑尚且如此, 660台电脑呢?

二、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

提到实践教学资源我们通常会想到实验室设备的管理, 但是这只是实验教学资源中的物力资源, 我们通常会忽略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我认为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两强人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实验教师。通常学院会针对教师的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计划与奖励机制, 却忽略的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与奖励, 这样不能最大的调动实验教学资源中较重要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实验教师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所以为了激励实验教师, 使他们也能像正课教师一样最大的发挥自己在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关于实验教师的奖惩管理制度。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 比如:1.采取主管领导推荐制度。对于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实验教师, 主管领导可以向学校推荐转成教师。2.任职在7年以上, 并且获得副高以上职称或者考取博士学位者可以转换成教师。3.为了严格控制人数, 保证5%左右的实验教师能够转换成教师。这样可以预防所有的实验教师全部变成教师。我相信在一系列针对实验教师的奖励制度出台以后, 会更大鼓舞实验教师队伍, 使他们在实验教学中更大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与主动性,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管理。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人员都要树立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确立自觉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 从实践教学的建设和优化、实践教学的管理诸方面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特长明显、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合格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摘要:独立学院教学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强化实践教学是凸显学生应用能力特点的必然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健全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 是凸显学生应用能力优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管理机制,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锦坤, 孙正国,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2006-11-21

[2]李红波, 刘柳, 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011-2-10

高校创新优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篇9

一、对管理职能的认识

教学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 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因此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条件, 不断地改善条件, 使被管理者在这样的条件下, 能更好地完成所要达到的任务。教学管理的实质是增强教育活动的功效。但是, 能不能或多大程度上能够增强这种功效, 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 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校的迅猛发展, 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树立现代的教学管理理念, 探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近年来提出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在很多高校掀起一股热潮。教学评价工作就像一股强劲的东风, 在各高校掀起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热潮。“以评促建”就是通过评估带动学校各项建设和发展;“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以评促管”就是通过评估更新学校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就是学校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 评估是手段, 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这些原则, 使多年来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不到很好落实的局面大大改变, “评价”使学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目前, 一种抓教学、抓管理、促建设、促发展的局面已在许多高校悄然形成,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领导的共识。

三、创新优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规划

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决策层是教学管理的领导核心, 决定着该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应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手段来保证决策层所制定的大政方针的落实;执行层直接调动和组织人力、财力来执行管理指令;操作层从事具体教学任务的操作。决策层应该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目标, 对管理对象及其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 以期达到用较少的时间, 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管理任务。

(二)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 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 (系、部、中心) 教学院长 (主任) 和教学秘书人员。高校教学管理要从以往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 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切都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应采取各种各样的途径加强对教学管理干部的培养, 使他们通过校际间的交流,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教学秘书的工作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作为教学与管理的中心枢纽还没有得以体现。教学秘书工作是通过同教师、学生的交谈, 各方了解及听课, 基本能掌握各门课程的教学状况及存在问题, 并能及时反馈师生双方对教学的要求建议, 有效协助领导抓好教学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除了要有严谨治学的学风, 更要有严格管理的理念。高校应该不断进行积极尝试, 应不时选派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到其它高校参观学习, 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同时, 要使教学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使他们通过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等方式提高自己;建立教学督导组, 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了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 适时采集动态的教学信息, 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有效支撑。

(四) 以评价为手段发挥督促、检查、激励的职能

科学的评价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以评价为手段实施管理目标。比如福州大学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 就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利用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让学生评教;同时让部分在教学上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组成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组有针对性地听课,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 学校工会在学院“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推举出优胜者的基础上, 组织全校的决赛, 并给予优胜者适当的奖励, 让一些年青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以上种种手段真正的做到了“以评促建”, 有力地证明了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而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的劳动必然会逐渐受到重视, 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将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立新.试沦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J].交通高教研究, 1995 (增刊) .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 篇10

1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1 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 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 把制度化学

标。我们严格按照“中山大学院 (系) 本科教学迎评资料库建设意见”的要求, 制订具体的资料整理指南, 逐项检查, 查漏补缺, 逐步完善, 将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规范化的保存;提高对教学档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案卷整理、接收质量、编研工作的水平;完备各种文件, 如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计划、教案讲稿、教学总结、教学检查、试卷分析、标准答案、教学成果、实习医生实习材料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分门别类进行归档。

