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环境(共12篇)
医药市场环境 篇1
1 抗肿瘤药物市场环境
1. 1 宏观市场
1. 1. 1 人口与自然环境
根据1973—1975年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 /10抽样人口回顾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过去30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预计在未来20 ~ 30年,我国肿瘤死亡率将继续上升[1]。
1. 1. 2 经济因素———社会消费者个人收入
分析宏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社会购买力的各种因素,社会购买力是制约企业营销的关键,而消费者个人收入又是影响社会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常常导致单价较高,这个特点要求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购买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 以上为贫困,50% ~ 59% 为温饱,40% ~ 50% 为小康,30% ~ 40% 为富裕,低于30% 为最富裕。我国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 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 7% 。由此可见,以2005年作为参考,抗肿瘤药物虽然价格普遍较高,但在我国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2]。
1. 1. 3 科技因素———专利期之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医药行业就是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上,这是一个技术壁垒。新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包括药物产品专利、药物制备工艺专利、药物用途专利等不同类型。国家规定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药品市场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2012年, 礼来公司由于抗肿瘤药健择 (Gemzar) 及抗精神药物再普乐 ( Zyprexa) 专利到期,导致当季 净利润同 比下滑27% 。
1. 1. 4 政治与法律因素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市场动向受政治和法律的影响非常之大。如限制药品价格、医药分家、深化医改等政策都使药物行业发生了地震。
1. 1. 5 小结
纵观抗肿瘤药物的宏观市场,其主要特点为: 一是患者基数大且增速高、社会购买力强。这说明抗肿瘤药物有天然的很好的市场前景; 二是技术更新快,新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 并有可能通过个体化治疗,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而对于公司来说,将不断处于药物更新换代的压力中,尤其是药物即将专利到期时, 如果不能升级产品或联合用药产品,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 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在营销时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法律、遵守合规,并且不断适应政策变化,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优化营销策略,必要时做出市场转型。
1. 2 微观市场
1. 2. 1 企业内部条件
企业内部条件涉及9个方面内容: 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资源强势和弱势、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状况、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面临的战略问题[3]。这些内因都影响着企业在微观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1. 2. 2 竞争对手
抗肿瘤药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互利互节的关系。有的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如治疗乳腺癌的长春瑞滨和多西他赛;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的是合作关系,如治疗结直肠癌的Xelox方案,就是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方案; 如可以选择联合或不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方案中的药品厂家通力合作,使患者最大可能的受益。
1. 2. 3 营销中介———医疗机构
在药物行业,最终的消费和受益者是患者,而抗肿瘤药物是处方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才可以购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中介,即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药物的销售,某些社会偏见通常会将药品销售与提成挂钩,将合作关系与行贿受贿划等号,而现实并非如此。药品是涉及人类健康的特殊产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更是关系患者的生存,无论是药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本着患者受益的原则选择药品,两者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药品医疗信息的传递上。医学信息传递的越充分,医生理解的越充分,运用的越得当,患者的受益越大,此处所说的医学信息包括: 药品的临床适应症、有效率、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现和上报、临床试验的更新等。
1. 2. 4 小结
在抗肿瘤药物宏观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下,微观市场可谓险象环生。企业自身实力、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利互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弱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成绩。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找到药品的特点和适应人群,推出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对抗竞争;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药品被充分了解和正确使用; 并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和有效。
2 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2. 1 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4]。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5]。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2. 2 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6]。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 ( Multi - Disciplinary Team, 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 “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 (Amgen) 公司与阿斯利康 (Astra Zeneca) 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2. 3 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7]。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 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 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8]。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8]
2. 4 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9]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10]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 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3 结 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 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医药市场环境 篇2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医药经济增长的前提,××年宏观经济环境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的调控中,将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医药行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必须对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近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年医药市场环境作出如下分析预测:
一、医药分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将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其影响将在××年充分显现。此外,高举“价格”大旗的平价药店在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来看,人气极旺的平价药店在××年对药价的市场抑制作用将更加强化。卫生部明确表示,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将会是××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之一,这预示着药品降价风潮极有可能在新的一年中延续。因此,企业只有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医药分销企业将在规模、资本、网络、业态、效率、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受到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主动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二、重组将是制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
近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逐步降到—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的水平逐步下降。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我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度将进一步凸现。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并购、重组的高峰期。虽然我国现已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远非制药强国。在现有多家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余家,还有几百家企业存在亏损。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情况普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生产成本高。这些情况导致了制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将只有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来实现。
现在世界排名前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家已进入我国。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形成一定数量的上规模的、科研和市场水平高的大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和先进的生物工程药,我们的医药产业才可能经受得住加入的冲击。由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年,国内医药强者会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年,这个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抢占潜在医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成为企业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两网”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这些因素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同时,××年月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新修订的医保目录,中成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西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放大至关重要,并且已经成为行业内估计单品种市场容量的主要非量化指标。
据统计,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从年的万人迅速升到××年月的万人。而这亿多参保人恰是最有医药购买能力的人群,其医保支出从年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医保支出占有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上升至××年的。医保市场的潜力可见一般。某产品一旦进入医保目录,如果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就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从而为企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且,有专家认为,随着未来参保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占领潜在的市场,对制药企业来说就是收入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外围市场的高速成长,企业更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关注和研究新版医保目录扩容的动态,根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制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完善优化供应链,抓好品种、网络、配送服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瞄准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要抓住市场发展契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研究医药市场的走势,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医药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星巴克咖啡市场环境分析 篇3
在开发新店的同时,星巴克公司也非常重视对公众进行星巴克咖啡文化和第三空间的生活理念的发展和传播,星巴克一直努力为每一位顾客提供一种充满活力的氛围,而咖啡就是企业与顾客沟通时的一种良好的媒介,使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欢聚一堂,分享生活。星巴克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媒体,咖啡讲座和各种市场活动宣传和介绍咖啡文化。始终在业务上保持者行业最高标准,在店面设计,顾客服务,环境气氛,及产品种类和质量等方面都力争做到行业第一,使顾客感受到既完美又独特的星巴克体验。与此同时,星巴克依然在不断拓展新的业务,满足顾客更高更多更独特的需求。目前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已然成为了人们商务会谈,约见朋友,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短短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
为进一步提升星巴克公司的品牌形象,特此为扩大长春市星巴克市场份额设计了本次广告策划方案,该方案主要有四大部分展开:市场分析、广告策略、广告预算、广告效果预测与监控等要素。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咖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引进并发展起来,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我国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以及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咖啡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众多连锁咖啡吧纷纷进驻中国的各大城市,已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咖啡文化愈演愈烈。
