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通用12篇)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1
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是(男子)1500米,400米如果跑不进48秒,就很难达到高水平。同样,跑(女子)800米,400米跑不到46秒以内,也几乎达不到世界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速度的重要性。因此,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要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那么采用什么手段方法更能有效地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运动员在比赛中速度的实际变化如何?在耐力跑过程中是否重视了速度问题?我根据在学习和训练实践中的一些训练体会,对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训练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与同行共同探索。
一、速度训练接近了短跑训练要求
要培养速度较高的中长跑后备人才,首先,必须在速度训练上下功夫。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速度发展的“敏感期”,这一时期提高和注意速度的训练是有实际的战略意义的。在训练中应侧重于速度及速度耐力的发展,以短为主,长短结合,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应接近短跑训练的内容,但要强调的是速度训练不能脱离中长跑的特点,在安排上既要考虑绝对速度的提高,又要结合到专项特点上。其次,速度训练必须重视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到在肌肉兴奋性较高、机体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速度性的专项和素质练习,效果较好,同时对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锻炼,以及对能力与技术的结合都有好处。几年的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和安排是适合中学生运动特点的,对迅速提高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与速度耐力水平确实有效。如我校中长跑运动员张晓英(女)没有接受过训练,2005年9月入校时的100米成绩是16秒80, 400米成绩是1分21秒,经过不到三个月的训练,100米成绩达到15秒10, 400米成绩达到1分14秒。2005年12月在我校参加普宁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800米、1500米比赛,双双夺魁,1500米的成绩一般,但在其副项800米比赛中发挥了自己的速度优势,跑出了2分43秒的成绩。从张晓英的短时间训练过程中我感到,速度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是获得优异成绩,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速度训练应贯穿中长跑训练的全过程
速度耐力是中长跑的核心,而速度则是速度耐力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抓住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现代中长跑比赛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变换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具备途中不断加速的能力,有些段落必须以无氧代谢为跑进动力的供能来源。由于速度的变化,中长跑比赛的无氧过程不是在最后冲刺阶段出现,而往往是在整个跑动过程中。因为无氧代谢参与的比例加大了,要想发展糖酵解供能能力,就必须使运动负荷达到一定强度,这也是提高运动员抗酸、耐酸能力的最佳方法,所以速度训练应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三、耐力跑训练要有一定的速度来约束
虽然中长跑项目的基础是耐力,但用什么速度来跑是个关键问题。以往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耐力普遍采用大量的低强度的越野跑或场地跑等手段。实质上这种低速跑对运动员的心肺器官刺激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和有氧代谢的目的,而且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发展中学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跑要有一定的速度来约束,如女队员每千米的跑速达到4分20秒—4分40秒之间,跑距在6—8千米,脉搏控制在160—170次/分之间,这种脉搏从生理生化角度讲,能增大运动员的心容量,是刺激线粒体代谢的最适宜的强度范围。文献资料表明,人体处于这一区间运动时,每分钟心输出量接近最大,摄氧量也最大,而最大摄氧量是评定人体耐力的最主要的指标。所以,中学中长跑运动员在耐力跑训练中一定要强调有一定的速度(恢复跑除外),特别对16—17岁经过2—4年训练的运动员来说是很必要的,即使早操的训练也不能忽视这一要求。
四、“速度节奏化”技术应抓早抓好
现代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是:在保证最佳步长的基础上,高频率、快节奏、重心波差小、重心平稳、放松省力的技术。在比赛的全过程中,突出表现在频率快、节奏明显,可称为“速度节奏”。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训练当中,应抓早、抓好完整技术教学训练这一环节,在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化、节奏化、合理化,平稳省力,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用力顺序、结构方向,等等。只有扎扎实实地抓早抓好“速度节奏化”技术,运动员才会逐步形成和达到优秀中长跑运动员所具备的长时间、高频率、节奏快的奔跑能力,为进入成年时期创造更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专项速度基础。
五、加强后程跑的心理、意志品质的训练
中长跑的后程冲刺跑不仅仅是讲战术、拼体能、比技术的过程,它对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更是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在平时训练中经常对学生采用比赛强度和接近比赛强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变化多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吸引和提高学生的专项训练兴趣。利用中学生好胜心强、敢于竞争、不服输的心理特点,采用教学比赛、游戏和多参加正式比赛等方法来增强中学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中学生中长跑速度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到成效的,教练员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刻苦训练来不断提高,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要指导学生认清衡量一个运动员成绩和水平的标准,中长跑的技术、战术、心理、后程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练员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对学生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中学生中长跑速度的能力,使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满意的名次。
摘要:目前, 各中学都普遍开展了田径课余训练, 在田径课余训练中, 中长跑训练开展得较为普及。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直是教练员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只有具备较高的速度素质和良好的速度耐力, 运动员才有可能在比赛中战胜对手, 取得良好的成绩。当今的中长跑比赛往往都是到达最后的几十米或几米名次才见分晓, 可见速度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训练,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杰晨.中长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0.
[2]刘江南等.美国田径训练指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8.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2
一、思想指导
为了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让全体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我校师生于2012年11月27日下午14时全面宣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宣传了阳光办[2012]012号文件及普教科[2012]327号文件精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决策部署。
我校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积极响应和落实,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宏扬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风帆。通过开展冬季长跑活动,不仅磨练青少年的斗志,召唤了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陶冶思想品德,而且促进智力发育、增强体魄,有效的提高耐力素质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养成“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良好的习惯,全面推动阳光体育和快乐校园体育同行,把每天1000米冬季长跑活动同“两操”有序地进行,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加强我校体育工作,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唯一标准。现在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1)、认真组织,提高认识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常抓不懈,处处落实,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联系起来。为了落实到位,学校成立了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罗堂菲 副组长:张 莉
成 员:罗兴富、王明兴、田剑波、陈 武
组长为活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项活动日常工作的部署、实施和督导,各组员协助副组长负责活动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从而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活动有序、安全地开展。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每周班会课上班主任及体育老师定期进行了宣传、布置。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板报和广播宣传,使同学们饶有运动兴趣,集体感等充分被激发,也激活了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2)、落实部署,加强督导
1、我校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开足体育课,保证课时,严禁教师挤占、调换体育课,保障学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促进师生相互监督。
2、利好大课间,各年级分层次地开展各种主体活动,如本学期,一二年级开展韵律体操活动,三四年级开展跳绳、跑步活动,五六年级开展篮球、羽毛球活动。每项活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分管体育组教师做好记载。
3、落实“两操”,我校充分利用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契机,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冬季长跑活动和保护视力的意识,让学生科学用眼,劳逸结合。
4、注重安全实效,摒弃安全隐患
⑴注重安全教育和体育卫生教育,按顺序开始跑步。做到“安全我第一、健康我快乐、文明我先行”的良好秩序。
⑵班级之间应间隔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严禁说话、打闹,推、挤、撞等现象发生。
⑶在跑步过程中每个学生应听从教师和体育委员的口令指挥,要求队伍整齐,步调一致。
⑷班主任要做好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调查,对因身体原因而不能参加长跑的学生,班主任应做好工作,并安排好该学生的活动。
⑸各班级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长跑计划,加强长跑活动的技术指导。
