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技术(共10篇)
跨界技术 篇1
2013年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自此, 究竟是“金融业的信息化”还是“信息化的金融”成为金融业和ICT业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2014年底, 业界逐渐达成一致, 认为简单的依据经营主体划分业态类型, 只能是新事物出现之初的权宜之说, 不管是“信息化金融”还是“金融信息化”, 都是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两者不断融合、殊途同归是目前的大趋势。
新金融重塑金融体系
金融, 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 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与ICT技术发展导致的各类新应用冲击甚至取代旧有的商业模式不同, 由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 (俗称“互联网金融”, 如移动支付、碎片理财、P2P网贷等) , 还不会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带来破坏性冲击, 而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重塑。它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 降低了交易成本, 改善了交易秩序, 同时也促使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原有业务的互联网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与传统的“旧金融”没有本质的区别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金融”不区分经营主体是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或电信企业, 其需求起源于信息时代的客户新需求, 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这些需求得以落地, 最终惠及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客户, 而客户在参与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均高于传统金融下的客户体验。
非严格监管是双刃剑
新金融的参与企业虽不分主体性质, 但都须遵守金融行业的规律, 获取经营资格 (即牌照) , 有足够的资金抵御风险, 并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今年3月发生了“银监会叫停二维码的在线支付功能及虚拟信用卡业务”事件。银监会认为, 二维码支付方式的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 而虚拟信用卡则突破了现有的信用卡业务模式, 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研究;但业界舆论认为, 此举是为了维护传统金融业既得利益者, 如银联。而随后, 银监会又表示目前对第三方支付不会进行严格监管, 基于二维码的第三方支付也不会彻底叫停, 还是将通过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推向市场。
因此可以预见, 虽然金融业的统一并轨监管是大势所趋, 但政府对金融创新进行严格监管的可能性较低。而在彻底并轨监管之前, 对于金融业、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双方都应有清醒的认识:银行拥有合法的金融牌照, 受法律的保护, 有严格的风险管理, 擅长流动性的管理, 客户信任度高, 特别是拥有大量的大客户, 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 如能主动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商业模式, 也将大有作为;而互联网企业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具备的优势 (如无传统银行的监管限制, 可以无视规则等) 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无金融牌照意味着无监管, 也不受保护, 技术安全和资金安全保障比较低。
传统金融进一步回归本质
从业务角度分析, 在负债、资产、中间这三大业务中, 互联网企业更擅长支付类服务和吸收负债, 而传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风险经营,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端, 核心是风险资产定价水平。假设双方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 则最适合互联网企业的角色是传统银行的服务前端和销售渠道, 可以导流社会闲散资金;而传统银行则可专注资产业务, 特别是大资产业务, 如大中型企业的金融业务。
当然, 现实不可能像假设中那样分工明确,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是有竞争、有渗透、有合作的关系, 特别是在ICT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 双方合作的空间更为广阔, 这种相互融合催生了大量新业务。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 通过ICT技术可以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这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各类信息的分析结果便于银行进行资金划转、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 促使金融进一步回归本质, 即“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 同时也使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企业空间更加广阔
在传统金融企业尽力向信息化迈进的同时, 互联网企业将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寻求更多的获利机会, 除了涉足第三方支付、理财、小贷等外, 亦开始利用掌握的海量大数据优势, 发掘需求、创新设计新产品抢占消费金融领域。
以“京东白条”为例, 今年2月, 京东推出互联网金融行业第一款信用支付产品——白条, 这是互联网金融向金融信用资产领域迈进的标志, 这款互联网金融产品直接冲击了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京东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 “京东白条”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的购物体验, 上线半年时间内大大促进了京东商城销售额增长, 致使订单数量增长了33%, 月消费金额增长58%;在白条用户中, 有55%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务, 分期付款的商品客单价 (即用户的平均购买金额) 比非白条用户的客单价高出了50%。这种消费者购物赊账、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方式, 在零售行业已经操作多年, 和分期付款并无显著不同, 但之前的分期付款方式需和银行挂钩, 而京东创新点则是直接绕过了银行, 把财政方和销售方二者融为一体。不过, 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这种创新意味着互联网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财务风险。
跨界技术 篇2
【摘 要】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为例,从跨界思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界思维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61-03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其教育质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出台区域性的政策。广西学前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学位明显不足,教师数量缺口大、素质不高等。据统计,到2017年需新增近50万个学位,需新增6.6万名学前教育教师,才能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截至2013年,广西全区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不到60%,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占比为35.3%,乡镇以下幼儿园仅为22%。
当下,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会,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根据一线幼儿园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前广西幼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多个方向,满足幼儿园对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下面以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为例,透视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一、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精神,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市场需求调研、专家分析论证,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程序。在国家、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及方向进行探索,经过一线幼儿园实地调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详细分析,组织专家充分地论证,决定设立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前教育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信息技能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没有培养专门教育技术人才的计划,导致幼儿园相应的岗位人才紧缺。据调查,幼儿园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尝试了多种解决路径,但效果差强人意。一是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专业技能强,但缺乏相关教育经验,进入岗位后,沟通不顺畅。另外,由于他们专业性技能强,在幼儿园信息化岗位上感觉大材小用,加上幼儿园的工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专业的人才。二是招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教育与技术的知识背景,但他们不懂学前教育,无法带班,只能做幼儿园的教辅人员,在幼儿园的地位较低,工资收入不高,岗位的吸引力不够,离职机率大。幼儿园缺少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信息化方面发展不太顺利。为此,很多幼儿园园长曾多次提出希望有学校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幼儿园开始装备数字化、电子化的设备,如多媒体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这些设备都已经进入到各班级的活动室。而学校办公室都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数字化办公设备已经成为城市幼儿园标配,甚至有些幼儿园已经实现了从入园到离园全程精细化管理,而网络成为数字化设备连接的桥梁。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保障网络与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可见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
(三)目前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幼儿园需求。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由于专业总课时的约束,本科类师范专业为3个学分,而专科类师范专业为2个学分,换言之,学时数只有48或36学时。据调查,大部分报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较少学生购买计算机设备,在硬件上缺少相应的支持,加上课时的限制,而缺少必要的实践时间。如果没有大量的操作实践,要掌握全部课程内容,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其他课程无所谓,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的学习不到位,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技能训练无法落实,以致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的幼儿园,园方需要一些既懂学前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任教师。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难以满足幼儿园需求。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她们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就读,一是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好;二是师范类专业学费较低,相当于同层次专业收费的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她们对技术类的课程兴趣不高,而操作技能的训练光靠上课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希望她们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综上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幼儿园信息化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应开设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招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且拥有个人电脑,对信息技术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培养幼儿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在2008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学科培养体系都是独立的学科,没有关注到‘跨界培养的优势。”综观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现复合型目标,完成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必须有跨界思维。要整合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两个专业,必须用跨界的理念去思考,从目标设定、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一条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促进专业的发展。
