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培养对策

2024-08-22

要求培养对策(精选7篇)

要求培养对策 篇1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的创造者, 电视节目是电视编导主观思想的直接反映。电视编导的专业程度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观众接受程度。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求电视编导正确认识观众的观看心理, 掌握观众的心理变化情况, 根据观众的审美需要创造出丰富多元、紧跟世界影视发展潮流的电视节目。因此, 电视编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丰富编导工作的相关经验,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观众的观看需求,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在传统电视节目的优点上进行创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电视编导工作。

一、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

(一) 勇于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电视编导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电视节目的丰富程度体现了电视编导人员的专业素养。电视编导的创新包含三个方面:第一, 电视节目内容上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平台增多, 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 以往的电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 电视编导在组织节目时要学会吸取其他节目的长处, 认识到自身电视节目的不足之处, 抛弃自身节目的缺点, 发扬自身节目的优点, 了解观众的观看需求, 丰富节目内容。第二, 电视放送信息的创新, 电视节目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之一,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及时性, 电视编导在把握电视节目的同时也要关注信息的更新, 及时替换过时的信息, 保证观众观看到的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及时性、新鲜程度, 加强观众对电视节目的信任感。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晚会是对一年以来人民的生活状况、热门资讯的汇总, 但是几年来由于在晚会上时常引用一些过时的流行语而招到观众的批评。因此, 在信息的选择上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 节目深度上的创新, 电视节目不仅仅是电视编导自身思想的体现, 也代表了一个团队, 一个集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 在电视节目的研究深度上要学会创新, 要向观众传达积极乐观的态度, 提供丰富的资讯的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现象或者政治敏感话题不应掩盖或者回避, 而是要如实地向观众反映, 适当地带有一些分析, 引起观众的深思和共鸣。

(二) 处变不惊的遇事态度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可以顺利播放的强大助力, 是整个电视放送机构的核心领导人物, 电视编导不仅仅要善于组织新闻信息, 确定节目立意, 了解观众的观看心理, 创造出满足观众视听观赏要求的电视节目, 还要具有处变不惊的遇事态度。在实际的电视节目直播中, 经常会出现突发状况, 如新闻直播中会发生直播人员新闻稿丢失、新闻内容与播放时的实际情况不符、现场设备损坏等, 或者文艺晚会中表演人数不够, 演出人员服装损坏, 舞台灯光背景不符合要求等, 这就要求电视编导具有处变不惊的遇事态度, 运用自己丰富的编导经验解决问题, 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 发挥电视编导核心人物的领导力, 调整直播进程, 调动所有的人力和物力, 在现有的情况下给观众呈现出最完美的电视节目。

(三) 对新闻的高度敏感性

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具有掩藏性的, 以记者为例, 同一条新闻也许有无数的记者去踩点、采访、排版发表, 但是同样的内容有的记者可以立刻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引人思考的长篇大论, 有的记者却只能简单地排列信息的顺序, 对别人的话简单重复, 言之无物, 更有甚者不经证实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胡编乱造, 混淆读者的认知。一个专业的新闻编导, 必须对新闻具有高度敏感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受表面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蒙蔽, 准确、及时地发现新闻的价值性, 要通过详细的调查和认真的采访, 呈现给观众真实的内容。例如, 曾经震惊全国的小月月事件, 如果一开始相关媒体报道时只是说小女孩被车碾压后无人问津, 那么这样的新闻就只能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一时谈资, 但是电视编导人员发现了这则新闻的严重性, 经过对受害者家人的采访, 对周围地形的查探以及监控录像的调取, 最终使观众看到了小月月被车撞倒后二十一位路人路过视而不见的冷漠, 这则新闻也被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 使得整个社会开始反思人性的冷漠和扶不扶的道德问题。在这个例子中, 电视编导对新闻价值的洞悉力, 遇事的行动力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四) 良好的道德素养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规矩, 新闻编导的工作跨度各个行业, 不仅要遵守电视部门的职业操守, 也要保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遵守其他行业的规定。例如, 有的记者在采访农学家培育的转基因工作的研究进程时, 专家会事先告诫那些转基因植物难以培育不能轻易触碰或者有些培育经验因为尚未看出研究成果不便告知采访人员, 但是有的电视编导一味地要求信息的详细性和真实性, 做出大意地进入研究领域造成研究成果的损失, 或者一味地追问培育方法, 就会引起被采访人员的反感。道德素养的另一个方面是坚守底线, 拒绝诱惑, 抵制暴力。电视节目不仅仅是电视编导自身思想的体现, 也代表了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 在电视节目的研究深度上要学会创新, 要向观众传达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或者政治的敏感面, 要敢于揭露, 敢于批判。由于电视编导接触的行业多种多样, 在真相被揭露之前, 为了掩盖真相, 电视编导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权利、财力诱惑或者人身、精神威胁, 但是编导人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 保持良好的道德素养, 向观众揭露事实的真相。例如, 之前的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曾经是奶粉行业的几大巨头之一, 但是企业人员为了降低成本,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牟取暴利, 造成了不少家庭的悲剧。相信以三鹿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和企业财力, 电视编导在新闻报道前一定受到了诱惑或者威胁, 但是相关人员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良好的道德素养, 向人们报道了这一真相, 替受害的家庭伸张了正义, 也敲响了全国食品安全的警钟。

能力是一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遇事能力、自身性格的综合表现形式,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价值衡量的重点。能力与天分不一样, 天分是天生的,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而能力是后天培养的, 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的。