<三>、精心策划,内容丰富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暑期及节假日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结合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学校开放了校园各种教育阵地。
1、每位同学按照“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我真棒、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积极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
2、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赛活动。跳绳比赛、篮球对抗赛、拔河等韵律操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让学生明白团体力量和健康都不容忽视。活动期间,我校分年级班级进行“跳、踢、跑”活动。按照事前的计划,各个班级的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学生跳绳踢毽充满精神,趣味往返跑活动精彩纷呈,活泼身影跳跃奔腾生命的活力昭然于眼前。
3、学校还提倡学生与家长、同学、邻居、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加全民体育锻炼活动、趣味游戏活动,增强天天锻炼意识,养成运动好习惯。
由于活动的安排比较周详,落实的较好,使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阳光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并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巩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广大师生深深地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展现自己的活力。今后,我校在阳光体育运动将进一步细化工作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爱好,培养了团体协作意识,让学生们认识健康,追求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形成全校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良好风气,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有力地促进我校体育工作。
二、宣传报道
我校充分利用阳光体育网站平台同社会互动,积极宣传、加强校园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及广播报道长跑活动情况。每个星期发布学生参与数、跑步里程、长跑日记等开展活动的相关信息及图片资料,并积极进行网上注册及参加网站各种活动,及时有效把长跑活动内容网站发布信息和进行参与互动交流。
三、活动评比,表彰优秀个人
冬季长跑活动已圆满结近尾声,据统计我校学生冬季长跑的总里程,学生各项健康指标显著提高,身体素质达标,成绩良好态势,参与范围广泛无安全隐患,营造出一个校风正、学风浓、秩序好、校园美的读书育人意境,衬托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文明校园健康体育融合一体。
运动员中长跑体能训练研究 篇3
关键词:训练方法 训练原则
一、前言
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都指望自己跑速能胜人一筹,以便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取得最终比赛的胜利。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速度能力,中长跑运动员一定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必须的体能训练。本文从理论角度,全面地分析中长跑运动员速度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结合训练实践,提出几种中长跑体能训练的方法,期望对提供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
二、体能训练应重视均衡发展的原则
在中长跑训练中,首先必须注意肌肉群平衡发展,偏重于某些肌肉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肌肉的不均匀性,导致肌肉损伤。从运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如果驱使运动员身体向前移动的肌肉群经常活动,那么它们的体能就会得到提高,而且也会变得更加结实,反之,如果不经常活动,那么它们便会变得松弛无力。这些肌肉群松弛无力,身体就无法保持正确身体姿势和正确的跑步技术动作。
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员要注意均衡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和体能喻为三角形的三个均与中心点保持平衡的角,当抬高其中某一个角时,其余两个角便会处于较低的位置,若同时提高其中两个时,另一个角也会处于较低的位置。总之,同时抬高三个角是很难的,但却是必须有,通过维持耐力、速度和体能的均衡发展,运动员就能加快提高体能训练身体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认识耐力、速度和体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体能训练课中,应把体能训练、发展速度、柔韧性、灵活性、伸展能力等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动作幅度缩小。体能训练课后要进行整理活动,包括以娱乐活动形式进行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练习,以便能维持高水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三、体能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体能素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快速体能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大量的资料表明,尤其德国运动专家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长跑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是骨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外,还必须有同水平的体能素质,尤其是速度体能。例如,埃塞俄比亚名将贝克勒在2004年5000M比赛中以12′37〞35创造世界记录和在最后一圈跑出53〞的好成绩就是最好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体能耐力是保障,而要实现这一途径,快速体能训练是其中最佳途径之一。 这就表明,对世界级优秀男子5000米和10000米运动员而言,就是要以不到55秒的时间跑完最后的400米。而对世界级优秀1500米运动员来说,则应以50秒以内的时间跑完最后400米,其中最后200米跑的时间要在25秒以内。中长跑运动员最后冲刺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ATP(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及乳酸供能系统供给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无氧体能。这一事实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专项运动肌群体能好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以较大的步幅跑,而且还能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原有的步长。在力竭性的耐力和速度训练之后,合理的进行一些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恢复体力。
四、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障
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以及运动成绩预测表明,运动员只有成功地实施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才可能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自然跑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法特莱克跑训练法、间隙跑训练和重复训练法等等。
(一)“法特莱克”训练法
法特莱克训练法是瑞典中长跑教练员古斯塔•霍迈尔创造发明的,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从本质上讲,它是指在跑步的过程中加速跑与慢跑交替进行,速度比较随意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在平原、森林、田野、沙地、山地、雪地上进行练习,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
爬山跑训练是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训练成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从字面上来看,山坡跑训练是对身体素质提出的挑战,相当于在跑步的同时还要举起由于重力增加而增加的相当于体重的重量,这使得肌肉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山坡跑训练增加了肌肉的体能耐力。
综合体能训练,也就是在法特莱克跑的过程中把适合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的6-12个体能练习手段组成一个组,再依据不同性质体能之间的相关,给以科学的排序,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间隙的重复练习。例如:第一组合 俯卧撑→仰卧起坐→纵向劈腿→双杠双臂屈伸→屈膝举腿→引体向上→直坐高抬腿→腿外展→腿内收→爬绳→直角坐撑→挂臂悬垂等。第二组合: 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单足跳→单或双足足尖上跳→膝触胸双足跳→挑起转体180度→蛙跳→双足交替跳绳等,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是很高的,接受训练者可以完成耗时20-30分钟的整个组合,这对运动员整体体能素质的协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训练研究结果证明:体能训练与专项能力训练相结合,其每个手段的用力结构与技术结构相一致,对提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有非常显著的训练效果。
(二)沙地跑训练法
沙地跑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益处很多,不少世界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曾将沙地跑作为体能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塞鲁蒂手下的运动员就曾在澳大利亚海港的沙丘地赤脚进行大量的跑步训练。因此,沙地跑训练在原男子1500米跑世界记录(3′35〞06)保持者,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该项金牌得主埃利奥特经历过的训练中占很大的比重。遗憾的是,现在忽视沙地训练的现象很严重。非洲的绝大多数中长跑运动员开始尝试沙地跑训练,并且在环境和体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赤脚进行这种训练,获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沙地跑的训练中,运动员以较慢的速度就能使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同时承受力竭负荷,这也是其他训练不可能具有的功能。因此运动员只要做较少的练习便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果运动员谨慎的对待沙地跑训练,那他们还能在受伤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以多种练习形式进行训练,并且在沙地进行跑步式跳跃练习时,运动员不可能受伤。沙地跑训练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加强壮,从而有利于运动员掌握一种能使跑步动作产生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的跑步技术。而且,在草地、沙地和泥土地上进行的跑步训练具有体能训练的功能。运动员在完成跑步训练后,无须进行太多体能训练来维持各种肌肉体能的均衡发展,只要条件和环境允许,中长跑运动员都应在训练和比赛后,赤脚在松软的地面上进行一些慢跑练习,因为低强度运动中消除乳酸的速度比静止状态快两倍以上,这一点是及其重要的。
运动员长期无损伤,则必定处于训练和比赛的最佳状态,是恢复跑步运动技能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柔韧性的练习
