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

2024-05-30

教学素材(精选12篇)

教学素材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1.凸显本质———选择实效的生活化素材

生活素材应当是有利于数学教学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 但是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用于教学当中的.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有多种信息, 我们在选择过程当中要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阻碍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的运用非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只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案例1二年级新课“平移和旋转”

片段:教师出示主题图:游乐场

(有的学生开始惊叹:哇, 游乐场!摩天轮!我玩过的……)

师:这是一个游乐园.瞧, 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地在玩呢!你喜欢玩哪个项目, 看看它是怎样运动的?你快跟着用手势比划比划.

生1:我喜欢玩摩天轮, 它是这样转的. (动作表示)

生2:我喜欢滑滑梯, 它是斜着滑下来的. (动作表示)

生3:我喜欢坐小火车, 它是笔直往前开的. (动作表示)

生4:我喜欢玩转转椅, 它是转动的. (动作表示) ……

(学生争着想要回答问题, 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用手势在比划他们喜欢的游乐项目运动的方式.)

师:同学们, 这么多的游乐项目都在运动, 我的眼睛都花了.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先自己想一想, 想好后再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说说分类的理由.

这个案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项目引入新课, 恰到好处的素材选择凸显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用动作来模仿各个项目运动的方式, 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 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模仿等活动中形成了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初步认识.因此选择实效的生活化材料有利于呈现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 以便于学生抓住本质, 去探究学习.

2.提炼升华———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生活化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 和对生活的超越.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 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 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最终目的超出生活, 并上升到“数学模型”.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合适的生活化学习情境, 让学生从中去经历生活问题, 提取数学知识, 构建数学模型.

案例2“植树问题”

师:植树节快到了, 我们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种一棵 (两端都栽) , 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接着引导学生验证, 学生感觉直接画图比较麻烦……

生:可以先取10米, 每隔5米种一棵, 画图试试看.

师:真厉害!当我们碰到复杂问题时, 先取个简单的图试试看, 那还可以取多少米也比较简单呢?

生:5米, 20米, 25米, 15米……

然后生实践操作验证猜想.

通过汇总出示:

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满足于让学生做一些感官的描述, 而是促使学生对生活原型不断进行观察和提炼, 进行建模的过程.

3.选择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素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我们在运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 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 要避免非现实意义的问题发生.在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 不要选择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内容;当产生了由生活内容引发的无意义的数学问题时, 要放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下进行解决.

案例3“统计”

师:今天学习什么?

生:统计.

师: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

生:有点儿知道.

生:知道.

生:不知道.

师:是知道的人多呢?还是不知道的人多呢?还是有点儿知道的人多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

学生选择了一个最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 举手表示, 结果知道的20人, 不知道的8人, 有点儿知道的18人.

师:这就是一个统计活动.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真实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 “你知道什么是统计的问题”这对于刚刚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很贴近学生的实际, 自然更加容易回答, 容易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 当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时候, 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热情, 从中我们品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 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 要切合实际.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 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 又不宜过分繁杂, 既要关注趣味性, 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 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从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张志夏.来自生活的素材一定是好素材吗?

[3]王清媚.走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误区.

[4]曹秋涛, 浦月香.“生活化”与“数学味”.

[5]姜中勤, 刘萍.“要”数学生活化“更要”生活数学化.

教学素材 篇2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文黎明

【摘要】如何落实数学教学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要求,文章从教学素材的角度阐述了自己提出问题的做法。

【关键词】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增加了新要求,很多老师不以为然,更感到无抓手、无合力、无动力、无目标、无压力。下面结合“教学素材”这个抓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用好主题图素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前段时间听取了一节由年轻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对主题图如何处理引发了一场争论与思考。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利用大屏幕出示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并提问:“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我发现了有同学踢球、我发现了有同学在观看、我发现了有同学在玩套圈游戏、我发现有奖品,在广场我看见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戴帽子、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我发现有小树,是绿色的、我发现男同学多些、我发现他们是在草地上玩„„时间在热闹中过去了四五分钟,可还是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教师也没多少经验来应对。在课后组织的议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就提出我们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在明确的要求下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课不能上成说话课。看着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课堂的沉闷,笔者思考:小学每节课时长都是四十分钟,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段比较长的时段,而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不成文的“规范”来开展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开放地利用主题图来组织教学、生成资源?假如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主题图进行有序观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或问题,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坚持几年,我们的学生将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假如本节课在学生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运动场上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等基本的数学问题后,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为什么小华会比小雪多套中,在套圈中有没有秘密?为什么广场的圈很难套中?与远近有没有关系?”等等,但至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这节课的“含金量”还会低吗?

二、用好操作结果素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较多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从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来看,有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其中生成的资源缺乏足够地追问与思考,从而缺少思维深度。动手更要动脑,我们要对动手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得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宣布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种天下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就是它,多媒体出示一组组美丽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欣赏。它美、它特殊又在哪里呢?