在中国,咖啡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咖啡文化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逐渐将时尚,现代生活与咖啡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离不开咖啡。人们在交谈,听音乐,休息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选择咖啡店作为最佳地点。咖啡文化逐渐广为人知,它正在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种主流享受。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国的咖啡饮用量正在逐年提高,有望成为世界级的咖啡消费大国。
(二)产品分析
在咖啡出品方面,星巴克对出品的咖啡始终追求不焦不苦的极致境界。无论是醇厚的早餐咖啡,还是温和的休闲咖啡,抑或是味道丰富的花式咖啡,星巴克优良出品的口味均是不焦不苦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星巴克咖啡致力为每位来到星巴克门店的顾客们提供有品质保证的新鲜饮品,同时使顾客们感觉置身于一个热情洋溢、独具特色的亲切环境中。且星巴克的其他附带产品相对很多,能够满足不同的顾客进行外带和选购伴手礼的需求。星巴克的美国风格意大利咖啡饮品为主打,它的咖啡经过『萃取』、『气压』、『研磨』、『填压』、『Cream』、『eSPRessoTM』等专业流程,产品带来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消费者分析
1.基本资料分析。(1)年龄分析。统计资料显示,星巴克的消费者年龄段在20~30岁居多。数量超过60%。其次为30~40岁。(2)教育程度分析。资料显示,大学程度的消费者占30%,其次是大专为25%,证明星巴克多为高等学历消费者。(3)职业分析。企业员工较多,其次为高等教育类学生。
从来店人员的基本情况我们知道,星巴克的消费者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中年人群其次。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上以学生和商业人士为主。
2.来店原因分析。装修风格25%,产品种类和设备等级占13.2%。虽然星巴克的优良服务在业内名列前茅。但研究发现,服务态度不是吸收顾客来星巴克消费的最主要原因。消费者表明。吸引他们来星巴克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店所营造的自由,轻松,一种独特的美国式风格。
3.感官体验。CIS占42.9%;风格占12.6%;色彩和味觉各占9.3%。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感官体验是以视觉为主的。星巴克给消费者呈现的事快乐,温馨,如家般温暖你的感觉。在色彩上,用明快,鲜艳的色调装饰,灯光暖黄,视线温和。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鲜艳明快的氛围。而在味觉方面,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从大众基本口感而言,星巴克咖啡和其他品牌的咖啡,在基本口感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更多的是星巴克独特的氛围吸引了消费者。
社会心理学指出,消费者相信他们可以因为购买某一个品牌而改变他们的识别或他们在一个特定的团体中的参与程度。研究发现,消费者认为星巴克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购买星巴克咖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可以使自己与众不同。
总之,从上面的消费者深度访谈中我们能够了解星巴克的主要定位人群是白领和大学生。他们来星巴克的主要原因是体验星巴克给他们营造的一种自由、悠闲、自在,放松的环境。星巴克的色彩搭配和柔和的音乐都给了消费者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四)产品特点
1.情感体验。消费情景占38.3%;门市空间占26.3%;产品占16.2%。Schmitt(1999)指出,发生在消费期间的情感是最强烈的,对顾客的消费情感来说,消费情景是重中之重。消费者对消费地点常山生情感的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情景。消费者在该情境中,找到家的感觉,感到悠闲,自由自在,心灵的放松。消费者产生感情的其次地点是在店内,当顾客在消费的时候感到无拘无束,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是思考问题或者是做白日梦,都不会有人打扰,当消费者想寻求个人空间却又害怕寂寞的时候,星巴克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多数消费者也表示,星巴克提供了一个独特自由的社交场所。
2.思考体验。刺激占41.6%;诱发占39.3%;创造一种惊奇感为19.1%。消费者的思考以刺激部分为主,即创造出可以激发消费者讨论的事件,例如顾客的优雅举止等。在诱发思考方面如各国语言音乐的播放,让消费者产生“视野开阔”的想法。在消费者的眼中,星巴克不再只是一家咖啡馆,更是一个家、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3.行动体验。身体体验为42.7%;生活形态占25%;与他人间的互动为16.9%。消费者仍以自身的整体感受为主,星巴克创造的正确的产品、刺激和气氛,使消费者产生了丰富的身体体验。消费者感受到了咖啡产品的品质稳定、服务人员热忱、设施人性化,气氛让人留恋。星巴克巧妙地和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不受干扰的读书,让上班族下班之后去休息。不少消費者表示星巴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篇4
在如此多变的经济大环境下, 中央空调产业也同样体验到“热”与“冷”2种不同的感受。2008年1—6月份, 我国中央空调市场承接2007年强劲的发展势头,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前4个月的增长速度丝毫不亚于2007年。虽然受到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 但整体上还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各种技术流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格局。从2008年5月份开始, 中央空调行业就感受到压力, 特别是家装市场的萎缩比较明显。由于房地产的持续低迷, 户式中央空调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整体签约量开始出现回落。由于中央空调产业处于消费链的下游, 受外部经济变化的传导相对比较慢, 2008年上半年虽然受到巨大的压力, 总体上还是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但是, 由于出口明显受阻和从紧经济政策的打压, 国内中央空调产业由于受资金供应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新开工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9月份以后,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慢慢扩散, 开始动摇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加上中央空调2007年度的签约逐步实施完毕, 新的签约合同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 回款明显出现迟滞现象, 中央空调产业的增长放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首2008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 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运行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的, 其宏观环境显示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 也影响到中央空调产业表现出与往年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由紧缩到放松
2003—2007年, 中国经济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 并于2007年达到11.9%, 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2008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承接2007年高速发展的态势, 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以及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此时, 政府确定的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2008年9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的贸易出口, 而且打击了国内市场的消费信心。为此, 政府果断决策, 调整相应的政策, 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出调整, 经济政策开始转向“一保一控”, 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控制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第四季度,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动荡和国内CPI和PPI的快速下滑, 中央明确提出宏观调控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果断地把“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一年间2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这在国内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显示了中国政府把握和调控经济的高超应变能力 (图1、图2) 。
宏观经济调控的由紧变松, 说明2008年一年间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和起伏颇大。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008年上半年几乎还感受不到经济调控的影响, 2008年8月份以后才逐渐感觉到压力, 新签约项目减少、回款难度加大。中央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后, 对中央空调产业具有增强信心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上, 处于下游的产业见效具有延后效应, 起码要到2009年度才会有所显现。
二、信贷政策由紧到松大起大落
进入2008年以来, 央行为了贯彻中央政府“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快”的精神, 从2008年1月份开始先后5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调节银行体系和经济中过剩流动性, 以减少未来通胀的压力。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年初的14.5%上调达到创纪录的17.5%的历史高位, 创造了我国自1985年以来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最高点。
但是, 随着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幅减速, 经济下滑风险增加, 必须放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2008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 解决当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央行果断的在2008年9月份以后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随后, 又在2008年10月份内2次调低存贷款利息和1次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1月以后又分别2次下调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2008年11月27日一次降低存贷款利率108个基点, 为近期罕见。截至2008年年底,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大大低于2008年年初水平,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到了2008年年初水平 (表1、表2、图3、图4) 。
2008年频繁变动的信贷政策是与这一年内全球金融环境动荡变化相对应的, 从上半年的紧缩政策到下半年的宽松政策, 确实让很多业内人士难以适应。上半年, 存款准备金率的逐级抬升意味着银根的抽紧, 对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的企业造成了明显的资金压力,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直接导致资金来源减少或者是断流;同时, 银根紧缩使得一些签约项目资金不到位, 导致项目的停建或者缓建。而企业已经按合同将产品生产出来, 停建或者缓建就等于把中央空调企业的资金占用、沉淀, 企业不仅要承担资金利息费用, 还造成资金流转的困难。
2008年下半年, 尤其是在9月份以后, 央行频繁减低存贷款利息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意在释放资金流动性, 以刺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资金面是宽松了, 但是消费信心却还在低谷徘徊, 对于处于消费产业链的下端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目前正处于最为低迷的时期, 信贷政策刺激效果的滞后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需求萎缩导致市场疲软
2008年, 市场需求出现萎缩的原因主要来自2个方面, 一方面是宏观调控措施导致需求的减少。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经济指标处于高位运行, 并且有过热发展的倾向, 因此, 进入2008年后, 政府有针对性地多次出台了信贷和财税政策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则是受到金融危机加剧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不仅使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而且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 导致消费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央空调产业的发展影响甚大: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 导致对中央空调需求的减弱。房地产行业是这次宏观调控最主要的对象, 楼市在2008年的交易呈逐月下降走势。因此, 对家装的户式中央空调的影响非常大, 有些地区的住宅楼宇装修用的户式中央空调成交量甚至下降一半以上;二是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减少或者延缓开工, 势必影响到对中央空调产品的需求。大型基建项目一般都会配套中央空调, 宏观调控对这部分的需求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整个社会, 降低了消费预期。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单位, 由于对今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使得对今后的经济收入预期降低。处于“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状况, 必然减弱对中央空调需求的热情 (图5) 。
四、自然灾害造成一定的影响
2008年伊始, 我国南方14个省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风雪突袭, 不仅交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而且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17个省市出现拉闸限电, 一些在建项目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在雪灾中, 电力的中断使得很多用户的空调成了摆设, 一些空调产品在恶劣环境下不能正常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消费者对空调需求的热情。
雪灾的影响刚刚退去, 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造成严重的财产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 损失可能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一些中央空调的生产受到影响, 灾区的需求也受到限制。
就在全国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之际, 我国南方地区又出现了2008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 12个省市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涝灾害。洪灾对中央空调产品需求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 但间接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可否认, 2008年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受灾区域在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有些项目因为工程主体受损而延迟或者取消, 对中央空调的需求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五、原材料价格上演“过山车”
