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学生教学

2024-05-09

运动员学生教学(通用12篇)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1

摘要:跳发球是当今排球比赛发球的主要技术之一, 代表着当今发球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被越来越多的强队运动员所掌握和运用。为了提高我国排球跳发球水平, 使跳发球技术在中学生中得到普及、提高;本文叙述了排球跳发球技术的作用、教学与训练方法、常犯的错误与纠正的方法和应注意事项, 供广大教练员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排球,跳发球,教学,训练

跳发球是当今排球比赛的主要技术, 它不仅是排球比赛的开始, 也是进攻的开始, 不但可以直接得分, 而且可造成对方一传判断不准确, 接发球不到位, 破坏对方的进攻战术, 影响进攻战术的组成率, 起到减轻本方防守的压力, 为本方的防反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准确而有威力的跳发球能鼓舞全队的士气, 振奋精神, 充满必胜的信心, 鼓励运动员发挥出应有的技、战术水平, 打出风格, 扩大战果, 从而打乱和动摇对方的阵脚, 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起到挫伤对方锐气, 会在比赛在逆境中重新求得主动的作用。

1.中学生排球运动员跳发球练习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1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发球水平。从目前资料显示, 我国男、女子排球队在国际比赛的发球攻击力远远落后其他国家;因此, 从中学生开始抓好跳发球技术的训练, 对提高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跳发球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1.2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学生排球运动员接发球的能力。现代排球比赛的发球与接发球的关系处于平行状态, 要打破此关系确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观摩全国和世界比赛的情况显示, 那个队的跳发球多的, 他们的接发球到位率相应较高。因为, 这些运动员在接发球训练中都长期接触不同性能的跳发球技术, 对提高队员接发球的判断、移动、控球的能力起重要的作用。

1.3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后排扣球技术。因为在跳发球技术训练中, 每次都要充分利用助跑前冲起跳的高度, 击球时又充分利用腰腹力量, 带动手臂向前上挥动, 用全掌在最高点击球瞬间有一个推压动作, 击球后, 屈膝缓冲, 双脚着地。这些技术动作与后排扣球技术大至相同, 所以跳发球技术的掌握, 对提高后排扣球技术更有利。

1.4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长期的跳发球技术训练, 能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腰、腹、背肌;上肢肩带的肌肉力量, 耐力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1.5有利于提高全队整体技战术水平。跳发球技术的掌握, 通过发点、找人、弧度及距离不同的球, 使对方一时难以适应, 最大限度威胁对方, 破坏对方技战术体系和正常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个人的发球战术意识;又有助于提高全队开网、后排扣球技术和进攻战术意识。

2.中学生排球运动员跳发球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2.1示范抛球、助跑、起跳与击球的完整动作。讲解要领, 让队员建立鲜明的正确概念。

2.2分解练习

2.2.1按要领练习抛球、助跑。在限制线至球网之间处抛球练习, 体验助跑步伐、抛球高度和稳度。

2.2.2练习击球手法。先进行徒手的抛球、助跑、起跳、挥臂动作练习。主要是体会身体协调和挥臂的路线。

2.2.3击固定球的练习:将球悬吊在适当高度, 用跳发球的正确动作击球, 主要练习挥臂击球动作和体会击球时手的感觉。

2.3对墙或挡网跳发球练习。体会抛球、助跑、起跳、击球点及击球部位的动作配合。

2.4二人一组, 无网长距离 (16m以外) , 抛球、助跑、起跳互发球练习。体会动作, 练习准确性。

2.5隔网跳发球练习

2.5.1二人一组, 隔网相距9米跳发球练习 (网高:男子2.20米、女子2.10米) 。要求动作正确, 用力不要过大, 弧度适中。

2.5.2二人一组, 隔网相距16米跳发球练习 (网高:男子2.30米、女子2.15米) 。

发若干个球为一组, 每人完成若干组后停止。

2.5.3二人一组, 在发球区跳发球练习 (网高:男子2.40米、女子2.20米) 。要求:抛球、助跑、起跳、挥臂击球的动作协调配合。

2.5.4二人一组, 在发球区跳发球练习 (标准网) 。要求:用中等力量发稳球。

2.6站在端线后轮流跳发球练习。要求:互相观察, 注意抛球助跑与起跳挥臂之间的节奏。

2.7固定跳发球位置的练习。要求:队员根据自己发球的特点, 选择好跳发球的地点。

2.8阶段性地进行跳发球达标、技评或专门的发球比赛, 督促学生进步;同时也做到师生心中有数。

2.9在发球区的不同位置发对方后场区。要求:落点准确, 定组数定数量, 动作定型;有规律角度由小到大, 路线左、中、右相结合;从实战出发, 精心设计落点组合。

2.10准确性跳发球练习。要求:发球的成功率和发对方接发球站位的结合部。

2.11攻击性跳发球。要求:发指定落点或要求发出性能效果。

2.12找目标的跳发球练习。要求:指定到某一区, 也可指定发直线或斜线球, 不断提高控球的能力, 发若干个球为一组, 每人完成若干组后停止。

2.13带有心理因素的跳发球训练。规定任务的跳发球练习, 每人必须连续发若干个好球, 中途失误, 重新开始计数, 培养学生的保质保量的发球态度。

2.14训练中还可以突然规定:

2.14.1不许失误或发给对方5号位。

2.14.2连跳发若干个好球算完成一组, 要求完成多少组等。2.15接近比赛的跳发球

2.15.1固定抛球高度的起跳时机、挥臂路线, 发球后迅速入场作好准备姿势防守二次。

2.15.2扣一次球, 做一个滚翻、鱼跃或前扑, 然后再去跳发球, 这样脉搏、呼吸及精神状态都比较接近比赛的实际。

2.15.3扣一次球, 拦网一次, 再扣一次球后, 立即跑到发球区跳发球二至三次。

2.15.4拦网一次, 后撤到限制线后防守一次, 再上前扣球一次, 立即跑到发球区跳发球二至三次。

2.15.5跳发球与接发球比赛。分成6人一组, 轮流进行规定次数的发球和接发球比赛。

2.16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如连续助跑摸高、原宝收腹、仰卧起坐、背肌、负重半蹲、全蹲起或起跳, 负重上举练习。提高队员的弹跳力、腰腹力量、肩臂力量。

