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2025-01-19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共12篇)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1

糖尿病现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变, 糖尿病已逐步成为了我国人群中的多发病。糖尿病引起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病人体内重要脏腑器官器质性病变, 进而引起其生理功能障碍, 严重时还会造成多器官衰竭。美国糖尿病学会认为自我管理教育是达到良好预防的基石[2]。研究认为, 准确地实践各类具体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3], 可以有效地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 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 病人存活时间和生存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本院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60例初诊糖尿病病人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随访, 观察其认知行为改变情况、血糖控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3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糖尿病病人60例, 入选标准:糖尿病诊断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既往无糖尿病病史, 第1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糖尿病;病史或确诊糖尿病时检查已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变、高血压肾损害、肝肾功能异常者;<18岁而>70岁者;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自我管理内容的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借助图片向病人讲解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的危害, 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强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增强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及血糖控制理想的指标: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h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等;教育病人正确掌握口服用药的服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胰岛素的保存及注射胰岛素后进餐时间的掌握, 同时向病人讲解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方法;让病人知晓饮食治疗在糖尿病病情控制中的重要性, 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长期坚持;掌握运动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生活有规律, 戒烟、戒酒, 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足部的保护;关心病人, 加强病人心理支持, 鼓励病人面对疾病, 同时动员家属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自我管理教育的形式:包括集体教育、糖尿病知识座谈会以及个别指导。集体教育主要有床位包干护士完成;糖尿病知识座谈会每周举行1次, 时间1h左右, 由1位内分泌科医生及主管护师组织, 主要是为病人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时为病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接受能力稍差的病人, 告知其药物的相关作用、服用方法、注意事项, 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其理解接受。

1.2.3 评价工具

采取问卷调查法, 采用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价, 该表由Hurley和Shea编制, 台湾王璟璇修订[4]。该量表共26个条目, 包括饮食控制 (6个条目) 、规律运动 (4个条目) 、遵医嘱服药 (3个条目) 、血糖监测 (4个条目) 、足部护理 (5个条目) 和预防及处理高血糖、低血糖 (4个条目) 6个维度, 采用Likert 5点计分, 1分~5分分别代表完全没做到至完全做到, 量表总得分范围26分~130分。此量表在台湾和大陆使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5]。

1.2.4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血糖控制水平,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教育前后两组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得分。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软件包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mol/L

mmol/L

%

3 讨论

3.1 初诊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 对初诊糖尿病病人加强自我管理教育, 增强其自我管理的意识, 有利于其血糖的控制, 稳定糖尿病的病情, 阻止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医疗负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治疗消耗的大量医疗资源主要是治疗慢性并发症的费用, 而这一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低血糖费用的3倍或4倍[6]。

3.2 自我管理教育直接影响了初诊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

由表1~表3可见, 经过自我管理教育后, 观察组在出院后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虽较入院时下降了, 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研究认为HbA1c>9%, 说明持续高血糖的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 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英国把HbA1c作为2型糖尿病控制与预防并发症的一个主要评价指南[7]。通过对初诊糖尿病病人进行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提高初诊糖尿病病人的知识水平, 并在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和控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血糖控制不良主要与缺乏相关的糖尿病知识,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如饮食控制不良、不主动运动、不规则用药和未定期监测血糖有关[8]。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则能满足病人对相关知识的需要, 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是糖尿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并不仅仅是对治疗的补充[9]。

3.3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初诊糖尿病病人的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对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10,11,12,13]。由表4可见, 观察组病人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 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总均分、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得分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自我管理教育使病人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 如病因、症状、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并发症的危害, 以达到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做到坚持规律用药, 有效地控制血糖, 从而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行为[14,15,16];且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充分调动了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病人的自信心, 同时也激发了病人的参与意识, 使其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决策和自我管理中来, 重建社会适应性行为, 在此过程中病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提高。因此应重视加强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教育。

摘要:[目的]评价自我管理教育对初诊糖尿病病人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初诊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计划给予自我管理教育, 对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3个月,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糖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足部护理、处理高低血糖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够提高初诊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 有利于糖尿病病人进行有效自我管理, 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 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护理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2

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计划

根据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结合我中心实际,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为了进一步顺利的开展“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以及使工作开展的更有成效,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加强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力度及医护人员与糖尿病患者间的交流和沟通,普及社区居民的糖尿病防控知识和技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糖尿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糖尿病的工作模式,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基本要求

1、建立6个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

2、每组招募符合条件的患者15-20人参加各组活动,签订知情同意书;

3、在患者中选择有一定组织号召能力、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作为组长;

4、每个小组确定专业指导医生一名;

5、活动场所:我中心大会议室;

6、活动场所基本配置(黑板、笔记本、笔、挂图、血压计、体重秤、皮尺、投影仪、宣传资料、活动资料、照相机等相关物品);

7、活动开展前进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调查;

8、每个小组至少在2012年10月31日前开展6次课程活动;

9、有针对性的拟定活动内容、形式:包括对各小组组长的培训、患者间交流、血压监测、血糖监测、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答疑咨询等;

10、每次活动后进行患者自我管理活动评估;

11、活动有计划、有存档、有记录、有小结;

