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收发

2024-10-22

信息收发(精选9篇)

信息收发 篇1

0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信息的需求及使用量大幅增加, 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越来越重要。为此, 人们对及时、可靠、高效地汇集和分发各类数据的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收发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可将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并将其提供给信息处理中心的核心处理系统, 该系统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各类处理服务器的服务质量。

下面针对现代化信息汇集分发的要求, 首先从该系统整体效能入手, 提出了一套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各种优化策略, 实现了实时、准确、高效地获取并分发数据的功能, 并通过对实现系统的检测,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点。

1系统需求分析

信息收发系统是整个大系统的信息汇集核心与前站, 一般处于前端数据采集之后及进入各处理中心前。它负责将外部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起来, 根据数据包中描述的内容, 进行分类并分派给指定的服务器进行后续处理。因此, 信息收发系统是整个大系统的关键信息节点, 集信息收集、预处理和信息分发于一体, 其典型场景的描述如图1所示。

信息收发系统可获得终端信息和外部系统信息。各终端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上传至其汇集节点, 然后再统一提供给信息收发系统。外部系统则可按照既定格式提供系统所需信息。

系统收到的信息按照频度、种类和处理要求等可大体分成实时高频度短数据包信息和非实时长报文数据, 而信息收发系统的效率就取决于对实时高频度短数据包的处理能力。

信息收发系统的需求描述如下:

① 及时获取各数据源发送的各类数据;

② 初步检验数据的正确性, 并根据数据包中的相关信息将其分派给指定的处理服务, 对于不能根据数据内容进行分派的则根据其数据源地址将其分派给缺省的处理服务;

③ 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存储, 支持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

④ 具有持续处理海量、高频度短数据包的能力;

⑤ 高实时性, 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和送达数据;

⑥ 系统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易维护性。

2系统设计

2.1通信模式

鉴于以上对信息收发系统的要求和网络传输特点, 首先需确定系统所采用的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与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是工作在传输层的2个核心协议, 其主要差别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的TCP和UDP协议间的差别, 经过对信息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权衡后, 最终在系统设计中选择了TCP协议。

2.2系统功能与流程

2.2.1 系统功能

根据系统需求及上述分析, 可以确立信息收发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① 数据接收与解析:接收外部数据源发送来的各种数据, 并通过解析数据初步验证其的合法性;

② 数据存储: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一定格式要求进行存储;

③ 数据分派:按照解析后的数据内容及预先设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分派, 对于不能分类的报文则分派给缺省的服务;

④ 传输用户管理:管理与本系统建立通信连接的用户及其相关信息;

⑤ 分发规则管理:对数据分派中依据的分类规则进行维护和管理;

⑥ 日志管理:将系统中出现的错误和特别情况进行记录和查询;

⑦ 信息查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 查询接收数据的索引信息。

2.2.2 系统流程

信息收发系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中心, 不仅表现在其内部大量信息的流动, 还与信息源、信息收发系统以及各类后续服务之间有着既定的关系, 其主要流程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中斜虚线表示信息发送端、信息收发系统、服务接收端3者之间的信息流动, 步骤①~步骤④完成网络连接的建立、创建各种线程等初始化工作, 步骤⑤和步骤⑥完成信息在3部分间的传输, 步骤⑦和步骤⑧结束整个数据的发送接收过程。

此外, 在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分别建立了多传输连接管理、分发规则、接收数据和日志等多个对象, 以便完成系统的主体功能。针对本系统而言, 在完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 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系统效率。

3提高效能的各种策略

所谓“高效”的信息收发是对系统整体性能方面提出的要求。系统的性能从整体上讲是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众多性能指标的混合体, 既包括硬件性能, 也包括网络能力和软件性能。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 系统性能方面需要着重考虑的是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和代码实现等几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软件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鉴于系统的硬件依赖性, 也对硬件选型和网络环境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3.1网络环境与硬件设备

网络是信息收发的基础, 其主要的性能指标主要有3个:带宽、时延和带宽时延积。在进行网络传输保障与优化时,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考察网络中延迟是否影响到应用;

② 网络持续的可用时间, 即网络的可用性;

③ 带宽是否影响了网络性能;

④ 网络负载是否过重, 以至由于拥塞而导致数据包的丢失;

⑤ 网络的基线标准水平如何。

若网络环境不是造成系统性能的瓶颈, 则服务器的性能就成为提高硬件性能的关键。作为通信服务器, 其性能指标以系统响应速度和作业吞吐量为重点, 再尽可能选择那些扩展性强、易管理、高可靠性、能适应未来业务发展而费用能够承受的服务器。

3.2软件系统结构

从信息收发系统的功能来看, 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接收与解析、数据存储、数据分派3大主体功能。从这3项主体功能初步分析可以得出, 数据存储是耗时最多且频繁占用系统CPU和内存的处理。为了减少数据存储与数据收发间的互相影响, 采用了对数据接收、存储和分发分别建立独立的线程的设计思路。

在信息接收、发送线程中, 其处理的是高频度、小数据量的数据包, 且分发的服务端的个数有限。因此, 在高性能服务器的支持下, 采用单一线程能够完成收发任务, 就没有必要采用多线程的网络模型, 这样使得数据接收、存储和发送的实现更简洁, 结构更清晰。

存储的传输数据需要为其他应用服务且有支持事后查阅的能力。由此, 系统中采用数据库来存储接收的数据。其存储的物理位置可以在本地, 也可以存储于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数据访问量, 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灵活选择。

此外, 还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优化提高数据存储及读取的效率, 这里不再赘述。

3.3网络I/O模型

信息收发系统开发的是一个服务器应用, 要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同时控制几个套接字, 且性能要求高。

Windows套接字I/O模型中, 重叠I/O模型比起select、WSAAsyncSelect、WSAEventSelect以及阻塞等模型来, 更能使应用程序能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重叠I/O模型使用重叠数据结构 (WSAOVERLAPPED) , 一次投递1个或多个Winsock I/O请求, 并通知缓冲区收发系统直接使用数据, 进而缩短了数据使用时间。而且, 其CPU占有率和SOCKET连接数也有很好的表现。

管理重叠I/O请求的完成情况有事件对象通知和完成例程2种方法。这里采用事件对象通知并对其进行了封装。

3.4内存管理

如何在软件运行时合理地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 除采用传统的优化的方法外, 还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

① 在进行内存管理时首先需注意内存页面的合理配置, 尽量保持页面连续、大小适当且能够及时清理不再使用的页面;

②可以通过调整高速缓存区域的大小和及时释放内存空间的方法, 提高数据交换的速度;

③ 针对高频度小数据包的特点, 避免采用频繁对内存的申请与释放操作。运用空间换时间的思想, 采用内存块管理技术, 将内存操作降到最低;

④ 定义的内存管理操作。在系统中采用一致的内存管理机制, 提高效率, 避免了内存泄露;

⑤ 精炼存储数据, 优化数据结构。

在采用上述诸多措施与手段外, 还运用了服务器进程的优化和同步等编程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效率。

4系统验证

采取了将接收、处理、分发的处理过程分配在不同线程的软件结构, 并运用重叠I/O模型及软件编程各种优化措施之后, 进一步对信息收发系统的效率进行了验证。

4.1验证环境

验证的软件环境采用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SQL Server 2000完成数据存储, 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

硬件设备分别采用了DELL台式计算机和IBM工作站2种硬件设备作为信息收发服务器。其硬件配置如下:

① DELL台式机的CUP 为2.79MHz, 内存512 MB, 主板为INTEL 945芯片组;

② IBM工作站的CPU为Celeron 2.53 MHz, 内存为512 GB。

此外, 为保证信息收发系统的正常运行, 还分别开发了数据驱动源和后端接收服务的模拟程序。

4.2验证方法

为了获得第一手原始素材, 采用程序检测法进行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和验证。即在信息收发系统中的关键点处加入程序测试探针, 并记录测试数据, 尽可能获取接近真实情况的测试数据。

信息收发系统性能中处理时间为关键指标。因此, 分别在数据接收、内存转换、库存储和发送处理的前后采集时间, 获得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并加以整理与评估。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包大小、数据量、发送频度以及接收服务端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验证过程中, 按照上述条件改变数据驱动源提供的数据, 以便得到更详尽的验证结果。

5结果分析

在DELL台式机上进行的部分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频度为800条/s。

由表2可以看出, 系统的处理时间与分发对象的种类、分发频率关系不大, 而数据量的大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数据量总体较小的情况下, 采用合理的系统结构、I/O模型以及对内存的有关管理, 可以完成信息收发的功能。若数据量过大, 则需选择高性能服务器。

在IBM工作站上进行的部分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频度为800条/s。

数据量、数据获取频度与数据库存储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 数据接收、发送及内存转换所占时间的比重都很小, 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数据库存储耗时长, 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环节。经过对数据库进行适当优化后, 系统整体效率有明显提升。

6结束语

系统性能的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信息收发系统的作为信息系统的汇集与分发的关键环节, 其系统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要从系统角度分析, 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优化策略, 并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此外, 还针对实际应用情况进一步进行了验证与分析, 从中找出了影响该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上述研究, 对提高此类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参考模式, 对类似系统性能的提升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BONDI A B.The Software Architect as the Guardian of SystemPerformance and Scalability[C].Vancouver, Canada: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Software Architecture, 2009:28-31.