二、电视编导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接受观众的批评

观众是电视节目的直接观赏者, 也是对电视编导的能力最有资格的批判者。电视编导要想提高自身能力, 就要善于接受观众的批评, 听取观众的意见。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对节目的质量打分, 这个分数就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收视率可以直观地反映观众对电视节目类型的喜恶, 好的节目不怕没有观众。例如, 在如今全民追求娱乐和速食文化的社会潮流下, 焦点访谈、法治报道这些讲究实证, 分析群众身边案件的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是居高不下。但是电视编导也不能过于看重收视率, 仅仅从收视率中分析得失。电视编导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与观众交流, 近距离的听取观众对节目的意见, 不断的改进节目, 促使节目进步。

(二) 在集体工作中积累经验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电视节目的形成不可能靠一个人的能力, 而是要依靠电视编导这个集体的力量。电视编导团队的所有成员就是组成木桶的木板, 一个木板的高度不够木桶都不能装满水, 团队也是这样。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初入集体时, 不要急于表现自己, 而要听取前辈的教导, 学习前辈在采访、取材、写作方面的工作经验, 迅速习惯集体的工作节奏, 快速融入电视传媒集体。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于新闻的分析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但是也不可过分相信自己轻视新人, 在提携新人的过程中也要发掘新人的闪光点, 让新人有发挥的余地。电视编导人员相互信任, 相互帮助, 有利于缩短成员之间的距离感, 减少工作压力和猜忌, 建立和谐友好的工作关系, 帮助每个成员在集体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电视编导的能力, 创造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三) 学习不同的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新闻编导的工作跨度各个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规矩, 每个专业也有每个专业的知识。提高新闻编导的工作能力, 必须让编导人员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丰富的知识积累可以帮助编导人员在采访取材中发现新闻的细节问题, 保持对新闻价值的高度敏感性, 也可以增加被采访人员对编导人员的亲切感, 降低采访难度。例如, 在采访学者或者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时, 编导人员如果事先做足功课, 对要采访的人的成就有所了解, 在采访时就极易获得被采访人员的理解和共鸣, 帮助采访顺利进行。相反的例子可以看见, 在一些采访中, 记者采访一些年纪大的人时用普通话而不是老人听得懂的方言进行交流, 结果常常答非所问甚至遭到拒绝, 使得采访人员和被采访人员都尴尬, 如果记者学习一些基本方言, 情况就会是另一种样子。因此, 学习不同的知识可以帮助编导人员在新闻运作或者节目放送的初始阶段顺利进行任务, 也有利于提高电视编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四) 增强行动力

一条重要的新闻在发布会有无数的记者去踩点、采访、排版发表, 但是同样的内容有的记者可以通过观察写出引人思考的长篇大论, 有的记者却只能简单的排列信息的顺序, 对别人写过的话简单重复, 言之无物, 更有甚者不经证实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胡编乱造, 混淆读者的认知。这些质量不一的新闻背后不仅仅体现记者的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还要考验电视编导人员的行动力。在新闻的真相被挖掘出来以前, 摆在编导人员面前的线索和证据都是一样的, 有些事件甚至是一眼就有定论的, 最后成功报道新闻与否就看电视编导团队能不能以这些依据为基础, 调动整个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寻找更有力的辅证, 去证明自己的新闻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先到先得, 以人证和视频资源来说, 先采访到目击证人或者先拿到现场视频的就有优先话语权, 提出的观点也更能让观众信服。因此, 培养电视编导的能力, 要着重培养电视编导人员的行动力。

三、结束语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的创作者, 是整个电视放送机构的核心领导人物, 优秀的电视编导人员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处变不惊的遇事态度、对新闻的高度敏感性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 电视编导人员要善于接受观众的批评, 在集体工作中积累经验, 学习不同的知识, 增强行动力, 这样才能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节目或者报道。

摘要: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创造的核心团队, 主要通过结合纪实文字和艺术表现手法确定节目立意, 把握节目放送节奏, 创造出满足观众视听观赏要求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是电视编导自身想法的表现载体, 可以向观众传达电视编导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等电视编导的主观想法, 也可以展现一些社会现象、人文地理知识等客观内容。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于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就要求电视编导不拘泥于形式, 学会创新, 根据观众要求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作品。本文从客观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下对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 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在培养电视编导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编导,能力要求,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卓威, 张亚伟.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 (02) .

[2]杨璟, 周英静.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策略——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为例[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4 (01) .

[3]李晋林, 陈燃进.“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升本”个案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 (05) .

要求培养对策 篇2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也都把推进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跨越“起步期”,逐步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此作为物流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作支撑,但由于我国物流业一直是一个附属行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导致整个社会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国际物流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也日益国际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大量出现,由其推动和引领的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说,21世纪必将是物流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国际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新兴复合型产业,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运输、代理、仓储、信息、通关、商检、单证、保险等诸多领域。由于行业人才的紧缺,近两年相关人才的身价都在上涨,其中船员、船务、报检员等的薪酬年增长率达到10%~20%,单证员的薪酬涨幅在每年10%左右。在我国沿海地区,从事国际物流的月薪一般在5000元左右,最低也在2000元以上。但是在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不断加深,不论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对国际物流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改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业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2 高级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实际需要擅于处理第一线事务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开放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国际物流专业高级人才教育不但要与市场接轨,而且应该立足高校的优势特色,在物流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外向型的国际化职业定向。也就是说,高校的国际物流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国际通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强、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与惯例的复合型中、高级的现代物流管理专门人才为目的,其内涵应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结算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以及通关作业,包括报关、报检、报税、单据传递等活动。②仓储运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多式联运的操作流程和规则,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对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路线、人员等进行统筹安排。③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涉及多个环节,包含不同的成本及费用。物流专业人才应熟悉这些成本的种类、数量和度量,具有物流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知识。④安全管理知识。国际物流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运输方式,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安全隐患,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管理和货物保全的知识,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⑤法律法规政策。熟悉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并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备:①英语应用能力。从日常沟通、商务谈判到合同签订,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高级国际物流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②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系统是整个物流运作系统的神经中枢,指挥和控制着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能够综合应用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③经济现象观察与分析能力。国际物流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以实现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活动。这要求国际物流高级人才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环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精准的分析能力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防范各类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和抉择。

