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科建设(精选12篇)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1
0 引言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 大学学科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然而中医药学科在建设过程中想要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稳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 开辟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领域, 继承与创新并重, 最终达到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1 蓝海战略的内涵
蓝海战略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和莫博涅2位教授研究1880-2000年30多个产业150次战略行动的基础上提出的[1]。所谓的“蓝海战略”就是企业从关注并超越竞争对手 (摆脱“红海”) , 转为自身创造价值的飞跃上, 从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 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 (开创“蓝海”) [2]。
尽管大学与企业在组织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 不能将企业管理的经济学理论生搬硬套应用于大学学科管理中来, 但是, 当代大学不仅承担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任务, 同时应该兼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 大学完全可以借鉴蓝海战略的核心观念, 灵活运用, 特别是为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运用蓝海战略提高中医药学科核心竞争力
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使学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是学科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和决策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3]。根据蓝海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就是红海领域, 大部分的学科都在这片区域中竞争、发展, 如果套用同样的模式, 中医药学科想要获得重大成就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如果能够开辟出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领域, 通过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来构建中医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就能最终达到把握中医药学科内涵、发挥中医药学科独特优势的目的。
2.1 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蓝海战略共提出6项原则, 其中克服关键组织障碍是战略执行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来构建中医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 首要解决的就是认知障碍问题。
以西医的分析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医, 并以此衡量中医的科学性是中医药学科发展首先要克服的认知障碍。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是大学教学的活动场所, 是科学研究的平台, 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基地[4]。现阶段中医的科学研究一直沿用着西医的思维, 试图将中医的精髓“分子生物化”, 认为必须用西医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检验重复出的结果才是科学的。例如一个患者的感冒, 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 西医认为可能是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导致的, 通过检验手段查出病原体, 有针对性地采取抗病毒或者抗菌治疗, 即可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中医认为感冒多为外感表证, 根据患者发热恶寒的轻重, 以及伴随的鼻咽部症状、舌苔脉象来辨别风寒、风热或暑湿之证, 分别采取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之法, 也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中医的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暑湿却无法用任何一种检测手段来证实, 临床效果显著是因为有中医一套完整理论的指导, 在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有效”往往并不局限在某个成分或者某个分子之上, 更重要的在于它们形成的一个整体。另一方面, 对于中药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于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探索其“有效”的机理, 但是中药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临床运用中尤其讲究配伍, 单单一味药中的某种成分往往是不能解释中医机理的。治疗癌症患者时大量扎堆使用实验证明具有抗癌成分的中药, 而不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是实证还是虚证, 能否耐受大剂量的攻坚之品;又或者一味依赖现代科学检验手段, 但凡检查显示有炎症感染时则必然选用清热解毒之药, 而不探究其发病的真正原因。
我们都知道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理论体系, 主要采用的就是实验方法, 现代医学在科学实验方法这片“红色领域”中无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实验是一种探索研究方法, 并不适合复杂事物的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影响最终结果的复杂因素都去除掉, 在最纯粹的状态下进行, 以求得到最准确的结果, 这与复杂人体的本质是有距离的, 虽然中医药在科学实验方法这片“红海”中毫无优势, 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 生搬硬套地用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模式规定中医药学科建设方向显然是偏颇的。
2.2 价值创新
实施蓝海战略的2大核心法则是发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和创造差异化兼具低成本的有效供给[5], 二者的本质是蓝海战略的理论精髓———价值创新。蓝海战略不是依靠与对手的竞争和博弈来瓜分现有市场, 而是设法在现有产业之外开创蕴涵庞大需求的市场空间, 进入无人竞争的全新领域。中医药学科要打破“红海”领域的僵局, 就必须打破限制学科发展的既有界限, 超越这些界限去开创“蓝海”, 将价值创新应用到建设发展中去。
2.2.1 中医药理论创新
回顾中医的发展历史, 其理论创新变革的时期屈指可数, 从春秋战国《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到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 从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到清代温病学说的创立等。但恰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 中医理论的创新举步维艰, 即便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也难以经得住临床实践和现代检验手段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还是执着于用西医的手段去验证中医已经存在千年的理论是否科学, 不去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 不去找出背后所蕴藏着的经验事实或规律, 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中医理论特定的思维方法, 无法提出新的假说、新的理论, 继承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2.2.2 中医药优势发挥
医学不断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 而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今后有无生命力, 也主要取决于临床实践。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同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早就以其确定的疗效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中医药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蓝海”领域, 自身优势擅长的领域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没有必要处处与西医争长短, 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然后怎样去发扬这个优势。《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指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以及中医药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优势领域。
中医药学在某些治疗领域的优势早已凸显, 例如中医皮肤科、妇科、肛肠科、脾胃科、骨科等学科, 临床疗效显著。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难治疾病的治疗方面, 特色鲜明, 比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西医久治不愈, 收效甚微, 中医通过“润下通便”的方法往往奏效很快, 因为中医早有理论指导, 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明白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 也就不难理解润肠通便法的应用了。
除了传统药物治疗, 中医学还有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 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接受。常年入选美国十佳医院榜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在2014年1月开设了中医药门诊, 用中草药为患者致病, 克里夫兰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还提供针灸、全身心疗法以及推拿按摩, 医师梅利莎说:“西药对于急症见效显著, 但对于慢性病患者仍有力说难及之处, 中药可填补这一缺口, 可以配合使用。”患者在该中医药门诊求诊的问题多为慢性疼痛、焦虑、消化问题以及多发性硬化症。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优势也不容忽视, 在养生保健方面拥有自身独特的理论系统和多种有效的方法, 其中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 可研制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多种功能食品, 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 蓝海战略为中医药学科建设另辟蹊径
蓝海战略的构建为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 保持中医药学科在特殊领域的竞争优势, 继承与创新并重, 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蓝海战略的应用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多元的, 要将这种学科的应用放入到全国学科竞争的大潮中去, 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高校多学科竞争环境中, 中医药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要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稳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 开辟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领域, 大胆创新理论, 聚焦优势病种, 注重养生康复, 真正走上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宗旨的新道路。
关键词:中医药,学科建设,蓝海战略
参考文献
[1]黄利.蓝海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新思维[J].经营管理者, 2006 (6) :42-43.
[2]W.钱·金, 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洪骏.重视学科核心资源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238-239.
[4]赵坤, 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6) :12-16.