[2]CHANG J M, GEHRINGGER E.A High-performanceMemoryallocator for Obiected-oriented System[J].IEEE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1996, 45 (3) :357-366.

[3]任泰明.TCP/IP协议与网络编程计[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4]罗军舟, 黎波涛, 杨明, 等.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赵文辉, 周加林, 徐俊, 等.网络存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文武, 赵卫东, 王志成, 等.高性能服务器底层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方法[J].计算机工程, 2009, 35 (3) :103-105.

信息收发 篇2

同学们好!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谁,恩对,是喜洋洋,他来向同学们求助啦,喜洋洋和大家一样有很多好朋友,他想给国外的朋友写信,想在几秒钟就把信送到,但是邮递的速度太慢,怎么办呢?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什么是电子邮件呢?

1、电子邮件,又称E-mail,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你可以用非常快的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

2、它含有数字化的文字、图画、音频、视频、动画等文件,利用因特网进行收发的特殊文件。

3、由于电子邮件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应用,它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极大改变。了解了电子邮件,现在我们来学习电子邮箱的特点,1、方便快捷不用苦等邮差送信。上千字的电子邮件可以在几秒钟送到。

2、保密性好,电子邮件是由设置邮件服务器的网站提供服务,其保密性很高。申请邮箱应选大型、专门的网站。

信息收发 篇3

中国电信接手CDMA网络后, CDMA用户量快速增长, 基于CDMA的增值应用开发逐步受广大程序开发人员的关注, 但相对于GSM短信息开发工作来讲, 关于CDMA MODEM实现短信息收发方面的技术资料相对缺乏, 特别是CDMA MO-DEM的短信息数据协议格式很难在互联网或市场上的图书资料中找到它的标准, 因此, 笔者决定把自己基于CDMA MO-DEM上的短信息编程经验整理成文, 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同时提出以CDMA MODEM自主搭建短信平台的解决方案。

2 CDMA MODEM

CDMA MODEM主要由CDMA模块和测试板两部分组成, CDMA模块 (图1) 由各大厂家生产制造, 模块集成了CDMA无线传输及通信控制等功能, CDMA终端厂家只需对模块增加显示屏、键盘、喇叭、麦克风等扩展设备便可以组装成市场上销售的CDMA终端手机。测试板 (图2) 主要完成模块的供电并实现模块与PC串口间的通信, 模块安装到测试板后, 便可以通过PC的串口向模块发送AT指令, 以控制CDMA模块完成各种通信功能, 例如呼叫、接听、短信息接收入和发送等。

在了解什么是CDMA MODEM后, 可以知道:通过PC上运行的串口程序完全可以控制CDMA MODEM模拟普通终端手机的应用, 当然也包括SMS短信息的接入与发送。

如果熟识模块的AT指令集, 并知道模块的SMS短信息的数据协议格式, 便可以控制CDMA MODEM进行短信息的接收与发送, 在此基础上增加短信息交互方面的业务逻辑便可以自行搭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短信息平台。

3 搭建测试环境

在理解CDMA MODEM的构成以及CDMA模块的功能后, 可以开始搭着手搭建测试环境。硬件测试环境包括一台有串口的PC、一台CDMA MODEM (或者测试板+CDMA模块) , 以及PC与CDMA MODEM互联的串口线一条。按图3所示用串口线把PC与CDMA MODEM连接好, 就完成硬件环境的搭建。

为通过Java程序实现PC对CDMA MODEM的控制, 还需要在上述硬件环境基础上, 安装Java开发包 (JDK) 、用于Java程序开发的集成开发软件 (eclipse) 和Java串口包 (javax.comm) 。

JDK可以从Sun公司的网站http://java.sun.com/javase/downloads/index.jsp上下载, 当前最新版本为JDK 6 Update 18;eclipse是目前较为流行的Java集成开发环境, 当前最新版本为3.5 SR2, 可以从http://www.eclipse.org/downloads/网站下载。Eclipse不仅仅是Java集成开发环境, 还可以用于C/C++、PHP等开发, 如果只做Java开发, 建议下载“Eclipse IDE for Java Developers”。JDK并没有集成串口通信包, 如果用Java开发串口通信方面的软件, 必须额外安装相应的串口通信包, 目前使用较多的Java串口通信包有javax.comm和RXTX, 其中javax.comm可从sun的网站http://java.sun.com/products/javacomm/找到目关文档和下载连接, 在此也是使用javax.comm包完成串口通信。

4 SMS协议的数据格式

在开始编写程序前, 必须先了解DTE (数据终端设备, 一般指PC) 与MODEM间基于AT指令的SMS协议, 只有完全掌握该协议才能正确解释从串口接收到的短消息, 以及向串口发送短消息。

不同设备厂家所生产的CDMA模块所支持的SMS协议可能有所不同, 本文以AnyData模块所支持的SMS协议为研究对象。AnyData支持简单SMS协议和扩展SMS协议两种短消息协议。简单SMS协议的接收数据格式如下:

Typedef struct{

扩展SMS协议不再像简单协议那样, 采用固定字段和固定长度, 而是使用更为灵活的动态字段和长度。文中及相关程序实现主要针对扩展SMS协议, 其格式如表1所示:

Start为起始字节, 占一个字节, 其值固定为0x97, 与简单SMS协议的company_id相同。Arg_no指示参数块的数量, 占一个字节, 其值视参数块的数量N而定。特别注意Arg_no与第一个参数块以及各参数块间还有一‘, ’号, 占一个字节。每个参数块由3个部分组成, Arg_ID标识该参数块的名称, 占2个字节。Arg_Len标识其后Arg_Data块的长度 (字节) , 不包括自己及Arg_ID的长度, 占一个字节。Arg_Data为参数内容, 所占字节视实际内容可变。

AnyData目前所支持的参数名称有目的号码、回叫号码、电信服务号、SMS内容、编码类型、时间戳共6种, 其说明及ID值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 目的电话号码和回叫电话号码是最大长度为32位的ASCII码。AnyData所支持的电信服务号 (T1) 有寻呼信息、SMS信息、语音信息3种, 其值的长度固定为2字节, 值内容及描述如表3所示。

短消息内容即需要发送和接收的SMS信息的内容, 最大长度为255个字节, 实际可使用长度一般达不到255字节, 可用值视网络运营商而定。编码类型指示短消息内容的所使用的编码格式, 其值的长度固定为2字节, AnyData所支持的编码格式如表4所示。

时间戳指示短消息接收或发送的时间, 其值长度固定为12字节, 格式为YYYYMMDDHHMM, 即4字节年份、2字节月份、2字节日期、时和分各两字节。

5 AT指令及收发流程

在清楚SMS协议格式后, 还需要掌握CDMA MODEM关于SMS方面的AT指令, 方可以通过AT指令操控MODEM完成各项SMS功能。下面将结合短消息的发送与接收两个指令流程一并分析相关AT指令及收发流程。