(一)目标跨界,教学与管理双层次。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决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幼儿园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特长,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首先要求保证培养对象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与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开设幼儿园需要的“三学五法”课程,具备一名合格的幼儿园带班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幼儿园日常教育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技能,以满足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二)合作跨界,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师资。专业的发展,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将无法达成培养的目标。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的课程团队,打破原有单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系部与教研室的界限,先从校内进行整体调配,参与部门涉及学前教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信息中心、艺术系等;然后从校外其他高校聘请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授,构建结构合理、理实结合、专兼结合的复合型课程团队。打破原来的界限,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多元化与复合型队伍建设,应特别重视教育技术课程专任教师的历练,可分批次到幼儿园顶岗、跟班或挂职锻炼,加强幼儿园一线的实际岗位的体验,更加明确幼儿园的真实需求,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校园、校校、多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课程跨界,学前为主,技术为辅。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方向之一,决不能脱离母体——学前教育。第一学年应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强调专业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增设专业方向课程,即教育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教育影视制作、课件制作等,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幼儿园对信息技术岗位的相关的要求。如开设幼儿园课件制作,不仅可以帮助同事完成幼儿园教学课件的制作,也可以辅助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实用技术课程,根据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些在幼儿园切实可行而又迫切需要的技术,通过实践强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特别注重与幼儿园的实际结合。开设幼儿园教育影视制作课程,针对幼儿园的宣传与发展的需要,让培养对象掌握教育影视制作的技术,怎么样从幼儿园的角色,从教育的角度去摄影、摄像。这些方向技能课的开设,一是让学生能维护幼儿园内的计算机设备,判断、处理较简单的软硬件技术故障,进行相关的维护;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运行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保障幼儿园园内网络的正常运行;三是让学生能制作较好的教育影视作品,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满足幼儿园教学、活动等录制工作;四是制作较高质量的幼儿课件,辅助支持其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另一方面,必须基于跨界思维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整合,如用跨界的理念改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学前教育领域没有找到把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整合得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根据教学团队多次深入幼儿园一线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打破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建构了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已经编写讲义进行实践。从试用期间的学生调研反馈发现,基于跨界思维的课程内容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方法跨界,凸显能力与合作。根据专业与方向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特别是方向类课程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方式,突出技能培训。依托信息中心强大的实践场所,与信息中心合作让学生分批次轮流实践,以信息中心技术助理的身份参与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让其亲身体验信息化岗位工作。这样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让学生增强了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评价方法改革突破学科的评价,以技能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实践顶岗的日常表现,与专业理论的学习结合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学习方法改革结合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以信息技术支撑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索技能,实施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作业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利用自媒体实现资源分享与推送,鼓励学生在技术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尝试用跨界的思维不断摸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势必成为潮流,而教育跨界的实践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将沿着跨界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跨界人才。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目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广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问题·路径·目标[R].南宁:广西教育厅,2013
[2]教师教育也需要加强“跨界”思维[EB/OL].(2014-11-10)[2014-11-15].http://www.jiaojianli.com/3505.html
[3]佘雅斌,赵海燕.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G].南宁: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25
[4]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课题组.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3)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480);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佘雅斌(1977- ),男,湖南邵阳,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跨界技术 篇3
前期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信息技术[3]、高层对内部技术研发的支持、技术诀窍和吸收能力[4]等对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积极影响,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技术差异化能力有一定的启示。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均从企业内部因素视角展开论述,作为外部因素的重要内容之一 ———跨界搜寻所起的作用被已有文献所忽略。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跨界搜寻行为不会自动提升技术差异化能力,只有明晰跨界搜寻影响技术差异化能力的过程机制才能提高企业利用外部新技术的效率。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搜寻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跨界搜寻通过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学习从而影响其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微观机理,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所提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企业借助自身跨界搜寻行为, 充分利用外部组织的专业技术知识提升自身技术差异化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1研究设计
1.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 1. 1跨界搜寻。跨界搜寻是指企业为快速响应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通过与外部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取超越企业现有边界的异质性知识和技能的过程[2]。企业跨界搜寻的对象主要包括供应商、 顾客、竞争对手、行业协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机构等。鉴于供应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诀窍的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差异化的理想外部知识源[1 - 2],在本文研究中,跨界搜寻的对象特指供应商。对供应商跨界搜寻涉及对其拥有新技术知识的搜寻以及企业如何在已有技术知识和新技术知识间的转换两个方面[5]。Sidhu[6]等在研究对顾客、供应商和地理区域的跨界搜寻与企业技术创新度的关系时发现,在动态性环境中,对供应商的跨界搜寻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度; 对顾客的跨界搜寻显著负向影响企业企业技术创新度, 而地理区域的跨界搜寻对企业技术创新度影响不明显。Sofka和Grimpe[2]以5000家来自5个欧盟成员国的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专业化搜寻战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科学驱动的搜寻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市场驱动的搜寻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相关关系,供应驱动的搜寻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其影响效应在3种搜寻战略中对创新绩效的最明显。尽管前期研究表明,对供应商跨界搜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没有揭示其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 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处于理论的黑箱。
1. 1. 2技术差异化能力。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 技术差异化能力是一个重要构念,它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3]。但是前期研究对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关注度远远不足。仅有Re- al等[3]在研究信息技术、组织学习和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关系时,提出技术差异化能力是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技术差异化能力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惯例和程序调动各种科学和技术资源,推动新产品和新生产工艺开发与设计的能力。García - Morales等[4]在Real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技术诀窍、高层支持和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技术差异化能力应该包括: 获得最新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能力; 创造先进工艺流程的能力; 成功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力; 实现技术差异产品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考虑到本文的研究情境,我们认为技术差异化能力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惯例和程序以整合和重构内外部技术资源,旨在形成差异化、多样化的技术知识,从而推出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能力。技术差异化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 第一,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是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基本功能; 第二,技术差异化能力是企业的关键性战略资产,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第三,技术差异化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行为密不可分。