2.2教学档案的电脑化处理与管理

除了使用各种文件盒、卷宗、文件夹等工具进行文件管理以外, 还要加强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这是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过渡的必由之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与检索是高校档案工作方式变革的需要, 也是教学档案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迈出的可喜的一大步[4]。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把传统的人工检索查阅档案转为计算机检索网上查阅, 不仅提高了档案查阅的速度, 而且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是今后教学档案管理的趋势。我科教学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做到教学档案存储方便迅速, 检索快捷准确,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更加科学、真实和严谨, 使教学档案资料更好地为临床教学工作服务。

3充分体现儿科学特色及教研室教学优势

在教学档案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不仅进一步充实了相关材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1.2 增加课堂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比例, 综合达到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等4种类型。首先,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 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 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其次, 由于实用时间、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 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另外, 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 注意科学分配学习时间, 以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这样

料, 而且还在分门别类上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提高了资料归档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我们儿科教研室的特色就是“发育行为儿科学”, 可将这方面的教材、参考书、典型材料及相关材料补充进去。资料库既强调了纸化文档的妥善分类、保存, 又同时加强了档案信息的电脑化管理, 使得我们的资料库成为一个立体的资料库。本资料库体现了我们儿科学的专业特点, 具有我们儿科学特色。

在此次迎评过程中, 我们教研室上至医院领导、教研室主任, 下至教学秘书、教学辅导员、带教教师, 上下一心,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充分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 全力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完备、分类归档工作, 并用现代化模式进行教学档案管理, 为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次评估, 我们儿科教研室的档案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真正达到了教学档案真实反映教学质量, 真正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华林, 黄穰浪, 蒋先镇, 等.浅谈临床教学中教学档案资料的作用和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4) :837.

[2]季晓冬.高校教学档案的作用及发展方向[J].兰台世界, 2006, 9:48.[3]严方苹.“院系合一”模式下临床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 :15~16.

[4]于立华.加强教学档案建设, 为高校教育评估服务[J].兰台世界, 2005,

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各项课堂教学任务。

1.3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管理应该作为有效课堂研究的重要对象

(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与时间管理的意识。 (2) 绝不要在课堂中处理日常的事务, 更不要处理私人的事务。 (3) 要尽量减少维持纪律的时间, 尽量把学生对课堂的干扰行为放到课后去处理。

2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

2.1 备课充分, 规划时间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不是即席演讲, 不能靠临场发挥, 因而有效课堂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 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 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及经验储备, 然后设计教学流程。流程中要注明各个环节大致的时间分配。

2.2 课堂简约, 精打细算

我们在考虑确立目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 更要考虑50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规划付诸实施, 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因此, 我们对每节课的50分钟都要做精打细算:学习目标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模式简约有效;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上课时, 我们首先要有时间意识,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 有意识地关注时间, 杜绝在课堂上随意发挥, 浪费时间, 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情况发生。上课时, 我们还要有效率意识, 把握最佳时间, 优化教学过程, 在有效的时间内突现教学目标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达到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2.3 课后反思, 时间效度

课后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时间管理情况:一思时间的量。计划的任务是否完成, 如果没有完成, 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有效时间占50分钟的比值是多少, 是否合理?时间的分配是否科学, 教学内容的展开是否充分?练习的时间量是否充足?二思时间的质。同样的教学时间, 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性的学习内容, 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反思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次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是否过多?有没有保证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

总之,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要增强时间效率的观念,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轻负高质”才有实现的可能。

3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必须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从课堂教学的现状看, 许多教师上课时的导言过长, 颇有“喧宾夺主”之势;板书过多, 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重复啰嗦, 把课堂时间用来唱“催眠曲”;苦口婆心, 一讲到底, 自以为是抓紧了时间, 其实是把学生当作时间的奴隶 (如教师不该讲的讲了, 学生不该练的却被迫去练) 。凡此种种, 都说明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必须明确3个观点。其一, 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不成正比。其二, 要正确认识在教学时间使用上的得失关系:学生没有精神松弛时的时间上的所失, 就不可能有记住所学全部知识的所得。其三, 要明确一张一弛、疏密相间是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 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任何时候不要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教学时间的使用是一个变量, 它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过程的转换而改变。但教师的艺术就在于如何调控教学时间, 使学生不做时间的奴隶。如果教师讲的内容正是学生迫不及待要听的, 学生则处于占有时间的主动地位;如果教师在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候适时地安排了时间, 学生就会因获得满足感而充分利用时间。上述两种情况殊途同归, 学生都处于时间的主动地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 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因此, 教师的长篇说教和学生的被迫学习, 这两种情况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3.2 调动不同感官, 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在同一感官上, 兴奋点维持的时间 (即所谓的稳定性) 是有限的, 特别是医学生要使这种稳定性超越限度的保持, 就要变换不同感官刺激, 让大脑不同部位的细胞交替兴奋, 使大脑在50分钟之内始终保持亢而不衰、奋而不倦的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在教学中眼、耳、手、口交替进行, 有机结合, 让在不同感官上激发起来的兴奋点像“接力棒”一样彼此衔接, 创造课堂教学时间最经济、最有效的价值。