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铸造:①道德修养,注重人格品质的塑造。②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类、科技类、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培养,提高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等。③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物流服务具有顾客参与、多个主体参与的多个环节的特点,从业人员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

3 高校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上,目前高校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离市场对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由于国际物流专业同国际贸易、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许多相连专业的关系,不容易划得很清楚,许多培养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院校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企业或国际跨国公司目前国际物流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只重视眼前的效益,只重视立即能提高学生国际物流师、国际货代员、报关员等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而忽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其次,国际物流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目前虽然中国国际物流专业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国际物流专业设立的理论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引进的一些国外理论和教材的本土化程度低;国内的教材较多,但大多雷同,且缺乏广受师生欢迎的权威教材。目前中国的国际物流教育无论在教材的采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难以与国际接轨,尚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再次,当前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不够重视。比如国际物流将会与国际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国际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薄弱,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很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缺乏符合国际物流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走上国际物流工作岗位,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思路

4.1 加强课程设置建设

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根据国际物流业的情况,适时增加部分新知识、新技术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知识面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要突出国际化性,以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等相关理论体系为基础教育,以国际化物流管理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如课程设置上开设《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全球采购》、《国际货物仓储管理》、《国际货物保险业务》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同时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四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也未趋于稳定和成熟,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动态稳定。

4.2 实施“双证书”制度,培养两型国际物流人才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还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培养方式,承担的主体也不相同,分别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传统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它们相对分离,难以实现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互相跨越与融合。作为国际物流专业,要想从事国际物流报关通关、报检工作,必须通过国家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考试,获取国际物流师等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必须变革目前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两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所授课程覆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以学分作为“双证沟通”的纽带,把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积累就业资本。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为就业积累资本。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国际物流专业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应该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构建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点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进行课堂的基础性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演示、课程设计等方式,由教师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课堂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法等。

其次,建立国际物流实验室,进行专业校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包括:熟悉物流信息技术,如EDI、GIS/GPS、条形码等;物流专业软件,如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物流综合软件,如ERP、现代物流实训系统等。由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可辅助建立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纸制单证的填制、电子模拟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等主要环节模拟实习等。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过程,通过国际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生国际物流操作能力和国际物流管理水平;通过强大的国际物流系统模拟演练,学习国际物流管理方法及原则;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国际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最后,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报关行、进出口公司、货代公司,定期进行顶岗实习。高校可与国际化运作的国内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国外工商企业和国外物流企业的国内分公司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岗位实践。另外,还可聘请跨国公司的物流管理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展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

4.4 加强“外向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行教师队伍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企业实践较少,企业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具备实践经历的“外向型”国际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国际物流教育、办好国际物流专业的关键。“外向型”师资的一个培养途径就是让物流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次到企业参加实践,高校可鼓励在职教师到具备国际化运作的专业物流企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实际运作,使得在职教师能够了解这些物流企业管理的最新动态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同时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此外,培养外向型师资,还可以通过聘请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和全球500强企业中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客座教授,使教师能够和世界物流领域的领头人面对面交流,接触到最前沿物流国际化运作的理念,使教师能够站在国际平台上,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物流问题。这样,使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4.5 学习香港高校经验,培养复合型人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知名港口城市,在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强调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式的复合型、实践型和系统型。香港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以“运输”为重心。为了适应香港物流业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分别开设了有关物流的课程。香港地理位置特殊,香港各大学开放与物流相关的课程均与运输(航运)相关,香港理工大学设有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开设了运输物流课程,香港大学设有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系,香港中文大学设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香港城市大学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管理课程。中国的国际物流呼唤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掌握前沿信息的复合型人才。香港物流人才的培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辅以适当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科研选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科研积极性。

5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应更具超前的眼光与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物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我国的国际经贸发展输送大批理论与实践均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国际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宓,彭纯军.我国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72.

[2]樊思远,徐梅.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8):124-125.

[3]付秋芳.一个培养国际通用型物流人才的个案分析[J],中国市场,2007,(2):16-17.

[4]王辉.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68-71.

现代商务秘书素质要求及培养 篇3

一、商务秘书涵义

1. 国内外秘书学界关于“秘书”的定义

(1) 秘书, 在我国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院校内的一种行政职位。

(2) 秘书或秘书工作者是各级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员的参谋和助手, 主要职责是协助决策, 承办业务, 摘好行政工作。

(3) 秘书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

(4) 秘书应是主管人员的一位特殊的助手, 她 (他) 掌握办公室工作的技巧, 能在没有上司过问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贵任感, 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主动性和正确的判断力, 并在给予的权力范围内做出决定。

(5) 秘书是指具有熟练的办公室工作能力, 不需上级教促即能主动负贵, 积极进取、干练果断, 能在授权范围内做出正确决定的经理助手。

2. 尽管定义不尽相同, 但一般都包括以下涵义:

(1) 秘书是组织中为领导者协助管理的助手, 即秘书的辅助功能。

(2) 秘书是组织中具有有限权限的管理者, 即秘书的执行功能。

(3) 秘书必须具有一定文书处理、办公技巧, 即秘书的专业性。

商务秘书是指在工商企业中从事秘书工作的专业秘书。由于工商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性质上与国家机关单位、行政、党团不同。商务秘书面临的环境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对商务秘书的素质要求也有自身的特点, 例如商务秘书更强调平等合作, 商务秘书面临更多的商业数据处理等。