3.跳发球技术常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3.1抛球与助跑起跳脱节:多练抛球、助跑与起跳的配合。

3.2抛球不好, 抛球过高过低、时前时后或忽左忽右, 影响发球的质量:观察其抛球动作的错误原因, 要求进行专门性练习, 固定抛球的位置与高度, 使抛球动作正确、熟练。

3.3起跳空中手与球保持不好击球点不好, 击球点偏前偏后、偏侧;击球点过低, 形成击球时手臂挥不直, 用不上力量等:跳起空中击吊球;或先要求把球抛好, 眼睛要盯住击球部位, 及时挥臂击球。

3.4全手未打满球:多扣抛向进攻线以后的球。

3.5腰腹力量用不上:对墙连续扣反弹球或多扣远网球练习。

3.6发球时紧张或思想不集中, 不加思考随便就将球发出:教育学生对待发球应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每次发球前要稳定自己情绪, 调整好呼吸, 把精力集中在抛球、助跑起跳和挥臂击球上, 完成好每一环节的动作。

4.跳发球的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4.1在教学和训练跳发球之前, 应教会队员掌握好正面上手大力发球和开网扣球技术, 在此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跳发球, 有利于队员更快掌握跳发球技术。

4.2跳发球教学和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顺序安排上先徒手助跑起跳挥臂练习, 再抛球助跑起跳挥臂练习。在掌握正确跳发球动作和发稳球的基础上, 加强跳发球的攻击性练习;在跳发球准确的基础上, 最后训练找区、找人、落点练习。

4.3要掌握正确的抛球方法, 使每次抛球的高度, 位置固定。训练中要抓住抛球、助跑、起跳动作与摆臂击球动作的协调配合, 因为抛球、助跑是前提, 起跳时间, 击球是关键和难点。抓住抛球和击球这两个环节, 强调抛球要平稳, 高度适中, 挥臂动作迅速协调, 击球点准确。

4.4跳发球时队员要充分发挥有关肌肉群最大肌力, 击球时鞭打动作大, 身体负荷量相应较大;因此为了避免运动损伤, 教练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每次训练课应保持一定时间的跳发球练习。一般可安排在两个大运动量练习之间, 或安排在训练课的后段进行。更要注意加强队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5在跳发球训练中, 由于跳发球训练的形式比较单调, 教练要不断变化训练方法, 提出具体要求, 并将跳发球与接发球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4.6掌握跳发球技术要有良好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弹跳、滞空、力量缺一不可。教练员不要忽视身体素质对发球技术的影响, 更要开动脑筋, 想出更多适应发展发球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也可以吸收世界强队的身体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上提高强度和密度, 加大量。适当加大训练的比重, 调整在训练中的时段安排。关键在于不间断地, 系统地训练, 使运动关适应这样的运动量, 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完全适应, 习惯完成这些动作, 使运动员从由于不习惯而感到吃力, 逐步过度到习惯, 自如, 轻松, 这样素质问题也就解决了。

4.7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运动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多进行模拟比赛训练, 积累丰富临场经验。在比赛中为了减轻体力的压力, 可以充分利用“8秒”的规则要求, 发球前抓紧时间调节体力, 最好作一次深呼吸之后再发球。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152-154页) .

[2]王贵生等.2003年全国男排甲级联赛透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1-6页) .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2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心理、生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小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运动安全知识和自护方法,是造成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在小学生的一年体育教学中,我碰到了三次学生严重受伤事故,无论任何运动,学生们都想尝试,不畏恐惧不知道一点常识性的伤害。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的。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每节课中,我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安全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我保护的简易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杜绝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1、我通过放手让学生课前搜集素材,课上进行主题任务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育活动经历或经验,并由课件的帮助和在语言上的引导,师生的合作交流,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运动安全常识并尝试运用。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3

一、把握脉搏,情感教育,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运动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一是凸显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情境。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脉搏,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注意与学生交流的语气场合、方式方法,换位思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听取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成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利用,才能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营造和谐关系,提升体育教学成效。笔者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听取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意见,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自己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三是注重科学评价,增强成功体验。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学习、锻炼后,教师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取得的闪光之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科学评价,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增强自信心、体会成功感。对一些因身体素质原因造成运动技能欠缺的学生,教师要特别进行关照,与学生谈心交友,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合理设置奋斗目标,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间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二、电化教学,提高趣味,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新颖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以其“直观形象、快捷生动”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一是补充海量信息,拓展教学内容。针对这一需求,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对相关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补充。例如,笔者在教学“武术运动”内容时,我在课前专门从有关网站上下载了武术起源、流派特点、代表人物等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播放,一下子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二是提高生动程度,优化教学过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运动量大,消耗体力,一些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减轻体育教学活动的枯燥程度。又如,在教学“排球”内容时,我精心选取了近年来我国男女排球队在国际大赛中的精彩片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要点、排球运动的特点有了直观感知,催生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情感。三是发挥电化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一般采用“自身示范、学生模仿、强化练习”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在教学示范動作时,往往因演示过程为瞬间动作,学生一时无法看清动作的细节,影响了学习训练成效。笔者在教学一些难点动作的时候,首先运用多媒体进行慢放、演示、定格,系统地为学生讲解分解动作要领,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分步、分解运动理论,为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节约了学习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模式,激发动力,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将趣味性、竞争性引入高中体育教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一是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训练形式的转变来增加体育训练的趣味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完成动作示范后,让学生学会垫球、传球等基本动作,采取游戏方式进行分组训练,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二是注重竞争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教师把握运用好这一特点,以赛促学,将一些训练活动设计成竞赛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训练热情,在竞赛中提高教学成效。又如,在体操运动内容教学时,我将学生分为多个训练小组,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在每一组采取推荐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成果评比,通过竞争性模式,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大幅提升。三是注重发展差异,开展分层施教。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巧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成效的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需而导。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分析学生的能力与身体素质特点,开展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构建和谐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才能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效,才能促进学生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策略 篇4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保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运动兴趣, 如果上课时教师态度严肃, 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这样就会导致师生间拉开很大的感情距离, 致使学生的思维受阻, 并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使其运动兴趣得不到培养, 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还要教态和蔼, 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且用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 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帮助、尊重他们, 组织好每一次活动, 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优生”、“学困生”要一视同仁, 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 如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 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 在学生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安慰。例如: 我班有位男同学, 个子矮小, 又体弱多病, 话语不多, 性格内向, 属体育“差”生, 在平常教学中我没有因此而放弃, 而是经常鼓励他在课堂中要大胆参与练习, 多模仿、认真练, 帮助他矫正动作。渐渐地, 他的体质得到增强, 一些动作也能做了, 也敢于展示动作了, 我及时对他的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当众表扬了他。从此以后, 他的运动兴趣提高了, 自信心增强了, 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了。