三、完成自我管理小组效果评估以及整个活动总结

曾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3

【摘 要】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社区教育,观察组给予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疾病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满意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疾病维度、生理维度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46-02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缺乏及胰岛素抵抗所引发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综合征[1],在世界流行性疾病中位居第4位。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2-3]。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倡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饮食控制、遵医嘱用药、血糖监测、长期规律运动及门诊随诊等。为进一步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我社康中心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确诊的180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社区教育及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康中心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确诊的1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4]: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的2h血糖≧11.1mmol/L。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观察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57.47±6.36)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6.84±2.73)年;对照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57.85±6.66)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67±2.33)年。排除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活动受限,精神障碍等。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社区教育,先对患者进行集中健康宣教,采取讲座的方式,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及防治措施,降糖药及胰岛素使用方法等。随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给予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具体如下:①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发放健康宣传册、专题讲座等形式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疾病进展、治疗、转归等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②药物指导。每半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向患者介绍各类降糖药的作用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在口服降糖药时,需严格按时按量服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复诊。③饮食指导。控制饮食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针对性饮食计划,告诫患者严格按照遵医嘱进行饮食,饮食构成应以蔬菜为主,高蛋白食物为辅,禁食高糖分食物,给予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少食多餐。④运动指导。告知糖尿病患者运动的重要性,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打太极、骑车、散步、慢跑等。3~5次/周,固定好运动时间,防止餐后或饥饿时运动。⑤血糖监测。教会患者指尖血糖监测的方法,每日记录好血糖状况、饮食及服药情况。社区应做到定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免费血糖监测,患者每周去社区监测1次血糖,最长每月1次。社区医师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胰岛素及降糖药的用量调整。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采取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MQLS)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5],共计87个条目,分属于5个维度,即疾病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满意维度。

1.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疾病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满意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得分提高更明显(P<0.05);对照组仅疾病维度、生理维度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病,血糖控制不良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自我管理可有效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7]。本研究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给予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后取得了满意效果。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可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知,提高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8]。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的目的在于在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的情况下有效控制血糖状况,维持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正常,纠正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9-10]。本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运动可消耗能量及脂肪,对血糖与脂肪代谢紊乱情况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适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度[11],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糖尿病患者需长期坚持用药,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必不可少,通过用药干预可使患者提高正确用药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减少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12]。此外,教会患者正确进行指尖血糖监测的方法,有助于患者及时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患者做好血糖监测记录,则有助于社区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通过以上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下降,可见自我管理教育实施后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此外,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章合生,管玉香,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调查与健康教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55-57.

[2]崔学利.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66-168.

[3]李雪兵,周秋红,邹富珍,等.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4):355-358.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8.

[5]王乐三,孙振球,蔡太生,等.2型DM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考评[J].中南大学学报,2005,30(1):21-27.

[6]陈名道,潘长玉,杨立勇,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未达标患者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8):625-630.

[7]魏华伟,刘桂娟,魏玉玲,等.社区分级管理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23-926.

[8]汪星,张建凤,王芳云,等.动机性访谈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12):2066-2068.

[9]魏魏,马龙飞,沈世蜂,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3):4039-4042.

[10]李小红,程丽,龙俊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评价工具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21):97-100.

[11]毛凡,姜莹莹,董建群.糖尿病患者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10):749-752.

[12]金学勤,徐桂华.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96-199.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糖尿病患儿,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2]。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3~12岁,平均(8.2±1.5)岁;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13岁,平均(8.4±1.6)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定期监测患儿的血糖水平,一旦发现患儿血糖升高或降低,需及时进行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包括:(1)完全补偿性护理:因患儿年龄较小,对糖尿病发病诱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缺乏一定认识,使得患儿护理依从性较差,自我管理行为能力降低,这就要求护士对患儿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详细评估患儿及家长对糖尿病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存在的缺陷,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诱因、发病机制、病程、胰岛素注射方法及血糖监测方法等,嘱患儿家属定期帮助患儿做好血糖监测,同时指导患儿遵医嘱用药,从而提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能力。(2)部分补偿性护理:在完全补偿性护理基础上,全面观察患儿病情,对患儿进行部分补偿性护理,在饮食指导上,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通常每天5~6次,因上午体内各种升糖激素分泌达到最高峰值时,肝糖原分解旺盛,餐后易引起高血糖的发生,此时注意早、中、晚3餐营养合理分配,一般早餐1/5,中餐2/5,晚餐2/5,同时合理控制热量,每日热量计算公式为1000+(年龄80~100)kcal,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家长应密切观察其进餐情况,需限制糖果类食物摄入。除此之外,应教会家长如何判断患儿病情,若患儿出现低血糖反应,如心慌、面色苍白、大汗、心率加快等症状时,应指导患儿合理休息,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低血糖症状可在数分钟内缓解。若患儿出现酮症酸中毒症状,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嗜睡、呼吸加快等,需及时来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3]对两组患儿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定,包括饮食、服药依从性、血糖监测、运动、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等,最后统计其总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饮食、药物、血糖监测、运动、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评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饮食、药物、血糖监测、运动、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生人数逐渐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经调查统计,我国小儿糖尿病发生率约占全部糖尿病总人数的20%~30%,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4]。为有效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加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注重强调患者的自我护理[5]。因糖尿病患儿的年龄较小,对糖尿病疾病缺乏一定认识,其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在糖尿病患儿护理中,开展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根据患儿的病情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高低血糖处理等,可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饮食、药物、血糖监测、运动、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6]。

综上所述,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洪文,陈少春,周丽华,等.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21-24.