二、商务秘书的素质要求

与其他行业秘书比较, 商务秘书处于商业环境之中, 商业环境具有多样性、营利性、易变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这对其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商务秘书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学习应变能力、良好的知识结构、快速处理信息能力、较强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商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经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前提。商务秘书必须时刻保持求新创新的精神状态, 在固有模式中努力出新招、创新意, 如将繁琐的办文程序简化, 以多媒体手段管理文档等, 就会使秘书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方法不断出新。经济创新的丰富内涵和企业工作的快节奏, 以及秘书工作服务性协调性强的特点, 要求企业秘书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较强的学习应变能力。

商业环境是易变的, 新情况时有出现、新知识层出不穷, 商务秘书应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新的情况。这种学习能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自主学习;二是强调持久的、终身的学习;三是强调“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四是强调“双环学习”;五是强调学会学习;六是强调学后有新行为;七是强调组织学习。商务秘书要对各种巨大变革的突发事件具有应变能力, 以适应商业环境的多变性。

3. 良好的知识结构。

商务秘书面临处理行政、经济、法律、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商业调查等中信息和情况的要求, 从而对其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商务秘书的各种结构来看, 必须要具有文、工、商、农和行政、技术、管理、公关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秘书知识要求来看, 必须要具有法律学、市场学、价格学、预测学、消费心理学、公关学、经济法学、行政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现代企业管理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等知识。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 对我国各行各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大大提高。商务秘书都要掌握英语, 这是全球多边贸易的基本要求。

4. 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商务秘书要加工处理各种商务信息, 要对商务数据进行迅速处理为领导提供帮助。这要求商务秘书能熟练应用各种工具、方法提高处理信息能力。例如,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及外国跨国公司的大量涌人,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多地通过电子商务手段解决, 无纸办公、无纸贸易将成为现实。同时, 每一个办公室中的秘书面临的都是与领导等同的网络信息资源。

5. 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商业活动本质是平等的自愿基础上的交易, 需要参与方的合作才能实现。商务秘书应具有合作精神, 结成创新团队进行工作。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经济、社会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信息获取、经济运作、科学研究以至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学会合作也是商务秘书的一项重要能力素质。商务秘书的职业特点, 使商务秘书处于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中心, 特别要求秘书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自己融入组织环境之中。

三、商务秘书的素质培养

为了培养商务秘书必需的基本素质能力,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施信息培训制度。

必须制定并实施严格的信息素质培训制度, 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加大对商务秘书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力度, 增强各种应用、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进行自我教育, 更新知识。

没有知识的更新, 很难实现工作的创新, 一方面组织单位要为秘书的自学和脱产深造创造条件, 努力扩大秘书的知识面, 使他们不仅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将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 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开展管理和辅助管理。

3. 培育创新思维。

秘书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 也有创新问题, 无创新就无发展, 无创新思维就无创新工作。秘书人员要在做好服务性、辅助性、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开动脑筋, 对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语言。

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工作水平。

业务培训有岗前培训、参加管理研讨班、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目的都是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 提高秘书的工作能力。

摘要:商务秘书具有一般秘书的共性, 但也具有本身的特点。商务秘书的素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经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等。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商务秘书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商务秘书,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蓓蕾:现代秘书工作引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篇4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会计风险越来越大,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工作创新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会计人员更要时刻感到危机感的存在,把学习放在首位,从多层次上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尽快接受新的方法、新的信息;会计工作的能力化,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面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面前,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有应付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工作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具备综合型、符合型、外向型以及具有通晓国际惯例和国际准则、中外兼通的能力。

(二)科学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1世纪的经济是向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经济,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理论与实物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冲突,会计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展、延伸,管理分析的智能越来越重要,会计信息的获取空间和利用范围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会计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手段的变化与发展。

二、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综合型的知识结构。

综合型的知识结构是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包括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精神以及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调能力等等,特别还要注重对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时代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财会人员一般无法从惯例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要转变原有模式,就需要具有厚积而薄发的会计知识底蕴,并具备相当敏锐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以诚信为做人标准,更要有一流职业道德水准,严格规范道德行为,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财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即会计工作的合法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照会计法规、知法守法廉洁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在处理业务时,心无杂念依法办事。

(三)高标准的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日趋增多,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日趋简约,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也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选择空间,业务活动中,运用职业进行判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处理,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企业判断能力,进行选择,公正地反映企业情况,更快地促进企业发展。

(四)综合服务能力。

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会计活动只是涉及会计和财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服务领域从传统的查账验资,越来越多的向经营管理咨询、税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拓展,作为会计人员也要拓展会计服务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企业的决策者、投资者、管理者、社会公众和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各组成单位提供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表达分析能力。

(五)开拓创新的素质。

会计人员要了解企业单位所面临的企业环境、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企业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税负变化的趋势等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开拓创新的观念和发展思路,一方面是对会计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创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理论,又要具备探索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从会计核算到会计监督,从会计体系到会计制度,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需要不断地全方位的创新;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解决单位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对具体业务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

(六)较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

会计市场也将逐步与国际市场相融合,走向全面开放,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开放必将带来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将成为会计人员的新课题。会计人员包括岗位竞争能力,还包括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作用。一方面会计人员不能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还要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识,接人待物的宽容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

(七)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会计管理软件层出不穷,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会计电算化到网络服务代表了会计工作手段的发展方向,会计专业人才则必须具备新的会计工作手段的运用能力。