柔韧性对中长跑运动员发挥速度和体能水平至关重要,柔韧性差会限制动作的幅度,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而且还会使神经肌肉的协调减退。不少运动员担心柔韧性练习会使他们的体能受损,正确的柔韧性训练不但不会损失体能,实际使能改善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增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的耐力,特定部位的柔韧性或肌肉体能的发展不平衡,运动员便有可能在比赛中惨败。 一些研究表明,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可改善其周围肌肉弹性和张力。较高的肌肉弹力可导致肌肉能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体能储备,肌肉伸展与收缩能力的提高使肌肉体能增大。最近,澳大利亚大学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肌肉弹力能量得到提高后能否提高运动成绩。实验组进行了为期八周的静力性伸展练习,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柔韧性练习。两组都继续完成他们正常的训练计划。实验组在完成正常训练课后用10-15分钟进行柔韧性练习,他们的柔韧性平均提高31.1%,最大推举(卧推)提高5.4%,专项运动成绩平均提高4.45。而对照组运动员柔韧性、卧推能力和专项能力没有显著性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柔韧性练习不仅能提高关节周围的灵活性,而且能增强肌肉体能,由于肌肉的弹力和张力的改善,使肌肉能更好地利用体能的能量,这一发展对那些运动前肌肉预先伸展的项目特别重要,对那些需要增强肌肉体能而又不能增加体重的项目也是很有意义的。中长跑运动员不需要粗厚的肌肉体能,而是需要“肌肉体能耐力”。形象地说,中长跑运动员需要的肌肉体能,要像鹿一样的肌肉体能,而不需要像牛一样的肌肉体能。鹿的肌肉纤维长,横断面小,收缩能力强,弹性好,快速耐力强。相反,牛的肌肉纤维短,横断面大,快速耐力差,绝对体能大。增强肌肉体能,是对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的柔韧性练习是要他们实际需要的动力性伸展,而不是类似伸开手足躺在地板上的静力性伸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有效,柔韧性 越好,受伤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利用良好的跑步技术进行动力性屈伸练习提高体能。
五、小结
体能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速度与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的发挥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凡阅读有关体能训练的研究文章及这方面文献的人,都发现研究所得结论,更加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愿更多的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老师、科研人员都来进行体能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鸿江等.中长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袁作生等.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新疆师范大学男两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试验前进行过调查, 运动员无任何心、肝、肾疾病。
(二) 研究方法
1.尿十项指标测试:用优利特尿试纸与尿液分析仪, 分别于不同负荷训练后及次日晨收集尿液, 每次取尿10~15m L, 检测机体对运动强度的反应。
2.实验室测试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指标为尿酸碱度、尿蛋白、隐血、胆红素和尿胆原。
二、结果
(一) 尿酸碱度 (P H值) 与尿蛋白 (PRO) 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 人尿液P H值为5.0~6.0。如次日的尿液运动性尿PH值如达到4.0~5.0程度, 说明运动量过大, 运动员在大量训练后应补充足够的饮料。依里夏提·朱玛洪在运动后的晨尿中PH值范围在5.5~6.5, 其中PRO出现三次, 阳性率为33%:阿里木江·阿吉在运动后的晨尿中PH值范围在5.0~6.0, 其中PRO出现五次, 阳性率为零。
(二) 隐血BLD变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 尿液不出现尿隐血, 然而肌红蛋白分子量较小, 可从肾小球滤过。说明在运动量很大的情况下机体的内环境代谢紊乱, 才有可能出现隐血。依里夏提·朱玛洪训练后晨尿的中现BLD次数为零, 阿里木江·阿吉训练后晨尿的中BLD为零。说明教练员在十天的训练中是合理的。经查阅资料可知尿潜血指标个体差异极大。多属生理性血尿, 均能很快恢复。血尿的严重程度虽与运动量、运动强度有一定关系, 但如何控制运动量及评价运动强度则需进一步探讨。
(三) 胆红素、尿胆原变化情况
尿胆原是评定肝细胞的一个灵敏指标, 在运动训练中多用于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数据可知运动员依里夏提.朱玛洪运动后次日晨尿中胆红素BIL出现8次, 阳性率为50%, 尿胆原URO的变化范围为3.38~16.9, 其中阳性率为70%。
运动员阿里木江·阿吉运动后次日晨尿中胆红素BIL出现7次, 阳性率为57%, 尿胆原URO的变化范围为3.38~16.9, 其中阳性率为60%。
三、分析
从跟踪测试的结果看:两名运动员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次日的尿中有尿蛋白, 说明尿蛋白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尽管在不同个体间, 尿蛋白的排出量差异较大, 但同一个体在完成相同距离比赛或承受相似运动负荷时, 尿蛋白量则较为稳定。训练后突然出现尿蛋白显阳性增多, 并一直延续到次日晨或更长时间, 这是机体不适应或疲劳未消除的表现。这要求教练员充分掌握每个运动员的自身特点, 区别对待, 争取将每一位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十天的工作, 我们认为用尿蛋白作为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来评定运动量及运动强度是可行的, 因此项指标不需采血, 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都可应用, 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四、结语
通过对两名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后次日晨尿的测定判断, 说明在比赛前期的运动量适中。而当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 及时补充饮料。当一个星期运动员的晨尿PH值在4~5, 教练员要减少运动负荷, 让运动员有充足的恢复时间。
两名运动员PRO的排出量存在个体差异性, 且呈现出很明显的强度依从性。这就要求教练员掌握每个运动员自身特点, 将每一位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调整到最佳状态。
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篇5
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根据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表明,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加强力量方面的训练.力量训练在对运动员心血管耐力、速度及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发挥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加以阐述,目的在于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作 者:高建林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82关键词:中长跑 力量训练 训练方法 训练原则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6
摘 要 文章针对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体能、技战术训练中易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疲劳现象,得出恢复训练是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与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 中长跑运动员 恢复训练
一、运动性疲劳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冠上了不同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活,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运动性疲劳处理不当,将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连贯性。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是由多因素组成,如: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不同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刺激信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将发生不同变休,这需要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刺激信号。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然而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造成混乱,却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致使选择判断运动性疲劳标准缺乏专门性,最终导致恢复手段缺乏针对性。
(一) 肌体的疲劳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由于肌肉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二)神经系统的疲劳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质,传入的各种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在此做最后的分析与综合,并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实现的人体运动在其调节之下完成。当肌肉运动加强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也加强。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恢复仍不断进行,但依然抵不过消耗量,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疲劳又引起抑制加深,从而制止神经细胞的过度消耗,当局部或大部分皮质细胞因训练负荷负担过重或时间过长,而消耗神经能量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避免神经能量过度消耗。
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与中长跑项目特点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3-17岁之间,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发觉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过程,向高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或向高校输送专业队员。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归属耐力项群。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成功与数百种因素有关,但与以下三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即心血管系统(含血液指标)、下肢支撑器官、意志品质。竞技体育对三者提出极限要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桶水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一块。这三要素是任何中长跑教练员都不能回避的,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任何训练方法的运用都依据于这三要素是否处于良性状态。马俊仁能在中长跑项目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消除疲劳手段较好,较好的疲劳消除手段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三、恢复训练
(一)恢复训练的内容
恢复训练的内容是以恢复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恢复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为基础训练,指在运动员疲劳后的基本恢复过程。其二为心理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耐力跑时出现心理疲劳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其三为针对性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某项素质训练使身体局部疲劳后的恢复过程。基础、心理和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包括具体的内容见表1。
系统的恢复训练已成为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内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将恢复训练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现代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恢复训练、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心理训练的关系