[5]王建军, 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5) :88-95.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 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特制订《邵阳正骨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文 化,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为广大百姓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力求做到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达成有机统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文化建设的全局,树立“大医精诚”的思想,强化员工职业素养,发扬“仁、和、精、诚”的中医文化精髓,为中医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 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使医院中医文化建设 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围绕医院发展规划,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 项内涵建设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 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四、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 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 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 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 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 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 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 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 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仁爱、精诚、求实、创新”的精神,推动医院文化建 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三)建院方针几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
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 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五、行为规范
(一)、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二)、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 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三)、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 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四)、特定礼仪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
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 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六、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
扬民族文 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
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 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
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 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 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 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加强考核,注重实效。医院将文化建设列入各科室考核目标,定期检查督导,根据调查信息统计及反馈的结果进行阶段评估,重点对理念的认同情况、行为能力的程度、表象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效果作出评价,制订必要的奖惩措施,切实把这项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体现医院价值观念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附:邵阳正骨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廖怀章
副组长:刘长琪,孙江波
中医药院校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风;探索和实践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从个体层面讲,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学习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术风气、治学精神等;从集体层面讲,学风是指学校基于一定的办学理念、教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等所形成的学习气氛、学习环境、学术氛围。本文从教学和学生工作角度出发,立足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状况,结合我校在学风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全校的2805名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在对学生的逃课情况及原因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40%学生曾经逃过课,逃课的理由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有自认为比上课更重要的事、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生病、不想上课等。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当前高等学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就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超过58%的学生喜欢授课教师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情绪饱满,激情洋溢,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结合板书为好。由此可见,在影响学生学习风气的诸多因素中,教学方面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占有较大比重。
1.教学固有模式上的局限性。从教学的方式上看,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中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根深蒂固,学生的兴趣没能够充分激活。同时,由于追求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很少顾及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致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个体的教育,有悖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从学生的层面看,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没有很好遵循大学教育阶段的规律、特点,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都很茫然,处于无目的的学习状态。更有甚者认为考上大学目标就实现了。具体表现在:学习纪律意识松懈,缺勤、迟到、早退现象有所抬头,学习观念淡薄,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谈情说爱,游戏娱乐上,沉溺网络风气渐露端倪。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学校及专业不满意,觉得与上大学之前的期待有较大的差别,总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不投入,成绩不理想。
3.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当前,高等学校学术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现象抬头,败坏了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声誉。2009年3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对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高校出现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出现了所谓“走捷径”、篡改数据,学术论文大量抄袭、雷同等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学风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同时,优良的学风也展示出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因此,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培养教育工作全过程,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振兴成才的责任意识,为学习注入崇高持久的动力。我校在充分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创新性地将学生思想教育整合成12个主题教育模块(即:入学教育、学习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团队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毕业教育),根据各年级各学期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这一举措,大大地促进我校大学生均衡发展、健康成长、提高了综合素质,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方面产生持久的动力。学校还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每年一个主题,全年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开展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我与祖国共奋进、我和学校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做‘精诚是新’的优秀大学生”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特色鲜明、覆盖广泛,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认识、提升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这一主题教育活动也于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良好教风促学风。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因此,广大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尤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多举临床案例,采用PBL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校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出一大批教学精英、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这些教学团队和教师在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我校还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2001年至今,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促进了教师队伍以老带新;通过全校层层选拔,激发了全校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之后的专家点评,获奖选手示教,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丰富教学方式,我校还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建成多个PBL教室,要求精品课程和相关教研项目负责人必需进行一定课时的PBL教学,在中医专业进行新安医学教改示范,护理专业进行滚动式教学改革;进行形成性评价等等,通过以上多种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县级人民医院的建设应重视中医药 篇4
1 注重中医药的建设,领导班子中必须有精于中医的成员
许多医院,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院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对县级人民医院班子中,配有懂中医的成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领导班子中配齐党政纪检工会、团支部的成员却没有精于中医的成员,致使在人民医院的中医药建设中没有发言权,中医药人才提的合理化建议、意见都难以凑效,中医药人才引进、毕业生中医药人才的聘任,中医药设备添置、炮制加工、中医药的自主开发、科学研究、中医药的运用销售、临床参与、中医药人才参加院内会诊,中医科的专科建设、管理方案中对中医药的激励机制,中医药学术活动等工作得不到重视,甚至有的医院领导看不起中医,不相信中医能屡起沉疴,正中“言针药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古论,靠少数中医药人员疾呼加强中医药的建设往往由于无地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是“阳春北雪,和者几人?”故人民医院的班子中,配懂中医的精英才能使人民医院的中医建设得到组织保证。
2 人民医院的中医建设中,各科配中医人才;方能让中医药大显身手
除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外,其他各科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甚至可以大显身手,解决许多西医、手术方法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骨伤科的骨折加速愈合、瘀肿疼痛的尽早消除等,西医医师可能会开中华跌打丸、红花油、桃红四物汤等,却不知中医根据受伤部位等不同症状;有通窍活血汤,血腑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少腹逐瘀汤、抵当丸。理疗科病的腰重而痛,CT检查阴性,却不知道中医有“腰重如贯五千钱,肾著汤主之”的精方。妇产科的:桂枝茯苓丸治卵巢囊肿,五子衍宗丸治疗不孕症,“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妊娠呕吐及经带胎产诸病,均可运用中医药获良效。内科中的便秘一证,知承气汤者多,而不知承气辈者更多;便秘而有神志症状者牛黄承气汤;便秘而小便热赤者,导赤承气汤,便秘而咳喘者,宣白承气汤:便秘气血虚弱者,黄龙汤;便秘而津亏症状显著者增液承气汤;便秘而下后热未除胃之气阴虚者,护胃承气汤及调胃承气、小承气等等;五官科的:龙胆泻肝汤治结膜炎、麦粒肿,活血化瘀治结膜下出血,明目退翳法治疗角膜云翳,补肾填精治疗视力减退等等;普外科的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免一刀之苦,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肠粘连,苡意败酱散治疗阑尾脓肿等等;杂病中的“背部寒冷如掌大、苓桂术甘汤主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主之”,苔厚腻体胖眩晕欲呕等半夏白术天麻汤症,均用之效如桴鼓。如果没有精于中医者,西医医师则会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薄应对,若每科至少用一名精于中医者,又进修相应的西医科目,则该医师不仅本身能中能西,且可在科室里直接通过大查房、科内会急、医师间交流等方式快捷的运用中医药提高疗效,增进水平。