1.操作:分发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多次。

2.观察:在展开的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并进行文字记录。

3.交流:

生1:圆纸片上有折痕。

生2:圆形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

生3: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生4: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生5:反复折无数次都能重合。

生6:这些折痕我量了一下长度都相等。

生7:每一条折痕都可以分成两条线段,还相等(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都同意吗?)„„

4.看书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我们刚才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书中是怎样说的?

5.整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6.画圆:拿出圆规自由画圆并思考:怎样才能画好圆?圆的大小与位置各由哪个因素决定?

7.追问:为什么说圆是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至今仍印象深刻。

三、用好知识链素材,在触类旁通中提出问题

物理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应用 篇3

1.物理教材

新的物理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引导、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要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课本“平面镜”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的实验研究过程和结论,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价,体会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过程,领会其重要性和它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知识的迁移价值。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有效引导,新教材的内容呈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不同功能的栏目来完成,如:“试一试”、“提出猜测”等,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栏目的功能,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作用。

2.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更是实现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物理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等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3.物理史

物理史既是知识,也体现出科学家对真理知识的探究方法和思维过程,如: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既展现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也体现了他的探究精神,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其实验原理和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看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下多少回形针”的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体验设计方案、控制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实验数据等过程和方法,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只要自己能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就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教学活动既体现物理史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生活经验

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作为教学素材之一的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经验,一部分是通过过去学习所习得的,还有一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一些日常现象作出的解释和推论等,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教学素材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如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数量上的扩充;当存在矛盾冲突时,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二、物理教学素材的应用

新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及其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他们所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如,城乡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有所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区域的学生,其日常生活经验也可能不同。假如不注重学生群体和个性的差异,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某些学生学习困难。新教学观念不再是教教材,这就意味着为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案例,教材只是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虽正确但也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替换、重组等处理。倾听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想法,洞察这些认知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完善或调整、改造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物理学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摩擦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完全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结合一些学生熟悉而且参与过的运动(如拔河比赛,询问取胜的秘密),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刍议如何选用高中政治教学素材 篇4

一、选择素材的原则

素材是用于说明事理、印证论点的事例。在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策略。

1. 选择有时效性的素材

有时效性的素材是指反映时代特点, 反映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材料。教材的稳定性带来其滞后性, 这就需要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 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党和国家的重要举措、国内外重大事件、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热点以及学校生活和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等都是时效性极强的素材, 需要我们进行有效选择。这样不仅能增强现实感和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 选择有针对性的素材

一是针对中学生普遍关注的、但又认识不清的“疑点”素材,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使学生掌握理论, 澄清模糊思想, 提高认识。二是要针对社会现实问题, 即党和政府重视的, 社会百姓中普遍存在的“热点”素材, 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澄清社会上的是是非非。三是能为教学服务的,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的素材, 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浅显化的材料。如果举例缺乏针对性, 脱离实际、脱离教材, 牵强附会、例不切理, 或者生搬硬套、囫囵吞枣, 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3. 选择有真实性的素材

我们要选择那些既能论证基本理论观点, 又能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信服并接受的材料。为此, 选材时要注意:

(1) 宜新不宣旧。选择的材料离教学的时间越近越好, 离学生的生活空间越近越好, 这样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可信, 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如果所举例子是学生亲耳所闻, 亲眼所见的, 那么, 他们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2) 宜实不宜虚。所谓“实”就是引用的数据要真实, 不能编造数据;引用的事例要可靠, 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事例说明问题;引用的原话要准确, 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最忌讳的是假大空, 泛泛而谈。只有实事求是, 言而有据, 方能以理服人, 明辨是非。

4. 选择有正效应的素材。

正效应是指学生知晓事例之后, 不会产生副作用, 或产生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选择的材料要符合学生各年龄段的思想、认知和心理特点, 一定的材料适宜一定的学生, 如果我们所选的事例脱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把只有成人或干部才能理解的问题, 不分对象, 不加选择, “一刀切”地搬到课堂上来, 那么就难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运用素材的原则

用材比选材更重要, 因为素材效能的发挥在于教学过程的运用, 根据我们的教改经验, 在运用素材时, 应突出以下原则。

1. 素材呈现的有度性和多样性

素材的呈现是有度的, 其度的原则要求是:结合教材内容, 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利于学生观察、感受、体验、探究、参与和合作,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等。

运用素材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文字材料的情境呈现。运用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三:一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二是精选材料。有些教师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 喜欢选用大量的事例进行阐述, 这种教学, 不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思路, 也难以分析透彻。在文字材料情境创设时, 务必精而典型, 一则材料反复使用, 一个情境贯穿始终, 在情境的层层推进中完成教学目标。三是文字材料要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要增强材料的可读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2) 语言描述的情境呈现。语言描述情境呈现的突出特点是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语态, 能实现师生情感的相融相通, 心灵的共鸣共振。要用自己对真善美追求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实现思想教育功能。