AnyData模块发送短消息的流程如图4所示。

“AT+CAD?”指令用于检测模块当前状态, 返回值为“1”时批示模块处于就绪状态。“AT+SMSG=1”指令设置串口为SMS发送模式, 若设置成功则返回“OK”。“AT+SMSS?”指令用于查询模块发送短消息的状态, 返回“3”表示模块正等待DTE发送数据, 此时, 可以按SMS协议的数据格式向模块传送短消息数据。短消息数据发送完成后, 再次使用“AT+SMSS?”指令查询发送状态, 返回“5”表示模块正在向网络发送中, 返回“1”表示上次SMS成功发送, 返回“2”表示上次SMS发送失败。

6 Java程序的编写

在了解SMS相关AT指令和协议数据格式后, 下面可以正式进入Java程序的编写, 要实现Java控制CDMA MODEM实现SMS收发, 首先要实现Java串口通信。有了前面介绍的javax.comm扩展包, 仅需要很简单的几条语句便可以实现串口通信。

CommPortIdentifier是javax.comm中一个重要类, 该类的静态方法getPortIdentifier根据输入的串口名参数获得一个CommPortIdentifier实例, 调用类实例方式open可以获得一个串口实例SerialPort, 由SerialPort类所提供的方法, 可以完成串口速率、停止位、奇偶校验等参数的设置, 也可以获取串口的写入、读取数据流。

有了读写IO后, 就可以向串口写入AT指令, 并获取MODEM的返回信息, 但我们应该在写入AT指令后多长时间才开始写返回信息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javax.comm使用了监听器机制, 向SerialPort实例注册监听器后, 只要SerialPort有数据到达 (或其它被监听事件发生) , 监听函数就会被调用。

虽然监听机制有效解决了数据到达时的通知问题, 但数据是一个字节跟着一个字节往串口送出的, 程序又应该如何界定一个完整的返回信息呢?这就需要引入个一个环形数据缓冲区, 只要数据一到达就存入缓冲区, 再由单独的线程逐行读出缓冲区的数据, 然后通过比对该行内容, 就可以判断出返回值的意义。

也可以在比对缓冲区内容后, 生成通知事件, 把串口送出数据有效封装为具体应用中的特定事件, 再提供事件监听机制让更上层的应用程序去调用, 从而实现MODEM编程上更高层次面向对象的抽象化, 为更复杂的应用开发提供可重用的、高效又灵活底层类库。

参考文献

[1]Qualcomm.TIA/EIA/IS-637-A, Short Message Services for Spread Spectrum System.

[2]Qualcomm.TSB-58-C, Administration of Parameter Value Assignments for CDMA2000Spread Spectrum Standards, Release A.

信息收发 篇4

考点十一:电子邮件的申请和收发

基础再现: 电子邮箱的申请一般要经过进入申请页面、注册邮箱、接受协议、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等几个步骤。

电子邮件(即E-Mail)地址格式是:用户名@服务器名,如zhangsan@sohu.com; 电子邮件的发送是在“收件人栏”输入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如要发送多人则地址栏间的多个地址用“,”或“;”隔开; 发送除文字以外的,如声音、图片等文件,则通过添加附件完成。

典例:(09年3月高考题)通常在电子邮件管理系统中,对“已发送邮件”里的邮件进行“删除”操作后,被删除的邮件将

A.移入“草稿”B.移入“已删除邮件”

C.移入“回收站”D.被彻底删除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电子邮件的操作,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一定要记住其流程和得重点。删除收到的邮件将放入“已删除邮件”,而对“已发送邮件”进行删除操作后将会彻底删除。D

即时训练

1、(09年3月高考题)如果填写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收件电子邮件地址,发送该邮件时电子邮件系统通常将

A.禁止发送者继续使用该电子邮件系统 B.不停地尝试发送

C.自动修正错误后再发送D.给发送者发去一个无法到达的通知邮件 解析:发过电子邮件的同学估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收件地址不存在时,系统将会给发送者回复一个无法到达对方的通知邮件。另外从常理上分析,A、B、C也不可能。

2、(08年会考题)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并向朋友发送邮件的操作过程如下: ①填写用户名、密码等相关信息,完成注册

②打开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站

③登录邮箱并发送邮件

④找到并单击有关注册的链接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②④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邮箱申请的过程,应该是先打开相关网站,点击“注册”,然后输入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完成注册,最后就可以登录邮箱收发邮件了,所以答案是D。

RS-485收发器教程 篇5

TIA/EIA -485和TIA/EIA -422 ( 亦称RS-485和RS-422)是由美国 电信工业 协会/电子工业 联盟 (TIA/EIA) 发布的有 线通信标 准 。 它们使用 差分信令 机制来实 现远距离 和嘈杂工 业及工厂 自动化环 境中的数 据传输 。 差分信令 机制可抑 制共模噪 声 , 而推荐的 双绞线电 缆可确保 收到的大 多数干扰 是共模噪 声 。 长传输距 离增加了 两端地电 平的压差 , 但这些标 准的宽共 模范围 (CMR) 可确保网 络正常运 行 , 即使存在 相当大的 共模电压 也不例外 。 如图1所示 ,发射器 (Tx) 和接收器 (Rx) 均有非反 转 ( Y和A ) 和反转 ( Z和B ) 引脚 。

半双工器 件用于通 过单根电 缆进行的 双向通信 ,因此对应 的Rx和Tx端子连接 至同一IC封装引脚 。 使用两根 电缆进行 双向通信 的网络采 用全双工 器件 , 其中Rx和Tx端子连接 至不同的 引脚 。

由于市场 上的收发 器种类繁 多 ,所以为您 的应用挑 选最合适 、最具成本 效益的收 发器可能 会很困难 。 这篇分为 两部分的 文章可指 导您完成 选择和权 衡关键设 计考虑事 项 ,以帮助您 挑选合适 的收发器 。 第一部分考 察了最典 型的RS -485 IC并分析了 最常见的 设计考虑 事项 。 第二部分 将考察静 电放电 (ESD) 保护 , 比较人体 模型和IEC61000-4-2 (IEC) 标准 , 然后讨论过压保护 (OVP) , 并提供极 高速收发 器(数据传输 速率高于25 Mb/s, 这时波形 失真是个 严重问题)的简介 。

1RS-485要求及设计

1.1RS-485要求

RS - 485标准包括14页内容 , 下面是其 中一些最 重要的要 求 :

差分信令 机制 , 有非常灵 敏的 (±200 m V)Rx和健全的 ±1.5 V Tx差分输出 电压 (VOD) 。 该组合可 确保强大的噪 声容限 , 以适应长 电缆的衰 减 。

Tx必须有一 个启用 ( enable ) 引脚 。 RS-485允许总线 上有多个 驱动器来 实现通过 单根电缆 进行真正 的双向传 输 , 所以每个Tx必须具有 三态输出 能力 。

TX具备足够 电流输出 能力以驱动长线缆的双端接。 通过单根电缆进行高 速双向传 输需要两 个终端 。

至少 - 7 V ~ + 12 V的宽CMR 。 RS-485可支持4 000英尺长 (1 220 m) 的网络 。 大CMR可处理长 距离上可 能出现的 地电势差 , 以及适应 嘈杂环境 中的更大 感应总线 电压 。 该CMR还允许具 有不同供 电电压的 器件通过 同一总线 通信 。

约12 kΩ 的接收器 输入电阻 。 标准允许 总线上最 多有32个 “1单位负载 ” 器件 , 来自每个 器件 (Tx或Rx ) 的负载必 须 ≤ 1 m A ( 总线有12 V偏压)。

1.2RS-422与RS-485对比

RS - 422非常类似 于RS - 485 , 但RS - 422只允许总 线上有1个Tx和最多10个Rx。 这种单Tx多Rx配置称为 多点通信 或广播网 络 。 一个驱动 器限制消 除了对Tx启用引脚 的需要 , 这可将终 端要求减 少至一个120 Ω 电阻 , 并使全双 工收发器 或独立的Rx和Tx IC的使用成 为必要 。 RS-422网络比RS-485网络简单 得多 。

1.3RS-485接收器(Rx)

标准RS-485 Rx将高于+200 m V的任何差 分电压 (引脚A- 引脚B) 均视为逻 辑1,将低于 -200 m V的任何差分电压视为逻辑0, 这些输入阈值在 -7 V~+12 V的宽CMR范围上必 须得到满 足 。 在-200 m V与+200 m V之间的任 何Rx输入电压 ( 如0 V差分电压)逻辑值是 不确定的 。 驱动器的±1.5 V差分输出 电压 (VOD) 与接收器 的 ±200 m V阈值间的 大差量 , 会产生优 良的抗噪 性和处理 来自长电 缆的衰减的能力。 标准允许1条总线上有32个单位负载(UL),其中1个UL规定为在 总线对地 电压为 +12 V时消耗电 流不超过1 m A的器件 。