3 人民医院的中医建设中,加强炮制加工,中药质量,增加药品种类不可缺如
在县级人民医院往往能做包括大型输液在内的许多制剂,却忽视中药的基本炮制加工,以致药品种类偏少,药品质量差,如甘草无炙者,用生者代用,龙骨无者,蒲黄无炒者,砂仁不驳壳,枣皮不去心,白参红参混着用,鸡骨草、水牛角、鱼腥草、阳起石、鲜竹茹、千年健、牙皂等在精于中医者认为必备的药物,而在医院内无药可配方,甚至开小蓟饮子无小蓟,开桑螵蛸散无桑螵蛸,开炙甘草汤无炙甘草,何益于病哉!故中药的炮制加工、药品质量、药品种类必须在人民医院建设中得到加强。
4 注重中医药的建设,必须在管理方案中有激励机制
许多医院,对中医药的技术人才,不如对西医技术人才的重视,提拔领导、评先评优、评选骨干中医药人才明显落后,笔者发现某院评选骨干70人,仅2位中医药人员,分配制度中,开单检查有绩效奖金,中药销售10万、8万却无效益,致使大量处方外流,重视西医的科研创新投入,却无中医的投入,重视西医人才的选派进修,忽略中医人才的选送深造,使中医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使中医药不断萎缩、边缘化,甚至淡出医疗工作中的应有地位。因此,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管理方案中,要制定出对中医药的激励机制,甚至倾斜政策,方能使中医药在人民医院有大发展。
5 人民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必须加强人民医院的中医学术活动和老中医药带徒工作
人民医院的中医学术活动非常重要,一方面,大多数西医的医务人员中医知识比较浅薄,不如中医人员对西医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需要运用学术活动的形式,提高中医药知识,另一方面,中医专业的医务人员,包括中医院校的本、专科生,在校期间和实习期间,花费了较大精力学习西医,中医知识也并非丰富、牢固,特别是四大经典和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方面,需要加强,故在县级人民医院,应当加强学术活动和补上老中医带徒,这一课,即无论中医专本科生,分配或引进招聘到医院后,还要安排半年至1年的老中医都教临证,由于这类人才,接受中医的临床经验能力强,为他们成为精于中医的骨干,很有好处。
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篇5
会 议 记 录
会议日期:2011年3月6日下午3:00
会议地点:xx二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xx领导及全体中层干部
主 持 人:xxx
记 录 人:xxx
会议主题: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主要议程:医院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xx院长就贯彻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建设中医药文化特色医院文化做了重要讲话。
xx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指南 意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注重实效,通过大力推进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医院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和”、“调和致中”等理念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加强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各个方面树立起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征,特别是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医院各项建设中,融入到医疗保健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全院干部职工文化素养,落实以人为本,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从而使中医药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中医药服务范围得到更大的拓展,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使广大群众在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防病治病知识,从而使中医药更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喜爱,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行动。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水平。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把握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成立领导小组,并在制度、经费、人员方面提供保障。开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培育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自觉遵守的共同信念。在中医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必须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1.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具体解读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
2.明确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表达方式。将核心价值必须融入到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并起统领作用,使各个方面形成有机整体。医院宗旨应当充分体现中医医院的办院目的和任务;发展战略应当在医院宗旨的指引下,明确中医医院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方法;院训、院歌应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院训成为医院全体员工奉行的准则,院歌体现医院的追求和精神;行为规范要将医院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和管理文化;环境形象建设要通过医院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使中医医院的核心价值可视化。
3.加强核心价值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行中医药文化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开展富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行为规范培训、中医药文化礼仪训练等,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对中医医院核心价值的理解,增强其认同感和执行力,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宣传医院的核心价值,不断提升医院的公共服务影响力。
(二)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医院行为规范体系要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医院宗旨,体现中医药的行业要求,兼
顾基本道德与道德理想的统一、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加强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的建设。一是建章立制。按照中医药文化建设要求,逐步建立起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员工手册》。二是教育培训。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三是建立特定礼仪。在庆典活动、职工大会、就职仪式、拜师仪式等场合,注重通过特定礼仪传递医院核心价值。
(三)全面优化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医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在坚持统筹规划、充分体现中医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要注重大众化、实用性、个性化和审美性原则,从建筑流程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协调统一,着重体现中医药的历史、理念和知识等,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内部装饰要通过平面装饰、立体装饰等形式,起到营造氛围、弘扬传统、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的作用;标识要具有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指示标牌、办公用品、宣传用品、服饰等方面。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完善医院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加强领导,加快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6
关键词:中医药 校园 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5-01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中医药院校而言,中医药文化更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将突出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作为立校之本,物质和精神双重结合,努力营造了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首先,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学校认为校园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是中医药文化最坚固的物质载体,整洁美观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能够给大学生以无形的道德约束力和感染力。因此,学校在新校区的规划和整体布局上处处渗透中医药文化内涵,用建筑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
无处不在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悬挂于楼宇之间,隐现于花柳之际,寓教于景,拓展了校园的文化空间,浓郁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了师生的美好情操。
其次,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学校深知,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扬的重要场所,在巩固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任重道远。
学校领导深刻领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关于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讲话精神,赴成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南阳中医药学校等兄弟院校考察中医药文化建设,学习先进的经验成果。专门召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讨会,切合“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个人意识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用中医药文化约束、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融合时代文化特征,渗透山东地域特点,具有山东中医药高专特色的校园文化。
1 突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主旋律
学校坚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师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积极传播辩证的中医药思维理念,深入推广中医药丰厚的精神蕴含,通过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使得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入人心,铸就其在师生心中坚固的影响力。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突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主旋律,对大学师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和感召力,对于推进教学工作、和谐校园生活、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2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学校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为着眼点,不断深化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大中医药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课与文化教育互相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专业课教师将医德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行医中,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中医药名家的人格精神和医德规范作为切入点,以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为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师德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力,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觉成长为既精通中医药知识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人才。
3 切实抓好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学风、教风、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校风是经过日积月累后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铸造了一所学校的个性特征;学风是学校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体现着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力;教风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上的体现。
