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语文的灵性(精选8篇)
流转语文的灵性 篇1
最先感受到“灵性”这个词,是多年前在书店窃读时看到的冯骥才的《灵性》,书评上说这本书“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那时的我就偶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可以“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呢?从此“灵性”这个词在我心底扎了根,直到四年前,我又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一篇文章《课堂有神灵》,我便对灵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崧舟老师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不掺杂一丝邪念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充满无限敬意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树立崇高目标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拥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燃烧着生命激情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
如果,我们渴望课堂的灵性,那么这灵性在哪儿呢,我们该如何让他显现出来呢?
我带着几近信仰般的膜拜,开始寻找语文课堂上的灵性。
一、寻文
文字是有生命的,需要用生命的灵性去体会。对语言的感悟,不是机械的理解与操作,而是要找到与学生心灵之间的默契点,这个默契点就是一个开关,一个连结文本、作者、读者心灵共同的开关。找到了开关,就能从“动情”变成“动心”,由“触动”变为“感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母鸡》一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母鸡》这篇课文,连结心灵的开关,就是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抓住这一点,成为寻文的关键入口。
二、寻形
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导的层面上。对言语生命“
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应着“发现”之趣。“发现”所引发的共鸣,会使对话双方惊喜地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探索的愉悦。
课文中描写母鸡形象的语言生动有趣,直白自然。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对于母鸡形象的刻画,老舍是下了功夫的,让学生勾勒出母鸡形象这个过程是学生对自我阅读的一种确认,我们也需要有这样让学生表达独特阅读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来梳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哪怕很稚嫩、很独特,能自圆其说的就都值得肯定。我们谁都无法代替别人的阅读,哪怕是我们的学生,所以课堂上所呈现的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就显得极其珍贵。
三、寻性
语文教育的原点在于生命的存在和表现。人类生命有别于其他动物,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有完善的思维活动。我思故我在,没有了思维,人的精神活动也就无法存在。思维是凭借语言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是生命的一种表达和交流。以生命整体为指向,语文课程才能成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体验实现对学生言语心智的唤醒。我们在寻文部分提到“动情”到“动心”,由“触动”到“感动”,阅读思维逐步触及意脉层,我们就要抓住这些“动点”,实现对学生言语心智的唤醒。文字是有生命的,需要用生命的灵性去体会。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做机械的理解,要找到文字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用这一点触动学生的心灵。
成为母亲之后的母鸡,是令人敬重的,母鸡的动作、叫声以及我们可以延伸出来的表情、内心,都是让孩子感受母鸡伟大母性的关键点,通过让孩子质疑、表演、联想、朗读等方式感受母鸡的母性光辉;再体会“不敢”二词的重要,感受语言特点,通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母鸡令人讨厌的嘴脸渐渐消失,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的英雄形象,已经无愧于“母亲”的称号了。对于母爱的升华,我们见惯了太多的煽情和渲染,即使我也免不了俗,但我们可以尽量选择用充满语文味的方式去煽情,去渲染,在这里我选择了课本中选读教材《麻雀》及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对学生进行母爱的升华,同时进行阅读的延伸,让我们的煽情不仅有情,还有味。
四、寻本
一堂语文课该怎么上,我们都在路上,都在学习,都在探索。前段时间读到张祖庆老师的一篇文章,他提到一个倡议:将公开课上成
“裸课”,不要那磨课的不归路,不要那日磨夜磨,死去活来的试教,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上,并且接受“裸课”课堂中出现的不完美。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因此,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通过做批注表达阅读感受,通过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几个轮回让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文字之中。
语文的学习正是一个从寻形到寻性的过程,最后到达语文教学的根本之中,灵性也便显现出来了。
流转语文的灵性 篇2
写下这些文字不仅是一份听课的反思心得,更是自我教学的反省,郭老师的讲座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细细品味着,品味着言谈里的带来那一点一点思维碰撞的火花,感受着讲座诗意的美丽,这美丽浸润着我的心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灵气。”郭老师如是说。“我当了17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说,尝够了语文教学的酸甜苦辣,经历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风风雨雨,观摩了形形色色的语文课,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多年的经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学习,不断锤炼自己的基本功,才能将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才能将一节节语文课演绎出精彩,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的创新之光。语文是诗意的语文,充满了灵性与智慧,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有灵性有智慧的老师。”在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中窦桂梅老师也用自己走过来的历程告诉老师们灵性与智慧并行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啊。而我在语文这个美丽的殿堂里也在寻寻觅觅着!