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恢复训练与体能及技战术和心理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运动训练完整的科学体系。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如有人把中长跑训练比作骡子拉磨,一圈一圈不见终点,既单调枯燥,能量等消耗又大,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疲劳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合理地安排练习量和强度,把各种练习有机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并且经常改变训练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延缓疲劳的出现,是促进机体恢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三)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能力。
由于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时间长、耗能大、内容单调,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就应把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例如,在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把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反复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合理地安排在训练课中,并不断变换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同时组织队员到野外进行训练。而对运动员训练后一些肌肉的局部疲劳,采用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电动按摩等手段效果好。相反,对于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的全身疲劳,则结合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等手段效果甚佳。同时,根据运动训练负荷的性质、量和强度。可用综合性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训练中,如果是全身大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承担,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如听优美的音乐、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组合。通过以上这些恢复手段和方法,运动员就能在下次训练之前得到完全恢复。
1.营养手段
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定时定量的服用维生素C,此外,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
2.物理手段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桑拿、蒸汽浴、吸氧疗法等。这些物理手段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的恢复。
3.中医药学手段
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教育手段
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结语
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及恢复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综合的介绍,其目的在于使中长跑运动员,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和强度,不断改变训练环境,采用综合恢复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全面地营养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2]华北区医学院校体育研究会编著.体育保健与健康医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肖洪凡.浅析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及方法[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9).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李宏强.浅析足球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运动营养[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7
长跑不仅是田径运动比赛中比赛时间和距离比较长的耐力性竞赛项目, 而且是动作比较单一, 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 要求大脑皮层能承受较长时间的、反复单一的均衡刺激, 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状态。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质量的物质基础, 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 而心理素质能使两者能够发挥内部动力, 挖掘最大的潜能。因此, 中长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合理的运动技术, 较强的心肺功能,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就需要在赛前把生理和心理调到最佳状态。那么, 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都有哪些呢?本研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使大学生运动员形成良好赛前心理状态的建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全国高校大学生长跑运动员60人, 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均为二级以上水平, 平均年龄20.4±1.03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参阅运动心理学、田径教材, 及各类相关论文和文献资料。
2.2.2、访谈法:咨询全国部分高校专家、教授, 探究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
2.2.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 进行问卷设计, 并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 拟定了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最后确定为正式问卷, 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5, 经征询专家, 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可靠, 可用于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测量。结果表明问卷信度很高, 符合要求。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 采用最大频数组的组中值作为该因子的权重, 并根据各因素子项的权重系数值, 权重系数t≥0.1的因素定义为极重要因素, 权重系数0.05≤t<0.1因素定义为重要因素;把t<0.05的因素划分为一般因素。 (见表1)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因子
3.1.1、竞技能力 (t=0.147)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是运动员赛前心理稳定的前提, 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表2) , 大部分参赛运动员都认为竞技能力极重要, 竞技实力与心理状态成正比, 实力越强, 赛前心理状态越好。
3.1.2、耐力水平 (t=0.115)
长跑需要耐力、力量、速度、技术, 属于有氧代谢范畴, 因此运动员的耐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比赛, 同时也影响着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绝对有信心完成整个比赛, 对整个比赛不会产生畏惧, 更不用担心比赛过程中会因为体力的下降而影响竞技能力, 将会以一种平和自信的心态去完成整个比赛。
3.1.3、运动焦虑 (t=0.105)
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 对当前的和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 积极的方面, 焦虑情绪促进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最大激发潜能, 使运动员在大赛中得以超常发挥的一个心理生理基础。其次, 也有消极的方面, 过度的焦虑会造成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调, 让人意识范围变狭窄, 影响运动的精确度和机体的协调程度, 就会影响成绩的发挥。因此, 教练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刺激运动焦虑水平适当增高, 使之处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 以利于体能的充分释放和达到最佳的竞技水平。
3.1.4、自信程度 (t=0.102)
自信是促使长跑运动员竞技实力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的极重要的因素。自信程度高的运动员在进入比赛后, 不论是体力控制还是战术运用都能做到“收放自如”并能保持稳定状态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通过训练认清自己、认清比赛的本质, 不断的总结每次训练比赛的得失、收获, 才会不断地在思想上和技术及能力上成长和脱变, 从而从量变达到质变, 从根本上丰富比赛经验, 让自己不断成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所做事情的本质, 才能更有把握把事情做成功。
3.1.5、比赛动机 (t=0.053)
比赛动机是推动运动员进行比赛中的内在动力, 比赛动机过强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混乱, 使其运动能力下降, 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良好的比赛动机, 是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分考虑个人的得失及比赛结果容易造成害怕失败、紧张不安或淡漠消极的情绪反应, 直接影响动作技术水平的发挥和导致战术安排方面的失败, 使比赛成绩下降。
3.1.6、运动疲劳 (t=0.049)
动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应性。对运动员来说, 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 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 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由于赛前训练调整计划安排不当, 或由于运动员参赛过多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恢复性训练, 或由于运动员不积极配合, 或自身缺乏经验, 以及运动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状态得不到很好的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 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 抑制过程加强, 参赛时不能进入状态, 达不到适当的激活水平。
3.2、训练情况因子
3.2.1、心理训练 (t=0.112)
长跑比赛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速度、力量、耐力和合理的技术, 更需要运动员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心理状态稳定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取得出色的成绩的经历要以固定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 树立必胜的信心, 要正视自己的实力水平, 对于比赛中出现实力强于自己的选手要有充分的估计, 临赛时就不会担心和过于紧张。只有经过充分的赛前心理训练才能临战不惧,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保证竞技实力的发挥和战术的合理运用, 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2.2、战术安排 (t=0.106)
战术安排要具有灵活性。赛前要根据其它选手的报名成绩, 对运动员的实力水平做出合理估计后, 安排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战术, 使运动员充满自信, 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而且能够针对其强劲对手的实力对自己的战术做出灵活变动。
