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学模式

2024-08-23

运动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运动教学模式 篇1

1、前言

1.1、推行运动处方教学是改变学生身体和素质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发育过程中肥胖儿的比率明显增长的趋势。反映呼吸机能的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数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学男生力量及柔韧性提高不明显,各年龄阶段男女学生耐力普遍下降。针对这一状况而开展的运动处方式教学正是面对每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1.2、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是培养体育教师科学有效工作的重要途径

运动处方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会促使教师通过调查分析,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学生体质差别,合理搭配成合适的运动处方,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实施运动处方中出现的问题、学习的困难和接受能力,不断地对运动处方进行调节和补充,这些都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研究旨在既能让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收到健身功效,提高学生体质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3、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更迎合中职体育课改的基本方向

2009年新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的颁布揭开了新一轮职教体育课程改革。本《纲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其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运动处方教学具有针对性强、效率性强、对于学生有吸引力等特点。它直接面对学生体质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接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因素,反复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更迎合体育课改的方向。

2、对运动处方教学的理解

运动处方是在测评的基础上,根据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人群、年龄、性别、健康、体力状况、运动爱好和运动能力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的种类、运动量、运动强度,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有目的的经常性锻炼,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健身或治病的目地。 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种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身体的教学方法。处方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 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形式,是通过对体育知识、 技术、技能和学习运用与运动处方自学自练的结合,以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目的,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以运动处方教学作为主要手段去完成体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并以运动处方教学为主要方式解决众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带有较强的研究特点的学校体育工作方式。(田继宗语)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和体育教学现状的改善等系列问题,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更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3、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谈法。

4、运动处方教学的实践

4.1、构建开放的处方特色的教学体系

把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一以贯之地以处方的形式开展练习,从而形成处方特色,构建开放的运动处方教学体系。课题组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学习方式、有效评价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体系。

4.2、开发科学的处方模式的操作系统

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是一个融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生自觉锻炼身体意识的过程。 对于运动处方教学操作系统的开发主要开展了如下实践:(1) 对教学对象进行测试;(2)对测试的数据分析比较;(3)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处方;(4)根据处方开展教学。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4.3、挖掘合理的处方形式的教学内容

(1)挖掘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处方。

发展身体素质的单一运动处方。 单一运动处方具有针对性强、 灵活性高、效果明显等优点。 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单一处方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项目单一,内容枯燥,容易被误解为体育训练,不利于全面素质的协同发展,因此,课题组又开发了发展身体素质的多项运动处方。

发展身体素质的多项运动处方。多项运动处方旨在发展学生身体全面素质,促进机能健康发育,提高运动能力。它广泛地应用于大课间综合活动、运动训练、素质敏感期锻炼、家庭活动及各年级日常教学中。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项(综合)运动处方有着单一运动处方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内容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2形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3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

(2)开发机体潜能的运动处方。

开发身体素质敏感期的运动处方。敏感期即突增期,在突增期, 生长发育的速度并非直线、匀速发展的,而是表现出阶段性和非等比性。 高(职)中虽不处于发育的敏感期,但某些身体素质还处于发展的敏感期。 研究表明,16~18岁年龄段,学生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方面仍处于敏感期。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意识到:敏感期的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从微观上,要探讨运动处方的生理、生化指标,这是科学的运动处方的根本依据; 从宏观上,要把运动处方定位成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断使之优化。

发展体育游戏的运动处方。 一方面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游戏通过多种多样有趣的情节和竞赛,使参与者奔跑、跳跃、投掷、对抗和球类等活动,这对改善他们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机能,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度、耐久力和柔韧性等各项素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一方面游戏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集体主义精神和坚毅、顽强、勇敢和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再就是体育游戏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人数不限, 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3)培养个性品质的运动处方。

自创自练形式开发培养学生个性。 在实施前规定本课内容,在不离课堂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经过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进行创造性练习。自创自练包括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及手段的创造、练习。

选项教学形式开发运动处方。 选项教学与运动处方的有机结合,更能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志趣性、全面性、基础性原则,更能适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

趣味运动形式开发运动处方。如,学生对耐久跑容易乏味,可以用滚铁环跑、牵手跑、跳短绳长跑、接龙跑等方法代替。 在开发制定趣味运动处方时,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力求有效。一是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性别特点,二是不断增加处方练习量和强度,不断改换和更新练习内容,三是适当加入竞赛因素。

(4)促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

减肥运动处方。 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时,课题组均为肥胖学生设定一定的目标,诸如近期目标为增强肥胖学生心肺功能,发展肥胖学生灵活性、提高其运动能力等,远期目标为减少皮脂厚度、达到减肥目的、增强自信心等等。

4.4、实施针对性的处方教学实践

确定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教学目标。 总的教学目标就是发展、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以提高运动能力为载体,达到增进健康、发掘素质潜能、培养心理素质等目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具体目标设置在开发的具体处方及其教学中体现。

遵循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原则。 包括区别对待原则;负荷有效性并不断增长的原则;适宜性和趣味性原则。

实行运动处方教学的内容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单项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相符合,不断更新练习内容和形式,适当加入竞争因素,引导、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发展特长,培养兴趣,增强体质。