郭老师在讲座中处处彰显着他对语文、对教学独到的灵性与智慧。对于文本上的一幅插画我们或许会觉得它平凡无奇,故而选择了舍近求远,借助了网上那一张张漂亮的图片。郭老师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插画的神奇妙处。郭老师引用课本上《献一束花》中花的插图,充分阐述了插图的独到作用:
插图的课堂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感官,调动他们的情感。如在教学《献一束花》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束花可以提什么问题?“谁献花”“为什么献花”“献给谁”,同学们为了探究答案就会很积极地去学习课文。这样一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地调动了课堂学习氛围。
充满灵性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动态语言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更新, 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一线教师, 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 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气息:新课改下充满灵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让我们的学生个性飞扬。
一、富有创新活力的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 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 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 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 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操场上》一文时, 我先把课堂布置到操场上, 让学生说说看到些什么? (可以是体育器材, 可以是操场的环境, 也可以是同学们的活动。) 再问学生:“想不想去活动一下?”师举起词卡问:谁愿意“打球 (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 ”?请站到这边来。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组活动。之后, 才将学生带回教室, 再紧扣课本进行识字教学和巩固练习, 先是借助画面读出这些词语;然后借助拼音读词、读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生词会读会认了进一步要求去掉拼音会读吗?让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吧。最后, 议一议:同桌交流, 你会认哪些字, 怎么记住它, 再组词造句。在这样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环境中识字, 小朋友们尽情交流, 主动合作, 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 活力四射。
其次, 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 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改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 但是少年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 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 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 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也感悟不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道理。于是, 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和查找资料, 调查和查找的内容是:1、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面临危机的事例、数据等。2、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3、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你以后会怎么做?
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 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和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的重要, 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 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不再乱扔垃圾, 不浪费水电, 节约资源从小事做起, 从自己做起并呼吁人类不要乱砍乱伐, 不要随意开采, 不要滥用化学品等。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 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再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是围绕“多彩的秋天”来编排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小朋友走进秋天, 我就让小朋友在课余用眼去欣赏, 用耳去倾听, 用心去感悟秋天, 并让小朋友用日记写下来, 还在每周五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听着孩子们读的日记, 大家感到了“爽”,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金秋时节, 神清气爽;大家感到了“美”, 大雁南飞, 山河壮美, 春华秋实, 劳动创造美。这样一来, 既引导小朋友关注了生活, 融入了秋天, 还培养了小朋友的语文能力。
再次, 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 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 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统统拿来。例如, 在春天里, 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南山去体验春天的信息, 去观赏迎春花、桃树、杏树, 通过亲自观察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了铺设。又如, 在学习《詹天佑》一文后, 让小朋友去生活中做一做自己很想做但又不怕别人的阻挠、要挟、嘲笑或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信心做好的事, 体会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 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感受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扬眉吐气、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激发了小朋友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二、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 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 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 学生必须服从。新课程教学中, 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 由过去的“主角”“主讲者”变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人教版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 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有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 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 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令人惊讶, 是那么令人兴奋。如在学习《棉鞋里的阳光》一文中的生字时, 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 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 说“棉”“眼”都是前鼻音;还有, 后鼻音的有“躺”和“睛”;又说“照”“晒”“收”还是翘舌音。在识记字形时, 有小朋友说凡是和衣服有关的字, 一般都用衣字旁, 所以“被”字有个衣字旁, 又有细心点的小朋友提醒说衣字旁有两点, 它是由“衣”字变化来的。还有小朋友给“棉”编了个字谜—一条白毛巾, 挂在木头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 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 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 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并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 还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 这不就又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吗?
