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影评论文

2024-07-10

《美丽人生》影评论文(共3篇)

《美丽人生》影评论文 篇1

整个故事是从一个叫小鑫的小男孩讲述开始的。浓众的陕北口音, 一个延绵的山脉全景, 最后转到个拿着放大镜的小孩儿身上, 这个一直拿着放大镜的小孩儿一路走一路用放大镜看, 然后转到一个特写的西红柿上面, 红红的的颜色, 新鲜的过分耀眼, 随后是小男孩的背影, 走了没几步, 小男孩倒在地上死了。然后是颠覆形象的龅牙濮存希和郭富城, 拿着刀在村里的石阶路上大喊是谁?是谁?小鑫静静的躺在棺材里, 爷爷把放大镜放在他的枕边。然后这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开始了。这个讲述都是由死去的这个小男孩小鑫的弦外音来讲述的。

整个故事悲惨凄凉, 一直笼罩在一种压抑悲情的氛围里。影片节奏不是很快, 娓娓道来的感觉。顾长卫导演特有的纪录片形式多少在其中有影子。每个画面都严谨, 每一帧的定格都是个非常好看的画面。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导演, 不论的画面的构成, 色彩的应用还是光效都运用的非常到位细致而真实。

一、人物塑造生动而有张力

从主人公说起赵得意, 一个小混混形象, 但是却正义人道。商琴琴, 一个美丽的村妇, 为了一瓶洗发水去卖血然后染病。两个主人公, 一个是被娘抛弃一个是被爹抛弃, 两个人在逗患绝症的情况下, 相爱, 然后相惜相怜。折射了这个弱势群里是多么的不被人重视。他们患病, 没有精神支柱, 得到家里的抛弃, 社会的遗忘。两个人在屋子里上吊的那段, 后来得意说多活一天是一天, 那种口气是那么的无奈, 那么的凄凉。面对病痛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 也许得意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琴琴死后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与他最爱的琴琴来相守。

商琴琴, 一个美丽的化身, 因为一瓶洗发水而沾染上热病。红艳艳的红绸袄袄。大红大红的结婚礼服。红色的高跟鞋。被婆家抛弃, 被娘家抛弃, 和得意住在一起, 后来结婚。说能过一天是一天趁着还活着。说这话的时候, 得意坐在屋里, 琴琴坐在门边上。表情都是那么的无奈。她拿着红本本一遍一遍的念这上面写的字, 最后念哭了。这种对生的渴望, 对死的无奈, 对爱情的向往。都让人能深刻的感到。

粮房姐, 她总是邋里邋遢的, 那么的粗狂, 她总是在捡米, 在她认为有了粮食就能活下去, 就可以和病魔斗争。那是她的精神支柱, 花脸猪把她的粮食吃了, 粮房姐死了。

大嘴最后送粮房婶的时候说, 自己的喇叭没有电了, 自己也快没电了, 然后摘了只野花夹在耳朵上, 最后露出笑脸。我们大家都明白, 那是最后的笑, 最后的回光返照。大嘴每天每天的手里都拿着喇叭, 喇叭没电了, 也预示着他将结束生命了。

四伦叔, 每天每的干什么都拿个小本记着。红本本找不到了, 他也没了。

面对热病。大家有着不同的态度。得意的哥哥, 为了赚钱让大家都染上病, 去而不知悔改, 大发死人钱。大声的扬言:生不能在苏杭, 死一定要在天堂。这种丑恶的嘴脸, 这种对旁人生死不顾的冷漠。也折射着这个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冷漠态度。

琴琴的前夫小海, 明明自己有了老婆还非不和琴琴离婚, 恶狠狠的说, 看谁耗得过谁。最后有得意的一套房子才换来了小海的离婚。这种人的面目也反应了这个社会对艾滋病不仅冷漠还敲诈。

每个人物的塑造都鲜明, 都各具特点。从不同的层面, 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大家的生命状态和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影片塑造的非常的到位。让活生生的一群人都在大家的眼前留下深刻印象。

