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2024-11-27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精选12篇)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1

与其它任何领域的知识共享一样, 网络组织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也有自己特有的知识共享手段, 这些知识共享手段对于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 它们又可能给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带来风险, 因为在它们之中又包含着诸多的风险因素。因而, 为了有效地把握这些风险因素, 以防止相关知识共享风险的发生, 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纵观这些文章,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然而微感不足的是, 这些研究显得有些零散和纷乱, 缺乏应有的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试图在梳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对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

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系统分析的目的呢?如果我们对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具体手段进行仔细的考察, 可以发现, 它们虽然纷繁复杂, 多种多样, 但是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面对面交流、书面交流、电话交流、CMC语言交流。这就是说, 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的各种风险因素, 都分别包含于这四种类型中。这样, 只要我们从这四种类型着手依次进行分析, 就可以把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的风险因素比较系统地揭示出来。下面就按这个思路进行具体分析。

1 面对面交流中的风险因素

所谓面对面交流, 是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不是通过编码化知识的传达, 而是通过当面直接的交谈或演示来转移知识的交流方式[1], 具体形式有师徒面授、培训、研讨、演示、体验等。面对面交流是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进行隐性知识交流的有效方式[2][3], 然而在这其中也包含着知识共享的风险因素。

1.1 知识破损

所谓知识破损, 是指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损害。在面对面交流中, 即隐含着这种知识破损的可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隐性知识的破损, 因为面对面交流中主要涉及的是隐性知识, 同时隐性知识的特点也使其容易发生破损。众所周知, 隐性知识是一种隐含性的知识, 深深地根植于知识所有者个性化的经验中, 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它的这些特点, 使其在交流中可能引起以下两种情况:其一, 从知识传授方来说, 由于对自身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往往说不清楚, 因而在传授知识时常常借助于操作、演示等手段来进行, 这样也就难免会出现偏差;其二, 从知识接受方来说, 由于对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地不是通过语言手段, 而是通过对知识传授者操作演示的观察和揣摩来实现的, 这就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误差。这样一来, 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 知识破损的发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这种知识破损显然是潜藏于知识共享过程特别是知识接受方企业中的一种风险因素。

1.2 非共享知识流失

面对面交流不仅隐含着知识破损的可能, 而且还隐含着非共享知识流失的可能。具体为, 同任何其它领域的知识共享一样, 网络组织企业间所要共享的知识, 不是漫无边际的, 而有着一定的范围和程度, 这些都在事前作了相关的约定。然而, 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 这个事前约定的范围和程度却很难把握, 从而也就很难保证非共享知识不被泄露出去。因为:其一, 按照Daft & Lengl 的媒体丰富度理论 [4][5], 面对面交流是丰富度最高的知识共享媒体, 它在交流中可以使用多种手段, 诸如语言、操作、演示、体验、研讨和争论等。这种高丰富度的交流方式, 对于知识共享无疑是有利条件, 然而, 也正是因为丰富度如此之高, 也就难免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于某个环节上超出约定范围和程度而发生知识泄露。其二, 由于知识具有关联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这就使约定范围和程度的边界很难区分清楚, 从而也就往往会把约定范围和程度之外的某些知识泄露出去。这种非共享知识的流失, 对于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来说, 无疑是一种风险隐患。

1.3 重要员工流失

面对面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另一方面也为参与知识共享的员工彼此了解对方企业的其它情况提供了机会。比如, 在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中, 难免会谈到彼此企业的人员组成、技术需求以及福利待遇等情况, 从而也就埋下了员工流失、特别是掌握关键技术的重要员工流失的隐患:其一, 对于知识传授方的技术人员来说, 当他了解到知识接受方企业在技术需求方面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或者在福利待遇方面比本企业更好时, 就可能产生到对方企业去工作的意愿;其二, 对于知识接受方的人员来说, 他通过参与知识共享, 能够了解和接触到对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 从而可以运用高薪水、高职务、高福利等手段诱使其跳槽到自己企业去工作。不言而喻, 对于企业来说, 重要员工流失即意味着一种风险。

2 书面交流中的风险因素

所谓书面交流, 是指知识的传授方与接受方运用文字、专业符号、程序代码等书面方式进行交流的知识共享手段, 具体形式有文件、信件、数据图表、传真等。书面交流是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显性知识交流的有效工具, 然而其中也同样包含着知识共享的风险因素。

2.1 知识传递失真

运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由于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往往会有大量噪声参杂其中, 因而容易造成知识传递的失真。具体为:为了进行书面交流, 知识发送方首先须将知识进行编码。而在编码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编码者自身经历、所处环境、个人喜好、态度情绪等各种噪声的影响;有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知识编码者还会有意加进一些噪声。这样一来, 被编码的知识与其原貌就有了差异。正如罗素 (1948) 所指出的:一旦接触到用文字表达的知识, 就不可避免地会失掉一些知识拥有者所要叙述的经验的特殊性[6]。而知识接受方在收到知识发送方的书面资料时, 又须进行解码。而在解码过程中, 知识解码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其进行理解, 又不可避免地把自身的噪声掺入其中。经过这双重的噪声掺入, 知识也就与它原来的面貌有了一定的出入, 即失真, 而对这种已经失真的知识进行使用, 无论对于知识接受方企业还是对于整个知识共享过程来讲, 其中都包含着风险。

2.2 知识外泄

知识被编码化以后, 其赖以存在的载体也就随着发生了改变, 即由原来“特定员工的头脑”变为现在的“书面形式”。知识载体的这一改变, 使知识的转移与传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也即与原来“人脑中的知识”在特定人员之间进行转移的方式相比, 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从而也就提高了转移与传播的效率, 这无疑有利于网络组织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然而, 也正是由于载体的这一改变, 同时也就增加了知识外泄的可能。因为知识以书面形式存在, 很容易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被复制与传递, 这就扩大了其与外界接触的渠道与机会, 因而也就增加了外泄的几率。具体为:其一、知识接受方完全有可能将这些书面资料非法转让以获取自身利益;其二、第三方也可能通过复制等方式秘密窃取这些书面资料;其三、这些书面资料在转移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丢失。而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知识的外泄, 从而导致知识共享风险的发生。

2.3 知识过时

以书面形式进行交流, 有一个编码、印刷、传递与投寄的过程, 工序繁多, 环节复杂, 因而与其它形式的知识交流方式相比, 其知识转移和反馈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这在今天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交流迅速、不确定性增加、市场机遇稍纵即逝的形势下, 往往会导致知识过时, 从而可能延误市场机遇, 给企业绩效方面造成风险。比如, 对客户信息的滞后反应可能会导致顾客的丢失, 对一些技术反应的滞后可能会导致技术的失效等等[7]。

3 电话交流中的风险因素

顾名思义, 电话交流就是以电话为媒介的知识共享手段, 具体形式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等。这种交流方式不受空间的限制, 信息反馈迅速, 因而也是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重要手段。然而与上述两种交流方式一样, 电话交流中也同样包含着知识共享的风险因素。

3.1 知识传送不确切

电话交流主要适用于显性知识的交流, 但由于任何显性知识都不是纯粹的, 它们都根植于一定的隐性知识之中[8], 因而在交流中也会涉及到一些隐性知识的交流。而无论涉及哪种知识的交流, 由于自身的特点所致, 电话交流都会出现知识传送不确切的情况。首先, 在显性知识的交流中, 由于口头语言既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有严密的推敲, 又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具有视觉效果, 因而对知识的表达也就自然不会十分确切;其次, 在涉及隐性知识的交流时, 由于这种知识具有高度的情景和历史依赖性[9], 口头语言对这方面的描述非常困难, 因而表达不确切的情况也就更加突出。总之, 电话交流会发生知识传送不确切的情况, 而这也就给知识共享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2 机密泄露

上述知识传送不确切的情况, 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机密的泄露。这就是:由于口头语言往往对知识表达不清楚, 知识传授方就会“旁征博引”, 采用比喻、实例等方式加以辅助的说明;同时, 知识接受方为了更好地理解所接收的知识, 也常常会利用电话交流反馈迅速的特点, 要求知识传授方提供更多的信息或作出更详细的解释。而这样一来, 知识传授方就往往会出现“言多必失” 的情况, 可能在无意之中把本企业的某些技术诀窍、重要数据等机密泄露出去, 从而可能给本企业招致风险。

3.3 电话窃听

电话交流的一大隐患就是可能被窃听。电话窃听行为历来就有, 它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 广泛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技术发达的今天, 这种窃听行为就更加普遍。比如, 美国就曾依靠一个名为“阶梯”的间谍网, 运用电话窃听手段获取了日本有关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的信息、法国参加关贸总协定时的商业秘密、以及1997年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重要信息[10]。在当代经济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网络组织企业间运用电话交流方式进行知识共享时, 也完全有可能被第三方窃听。而重要的知识与机密一旦被窃听, 这无疑意味着一种巨大的风险。

4 CMC语言交流中的风险因素

所谓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语言, 是指以联网的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语言, 因而, 所谓CMC语言交流, 也就指的是在时间或空间相分离的不同个体和群体间, 运用以联网的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语言所进行的交流。简要说来, CMC语言即网络语言, CMC语言交流也就是网络语言交流。CMC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主要有:网页、视频与音频、电子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e-mail) 、网络电话 (E-phone) 、电视会议 (Video-conference) 、群体支持系统 (Group Support System) 、在线数据库系统 (On - Line Databases System) 、工作流管理系统 (Work Flow Management System) 等[11]。

CMC语言交流是一种现代的交流方式, 它与前面分析的面对面交流、书面交流和电话交流这三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 在联系方面, CMC语言交流方式是传统交流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或者可以说, 它是传统交流方式在网络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态。比如:视频与音频即是网络条件下的面对面交流, 电子文本与电子邮件即是网络条件下的书面交流, 网络电话即是网络条件下的电话交流, 等等。再者, 在区别方面, CMC语言交流方式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的基础之上, 具有传统交流方式所不具有的一些新特性。正因为二者这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因而在知识共享中, CMC语言交流方式除了包含有上述传统交流方式的诸种风险因素外, 还有自身一些特殊的风险因素。

4.1 网络窃听

所谓网络窃听, 在CMC语言中, 不是单指截获网络上的声音信号, 而是指截获网络上他人通信的所有数据流, 并非法从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行为。网络窃听由于其在窃听过程中只是被动接收网络中传输的信息, 不影响正常的网络通信, 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因而不易被察觉, 调查取证也很困难, 从而也就使这种犯罪行为频频发生。美国计算机安全协会 (CSI) 和联邦调查局 (FBI) 2001年的计算机犯罪与安全调查显示, 有91%的调查对象检测到计算机破坏活动, 64%的调查对象承认因计算机破坏活动遭受经济损失。CNNIC调查表明在2003年计算机用户中有72%被入侵过[12]。当前,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交流手段, 网络组织企业间的许多知识共享活动都要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窃听行为的存在与频繁发生, 自然也就成为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一大风险因素。而且, 由于网络窃听可以捕获到用户的帐号和口令、保密信息和私人信息等, 所以它还是一种级别较高的知识共享风险因素。