学校大力倡导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将学风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严把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课堂考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严谨高尚的教风推动学风建设。针对普通专科、五年一贯制专科,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掌握学生动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以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同时,学校牢牢把握校园广播、电视、宣传橱窗这些传统媒体,高扬主旋律,贴近师生员工,做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正确引导。同时加大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舆论阵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组成部分,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4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将中医药文化内涵渗透到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精神生活得到极大充实。
学校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连续举办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每次均历时一个半月。分为思想篇、学习篇、科技篇、文化篇、体育篇五个篇章二十余项比赛项目,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和教育性。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展现了学生广博的才华和多彩的生活,在校园内形成崇尚科学、勤奋创新的热潮。学校中医系以“弘扬中医文化、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开展了长达两个月的中医文化艺术节活动,先后组织中医文化内涵建设研讨会、中医博士团社会服务专家义诊、养马岛中医论坛、中医药知识进社区、中医文化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参与人次达四千人,在同学中掀起了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热潮,宣传了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多次组织师生走进莱阳市和牟平区的农村、社区,开展医疗义诊服务,中医文化走出校园,与普通群众面对面,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了中医药的服务质量,增强了师生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荣耀感。
学校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会”、“纪念一二·九运动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除学校官方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外,同学自发组织的针灸推拿协会、刮痧协会、太极拳协会、气功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活动琳琅满目,师生在各类活动中充分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医药创新 篇7
1.1新农村的提出及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战略, 描绘了我国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摆在了“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 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 开局良好, 成效初显。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其政治经济成效是空前的。同时, 新农村建设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其中一大难题即是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健康要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中医药历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在农村的牢固地位, 发展中医药、创新中医药, 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2中医药的地位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医药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药”被称为“国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这是第一次把中医药事业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为发展中医药指明了方向。可见, 中医药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重视。
中医药具有很多优势。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是“望、闻、问、切”无需使用任何仪器设备, 不仅方法简便、诊断确切、疗效好, 而且费用低廉, 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尤其为广大农村群众所接受。另外, 中医药费用的低廉的特点也更适合满足农民的治病需求。一项调查显示, 中医药费用平均每人次不足西医药的70%。可以说, 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大众化特色, 为解决农村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供了保障。
因此, 如何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同时利用中医药自身固有的优势, 推动中医药的创新,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2.新农村建设中中医药创新之举措
2.1将中医药人才引入新农村,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人才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中医药队伍不断壮大, 总人数达52万人, 提供的服务量约为农村医疗服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已经成为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力量, 对保护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 中医药人才培养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目前农村中医药队伍的总量、素质还不能适应农民群众对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据调查, 农村现需要中医药人员约60万人, 缺少约8万人。而且, 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技术骨干匮乏, 中专学历者占43.82%, 无专业学历者占36.24%, 初级职称者占61%, 无职称者占17.95%, 尤其是村卫生室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比例更高[1]。因此,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首先, 改善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工作和生存条件, 吸引中医药人才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中医药人员, 要在工作待遇和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高中等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服务。其次, 贯彻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提高农村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如, 鼓励城市中医药人员采取兼职、定期服务、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到农村工作。再次, 合理配置现有的中医药教育资源。为了解决农村中医药队伍后继无人和素质偏低问题, 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 各中医药院校加大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定向培养规模, 培养输送面向边远、贫困山区的中医药人才;各中医药院校可以开展定期去农村为乡村医生提供培训的活动。最后, 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措资金, 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费用的多元投入机制。要安排一定的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
2.2将中医药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备的医疗服务
2002年,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在农村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7年要实现新农合覆盖80%以上县 (市、区) 的目标,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近几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新农合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取得显著成效。但是, 也应看到, 目前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并未得到满足, 新农合的覆盖率还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因此, 我们要把握医疗卫生改革这一机遇, 加强中医药在新农合中的作用, 更好的创新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首先, 将中医药纳入新农合的工作中。特别要发挥中医院在新农合中的领导组织作用, 各县乡中医院要积极组织高级医师深入农村开展帮扶活动。同时, 不仅要将常用中药纳入新农合的参保范围, 而且要把中医的针灸、按摩、理疗等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报销补偿范围, 从政策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医药在新农合工作中的作用。其次, 解决新农合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杜绝拖欠新农合农村工作人员工资现象, 提高新农合乡村医生的待遇,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如制定“中医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服务一年才能到县市级医院工作”的政策。这样为农村新农合注入了大量的流动人才资源, 弥补了人才资源的不足。最后, 要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中医药在农民心目中的信心, 让更多的农民接受中医药, 信任中医药, 选择中医药。如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 组织由大篷车、越野车、多功能车和指挥车组成的中医大篷车队, 走进农村、山区、等地开展义诊咨询、赠送书籍、科普讲座、技能培训等工作。
2.3加强中医药在农村的产业化,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所谓中医药产业化, 就是改革中医药体制, 使中医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 使中医药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或福利性转变, 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卫生产品和服务。其实质是中医药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 是要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开发中医药的经济功能, 把中医和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行为, 刺激中医服务的需求, 拓展中医服务市场, 加快产业化进程, 为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在世界中药市场中, 中国仅占5%的市场份额, 一些国家将中国出口的中草药原料进行现代化深加工, 穿上洋装后再返销中国, 中国进口的洋中药甚至超过了本土中药的出口。因此, 如何提高中医药的产业化水平, 使中医药立足于国内、国际市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更与新农村的建设事业息息相关, 中医药产业化搞好了, 农民的经济水平就提高了,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会得到缓解。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需要中医药产业的支撑。
首先, 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发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 建立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基地应以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 从栽种前整地育苗到栽种后的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每个环节层层控制, 以村镇为单位, 分别对种植户进行集中培训。生产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地头进行检查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其次, 狠抓中药科技创新。推动中药产业化, 关键是加强现代科技与传统中药业的结合。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中药产业的“宝”押在科技上, 以提高科技应用于产业发展的能力、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实力为着眼点, 以加强中药产业技术创新为着力点, 加大对中药科研的投入, 加快中药科技进步。
2.4加强政府对中医药的管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也是向新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 从目前的实际来看, 开局良好, 成效初显。但是, 对促进中医药在新农村中的作用, 还需要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就需要政府对农村中医药进行管制。所谓政府管制就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按照一定法律、法规对被管理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3]。政府管制对中医药市场, 特别是农村中医药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把握市场脉搏的同时, 也要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开展中医药创新工作, 从而将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水平。
首先, 政府应让公共财政走向农村中医药。政府应大幅度提高农民统筹医疗补助标准、大病住院的补助标准。同时, 政府还应建立中医药医疗救助资金, 对特困群众还应进行救济补助。政府还应全面建立平价医院 (卫生院、卫生室) 制度, 让农民放心无负担地入院治疗。其次, 政府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政府要尽快构建符合实际的中医药教育体制, 要集中财力, 下决心努力办好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支持有条件的综合院校开办中医药专业, 条件成熟时再增加中医药院校, 以加快培养一大批农村和城市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同时, 要重视发挥名老中医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的作用, 完善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冯淑娴, 梁万硕, 梁长培.江门市中医药人才的调查与对策.江门健康教育, 2006, (9) .