全球商品价格指数始于2001年11月初至2008年, 近7年的全球商品牛市格局, 终于在2008年7月冲高回落后嘎然而止。涉及到中央空调产业的大宗商品, 同样在2008年走完了这一个轮回。最初是从钢铁涨价起步, 逐步延伸到稀有金属等大宗商品。国际期铜从2004年不足2 000美元/吨起步, 经过不足5年时间价格就上升到目前的8 000美元/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原油价格自2003年的30美元/桶涨起, 在2007年1月已经达到63美元/桶, 此后更是一路狂飙, 至2008年7月14日创下历史新高——145.18美元/桶后见顶, 又开始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回落, 短短的5个月时间下跌了105.64美元/桶, 年底已经回落到39.54美元/桶, 涨跌速度之快犹如是坐了一回“过山车” (图6) 。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 2007年以来, 我国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 也呈现快速上涨和快速下跌的走势。CPI在2007年7月仅为5.6%, 至2008年2—4月份间达到最高值8.7%, 而后开始一路下滑, 年底已经跌至2%左右。PPI上涨的周期要长一些, 2007年7月为2.4%, 此后一路小跑似的上涨, 在2008年8月达到峰值10.10%, 而后开始迅速回落, 年底回落至4%的水平 (图7) 。
在2008年里, CPI的提早见顶说明消费需求早在上半年开始回落, 而PPI的见顶时间较晚是受制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绑架。2008年,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提升不仅使得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而且制约了市场规模的扩大。虽然下半年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回落, 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但是需求的减少造成市场严重萎缩。因此造成一些企业严重开工不足, 这比成本压力还要致命。CPI与PPI走势形成的剪刀差, 说明了制造企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
另外, 原材料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增加了中央空调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难度,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选择套期保值来锁定原材料成本。但是, 由于2008年的市场波动变化多端, 加之一些企业对价格走势判断失误, 不仅没有达到保值的目的, 还造成巨额的亏损。
六、出口减缓加大国内市场压力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改以来, 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对美元的汇率呈现持续升值状态, 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换人民币8.2765元, 升值到2008年7月18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6.8238元, 近3年时间升值幅度达到17.55%。下半年, 汇率虽然有所贬值, 但是幅度很小, 基本还是在高位徘徊。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的大幅度升值, 使得我国企业的原有成本竞争优势丧失。虽然出口依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 但增大了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出口难度, 尤其是出口盈利水平出现下降 (表3) 。
同时,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造成金融企业的破产倒闭, 而且冲击到全球实体经济, 同时也打击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使得消费锐减、市场疲软。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出现明显下滑, 造成了我国中央空调产品出口受阻。从2008年104届广交会可以看出, 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7.5%, 比2007年秋交会下降15.8%。数据显示, 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小, 进一步加大了中央空调企业的压力。
七、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提振信心
2008年11月9日, 国务院公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 初步预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以刺激国内经济稳步增长。这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虽然不会直接投资到中央空调产业上, 但是4万亿元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基础项目, 有很多项目最终都会涉及到中央空调, 起码来说是间接的利好。同时, 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元, 会带动地方和民间投资超过10万亿元。力度之大, 实属罕见。当然最重要的不是项目的多少、资金的大小, 关键在于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有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优化市场环境报告 篇5
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汇报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市场中心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决心、花力气,全力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新思路。中心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于铁建为组长,副主任平润明、常玉江为副组长的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召开例会研究、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并确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新思路。即:——树立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以建立高标准的便民市场为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落实优化环境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一个“服务优质、办事高效、政策宽松的发展环境。——瞄准三个工作目标。一是以改善所属市场经营环境为目标。以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改善市场软、硬环境。以整治乱收费行为为重点;二是以“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为目标。要求各科室、所不断加强内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使之在为不给商户任何阻碍,做到高效率的办结;同时一切从维护商户利益,减少商户开支的角度出发,使商户用低成本办好大事情。三是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在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成果,努力建立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
XX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医药市场环境 篇6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特征;组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123-01
从电力企业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属于一种通过创造电力和价值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服务过程,它的电力市场主要指的是电力的销售市场,电力企业和电力产品的用户是其主体构成。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各领域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使得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新的营销理念和组合方法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作为电力企业核心服务的市场营销,需要电力企业严格的遵守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1 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的特征分析
1.1 必需性和稳定性
现代社会发展中,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服务贯穿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它的目标市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而是和国民经济之间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它的目标市场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到国家、社会等众多方面,需要充分的满足供电企业专营区域电力目标市场的用电需求,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要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这也是其社会必需性和稳定性的体现。
1.2 整体性和差异性
所谓的整体性就是电力营销市场和整个电网系统之间是紧密相关的,电网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是由众多不同群体构成的,这些客户群体就是电力市场营销的服务目标所在,在这些服务目标的作用下,电力市场营销会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不同的区域在电力营销市场的产品类型、客户的分类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在具体的计划安排、时间需求、量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
1.3 电力供应的针对性和需求时间的差异性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产品的供应时,需要对电力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层次划分,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行为,最终确定何种供应方式,常见的有直接供电、间接供电、长期供电以及临时供电等形式,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对于供电的计划安排也是有很大差异的。电力用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时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性质的电力用户对电力需求的时间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大型工厂由于生产的需要,对于供电就要满足全天候的进行;而其他一般小商户用电则是集中在白天时间段。
2 福建山区的电力营销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电力营销价格的相关文件,电价类别包括居民生活用电、非居民生活用电、商业用电、非工业普通用电、大工业用电、农业生产用电以及趸售用电等7类。针对福建山区的用电实际状况和特征,对于其的电力营销策略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2.1 折扣电价策略
这一电价策略一般是适合在一些水电占较大部分的地区,例如福建水电就占到了48%左右,由于水情的制约,在前几年就已经出台了很多的优惠电价策略,例如丰水期优惠电价、节假日优惠电价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废弃水的损失,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差别电价策略
依据于不同地区上网电价的结构构成和客户结构的差异,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别电价,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前些年根据国家出台的文件规定,要求对一些淘汰类和限制类的行业进行差别化定价,这就包括水泥行业、电解铝行业、铁合金行业等,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来进一步的规范高耗能行业的生产行为,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电力营销效果的最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峰谷电价策略
峰谷电价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大工业以及非普工业进行峰谷分时电价,对于那些连续三班制的客户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是否实施执行,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客户的削峰填谷,优化负荷的曲线,进一步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高可靠的价格策略
在市场的电力供求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高价值可以反应出高价格,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电力客户,特别是大型的客户可以适当的收取较高的费用,这也是市场规律的内在反应,少数客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可以依据于电网的实际状况和客户最大能够接受的值,对供电的成本进行适当的提高,做出合理的补偿。
3 山区电力营销的策略阐述
3.1 价格的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的价格营销策略自始至终的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竞争三个方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属于单独生产经营和统一的电网调度,因此,实施有效的价格策略是其扩大电力市场的重要措施,那么为了有效的激发电力用户的用电积极性,就要在坚持用电价格规范标准的同时,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对已经办理增容的客户,闲置配变可按照产权界限在相同的区域内进行调节的使用。
另外,价格作为电力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它的市场拓展就需要对电力价格进行规范化,尽可能的减少因为权力电、人情电等影响到用户的用电积极性,并定期的实行电力价格的听证制度,使电力价格决策成为一个由多方面共同制约的局面,进而提高政府对电价进行规范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电力产品价格的合理。
3.2 分销的营销策略
对于这一环节的分析,需要结合整个电力营销方案的制定内容来讲,需要电力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尽可能的减少中间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营销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很多的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多种销售体制,包括直管式、代管式、趸售式等的形式,那么依据于当前我国的电网系统建设较为滞后、并且建设的成本费用较高的状况,可以灵活的采用电力分销的影响策略。
4 结 语
在新形势下,电力市场的影响是基于现代管理、行为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市场化的影响策略不断的落实到位,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和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新的发展。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特征决定了其营销组合方法的多样化,需要电力企业在充分把握这些特征的前提下,依据于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适合自身的营销组合方法,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坡,田海井.电力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3).
[2] 张建.电力企业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0,(10).