三、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

(一)强化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改革的深入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会计人员单纯依靠事后学习、学校教育是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必须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能教育包括基本技能和新技术、工具的运用技能,突出能力培养包括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会计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提高求异性、多向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思维能力,不断探索,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才能使会计工作在“会计奥运会”中不会落伍。

(二)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社会责任感。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已不单纯是会计人员自身修养高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会计工作质量高低,会计信息真假的问题,要使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准,寓道德教育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使会计人员按着职业道德标准去做。

(三)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定继续教育。

要探索新的会计继续教育方式,如在岗职位培训,网上在线课程教育,吸收西方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以理论基础、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脱产、半脱产、业余自学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准确搞好培训课程开发,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更新会计知识,建立新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会计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要建立新的会计知识技能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就应该具备先进性,着眼于新世纪的科学体系,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未来社会会计职业要求及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确定体系结构;实用性,结构体系与会计改革和会计实物工作紧密相联;科学性和规范性,新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应形成科学的体系,保持合理的结构,并根据发展和变化可以不断完善,逐步提高。通过新的会计知识技能体系来推动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完善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建立会计人员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浅析建筑人才要求与专业知识培养 篇5

据教育部, 建设部组织进行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显示, 建筑从业人员中约78%发布在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企业。今后10年的从业人员按3 000万考虑, 技术和管理人员要达到30%。生产操作人员高级工有持证人员总数的4.64%达到10%, 技师和高级技师由0.39%达到2%。在现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 要夯实土建行业从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适应不断提升的行业要求。如今的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懂技术知识, 有管理经验, 懂得工程运营的专业性人才。

一、建筑人才的素养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建筑行业的需求与日俱增, 土建行业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容, 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大规模的新型高层绿色建筑群的不断建设, 需要大量有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人才的不断涌入。据统计,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接近4 000万, 属于三大行业之一。占据从业人员中90%的是一线施工的家属人员, 而其中的大多数未经培训即上岗从事一线的施工。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仅占其中的9%, 这与其他行业的16%的水平相去甚远。这点暴露了土建施工行业的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型人才的极度缺乏。

但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与预算技术等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未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采用与吸纳。不断更新的项目要求和施工工艺亟待得到一线施工与设计人员的学习, 逐渐拓宽的土建行业对技术水平也提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先进的施工技术也影响着投资取向和整个施工进度。所以高校对培养新型人才, 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二、建筑人才的专业培养

1. 建筑符合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生活空间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能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人类改造自然或者是破坏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 建筑行业和相关的建筑衍生行业 (如钢铁, 水泥等产业) 带来的能源损耗以及物资浪费在全世界总的资源消耗中间占到很大的比重。现阶段我国总体建筑面积超过430万亿平方米, 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节能型建筑物, 建筑行业占总体能源消耗接近30%。从一个方面来说, 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 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 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 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 酸雨范围扩大。过度开发带来的是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以及出现建筑物周边建筑物的严重沉降, 严重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安全问题。另外一方面, 建筑物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超标, 使土建建筑物的整体成为危害健康的致命杀手。土建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否则带来的抗震以及设防方面的不合格。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由此建筑人才肩扛的责任愈加重大。

2. 建筑人才对新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现代建筑物的主要构成材料包含: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 最普通的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物是施工工序以及施工要求。但随着科技进步人才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施工工艺以及工程管理办法的不断涌现, 还有各方面人才的不断创新, 对于新型建筑人才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愈加的重要。时代发展使科学技术、个性化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完善, 具有新功能、新用途的创新型材料被不断的研发出来, 为建筑工程的不断革新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给建筑人才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 其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掌握各种新型技术和施工工艺。作为新型建筑人才, 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和土建工艺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 应实现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 绿色科学可持续以及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同时建筑物的智能化, 施工工序的简单化, 建筑结构的可靠化也很重要。建筑物的设计要符合人的个性化需求, 以及为个性的追求提供技术保障, 不仅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还要满足大众对建筑审美的期待, 这是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对美学的回归。对于当今高校教育更偏重理论设计方面, 高校教育主体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要走上一线施工岗位, 需要加强施工实践能力以及不断掌握新的施工工艺和技能。

摘要:笔者通过解析高校建筑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人才需求现状, 浅谈在学士培养阶段对土木类建筑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加强一线施工人员的技能培养和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中提出切身体会和宝贵意见, 对作为我国三大支柱行业的建筑行业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建筑人才,素质要求,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加强我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5 (1) .

[2]张明伟.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 2011 (1) .

个人理财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 篇6

个人理财是由专业的理财人员在综合分析客户的理财目标、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个人偏好的情况下, 对个人 (或家庭) 财产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管理的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

个人理财是以个人财产保值增值为终极目标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具有以下特点: (1) 理财产品的复杂多样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积累投资衍生产品的经验, 不断扩展涉足的领域, 理财产品在形式、特点上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外汇理财产品到人民币理财产品, 从短期产品到中长期产品, 从固定型收益到浮动型收益。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投资项目在技术要求、风险防范上等更需要专业化的理财支持。 (2) 理财客户的多样性。目前, 国内潜在不同阶层的家庭客户 (比如大众富裕阶层、百万富翁阶层、极端富裕阶层等层次) , 这些不同阶层的客户理财需求、理财目标、消费习惯、职业特点文化背景和承担风险能力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个人理财人员根据不同的客户的理财目标和要求, 量身订做个性化理财方案。 (3) 理财业务的专业性。理财业务是针对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 具体包括个人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资产和负债分析、现金流量预算和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投资目标确立与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子女养育及教育规划、居住规划、退休规划、个人税务规划及遗产规划等各个方面。 (4) 理财环境的多变性。个人理财业务与资本市场等理财环境密切相关, 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都对理财业务的收益水平、流动性、风险性产生深远影响。