[2]韩志东, 崔春.实现中医药产业化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4, (5) :35.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8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队伍不断扩充, 2010年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 比上年增加4.51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 比上年增加4.79万人[1]。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多重任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 职业能力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国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科的逐步发展完善, 与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学科相比这一学科在中医药类大学的地位特殊, 相关教师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健康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可见, 研究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科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极具现实意义。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四所中医药大学的管理学院共57名教师作为样本, 共回收问卷57份, 回收率为100%, 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问卷, 采用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被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在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学院的57个样本中, 男女频数分别为14和43, 男女比例为0.326;从年龄分布来看管理学院教师年龄集中在30~40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 50岁以上教师人数仅为1人, 这也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院学科年轻化的现状相吻合;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和5~10年的频次较高, 占到调查样本人数的63.16, 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仅占到14.04%;调查的样本职称集中在中级职称, 27人, 占到47.37%, 职称分布呈现为较合理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在57个调查样本中42.11%的教师兼任了行政职务。
(二) 职业能力总体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药院校管理学院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所设置的问题有:您对近年来的教学质量很满意, 您的教学质量评估很好;科研能力方面的问项有:您经常主持各种课题, 您经常发表学术论文, 您了解本学科领域学术方面的最新热点与方法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 1分为“完全不同意”, 2分为“不同意”, 3分为“不确定”, 4分为“比较同意”, 5分为“完全同意”。
通过表1可以看出教育能力均数最大, 总体水平较高, 得到较高比例的肯定程度的回答。
科研能力总体水平较差, 均数为3.215, 这与我国目前整体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有关系,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全国来看, 管理类学科在中医药类大学中普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大多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中。
(三) 教学科研情况分析
从表2和表3中可以发现, 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只有1人, 占样本调查人数的1.75%, 省部级有4人, 占7.02%, 校级有9人, 占15.79%;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有2人, 占3.51%, 省部级有6人, 占10.53%, 校级8人, 占14.03%。从绝对数量上来看, 全国中医药类院校的管理学科科研能力薄弱。
(四) 职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注:*P<0.05
从研究结果来看,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各项模型评价指标均具有良好的拟合性, CR为结果方程模型的参数值, 路径系数显示:人力因素对中医药院校管理类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最大, 其中人力因素对教育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68, 对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75;个性特征对教师职业能力营销较大, 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1和0.23, 其中个性特征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科研能力的影响特征。职业认知对于教育能力的影响较大, 对科研能力影响较小, 但是CR值为2.03, 大于2说明这个结论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组织环境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影响较大, 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66。
四、讨论
中医药类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中医药类院校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 给管理学科教师搭建了很好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缺乏高学历以及高能力的教师。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不够均衡。从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教学能力明显优于科研能力, 这与本学科在中医药院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关,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没有发挥足够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来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学校领导者与组织者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当积极鼓励学术团队的发展, 针对学术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另外加强同类高校同类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使得教师有机会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方法和新理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形成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积极参与配合, 将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与学科发展目标相融合。从微观上, 搭建学术平台, 鼓励教师进行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与科研合作。
王邦佐等研究认为, 教师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的, 平均大学前形成21.95%, 大学期间形成12.74%, 职后形成65.31%[2]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积极进行角色定位, 调整心态, 提高能力。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自我意识淡薄, 认为管理学科不能融入学校大环境, 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 这样容易造成职业懈怠, 所以提升职业能力的前提要调整好心态, 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内容, 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积极放松压力, 面对被考核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调整心态, 不焦虑, 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能够为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证据, 为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量表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参考。
摘要: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量表调查的方式对山西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共57名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衡量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 结果显示在中医药类高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不均衡, 教育能力得分较高, 科研能力得分偏低。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中医药院校,管理学
参考文献
[1]James D.Klein, 著.教师能力标准[M].顾小清,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 .
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篇9
一、建馆历史与特色介绍
我校1986年创建中国医史陈列馆, 占地约150㎡, 展品以医药文物、医家脱胎头像、古医籍、医家画像等为主。2004年根据教学的需要, 又建成福建医史陈列室。占地约100㎡, 展出福建医史图片60余幅, 展品200余件, 既系统反映了福建省医学发展的历史概貌, 又介绍历代名医的主要成就, 为学院医史教学创造较好的条件。
2005年学校考虑到教育教学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开始筹建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并于2007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 由医史教研室主任兼任馆长。展馆总占地约5000㎡, 由原中国医史陈列馆、福建医史陈列室、针灸陈列室、中药标本室等整合而成, 并增加大量展品, 分医史馆 (包含中医通史及闽台中医药文化分馆) 、中药馆两部分, 并新增茶医缘展馆, 展示茶与中医药文化。
闽台中医药文化部分有5个展区, 系统介绍福建医学发展与成就, 著名医家、地方特色医药, 闽台中医药交流等内容。其中, 古代部分包括福建远古人类遗迹与医药卫生有关考古成果, 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的香料药物及沉船模型, 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保生大帝”与“妈祖”等相关史料。医家有东汉“杏林始祖”董奉, 北宋苏颂、杨士瀛、宋慈, 清代陈修园等, 以及眼科、产科牌匾及出诊药箱等实物。近代部分包括闽华侨医药卫生史、教会医院、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迹、中医教育、医学期刊等文物图照。现代部分介绍福建特色中成药, 福建特色民间医疗技术, 林如高骨伤科、陈氏儿科、孙氏妇科、萧氏外科等福州世代中医, 以及上世纪50年代老中医朱梅南生前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及亲手书画稿。闽台医药交流主要介绍两岸医药的源流关系, 医药教育交流往来的史料。台湾地区重要展品有陈立夫手迹“乐育英才, 以建国家”、上世纪80年代台北中医师公会赠我校张仲景青铜塑像等。
二、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依托学院医学史教研室,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的工作量与职责, 也日益加重, 其服务定位与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一) 服务定位
作为高校博物馆, 服务对象首先是师生, 其次是地方社会公众与海内外来宾。所以服务定位应是: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目标, 为中医教学、科研与科学普及工作服务, 而闽台医药文化为地方特色, 更应发挥其在两岸医药交流方面的作用。我校博物馆已被列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 并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 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学生及退休老干部来馆参观, 确实履行了为社会服务,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服务定位。
(二) 内涵建设
1. 展品信息的挖掘与展示更新。
文物最吸引人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故事, 应重视展品的信息挖掘, 充分掌握其来源信息与内在的文化内涵。如我馆收藏的一件清代中药榨汁机, 式样古朴精致, 该展品为澳大利亚华侨所捐赠, 是早年其先辈从国内带出, 不仅可用做中药加工工具欣赏, 而且富有中外医药交流的象征意义。展示应定期更新, 如果展品陈列长期不变, 便会使人枯燥, 兴趣下降, 因此, 有必要建立展品的定期更新制度。另外, 展品如何设计展示能更生动、更贴近参观者, 应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 展品的维护与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 如果管理不善, 会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 导致展品的遗失、损耗等问题, 需建立维护与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应进行培训, 熟悉展品的属性及保护条件, 进行妥善的维护。同时应建立展品定期检查制度, 以便监督维护。如字画、古籍类展品, 应进行定期检查除虫, 展柜内及库存保管地方最好以樟木类防虫材料, 并做适当干燥处理。
3. 管理体制的梳理。
博物馆需要专门人员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 因此必须设置相应的岗位, 给予相应的待遇, 从而履行相应的职责。我馆成立至今, 均是由医史教研室老师兼任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并未在年终考核与工作量核算中进行体现, 责任与义务不对等, 使相关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 应及早落实博物馆相关人员的岗位问题, 促进博物馆日常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博物馆已成为我校弘扬中医药文化与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新馆即将建成使用, 建设与管理的问题不应忽视, 相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管理体制也需理顺, 从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服务社会。
摘要:本文介绍单位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历程, 并对管理体制进行探讨。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10