(3) 多媒体情境呈现。运用多媒体呈现素材, 有利于创设具有感知色彩的仿真的场景和氛围, 有利于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中枢,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情境创设。主要形式有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正反方的角色辩论等。这种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的方式, 其重要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 能加深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 素材和理论的链接

运用素材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通过对素材的解剖, 感知理论的正确性;二是用理论剖析素材, 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个任务的完成, 只能靠素材和理论的有机链接。在操作中需解决三个问题:

(1) 提炼观点。选用材料不能就事论事, 而要就事论理, 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所需的观点, 材料的分析要为观点服务。

(2) 挖掘教材。政治课内容, 理论性较强, 又比较枯燥,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教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加以补充、扩展, 甚至“超越”, 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教学影响 篇5

XX 同志教学能力、效果及影响的

综合考察推荐材料

XX同志,女,汉族,出生于X年X月X日。现任教八年级历史教师。任现职以来,遵纪守法,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绝对服从安排,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

该同志具有较强的上课,说课,评课的能力,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教班级教学质量名列学校前茅,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同行的好评;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该同志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积极参加课改,积极践行卓越课堂。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市、县级刊物发表和获奖,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该同志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热情服务、关爱师生,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该同志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总之,他是一位负责任,守纪律的好老师,教育教学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完全符合此次职称晋升的各项条件。我校职评小组慎重推荐该同志晋升一级教师。

XXXXX学校

教学素材 篇6

一、地理教学多媒体素材的设计

1选题的必要性

就拿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现象的模拟观察来说吧,这部分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选题以情境虚拟类的动画为主,通过模拟观察使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初中地理教学中各种地图、统计图表的合理利用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动画的选题是以整合了地图、图表和图像的课件为主。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认识其分布规律;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再利用图像进行表象刺激,三者的完美结合是解决初中地理重、难点的关键。

2动画设计的恰当性和教学性

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个性,教师的个性特点不同、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在地理情境虚拟类的动画中,在科学模拟的同时,要分析观察者的各种需求,通过慢放、快放等播放控制,局部放大、多角度观察等动画手段的运用,满足教学需求,提高动画的使用价值。地理教学课件较为复杂,一份图表、一张地图,怎么设计才能更恰当、教学意义更大?首先,将图表或地图上与教学点相关的关键内容做成可突出显示、链接图像交互、动态呈现,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图表或地图内容呈现的顺序变为可控、动态、直观,创设生动的地理学习情境,以随时满足教学的不同需要;其次,可适当地整合一些教学环节,如导人、反馈等,导人部分可提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反馈可针对图表、地图的教学作用或分析需求,提供一组拖动交互的填图题或选择类、拓展类的题目,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理解其内在的规律,但交互设计一定要灵活多样,教师是否使用也具有选择陛。

3追求宥懂的教学效果

“看懂”;无论什么樊型的素材设计都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包括图片、视频和模拟类动画。视觉上索材要清晰、美观、典型,在保证科学、真实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同时,给学生以美感和视、听觉冲击力,实现知识从感官劐情感的升华。在情感教育的同时,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实现教学信息呈现方式的变革。

二、地理教学多媒体素材的应用

1图像、视频、音频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挖掘其隐含的地理知识信息,配合音、形、色、动、静的综合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主要用于导入、讲解等环节。

2动态图形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包括图表、示意图、结构图等。利用可控显示的功能,将其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以交互的、动态的方式呈现,根据需要可以增加直观的表述或文字说明等,如链接景观图片、视频或模拟动画。教师使用它可增强教学的节奏感,让图形所示的信息按教学实际需求一步步呈现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就能看到结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直观的感官刺激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实现启发式教学。素材以动画的方式将图形中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实例,通过突出显示和超链接。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3情境虚拟动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虚拟动画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以跨跃时空界限,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地理教学,尤其对自然地理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合理、恰当的运用,无疑会使教学活动变得很“精彩”。

4动态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素材 篇7

由于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有以下几点重要区别。

(1) 基础差。职业中学招收的学生一般低于普通中学200分左右, 文化课成绩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差了一大截, 尤其是外语这一学科, 男同学基础普遍很差。这种差别, 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

(2) 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普高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硬态度自学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而职业中学的学生因原来基础较差, 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 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 教什么就记什么。因此,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不但要帮他们努力拣起前面丢掉的东西, 另外, 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3) 虚荣心强。由于在初中学习阶段, 职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在班级课堂活动中, 往往不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 因此, 在职高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课堂容量和难度不宜过大, 使同学们入校后, 通过短时期学习和训练后, 能明显感到自身听说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而树立自信心、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个人表现欲望,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要依据本校所开专业及学生实际, 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对此, 我的试验的一些方法如下。

1实行分流、分班教学

即在入学之初按照学生的差别 (主要是入学时英语成绩, 也可以在入学时由学校进行摸底) 分流、分班。然后按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 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进度快些、难度大些, 较差的班级可以放慢速度、降低难度, 最差的班级甚至可以上初中的课程。这样,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感觉“我还行”、从而树立自信心, 克服自卑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把英语课分为英语词汇教学课、综合英语课和实际训练课