1. 1. 3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组织通过获取、解释、整合和利用知识,以改善或重新设计自身行为,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使组织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过程[7]。Liu等[8]在研究关系资本、组织学习和联盟绩效的关系时提出,已有关于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有些文献侧重于研究企业间的组织学习行为,有些则强调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之间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方式限制了我们对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学习的相互依存及互动关系的理解。他们认为,研究组织学习行为时应该同时考虑组织内外部学习行为,并用知识获取测度企业间学习行为,用知识传播测度组织内部的学习行为, 论证了这两种组织学习行为间的互动关系。和Liu等的观点相类似,张雁和王涛[9]在研究正式化组织结构情境下组织学习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时也指出, 应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刻画组织学习行为。 企业外部学习主要涉及知识外部获取,而企业内部学习则特指知识在内部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传播。 本文沿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习行为,并探讨二者间的相关关系。
1. 2研究假设的提出
1. 2. 1跨界搜寻对技术知识获取、技术知识传播和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知识基础理论认为,在创新过程中知识共享促进了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转移,由此可以产生新的技术知识以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10 - 11]。而技术知识获取是技术知识转移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要想获得某种技术知识,首先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寻找到合适的技术知识源[12]。 因此,在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供应商就成为跨界搜寻理想的技术知识源。对供应商跨界搜寻可以让企业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新的技术知识: 一是由于供应商自身拥有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专长,可以直接给企业提供自身不具备的技术知识; 二是在对供应商跨界搜寻中,由于双方的互动交流而产生新的技术组合。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与外部组织建立关系能够促进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向企业的流动[5]。 而技术知识流动往往需要双方进行频繁地、深层次地互动。这种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有助于企业将内部技术知识和外部获取的技术知识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技术组合,从而提高技术差异化能力水平。
技术知识传播是指企业有意识的总结和提炼在供应商跨界搜寻中获得的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与诀窍,将其编码化,并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人员[13]。由于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诀窍的缄默性,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形式化、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特点,因此,其传播过程通常是缓慢和非结构化的,这种传播过程需要组织个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完成[13]。对供应商跨界搜寻有助于建构企业和供应商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人员间的人际互动和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借助此平台,双方不同层级和部门人员间可以共享信息、协同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加技术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速度。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 跨界搜寻和企业技术知识获取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b: 跨界搜寻和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c: 跨界搜寻和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1. 2. 2技术知识获取对技术知识传播和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在企业间存在知识差异情况下产生的知识流动现象,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和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其实质是知识传播过程,旨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成员之间通过各种沟通媒介工具和交流方式互相转移知识,包括知识吸收和传递过程[14]。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企业仅仅获取了知识而不进行内部传播,那么这些知识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8 - 9]。但是,由于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前沿性、专有性和缄默性等会增加转移、转化和利用的困难,高效的外部技术知识获取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效地获取外部技术知识会扩大企业现有的技术知识库,激励其立足自身技术知识基础,通过内部吸收和转化,将获得的新技术知识沿着特定方向融入企业既有的技术知识架构中,从而有助于在技术知识维度上生成新的技术知识簇。这些技术知识簇会催生复杂、隐性程度高和不易被模仿的技术诀窍,因此会增强企业的技术差异化能力[9]。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 企业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b: 企业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差异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1. 2. 3技术知识传播对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知识转化螺旋模型指出企业内部成员间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并成为技术知识社会化的基础[15]。当技术知识从企业一个部门传播到另一个部门时,为企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新技术知识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机会, 促进技术知识的相互碰撞,进而激发企业部门层面技术知识的创造。通过内部知识传播企业还能够系统总结自身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并加强对源自跨界搜寻技术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对现有技术知识结构进行深化和重构,创造出更多新技术知识,给企业带来突破原有技术模式和技术轨道的契机,从而有利于技术差异化能力的构建[16]。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 企业内部技术知识传播和技术差异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1. 2. 4技术复杂性的调节作用。技术复杂性指特定技术知识所涉及独立技术、人员、惯例以及知识源的个数较多,它是技术自身的一种内在本质[17]。当技术复杂性水平较高时,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和内化难度将会增加,从而导致技术知识转移成本的增加[18]。因此技术复杂性会影响技术知识的转移、吸收及转化该种技术知识的能力。因为技术复杂性程度越高,技术知识模糊性存在的可能性越大,越不利于对技术知识进行编码使其显性化,其传播和吸收的难度也越大。同时,复杂性技术知识往往嵌入在企业内部的社会网络中,很难与其组织方式相分离,由此造成的技术知识处理过程的独特性也会影响组织内技术知识传播的有效性[19]。在技术复杂性程度较高时,对企业而言,对供应商跨界搜寻获取的技术知识多以半结构化的形态存在,不易对其编码,企业只有建立高效的培训和指导等技术知识内化机制,否则所获技术知识将很难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团队间及个人间传播[18]。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 技术复杂性负向调节企业技术知识获取对其内部技术知识传播的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我们提出本文概念模型, 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 1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为了确保研究所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尽量采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被广泛认可的成熟量表。为避免中英文语言上的差异,采用翻译和回译的方法, 形成构念测量的初始量表。为保证问卷的质量,我们首先在陕西省内选取了华为、陕鼓、比亚迪等6家典型的制造企业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征求4名供应链研究领域专家和6名企业新产品开发高级经理的意见,最终形成用于大样本调查的正式问卷。课题组对来自8个省市( 陕西、四川、山东、 浙江、安徽、江苏、辽宁、山西) 的70家制造企业发放问卷650份,最终收回328份,回收率50. 5% , 剔除数据缺失的问卷28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共300份,占总回收问卷的46. 2% 。样本数据中,部门经理( 13. 6% ) ,项目经理( 4. 7% ) ,技术管理人员( 23. 2% ) ,采购经理( 32. 7% ) ,采购人员( 25. 8% ) ,其中与供应商打交道较多的技术管理人员、采购经理和采购人员的总和占到了81. 7% ,符合本研究的需要。
问卷访谈式的调研方法容易产生未响应偏差的问题,我们通过比较响应企业和未响应企业的员工人数、销售额来检验本研究中是否存在未响应偏差[20]。ANOVA的结果显示,响应企业和未响应企业的员工人数、销售额没有显著性差异( F = 0. 383, p > 0. 1; F = 0. 625,p > 0. 1) ,说明本研究中没有未响应偏差的问题。同时,针对同源偏差问题,本文采用哈曼( Harman) 单因子检测方法检测同源偏差,具体方法是将问卷所有项目一起做因子分析, 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在本文中,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13. 776% ,并没有占到多数,所以本文中同源偏差的问题并不明显。
2. 2构念的测量
我们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和借鉴现有研究中比较成熟有效的指标,并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特点以及结合调研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构念的测度量表。借鉴Sofka和Grimpe[2]以及Sidhu[6]等的相关研究,我们设计4个题项测度对供应商跨界搜寻。基于Lyles和Salk[21]以及杨燕和高山行[16]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对企业的访谈,我们设计4个题项测度技术知识获取。根据Gold等[22]的研究并结合对企业的访谈,我们设计3个题项测度技术知识传播。根据杨燕和高山行[16]、Kim等[17]以及马文聪和朱桂龙[18]的相关研究,我们设计3个题项测度技术复杂性。基于Real等[3]和García - Mo- rales等[4]的相关研究,我们设计5个题项测度技术差异化能力。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选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 行业集中度和环境动态性作为控制其他因素对跨界搜寻、组织学习、技术差异化能力三者之间关系影响的变量。用每个企业雇员人数衡量该企业的规模; 用每个企业成立的年限衡量该企业年龄; 用虚拟变量0和1分别衡量行业集中度的低和高; 环境动态性反映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借鉴Nadkarni和Narayanan[23]的指标,设计3个题项测度环境动态性。所有构念的测量都采用李克特7级指标测量法, 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具体的测量指标见表1。
2. 3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Cronbach的值检验量表的信度。一般认为,Cronbach系数高于0. 7时,即意味着因子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24]。由表1可知,所有构念的Cronbach值均大于0. 7,说明构念具有高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用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构念的效度检验,由表1可知,所有构念的CR均大于0. 7,每个测量指标的标准因子载荷均大于0. 5, 所有构念AVE的值均大于0. 5,说明所有测量项目均收敛于各对应的构面,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在区分效度检测方面,采用Fornell和Larck- er[24]提出的检验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每个构念平均萃取方差( AVE) 的开方值比该构念与其他所有构念的相关系数都大,则其满足区别效度。表2中对角线上的黑体数值就是该构念的AVE,比所在行和列的所有相关性系数的值都大,说明各构念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比如表2中的阴影部分,跨界搜寻AVE开方值是0. 851,比所在行和列的所有相关性系数的值都大,表明该构念具备很好的区分效度。
注: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SFL=standardized factor loading;CR=composite reliability
3实证的结果分析