5、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1)初步构建了我校开展运动处方式教学的基本体系和操作系统, 开发了适合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特征的处方式教学内容课题组在实施运动处方式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从发展身体素质、开发机体潜能、培养个性品质、促进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进行内容的开发研究,在两年的实践中一共开发出200多个运动处方,涉及速度、 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素质,涵盖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心理健康、减肥运动和近视防治等多项内容。这是本研究又一大实践成果。

(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个性。由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别特征,实行了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教学措施的不断优化和评价方式的不断实用化、人性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完善了学生的个性。

(3)逐渐丰富了教师对素质教育和运动处方教学的认识。 运动处方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为目标,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运动处方中自主地、和谐地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乐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并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这是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实践中得到的明确认识。

6、建议与思考

(1)在探索科学的运动处方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和实践, 对处方的优化如何做到更科学、严谨和高效? 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中教学分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缺乏科学检验数据。

(3)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有着广阔的空间,还需要进行深化研究,同时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系列研究。 如运动能力与智力因素的关系研究、体质测试指标的转换研究、运动能力敏感期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近视眼的防治等。

摘要:运动处方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面对每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操作系统,并从多个方面开发了符合学生需要的多种运动处方,取得了“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的明显效果,同时也逐渐丰富了教师对素质教育和运动处方教学的认识,完善和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运动处方,开发,中职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运动教学模式 篇2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的教学主题,而怎样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则又是教学任务中的一大难点。体育课作为学生兴趣较大的一门课程,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下面以“双人跳绳”为例:

双人跳绳是利用一根绳子,两人在积极地配合下完成的技术动作。方法有很多种,如:一人摇绳两人一起跳,两人摇绳一人跳,两人摇绳一起跳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玩一些两人配合的游戏,增加默契感!接下来复习单人跳绳,再次强调动作要领,然后两人一组开动脑筋创作双人跳绳的方法。在学生创作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性的提示语,如“好的,不错,再想想看”等等的语言,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去思考,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集合小结时,让创作最多的一组做示范,并表扬所有开动了脑筋的学生,最后提问:“你们认为要跳好双人跳绳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当然是两人的配合,然后教师就可以延伸地讲一下团结的重要性,这样一堂课就非常丰富了,不仅学习了新的技术,而且还能懂得很多道理。同学们动了脑筋注意力就会集中,教学效果也会达到最佳。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运用这种提问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改变模式,享受运动 篇3

关键词: 娱乐运动游戏教学 小学低段体育 教学体验

一、娱乐运动游戏教学运动教学与学生的现状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散漫被动状态,参与度不高。教师课堂呈现内容方式单一,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气氛沉闷,集体凝聚力涣散,自顾自地玩耍,效率低下。那么,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上学生到底应该呈现怎样的状态?体育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状态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经过不断思考,继而实践,再总结,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模式——娱乐运动游戏。所谓娱乐运动游戏教学,是指积极娱乐、运动、游戏三个部分贯穿整个课堂,保证同一时间有50%的学生在运动,100%的学生参与活动。娱乐运动游戏教学是经过精心准备、循序渐进的活跃积极的中等到大强度的体育活动。

开展“娱乐运动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观,是从根源出发解决当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对“娱乐运动游戏教学”过程进行体验、探究、反思、感悟,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发展,体验参与体育课运动带来的快乐享受其中,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娱乐运动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娱乐运动游戏教学整体上可分为三个大环节:课前准备环节、课堂合作实践环节、课后拓展环节。

1.课前准备——提供准备材料,产生期待向往的积极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是娱乐运动游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准备材料的清单,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为即将上的内容有所期待、好奇与向往,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准备的内驱力。学生准备的材料是指与即将上课用到的有关道具、辅助练习材料,一般是比较简易的,生活中学生容易获取的材料。

教师在要求学生准备的同时,自身的准备至关重要,教师是指挥掌舵者。首先,教师要备教材,每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准备,内容要循序渐进,活动间隔时间多长是学生可以忍受的,可以坚持的。其次,备好场地,娱乐运动游戏教学对上课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明确规定活动的边界,再次制定统一的规则,是所有参与学生要遵守的。最后,收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韵律音乐,作为学生活动的开始和学生活动停止的信号,让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享受运动,增加活力和激情,让音乐代替哨声使得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玩娱乐,而不是任务和命令。

2.课堂合作实践。

(1)创设引入情境,产生初步体验。

创设引入情境是娱乐运动游戏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运动主动性产生的初步体验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借助实物、生活实际、趣味历史典故和体育运动明星的故事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但无论用哪种导入方式,其核心是紧扣教材内容有目的性、启迪性、趣味性,要精彩,要引人入胜,关键是通过引入情境激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和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2)有效语言指导合作练习,享受娱乐运动。

教师的指导必须有效简洁,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练。在孩子们被激起强烈的运动欲望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就要利用他们高涨的运动热情和产生的初步体验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实践,教师有效引领师生共同合作练习,体验在娱乐游戏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如在韵律有氧的教学中,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简洁且具有指导性的语言提示学生:“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小朋友自己的家。”可以用学生课前教师要求准备的道具或运动轻器械代替。教师可以再一次用趣味故事的方式导入新的练习内容,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3)指导轮换间歇练习,巩固深化运动体验。

