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2024-06-27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共12篇)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1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以非可再生的石油为开采对象, 需投入资金多、管理多, 这就要求企业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改革管理方式, 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一、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1. 管理观念落后, 成本管理定位不科学

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内容涉及到勘探开发整个过程中的水、电、运输、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 这就要求管理者将成本管理看做一个涵盖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工作, 对能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管理。然而, 一些管理者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 将成本管理主体仅仅定位于财务人员、会计人员, 成本管理只是“算账”、“报账”, 而未将影响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生产链条、资源配置等因素考虑到其中, 造成成本管控主体定位狭窄, 无法实现勘探开发链条性、整体化成本管理。

2. 管理方式落后, 过程性管理缺失

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 勘探开发各环节紧密相连, 成本管理除把握基本生产环节外, 还应深入到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受石油行业传统性影响, 当下石油勘探企业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且管理中仅仅在基本生产过程中, 难以根据市场作用及时作出成本管控调整。

3. 管理偏重点不到位, 重点因素把控不足

在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市场经济动态发展环境下, 影响石油勘探企业成本变化的因素日趋增多, 归纳起来为宏观经济政策、石油存量与质量、油田勘探所处阶段、技术水平、投入产出结构比、石油价格等。一些石油勘探企业往往偏重于一次性管理, 忽视长久性管理, 如购置先进设备而未有可支持的技术和人才、开发加快但油价降低等, 导致企业成本投入多、收益少, 甚至出现资源浪费、成本流失。

4. 管理信息失真, 管理成本过高

管理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 由于一些企业或个人为谋取私利、追求业绩、偷逃税款等而肆意修改、伪造财务信息, 导致成本管理信息失真。同时, 成本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工程, 需多次分工、多环节互动, 而由于事前管不力、分工过细、环节沟通不足、各部门成本管控效果不佳等, 使得成本管理本身管理成本提升。

二、优化石油勘探开发中成本管理的路径

1. 更新管理观念, 优化管理内容

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管理意识, 将成本管理主体范围延伸至财务部门、会计部门外的其他部门。同时, 管理范围应深入到勘探开发的各环节、各方面, 除了进行大规模成本投入外, 还应细化到可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中, 以实现全面、全程管理。

2. 改革管理方式, 进行动态管理

国内外环境、市场的动态发展特征决定了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必须转变传统静态管理方式, 采用动态化、过程化管理方式, 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高质量成本管理。事前计算各个投资区域的经济期望值、预期效益, 选择高收益、高期望勘探开发区域, 确定经济可采储量, 以提升决策的正确性, 降低投资开发风险;对各项勘探开发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比较, 对输油设备投入与采油量进行比较, 以确定项目投入的经济价值。事中石油勘探企业应以企业效益为目标, 以市场基础作用为基础, 优选作业设备、人员、措施, 根据施工进程及时调整作业方式、优化人员配置、更新设备技术等, 尤其关注项目工程中过程性管理方式的运用, 严格管理项目调研、购置、施工管控等各环节, 以实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事后应关注资源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并注重经验的总结, 为以后作业提供参照。

3. 确定重点管理对象, 实现“全重”统一

石油勘探企业成本管理还应做到“全重”统一, 在进行全面化管理的同时, 重点把握好勘探投资、设备技术引进、人员开支调配、所有资源配置、因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产出结构调整等关键性因素, 将一次性投入降到最低, 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4. 提升人员素质, 把控信息真实性

为提升成本管理信息的真实性, 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全面收集石油勘探、开发、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 改变物流不畅、沟通不力的局面;强化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全过程的管理, 从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出发, 改进成本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方式, 并推广计算机的使用, 建立信息存储、管理数据库, 并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以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和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 强化管理者、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个人素质, 以教育培训等方式, 管控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 确保规范处理管理信息, 调动各个行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各个行为主体的业务技能、职业素质。

5. 强化事前预算, 优化管控成本

事前预算对成本管控具有重要作用, 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可采用零基预算方法进行预算, 并将成本管理自身考虑在其中, 以确定成本管理所需的最合理的技术、人员、生产工时、劳动定额、价格等;同时, 根据石油勘探开发进程, 实时更新预算内容, 以预算带动生产过程中各投入因素的调整, 保证资源的优化、成本效益的提升。

结语

石油勘探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 要全面、有效管控企业成本,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必须强化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以全面化、过程化、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成本管理效能, 而只有如此, 才能保证我国石油资源的安全性, 才能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石油勘探是一项特殊性、链条性的工作, 石油勘探企业应全面强化成本管理效应, 以实现企业效益, 保证石油安全。本文针对当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成本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石油勘探,成本管理,过程性管理

参考文献

[1]马莉.浅析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10 (6) .

[2]徐登高.浅析石油天然气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J].商, 2011 (3) .

[3]景桢飞.石油企业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动态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6) .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2

班级:油工10906 姓名:景鹏程

学号:200905521班级序号:

5石油企业文化的创新

摘要:石油是国家的命脉,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的灵魂,在其作用下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从石油企业文化独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用创新的方式更好的建设好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创新,石油企业

这学期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石油企业管理这门课,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管理石油企业的技能,更重要的事我们学会了一种思想,一种在现在大背景下如何让企业更好的运作的思想,我认为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这个企业的灵魂,中国石油企业一直以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伴随着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经过广大员工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特色的石油企业文化。下面我对如何让企业有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在现在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变得越来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石油就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随着石油工业在中国的发展,现在的石油企业已不仅仅靠技术装备,更重要的事一种软实力的比拼,要想有这种软实力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牢牢把握住发展走势,才能更好的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对如何建设好石油企业文化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更好的让企业文化丰富起来

一.要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有很多因素构成,只有把这些因素很好的组织起来,协调发挥作用,才能起到凝聚人、引导人的效果。组织这些因素要抓住四点:第一要有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要经常为企业员工送上组织的关怀,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到企业的温暖,觉得企业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家,领导和员工之间要建立一种真诚的信任,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第二要有尽可能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因为人们的心情和工作的人情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可以想象在一个污浊不堪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是不会好到哪里的,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就能更快更好的提升,所以对工作环境的投资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第三是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使职工的生活更换家丰富多彩,这样更能让企业的员工觉得自己是这个企业的主人,企业是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人规定你该如何如何,你却自然而然地去身体力行,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优秀的员工成就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造就优秀的员工,给年轻人以发展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自身能力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没有人的改变不会有公司的改变,没有人的活力不会有公司的活力,没有人的发展也不会有公司的发展,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惟有所有人共同奋斗才会成就伟大事业。因此没有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不会有公司的成功,没有公司的成功,也不会有每个人的成功。

人才是企业的未来与发展优势。公司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重要财富,把胜任本职工作的每位员工都视为企业的人才。作为员工生存、发展、实现价值的平台,公司努力为每位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给每一位立志成才的员工提供宽广的舞台,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空间,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挥最大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育人上,公司强调“不懂得培养人才或培养不出人才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要求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育才之道、用才之艺,把育人作为一项事关公司长远发展的大计抓实抓好。

在择人上,公司主张“用好的机制选人,选素质好的人”。素质好,体现在德才兼备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在用人上,公司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文凭重水平,用人看业绩,看能力,看潜力。通过用好内部人才来吸引外部人才,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到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立足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任何企业里都存在着文化现象,每个企业在发展中所面对的环境存在差别,同时由于企业的使命,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依此要求所有企业采取同一个标准来建立企业文化是极不合适的,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应该有其独特之处。

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还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为我国提供丰富石油资源的同时,还要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对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油田公司而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对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石油企业,可能要更多考虑如何利用其独特地理位置,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在现实中,石油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无法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等问题非常普遍,还大大削弱了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有的作用。建设优秀的石油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自身发展阶段、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抓住不同时代特点的同时,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对文化特质的影响,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鼓励创新,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鼓励思变、创新为荣、不怕失败与挫折的活跃而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员工会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石油企业都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竞争意识,敢于创造和引进新方法。

四、建立健全企业安全文化。

石油企业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近年来,由于研究人员不懈的努力,石油安全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一方面在建立起完整的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同时,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促进安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和设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的传播。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整体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企业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特色文化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在我国石油企业大力“走出去”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我们增加新的内容。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全体员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继承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弘扬“石油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