4.2 越权存取

所谓“越权存取”, 是指在参与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企业中, 某些内部员工利用工作之便或者计算机软件的固有缺陷, 通过网络越权访问不在自身权限之内的企业信息数据的行为。目前, 由于许多企业对网络信息安全还不够重视, 信息系统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因而为某些员工的越权存取行为留下了空间, 而这同时也就给企业间知识共享埋下了风险隐患。比如, 2001年CSI和FBI调查显示, 91%的调查对象检测到雇员滥用网络访问权限[13];2002年美国FBI统计, 83%的信息安全事故为内部人员和内外勾结所为, 而且呈上升的趋势[14]。又如, 1999年, 我国浙江省乐清市万家电器公司员工章、李二人通过e-mail系统获取公司的商业秘密, 给公司造成了十几万美元的损失[13]。

4.3 病毒攻击

众所周知, 网络病毒是网络通信的一大威胁。网络病毒种类繁多, 对网络的破坏作用也各不相同, 其中有一些病毒是专门用来窃取网络信息的。诸如:“木马病毒”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 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后门病毒”可以运用预先留在程序中的“后门”, 或者通过网络传播给用户的系统开“后门”, 从而对用户系统程序进行隐蔽的访问, 等等。1998年, 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微软公司在每一份视窗系统 (WINDOWS95/98) 中都安装了一个“后门”, 以便NSA (美国国家安全局) 在需要时侵入任一用户的电脑[15]。很显然, 在当前网络病毒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令人防不胜防的情况下, 网络组织企业间运用网络进行知识共享时, 极有可能受到病毒的攻击, 从而也就可能引发相应的知识共享风险。

4.4 技术障碍

运用网络进行知识共享, 还可能受到一些技术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诸如:设备陈旧和通信线路质量低劣导致数据传输出错;偶发性的系统故障、操作失误或软件异常;各企业的信息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施兼容性差, 引起转移的低效或失败;等等。勿庸置疑, 在网络组织企业间运用网络进行知识共享时, 这些技术障碍都有可能发生, 从而也就成为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风险隐患。

5 小结

本文在梳理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把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手段归纳为四种类型:面对面交流、书面交流、电话交流和CMC语言交流, 并对这四种类型中的风险因素依次进行了分析。如果把这四部分的分析内容综合在一起, 即可构成“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的风险因素树”, 如附图所示。通过这个“风险因素树”, 可以对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包含的风险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直观的了解,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对它们进行把握, 以防止相应知识共享风险的发生。

摘要: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进行依赖于特定的知识共享手段, 而这些知识共享手段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自身又包含着诸多的风险因素, 从而也可能给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带来风险。在梳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把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手段归纳为四种类型, 通过对它们的依次分析, 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了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中包含的风险因素。

关键词:网络组织,企业间,知识共享手段,风险因素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2

摘要:网络营销是一种以国际互联网为支撑平台,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交互作用来实现营销目标和价值增值的活动。与传统的营销模式迥异的是,企业网络营销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智力资本和服务有机地融合,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目前网络营销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在逻辑上梳理了企业网络营销风险,并在操作层面提出了规避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网络营销 营销风险 风险规避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生产工具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例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启蒙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应用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人类已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形成了全球化网络经济格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全球互联网络使用者数量高达2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30%,使用者的背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中产阶级为主,他们是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面对如此庞大的目标客户群体,很多企业都将网络营销作为商业竞争的一种主流形态,在网络这个必争之地尽力搏杀。

然而,虽然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另类角度诠释了现代企业的竞争规则,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和新的发展契机,但它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在技术信息的成熟度、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运作障碍和经营风险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难题,本文基于此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展开论述。

一、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含义

所谓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主观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认识的不完全确定和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网络营销风险,是指在网络营销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网络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带来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因此,企业要在网络营销活动中要客观地识别、评估和判断网络营销风险,并采取一定的规避措施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类型

(一)技术风险

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网络交易平台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安全隐患,技术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网络技术手段不成熟、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造成技术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目前,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低等原因,再加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限,网络运行时经常发生上网速度慢、网络易堵塞、信息传递出错、交易平台混乱等现象,进而造成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等风险。另外,随着黑k技术手段的不断翻新和病毒感染的不断升级,网站被攻击、数据库崩溃、密码被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加剧了网络交易的风险。基于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WEB数据库安全体系,及时进行漏洞检测、风险评估,不断完善现有的网络开发技术和数据加密手段,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支付风险

在网络营销领域,支付风险是网络营销的最直接的风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发布虚假信息,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另外,目前金融领域仍然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由于很多银行的电子化办公水平弱,安全性差,而且银行之间的业务分割、交叉少,没有统一的接口,虽然有一些银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但距离网络营销的要求还有差距,信用卡号码被盗用、个人隐私被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或信用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果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21世纪这个蕴涵无限商机的消费时代,网络营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道德风险是网络营销的一大难题,由于网络营销是建立在道德信用的基础上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网络营销的假设是:买方假设卖方提供的商品质量合格不存在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是,目前有很多企业置消费者的利益和身心安全于不顾,假冒伪劣盛行,如果没有任何信用做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为继的。今后,在很长的时期内道德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四)物流配送风险

在网络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物流问题成为了制约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问题。网上交易一般顺序如下: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下订单)――物流配送。在整个链条中,物流配送才是唯一的实体行为。由于产品销售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些都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难度:配送点的布局、人员的配备数量、商品的库存量等很难合理地确定;保证配送的时效以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保证配送的数量。因此,一个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应该从接到定单时起,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每一步都以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分配、最合理的路线来构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开支。物流配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的运作效率、企业的信誉、客户的满意度。而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能力不强,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物交割,产生物权转移的风险,这已经成为阻碍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法律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网络营销收到普遍关注。一方面,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和管辖范围。另一方面,网络营销的双方主体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之间展开,但各国的适用法律不同,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又迥然相异,因此造成双方的交易冲突不可避免。更确切地说,虽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强劲增长,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同步配套,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贸易中的法律法规、网站建设中的法律程序、在线交易主体的认定中的法律和程序、电子签名与认证的操作、电子合同的法律确认、在线电子支付的规则、网络广告争议解决、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及网络营销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由于很多法律存在空白,从而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六)客户风险

美国著名体验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指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涉及人们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涵盖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和身体的一些活动。在现代营销理念中普遍认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产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能够创造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同忆的活动。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往往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来判断商品的优劣并决定取舍,而在当前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只能通过商品的图片及少量的文字说明来甄别。在这一购买活动中,一旦消费者由于判断失误而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一种可能就是发生消费者漂移现象。所谓消费者漂移,就是消费者从一个产品漂移到另一个产品;从一个场所漂移到另一个场所,从一个品牌漂移到另一个品牌。因而采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消费心理和消费者漂移问题是科学的、可行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一旦消费者因购物不满意就会对网上购物产生质疑,进而做出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也是巨大的。例如,有45%的人认为网上购物没有真实体验感,对其质量安全不放心,而宁可花更多的价钱去商场购买,这种消费心理造成了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风险。

三、规避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策略

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建立在企业准确认识网络营销风险基础之上.而科学的营销战略和战术可以减少网络

营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机会成本。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具体分析,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防范规避策略:

(一)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网络营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突破信息安全这一道关卡,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体系的重点是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系统来支持。在安全技术方面,涉及技术标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安全技术管理等环节。国家要组织力量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交易安全技术,积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另外,要加大支付技术上的攻关力度,进一步提高网上支付安全保障。通常系统的安全主要受到假冒,报文被截取(读取或复制)、修改、重播,报文丢失,报文发送方或接收方否认等威胁。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应做好以下防范:(1)安全登入和选择服务;(2)防止第三方冒充;(3)防止第三方截取报文;(4)使第三方无法修改、替换报文内容,或者使接收方可以发现报文在传输的过程中被修改;(5)防止报文的重播和丢失;(6)在系统内进行交换的报文被复制存储,与报文交换有关的各种活动及其发生的时间均被记录;(7)相关安全责任的分离,即一人不能负责多项安全事务。最重要的事,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光缆的建设,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

(二)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求得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设计的行动纲领或方案,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点,是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的谋划,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资源能力和经营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一个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网络营销战略,不仅对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制定与网络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财务、研发、人力资源等计划也有指导意义。企业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包括: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市场潜力、发展方向预测以及风险和可能收益。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才能得到科学、恰当的分析和评估结果,才能使企业规避风险走向成功。

(三)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营销系统管理的方向,营销系统成员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了有效规避网络营销风险,企业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公司产品质量,做好营销体系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总部与各分部的工作联系与沟通,也包括与经销商、代理商之间的种种业务来往等,还涉及到产品线与价格体系的规划、市场需求计划以及长期和实时营销策略的制定等。其次,要提升网络多媒体表现水平,让消费者真切地感知商品的质量、安全付款,合理选择物流公司并保证及时完好的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再次,要提高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的能力。最后,网络营销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企业要规范员工行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总之,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

(四)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是促进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网络营销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要强化网络交易安全管理,制定相关的网络交易标准和管理标准。例如,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欺诈的行为。另外,国家应组建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并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遵循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可以颁发证书并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公示。通过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从而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高速、和谐地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四、结语

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提出“信息经济”一词。他认为在信息经济社会,每件产品,每次劳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并将进一步变化,未来的经济繁荣就取决于这种变化。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它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网络营销在本质上是一种拟态环境的营销,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反映,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环境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又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环境,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可以说,网络营销是一种幻觉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综合体,因而有其不确定性。这些风险表现为:技术风险、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物流配送风险、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等企业网络营销风险规避策略,旨在为提高我国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姜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高军,王睿.试论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4).

[3]陶勇.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与风险防范[J].经济师,,(5).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安全管理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类所构建的最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共享资源。如今,Internet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并且欢迎任何一个人加入其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随着网络的延伸,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网络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各类网络和应用的安全,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了本文探讨的重点。

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

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

2.安全技术策略

A.采用漏洞扫描技术,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尽量在最优的状况下运行。

B.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

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

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信息。

VPN: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网络加密技术(Ipsec):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

认证: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并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

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实现全面的防护。

网络的实时监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提高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实时响应与恢复: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攻击等实时响应与恢复能力。

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

3.防御系统

我们采用防火墙技术、NAT技术、VPN技术、网络加密技术(Ipsec)、身份认证技术、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成网络安全的御系统。

A.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这是政府、军队、金融机构在兴建信息中心时首要的设置的条件。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产品保障、运行安全、防电磁辐射、保安防护。

B.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保障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C.VPN技术

VPN的安全保证主要是通过防火墙技术、路由器配以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和安全密钥来实现,可以保证企业员工安全地访问公司网络。

VPN有三种解决方案:

如果企业的内部人员移动或有远程办公需要,或者商家要提供B2C的安全访问服务,就可以考虑使用远程访问虚拟网(AccessVPN)。

如果要进行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的互连,使用企业内部虚拟网(IntranetVPN)是很好的方式。

如果提供B2B之间的安全访问服务,则可以考虑ExtranetVPN。

D.网络加密技术

IP层是TCP/IP网络中最关键的一层,IP作为网络层协议,其安全机制可对其上层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透明的覆盖式安全保护。因此,IP安全是整个TCP/IP安全的基础,是网络安全的核心。I主要包括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RSA算法、身份认证、密钥备份和恢复、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以及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和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技术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VPN)