[2]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3]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16(1):27-29.

[4]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5]范福玲,徐琳.糖尿病连续性护理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1674-1677.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5

全县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方案

全县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xx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和《xx省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按照市卫生局《萍乡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方案》统一部署,为加快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范围与对象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以行政村(人口较多的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参加自我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所有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重点引导中老年患者加入自我管理小组。

二、目标

(一)总目标

探索建立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村为基础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早发现并发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工作目标

1.到2014年底,每个乡镇60%的行政村至少建立1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1个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全县建立92个自我管理小组,个体化管理3480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到2015年,每个乡镇的行政村至少建立2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1个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全县建立385个自我管理小组,个体化管理4800名高血压、2400名糖尿病患者。

三、工作内容

(一)宣传动员

广泛宣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行动计划政策,营造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控氛围,提高患者自主应对和管理健康的积极性。发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工作,引导、帮助建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并指导开展活动。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动员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晓免费体检、随访、健教等政策,了解自我管理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带给自身的健康益处等,促进患者志愿加入自我管理小组。

(二)引导建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1.开展患者调查。各乡镇卫生院通过查询居民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筛查重点人群、组织健康体检等途径,调查掌握辖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信息,对患者进行造册登记,筛选自我管理重点患者。

2.建立自管小组。动员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参加自我管理小组,每个小组一般20-30人,患者较多的行政村可建立多个小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组。根据患者积极性、年龄、职业、组织能力等情况,注意发现、培养、指定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对小组长重点进行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并建立组长激励鼓励机制。

3.创造活动条件。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村委会)、患者家庭院落,选择确定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场所配备血压计、体重秤、黑板、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等必需条件。

(三)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1.小组自我活动。组织开展以小组长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自我管理活动。建立自我管理小组花名册、活动记录和自我管理手册等原始台帐资料(详见附表1-5)。小组活动每年不少于6次,小组建立初期每月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血压、血糖控制方案,患者互相交流病情和互查计划执行情况等。

2.指定指导医生。乡镇卫生院为每个自我管理小组指定1名指导医生。指导医生需经高血压、糖尿病业务培训,具备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指导健康管理。自我管理小组的指导医生参与并指导小组活动,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并做好记录,制定个性化血压、血糖控制计划并监督实施。采取专题讲座、专家咨询,组织患者小讲课、同伴教育等活动形式,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教育,内容包括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与运动指导、血压血糖自我监测、药物正确使用、日常护理和紧急情况处理等。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四)测评指导

自我管理小组建立半年或活动4次以上的,指导医生要定期对患者进行测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入户家访,掌握患者血压、血糖监测情况,了解患者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给予个体化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对组建1年以上并定期活动的小组,开展效果考核评估,指导小组持续规范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业务培训和指导,开展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各乡镇卫生院负责组织建立自我管理小组,对组长进行教育培训,为小组提供健康教育服务,指导小组活动。

(二)加强培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技术指导组,加强对基层行动计划工作的指导、培训。技术指导组要经常性组织开展工作指导,每年不少于4次。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高血压、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人员、内科医生及自我管理小组指导医生培训率达98%以上,培训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

(三)强化监督。各乡镇卫生院按照本工作方案目标任务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及患者个体化管理任务(任务详见附表6)。县卫生局将组织督导检查、抽查。建立监测报告制度,工作动态及信息及时逐级报告,市级将根据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重点督导。

糖尿病自我管理之非药物治疗 篇6

◎饮食治疗要贯穿“糖友”一生

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控制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一种糖尿病类型,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任何时间都需要进行饮食治疗。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合成或分泌能力的下降,如果摄取热量过多,餐后血糖就可能升得很高,以至达到严重危害健康的水平。另外,饮食不当,摄取热量过多,也可使患者的血压升高、体重增加。这些改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把合理控制饮食作为向疾病做斗争的必要手段,终身进行饮食治疗。

◎控糖饮食6大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原则大致可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总热量。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决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主食控制,而是还包括对副食特别是肉类、脂肪类等含热量较高的食品的综合控制,使每天摄取的热量保持在适宜的水平,才能满意控制血糖和体重。

(2)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必要的营养成分,必须合理分配,避免过食或者偏食。按所提供的热量计算,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热量分别应占总热量的55%、25%和20%左右,要避免那种粮食越吃越少,而肉类和脂肪越来越多的倾向。

(3)少量多餐。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饮食习惯,可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的水平,餐前血糖不至于太低,餐后血糖也不至于太高。具体来说,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一餐不多于2两(100克)”的进食方法。每天进主食超过8两者,宁可多吃几餐,也不要每顿吃得太多。

(4)高纤维饮食。这类饮食可保持餐后血糖不至于太高,而且还有降低体重和通便作用。

(5)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淡”是指不甜不咸,具体的说是不吃糖,少吃盐,这对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稠度都十分有益。