五.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内外部形象

企业的良好形象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在业主心目中的品味,企业的形象好,文化品位高,直接的结果是能够赢得对方的信赖。应该认识到,产品是形象,工程师形象,因为产品和工程如同一个作品,是杰作还是败笔,直接体现画家实力。同时,员工的素质该,售后服务质量好,就能从员工的一言一行中展示企业的一流管理水平和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要从总体上进行宣传,要抓亮点,要在细微处下功夫,精雕细琢企业形象。如在工作中穿着同意,队列整齐,无时无处不在体现企业的形象。

结论

企业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做的做够好,不仅能够使员工更加敬业,全心全意完成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能让员工在这样一个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个企业中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灵魂,所以说建设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试论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石油开采成本;战略成本管理;管理体系

1013939/jcnkizgsc201520122

石油作为我国的核心能源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面对如今国际石油市场激烈的竞争,成本控制和管理是提高石油开采较高利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我国的开采成本管理体系还较为落后,因此对于如何构建石油开采行业成本管理体系,迫切地需要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进行重建。基于这一现状,對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应结合石油开采企业特点,提出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的欠缺,总结研究相对的解决对策,建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开采行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1 我国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现状

纵观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深海等地方,在勘察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促使石油开采中的前期成本较高,且石油分布的位置较多,但单位面积的储量却较小,造成了勘察困难、储藏量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开采成本增高。鉴于国内石油企业多数重视石油产量的多少和完成指标的情况,而对石油开采成本控制和管理不重视,成本预算不严格、不科学、不合理,缺乏统一的成本管理概念,成本管理的观念淡薄。石油开采指标大多数是按照年度任务来分配,指标笼统,不能够有效地控制石油开采的生产成本,因此容易出现预算不合理,成本支出混乱现象。

另外,石油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不明确。一个完善的企业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具备完善的责任和奖惩制度,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行业在成本预算管理上主要是通过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程度上的管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次,中国石油开采技术仍落后西方,从具体的技术上看,完全属于中国原始创新的技术比较少,一部分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如聚合物驱、化学复合驱技术等,最早也是在模仿学习国外理论和方法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科技水平的高低和不同方法的应用影响着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各阶段的成本。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处于供小于求的关系,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石油开采效率较为低下,现阶段主要开采的油田都是早期发现并开采的,开采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水平法”。针对这些普遍较老的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设备、人员技术及管理都相对落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开采效率的低下,导致单位成本同比上升。

2 我国石油开采成本管理策略

21 改进石油开采成本管理的预算方法

目前,多数企业依据以往成本水平和测算出的成本目标降低率向下分解,从而测算出操作成本,确定目标成本,该预算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合理性较差。为此,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改进预算编制及成本分解方法和程序,可以采用零基预算为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零基预算,指在编制预算时,不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将一切业务的发生都看作是第一次,逐项审议各种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零基预算能切实做到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经营意识,做到企业内部实现内部责任的科学、有效传递,提高成本效能。

22 原油成本是反映石油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石油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不但要从技术、工艺和方法上入手,还要重新审视有关的经营观念、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我国的石油企业一直把“降低成本”作为一个口号,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原油成本的降低,成本管理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开采公司的密切关注,致使现阶段我国的石油价格与同行业内的其他国家成本要高。所以,“降低成本”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在目前的管理和技术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所以建立起成本控制的机制可以保证我们达到最低的成本水平,我们应该以“成本控制”的口号来替代“降低成本”的口号,并建立成本控制的机制:①要有周密的成本战略。②要有规范的标准成本系统。③要有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④严格的奖惩兑现。⑤切合实际的成本管理体制。

23 完善石油开采企业信息管理

石油开采从石油勘探、钻井到最后采油和销售,整个作业过程工序很多,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信息机制,企业将面临物流不畅、沟通不足,以及作业计划不能有效及时传达的问题,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因此,作为石油开采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用尽量少的人力和物力获得最有用的信息,使得信息能够及时地把成本实际情况反馈给控制责任主体,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首先,注意成本信息的收集内容。其次,注意信息的采集、录入、处理方式。最后,充分的内部信息共享。

24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随着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企业还应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行奖惩。这不但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大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内部竞争。竞争是推动企业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锻炼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作业队伍的整体水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资源;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5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面对严密的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因此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可建立一定的石油存储和设备存储,以便在面对价格竞争或资源价格浮动时确保企业的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企业,不仅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安全。随着石油开采企业深层次重组改制的推进,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石油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必须在持续重组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培育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倡导石油开采企业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期望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石油开采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总结借鉴国外石油公司成本管理创新实践,建立起石油开采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从而为完善成本管理体制、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耀东战略成本管理下石油开采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

[2]闫剑峰,景虎浅析石油开采的成本管理体系[J].中国电子商务,2012

海上石油勘探HSE管理探析 篇4

1 勘探船队员工职业生理健康危害主要表现

船员长期的海上工作, 无规律的海上生活, 加上劳累, 会有不同程度的海员职业病。高血压、腰腿风湿性疼痛、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脂肪肝、痢疾、心血管病、职业性耳聋、呼吸系统疾病等是最常见的职业疾病。据调查统计, 消化系统疾病占海员发病率的15.7%~30%, 比陆上居民发病率高。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陆上同年龄组的居民。各种各样的职业疾病不仅仅危害着员工的健康, 同时患有职业疾病的员工后期的治疗费用也将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 企业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特别是对于海上勘探作业, 员工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生产能否顺利进行,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生产的前提条件。在海上生产作业中, 紧急救援是船队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 员工一旦突发疾病, 救援的不及时将可能导致员工生命危在旦夕, 同时启动紧急救援也将会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更重要的是将会严重影响其它员工心理上的担忧和恐惧。

3“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控模式

所谓“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模式指职业健康管理的“四”大步骤和“六”大层级职业健康风险控制措施。“四”大步骤指识别职业健康隐患、评估职业健康隐患和影响、控制职业风险、建立恢复措施;“六”大层级职业健康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消除、替代、降低、隔离、管控和保护等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识别。需要组建专业的健康风险评估团队识别并总结出勘探船队所有类型的职业健康隐患并建立职业健康隐患登记, 包括: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人类环境改造学的、心理的等。这些隐患有不同的感染方式, 如:皮肤或眼睛接触、吸入、摄取、听、通过身体整个部分等。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二步:评估。风险评估矩阵图 (横轴代表风险的可能性, 纵轴代表风险的严重程度) 作为健康风险评估的工具将健康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种结果。对于中、高健康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使健康风险尽可能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三步:控制。消除、替代、降低、隔离、管控和保护等作为职业健康风险控制的“六”大层级控制措施。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将职业健康风险控制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是职业健康管理的目的。

职业健康管理的第四步:恢复。通过恢复措施减轻潜在的影响来预防健康风险进一步扩大。

4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的举措

4.1 完善员工的医疗检查

员工的医疗检查分为三个阶段, 包括:雇佣前的医疗检查, 用以评估员工是否适合特定岗位的工作, 如食品处理、驾驶、机械操作等;人员分配/转运前检查, 员工在分配到国外前需要进行健康检查, 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医疗检查, 在作业现场工作的员工需要定期接受驻队医疗检查, 用以监护野外的作业环境对员工造成的职业健康影响。

4.2 建立完善的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遵循保密原则为船队员工建立完善的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根据员工的职业接触史,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 连续性地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 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 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单位和员工本人, 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保护员工健康。在健康监护的实践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和健全健康监护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3 分析船队人员职业健康发展趋势

通过综合分析全体船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可以获得船队人员职业健康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全体船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还可以掌握各种职业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同时还可以得出各种职业病的出现与海上工作年限之间的线性关系等。经过对以上信息结果的掌握, 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今后的职业健康管理计划和目的, 采取必要的医疗或其它防范措施降低职业健康危害。

另外, 通过科学准确做好船队诊所医疗记录, 综合分析船队每月的诊所就诊记录, 也可以得出船队员工总体的职业健康发展趋势, 这将有利于关注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 也将有利于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4.4 建立船队诊所的药事管理