表2显示了本研究中九个构念的描述性统计, 包括均值、标准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跨界搜寻、技术知识获取、技术知识传播、技术复杂性和产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构念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从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本文要研究跨界搜寻对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机理。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检验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对上述影响关系的中介效应,还要验证技术复杂性对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此外还要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但是对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只能用于分析单层数据问题,对于两层或两层以上数据的问题并不适用。而结构方程模型对于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形中,同时检验变量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结果并不理想,而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恰可弥补这些不足。综合以上考虑,本文选取分层多元回归分析(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 gression) 作为检验跨界搜寻和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间影响关系的工具。首先,将跨界搜寻作为自变量, 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作为因变量,技术复杂性作为调节变量做了分层回归。在回归前对这四个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以减少回归方程中各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25],具体结果见表3。 从模型1可以看出,跨界搜寻对技术知识获取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569***) ,故假设1a成立。从模型2和模型3可知,技术知识获取对技术知识传播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552***) ,故假设2a成立。 跨界搜寻对技术知识传播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324**) ,但在模型中加入技术知识获取后,这种影响变得不显著( β = 0. 162) ,说明技术知识获取完全中介了二者的关系,故假设1b不成立。从模型4和模型5可知,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复杂性的乘积项对技术知识传播有显著负向影响( β = - 0. 386**) ,表明技术复杂性负向调节技术知识获取对技术知识传播的直接影响,故假设4成立。
注:*表示p < 0. 1,**表示p < 0. 05,***表示p < 0. 001。
其次,将跨界搜寻、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作为自变量,技术差异化能力作为因变量,企业规模、企业年龄、行业集中度及环境动态性作为控制变量,在对各变量中心化处理后做了分层回归, 具体结果见表4。从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可知, 跨界搜寻对技术差异化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314**) ,但在模型中加入技术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后,这种影响变得不显著( β = 0. 220) ,说明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完全中介了二者的关系, 故假设1c不成立。技术知识获取对技术差异化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581**) ,但在模型中加入技术知识传播后,,这种影响变得不显著( β = 0. 329) ,说明技术知识传播完全中介了二者的关系, 故假设2b不成立。技术知识传播对技术差异化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β = 0. 654***) ,故假设3成立。 表5汇总了本文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注:*表示p < 0. 1,**表示p < 0. 05,***表示p < 0. 001。
注:*表示p < 0. 1,**表示p < 0. 05,***表示p < 0. 001。
4结果讨论、启示与展望
针对现有研究不足,基于搜寻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跨界搜寻对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机理,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所提假设进行了检验, 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跨界搜寻与企业技术知识获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跨界搜寻与企业技术知识传播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被技术知识获取完全中介。跨界搜寻与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被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完全中介。这些结论说明,对供应商跨界搜寻是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有效方式,但企业只有有效地吸收、消化、整合和重构源自供应商跨界搜寻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创造出新技术知识,才是提高自身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关键。因此,对企业而言,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双向交流机制,在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跨组织的学习型文化和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促进供应商技术知识转移。同时,加强对内部员工培训,及时更新员工技术知识,提高员工技能,并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保证获取的外部技术知识在内部得到有效传播[26]。
第二,企业技术知识获取与技术知识传播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受技术复杂性负向调节的影响。企业技术知识传播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技术知识获取与技术差异化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被技术知识传播完全中介。这些结论说明,企业源自供应商的技术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在企业内部传播、 消化和吸收,就无法真正提高技术差异化能力。同时,所获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效果受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即知识复杂性程度越低,越容易在企业内部传播。因此,对企业而言,应该让本企业员工与来自供应商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人员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机制[27]。企业员工是技术知识的载体,在技术知识流动和技术知识存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组织内部的技术知识传播能力,企业应该建立诸如正式、非正式会议、产品研讨会、师带徒等机制以方便跨部门间的技术知识交换和转移,增加知识传播的效率和效果[28]。这不仅为企业内部创造新技术知识提供了机会,还可以改变和优化企业的技术架构,提高技术差异化能力。
本文研究丰富了搜寻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参考。当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本文是以我国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它行业而言,跨界搜寻对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差异,未来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研究,以获取一般性的结论。其次,本文仅考虑了技术复杂性一个调节变量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挖掘其它调节变量,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跨界搜寻联系对技术差异化能力的影响。最后,以横截面数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忽略了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的动态性特征,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选取企业间持续的新产品开发进行追踪和调查,进一步解释变量间的关系。
摘要:基于搜寻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构建跨界搜寻通过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影响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300份来自我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对所提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界搜寻对企业技术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知识获取对企业内部技术知识传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复杂性负向调节技术知识获取和技术知识传播之间的关系;内部技术知识传播对企业技术差异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跨界技术 篇4
Part1 空间配置篇
奥迪A4 allraod
奥迪没有把A4 avent引入中国,却引进了另外一款长得像旅行车,但离地间隙更高的车型:A4 allroad。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旅行车必须要拥有超大行李箱,但A4 allroad后备厢只比普通三厢版的A4L大10L而已,话虽如此,从它的后备箱装载和搬出东西时确实比轿车方便多多。内饰配置基本与国产A4L看齐,重点是它拥有全景天窗。
空间方面,虽然A4 allroad是从短轴版的A4演变而来,但事实上它后排空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小,只是腿部空间稍微比A4L窄了一点点。
宝马3GT
坐进3GT里面,你是找不到任何与3系轿车有太多差异的地方,但配置方面iDrive系统增加了驾驶互连功能,最实用和方便的就是远程设定导航。当然,3系GT的最大价值就是通过掀背的后备厢体现的,而且电动后备厢盖提供了多种开启高度,十分方便,520~1600L的装置空间甚至比A4 allroad更大。
与A4 allroad用短轴A4平台不同,3GT采用的是长轴距版本的3系平台,2920mm的轴距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多舒适性,但为了掀背造型却也牺牲了一点头部空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GT拥有普通3系轿车没有的无框车窗和全景天窗。
沃尔沃V60
沃尔沃V60在这三款车里面最具有传统意义旅行车的造型,而且我们都一致认为它是最漂亮的。小改款之后的V60内饰基本没什么变化,最大亮点就是更换了仪表盘,和老款相比,这块全TFT的仪表盘视觉效果更加炫酷,虽然内饰看上去豪华程度不如另外两位对手,但座椅的舒适性和包裹性却非常好,值得一赞。
沃尔沃V60的后备箱空间为557~1241L,作为旅行车数据上没什么优势,但后排座椅椅背可以按4:2:4的比例放倒,灵活性也不差。
Part2 动力性能篇
奥迪A4 allcoad
A4 allroad搭载了与国产A4L 40 TFSI相同的动力系统,而且坐姿高度也不会高出太多。所以整体驾驶感觉与普通A4L轿车差不多。双离合变速箱除了低速的时候偶然耍一点小脾气之外,流畅的加速过程每次换挡都很快而且没感觉,特别挂上S挡之后它会性情大变,变得更加狂野。
虽然A4 allroad比普通版最小离地间隙升高了62mm,起初我也认为升高了底盘在驾驶时势必会有影响,但实际上正常过弯的时候它的侧倾和晃动依然处理得非常好。不过当你激烈驾驶的时候就会发现,拖着一个大尾巴对车辆循迹性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反应稍微拖沓,不过我想买A4 allroad的人,心里应该很清楚这款车不是RS4吧。
沃尔沃V60
沃尔沃一直都是安全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它的动力性能也非常好,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等操作力度都很厚重,更具有欧洲车的味道。加速性能虽然不比两位对手差,但平顺性却稍微有点欠奉。
悬挂也是比较让我诟病的一点,用大部分国人对车辆舒适性的要求评价,V60显得有点生硬了,特别过减速带和沙井盖的时候,冲击较为明显。弯道侧倾和支撑性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处理得非常好,较为运动的悬挂开起来一点都不像旅行车应该有的表现。
宝马3GT
虽然已经老生常谈,但不得不再一次赞叹宝马的动力系统!2.0T高功率版发动机,搭配ZF的8AT手自一体变速箱,无论是暴走还是休闲游走都属于上乘表现。2.0T单涡轮双涡管发动机在1250rpm时就已经达到最大扭矩输出,所以低扭非常充足,一般正常行驶8AT变速器换挡的过程几乎和双离合一样难以察觉,而换上Sport+模式之后,换挡反应就堪比赛车一样电光石火。
本来新款3系的悬挂已经调校得偏软了,但3系GT设定比3系轿车更加软一些,舒适性的确提升,但缺少了宝马以往的厚重感。升高的25mm车身高度对于操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激烈驾驶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宝马的运动性,只是尾部循迹性也下降了一点点。
Part3 总结
何健峰
在我的理解里,A4 allroad、V60和3 GT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旅行态度,A4 allroad在传统的旅行车基础上增加了更多Cross元素,容许你在外拥有玩得更野的心态,只不过稍微老旧的内饰设计在对手面前已经有点失色;V60是非常正统的旅行车式样,靓丽的外形加清新的颜色正好搭配旅行的心情,不过行李空间注定为靓丽的外形妥协一下;而3GT的态度则显得有点怪异,就像在挑战传统旅行车和OT的概念,虽然3系也有旅行版,但我可以告诉你3GT的实用性会更高,同时也更加舒服,略为高的重心依然保持了宝马一贯好的操控性,极限是低了,但依然非常受控,让人爱不释手。
何连山
说实话,3GT是三辆车之中实用性和操控性最好的一辆,但样子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接受,A4 allroad整体操控与普通A4L差不多,配置也该有的都有,但不要真的以为叫allraod就拿它当作Q5去越野。论性价比,我反而觉得V60更加吸引人。在差不多级别可选的车型中,沃尔沃V60比对手便宜了十几万元,如果没有德系车品牌情节,V60足矣。
陈嘉宁
论好玩,宝马3系GT是三辆车中最好玩的一辆,而且其后排空间和行李箱空间均十分宽裕,对于喜欢舒适性和驾驭感的车主来讲,吸引力十足!而奥迪A4 allraod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都不错,但却因此而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操控相对傻瓜,即便你犯了错它也有较大的包容性去帮你纠正。至于舒适性和操控性略输3系GT,但动力表现较3系GT好。沃尔沃V60是三辆车中拥有最纯旅行车血统的车型,尽管V60是前驱车,但其操控仍可圈可点,动力输出最为热血,而其沉重的方向盘设定和沉实的底盘就是最好的搭配。除了热血控之外,不知谁能在漫长的旅途中,忍受得了从底盘传来(拳拳到肉)的震动呢?对我而言,A4 allraod大概是最适中的。
跨界课程、跨界专业、跨界设计 篇5