(6)少喝酒,不吸烟。

◎食物交换份:助您“精确饮食”

食物交换份,是将食物按其所含热量的多少分为6类,能提供90大卡热量的该类食物的量,就叫做1份。也就是说每份食物不论什么种类都是提供90大卡热量,以便交换使用。通常分类如下:

(1)1份生主食:包括米、面粉、小米、燕麦、荞麦,各种干豆类及干粉条等各25克;豆腐类约100克。

(2)1份新鲜蔬菜类:各种绿色蔬菜、茄子、西红柿、菜花、黄瓜、丝瓜、苦瓜、冬瓜等500克;扁豆、洋葱、胡萝卜、蒜苔等200~350克;毛豆、鲜豌豆和各种根茎类蔬菜100克。

(3)1份新鲜水果类:各种水果约200克;西瓜500克。

(4)1份生肉或鲜蛋类:各种畜肉约25~50克;禽肉约70克;鱼虾类约80~120克;鸡鸭蛋1个或者鹌鹑蛋6个。

(5)1份油脂类:约10克。

(6)1份坚果类:15克花生米或核桃仁;25克葵瓜子、南瓜子;40克西瓜子。

懂得了什么是食物交換份,如何使用它也就不难掌握了。具体使用的方法如下:(1)估算适合自己的总热卡量(编者注:可参阅本刊2012年2月上旬刊80页《控糖:热卡计算就这么简单》一文),多数成人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在1500~2000大卡之间;(2)将热卡摄入总量除以90,就可计算出每天自己应吃多少份食物,一般在16~22份之间;(3)在上述的6类食物中选择自己今天想吃的品种,加起来总份数达到前面计算出的总量即可。

在使用食物交换份时,最好在同类食物中进行交换,也就是说粮食换粮食,肉类换肉类,蔬菜换蔬菜,水果换水果,以保证饮食的均衡。当然,不论何种食物,只要是1份,那么它提供的热量都是90大卡,也就是说,不同类食物之间互换也是可以的。

运动,讲究适度

◎跳舞是最适合“糖友”的运动

对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来说,都以选择适量的、全身性的、有节奏的锻炼项目为宜。首先,患者应注意运动的方式及适宜的运动量,避免可能引起血压急剧升高或者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运动方式,比如剧烈对抗性运动、登梯爬高、用力过猛的运动和倒立性运动等。而年纪较轻,又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如果仅采用短时间的散步,或是站立不动的气功,则很难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其次,主张选择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使全身各处都能得到锻炼,如做操、打拳、慢跑、较长时间的快走、抖空竹、踢毽子、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特别值得推荐的是跳交谊舞、中老年迪斯科或扭秧歌等,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或鼓点,既能锻炼全身,运动量适宜,又令人感到愉悦,有利于长期坚持。

要注意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和骨骼比较脆弱,在运动中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皮肤及骨骼,避免穿过硬、过紧的鞋子,以防皮肤损伤或发生骨折。

◎运动是否适量,数数心率就知道

在锻炼开始之前,应先做准备活动,如运动一下四肢,抻抻腿、拉拉胯,活动活动各个关节和肌群,增加全身的柔韧性,使心率有所增加,为较大运动量做准备。开始锻炼后,要让心率持续保持在“有效心率范围”内,并坚持一段时间。

那么怎样用心率计算适宜的运动量呢?一般可在运动结束后立即数脉搏,可以数15秒,然后乘以4便得出每分钟心率。运动中的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220-年龄)×85%的范围之内,即可认为是运动量比较合适。比如一个60岁的人,他或她的运动后心率范围=96~136次/分比较适宜。也有人主张用更为简单的方法,直接用(170-年龄)作为运动中适宜的平均心率,即60岁的人平均心率应在110次/分上下。

坚定信心:与病共存,健康长寿

◎对待糖尿病:“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

如何正确对待糖尿病是糖尿病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不能坚持正确对待糖尿病,病情的良好控制就无从谈起。糖尿病患者对待糖尿病,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理。要采取“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对糖尿病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有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有“与病共存,健康长寿”的信心。

◎精神紧张不利控糖

精神紧张、焦急忧虑、愤怒、恐惧等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升血糖、升压激素浓度急剧升高,血糖、血压上升,血脂分解加速,甚至会造成酮症。反过来血糖升高、酮体阳性又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心慌意乱,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视心理治疗。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7