就政府部门而言,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问题既是一个管理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播行为的问题,或者说是管理行为的自然延伸。在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1 建立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工作体系
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科学、合理、协调、有效的工作体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明晰职责,理顺关系,为深入推进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提供可靠的体系保障。
1.1 确立政府部门在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中的地位
公众中医药素养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社会管理的执行者,政府部门在推动健康传播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中发挥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1]。政府部门要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把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纳入到医药卫生工作体系中,在全局中认真谋划、准确定位。根据政府部门自身职能分工,从政策制定、职能发挥、舆论引导、行为示范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为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提供可靠保障。
1.2 完善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管理体系
在政府组织框架内的机构、组织、团体是否积极参与进来,是否彼此相互协调工作并提供有力支持,是关系到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现行卫生体制下,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社会动员机制相对健全和完善,具备动员和协调多部门联合行动的条件。目前,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符合国情实际、现实需要、权责分明、职能完备的科学管理体系。因此,除卫生部门之外,包括财政、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交通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建立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畅通信息传播渠道。
1.3 整合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的社会资源
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合作。这主要包括动员三方面的社会力量:一是要发挥中医药行业的自身力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说到底是行业自身的努力。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更需要全行业动员。二是要发挥学会组织、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学会社团组织在社会中拥有特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学会社团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更能吸收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将有效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推动中医药健康传播的直接动力。三是要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毋庸置疑,公众的需求、认同和支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几千年来,中医药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公众中医药素养的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每一个公众的身上。
2 实施中医药科普宣传项目
中医药科普宣传是提高中医药素养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适合于我国社会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中医药科普宣传项目,对于推动公众中医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1 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宣传是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在中医药公众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如,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就是全行业参与、全社会动员的科普宣传成功范例[2]。通过这一范例我们看出,中医药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现实基础。中医药要进一步深入走向公众,必须要将科学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通过切实可靠的临床疗效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赢得群众信赖,这也是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特点所在。同时,中医药科普宣传还要把握地域性、民族性等差异,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与地方民族医药特点紧密结合,体现包容性、开放性、科学性,不断扩大受众对象,取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2.2 建立中医药科普宣传阵地
阵地建设是科普宣传的有效载体。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省、市、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科技文化场馆和基础设施,建立长期稳定、健全完善的科普宣传阵地。同时,还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实际,采取有效形式建立流动中医药科普宣传阵地,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如,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将中医药直接带到百姓身边,实行零利润科普,零距离宣传,让公众进一步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享受中医药。
2.3 建立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是科普宣传的骨干力量。做好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要建立专家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科普宣传队伍。专家才能有权威,专职才能有信誉,专业才能有影响,建立这样一支中医科普宣传队伍才能真正达到宣传效果和预期目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等中医药权威人士在舆论导向和公众影响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科普宣传的专家咨询队伍;紧紧依靠省市名医、文化名人、广大医务和科技工作者,组成专业化的科普宣传骨干力量深入基层开展中医药宣传宣讲活动;广泛发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义务科普宣传小分队,深入广大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使中医药科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
3 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大众媒体及其发布信息的依赖,公众对中医药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大众媒体的报道,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扮演着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
3.1 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在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沟通信息、传播思想的作用,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让中医药文化知识真正地走入农村、走入社区、走入家庭、走进军营、走进工厂、走进社会大众,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让全社会都了解中医药常识、关注中医药发展、使其崇尚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3]。《中国中医药报》等报纸杂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媒体已逐渐成为公众中医药素养宣传的喉舌,掌握了舆论宣传的话语主导权。要不断加强公众传媒的建设,建立中医药公众传媒联合体,打造立体交叉、权威可靠的中医药信息宣传平台。
3.2 引导大众传媒恰当设置议题
议题设置是大众媒体在中医药素养建设中发挥作用机制的重要体现。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主要就是告知公众哪些健康问题或健康信息是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或行为是最需要加以改变的。议题设置也是大众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设置什么样的议题和如何设置议题是现代社会加强中医药素养对大众传媒提出的现实需求。如,在过去的20多年中,艾滋病是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领域为大众设置的最重大的议题,通过大量、持续的报道,大众媒体成功的把艾滋病这种在大多数公众直接经验之外的议题纳入到重要的健康传播议题之中,并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充分讨论,从而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3.3 拓展大众传播渠道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人们获得知识、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日益广泛。公众中医药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多种传播媒介的共同作用。其中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和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要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个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加强政府卫生部门和中医药行业部门的网站建设,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网上共享,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网络互动交流,突出网站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要不断开辟网络行业论坛。如“好医生论坛”目前已拥有20多万注册用户,总浏览量超过700万次,在公众中医药素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发挥电视在传播媒介中的重要作用,开设专门频道、专题栏目乃至独立电视台来扩大中医药宣传影响。另外还要进一步巩固报刊、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发挥其独特优势对中医药信息进行深层次报道。要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平台、户外广告、公益电话网络等新兴传播渠道,形成公众中医药素养宣传的立体网络[4]。
4 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契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5]。公共卫生事件是把双刃剑,其存在消极影响的同时,对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传播健康知识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有特殊意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中意义特殊。它为中医药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也为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提供了宝贵机遇。如2003年非典事件在现代医学无法有效遏制非典病毒蔓延传播,难以控制和治愈非典病情及其严重的后遗症时,中医药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取有效的中医药对症治疗,对于预防和控制非典的蔓延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全社会对中医药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中医药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通过这一事件人们懂得了更多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以切实的疗效使广大群众自觉地选择了中医药、接受了中医药、认识了中医药,客观上推动了全民中医药素养的提升。
4.2 权威发布传播正确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都会伴随
着各种流言和谣言,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必须要确立权威的信息发布传播媒介,以达到正本清源、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如非典初期,权威信息缺失,信息失真引发谣言,小道消息肆意蔓延,引起社会不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恐慌性抢购风潮。从而可以看出,权威的信息发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的重要作用。要确保信息发布权威就必须要深入摸底调研,掌握第一手真实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只有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才能使谣言不攻自破,同时使公众自觉接受正确的信息知识,避免因误信谣言而损害了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影响。
4.3 专家声音引导公众行为
专家以其学术的权威和社会影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公众行为引导一定要体现科学合理和以人为本,利用专家的技术专长及时为公众讲清事件的真实情况,发生原理和预防保护措施,做到以理育人、以理服人。同时,专家声音一定要通过权威媒体发布,避免出现伪专家、伪权威影响公众的视听判断,造成对公众行为的误导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二次伤害。目前从整体上看,政府卫生部门的专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权威信息来源,这有效确保了健康卫生类新闻宣传报道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任重而道远,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可以有效地整合、调配及利用社会资源,在公众中医药素养建设中充当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有效协调,必将对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宏岩,李磊.关于公众中医药素养的若干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657-659.