(1) 词汇教学。英语单词是英语语言的内容本质, 由单词的组合然后成为表达思想的语句, 因此说英语单词就是英语的基础。初学者刚开始学习英语, 最先接触的不论是单词还是简单的语句, 总是离不开单词的。职高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首先要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在课堂所学单词及课外涉及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单词中选择, 让学生每天背10至15个单词 (根据不同程度确定单词数) ,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有点生硬而机械, 但就职高生的基础和学习自觉性来看, 确实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综合英语课。根据采用的教材, 在保证其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提高, 不完全按原教材讲解, 根据所学课文要求学生改写课文, 表演、复述课文, 并对较好的作品加以表彰, 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实际训练课。本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外交场合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英语课的内容组织学生收看外贸和商务会谈、旅游点讲解等的各种录相。然后让学生准备各种场合的表演, 由评比小组 (评比小组可由教师组成, 也可由学生组成) 观看学生的表演, 对内容、形式、姿态进行具体评价指导, 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使学生继续进行练习, 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本学期我词汇教学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实验, 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其中一种方法效果尤其突出, 下面重点介绍该方法的运用。其实这也并非什么首创的新方法, 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些词汇进行扩展。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 耐克Nike, 史奴比Snoopy等词汇。我利用两节英语课的时间引导大家把生活中常见的英语品牌单词都罗列了出来, 大家最终总结了八十个左右这样的单词。以下是一些同学总结出的品牌词汇。

雪碧 (饮料) Sprite小妖精, 调皮鬼。

乐百氏 (饮料) Robust健壮的。

金利来 (领带) Goldlion金狮子。

舒肤佳 (香皂) Safeguard保护者。

纳爱斯 (香皂) Nice美好的。

汰渍 (洗衣粉) Tide潮流。

雷达 (电蚊香) Raid袭击, 搜捕。

飘柔 (洗发水) Rejoice欣喜。

通过这个活动的词汇教学使职高学生头一次感觉到原来英语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而且是有趣的。

再比如职高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 有段时间班上流行听周杰伦的歌, 于是我把所有的与这位巨星相关的流行英语词汇按规律系统地汇编到一张表上。再标注上准确详细的解释, 或者词汇应用的例句。如果学生能按照表格的规律认真地学习,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以周杰伦现象为例说明 (如表1) 。

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篇8

一、主要教学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从古至今, 国际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们潜心研究, 大胆实践,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订正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速进教学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连环教学法、昆西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与实习教学法等。

四段教学是按照人们所理解知识的心理与规律把教学阶段分为明了、联想、系统与应用这四个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是20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教学必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 (清楚) 。传授新教材时, 把教材分解为若干部分, 提示给学生, 使学生清楚新教材, 形成新观念。第二阶段———联想 (联合) 。引导学生把前阶段获得的新的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联系起来, 在新旧观念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教材。第三阶段———系统。使学生心灵中的所有观念系统化, 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 得出结论、定义和规律。第四阶段———方法 (应用) 。使学生把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检查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后来德国的齐勒尔和赖因把四段教学法扩充为五段教学法, 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与应用五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基础教育与大学基础课程 (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 的教学中。

问题讨论法也称“课题讨论法”。指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探索或讨论, 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创造性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学者林格伦提出的“讨论法”, 即属“问题讨论法”。他认为, 教师讲课主要是跟学生进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法以讲授为主,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与现代启发式等。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与原理时, 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即在教师的启发下,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与杜威等学者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W.H·基尔帕特里克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立的一种教学法。1918年, W.H·基尔帕特里克在《设计法》一书中提出设计教学理论。他主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摒弃教科书, 废除班级授课制, 打破学科界限, 让学生在每一单元活动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执行, 学习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速进教学法也称为“新教学论”、“启发学”或“暗示法”。代表人物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柴诺夫。所以又称“洛柴诺夫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从事一定实际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巩固已学知识,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规定工作的能力。它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习法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充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与作用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学手段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与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作用于教学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和形态的总和。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 (投影、幻灯、音像、语音室等)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与基于网络的教学 (如课程教学网站、学习港) 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项心理学的测定与估计, 人们通过视觉与声音从外界获取并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量的分布及人们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 其中视觉包含的信息量65%左右,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40%, 听觉包含的信息量小于20%, 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15%, 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人脑三天后记忆的牢固度为75%。因此, 现代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又如, 基于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 学生能跨越时空, 模拟真实情境学习, 可以随时开展学习效果检查, 可以通过网络对课程教师、教材情况与教学情况开展网络评价;网络教学也有利于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与整合, 有利于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扩充与教材内容深度的扩展。现代教学手段是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的反映。

三、教学评价

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不仅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而且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优选活用。大家知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二是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价教师教学既看教师能否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又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 解决相关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价教师教学既要评常规教学, 又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 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四是看能否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媒介。

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与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是简单加法) 与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创造性、新颖性与灵活性, 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使自己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尹俊华, 庄榕霞, 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2]彭兵, 朱云东, 王小东.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3]艾明晶, 王丽, 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2.