印度尼西亚通信市场环境 篇7
一、宏观环境
1. 社会环境
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印尼”) 位于亚洲东南部, 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地理灾害频繁。总人数为:240, 271, 522人, 世界排行第4位。爪哇地区是印尼人口过分稠密集中的地方, 移民是印尼政府长期的国策。印尼人口年龄结构基本类似于正态分布。印尼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 (15—64岁人口) 所占比例为6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农村户籍人口不断涌入城市, 而这部分人中均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
2. 经济环境
印尼近年来的政局稳定和投资环境改善已产生初步的成果。不仅成为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在全球经济危机使大多数亚洲国家面临着负增长的时候, 2009年经济增长仍然能达到5%左右。摩根士丹利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的印尼, 未来5年经济总量将增长60%达到8000亿美元, 2011年经济增速达到7%。2009年, 苏西诺连任, 新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以下、贫困人口减少到10%以下、失业率降至5%至6%, 并计划动用10%的财政预算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最终实现7%的经济年增长率。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 农业和油气产业为传统支柱产业, 服务业发展速度惊人, 200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1%, 主要有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通信业等。旅游业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的第二大创汇行业, 增长较快。电信业发展迅速, 增长率超过10%。09年印尼通讯和交通业市场占GDP的7%印尼的人均消费优于亚太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 但这几年升幅逐渐下降, 2009年每人每年的消费为1450美元。居民基尼系数为0.394。2009年3月, 印尼央行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规模为1000亿元人民币。两国经贸合作发展顺利。2009年双边贸易额283.8亿美元, 其中出口147.2亿美元, 2010年1月至7月, 印尼对华出口达到78亿美元。2010年1--3月, 双边贸易额88.5亿美元, 同比增长78.1%。2010年9月22日印尼与中国签署ICT产业双边长期合作协议。对符合条件的投资, 如新办企业雇用职工达到一定数量的, 在最优先发展行业或先锋行业, 在欠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投资开发等给予税收优惠。公司所得税:税率25%, 收入额48亿印尼盾部分的净利润减半征收。增加值税VAT:税率10%;税后年所得超过1亿印尼盾盾的公司及个人需缴交2%之贫困税作为社会福利;凡在印尼工作的外籍人士每月需缴100美元作为职业训练基金。 (人民币和印尼盾汇率为1:1450)
二、通信市场环境
1. 固话通信市场
印尼通信固话数据:固定电话业务近几年一直是处于下降的发展趋势, 目前只有5%的家庭安装固定电话。未来几年, 预计达到每百户家庭将拥有10.6部固话。
2. 移动通信市场
印尼移动市场增长非常显著, 用户数从05年4200万增长到了2009年1.55亿, 已达1.8亿左右 (2010年7月) , 相当于全国人口总数的80%。目前印尼只有3000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业务, 市场潜力巨大。印尼10家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2009年的盈利超过100万亿印尼盾 (约合110亿美元) ,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基站总数已达10万个。
3. 数据业务市场
印尼的数据业务增长也是非常快, 增长率达115%, 2010年网民数占总人口17%, 且网民在线时间也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龄在15岁-39岁。未来几年, 预计网民数将达到2500万;宽带用户数可能达到为300万。
4. 通信市场投资数据
今后几年印尼将加快电信设施扩容和改造的速度。投资驱动力主要是语音业务增长和承载网络改善, 08~10年运营商总CAPAX约140-160亿USD$, 年投资稳定在45~55亿USD$;纯设备投资在58~73亿USD$之间, 设备年投资维持在18~25亿USD$。主要投资方向是U/G设备, CDMA设备, 业软 (IT) 、承载网、海缆和微波等领域。移动投资将是主力U/G和CDMA采购将占总体设备采购的83%以上。固网发展相比移动总量较小。但仍预计2011-2013年将新增固定用户420万~500万, 有线宽带发展稳步增长, 2010年用户数为300万以上。
三、通信市场分析
1. 运营商:
印尼作为全球电话费最便宜的国家, 其主要根源在于运营商众多, 市场充分竞争。目前印尼大小10余家运营商。其中除Telkom、Telkomsel、Indosat、XL、Axis、Hutchison (和记黄埔) , 其他运营商规模都相对小。印尼现有通信市场还是有GSM主导, WCDMA与CDMA处于成长阶段。包括新加坡电信, 马来电信, 卡特尔电信、阿联酋和沙特电信都已经入股印尼相关运营商。GSM制式占80%左右, WCDMA制式有11%左右, CDMA制式约有9%左右。印尼运营商缺乏覆盖全国的光纤及移动网络, 仍有大片区域没有网络到达;运营商BTS与BSC之间的传输大量依赖微波传送;重点城市中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由大大小小几十家ISP完成;运营商室内分布系统, WIFI热点覆盖是软肋;3G网络覆盖比例较小, 3G应用受极大限制。
PT Telkomsel
PT Telkomsel是印尼的最大的移动电话电信服务提供商。该公司在印尼移动电话运营商中拥有着最广泛的网络覆盖范围, 覆盖印尼人口的95%以上, 也是印尼唯一一家覆盖所有省、区和所有县的运营商。该公司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GSM Dual Band (900&1800) 、GPRS、Wi—Fi、EDGE/3G技术和HSPA+等。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 在印尼提供预付费手机卡Simpati和AS, 还有postpaid卡kartuHalo。在2006年9月, 该公司推出了该国家首次3G、HSPDA服务, 并在2007年推出了Telkomsel FLASH移动宽带服务。截止到2011年3月份, 该公司拥有超过1亿固定电话用户。虽然PT Telkomsel在印尼电信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面对印尼各电信公司发起的价格战和激烈竞争, 还应该继续提高网络容量和服务质量, 扩大产品和服务, 扩大覆盖范围, 培育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守住电信老大哥的地位。
XL Axiata TBK
XL公司是印尼第一个私人投资成立的电信运营商, 目前在印尼是排名第二的电信运营商。1996年8月才开始商业化服务。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爪哇岛, 巴厘和龙目岛, 以及苏门答腊, 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周边的主要城市。XL公司提供宽带互联网, 数据通信, 移动通信及3G服务在GSM900和GSM1800网络。XL公司提供GSM900移动电话服务和经营ISP和VOIP服务。2006年公司获得一张3G牌照, 并在同年9月开始投放市场。截止2010年底, 该公司已有超过22.000个基站收发器和超过4千万的用户。XL Axiata和马来电信, Mora Telematika一直在合作建立一个高宽带的光纤海底光缆, 全长400公里, 在马六甲和巴淡岛州之间, 这个项目是由华为海洋公司承建。怎样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群的需要成为XL公司首先要面对的。电话和短信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上网聊天和社会网络将成为主流, 作为一个电信运营山, 所以加强其网络容量, 增加网络密集的数据服务的能力, 加强网络网关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成为了该公司现在面对的主要问题。
PT Indosat
PT Indosat是印尼第三大电信运营商, 是一家由国外公司控股的合资公司, Qatar Telecom占65%, 同时也是一家在印尼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公司主要提供的业务有GSM900, DCS1800和3.5G高速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服务。Indosat公司主要通过Mentari, IM3和Matrix这三种手机卡服务广大手机消费者, 目前用户数量已超过3000多万。该公司同时还提供卫星电话和卫星电视节目。此外还拥有几个国际海底通信电缆的主权, 通过空中, 陆地, 海洋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 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公司。在2008年Indonsat公司的移动电话服务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75%, 数据显示2009年, Indosat公司GSM移动电话用户占到印尼市场份额的22.7%。未来几年内, PT Indosat首先要稳固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 然后应该建更多的站点, 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用最优的服务吸引广大消费用户。
AXIS
Axis是一个新兴的电信运营商, 在2008年4月才开始投入商业运营。全印尼超过400个城市可以使用Axis网络服务, 包括爪哇岛, 加里曼丹, 苏门答腊, 和龙目岛, 只不过目前网络信号还需要很大的加强。Axis是目前印尼发展最快的在GSM和3G电话运营商, 有超过1400万的电话用户和超过700人的高效的团队。Axis的目标是在未来的时间里能让自己的网络覆盖全印尼, 服务于全体国民。因此, 在未来几年内, AXIS公司将会建更多的基站和网点,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群。高速移动宽带服务在2011年将会开始服务于主要的大城市, 这也是未来该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
HCPT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是一个新兴的电信运营商。总部在香港。 (HTIL占60%股份, Charoen Polphand占40%股份) , 在2007年3月才开始投入商业化运营。在短短的9个月内就有超过220万的GSM用户, 到2009年3月已经拥有450万GSM网络客户。HCPT提供预付费和后付费两种付费方式, 后付费只在雅加达, 万隆和泗水。HCPT的网络目前已经覆盖到爪哇岛, 苏门答腊岛, 巴厘岛, 龙目岛, 南加里曼丹岛和南苏拉威西岛。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和高速下行包数据接入服务也只在一些大城市如才雅加达, 泗水和万隆能用。目前对于HCPT来说也是面临着建更多的基站,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扩大产品服务, 和提高网络容量和服务质量的问题。
2. 设备商:
印尼目前设备商有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中兴等。
某设备商A自1999年介入印尼市场, 直至2006年, A一直投入大量精力开拓市场, 并以设备加服务的模式推广全印尼。
A在2006年开始逐步发力;2009-2011年大批量搬迁。2011年A在印尼约达到15亿美金的营业额, 成为全球第一的市场。传统欧美设备商在重点省市已被A搬迁过半, 目前市场增量几乎没有。2012年上半年, A成为仅存两家有盈利的设备商之一。
现有的市场份额格局已经基本确定。A逐渐成为印尼市场最大设备供应商, 并以总包的形式从运营商获得项目, 再分包给当地的下游企业。未来1-2年A将继续巩固这一地位。
3. 通信市场SWOT分析
Strengths优势:本地运营商快速成长, 资本愈发雄厚。印尼通信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包括新加坡电信, 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的, 马来西亚电信香港和记黄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Etisalal等重要投资商来印尼成立公司或者与本地运营商合作, 大大刺激了印尼通信市场的活力。印尼本国消费者对网络质量的关注越来越高, 寻求更好的网络服务。这促使各家运营商对提升网络质量, 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挖空心思。
Weaknesses劣势:社会安全和政府腐败等问题仍然使印尼投资增加不少负面因素。运营商在同一区域里的移动频率过于饱和, 话务量过高, 网络质量变差。政府决定开放市场, 引入更多竞争对手。移动宽带频谱费居高不下, 对于运营商而言将增加他们的成本;与此同时, 政府一直在提高对运营商相关收益提高税率, 这使得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通信市场雪上加霜。通信市场由设备商逐渐主导, 而且趋向单边化。垄断初步形成。
Opportunities机会:虽然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是印尼的通信市场预计将未来年内继续增长, 在2013年预计会达到用户4.3亿人。此数据届时会超过印尼人口数2.4亿。3G通信, 是印尼未来通信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各运营商都会在稳固原有2G市场份额的基础上, 扩大对3G的投入, 这对于设备商而言无非是个利好消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印尼通信市场, 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里将代维服务的地位继续向上提升。以保证在用最少的资金购买到最高质的保障服务, 从而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