二、个人理财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个人理财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门新型的复合型边缘学科和特殊职业, 其专业程度高、技术性强, 需要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这种高层次的人才应具备如下素质:

一是财经知识面宽, 熟练的投资技能与丰富的理财经验。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要求理财从业人员具有渊博的包括税务、金融、保险、信托、房地产投资、外汇、会计等理论知识在内的专业知识。同时, 个人理财规划师还要求精通公司法、证券法、商法、税法等财经法规。另外, 熟练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也是从事个人理财业务必不可少的专业要求。

二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客户的多样性决定了个人理财的个性化特点。而个性化的理财服务要求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在精通各种投资理财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具有丰富的沟通技巧和客户管理能力。从业者在执业过程中, 依据专业知识, 与客户进行广泛的沟通, 分析研究客户理财目标与财务状况, 在充分商讨、磋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职业判断, 提出理财建议与理财方案。这就要求执业者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同时, 鉴于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开拓能力的强弱将关系个人理财业务的份额以及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

三是严格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个人理财业务会涉及大量个人的商业秘密, 关系客户财富安全甚至可以改变客户未来的生活。因此, 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致关重要。个人理财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包括:正直、客观、称职、公平、保密、专业、勤勉等。其中, 保密、守信应是对从业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 个人理财业务的复杂性以及与客户利益的紧密相关性要求从业人员克尽职守、尽职尽责, 通过不断的努力胜任本职工作并尽全力维护客户利益, 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方案设计实现客户财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四是适势理财, 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从国际市场来看, 包括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股市、汇市、期市也发生剧烈振荡。从国内来看, 受成本拉动的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 我国CPI指数高居不下, 个人理财业务面临机遇的同时更存在巨大的风险。个人理财从业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趋势, 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汇率变动、房地产价格、黄金价格等投资领域的关键问题。另外, 中国资本市场前行的脚步, 始终伴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和市场机制的改革。理财人员应该时刻关注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审时度势, 为客户制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规律的理财方案, 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提高客户收益水平。

三、个人理财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 国内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具备国际职业资格的理财“高手”更属凤毛麟角。

一是个人理财专业人才匮乏。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与理财服务需求不断看涨形成反差, 我国理财规划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国国内理财市场规模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 至少要达到每三个家庭中就拥有一个专业的理财师, 这么计算, 中国理财规划师职业有20万人的缺口, 在中国, 只有不到10%的消费者的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 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8%。

二是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综合性理财从业经验。由于起步晚、分业经营等原因, 个人理财专业人员面临政策壁垒, 知识结构单一, 学历水平较低, 缺乏从业经验, 提供的的个人理财服务, 大多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 不能真正代理客户进行组合投资, 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 所以, 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某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负责人向作者反映:该银行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虽然都是筛选出来的, 其综合素质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 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的理财规划师的距离相差甚远。

三是个人理财人员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目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理财专业培训有两个:一个是由中国金融教育基金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 (FPCC) 组织的AFP和CFP培训, 一个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CHFP培训项目。但是由于起步晚, 难度大, 学费高等原因, 真正完成全部培训并成功拥有专业认证的从业人员为数不多。目前从业的个人理财人员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个人理财专业教育和培训。同时, 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 真正设立个人理财专业的大学也是微乎其微, 只有几所院校设立和“投资与理财”等专业, 和社会急需的个人理财人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关于个人理财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建议

其一, 高校增设个人理财本科专业。高等教育个人理财本科专业设计可以提供大量基础知识扎实, 视野开阔的专业人才, 为个人理财行业发展积累大量厚积勃发的专门人才。个人理财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具备经济、管理、保险、金融和法律等方面复合型知识结构, 掌握现代理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具有解决个人或家庭理财决策问题的能力, 能在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从事理财规划专业工作或在高校从事个人理财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个人理财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笔者认为, 除公共基础课程以外, 个人理财专业理论课程应该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律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国际贸易与结算等、经济应用写作、消费心理学;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财务分析、个人理财基础、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证券投资学、客户关系管理、个人税务筹划、退休养老计划、遗产规划等。

实践环节是培养高质量个人理财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教学计划中应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个人理财专业实践环节课程应包括不定期实践环节和定期实践环节两部分。不定期实践环节主要是配合理论教学课程而进行的案例教学, 以案例调查、案例分析讨论、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为主;而定期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在高年级安排的专业实习/设计。专业实习/设计是学生掌握个人理财实践知识的关键环节, 应尽量安排学生到个人理财工作第一线进行, 可以通过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长期互利合作, 建立稳定的个人理财实践基地以保障学生实践环节的顺利完成。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应在资深理财规划师的指导下, 参与到理财业务开发、客户沟通、家庭财务分析、理财方案设计过程中,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提高学生个人理财实务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同时, 高等院校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发, 通过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 强化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与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为学生走向个人理财岗位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其二, 多渠道培养个人理财专业人才。首先, 可以采取学生攻读双学位和双学历的方式培养个人理财专业人才。高等院校应鼓励现有金融学、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辅修个人理财第二学位。学生可以利用三、四年级的时间辅修个人理财专业的相关课程。其次, 继续加大后续教育和从业资格认证培训, 设立个人理财专业硕士学位, 培养个人理财高级专门人才。招生对象可以是金融、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针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生源的学生, 在提高财经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大个人财务分析、投资风险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退休计划等个人理财专业课程, 适应个人理财不同客户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丽、陈燕珊:《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分析及发展思路》, 《商业时代》2006年第19期。

[2]肖璐:《美国个人理财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4期。

[3] (美) G.维克托.霍尔曼、杰利.S.诺森布鲁门著, 何自云、何永晨译:《个人理财计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要求培养对策 篇7