1.4RS-485发射器(Tx)

标准RS-485 Tx是一个带 差分输出 的驱动器 , 规定为向 一个54 Ω 差分负载 提供至少1.5 V差分电压 ( VOD) 。 54 Ω 负载是在 最多允许 两个120 Ω 终端电阻 与32个1 UL接收器并 联的条件 下得出的 。 RS-485产品族通 常包括输 出压摆率 设置为适 应两种或 三种数据 传输速率 的驱动器 。 对较低数 据传输速 率应用采 用正确压 摆率限制 的器件可 最小化电 磁干扰 ( EMI ) , 并减小不 理想的发 射线匹配 和终端所 造成的影 响 。

1.5基础RS-485收发器

短距离 、 简单和低 节点数目 网络常常 使用低成 本RS-485收发器 。 短距离网 络不会获 得大量共 模电压 ( CMV ) , 所以除了RS - 485标准CMR它们不需 要更多东 西 , 也不应当 需要过压 保护 (OVP) 。 节点数少 于32的简单网 络不需要 分数单位 负载器件 ,如果电缆 不频繁连 接和断开 ,可能也不 需要静电 放电(ESD)保护 。 不过 , 一些基础 器件确实 包括 ±8 k V~ ± 15 k V人体模型ESD保护 。 RS - 422网络有一 个始终启 用的驱动 器 , 所以总线 始终受到 驱动 , 且不需要 总线偏压 。 如果总线 短路 ,则意味着 它不需要 被当作发 射线 , 或者如果 数据传输 速率非常 低 , 则可能不 需要总线 终端 ,基础RS-485收发器就 够用了 。 但是 ,当多驱动 器RS-485系统需要 终端时可 能会出现 问题 。

请考虑当 总线空闲 ( 没有Tx主动驱动 总线 , 例如当在 总线上的Tx之间切换 时 ) 时图2所示电路 会发生什 么情况 。 由于总线 上的所有Tx都是三态 的 , 所以差分 终端电阻 将总线电 压迅速降 低至接近0 V差分电压 , 这在前面 的描述中 是一个不 确定的电 压等级 。 总线上存 在该电压 时 ,Rx可能驱动 其输出 (Ro) 至1或0 , 或者在更 坏的情况 下 : 其可能出 现摇摆 。 这是有问 题的 , 因为监测Ro的微控制 器 (μC) 可能将任 何从高到 低的过渡 解释为 “ 起始位 ” 信息 , 摇摆的Ro会浪费宝 贵的 μC带宽 , 因为其会 试图处理 无尽的虚 假信息流 。

总线电压 迅速降低 问题的经 典解决方案是添加总线偏压电阻,如图3所示 。 上拉和下拉电阻会将差分总线电压 偏置到几 百个m V的正电压 , 这会在总线空闲时保持逻辑1电平 。 遗憾的是,此方法需要在用于提供 抗噪性的总线空 闲电压和Tx负载之间 进行平衡, 使设计任务更加复杂,并添加从Vcc至GND的DC电路路径 。 要在60 Ω( 两个并联 终端电阻) 上获得最小(0噪声容限)+200 m V DC偏压需要3.33 m A电流 。 使用3.3 V供电电压 , 产生该电 流所需的 偏置电阻 为每个470 Ω , 这是相当 大的负载 。 Tx负载的这 一增加会 显著减少 总线上允 许的收发 器数目 。

更新的 “全功能 ”RS-485收发器通 过一项特 殊的故障 保护功能 来解决这 个问题 。

1.6全功能RS-485收发器

更新的RS-485 IC是 “ 全功能 ” 收发器 ,包括先进 的Rx故障保护 功能 、 分数单位 负载和经 过改进ESD电阻 。 例子包括 来自Intersil的ISL317XE和ISL315XE收发器产 品族 , 前者面向3.3 V应用 , 后者面向5 V应用 。

1.7完全故障保护(FFS)Rx

在过去二 十年中 ,RS-485收发器增 加的最重 要功能之 一是接收 器完全故 障保护 (FFS) 功能 , 尽管其并 不包含于RS-485标准 。FFS意味着无 论Rx输入是浮 空的 、 一起短路 的 , 还是未被 驱动的和 被终端电 阻短路的 ,Rx均可将其 输出驱动 至定义状 态 ( 通常是逻 辑1 ) 。 如前面所 提到的 , 只要端接 的多Tx总线不是 被主动驱 动的 , 上述最后 一个条件 就会出现 。 FFS Rx的出现通 过重新定 义Rx输入阈值 解决了总 线电压迅 速下降问 题 。 通过将Rx输入高阈 值改变为 很小的负 差分电压 ( 通常为 -20 m V ~-50 m V),Rx现在将0 V差分电压 识别为有 效高输入 电平 。 该改变仍 然符合RS-485标准 , 因为大于 +200 m V的任何电 压仍然被 视为高电 平 ,而负Rx阈值保持 不变 。 FFS Rx消除了对 总线偏压 的需要 ,这允许总线负荷最大数量的收发器。

使用FFS Rx会产生两 个缺点 。 首先 , 由于输入 阈值切换 区间被切 成两半 : 从400 m V到约200 m V, 所以难以 在Rx输入中设 计过多滞 后 。 因此 ,FFS Rx滞后约20 ~40 m V, 而非FFS Rx可能约大 于70 m V, 所以FFS Rx的抗噪性 低于标准Rx 。 其次 , 不对称FFS切换点可 能在具有 缓慢总线 过渡的网 络上造成 占空比失 真 。

1.8分数单位负载

随着网络 节点数增 加到32个以上 ,标准RS-485器件的用 户需要添 加中继器 来将网络 分成32个UL节点段 。 全功能产 品族通过 实施具有 较高输入 阻抗的Rx来解决这 个问题 , 这允许总 线上有更 多器件 , 同时仍然 满足RS - 485 32 m A最大负载 电流要求 。 1/4 UL器件拥有 ≤250 μA的输入电 流 , 所以总线 上允许有128个收发器 (128 ×250 μA =32 m A) 。 1/8 UL器件拥有 ≤ 125 μA的输入电 流 , 所以总线 上允许有256个收发器 。 被禁用的Tx负载电流 通常可忽 略 , 所以负载 计算主要 考虑Rx输入电阻 。 单位负载 概念是严 格限制于DC负载的 , 所以AC考虑 ( 例如电缆 的长度 、 节点的间 距或节点 的电容 ) 可能使节 点数目限 于小于UL允许的值 。

2静电放电(ESD)保护

2.1增强的ESD保护

全功能收 发器还包 括对总线 引脚的增 强的ESD保护的一 些形式 。 总线引脚 通常连接 至设备外 表面上的 暴露端口 。 这一暴露 使端口特 别易受ESD事件影响 , 仅仅连接 带电的接 口电缆就 可能使未 受保护的 收发器损 坏 。

总线引脚ESD保护遵循 以下两种 标准之一 : 广为人知 的人体模 型 ( HBM ) 标准 , 常见于美 国 ; IEC61000 4 - 2 ( IEC ) 标准 , 常见于欧 洲并且日 益被全球 接受 。 HBM试验模拟 的是制造 和搬运期 间遇到的ESD事件类型 , 而IEC ESD试验是一 项终端设 备试验 , 目的是使 设备能够 经受野外 遇到的ESD事件 。 IEC ESD标准包含 两种试验 方法 : 一种是接 触法 ( 与HBM一样 ) , 一种是气 隙法 。 在气隙法 中 , 将一个带 电电极移 近受试引 脚 , 直至电极 通过气隙 对引脚放 电 。 接触法是 使电极在 带电前接 触受试引 脚 。

HBM和IEC61000标准的最 大差别是 放电网络 中的元件 值 ( 参见图4)。 IEC61000标准的电 荷存储电 容大50% , 串联限流 电阻为330 Ω ( HBM是1 . 5 kΩ ) 。 这一较低 电阻值可 使峰值ESD电流增加 近四倍 , 导致严格 得多的ESD试验 。