Threats风险:印尼政府颁布的实名登记制度可能会导致短期的市场用户数下跌的可能。固定无线和移动用户, 非注册的停用也会降低原有市场优势。3G市场在未经市场实践证实之前, 如果盲目投资, 会导致各运营商的利润降低, 从而影响后期的其他投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期对东南亚的影响, 印尼通信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抵御此风暴, 是目前的疑问之一。
四、结束语
市场环境与公允价值计量 篇8
一、市场环境与市场价格的公允性
(一) 市场环境公允性
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 (ED) , 对公允价值采取了与FAS 157一致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 (Orderly transaction) 中, 销售资产所接受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谢诗芬 (2010) 认为FASB (2006) 的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及FASB (2000) 的SFAC 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是世界范围内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准则与实务方面的先驱、奠基和创新之作, 因其意义非凡和曲折厚重, 已成为国际会计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建设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已经并将继续被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会计组织奉为学习仿效的圭臬。现有公允价值定义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 即只界定了公允价值定义的微观环境, 忽视了公允价值界定的宏观环境, 并因此指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的无限和无节制的放大, 是对公允价值应用无及时监管及无视环境适应性的结果,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受到指责。如何恰当地界定公允价值, 使其能在实务中适时、适地、适当地应用而不是滥用, 无疑是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这其中公允价值产生与应用环境的完整界定是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可以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的定义应该界定为: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 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转让的公平价格。这样定义, 既界定了公允价值确定的微观环境, 还界定了公允价值确定的宏观环境, 使公允价值确定的环境更加具体、明确。宏观环境决定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和前提 (大环境) , 微观环境指示公允价值的具体确定方法 (小环境) , 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具备的环境下, 才能形成和取得公允价值。环境是因, 公允价值是果。环境的适宜性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与产生具有决定意义, 且宏观环境的适宜性首当其冲。宏观经济环境正常, 微观经济环境 (某一局部、局域环境) 不一定正常;宏观经济环境不正常, 一般来说, 微观经济环境不会正常。这些情况下, 经济环境不正常, 市场价格难以公允, 难以反映计量对象的内在价值, 公允价值不能取自市场价格, 甚至不能使用或应停用公允价值而采用其他计量属性。只有在宏观经济环境正常, 且微观经济环境也正常的情况下, 市场交易才是公平的、“有序”的, 市场价格才是公允的, 才能直接由市场形成公允价值。而在宏观经济经济环境正常、微观经济不正常及经济环境正常但无活跃的交易市场等情况下, 应采用模拟市场交易价格的估值。FASB在其第2号概念公告中明确指出会计选择的问题:“人们所作的各种会计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本委员会 (FASB) 所作的抉择。”即通过准则或其他公告、规定, 要求企业遵守哪些会计方法或禁止采用哪些会计方法。“各种会计抉择还在具体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如准则未规定的问题, 要通过企业的专业判断来抉择, 有些准则提供多种备选方法, 允许企业选用, 这也需要抉择。选择是无所不在的。葛家澍教授 (2009) 认为, 在现行概念框架和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都是可以选用的资产的计量属性, 但是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性, 会计选择要求有很高的专业判断力。如选用什么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控制的资产, 首先要研究此项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 同时还要考虑所采用的计量属性对于意欲计量的对象是否具有相关性, 能否保证计量数据的可靠性。虽然, 绝大多数甚至全部资产处于企业的营业活动 (Business activities) 之中, 但性质、作用和流动性 (转化为现金的速度和最终是否转化为现金) 是有差异的;一般地说, 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是有活跃市场, 企业又打算把它列为随时销售或可供销售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货币性资产, 少数虽非货币性资产, 但有活跃市场和有序交易的, 如房地产、石油等商品也可按公允价值计量, 而不以变现为目的的所有其他资产, 显然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为好。就应用环境及确定方法而言, 在现行文献中,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微观环境、涉及的因素及计量级次等微观问题的研究占主导, 对宏观环境的重视与研究的确鲜见。
(二) 市场价格公允性
无论是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垄断还是计划经济形态, 其形成的市场价格都应是所处经济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即使在垄断、计划经济等非市场经济形态下, 表面上看存在不公平性, 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但却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形态, 是各种环境、利益均衡的结果, 具有稳定性与成熟性, 其环境下的市场价格虽是某一主导方单方面确定而非市场自动形成, 但同样是这些环境下的公允价值, 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价格的特定的公平性。公允价值是各种市场环境下交易双方博弈形成的稳定、成熟的价格。公允价值并不只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专属品, 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非市场经济形态与领域。不仅如此, 公允价值还应是不同地域的市场稳定的价格。地域环境的不同, 会使各地市场价格不一致, 一国或全球的公允价值并非都是一样的。各地市场价格的不同, 正是发挥市场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有效配置与公平作用的前提。市场价格的完全趋同只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 永远不会存在, 价格的地区差异性是市场常态。公允价值具有地域性。当然, 地域大小的取舍必须严肃, 它与地域的独立性及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不能人为地缩小或扩大公允价值取值的地域范围, 左右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就被打开了空间, 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全面应用与全球协调提供了基础, 同时也不至于被视作一种非常严格与特殊的会计处理方式, 令广大会计人员望而生畏。应该有普遍的适用性, 是一种适地、现态、正常的现时价值。当然市场不是恒久稳定的, 有时会发生突变、出现异常。这些有的是合理的质变, 有的则是不正常的、失去内在合理性的变化, 如楼市泡沫、金融衍生泡沫等。应该说, 对这些变化要警觉, 若非合理的, 则不会趋于新的稳定。因此, 不稳定的市场或不正常的变化所形成的价格不会是公允的, 公允的价格应具有“均衡性”。市场价格的公允性不取决于市场形态, 而取决于市场状态, 不取决于市场的完全统一, 而取决于市场的相对统一。
二、非正常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确定与应用
(一) 非正常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确定
在市场环境不正常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就会失去公允性, 公允价值不能直接取自于市场甚至不能应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FASB基于公允价值的争论, 先后发布了关于FAS 157的两份FSP (FSP FAS 157-3, FSP FAS157-4) , 2009年发布的FSP FAS 157-4取代了2008年发布的FSP FAS 157-3, 不仅对当市场“反常”时作出进一步的指导, 同时也为如何识别市场给出了判断的方法。指出了“市场反常”的两种情形:“市场中资产和负债交易的数量与活跃程度大幅下降”及“市场变得非有序”, 认为这两种情形是不同的, 前者的情况可能会在非有序市场中出现, 但前者的出现却并不一定意味看市场非有序, 然后给出了这两种市场情形识别的因素, 最后对这两种情形下公允价值的计量给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包括:对交易价格或报价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对其进行大幅调整及如何处理市场风险溢价等。可见, FSP对在市场“反常”时, 仍对公允价值作出了计量的规定。在后危机时代, 如何顺应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重塑, 既有来自技术层面, 也有来自政治层面的动力。正是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技术缺陷, 为不同政治力量强势介入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契机。以20国集团 (G20) 、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和金融危机咨询组 (FCA) 为代表的政治力量为后危机时代会计改革确定了路线图。IASB目前基本上是沿着这一路线图从事修订。但不论如何修订, 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解决非正常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虽只面对特殊环境, 但关系到是否能正确处理特殊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关系到是否会因此再次助推金融危机、再次形成全球灾难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在非正常环境下是否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前已述及, 市场不正常包括宏观经济经济环境正常、微观经济不正常及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经济环境均不正常两种情形。对于前者, 宏观经济经济环境正常、微观经济不正常下, 由于整体环境正常, 虽不能通过有序交易取得公正的市场价格, 但通过“站在市场观察者角度”, “最大限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 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还是可以取得正常的估值的。对于后者, 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经济环境均不正常下, 是否可如上述FSP FAS 157-4所言, 通过对交易价格或报价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对其进行大幅调整及处理市场风险溢价而得出公允价值估值, 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呢?金融危机中力拥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士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 反而客观反映了金融危机的事实, 及时发出了市场恶化的预警信号, 使投资者避免更大伤害, 也有助于恢复金融稳定, 返回历史成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应该说, 这些论调是从总体上维护公允价值计量, 还不能理解为在金融体系内部出现机理不健康、市场不正常时仍要坚持采用公允价值的言论。否则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缺乏可靠性等技术缺陷就会视而不见。越是市场运行出现内部深层次问题或秩序不正常, 公允价值越显得重要, 但越是一价难求, 越远离可靠性。这时若强求, 可能会付出了高代价而意义却不大, 很不现实。公允价值的形成毕竟要有一个成熟、相应稳定的环境。任何事情处于非正常状态时是难以体现其真正价值和本来面目的, 尤其是这种非正常状态不断持续下, 环境改变了, 方法也会要求不同。特殊时期应采用特殊的手段, 牵强附会可能适得其反。葛家澍教授 (2009) 认为, 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是又一个会计选择问题:原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该不该继续采用?过错当然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公允价值虽然是一种有用的计量属性, 问题在于:现在继续选择公允价值的时间和条件是否恰当;对于公允价值计量, 要考虑市场条件, 试图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有无活跃的市场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报价?这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因此, 总环境不正常环境下是不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 公允价值的应用应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作前提。此时应采用其他计量方式, 特别是成本模式, 可同时辅以披露当前的环境及交易价格信息。历史成本信息同样是当前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历史成本反映了历史原貌和事物的源头、根本, 这种计量结果是无慵质疑、不可动摇的, 在动荡不定、莫衷一是的情况下, 它更能够带来一种稳定和可信的感觉, 提供一个基准的参照, 减少迷茫与错误。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授权SEC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FAS 157等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上述FSP FAS 157-4的做法值得怀疑, 并且, 单纯性的“市场中资产和负债交易的数量与活跃程度大幅下降”不应属于市场“反常”情形, 它与“非有序”有实质性差别。