4.网络安全服务

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的变化包括网络设备的调整,网络配置的变化,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变化,管理人员的变化。即使最初制定的安全策略十分可靠,但是随着网络结构和应用的不断变化,安全策略可能失效,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以上问题和网管人员的不足,下面介绍一系列比较重要的网络服务。

A.通信伙伴认证

通信伙伴认证服务的作用是通信伙伴之间相互确庥身份,防止他人插入通信过程。认证一般在通信之前进行。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通信过程中随时进行。认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检查一方标识的单方认证,一种是通信双方相互检查对方标识的相互认证,通信伙伴认证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认证机制实现。

B.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服务的作用是保证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检查用户标识,口令,根据授予的权限限制其对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程度。例如是否有权利用主机CPU运行程序,是否有权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和修改等等。

访问控制服务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实现。

C.数据保密

数据保密服务的作用是防止数据被无权者阅读。数据保密既包括存储中的数据,也包括传输中的数据。保密查以对特定文件,通信链路,甚至文件中指定的字段进行。

数据保密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实现。

D.业务流分析保护

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的作用是防止通过分析业务流,来获取业务量特征,信息长度以及信息源和目的地等信息。

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伪装业务流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实现。

E.数据完整性保护

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的作用是保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不被删除,更改,插入和重复,必要时该服务也可以包含一定的恢复功能。

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数据完整性机制实现

F.签字

签字服务通过数字签名机制及公证机制实现,作用在于避免通信双方对信息的来源发生争议。

参考文献

[1]辜川毅.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6

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 篇4

关键词:浙江,金华,网络经济,网络企业,法律风险

浙江省金华市是中国十大电子商务城市。网络经济已经成为金华市的标签。数据统计, 2014 年金华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 356 亿元, 网络零售额达943 亿元, 总量居浙江省第二位, 增长40.9%;信息软件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 亿元, 达到330亿元, 增长36%。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快递业务量达6.12 亿件, 增长72.4%, 居国内第6 位。全年新增网络经济市场主体近1.5 万户, 增长260%, 呈“井喷”态势。目前, 金华市已基本形成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社交、软件开发、智能物流、服务外包等网络经济产业。

随着金华市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 相伴而生的法律风险也日渐显现。众所周知, 网络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 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创新。而法律通常是保守的, 只是对以往出现过的事物进行调整。而创新则意味着其无法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予以调整。由此, 网络企业发生法律风险是相当常见的。而有的法律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则是致命的。由此, 为了金华市网络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对金华市网络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研究也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重点、方式和样本

本次企业法律风险研究重点分为公司设立、股权结构及运营、运营模式及新项目合法性、合同文档管理、印章管理与担保、知识产权、用工制度及劳动纠纷、诉讼或仲裁情况等七个方面。本次研究, 我们采用与各个被研究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当面谈话, 问卷记录的方式对上述七个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次法律风险研究采用的调查研究样本共有106 家, 涉及网络经济的各个细分行业, 比如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服务、视频娱乐、棋牌游戏、互联网经济、3D打印、门户网站、软件开发等行业。

二、金华市网络企业法律风险研究基本情况

我们按照上述法律风险研究的七个方面对于金华市法律风险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

(一) 公司设立、股权结构及运营

1、公司设立法律风险问题。关于公司设立的法律风险问题, 一般来说有设立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问题和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注册资本认缴额度的问题。在于设立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主要是考虑到设立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否会涉及洗钱或者是灰色收入。在这个问题上, 本次所研究的95%以上企业对此基本上没有意识。100%的回答都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注册资本认缴额度来说, 通常多数人认为, 在认缴制的情况下, 注册资本是越多越好, 反正无需实际出资和验资。但是,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无需进行验资是对的, 但是股东仍然应当在其认缴的注册资本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偿还责任。在本次研究中, 大多数企业主也没有这个方面的风险意识。据我们判断, 原因为:一是在于他们的企业多数成立在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之前, 当时是需要验资的;二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纠纷。

2、股权结构问题。在本次研究的企业中, 有的是夫妻店或一股独大, 有的则是多个股东。对于多个股东的企业, 则在控制权方面有约25%的企业没有这个方面的意识, 存在失控的风险。无论是多股东企业或者单一实际控制人的企业, 比较一致的问题是, 对于员工的股权激励, 多数企业似乎并没有相对有效的方法或者机制, 今后需要加以改进。

3、公司运营问题。对于多个股东的企业来说, 公司的合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 经常会发生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处置公司资金或重大资产或者对外提供担保时, 虽然可能已经获得其他股东或董事的口头同意, 但是并没有获得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有效书面授权, 在每次决策时签署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议, 从而导致自己陷入牢狱之灾。

本次研究的企业中,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是多个股东, 而且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 70%左右的企业主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这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二) 公司运营模式和新项目合法性问题。公司运营模式和新项目的合法性问题对企业来说, 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从本次研究的情况来看, 有的网络棋牌游戏企业存在着重大法律风险, 有一家企业因为涉嫌网络赌博被举报查处, 有两家棋牌游戏企业股东被外地警方抓捕;一些电子商务企业或电商平台可能会涉嫌传销, 或者销售侵犯他人商标、版权或者专利的商品, 或者为违法的服务提供平台。

(三) 合同档案管理问题。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 有些企业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也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约60%的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就比较欠缺, 档案存放比较随意, 也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查阅文件、资料领取都无章法。这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埋下隐患。

(四) 印章管理与担保问题。印章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在实践中, 因为印章失控导致企业覆亡的案例是屡见不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有部分企业因为在用章方面吃过大亏, 所以用章非常严格, 不仅有严格的盖章审批流程, 而且实行两个人同时控制印章的制度。这个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 也有70%以上的企业对印章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觉得严格管理用章太不方便, 印章管理随意性大。好多企业还是人管章, 把公章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 而并不是通过制度管章。如此, 致使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相当巨大。

(五) 知识产权。对于网络经济企业来说, 知识产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版权方面, 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发现, 约20%的企业遇到过被指控侵犯方正字体, 还有图片或文章侵权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这些方面的法律意识。所以在这个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对于商标问题,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多数企业对于商标的意识不是很强。这个也和目前企业的规模有关系。但是, 也有企业发展得很好, 其商标存在被侵权的情况。有的企业的商标或名称被他人抢注为百度关键词。有的企业有在国外注册商标的需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有些企业有商业秘密保护的意识, 并且与员工签订了商业秘密保护的协议, 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使得协议变成了一纸空文;还有部分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六) 用工制度和劳动纠纷。企业的用工管理制度是否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这个是企业在劳动纠纷中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最关键的问题。就本次研究的情况来看, 所研究的企业均有书面的用工管理制度, 但是多数企业对于用工管理制度并没有依法履行批准程序, 比如由职代会通过, 或者让每个员工签字认可。总的来说, 在管理制度方面, 70%的企业有待加强和改进。在劳动纠纷方面, 本次所研究企业有劳动纠纷案件的极少, 大多数企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

(七) 诉讼或仲裁案件。诉讼或者仲裁案件往往是这个企业法律风险的集中所在。在本次所研究企业中, 诉讼或仲裁案件极少, 绝大多数企业以和解方式处理与客户的纠纷。所以, 在这点上企业的状况还是不错的。

三、研究建议

就本次法律风险研究工作来看, 总体而言网络经济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从整体上而言, 在公司股权设计和合规运营、运营模式及新项目合法性、印章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这四个方面, 是法律风险相对集中的区域。究其原因, 一是企业负责人一般都比较年青, 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二是信息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 政府过去注重政策性扶持较多, 有关公益性法律服务等配套方面欠缺。为降低企业法律风险, 确保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笔者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两中心的作用。金华市网络经济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为在国内首创的专注于网络经济法律服务的公益单位, 其成立对于降低金华市网络经济企业法律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次的法律风险研究工作中发现, 两中心现有的工作规划与企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加大对两中心运营的资金投入以提升其工作。

(二) 将网络经济企业常用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列入市政府的六五普法规划, 切实提高全社会全行业的法律意识。金华市网络经济企业数量众多, 发展规模参差不齐, 多数在培育发展阶段, 而且从业人员都非常年轻, 法律意识淡薄, 由此加强网络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普及, 提高全民全行业法律意识, 从而推动金华市网络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5

金芝赛 2010MBA脱产班 21020148

一、背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轰轰烈烈的高管离职事件,让阿里巴巴吸引了世界级的关注。阿里巴巴清理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一事让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也让马云“痛苦、纠结、愤怒”。在B2B业务面临巨大压力之时、在有关诚信、刮骨疗毒等众多溢美之辞抛向阿里巴巴之际,马云又一次完成了高管更替,据称在加拿大留学的前阿里巴巴COO李琪将复出。

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宣布,为维护公司“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及诚信原则,2010年公司清理了约0.8%逾千名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客户,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因此引咎辞职,由淘宝网CEO陆兆禧接任。

按照公司对外的统一口径,此次卫哲等高管辞职,源于2326名“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并有上百名阿里巴巴的直销人员牵涉其中。

“中国供应商”是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中国的外贸厂家,给阿里巴巴每年缴纳2.98万元,即可登录阿里巴巴网站查看外商的采购信息,同时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以供海外进口商浏览、选择,从而促成外贸订单的达成。

阿里巴巴B2B公司发现从2009年底开始,平台客户的欺诈投诉有上升趋势,而从今年一月中旬由阿里巴巴发起的一项独立调查显示,部分销售人员为追求高业绩,故意纵容或疏忽允许部分外部分子进入阿里巴巴会员体系,有组织地进行诈骗。

随后,阿里巴巴非执行董事蔡崇信透露,公司在评估了那些遭到欺诈用户的索赔风险后,已拿出170万美元对2249名来自全球的受害者进行赔偿,但阿里巴巴认为每宗诈骗个案涉及受骗买家的付款金额平均少于1200美元。

当天,马云在一封给员工和客户的邮件中痛斥了这种行为,称“对这种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在这封邮件中,马云还“坦承”:“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 马云这封“抄送全国人民”邮件迅速被公之于众,也为这次高管离职事件基本定了调,关键词就是诚信、价值观。2月21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公关总监陶然在微博里写道:“都知道阿里巴巴最讲价值观,但很多人都以为嘴上说说或弄成文化墙给别人看。这次0.8%欺诈账户的事,比例很小,可能有的公司就瞒下了,我们毫不避讳,自己把胸膛扒开把伤口给人看,CEO都因此辞职了。这下知道价值观是动真格了吧。成功的人和公司,一共同的特质就是坚持有梦想,话很简单做到不容易。”

卫哲离开了阿里巴巴,并以一种“并不光彩”的姿态离开,外界对卫哲大多表示同情。据知情人士称,“当初与马云早有君子协定,卫哲已经完成了使命,并且带着4000万阿里股票离开,很值的。”无论是替马云背债,还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阿里巴巴想要的效果达到了。

二、问题界定

阿里巴巴遭遇的危机不是个案,互联网上规则不清、失于监管也不是始于今日,积毒已久,终有破溃之时。在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道德、诚信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成为电子商务模式得以维系的唯一基础。售假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口碑,这在网民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失信者失天下,遭清算也是早晚的事。网店行骗,作为提供交易平台的网络运营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据说法律界目前尚有争论。但我个人认为,网络运营商至少负有事先验证、动态监管责任,如果有“内鬼”参与,那便是合谋犯罪。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中,买卖双方和中介平台处在互赖互生的生物圈中,一个都不能少,因此都有建设诚信环境的义务,任何一方的失信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崩溃。