表1显示了IEC ESD模型和人 体模型的 差异 , 可以看到 ,IEC的每个参 数都更加 严格 。 除了高近 四倍的峰 值电流 , 脉冲上升 时间也显 著更快 , 迫使片上 保护电路 更快作出 响应 , 所有脉冲 能量在少 一半的时 间内被输 送到IC,且IEC要求10个ESD脉冲而不 是3个 。

如表1所示,HBM和IEC ESD各有3个和4个分类等级。 全功能收发器使用 的特殊ESD结构使它 们能够达 到每个标 准的最高 等级 。 这些高ESD结构可为IC提供保护 , 无论其是 否带电 ,且不会干 扰RS-485标准的 -7 V ~+12 V CMR。 对接口IC增加IEC61000 ESD保护可通 过消除对 电路板级保护的需要,为设计工程师节省时间和金钱,并最大限度减少由于ESD损坏造成的现场退货。

2.2具有大差分输出电压(VOD)的全功能收发器

有些标准 ( 如Profibus DP) 对物理层 使用RS-485, 但要求大 得多的2 . 1 V Tx VOD来实现更 佳的驱动 和抗噪性 。 例如 , 来自Intersil的5 VISL3150产品族具 有2 . 4 V的最低VOD, 这比标准RS 485 IC提供大900 m V的抗噪性 , 而40 Mb/s ISL3159E提供2.1 V的最小值 。 另外 , 大VOD还允许这 些收发器 驱动比RS-485标准要求 的两个终 端更多的 负载 。 ISL315XE收发器能 驱动RS - 485要求的1 . 5 V VOD到达6~8个终端 (RS-485要求的3~4倍 ),使它们成 为 “星形 ”网络或需 要两个以 上终端的 非标准网 络的理想 之选 。

2.3过压保护(OVP)器件

当供电电 缆和数据 电缆处于 同一线槽时 会出现另 一个应用 问题 。 接线错误 、 连接松动 甚至焊料 残留物都 可能造成 电力线接 触PCB上或连接 器中的数 据连接件 。 由于工业 电源电压 一般超过20 V, 所以与数 据线接触 会造成未 受保护的 标准RS - 485收发器损 坏 。 由此产生 了过压保 护或故障 保护收发 器 , 其设计使 得RS -485总线引脚 能够承受 远高于RS-485标准要求 的电压 。 OVP器件 ( 如ISL3243XE和ISL3249XE) 提供 ±40 V至 ±60 V的过压保 护 , 以及宽共 模电压范 围 (CMR), 可高达RS485标准要求 的范围的 两倍 。 更宽的CMR允许在长 距离网络 或嘈杂环 境中经常出现的共模电压获取。 Intersil OVP器件的规 定是CMR为 ± 15 V ~ ± 25 V , 意味着发 射器和接 收器甚至 在面临大 共模电压 时也能通 信 。

高电压承 受能力的 一个关键 优势是容 易设计总 线引脚保 护网络 。 如果DC或瞬态总 线电压可 超过收发 器的总线 引脚额定 电压 , 则必须为 收发器设 计添加瞬 态电压抑 制器 ( TVS ) IC等外围保 护器件 。 - 7 V ~ + 12 V标准CMR的不对称 性使得难 以使用基 础双向TVS IC 。 选择 ±12 V TVS允许负电 压超过收 发器的-7 V限制 ,而使用±7 V TVS需要截去 标准的 +CMR的40% 。 相反 , OVP收发器的 对称总线 引脚电压 可轻松适 应双向TVS保护 , 且因为TVS硬箝位电 压与总线 引脚损坏 电压间的 额外余量 使该保护 更强大 。 例如 ,在要保护 具有±25 V CMR的OVP器件时 , 只需选择 关态电压 高于 ±25 V且低于OVP等级的双 向TVS 。 需要牢记 的是TVS器件的硬 箝位电压 通常比其 关态电压 高50% , 所以要选 择允许所 需CMR的最低TVS电压 。 事实证明 ,TVS电压处于 ±25 V~±40 V范围时能 够为±60 V OVP IC提供良好 的保护 。

除了 ±16.5 k V HBM ESD ,OVP和宽CMR特性使这 些器件成 为市场上 最可靠的RS - 485收发器 。 它们还是 全功能器 件 , 所以它们 具有FFS功能 , 并且只向 总线施加1 / 4 UL 。

2.4具有电缆反向功能的OVP器件

高节点数 目RS -485网络常常 因为接线 错误的节 点 ( 如数据线 互换 ) 而中断 , 但测试和 重新连接 连接器是 一项手动 和耗时的 任务 。 更好的解 决办法是 使用具有 电缆反向 ( 亦称极性 反转 ) 功能的RS - 485收发器 。 只需移动 一个跨接 线或改变GPIO线的状态 即可反转 收发器的 极性 , 使接线错 误的节点 在总线上 正常通信 。

使用传统RS - 485收发器时 , 接收器 / 发射器A / Y引脚是非 反向输入 , 而B / Z引脚是反 向连接 。 反转这些 引脚与总 线的连接 会使所接 收和发射 的数据反 向 , 导致通信 错误 。

具有极性 反转功能 的收发器 在极性反 转输入处 于非活动 状态时类 似于正常 收发器 , 但在极性 选择输入 切换至活 动状态时 会反转总 线引脚的 极性 。 因此 ,B/Z引脚变为 非反向引 脚 , 而A/Y引脚变为 反向引脚 ,所以收发 器现在可 正常通信 ,即使其总 线连接是 反向的 。 ISL3248XE 5 V产品族以 及3 ~ 5 V ISL32437E和ISL32457E全都包括 电缆反向 功能 。

电缆反向 功能的一 个问题是 前面描述 的反向还 会使完全 故障保护 输出状态 反向 。 因此 ,激活电缆 反向功能 会使接收 器在其输 入为浮空 或一起短 路时输出 一个逻辑 低值 , 这与 μC的期待是 相反的 。 Intersil通过实施 一项专利 功能解决 了这个问 题 , 该功能不 管收发器 是正常还 是反转极 性状态下 均可保持FFS功能 ,使Intersil器件易于 使用 。

2.5极高速收发器(>25Mb/s)

接近实时 的应用 , 如机器人 、 电动机控 制 ( 如En Dat2.2 ) 和数据采 集等 , 都需要最 高数据传 输速率 ( > 25 Mb / s ) , 以最大限 度缩短延 迟和增加 吞吐量 。 极高数据 传输速率 要求低Tx和Rx偏移 ,以最大限度减轻 占空比失 真 ,以及低元 件-元件偏移 , 以支持高 速并行应 用 ( 如SCSI Fast - 20和Fast - 40 ) ——— 这时数据 偏移是个 严重问题 。

作为低偏 移的重要 性的一个 例子 , 我们考虑 各具有5 ns偏移的一 个Rx和Tx。 对其中任 一器件输 入一个100 ns (10 Mb/s) 脉冲会导 致一个95 ns ~105 ns的输出脉 冲 。 如果偏移 是在同一 方向 ( 加性 ), 则在两个 μC间发送的 一个数位 可能在接 收器端小 至90 ns。 这只是10% 失真 , 但如果相 同的Rx和Tx发射一个40 Mb/s信号 (25 ns位宽 ), 则相同的 偏移会导 致不可接 受的40% 脉宽失真 。

高速器件(例如来自Intersil的产品 ) 提供1.5 ns的最大Rx和Tx偏移 , 以及4 ns的最大元 件 - 元件偏移 。 ISL3179E(3 V) 和ISL3159E (5 V) 的数据传 输速率规 定为40 Mb/s, 而ISL3259E ( 5 V ) 的数据传 输速率可 达100 Mb / s 。 所有元件 都有125 ℃ 选项 ( 扩展工业 范围 ) , 以适应电 动机控制 应用的高 温条件 , 这些器件 采用MSOP和DFN封装 , 以适应空 间紧张的 应用 , 并提供 ±15 k V IEC ESD保护等级 。 另外 ,ISL3159E和ISL3259E的Tx VOD> 2 . 1 V , 使它们成 为高速Profibus DP网络的理 想选择 。