3.3 进行愉快教育, 向50分钟要质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情绪不高, 教学时间将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此, 教师要精力充沛, 满腔热情, 以昂扬的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心旷神怡中吮吸知识的乳汁;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 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聚精会神的听课中, 感到50分钟的短暂。

3.4 要管好教学时间, 必先备好教学时间

不少教师只知道要备课本, 却不知如何备好教学时间, 课前计划好50分钟, 应该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节课分3部分, 一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是讲授新课, 三是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笔者曾多次比较2种形式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方法是每节课都提前10分钟结束新课。一种是结束新课后教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 直到下课;另一种是结束新课后教师用3分钟 (根据具体内容而定) 让学生熟悉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2~3个问题, 再用3分钟检查反馈 (有口头、书面2种方式) , 又用3分钟师生共同评判、巩固, 最后教师用1分钟总结。其效果迥异:前者松弛、沉闷、低效, 后者紧凑、活泼、合理。

总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可以用学生对50分钟的感觉来衡量:感到漫长, 则是失败的;感到短暂, 则是成功的。所以, 高明的教师提高教学时效总是运用感情投资:稳定学生情绪, 尊重学生人格,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严于律己, “宽以待生”, 藏之于批评和训斥, 扬之于表彰和勖勉。这是一种隐性的时间效应, 也是向50分钟要质量的最佳手段。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要科学, 科学的依据只能是教学内容的实际, 而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肢解”50分钟。蒉

对优化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 篇11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首要尺度。学校要十分重视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优化行政管理、常规管理,科研管理为抓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创新管理形式,落实“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制

1.优化教学教育行政管理队伍

选拔领导干部从三个方面的要求:能者,谋士,干将。能者是教育教学的行家能手;谋士是善于观察、思考、善提点子的人;干将是伏枥耕耘的老黄牛。按这样的要求选贤任能,学校的优秀教师就会脱颖而出。

2.优化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机制

校长是一所学校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总设计师;校级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负责各项制度的审议出台;中层领导是学校的执行者,负责实施制度规章。各级领导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同部门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至通有无,加强联系,增进合作,落实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制。

二、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把“质量关”

1.优化教学计划管理,为学生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学校各部门、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在开学初制订好相关计划,上报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便于检查与督促落实。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在课程管理层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基础。

2.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复习、考核等都有明确要求。除了开学期中、期末的集中检查,还坚持做到“月检”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把握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检查中践行“闪光”原则:一是闪光点原則,点明教师工作中的优点,促使其形成特色;二是扩大“闪光点”发展教师的特色;三是提升“闪光点”为经验和成功融入富于理性的思考与思想。

3.优化教学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

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推门听课”,针对教育教学问题“对症下药”做教师的诸葛亮,敢于在点上刺刀见红,切忌面面俱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分析提出问题症结,出主意,出点子,为此学校已实施“特色之师工程”“首席教师制”“青蓝工程”等对青年教师加强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期中、期未考试后,教导处认真做好教学统计工作,及时找问题,查原因,落实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三、树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必须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要保证提高培养人才的合格率、优秀率和成才率,而不只是片面地为了考高分、升学率高、教育质量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而不只是指知识质量或某种技能的质量。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仍然是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几个方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各级领导、学校管理人员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纠编,但仍收效甚微。我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对于破除。历来,人们(特别是教师)总是把知识质量放在特殊的高度加以对待,甚至干脆以知识质量代替教育质量。二是抓知识质量的受益快能立竿见影。学生考了高分,马上可以得到回报,或升学、或普级、或奖励,这奖励来自于上级、社会、学校、家庭;受奖者不仅是学生个人,授课教师,学生所在班级,学生都可得奖,甚至一次得胜,层层得奖,既然考高分有如此大的魅力,又叫人们怎么不去苦苦追求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校长、学校管理人员仍要加大工作力度,调整德、智、体、美、劳在人们头脑中的分量。

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校内外所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如教学工作、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要全面提高各途径活动质量、而不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或课内学习的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不只是抓少数尖子生的提高质量,或只抓毕业班的提高质量。总之,要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质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项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注意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同于工厂的产品质量。工厂的产品是物,学校的最终产品是人才。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与工厂质量管理有很大区别,表现在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全员性,即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学校全体成员都有密切的关系;全程性,教育的高质量是创造出来的,它和教育的全过程有密切关系,它和管理的全过程也有密切关系;全局性,教育质量是学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在抓教育管理时,要着眼于全员、全程、全局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力求达到教育质量的最佳效果。