阿里巴巴正在经历双重“系统危机”,一方面,部分销售人员在业绩压力和利益驱动下进行欺诈;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平台缺少淘宝这样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支付宝这样的支付保障工具,也让欺诈更容易发生。

三、理论分析框架

阿里巴巴此次诚信门事件最直接原因是文化管控缺位、内部协同机制和管控平台缺失、商业模式创新乏力、对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人力资源和营销管控未建立等,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缺乏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复合型管控体系,以保障阿巴巴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风险管控意匮乏,供应链管控不成体系,战略联盟导入不全面,集团对打造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传导机制的认识不足给正在兴起的电子商务王国阿里巴巴以当头棒喝。

第一、企业强势文化管控缺位。

对于企业文化,进行强势文化管控才是王道。企业必须以集团战略为导向,对企业文化进行定向设计,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结合,在集团推行管理企业文化,输出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文化管控。阿里巴巴集团在创始人马云等管理团队的引领下,创造了公司独特的互联网文化,长期以来,被公司内部和外界人士津津乐道,但公司文化管控缺失严重,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阿里巴巴公开表示,阿里巴巴B2B公司首席执行官卫哲(David Wei)与首席运营官李旭辉(Elvis Lee)已于周一双双辞职,以为“我们公司诚信文化的全面崩溃”负责。

在此次引发舆论爆点的2封邮件中,阿里巴巴集团掌门人马云和阿里巴巴原CEO卫哲均用较长篇幅提到了公司文化和价值观,但并未提及企业的文化战略和制度,对企业文化的有序管理并未成为阿里巴巴管理层的共识。从去年10月阿里系高管出现过一轮辞职,到这一轮高管的斩立决,阿里巴巴并未能输出阿里真正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只是展现出良好的媒体维护氛围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有序调度。

集团企业必须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构建管理型企业文化,支撑公司发展和战略落地。优秀企业文化不是天然而然积淀而成的,它一定是在战略的引导下,在设计的基础上,强行积累,通过定向积淀的手法,有序、可控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和积累。

第二、集团内部的协同机制和公共管控平台缺失。

在淘宝,扩大了判断卖家信誉的基准,将用户体验纳入了进来,这同样可以用于阿里巴巴。但为何淘宝的经验不能在一开始就与阿里巴巴集团内其它子公司进行分享? 陆兆禧称,淘宝和B2B之间还有很多其它可以合作的地方,B2B公司面向供应商,而淘宝面向消费者。在这样一个链条上,两者可以联合起来制造很多机会,淘宝专注于服务消费者,B2B专注于服务供应商,实现资源互补。淘宝可以为B2B的供应商提供销售平台,淘宝大量的成熟卖家可以为供应商提供最好的分销渠道。

阿里巴巴集团让淘宝CEO陆兆禧兼任B2B公司CEO,希望其能够促进更深的协同。这种简单的人事安排不免落入下乘,不仅较难实现面向市场前端的协同,也难以形成长期的有效机制。面对此类集团公司,进行集团内部的协同机制和公共管控平台的制度化安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创新乏力,商业模式渐显老化。

事实上,无论是B2B、B2C还是C2C等不同类型电子商务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始终是一个问题。阿里巴巴B2B公司通过搭建一个全球买家和卖家的专业平台,以收取供应商的佣金或会员费的模式来获取收益。淘宝网则结合了C2C和B2C 两种模式,主要依靠广告和搜索广告等盈利,并在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淘宝网也逐渐演变成为以B2C为主的大卖家业务模式。至于同样采用C2C模式的易趣网,与eBay结盟后,最终却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商业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企业要不断通过价值来源、价值挖掘、价值破坏、价值创造、价值集成等五个形态对企业的生态链、价值链、产业链进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再挖掘,颠覆式创新原有商业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各种交易市场容量不断增大,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会层出不穷。

阿里巴巴目前也在推动按照交易收费的模式,改变此前单纯收取会员费获利的形式。事实上,按达成交易付费能很大程度上杜绝诈骗的存在。目前有敦煌网等同类电子商务网站在使用该模式。

第四、对管理层的管控缺失、监管不到位。

从2009年开始、贯穿2010年全年,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上有关欺诈的投诉时有发生。虽然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B2B公司已经开始关闭涉嫌账号并采取措施以图解决问题,但上述投诉仍未绝迹,而阿里巴巴集团在整个过程中也并未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过相关情况的监管。

此次的诚信门事件显示,在业绩的追逐中,阿里巴巴的的职业经理人们漠视了一些欺诈行为的存在。尽管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在声明中称,对于此次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姑息,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管理层更要承担责任。对管理层的追责以及管理层引咎辞职显示出作为责任主体的阿里巴巴和其职业经理人的担当,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次诚信门充分暴露出阿里巴巴对管理层管控的缺失以及监管的不到位,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阿里巴巴也因此损失两员大将。

第五、人力资源管控体系未能有效建立。人力管控是集团管控体系的有机组成,不能独立运行和实现,必须与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及职能管控进行协调,共同形成完善的集团管控体系。营造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环境建设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对集团人力资源管控过程的强化监督和人力资源管控过程的制度化和流程化。常态的管控行为最终都是通过制度和流程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运作体系可以保障企业高效率。

阿里巴巴称,在此次诚信门事件中,近100名销售人员和部分主管及销售经理需要对其故意或疏忽容许骗子规避公司的认证措施及在国际交易市场上有组织地建立进行诈骗的商户店铺负直接责任。在阿里巴巴国际化路途中,公司员工总数去年增加了近三分之一,从1.17万增至近1.4万名,人员的急剧扩张给人力资源体系的升级重构提出了重大挑战,而阿里巴巴集团和高管层对于人力资源管控意识的缺失,则给此次诚信门事件埋下了祸根。

在阿里巴巴CEO卫哲辞职后,阿里巴巴董事会随即任命陆兆禧为CEO,并且没有从外部聘请职业经理人的计划,从这点看,阿里巴巴的继任计划建设值得肯定,但作为公司基石的一线市场人员和基层员工,其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人员的胜任和尽职调查无疑有较大纰漏,究其根本是整个集团公司未能建立可扩展可提升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从而给了内部人员以可乘之机。

第六、营销管控不到位,流程设计疏漏。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营销都是完成“从产品到商品惊险一跃”的“临门一脚”,强力营销管控是确保集团公司战略实施和集团发展的强力保障。营销管控必须从治理着手,将其营销权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不恰当放权行为,同时,应该对外部合作者进行适度管控,如供应商等。通过管控,使外部合作者同公司产生协同、产生耦合,使集团公司获得更雄厚的发展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调查环节中,有迹象表明B2B公司直销团队的数百名员工,为了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故意或者疏忽而导致一些涉嫌欺诈的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尽管阿里巴巴表示,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同事都为此承担相应责任,但这只是危机发生后的“亡羊补牢”,丑闻事件本身说明,公司对于结构、程序和流程过于自信,但在实施控制措施时,则不够有把握。阿里巴巴此次对非诚信的零容忍,并不能掩盖制度安排上的缺失,如果不能辅以完整强有力的管控体系,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与设计,一切仍将归零。

是什么导致这些直接原因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呢?在这此直接诱因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四、启示

无疑,马云及其领导下的阿里巴巴迄今仍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之一,但此次引起阿里巴巴股价大跌、市场形象受损的供应商欺诈事件,足以让在成功路上行走许久的马云认识到:再优秀的企业也要时刻防止败德行为。马云以及视马云为标杆的中国企业家,共同面对着一个严肃的命题:必须把商业目标置于道德边界之内。

阿里巴巴最近“自揭家丑”的举动,赢得了许多肯定。但不能“一俊遮百丑”,从公司治理角度看,阿里巴巴有不少需要自我反省之处,其他企业也应引以为戒。比如,在马云下令展开正式的内部调查之前,他对涉嫌欺诈客户的供应商的不当行为应该早就有所察觉,毕竟有超过2300家供应商牵扯其中,公司内部则有近百名销售人员参与协助;或许深谙企业存续之道的马云在深思熟虑之后,终于觉得“纸是无法包住火的”,于是选在“3·15”这个敏感日子到来之前设法“止损”但这算不算“及时止损”?负面影响能不能因此就“停止发酵”?

阿里巴巴“欺诈门”至少给了我们三重警示。

第一重警示:企业的真实表现与其“光环”未必匹配。优秀企业头顶“光环”,但包括这次的阿里巴巴在内的许多事例警示人们:企业的真实表现与其“光环”未必匹配,不能轻信;优秀企业自己更要时刻防止败德行为。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大公司被人们视作企业标杆,以致不少人形成了思维定势,名牌公司的每个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追捧、应当学习。但在爆发安然、世通事件,在雷曼兄弟破产进而触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美国大公司存在的严重内部腐败及其对社会的潜在威胁。而近年发生的丰田、本田汽车质量事件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等在华零售跨国企业的价格欺诈问题,同样让过去对美日欧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倍加推崇的人们开始清醒:跨国公司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虚伪和无耻。有人说: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除了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人”。尽管这些知名大企业一般都有一套看起来严格和相当完善的治理机制,但具体的“人”在管理和执行过程中,难保行为不发生扭曲。

无疑,马云及其领导下的阿里巴巴迄今仍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之一,但此次引起阿里巴巴股价大跌、市场形象受损的供应商欺诈事件,足以让在成功路上行走许久的马云认识到:再优秀的企业也要时刻防止败德行为。

第二重警示:最好不要高估自己隐瞒真相的能力。透视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中外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问题,我们发现,肇事原因并非简单的危机管理不力或者日常管理疏忽,而是企业存在依靠“不完全信息”短期获利的侥幸心理。作为有限理性的市场主体,在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作出逆道德的选择,企业出于眼前短期利益考虑,往往难以抑制败德行为的冲动。但是,随着信息披露渠道日渐多元,企业或者个人以合规之外的手段获利的风险和成本正变得越来越大。由此,企业及其成员最好不要过高估计自己隐瞒真相的能力,最好赶快打消侥幸心理。如果在经营管理中发生了问题,最好主动、及时和充分地“自揭家丑”,并且尽快公布补救措施。这是一个好公司应有的规则。

第三重警示:必须把商业目标置于道德边界之内 马云以及视马云为标杆的中国企业家,共同面对着一个严肃的命题:必须把商业目标置于道德边界之内。“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而没有终结的答案”,马云们的下一步,不是追求无止境的业务扩展,而是冷静思考如何拥有受人尊敬的、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一个成熟的公司必须重视建立能确保自己在今后10年乃至20年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新业务,但就中国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多少企业真正把开辟前瞻性业务作为头等大事,不少企业往往在现有业务已经不能支撑发展的情况下才下决心,但为时晚矣。

五、未来商业面临的道德挑战

人,无德而不立。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经说过,就人和动物的区别而言,只有道德感或者良心才是意义最大的。道德是人与人直接按的不成文的无形行为闺房和准则,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道德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调节范围及影响力远大于法律。道德的标准比法律高,表象为一种无形力量。人类社会需要用道德来维系。