3总结

基于VFP实现的作业收发 篇6

在磁盘文件中读写数据是最基本的程序功能,本文提到的FSO对象是VB中具有灵活而强大功能的对象模型,它是File System Object的英文缩写,解释为文件系统对象。这种对象模型在文件操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通过调用object.method方法,将一系列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通过设置对象本身的属性直接实现。FSO对象模型不仅可以象使用传统文件操作语句那样实现文件的创建、改变、移动和删除,而且还可以获取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信息,而以前要获取这些信息必须通过调用Windows API函数集中的相应函数才能实现。其实我们也可以在VFP中使用FSO对象,从而提高VFP的文件处理能力。在上机实验中,教师需要把所布置作业对应的文件在教师服务器和学生客户机之间传送。本文特意介绍了一种在VFP中利用文件系统对象FSO,实现基于局域网的作业收发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实用可行。

2. 相关设置

2.1 教师服务器

(1)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2)作业文件存放位置server作业$(共享、只读)

上机实验开始前,教师把实验文件复制到服务器"作业$"对应的文件夹中。实验开始后,学生运行客户机上的接收作业程序把作业文件复制本机硬盘上。共享文件夹“作业$”在共享名后添加一个“$”,其作用是在局域网上把该共享文件夹隐藏,可以避免通过网络邻居直接访问该文件夹,起到了一定的保密作用。

(3)操作结果存放位置server结果$(共享、可写)

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运行客户机上的提交作业程序把本机硬盘上的操作结果文件复制到服务器"结果$"的对应文件夹中。为了区分学生的操作结果,每个学生的目标文件夹由学生的学号、机号组合而成,如02130101.601。

2.2 学生客户机

(1)操作系统Windows XP

(2)开发工具Visual Foxpro 6.0

(3)C盘中存放接收作业和提交作业的应用程序,其中使用了文件系统对象实现作业文件及学生操作结果文件在教师服务器和学生客户机之间的传送。

(4)E盘作为专用盘,在实验过程中将用于存放学生的作业文件及操作结果。

3. 作业收发

3.1 接收作业

(程序界面如下图)

根据学生输入的学号、机号把服务器上对应作业的文件复制到E盘上,在复制前把E盘上所有文件删除,同时创建学号文件,记录学生输入的学号、机号,该学号文件以后将用于提交作业,为避免被学生修改或删除,需将其属性设为隐藏、只读。

get_from_folder="Server作业$"&&定义作业文件存放位置

put_to_folder="E:"&&定义复制作业目标文件夹

xh_dat=put_to_folder+"xh.dat"&&定义学号文件

fs=Create Object("Scripting.File System Object")&&创建文件系统对象

If fs.File Exists(xh_dat)

If Message Box("你的作业已经发送,再次发送将覆盖原有作业",1+48,"提示")=2

For Each fil In fld.Files&&删除目标文件夹下所有文件

If Upper(fil.Name)<>"WIN386.SWP"

fs.Delete File(fil.Path,.T.)

End If

End For

For Each fil In fld.Sub Folders&&删除目标文件夹下所有子文件夹

ts=fs.Open Text File(xh_dat,2,.T.)&&生成学号文件

ts.Write Line(Thisform.Text1.value+"."+Thisform.Text2.value)

&&在学号文件中写入学号、机号

fs.Copy File(fil.Path,put_to_folder,.T.)&&复制作业至目标文件夹

fil.Attributes=1+2&&设置学号文件属性为只读和隐藏

fs=Null

3.2 提交作业

根据学号文件中所记录考生输入的学号、机号,组合成服务器上具有特定名称的文件夹,并把学生的操作结果复制到该文件夹中。为了避免学生的操作结果遗留在机器的硬盘上,在提交作业的同时把E盘清空。

put_to_folder=put_to_folder+xh+"."+jh&&以学号、机号生成目标文件夹

If fs.Folder Exists(put_to_folder)

If Message Box("目标作业文件夹已存在,是否重新提交?",1+48,"提示")=2

fs.Copy File(fil.Path,put_to_folder)&&复制结果至目标文件夹

4. 结束语

利用文件系统对象FSO实现基于局域网的作业收发,由于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直接在计算机的硬盘上进行操作,读写速度快。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死机现象,不会对学生的操作结果产生影响,只需重新开机即可继续操作。整个作业收发的细节对学生而言都是透明的,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戴仕明,王映龙.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与应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做好高校的公文收发工作 篇7

当前阶段,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已经开始受到校级领导的关注和注意, 做好办公室的工作对于校级领导整体的工作安排其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办公室工作中的公文收发工作在其工作内容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因为其简单而没有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但是, 其公文收发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 其对于校级整体的工作安排, 对于领导审阅公文内容, 对于之后公文的核对复查都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文收发的重要意义

高校办公室公文的收发工作被很多工作人员认识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工作, 大部分人认为公文的收发仅仅需要人在传真件便等待, 待收到文件之后交到相关人员手中即可, 也正因为这种偏颇的认识使公文收发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其实, 公文收发工作是一件看似简单, 但是却非常重要的办公室工作, 其需要对所收到的公文进行审阅、核实, 需要将其交给相关工作人员手中, 进行文件的传递, 在面临数量较多的公文的时候还要对公文进行汇总整理, 以便于对公文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做好公文的管理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 才能保证事务的及时处理和解决, 才能保证校级工作的正常进行, 才能让高校的部门工作做到协调和配合。因此, 公文看似简单, 但其内涵丰富, 内容庞杂, 做好公文收发并不是一件小事。

二、如何做好高校的公文收发工作

1. 保证文件的规范性

做好高校的公文收发工作, 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规范公文的内容、格式等, 使公文做到规整, 便于对公文的整理。文件的规范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核对公文是否加盖单位公章; 第二, 核对签发时间是否正确、及时; 第三, 注意是否留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第四, 文件内容是否规范, 用语是否得体; 第五, 其是否带有附件, 附件是否完整、齐备。做好文件的规范性是为了防止公文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其他问题或者流转困难。

2. 给文件做好编号工作

工作人员在收发多份文件的时候, 要注意对文件进行整理、汇总, 进行编号的填写。文件编号可以根据工作人员习惯进行统一编排, 不过, 按照文档管理的编号要求来说, 一般顺序是: 发布年号—文件顺序号—发文部门代号—文件类别代号—公司名称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所设计的编号要做到统一, 免于因为编号不同而造成的文件丢失。

3. 接收文件后及时传阅

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公文, 执行过相关程序之后, 应当将公文及时交到各级领导手中, 不可在自己手中耽搁时间, 免于因为公文内容紧急而耽误信息的传达, 也免于因为延误流转所造成的文件丢失。

4. 及时跟踪文件办理进展情况

工作人员对于文件进入到流转环节之后, 不应当不闻不问, 认为是工作的结束, 而应当对文件的流转情况进行跟进, 与各个领导核实文件的阅读情况, 对于领导审阅完毕的文件要做到及时取回。对于有领导批示或者意见、建议的文件要及时将其流转到下一个环节或者部门, 进行信息的及时转达。必要的情况下, 要对文件流转情况进行记录, 防止工作人员因为文件流转情况的不了解而造成文件的丢失或者误传。

5. 及时记录领导批示

部分文件的收发是为了获得领导的批示, 对领导进行工作开展的请示, 因此, 此类文件必然会有领导的批示或者意见、建议。对于此类文件, 工作人员要做好及时的记录, 或者在办公软件中进行标注。这样就可以对重要文件有一个宏观把控, 在需要进行核对、审查的时候做到有据可查, 防止因为文件丢失或者找不到而对文件内容一无所知, 对工作造成延误。

6. 及时将文件数字化

当前, 办公室工作也已经进入数据化、信息化时代, 因此, 部分纸质文件完全可以转化成为数字文件, 在电子设备中进行保存, 比如通过扫描仪对文件进行扫描, 或者通过照相机对文件进行拍照等。数字化文件的保存量非常大, 并且便于查阅和管理, 在部分文件进行归档管理之后, 可以通过电子版的形式查阅, 方便管理人的管理和查阅人快速、及时进行查阅。

7. 及时完成文件的归档

工作人员对于所收到的文件要及时进行整理、汇总, 整理完成的文件及时进行分门别类、归档处理, 便于文件的整齐划一, 减少文件混杂所产生的错误, 防止文件的丢失, 保证文件的完整。

三、结语

高校办公室公文收发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细心的工作, 需要工作人员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小事, 只有做好细节处的公文收发、整理, 才能让公文收发工作高效高质运转, 才能让公文发挥其流转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保证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高校办公室管理人员要对此引起重视, 不断寻找好的工作方法, 促进公文收发工作不断前进。

摘要:高校办公室所日常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对公文的收发工作, 其工作对于办公室来说较为繁琐, 事务虽小但是其意义巨大, 因此, 做好办公室的公文收发工作需要引起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重视。本文对公文收发工作的意义进行阐述, 并提出做好公文收发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公文收发,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瑛, 吴蔚.浅谈公文管理对档案完整率的影响[J].城建档案, 2015, 07:45-46.