在一系列的找朋友练习后,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运动量,掌握了基本活动规则。教师可以改变在同一时间内100%的学生都参与的指标,寻找一些轮换间歇的练习活动,以50%的学生参与为目的。

因为引入情境中生动的故事加上学生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很顺利进入教师想要的运动状态,达到了“娱乐运动游戏教学”的目的,以音乐为信号,节省时间,让学生不再等待,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双丰收。

3.课后拓展体验。

课后延伸拓展活动练习是娱乐运动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环节,每堂课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多样富有趣味操作简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练习,课后也容易操作。

在这一环节中,运动活动方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如几个朋友一起玩耍时可以开展,一家人野炊时可以开展,两个伙伴游戏时可以进行等。

三、“娱乐运动游戏教学”遇到的问题

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内容广泛,设计领域广。不一定每个内容都适合娱乐运动游戏教学模式开展。有些不一定每个内容都是可以融入故事和游戏的,在内容选择上就有了局限性,对于学生所学的体育技能也有局限性。考验教师的组织创造能力、突破教材能力,对教师的自身修养有着严峻挑战。

器材设备方面。对练习道具、运动器械要求苛刻依赖性强,需求量比较大,必须人手一个。不仅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即使是城镇学校也很难都达到要求。没有教具势必会运用不了这种教学方式。

运动教学模式 篇4

马拉松长跑运动是国际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现在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健康生活加大关注,体育竞赛从原来的观赏型开始进入参与和体验,马拉松长跑运动是一个代表性的体育赛事,具有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好、体验系数强等特点,因此马拉松运动更符合于全民健身的需求,它既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大众的参与普及性。从赛事参与体验等方式,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展现社会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思想。

目的:先行研究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社会属性等基本概念内容。从马拉松服务大众服务于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出发,提出基于服务全民健身社会价值的发展模式,使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大众职能最大化,倡导社会人文关怀全民健身,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马拉松,促进全民健康运动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全面展现城市社会文化,突出人文风情,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2、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属性及价值

1896 年雅典, 马拉松运动第一次走上了现代奥运会的舞台。在此后每届夏季奥运会上,马拉松都是最重要的比赛之一。它被认为是奥运会的灵魂,也是体现“全民体育”概念的最佳形式,展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马拉松运动已成为引领国内全民健身的新时尚,与其他体育竞赛项目相比,马拉松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开放性,包括比赛场地的开放,对所有普通人参与的开放和包容。马拉松运动已发展为“以长跑运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范明志在《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中对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属性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从本质上说马拉松运动是一种公民运动,是社会性活动,超越了作为一项运动的概念,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社会学命题。《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本文认为,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属性,是由政府引导的社会化,民众化的社会运动属性,并体现政府服务于大众职能,提供一个倡导大众参与,反映健康健身的公众化,社会化平台;展现了人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具有传播全民的体育意识,运动精神的社会价值。

3、协同全民健身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 或曰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协作、合作, 是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范畴。协同学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49260.htm) 因此,全民健身,不止是老百姓个人参与的大事,更是政府部门体育为民,健身惠民的执政要事;也成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的工作格局的新常态。

4、马拉松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的定义为:“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马拉松运动是因为马拉松运动满足了人民大众通过挑战超越自己、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生活的需求,爱好健康生活、传播正能量,并由政府引导的社会化,民众化的社会活动,倡导大众参与,反映健康健身的公众化,社会化平台;展现社会服务和体现城市社会人文关怀的社会化的公众活动。它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而是满足整个族群,辐射整个社会的普遍需求,体现的是群体关系,社会性关系,因此马拉松运动具有社会价值,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如图1。

国务院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健身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体育科研机构调查:在来自国内一二三线十个被调查城市各个年龄层次的共1233 例样本中, 结果显示目前将跑步作为自己的运动和休闲方式的人占比为41%, 其中近一年内参与跑步运动的人占到33%。这个庞大的人口基础,使“路跑”成为了全面开启 “全民健身”的理想入口,而 “马拉松赛事”的特点和优点,也令其成为接纳路跑人口的最理想形式。马拉松运动从原来的观赏型开始进入参与和体验。 到2014 年, 全国各地已经有51场赛事较去年增加了12 场,参加人数达90 万人。

2015年,由政府批准的国际大型品牌赛事-沈阳马拉松启动了“光马行动”倡导绿色环保公益性的马拉松运动,如表1。通过举办马拉松运动,一,由共青团沈阳市委、沈阳市体育局、沈阳市旅游局、于洪区委、区政府、沈阳市体育总会、沈阳市马拉松协等组织机构,协调组织发挥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职能。二,通过“光马行动”,主旨在于,让万人跑过的赛道,只留喝彩,不见垃圾。启动“吉祥物征集”等相关活动招募,未来还将组织“官方训练营”,“为沈阳的一片蓝天?沈阳马拉松环保公益倡导”,“马拉松博览会”、“动乐嘉年华”等一系列官方配套活动,将健康,环保,人文等这种社会性价值融入到当地的民众生活中,加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尤其基础性服务,以发展社会公益、弘扬人文关怀为主旨,点燃全民健身运动。