企业行为也应该在一定的道德氛围中进行,并遵循一定的商业道德标准;否则,企业可能获益于一时,却会严重损伤企业的公众形象(如安徽华源公司),甚至置企业于死地。所以,企业要获得生存的空间,进而长久立足于社会,就需要树立企业商业道德观念。我国商界有着十分优良的文明经商、诚信立业的传统,如“童叟无欺”、“黄金有价、店誉无价“、”诚招天下客、信获万人心“等。事实证明,以这样的商业道德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都取得了成功,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商业道德观念是企业战。

现实中,我国有一些企业缺乏良好的商业道德。如生产过程中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流通过程中利用欺骗手段进行交易、商业贿赂、买卖不合格商品,促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欺骗性的有奖销售、诋毁对手信誉,商品定价的不道德行为,利用消费者对商品和价格不了解牟取暴利、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窃取商业秘密,等等,屡见不鲜。

由于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许多无辜的消费者成为了企业不讲商业道德的牺牲品:雀巢奶粉碘超标虽然暂时没有引起直接的恶性事情的出现,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吃了碘超标奶粉的婴儿明天不会因此而遭受危害;2004年10月7日,39人在深圳一边锁酒店的几家餐馆用餐后出现食物中毒;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出现…….类似事件不断发生,这其中透视的就是当今企业商业道德的丧失。

当代经济生活出现一种新趋势,即公司的商业道德状况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讲究基本的商业道德,一切经营活动都应该在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这个大前提下进行,在利国利民的同时利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诚实的立业之本和经营之道。

六、应对策略分析

在此外次危机面前,阿里巴巴成功的化危为机,将企业的诚信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和认同,其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的有:

1、在危机关头,看重长远利益,坚守企业核心价值观。此次壮士断腕对阿里巴巴有利无害,这将进一步坚定交易者的信心:阿里巴巴网站以及其所属的母公司文化是以诚信为第一价值的。虽然目前阿里巴巴的客户量下降、维护成本上升,但未来阿里巴巴的交易信用成本将更加低廉。

2、在公司诚信危机面前,反应快速,主动积极处理,并高调公开公司决定,掌握话语主动权,引领舆论导向。在电子商务领域,诚信问题一直是个难题,阿里巴巴通过主动处理,主动公开,主动反思给社会带来震动和警示作用,加强了自身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标杆地位。

3、在危机过程中,以超出社会大众心理预期的方式(2名公司最高负责人引咎辞职),最大程度的降低负面影响。当当网联席总裁李国庆就称“无论因业绩还是办公室政治以及公司业务出现欺诈,都请给高管留足面子,辞职已经是当事人为职业生涯付出代价,别搞成引咎;让我们一起营造合伙人和职业经理人健康的进退氛围;也别在公司内声讨,更别诉诸媒体。”

4、整个处理过程中,通过曝光2封“不起眼”的内部邮件,大肆渲染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引发舆论风暴,转移人们讨论视线。在卫哲引咎辞职后,如今阿里巴巴公司上下都把“诚信”两个字放在嘴边,既成功地消解了这次诚信危机,同时也让阿里巴巴的诚信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

七、结论

网络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控制;虚拟交易

引言

网络金融的发展和操作的便捷建议是分不开的,也是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空前普及的结果。而网络金融发展了普遍了也同样会产生更多的觊觎,从而导致更多的风险发生。在之前的发展期内并非没有问题,而是发展掩盖了问题的存在。现在的网络金融已经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挑战,从各个角度威胁着其健康的发展。如果没有比较合理的防控机制,那么必然是很难完全做到卓有成效的应用的。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

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

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政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

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政策的调控,固然政策多变,而且政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自身如果连金融操作都频繁失误,那么自己创造的危险都占了多数的情况下,自然更难以面对外部的危险了。

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网络金融安全具有全方位立体化的特征,因此在风险控制方面也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防控。通过建立起一套综合的防御网,从各个方面进行自觉地控制和监管,才能够保证网络金融有效的运转。(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隋庶.网络金融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探讨[J].电子商务.2013(05).

[2]李凤梅.金融行业网络安全及其控制[J].现代商业,2011(3).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7

关键词:企业网络营销,营销风险,风险规避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产工具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例如,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启蒙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应用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 人类已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 形成了全球化网络经济格局。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全球互联网络使用者数量高达20亿人, 占世界人口的30%, 使用者的背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中产阶级为主, 他们是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面对如此庞大的目标客户群体, 很多企业都将网络营销作为商业竞争的一种主流形态, 在网络这个必争之地尽力搏杀。

然而, 虽然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另类角度诠释了现代企业的竞争规则, 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和新的发展契机, 但它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在技术信息的成熟度、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 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运作障碍和经营风险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难题, 本文基于此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展开论述。

一、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含义

所谓风险,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主观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认识的不完全确定和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网络营销风险, 是指在网络营销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使网络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带来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因此, 企业要在网络营销活动中要客观地识别、评估和判断网络营销风险, 并采取一定的规避措施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类型

(一) 技术风险

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网络交易平台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网络技术手段不成熟、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造成技术风险的因素很多, 既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目前, 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低等原因, 再加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限, 网络运行时经常发生上网速度慢、网络易堵塞、信息传递出错、交易平台混乱等现象, 进而造成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等风险。另外, 随着黑客技术手段的不断翻新和病毒感染的不断升级, 网站被攻击、数据库崩溃、密码被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加剧了网络交易的风险。基于此,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WEB数据库安全体系, 及时进行漏洞检测、风险评估, 不断完善现有的网络开发技术和数据加密手段, 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 支付风险

在网络营销领域, 支付风险是网络营销的最直接的风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 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 他们通过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发布虚假信息,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另外, 目前金融领域仍然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由于很多银行的电子化办公水平弱, 安全性差, 而且银行之间的业务分割、交叉少, 没有统一的接口, 虽然有一些银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但距离网络营销的要求还有差距, 信用卡号码被盗用、个人隐私被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也称道德危机或信用风险,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果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 (通常是代理人) 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 (通常是委托人) 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 从而导致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21世纪这个蕴涵无限商机的消费时代, 网络营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道德风险是网络营销的一大难题, 由于网络营销是建立在道德信用的基础上的, 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 信守承诺。网络营销的假设是:买方假设卖方提供的商品质量合格不存在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是, 目前有很多企业置消费者的利益和身心安全于不顾, 假冒伪劣盛行, 如果没有任何信用做保证, 网络营销是难以为继的。今后, 在很长的时期内道德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四) 物流配送风险

在网络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 物流问题成为了制约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问题。网上交易一般顺序如下: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 (下订单) ———物流配送。在整个链条中, 物流配送才是唯一的实体行为。由于产品销售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些都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难度:配送点的布局、人员的配备数量、商品的库存量等很难合理地确定;保证配送的时效以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保证配送的数量。因此, 一个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 应该从接到定单时起, 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每一步都以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分配、最合理的路线来构建,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开支。物流配送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的运作效率、企业的信誉、客户的满意度。而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能力不强, 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物交割, 产生物权转移的风险, 这已经成为阻碍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 法律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网络营销收到普遍关注。一方面, 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和管辖范围。另一方面, 网络营销的双方主体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之间展开, 但各国的适用法律不同,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又迥然相异, 因此造成双方的交易冲突不可避免。更确切地说, 虽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强劲增长, 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同步配套,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贸易中的法律法规、网站建设中的法律程序、在线交易主体的认定中的法律和程序、电子签名与认证的操作、电子合同的法律确认、在线电子支付的规则、网络广告争议解决、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及网络营销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由于很多法律存在空白, 从而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六) 客户风险

美国著名体验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指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涉及人们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 也涵盖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和身体的一些活动。在现代营销理念中普遍认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以产品为道具, 以消费者为中心, 能够创造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同忆的活动。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 消费者往往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来判断商品的优劣并决定取舍, 而在当前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只能通过商品的图片及少量的文字说明来甄别。在这一购买活动中, 一旦消费者由于判断失误而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 一种可能就是发生消费者漂移现象。所谓消费者漂移, 就是消费者从一个产品漂移到另一个产品;从一个场所漂移到另一个场所, 从一个品牌漂移到另一个品牌。因而采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消费心理和消费者漂移问题是科学的、可行的。另一种可能就是, 一旦消费者因购物不满意就会对网上购物产生质疑, 进而做出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也是巨大的。例如, 有45%的人认为网上购物没有真实体验感, 对其质量安全不放心, 而宁可花更多的价钱去商场购买, 这种消费心理造成了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风险。

三、规避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策略

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 建立在企业准确认识网络营销风险基础之上.而科学的营销战略和战术可以减少网络营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机会成本。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具体分析, 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防范规避策略:

(一)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 网络营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必须突破信息安全这一道关卡, 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体系的重点是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系统来支持。在安全技术方面, 涉及技术标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安全技术管理等环节。国家要组织力量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交易安全技术, 积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另外, 要加大支付技术上的攻关力度, 进一步提高网上支付安全保障。通常系统的安全主要受到假冒, 报文被截取 (读取或复制) 、修改、重播, 报文丢失, 报文发送方或接收方否认等威胁。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应做好以下防范: (1) 安全登入和选择服务; (2) 防止第三方冒充; (3) 防止第三方截取报文; (4) 使第三方无法修改、替换报文内容, 或者使接收方可以发现报文在传输的过程中被修改; (5) 防止报文的重播和丢失; (6) 在系统内进行交换的报文被复制存储, 与报文交换有关的各种活动及其发生的时间均被记录; (7) 相关安全责任的分离, 即一人不能负责多项安全事务。最重要的事, 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 改善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宽带光缆的建设, 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 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

(二) 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求得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设计的行动纲领或方案, 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点, 是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资源能力和经营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一个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网络营销战略, 不仅对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意义重大, 而且对于制定与网络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财务、研发、人力资源等计划也有指导意义。企业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包括: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市场潜力、发展方向预测以及风险和可能收益。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才能得到科学、恰当的分析和评估结果, 才能使企业规避风险走向成功。

(三)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营销系统管理的方向, 营销系统成员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了有效规避网络营销风险, 企业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工作:首先, 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公司产品质量, 做好营销体系的质量管理工作, 包括总部与各分部的工作联系与沟通, 也包括与经销商、代理商之间的种种业务来往等, 还涉及到产品线与价格体系的规划、市场需求计划以及长期和实时营销策略的制定等。其次, 要提升网络多媒体表现水平, 让消费者真切地感知商品的质量、安全付款, 合理选择物流公司并保证及时完好的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再次, 要提高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的能力。最后, 网络营销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企业要规范员工行为,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总之, 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

(四) 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是促进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网络营销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 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要强化网络交易安全管理, 制定相关的网络交易标准和管理标准。例如, 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 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 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 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欺诈的行为。另外, 国家应组建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 并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遵循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 合格者可以颁发证书并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公示。通过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 从而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高速、和谐地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四、结语

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提出“信息经济”一词。他认为在信息经济社会, 每件产品, 每次劳务, 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 并将进一步变化, 未来的经济繁荣就取决于这种变化。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它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网络营销在本质上是一种拟态环境的营销, 一方面,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反映, 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环境存在偏差;另一方面, 拟态环境又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环境, 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可以说, 网络营销是一种幻觉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综合体, 因而有其不确定性。这些风险表现为:技术风险、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物流配送风险、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 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等企业网络营销风险规避策略, 旨在为提高我国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企业在网络会计中存在的风险浅议 篇8