二、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目标, 根据水平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内容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 构建了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突破了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 更加注重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并关注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较大的空间。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学生的潜能出发, 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以便迎合学生的爱好, 促进其兴趣的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女生喜欢跳绳, 所以就尝试着加以引导培养, 带领她们从跳绳开始, 引导她们练习各种花样绳, 如长绳的十字交叉、双绳反向交叉、长绳带短绳、双人跳等, 并不断改变练习的方式方法, 使她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 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同时还带动了很多男生和其他班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创设体验的教学情境, 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验是一种通过自身的活动,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其主体是学生本人, 因而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活动、巩固技能并保持兴趣。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锻炼身体为主要手段, 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教学, 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从中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 以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运动技能, 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做游戏, 又好表现、善于模仿, 教师就可根据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来设置学习情境, 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并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而保持浓厚的运动兴趣。例如: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各种小动物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扮演成他们喜爱的小动物来进行模仿跳跃练习, 通过游戏贯穿课堂, 使学生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样一来, 学生始终处于角色扮演的良性循环中, 因而能够自觉、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 从而在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 知识与技能得到了巩固。

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和增强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对体育场地、器材等较为熟悉, 故上课时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并改进教学方法, 以此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体育教学中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现代教学的综合性目标, 因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多元化, 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可按教学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交叉运用, 从而发挥整体教学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先进的电教辅助手段已运用到了体育理论课上, 如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以拓展教学资源, 丰富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现代科技的辅助学习中感受当今科技的魅力, 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5

摘 要:在排球实际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学生安全,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运动损伤,保障大学生运动安全。

排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师生中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高校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形式,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做好排球教学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排球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缺乏损伤预防意识

当发生运动损伤时,大部分原因与教师、学生没有牢固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即便有也只处于表面阶段。在平时排球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忽略最多的是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过于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和战术教学。

2.排球技术不规范

由于排球运动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技术规范,且每一项技术都有不同的动作技巧和结构变化,避免发生运动损伤的前提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若在实际练习中,忽视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不能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长此以往会下意识形成错误的条件反射,进而违背技术动作和人体结构系统的和谐性,十分容易损伤机体组织。

3.心理素质欠佳

现阶段高校大部分排球教师和教练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都不如技术训练。技巧、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是排球教学和训练中的主要部分,而许多学生都没有经历比赛的经验,缺乏良好的赛前竞技心态,一旦遇上新奇会异常刺激,中枢系统会处于超限状态,反应速度变慢,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发生意外损伤。

4.准备活动不充分

一般体育课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准备部分是保证基本部分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还会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优异。在高校排球教学或训练中,若不重视课前准备活动,只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准备活动,未充分调动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生理机能和未完全建立运动系统反射性联系,一旦进行强度较大违反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练习,就会造成运动损伤。

二、预防排球教学运动损伤的措施

1.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无论排球技术如何,最为重要的是在排球练习中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只有具备了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深刻体会到某些动作的危害性,这样才能够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各项训练,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

2.规范排球基本技术

对于排球教学而言,只有掌握正确规范的排球基本技术动作,才能避免运动损伤。所以,教师更应注重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技术动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急于求成,以免受到意外损伤。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运动量,正确认识和处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关系,科学训练,减少局部负荷。

3.强化心理训练

虽然高校学生经历了初中、高中学习阶段,但心理素质还未成熟,所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可采用团体训练的方式。在学校中,受教育者都有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和困扰,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更关注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因此,团体训练更适用于改善大学生情绪,也有助于开发心理潜能和基本技能。对于一些身体情况欠佳的学生,教师要密切留意对方的运动身体和心理条件,有针对性地通过措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适应性,以便有效完成训练任务。

4.科学合理安排准备活动

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准备活动,让机体调整到最佳运动状态,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运动中的爆发力。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除了基本准备活动之外,还应结合实际比赛内容和教学训练制订准备活动,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克服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惰性。有相关研究表明,准备活动一般以20分钟为宜,由于每次排球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都不同,应有所侧重准备活动内容安排,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将力量练习融入准备活动中,有利于防止肌肉拉伤。

三、结语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6

【摘 要】运动素质有运动能力的含义,主要包括:骨骼肌的发达程度身体的柔韧性、神经传导速度、判断能力、协调性等。对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途径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运动素质不同于身体素质它是指一个人运动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体育 分层教学 素质培养

一、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特长,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体育教学效果评定的准则,体现了公正性。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个学生,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同一个体育项目,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体素质,对某一个体育项目的认知度和兴趣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极为重要。

分层次教学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做充分了解,同时伴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改变主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及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划分要科学化,系统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改变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上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大纲的深层次理解,较强的专业能力。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改变一贯制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关系

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方面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方面。身体素质受遗传因素影响,后天的体育的锻炼和膳食营养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有重大影响。如身体的二次发育,身体素质明显增强,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和神经调节过程的特点有关。

运动素质有运动能力的含义,主要包括:骨骼肌的发达程度身体的柔韧性、神经传导速度、判断能力、协调性等。运动素质都是由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因为运动素质都是由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是身体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的各种技能的能力的综合。