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自我管理最初源于心理行为治疗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期Thomas首次将自我管理方法应用于哮喘患者[2],自此自我管理推广应用于肥胖症、关节炎、抑郁症、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患者的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管理模式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指个人能够长期有效的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即:按医嘱坚持吃药,遵从饮食和锻炼的生活规则,自我监测血糖,以及应对困难和生活不利的能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疾病或行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掌握五项核心技能:解决问题、制定决策、获取和利用资源、与卫生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及行动执行力[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社会生态模式,其目的就是控制血糖,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病情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方式是当前糖尿病行为干预的最佳模式之一[4]。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改善血糖控制水平[5],明显激活患者,改善患者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6]。国内亦有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其生存质量呈正相关[7]。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多,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绝大多数对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处于中低水平[8],通过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量化表所设计的6个维度,26个条目,以Likert 5级计分所做的调查显示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药物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足部护理、高低血糖处理、血糖监测[9]。通过对我国六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表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规范化监测率低,血糖监测依从性不高[10]。自我管理现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血糖监测较差[11]。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不容乐观,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12,13],在自我病情监测方面,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能长期坚持监测血糖的比率较低[14,15]。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国内部分患者, 往往注重于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外,容易忽略日常生活的管理,比如体质量超标、吸烟喝酒及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少花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等[16,17,18]。总体而言,我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如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遵医嘱用药、自我效能、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工作状态、医疗保险、年收入以及支出方式等[19,20]。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社会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2相关疾病和治疗机制知识:如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遵医用药等;3心理及观念:如心理状态、健康理念、人生观等;4自我效能:如推断力、判断力等,一些研究数据表明: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水平呈正相关[21,22];5社会支持系统:如社会医疗保险、家庭或朋友、社会及各种组织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越好,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越好[11,23]。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从不同层面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

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我国应用推广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4.1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障碍:包括内疚、歉意,焦虑、恐惧,悲观、自暴自弃、失望、绝望, 猜疑,松懈及负性情绪等心理[24]。有研究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第一年内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25]。在糖尿病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抑郁症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26];新诊断2型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7.8%[27]。在糖尿病临床治疗管理当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却忽略了自我管理执行者——患者的心理健康而疏于重视患者心态,其结果是自我管理执行不力,血糖失控,病情加重,并发症加速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决定着自我管理的成功与否。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应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实施的前提来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4.2家庭成员应对问题: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管理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完成的三个方面的任务:疾病或行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涉及患者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在面对糖尿病患者时,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化,除了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关怀外,还要加强对患者自我管理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会使患者在进行自我管理任务时, 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参与式健康管理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控制代谢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8],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29,30,31,32,33,34]。目前,我国不少家庭往往是一旦家人确诊患有糖尿病,其家庭成员是手足失措,不知如何面对,有的甚至还表现出悲观失望、绝望等负性情绪,这样不仅于患者无益,而且还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更谈不上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了。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的相关健康知识教育,让家庭成员充当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有力督促者和支持者是十分必要的。

5展望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6月底前在我院建立的档案资料。入选标准: (1) 年龄≤75岁; (2)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 D A)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 并且一天当中任意时候血浆葡萄糖浓度≥1 1.1 m m o l/L (200mg/dl) , 或空腹至少8h后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126mg/d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的血浆葡萄糖浓度≥1 1.1 m m o l/L (2 0 0 m g/d l) 。 (3) 意识清楚, 言语清晰, 能与调查人员沟通; (4) 病程1年以上, 自愿参加此项活动, 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意识不清、不合作或精神障碍; (2) 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 如恶性肿瘤、严重心力衰竭、肾衰竭、肝脏疾患等。

1.2 方法

选取南王、正福、元丰、单桥和翔厚5个社区的305例符合以上标准的糖尿病病人, 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10个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 (简称小组) , 每组30~31例, 设小组长2名。在医师指导下, 小组活动每月开展1次, 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内容包括糖尿病防治知识、量化饮食、规律运动、遵医嘱服药、低血糖的预防与处理等。干预前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患者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主要的7个阶段: (1) 评估患者, 制定目标; (2) 分解目标, 寻找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3) 制定短期行动计划; (4) 执行行动计划; (5) 检验执行结果; (6) 适当调整自己的计划; (7) 对活动进行评价。12个月 (12次活动) 后观察干预效果。

1.2.1饮食调节

关键在于控制总摄入量。饮食治疗应个体化[1], 活动中根据病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体力活动状况等进行评估, 算出最佳总摄入量, 指导病人确定食物的组成和分配。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一种食物的同时应减去另一种食物。忌食油炸、油煎食物, 限钠盐摄入,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低血糖时除外) ;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如蔬菜, 尤其绿色蔬菜, 每天摄入不少于500g;多喝水, 以白开水为好。

1.2.2运动锻炼

是糖尿病重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以有氧运动为主, 选择中等以上强度, 运动时间选择在进餐后1h左右, 时间为30~60min, 每周不少于5次。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1]。

1.3 血糖控制评定标准

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空腹血浆葡萄糖<6.1 m m o l/L, 餐后2 h<8.0 m m o l/L, 且糖化血红蛋白<6.5%, 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餐后2h≤10.0mmol/L, 且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 表明血糖控制一般;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 m o l/L, 餐后2h>1 0.0 m m o l/L, 且糖化血红蛋白>7.5%, 表明血糖控制不佳。设血糖控制良好和血糖控制一般为血糖控制有效。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前发放调查问卷305份, 收回有效问卷305份, 回收率100%;干预后发放调查问卷305份, 收回有效问卷305份, 回收率为100%。其中男性138例, 女性167例;年龄45~75岁, 平均61岁。小组活动开展12次, 其中全部参加85例 (27.9%) , 参加11次有86例 (28.2%) , 10次有118例 (38.7%) , <10次有16例 (5.2%) 。