鉴于个人住房贷款尤其是目前二手房按揭及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建议商业银行采取如下措施规避风险:

1. 针对中介信用风险。

(1) 客户交易资金实行代收代付。加强对代收代付资金的监管, 严格控制中介扣划客户贷款资金。

(2) 对银行合作中介进行全面评级, 详细了解其经营模式、资金流向、资金缺口、涉及客户数量, 监管机构可以根据评级结果对与银行合作的房屋中介的准入做出相关规定, 以防范金融风险。

2. 针对贷款主体及交易行为真实性风险。

全面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要求, 在二手房贷款业务中引入第三方专业征信机构对借款人的身份真实性、收入真实性、贷款事项真实性以及抵押物真实性进行实地核查, 以防止客户骗贷风险。

3. 针对操作性风险。

严格控制放款环节, 坚持“见他权证放款”, 坚持贷款划至卖房人账户后不能由中介扣划。另外, 为了防止贷款人伪造权证, 银行应委派专人负责到房管局提取他项权证, 以堵塞放款漏洞, 保证真实抵押。

4. 针对抵押物瑕疵。

(1) 严格地说, 要保证一单贷款交易的安全, 仅做到了见“他项证权”放款还是不够的。银行要保证贷款业务所涉及抵押物的安全, 还需要收集抵押房屋的全面信息。审查房屋是否附着有足以导致产权人对房屋的处理权不完整的租约;调查是否存在共有产权问题, 动迁安置房、职工房改房等, 个人只有房产证而无土地证, 属于部分产权房;以“标准价”出售给个人的住房, 个人只享有部分产权, 单位应属于共有人。产权共有甚至会直接导致抵押无效。即便物权下的所有权利完整移交, 原产权人若不办理户口迁出也会导致新产权人无法享受到该房屋所附着的制度利益。

(2) 除了物权瑕疵会干扰二手房贷款中的债权保障体系, 作为抵押物的房产, 其本身的物理状况也会影响到债权的安全。银行应掌握二手房入市前的装饰程度及其试图掩盖的房屋物理状况所存在的瑕疵。

(3) 在抵押物产权上和物理上都没有瑕疵的情况下, 银行还要防范房屋价格的高估风险。这种高估有可能是评估机构的失误, 但更多的是主观恶意所导致的。选择声誉良好的评估事务所能够降低这类风险, 如果房价上涨不多或不涨, 借款人几乎不会还贷, 银行将成为价格风险的最终承担人。

综上所述, 二手房贷款由于牵涉面广, 包括买房人、卖房人、房屋交易中介、房屋价格评估事务所、律师、保险公司、可能的房屋租赁人、可能的房屋共有人、可能的担保公司, 银行与上述各方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将直接削弱贷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抵押物所潜在的各类瑕疵则决定了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变现速度。因此, 全流程进行贷款风险控制, 全面掌握真实贷款人的资信相关信息、掌握抵押物的物理状况、物权项下各项权利的完整性, 才能精确计量贷款风险, 实现安全的信贷交易。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营业部)

所谓网络会计, 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 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一、网络会计存在的风险

如今网络会计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金融、电子税收等各个领域。网络会计拥有许多优越性, 它可使企业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 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实现计算机资源的软、硬件共享。但是随着日益扩大的网络环境, 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安全又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仅影响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及信息的披露方式, 而且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 加重了网络的负担, 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 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所面对的网络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环境。会计信息失真, 这个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本难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条件下将变得更加复杂。网络会计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 可以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 给予必要的揭露, 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量,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1.会计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 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若被干扰、破坏、截取或篡改, 就会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能得不到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 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失败。另外, 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 信息接受方会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 作为信息发送方, 也有类似的担心, 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2.会计数据的安全性。网络会计主要依靠数据的自动处理功能, 客观或人为的差错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 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 甚至使信息丢失,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人为因素导致磁盘、光盘等磁介质载体档案保管不善, 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和泄漏。

3.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病毒多样化、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传播途径多和难以防范等特点, 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和网上信息的安全。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使合法的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 有严格要求的网络服务不能得到正常的响应, 甚至篡改和毁坏数据,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 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 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 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窃听、仿冒和破坏的风险。

4.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 而这种功能又很集中, 自然或人为的微小差错和干扰, 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因素有: (1) 自然因素, 如火灾、水灾、灰尘、老鼠等都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 严重的造成系统故障乃至崩溃。 (2) 管理因素, 如安全管理不力, 使得计算机被盗, 或光盘、磁盘等磁介质载体档案的保管不善, 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等。

5.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随着网上电子商务的发展, 各类业务不断增多, 会计数据更加复杂, 会计信息的处理量将大大增加, 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存在的漏洞或错误, 可能将错误的计算结果传送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影响其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 网络会计在推动着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 伴随着的网络风险对电子商务又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网络管理应具有一体化管理措施和方法, 能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 合理配置和调整网络资源, 对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进行研究,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无疑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保障各方的利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防控网络会计风险

要想有效控制风险, 就必须建立风险预测系统及防范措施:

第一, 建立内控制度:重点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建立以安全审计为核心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上下功夫。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制度, 主要是通过内部分工, 实现互相牵制;开发和维护控制制度, 主要是体现全程控制的思想, 从网络组建伊始, 开始实施安全控制, 确保给定控制功能的实现;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重要数据备份制度, 在对数据划分重要性前提下, 确定各类人员对不同数据的访问权限,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用控制制度, 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制度, 以便检测、预防和更正错误;日常管理制度, 包括机房管理、并发控制和安全锁定等制度。同时加强安全审计,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 对网络会计的相关活动或行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 并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通过安全测试可以全面评估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状况, 预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第二, 数据资源的控制:数据加密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中防止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控制技术。数据加密除了选择密算法和密钥以外, 两个主要问题是实现加密的网络协议层以及密钥的管理分配, 数据加密可以在OSI协议参考模型的多个层次上实现。系统的主体验证关键要验证主体的信息, 它可以是指由该主体了解的口令、密钥, 携有的磁卡、智能卡, 或者主体具有的特征、指纹或签字等, 都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备份不仅在网络系统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时起到保护作用, 也在入侵者非授权访问或对网络攻击及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起到保护作用, 同时亦是系统灾难恢复的前提之一。

第三, 病毒及系统入侵防范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 应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 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用以隔离开内部应用系统与外界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 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加强原有的基于账户和口令的控制, 提供授权访问控制和用户身份识别。

第四, 硬件系统的安全控制:硬件设备安全主要涉及计算机机房环境和设备的技术安全要求。应制定网络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严格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 专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 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自动备份技术, 以应付突发事件, 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

第五, 软件系统的安全控制: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 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 系统被破坏时, 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总体控制目标应达到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第六,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金融电子化业务。为防止操作人员利用权力和工作之便进行数据输入, 骗取银行资产, 有必要建立数据输入的调阅和交接登记制度;操作员要根据权限范围使用不同的操作口令, 有必要采用加密、用户鉴别、加设口令等措施进行通讯防范。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谙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 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网络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既要求他们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 又要求他们具有很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所以, 在教育领域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促进网络化进程。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网络会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闫丽萍.网络时代的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 2005, (4)

[2]李杨、蔡逸珊.浅谈网络会计信息的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09, (9)

网络时代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探析 篇9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 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 企业财务活动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资金回收活动, 企业财务风险依照财务活动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五个方面。

筹资风险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面临的由于资金市场变化、宏观或微观环境的变化, 导致到期不能偿还支付本金及利息, 或到期不能支付股利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宏观或围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导致企业投资失误或投资项目到期不能达到预期收益, 从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又称经营风险,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经营不善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导致企业资金盈利水平降低所带来的风险, 其中包括资金控制风险、应收账款管理风险、存货管理风险等;资金回收就是产品销售的实现。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产品销售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时, 不能及时结算所造成的风险, 二是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过程中由于金额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客观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企业只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就会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处处在, 时时在, 人们无法回避它, 也无法消除它, 只能通过各种财务手段来应对风险, 进而避免财务风险。二是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随时随地在变化,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 财务风险也有可能会发生, 也有可能不会发生。

三是损失性。风险总是与损失相关的, 如果风险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如果风险没有发生, 那也是隐含的损失, 风险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持续发展, 甚至最终会威胁企业的生存。四是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在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及资金分配等各个阶段都会产生财务风险。五是收益性。一般来说,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反之收益就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供资金利用效率。

二、网络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 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影响。

网络时代, 上网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越来越多,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 电子商务具有国际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使企业财务管理在管理对象、筹资管理、资金管理、营运管理、投资管理及财务目标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是对以物质变化活动为特征的实体运动管理, 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有时并不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形态, 在线交易平台的安装使用, 网络银行的开通, 在线证券交易的进行, 都可以使企业在网络上快速完成产品订单处理、货款收付、资金筹集、税金缴纳等财务工作。

2.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许多企业都采用了电算化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会计业务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确性, 减少了差错率,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管理控制水平的提供。与之相适应, 这就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一些新要求, 配合会计电算化软件及会计工作的要求, 企业应安装相应的财务管理软件, 与会计电算化软件一起配套使用, 通过财务管理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配套使用, 可以实现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 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 网络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基于企业内部网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如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实现内部在线管理, 但内部网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不能打破时空限制。基于互联网的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迅速。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款项支付、保险、货物托运及纳税申报等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 无需人工干预。

4. 网络时代呼唤网络财务管理。

互联网经济要求产生网络会计, 相应的网络时代也要求有网络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管理是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将网络技术用在财务管理中, 从而实现解决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管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 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在本质上极大地延伸了财务管理的质量。网络财务管理就是在网络上从事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营运、资金回收及资金分配活动。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筹集就是资金借入或筹集的一切程序都是在网络进行的, 如在线借入款项;资金营运就是将企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在互联网企业, 进行经营管理, 取得网络经济效益;资金回收就是企业在线销售产品或提供在线服务, 以获取收益, 促进资金回收;资金分配就是在线向投资者支付利润、分配股利或缴纳税金。新的经济形式要求有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出现, 并进行管理。

三、网络时代对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包括了网络信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操作风险。

1. 网络信用的风险。

网络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客户或消费者在网络存在主观恶意侵占企业财、物, 对企业造成可能损失的风险。如恶意买家下了订单不付款、恶意竞争者采用不正当手段窃取客户资料, 影响卖家声誉、恶意卖家不及时发货或在网上欺骗消费者、借款者不及时归还借款、企业者不及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持卡者在进行信用卡支付时恶意透支或伪造信用卡欺骗银行。网络信用风险影响了网络经济的声誉, 不利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2. 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包括网络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中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层出不穷。从技术层面上说由于网络技术存在的缺陷导致网络漏洞, 对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从网络信息安全上说, 网络病毒、网络黑客都会造成企业电脑死机、数据被篡改、资金丢失、企业形象受损, 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损害企业形象, 使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中国缺乏根服务器。世界上所有的根服务器都是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统一分配、管理, 这样就避免不了我们的网络、网站经常会受到来历不明的病毒侵袭, 网络资料会莫名丢失。二是网络黑客作恶。网络病毒防不胜防。

