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唱主角

2024-10-15

让学生唱主角(精选12篇)

让学生唱主角 篇1

走进教师办公室, 埋头苦干的是语文老师, 不仅因为语文备课量大, 更主要的是作文批改要耗费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听老师们谈工作的感受, 最苦恼的是语文老师, 不仅因为评改作文的辛苦, 更主要的是辛辛苦苦评改的作文不被学生重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 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 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种状况, 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 经过两年的实验, 笔者认为让学生唱主角互相评改作文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不是老师放任不管, 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评改作文达到不断自我提高。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作文评改符号, 让学生明白那些圈圈点点的意思, 现行的教材上没有专门的介绍了, 老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

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作文评改的要求, 用量化评分表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评价。一篇作文在手, 究竟该从哪里入手评改, 如何评改好, 是学生初学评改作文时的一个难题。为避免学生根据印象打分, 也为了增加学生评改作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教师将作文评改标准事先分项, 使评改作文有据可依是很必要的。因此我将作文评改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每部分再细分成若干小部分, 并将每部分标准量化, 使学生评改时有章可循。一般从如下三个方面评价作文:

1、常规方面60分 (书写规范3分、标点正确2分、语句通顺5分、用词恰当5分、选材恰当5分、内容充实5分、层次清晰5分、结构合理5分、中心明确10分、感情真实5分、字迹清楚5分, 格式正确、卷面整洁5分) ;

2、训练重点方面20分 (围绕中心选材10分、详略得当10分) ;

3、创新与特色方面20分 (形式有创新6分、表达有创意7分、立意有特色7分) 。

第三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基本步骤, 让学生在修改中掌握阅读技巧, 锤炼思维。

1、通读全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划出文章的病句和错别字。

2、逐句逐段地对文章进行修改, 适当加上眉批。眉批写在作文的边框空白处, 不要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进行乱涂乱改。

3、复阅全文, 纵观整体, 写上总的评语并评定分数。

4、做好评改记录, 记下评改时发现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阅读的感受, 摘抄典型素材, 为下一次作文做好准备。

第四引导学生写眉批和总评, 其实评改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 随手做些点评是习作的评改者与习作者之间进行文字交流的一种方式, 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评点范例, 让他在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技巧。如给作文结尾的批语可以写:

“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 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 耐人寻味。”

“以感受开头, 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 感染力极强。”

“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

“文章含蓄的结尾, 既点题, 又耐人寻味。”

“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 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 一气呵成。”

“文章以……为结尾, 言简意赅, 其味无穷。”

不管学生的作文结尾是否恰到好处, 但推荐阅读这些批语可以让学生明白, 达到批语样效果的结尾是很优秀的, 学生以后自己在作文时就会有意识地锤炼。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所教班级学生期末统考作文优秀率从以前平均28%提高到45%, 及格率从以前86%提高到100%, 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学生要“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相互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实验也证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唱主角互相评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不仅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唱主角 篇2

(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人曾有感于当时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台上鲁迅郭沫若说书演义,座中琼瑶梁羽生谈爱说情。”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独自演说的过程,教师虽是感情充沛,不免精彩,但却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戏份,教师始终采用的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看、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则只是充当“配角”、“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低得可怜。这样的课堂教学哪里还会有生气和乐趣可言呢?难怪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唇干舌燥,而学生却是天马行空想着课堂外的事情,做其他事情,甚至打瞌睡,这样的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也将是可想而知了。这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课堂地位。

(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一问到底的弊病,而是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三)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款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 篇3

怎样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呢?

(一)给学生多增加“营养”

1.教学主体的素养是他能在教学中唱主角的保证。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 确实,学生“今天”的作文离不开“今天以前”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今天以前”没有丰富的积累,作文时就无话可说。因此要注重学生写作之前的“积累”,这是给学生增加写作的“营养”。“营养”的积累包括写作技巧手法的积累,生活内容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等。随着生活积淀的增加,知识的增加,思想的深入,语文写作技巧的积累等等,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知道怎样进行写作。学生的积累越丰富,写作的素养就越高,写作的自主意识就越强。因此说,教学主体的素养是他能在教学中唱主角的保证。

2.如何在给学生增加“营养”?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做以下的一些事情:

(1)课前两分钟演讲。每节课都由一两个学生在上新课前背诵成语、名句、诗歌,或朗诵名著的精美片段。而这些成语、名句、诗歌、名著等,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阅准备好。

(2)帮助学生“悟”出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即便书读得很多,如果不求甚解,那么是连“掉书袋”也做不成的。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文章,做一点评论,不求长篇大论,三言两语也可以;将课文做范文,适当的对课文进行模仿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让学生在评论中、模仿中探索出一些技巧。例如教《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对比和引诗文入散文的写法,让他们学习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起来。

(3)让学生多写写日记,周记,注意生活的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却常常找不到材料,原因就是平时曾经有过的生活没有在脑际留下很深的印记。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指出:“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有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经启发,引发联想和回忆后,就容易转化为长时记忆。平时把发生过的事情、一点感触等随时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实际就是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到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到大脑的信息库中调出。老舍也曾经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不仅仅要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

另外,多写多练,也是写作技巧、经验等的一种积累,郭沫若就曾经说过:“应该时常练写作。开始不必一定图巧、图妙,应该尽力求其正确。把自己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东西,正确地写出来。这是很必要的事情。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妙起来。”

(二)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

1.作文题目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备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考虑到学生年龄、心态等,设计训练题目。作文训练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多写限制少的题型,如多写话题作文,因为话题作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文体的不限更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作文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宽松,可以让写文章的过程真正成为他们情感抒发的一种需要。如果每次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那么作文课中学生是不能真正站到主角的地位的。