[2]佟雪莲,李磊.多措并举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N].中国中医药报,2011-6-20(3).
[3]孙光荣,邱德亮.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N].中国中医药报,2011-9-2(3).
[4]李磊,刘宇莎,胡亚男等.吉林省公众中医药素养及需求调查报告[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5):75-76.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11
【关键词】因地制宜;中医药文化;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自身特色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57-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则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1]。为此,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中医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理念,探寻一条将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自身特色与中医药文化特色有机结合的建设之路,以体现医院的基本特征,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1区域特色下的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视“医者仁心”
宾川县中医院坐落在“灵山佛都”鸡足山脚下。鸡足山是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中国南传、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2],距离宾川县城西北方向30公里[3],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宾川县中医院正是处在如此浓郁的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佛教氛围之中。而宾川县中医院首任院长李伯藩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退休后数十载以“一点灵心通素问,满腔热忱为人民”的无私情怀,悬壶济世,无偿为广大群众义诊[4],大爱无疆,汗洒热土,成为“医者仁心“的忠实践行者,为宾川中医院全体职工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在此区域特色下,宾川县中医院始终坚持把“仁、和、精、诚”作为医院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尤其重视发扬“医者仁心”的道德理念。医院以“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确定了“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术、中医药特色、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以达到病人相信我们”的发展战略;以“厚德博爱,传承创新”为院训,编制了院歌《桔乡杏林之歌》,倡导全院干部职工发扬“仁爱、敬业、务实、进取、奉献”的医院精神,时刻将中医“仁者爱人”的思想放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位。在此基础上,医院还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医院员工手册》等,将“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在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专门开辟中医药文化墙,将院训、宗旨、医院精神书写于上;并将代表医德医风最高境界的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1086个字以竹简形式雕刻,呈现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医生要以古人为榜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树立“医者仁术”的职业信仰,“发大慈恻隐之心”以“普救含灵之苦”,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同时,还用橘井泉香、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中医药文化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医救死扶伤,济世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2民族特色下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融合“白族风俗”
宾川县地处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州为白族自治州,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5]。因此,宾川县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较多地受到白族风俗的影响,特别是在环境形象建设方面,将白族的建筑特点融入其中,成为一大亮点。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将雕刻、绘画艺术融于民居建筑中,形成极具装饰艺术的建筑特色。白族的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其中“雕梁画栋,粉墙画壁”是其建筑装饰中尤为突出的特色。白族崇尚白色,以白为美,因此,白色也成为白族建筑中着重追求的色彩,建筑墙面一律用石灰粉白,形成白墙青瓦的建筑风格, 再以水墨基调的图案装饰山墙屋角,更显典雅大方[6]。
宾川县中医院在环境形象建设方面,借鉴了白族的建筑风格。医院的主体建筑采用体现大理白族民居特色的青瓦白墙。门诊医技楼、住院大楼和办公楼形成了老中医的太师椅,也暗合白族传统民居“一正两耳”的布局。医院大门右边所建的中医药文化墙,更是白族民居组合形式“三坊一照壁”中“照壁”的体现,并且选用了民居普遍采用的“三滴水”照壁,即将横长而平整的壁画直分成三段,左右两段大小对称,形似牌坊,中段较高宽。照壁是白族建筑中最讲究的艺术构筑,它既是整个院落的自然采光的反射墙,又是建筑艺术精华的集中展示,照壁中心的题字,可以彰显主人姓氏和心理追求,被称为白族家庭的名片[7]。医院借用这一建筑形式,做成中医药文化墙,正中照壁以竹简形式雕刻孙思邈《大医精诚》全文,以彰显医院追求“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远大志向;左右两端照壁上书写中国古代医药发展简史和橘井泉香、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六味地黄丸等中医药文化故事,以及院训、宗旨、医院精神和常见中草药图谱等,使之更好的发挥医院名片的作用。医院还沿袭了白族喜好装饰的特性。在院内塑有古代五大名医雕塑,中央塑有医圣张仲景全身站立像,高365米,寓意365天陪伴着我们,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塑12米形态各异的半身像,寓意一年十二个月和我们在一起。院内还有橘井泉香小景等特色景观。同时,医院还充分利用每栋楼过道、走廊的墙壁,或悬挂镜框,或张贴宣传画,以宣传中医药文化和知识,使得整个医院处处充满中医的古朴味道,中医药氛围极为浓郁。此外,种花爱花也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医院在建设中也大量实施了中草药绿化,正大门后,按照中国“二十八星宿”的文化理念种植了28棵银杏树,院内采用清香木、紫薇、杜英、厚朴、肉桂、香樟树、黄连木、灯台树、重阳木等60多种中草药绿化,树木长大后,院内四季可现中草药花开花香,使得整个医院环境既优雅整洁,又不失中医药文化韵味。endprint
总之,在以白族为代表的民族特色下,宾川县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融合了大量的“白族风俗”,尤其是在环境形象建设方面,将白族的建筑特点融入其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3“自身特色”下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专病专科”和“治未病”工作
宾川县中医院在确定的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立足。而专科专病是中医药保持特色和发挥优势的最好载体,因此,医院认真调研本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结合疾病发展趋势和本院设备技术人才优势及中医药优势病种确定专科专病建设科室和疾病,最终建成三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骨伤科、老年病科、脾胃病科,三个州级重点专科(专病)——外科(结石病)、脾胃病科、妇科,以及两个院内重点专科——肛肠科、针灸科。在专病专科建设过程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彰显中医药特色,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熨、敷贴、熏洗、坐浴等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药制剂,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建设,使之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医院,成为国家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单位。
医院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使之成为一大特色,2012年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试点单位。医院成立了“治未病”科,积极开展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和养生保健工作,加强“治未病”工作宣传,让“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使之贯穿于预防、保健、诊疗、养生各个环节。医院印发了《宾川县中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资料汇编》、《宾川县中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手册》,用以指导中医药人员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向群众发放“治未病”健康宣传小册及各种健康宣传材料,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及讲座,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对到医院体检或就医的人员开展了体质辨识,进行“治未病”知识一对一宣传,因人制宜地推广小包装中药饮片,以开展“茶饮、食疗、酒疗”等方式的个性化服务;运用针灸、推拿及传统非药物疗法开展中医特色诊疗,以及配置适合慢性病使用的药枕处方,为患者提供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无形中展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精深文化。
4小结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宾川县中医院坚持“因地制宜”理念,将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自身特色与中医药文化特色有机结合,形成重视“医者仁心”、融合“白族风俗”、开展“专病专科”及“治未病”工作等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内涵,使之符合医院实际,彰显医院特色,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EB/OL].[2009-8-4].http//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10/content_1574203.htm
[2]王艳钧.浅论儒释道伦理学说与鸡足山文化的融汇贯通[J].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 (3):2227.