[2]邵明媚.收发公文不简单[J].秘书, 2015, 08:33-34.

高频收发讯机异常分析 篇8

关键词:收发讯机,收、发讯故障,通道异常,电源故障

目前, 浑江发电公司使用的高频保护装置专用收发讯机共8台, 其中YBX系列1台、SF-500系列2台, SF-600系列2台、GSF-6A、B系列3台。本文在简要分析高频保护装置专用收发讯机启讯、停讯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结合启、停讯中的常见问题及电源问题, 给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供大家参考。

1 简要介绍一下收发信机整机工作原理

上述介绍的几种型号和收发信机, 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均采用故障启动发信的工作方式, 正常时装置处于停信状态, 通道无高频信号传递;电力系统故障时, 受控于继电保护装置启信和停信。装置采用自发自收式, 收信和发信频率可以相同, 也可以相差0.25k HZ。

发信回路由“载供电路”为发信回路提供载波信号, 即工作频率信号。此信号经载供电路送入“前置放大”电路及“功率放大”部分。经过放大后的由保护信息调制的载频信号送入“线路滤波”及“发信输出”部分。由通道收到的载频信号, 通过“线路滤波”回路送到“收信输入”回路。

收信回路的工作原理为超外差接收方式, 传送到控制插件的高频信号经收信衰耗器与高频接收带通滤波器选择后, 送到混频器与载供电路送来的本振信号混频。另外装置控制电路还设有装置异常闭锁回路, 当该插件中逻辑关系发生异常时, 其闭锁电路自动发出启信信号, 闭锁两侧保护装置, 以防止误动。

2 收发讯机启、停讯电路分析

收发讯机共设有三种启动发讯方式:本侧试验启讯、远方启讯及保护启讯。

为了进行通道交换讯号试验, 设有远方启讯电路。任一侧均能单独地启动对侧发讯, 进行通道交换信号试验, 并能检测出本侧单独发讯、对侧单独发讯及两侧同时发讯的通道工作情况 (如图1所示) 。

在进行通道交换讯号试验时, 如果线路恰好在此时发生故障且需要传送保护信号时, 则试验回路立即被闭锁, 并延时开放, 使保护命令信号优先传送, 把接口 (保护) 来的控制讯号转换成相应的逻辑电位去控制“晶振合成”、“前置放大”等电路单元进行发讯或停讯。

3 启停讯回路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3.1 接收判别延时过长。

当收到对侧讯号时, 通过10号端子反映出由“0”变“1”态, 这时T1应延时5ms去用于接收判别回路和启动G1回路。如果该回路延时过长, 将影响保护的正确动作。现场实测T1延时达数十毫秒。检查发现T1长延时的原因为C2漏电和JC1-2特性变坏。3.2本侧启动发讯延时200ms的问题。当本侧启动发讯后, 应经过T3延时200ms去解除启讯回路, 此延时是为了保证对侧在断路器断开的情况下仍可靠远方启动。在运行缺陷处理中, 发现保护通道交换讯号不正常, 测试T3延时仅几十毫秒, 检查C4漏电和集成块JC2-2虚焊。3.3远方启讯不能开环的问题。运行中发现高频保护装置在正常运行时, YBX系列收发讯机手动发讯交换信号, 远方启讯不能开环。由上述分析知:当本侧瞬时按下发讯机试验按钮时, 通过G2等回路启动本侧发讯机发讯, 且收讯部分收到信号, 通过G1-T3、G5等回路 (延时200 ms) 去停讯, 再通过G3、T4等回路延时5 s后再发讯10 s停讯, 使远方启讯的闭环回路打开, 发讯机停止发讯。在缺陷处理中, 用示波器监视发现在发讯机停讯的瞬间, 有一个幅值有10多伏干扰脉冲, 使G2输出瞬时由“1”态变“0”态, 从而开始第2次启讯循环, 出现3次循环才能解环。分析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3.3.1收发讯机装置接地线接触不良。收发讯机接地引线直接接到端子排的带有光漆的槽铁上, 这种接地非常不好, 用万用表测根本与接地网不通。收发讯机在发讯、停讯时, 有关电路的电位跃变引起干扰脉冲使得发讯机停讯后又启讯。应将装置的接地线和高频电缆的接地线直接接到100mm2的铜排上, 防止接地不良引起干扰。3.3.2启讯回路的干扰。收发讯机与保护相关的启讯回路的干扰是造成远方启讯回路不能开环的因素之一。由于在保护屏上强电回路 (直流220V) 与弱电回路 (±15V、40V) 和从开关场引入的有关回路交叉在一起, 容易引起干扰。对于启讯回路的干扰, 采取将保护与收发讯机的有关连线换成屏蔽线的办法来处理。3.4如何解决频拍问题。当收信回路输入端同时存在两侧高频信号时, 倘若两侧高频信号幅值相近, 则在相位正好相反的那段时间, 两侧的高频信号将相互抵消而出现一个低谷, 当这一低谷的电平低于收信机的灵敏启动启动电平时, 收信输出信号就会出现一缺口, 这就是所谓的频拍现象。通常解决频拍的方法是将送入收信回路的本侧高频信号和来自对侧的高频信号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幅度差和频率差。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a.附加衰耗法。b.收信门控衰耗法。c.不等臂差接网络。d.石英谐振器频差法。e.晶体振荡器频差法。f.分时接收法。

4 通道回路异常分析:

4.1 采用远方启动功能检侧通道是否工作正常。

例如:当区外故障时, 导致正方向侧收信机收不到高频闭锁信号, 从而使正方向侧高频保护误动作。为了消除上述缺陷, 就采用了远方启动发信的办法。高频通道包括:高频电缆、结合滤波器、耦合电容器、高压输电线路等室外设备, 受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和风、霜、寸、雪、雷电的考验, 以及高频通道上各加工设备和收发信机元件的老化和故障, 都会引起衰耗增加。高频收发信机上设有通道检验按钮。正常时由运行人员有启信按钮启动高频收发信机向对侧发送高频信号, 并通过远方启动功能可以检测到本侧及对侧收发信机及通道的不正常工作状态。通过检测相应的电流、电压和收发信机上相应的指示灯来检查高频通道, 以确保故障时保护装置的高频部分能可靠工作。4.2高频通道衰耗普遍过高原因分析:高频通道衰耗过高, 应重点检查:4.2.1检查终端和桥路上的各段高频电缆的绝缘是否正常, 或桥路电缆有否断线现象;当桥路电缆断线, 衰耗会增加20d B以上的衰耗值。4.2.2检查结合滤波器的放电器是否因多次放电而烧坏, 致使绝缘下降。4.2.3阻波器调谐元件是否损坏或失效, 运行中可用测量跨越衰的方法进行检查, 或线路停电, 阻波器不吊下耦合电容接地方法检查阻波器的特性。4.2.4通道中各部分连接的阻抗是否有严重失配而引起较大的反射损耗。4.2.5在桥路上是否因变电所母线的跨越衰耗降低而产生了相位补偿。