因此,促进马拉松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的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加强素质运动,以个人价值为主导,它体现着人们参与马拉松运动最求健康体魄,超越自我的需求。第二层次是群众长跑运动,以族群价值为主导,体现着关心他人的需要,共同分享,交流,展现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第三层次是公众活动,以整个社会价值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核心价值,树立有利于社会关爱,向好,可持续的思想。三个层次以马拉松运动为媒介以统一的社会价值观为主干,共同促进马拉松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三个层次,由政府发挥引导功能,级级递进,相互影响,制约,建立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系统。

5、结论

促进马拉松运动与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不是仅仅从技术问题上就能解决,更多的是需要从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去研究、规划、建设,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获得幸福的追求。在这个模式中,整体层面的社会价值体现,是由官方公共部门引导;载体层面的马拉松运动是公众自我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体现, 则是政府和产业界之间加深互动关系的渠道,促进不同需求导向建立有序的关系,形成有效的促进全民健身和谐社会发展的协作模式。

摘要:马拉松长跑运动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而且对满足体育社会发展的需求都有重要意义。为了马拉松运动项目能更大效率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其服务于大众健身的作用,提出基于服务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倡导社会人文关怀全民健身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促进全民健康运动的发展,进而更好地全面展现城市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关键词:马拉松长跑运动,协同,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范明志.马拉松运动社会学分析[A].文化·视野,2015.

[2]许芳.组织行为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5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运动教学模式 篇6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经过适当的休息可以恢复。这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标志。

二、武术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生理理论已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可以分两种代谢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一般情况下,武术的供能体系是由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两部分组成。运动时,肌糖原是骨骼肌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运动强度越大,糖供能的百分率也越高。耐力训练对运动时肌糖原的利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时,较多的利用脂肪酸的氧化来供能,对糖的利用有节省作用。根据上述生化的特点,要提高武术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提高肌体在缺氧时的能量供应和增加肌糖原消耗,使肌糖原达到较高的超量恢复,以保证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时的能量供应。

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1.能量物质耗竭产生疲劳——衰竭学说

武术训练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大强度运动,直接能量来源于骨骼肌中的ATP。根据武术训练能量代谢的特点,ATP 合成的主要途径是CP的分解和糖的酵解。武术训练ATP 的合成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随着训练负荷的加大,体内肌糖元大量分解消耗,肌肉中发生ATP和CP的最大消耗和乳酸的最大堆积。因此,武术训练时出现HL值升高,血液PH值降低,发生代偿性酸中毒,致使ATP合成量减少,影响肌肉运动能力,导致疲劳的产生。

2.内环境物质代谢失调——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武术训练属于亚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训练过程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代谢或无氧代谢。研究资料表明,长拳运动以乳酸能为主要能量来源,运动后5min左右血乳酸浓度达到最高值。大运动量的武术训练,其能源物质消耗增多,使体内维生素含量下降以及无机盐、水分等减少,从而引起机体内环境物质代谢功能失调,机体不能继续工作而产生疲劳。

3.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保护性抑制学说

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无论是脑力疲劳还是体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武术训练动作、路线变化多且复杂,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做到神情专注、情绪饱满,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手眼相随、手到眼到、意识与呼吸、动作协调一致。武术独特的运动形式,使大量兴奋冲动向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细胞传递,当神经细胞长时间兴奋冲动导致能源物质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神经细胞便产生保护性抑制,出现中枢神经的支配失调,运动能力下降,产生疲劳。此外,大运动量武术训练,大量的血液流入肌内而相应减少了对大脑的供求量,致使脑pH值下降,使大脑神经细胞的供氧量暂时不足,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而产生疲劳。

4.氧化代谢产物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体育项目。剧烈运动时,由于体内氧化代谢活动加强,骨骼肌、心肌及肝脏等组织氧化反应加强,所以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增加,导致基质网钙泵机能降低,肌浆中钙离子堆积,肌纤维兴奋——收缩偶联机能减弱;自由基攻击线粒体膜还会造成能量代谢紊乱。研究表明,体内自由基增加是导致武术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训练观察法与自我感觉法

通过运动员在武术训练过程中的外部表现和主诉进行诊断。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疲劳时,会表现出情绪淡漠、精神不振、困倦厌训、注意力不集中、排汗量多、呼吸快而表浅、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协调、反应迟钝、缺乏气力、失误增多等现象。运动员主诉疲乏、记忆力减退、食欲下降、无食欲、厌烦不眠和精神恍惚等。

2.运用生理学方法诊断疲劳

(1)测定呼吸肌评价疲劳,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2)测膝跳反射阈值评价疲劳,疲劳时,膝跳反射阈值升高;反之,则降低;

(3)测皮肤空间阈值评价疲劳,运动后,皮肤空间阈值(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4)测脑电图评价疲劳,疲劳时,由于神经细胞抑制过程加强,可表现为慢波成分增加。

五、武术运动员机能恢复的措施

机能恢复通常是在武术训练后进行,其目的是:第一,训练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逐渐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甚至是超量的恢复;第二,训练时机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间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以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影响机体机能恢复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性别、心情、训练水平、气候、季节等。研究和掌握武术运动员机能恢复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运用到训练实践中去,对于保证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性休息。在训练中可及时而科学地改变武术训练的内容,调整训练的负荷、变换运动的部位来进行休息,这样可以加速疲劳的恢复,还可以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2.睡眠。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异化作用减弱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得到恢复。静卧可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也可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