[4]王达光.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3) :42-43.

教学素材 篇9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要使信息技术课上得有效率、有特色, 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 在信息技术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 把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 时刻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事物, 多关注社会热点、流行文化, 随时收集对教学有帮助的素材, 这些就地取用的教学素材, 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充实而生动, 更能体现新课程提出的教学要贴近学习生活, 鼓励应用、迁移与创新, 并且体验过程这一理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选取教学素材。

一、素材的趣味性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世界的兴趣之火。”可见,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 闽教版八年级上册Photoshop裁切工具的学习中, 我以“制作两寸红底彩照”为活动主题, 首先每组随机选取两位学生, 用老师的手机相互给对方拍照, 拍完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的靓影了, 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将手机内的照片导入到电脑上, 再通过软件一一浏览, 此时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照片, 都激动不已, 课堂气氛不断升温, 最后老师抛出课堂任务, 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照片的处理中了。

由于就地选择了与生活贴近的教学素材, 学生觉得处理自己的照片比修改别人的照片更具有意义, 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感到我不是在学计算机, 而是在用计算机。

又如, 闽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Flash补间动画时恰逢圣诞节, 我便以“送祝福、迎圣诞”为主题学习制作动画贺卡, 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从图片到文字的相互变换, 从形状补间动画到动作补间动画的切换, 亲手制作电子贺卡, 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

二、素材的生活性

新课标提出:从问题解决出发, 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比如, 闽教版七年级上册介绍因特网时, 正逢“十一”国庆长假, 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出游计划, 我结合实际, 以周边县市自驾游为主题, 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出行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如, 景点介绍、景点门票、当地土特产、小吃等, 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学生搜索的信息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又如, 在闽教版八年级下册“编辑视频”的学习中, 老师将之前收集的有关运动会、班队活动、外出活动的照片、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在温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引导学生制作“动感影集”, 给青春留个纪念。教师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素材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富起来。

例如, 八年级上册Photoshop图像合成的学习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图片素材资源包, 里面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拍摄的一些生活照、动物、植物、汽车、风景、明星等图片, 让学生依照自己喜欢的进行选择, 围绕主题自由创作, 如, 动物私语、环游世界、个人秀、晒晒我和明星的合影, 等等。素材丰富了, 学生就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创造出想象力丰富、个性独特的作品来。

四、素材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 把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动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素材选择时, 应考虑素材的实用性。

比如, 七年级上册“导购电脑设备”中有关硬件知识, 单调、枯燥、抽象, 虽然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有电脑, 但他们对主机内部的结构知之甚少, 所以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学生一起探究机箱内部的秘密, 给学生准备几台旧电脑, 从拆解到组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再如, 八年级下册“编辑音频”中, 教师下载几段学生喜爱的经典的电影、动漫等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现场为其配音并录制, 再将这些音频资料进行再创作。

这样实用性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能增加感知深度, 提高学习效率。

五、素材的典型性

有些教材配备的素材所完成的效果仅仅只是新授知识的部分展现, 并不全面, 不具备典型性, 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 如在“电子板报”, 教材提供的素材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重新调整了素材, 结合班级学生来自不同乡镇的实际, 分小组展示各个乡镇的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 中山镇的百家姓、桃溪镇的绿茶、永平乡的上刀山下火海、东留镇的木偶戏 (妈祖生日) , 等等, 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 收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再利用板报的形式展现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 选择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但在教学素材选取时, 要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内容, 为呈现新知识服务, 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脱离, 选取的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 能形成共鸣, 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善于捕捉信息、挖掘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快乐、激情、创新, 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构建一个更加灵动、高效的课堂。

摘要:当今时代在发展, 科学技术在进步,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然后,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要使信息技术课上得有效率、有特色, 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 在信息技术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构建一个灵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材选取,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世勇.加强学科内容整合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果[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2) .

[2]王志新.初中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教学素材 篇10

一、“三大纪律”