3.2.3、训练程度 (t=0.103)
教练员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借用高科技监测手段使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训练周期内, 掌握动作的技术和提高竞技能力, 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增强运动员的参赛信心, 使其赛前心理状态趋于稳定。从表三分析得知, 训练程度要针对不同的个体, 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训练程度越好, 成绩也越好。当运动员成绩处于平台期时, 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调整训练方法, 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 重新树立参赛信心, 保持稳定的情绪, 训练程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3.3、外界因子
3.3.1、场地 (t=0.050)
大学生长跑比赛一般是在塑料跑道进行, 那么对比赛场地的适应是相当重要的。运动员适应场地, 一上跑道就会显得兴奋, 动作轻松, 充满信心, 反之, 则会使运动员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 影响比赛成绩。场地与运动员的成绩密切相关。
3.3.2、观众情绪 (t=0.032)
调查表明, 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与比赛的外界观众情绪及其它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紧张、焦虑导致动作僵硬的另一主要原因与周围环境中的教练员、队友及观众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常常也会出现对运动员心理状态产生异常影响, 这必然会影响处于比赛之中的运动员成绩。所以, 运动员赛前要根据教练员的指导,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受外界观众情绪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3.3、环境与气候 (t=0.020)
环境与气候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一个因素。良好的环境与气候会使运动员的心情显得舒畅, 对于比赛充满信心, 把比赛当成是一种享受。无形之中缓解了运动员的比赛压力, 使之能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参加比赛。
3.4、结论与建议
3.4.1、结论
3.4.1. 1、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的好坏。
3.4.1.2、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极重要因素有竞技实力、耐力水平、心理训练、战术安排、运动焦虑、训练程度、自信程度;重要因素有比赛动机、场地器材、身体疲劳;一般因素有观众情绪、环境与气候。
3.4.1.3、对竞技实力和耐力水平是长跑运动员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是影响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极重要因素, 没有竞技实力和耐力水平就不可能形成赛前良好的心理状态。
3.4.1. 4、长跑运动员赛前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是科学、合理、有效, 综合、利用各种因素的结果。
3.4.1.5、保持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稳定是获得比赛成功的基础, 是长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内在实力, 只有通过训练, 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逐步形成。
3.4.2、建议
3.4.2.1、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对对竞技实力, 只有具备雄厚的竞技实力和体能实力后, 再结合心理训练和战术安排才能逐步获得赛前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2、心理训练必须结合比赛情景, 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处在比赛氛围中, 把完成训练当比赛, 使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成绩做到心中有数, 主动发现在完成训练任务时每个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熟悉完成比赛距离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正规比赛时, 仅仅看成是一次平常训练, 从而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 有利于发挥出运动水平, 取得优异成绩。
3.4.1.3、明确比赛任务, 树立必胜的自信心, 确立合理的比赛目标, 这样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保证比赛顺利的完成。
摘要:以全国高校大学生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 为大学生长跑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取得最佳的比赛成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因素
参考文献
[1] (德) 迪特.海克弗特, (美) 查理斯.D.斯皮尔约格体育运动中的情绪及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专业委员会, 1989, 276-227
[2]黄希斌.浅析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训练[J]福州师专学报, 1998, 1
[3]王强, 彭铃群.影响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4]刘淑慧.自强.自信.自控--讨论瓦伦达心态与运动员在赛前心理准备[J].体育科学, 2001, 21 (6) , 74-76
[5]权德庆.《体育统计》[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6]高键, 王选艳, 胡静萍.对我国优秀冰雪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7 (6) , 32-33
[7]邓树勋, 洪泰国, 曹志发.《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浅谈学生长跑运动中的节奏训练 篇8
关键词:长跑运动,节奏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中长跑项目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田径项目,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不少学生经常抱怨跑来跑去成绩总是提不高, 由此而怀疑自己已经没有潜力可挖。其实, 中长跑作为一个体育项目, 它不仅要练习者拥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注意练习的方法。
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一个假设:如果你在一个300米操场上跑一个3000米 (10圈) , 跑第一圈用了1′05″, 第二圈1′06″, 第三圈1′07″……照这样每圈慢1″, 跑到第十圈时将是1′14″, 也就是说比第一圈慢了整整10″, 而此时你的总成绩大约是11′35″左右。设想我们以每圈慢2″的速度进行的话, 成绩又该怎样变化?但如果你能保证每圈保持在1′08″的节奏进行时, 最后你的总成绩是11′20″, 提高了整整15″;若每圈保持在1′07″时, 总成绩为11′10″……在这些假设中可以明显看出成绩的提高, 那么我们是否能以提高每圈平均速度的方法作为训练手段来提高中长跑水平呢?
本人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多年中长跑运动训练的工作经验, 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并对学生训练和比赛成绩作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逐步总结出中长跑训练的一种新方法——节奏训练。
二、研究对象
对本校高职在校生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选材, 选取各年级中有一定耐力基础, 运动水平中上的学生作为训练对象, 进行实验研究。研究时间:2006年冬训至2007年秋。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阅读有关中长跑训练的资料及著作, 研究当今运动训练根据专项运动员的供能特点, 选取相关内容, 安排训练计划。
2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其中加入节奏训练方法。
3测试法
对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测试, 为实验提供数据。
4统计法
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5比较法
根据提供的数据以及分析结果, 判定研究对象各阶段的训练效果。
四、研究步骤
(一) 选材
根据选材结果, 选出以下6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 实验的安排
整个训练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期时间:2006年11月-12月
此阶段主要内容为首先抽测被选学生的原始成绩 (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 , 而后进行一些强度较小运动量的训练。
主要目的为检测学生的初始水平, 让学生能够恢复体能。
周运动量:男子为10000米左右, 女子为5000米左右。
最高心率为18—20次/10秒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中速跑如3000米跑;其他身体素质练习如力量练习等。
第二阶段适应期时间:2007年3月-4月
主要目的:增强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耐力素质, 初步适应节奏训练的要求。
周运动量:男子30000米左右, 女子11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以中长距离反复跑为主,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为23—25次/10秒左右。
下面以一天训练安排为例, 说明节奏训练的具体要求:
基本内容:男子:2400M×3组
平均要求:1′15″/300M 10′1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30″/300M 7′40″/组每组间歇5′
第三阶段强化期时间:2007年4月-5月
主要目的:在上一阶段初步形成的长跑节奏基础上, 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心肺代谢能力, 正确处理“极点”问题, 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节奏并测试训练效果。
周运动量:男子40000米左右, 女子20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反复跑,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25—27次/10秒左右。
强化训练举例说明:男子:3000M×3组
平均要求:1′12″/300M 14′3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25″/300M 8′35″/组每组间歇5′
第四阶段稳步提高期时间:2007年9月-10月
主要目的:继续提高耐力素质, 在稳定的节奏的基础上, 增加强度, 从而提高有氧代谢水平。
周运动量:男子:35000米左右, 女子15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反复跑,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26—28次/10秒左右。
举例说明:男子:3000M×3组
平均要求:1′10″/300M 11′4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23″/300M 6′55″/组每组间歇5′
(三) 测试成绩
测试成绩的主要目的为检查训练效果, 共分三次进行:
1第一阶段第一周:测试原始成绩
2第三阶段第四周:测试节奏训练效果
3比赛 (11月初校运会上) :测试总训练效果。
五、实验结果统计
我们对每天节奏训练的效果作出统计, 并将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 (测验结果) 进行分析如下:
(一) 所有学生节奏训练情况统计:表 (一) 见附页
(二) 以一位学生 (吴伟) 为例, 查看其三个阶段节奏训练的情况:表 (二)
吴伟同学在实验前已有两年以上的运动经历, 以他为例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实验的效果。从他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节奏训练不仅能恢复并保持原有水平, 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应强化等阶段的练习, 能使成绩稳步提高。
(三) 成绩测试结果统计 (表三)
三次成绩测试结果均反映出不同阶段的水平, 总的来说成绩是提高的。综观整个训练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第二次测验成绩增长幅度最大, 最明显。说明学生能适应节奏训练的要求, 此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分析与讨论