3. 网络操作风险。

网络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失效,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网络系统被非法入侵、网络欺诈、操作不当、管理水平落后或疏忽等原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四、网络环境下财务风险的控制

1. 建立健全网络信用机制, 加强网络的风险管理。

我国企业网络信用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多企业缺乏网络信用管理机构和网络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不清, 不知道网络信用风险应该由财务人员负责, 还是销售人员负责抑或由网络管理人员负责, 大多企业都不重视网络信用风险控制, 不能做到事前准确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 事中灵敏跟踪反馈的客户情况, 事后缺乏有效的欠款追讨手段, 使企业面临交易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网络信用机制, 由专人负责网络信用的跟踪、反馈、评价等管理, 以减少企业风险。

2. 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树立网络风险意识, 从技术层面上完善网络设计系统及运行系统, 堵塞网络技术漏洞防范网络技术的风险。从网络信息安全上说, 安装防病毒及杀毒软件, 建立防火墙, 及时进行网络杀毒, 以防范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入侵。

3.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减少网络操作风险。

企业应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建立网络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 防止网络系统被非法入侵、网络欺诈, 减少网络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华主编.《会计电算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

[2]李建峰.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国际商务财会, 2009.5

[3]吴靳.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 2009.9

[4]君华.企业经营风险与防范.财务与会计, 2010.23

[5]周列平.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当代经济, 2007.9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10

1. 外部风险

(1) 政策法规风险

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以及阶段性的调整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薪酬, 如果企业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触犯了法律法规的规定, 则可能面临着接受法律处罚, 甚至是吊销营业资格的风险。政策法规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政策的调整。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下国家政策也会做出些许调整, 比如对最低工资的调整、生活保险的调整等, 导致薪酬管理风险; (2) 法律法规缺失的风险。我国目前针对企业人资管理并没有出台完善的法律制度, 导致管理工作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从而导致薪酬管理存在风险。

(2) 人才竞争的风险

网络时代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每年辞职的员工越来越多。为了帮助企业留住更多核心人才, 企业薪酬制度也在互相竞争, 这也造成了薪酬风险。

(3) 市场风险

产品需求量的变化也会给薪酬管理造成的风险, 比如当该产品的需求量下降, 则会影响企业的销售额, 间接地影响到薪酬管理。

2. 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环境对薪酬管理造成的风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决策风险

管理者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一旦出现决策失误, 则可能导致企业偏离了发展轨道, 为薪酬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 配套措施的风险

与薪酬管理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员工岗位设置、考核体系、薪酬与考核之间的联系。如果岗位设置的不合理, 员工职责不明确, 则无法做到人尽其才, 员工直接也可能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如果考核体系不健全, 则导致考核结果融入了过多的主观因素, 导致员工的薪酬存在不公正的问题;如果绩效与薪酬之间的关联度太低, 则会导致员工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3) 薪酬制度的风险

首先薪酬制度改革频率应适当。如果薪酬制度改革频率过高, 则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如果制度改革频率过低, 则证明企业没有根据经营实际及时作出制度调整, 这样会对薪酬的管理造成一定的风险。

二、企业薪酬管理风险的控制

薪酬管理的风险控制应当坚持系统全面的原则, 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对风险管理加强监管, 减少管理中的风险, 促进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1. 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的对象主要是风险指标较高, 且风险具有较强可控性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针对不断调整的政策法规, 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加以防范。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来明确不同因素的危害性, 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2) 在信息化时代中, 各国的政策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我国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国外企业达成合作, 互相学习优秀的政策规定。比如我国在人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有所欠缺, 企业则可以参照国外优秀的制度,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来完善薪酬制度。与此同时, 企业应当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关注力度, 把握好法律规范发展的趋势, 及时做好调整来避免风险。 (3) 企业通过互联网或者人工的方式多开展市场的调研活动, 了解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 以及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程度, 调整经营的方式。同时应当对薪酬市场进行调研, 确保本企业在薪酬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 事中控制

事中的控制同样需要涉及到薪酬管理的各个方面, 除了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 其他的因素无论权重高低, 都应当加强事中控制, 主要包括: (1) 制定专门的风险控制小组, 这些小组定期对本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下阶段的控制计划。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对薪酬管理作出评价, 重点控制风险等级高的因素。 (2) 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并且认真研读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 重点关注国家对薪酬的调整方案,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完善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在管理的工作中, 应当做好自我监督工作, 严格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 (3) 为了更好的留住员工, 企业在外界环境发展调整的情况下, 及时调整自己的薪酬方案, 必要情况下应适当补贴员工。为了营造更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可以建设内网、BBS、QQ群、微信群等方式, 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 传播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4)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应当定期组织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培训, 既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水平。

3. 事后控制

虽然经历了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但是有些风险是无法预测的, 有些风险的防范测试仍然存在漏洞, 这些都可能为企业造成损失, 因此仍然需要进行事后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在风险发生时, 及时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对外辟谣或者道歉, 维护企业的形象与声誉。 (2) 及时与员工做好沟通工作。对于态度消极的员工, 应当向其讲明代理, 使其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必要情况下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 应对相关人员作出惩罚; (3)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并且在日后的薪酬管理工作中, 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避免再次造成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薪酬管理应当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 根据企业薪酬管理的情况, 结合现代网络技术, 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尽可能地降低薪酬管理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房艳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4, (5) :83-84.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11

摘要:文章以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对某小贷公司的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库中的信贷记录进行了信贷评估,并将该结果与决策向量机、线性判别、二次判别和逻辑回归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多重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优于传统的基于参数的分类方法,即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拥有相对较高的ROC曲线下面积和较低的预期错误分类成本。更进一步,在研究所采用的4种MLP算法中,基于BFGS Quasi-Newton训练算法的MLP表现最为出色,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进行小微信贷风险评估的辅助决策模型。

关键词: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小微企业;信贷评估;数据挖掘;辅助决策模型

一、 引言

根据《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2014),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如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范围,小微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我国的小微企业创造GDP价值占总量的60%,纳税占总量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然而,根据《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高达22万亿元,超过55%小微金融信贷需求未能获得有效支持。

如何有效地评估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对学界和业界都是一个挑战。根据Blanco等[7]的建议,采用自动信用评分系统能够加快信贷审批速度,降低贷前分析成本并减少人为因素对信贷审批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预警体系,调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模式,构建专门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基于数据挖掘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预测的精度,以人工神经网络(ANNs)为代表的非参数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ANNs信用风险模型以其较强的逼近非线性函数的优势从众多方法脱颖而出,其对历史数据的模拟仿真和预测能力也显示了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ANNs自身的限制和理论上的不完善,单一利用ANNs来评估信用风险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且信用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过程,而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所追求的目的就是基于多因素评估结果的最优决策。为了突破传统ANNs的局限,本文引入MLP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研究,并将结果和传统的线性判别(LDA),二次判别分析法(QDA)和逻辑回归(LR)进行比较。

二、 文献综述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新申请者做出判断;(2)贷后违约预测。以往,学界研发了大量的方法和模型加速信贷决策的过程。如线性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是两类最常用的用于构造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线性统计工具。然而,有学者指出,在现实环境下,由于LDA所依赖的两个假设,即输入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违约和非违约样本的色散矩阵或方差-协方差矩阵相等通常得不到满足,因而精度欠佳。

ANNs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由于ANNs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利用大量不确定信息对研究群体进行分类的能力,因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复杂过程的估计和预判。神经网络也称人工神经网,是近年来信用评估领域的热点方法,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处理科学,ANNs对人脑若干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和模拟,以人的大脑工作模式为基础,研究自适应及非程序信息处理方法。ANNs的优点是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也不要求详细表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能有效解决非正态分布、非线性信用评估问题。但神经网络也有自身的缺点,即为了获得最优的网路而导致训练时间过长和难以辨别输入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在ANNs方法中,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因其出色的性能而被应用于风险评估领域。Werbos创立的反向传播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MLP。MPANN(Memetic pareto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通过多目标进化算法和以梯度为基础的局部搜索对BP算法进行优化。

对神经网络的改进包括改变训练的比率和测试数据库,隐藏阶段的数目和训练循环等。Khashman通过对德国数据集进行研究,通过9种学习方案对不同的训练/验证比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用400个例子做训练并用600个例子总验证的学习方案表现最佳,总准确率达83.6%。情感神经网络是一类改进的BP学习算法,它通过两个额外的情感参数——焦虑和自信对情感权重进行更新。通过将情感神经网络和传统的神经网络进行对比,Khashman发现传统的神经网络和情感神经网络都有效,但情感神经网络在速度和准确率方面更胜一筹。另一种改善MLP的方法是人工突出可塑性MLP,其在某种分类仅有少数几种可用模式或当小概率时间包含的信息对成功应用至关重要时特别有效。通过运用可塑MLP,Marcano-Cedeno等在德国数据集上获得了84.67%的准确率,在澳大利亚数据集上获得了92.75%的准确率。

三、 实证研究

1. 数据集。本文使用某小贷公司小微信贷数据库中的信息,数据的时间跨度从2010年至2014年。其中包含以下几类信息:

(1)小微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信息;

(2)小微企业经济和财务比率数据;

(3)小微企业当前信贷数据;

(4)宏观经济数据。

经过初筛并剔除异常记录,共获得5 434个小微企业样本。根据某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定义,贷款逾期超过15天即算贷款违约。其中4 766个小微企业未发生贷款违约,占比为87.85%,剩余668个小微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贷款违约,占比为12.15%。为了对分类模型(LDA、QDA、LP、SVM和MLP)进行有效对比,本文将数据集随机分为两个不相交的子集,其中75%的样本作为训练子集,25%的样本作为测试子集。测试子集总计包含1 359个小微企业样本(13.23%的小微企业发生贷款违约,86.77%的小微企业未发生贷款违约)。每一个模型都采用10次交叉检验。采用交叉检验的优点在于信贷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含可用数据(75%的样本)。

2. 数据描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首要工作是构建一个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参照沈军彩和徐继红,Blanco等,Mittal等的指标设置,本文选择9个财务指标,16个非财务指标和5个宏观经济指标(见表1)。本次研究特色之一是指标体系包含了影响小微企业信贷履约情况定性指标。之所以选择这些指标,主要有以下考虑:(1)Schreiner认为,相比大中型企业,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无法全面量化运营数据。因此,部分信贷数据以定性和非正式形式记录;(2)Blanco等的研究表明,在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中加入定性指标,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此外,由于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与宏观经济状况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信贷风险评估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能够增强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因变量方面,采用二进制变量,0=没有违约,1=产生违约。

3.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国内外关于ANNs在信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类型包括模式神经网络、概率神经网络、扩展学习向量器和多层感知器(MLP)等。其中,MLP是在商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ANNs模型。根据相关研究,本文采用三层感知器(图1),其中输出层为单个违约概率判别节点。这一值由逻辑神经元激活函数g(u)=eu/(eu+1)获得。以H代表隐蔽层的规模,{vih,i=0,1,2,…,p,h=1,2,…,H}作为p个输入和第一层之间突触权重,{wh,h=0,1,2,…,H}作为连接隐藏节点和输出节点之间的突触权重。由此,当输入向量为(x1,…,xp)时,ANNs的输出结果为:

y=g(w0+whg(v0h+vihxj))(1)