2.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见识也许比我们多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在评价作文的时候不能用老眼光去看,该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对学生写出的所谓“另类作文”,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况且教学本来就是教学相长的,教师对知识没有绝对的权威性。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值得称道的东西。并且还可以鼓励或者帮助他们多在网络、报刊等上发表他们的作品,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让学生参与批改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慨:辛辛苦苦地把作文改好,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看了一下分数就扔 于一边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因为我们辛苦的批改有多大提高。叶圣陶先生早已经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要让学生增强主人翁的意识,重视写作后的工作,就应该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来,让他们参与批改。

让学生参与批改要注意做好这几个工作:

1.保证有平等宽松的评改氛围。

教师要有平等、民主的意识,对学生要尊重,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宽松的评改氛围是学生能积极参与批改的保证。

2.让学生评改有依据

教师在让学生自己评改之前,要先做示范,让学生明白评改的方法,重点。评改时候可以将评改的要求、重点等列于投影。评改有依据是学生能做好评改工作的条件。

3.制定好评改的具体措施

评改可以先分小组活动,四至五人一组共同批改一篇作文,分别推一个小组长负责执笔写旁批、眉批、总评语,并且发言。互相交流后,由学生自改。

4.要有信息反馈

分小组批改以后,教师可以抽几个学生代表谈谈批改的过程,感受。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教师必须再看一遍,重新打分。学生的批改和教师的批改如果出现较大差异的,教师要和批改的学生交流。

把文章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而且对唤醒学生写作的自主意识也有很大帮助,因为评改激发了学生评判作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在下次的作文中努力地去发挥。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唱主角是不是不要教师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水平,表现为学生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课标更是直接指出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上文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让学生积累,还是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还是让学生参与批改,都与离不开教师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呢?首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有效的资源;其次要做到作文整体训练的系统性,每次训练的针对性。等等。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着,笔者认为让学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真正站到主体位置,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主意识,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

复习课,不妨让学生唱主角 篇4

然而长期以来, 复习课难上、低效,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目标定位有失偏颇, 表现为过分依赖重复练习, 忽视系统整理、反思回顾以及作为“人”的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 (2) 学习状态相对被动, 表现为学生被动地围绕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复习题而转, 忽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作用; (3) 学习方式枯燥单调, 表现为学习方式单调, 主要以师生问答、重复解题, 以完成教师设计的题目为主。 实践中, 我们尝试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走出复习课的尴尬境地, 使数学复习过程更加自主、有效。

一、“任务驱动营”———自主搜集内容素材, 激活知识储备

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过程, 可以从课前自主搜集复习内容素材开始。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提出复习主题, 让学生先期主动投入, 开展复习内容素材的自主搜集活动, 做好复习准备, 开启复习进程。 在这个“任务驱动营”中, 学生做好相关知识要点、 重点习题及典型错题等的全面搜集工作。

(1) 学生先于课前认真盘点单元数学知识要点或学期所学某一领域知识要点, 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回顾和罗列。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或者翻阅教材文本来加以搜集, 并将结果初步整理在复习本上。 例如, 在复习因数和倍数这一领域的知识前, 学生在本子上搜集了因数、 倍数的概念, 2、5、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质因数及分解质因数等概念,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一系列基本知识点, 为课堂复习做了充分准备。

(2) 学生搜集某一知识领域的典型习题。 这些习题可来自教材练习, 也可以从课外读物中加以搜集。尤其是要让学生精心搜集自己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题, 一一整理在复习本上。学生在搜集典型习题的过程中, 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他们不仅仅是单纯摘录, 更是用心加以比较和选择, 会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系列题组进行对比练习。 例如, 学生在整理有关圆面积计算的习题时, 针对平时有关圆和正方形面积的整合练习, 搜集、设计以下一组对比性综合练习。如图, 图1、2、3中正方形边长分别是5cm、10cm、8cm, 求三个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习题组合。很显然, 学生对有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的教材进行过认真复习, 并联想到其他一些相关练习,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搜集并整理出这个题组练习。 可见, 学生的力量不可小觑!

在这个任务营中, 教师甚至还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尝试自主组卷、出卷, 自出互考。 在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搜集知识内容的过程, 不仅是对知识点本身的一种深入认识过程, 也是学生有序回顾、反思自己学习历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关注到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 对知识及其学习过程形成更系统的认识。“任务驱动营”的尝试让我们体会到: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复习材料的能力, 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复习之中, 给教师一份意外的惊喜。

二、“我型我秀场”———自主整理知识网络, 优化知识结构

课前的自主搜集为课堂系统复习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课堂上, 我们为学生开辟了 “我型我秀场”, 营造了适合学生主动复习整理的良好情境氛围, 让他们沉浸其中, 并引导其大胆地展现自我, 将自身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情况主动地和他人分享交流, 从中进一步理顺知识的内容结构, 完善认知。“我型我秀场”主要是为学生搭建自主提问和整理展现知识网络的交流互动平台。

1.自主提问, 厘清知识技能要点

针对复习课堂上一味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不良倾向, 我们把提问交流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凭借学生课前任务驱动式搜集整理所获得的认知经验成果, 教师大胆地让学生站上讲台, 结合相关知识要点设计、提出若干问题, 向全体学生发问, 并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如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 教师板书“3.96”, 让学生针对这个数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了:它读作什么?它是几位小数?它的整数部分是几, 小数部分是几? 它由几个一、几个0.01组成? 它可以改写成哪些数而大小不变?它保留一位小数后是多少? ……学生的这些提问, 是建立在其认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的, 是一个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 通过提问, 可以“迫使”学生主动厘清知识技能的要点。

2.自主整理, 展现知识网络结构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 是当前数学复习课的常用策略。整理数学知识网络体系, 能进一步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任务。 我们把整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先由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认真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架构起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的整理方式可以是表格式、 网状式、树状式等, 由学生针对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自主选择, 然后请学生上台介绍, 说说相关知识要点之间的“血缘关系”, 组建“知识家庭”。

三、“交流评讲会”———自主反馈练习检测, 促进知识内化

当堂练习与检测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练习检测来准确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一些复习课上, 教师为了抓紧时间、 扩大练习容量, 往往是自己教师主导练习评讲过程、主演反馈评讲角色。我们尝试打破这样学生被动听评的局面,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 开展“交流评讲会”。