1.把握学生起点, 取舍教学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的变化, 大家的阅历越来越丰富, 经验越来越多。可以说, 每一届学生生活积累、学习背景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 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 其实学生身边一直就有这一知识的存在, 只是平时没有注意罢了, 因此教学前, 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制成短片:新的一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10, 9, 8 ……”;十字路口一闪一闪的红绿灯切换的时间;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金牌, 创造了中国人在短道项目上的奇迹和神话等等。在观看的过程中, 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求新知, 让学生感知到了“秒”这一时间概念, 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所以说, 教师在精心备课时, 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还要认真分析学生, 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 掌握他们的能力状态, 研究他们的兴趣点, 洞悉他们的需要, 进一步组织整合教学素材, 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 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改进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和应用, 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应用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领会知识内涵, 整合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的选择和应用都应结合教材, 迎合学生的需要。首先教者必须先要钻研教材, 把握知识体系的命脉, 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陈静校长在《追求有效的数学教学》一文中曾提出教学“认识周长”的设想, 因为教材呈现的例题场景是儿童游泳池图片, 让学生认识儿童游泳池池口一周黑线就是其一周的边线, 知道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边长, 进而为建构周长这一概念打好基础。但是因为图片展现的是整个游泳池平面图, 学生要借助空间想象才能关注池口所在的平面, 进而认识一周的边线。因此教者把例题中的游泳池这一素材换成三个可爱的卡通图片 (叮当猫、小狗头、娃娃头像) , 同时安排了手工操作活动, 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图片从纸上剪下来。学生必须沿着围成图案的边线剪, 而且正好要剪整整一周。此时, 剪的过程也就是感受平面图形边线的过程, 而且学生都乐于参加剪纸活动。这样的素材重组, 就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质、潜在的内涵, 有效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构建了新的数学概念。所以说, 教学素材的重组应充分展示出数学的魅力所在:它是知识内涵的诠释, 教材外延的拓展, 是对教材本身不足的弥补, 也是对知识环节脱节的衔接。成功的素材重组应既能体现数学世界深不可测、神秘又神奇的一面, 又要展现数学知识趣味横生、妙不可言的一面。只有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知识内涵, 才能组建出成功的教学素材, 才能保证让教材的开发应用更加完美。

3.解读教改形势, 优化教学素材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 关注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达到夯实基础、成才成人、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以此作为我们教海探航的方向, 指导着我们前进。因此, 重组教学素材时我们要紧跟教改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力求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八项注意”

1.忌花哨, 宜平实

曾经有人说:“大多数听课者都是听得多了, 而听多了课就有些不敏感, 没有‘新意’的东西就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是的, 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 吸引他们的“注意”, 追求课堂的外在美, 教者不得不挖空心思, 翻新花样, 投其所好, 弃本质于不顾, 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 在形式上追求完美、求新、求异, 对学生的发展却置之不顾。丢了本质的东西去追求华丽的外表, 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2.忌偏远, 宜靠实

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 有些教师在素材的准备上增添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或卡通剧情, 创设有趣的情境, 这是很好的设想。但是, 应用不当也只能适得其反: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收回, 转移了学习重点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等等。一位教师教学《统计》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的引入采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动画。但是, 动画的剧情和教学内容却毫无联系, 教者的目的只是利用大头儿子这个形象来贯穿全课, 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动画内容牵引过去, 即使在后面学习新知时还偷偷琢磨刚才的动画。因此在创设情景时切忌喧宾夺主、雀占鸠巢, 多一点实在, 多一点实效。

3.忌繁琐, 宜简易

教学素材最好实用、方便, 有利于教师的操作。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好的教学素材, 展示一节课, 找人拍照、摄像汲取相应素材以制作教学用的课件;搜集信息, 甚至不惜重金购买所需物品做上课的教具或学具, 力求让每一个环节都完好无缺, 过分追求精雕细刻。是的, 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后得到的素材确实会很美, 但老师却忙得不亦乐乎, 有时甚至于为了一节课抛下手头上的一切事宜去准备, 可以说最后都是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试问, 真正一线的教师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4.忌高深, 宜适中

素材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能轻松愉快地学好知识, 掌握技能, 而不是为了显示教师自己知识的高深渊博。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刚刚形成角的初步感知, 在脑中建立了角有两条直直的边和一个顶点的表象, 才学会辨别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教者却突然出示一幅图 (如图1) , 让学生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角,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有点恍恍惚惚, 不知所然。的确, 这个教学跨度太大太快了。诚然, 这个练习是非常有意思的,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能挖掘的东西很多, 但是安排在这里是不是突兀了点。素材重组应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当前状态有层次、又坡度、有效果地进行, 尤其是练习部分, 不要随意加深教学难度, 让学生无从下手, 从而最终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5.忌生硬, 宜自然

教学素材的重组与原有教材不能截然分开, 像搭积木一样, 东一块、西一块。最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知识的脉络体系, 让学生在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6.忌老套, 宜创新

教学素材的重组, 应该是对原有教材不足的弥补, 是原有教材基础上的升华, 应更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知识爆炸、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的学生, 对新的教学素材要求比较高, 要适当融进一些科学信息, 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展示一些时事信息, 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7.忌单一, 宜综合

记得特级教师丁杭樱老师曾经说过:知识求多, 更要求联。就是说, 任何知识它总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彼此互相渗透、互相牵连、互相涵盖。因此, 我们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尤其是练习部分, 其蕴含的知识点应该走向综合化, 减少机械的重复单一的训练, 多一些思维含量, 多一点拓展延伸, 让习题的内涵更加丰富, 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8.忌死板, 宜变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 新的教学素材的重组, 也只是教者在备课时的一种精心预设。在教学活动中, 随着活动的开展, 可能会有许多始料未及的生成, 有的是精彩的, 有的是失败的, 此时, 教者要能迅速根据当时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素材, 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决策, 采取应对措施, 而不是一成不变。