访学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成立于1867年, 学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培养出许多著名艺术家, 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一所兼并艺术博物馆和学院的双重角色的学校。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艺术硕士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 学院的优质教育在欧洲广为流传。
该学校的跨界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课程设置是为了激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沟通。这是本课程的课程目的。专业老师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跨界课程的主题、指导学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设计和举办展示活动。课程主题的确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题的确立应从学生可操性考虑、主题的确立希望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主题要用艺术的形式来交流。
该学校上学期跨界课程的主题是-------童年 (学校会在每年年初确立主题, 整个项目完成周期相当于一学年) , 作品要求与历史有关, 但是希望能超越历史, 要以个人来对待这个主题, 要学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创作, 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学校会组织学生的作品做集中展示, 主题“童年”的展示在德国的慕尼黑展展出。每个展览时间较为短暂, 但讲究其中的过程, 其展览的目的可以当成一个实验的过程。展览要具有创新的形式, 要体现不同的功能性。 (在其中学校要求: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展厅设计, 要把展览当成实验室, 在过程中寻找和探讨一些问题, 这是重点) 所谓实验室, 就是要强调实验性打破专业性。跨界课程学生的构成来源一般横跨几个专业的学生, 童年这个课程集中了数字媒体, 绘画, 结构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整个学年做一个主题项目, 在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分工, 以便负责不同的方面, 最后再汇总。要注重过程中的活动参与, 在这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跨界课程的作品要求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同的创作手段, 作品形式不限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历史和艺术来研究主题, 还要有超越这些范畴的自我思考, 通过主题寻找其它有关知识。关于跨界课程的评估, 有意识的是评估其中有一项是由辅导员来监督评估学生的的专业, 具体包括:学生对于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善?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这个评估过程可得学分1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不受限制, 都是临时由不同专业调来。那么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形式作品, 学校的评判原则是:主要根据环境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评判, 不是由老师们单独打分的。对于跨界课程的课程结果, 要求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所以必须含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这是关键。最后文字会形成文献发表, 可用于传授和传播。除此以外还要求注重设计思想的根源, 此外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毕业创作。
在这次访问中, 还了解到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创的学科, 就是该学校开设的跨界专业学科——艺术和科学专业, 它属于跨界艺术新专业。新专业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怀社会问题、关注城市设计、移民融入等现实问题。专业对所有人开放, 不必有艺术背景。这个专业的得以发展和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学生提交的课题和专业对接, 辅导老师在工作室学生人数有名额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 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该专业的层次为本科 (较少) , 硕士, BMD, 属于学位体制。该专业的专业方向: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关于项目主题的确立, 比如之前一个主题, 名为《抽象和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给学生的可操作面较广,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专业负责人会邀请学生老师包括外校的人员来共同研究这个主题, 反思抽象艺术, 发现其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研究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与经济的关系。还邀请律师来讲专利与精神财富的关系。然后整个学年, 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用不同的形式画作和论文文献, 来最终完成对问题研究的艺术范畴的结论。跨界专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0个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去不同专业修相关课程, 属跨界学科。学分结构组成:29+1=30学分, 其中1分为设计反思, 反省思考设计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源, 学校有相对应的考试来选择学生。该专业的教师来源统一由学校委员会确定, 例由可以由1名雕塑教授和1名媒体教授主要带队, 为专业主要负责人, 其他教授则是临时的,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由一名教授负责, 项目都与艺术有关, 项目可能是专业之间的跨界, 也有可能跨校。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还了解到, 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对于专业负责人的选择也很独特, 学院介绍说他们的建筑专业的负责人都是外聘的, 而且属不同的学科, 如来自于生态学科或物理学科, 他们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不同专业,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为本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开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其中包括: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实现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从而对所需要的知识去选择性的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去不同的专业课堂上去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目的都是为将要完成的项目做准备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为完成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想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设立, 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实现创新的艺术形式来服务的。
那么奥地利艺术应用学校是如何看待创新的艺术形式实现问题?回答是:不追求其商业性, 因为大部分设计不是马上可能就会实现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实现的。这就是说他们追求不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艺术, 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最终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在跨界模式下, 出现了许多新锐的创新设计人才, 下面例举一位跨界设计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赫斯维克。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他的成长经历是, 原本学三维设计出身的他, 在设计建筑之前接触过制造业, 手工业, 材料业和小型的发明等诸多行业。目前他的作品横跨建筑、设计、雕塑、家具、时尚、公共艺术等多种领域。而这种跨界的开放式, 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赫斯维克的设计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 也有英国伦敦十字区的技术工人, 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 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一方面, 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 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 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其代表作品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种子圣殿——它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该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情景, 琥珀里保留的恐龙DNA中得到。灵感来自于玩具——新型的培乐多炫彩发廊。他的其它代表性作品有:一百万码金属线和15万颗高尔夫大小的玻璃珠做成的雕塑;钢筋和木材制作的桥-----可卷动的桥梁等等。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说他对于建筑的理念是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他是跨界领域的姣姣者。
跨界技术 篇6
2015年元旦过后不久 , 借孔祥清教授赴京参加学术研讨会议之机,本刊记者就此获奖课题的研究背景, 以及他倡导并坚持的医、 产、学、研“跨界联合”,汇聚创新合力,推进我国医疗器材创新发展的科研理念,做了独家专访。
国际首创,领跑世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采访一开始,孔祥清教授首先对“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回顾。
孔祥清教授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外就开始研究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这一疾病了, 而且治疗的目标, 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器械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期封堵技术的临床应用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病人的室间隔缺损无法用这些封堵器关闭,而能用这些封堵器关闭的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7%……”
孔祥清教授继续回顾说:“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当时临床应用的封堵器设计存在着 ‘三难’:一是室间隔缺损附近有主动脉瓣膜、心脏传导系统等重要组织, 一旦受到植入封堵器的损伤, 便会威胁患者生命。二是左心室内压力可以超过100mm Hg, 封堵器在此高压力下容易移位甚至脱落。 三是室间隔缺损形状各异, 有窗型、喇叭型、膜部瘤型等,因此感悟到封堵器的设计要相当精巧,既要在不影响邻近组织的情况下牢固固定在缺损处,还要满足缺损不同形状的需要。 ”
对此孔祥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操作也有两难:一是大部分室间隔缺损小于5mm, 用导管寻找该小缺损困难。二是从外周血管到达缺损的路径呈S形,导管很容易打折甚至断裂;而且儿童患者血管纤细、弯曲, 操作难度更大。后来在珠海的一次国内学术会议上,我突然被触发了 ‘灵感 ’,产生了一个想法 :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工’字型结构作为固定物体的一种方式, 如果把这个‘工’字竖起来,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固定和堵住缺口的上下段呢? 于是,我在随手携带的笔记本上画出了一个‘工’字型的架构,并找到工程设计师进行设计和修改,制造了一个镍钛合金丝编织成的‘工’字型双盘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经过不断完善后,到了2007年,我们成功地用这种创新的封堵器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6岁儿童完成了国内首例新型封堵手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续, 这种封堵器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这项研究也很快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 此后,我们再接再厉,又创新性地在封堵 器表面使 用纳米镀 膜技术,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型介入治疗器械的 ‘从有到优’,并且制定了一整套翔实完善的临床操作规范, 包括适应证选择、 手术操作流程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实现了创新器械的‘从优到用’……”
据记者了解,经过孔祥清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完善后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这一临床应用新技术,不仅是由中国医生在国际首创的一种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器械, 也是我国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出口到国外的封堵器系统; 这一技术目前领跑了世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领域, 成为具有国际尖端技术水平的创新科研项目。 同时,该项目还荣获了2013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采访中孔祥清教授谦逊地说:“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不仅是对我们团队这项技术的高度认可和鼓励,更是对正在努力实现 ‘中国创造’ 技术的广大专家们的鼓励和认可,也是对转化医学未来蓬勃发展的鼓励和认可。我心中的喜悦不仅仅是因为这项技术获奖, 也不是简单地解决了某一个疾病, 而是发明了这项技术和产品后,能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项新的技术中获益,这是最值得开心的。 ”