在建立了职业健康档案并分析了职业健康发展趋势之后, 应当加强船队诊所的药事管理。加强药事管理就是要根据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和职业健康发展趋势, 建立完善的药品的分类、储备和管理, 以及必要的诊所设备的储备和管理。通过药事管理, 加强船队员工生理保健, 降低职业健康危害。

4.5 建立稳定完善的船队医疗队伍

充分考虑物探船的高危环境作业的特点, 容易发生人员伤亡, 因此现场急救能力是选拔医疗队伍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船队的药事管理以及船队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拔符合物探船特点的医疗队伍。

另外, 建立稳定的船队医疗队伍是完善职业健康管理的条件之一, 临时的、不稳定的、经常更换的医疗队伍缺乏对员工职业健康状况情况的掌握, 不利于长期的、持续的对员工进行健康监护。

4.6 宣传职业健康管理理念和知识

加强对船队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管理理念和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有利于员工重视自身的职业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 从而使得他们在职业生产过程中, 注重“四+六”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模式的运用, 充分的去识别、评估职业健康风险, 积极主动的采取职业健康风险防范措施, 如通过消除、替代等方法消除职业健康隐患, 合理使用各种劳动保护用品, 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将职业健康风险降低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

5 结束语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篇5

本文对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途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管理;创新

创新是现代石油企业活力的源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是管理思想的创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在对石油石化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以后,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又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重组改制。

这标志着石油企业逐步被推向市场,正在朝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使石油企业能够按市场规则调整产品、产业和资本结构,有效运作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这些变化要求石油企业管理也要变革创新。

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笔者认为,石油企业内部环境才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

(一)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石油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石油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石油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石油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较普通工业石油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二)石油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石油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

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三)石油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

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的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且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

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应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石油企业创新的氛围。

二、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途径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针对跨世纪的现代石油企业制度对石油企业的`要求及其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创新。

石油企业目前采用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不同部门和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职工间的接触和交流,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这也影响了管理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增进石油企业职工、石油企业同行之间的彼此了解是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

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使整个集团公司的决策层和操作实施层有机结合,石油企业各部门间能够快捷交流和沟通,使石油企业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变性能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

因此,应该构建授权型、扁平化的石油企业组织。

由于其中间层次少,上下信息传输容易,且较迅速而准确,从而有利于组织较快地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和决策。

授权型、扁平化的石油企业组织与集权式的“直线-职能制”相比,可使官僚主义减少,能较快地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和相应决策,比较符合现代管理的需要。

因此,石油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石油企业,应加大改革力度,精简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使石油企业组织向授权型、扁平化转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人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石油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发展是否顺利,与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德才兼备”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用人标准,石油企业必须贯彻好此标准,并应根据“能级原理”,把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安排在相应的职位上,充分发挥人的现有能力,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

石油企业应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强其进取精神,激发其工作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以达到充分挖掘员工潜在能力的目的。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石油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石油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

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

石油企业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因此石油企业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应建立在自身特色上。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

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

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

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

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和加强石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管理基础工作是石油企业搞好各项专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是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

如果石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要提高石油企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把管理创新和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结合起来。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对于能源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能源的重点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油企业事故频发,对相关工作人员,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石油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足够重视,建立“安全经济观”意识。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尽管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西方的安全管理理论目前在我国石油企业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

3.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

二、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振兴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从生产方式上讲,石油生产具有连续化、自动化的特点。

2.从工艺条件看,石油工业具有高温、高压或负压、深冷的特点,高压增加了可燃物料的活性,引起设备蠕变,低温会使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

3.从动力能源上看,石油生产具有火源、电源、热源交织使用的特点。

4.从设备装置看,石油生产设备大型化、立体化、集团化。

5.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性质看,其大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1.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企业实施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事故能力的最有效武器。应建立企业人事组织部门实施厂级,基层实施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监督实施效果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应从提高员工安全素质角度出发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安全活动形式、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多样。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可以组织安全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讨论分析事故案例,进行班组安全生产总结等,紧贴班组安全生产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2.建立安全检查体系。企业坚持开展定期安全监督检查是促使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有力工具,企业应建立厂级月度(季度)综合检查,安全监督部门专项检查和车间周检(月检),班组、岗位每日自查的四级检查体系,编制体系、编制详细、可行的《安全检查表》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检查,清除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到检查要细致、全面、有实效。

3.建立安全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考核体系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权、利最有效的手段。企业应结合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制定详细、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考核细则》,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期限和奖惩规定等细节,建立组织严密的考核体系并规范操作。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厂处(公司)考核车间、车间考核班组考核、班组考核个人的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将员工人个经济利益与班组安全考核切实挂起钩来,同时把安全业绩作为提升或任免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保证执行业绩考核的规范性、客观性、真实性,实现保进企业安全管理建设的目的。

四、结语

众所周知,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所以单一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综上所述,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与参预,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存亡和发展,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身心健康、生命財产安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就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要走向市场争取理想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就必须以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建立和保持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李俊庆,张成福.现代培训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2]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3]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

[4]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SHE 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7

目前国内各油气勘探开发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

1 企业法人的非独立性

油气田企业的现行管理体制是独立法人企业,所属二级单位为模拟法人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在大庆、吉林油田承包经营,一部分油气勘探开发企业已经独立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但这些单位都不是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经营管理受上级公司法人的制约。

2 物资采购的集中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供应处,经过多年的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现在仍然受各方面机制的限制,所属各单位只能通过这一固定的渠道“采购”所需的物资,对物资的质量、供方的资源没有直接处理权。

3 合同管理的计划性

合同是市场条件下供需双方联系的纽带,但现在勘探开发企业的施工合同仍具计划管理的性质。所处的合同环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吉林油田分公司外单位签订的外部合同,外部合同需要经钻探工程公司合同管理部门审批;二是与吉林油田分公司关联交易及合资合作小油田的技术服务合同。与吉林油田分公司关联交易及合资合作小油田签定的技术服务合同虽然运用了市场机制,但由于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仍具有上级对下级的指令性。

4 生产现场点多、面广、线长

勘探开发施工地点在井场,井场零散分布在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范围的油区内,非常分散,有时在本油区内的搬迁也有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的距离,而且施工周期一般较短,有的几个小时或几天,长的也不过几个月,经常需要搬迁。

5施工环境的多变性

勘探开发施工是在野外露天进行的,施工环境受地物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还不可避免的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制约。另外,还有地下环境的隐蔽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因而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

6施工作业的隐蔽性

勘探开发施工的目的是寻找或开采油、气资源,油、气埋藏在几百米或几千米的地层深处,勘探开发施工除地面工作外,大部分是通过专用设备、井下工具和仪器进行的,井下工具、仪器下入井内后,其运作状态是隐蔽的。

7施工单位之间关系的两重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团公司所属单位之间是上、下工序的关系,现在大多数石油集团公司虽然都运用了内部市场机制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市场不可能像外部市场那样规范,所以在集团公司内,有些单位之间虽然存在必然的工作关系,但相互之间又没有合同的制约,仍然按以前存在的固有工作关系配合施工。如测井公司与钻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之间有时就处于这种情况。现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协调就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合同制约关系;二是自觉地协作配合。

8施工文件(设计)的多变性

由于油气是深藏地下的,施工中直接受到地层条件的影响,在已投入开发的油区,随着油气的开发,地层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在没有投入开发的地区,地层条件又了解甚少,而施工文件是依据现有的资料编制的,不一定能完全符合施工井的当前情况,因而在施工中,往往会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完全按文件规定进行,如钻井施工中的钻井参数和钻井液性能,随时改变的情况就是经常发生的。

以上只是油气勘探开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的一般特点,当然不同专业的施工企业,还有各自的专业特点,不同单位也有各自管理的差异,所以,勘探开发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时,必须精心策划,认真分析生产特点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体系的特点分析

GB/T 19001-2008标准的引言中指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各种需求、具体目标、所提供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勘探开发施工企业在设计和实施质量体系时应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