3.物理学手段。在武术课上,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物理手段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4.中医药手段。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调理的手段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力,延缓疲劳出现和消除疲劳,加速体能的恢复。目前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阿魏酸、五味子、虫草等,对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5.营养学手段。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补充,合理膳食有助于加速恢复过程。如果把运动中需要补充的热量按照蛋白质、脂肪和糖三者的比例划分为按需要均衡进补的方式,武术运动员的膳食中,三种能量的补充比例为1.2:0.8:4.5。

六、结论与建议

(1)武术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训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广大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及体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2)武术运动员机能恢复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能恢复的措施和手段多种多样,在实践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种合适的措施和手段配合运用,可加速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以尽快提高武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田径运动教学的趣味模式探究 篇7

关键词:田径运动,趣味模式,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学校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体育教育也逐渐融入了学校教学任务中,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田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格,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自信,敢于挑战。新课标指出,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田径教学充满活力,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在田径教学中展现自己。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升高,推行田径运动教学的趣味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 目前我国田径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并不如人意,甚至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基本上等同虚设。从小学到初中或者高中所有的体育课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跑”、“跳”、“走”,学生对于田径运动教学的理解就是会跑会跳就是掌握了田径。因此让本来该生机勃勃的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有好多学生根本就不参加体育课,对田径教学没有一点兴趣。田径运动教学负荷较大,部分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安排任务,而只是随机的安排教学任务,使得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于大负荷的教学任务产生抵触心理,而碍于教师威严所在又不敢偷懒,导致身体受伤,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其本身也对体育产生了恐惧心理。另外,田径教学的考核制度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考核制度基本为结果性测试,缺少过程性评价,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同学可能喜欢体育课,但自身的素质却不好,而每次体育课的测试只看重结果,对于很多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任何评判,所以这些学生在每次的测试时总是取不到满意的成绩,久而久之便逐渐对体育失去了兴趣。因此, 在学校中推广田径教学的趣味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在必行。

2 田径运动教学趣味模式概述

趣味田径运动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身心特点而专门设计的某些具有趣味性的田径活动形式的总称。其主要手段是采用走、跑、跳、投等多种田径的基本形式进行练习,在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体育游戏特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能力和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因此,田径教学趣味模式的基本特点归结起来就是趣味性、实用性、生成性、随意性。

3 田径运动教学趣味模式的应用建议

3.1 转变教师的田径教学观念

新时代下,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从而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田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这些课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基本上都将田径教学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即使一些教师开展田径教学,也只是应付了事,或者是进行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的讲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田径教学毫无生机,从而无法提升课堂效率。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也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阻碍,对此,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田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田径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田径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要求,同样,帮助学生打消田径无用的消极思想,端正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学习态度。其次,在田径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时,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实际的身体素质都有差异,对于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有限,理解能力较差并且具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田径动作,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承受、理解,都能学会,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 2重视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一直都在宣传,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小学教育却是寥寥无几,升学压力仍旧是小学田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事物充满了兴趣,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动力。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并鼓励学生融进课堂。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的动作时,体育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进行游戏互动,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热身,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每一项活动的主角,从而让学生萌发成就感,充分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实现自身音乐素养的提升。此外,田径运动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挑战的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3 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中小学高段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还不能很完整,因此他们对于田径运动知识的理解也较为浅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将田径运动的一些动作完全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田径运动的的内涵。例如:在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背越式跳高是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动作,技术的难以掌握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背越式跳高这种动作以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这种动作的运动轨迹以线条的形式勾勒出来,让学生看的更逼真,让这种动作的运动轨迹留在学生的大脑中加强记忆。多媒体演示完毕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的记忆进行试跳,或者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兴趣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3.4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单纯的开始一节新的田径教学,教师可能会保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可是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真正的接受全部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课堂开始的关键时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环境。比如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和学生组织一个和本次教学有关的小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所进行的堂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这种游戏情境还可以让学生尽早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集中精力。另外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创设音乐教学环境,音乐的创造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因此,适宜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来。此外,在田径运动趣味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循规蹈矩,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运动教学模式 篇8

视听-身体运动教育中的“视听”指视听通道的知识交流, 如语言 (文字、口头) 、视频、板书、幻灯片等, “身体运动”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学习界面互动时的手势、肢体动作, 如讲话时配合相应语义的手势。视听-身体运动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是视听通道传递与运动交互作用和整合的过程。一个简单的例子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掌握完整的知识:学生认识并接触某种动物时, 大脑中储存的记忆, 不仅仅是动物的外形和颜色等视觉信息, 同时也存有动物的声音信息, 抚摸动物毛发的柔软和光滑等触觉信息。之后当学生们再次看到这个动物或其图片时, 有关的来自多个感觉通道的声音、触觉及动觉信息都相应在大脑中得到激活。然而, 目前绝大部分教学和学习方式仍以视听觉通道为主, 随意的运动伴随并不能真正将感觉和身体运动相融合。

一、视听-身体运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1.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着眼于知识的灌输, 轻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主动性和体验性,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痕迹只涉及所听所见。 相比而言, 视听-身体运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多通道结合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扩展和运用。