五、狠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接受社会这个大市场的检验,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各项工作,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就是合格的人才,否则,就是低劣的、不合格的。往往有这种情况,某人在学校是高材生,而走向社会后不受人欢迎,到处吃闭门羹。原因何在?就在于这种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质量管理时,要狠抓实践这环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学生时,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核,而且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近年来,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抓出了成效,比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走出教育,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谈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方法 篇12

要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就必须在建立合理教学制度、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浪费时间的人为因素。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究竟怎样做, 才能结合实际情况, 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合理运用时间, 达到教学最佳效果呢?我们可以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着手, 进行时间管理。

一、课前充分准备,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教师在课前必须正确认识在教学时间使用上的得失关系:没有学生精神松弛的时间上的所失, 就不可能有灵活掌握所学的全部知识的所得。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 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认真研读教材, 熟练掌握教学大纲, 根据全体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并依据设计要求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器材、资料。可以说,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因此, 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该把握“一张一弛”、“疏密相间”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基本原则, 着力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 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保持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不是即席演讲, 不能靠临场发挥, 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教师要结合课本、教学大纲备课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保障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达到实效。

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 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 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 对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前已具有的知识及经验的内容, 要缩短时间;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则应保证时间充分。在备课时, 各个教学环节均要注明大致的时间分配。

案例:

一次, 学校以《三个爸爸》一课为主题,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在同一个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分别从不同角度上同一节语文课。相同的是, 两位教师都在下课前10分钟时结束了新课。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 直到下课;另一位老师用4分钟 (根据内容而定) 让学生熟悉当堂所上的内容, 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要学生回答的3个问题, 再用3分钟检查反馈 (有口头、有书面) , 又用2分钟师生共同评判、巩固, 最后教师1分钟总结。究其原因, 是前者在课前准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 因此当出现教学时间空白时便不知所措, 只好临时安排学生看书复习。而后一位老师则在备课时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各个教学环节时间, 其教学效果也就迥异:前者松弛、沉闷、低效, 后者紧凑、活泼、合理。

2. 适度调整教学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在课前准备工作中, 备课是关键性的一环。教师在备课时, 如果没有考虑充分, 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少, 往往会出现教学环节松散, 浪费教学时间的现象。反之, 如果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则会出现信息量密度过大, 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效益低下的情况, 同样浪费时间。因此, 课前教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教学容量。

3.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激发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约为20分钟, 而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更短, 只有15分钟左右。课堂教学并不是要100%地集中40或45分钟的注意力, 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潜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 一定要避免出现满堂灌或是一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学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 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由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教师极易在备课时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教师) 总是习惯性地在整节课最宝贵的前15分钟时间内, 计划开展“学生活动”、“作业批改情况反馈”、“学生之间小摩擦的处理”等一些长篇说教内容。另外有少数教师或者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 或者由于没有深刻钻研教材内容等原因, 在课堂教学前15分钟里安排一些非常机械、简单、重复性的课堂练习, 使得原本最宝贵、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成为学生被迫学习时间, 完全处于时间的被动地位, 成为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奴隶。

假如在课前, 教师能做好充分准备, 在前15分钟时间内安排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听、想要学习的教学内容, 学生就会处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主导地位。假如, 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机, 适时地调整练习时间, 学生就会因获得了满足感而充分利用时间。因此, 在课前, 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 在有效时间内合理安排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

二、灵活管理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 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技能, 发展智力, 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从教学时间维度分析, 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和各层级时间比例失调等方面。这就是说,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及实用时间的质量上, 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时间管理艺术, 灵活机制, 收放自如。

1. 精确把握教学时机。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般常规型课堂教学中, 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20分钟, 这一时间段是学生掌握新授课知识的最佳时机;而一节课的后20分钟由于受到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 则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牢牢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良好时机。因此, 一节完整的课中, 假如任由教师和学生随意发挥, 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浪费时间, 将导致师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相反, 假如教师精打细算,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 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 并使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学习目标重点突出、手段形式简约有效、学习结果增量明显。

上课时, 教师要有时间意识, 时刻意识到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责任性、制约性、束缚性、超越性和生成性。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看看时间, 及时调控各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 做到有的放矢, 保持课堂教学的最佳实效。