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按照GB/T 19001-2008标准的要求,应该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并确保:产品的要求得到规定;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鉴于模拟法人地位的特殊性和合同管理的计划性的特点,勘探施工企业需要评审的合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外部合同,对这类合同的评审与其他企业的合同评审方法相同,但是在规定合同的审批职责时,应考虑到上级公司合同管理部门;二是与集团公司签订的经营承包合同,对于这类合同的评审,主要是理解钻探公司的要求;三是单井施工设计(方案),它实际上是第二种合同的补充要求,也是具体的施工要求,可作为作业指导书管理,也必须进行认真地评审并得到顾客的认可,其方法可以由授权的技术人员直接评审,如有特殊要求的,可由有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会议或会签的方式进行评审。在合同评审的程序文件中,不应简单地分为重大合同、常规合同和口头定单,这样不便于作业部门的理解,也难以进行有效地评审。

2采购

按照对标准的理解,应根据供方按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进行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由于石油勘探企业物资采购集中性的特点,对于勘探企业来说,公司内负责物资采购的物资供应部门,应对相关方进行评定。对内部单位,可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其他用户的使用情况、对比类似产品的使用情况和对以前使用同一产品质量的质量分析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外部单位,可通过物资采购部门收集有关凭证,并对所有产品进行定期的质量分析,把分析结果作为主要的评定依据。

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产品标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同产品的混用,根据油气勘探开发施工的隐蔽性、连续性以及油气开发长期性的特点,对于各种施工用料,井下工具、仪器和设备、过程产品不但要有明确的标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追溯能力。在地面,可采用与其他企业类似的方法进行标识,但入井后,必须要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记录是勘探开发施工的主要标识方法,如地质录井中的岩心、岩屑的标识,就应清楚地记录井号、深度、岩性、采集时间及采集人等。所以,不但要精心设计质量记录,而且对质量记录的填写、保存及监督检查等要作出明确规定。

4过程控制

勘探施工的隐蔽性决定了许多施工过程为特殊过程,如钻井施工中的钻进、下套管、固井;地质录井中的岩芯、岩屑、气测等录井方法。过程控制是最能反映勘探开发施工的特殊性,所以应深入分析施工过程,并确定特殊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其操作者和设备应具备的条件、认可的内容、认可方法、认可记录以及监视测量的方法等。

由于施工文件的多变性特点,应避免变更的随意性,如不是本企业编制的施工文件,可请求文件编制单位授权并明确规定文件变更的职责和程序。

勘探开发施工的特点,还决定了对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特殊要求,过程控制程序中要有防火、防爆、防井涌、井喷、防油气中毒、防人身伤害、防井下落物、防地层污染、防地面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措施,以及施工现场规格化的要求。

由于单位之间关系的两重性,应明确规定不同单位之间,特别是无合同制约的单位之间,协作配合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以及协调的渠道,如钻井与地质、射孔队与井下作业队、测井队与钻井队、井下作业队或钻井队与运输或特车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

5 检验和试验

在进货过程中,经常有“直达料”,这是勘探开发企业采购管理中的一大特点。直达料必须在施工现场检验,而现场检验的条件往往是不足的,因此应规定对直达料检验的职责、内容和方法等。

由于施工的连续性和隐蔽性,过程检验的检验点设置有时比较困难,检验的对象是过程的结果,检验的内容是过程结果的质量要求(特性),一般应在对产品质量特性有较大影响的过程设置检验点。如钻井施工过程中各次开钻的钻进过程,每次完钻后应检验井身斜度;地质录井中的取芯层位卡取、标志层录取及油气显示的录取;或由测井队配合验证其准确性,录井、测井、地调现场录取资料的审查都是必须进行的过程检验。如果对其施工特点分析不够,就会造成对特殊过程认识不足,检验点设置不合理,如有的公司规定,所有的工序都必须进行检验,但因有些工序无法检验,或有的工序不需要检验,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同行业中,应统一对应确认的过程进行确定和管理,达到重点明确。对于最终检验,应重点突出对各种资料的检验。

6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勘探施工中除了使用一些通用计量器具外,还使用许多专用计量器具,因此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应突出对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在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专用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系统一直不完善,有些企业就把专用计量器具作为生产设备进行管理,因而在建立质量体系时,对有的专用计量器具不知道应纳入过程控制要素,还是应纳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要素。近几年,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各集团公司都加强了对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总公司下发了文件,公布了专用计量器具目录和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建立了行业最高计量标准,各企业应根据这些情况,结合本单位实际,界定专用计量器具的控制范围,明确溯源方向,对无法溯源的计量器具,如有行业校准规范的按规范自行校准,无行业校准规范的,应自行制定校准规范并实施。

7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该过程中能反映勘探开发施工特点的是搬运和防护,由于施工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大,搬运是经常发生的,而且搬运距离的变化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做出规定。就距离而言,一般有本探区内从驻地到井场和井场之间的搬运,有到国内其他施工地区的搬运,也有到国外的搬运;从搬运对象看,有一般物资,有精密仪器,有可能超长的,也有可能超宽的,还有放射性物质等等;从承运单位来讲,有本单位承担的,也有本集团公司内的专业运输公司承担的,长途运输还需要通过铁路、海运或航空部门,这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做出规定。

由于施工是在野外露天进行的,对产品的防护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防潮、防雨、防风、防晒、防冻、防高温、防泄漏、防丢失、防偷盗等等,在体系文件中都应做出具体的规定。

8 技术统计

统计技术属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勘探企业中更是如此。标准提出了使用统计技术的场所和目的,是“确定、控制、验证过程能力和质量特性”。“确定”主要是设计过程的工作,勘探施工企业一般没有设计职能;“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但勘探施工的每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单个过程很少有重复,因而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也就难以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但现在钻井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定向井钻井轨迹图,也属于一种简单的统计技术;“验证”可广泛用于进货检验过程,勘探开发施工需要大量的材料,因此对采购物资的验证是经常进行的,所以比较适合而且应该广泛使用的统计方法应是随机抽样技术,如应用GB 2828《技术抽样检验程序》标准,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等。

结束语

当前,质量体系认证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确保认证的有效性,作为申请认证的企业,必须在深入理解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既符合标准又符合实际情况的质量体系才是有效的质量体系,有效的质量体系加以有效地实施,才能确保其有效性,真正有效的质量体系通过认证后,才能确保认证的有效性。油气勘探企业具有自身生产管理的特点,在这里分析的只是一些共性的特点,各单位还有许多个性的特点,每个企业在进行质量体系策划时,都应该全面深入地进行产品、过程和管理的特点分析,以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为认证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阐述了油气勘探开发企业生产管理中企业法人的非独立性、物资采购的集中性、合同管理的计划性、生产现场的分散、流动性、施工环境的多变性、施工单位之间关系的两重性和施工文件(设计)的多变性,并对质量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勘探开发的程序对合同评审、采购、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过程控制、产品的检验和试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以及技术统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质量体系的过程性要素如何体现企业特点的意见和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石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石油勘探

参考文献

[1]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8

研究总院的研发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多,技术难度高,专业跨度大,研究时间紧迫,研究资源有限等诸多困难。更由于海洋石油需要高科技的支持,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研究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勘探开发的风险决策和经济效益。因此,对研究成果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为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总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按照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对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对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和程序,保证了多年来承担的640余项各类科研生产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总院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1主要工作内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究总院是为总公司勘探开发决策的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机构,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除常年的研究设计任务外,承担的研究项目大多是涉及到总公司乃至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其研究质量关乎到总公司投入和产出,极为重要。

例如:承担的国家“十一五”863计划“3000m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作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项目一部分,为中国海洋石油走向深水,开发深水油气资源奠定的技术基础。实船正在建造。承担的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渤海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高效开采剩余油,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国家“十五”863计划“海上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课题,以及“深水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海量数据并行地震处理系统软件”,参与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涉及勘探、开发、工程和深水装备等各个领域内的关键技术和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都是科技研发工作的前沿,要求高,任务重。

2工作特点和管理要求

(1)具有研究的领域广(包括勘探、开发、钻完井工程、海洋工程、经济评价、安全环保等),涉及专业面多(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天然气水合物、钻井、工程、石油化工、经济、环评和安全等),跨度大等技术特点。