针对练习题的难易程度, 我们分层次挑选学生当主讲: (1) 基础题:由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打头阵, 这是实现保底任务的有效之举。让学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 同时上台评讲的经历也能够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2) 综合题:由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唱主角, 这是实现中优转化的必要之举。 班级里中等生占据多数, 通过上台讲析综合性较强的习题, 能够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以及提高其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3) 拓展题: 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唱压台戏, 这是实现优生更优的关键之举。学习优秀的学生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练习才能让他们“吃饱”。复习课上应让这些学生尝试挑战拓展题, 并通过讨论评讲, 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当然, 在分层次反馈评讲的过程中, 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启发, 也可以提问“刁难”台上的小老师, 实现必要的互动提升。

另外, 我们还充分利用同桌互查互评、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反馈讲评的过程中来。如小组合作时可以采用“组长检查组员—其他组员集体评判—组员检查组长”的形式, 还可以 “组内成员集中检查一人—集体共同评判”, 在检查评判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问题, 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解决。

让学生做家长会的主角 篇5

石角中学 陶斌

时间: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下午。地点:綦江县石角中学阶梯教室。

事件:初2012级3班家长会暨学生学业展示汇报会。罗梦貂:亲爱的家长们,周正:敬爱的老师们,合:欢迎大家光临石角中学初2012级3班家长会暨学生学业展示汇报会。

周利:是你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秦义:是你们给予了我们知识,合:今天,就让我们用歌声向你们表示感谢,请听歌曲《感恩的心》。

台上,55个同学,用他们略显稚嫩的声音,9个女生用她们略显生涩的手语,纵情表达对父母的爱,表达对家人、老师的感激之情。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手语,一下子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

“下面,请听由自由飞翔小组带来的诗朗诵《沁园春 雪》”。只见小组的八个同学一字排开,自信的朗读了起来,那神情,那模样,很有大家风范,连我都自叹不如。

幸福就好小组的小品表演就更吸引人了,博得了全场阵阵掌声。你看,王玲扮演的家长,说话、动作、神态,绝了;代君饰的孩子,惟妙惟肖,神了;万学装扮的老师,一本正经,活了„„再看那几位

家长,满面春风,频频点头。真棒,这些孩子,我暗叹道。

疯狂少年小组演唱的歌曲《为爱疯狂》,一开始就博得满堂彩。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滑稽的手势,让大家眼前一亮,赞叹不已。

环顾会场,家长们都出神的观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忘记了吸烟,忘记了聊天,忘记了接打电话„„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上场展示时,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八个小组,或说或唱,或演或舞,自信而快乐的在台上展示自己。家长们忘神地欣赏,或鼓掌或喝彩,高兴地在台下品味演出。

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出色的组织,真让我感叹不已。不得不为那天的决定暗自庆幸。

半期刚过,那天,我在班上说“同学们,现在半期已过,我准备开一次家长会,请大家回家告诉家长。”

课后,文娱委员罗梦貂到办公室对我说: “老师,家长会不会是要告状吧?可不可以让我们自己来组织?”

“你们来组织?家长会„„”我吃了一惊。

“老师,让我们自己来吧,你不是说一直都相信我们吗?” “可是,这是面对家长呀„„”

“老师,现在不是在进行课堂改革,就把这堂课让给我们吧,不会让你失望的!”她一脸期待地望着我。

这,该咋办呢?家长会可从来没有这样的做法呀,万一弄砸了,我的面子不就丢了吗?可从平时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也还是可以一试。何况,现在我们正在深入进行课堂改革,弄好了,有利于让孩子、家长有成就感呀;这样对自己这个班主任也是一种正面宣传。好,就这么决定了。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赌一把。“好吧,这次就交给你们自己去组织,我不干涉。不过,你要随时向我报告准备的情况。”我郑重地对她说。

“老师,你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她高兴地说。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精心的准备。“老师,我们讨论决定家长会用才艺展示的方法进行,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能重复。”

“老师,我们已经选好了四位主持人。” “老师,我们每个小组都确定好了表演的节目。”

听着孩子们的报告,望着他们的激情洋溢,我提着的一颗心慢慢地放了下来。

“老师,请给我们朗诵的《沁园春 雪》提点建议啥,我们有些地方总处理不好。”一天,自由飞翔小组的同学到办公室对我说。

“哦,你们朗读的是这首词?那读来我听听。”

听了他们的朗读,感觉还有味道。只是节奏偏快了,气势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利用中午的时间,我和他们一起认真的展开讨论:节奏、读音、语速、分工等。望着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也是很高兴。

“老师,这是我们几个主持人拟定的节目顺序,请看一下。”班长周利拿着节目单来找我。

“不错,唱、说、演、讲,交错进行,很有起伏性。开头的合唱,能营造气氛,拉近和家长的心,开场响亮;结尾的读、送信,能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真心,收尾有力。”我兴奋地说。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很强。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准备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得到了锻炼,收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切都在等待中期待。

今天,也是我第一次全过程参加完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这次汇报会。家长的话,可以作为最好的总结:

“陶老师,孩子们的表演我很欣赏,很不错。” “陶老师,我的孩子比以前大胆多了。”

“陶老师,我还从来没有发现孩子唱歌竟然这么好听,真的。” „„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以前,我们的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了。现在,乘着课改的春风,我们的思路打开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他们的天地更宽广了。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唱主角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唱主角;合作探究