(二) 非正常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应用现状
有学者提出, 在“三非” (非活跃、非流动、非理性) 市场下, 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更多地使用现值、其他估值模型和职业判断等。这种提法也值得商榷。在非理性市场下即使采用估值模型, 其中的参数很难确定, 这种模型式公允价值数值令人难以信服。估值模型的应用适用于缺乏活跃和相似市场的情况, 但前提也应是市场总环境是正常的。当然, 市场总环境是否正常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 包括在读取和应用公允价值信息进行决策时, 也应仔细甄别。不正常环境下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会导致公允价值的滥用, 削弱公允价值的应用价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经济决策观
(一) 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不易取得、缺乏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现实交易的价格, 而是一个模拟的交易价格, 其金额的确定具有不确定性, 特别是在市场发育不成熟、非有效及不存在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公允价值计量手段面临考验, 也阻碍着公允价值全面推广与统一应用的进程。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公允价值是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公允价值的模拟性, 使其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的特点, 这一点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完全不同。就目前来看, 会计核算讲求的仍是客观、真实而准确的计量, 这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 才能为使用者所接受, 才能供使用者决策所用。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手段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应用, 会计数据的精确性必然受到削弱, 但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以能可靠取得为前提, 因此公允价值虽不精确, 却是接近甚至不排除完全等同于其内在价值的精确值的, 不会对计量金额的准确性有实质的影响。事实上, 由于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时的价值, 具有较强的市场波动性, 也没有必要苛刻地提出象历史成本分毫不差那样完全准确地计量, 这是难以做到的。相反, 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现实客观性。因此, 使用者在应用公允价值信息时就要考虑这种价值信息的特点。公允价值反映的是核心价值、主体价值, 而不一定是完全价值, 在据其作出决策时, 既要依据它, 又不能完全迷信它, 要从大处着眼来作决策 (当然还要结合会计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来源) , 要透过公允价值看到企业的真实景况, 而不是唯数字是论, 过于局限和迷恋于报表数字。在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及决策时无需“斤斤计较”。会计信息提供的是决策参考信息, 而不是决策信息。
(二) 确认会计计量影响差异的能力
在目前的公允价值会计下, 资产负债表中的计量属性是混杂的。如在同一张报表中针对不同的报告项目, 有的使用历史成本, 有的使用预计的未来现值, 有的则使用公允价值, 然后再将这些数字合计起来报告为一个资产总额。与历史成本计量不同, 公允价值计量有相对明确的经济价值要求权和现金流量信息与之对应, 这样,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 要根据这些混杂的、不同计量基础的信息去推测出一个关于企业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一致期望, 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如果按照严格的信息观观点, 资产负债表中各类不同的计量基础信息混杂, 将会降低信息潜在的决策有用性, 除非投资者能够综合其他各种来源渠道的信息, 并确实具有“看穿”各种会计计量影响差异的能力。
(三) 分析公允价值下的企业盈亏
公允价值计量会额外产生浮盈、浮亏等未实现损益, 随着公允价值应用面的扩大及企业相关资产、负债的增多, 这种未实现的损益对企业盈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且由此有可能导致企业虚拟经济的膨胀和实体经济的萎缩。因此, 相当一部分公允价值的反对人士认为, 公允价值不利于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和把握, 从而公允价值利润的决策有用性受限。从现有的研究看,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实增大了“利润”计量的波动性。但以公允价值报告的收益概念致力于在报告“已实现”的价值变动之外, 还将“未实现”的价值变动也报告在财务报表中, 因此, 对企业价值变动的确认相对于历史成本收益更加及时, 不受历史成本会计中的收益确认条件、递延与摊销政策、成本费用的配比要求等限制的影响, 是否确认收益只与市场价值挂钩, 而与交易在当期实际发生与否没有密切联系。所以, 以公允价值报告的利润是直接与经济事项联系在一起的, 更加接近经济收益的定义, 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从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价值进行判断的这个角度来讲, 资产负债表公允价值估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下的账面净值涵义更加丰富, 确实能够减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价值的计量误差范围。由此,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损益表已不“单纯”, 必须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下的企业盈亏与结构, 把握企业发展的动向和经济实质。
(四) 严格规范与监管信息披露方式
由于市场的波动性, 这种“盯市价格”可能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性, 所看到报表上的信息可能与报表生成时的情况时过境迁, 甚至大相径庭。在实务中, 财务报表的计量日与最后报出日之间有不短的时间间隔, 这使公允价值会计所引以为豪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的优势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影响更大。上市公司持有的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等金融资产在报表披露日与报表计量日的市价可能已经南辕北辙, 差之千里了, 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葛家澍教授 (2004) 指出, 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 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是无用的, 而不可靠的信息更为危险——所有的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误导, 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因此, 对这种“瞬时性”特征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要能从中把握正确的变化趋势及波动规律, 捕捉有利的时机, 作出准确的短期与长期经济决策。同时,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 应建立快捷、及时、主动的信息搜集渠道和方式来应对, 争取同步获得信息, 迅速消除不对称性, 不应坐等对方的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往往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得投资对象的信息, 报表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起到约束、规范和证实对方的作用, 而不是获取信息。当然, 监管层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规范信息的披露, 严禁通过非公开方式提前向大户提供内部信息, 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尹朝晖:《基于应用角度的公允价值概念的界定》, 《财会通讯》2010年第8期。
[2]谢诗芬等:《FASB编纂专题820<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篇9
背景
2013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下发通知, 对各地在进行跨省企业备案管理中的禁止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通知下发后市场反映良好。但也有企业反映, 尚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地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为进一步做好对跨省企业的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要求设立分公司、重复备案、扣押相关证照资料等问题,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 制订出台了《规定》, 旨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 促进建筑企业公平竞争, 加强对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消除地区封锁, 打破行业垄断”。据此, 《规定》体现了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原则。
一是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取消登记、备案等非行政许可事项, 进一步淡化前置管理, 开放建筑市场, 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强监管。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实行宽进严管, 在开放市场的同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省际协调机制, 强化信息公开,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是优化服务。简化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办理手续, 优化管理流程, 实施一次性信息报送制度, 取消各类妨碍建筑企业自由流动的规定, 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要求
首先, 《规定》明确了维护公平竞争、清除各地市场壁垒的要求。
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 一方面要解决人为分割市场、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企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保证优秀企业自由流动, 对建筑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为此, 《规定》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各地的监管原则:一是企业注册所在地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 营造有利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建筑企业开展跨省经营业务的良好环境。二是各地要给予外地建筑企业与本地建筑企业同等待遇, 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 维护建筑市场公平竞争。同时, 为解决广大企业反映强烈的市场壁垒问题, 在《关于做好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 《规定》进一步具体明确了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禁止行为。