1中长跑项目的成绩受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练习者的耐力素质是最主要的。耐力素质可分为:有氧代谢耐力和无氧代谢耐力。而有氧代谢耐力是混合代谢和无氧的代谢供能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耐力水平和运动成绩, 如何安排有氧练习无疑是关键。我们本次实验便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节奏训练的方法, 所谓的节奏训练是指运动员在中长跑训练时, 每隔一段时期就改变或提高自己原已形成的节奏, 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稳定的节奏, 从而带动整个运动成绩提高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实验中, 以学生每跑一圈 (300米) 的速度作为节奏依据, 要求学生跑步时不管在第几圈, 均按事先约定的速度进行, 并通过教师每圈的报时来调整自己的速度, 进而形成稳定的节奏。当然, 我们根据学生的训练年限及运动水平的不同, 安排了不同的运动强度要求。每过一阶段再提出新的要求来适应, 就这样通过节奏训练与长距离、大运动量的反复跑相配合,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最大吸氧量和每搏输出量, 为后阶段的训练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2通过成绩测试可以看出练习者通过节奏训练所取得的成绩,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这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跑步过程中由于跑步节奏的稳定, 使得身体的各个器官均能按一个节奏进行机械运动。这对于发展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力和提高它们利用氧的能力均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对于一个动作和力量都尚未定型的初学者来说更能极大地调动自身的耐力潜能。
3中长跑项目是一个艰苦的运动项目, 它极大地考验着练习者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的精神。在练习过程中, 除了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之外, 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必须要让学生能始终保持信心十足, 意志顽强, 兴趣浓厚, 一丝不苟。节奏训练在这一方面也有独到的一面。在稳定的节奏提高时, 学生会惊喜的发现一个小小的进步能带动整个成绩的提高, 从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练习兴趣与信心,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艰苦拼搏,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结论
1中长跑是提高学生基础体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要想提高中长跑成绩, 必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
2本次实验证明:节奏训练是有氧练习中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耐力素质以及运动成绩, 而且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兴趣与潜能的激发均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它不失为青少年练习中长跑运动的一个好方法。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训练无论是每圈平均速度还是总成绩, 学生普遍都不稳定, 特别是新队员成绩起伏较大, 说明处于适应期;第三阶段情况有所好转, 老队员已逐步适应, 新队员也有较大进步, 正处于巩固强化的阶段;第四阶段的记录表明, 大部分学生已能适应训练要求, 成绩稳步提高, 而新队员的进步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梅林等:《田径训练教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7)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的思考 篇9
一、选材的内容
(1)身体形态
通过对许多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及资料观察表明: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身高与体重比值较小。~般中跑运动员男身高1.75~1.82米,女1.65~1.70米;长跑运动员男身高1.68~1.72米,女1.60~1.65米。中跑运动员的身高略高于长跑运动员,体重两者相似,男子基本上在55~65公斤,女子在52~60公斤。
(2)生理机能与运动素质
中长跑运动员需要较好耐力素质的基本因素就是心肺功能,儿童、少年心肺功能的好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将来的运动水平。因此,在选拔儿童、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方面。
二、选材方法
(1)准备阶段
中长跑运动员开始训练和选材的年龄应在8~11岁(但不能大于12岁)。这是由于儿童一般耐力素质自然增长速度最快时期是从8岁开始,而受训练负荷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在11~18岁。这个阶段也称寻找部分。
(2)初选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初步选拔适合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员并确定在中长跑专项上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经过准备部分1~2年的训练和体育锻炼,评定测验成绩及其提高速度要考虑年龄,因为年龄与成熟快速发育期是相符的,
(3)全面选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选拔在中长跑项目上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员一般在17~18岁,经过几年的训练,可塑性机能潜力的差别已表现出来,还需要对心理品质、运动竞技能力等因素进行测试。
(4)优选阶段(19岁以上)
在这阶段选材过程中,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身体素质和机能的发展水平、运动成绩、比赛的稳定性、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动员自己并表现出很好的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选拔中长跑运动员时必须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把那些心肺功能好、耐力素质突出、跑的技术自然、意志品质好的少年、儿童选拔出来。
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长跑,力量训练,训练方法,训练原则
1. 前言
中长跑的核心是速度,没有速度就不会有优异的成绩,而要提高速度,增强速度力量是关键措施之一。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都指望自己的跑速能胜人一筹,以便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取得最终比赛的胜利。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速度能力,中长跑运动员一定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必须的力量训练。笔者从理论角度,全面地分析中长跑运动员速度力量训练的重要性,结合训练实践,提出几种中长跑力量训练的方法,期望对提供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
2. 力量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力量素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快速力量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大量的资料表明,近几年来中长跑水平大幅度提高是骨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外,还必须有同水平的力量素质,尤其是速度力量。例如,埃塞俄比亚名将贝克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5000米比赛中以12′37″35创造世界记录和在最后一圈跑出53″的好成绩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力量耐力是保障,快速力量训练是提高速度和增强速度耐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世界级优秀男子5000米和10000米运动员而言,要以不到55秒的时间跑完最后的400米;而对世界级优秀1500米运动员来说,则应以50秒以内的时间跑完最后400米,其中最后200米跑的时间要在25秒以内。中长跑运动员最后冲刺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ATP(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及乳酸供能系统供给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无氧力量。这一事实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大量的力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专项运动肌群力量好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以较大的步幅跑,而且能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开始时的步长。在力竭性的耐力和速度训练之后,合理地进行一些力量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恢复体力。
3. 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障
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及运动成绩预测表明,运动员只有成功地实施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才可能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自然跑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间隙跑训练和重复训练法等。
3.1“法特莱克”训练法
“法特莱克”训练法是瑞典中长跑教练员古斯塔·霍迈尔创造发明的,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从本质上讲,它是指在跑步的过程中加速跑与慢跑交替进行,速度比较随意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在平原、森林、田野、沙地、山地、雪地上进行练习,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
爬山跑训练是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训练成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从字面上来看,山坡跑训练是对身体素质提出的挑战,相当于在跑步的同时还要举起由于重力增加而增加的相当于体重的重量,这使得肌肉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山坡跑训练能增加肌肉的力量耐力。
综合力量训练,也就是在跑的过程中把适合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的6—12个力量练习手段组成一个组,再依据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相关,加以科学的排序,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间隙的重复练习。例如:第一组合:俯卧撑→仰卧起坐→纵向劈腿→双杠双臂屈伸→屈膝举腿→引体向上→直坐高抬腿→腿外展→腿内收→爬绳→直角坐撑→挂臂悬垂等。第二组合: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单足跳→单或双足足尖上跳→膝触胸双足跳→挑起转体180°→蛙跳→双足交替跳绳等。这些训练方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很高,接受训练者要耗时20—30分钟完成整个组合,这种训练对运动员整体力量素质的协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训练研究结果证明:力量训练与专项能力训练相结合,其每个手段的用力结构与技术结构相一致,对提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有非常显著的训练效果。
3.2 沙地跑训练法