新课改宗旨是解放学生手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把自己设计的教案做演讲,虽然教师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但是唱的是“独角戏”,运用的是“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是“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课堂上的参与度很低。无怪乎我们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其他事情,更有甚者打瞌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一、用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情愿唱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情感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能真正融入他的精神世界。”要想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教师就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并会努力学好这门课。俗话说得好:感情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应该充满感情。因此,在学习苏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时,总是用亲切的眼神、温柔的话语鼓励那些胆小、不善于表现的孩子,有时他们回答的不是很正确,我也及时表扬他们站起来的勇气,这样学生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可亲、可爱,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喜爱、满意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是写儿童,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大家纷纷举手,这时我看到那个平时轻易不举手的张x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及时地点了他的名,可是他站起来结结巴巴,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说:“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慢慢来,不要着急。”在我的鼓励下,张x流利地回答出了问题的答案。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唱主角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对学生来说,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听讲;对老师来说,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应该积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把时间尽量还给学生。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时,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肯定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曾有专家建议:40分钟的课堂,教师占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活动。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坚持让孩子自己去揭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创造,教师只是做引导、做启发。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牛郎织女”的视频片段,然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以4人为单位的小组,让他们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牛郎织女”,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很好,有的学生设计的道具很好,有的学生的动作表情设计的很好。

三、运用自主探究学习形式,让学生学会唱主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新时代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具备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等等。可是,我们的传统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什么教师说了算,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定,教师出什么题学生做什么题,整个课堂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时间太少,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意识,体现不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所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积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权利与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中把才华展示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唱主角。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时,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的特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唱主角。例如,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福罗拜为什么不一次就交代清楚呢?害的莫泊桑跑了三次。对于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并告诉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法,这时,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学生在商量,有的学生在翻阅有关书籍,甚至有的学生在上网等等。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忙了起来。再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对于本课的生字词,你用什么方法记住?文章写了什么事?你从中有什么感悟?同学们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经过充分考虑后,我组织学生汇报成果,谁想汇报就由谁来汇报,谁愿意回答哪个问题谁就回答哪个问题,谁愿意提问什么问题谁就提问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真正在课堂上唱起主角。

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的思想飞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我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能量,只要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焕发生命活力,一定会在课堂上唱主角。

参考文献:

[1]刘晓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浅议[J].吉林教育,2010(2).

[2]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動手能力的培养.华中师范大学,200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7

一、转变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今的课堂, 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一节课教师能讲30多分钟, 学生或听或看,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这样的课堂, 学生成了“录音机”“打字机”, 他们机械地听和记, 好一点的也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 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 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首先,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课堂上, 教师要让自己少说一点, 将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 咀嚼思考, 自说互说。其次,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认真的听学生讲, 听学生争论, 听学生评价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和点评。无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 教师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再次, 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最后,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学生质疑的权利。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答案和说法提出异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反驳, 只有如此, 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开阔、多元、敏捷。

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一,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规范的语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 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评价、学生小结”的训练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第三, 规范学生说话的习惯。如“我的想法是”“我们的做法是”“我的建议是”“我对他们的说法有不同意见”等等。第四, 确立说的规矩。如“他人说时我听, 我记。不随便插话。到我说时, 我大声说”等等。

三、预留思考、讨论的时间

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定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没有思考学生将无话可说, 没有深入的思考, 学生必将说得肤浅而单调。让学生和同桌或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 形成自己满意的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会各抒己见, 这时他们想到的结论往往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不怎么费脑力, 没有感觉,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而在小组讨论中, 他们的思维就不同了, 面对同伴的质疑, 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深入地思考。这两个过程虽然都有思考, 但思维投入的深度是不同的,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话讲, 这是大脑中的两个不同的思维系统, 这也是孩子好探究、好讲理的天性, 好探究的天性会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讲理的天性会让孩子的思维更缜密。

四、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 简单的问题、人人都理解的知识, 没有必要拿来捣烂。我们针对的是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 这需要老师来把握。其次, 留时间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从头说到尾,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起主导作用, 知识的重难点还需要教师加以总结。第三, 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课堂的主线, 学生的发言是针对课堂的问题, 忌讳离题万里、人身攻击等等。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

五、用发展、综合的眼光评价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8

新课程要求, 要更新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然而, 长期以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教师们喜欢“满堂灌”, 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 形成“一言堂”, 课堂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文为中心, 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法的研究。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许多人往往还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备课, 认认真真上课, 语法分析一清二楚, 课文讲解一丝不苟, 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却收效甚微。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英语教学的成效, 不是单由教师决定的, 主要在于学生的学。全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外刘润清教授说:“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It must be learned.”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做了如下大胆的尝试:

一、改变教学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使自己的角色从“台前”转到“幕后”, 学生则由听众或观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英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的角色和作用结合起来才构成教学整体。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 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 理解和熟悉教材, 制定教学方案, 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交际, 吸收学生参与, 以保证课堂教学交际化, 开展师生之间的多向交际, 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如同导演,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要有积极的引导及正确的评价作用, 但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二、确立“主动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 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笔者把课前千篇一律的师生问好替换成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题, 要求:每天一人, 不管学习好坏, 人人参与;内容为最近或先一天所学知识;形式尽量多样, 以适应新课改的特点;题量不宜过多, 3~5个即可。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没想到此举一出,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近一年来的观察, 看得出来, 基本上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所选的题内容广泛, 形式多种多样, 有单选、单词拼写、完成句子、英汉互译、改错等。绝大部分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一个个在讲台上自然大方, 讲解清楚, 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有些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 完全超出了笔者以前的想象。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 在讲台上挥洒自如, 确实令人赞赏。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 大家都会给与热烈的掌声, 或赞扬, 或鼓励, 看得出来, 学生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欢迎。这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 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把求知变成内在需要,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实践与认识活动的机会, 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笔者的做法是:课前开辟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表演。内容不限, 形式自定, 但必须积极、健康、向上。可单独进行, 也可自愿搭伴, 提倡合作。学生们对这一活动的热情很高, 也极富于创造性。他们的表演丰富多彩, 有诗歌朗诵、演讲、猜谜、绕口令、对话、小品等。有些富有趣味性, 有些含有哲理。学生们在这个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更增加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 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其中使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在学完《百万英镑》的第二天, 几位同学就把第一幕第二场完整的表演出来, 不但语言准确, 而且形象生动, 惟妙惟肖, 把剧中几位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准确的表现出来, 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还有一次是在学完模块四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之后, 其中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有一篇短文讲述憨豆先生吃鞑靼牛排的情节, 因为英美文化背景的差异, 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有些学生通过查资料等多方努力, 在课堂上通过小品的形式把这一情景表现出来, 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对短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此, 笔者认为课堂上抽出这五分钟让学生表演很值得, 它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3. 优化教学方法。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多年来, 笔者一直努力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阅读课, 经历了翻译法、语法讲解法、泛读法等。实践证明, 这几种教学法都存在严重问题。近来,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课教学法。首先, 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掌握大意, 找出重难点, 明确哪些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时, 通过简单的介绍导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逐段阅读课文, 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或中心思想 (general idea) , 接下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 在此过程中,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探讨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 就文章中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讲解,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这一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以前陈旧的阅读教学法的不足, 既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 又解决了学生实际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通过预习时的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pairwork和teamwork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倡导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