两者之间有不同的侧重点,身体素质包含的范围更为宽泛,而运动素质只是一个人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提高。而运动能力是针对体育运动,只是衡量人体运动能力的一个定义。

三、分层次教学法与运动素质的关联

分层次教学法是体育教学方法的一种运用。学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在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下,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清晰可见的外部行为表现。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的运动能力水平有了正确的评价。提高了自我认知水平,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到练习内容上,有目的性的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培养和体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充分表达主观能动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分层次教学法与运动素质的培养

采用分层次教学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当代教学观的进步。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个性潜能的良性发展。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性会不断发生变化。在科学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运动水平的层次会发生变化。差者会增强信心,能力会大幅提高。强者会发展的更快。当前体育教学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体育选项课是必修课。规范化教学便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成绩的考核以技能考试为主体。专项技能的考核,既是运动能力素质的考核,也是身体素质的考核。分层次教学法和俱乐部一体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利用场馆资源和师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充分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出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运动素质的有效性。

五、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分层次教学法与运动素质的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分层次教学法作用于体育教学,产生的结果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素质的增强。符合身体发展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以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的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結合实际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进行自主锻炼,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受益终身。

总结: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分层次教学法。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素质。体育教师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开拓创新,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连华.关于高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 32(6) : 88-90.

[3]夏贵霞.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 17(2): 73-77.

[4]杨跃飞.高校实施体育课分层教学可行性调查[[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161-162.

[5]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 (2):75-78

[6]罗西昌.杨宏伟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83-85.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杨萌 男 1982.03 大学讲师,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方向:运动训练与教学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7

1 目标引领内容内容激发运动参与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运动参与学习方面提出了“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例如:水平二阶段,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下位学习目标是“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通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 还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又如:水平二, 蹲踞式起跑, 教师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采用不同标准的蹲踞式起跑, 如蹲着、爬着、单手俯卧撑、背对着、侧向的等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基于通过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教学内容的选择, 有效挖掘和处理教材内容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1.1 以运动能力发展为引领, 预设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运动参与学习是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 没有参与身体练习活动, 就谈不上运动技能的掌握, 更谈不上身体健康了。因此, 基于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导向, 来预设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水平一, 二年级《投掷:正面持轻物素质练习》课堂教学中, 预设以活动与游戏为载体, 发展学生投掷能力与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教学思路。重点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动作速度和空间判断能力, 教师就预设了一些有兴趣的练习环节, 有左右手抛接毽球、转体抛接、左右手甩毽球、跪投毽球、跑投组合练习等环节, 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1.2 以运动技能为载体, 实现运动参与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基本理念指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习运动技能是达到课程四个学习目标的载体, 通过处理运动技能, 点燃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练习兴趣结合, 设计运动技能中学生感兴趣的思考点、体念点、交流点, 将技能动作、器材和辅助练习三者融为一体。如:水平二, 《投掷: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素质练习》, 选择橡皮筋、小皮球、小垫子进行组合练习, 小垫子起到作为投掷线, 在练习中不能碰倒;橡皮筋圈作为靶心, 两个橡皮筋的形成的两个圈作为投掷目标物靶心;小皮球小、轻、色彩丰富代替实心球, 这样球刚好迎合学生兴趣, 激发练习积极性等等。在利用橡皮筋环节, 采用百合花的“花开花合”动作, 进行投掷的辅助练习,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投掷“背弓”动作练习之中。在身体素质练习环节, 还可以充分利用橡皮筋进行手臂、腰腹肌等有趣的游戏练习。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整合与融合处理, 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 维持练习的积极性。

1.3 以挖掘体育教材内容兴趣为核心, 促进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

正确掌握教材处理的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教学参考, 是教师上课的一个依据,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 灵活处理教材, 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挖掘教材的兴奋点, 并能将其充分的激发兴趣, 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

2 激发参与运动兴趣的方法和手段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 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或兴趣不高, 他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摆在首要位置,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趣味性, 特别是小学阶段尤其明显。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趣味化、游戏化等等, 总之通过合理、有效、趣味的手段来到达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1 以教学环节紧扣为梯度, 提高运动参与的密度

体育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调控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效果。教师要珍惜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不拖沓, 调节学生情绪, 张弛有度;把握知识容量, 合理控制时间, 轻重有度、重点难点留足时间, 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 学生运动负荷刺激适宜。如:水平三, 《投掷: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在导入环节, 采用一根橡皮筋 (弹力绳) , 橡皮筋成圆形, 让男生和女生分层形成两个圆心练习队形。学生两手分别抓住橡皮筋, 在教师引导下, 做各种各样的热身活动, 但是教师始终围绕投掷动作的辅助的热身练习为中心, 其中有拿橡皮筋合作跑、合作绳操等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达到热身的效果。生动形象的形成“背弓”的动作。在重难点练习时, 采用跪、坐、躺、站姿等方式进行层层深入。教学整个环节安排有序, 过渡自然流畅, 让学生感觉到意犹未尽。

2.2 以流行元素为融合, 吸引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兴趣是吸引学生参与运动的驱动力。基于流行的事物, 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反应, 将当前社会流行的元素融合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其所用,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水平一, 二年级《投掷:正面持轻物素质练习》课堂教学中, 在准备部分, 教师把投掷的核心动作与热身舞蹈结合, 配合当下最流行的风靡全球的《骑马舞》音乐, 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热身效果好, 铺垫效果好, 快速吸引学生进入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在最后身体素质练习环节, 教师把“美羊羊”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卡通元素融入到练习之中, 通过跑投组合练习, 投掷驱赶灰太狼回大森林, 来拯救“美羊羊”练习。

2.3 以问题探疑为导向, 启发学生尝试运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 很多想法。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好奇心, 好问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去尝试与本课教学有关的、与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有关的动作练习中, 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如果已经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去练习, 在练习体验中寻找答案。如在水平二, 三年级的急行跳远, 在落地缓冲练习中, 学生遇到脚后跟或前脚掌落地的问题, 教师就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运动练习,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3 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策略与建议