(2)研发项目技术难度大。由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受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开发技术难度高、大多属于当今科技的前沿,可借鉴的经验少,研发工作的难度大,要求高。例如:进军我国广袤的深海区域,不仅可能发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涉及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解决一系列的高科技难题。

(3)科研课题种类多,管理难度大。研究总院主持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多,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级科研课题。

(4)涉及管理层面多,协作单位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一般来说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的来源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多个主管部门。而为了充分利用社会优势科研资源,加大研发的力度和深度,研究总院对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往往与国内知名的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团队,例如,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数十所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协作攻关合作。因此,对项目管理的有关行政、经费预算、日常工作等多个领域和环节都会受到各个管理层面的制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5)研究任务大多十分紧迫。由于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总院一直面临着要求加快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研发的进度和现有研究力量有限的矛盾,形成了短时期内研究任务高度集中的状态。

在这样的条件和要求下,研究总院的各级管理层一直面临着如何加强管理、协调工作、确保高效高质的完成研发项目的问题。

建立了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项目管理体系

研究总院鉴于自身工作的上述特点,清晰地认识到简单的生产项目管理模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保证高质、高效的完成项目研究任务,总院管理层决定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2006年以来,研究总院根据国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管理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逐步形成了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目前,研究总院已经形成了适宜科研项目管理,操作性强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了从项目组到总院专业主管总师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对项目申请、立项、过程管理及成果验收,对外委课题质量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4级管理、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

研究总院建立了从项目组—研发室—院(中心)—总院专业主管总师的4级质量控制体系(见图1),明确规定了总院管理层和各级技术责任人的职责,使职责和权限相协调,各级管理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项目经理质量职责是全面负责技术研发项目的实施,是研究成果(产品)实现过程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承担科研课题/项目的实质性研究工作,是研究成果的集成者和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

(2)研发室负责人质量职责是负责研发室在创新性研究产品实现过程中全面实施技术质量保障,使研发室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

(3)院(中心)负责人质量职责是组织实施产品实现过程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协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围绕贯彻研究总院质量方针和实现研究总院质量目标,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组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保障研究总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总院专业主管总师质量职责是对分管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技术质量全面负责。确保研究总院科研、生产过程对其成果具有保障作用,确保研究总院成果具有持续满足项目研发委托人质量需求的能力。

严格立项审查,把握研究方向

课题立项十分关键,课题研究方向遵循“3个贴近”即“紧贴生产需求,紧贴公司发展战略,紧贴世界发展方向”。课题立项审查是保证科研方向和成果质量的第一关。因此,研究总院将质量控制和检查的关口前移,从严审查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立项审查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技术成果应用分析、协作单位以及经费预算。

应提交通过审查的资料是完善的立项建议书、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方案、任务合同书、项目预算书等。

严格实施4级审查程序。按照上述4级审查程序的要求进行评审,以确保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待审查通过,并正式签署科研项目任务合同书后,研究工作才能全面开展见图2。

严格过程控制,多种方式确保项目研究质量

良好的开始仅是成功的一半,过程控制是确保研发项目按要求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在科研任务合同书签署后,研究总院正式任命课题负责人,成立课题组,全面组织课题研究工作。

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严谨细致的管理控制,科研质量才有所保证。研究总院按照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要求,强化过程控制,将每一个环节的结果都认为是下一个环节的开始,只有正确的输入,才能保证正确的输出。根据研究总院的实际,将过程控制的起点确定为研究基础的审查,只有在研究基础通过审查确认后,才能开始下一步工作。

过程控制内容主要包括规范的质量文件内容,格式要求、过程控制检查制度和方式以及对关键点控制等3个方面的要求,详见图3。

加强外委研发项目的控制管理

由于研究总院自身资源的限制,面临大量需要研发的任务压力,课题攻关坚持“与总公司内部伙伴结合,与社会技术资源结合,与国际技术资源结合”的“3个结合”原则,采取了“充分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的发展道路,与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作,联合优秀的社会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始终是研究总院逐步发展的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外委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是对其的控制与管理。目前,研究总院已经建立了严格的外委项目的审查与管理程序见图4。

明确规定,只有在研究总院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或相应的专业资质、没有相应的专业设备、必须承担但没有相应的人力的情况下方能委托其他单位协作研究。

外委课题的立项审查必须由总院主管总师的主持,聘请总院内部相关专业专家,采取会议形式审查。主要审查外委课题的委托内容、技术要求、验收考核目标、进度计划、提交成果、外委经费预算、外委原因、招标方式、外委单位的资质与承担任务的能力。明确规定只有经总院审批同意后,才能以合同方式委托研究。

严格研究成果审查制度,确保研究成果质量

研究总院为确保研发项目的成果质量,建立了严格的成果审查制度见图5,按照4级管理的要求,坚持对成果的4级审查。

每项成果最后都要由总院主管总师的主持,相关专业专家参加,以科研项目任务合同书为依据,逐项审查研究成果。只有经总院批准后,成果方能提交委托方进行合同验收。

结论

体系保证质量,质量树立品牌。采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中海油研究总院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适应总院发展要求、树立总院品牌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中海油研究总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运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指导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保证技术研发项目的研究质量,在推进研究总院整体可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认为,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必须将其原则性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将普遍性的原则具体化,并需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持续的改进。

由上可知,研究总院基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从策划质量体系建立开始,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了满足顾客要求、产品要求的质量控制方法,并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达到技术研发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在实践中饯行了质量管理的核心过程———PDCA管理过程。可以说,体系保证了质量,质量树立了品牌。

结束语

自2006年至目前为止,研究总院共承担科研课题近百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0余项,按照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对研发项目的管理,全部顺利通过委托方的各阶段审查及最终的成果验收,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通过对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理解和实践,研究总院对技术研发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实施可控、可追溯,为技术研发项目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成功探索出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的一条新路。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细化管理程序、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GB/T 19001-2008/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2]GB/T 19000-2008/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9

关键词: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挣值法,成本控制

1 应用挣值法进行项目成本综合控制

应用挣值法对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成本/进度综合控制的总体工作流程如下:

(1)对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进行分解,编制WBS工作分解结构图。确定项目组织分解结构OBS,落实责任分工。(2)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确定项目各层次分解结构的资源分配。利用费用分解结构CBS得到费用分配树。(3)通过编制施工预算,确定当前计划的成本预算值。应用P3e/c软件得到项目预算成本曲线(BCWS)。(4)在进度更新过程中统计工程量的完成情况。计算项目作业的执行完成比,得到作业挣值。(5)在项目现行计划的作业上统计投入情况,可得到作业的实际成本值ACWP。跟踪报告的执行情况,统计实际费用、挣值、尚需完成值、完成时预计值以及费用差等。(6)进行挣得值的评估和分析,进行费用及进度偏差分析和趋势预测。

2 挣值法应用

2.1 实例

某石油公司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为例,项目投资总额1.3亿元美元,包括三个子项目:钻井、固井和录测井。截至2009年底,对整个项目进行分析:(1)从进度执行指数来看,钻井工程、固井工程及录测井工程三部分的工程进度都有所滞后,其中以录测井进度滞后最为严重。(2)从费用执行指数来看,除了录测井费用执行不太理想外,物探及钻井两部分的费用执行大于1,是比较理想的。(3)综合考虑进度执行和费用执行可以看出,综合考虑进度绩效和成本绩效。通过分析可知,虽然录测井的施工进度和费用开支未达到预期目标,但CPI、SPI均在0.9以上,因此,只要加强后续管理,可望争取更好的绩效。钻井及固井的CPI指数均大于1,SPI<1,但物探和钻井的SPI在0.9以上,没有太大的进度偏差。说明这个分项目的进度有所滞后,但资金得到了有效使用,每开支1元的成本,实际挣回的价值均超过1元,因此,只要加快工程进度,可望争取到好的执行。但是录测井其综合绩效不理想,需要予以重视,加强项目管理。

2.2 利用挣值方法进行项目预测

除了进行上述分析,还可应用挣值方法对项目绩效进行预测。例如,关于项目成本的完工估算EAC,它是挣值分析最具威力的工具之一。从挣值分析出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1)完工估算(EAC)=当前实际成本(AC)+到完工所需要的成本估算(ETC)。(2)完工估算(EAC)=当前实际成本(AC)+完工预算(BAC)-挣值(EV)。(3)完工估算(EAC)=当前实际成本(AC)+完工预算(BAC)-挣值(EV)/CPI。