其次, 《规定》简化前置管理, 确立了企业信息报送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结合广西、安徽等地的做法, 《规定》要求, 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外地建筑企业入省承揽业务监管中, 取消备案管理, 转为实行企业信息报送制度, 即跨省承揽业务的企业, 向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送企业基本信息, 并对报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时将企业报送的信息纳入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通告本地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企业报送基本信息后, 可在工程所在地全省范围内承揽业务, 省内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要求企业重复报送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企业提供方便。
再其次, 《规定》体现转变管理思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
推进建筑市场统一开放, 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思路,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定》从完善监管机制和提升监管手段两个方面, 明确了对跨省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监管机制方面, 实施联合惩戒, 建立省际协调联动机制。各地要明确本部门负责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 各省之间加强沟通联络, 及时通报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的有关情况, 配合处理企业在跨省承揽业务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形成监管合力。建立“黑名单”制度, 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报送企业基本信息时弄虚作假的建筑企业列入“黑名单”, 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实施资质核查, 注册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资质核查名单, 及时开展资质动态核查。
在监管手段方面,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建立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 与各省级平台对接, 统一公开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信息。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全面公开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和日常执法信息, 特别是统一公布中标企业项目班子人员信息, 将企业中标信息与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 在建筑市场监督检查时, 对现场项目管理人员与企业中标信息不一致的, 进行重点核查, 依法查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通报外地建筑企业在本地承揽业务中的违法违规等信息, 并将建筑企业违法行为及处罚或处理结果上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
最后, 《规定》将落实层级监督, 加强举报投诉处理。
《规定》要求, 对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活动实施层级监管, 严格落实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任。主要体现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跨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对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建筑企业承揽业务的, 要及时纠正和通报批评;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 及时组织核查群众和企业的举报投诉, 并依法进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存在禁止行为以及企业反映强烈、举报投诉较多、拒不整改的地区要进行约谈、通报、曝光。
航空货运市场环境及发展机遇 篇10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对全球航空货运业造成重大冲击, 国际上主要的航空货运企业在2009年上半年均遭受了严重的业绩滑坡, 尤其是货运利润跌幅惊人, 汉莎货运与去年同期相比货运量减少20%, 收入减少了36%, 利润更是减少了138%;而新航货运的利润更是骤降了609%。
寒冬季节固然形势严峻, 但是货运航空企业却不必畏于严寒悲观失望。目前行业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亮点非常值得深入分析, 对它们的把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企业在未来一轮竞争中的地位甚至生死。
亮点1:航空快递以及特殊货运服务这两种细分业务。尽管航空快递和特殊货运服务在航空货运的初始阶段只拥有较小的总量比例, 但是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普货业务, 至今总量比例已经相当可观, 并有望继续快速增长。随着货主对货物运输时效性和专业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 自2003年至2009年, 快递市场规模从178万吨飞速增加至456万吨, 年均增长25%;而特殊货物的市场规模也从399万吨窜升至986吨, 年均增长20%;相比之下普货的市场规模虽然相对较大, 但增长速度只有12%, 远低于快递和特货市场。而且随着新进者的不断加入以及客户的逐渐成熟, 普货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已经非常微薄, 远远低于快递业务的近20%的利润水平。而相比于普货业务, 特殊货品运输本身所带来的对特制硬件以及特殊保障等专业性操作的要求, 都能保证运输企业向货主设定不菲的定价, 因此带来的收益水平也大大高于普货, 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亮点2:中国内陆的航空货运市场。目前全球货运总量中约15%为国内货运, 主要由庞大的美国国内市场组成。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各个省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频繁, 航空物资运输总体需求会进一步加强。波音公司预测中国国内航空货运量将在2025年达到30亿吨公里, 超过2007年美国的国内水平。而在这其中, 由于产业升级、精细化运营、电子商务、零售配送等利好因素的刺激, 国内航空快件的增长将扮演比普通航空货运更重要的角色。2002至2007的5年时间内, 中国境内城际间航空快递的业务规模年平均增长高达33%, 远高于同期普通航空货运个位数的年均增速水平。在未来20年间, 中国航空快递业务的增速仍然将大幅超过普货运输, 成为推动国内航空运输增长的主力。与此同时, 中央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整个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未来中国继续加大机场建设投资, 以及对国产新舟系列支线飞机的扶持都将从运营设施和飞行成本上极大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
亮点3:与中国相连的特定地区的外贸航线。除了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和德国这几个传统的重要贸易伙伴, 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兴的贸易伙伴国值得航空货运企业给予更多关注。这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实质性外贸关系建立时间不长, 仍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虽然货运总量并没有在所有外贸航线中居于前列 (分别约占中国整体出口额的2.5%) , 但由于这些目的地本身在世界贸易物流中的特殊地位 (如中东阿拉伯地区在全球贸易、金融、物流产业中越来越占据的枢纽地位) , 或者是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持续走强 (如印度, 其和中国的双边贸易不仅发展迅速, 而且往来均衡) , 它们未来的增长态势令人振奋, 可以为航空运输企业创造崭新的、持续的直接增长源。尽管2008下半年中国航空出口额急剧下降, 但2008年中国全年对阿联酋的航空出口额增速仍高达38%, 到印度的出口额也有惊人的31%的增长。虽然在2009年上半年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下探, 2008年仍在增长的航线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但是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发展前景并没有在本质上有所改变, 在全球经济企稳后, 它们仍然是航空货运发展的独特机遇。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要摆脱困境, 削减成本并不是唯一的制胜法宝。科尔尼认为, 货运价值链的延伸, 拓展至快货产品以及加强特种货物市场的开发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大转机的三种潜在业务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1:货运价值链延伸。空中运输仅仅是航空货运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固守这个单一业务已经不合时宜。从企业运营角度而言, 上下游的竞争不断压缩运输利润, 单一业务对抗市场风险能力非常薄弱。从客户的角度而言, 一站式解决方案已然成为全球趋势。航空货运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在价值链上延伸从而获取更大的价值。大韩航空的成功可以为价值链扩展提供一个典型范例。大韩充分利用与母公司地面运输业务产生的协同效应, 为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航空服务——包括运输、地面支持、仓储及卡车运输等各个环节, 立体化业务满足客户需求。大韩的地面支持具有齐全的设备, 可以处理各种机型, 使货物的装卸通畅无阻。同时还提供最大的、最先进的仓库、及专业设施为贵重物品、危险品提供区别化服务。另外大韩航空货运通过欧洲、北美及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卡车运输系统, 通过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促进了货运业务的发展。对航空货运企业而言, 关键是要在适当的时机沿价值链进行业务的拓展, 寻求适合自身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同时也要充分寻求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在业务发展中的协同效应。覆盖更多的业务环节将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在业务回暖时迅速捕捉市场机会。
创新模式2:快货产品拓展。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 传统快递市场和传统空运市场从重量段到服务水平等细分界限已经日益模糊, 两块市场出现了互相渗透的局势。如今很多企业客户追求高性价比的服务产品, 一方面要满足物流成本最低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下游客户日益苛刻的时间等可靠性需求, 延时快递产品/高级空运产品因满足了传统快递和空运市场之间的边缘需求而备受瞩目。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汉莎货运就在普货的基础上, 推出快货产品。相对于普货, 快货以灵活的操作方式满足因为紧急情况需要立刻起运的货品运输需求, 既能满足客户急需, 又能获得较高收益。自从引入快货产品, 汉莎货运的收益持续高于欧洲航空公司协会成员的平均水平约15%, 而且牢固树立了在全行业内的产品品牌。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成熟化和细分化, 快货产品的复杂度也在增加, 航空货运企业进入这一产品领域需要制定准确的产品策略, 对产品有合适的定位以及明确的实施计划。
我国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小议 篇11
关键词:资本市场;生态环境;金融市场环境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已经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研究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分析
1.1 从宏观角度分析
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看,资本市场开发程度有待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在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呼应的经济总量及经济结构之间产生脱节与矛盾,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机制不甚完善,同时对外开放度程度也较低,对外资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尤其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对直接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和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分析