教学素材 篇1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素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9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少教师讲课时只侧重理论讲授,使得课程教学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修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思修课的教学质量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思修课程教学素材的准备及其运用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具体解释、说明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并掌握授课内容的各种材料。教学素材是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多角度展示和诠释课堂知识的重要保障。教学素材类型多样,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案例,背景知识介绍、相关知识链接,甚至是一首诗歌、一句谚语格言等。课堂教学中,采用内容丰富翔实、灵活多样的教学素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兴趣作用重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准备与运用是非常贴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如果缺乏丰富的教学素材,仅局限于从教材出发,纯粹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将无法激起学生兴趣,也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理想章节时,缺乏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的运用,学生无法理解和思考理想信念的内涵、积极地探讨人生价值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对良好道德修养的塑造和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也不能获得实质性的领悟,这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践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门课程应有的实践性。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体会,重点阐释如何准备与运用思修课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改进教学效果,以期对思修课的课程教学有所借鉴。

二、教学素材的准备及运用

(一)教学素材的准备

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可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落实和巩固。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明确,判断一个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都要依据一个能认定某个教学素材为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来进行,因此确定这个标准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说,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必须符合三点要求。

1.选材紧扣教学主题。在讲授每个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一般都会大致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教学主题。一个好的教学素材,首先就是要能够贴切的反应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紧扣教学主题。因而,我们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对自己所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尽量选取那些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素材,使教学素材更好地为授课内容服务,避免为了讲教学素材而讲教学素材的局面。

2.选材符合现实典型。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讲授某个章节知识时,与此相关的教学素材非常丰富,但是并非每个教学素材都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选取那些现实典型的教学素材。

3.选材贴近学生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强的学科,要尽量选取一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既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几个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素材时应考虑它们能否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准确说明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启发。若采用经过精心准备的丰富的教学素材,肯定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教学素材的运用

在选取了精当、贴切的教学素材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对所选取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布局、展示和讲解。概括来说,教学素材可以借助教学情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安排等过程来得以实施和运用。

1.巧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巧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能够使课堂教学充实有趣。因为有大量贴近学生现实、又紧扣教学主题的典型教学素材应用于教学中,对于充实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和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在讲授《绪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章节知识时,如果仅告诉学生新形象是什么,学生会没有感受,很快淡忘。我们不妨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让男生说说女生的优点和不足,让女生指出男生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四人总结出健康形象的特点,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将学生代表的发言写在黑板上,并请学生对照自己,在生活中自觉培养,由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这种巧设教学情境的方式,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原本静态化的教材文字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上有了更深的体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又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能力。

2.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中运用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丰富性,要求与之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在探讨“理想”时,引入了诗人流沙河的朗诵诗《理想之歌》,可让同学代表来分段朗诵并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投入到这首诗的氛围中而领悟“理想”的实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时,与学生一起唱爱国歌曲。整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热烈,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体现和充分发挥。当然,在教学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徐本禹事迹”及观看教学片“美丽的大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

3.在教学组织安排中穿插教学素材。有了好的教学素材在手,教师就能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进行有把握的设计,让整个教学过程顺畅有序而又充实有趣。如与学生探讨“道德”时,先用孔庙里的一副对联(道贯古今,德配天地)和中外的两个现实生活中有关道德良心的案例(4万“巨款”带来10年折磨和著名新闻摄影家之死)引入,后面还用不同的案例来分别说明道德的几种功能作用。讲好案例要讲究具体的方式、方法。

(1)以案例作引子。在介绍某个概念或理论之前提出一个相关案例,由这个案例提出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如学习法律基础时,教师在讲授危害行为时以一个案例做引子:某幼儿园阿姨带小朋友们出去玩,路过一个粪池时一小孩不小心掉入粪池。阿姨呼救。过来一个中学生,用树枝想把小孩挑上来,未能成功。用树枝丈量粪池,发现该粪池只有不到一米深。后过来一个农民,跳入粪池将小孩救出,但小孩已经淹死。本案中幼儿园阿姨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为什么? ”学生一边惊呼一边质问:“幼儿园阿姨又没动手,怎么构成性质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呢 ? 有哪些法律依据 ?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这种方式有点类似评书中设的悬念,以增强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以案例作解释。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授课内容中极易混淆的情况,在进行比对时以案例作解释,通过变化案例中的特定情况来强化概念,分清基本知识点。

(3)以案例作结语。教师在阐述完相关概念原理之后,可举案例以巩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深化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作为结语的案例应该是较复杂的案例,能涉及当天所讲全部主要知识点。学生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仔细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会生硬枯燥沉闷了。

根据好的教学素材的三个标准,从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素材中挑选出恰到好处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选择素材时尽可能地能够收集到古今中外的符合标准的教学素材,这样更具有对比性和全面性,综合运用更有说服力。还有的素材可以分别从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重大情景、细微情节来思考人生中的同一个问题,从而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某个主题。

三、余论

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学素材的准备及运用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学素材不但对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可以说,教学内容是“教”和“学”的材料,教学活动就是以它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得以开展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融通与整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使每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有效拓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并使教学素材潜在效果得到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闫晓梅.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运用[J].集美大学学报,2004,(6):65-69.