常规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是用人工合成培养液加上一定量的小牛血清, 将细胞放在不同的容器中进行培养, 如微孔板、培养皿以及各种培养瓶等。一船培养容器的体积很小, 最大培养体积为1~2L。用这种方法培养的细胞所分泌或产出的产物是有限的, 无法满足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而且容易导致产品批间差大, 而且操作劳动强度大。应用细胞工程技术, 建立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生产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是一种比较经济可靠的技术。为了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与保证其质量,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已成为各生产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微载体培养系统、微囊培养系统、大载体培养系统以及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它们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但仍需不断完善。

1 大规模细胞体外培养系统的基本要求

1.1 培养系统的设备要求

大规模培养系统是集中多种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种机械加工与仪表的结合。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进展、以及传感技术、化学工程的流型研究技术及其他元器件等技术进步, 大规模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技术必将对生物技术产业化做出巨大贡献。培养系统的设备必须满足体外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技术和经济要求。

1.1.1达到模拟动物体内细胞高密度的生长环境, 扩大体外培养细胞的表面积和增加细胞密度同体内细胞一样生长。

1.1.2无菌操作安全可靠、保温和气体交换系统优良, 可靠的泡沫控制和适于大批量的混合装置, 能保证p H值之稳定。

1.1.3清洗方法简便快速, 制造用料合适, 成本低。

1.1.4体积要小且使用方便, 并适于多种产物的使用, 便于扩大生产等。

1.1.5监视控制自动化, 便于大规模培养控制。

根据上述要求, 研制一台理想的细胞培养系统需要多学科的技术共同研究、设计, 并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才能达到要求。

1.2 细胞株 (系) 要求

1.2.1细胞株 (系) 在体外生长时要保持良好的生长速率和分泌功能。

1.2.2为了保持高产稳产的细胞株 (系) , 应该定期进行筛选工作。

1.2.3支原体对动物细胞培养威胁最大, 它们的感染力很高又不易被检测。因此, 细胞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

1.2.4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应将没有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定期留样进行低温保存。

1.2.5为了减少血清用量, 要逐步驯化细胞, 使其适应于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

1.3 培养液要求

1.3.1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株 (系) , 选用相应的宜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液。

1.3.2使用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 血清用量大, 质量不易控制, 生产成本也高, 且使产品的后加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 可尝试低血清或无血清培养液。

1.3.3大规模培养对培养的物质要求极高, 在培养液制备时必须采用高纯度的水。

1.4 细胞生长状况控制

1.4.1 温度控制

动物细胞培养对温度波动的敏感性很大。温度低于37℃, 细胞生长缓慢, 反之则细胞失去存活力。因此, 动物细胞培养比多数微生物培养对温度控制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1.4.2 pH控制

p H值是细胞培养的关键性参数, 它影响细胞的存活力、生长及代谢。细胞生长的最适p H值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异, 范围为7.0~7.5左右。缓冲液系统通常用CO2、碳酸氢盐调节, p H值取决于培养液中的CO2和碳酸氢盐的浓度比。加入CO2即p H值降低, 而加入碳酸氢盐则使p H值升高。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较少, CO2可以从系统中置换出来。在细胞生长的后期阶段, 细胞密度增加, 由于细胞产生的CO2和乳酸量增加, 使p H值变得偏酸。这可根据需要用加酸或加碱液的方法, 对p H值加以控制。但此法有产生局部p H值和增加培养液渗透压的危险。控制p H的较安全的办法, 是通过供给细胞所需的氧而改变通入反应器气流中的CO2浓度。用CO2控制p H值会强烈地受溶氧控制系统的影响, 这因为控制溶氧 (空气、N2或O2) 而加入的任何气体都将导致CO2的被置换, 从而引起p H值升高。因此, 在设计p H值控制系统时, 应顾及溶氧控制。

1.4.3 溶氧 (DO) 的测量与控制

溶氧是细胞代谢中的重要养分, 它可以影响细胞的产率, 且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细胞的代谢。在低氧压下, 细胞往往生长缓慢。而氧压过高, 使培养液会变得对细胞具有毒性。人们已发现溶氧的最适水平是依赖于不同细胞的类型, 空气饱和度应在10%~100%的范围内。可根据需要向培养液内加入氧气、空气或氮气控制溶氧。值得注意的是, p H值控制可以影响溶氧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有一种控制器, 通过调节输入反应器的空气、O2、N2和CO2各类气体的混合比例, 使溶氧与p H值的控制结合在一起。

1.4.4 葡萄糖和乳酸的监测

为了及时了解大规模培养细胞的健康状况, 应逐日或隔日吸取培养液样品进行乳酸的产量及葡萄糖摄入量的测定, 以便监测细胞生长的动态状况。

2 几种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类型

2.1 机械搅拌式培养系统

搅拌式培养系统是靠搅拌桨提供液相搅拌的动力, 它有较大的操作范围、良好的混合性和浓度均匀性, 因此在大规模培养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保护, 因此对剪切作用十分敏感, 直接的机械搅拌很容易对其造成损害, 传统的用于微生物的搅拌反应器用作动物细胞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动物细胞培养中的搅拌式细胞反应器都是经过改进的, 包括改进供氧方式、搅拌桨的形式及在反应器内加装辅件等。笼式供氧是搅拌式动物细胞反应器供氧方式的一种, 即气泡用丝网隔开, 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另外, 采用双螺旋带状搅拌桨, 顶部的法兰盖上安装了3块表面挡板。每块挡板相对于径向的夹角为30o, 垂直插入液面, 挡板的存在减小了液面上的旋涡。改进后的反应器既维持了较小的剪切力, 又能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以满足细胞生长的要求。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设计简单, 操作方便; (2) 细胞密度高, 易于放大生产; (3)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4) 氧的转换率高, 能满足了该培养系统中细胞在生长时所需的要求。其缺点是对细胞损伤较大, 产物含量不高。