2.2 自我管理活动后的干预效果 (表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 患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饮食调节率、运动锻炼认知率、服药依从率、血糖控制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其中超过90%的糖尿病病人都是2型糖尿病, 而其后备军更加庞大, 糖尿病前期人群就有1.5亿多。糖尿病患者多数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度过。有文献表明, 社区干预初期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起着良好作用, 可有效提高病人健康水平, 控制其并发症的发展[2]。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步骤构建的“社区-医院-个人”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 使糖尿病病人了解其健康状况, 重视参与度, 有利于改变不健康行为并控制血糖, 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3]。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我管理组织, 是一种成本低、回报率高、互动性强的干预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强调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重要性, 以点带面, 在社区全面铺开并缩短活动周期。

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使会员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和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 对糖尿病病人饮食结构的优化也有了明显改善, 尤其在控制总摄入量、低盐低脂饮食、拒绝甜食的认知方面。活动前会员认为干农活就是运动锻炼, 活动后对运动锻炼的认知也有了明显提高。且小组会员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 自觉与不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疏导心理, 提高治疗信心。将非药物治疗作为一种首要的基础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同时也减轻了社区医生的工作量, 提高了糖尿病病人的随访率。对糖尿病知识缺乏及健康低下者的糖尿病病人持续护理、健康教育、监测及社会心理支持均有帮助[4]。

本文观察自我管理小组在1年的干预活动后, 糖尿病人的基本知识知晓、量化饮食、运动锻炼、服药依从性、血糖控制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 可以协助糖尿病病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3.

[2]李萍, 杨金禄.社区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1) :84.

[3]黄耀峰.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评估及健教模式构建[D].复旦大学, 2011:5.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自我管理教育对象均是我科于2006年5月-2007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48.2岁;文化程度:大学10例, 高中28例, 初中以下水平22例。空腹血糖 (11.03±2.15) mmol/L, 餐后2 h血糖 (17.08±3.18)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9.5±3.6) %。

1.2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定期评价患者的遵医行为, 及时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给予正确指导, 出院时做详细的出院指导, 并要求患者定期门诊复查或住院复查。出院后定期电话回访, 患者可随时电话咨询, 依据病情再进行教育。

自我管理教育的方式:每周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1~2次讲课, 面对面交流, 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 召开患者家属座谈会, 互相介绍经验, 听取反馈, 给予科学指导。

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监测, 血糖监测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 h, 睡前及凌晨02:00~03:00, 并记录监测结果。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标准;掌握正确的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教会患者预防和处理低血糖;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掌握规律运动疗法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生活规律, 戒烟酒, 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足部护理;了解情绪、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 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血糖监测指标见表1。

2 效果分析

经过6个月连续随访, 接受自我管理教育的糖尿病患者的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教育前, 见表2。

3 讨论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自我监测血糖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 治疗措施个体化, 目标是促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消除糖尿病症状或延缓并发症, 维持良好的健康和劳动 (学习) 能力。血糖控制虽与药物治疗有一定关系, 但通过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对饮食、运动、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主动的自我调控, 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能满足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增加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学会了每日热量的计算, 根据每日所需热量安排每餐食谱, 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和各种食物搭配, 自觉遵守治疗饮食要求。

适宜合理的运动能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作用, 有利于降低血糖, 自我管理教育, 指导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使其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力、自我感觉合理安排每日的运动内容、运动量及频度, 使患者精神愉快, 增加生活情趣和对生活的自信心。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用药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尿糖, 并且能减少费用。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后, 1型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胰岛素的保管方法、种类、药物特征、作用、副作用, 患者及家属学会了胰岛素的抽吸法或者胰岛素笔的使用, 特别注意药量准确、时间精确及注射部位的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副作用, 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如磺脲类药物应餐前30 min服, 双胍类药物在餐中或餐后服。

自我管理教育使患者不仅能理解和完成医生提出的保健计划, 而且能相对独立地解决糖尿病治疗中容易出现的情况, 如低血糖的表现及处理办法, 如何进行皮肤和口腔护理, 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

4 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定期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对控制疾病进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将具有重要意义[3]。在实施自我管理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针对不同病程、不同性别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 避免盲目性, 并不断进行定期随访和更新教育内容, 以达到患者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明霞, 袁莉.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山西护理杂志, 1998, 12 (3) :107~108

[2]梁荩忠.糖尿病自我保健问答[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 1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7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 男26例, 女18例, 年龄53~67岁, 平均 (61.3±1.9) 岁。对照组43例,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52~68岁, 平均 (62.1±1.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指导, 包括饮食指导、疾病介绍等, 使患者对糖尿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观察组接受自我管理健康教育, 其主要措施包括: (1) 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根据《糖尿性患者自我管理系列教材》开展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 先发挥护士长的作用, 要求护士长对全体小组成员展开教育, 再按照平均数为每位护理人员划分患者, 要求护理人员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课程教育, 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管理要点、自我监测内容、饮食管理方案等。 (2) 在课程教育过程中, 每个糖尿性管理成员应积极参与活动, 并在教育工作结束后, 开展连续性的“医院糖尿病患者自主管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结合国家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相关要求, 继续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连续的教育指导方案。 (3) 效果评价。在项目实施之后, 护理人员编制《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报告》, 调查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 并针对患者的疑虑进行解答。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教育后各项指标与血压的变化情况。