3.1 基于教材内容的研读能力, 挖掘教材价值功能策略

根据体育新课程动态发展的要求, 要关注教材教法的研究, 注重对学法的指导, 提高教师对教材理解能力, 重视学科的特征和规律,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教材的研读,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点,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基于教师教的角度,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让学生学得扎实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都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这样教师就会去了解学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用心教学、深层次反思, 努力去克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和“教学安排蜻蜓点水”的问题,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层面上不再出现“学习方法手段脱离教学目标”、“没有教与学的过程”的问题, 每一堂课要力争解决实际问题, 多考虑学生的“学”。

3.3 基于学生学的角度,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是为目标服务的, 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如教师围绕篮球投篮、足球射门的兴趣点, 设计一些有针对, 围绕教学目标的练习手段、增加学生练习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兴趣度。在练习方法和手段方面,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 采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练习重在变化的;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措施,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以赛带练、小组合作竞争等形式, 增加学生练习的参与度。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用及时口头表扬、心理暗示等等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根据血素个体差异性, 可以采用梯度性目标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等等。总之, 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 从学生学习兴趣点角度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 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4 结语

总之, 运动参与是作为四大学习方式之一, 运动参与学习方面的设置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性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运动参与具有很重要的载体作用, 只有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 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才能充分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的习惯。

摘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 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从目标引领内容, 内容激发运动参与兴趣、激发参与运动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策略与建议角度来探讨学生的运动参与问题。

关键词:有效激发,运动参与兴趣,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8

一、结合学生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调动运动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在身体的形态、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在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出现。男女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了不同的兴趣和选择: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田径、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韵律操、舞蹈、羽毛球等。此外,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男女生都会对一些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像支撑跳跃、滚翻等,至于竞赛类、娱乐类、游戏类的运动项目在整个中学时代都深受学生喜爱。因此,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强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项目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材的选择一切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二、变换教学形式,体验成功乐趣,培养运动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就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运动的乐趣。

1. 运用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与强度。将学生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设置相应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上升下降,从而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失败与成功。例如在教授跨越式跳高时,预设不同的高度,使学生在练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随时调整组别。又如在练习耐久跑时将学生按层次分成A、B、C组,学生根据体能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别,这样学生都能在体验成功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2. 运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教学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练习、交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们彼此激励,互相配合,共同提高,既能充分调动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内在潜能,在尝试、失败、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3. 运用启发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演示并启发学生:“方形和圆形物体什么情况下会滚动,哪个更容易滚动?”这样,学生很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感环境,体验快乐体育,激发运动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情感活动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应该说:情感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润滑剂。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以一颗真诚的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此外,有意识地利用场地、器材,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情境场面,将教材内容寓于这些活动情境中,也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总之,愉悦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适当开展竞赛,享受快乐体育,提高运动兴趣。

体育竞赛是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学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荣誉感、表现欲,教师巧设竞赛,便能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加强,例如个人与个人比高、比远,小组与小组间的比快、比反应,男生与女生间的比质量、比作风,等等。强强对抗、强弱追逐等练习项目,可让每个学生在“大显身手”的同时,在竞争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参与运动的兴趣。

教师在组织竞赛时,选择的竞赛内容要新颖多样,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在教授篮球“原地运球”时,教师先让学生比控球能力、比运球数量,基本掌握后比花样运球。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运动兴趣也会持续高涨。

此外,教师在组织竞赛时还要合理运用规则,在公平的比赛竞争中,尽量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在竞赛结束时还要及时进行小结和讲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愉悦。

五、合理运用评价,营造快乐氛围,保持运动兴趣。

教师正确而适宜地运用表扬、鼓励和提示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会使学生产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情感反应,从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当看到的是,中学生毕竟还很稚嫩,在运动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何况学生的知识能力均存在着差异,自控能力也不一样,要想使学生保持运动兴趣的持久性,教师就需要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学、会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的兴趣”。然而,学习兴趣的获得总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运动兴趣,努力打造快乐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04)

[2]刘桂娟.浅说兴趣与体育教学[J].教苑荟萃, 2009, (18) .

[3]王凤林.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9

一、爆发力

爆发力指的是学生在接近临界点时所表现出的潜力,在体育能力上,一般认为是突然性的,偶然性的超过平常训练的能力,而在田径教学中,短距离跑就是培养学生这一爆发能力的最好方式。短距离跑虽然路程短,时间短,但这一看似简单的田径项目却包含了非常多的可变因素。比如预备跑时的姿势、跑步时的姿势(如脚掌离地的距离、步与步之间的距离、摆臂的力度与距离等)、跑步速度、 冲刺瞬间的速度、跑步时的情绪等,任何一个因素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推动短距离跑步花费的时间,表现于外就是在冲刺终点线前的爆发力。为了更好地借助短距离跑来培养学生的爆发力,教师可以尝试循序渐进地缩短短距离跑的时间限制,辅之以语言鼓励,手势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力。

二、持续性

持续性指的是坚持的态度与持久的能力,在体育训练上,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体育训练、运动习惯的坚持。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讲, 面对着繁重的课业与紧凑的课程,加之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不少学生都会在无意识中缩短日常体育运动的时间,甚至大大减少了体育运动,表现于外就是没有持续性地坚持体育锻炼。其二是运动项目的练习时间。就是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能够坚持多久。持续性这一体育能力对学生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坚持学习并学好一项体育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可以借助田径项目中的中长跑来进行培养。一般认为,中长跑是田径项目中相对枯燥无趣的项目,除了花费时间长,可变性技能少外,还与它的重复性与单调性有关。为了有效地发挥中长跑对学生持续性这一体育能力的培养价值,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播放音乐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每一个小阶段(如200米、400米、600米等)设置一个冲刺点(其目的在于化长距离跑为短距离跑),以鼓励学生在不断“冲关升级”的过程中完成挑战。