4. 面向全体学生, 处理问题简洁高效。

为了避免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的厌烦心理, 我在布置习题时注重筛选、分清层次。处理练习的方式也由以前的注入式变为提问式、启发式, 特别是提问式, 更值得推广。即在处理练习时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不管发问对象是谁、不论难易程度, 只要学生有问题, 就是难题, 然后教师给予满意的解答。这样就避免了以前处理习题时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眉毛胡子一把抓, 缺乏重难点而给学生造成的厌烦心理, 体现了新课改下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思想, 而且针对性强、省时、高效,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学习资料[Z].

让学生当好语文课堂的主角 篇9

一、树立学生是语文课堂主角的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堂主角意识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课堂主角意识贯穿始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二、创设便于学生主角活动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形象、生动,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辩论赛、演讲赛等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主动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

为了上好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我设计了一段教学导入。课前,我播放我班一位同学的录音:“我叫王宇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可忙了,每天一早到学校上学,下午4点30分放学。我一回到家先要做家庭作业,然后还要做一大堆家长布置的作业,常常要到晚上十点才能睡觉。有时我想玩玩自己心爱的电脑,爸爸就会说:‘现在还有时间玩?快做作业去。’有时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

总之,选用表演的方式教学,既要选好教材,选好切入点,选好“演员”,选好时机;又要准备充分、调控及时、评价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切实增强课堂表演的实效性,实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标,才不会让人重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叹。

六、充分肯定,深化语文教学的目标。

学生的表演与演员演戏不尽相同,学生与演员的表演经历和表演技巧差距悬殊,更何况专业演员有现成的剧本,有固定的导演,有反复的排练,其表演效果也往往是很理想的,而学生的表演水准和表演效果,自然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拿专业演员的标准要求临时参与表演的学生。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是不能完全放之任之的,不能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价,否则,表演就可能失控或中断,即使没有失控或中断,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流于感性和肤浅。有经验的教师总能自如地适时地调控课堂,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能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或组织学生互评。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才是有序且有效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形成积极主动和刻苦认真的我想看看课外书,妈妈就会把书一把抢过去说:‘课本不看,看这些闲书有啥用?快复习功课去。’一到星期六、星期日我就更惨了。爸爸妈妈帮我报了好几个辅导班。我简直没有休息的时间。现在,我除了课间能和同学一起玩玩,就再也没有玩的时间了。”在情境导入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听了王宇星的介绍,你们对王宇星的课余生活满意吗?你们想对王宇星说些什么?又想对她的父母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听了录音后跃跃欲试,纷纷打开话匣子。我创设了易于学生课堂主角性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畅所欲言,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听课。在预习中,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教材的部分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先思考后提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在学习中很重要,但“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什么问题才是有深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我在教学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了《我的课余生活》这一作文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或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请你们互相诉说。”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纷纷提出问题:“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对自己的课余生活内容感到满意吗?应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期待和希望的课余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参与的机会,真正达到了高效参与。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学习态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对每个表演小组及每名学生的表演都做出相应的鼓励,对于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作太高的要求,只要能反映课文的基本内容便好,能演出基本情节,表现人物的关键语言、动作、神情即可,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去说、去做,老师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让学生在表演课本剧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心得、相互讨论分析、畅谈自己的体会、纠正自己的不足、赞赏别人的优点。整个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在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对探究性学习更易接受,主动探究新知的能力进一步得以增强。

总之,课堂表演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在提倡表演教学的同时,并不是要肯定这种新教学的形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情感教育。我们在提倡课堂表演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对象,不能无论优生或后进生,都给予相同的评价。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会上出成功的表演课。

参考文献:

[1]成才之路.2011(33).

[2]考试周刊.2009(27).

[3]福建师范大学.2003.

[4]自主学习条件的创造.2009.

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金凤兰

(陕西省勉县第四中学,陕西勉县

语文新课标大纲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改下如何适应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积极探索新课改,更新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些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学生上都已经力不从心,存在着方法陈旧、知识更新慢、知识面窄等问题,已经跟不上教育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才能成为教学的真正能手。教师应有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才能在教学上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角色形象,并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人对某种事物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难知识点,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在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课余时间,你们的课余时间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学生尽快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我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设疑释疑的技巧。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的问题也要有想象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很重要。设计的问题更要有启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简单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新课程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把课堂让给学生,就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要使

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课堂上巧妙利用贴近生活的导入,不但能快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共同参与,是促使学生对学科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中运用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并借助歌曲、图片、实物等,把抽象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体验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此不疲,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课堂愉悦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要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神思飞越,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比如,在讲《爱莲说》这一课时,利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电子白板,以一首《荷塘月色》的视频导入本课,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下,有些学生也跟着一起哼唱,课堂气氛随之活跃了起来,在浪漫的歌声和优美的荷花图片中,自然而然引出本节学习的主题《爱莲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和兴趣,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心理。课堂上再辅以专家的视频朗读,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课堂学习实效。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观点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刺激学生的材料,而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落实每节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这很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说教语言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例如我在教学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后,设计“小调查”环节:“同学们对王宇星的课余生活感到不满意,那你们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满意吗?统计全班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的满意度,统计分为四个层次:(1)满意;(2)比较满意;(3)不满意;(4)很不满意。分别选择不同层次满意度的调查表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分析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哪些方面安排得合理?哪些方面安排得不够合理?”学生通过“小调查”实践活动,既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现了主动参与学习,极大地开发了潜能,主角意识得到了提升,创造性得到了增强。