2. 充分调动学生感官。

人类在同一感官上, 兴奋点维持的时间 (即稳定性) 是有限的, 少年儿童受到年龄特点制约, 要维持感官兴奋点的稳定性就更难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巩固等各个不同教学环节中不能采用单一教学方法, 而要展开多种教学手段, 交替刺激学生眼、耳、鼻、手、口等不同感觉器官, 帮助学生大脑不同皮层部位细胞交替地兴奋, 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最高限度保持注意力亢奋而不衰、兴奋而不倦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

以英语学科为例。以往, 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来授课以达到英语语言交际的功能。与此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也要求使用英语。但是广大学生毕竟生活在一个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环境中, 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比较短, 词汇量不够多 (大) , 假如教师整堂课教学时间仅仅使用英语讲授、解释、说明等单一方法来进行授课, 学生不但听不懂, 反而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身心特点, 分别在不同教学时间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 或观看课件、或听范读、或唱英文歌曲、或编排英语短剧,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四肢等多种身体器官, 通过视、听、说、唱等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解决英语学习中从母语到英语的“心译”过程。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各个时间阶段依次调动, 有张有弛, 课堂教学达到显著效果。

3. 减少无谓教学损耗。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实践中, 教师的精心计划和组织, 可以减少无谓的教学损耗,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教师在授课时, 一定要准确把握三维目标, 减少无谓的时间损耗, 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 “三不讲”就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课标”没有要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内容不讲。

案例:初中历史课程《共产党宣言》:

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精辟地阐释教材所提到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帮助学生轻松理解, 不扩展, 不引申, 不耗时。二是着重强调《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伟大意义, 强调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 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有了思想武器,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才出现后来的崭新局面”的道理。

正是由于教师充分研读了教材,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特征,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才做到了既充分把握住学生原来极易混淆、出错、漏学的知识点, 又避免了简单乏味的重复教学, 减少了教学时间的无谓损耗, 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做到了有的放矢。

4. 灵活面对生成问题。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 教材和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比比皆是。但是有些时候, 在常规教学课前发生的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也是难得的教育契机。此时教师不应听之任之, 照本宣科地继续讲授课本知识, 而应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计划, 灵活管理教学时间。

在一次教师观摩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 一位即将授课的教师看到两名学生在课前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眼看着就要上课了, 两位打架的同学虽然被老师制止住, 但是心情肯定没有平静, 此时假如抽出时间来为两位同学做思想工作就要影响整节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假如不抽出时间来进行教育, 两位同学也难以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专心学习。此时教师心生一计。在课前说了一句悄悄话给两位打架同学其中的一位听。

上课铃声响后, 教师没有马上上课, 而是请同学们猜谜语:草原上来了一群羊——猜一种水果。孩子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此时老师故意走到一位打架的同学身边, 请他起立回答。看着这位同学脸涨得通红, 可就是答不上来, 老师对大家说:“谁是他的好朋友?谁能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说出正确的答案?”此时, 另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老师, 我来帮助他。正确的答案是草莓 (没) 。羊来到草原上, 羊群喜欢吃草, 所以草就没有了。”脸红的同学解除了困境, 向这位同学投以感激的目光。

老师却故作惊讶地说:“你是他的好朋友?上课前好像你们俩还出现了不愉快吗?”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是我做得不好, 我要向自己的好朋友说一句对不起。”脸红的同学连忙说:“不, 应该是我不好意思。我们还是好朋友。”

老师说:“看来, 今天的羊群和草莓让咱们班的两个好朋友又和好了。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猜谜语: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请大家再猜一种水果。”这一回孩子们很快猜出来正确答案是杨梅 (羊没) 。于是, 原本紧张不安的气氛化作了轻松祥和, 教师开始了授课。

虽然, 教师临时打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花了近3分钟时间引导学生猜谜语, 但是这灵活添加的3分钟时间为学生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 也懂得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后反思总结, 深化管理教学时间

反思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思”, 更在于“反”。这个“反”, 一是对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回头看”, 另一个意思是“跳出来”, 进行换位思考。二者相互融合, 使自己扬长避短, 博采众长, 始终保持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

课后, 教师既可以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总结自己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情况, 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也要通过反思, 及时总结、记录自己的成功之处。有效时间占的比值是多少, 是否合理?时间的分配是否科学, 展开是否充分?练习是否到位?同时把工作中的独到、创新、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 不断加以充实、改进和总结, 使以后的工作更趋于完善;同时还要通过反思, 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再成功的教师也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100%完美。教学的机动性和学生个体的可变化性都将难以避免地给课堂带来疏漏与缺憾。教师要客观分析事由, 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改进, 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

上一篇:无卤阻燃下一篇:悬臂箱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