2.2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

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是在7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培养方式, 首先应用于植物细胞德发酵培养, 而后应用于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中。全自动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为全部密闭结构, 混合气体自培养器底部管道输入, 气体沿着培养器中央的内管上升。一部分气体从培养器的顶部逸出, 另一部分气体被引导沿培养器的内缘下降, 直达培养器底部和新吹入的气体混合而再度上升。这样借助气体的上下不断循环搅动培养器内的细胞, 使之不贴壁。通过微机程序控制混合气体的组分, 维持培养液内一定的溶氧张力和p H值。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按结构可以分为内环流和外环流两种形式。当气体通过气体分布器进入中心导流筒后, 造成管内流体密度比管外低, 在静压差和进入气体的动量作用下, 使液体携带气泡在反应器内形成循环流动, 从而达到良好的气液混合。

气升式细胞培养系统与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相比, 气升式反应器中产生的湍动温和而均匀, 剪切力相当小;同时反应器内无机械运动部件, 因而细胞损伤率比较低;反应器通过直接喷射空气供氧, 氧传递速率高;反应器内液体循环量大, 细胞和营养成分能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该系统具有几个优点: (1) 完全密封, 没有移动器件; (2) 便于无菌操作, 不易污染; (3) 结构设计简单, 不具反应液泄漏点和卫生清理死角; (4) 便于放大生产, 氧的转换率高。

2.3 微载体培养系统

微载体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是1967年Van Wezel首先创立的, 用于培养锚地依赖性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这种培养技术是在生物反应器内加入培养液和一种对细胞无毒害作用的材料支撑的颗粒 (微载体) , 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和生长, 并通过不断搅拌使微载体保持悬浮状态。培养液中大量的微载体为细胞提供了极大的附着表面, 从而实现细胞的高密度培养。由于扩大了细胞的附着面, 能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营养液, 因此大大提高了细胞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微载体直径在60~250μm不等, 是由天然葡萄糖聚合物 (葡聚糖) 、凝胶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的, 如聚苯乙烯、聚丙烯酰胺等。由这些材料及其改良型制成的微载体主要参考了细胞的粘附特性, 在其表面带有大量电荷及其他生长基质物质, 因而有利于细胞的粘附、铺展和增殖。微载体培养只需对微生物发酵罐或气升式深层培养系统稍加改进即可, 适合于培养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 它对生产重组产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具有的特点: (1) 表面积增大, 单位体积培养液的细胞产率高; (2) 生长环境均一, 条件易于控制; (3) 取样及细胞计数简单; (4) 细胞与培养液易于分离; (5) 细胞收获过程相对简单, 劳动强度小。

2.4 微囊培养系统

微囊培养技术是在70年代, 由Lin和Sun首先创造的一种培养方法。把生物活性物质、完整的活细胞或组织及生长介质共同包裹在薄的半透膜中, 即称为微囊技术。该技术在无菌条件下,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物质悬浮在1.4%海藻酸钠溶液的生长介质中, 通过特制的成滴器, 将含有细胞的悬液形成一定大小的小滴, 滴入氯化钙溶液中, 形成内含活细胞的凝胶小珠。每一个胶化的小珠, 再用长链氨基酸聚合物、多聚赖氨酸包被, 形成坚韧、多孔可通透的外膜。重新液化胶化小珠, 使其成胶的物质从多孔膜流出, 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留在多孔外膜内, 放入搅拌式或气升式培养系统中进行增殖。营养物质和氧分子可通过膜孔进入囊内, 细胞代谢的小分子产物可排出囊外, 分泌的大分子产物如Ig G, 不能透过膜孔, 积聚在囊内。该系统具有几个特点: (1) 微囊内的活细胞由于有半透性微囊外膜, 可防止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受到物理损伤; (2) 活性蛋白不能从囊中自由出入半透膜, 从而提高细胞密度和产物含量; (3) 细胞密度大, 产物单位体积浓度高; (4) 分离纯化操作经济简便; (5) 膜孔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但微囊技术具有微囊制作复杂, 成功率不高;收集产物必须破壁, 不能实现生产连续化等缺点, 在生产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2.5 大载体培养系统

大载体培养系统, 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培养细胞装置, 配有先进的主要部件, 如溶解氧、p H测定以及培养液输入和产物的收获均由微机程控调节。培养器外面套以水浴玻璃缸加温。混合气体从培养器底部输入使细胞悬浮培养, 通气量大而对细胞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大载体是由海藻酸钠构成, 海藻酸钠含有重复排列的葡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 在钙溶液中形成适宜于附着的网络状凝胶珠。在收集细胞时, 可用Na-EDTA和枸橼酸钠, 使细胞从凝胶中分离出来。该培养系统连续生产周期约3个月以上, 已培养过1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细胞株, 生产单克隆抗体和干扰素产品获得满意的结果。该系统的优点是: (1) 操作控制方便, 可随机取样检测; (2) 人工增加附着细胞密度高; (3) 消耗用品价格低廉, 产物收获量大, 有明显经济效益。该系统不具有细胞分泌产物的浓缩装置。

2.6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

中空纤维培养系统是从1972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培养系统, 是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三维状态, 利用一种人工的“毛细管”即中空纤维给培养的细胞提供物质代谢条件而建立的一种体外培养系统。

上一篇:现浇板钢筋网片下一篇:新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