2.传统教学模式中, 师生之间对知识的交流互动主要依赖于语言表达。而视听-身体运动连接的教学过程中, 语言、手势、肢体相互结合,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语义理解。

3.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随意的语言传递与身体运动的结合, 并不能系统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视听-身体运动教学是将视听通道的知识语义与手势语义有机整合。学生对教师多通道的知识传递产生相应的主动性体验, 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视听—身体运动连接模式在多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一) 英语。视听-身体运动连接对语言形成起重要作用, 为语言提供了部分内容。在汉语和外语学习中, 大部分教育者主要强调学生的多读多听, 对视听与运动结合的益处缺乏了解。首先, 手势和身体姿势辅助可以改善语言学习的效果。比如, 在一项儿童教学活动中, 第一组学生单纯的重复所学单词, 第二组学生在重复单词的同时可以看到解释该单词的身势语, 第三组学生重复单词并模仿相对应的解释性身势。结果发现第三组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前两组, 这说明学生体验过的知识往往会成为他们印象最深的对象, 在事后回忆时也往往最多表达出来[1]。 类似地, 学生在学习外语短句的时候借助于相应语义的手势可以提高对短句的记忆。除了手势和身体体验, 具身动画 (涉及身体运动、手势和动作的想象) 也是促进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例如, 学生在学习汉字时, 可以观看描述人类身体动作或能展示汉字语义和书写形式手势的视频。

(二) 数学。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 且涉及一系列视听- 身体运动的交互作用, 如动手计算、说、听、姿势和注视, 视听-身体运动连接的学习方式可以较为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近年教学和学习开始关注身体动作的参与。首先, 在解决算数问题时, 学生通过实物操作 (如象征性道具) 进行计算, 并且实物操作的学习效果可以较好的迁移到其他类似情境中[2]。其次, 设计学生身体参与的数学游戏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 学龄前儿童短期参加数字板游戏 (移动代币到指定数字的位置) 可以促进数字估计[3]。此外, 基于视听-身体运动交互作用的可触学习界面在数学学习中也显示出优越性[4]。

(三) 音乐。相对于外语和数学学习, 音乐学习 (如舞蹈、乐器演奏和唱歌) 更直接的涉及视听和运动的交互作用。例如, 学习弹奏乐器的过程往往包括视觉、声音反馈和运动反应。 国外Keebler等人采用Fretlight智能LED吉他探讨乐器的具身学习[5]。这种新的吉他学习系统通过位于吉他指板表面下的LED灯光告知学习者所放手指的位置。这种视觉—手部动作连接的模式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准确性, 且可以巩固长时记忆。此外, 国外有音乐教育者开发了将动作体验融入到唱歌的教学方式, 如达克罗氏音乐节奏教学法和费登奎斯运动课程, 这些方法强调动作体验对感受音乐、声音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并能够加深作为音乐概念理解的物理隐喻。

三、构建视听-身体运动教学的建议

目前国内教学以视听通道为主, 传统的离身教学仍占主导地位, 而身体或手部运动的辅助教学设计主要局限于理论和学习研究。因此, 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和学习界面中设计视听-身体运动连接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多通道教学情境的创设。第一, 身体参与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要求学生借助手势或者身体运动而解决的问题, 促成视听—身体运动连接性的学习过程;第二, 身体参与的游戏情境。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的自然配合中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一些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表演来讲述;第三, 人机互动的界面情境。现当今计算机、可触平板电脑和可触电子书等设备成为学习工具。教学程序通过终端界面的呈现可以实现身体与视听界面的互动, 方便学生进行单独学习。

(二) 多通道体验的教学活动。对不同学科, 视听通道与手势/身体运动的最优连接方式存在差异。例如, 汉语和外语学习时, 大脑的视听感知适宜与语义性的手势/身体姿势相结合。而数学和音乐学习时, 身体与学习道具或设备的互动更为适合。教育者需要比较不同视听与运动方式的连接在具体学科学习中的效果, 把最优的学习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和学习软件的开发中。

(三) 多通道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者不仅仅承担传承知识的使命, 培养学生如何高效学习也是其重要任务。视听-身体运动学习方式的养成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 教育者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师在讲授知识时的行为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模仿。为此, 教育者的语言性讲述配合相应的身体解释, 并引导学生身体进行相应的模仿并给予反馈;第二, 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学生采用多通道结合的方式完成记忆、 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有关学习内容;第三, 人机互动学习界面的结合。一些教育技术专家已经借助于可触平台开发出有关的学习程序, 以让学生在身体体验中增强其学习效率。因此也可以通过技术协助学生习惯于感知和身体运动的互动;第四, 系统的音乐教学如舞蹈或是弹奏乐器对学生手势和身体动作准确和熟练的表达有一定的训练效果, 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习场景中运用动作或身体进行理解和表达。

摘要:视听-身体运动教育强调视听通道知识与身体活动的意义连接对教与学的重要性。教育研究发现视听-身体运动的模式可以促进多学科的教与学。构建视听-身体运动的教与学需要创设多通道学习情境、设计多通道体验的教学活动和培养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等。

关键词:视听-身体运动连接,学习模式,具身化,学科

参考文献

[1]李悦.学前英语教学中身势语的实证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2008 (S1) , 101.