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唱主角 篇10

一、从整体入手, 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一般从字词着手, 逐词逐句理解, 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从整体出发,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 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 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 各抒己见, 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 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小儿垂钓》、《蝉》等, 在教学这些古诗时, 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 使学生在演小品的过程中, 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 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山行》

二、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兴习趣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依然全凭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息, 不仅信息量小, 速度慢, 质量低, 而且大大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那就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语文课, 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

1. 利用录像、录音带教学

课本中每篇美文 (如朱自清的《春》等) 都配有录音带, 结合课堂教学使用, 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同时把专业人员录制的课文朗读录音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朗读水平, 进而加深他们对该篇课文的理解。

2. 使用投影仪、多媒体, 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充实, 同样可带给学生许多兴趣

一般投影胶片的使用可代替原小黑板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绘制风景图、地理图等, 采用套色、套画再加上移动变化, 配以解说录音,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在制作过程中除教师自己制作外, 如果让学生参与制作则积极性更高, 再则用投影胶片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也比一般学生作业效果要好。

三、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 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佳作感染力强, 容易吸引学生, 为什么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不同于影视歌坛的明星那么富有魅力, 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 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精”, 包括语言上精练, 讲授上的精当, 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练, 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 不讲套话和闲话, 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 变深奥为浅易, 用等诗时, 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 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 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 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 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 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 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 兴趣浓, 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 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去探索, 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 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 咿咿呀呀, 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它合辙押韵, 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 更能理解诗的内容, 领会诗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 让学生动手动口, 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 自己练读, 再同学间互读, 接着全班试读,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 领略诗的音乐美, 并发挥想象, 感受诗的意境。根据古诗的特点, 以及小学生的实际, 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用心编排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 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 闻前人之所闻, 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不断向课外拓展。

(遵义县山盆镇甘家湾小学)

准确简约的话语, 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 越精练越好, 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 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能抓住精华, 突出重点。

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 从文章的特点出发, 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 力求做到因文而异, 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 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如讲讲茅盾的小说, 用细致入微的语言, 讲巴金的散文, 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 而同样是小说, 有的可以突出讲述“心理描写”, 有的可以重点讲述“景物描写”。总之教学语言是随课文的变化而变化, 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 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 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 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 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 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三, 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 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 用质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再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 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 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生被教师博闻强识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总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 无论是挖掘教材本身内涵,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 还是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 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篇11

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好不夸张地讲:在全国的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王春易的“善讲”都是出了名的。她的课堂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代表着一种高度,甚至被奉为经典。那一节节完美的课堂几乎横扫了生物教学的全部奖项:33岁,被评上特级教师;34岁,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教学设计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年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年的教学生涯,她自己也特别享受这个“讲”的过程。讲组织培养,她会魔术般地变出胡萝卜;讲“自由水”和“结合水”时,她现场磕开一枚鸡蛋,学生边观察边叫:哎呀!蛋清里面有水却不能自由流动。一下体会了“结合水”的含义……

“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行云流水,如饮甘泉”,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可是,就这样一位以“讲”出名的特级教师,突然有一天,上课却不讲了!

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了“课堂成长年”理念,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2010年9月,王春易将变革方案发给学生,并郑重地打招呼:“从下周开始,生物课要变了。”

从老师那不寻常的表情中,学生预感到生物学科将有一次大地震,每个人心里都心七上八下的。

于是,十一学校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的战役打响了,王春易带着生物组几位教师欣喜地布置起来:书柜里配置了音像、图书资料、外文教材……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瓶子,40多种绿色植物,实验器材、标本……

楼道也利用起来了,展板上面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下面是近10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悠悠300余年,人类对生物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学生面前舒展开来……

她期待着将来从生物教室里走出这样的科学大家。

经过几个昼夜的忙碌,生物教室完全变了样。处处都是学习资源,所有的器材都一目了然,都是在用着的,而不是摆设,到处是学生做的模型,学生养的植物,连门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的课桌既是书桌,又是实验台,也是小组讨论的会议桌……这样的教室,将学生通过学习知晓的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建立起联系,唤起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记忆,拉近了他们与科学发现的认知距离。

当学生们走进生物教室,感觉犹如走进了生物世界一般。学生喜欢这里,愿意置身于这个舒适、惬意、能够激活热情与灵感的学习园地,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此时的王春易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令人心旷神怡。同时隐隐地感觉到已经找到了心中向往的东西,感觉到已经有所获得,虽然微小,但毕竟找到了。

学生更是渐入佳境,动手操作给他们带来了久违的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制作的细胞模型,更是创意新颖,样式丰富……

课堂活跃了许多,整节课好像都在动。下课了,学生却不着急离开,总是这翻翻,那看看,围着瓶瓶罐罐不停地摆弄。这让她兴奋不已。那天,她走出高中教学楼,忽然觉得云淡风轻,绿草萋萋,人轻盈得几乎要飞起来。

她还和班主任协商,在每个班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王春易要求,小组讨论前,每个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方案和问题,才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采用培训组长、捆绑式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那些内向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

高二9班的张轩亲身经历了从不问问题到敢于讨论的转变。这个男孩子笑言自己以前总是很纠结,害怕自己的问题蠢,不敢说。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蠢问题没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目可研讨,王春易又“发明”了“学习规划书”。规划书里包含着本单元的题目、目标、重点等内容,也有单元规划、单元评价和单元检测。以前,教师这周、这月讲什么,学生不知道。而规划书里,王春易会告诉学生所有的计划安排,包括这个单元计划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课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让学生心里有数。

“这样做,避免有的学生到最后还没完成任务,也为那些走得快的学生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做了准备。”王春易解释说。

每次上课前,她都提前将“学习规划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自研,到了课堂,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

同时,原本“束之高阁”的笔记本又重新发挥了作用。学生拿起笔记本,记下自己梳理知识的过程,记下总结的知识框架图。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录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始了学习和思考。

之前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书生,现在的课堂,培养的可是一群小小科学家!”