三、读悟点燃灵感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 读懂课文, 会读课文。在书声中,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 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时, 我说:“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大家都见过秋雨吧?那么, 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同学们很是诧异。“有位作家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 在他的眼里, 那细细的雨简直是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 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那就快快读课文吧!”让学生带着好奇把课文读通顺, 在交流中, 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读为主, 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 经历体验, 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 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 在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 而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 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真正地发挥出学生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想一想在拯救人们、寻找青石、炼石补天的过程中, 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完课文在黑板上把自己读出的词写下来。有的孩子写“伟大、勇敢、善良”, 有的写“英雄、了不起”, 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居然写出了“责任”一词, 我很惊喜。我请她起来读一读哪些语句让她读出了“责任”, 她把“寻找青石”这一段落中女娲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寻找青石的句子读了出来, 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女娲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 为了拯救人类, 为了尽母亲的责任, 不怕困难, 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青石, 这就是负责任。孩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不一样的解读, 让我透过她对文本的解读, 看到了生命的灵性。
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在阅读文本时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解读, 为他们创设这样自由感悟的空间。这就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享受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
二、引领自主探究阅读, 欣赏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上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 真正地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 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课上, 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人生的哲理, 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 通过自主地阅读去理解, 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合作探究环节中,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本单元的有关生命的同类型课文, 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课下,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当看到这些孩子写的感受时, 才知道低估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 而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用欣赏的目光去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得到的成果。一味地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 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成为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 成为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三、搭建表演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 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 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 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 有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教学舞台, 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如在教学《蒲公英》一文的时, 第一课时生字词是教学的基础, 只有把一些难读的字, 容易读错的字读好了, 才能做到读通读顺课文。指导学生理解生词, 掌握生字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在设计时, 我以“嘱咐”一词为重点, 紧密联系课文内容, 在发言的适合时机, 层层递进, 例如, 文中是谁嘱咐谁?嘱咐他们什么?然后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演一演谁会嘱咐谁?孩子们立刻理解了“嘱咐”的意思, 把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那种关心一下子就读了出来。在理解课文“竞相开放”一词时, 我让孩子们都来做蒲公英的种子, 联系上下文把竞相开放的意思表演出来, 孩子们蹲下去后, 我读课文“第二年的春天, 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 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他们在我的读书声中开始一个个慢慢地站起来, 当我读到“竞相开放”一词时, 有的孩子把两只手举得老高, 还有的站在了凳子上。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的, 我故意问他们为何这样, 他们抢着回答:我们要让人们看到我的美丽!我们在竞相开放啊!就这样在轻松愉悦地表演中, 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并且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主动地带入了文本的朗读感悟中。学生在表演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闪动着灵性。
总之, 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只有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真实碰撞中, 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活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灵性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灵性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语文文本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体现了作者的美感, 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评价的固化, 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些审美因素, 并加以挖掘利用, 消除学生接受心理上的疲劳感、痛苦感, 让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便会产生良好的美感效应, 大大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激活初中语文教学的灵性,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美读———让学生感受情感美
叶老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使那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站立起来, 变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心灵深处的启迪。
如, 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学生感受到作品所描写的恬淡明丽的春景:“春草”鲜美, “春花”明艳, “春风”和煦, “春雨”迷潆, “春天的人们”充满活力, 无处不美。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我提醒学生融进自身关于“春”的体验, 把课文描述的“春之美”和自己感知的“春之美”融为一体, 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将作品中空白填补起来, 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 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 使外物与内情相融合, 并通过声音立体地再现出来,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文本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提笔成文时, 需要精心地构思, 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 纵横捭阖, 各极其度, 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 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 才能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艺术匠心及美学趣味。