输出的结果即为根据输入参数获得的违约概率。通过将y与阈值进行比较(如0.5),就能对申请企业的贷款违约进行预判,如y>0.5则表明,申请人贷款违约的概率较大。

在输入数据之前,本文首先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变量进行筛选,选择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变量作为输入参数(p≤0.05),且预测变量都线性分布在[-1,1]之间。Matlab和R作为工具,对MLP和其他算法进行分析。

R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具备对拟牛顿法(Quasi-Newton)算法运用BFGS过程分析单隐蔽层ANNs的功能。参考Blanco等的方法,令W=(W1,…,WM)为网络的M个相关系数矩阵,令yi(i=1,…,n)为违约标识,1代表违约,0代表没有违约,同时,为了避免过度拟合,特引入衰减项λ。对于分类问题,合理的误差函数就是熵的条件最大化标准。因此,可得如下函数:

(yilnyi+(1-yi)ln(1-yi))+λ(W2i)(2)

在R中部署MLP模型需要指定两个参数:隐蔽层的规模(H)和衰减项λ,因此,需通过10次交叉验证搜索隐蔽层(H)和格点{1,2,…,20}×{0,0.01,0.05,0.1,0.2,…,1.5}。Matlab包含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也能对MLP模型进行求解。有6种常用的算法可以用作训练规则,分别是Gradient descent、Gradient descent with momentum、BFGS Quasi-Newton、Levenberg-Marquardt、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和Resilient back-propagation。这6种算法的基本思想都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

(yi-yi)2(3)

在判别准则方面,本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测试准确率、I类错误率、II类错误率和预期错误分类成本(EMC)。其中,AUC是反映连续变量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用构图法揭示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连续变量设定出多个不同的临界值,从而计算出一系列敏感性和特异性,再以敏感性为纵坐标、(1-特异性)为横坐标,曲线下面积越大,诊断准确性越高。EMC的定义如下:

EMC=C21P21π1+C12P12π2(4)

其中,π1和π2分别是优质与不良的信贷群体的先验概率,P21和P12分别是I类错误和II类错误的概率。其中,P21是优质信贷群体被误判为不良信贷群体的概率,P12则是不良信贷群体被误判为优质信贷群体的概率。π1和π2是优质信贷群体和不良信贷群体的比例。

为比较MLP与其他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将MLP模型与传统的LDA、QDA、SVM和LR进行比较。其中,SVM采用径向基核函数(RBF)。在MLP参数设置方面,设定学习精度ε=0.000 1,最大训练次数为1 000,根据Kolmogorov定理设置隐含层节点数65。在LDA和QDA参数设置方面,最小化10次交叉验证的误差门槛值为0.35。在LR参数设置方面,最小化10次交叉验证的误差门槛值为0.58。在SVM参数设置方面,需要指定惩罚系数-c与核参数-γ,通过对RBG径向基核函数的最优参数筛选,确定c=512,γ=0.008 563作为建立模型的基本参数,构造SVM分类评估模型。

4. 对比分析。表2总结了MLP的6种训练算法、SVM、LDA、QDA、LR的测试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基于BFGS Quasi-Newton训练算法的MLP获得最高的AUC(0.961),最高的测试准确率(88.54%),最低的II类错误率(16.43%)和最低的EMC(0.432)。I类错误率最低(3.66%)的是基于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训练算法的MLP,但与之相伴的是最高的II类错误率(22.54%)。从图2(各模型的AUC值和EMC值)的分布可以看出,基于BFGS Quasi-Newton 训练算法的MLP效果最佳,位于图2的右下部,该算法3层感知器结构,由20个输入节点、3个隐藏借点和1个输出节点构成,采用10次交叉验证,衰减项λ=0.2。基于BFGS Quasi-Newton 训练算法的MLP之所以能够取得最高AUC值和最低EMC值,是引入了二阶训练算法的缘故。根据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二阶训练算法的效果比传统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dent)算法更有效,这一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传统的方法,如LDA、QDA和LR无论在AUC值还是EMC值方面,都明显弱于MLP二阶训练方法,如BFGS Quasi-Newton、Levenberg-Marquardt、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和Resilient back-propagation等。在参数模型方面,LDA和QDA的AUC值都明显低于LR(0.937),这一结果与West和Lee等的结论相一致,即LR优于LDA和QDA。然而,本次研究的所有参数模型中,LDA拥有最高的测试准确率(86.49%),QDA拥有最低的EMC(0.515)。因此,很难对本次研究的三个参数模型,LR、LDA和QDA的优劣做出评判,同样,采用I类错误率和II类错误率也很难做出明显的评价。

从总体看,非参数模型不仅拥有较高的AUC和较低的错误分类成本。此外,尽管存在黑箱属性等,但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方面,MLP仍不失为一种较为优良的方法。正如West指出的,对金融机构而言,即使提高1%的预测精度,也能带来数亿的利润。就测试准确率而言,最优的MLP算法与其他算法的差别从0.72(Levenberg-Marquardt)到3.31(QDA)。因此,部署基于MLP的神经网络算法的确能够显著降低小微信贷的损失。再者,采用诸如ANNs等非参数方法,还能带来管理方面额优势,如更符合Basel II的内部评级法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等。

四、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小微信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某小贷公司小微数据库内的样本进行测试,本文对4种MLP神经网络算法、1种决策向量机和3种传统的基于参数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MLP从总体上优于传统的基于参数的分类方法,在4种MLP算法中,基于BFGS Quasi-Newton训练算法的MLP表现最为出色,可以推荐企业使用。此外,本文将企业的信贷评价指标作为模型的学习样本,进行评估推理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动态特性,金融机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酌情增删指标,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正如李晓峰和徐玖平所言,ANNs使用非线性函数更贴近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摆脱了古典经济学赖以生存的线性分析工具,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信息,故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为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估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 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摘要)[N].中国工商报,2014-03-29.

[2] 郭文伟,陈泽鹏,钟明.基于MLP神经网络构建小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J].财会月刊,2013,(6):22- 26.

[3] 胡海青,张琅,张道宏.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SVM与BP神经网络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11):70-80.

[4] 宿玉海,彭雷,郭胜川.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改进探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118(2):12-19.

[5]高尚.支持向量机及其个人信用评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6]沈军彩,徐继红.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29(3):254-257.

[7]李晓峰,徐玖平.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综合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J].软科学,2010,24(2):110-113.

作者简介:周驷华(1978-),男,汉族,上海市人,浦发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汪素南(1966-),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总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研究方向为零售银行金融服务。

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12

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 从毛茶到消费者手中, 经历了供应商、生产商、配送中心和销售渠道等多级供应链环节, 茶叶生产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 保证较低的供应链运营成本, 同时将品质优良的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这就要求茶叶企业能够从整体管理的角度设计供应链, 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网络, 减少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影响, 提高供应链中成员的可靠性, 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国内外基于确定的环境探讨供应链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众多[1], 但是, 茶叶企业面临供应和需求市场都是基于不确定环境, 近年来, 不确定环境下的供应链设计问题也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 已有的研究在描述不确定的环境时多将参数设为模糊数[2], 并未使用模糊随机参数, 并且很多研究中模型的目标为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 较少的研究兼顾考虑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

2建立模型及求解

某茶叶生产企业从事茶叶加工和销售行业, 在整个供应链中有原材料供应商、加工茶叶的工厂一个, 负责集中流通加工并配送的配送中心一个以及众多零售商。该供应链是三级供应链网络。目前原茶供应市场上有一些为企业提供毛茶的候选供应商, 供应商的可靠性有较大差异, 企业希望能够通过网络规划选出可靠的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多种不同的毛茶叶, 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 工厂负责对材料进行加工, 得到可以直接饮用的茶叶成品, 送到配送中心后, 按照客户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工艺进行流通加工并按需配送, 配送时需要对运输商做出选择, 并确定合理的运输量。

2.1多目标模糊规划模型

2.1.1多目标权衡

该茶叶企业目前供应链中的拥有一个工厂和一个配送中心, 产品从工厂运输到配送中心, 其运输过程较稳定, 所产生的运输成本基本不变。配送中心成立以来的运营成本相对固定, 因而总成本中不涉及这两项成本, 另外, 购买毛茶叶的价格是到付价格, 已经计入运输成本, 因此供应原茶的运输费用不再另计。

由此可以得出整个供应链运营中, 有三部分产生的成本会对整体成本和效益产生影响, 第一部分成本是毛茶的获得成本, 第二部分成本是生产、加工茶叶的成本, 第三部分成本是运输成本。

为实现更加稳定的供应链网络, 模型需要在最小成本、市场风险最小和供应商可靠率最高三个目标之间权衡, 后两个目标分别表示如下:

其中

2.1.2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模型的约束

茶叶供应链目标优化求解会受到生产量、运输量、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限制, 也受到生产能力的约束, 为使建立的模型在约束范围内得到最优解, 需要建立以下的变量关系和约束条件:

工厂生产能力上限,

(变量非负限制)

2.2模型清晰化

由于茶叶企业所处环境是不确定的, 因此求解模型涉及的参数是模糊随机参数, 可以运用可能机会约束多目标规划清晰化方法, 将目标转化为清晰的等价类[3,4], 再运用STEP方法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5], 清晰化的模型可表示为式 (13) 的形式:

3算例

3.1设定参数

目前, 市场上有10个提供毛茶的供应商, 能为企业提供原茶叶种类6种, 工厂按照茶产成品与毛茶之间固定的比例生产, 按照已有的工艺能产出4种类型的茶叶消费品, 配送中心接到茶叶后进行必要的加工, 以备配送到零售商处, 可以供选择的运输商有5个。为了描述不确定的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 用三角模糊数表示需求量, 供应商、厂家、运输商处所产生的不确定参数均用模糊随机参数表示。同时, 需求量如果降低到风险最底线之下, 模型的风险控制目标能通过控制维持供应商和运输商服务成本增加, 减少茶叶企业供应链的损失。

3.2求解

求解的目标值是决策者不同风险偏好下解, 求解的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该企业决策者认为维持低水平的供应链总成本是前提, 兼顾考虑供应链中供应商和运输商的可靠性, 因此, 决策方案以成本目标值为重要衡量标准, 最终决定运用方案1的解。根据该方案的求解结果, 优化的该茶叶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如下图所示:

4结语

为解决某茶叶企业在不确定供应市场及需求市场上供应链网络规划问题, 运用模糊随机参数描述需求、供给中的不确定因素, 并在模型目标中设计风险最底线控制市场风险损失, 最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茶叶供应链网络, 为决策者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Jun Lia, Jiuping Xua, Mitsuo Genb.A class of 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with fuzzy random coefficient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06, 44:1097-1113.

[2]Benayoun, R., Demontgolfier, J, Tergny, J, Laritchev, O.Linear Programming with multiple objective functions:STEP method[J],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71, 1:366-375.

[3]赵晓煜, 汪定伟.供应链中二级分销网络优化设计的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2, 19 (2) :249-252.

[4]Tjendera Santoso, Shabbir Ahmed, Marc Goetschalckx, Alexander Shapiro.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7:96-115.

上一篇:融会贯通下一篇:下肢肿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