在前面的案例中,钻井、固井、录测井的完工预算分别为6100万、4750万和5100万,采用上面的第2、3种估算方法,可以对三个分项工程进行完工估算。

3 挣值法的不足及修正

3.1 挣值法的不足

(1)挣值管理回答的是成本/进度绩效是什么,并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挣值管理自身并不能控制项目的发展趋势,更不可能用该管理技术进行偏差的纠正。(2)挣值管理方法没有区分关键路径和非关键路径。关键路径是项目进度管理的重点,应当予以重点监控;而对于非关键路径,机动时间和资源足够完成该活动的情况下,其控制可以适当放松。挣值法仅仅给出整体工作完成情况,纠偏时无法进行重点管理。(3)由于挣值管理方法只是项目工期和成本的双指标集成管理方法,缺乏项目实施的质量因素和安全因素对项目的影响评价;质量和安全问题,必然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总成本,挣值管理不能判断进度和成本的增减数是否与质量和安全的变动有关。

3.2 挣值修正措施

(1)挣值法应该和其它项目管理技术综合使用。(2)在实际项目绩效分析时,除了考虑挣值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关键路径法[4],将其与挣值管理方法结合使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才是完整、全面的。(3)根据挣值管理基本原理,在挣值管理原有三个基本参数PV、EV、AC的基础上,为控制质量成本再引入三个质量成本参数[5],即计划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PV、已完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QAC和已完工作的质量挣值QEV。预算质量成本=预算费用×i,i为工程项目计划阶段中限制的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0<i<1。质量绩效指数QPI=QAC/AC。QPI小于、等于或大于i时,表示质量经济性提高、按计划完成和降低,并且0≤QPI<1。当QPI>i时,我们应该分析质量成本增加的原因,看是由于质量过剩引起,还是损失成本增加引起,然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纠正。

4 结论

挣值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有必要引入海外石油勘探项目成本管理中,并引入实例分析。通过对挣值法中引入质量成本,使其形成成本、进度及质量的三者结合的完整、可靠、科学的综合控制分析方法。挣值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健,魏法杰.国外项目挣值管理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16):102-110.

[2]Alan Webb.项目经理指南——项目挣值管理的应用[M].戚安邦,熊琴琴,吴菊秋,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长青,吉格迪,李长青.项目绩效评价中挣值分析方法的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65-69.

[4]盛新江.浅论带关键路径的挣值法评价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49.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10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是石化工业原料, 是重要战略物质。中国想要走向工业化, 实现经济目标离不开石油, 甚至国防建设与人民生活也离不开石油, 石油是足以影响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的重要资源, 各国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事件不计其数, 可见石油的重要性。正因如此, 世界各国纷纷出于经济、军事需要考虑, 制定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战略, 确保石油供应。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石油资源消耗量不断上升, 中国石油安全状态值得关注和研究。

1 石油安全的基本内涵

石油安全指能长期、稳定、持续的, 以适当价格供应石油, 以满足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需要[1]。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物产丰富, 但资源储备量并不多, 属于资源贫乏国, 石油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就面临石油安全问题。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石油工业基础差, 技术落后, 发展缓慢, 石油产品百分之九十依靠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 中国面临全国性用油紧张, 石油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因此, 我国积极开发自己的油田, 使得大庆石油取得优异成绩。九十年代后, 我国石油产量一直处于平稳缓慢增长状态, 但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 逐渐呈现净进口局面, 石油供需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 对石油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已构成威胁。加之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资源利用效率低, 对石油风险承受力相对低下, 客观上加重了石油供应负担, 基于石油安全进行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2 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石油安全的重要性。然而,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对石油安全问题考虑不够全面, 存在着诸多问题, 风险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管理机制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是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与概念, 对石油风险管理问题始终缺少有效整合, 没有合理风险管理模式和调节机制[3]。风险管理中,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流程相对独立, 无法按照评估结果行使决策, 管理效能无法得到发挥。从总体来看, 很显然当前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从风险识别、分析、管理、决策没有形成一个整体链条。最终导致管理中漏洞百出, 风险较高, 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2.2 缺乏应对机制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最终目的是应对风险, 降低风险, 确保石油安全。因此,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应采取必要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措施, 以控制风险, 把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 应对能力较差, 缺乏应对机制, 缺乏积极追踪国际石油市场动态环境变化的意识, 很少实际实施风险应对行动, 风险应对效率、水平低下。

3 基于石油安全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 当前我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并不理想, 管理有效性较差, 很多时候并不能有效发挥管理职能。因此, 石油企业应基于石油安全角度, 进一步加强石油工程管理, 采取相应措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石油安全的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3.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想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保障风险管理职能发挥, 必须构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风险管理行为。具体管理中要设立明确管理目标, 将风险识别、分析、应对、评估、控制整合在一起。风险评估、应对、分析都应考虑到事前预防, 不能停留在传统事后管理模式中, 应制定详细风险管理计划, 将各阶段风险都考虑在内, 提高风险预防水平。风险指标确定要以量化指标为主, 以提高指标直观性。

3.2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效果的好与坏, 质量的高与低, 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及综合素质。石油工程风险管理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复杂性, 对风险管理人员水平要求更高。因此, 石油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人员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 展开专业技能训练, 使其具备风险识别、分析、控制能力, 为高效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3.3 应用风险管理办法

石油工程风险管理中风险分析属于极为重要的环节。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 是风险管理、应对、控制, 计划制定, 提升应对能力的前提基础。因此, 风险识别中应积极融入风险管理办法, 通过:概率分析、混合分析、模糊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风险系数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应对策略, 提升应对能力。

4 结束语

石油安全问题关系着社会经济, 国家安全。从当前中国石油供求状态来看, 毫无疑问面临着石油安全问题。因此, 我国应提高对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视, 基于石油安全展开风险管理, 确保石油安全, 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紫伟.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 13 (11) :119-124.

[2]臧子东.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30-32.

石油企业科技管理机制研究 篇11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存在六个问题:体制上的缺陷导致科技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科技体制严重制约石油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发展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科技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差,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针对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应结合石油企业实际,在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 科技管理;石油企业;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10-(04)

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越来越大,以及飘浮不定的油价风险,各石油企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从近20年国内外石油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油气新的发现和油气储量的增加,勘探成功率的提高,发现成本的降低,采出程度的提高及开采成本的降低均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如高分辨率和四维地震技术、欠平衡钻井和完井技术、测井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型计算机软、硬件智能化的应用,赋予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新的内涵。科技在降低油气勘探开发成本中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所认同,并引起越来越多石油企业的重视,而油气价格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成本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2]

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技术将是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科学的科技管理模式是石油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国内外石油企业的科技管理措施

近年来,国外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世界各石油企业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因此,世界石油工业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物探方面,三维地震技术、地震遥测记录仪、综合处理系统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探井、开发井的准确率,降低了发现成本,提高了老油田的开发寿命;在钻井方面,水平井钻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钻井质量,降低了油气开发成本;在油气开采方面,注水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稠油开采技术、气藏开发技术、油藏描述技术、压裂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三次采油和物理化学采油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油气采收率。燃气发电机、变频电机、新型抽油机等新型采油和动力设备的应用,降低了吨油操作成本。

国外石油企业采用高新技术采油取得了明显成绩。三维地震提高了勘探辨识能力和解释能力,使世界石油储量不断增长,根据对驱油机理的研究,提高了油田采收率。一次采油可采出地质储量的5%~10%,二次采油可采出30%~45%,三次采油可采出50%~65%。目前,北海采收率达50%,美国本土为60%~80%。通过三次采油技术,世界各地共多产原油218.5万桶/日,其中注气多产118万桶/日,热驱多产82万桶/日,化学驱多产18.5万桶/日。钻井技术的提高使水平井的钻井成本已降到直井的1.2~2.0倍,而产量已达到直井的3~5倍,大位移井技术开发海上油气和从陆上开发近海油气田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益。据统计,科技进步使勘探开发成本下降了40.8%,生产成本下降了24%,完全成本下降了33.8%。