再成热点,创新经导管瓣膜置入技术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另一项由孔祥清教授主持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植入装置, 已完成动物实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当记者提及这一话题时,孔祥清教授说,由于老年瓣膜退行性变发病率不断上升, 主动脉瓣狭窄 (AS)已成为西方老年患者接受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 在我国,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瓣膜病也正成为继冠心病、心律失常后受到高度重视的一项老年心血管疾病。这项研究就是针对这一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老年疾病开展的。
“事实上 ,早在2002年 ,国外学者Criber教授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开创了微创主动脉瓣膜治疗先河。”孔祥清教授继续说,“近10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该项技术能够很好解决不适合外科手术病人的主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也为此类病人提供了出路,因此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成为近几年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受到了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医生的青睐;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才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如治疗适应证还不够广泛,70岁以上病人是基本要求;器械还是很大,运送到体内还要很大的输送系统; 器械还不是可以回收的,要求一次性释放成功;瓣膜寿命还不长,一般还不超过10年;手术过程中还有各种并发症,有些并发症还很严重,中风、主动脉瓣膜反流以及局部血管并发症有时还是致命的。针对上述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一些问题,全世界的医生们在不断努力, 进行新器械的研发, 手术过程的优化等等……”
孔祥清教授坦陈:“尽管我国医生在此领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而且我们的探索热情一点儿也不比国外同仁低,但我国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落后许多,其主要原因有:我国还没有市场化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器械,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有些医院已经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但是没有作为常规手术开展。进口的产品还非常昂贵,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机会享受该项新技术的成果。我国还没有固定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治疗团队,缺乏足够的经验。 ”
孔祥清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上述情况下,从2004年开始,我们课题组即与浙江杭州启明医疗公司合作,开始设计并研发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相关器械。经过艰苦的努力,2007年在国家863高科技技术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术的相关器械,在2011年完成了国家体外检测和大动物实验。 2011年,我们首先在越南心脏病中心完成了首例人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和经导管肺动脉瓣膜植入术, 并于2012年通过SFDA的备案,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作为首席研究者,开始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完成近2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 初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这一科研成果凝聚了医院、医疗器械公司的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将是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一大进步和提高, 也将为我国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提供价廉物美的治疗,成为他们的福音……”
尽管如此, 孔祥清教授仍认为:“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各项工作还刚刚起步,与世界范围内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一样,仍面临很多的挑战。 但不管怎么说,国产瓣膜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经导管瓣膜置入技术的热点话题,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大事,也将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作出积极的贡献。 ”
利国利民“,跨界合作” 推进医疗器材国产化进程
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并进一步指出:“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 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不断创新。 ”而孔祥清教授领衔的这项荣获国家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科研课题,事实上已经成功地将来源于医疗一线的创新思想与当今先进的工程技术有机结合, 不仅实现了 “跨界合作”,更实现了“中国创造”。
对此认识,孔祥清教授首先介绍说:“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我们的国产产品一直处于不被认可的尴尬境地。过去我们一直都是跟着国外的医械企业在做,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好的产品不断应用到临床上,但总的来说原创性的发明创造还比较少。 事实上,我们有很好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更好的‘中国创造’。 ”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推进‘中国创造’的步伐? ”孔祥清教授坦言,“对此问题, 我有这样几个体会:一是要创造一种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 ‘要营造鼓励探索、 宽容失败和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是要形成一种机制, 让更多的医生愿意主动去创新。 在这方面,2014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国内率先出台了支持临床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研究转化的科技九条,鼓励有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临床研究人员进驻相关企业, 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江苏地区的快速、有效转化。 三是我们要更好地搭建平台,重视研究力量的整合,促进医、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并让这些‘有想法’的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类似于‘中国介入治疗论坛 (CIC)’ 这些平台来解决 , 实际上这也是创新。 ”
孔祥清教授还认为:“当然,创新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 既可以搞应用创新, 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也可以是系列性的创新,更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原创性创新, 这些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所以说创新不是局限于在某一个‘点’上的,它应该是全方位的。 我们既可以是‘点’上的创新,也可以是‘面’上的创新,这都应该是我们支持和鼓励的。 ”
谈到如何打造临床专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以及产业和投资界紧密沟通探讨的平台问题,孔祥清教授认为:“有人将企业和投资者看作科研的赞助商,其实这个说法完全不正确。 ”他举例说,“比如在‘中国介入治疗 论坛 (CIC)’这个平台上,企业和投资者实际上不是赞助商,而是类似于会员制下的一个平等参与者,应该看成是这个平台的会员。 在合作的过程中,临床专家、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以及产业和投资界是在共同创建这个平台。 我们要把它当成一个实现医疗器械创新的机制, 而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会议。这样,大家有了创新的想法,才更容易变为现实。 类似CIC这样的平台搭好之后, 在平台上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产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创新。 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医生、企业、投资者共同获益的机制。 ”
孔祥清教授继续阐述说:“要实现‘中国创造’,我们就不能纯粹地从经商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搭建CIC这样的平台 ,大家可能不一定能够立即从这个平台中获得什么, 但在搭建这个平台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研制出新的产品来,这本身就是大家对整个医学事业的贡献。某个企业来参与平台建设,今天也许没有你理想的产品, 但也许明天、 后天,平台上产生了你认为比较好的发明, 那么你就可以拿去做,然后再产生利润回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创造出更新的、 更适合临床需要的产品,之后企业再去生产,并取得利益———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
采访即将结束时孔祥清教授强调说:“总之,医疗器材的国产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国外成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我国的医、产、学、 研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相关企业也还面临着技术相对落后和规模较小等制约条件。通过这些年与企业的合作,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国家很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的产学研的协调机制。现在很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宝贵想法,但我们还没有一系列的政策和环境来帮助他们将想法变成现实,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就这样流产;也有一些有想法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掌握材料、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满腔热情,但要么不知道怎么做,要么凭想象做,这样做成的产品往往不符合临床实际, 临床不能用。因此我建议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让医疗卫生人员参与到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同时让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医疗卫生工作中,使他们浑然一体。 这样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到医、产、学、研的全方位 ‘跨界合作 ’,更好 、更快地推进我国医疗器材的国产化进程……”
专家简介
跨界活动“奥迪天球” 篇7
此次跨界的活动延续了奥迪品牌展厅“奥迪圆球”的理念。
With a temporary public exhibition on the brand core"Vorsprung durch Technik",Audi gives insights into a sustainable mobility of the future.The"Audi Sphere",a spectacular structure made up of three interconnected walk-in globes,leaves a strong mark on the Christiansborg Slotsplads square right in the historical center of Copenhagen.The spheres are textile,air-filled shapes made of a light PVC membrane,embodying the theme of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and serving as a walk-in exhibit at the same time.Inside(diameter:eleven meters)the visitor can interactively explore the dedicated Audi worlds"Audi e-tron","Audi connect",and"Audi ultra"in order to learn about Audi's position o n e l e c t r o-m o b i l i t y,n e t w o r k e d driving,and lightweight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To get in side the silver sphere,the visitor first steps onto a raised platform.This elevation not only forms an urban square in itself,but also perfectly integrates the three spheres into the surroundings,as no event platform disturbs the space below,allowing it to remain completely open.Each sphere is encircled by an oblique red"meridian"emphasizing the light and elegant design.The spatial present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active exhibits brings technologies to life and enables visitors to playfully discover the Audi developments.This roadshow will be visiting several European cities in the coming two years.