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整个片子又以小鑫的讲述作结, 娓娓的讲完整个故事, 想记录片一样。记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 不加任何的表现手法。顾长卫的影片很大的程度上有这个特点。本片也是这样, 给人纪录片的感觉。让人能真正的置身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里。其实, 拍摄地点是在北京的一个小山村里, 而人们又都操着陕北的地方口音, 而这个真实的故事来源却是在河南。对故事的背景交代的很模糊。但是正是这种纪录片感觉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这个片子有很强的真实性。

1、大量的自然光效的使用

众所周知的顾长卫是个摄影师出生的导演大家, 很多作品都获得了很高的奖项荣誉。所以他自己对作品的本身在摄影上有很独到的见解和使用。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光效的使用。大家在片子中都有所感觉, 不论是得意和勤勤在房上交流的那段夜里戏还是在村后面的山坡上相遇的那段戏, 都最大限度的采用了自然光。让影片更真实。更质朴, 不显的娇柔做作。

2、朴实的表演

看完片子后, 看序幕发现影片中有大量的名人。这是顾长卫以往没有过的, 然后更为的惊讶, 实在没有看出来。大龅牙的濮存希, 剽悍的蒋雯丽, 疯疯傻傻的孙海英等等。这种最朴实的表演, 让影片填色的少。没有夸张的表演,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真实, 没句话, 每个动作都是自然而然的表述, 没有过多的赘述, 就是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儿一样, 没有洛里啰嗦的感觉。也没有故意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煽情来强调什么。每个镜头语言都是内敛的恰到好处, 不夸张, 不过分。让人能很快的进入到故事中而不觉得的跳。

3、此处无声胜有声

影片中, 似乎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背景音乐在其中。不像有的电影, 有很强的背景音乐来煽情, 来制造观赏效果。影片的整个格调是压抑的, 是沉闷的, 没有哪一处让人爆发而出也。音乐也是, 没有一处音乐可以做个宣泄的窗口, 让大家哪怕叹息, 哪怕痛苦也好。没有。一处都没有。整个影片让人没有感觉又北京音乐, 唯一一处有音乐的地方就是老骚爷爷拉二胡唱了一段。而这段却让人通过这苍凉的方言唱腔中感到了一点儿凄凉。没有大起大落的震撼, 一直都是平平淡淡的, 哪怕是到最后得意和琴琴的死都没有什么背景音乐, 让人觉得应该推向高潮的部分, 却还是没有, 就这样一直一直平平淡淡的到了最高潮的最后。压抑十足。似乎让人觉得不给力。但是这种久久于心的压抑, 却起到了更好的效果。真正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最后的序幕音乐淡淡的也是, 终于把人们这无处宣泄的压抑和痛心悠悠的道出了些来。

总而言之, 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场是视觉的盛宴, 一场心灵的洗礼商琴琴那艳红色的红绸袄袄, 鲜红色的礼服, 赵得意自杀时候那鲜红的血夜, 还有那和人们卖血的画面交织在一起的横横竖竖的红色输血管。在这个呼吁横流的社会中, 给了我们一抹扎眼的红色, 让我们有些震撼。

摘要:《最爱》是根这是顾长卫导演的又一新作, 继《立春》《孔雀》之后的又一力作,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效, 浓重的方言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让整个影片非常的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对影片的简单分析, 来看顾长卫导演在影视方面擅长的部分, 汲取其经验。

关键词:顾长卫,最爱,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艳玲.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沉思录[J].电影评介, 2009 (7) .

[2]王智慧.国产电影的文学性探讨[J].时代文学, 2010 (12) .