如今,走下讲台的王春易,忙碌的身影依然穿梭于高中教学楼不同的教室间,人们很难看清她的容颜,却总能看到她那标志性的长裙,飘摆着,忽隐忽现。所不同的是,她的优雅与柔美韵致中多了一种“洗新革面”的沉静、一种勇于改变的胸怀与气量、一种深刻而含蓄的美。

这次“蜕变”,使她更加美丽。

改革——带来了惊喜

改革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十一学校的生物竞赛是王春易最早做的,每届一等奖人数都是北京市第一名。有一年一等奖北京市共28人,十一学校就有15人,占了50%以上。

nlc202309020102

同时,她的改革也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2012年3月27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会场,350人汇聚一堂,王春易轻盈地走上发言席,“我来自北京十一学校,是一名生物老师……”

报告结束后,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热烈鼓掌,来自荷兰的主持人握着王春易的手,兴奋地说“你让我看到了中国的课程改革,看到了中国的老师是怎么做的,非常感谢。”

会场上呼啦啦站起一片人,大声喊到:“王老师,你太牛了,你是最牛的生物老师!!!”

外国同行纷纷走上前与她合影,索要名片,“哎呀!我没带名片呀!不知道哇!”王春易赶忙掏出本子,从上面撕纸写,撕了一张又一张,写了一页又一页。

还有一次在美国交流,课堂实验用的化学品,没有标名。于是,王春易拿起来闻闻,看看,随手就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化学品的分子式!

“我的女神啊!”美国学生惊叹不已。

2012年3月的一天,创造教育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主人——美国历史上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了王春易的生物教室。那天,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学生们唇枪舌剑,互相问难,思想的火花在四处飞溅。

他兴奋了,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状态,令他禁不住连声赞叹:“哇!你这就是56号教室呀!”王春易的眼圈红了,眸子里闪着幸福的光芒,蓦然回首,教学的真滋味在那灯火阑珊处。

此后,十一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座谈会。谈到王春易,学生们声情并茂地回忆起师生间的点点滴滴,他们说,受教于王老师,是自己一生的幸运。

毕业的学生也特地发来邮件:“或许有一日,您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会在脑海中渐渐淡去,可永远不忘的,是您对事业的投入奉献,是您目光中的执着坚韧,是您对我们无尽的爱……”

……

座谈结束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总结说:新时代呼唤新学校、新老师,王春易就是这样一位体现了新时期特色的新老师!

2012年11月,海淀教委主办,十一学校承办了以:“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主题的“王春易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2014年12月教育学会举办,十一学校承办了以“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次挑战中”为主题的“王春易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爱每一个学生:基于理解和尊重

春天到,教学楼前花开正浓。课堂上,王春易对学生说:“黄色的连翘,紫色的紫荆,粉色的桃花,小小的空间里姹紫嫣红,多美的地方。”言下之意,趁着春光美,快去感受花朵的璀璨,阳光的温暖。

学生惊诧得很:“您说笑吧!校园哪有那么美的地方?”

日复一日,学生都是连跑带跳地赶回教室,想的是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哪有心思去看周围的世界?

“浮躁的心态,让学生缺失了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以及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王春易说,自己想培养的,是从容的精神美少年。

那些有心赏了花的学生,脚步开始慢下来,开始用心去观察,去欣赏,去发现。多年后,也仍然延续着这样的习惯。一次,王春易到北京大学办事。正好碰见以前的学生,挎着照相机。这个学工程的男生,兴致勃勃地说:“春天太美了,我要去找春天。”王春易听得心花怒放,这样的学生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对一花一草都充满情感,怎么会不心态平和、敬爱生命?

有一年寒假,王春易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种白菜花。学生回到家里,把厨房里剩下的干白菜,放在水瓶里。过了几天,黄艳艳的白菜花,缤纷绽放。

开学了,她的学生们举着白菜花,在校园里逶迤而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年种了白菜花的学生,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腐朽也能化神奇,生命是多么奥妙与美丽!”

“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养和升华。”王春易的理想是,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雨,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从少年时起,就和优美、善意融为一体。

她说,正因为此,做老师,就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而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有一次,王春易组织学生进行扦插枝条的实验。交实验报告时,一个小组才说枝条死了,交不了报告。

怎么死的?

“可能是没阳光,可能生长素的浓度不适宜”……所有的借口都被王春易一一否定。一向温柔的她,破天荒地生了气:“这些枝条,作为你们的实验材料,已经为科学做了贡献。它本来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是你们剪掉它,拿到实验室来,是不是应该认真地护理它和关爱它?它们也是生命。但是,你们却让它枯干死掉,太残忍!”

在王春易看来,这件事往低了说,是科学态度;往高了说,是对生命的态度,“分数不过是学生在养成这些态度的过程中额外的收获,前者是根,后者是根上发出的芽。”

学校网站上,学生评说王春易的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而且学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她总是无时无刻地指引着我们朝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走去,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轨迹和理想的高度。

尝到教学真滋味

2012年6月7日,高考来临,这天清晨,王春易如从前一样,满怀期待地为学生送考。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的内心异常平静。按理说,她应该比任何一次高考都紧张。因为这届学生的生物学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最后检验时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也在面临一次“大考。”

王春易的平静来自学生。每天,她都和他们泡在生物教室里,和花花草草、鱼鱼蛙蛙一同呼吸,构筑着对大千世界的理解,领略着生物王国的奇妙……在这里,他们向千百年来的学习习惯发出了挑战,他们创造出全新的生物学习方式,向全社会证明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样的教育。