沙地跑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益处很多,不少世界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曾将沙地跑作为力量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塞鲁蒂手下的运动员就曾在澳大利亚海港的沙丘地赤脚进行大量的跑步训练。遗憾的是,现在忽视沙地训练的现象很严重。非洲的绝大多数中长跑运动员开始尝试沙地跑训练,并且在环境和体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赤脚进行这种训练,获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沙地跑的训练中,运动员以较慢的速度就能使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同时承受力竭负荷,这是其他训练不可能具有的功能。因此运动员只要做较少的练习便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果运动员谨慎地对待沙地跑训练,他们还能在受伤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以多种练习形式进行训练,并且在沙地进行跑步式跳跃练习时,运动员不可能受伤。沙地跑训练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加强壮,从而有利于运动员掌握一种能使跑步动作产生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的跑步技术。事实上,在草地、沙地和泥土地上进行的跑步训练还具有力量训练的功能。运动员在完成跑步训练后,无须进行太多力量训练来维持各种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只要条件和环境允许,中长跑运动员都应在训练和比赛后,赤脚在松软的地面上进行一些慢跑练习,因为低强度运动中消除乳酸的速度比静止状态快两倍以上,这一点是及其重要的。
3.3 水中练习法
在游泳池里进行跑步训练的练习,要比在任何其他器材上或地方进行这种练习效果要好得多,水中跑能加速机体的恢复和促进力量的发展,并有利于保持各种力量训练的平衡。速度、耐力和力量是必须得到均衡发展的三种能力,如果运动员只在准备期不同阶段着重发展速度和耐力,那么他们就会因为力量未得到同步发展而有面临受伤的危险,在进行肌肉初诊时,会出现肌肉发硬(特别是跑后的最初几天)的疼痛感,不易放松(收缩能力遭到破坏),此外还可能出现肌肉血流障碍和肌肉缺氧,从而使肌肉丧失弹性,肌肉弹性丧失过多,运动员就会受伤,运动员在整个训练季节中就可能无法进行跑步训练,甚至过早结束运动生涯。所以,聪明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会在这两种(速度、耐力)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之后主动补充一些力量训练的内容。运动员最好在隔次训练课中做一些水中跑步练习,如果运动员因伤而长时间终止跑步训练,那他们可以通过在游泳池里完成跑步训练课所安排的练习来保持良好的有氧运动能力。运动员进行水中跑步练习可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力量水平、肌肉耐力、柔韧性等。运动员长期无损伤,则必定处于训练和比赛的最佳状态,是恢复跑步运动技能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柔韧性的练习
柔韧性对中长跑运动员发挥速度和力量水平至关重要,柔韧性差会限制动作的幅度,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而且会使神经肌肉的协调减退。不少运动员担心柔韧性练习会使他们的力量受损,其实正确的柔韧性训练不但不会损失力量,而且能增强运动员的力量。力量的增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的耐力,特定部位的柔韧性或肌肉力量的发展不平衡,运动员便有可能在比赛中惨败。一些研究表明,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可改善其周围肌肉弹性和张力。较高的肌肉弹力可导致肌肉能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力量储备,肌肉伸展与收缩能力的提高使肌肉力量增大。最近澳大利亚大学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肌肉弹力能量得到提高后能否提高运动成绩。实验组进行了为期八周的静力性伸展练习,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柔韧性练习。两组都继续完成他们正常的训练计划。实验组在完成正常训练课后用10—15分钟进行柔韧性练习,他们的柔韧性平均提高31.1%,最大推举(卧推)提高5.4%,专项运动成绩平均提高4.45分。而对照组运动员柔韧性、卧推能力和专项能力没有显著性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柔韧性练习不仅能提高关节周围的灵活性,而且能增强肌肉力量,由于肌肉的弹力和张力的改善,肌肉能更好地利用力量的能量。这一结论对那些运动前肌肉预先伸展的项目特别重要,对那些需要增强肌肉力量而又不能增加体重的项目也是很有意义的。中长跑运动员不需要粗厚的肌肉力量,而是需要“肌肉力量耐力”。形象地说,中长跑运动员需要的肌肉力量,要像鹿一样的肌肉力量,而不需要像牛一样的肌肉力量。鹿的肌肉纤维长,横断面小,收缩能力强,弹性好,快速耐力强。相反,牛的肌肉纤维短,横断面大,快速耐力差,绝对力量大。强大的肌肉力量是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的柔韧性练习是要他们实际需要的动力性伸展,而不是类似伸开手足躺在地板上的静力性伸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有效,柔韧性好,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利用良好的跑步技术进行动力性屈伸练习提高力量。
4. 力量训练应重视均衡发展的训练原则
在中长跑训练中,首先必须注意肌肉群平衡发展。偏重于某些肌肉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肌肉的不均匀性,导致肌肉损伤。从运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如果驱使运动员身体向前移动的肌肉群经常活动,那么它们的力量就会得到提高,而且会变得更加结实。反之,如果不经常活动,那么它们便会变得松弛无力。这些肌肉群松弛无力,身体就无法保持正确身体姿势和正确的跑步技术动作。
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员要注意均衡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和力量喻为三角形的三个均与中心点保持平衡的角,当抬高其中某一个角时,其余两个角便会处于较低的位置;若同时提高其中两个时,另一个角也会处于较低的位置。同时抬高三个角是很难的,但却是必须的,通过维持耐力、速度和力量的均衡发展,运动员就能加快提高力量训练身体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教练和运动员应认识耐力、速度和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力量训练课中,应把力量训练、发展速度、柔韧性、灵活性、伸展能力等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动作幅度缩小。力量训练课后要进行整理活动,包括以娱乐活动形式进行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练习,以便能维持高水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5. 结语
力量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速度与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的发挥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凡阅读过有关力量训练的研究文章及这方面文献的人,都发现研究所得结论,更加强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愿更多的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科研人员都来进行力量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2]李鸿江等主编.中长跑.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3]袁作生等主编.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4]孙岩, 于世浩, 任保国主编.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J].田径, 1998.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1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长跑运动员的战术训练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长跑运动员科学战术训练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 中长跑 战术 训练方法
一、前言
现代中长跑运动随着科学化的训练,使其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单靠科学训练和科学选材是不够的,还应依靠合理的比赛战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长跑运动员战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并收集我国中长跑战术训练研究论文及相关文件4O余篇进行分析和整理。
2.专家访谈法。主要对从事中长跑田径教学的教师、教练进行了访谈,就中长跑战术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咨询。
3.逻辑分析法。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中长跑战术训练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长跑战术的分类
1.领先跑战术。领先跑战术又称为“创造最佳成绩战术”,是指运动员在起跑后就占据领先的位置,按预定的计划分配速度,主动控制跑的速度和节奏,并把领先优势保持到比赛结束的战术方法。这种跑法适用与训练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对手,或专项耐力好,而速度和冲刺能力较差的运动员。也有人称这种法为“破记录跑法”,是指运动员为了打破记录,在自己实力较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竞技能力。
2.跟随跑战术。跟随跑又称“影子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紧跟某个运动员后面或者仅仅保持在非领先的某个位置,选择适当的时候冲刺,而取得预想成绩的战术,这种战术一般不能取的最好成绩。
3.变速跑战术。变速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预先的设计不断改变跑的速度和节奏,完成预想成绩的战术方案。这种战术的目的是,打乱对手的比赛节奏和心理状态,增加对手的能量消耗和紧张程度,在途中把对手拖垮,甩开,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4.匀速跑战术。匀速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赛前预定的速度,合理分配体力,严格按照此方案有节奏的跑完全程。这种战术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不能轻易的被对手的比赛节奏和其他条件所破坏。
(二)中长跑战术的训练方法
1.中长跑运动员战术训练情况介绍。中长跑是发展耐力的项目,它要求维持一定的跑速,又要尽量合理地减少能量的消耗。因此在跑的过程中,正确的掌握战术和合理地分配体力是十分重要的。
2.中长跑运动员比赛中的战术方法。(1)起跑后快速抢占内道,跑的步子稍短而摆臂比平时稍高,以防止被撞。(2)起跑后要领先,可以掌握速度,选择不让某个运动员超过,但是,领先跑常会给运动员增加心理压力并打乱跑的节奏,如果不想领先跑,则可稍稍让开内道,让其他运动员取代领先位置。(3)跑在领先者背后内道是危险的,会被挤在人群中,此时要冷静地保持直跑,跑在比赛队员距离中间,最好位置在领先者的右肩后面,创造超越跑的条件,最好是在直道三分之一的地方超越,要出其不意。(4)在与水平相当的其他运动员一起比赛时,考虑到本人的潜力,找好时机决定是否领先跑。只有和对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时才能一开始就争取领先。(5)最后冲刺对取胜至关重要,冲刺跑的距离因人而异,冲刺过早会降低速度让人超过,太晚则没有时间赶上前面的对手,冲刺时不能回头观看。(6)在预赛中要保持体力,要熟悉进人下一赛次的人数,目的是进人决赛,遇到顶风时应保存体力,跑在第二、三的位置是理想的,决不能力争领先,以至失败。有二、三名队友一起比赛,赛前要制订好一套或几套方案,确保比赛取胜。
(三)制定比赛战术的依据
1.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提出来的,这一战术思想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在比赛前,一定要认真了解自己和参赛对手的情况,需要对参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及时收集其他运动员的战术信息。如果自己的竞争能力较其他运动员较强,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和不被外界干扰,可以采用领先跑或变速跑战术。
2.运动竞赛外部条件。为了更好的实现战术的计划,应充分了解运动竞赛的外部条件,包括竞赛的场地,裁判员的组成,观众的因素,季节气候,风向,比赛的时间,准备活动的地点,何时进入比赛的场地,以及跑鞋,服装的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从容进行比赛。
四、结论
经调查目前,中长跑运动员在战术方面主要受竞争对手、外部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利用战术对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名次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和习惯确定战术方案,应对对手情况、场地、气候、风向、环境等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要知己知彼,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闫艳伶.浅谈中长跑训练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6).