[3]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

[4]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美丽人生》影评论文 篇2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贝尔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除了奥斯卡金像奖以外,该片还曾获得过总共二十八项国际大奖,在全球佳评如潮。

初次看这部影片,并不知道它获得过很多的奖项,但还是深深地喜爱上了这部影片。因为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部让人嘴上想笑,鼻子却很酸的影片。影片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在这样黑暗的历史背景下,贝尼尼用轻松的叙述态度和童话式的处理,用戏谑的场面、滑稽的场景使观众看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使该片具有喜剧色彩,以别样的人生态度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合理。影片始终闪耀着美好人性的光辉,传达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

象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的名单》,直接展示战争的暴虐血腥极端残酷与惨无人道。从主题上看,无论如何都是不该用喜剧的手法表现的,没有真正接触过这部电影的人是对其质疑并且反对的,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然而在你真正观赏完之后,你的心却在喜剧的氛围里沉重起来,着实体验了一种残酷和美丽交织着的洗礼。并且无语言表。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他选择以普通家庭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他的人生遭遇和悲欢离合来展示战争所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并且用一种喜剧的手法来表达。这正是贝尼尼的高明之处。影片中,导演把叙述对象加以陌生化,给观众一种新奇感;精心设计的种种幽默元素充斥其间,给观众造成一种真幻错杂,悲喜交加的感觉。

影片的第一部分讲述男女主公相遇并相爱的浪漫爱情故事。导演一反灰姑娘模式,设立了两个主人公对立的身份和性格。女主人公多拉出生高贵、家庭富裕、内敛腼腆;男主人公基多则出身卑微、贫苦无着,乐观开朗。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为了消除这种外在的冲突,让两者结合,导演在基多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设置了不少情节,幽默,温馨,而又充满朝气,从而消解着影片中历史和社会的沉重。如基多与多拉的几番巧遇:他假扮督学到学校视察;在歌剧院里对多拉深情注视、意念呼唤;最后在订婚宴席上骑马“抢走”多拉。这一切都是用几乎荒诞的童话式手法表现出来的,让观众捧腹不止。

影片的第二部分讲一家三口在集中营的黑色生活,以父亲基多和儿子乔舒亚为主。在黑暗恐怖的集中营,人们每天除了不得不忍受非人的折磨和摧残,还随时有丧命的可能,死亡的阴影笼罩其中。导演再一次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消解着真实场景(集中营)的残忍与凝重。通过基多的口来告诉乔舒亚:这是一场游戏。他冒着生命危险充当了纳粹翻译,将纳粹残忍的制度美化编造成一个适合小乔舒亚的游戏规则——不能哭,不能找妈妈,不能要小点心——非常的戏剧化。影片结尾,导演没有按“大团圆”的模式安排一家三口的团聚,而是让基多死在了纳粹的枪口下。基多再三叮嘱小乔舒亚不能离开小铁箱,在被纳粹兵抓取途中仍做出滑稽的动作试图让儿子相信游戏的真实性,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游戏的最后的一部分,小乔舒亚赢得了游戏的最终胜利。

从影片的背景资料中得知贝尼尼的父亲曾在德国集中营服苦役,他运用喜剧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可怕年代的残酷故事,给贝尼尼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从这里不难看出影片题材是贝尼尼父亲和贝尼尼共同发掘创作出来的,经贝尼尼理解和领悟后,展示给观众。所以,影片尽管承担着讲述残酷战争的任务,但始终贯穿着浪漫喜剧色彩;通过巧妙地设置,使得整个影片风格统一而流畅。

在影片的第一部分,基多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不断地把纳粹和法西斯的阴影通过滑稽的场面展示给观众。第一组镜头就是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基多和朋友驾着失去控