即使到了高三,改变也未停步。在“六月流火”的日子里,学生在生物教室里自主复习,实验探究,试卷分析,答疑解惑……

nlc202309020102

正因有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才特别有底气,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与从容。王春易一点也不怀疑成绩。她说:“早就没事干了,就是等时间,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高考结束第二天,王春易来到生物教室,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居然有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读书,还有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来给小鱼换水,给花草松土、浇水,为了避免同学重复换水,每个鱼缸都贴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换水的时间记录。有的花盆还贴了纸条,上面写着提示:文竹盆土干透再浇水,切忌频繁浇水,天气热则往叶上淋水,避免暴晒。蟹爪兰每半月应用硫酸亚铁对土壤进行一次调解,其方法是:用2-3g的硫酸亚铁加200-300mL的清水摇匀,使之充分溶解,当花卉需要浇水时灌入即可。巴西海棠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木植物,性喜阳光,稍耐阴,怕寒冷,喜湿暖,怕热及水涝,夏天要注意遮荫、通风、排水……

看着高三学长写给学弟、学妹的提示,王春易内心无比激动,他们不仅学会了生物知识,更有了审美情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了态度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王春易的心中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甜蜜,“那种感觉太不一样了,特别激动人心,是我最美妙的经历之一。”

成绩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考出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王春易豁然开朗,发现教育可以有一万种可能。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顿时,她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经过了一路的摸爬滚打,坎坎坷坷,终于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片天地。想想多么可怕。若永远按照以往的模式讲下去,不尝试着换个方式,那这个窗口将永远尘封在内心中,那我永远也不会有机会看到如此富饶的风景。”

正是这样的改革,学生慢慢撒开了被老师牵着的手,从蹒跚学步到自信地行走,现在有的已经开始奔跑了。高二9班朱世麟自豪地说:“老师学案上有的我有,老师学案上没有的我还有。我甚至可以发现老师都没有发现的重点。”阅读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上网查资料,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还解决不了,拿到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在课上答疑。他十分兴奋:“这种学习好像提前把我们带到大学生活了。”

确切地说,从教20多年,王春易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如何突破自己,追寻的路上,百感交集。

“在一条熟悉的路上走了这么多年,现在才刚刚感觉到干的事儿跟教育有点沾边了,真有了重活了一回的感觉。哪个是有价值的,哪个是真该干的,现在思路特别清晰了,心像被洗过了一样的清爽。”

变革让王春易和她的学生们分享着彼此的智慧,感受着彼此的成长。

“用心灵的阳光,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温暖;用心灵的色彩,缤纷学生智慧的眼睛,让学生发现世界的美丽。”这正是王春易的美丽心愿和教育理想。

有专家评价说:王春易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而,她的气象和境界绝不是“优秀”二字所能道尽的。她以极其深厚的功底,将她对生物教学的感悟挥洒得淋漓尽致。在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蜕变”后,终于化蛹成蝶,在美好的春光中旋舞,绽放出所有的风姿和色彩。她有个特点,无论外出听课、参观,还是与同行交谈,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都会突然激发她的灵感,使她联想到平时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于是,就会有无数美妙的构想奔涌而出。当她的双眸发亮的时候,一定是她在教学中有了新的发现,这是她最动人的时候。她整个人会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身边的人都会被她感染,这使得寻常的教学有了灵性,普通的日子诗意葱宠……

这个评价很中肯,也很贴切。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篇12

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将相和》一文,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设计:

1.PPT课件出示:背景简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2.PPT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地图分布。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请问:“将”“相”分别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显然,这样的课堂设计无疑是在“平淡、无趣和波澜不惊”中收场的。听课的老师告诉我:所有环节都是老师在“忙忙碌碌”,学生“无所事事”,包括背景介绍、地图分布、问题出示,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和时间?哪有学生心动、眼动、手动的热闹场面?怪不得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确,老师的“繁忙”和“深刻”,可能与学生没有关系。真正好的、成功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局面。

带着同事对我的“叮嘱”,我重新研读教材,深入文本,深入反思,从学生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经过反复的考量、诊断和筛选,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1)“和氏璧”的来历: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2)分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战国七雄”的资料,并互相讨论:“秦国最强,所以成为一切事情的缘由。”

2.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钻研、评点、揣摩、质疑、切磋。最后分组确定: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之前必有“不和”,那么,“不和”又是什么?

实践证明,这个设计是以检查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为目的来导入的,其中特别强调让学生收集“和氏璧”来历的故事,然后教师再加入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让学生一下子似乎回到了那遥远的战国时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学生更好地认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埋下伏笔,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由“被动欣赏多媒体”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那就是:课堂上谁是主人?让谁动起来?谁是课堂话语权的真正把持者和拥有者?是以教师“一厢情愿”的呈现为主,还是以学生交流互动为主?事实上,主动交流比单项灌输更有效果,分组讨论比单纯看地图更有效果,多元互动比一问一答更有效果。的确,好的教学不是教师走马灯似的频繁地呈现“课件”,而是“走出自我欣赏的陷阱,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成力、表达力都能大幅提升,而这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放权的艺术。就《将相和》的教学而言,当教师引领学生对“完璧归赵”的故事细读之后,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渑池相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独学也罢、对学也罢、群学也罢,总之,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包括在课堂教学临结束时,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比如,《将相和》的教学进行到最后,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不一定非要说出“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不可。

比如第一个故事不仅仅是“完璧归赵”,学生还说出了“物归原主”;

第二个故事除了“渑池相会”,学生还说出了“为赵王击缶”以死相逼”等等;

第三个故事除了“负荆请罪”,还可以是“同心协力”“引咎自责”“悔过自责”等等。

一堂课结束了,可是孩子们的思考没有结束,“和”与“不和”的余波没有结束,情感触角的延伸与扩展没有结束。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强调以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为大方向,因而有学生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绝大多数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而这不正是新课标、新理念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虞大明.让课堂住进孩子的心里[J].小学语文教学,2015(10):1.

上一篇:不锈钢容器下一篇:课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