[2] 陈环锋.对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6).
[3] 孙秀芝.抓好中长跑教学及训练的几个重要因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 篇12
关键词:中长跑,有氧代谢,能源系统
中长跑属于功能性项目, 主要发展耐久力.肌肉长时间连续工作是这个项目的特点.由于中长跑比赛距离长, 机体负担重, 对人体机能潜力、内脏功能要求较高, 因此要想提高运动水平, 取得优异成绩, 必须明确有氧代谢的生理特点和机体连续工作的能量供应。
1 运动中有氧耐力的生理特点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 (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 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 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而运动中氧的供应受多种因素制约。
1.1 心肺功能。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的活动吸进肺, 并通过物理弥散作用与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交换, 经肺换气后, 氧弥散入血液, 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 因此, 血液的载氧能力和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在中长跑运动中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10%, 往往会引起有氧能力降低和运动成绩下降。要实现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除了要有一定的肺泡通气外, 还必须有相应数量的肺部血液灌流量, 后者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由心脏输出的血量。“通气/血流比”在安静时一般无明显变化, 但在中长跑运动中, 其比值可明显增大, 这是由于运动时人体增加肺通气的能力远远大于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结果导致机能无效腔 (即未得到血液灌流的肺泡) 大大增加。运动训练对最高心率影响不大, 甚至可以降低, 所以最大负荷工作时心输出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每搏输出量造成的[1]。因此, 增加心输出量的关键是每搏输出量, 后者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及心腔容积的大小。
1.2 骨骼肌特点。
当毛细血管血流经组织细胞时, 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一般用氧的利用率 (即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来衡量。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实验证明, 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 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因此, 有氧耐力的好坏不仅与心肺功能或氧运输系统有关, 而且与氧的利用系统即肌纤维的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目前认为, 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 (VO2max) 的中枢机制, 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有氧能力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2]。
1.3 神经调节能力。
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 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 表现为在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 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长期进行耐力训练, 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 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各肌群 (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 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内脏器官的活动 (即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 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 改善动力定型, 节省能量消耗, 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3]。
1.4 能量供应。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 强度较小, 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 所以, 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的耐力训练, 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 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可以从血浆中自由脂肪酸的含量来判断。
2 肌肉连续工作时的能源系统
从运动生理、生化过程看, 肌肉连续工作时保证ATP合成水解释放能量有3个能源系统: (1) ATP-CP系统 (也称磷酸原系统) , 即高能磷化物分解释放供能, 不需氧, 不产生乳酸; (2) 乳酸能系统, 即糖元无氧酵解供能, 不需氧, 但生成乳酸; (3) 有氧氧化系统, 即糖和脂肪氧化供能, 需要氧, 不产生乳酸。根据3个能源系统的供能性质, 人们又将ATP-CP的分解和糖酵解再合成ATP不需要氧称为肌肉的无氧代谢, 糖和脂肪分解再合成ATP需要消耗氧称为肌肉的有氧代谢。在最大运动强度下, 不同距离跑的能量供应有很大差异, 体内有氧与无氧代谢的比例也有很大变化, 糖元氧化后不仅生成的能量较多, 而且供能能力也较强。
3 有氧氧化的能源物质及供能特点
生理生化测定证明, 当机体以最大强度运动时, 糖酵解再合成ATP供能可持续30~40s, 如果降低运动强度, 最多也只能维持45s。这是因为糖酵解作用达到最高水平后所产生的乳酸已完全抑制了酵解作用的继续进行, 不能再以此提供足够能量的结果。我们知道糖有氧氧化再合成ATP时的显著特点是供能能力强, 再合成ATP的数量多, 但是, 它的功率较低, 反应运动速度较慢, 再合成ATP的速率不快, 并要消耗大量氧气。最大速率主要受氧气供应的限制, 即受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此, 当中长跑运动员过了“极点”, 植物性机能的惰性被克服, “第二次呼吸”来到后, 最大摄氧量对机体的耐受力和运动成绩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设计中长跑训练方法, 选择适宜负荷的理论依据。
4 呼吸
中长跑时, 人体能量消耗较大, 有机体需要更多的氧, 来维持运动中需氧量和供氧量的平衡。当供氧量不能满足需要时, 组织内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进行缓慢, 使能能够量供应部能满足跑的需要, 因而使跑速下降, 步长缩短, 步频减慢。可见呼吸对发挥正确的跑的技术起重要作用。为保证有机体对氧的需要, 呼吸器官每分钟要吸入120~180升空气。这样, 必须有一定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优秀运动员的呼吸频率每分钟达到70~100个呼吸周期 (呼吸周期包括呼、吸和间歇) 。呼吸深度约为肺活量的三分之一。在保持适宜呼吸深度的基础上, 主要靠呼吸频率来保持必要的通气量。用鼻和半张嘴同时进行呼吸。中长跑的呼吸节奏应与跑的步子相配合, 可以两步一呼, 两步一吸 (四步为一个呼吸周期) ;一步半一呼、一步半一吸 (三步为一个呼吸周期) ;一步一呼、一步一吸 (两步为一个呼吸周期) 。应当保持跑的呼吸节奏, 在起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时, 都不能有任何闭气。每个呼吸周期的第二阶段, 积极进行呼吸很重要, 因为充分地呼气能保证足够的吸气。
5 结论
在中长跑运动中, 机体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要的能量代谢, 最大摄氧量、呼吸系统的机能、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心脏泵血功能和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及肌肉连续工作时的能源系统均是影响中长跑运动有氧代谢的因素。在中长跑运动中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对运动训练和比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永英.中长跑有氧代谢的生理特点分析及训练方法探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21.
[2]杨锡让, 等.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推荐阅读: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08-11
中学生中长跑的训练08-10
培养中学生长跑能力12-09
小学生运动会400米长跑测试五年级作文11-03
砖井镇中学教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09-11
中学生运动员06-06
中学生健美操运动员01-08
中学运动员06-02
中学生运动会06-02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探讨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