如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全文始终被浓浓的亲情所笼罩, 父子情、兄弟情、师生情……时时萦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并贯穿始终。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围绕“爸爸爱花”展开的, 这是主线。文章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 中间写爸爸爱花、护花, 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点明爸爸的花儿落了, 暗示爸爸已不在人间, 自始至终用“爸爸的花儿”做线索, 连缀故事, 点明主题。另一条线索是围绕“毕业典礼”展开的, 这是副线。小说围绕“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这三个场景叙述故事, 塑造人物。全文采用插叙的手法, 时而是眼前, 时而是回忆, 将眼前的场景和由场景而引出的回忆交错进行, 使文章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 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 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 相映生辉。在讲析时, 我带领学生缘文寻路, 依文探路, 因文遵路, 对学生进行思路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美文的深层里去, 使学生在波澜变化中感受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 同时获得一种“文章似山不喜平”的审美感受。
三、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入境, 就是从分析作品的形象构成入手, 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帮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中深入把握作品的审美内涵, 领悟空灵含蓄的文学形象所蕴藉的艺术美的真义。
例如, 《百合花》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可敬的无名小通讯员的形象, 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在女同志面前那样拘谨、腼腆, 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总跟“我”隔开丈把远;当“我”故意面对面挨他坐下, 他是那样张惶、局促, “像身边埋下了一颗炸弹”, “脸涨得像关公”, 显示了他的稚嫩、淳朴, 犹如璞玉浑金;他在枪筒上插上一簇野菊花, 塞过两只干馍给我“开饭”, 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同志的深情;他迂讷木言, 未借到被子时埋怨群众“死封建”, 而后了解到那床印着百合花的新棉被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 便懊悔不已, 深刻自责错怪了群众, 表现了他的率真、至诚和高度阶级觉悟;为了掩护抬担架的民工, 他机敏地叫大家“快趴下!”随即迅速扑在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上, 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赤纯的心灵迸射出共产主义精神的火花。我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 对艺术形象作出具体的审美评价, 从而开启良心, 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学生对人物形象美、社会生活美的深刻认识, 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 推动行为自我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四、悟文———让学生挖掘语言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词句,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 孙犁的《荷花淀》, 作者写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世界”、“洁白的小褂”, 反复渲染, 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 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 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我引导学生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 可使学生领略作者遣词用字的匠心所在。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儿童的视角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地描写了儿童乐园般百草园, 再现了百草园的趣味无穷及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特别是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是很精彩的一笔, 形、声、色、味俱全, 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 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 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在这里, 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贴切与精妙, 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又从名篇中汲取语言滋养, 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明理———让学生明悟神韵美
课堂中的“理”是认知教育的深化。所谓寓教于理, 就是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赏析, 让学生在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 由情入理, 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 从而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认识已经感知的形象意义, 体会已有的感情所包含的思想, 使之将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使学生思想受到“教化”, 进而从“感文”发展到“感心”的高级阶段。这种“明理”的升华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审美教育之中。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意境优美, 气势宏伟, 读来琅琅上口;结构凝炼, 环环相扣;虚实、骈散结合, 节奏鲜明, 这一切给认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者由叙事入景, 由景生情, 情景交融, 最后由情入议。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三种情感, 一种是“以物喜”, 一种是“以物悲”, 这两种情感作者持否定态度, 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情感才是作者肯定并极力褒奖的, 作者也希望他的友人有这样的旷达胸怀。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体会作为规箴友人战胜仕途的不顺, 仅停留于超然物外的豁达是肤浅的。于是卒章显志, 作者从“民本思想”出发, 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 以展示律人律己的政治抱负。文章言辞中肯, 入情入理, 寓意深刻, 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逐步完善其人格。
六、仿写———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茅盾说:“模仿, 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 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 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如学了海明威的小说《斗鲨》以后, 我让学生给“老人”写颁奖辞, 于是, 学生依“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辞”仿写如下:
生1:他是一位敢与海中霸王鲨鱼搏斗的硬汉, 勇士的化身。他拥有坚强的意志, 乐观的人生态度, 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勇往直前, 永不言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圣地亚哥!
生2:他, 面对海上的恶劣环境, 坦然一笑;面对鲨鱼的屡次进攻, 勇于拼搏;面对对手偌大的身躯, 机智勇敢。经过八十多天的艰难抗击, 他终于击败了鲨鱼。此时, 我只想对那个勇敢的人说:“圣地亚哥, 你是最棒的!今天那火红的太阳, 为你而升起!”
生3:圣地亚哥, 一个平凡的人, 却有着不平凡的意志。他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 在失败面前从不低头, 在危险面前镇定从容, 在生活面前微笑面对。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精神, 让他成为一个胜者, 一个强者, 一个硬汉!