[2]迟润滋.素材收集法在高校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31-36.

[3]肖俊宇.浅谈课件中多媒体素材的使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66-70.

教学素材 篇12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好的将政治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相结合。同时, 新时期的中学生从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借助教学辅助素材的重要作用,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一、紧扣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政治生活教材在编写中已经给出了大量的素材, 这些教学素材都是专家经过研究、探讨和论证后才编写进教材体系的, 这些素材也都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有效利用好教材中原有的素材, 引导学生解读这些素材, 从而发挥其导课的重要作用, 而且在后面内容中还可以反复使用, 融合政治知识点更加深入的挖掘, 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目中, 先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给出的5副图片 (主要是提炼出图片包含的事件) , 接着提出与本课知识点相联系的3个问题, 然后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知识点学习结束后, 在落实教学效果时再次利用教材中5副图, 让学生要准确的表达出这些事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那些职权的体现。

对综合探究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此类教材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灵活运用, 主要发挥其落实教学效果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同一个观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 通过学生作业的情况检查教学效果。

例如, 在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一题中, 我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给出的事例,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学到的观点, 谈谈有序与无序的区别, 并谈谈给我们中学生的启示。从作业情况来看, 效果很好。

二、提升学习兴趣, 优化整合教学素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 对教学素材进行去粗取精, 优化组合, 捕捉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活素材。对于教材中的素材, 有同类型的可以弃之不用, 适当选择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热点问题、本地生活中的实例等素材, 这些素材不限形式, 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求知欲,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活例, 从而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例如, 在“我国外交政策和宗旨”一课中, 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中国航母》的视频材料。这个材料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 中国拥有航母是否意味着是对别的国家的一种威胁?学生的回答多数为“否”, 那么就要问你凭什么说不是呢?于是自然就引出了“我国外交政策和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然后就开始了本课知识点的学习。

三、立足教学效果, 有效加工教学素材

根据人脑对外界符号刺激的接受速度和深刻程度来说, 文字信息不如图片信息直观迅速, 图片信息不如音像动态信息更能激发人的思维, 而我们的课本所提供的素材大多是文字资料, 少部分是图片资料。为了增强材料的有效性,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搜寻到更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但是, 这些资料往往是新闻稿件、电影、故事等不适合教学课题的形式, 于是我们就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 以更适合课堂教学。

例如, 对于视频资料, 我一般采用《会声会影9.0》编辑工具, 对一些视频进行裁剪, 还可以将几段视频材料进行拼接, 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自己需要的文字、图片和声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素材更加切合实际, 迎合学生需求, 起到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在呈现教学素材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效果合理呈现, 避免一味的花俏, 重实效, 避浮华, 尽可能使用更为简洁明了且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形式呈现。

四、立足学生思维, 变换课堂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及时抓住政治课中的认知点和潜在的教学价值及时调整课堂形式。

例如, 在“民主决策”一课中, 因为民主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以外, 生活中还有很多形式。于是, 我采用了“竞赛”的课堂形式, 将知识点都设计成了一个一个的竞赛题目, 做成精美的动画PPT课件, 分为“个人风采”和“团队智慧”两个板块进行竞赛, 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五、立足学生发展, 积极开发社会生活素材

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足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这也是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和课本的框框, 走进社会, 融入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积极关注、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体验中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办事, 促使学生学习进步, 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完善, 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 定期组织学生去社区、司法机关、当地信访部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 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遵循社会规则, 汲取丰富的营养, 感悟人生的真谛, 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丰富了生活, 开拓了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立足学科知识的融合, 特别注重政史结合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中学各学科之间, 同一学科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用要做到点面结合, 学科融合, 既要十分注意思想政治学科各章节之间知识点, 以及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又要将政治本学科不同章节之间有互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科学整合, 综合起来讲解 (有时更加适合复习课) , 还要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点来讲解或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的内容, 通过这种综合课的教育,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 政史不分家, 在政治生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经常学习历史知识, 一些政治观点很容易就通过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就完全讲通了。如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一课, 通过新旧民主革命证明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 最后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身上, 最终完成了新中国的建立。这些在历史课中已经讲解的非常详细, 只要将历史线索和政治观点有效结合起来, 建立起其中的逻辑关系, 很自然就能够让学生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这样, 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摘要:教学素材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 随时挖掘一切可供利用的教学素材, 通过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上一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下一篇:工作量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