中国的油气勘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现了大庆、胜利、克拉玛依、四川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使中国的石油工业跻身于世界前列,原油生产能力超过1.6×10.8吨,居世界第五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了200×10.8吨。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油藏条件,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小型多,大型少,中小型油气田数目多,大、特型油气田比较少,因此,中国油气资源量虽然较多,但目前发现的地质储量相对较少。与国外易于勘探的大型、特大型油气区相比,中国的油气藏条件不是“得天独厚”而是某种程度的“先天不足”,这给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3]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相当数量的油气田存在状态隐蔽,所以,油气田发现的任何一次新成就都与科技进步有关。

在中国,油气勘探和寻找新油气田的工作都需要不断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题目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很难的,相当数量也是没有解决的。这就要求中国不能满足当前的状况,要继续发扬科技兴油的方针,发展高新技术,为高难地区的油气勘探服务。

二、石油企业科技管理的重点

科技管理的关键是科技先进水平、科技转化程度、科技应用水平,在这方面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中国科技管理的潜力和重点所在。[4]石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集中体现在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核心技术的发展、组织体系的研发、研发项目的管理、外部资源的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5]

(一)以获取战略性竞争优势为核心,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核心技术

中国应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作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注重源头创新,做到有所取舍、集中力量研发适合自身业务需要的特色技术和专有技术或附加值高、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的技术,以确保中国在优势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为确保特色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各大石油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投入,科技投入一直稳步上升。

(二)根据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需求设置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确保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管理

在研发机构的设置方面,中国石油企业上游相对集中,研究工作集中在一两个研发机构中完成,而下游比较分散,往往有多个研究中心,研究重点也不相同,不利于研发成果的管理及转化。一些跨国石油企业建立的完备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保证了研发活动紧密围绕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较高。

(三)强调开放式研究,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只能完全通过自己开发获得。专利买断、技术收购、合资等方式获得的技术同样是属于自己的专有技术和品牌技术。国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采用了多种技术获取方式,如技术合作、技术联盟、技术外包或雇佣、技术收购等,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对于周期长、耗资巨大、风险较高的研发项目一般采用技术合作或联盟的方式。合作对象和形式有多种:油企业与油企业、油企业与服务企业、油企业与政府及非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等。对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常常采用技术外包方式。为了快速获得垄断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常采用技术收购的方式。

(四)有效规避技术风险

技术创新是一种风险性很大的活动,从萌发商业动机开始,到产品开发、中间试验直至进入市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技术上或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只有贴近市场和生产经营,准确预测,着眼于产品和工艺的超前研究开发,才能有效地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风险。所以,企业应增强效益观念,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有效地组织研发活动,使研发工作与市场紧密配合,准确把握市场机会,及时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要立足于企业资源实际,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利用自有资源发展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同时,还应积极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及时了解世界石油石化科技发展动向,选准合作的课题和合作的伙伴,尽快攻克一些关键技术,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对于急需而又一时难以攻克的技术,应该及时引进、消化和吸收。要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以保证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石油企业科技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国外石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严峻挑战,国内石油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在科技理念和科技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了适合国情、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与管理运行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国外大石油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在科技管理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6],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行业体制上的缺陷,导致科技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石油企业重组后,油田的主要业务是勘探和开发,而为勘探和开发服务的测井、钻井等技术的研究机构都划归存续企业,两大阵营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石油企业对油田下达的成本指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勘探没有大的地质发现的情况下,油田为了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希望用到廉价的和有效的技术服务。而存续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则希望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利益,在现有技术还足以支撑勘探和开发需要的情况下,在科技投入上就不可避免地减少投资,这样就会进入恶性循环,使科技力量逐渐下降。而且两大阵营的分立,还使双方的技术沟通受到限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二)科技体制严重制约石油科技的发展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的综合性大型石油企业尚未解体,导致企业“自给自足”的观念依旧,科研院所依靠上级拨款的方式未变:企业养活科研院所,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科研院所为本企业服务,无须与他人竞争;科研与技术产业化脱节;科技成果商品化规模很小。

(三)石油科技进步和发展缺乏有效的机制推动

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外流,大大降低了科技力量。现有的激励手段不足以真正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从油田流失了许多科技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科研精英和带头人,他们的离开使油田的科研力量大受损失。另外,人员分属于各单位,导致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单位之间阵营分明,缺乏合理流动与协作配合,导致了人才资源投入的不经济,阻碍了科技合作。同时,石油企业还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科技人才的优势。

(四)科技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国外大石油企业近十多年在科研投入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科研投入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多在0.5%以上。中国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以来,油气当量与国外大石油企业已经非常接近,但每吨产量的科研经费只占当年原油销售收入的很小的比例,与国外大石油企业相比,相差很多。在资金投入结构上,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少,而用于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购置的费用过多,科研与开发活动中各环节之间投入不协调。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必须经过科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发展)、批量生产三个环节,石油企业在这三个环节及其内部的有关环节的科技投入均不太合理。另外,中国石油企业科技队伍中非科研活动人员比重大,科研活动人员经费使用率很低,影响了对技术进步的有效投入,限制了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

(五)科技创新能力差,科研开发能力不足

中国石油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在形成和应用自己的主体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很多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的理论和前沿技术基本上是跟踪国外,缺少创新,只有极少数理论是由中国提出并居世界领先地位,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加以具体运用。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所产生的后果是石油科技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在引进技术时,把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了设备的投入上,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不够,对于设备的再开发和利用,以及先进的理论研究和探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软”技术依赖于国外,而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其结果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六)石油科技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待改进

新技术在广泛推广应用前,会在作业单位进行实验,但往往遇到作业单位不合作的现象。因为上级给作业单位下达了一定的成本和产量指标,由于地质情况比较复杂,通过科技增油,有时有效果,有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不但没有增油,反而因为实验使井口产油量下降,影响指标的完成,使作业单位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石油企业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措施分析

针对科技管理的潜力及存在问题,中国应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在科技管理的各环节,围绕科技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机制创新。

(一)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

石油企业多承担相对大型的课题,这些课题在专项及部分主题课题中技术创新效率较高,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的数量在过去几年中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从绝对数量上看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石油企业在承担国家项目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研发工作,充分发挥带动效应以便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应设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增强科技工作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执行力度是石油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的一个滞后因素。

(二)合理安排资金投入节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资金促进作用。科研资金投入在石油企业生产活动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石油企业作为国家重要依托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大规模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为了适应石油资源开发领域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投入量大的要求,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类似项目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国家资金带动作用,利用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调动石油企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金充足的优势,利用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考虑到总体科研资金投入尚不足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科研资金投资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均匀地进行资金投入,避免部分年度投资过度集中引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科技管理引进与消化吸收机制

当代石油科技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同时,石油科学领域学科的高度细化、分化和综合,研究不断深化——多维化、定量化和高精度化,新领域的汇入、交叉、融合使石油科技体系快速膨胀。中国不可能在所有的石油科技领域都领先,也没有能力和必要在所有的石油科技领域实施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是一种普遍的创新行为,是当今许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模仿同创新相比,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进入快等优点。从中国石油企业科技发展的微观层次来看,大部分主体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过早地、过多地强调自主创新是不现实的。中国石油企业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最终才能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四)科技管理培养和人力资源投入

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少是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滞后因素。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无论从人员数量上还是人员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技术研发的需要。人才队伍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技术研发活动的开展,很多研究项目都处于研发人员配备不足的状态,虽然合作技术创新可以部分缓解科研人员不足所带来的弊端,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储备,同时合作创新中因为信息交流延迟、利益不统一等问题,容易造成技术创新资源浪费,降低技术创新效率。因此,石油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的步伐,解决目前人才匮乏问题,为未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五)科技管理合作创新机制

加强合作技术创新制度管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合作技术创新是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最主要的执行形式,有效弥补了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科研人员不足的缺陷。但是,对外部科研人员过度依赖不利于调动本单位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影响了创新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阻碍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石油企业科研管理机构应加强合作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的建设,石油企业应稳定与长期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对自有科研人员的培养。吸收外部企业参与创新尤为重要,特别是项目较大、内容复杂、成本较高时,合作创新的意义更大,有利于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

五、结论

油气勘探开发业是高风险、高科技型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科研管理机制研究对提高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资金投入规模和方式、科研单位之间合作创新方式、研究选型和规模确定、提高合作科研人员效率等方面仍可进行部分调整,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类科研投入的产出作用,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这有利于节约原材料、能源消耗和管理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成本成为可能。重视并加强石油企业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推动石油企业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王伯安.提升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34-37.