运动教学模式 篇9

运动心理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把心理过程当作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从教学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来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感觉和知觉都属心理现象, 是人的心理过程基本之一, 也是认识问题的最高阶段。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知识的来源都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感知是认识问题的开端, 同时它为其他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所以说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学活动和感觉知觉联系着。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他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掌握动作特点, 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形成, 首先在于教师对所学动作的示范, 通过视分析器听引起的印象, 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主要环节, 示范是使学生建立定向印象的一种手段活动定向, 即是指学生对所学活动的方式的了解, 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印象过程。如共同科目所列教学中的“向右转”或“向左转”运动的方向既要求同学们的整齐性也要求同学们的统一性。对于教学中的口令问题存在着一个预令与动令关系, 预令是提醒教育者的, 属于运动心理。而动令是命令, 属于运动生理, 预令“向右 (或向左) ”要口令在时间上有拖音, 即“向———右”是让学生心理有所准备, 当听到“向右 (或向左) ”口令后, 学生们都会自然接受, 即刻分清哪边是右哪些是左, 口令“转”字一出口, 学生们便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一活动的动作过程, 也能避免了短口令“向右转” (或向左转时) , 学生们由于心理上还没有意识到向右还是向左转的口令, 转起来, 恐怕就是你向你的右边转, 我向我的左边转, 整个队形就显得很不协调, 洋相百出,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可见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活动的定向对活动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 从机制上讲, 定向所建立起来的印象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调节机制。如果缺乏这种定向印象, 就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动作经验, 也不可能做出有关的机体。动作的定向不仅需要示范, 同时, 也需要有活动的讲解, 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意识动作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掌握完成整个动作的方法原理, 以便促进动作表现的形成与提高动作的意识水平。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在教学中, 先示范后讲解

讲解之前的动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便于抽象概括。

2.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不但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

3.先讲解后动作示范

讲解后的动作示范则可以进一步使讲解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示范的动作与讲解相结合, 对学生自然形成一种想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中的各项运动都证明了“想练结合”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也同样证明了实际教学训练与想象训练相等, 或比单独地进行实际教学训练的效果好。想象教学训练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其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想象教学训练与实际教学训练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效率。

2.想象教学训练是一种节省时间的补充教学, 随时都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更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当室外天气不良时, 想象教学则是理想的补充技术教学。

4.在进行正规的教学训练时, 不可以进行一些附加的技术教学, 避免受伤或过度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如投掷标枪, 学生在做投杆动作时, 容易出现在肩后撤的错误动作, 教师在学生正确的肌肉感觉, 使学生认识运动器官的最佳状况及杆出手时的整个身体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还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 综合性地认真分析和指导训练动作的综合动作要点。

通过以上的论述, 只有根据感知活动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选择适当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才能显著提高。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知觉, 进行爬山运动时, 要求学生有身体前倾感, 进行篮球训练时要求学生有球感, 而在进行综合运动时, 又要求学生有时间和距离感等。

学生在初练阶段, 难免缺乏良好的情绪, 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所以必须在没有障碍和情绪高潮的理想条件下, 有意识地运用动作技术, 调节和控制动作, 才能达到理性境界。但有的学生往往遇到困难运动技术的原理就不能实现, 学生对动作掌握得好坏, 对于心理的影响是较大的, 如果正确地掌握动作, 心理上就能产生良好的情绪, 如果失败则会感到垂头丧气, 意志顿时消沉下来。

运动教学模式 篇10

一、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角度运动教育模式分析

1、基于学情角度分析选项教学的运动教育模式

从大学生的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说,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的发育都已经趋于成熟。思想体系的不断健全,使得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不断加强,自我的管理能力也在日益完善,并且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面及情感处理层次上面趋于合理化。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高校已经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作为了教育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运动教育模式来说,它不仅在教学理念中明确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还在整个运动教学模式中做到了整体把控,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将会自己管理运动小组,这样便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参与、运动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运动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交友愿望、情感需要、独立个人意识的阶段心理特点[1]。

2、基于教学层次角度分析选项教学的运动教育模式

在我们国家的体育教学当中,我们主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的导航,并且以此作为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体育课程教学标准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情况,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体育教育都有新的教育标准及教学侧重点。简单的来说,他将体育教育划分成了一、二、三、四阶段。就体育技能训练来说,要求处于一、二阶段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处于三阶段的学生要掌握组合技术技能;处于第四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并且学会应用技术技和基本战术技能。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并不是分离,高等教育应该是中等教育的延续。而运动技能目标也应该是延续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将目标继续集中于技术的反复训练当中,应该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还原一个运动实践的环境。而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则是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二、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高校运动教育模式体育

1、运动教育模式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

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体育教育看做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是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我们国家的体育教学发展当中,国外的教育理念不断的被引进,但是因为这些教育理论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并且缺乏具体的实践理论指导,纵使我们国家教育工作者满怀一腔热血,但是最终的教育改革也大多是“纸上谈兵”,很多教师在接触到新的教育理论之后,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最终导致我们国家的体育教学改革滞留原地,举步不前[3]。