对于“跨界”的一些反思 篇8
“跨界”这个词近年来可谓是红得发紫,各行各业都在学习之、研究之、探索之,但在我看来今日经济之乱象、社会之浮夸多拜此二字所赐。2700 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先生曾对齐桓公说过这样一段警世名言: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这段话简而言之,意思就是“各自干好各自的事,并使他们的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齐桓公也正是听从了管仲先生的方针才带领齐国走向了巅峰。在我看来这段话的核心在于“专注与和谐”,试想只有百花齐放才可称之为美景,唯有千帆竞发方可称之为盛世,由此上升至市场乃至国家之层面亦然。
“跨界”二字表面看似象征着一种进取与竞争,打着颠覆、淘汰落后行业及生产力之旗号招摇过市,实则是垄断者侵略之心的遮羞布。诚然,当下有许多行业抑或是政府部门趋于老化,需要变革或颠覆,但为何迟迟未变呢?“存在即合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所以没去颠覆他们是有其根本原因的。总之,他们一直存在着,也许步履蹒跚,但还在亦步亦趋,而反观那些跨界颠覆者,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垄断!他们不仅毫不限制自身那无限膨胀的野心,更在不断摧毁原本能够百花齐放、取得更大盛世之可能。他们使我国很难再出现像日本那样的“匠人”传承,他们挥舞着价格的屠刀屠杀的不仅是行业,更是文化。
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虽说电商的效率更高,但他们真的能用几百人乃至几十人的团队去做好一家大型实体店几千名员工、店员做的事情吗?”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至少在当下的中国,这一定是不行的。以实体零售行业为例,其组织架构看似固化、臃肿,但这也是由于此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零售业是最贴近市场的行业,是竞争的精华,所以其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也是因市场而生,是竞争的需要,也正因此,才会有百家争鸣、才会有花样缤纷。我想看到此处,你一定想和我提什么GOOGLE、亚马逊之类的先进,但我想这是趋势,但不一定是未来。
也正因此,我坚信以电商现在的人员配备与知识结构是做不好实体零售的,有些事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不断的总结、沉淀。最大的灾难不是被颠覆,而是外行领导内行。每一个行业都有其核心底蕴,这不是书本亦或是技术所能代替的,即便真有最强大脑也只是枉然,因为有些情感的东西,有些铭刻于血液的东西是无法复制以及学习的,这就是“零售血”与“零售魂”。
市场需要秩序、社会更需要秩序,当一个一个的行业被颠覆时,我们不仅应该感叹时代的进步,更应该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悲哀,因为我们可能失去的是一种传统与传承,我们甩掉的不仅是落后,还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这也正是我写此“反”系列的根本原因,当我们一味去追求所谓先进、所谓未来时,也许不仅我们的顾客,连我们自己都忘记我们到底是谁了;而当我们忘记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而当我们不再是我们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凌辱、指责我们了…而我想这就是所谓颠覆,这就是实体零售的真正危机。
但很庆幸,在笔者观察看来,实体零售这头沉睡雄狮已经开始觉醒了,因为很少听到谈O2O的了,更听到了反对甚至质疑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实体零售春天的序曲。
跨界玩手机 篇9
2011年12月19日下午,北京上地的一个会议室内。百度移动和云计算的技术副总裁王劲一边用签字笔狠狠戳击手中的手机屏幕,一边解释:“这款手机配置很高,比如屏永远不会磨损。”这是百度易平台第一次亮相。这款不断被王劲敲击的手机在次日(20日)正式向外界展示。戴尔一位新闻发言人在当日发布会上表示,这款装载百度“易平台”的戴尔手机即将在春节前发售。
互联网巨头扎推“玩手机”
此前,传出消息的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霸主腾讯。消息称,腾讯正在考虑开发自主品牌QPhone手机及其操作系统。部分资料透露表明,腾讯计划向手机厂商推出整体一揽子方案,甚至与英特尔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研发运行MeeGo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新产品。
其实,正式打响第一枪的可算新浪微博。2011年7月21日,中国台湾智能手机生产商HTC与新浪在北京联合发布了首款新浪微博手机微客。让人显而易见的是,这款手机的机身下方设计有一个按钮,上面直接印着新浪Logo,点击后可快速启动新浪微博。HTC中国区总裁任伟光明确表示,这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代产品,未来这样的“社交手机”还会有第二代、第三代。
7月28日,阿里云手机正式发布。这款手机与国产手机制造商天语合作,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并瞄准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领域。该手机上预装了阿里巴巴的云OS操作系统以及支付宝、旺旺等客户端,被打上深深的“阿里”烙印。
7月29日,李彦宏称,百度正在秘密开发智能手机。他说:“百度看到了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巨大机会,已经有自己的战略考量。”预计,百度将于今年11月推出其与戴尔联合推出定制手机。
8月16日下午,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北京发布了酝酿已久的小米手机。这款被他称为“全球最快”的智能手机,价格为1999元。据介绍,小米手机将在小米科技的官网上进行零售,已于8月29日上线接受预订,10月初量产销售,雷军投资的B2C网站凡客诚品将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相信,这仅仅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迈向手机终端市场的“第一拨”。从目前形势来看,互联网公司不是做硬件起家,因此这些新型的手机都以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要卖点,中国互联网企业都选择相近的商业或产品模式自主开发软件(界面)+硬件合作伙伴。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资金充足,它们正试图摆脱在应用程序方面的繁杂和激烈的竞争,他们希望能推出更多的系统和平台,保证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能够长时间的在用户的手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似乎有些缺乏安全感。”
“捞过界”遭致口诛笔伐
追根溯源,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结缘,在2009年初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已经初露端倪。以移动社交网络应用为主打概念的手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三星、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类似移动互联网题材的手机。
同样在2009年前后,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市场逐渐兴起,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各种社交网络应用开始受到网民的追捧,此后更是蔓延至手机端。不过向阿里巴巴和小米那样为手机加上如此厚重自身品牌色彩的举动,尚属首次,或许因为刚刚起步不久,这些“吃螃蟹”的互联网公司遭致了业界的颇多质疑。
当小米手机还未上市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就曾放言小米必败!李易认为,这个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傻瓜会为了一款聊天工具(米聊)而单独购买一款定制智能手机。李易反问小米科技CEO雷军:“您不会认为米聊比淘宝和支付宝更具有用户黏性吧?事实上,淘宝手机已成为马云大学MBA失败案例库的一员。如果说马云的失败还不足以吓住您,那不妨再看看马化腾,QQ足够有用户黏性了吧?为何时至今日QQ手机依然只是个传说?”