[3]释惟圣.禅门圣地云南鸡足山[J].佛教文化,2009,(6):2830.
[4]张寅鹏.悬壶济世写仁心记宾川县中医院首任院长、名中医李伯藩.云南党的生活,2014,(7):40.
[5][JP3]桑爱英. 大理地区白族习惯法研究[J]. 学术探索,2014,(7):2733.
[6]孙丹婷.议白族民居建筑装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8):55-59.
[7]米满宁,范鹏,王尽遥.大理喜洲白族照壁的造型特征及装饰艺术[J]. 民族艺术研究,2013,26(3): 115-120.
中医药学科建设 篇12
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网络了解信息, 并将大量业余时间交给网络时, 科普毫无疑问地翻开了新的一页。数字化的时代, 科普必将面临数字化。数字科普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科技知识, 向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并实现互动的过程, 也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普教育的过程[1]。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中的一支重要队伍, 具备展品的收藏、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与教育的三大功能。中医药学内涵丰富, 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传承民族医药文化”的载体, 是进行中医药文化保存、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尤其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 促进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对外教学科研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2]所以通过中医药博物馆的宣传教育, 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识, 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 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概念和正确的保健意识, 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
反观现阶段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发展情况, 对可以看出在对科普功能的实现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 高校博物馆的馆藏展示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开发不足。相比社会上的博物馆, 许多高校中医药博物馆都是由原来的标本室、陈列室发展扩充而来的, 展品类型往往具有学科专业性和单一性的特点, 尤其是中医药博物馆, 集中于传统中医药的文物收藏品不胜枚举, 但展示的内容较为单一、陈旧, 一个博物馆的展品再好, 长期不变也会让观众感觉没有新鲜感, 自然“回头客”就少了。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物藏在仓库未被展现出来, 资源利用率很低,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其次,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 不少高校博物馆都位于校园深处, 主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部分还是封闭性展出, 未对社会开放, 外界社会不能及时获悉博物馆资源的信息, 致使资源白白浪费。而高博科普人员主动对外宣传及科普教育的积极性与力度还不够,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宝贵的文化资源孤芳自赏。
二、数字科普的形式及优势
数字科普的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 多媒体技术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宣传外, 还使用音频、视频、动画, 甚至3D动画、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传播知识, 激发人们对展品内涵的想象发挥, 从科普教育角度讲展品可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与内容, 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知识与灵感。成功的多媒体是观众在忽视其技术背后得到的感官享受, 是惊叹在数字世界中迸发出的情感源泉[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数字科普上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就是多媒体触摸系统。针对中医药类高校博物馆的数字科普首先可以把医药资料、声音、影响等资料, 通过数字设备进行数字化处理, 利用触摸屏、投影灯设备, 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馆内藏品。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触摸屏上的实践是计划建设有互动性和实用性的处方赏析、针灸的沿革、珍贵中药材真伪辨别、海洋药物四个触摸屏。通过触摸屏对中医的详细解说, 可以使学习中医学者和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对中医药有更深刻的理解, 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数字科普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络化。对外建设网站, 制作主页, 利用互联网达到宣传自己和与外界联系进行线上科普教育的功能, 在传播知识、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扩大了自身的影响。高校内的相关研究人员还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互联网上发表, 以利于对该问题感兴趣的用户进行浏览, 从而加强国际间学术研究的合作与交流[4]。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科普, 可以达到馆藏文物资源存储方式“双轨并行”的理想效果:在保持馆藏文物资源实体物质形式传统管理方式的同时, 还可以将包括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三维模型等形式的馆藏文物资源转化为数据信息, 形成新的馆藏文物资源信息存储方式, 即高校博物馆全部馆藏文物资源都能够脱离其物质载体而实现信息内容的集成与再现[5]。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科普系统不仅发挥了传统科普的功能, 还弥补了传统科普的许多不足,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真正走出校园, 做到资源共享,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三、数字科普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并且中医药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对已有五千多年历史, 文物遗产与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的中医药学来说,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以此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美国博物馆协会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 “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 事实上, 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 把为公众提供教育作为博物馆最主要功能之一。结合现阶段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在科普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力发展数字科普, 可以有效发挥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一方面,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许多术语对一般游客来说会有一定的障碍或者枯燥感, 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展览宣传, 可以在内容上做到深入浅出, 既传达专业性的知识又增添几分趣味性。另一方面, 那些没有来到博物馆的网民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物馆的科普网站, 查询科普知识, 网上的科普知识可以涉及不同层次、深度的内容, 满足不同需求的网民搜索, 许多不方便前去博物馆参观、中医药基础知识水平不同的游客都能自主选择知识学习, 这就大大扩展了科普的对象与范围, 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与沟通, 强化了科普的效果。
数字科普时代的到来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例如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对数字技术的过分依赖, 有害垃圾信息日益泛滥, 也会出现网络炒作等问题, 都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加强保护, 防止丢失损害等问题。
总之, 处于数字化时代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数字科普建设方兴未艾, 许多工作亟待完善, 加强数字科普是当下科普工作者的首要艰巨任务, 达到更好地宣传中医药文化、思想, 树立优良中医药博物馆形象的目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并且越来越贴近生活;中医药高校博物馆作为中医药传统文化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场所,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科普内容与形式上要与时俱进, 数字科普已成为中医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高校博物馆数字科普的形式及拟解决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高校博物馆发展数字科普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 最后分析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博物馆,数字科普,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科普探究[M].张小林.中国网络科普设施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10-115.
[2]彭丹凤.试谈新形势下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1) :16-17.
[3]罗月琴.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上海文博论丛, 2007, (01) :57-59.
[4]彭丹凤.试谈新形势下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01) :16-17.
【中医药学科建设】推荐阅读:
中医药文化建设05-13
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05-11
医院度中医药文化建设总结09-26
中医基础学科06-20
医院年度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09-14
中医院创省中医名院建设规划10-06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10-29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申请08-26
关于印发2013工作要点和中医药特色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09-20
中医医院妇产科建设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