生4:鲨鱼是海上的霸王, 老人是生活的强者。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敢于同鲨鱼殊死搏斗, 在搏击中充分享受胜利的欢乐, 体现自我的尊严, 彰显生命的价值。
论语文教学中的灵性培养 篇6
目前正在推进的语文课程改革,目的就是力图革除上述弊端,引领学生超越课堂,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追求全新的语文学习新境界。它的崛起主要源于对传统语文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力图摆脱僵化的设计和操作,以灵动的真实情景滋养学生的灵气。
一、内隐丰富的学习内容是培养灵气的温床
语文课的学习内容超越于“文本”语文,存在于学生生活的一切有形的空间或无形的想象之中。生活中偶遇的,学生渴望了解的,解决后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等一切真实问题,都是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学习范围的广泛性,课程结构的动态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因此,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能够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令灵气任意飞扬的生活空间。生活中的一切,诸如点横撇捺构成的汉字世界,声色情韵组成的人间奇情,绿叶的呼吸,溪水的欢唱,杨柳的舞蹈,岩石的沉思,以至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广阔无垠等一切使用母语的文化,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题。语文教学要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诱导学生去寻觅、去探究,去吮吸语文的甘露,滋养创作的灵气。其次,内容的不确定性还导致了知识点的活泛而非僵硬,这些知识点适合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知识点。生活中的这些知识点,有的是通过外显的形态彰显出来,更多的是隐藏在形体现象的后面,隐藏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感受融在一起,保存在潜意识的领域之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一旦被按需要调遣便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们可以从一片绿叶感受到大地的蓬勃生机,从一只贝壳感受到大海的深邃神奇,从一粒种子感受到春天生命孕育的万紫千红。于是,随着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学生便释放出灵气的能量来。
二、多种学习方法是培养灵气的途径
语文教学,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探索研究—攻克主题—获取新知”等几个步骤。其中,“探索研究”是语文的精髓,学生探究首先是个体探究形式,包括学生个性的张扬,个人的独特见解,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等,这其中不乏灵气之光的闪烁。而现代社会,个体学习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语文教学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鼓励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学习及合作、互动、协商的学习,以促进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超越学科的制约,探索、发现、建构完整知识的教学。语文教学更提倡学生就一个主题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察、走访、讨论、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然中学习大自然;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社会,采用观察、参观、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中了解“真社会”;使学生在劳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学会劳动;以学生生活世界为背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生活中适应生活,创造新生活。在与合作伙伴及自然、社会、生活的对话过程中,达到生命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
三、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是灵气生发的原动力
流转语文的灵性 篇7
1.学生做主, 滋长灵性
课堂上让学生做主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学生是有活力、有灵性的, 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有张力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 那么学生就会丧失活力, 丧失灵性。所以作为教师,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 自由表达, 主动探索, 畅所欲言, 才能滋长灵性。比如 《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课, 课文塑造了林冲武艺高强、机智勇敢、镇定自若、 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英雄形象, 同时也谴责洪教头心胸狭窄、徒有虚名。但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对这一看法有异议, 他们觉得对洪教头的评价不够准确。他们认为洪教头目中无人、傲慢无礼。我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说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洪教头是本领高才傲慢。”有的说:“洪教头是柴进的师傅, 必定有一定的本事。”有的说:“如果说洪教头徒有虚名, 那不是等于说柴进糊涂了吗?”有的说:“柴进请洪教头做教头, 那洪教头本事非同一般。”还有的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洪教头与他比武失败并不能说明洪教头没本事。”学生畅所欲言, 说得头头是道, 令人佩服。经过讨论, 学生明辨了是非, 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滋长了灵性。
2.调动情感, 激发灵性
情感是灵性的主旋律。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 多听听学生的心灵对话, 重视他们的情感倾向和喜怒哀乐, 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学生才会跟随教师走进文本, 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学生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学生, 一定要从学生的情感、兴趣出发,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记得有一次,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但天气说变就变, 教室越来越暗。那天我上的是 《鼎湖山听泉》, 讲着讲着, 我发现学生都盯着窗外看, 伴随着雷声, 风声呼呼, 教室里骚动起来, 学生开始窃窃私语。看来这课是没法上了, 我索性宣布:“既然同学们不喜欢随我去鼎湖山听泉, 那我们就一起去看雨、听雨吧。”学生顿时欢呼起来, 我随后叫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抢着发言:“我看到天上的乌云黑压压一片。”“我看到风很大, 把树枝吹得东倒西歪。”“我看到一道道闪电划过天空。”我继续启发他们:“还听到了什么?”有的说:“听到雷声由远处滚过来。”我鼓励说:“这就叫雷声滚滚。”“我听到树枝扭动的咿呀声。”“我听到门窗被吹动的声音。”说着说着, 雨点落了下来。他们都说还听到噼噼啪啪的雨声, 我顺势放低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用耳朵听, 用心想,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不一会他们纷纷说:“雨声越来越大。”“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风太大, 雷太响, 还听到树在怪叫。”“闭眼睛还能看到闪电在晃, 好像一个个妖怪在走动。”“雨点太大, 感觉窗子和屋顶都砸下石头。”这是多么富有灵性的话语, 多么生动的语言, 多么恰当的比喻。“请大家睁开眼睛, 今天我们不听泉了, 听雨、写雨, 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就是一段感受深刻的文字。”第二天学 《鼎湖山听泉》 时, 学生结合前面的听雨的感受, 学得异常顺利, 收益更佳。