1.2.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主要表现为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内部董事、总经理兼任董事长,导致股权激励方案失效。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低效,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监督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大量的不正当关联交易和短期行为;对经营管理层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监督,广大中小股东的根本利益受到侵害;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导致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失灵,甚至缺失。
1.2.2 决策机制不协调。公司决策机制严重失调产生了很多问题,内部决策机制缺失,群体决策形式化,民主公平遥不可及。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决策机构的形同虚设直接导致公司内部制衡结构的失效。特别是委托代理体系下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决策失败。
1.2.3 激励机制不到位。在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宠爱股票期权模式的现象,核心员工往往获得的激励股票期权数量远少于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这种方案制定者没有考虑到在市场低迷时期,会导致股票期权失效,这会直接削弱激励方案的实施效果,产生导致价值分配失衡。
1.2.4 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并充斥着大规模的虚假信息的现象,这不仅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还直接损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要表现为陈述虚假、不能按照规定履行信息的公布公告的义务、用募股而未予公告、隐瞒重大事项等形式。
2 准确把握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特殊内涵
2.1 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演化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资本市场是一个从单一的金融中介开始到相对复杂的资源配置,再到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从发行市场到交易市场再到创业板市场;从简单的柜台交易这种初级形态到交易所电子撮合成交的高级形态,资本市场生态系统经历了上述过程才得以发展和演变。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正是在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这种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2 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具有特有的制度结构性
首先,资本市场环境离不开国家政治、法制、经济、文化等大环境,资本市场环境也是一个国家大环境的一个部分,所以资本市场的规模与结构,以及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发展、市场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证券法规制度的建立和上市公司的质量与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制度息息相关。因此,资本市场功能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结构能否得以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功能能否得以切实提高。
2.3 资本市场生态环境随市场需求自我调控
由于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到资金供求和证券市场价格的走势,所以在调节资本市场主体、客体、交易工具的数量和规模方面,金融工程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同时金融工程还可以提高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形成相对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提高资本市场主体的自律水平和控制制度的确立,进而推动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市场规模和层次、监督管理模式、金融工具等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如我国证劵业协会、美国的全美国证券商协会(NASD)、美国证券业自律管理公司(NASDR)等在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建设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组织的自律纲程、自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有效防范资本市场上一系列违规行为,比如搞各种内幕交易、信息欺诈、恶意坐庄等。促使资本市场生态环境更加健康、和谐、有序。
2.4 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优胜劣汰性
资本市场本身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的产物,所以,社会资本市场运行的规范程度受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从目前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成熟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下,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已经普遍形成了经济活动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已被公认的一系列规范原则制约下,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得以相应的约束,避免了群体性的经济活动主体不规范运作的乱象。但是,也有市场部分参与者往往因违背这些行为规范,存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暗箱操作的行为而被市场无情淘汰。
3 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占市值的比例依然还是很低,所以进一步扩大QFII的投资份额,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针对机构对外开放的问题研究,可以通过负面清单加入前国民待遇的模式,积极努力推进一些投资的谈判和双边的贸易,从而引进外资的基金、期货、证券。同时,可以采取与港澳台的合作战略,借着沪港通、深港通在政策方面有一些優惠的契机,现在要加快落实好合作方式,积极推动我国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在境外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J].金融时报,2004.
[2]伍艳.中国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齐亚莉.中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4]廖林.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基本性状模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超级市场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篇12
所谓感知便是人利用视听、接触、嗅等各种感觉器官, 从物理环境的刺激中收集各种信息的结果, 并运用这些信息来评价人类的行为, 感知是人和环境联系的机制, 包括在所有人与环境的交往中。在商业建筑当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扫描, 得出商品的档次、格调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室内的特殊照明, 通过货架的差异或货品摆放的形式、数量等来强调这一物品, 从而也就抑制或突出了另外一些商品特性的发挥, 使人对其具有的普遍性或独特性, 大众化或豪华性等有所了解, 因为人的心理不同, 所以这些不同的感知也就可以形成并促进其心理活动, 以完成商业活动中的购物行为, 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
二、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建筑空间内环境是由建筑的顶面、侧面、基面 (地面) 及其空间比例和空间内部的声、光、热等因素构成的, 这些因素的设计处理, 对建筑空间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空间顶面的处理方法
超级市场建筑中顶面作为空间围护的一部分, 而且是灯光、设备管道弥舒中线路等的载体。在现代大型商场、办公等建筑中为避免空间凌乱, 隐蔽其上部杂乱无章的管道及线路, 一般多作吊顶处理, 产生完整有序的空间感受, 但有些超级市场将项棚处完全暴露, 不仅可以降低造价, 而且可以增加现代感, 还可以节省层高空间。例如有家家乐福超市将上部的风管涂以与墙面相同的白色, 在资金容许的情况下, 还可在设备管线下设置格栅, 有效地形成功能分区。
2、天花板的设计要求
与宾馆、百货商场, 甚至某些住宅的天花板的装磺要求相比起来, 超级市场的天花板的装磺要求相对较低, 一般不做吊顶, 而处理成简洁的平面天花板, 主要目的是把店铺内的房梁、管道和电线等遮蔽起来, 创造出整洁的环境。而一种更为简便的做法则是, 不用任何天花版材料, 而让管道、房染、电线等裸露在顾客的视线之内。但是这个方法一般不适合层高过低的超级市场。在这种处理方法中, 超级市场内的照明器具一般比裸露的管线低许多, 这样, 依靠室内照明的作用, 能够把客户的视线相对局限在灯光范围内, 并使得管线等更为黑暗, 一般不易被人察觉。此外, 随着大卖场的规模扩大, 商品种类繁多, 势必给顾客在挑选商品时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 天花板的个别设计也会在空间上形成分区, 这样使顾客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另一个区域方便顾客购买商品。
三、视觉环境中色彩设计
视觉环境设计主要包括色彩和内部装饰两个方面。色彩可以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和冲击。人们一旦进入室内, 在视野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室内的色彩, 它的空间与功能、装修材质与质感、家具与摆设等, 都与色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由于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室内的色彩中不同的色彩环境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不同商品各自独特顷向的色彩语言, 顾客更易辨识商品和产生亲近感。这种作用, 在零售店铺里面特别明显:暖色系统的货架, 放的是食品;冷色系统的货架, 放的是清洁剂;色调高雅、肃静的货架上, 放的是化妆用品……追拼中商品的色彩的顷向性, 可体现在商品本身、销售包装及其广告上。有经验的人一看广告的色调, 就知道宣传的是哪一类商品。
在内部装饰上, 主要是考虑天花、地面、墙壁、实物等的布置。有的超级市场是用现成的厂房改造而成的, 考虑到成本的因素, 天花仍然是工厂式的, 梁、扫汽管都暴露在外, 虽然有机器美感。在地面和墙壁的装饰上, 一般都会综合考虑顾客的视觉效果进行。
四、建筑内光环境设计
超市照明的作用就是要给我们提供可以方便地在货架上查找选购商品的光环境, 在这方面有很多讲究。照度标准是同人们的视觉因素相关联的, 作为超市, 首先它的照明方式不像其它商场有较明显的一般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的区分, 而是把一般照明的照度同重点照明合二为一, 并且较少有装饰照明。因此, 超级市场一般照明的照度标准是比较高的。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超市的最深处, 沿墙布置的许多货架上设了局部照明, 以增强这部分购物区的亮度, 使人们一走进超市, 就可以注意到最里面的购物区, 从而本能地转向明亮的里面。从内部到外把店内走遍。而顶棚的亮度对整个光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它是同顶棚高度密切相关的。对于面积较大、高度较小的超市, 顶棚完全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商厦的地下超市内。
摘要:超市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随后传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当前, 对我国超级市场的布点和建筑设计的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研究, 但是关于超市内部环境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对超级市场建筑内部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超级市场,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陆珊珊、熊建军:《浅谈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J].职业时空, 2008, (11) :61[1]陆珊珊、熊建军:《浅谈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J].职业时空, 2008, (11) :61
【医药市场环境】推荐阅读:
医药市场07-19
医药市场现状08-29
医药市场调研05-27
医药行业市场背景05-12
中国医药市场全景解读09-29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05-16
医药市场管理服务报告09-14
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08-07
医药行业市场营销策略08-28
公平的市场环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