三、协调力

体育锻炼最浅层的价值就在于活动手脚,疏通脉络,顺畅神经,表现于外就是手脚配合,肢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它对于动作复杂的体育技能来讲尤为重要。而田径项目中的掷铁饼、掷链球、掷标枪、推铅球等运动就是最适合的培养项目。以掷铁饼为例,它需要学生对铁饼被掷起来时的高度有预判,这考验学生的腰部摆动幅度。需要学生对铁饼被掷起来后在空中滑行的距离有预判,这考验学生的肩部摆臂幅度与手部力量。与掷铁饼类似的掷标枪还需要小距离的助跑,这对学生的短距离跑步速度、幅度等也是一项考验。由此可见,掷铁饼、 掷链球、掷标枪、推铅球等项目对学生整个肢体动作的协调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这一项目价值,尝试分解教学,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身体运动的部位都进行分开讲解,专项练习,并在各个项目都得到强化后统一衔接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动作连贯程度。

四、柔韧性

体育训练通常意味着力量训练,它通常给人高强度的感觉,致使部分学生容易忽视体育能力中的柔韧性,而这往往决定着学生在训练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容易受伤,是否能够巧妙地规避运动风险, 因此,柔韧性也是一种重要的体育能力,而这可以借助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等来训练。 以撑竿跳高为例,在身体越过横杆的那一瞬间,其前后会经历引体向上、摆体翻转、举腿跨越、腰部转折等若干个动作,每一个动作的发力点都各有不同,要恰如其分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除了协调力外,还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一体育能力,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如逐级地提高栏杆的高度等),由近及远地拉长练习范围(如不断拉长跳远的距离), 从易到难地慢慢培养学生的肢体柔韧性。

五、负荷力

负荷力指的是所承受的重量,在体育练习中, 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实实在在的负重训练,即身体所承受的压力(如哑铃)。其二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因体育练习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感所承受的压力(如女生在有时间限制的中长跑中常常会发生的脸色惨白、呕吐、脚软等不良生理反应),而这几乎是包括田径项目在内的所有体育项目都能够锻炼到的体育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时,不论是哪一个项目,都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负荷力进行培养。具体来讲,在身体层面,教师可以通过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如缩短间断性休息时间,举办班级友谊竞技比赛等),提高达标要求 (如缩短跑步的达标时间、提高撑竿跳时的横杆高度等),增加项目动作完成的复杂性(如在跑步前要求完成指定动作等)来实现。在精神层面,教师可以通过分数等来给学生施压,“逼迫”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进行自我督促式的自觉训练。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10

1 调查方法

选取某高校2013级340名排球选修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男性158名,女性182名。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理统计法对其进行调查。

2 调查结果

运动损伤原因及其常见损伤部位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常见部位

首先肩关节;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可以完成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环转七种动作。大学生在进行排球运动中,较弱的肩部力量不能准确扣空球,上肢动作僵硬,直臂下压扣球,从而损伤肩部韧带,严重时可产生撕裂伤。肩关节会因频繁扣球其转肩活动会超出活动范围,在结节间二头肌长头肌腱横向滑动及有时局部负担过重,从而反复摩擦肌腱的腱鞘,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其次膝关节;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上述三个部位紧密联系韧带、关节外部的肌肉、肌腱和关节束。此部位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排球相关基本动作要屈伸和扭转膝关节,使其处于半屈曲位(130~150°),从而准确发力,然而此位置恰巧是解剖生理弱点,会相应减弱关节稳定功能且关节有轻微的内外旋,胫腓骨和股骨之间不断相互摩擦,进而损伤膝关节的髌骨、半月板及韧带。第三踝关节;踝关节又名距骨小腿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支撑其稳定性主要来自两侧韧带,内侧韧带是一束叫宽厚的三角韧带,外侧韧带相对于内侧韧带,承受力不如前者,再加上足内弓作用力指向外侧,无形中增加踝关节潜在的不稳定性。有时踝关节的扭伤还来自不正常的脚内翻或外翻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内侧副韧带是排球运动中最容易导致踝关节损伤的部位[1]。许多学生存在最明显的错误为右脚尖的转幅度过大,右脚足尖在蹬踏落脚时有屈背动作,此时踝关节已经不处于正常的解剖体位,从而拉紧内侧韧带处并挤压外侧韧带,十分容易损伤踝内侧韧带。

3.2 引起损伤原因

(1)缺乏损伤预防意识;当发生运动损伤时,一大部分原因与教师、学生没有牢固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认识有关,即便有也只处于表面阶段。在平时排球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忽略最多的部分是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过于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和战术教学。再加上排球运动技术复杂,学生在训练中要完成大量的跳跃和移动,尤其扣球联系中,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损伤预防,最常见的是随意让排球滚至网下,会极有可能导致扣球的同学在跳跃时踩到球上,从而造成膝关节或踝关节扭伤,严重腿部骨折。

(2)技术不规范;排球运动具备较强的复杂多样的技术特性,每项技术都有不同的动作技巧和结构变化,避免发生运动损伤的前提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然而在排球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发生运动损伤,和没有准确掌握排球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若在实际练习中,忽视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不能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长期以往会下意识形成错误的条件反射,进而违背技术动作和人体结构系统的和谐性。十分容易损伤机体组织。如发球用力顺序不够规范和合理,会损伤手指关节或被球集中,若学生不能正确完成后引、缓冲等垫球的准备姿势,而是将球直接用力垫出,轻者手臂淤青,重则会有严重的闭合性损伤。

(3)心理素质欠佳;我国排球运动心理训练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始阶段,高校大部分排球教师和教练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都不如技术训练。技巧、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是排球教学和训练中的主要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比赛的经验,缺乏良好的赛前竞技心态,心理素质都很差,一旦遇上新奇异常刺激,中枢系统会处于超限限制状态,反应速度缓慢,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发生意外损伤[2]。

4 排球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4 . 1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排球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和技术机能是必然的,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预防意识,让其了解运动损伤的产生机制和危害性,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提高排球技,战术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于预防运动损伤。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预防运动损伤思想,掌握科学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发生运动损伤。学生在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同时要服从教师统一安排,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也有利于避免发生一些意外事故。