[2] 傅诚德.科学技术对石油工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4.

[3] 张海韵.中国石油石化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40.

[4] 鲁贵宝,曾繁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8):1-4.

[5] 朱剑贤.石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J].石油经济,2000(1):44-45.

[6] 杨振武,张泽华,赵庆卫.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6-18.

石油勘探成本管理 篇12

一方面,这些海量的数据,是艰辛的劳动成果,能够给相应的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和保障,又能够给未来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然而,随着勘探开发业务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应用,随之而来的问题显而易见:海量的勘探开发数据如何管理、怎样能够高效的被利用,都是目前国内油公司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1、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油公司虽然在硬件设施提升和改造上下了很大心血,并且确实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和发展,但是相较于国外先进的油公司,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缺少统一的信息标准:相对于石油整个行业内部,各个公司内部的信息标准建立较为完善,但是由于行业间信息壁垒作用,导致行业内部各个油公司之间的信息标准不统一,无法在行业内部畅通无阻的被共享。

(2)没有把数据作为资产来管理:使得数据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损坏,而研究人员收集数据费时费力,这无形中延长了科学研究的周期。

(3)分专业建立数据库,跨专业的数据难以交互共享:无法支持石油行业勘探开发一体化多学科的协同工作;数据库和专业软件没有很好的集成,软件不能直接读取数据库中的已有数据。

(4)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数据流程:在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科研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使用何种软件进行工作,这使得各个阶段产生的数据不统一,不能良好的应用于整个勘探开发业务全流程中。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和不断完善满足油公司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勘探开发数据管理办法、平台和中心,就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各个油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即: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部门集成—企业集成。

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解决不同格式的地震、井筒等数据的统一和数据兼容等问题,统一专业数据格式和数据采集规范,从而达到了本专业的数据集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著名石油公司的信息系统都建立在高速计算机网络传输平台上,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的工作方式,即采用地质、测井、地震、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系统工作的项目组方式,来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并通过上述工作来缩短项目周期,降低工作成本,达到专业集成的应用阶段。20世纪末期,各公司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中心,将其拥有的数据资产转化为知识资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软件集成化工作,形成石油行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不同项目之间的有效集成。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石油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了企业集成、智能决策的发展阶段。

3、集成化的数据管理技术

3.1 勘探开发数据管理技术

管理先进的油公司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拥有的资源量,而这些能够描述各种资源的数据,就成为了油公司的真实资产。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数据资产(Data Assets),石油数据银行技术应运而生。所谓数据银行,是一个能够有效管理TB级勘探开发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支持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放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以POSC和EPICENTRE数据模型为公共数据模型,并采用专业数据库、数据银行主库、项目数据库三级结构,能够管理包括勘探、井筒、测井、图像、电子文档等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在其全局索引的有力支持下,为各类数据银行用户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基于web和GIS的数据存取和访问工具。

3.2 勘探开发应用集成技术

在日常的项目中,要实现多个研究项目、或不同专业之间能够使用同一个数据源,就必须要实现应用系统或平台的集成。在理想的情形下,各种应用系统(如地震解释、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的共享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石油行业统一的标准数据模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集成化的思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是松散型软件一体化(系统集成)。从一个专业软件向另外一个专业软件进行数据传输,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通常需要开发一些软件接口。松散型软件一体化意味着数据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为了解决各个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有标准的接口来实现,由多家公司合作的OPENSPIRIT具有该功能。可以看出,应用系统或平台进行数据的抽取和重组是非常必要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国外油公司的油藏科学研究基本是在一种松散一体化软件平台环境下进行的。

3.3 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油公司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并建设油田级乃至企业级的数据中心。所谓数据中心,就是指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收集、存储和管理油田公司的勘探开发各专业技术基础数据,为油田及公司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各层管理者提供生产决策和生产管理的数据服务、技术支持等。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作为一个集成的勘探开发数据管理平台,一般包括主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和一体化专业软件集成平台(石油勘探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等要素。

数据中心的基本构建思想如下图1所示。

其中基础的环节为数据采集工作,通过不同项目、不同软件平台,采集到各专业的数据汇总成为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通过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各种专业数据的服务定制和数据统一管理。并通过对综合研究、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等的决策支持,来实现其最终价值。通过该中心,实现数据测采、存、管、用全流程一体化管理,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使得数据资源能够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4、石油勘探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平台

前文提到的各种勘探开发数据管理技术,最终都需要依托于一个集成化的管理平台,从而实现数据从采集存储到管理应用的一体化整合以及跨专业应用。

目前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一般都是将其数据进行整理,即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一些纸质文档的电子化等,这期间都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另外要将入库的数据进行重组,将同一区块、同一地质构造和同一油田的不同专业数据间建立联系,并建立数据索引。根据所需要提供服务的科学研究或再生产具体情况,确定数据的逻辑重组,建立相适应的数据体系,从而实现数据从平面区域到地下空间层位等的索引关联及统一管理。

上述的需求需要对多种专业软件平台的大融合才能得以实现,并依托于较为成熟的一体化数据库技术。所为一体化数据库,即是集成了勘探数据、开发数据、井筒数据、科学研究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等众多数据为一体的通用数据库。一般情况下包含的数据主要有:单井数据、地震数据、地层数据、圈闭数据、研究及解释成果数据、空间数据、油田操作类数据、测视井类数据、设备描述类数据、资产管理实务数据、各类文档数据等。

集成化的数据管理平台,在硬件上需要主数据库服务器,各专业软件平台交互迁移服务器,海量存储、近线存储磁带库、数据加载服务器等。由于数据管理平台软件繁多且复杂,而国外的大石油公司对相关软件管理比较成熟,因此这方面的平台和软件建设,主要是以引进国外成熟产品为主。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展开相关的二次开发工作,逐渐形成适应本油田、本公司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体系。

经过调研,国外油公司数据管理主要采用GEOQUEST公司的FINDER系列软件和LANDMARK公司的PETROBANK软件。主库数据模型直接引用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模型。总结国内外石油数据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目前,石油数据管理平台的主要优势是集成地震成果数据、测井数据、电子文档数据、实物资产数据等,主要面向解释系统提供数据与应用的集成。因此,建议国内的勘探开发数据主库建设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即先完成地震成果数据(包括开发地震)、测井数据、电子文档数据(完井报告)及实物资产数据索引的加载,然后实施探井井筒数据、生产井数据(测试、作业、采油)的加载。

从发展的角度看,自主研发并建立适合我国石油行业特点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实为迫在眉睫,这需要从各专业软件的特点以及各油公司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从项目库到多项目库,从单一专业到跨专业的数据管理融合,逐渐形成自主研发的数据管理平台,随着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最终形成跨专业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一体化管理平台)。

5、结语

数据中心、数字油田、集成化管理平台,对于这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国内可谓方兴未艾。在当今信息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针对勘探工作的最终价值体现—数据,需要上升到数据资产的高度来重视对待,开展相关数据资产管理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是当今石油行业的信息工作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并致力研究的课题。

通过国内专家学者以及大油公司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石油行业成熟的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及相关技术将会发展壮大,真正有效的利用到实际勘探开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提高我国石油行业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华平,常冠华,刘万伟.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建设设想[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10:42-44.

[2]景帅.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体系研究[J].今日科苑,2007,18期:85.

[3]张朝阳,王艳.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实践[J].数字油田,2011.02:3-5.

[4]王佳.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1年第2期:19-20.

[5]王辉,袁耀岚.数字新疆油田建设与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6年第14卷第4期:5-9.

[6]赵改善,曹邦功.元数据:勘探开发数据管理的一种新工具[J].石油物探,2002年6月,第41卷第2期:236-242.

上一篇:声音创作方法下一篇:招投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