制的汽车冲入正在等地欢迎以为纳粹将军的队列,那些人手舞鲜花列队在路旁。他们把基多的车当成了迎接对象,所有人都举起手臂,作纳粹军礼状,基多也跟着模仿。在随后的情节

中,那位从罗马来的督学则是要向同学们发表一篇关于“种族优越”的演讲。而纳粹对犹太

人的迫害则被导演巧妙的移植到了那匹马上,那匹属于犹太人的马被纳粹染成了绿色,并在上面写下了侮辱性文字。这些情节和细节都为后半部分纳粹集中营的场景作了水到渠成的铺

垫。同时,在影片后半部分,基多在压抑残忍的集中营为儿子编造的那个“游戏”也从前面的喜剧和浪漫风格中得到了有力支撑。基多先天乐观,他深爱着身边的亲人,不想让他们受

到任何伤害,特别是儿子乔舒亚,所以从开始知道要被送往集中营的时候,基多便开始了美

丽的谎言,他告诉儿子是要坐车去旅行。他的爱心感动着周围的人,他们都善良的帮助这个

伟大的父亲一起来隐瞒小乔舒亚,配合他让小乔舒亚相信这只是场游戏。基多每天在忍受非

人折磨后回到房子里便装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告诉儿子今天又得分了。他的机智和爱让小乔

舒亚彻底打消了对这场游戏的怀疑而充分的享受着游戏的快乐,充满了对游戏成功的期待从

而让孩子天真的童心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并且也保全了儿子的性命。他还时刻寻找机会让

妻子多拉知道自己和儿子是安全的。传达着爱的信息和对明天的美好期望。折射出美好人性的光辉。同样,基多的妻子多拉主动要求跟随丈夫儿子到非人的集中营的刹那,也是对伟大

爱情和浓浓亲情的伟大最好演绎。以上这些都是与影片的浪漫风格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前

半部分的浪漫在后半部分也得到了有力的延伸和拓展,从而使得两部分风格得到了统一。

此外,影片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和反讽,比如基多在学校里穿着内裤站在讲桌上向众

人炫耀自己完美的肚脐,种族主义的自恋与荒唐被这一幕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向儿子做出的“犹太人与狗不许入内”的解释以及在自家书店写上“蜘蛛与野蛮人不许入内”的决定,表

现出对法西斯主义仅仅因为“喜好”而迫害犹太名族的抗拒和愤怒;他为儿子翻译的游戏规

则,他欢乐的表情和轻快地语调构成了对纳粹集中营残酷野蛮行径的巨大反讽;当儿子向爸

爸讲述将犹太人做成肥皂和扣子的传闻时,父亲的反应时向儿子解说这一传闻是多么的不可

能和荒谬;而这样的事却正在真实的发生着。这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大的冲击,让他们

通过可笑荒谬的表层看出了纳粹的荒唐和残忍。导演用他独特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忍和不

人道,通过很多细节体现鲜明的反对立场,传达着对人类和平的向往,表明了一种坚忍的人

生态度。还有,我觉得,把战争说成是一场游戏本身就是整个片子的一个隐喻,集中营的日

子不过是一场噩梦,一个游戏。二战也是一场噩梦一个游戏。游戏结束,一切都还是美好的。

基多的幽默和乐观都足以证明他已经完全征服了生命,从他身上折射出全人类在面对苦

难时应有的一种人生态度:积极乐观永不放弃。在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基多让然保留着那份

美丽人生影评 篇3

片中,圭多的幽默与智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应对纳粹,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并且乐观地过好每一天。他从不唉声叹气,从不绝望,他只有一个信念——帮忙大家逃出集中营。

应对逆境,我们就应怎样做?有些人会像圭多一样笑着迎接挑战,始终相信“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些人则会手足无措,犹如大难临头,失去斗志。没有哪个人一生走来是一帆风顺的,那些功成名就的艺人、作家、运动员无一不经历风雨。贝多芬失聪,却成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张海迪残疾,却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作家……他们并不幸运,只是应对逆境时,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铸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我们不妨按照圭多所说的,把逆境看作是一场游戏,扮演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主角。游戏是会结束的,风雨过后,我们会见到彩虹。

人的一生难免坎坷与挫折,有时甚至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尴尬境地,经受“雪上加霜”的磨难考验,关键是如何应对逆境,是消极对待还是用心应对,是怨天尤人还是勇于挑战,这是不言而喻的。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每一种经历对于我们都是一种体验,都是人生中的一朵美丽之花。我们把期望交给远方,把生存的体验交给自己。

上一篇:医药市场环境下一篇:非意识形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