4 . 2 规范排球基本技术

排球技术指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运动员采用各种合理的击球动作和完成击球动作等配合其他动作。对于排球教学来说,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表现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排球基本技术动作,才会避免运动损伤。然而若技术不准确,引起运动损伤是必然的。所以,教师更应注重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急于求成,以免因事与愿违导致学生受到意外损伤。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运动量,正确认识和处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关系,科学训练,减少局部负荷[3]。

4.3 强化心理训练

虽然高校学生经历了初中、高中学习阶段,但心理素质还未成熟,所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可采用团体训练的方式。一般在学校中,团体是自然存在,受教育者都有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和困扰,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更关注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因此,团体训练更适用于改善大学生情绪,掌握开发心理潜能和基本技能。

5 结语

总而言之,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是必然现象,学生在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率极高,多发于肩、膝、踝关节等部位。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心理素质欠佳,技术动作不规范或错误,准备工作不充分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高校排球教师应结合常见运动损伤部分及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率,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摘要:高校开展排球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每件事都具有两面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是必然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排球技术动作,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强化专项技术练习,针对常出现运动损伤给予正确有效地预防措施,从根本上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提高排球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定向运动;开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各科教学中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这一点,符合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导向。由此,中学体育教学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上述要求,便成为目前创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中学体育的功能,历来被定位于: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以及坚强的意志。考察该传统定位,发现:其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忽略了形成学生集体精神的要求。因此,目前看来该传统定位存在严重不足。

现阶段为何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这应是目前学生本身缺失,以及未来职业需要使然。作为90后的中学生,缺少形成集体精神的天然环境;并且,随着我国产业化内部与外部分工的不断深化,关乎员工岗位协作的能力要求,逐渐被企业所重视。由此可见,针对中学生现在的人格缺失,以及未来的岗位职业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便不足为奇了。

本文以“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定向运动的开展”为题,初衷就在于:对培养中学生的集体精神,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定向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定向运动属于社会体育项目,其可以被理解为:利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其它户外场所进行。

定向运动一般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该运动首先具有竞技性,因此,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因此,又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集体精神。

综上所述,对定向运动项目的引入,显著改变了目前中学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1)充实了教学内容。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如:按照热身活动、体育项目的练习、学生自由活动等顺序开展。然而,通过增加定向运动的教学内容,就能使整堂课围绕着该活动的项目来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2)优化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导向。正如上文所述,对体育课功能的传统定位,主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培养。通过分析知道,这种功能定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定向运动对学生集体精神的培养,便实现了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功能导向。

二、定向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

在深刻认识定向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之后,就需要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对其进行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关注场地与活动项目这两个关键要素。同时,体育课的课时也是有限的,这就从时间上约束了场地与项目的确定。

(一)场地确定

根据定向运动的定义可知,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其它户外场所进行。而这些场,地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学校范围内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来进行。定向运动通常采取团队为单位,所以,可以考虑以“学校操场到学生宿舍楼”为活动带来进行。这有几个优点:(1)活动区域控制在学校范围内,方便教学以及能保障学生的安全;(2)活动的距离能够得到满足,团队之间在竞赛时,有条件设定不同的路线。诚然,也可以将场地设在操场到教学楼之间。但是,主要考虑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所以不采纳。

(二)项目确定

在项目的确定上应把握几个原则:(1)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偏好;(2)项目内容不复杂;(3)项目实施没有风险性。因此,根据定向运动的内在规定性,可以确定:寻宝,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即,将需要寻找的唯一物件,预先放在终点的某个位置;各团队在不同的路径上根据提示进行寻找;最先找到物件的团队为胜利方。该教学项目,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提示方式以及提示内容,来变化“寻宝”的活动内容。因此,就能在不断变化中,将该活动不断开展下去。

三、定向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范围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含有信纸,标有下一封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那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定向运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

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四、小结

本文将定向运动引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之中,目的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学生的人格缺失,以及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协作要求,而对传统体育功能定位进行优化。在开展定向运动前,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活动区域;其次在于对活动项目的选择。其中,关于活动区域,本文建议设在操场到学生宿舍楼之间;对于活动项目的选择,可以采取“寻宝”的活动方式。该方式满足几个原则:(1)符合中学生的兴趣偏好;(2)项目内容不复杂;(3)项目实施没有风险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规则评价的公正性。可以通过变化信息提示的形式,来变化“寻宝”活动的开展。最后,本文对此就算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吴长青.论高校体育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评价[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2]王仲华.探究式教学在体育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6).

[3]段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刘谦.谈学校体育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运动员学生教学 篇12

关键词:运动处方教学,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 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 其特点是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运动处方教学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个体身心素质, 将运动处方这一形式贯穿于校内外、课堂内外加以实施的教学过程。

2004年6月, 教育部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 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 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包括19个大类, 78个二级类, 532种专业。在本课题开展过程中, 笔者选取了5个专业试验班, 建立每个学生的健康档案,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及就业方向所需的劳动能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运动处方体育教学, 旨在探讨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公立、私立高职院校的2008级5个专业共计462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在5个专业中各选取1个实验班、1个对照班, 开展常规教学和运动处方教学, 如表1所示。

(二) 研究方法

调查法走访21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咨询专家意见。在试验前后对5个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班的统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 对实验班、对照班的统计数据实施横向对比。

(三) 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目的论证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改善高职学生身心素质,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实验周期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 分两个学期进行。

实验组织形式根据专业划分、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劳动的特点, 选取5个专业共462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建立班级学生健康档案, 展开试验教学。