运动教育模式将会从体育教学实质出发,充分的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及高校体育教育特征,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并且将会围绕着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将会从结构特征和教学程序上面的展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模式将更加的注重操作成面具体化,对教育课程进行阶段划分,将教育进程清晰化。这些指导过程的指导思想源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不是理论指导。运动教育模式的成熟结构体系,将会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依据。我们只需根据运动教学教学过程步骤,便可以系统化、秩序化且按步就班的实现教学目标[4]。

2、对培养学生终身排球运动的积极作用

运动教育模式将运动文化淋滴尽致的表现于实践之中,并最大程度的锻炼了学生自主操控运动的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个人、集体比赛教学形式更是让学生在情感深处得以触动,在运动中增强交往以实现自身发展[5]。从运动操作能力方面讲,社会层面上的体育都是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两两之间比拼的并不是技术精准而是取得成功的技巧,这种技巧表现于在进行运动时的审时度势、集体运动时的默契配合,同样也来源于比赛的积累[6]。

三、结论

学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原动力,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也应该保持高度的重视。排球作为体育项目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运动,其所具有的普及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得以推广。为提高我们国家当下高校学生身体素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对于教育来说,我们还应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沈明.“比赛教学法”在江西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2]李强.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探析与理论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于国辉.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代花.阶梯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夏贵良.互助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2.

激发运动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体育;运动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73-1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融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养成锻炼习惯的前提。《体育课程标准》也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方法死板、形式单一的现状,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新鲜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1.注重理论研修。体育教师要坚持阅读教育名著,以及《中国学校体育》、《体育学刊》、《体育教学》等专业期刊,了解全国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生的本”的教学思想和“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加强基本功修炼。体育教师要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以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形象、风趣的语言、规范的口令感染人。体育教师还要具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总结、交流等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等差异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一般男生喜欢运动量大、竞赛性强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强度不大、姿势优美的运动项目。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体育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教学行为的同时,可提高教学技能,激发创新意识。体育课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法;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包括在解决教学难点时出现的障碍,以及该如何处理;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具有趣味、灵活多变的特点,它能让学生不受外来限制,轻松自由地参加活动。它具有变通性,其活动方式、活动路线、参加人数有较大的选择性;它具有竞争性,学生只要全力以赴,都有获胜的可能。(1)确定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体育游戏,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排球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球,让学生在球场底线站好,听到信号后,双手平举把球放在腕关节以上10cm处,且持球跑动前行,直至到对区底线送给下一个人,全队依次进行,速度快的队获胜。(2)选择游戏。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尚小,骨骼、肌肉还没有发育好,心智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动作与组织形式时,必须要考虑游戏的安全性、技巧性。(3)强调合作竞争。有效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教师要选择一些小组竞争性的游戏,如“二人双足跳”、“穿梭行兼跑”、“冲过封锁区”,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体育游戏的有效干预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运动时间,提高学生跑、跳、力量和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强心肺系统机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游戏具有独特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彰显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

2.注重体验式教学。《荀子·修身》认为:“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说,爱好礼法而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身体力行的,是君子。只有通过个体的亲身经历,才能对外界的事物获得清晰的认识。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造教学情景,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敏锐观察、迅速反应、创造性活动的能力。(1)营造氛围。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情感环境,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2)开发利用资源。教师应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因素开发利用好教育资源,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制器材活动,如可以组织女生自制毽子。(3)释放潜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他们有惰性,学习毅力差,容易受挫,加之传统的体育教学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的体能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师要采取降低难度、分步提高的方法,使学生提高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式教学”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组织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减少了强制性、竞技性,学生可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践行运动精神,实施快乐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师生,分层,情境,反思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权威是不容置疑的。然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 课堂教学大多数在室外, 学生的思想相对会比较涣散, 情绪比较兴奋。有的老师看到学生不是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轻则批评, 重则体罚。殊不知教师的斥责, 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应付了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对学生加以引导, 交流,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 老师的期待会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让学生获得自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生才会 “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 “乐其道, 学其道”。

2. 面向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训练

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传统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采用 “一刀切” “齐步走”的做法, 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其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课堂上 “吃不饱”, 另一些学生 “吃不消”,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向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训练, 让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素质基础的个别差异, 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使学习困难学生摆脱困境, 成为合格学生; 学习优良的学生脱颖而出, 成为尖子生,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体育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种种不同层次的训练, 设计“跳一跳, 能摘到”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前进的动力, 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对各层次学生作适当的调整,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氛围。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训练热情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 枯燥无味的形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学生的童趣,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寓教于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小学生训练兴趣, 让小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 提出要给学生少一些枯燥, 多一些情趣, 用兴趣打开学生心扉, 激发学生灵感。

我们发现孩子在喜欢的领域会非常活跃, 非常有创造性。比如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体育游戏, 让学生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明白一些知识和接受情感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设计一些游戏, 如 “抬担架”“齐心协力”“四角拔河”等, 在明白一些规则和要求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学生积极为团队的胜利献计献策,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在反思中发展, 在发展中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很多教师对于课前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非常重视, 而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闪光点却没有重视, 没有意识到课后总结和反思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德国著名作家海涅说过: “反思是一面镜子, 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 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反诌, 具有自我诊断、提升的功效。使教师直观、深刻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使自己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感受, 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宝贵经验。

上一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护理下一篇:语文课改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