自行编制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表, 分别统计患者的知识、行为、自我效能等评分, 每项评价项目各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教育前后的行为得分情况, 观察组干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 对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 由于糖尿病目前具有不可治愈性, 患者一旦发病就面临终身治疗。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重视对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生活信心, 使患者能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能与知识, 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

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来开展疾病防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患者通过改善自己行为, 来优化机体的相关参数, 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 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的自我管理理论, 以患者教育为核心, 通过加深患者的认识, 达到提高患者自信心、强化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目的。

从我院实践经验来看, 护理人员针对当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 在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要重视与患者的交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保证患者依从性奠定基础。在工作中, 护理人员通过唠家常等方式走进患者生活, 通过自己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的认可, 保证患者能相信护理人员所提出的建议与要求, 为开展后续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 建立科学的系统化课程。通过课程讲解→活动实习→效果评价的基本流程, 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指导, 并在活动之后评价教育效果, 保证教育工作的效果, 最终能加深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 进而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活动中。 (3) 重视效果反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做好随访工作, 统计患者出院后糖尿病控制情况, 并叮嘱患者重视自我管理, 最后对患者在自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以强化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我院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法, 收到良好效果。在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后, 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真芳, 杨土保.家庭健康教育对海口市城中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5795-5797.

[2]袁华, 李文涛, 彭歆, 等.我国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2B) :4190-4193.

[3]郭东锋, 潘建清, 赵云鹏.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 (5) :596-598.

[4]高俊香, 张力辉, 王丽娟, 等.实施自我管理教育项目对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7) :32-34.

[5]邢冬婕, 刘威, 郭淑惠, 等.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 (5) :929-931.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11

【关键词】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 糖尿病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1-01

目前,社会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或者是患者的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本次研究进行,主要是探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选取了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糖尿病管理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糖尿病管理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经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1例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46-68岁,平均年龄为57岁;观察组患者51例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在45-70岁,平均年龄为5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糖尿病之后,给所有患者建立慢性病档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常规血糖控制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治疗中,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和院外的随访观察,同时,要求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进行干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1)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培训,主要是在三级综合性医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知识的讲解,包括糖尿病的预防、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的及时检查、以及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使用等。(2)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的日常饮食、患者的运动方式,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3)在社区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随访,一周1次,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血糖自我监测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得分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中,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采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量表进行检测,满分为100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评价量表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尿病知识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x±s)

3.讨论

目前,糖尿病是医学中比较复杂的慢性疾病[1]。在当前的治疗中,结合社区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人们的重视,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但是许多社区的医生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往往对患者采用的药物治疗,忽视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还存在饮食不健康、用药不科学的问题,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缺少有效的治疗[4]。因此,建立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很难进行根治,当前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血糖的控制,缺少有效的护理,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控制和改善。医学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结合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可以对患者实施综合治疗。

研究中,给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尿病知识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比较,采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量表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糖尿病知识掌握得分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孙子林,金晖,鞠昌萍,韩晶,陆青松. 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01):59-61+69.

[2]谢波,鞠昌萍,韩晶,孙子林. 糖尿病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04):6-8.

[3]朱丽娜,吴君平,汪晓静. 医院-社区联动模式下的农村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 健康研究,2015,35(04):367-369.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笔记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02月在镇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病人120例, 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生活基本能自理, 且有一定学习能力。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心、脑、肾脏疾病, 不宜或不能活动者; (2) 合并恶性肿瘤疾病; (3) 合并精神疾病。按照住院时间顺序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随访6个月后有19例病人失访, 其中观察组9例, 对照组10例, 最终有101例病人参与本研究。观察组51例, 男29例, 女22例;年龄61.33岁±13.84岁;文化程度:文盲5例, 小学7例, 初中24例, 高中、中专12例, 大专及以上3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年龄63.20岁±13.53岁;文化程度:文盲6例, 小学7例, 初中17例, 高中、中专17例, 大专及以上3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 由责任护士采用密西根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和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对病人进行评估, 同时收集记录病人的空腹血糖 (FPG) 和餐后2h血糖 (2hP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所有病人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教育, 使用东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糖尿病标准化教育幻灯》, 采取多媒体的教育形式, 周一至周五下午对病人集中进行小组授课, 内容包括糖尿病概述、糖尿病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的护理、胰岛素注射技术、糖尿病运动治疗、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监测、糖尿病足护理等, 出院后1周内对病人进行常规出院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基础上进行情景互动式糖尿病教育。 (1) 糖尿病饮食教育使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饮食简易计算指导卡, 为病人量身定做计算个体化糖尿病营养餐, 指导卡为病人标示出每天所进五大类食物的分量, 并将饮食指导卡发给病人。并且指导病人及家属学会用食物交换份进行食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用汤匙量化每日炒菜所用的植物油, 控制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并教会病人记录糖尿病饮食日记。对于饮食简易计算卡所指导的内容, 次日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早晨巡视病房时询问病人, 并结合病人当时所进食物的量、质, 病人所用餐具的容量, 不同种类食物之间的搭配等相关知识现场给予纠错指导, 同时鼓励病人互动提出疑问, 专科护士当场给予解答。 (2) 糖尿病运动教育采用现场体验式教育方法, 即固定每周三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带领病人进行快步走运动体验, 地点就近选择在花园式绿化的院区, 走完院区每圈需要9min~10min, 每次走3圈或4圈。运动前后帮助病人监测血糖, 让病人亲身体验运动带来的益处, 从而提高病人运动的依从性。 (3) 胰岛素注射指导在小组授课后, 当日为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时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讲解并演示注射动作要领, 如注射部位的选择, 每次注射前排气初始化, 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捏起皮肤, 注射毕皮下停留10s[5], 拔针后松开皮肤等。次日鼓励病人自我注射胰岛素, 责任护士现场给予纠错指导, 直到病人完全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 (4) 血糖监测指导依据病人所使用不同种类的血糖仪,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给予一对一操作演示一遍, 包括采血前温水洗手, 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 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适当的采血器获得足量的血样, 切勿以挤压采血部位获得血样[6], 弃去第一滴血液等。紧接着由病人进行血糖仪操作演示, 自我监测血糖1次, 直至血糖仪显示血糖结果。指导过程中随时提问随时解答, 直到病人能独立监测血糖。 (5) 足部护理指导则现场使用水温计测量洗脚水的温度, 开水和冷水的混合比例, 用干毛巾擦干脚趾之间的水, 选择宽头的鞋和棉袜, 每天检查双足, 每次穿鞋前检查鞋子里面, 同时鼓励病人提问, 糖尿病专科护士予答疑解惑。 (6) 每月召集病人参加糖尿病教育趣味活动, 例如糖尿病知识比赛, 胰岛素注射方法比赛, 夏季糖尿病友如何饮食养生等活动。在病人出院3个月后再次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病人的饮食状况、每日运动与否、血糖控制达标、足部检查护理等情况, 并指导病人按时注射胰岛素或服药。出院后6个月请所有病人来院复诊, 进行血糖代谢指标的检查和量表问卷的调查。