3.感受体验, 激活灵性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学生不是课堂上的配角, 而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认识、经验、灵感、兴趣走进课堂, 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经历、充分地展示, 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从而在充满灵性与情趣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如学习 《村居》 一诗前,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 和家长、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 去欣赏“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春日胜景, 去体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无穷乐趣。 待到学这首诗时, 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上的学习中, 回忆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很快产生了共鸣, 读得入情入境, 有滋有味, 仿佛诗句不是写在书上, 而是从心底流出。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篇8
一、以读为本, 以读促情
《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文中描绘了九寨沟的迷人风光。怎样读出其中的美, 怎样读得传神是教学难点。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环节。
1. 自由读全文
一曲《神奇的九寨》在上课伊始就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迫不及待想读书时, 我请他们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感知。
2. 重点朗读第三节
水, 是九寨沟景观的主角。在这里, 湖、瀑、滩、泉一应俱全。分布在6个景区内的100多个湖泊、17组瀑群、3个滩流、47眼泉水, 它们集水形、水色、水姿、水声于一体, 搜尽天下水景之美态, 相互串联在一起, 构成了艳丽的九寨沟水景。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 我先请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然后通过几个步骤进行朗读训练。
(1) 指名读
(2) 示范读 (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带读。)
(3) 比赛读 (几个学生之间、男女同学之间互相比一比。)
(4) 观图读 (让学生看有关图片复读。)
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进行有目的的读书, 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借助媒体, 超越文本
九寨沟可谓山水生辉, 天地交融, 宛如一个童话世界。文中对于森林的描写只有这样一句话“从河谷至山坡, 遍布着原始森林”通过收集资料, 我了解到九寨沟的森林竟是五彩斑斓的, 而“彩林”也是九寨沟的一绝。因此,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孩子们猜猜都有什么颜色。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 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一双双小眼睛闪闪发亮。当我出示图片时, 孩子们不禁惊叹地叫起来, 九寨沟的森林竟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绚丽多彩。
三、尊重学生, 注重交流
课堂上, 只有确立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才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授课活动在一所礼堂内进行, 没有学生用的桌椅。后排的孩子往大木椅里一坐, 几乎看不见他们的脸。加上听课的老师多, 原先活泼好动的孩子一下子拘谨起来。看到这种情景, 我首先走下讲台, 让他们能清楚地看到我, 面带微笑地巡视所有的孩子。我没有让学生起立、问好, 而是开始跟他们交谈。孩子们渐渐消除了紧张情绪, 最后甚至按捺不住, 欠身举手。整堂课, 我始终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们, 始终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孩子说话, 用言语、眼神与孩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师生共同沉浸在九寨沟的美景之中。
2. 赏识孩子、善于激励
“你今天表现得真出色, 刚上课就发言两次”“你真聪明!”“你读书读得多认真啊!”……课堂上真正使孩子们时刻处于兴奋状态的莫过于对他们的鼓励和评价。当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很想读书但又有些胆怯时, 便走到他身边, 用轻柔的声音对他说:“请你来读读, 好吗?”他身子动了一下, 但没站起来。我再一次鼓励他:“来吧, 小伙子, 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他终于自信地站起来, 而且读得出人意料的好。由此可见, 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用心去发现, 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
四、抓住契机, 小处见大
课堂活跃了, 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 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河谷至山坡, 遍布着原始森林。”我请一位学生读这个句子, 他语调平淡地读了一遍。我没急着请其他的学生读, 而是微笑着问他:“九寨沟里有几棵树呀?”他很快回答:“很多。”我又故作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他说:“句子中写到‘从河谷至山坡’, 说明很多。”我紧追一句:“还有吗?”“‘遍布’这个词也说明了。”这时, 我仍然微笑地看他, 带着商量的口气问:“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能再读一遍吗?”孩子顿时心领神会, 第二次读时强调了“从……至……”、“遍布”等词语。
再如:读完句子“从河谷至山坡, 遍布着原始森林。”我告诉他们:“九寨沟的森林到了秋天是彩色的。你们猜猜都有哪些颜色呢?”孩子们有的说绿色, 有的说黄色, 突然有一个孩子说:“我猜有翠绿色。”我立即表扬了他, 并问其他的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表扬他吗?”这一轻轻的点拨, 孩子们立刻明白了怎样准确地用词, 怎样把色彩描绘得更美。紧接着, 孩子们又说出“雪白”、“金黄”等词语。
【流转语文的灵性】推荐阅读:
农地规模流转的启示09-05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09-25
农地土地流转的原因10-09
林权流转要提交的材料07-21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09-06
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06-05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思考08-31
健康流转05-11
流转模式06-01
流转体系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