结果与分析

(一) 各专业运动处方教学实施情况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建筑内给水排水、供热通风、空调制冷、各类电气设备的施工安装、运行管理与维护、工程监理及中小型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内给水排水、供热空调、各类电气方面等设备安装的专门技术。 (3) 就业面向。担任水、暖、电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 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4)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从事桥梁、建筑施工职业的人经常要在高空中作业, 要有很好的机体前庭器官的稳定性、高空平衡能力、悬垂攀爬能力、身体敏捷能力等。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应性练习, 如单杠悬垂摆动、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屈臂伸、平衡木走跑跳, 以及爬肋木、爬绳、爬竿、头手翻、手倒立等内容, 同时结合与之相关的娱乐性较强的休闲体育运动, 如轮滑、健身操等, 还可传授保健型项目, 如表2所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专业核心能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管理。 (3) 就业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4)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从事车工、铣工、铆工、锻工、焊工、钻工、切工等职业的人, 干的大都是需要上肢力量的体力活, 要求有很好的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肌的力量, 注意平衡能力, 下肢静力性耐力和上肢的协调、准确性, 目测力、注意力。在教学中, 根据这些职业劳动的要求, 可重点发展这方面体能的适应性, 安排举重、哑铃、乒乓球、单双杠、射飞标等项目的练习, 同时学习休闲健身运动项目, 加强学生自我放松身心的辅助练习, 如表3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硬件接口的设计与编程, 计算机硬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运行操作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专业核心能力。硬件接口的设计与编程能力,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计算机硬件的安装、配置能力。 (3) 就业面向。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 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发、系统管理、技术维护和运行等技术或管理工作。 (4)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工程类职业的人员, 要求有很好的手指协调性、动作准确性、触觉敏感性、注意力专注意识及反应速度等。在体育教学中, 要侧重发展手指灵敏反应方面的能力, 可采用篮球两手腕间弹拨、运球练习, 排球上手传球练习, 乒乓球多球接发球等训练。针对需要伏案工作的职业, 可进行专门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健身操等辅助性训练, 如表4所示。

物流管理专业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 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 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专业核心能力。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能力。 (3) 就业面向。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经营管理岗位。 (4)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从事物流职业的高职毕业生, 干的大都是体力活, 要求有很好的肩带肌、躯干肌和四肢肌等大肌肉群力量。在教学中, 应根据职业劳动的要求, 重点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可安排推物、举重、负重下蹲、单双杠、器械练习等项目的适应性练习, 同时积极开展保健放松、休闲运动项目, 如表5所示。

旅游英语专业 (1)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旅游专业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 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旅行社管理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专业核心能力。较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较强的组织和应变能力, 独立分析、处理导游过程中有关业务工作的技能。 (3) 就业去向。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企业接待部门。 (4)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从事旅游职业的人, 经常要穿梭于天南海北、名胜古迹之间, 要求员工要有很好的耐力素质和方向辨别能力, 在教学中, 可进行郊游远足、定向越野、中长跑、登山和过障碍等方面的训练。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体质, 更需要体育表演、运动损伤保健方面的知识, 同时应加强体育游戏的创新能力, 如表6所示。

(二) 运动处方教学课堂实施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应根据专业劳动特点、学生个人差异及项目的共性, 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小处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处方。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带领其他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各小组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组织方法和学习形式。

通常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为:教师查看学生的健康档案→结合学生体质、兴趣、个体差异通过互补 (或竞争等) 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项目 (适应型、保健型、休闲型) 组合成运动处方→各小组讨论选择运动处方→小组实施处方前, 教师就处方开展过程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实施运动处方教学→师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可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组合,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 开出课外运动处方, 帮助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体育锻炼, 实现课堂小组处方与课外个人处方的有机结合。

(三) 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深刻在新学期开始, 学校就应对新生开展专业教育, 但大多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专业只有感性的认识, 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是朦朦胧胧。通过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的强化和对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讲解, 78.8%的学生认为通过运动处方教学, 使自己对专业的认识更深入了, 而在非处方教学班, 这一认同度只有11.3%。因此, 实验班的学生能够将体育学习的目标与自我发展的方向结合起来。

专业劳动能力得到发展234名实验班学生认为, 通过运动处方教学, 自己对专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认识更清晰, 在课内外运动过程中, 能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体能素质的储备锻炼。而对照班学生对职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缺乏认识, 但能感觉到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十分重要。有201名 (占85.7%) 实验班学生认为经过一年的运动处方教学, 提高了身心综合素质, 改善了专业劳动能力, 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占22.4%的对照班学生认为即使没有体育课, 自己也会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运动处方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如表7所示。

校园休闲体育文化得以加强在实验前建立健康档案时, 学生“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的平均值为2.6项, 实验后平均值为3.4项, 即学生喜欢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加了。问卷统计显示, 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 (含3次) 的占43%, 是笔者进行数据调查前的近两倍 (23.2%) , 说明学生课外参与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增加了。经过一个学年的运动处方教学, 实验班有59人 (占25.2%) 参加了健美操俱乐部, 有42人 (占17.9%) 参加了棋类协会, 有30人 (占12.8%) 加入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俱乐部或院系代表队;而对照班的学生同比参与度不超过10%。运动处方教学不仅可在课堂中得以实现,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 开出课外运动处方, 帮助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体育锻炼, 实现课堂小组处方与课外个人处方的有机结合。

结论

体育运动、休闲、保健可以实现一体化结合每个运动处方的设计都兼容了适应型项目、保健型项目、休闲型项目, 学生选择的范围广、难易度容易把握、娱乐性强, 每次课堂都如体育乐园, 集健身、娱乐、终身体育于一体。在体育教学中讲解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人体结构、生理方面的知识及一些突发伤、突发病的应急处理知识, 如扭伤、中暑等, 可以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 实现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考核方式更符合实际运动处方教学是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及自我锻炼方法的掌握为根本, 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因此, 以完成运动处方教学的效果和自我体质改善作为考核标准, 学生始终是主体, 满意度提高。

体育教育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运动处方教学特设的许多运动素质锻炼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培养上, 如运动中的快速反应、耐力、动作协调配合、注意力和观察视野等, 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未来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运动处方教学应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过程中, 应特别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意志及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精神, 要选择与职业特点关系最密切、最适合职业体能要求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 使之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本课题的研究仅立足于广东省的高职院校, 由于条件的限制, 研究范围较小, 探讨的理论深度还不够, 试验中的监督和指导力度也不够细致, 对高职院校采用运动处方教学的诸多问题的探讨还不够透彻。同时, 由于开展运动处方教学对体育师资和运动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 笔者仅做了力所能及的探讨,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力争将该教学方法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使其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黄中益, 等.职业指导三元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教育论坛, 2005, (12) .

上一篇:电子产品的奢侈营销下一篇: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