5 电源回路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5.1 收讯机直流电源构成及波动问题。

收发信机的电源共分四组:-40伏稳压输出供装置功率放大器专用;24V为外部设备相连的接口电压;±15V为装置其余电器使用。-40伏直流稳压电源为集电极输出型, 由调整、放大、基准、取样、差动放大、起动电路、保持电路等组成。-40伏电源设有自动保护部分, 该稳压电路为集电极输出型, 本身就具有短路时自动截止的保护作用;但为了解决使用中偶然发生非直接短路状态下的过载问题, 所以增加了保护电路。24V、±15V稳压电源分别采用三端集成稳压器构成;为防止电压偏高偏低影响CMOS电路的正常工作;±15V电源中设有电压偏高偏低自动切断电源, 并提供报警接点。在缺陷处理过程中, 发现电源波动造成在通道交换讯号时, 出现过连续发讯10s不能开环的现象, 检查电源波形发现是电源输出不稳定所致。为了防止同类事件重复发生, 应在收发讯机直流电源回路加抗干扰盒以防此类情况的发生。5.2收讯机直流电源保护问题。收发讯机直流电源出厂调试的过电流保扩整定误差偏大 (YBX-1型40V 2.2A;SF-500型48V、3A) , 在发讯、停讯时电源波动较大。如果过电流保护整定不当, 电源保护频繁动作影响发讯功率和引发干扰, 使装置无法工作。可拆除收发讯机过流保护电路。

L波段机载收发信机设计 篇9

1设计原理和构成方案

收发信机[3,4,5]主要由发射通道、接收通道和本振源等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发射通道的主要作用是将输入的中频信号变频至射频信号,再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使信号达到一定功率输出。采用一次上变频的方式,主要由滤波器、混频器、推动级放大器、末级功率放大器等组成。

接收通道的主要作用是从空间接收到的电磁波中选出有用信号,变频至中频信号并放大滤波输出。采用一次下变频的方式,主要由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 混频器、AGC放大器等组成。本振源的主要作用是为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提供混频所需的本振信号,主要由晶振、频率锁相源、单片机等组成。

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共用天线口,通过TTL电平控制收发开关实现分时工作,发射占空比为25% 。当发射通道工作时,信号先进入中频开关,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发射信号的通断,同时对接收信号有一定的隔离。 之后信号上变频至射频信号,通过推动放大进入末级放大器输出功率,最终经过收发开关输出到天线口; 当接收通道工作时,信号先经过收发开关进入限幅器,其作用主要是抗大功率烧毁。之后进入预选滤波器,对信号选频,保证信号工作带宽及带外抑制要求。再经低噪声放大,混频滤波至中频信号,最后AGC放大输出。

2电路优化设计

2.1发射通道设计

发射通道的主要指标是发射功率、三阶互调、带内平坦度等。通过选取合适的器件及电路布局,以满足指标要求。

( 1) 发射功率的实现[6]。射通道推动级放大电路由2级放大器组成,前级放大器为宽带放大单片,后级放大器选 取富士通 公司的中 功率砷化 镓功率管FLL107ME,其1 d B压缩点为29. 5 d Bm,满足末级放 大器的推动需求。末级放大器选取富士通公司的大功率砷化镓 功率管FLL120MK,其1 d B压缩点为40 d Bm,满足发射通道功率输出要求。FLL120MK功率增益曲线如图2所示。

( 2) 三阶互调的实现。通常情况下,如果功放链增益不高,功率放大器在1 d B压缩点输出的三阶互调约为 - 18 d Bc,发射通道的推动级放大器和末级放大器均工作在1 d B压缩点以下,满足三阶互调指标。

( 3) 带内平坦度的实现。发射通道的前级均为宽带器件,带内平坦度主要由混频后的射频滤波器及后两级富士通功率管决定。通过选取合适的滤波器及调整功率管的匹配,使带内平坦度满足使用要求。

( 4) 电源控制电路。发射电路选用砷化镓功率管, 其工作时要求先加负压再加正压。在功放的电源部分加入时序电路,防止负压没有加上而导致瞬态电流过大烧毁功率管或引起电源过流保护。在电源部分加入TTL调制电路,通过高低电平控制功放正压的通断,配合输入端的单刀单掷开关及输出端的单刀双掷开关,实现收发隔离及切换。电源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2.2接收通道设计

在接收通道的设计中,增益、噪声系数、收发隔离、 动态范围等都是重要指标,低噪声放大单元和AGC放大单元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点[7]。

( 1) 低噪声放大单元。系统的前几级决定了噪声系数的大小,因此低噪声部分设计时,合理地选择元器件、分配噪声和增益,尤为重要。收发切换开关作为接收通道的第一级,要求具有较小的插损,同时其作为发射通道的最后一级,也必须具有高隔离度及通过大信号的能力。限幅器及预选滤波器在满足电性能指标和体积要求的情况下,也应使插损尽可能的小。低噪声放大器必须具备高增益低噪声的性能,接收通道选用万通公司的低噪声放大器WHM14 - 3020AE,噪声系数 < 0. 5,增益为31 d B。

( 2) AGC放大单元[8,9]。AGC放大单元选用2片AD公司的AD8367级联实现。AD8367是一个兼有VGA( 压控放大) 和AGC( 自动增益控制放大) 功能的可变增益中频放大器,可在DC ~ 500 MHz范围内稳定工作,最大增益可达42. 5 d B,具有45 d B可控范围。相比传统电路,AD8367在实现AGC功能时利用自身的平方根检波器检波控制,省去了耦合器、检波器等外围电路。

两级AD8367级联实现AGC功能一般有两种电路连接方式: 一种是利用内置检波器构成AGC电路。 级联时,前级工作于VGA模式,后级工作于AGC模式,后级的检波输出电平作为两级共同的增益控制输入; 另一种是利用外部检波器构成AGC电路。级联时两级均工作在VGA模式,外部检波电路给出的检波电平控制两级的增益,闭环形成AGC功能。两种工作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

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式电路简单、AGC响应时间快,但由于第二级内部检测的实际上是信号加噪声的功率,在信号本身功率小,噪声带宽又很宽的情况下,AGC对信号功率估测误差偏大,导致AGC调整不够准确; 第二种方式可对信号进行滤噪处理,AGC控制精确,但由于增加外部电路,电路结构较第一种复杂,且AGC响应时间长。考虑到整机体积及AGC动态范围并不高,这里选用第一种连接方式。

AD8367输入阻抗为200 Ω,当输入匹配时,输出级是一个低输出电压缓冲器,具有50 Ω 阻抗。当阻抗不匹配时,会引起较大的驻波和反射损耗,降低动态控制范围,甚至容易发生自激。AD公司推荐的电阻匹配方式如图6所示。

但实际应用中,这种方式会产生较大的插损,约为11 d B。AD8367的小信号增益为42. 5 d B,可计算级联的增益为

由式( 1) 可知,AGC动态范围达不到65 d B以上。 这里采用1∶ 4的阻抗变换器,实现50 ~ 200 Ω 的变换, 如图7所示。

实际测得变换插损约5 d B,可计算级联的增益为

由式( 2) 可知,AGC动态范围可达65 d B以上,且实测时无自激现象。

2.3本振源设计

本振源[10]在整个收发信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直接决定了整机的相位噪声,本振信号的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直接决定了整机的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

根据收发信机 的需要,本振源产 生一个带 宽100 MHz,步进1 MHz的L波段信号,功分两路提供给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本振源由10 MHz温补晶振、跳频锁相源及单片机组成。10 MHz温补晶振为跳频锁相源提供参考信号,在 - 40 ~ + 60 ℃ 工作温度下,其频率稳定度 < ± 1 ppm。跳频锁相源采用ADF4107锁相芯片,三线串口置数。单片机控制频率步进,同时对接收通道AGC电压采样处理,反馈给终端设备。本振信号的相位噪声指标为 - 95 d Bc@ 1 k Hz。

3测试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设计方案,研制出了L波段收发信机。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收发信机的测试结果较为理想, 符合技术要求。但考虑到现代无线收发系统的快速发展,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拟对部分电路进行改进。其中,为提高接收通道的动态范围,在AGC放大之前可考虑增加抑制度更高的声表滤波器,以降低带内噪声功率,提高AGC检测的灵敏度; 发射通道的输出功率 > 6 W,发射占空比为25% ,目前功率管采用直接螺钉紧固在盒体上的方式散热。若要进一步提高输出功率或加大发射占空比,以提高飞行通信距离,则需进一步考虑散热措施,以保证整机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此外,现代飞机尤其是小型飞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作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可通过提高预选滤波器及中频滤波器的带外抑制度,来实现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4结束语

上一篇:投资公司与制衡机制下一篇:购物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