1.2.2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病人教育前后FPG、2hPG、HbAlc、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的评分。本研究中对糖尿病病人知识水平的评测采用《密西根糖尿病知识测评》, 对依从性的测评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 (即SDSCA) 。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量表共23道单项选择题, 每道题Cronbach’sα系数>0.70, 效度>0.60, 选对为1分, 选错不扣分, 总分为23分[7]。问卷总分23分, 知识掌握的分级为:>18分为良好, 13分~18分为一般, <13分为差[8]。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评估表采用Deborah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测定, 中文版SDSCA具有中等程度的重测信度 (信度系数在0.4 2 5~0.774) 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α系数在0.829~0.913) [9]。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包括运动、饮食、血糖测试、药物治疗及足部护理5项内容, 共20道题, 每项内容有2个~7个题目, 且每个题目得分为0分~7分。单项最高分为7分, 总分为35分, 自我管理分级为:>28分 (单项>5.6分) 为良好, 依从性好;21分~28分为一般, 依从性一般;<21分 (单项<4.2分) 为差, 依从性差[10]。

1.2.3 统计学方法

先建立Excel表格收集糖尿病病人的相关数据, 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校正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糖尿病综合治疗策略的核心是糖尿病教育

研究表明, 通过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 不但可以增强病人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糖尿病控制现状, 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而且对节约医疗资源和病人的医疗费用, 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均有较大的价值[11]。糖尿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糖尿病病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掌握糖尿病相关操作技能, 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使血糖控制达标, 减少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现阶段受各种原因限制糖尿病的教育大多为课堂说教式, 病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情景互动式教育通过让病人亲身体验快步走运动, 糖尿病营养餐, 以及注射胰岛素, 监测血糖等技能操作, 强化了病人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从而达到糖尿病管理行为改变的目的。海斯勒等[12]研究发现:参与情景式健康教育模式更具趣味性、直观性、参与性, 能明显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参加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可帮助老年病人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也可以证明,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情景互动式教育, 能提高病人参与糖尿病饮食、运动和监测管理的主动性。而药物依从性和足部护理评分无差异性, 可能与糖尿病教育的普及, 本研究使用的东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糖尿病标准化教育幻灯》内容全面, 使得病人能认识到药物治疗和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有关。

3.2 虽然糖尿病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教育缺陷也不容忽视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来了解病人受教育的程度;缺乏互动, 大部分只是医生的单方面讲解;缺乏统一规范的糖尿病教育模式, 老年病人对教育的麻木;在科研方面缺乏对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效果的长期随访, 以及病人行为改变等方面的研究[11]。孔庆芳等[13]认为互动模式在临床护理实践或护理干预中能够抓住病人独特性的特点, 激发病人的健康动机, 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的需求, 促进积极的健康结果, 在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面对的多为老年人群, 年龄61岁~63岁, 教育中为了吸引病人的互动参与, 尤其是在糖尿病饮食选择和搭配、胰岛素注射、血糖仪的操作、运动体验等方面采用情景互动模式, 摒弃了医护人员的单方面说教形式, 改变了老年病人对糖尿病教育麻木的现状, 充分调动了病人参与血糖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上一篇:入侵检测体系下一篇:烟草企业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