缺乏底气 销量数字或成谜
与高调入场的姿态不同,谈及销售数字时,互联网巨头立刻变得低调。
HTC和新浪对微客手机的预期销量是“不便透露”,这只能算是一个外交辞令;小米科技副总裁黎万强在谈及市场预期方面也仅表示第一波目标用户是“手机发烧友”,这也表示用户群数量有限;至于最具客户群基础的阿里云手机,根据天宇朗通董事长荣秀丽给出的数据,在淘宝网正式发售的前15分钟里卖出1000多部,但对于今后的销售,她没有给出具体的预期。
根据淘宝网官方旗舰店的数字,阿里巴巴云手机平均一天就能卖出1000多台。有媒体对此评论称,“真实的销量固然值得炫耀,但信口开河的销量就会在业内被人鄙视。不禁让人想起知名的魅族‘水军’。在魅族M9上市的时候,电脑城等主要销售门店像某国际知名品牌的首发一样排起了长龙。看似门庭若市,但有网友在微博当中透露,其实都是花钱请来的水军,每排一次队给30块钱。魅族官方自然没有就‘水军’现象予以回应,但过后的现象表明,这种虚假的‘火’并没有持续下去。”
对于小米手机的未来销量,华为高级副总裁余承东也直截了当提出质疑。他表示,“目前的经验认为,网上销售在中国手机市场是行不通的,谷歌自己的Nexus系列手机就是通过网上销售,但并不成功。”
平台化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一大趋势。虽然前途未卜,但伴随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已经从终端为王过渡到了应用为王的时代,应用研发正是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它们正试图在属于自己的手机终端上打造自己的“平台梦”。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现在互联网公司急于切入手机终端市场,主要目的都是相似的增加用户的粘性,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市场跑马圈地扩大版图。至于方式,有人选择占领终端,有人选择占领操作系统,这都是不同的战术步骤。显然,占领终端比占领系统容易太多了,而且,中国在手机制造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正快速增长的领域有两个:一是智能终端,二是社交网络,将两者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杀手级应用。热潮背后,其实各家厂商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例如小米手机就是将用户的社交圈和智能手机整合在一起,阿里巴巴手机则将电子商务与智能手机合二为一,它们都期望产生与众不同颠覆性的效果。
跨界领导力 篇10
在现代社会中, 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凸显跨界的重要性。领导力、创意和生意的结合是跨界;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是跨界;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也是跨界。《哈佛商业评论》曾有一篇文章谈到, 当今的社会个人要不被淘汰, 就必须提升跨界整合能力。
核心价值决定跨界能力
跨界领导力, 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种21世纪必须具备的管理新能力。目前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但研究甚少。
跨界领导力, 即打破不同领域的界别限制, 通过沟通、合作、影响、共赢, 重新建立共识与认同感, 为组织、企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坦途。
根据有关调查, 全世界企业中86%的高管都认为跨界很重要, 但有能力管理跨界议题的只有7%。可见, 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 跨界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人们一般都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为自己所在的生活圈子限制而难以跨界。
造成人们无法跨界的根本原因, 在于人们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认同”代表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文化背景不一样、核心价值不一样、自我价值不一样, 导致不同主体界限分明而难以跨界。
比如, 在足球比赛中, 作为两个队的队员, 界限分明、彼此对立, 并相互提防, 从而无法跨界。
由此可见, 认同度是关系自我与他人归属的核心要素, 认同度是辨认我们与他们的核心平衡因素, 也是跨界领导力的关键挑战。同时, 认同度定义自我、核心价值与信念, 以及如何决定与他人在每天的生活互动里建立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核心价值是决定跨界最好的驱动力。要发展跨界领导力, 领导者或有关人员, 首先必须确认自身的核心价值与核心身份。以此为出发点, 才能明确跨界的目标和方向, 才能考虑我们在何时、与谁建立什么样的合适关系, 怎样进行合适的跨界。然后才能付诸行动, 再造跨越新界限的能力。
在组织内外架起桥梁, 即打破办公室分割和组织企业分割, 是实施跨界领导力途径。组织内跨界, 即“你自己”与本行业、本领域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等, 以及本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跨界。
组织外跨界, 即“你自己”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其他组织, 以及社区等的跨界。在此, 桥梁的构架是实现跨界的关键, 架起的桥梁越多、越有效, 跨界就越顺当, 收效就越显著。
跨界领导者能够为组织、企业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 10多年前, 可口可乐公司在南印度曾遭遇重大危机。公司每生产一升可乐需要耗水三升, 地方政府和NGO组织以环境保护为由取缔其生产资格。
为解决这一危机, 可口可乐公司建立“环境与水资源”新部门, 由杰夫·希伯来特担任领导。这位领导者熟知政府与NGO的工作规则, 他知道环境部门的要求是什么、可口可乐的底线是什么、NGO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是什么。他身处不同情境, 综合各方利益, 调动各方解决问题。通过“到2020年不增加水资源负担”的项目预算, 将每升可乐的生产耗水降至两升。
从此, 可口可乐成为公认的行业领袖。杰夫在企业、政府和NGO中成功跨界, 攻克公司发展的“拦路虎”。
跨界领导力的“DNA”
跨界领导力至少需要以下六种能力, 也被称作“跨界领导力DNA”。
一是平衡互相矛盾的职业选择能力。即在不同的职业目标互相冲突或有所重合的时候, 能通过有效的权衡、比较, 揭示出隐藏在各种职业目标背后的“公共价值”。在不同职业目标间游刃有余、驾驭自如, 从而成功地实现其职业目标的能力。
二是跨界转换。即直面新挑战, 适应新环境, 擅长实践不同的方法和技能, 跨领域高效工作的能力。当今, 一方面世界是平的, 因为全球化拉近了距离;但全球化并未抹杀各国各民族的差异, 因此地球又不是平的。人们要生存, 就要适应不同环境, 就需要跨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领导者, 要扮演很多的角色, 有些是跨界的角色, 跨界转换能力更是不可缺少。
三是情景智商。即能准确判断情景的不同, 善于找寻不同领域的共性, 自如切换角色, 选择恰当方法, 成为有很强适应性的跨界领导。
四是拓展知识脉络的能力。成功的跨界领导者应长期关注某个问题或议题, 围绕这个主题逐渐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具备突破单一领域的知识障碍, 在新的高度上解决新的问题。
五是打造跨界人际网络的能力。人际网络即一个人的人脉关系。人际网络对任何职业者都重要, 但对于跨界从业者尤为重要。它是跨界领导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各界人士的有效沟通、情感交流, 跨界才能实现。人际网络越广泛, 跨界的范围就越大。一个在界外没有人际网络的人, 是很难跨界的。
一位美国高管的经历说明了这点。他的履历极其丰富:从州政府到国会、财政部、内政部、国家动物园、美国野生动物基金会, 到后来担任联邦政府人事部门的主管。但他在回忆自己的职业轨迹时说:“只有第一份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带领我走上之后职业的人似乎是注定会出现。他们认识我, 信任我, 或之前和我共事过, 一起解决过某些问题。”
六是储备必备知识的能力。跨界需要必备的知识, 尤其是跨越本专业领域的邻近专业领域的知识, 以及渗透于各领域的或各界都需具备的知识。只有具备了必备的知识, 才能满足跨界的不时之需, 才能在一旦需要离开熟悉的职业路径时, 迎接相应的经验和能力考验, 承担相应的风险。
如何提升跨界领导力
目前十大社会趋势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驱动创新, 占92%;二、加入伙伴、联盟、合作, 占79%;三、增加员工多元化背景, 占77%。这三条都要求发展跨界领导力。
跨界领导力, 首先是提升创新力。一个人对外界的接触面越广, 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量越多, 诱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就越大。为诱发创新思维, 必须设法增加接触的信息量, 加速信息的交流, 让创新者置身于广阔、跨界的信息交流场中, 多看、多听, 接受大量高质量信息的轰击。
无疑, 创新思维就是跨越式思维。跨越性即跨界性, 即越出常规, 超越一般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 另辟蹊径, 走出新的路子。或跨越转换角度, 省略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思维步骤, 加大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单一、刻板、狭隘的思维是不能创新的。
比如, 创意迭出的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 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风格多元的地方:墙是100多年以前的, 钢梁却是20年前建的。在这跨界的空间, 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人员聚在一起, 跨界将会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使人们想象力迸发、新点子发散、新产品层出不穷。
跨界碰撞会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如果脱离外界, 离开学术交流, 在封闭的场合冥思苦想、闭门造车, 创新思维是不会光顾他的。尤其是现代科学的发展, 更需要群体的思想交锋, 需要团队的配合。而跨界碰撞, 正是一种“信息轰击”和“群体激智”。
提升跨界领导力, 必须着眼全局, 研究构成全局的各局部系统结构, 兼顾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有跨越局部的眼界, 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或“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被局部利益牵着鼻子跑。
可以说, 全局性是对局部性的跨界。要有长远眼光, 要面向未来, 关注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 就不能只顾眼前, 被眼前利益所限。长远的战略眼光是对眼前利益的跨界。
提升跨界领导力还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自我成长—教练他人—领导组织”, 是培育跨界领导力的三个步骤。其中, “自我成长”是起点, 即“自己领导自己”, 不断挖掘自我的潜力, 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跨界技术】推荐阅读:
技术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07-03
技术与科学技术07-24
节能技术的技术划分09-05
蔬菜施肥管理技术技术06-01
环保技术节能技术09-15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
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05-31
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08-29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