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特点(共12篇)
人物性格特点 篇1
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 是作家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 也是读者首先要把握的对象, 在教学中更是处于中心地位。但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诸多困难, 其中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把握最为困难, 学生年级越低, 分析的难度就越大。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要素分析法提供了可能。
一、要素分析法提出的背景
现行中学小说教学中,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作家描写人物的手段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描写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这种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方法有一个先天缺陷, 即它有一个不能成立的预设前提: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他人性格特点的本领。不可否认, 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 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 都积累了不少关于人生的体验, 但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 他们的体验并不足以能让他们去判断作品中人物, 特别是性格比较复杂的成年人。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的作品不同, 但是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情况来看, 每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的能力与阅读作品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原因如前所述, 学生对作家所描写刻画的人物的特点难以把握, 具体说来, 就是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难以理解, 如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心理, 微妙难测, 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高晓声《陈焕生上城》中陈焕生可笑又让人深思的言行, 又有多少人能体会。这是现行分析方法难以跨越的障碍。
二、要素分析法的含义及依据
小说人物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特点 (思想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教养等) 、外在特点 (身份、职业、外貌等) 。其中思想性格是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作家重点营造的对象, 文学理论中所指的典型, 更多是从思想性格特征来衡量的。其中思想特点侧重于社会性, 而性格特点侧重于个体性。思想特点影响性格特点, 思想特点形成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 社会舆论与教育使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形成、发展, 并打上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而性格特点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人处理事物的特点。思想认识会改变人的性格特点。作为社会的人, 是很难将思想认识与性格特征截然分开的。本文的要素分析, 主要指思想性格特点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分析构成事物的要素, 通过对事物各要素特征的分析, 进而把握事物整体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分解成各个要素的, 作家对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作是将人物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 性格丰富多彩, 主要有四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头、机智灵活。这类性格是多元的。第二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层次性。如果第一种丰富属于横向的广度, 那么这种丰富属于纵向的深度。柯云路的作品《新星》和《夜与昼》中的主人公林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她聪明而有才干, 自信好强, 但屈辱的经历使她暗含着痛苦和自卑,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不协调的双层的深沉的性格。第三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两种似乎相反的性格特点, 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而相得益彰。《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朴实、迟钝, 乡里乡气, 见少识浅, 可偏偏喜欢讨好, 善于凑趣, 而把自己当作笑料的时候, 又不失善良和忠厚。第四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 (1) 如鲁迅《阿Q正传》的阿Q, 有人发现阿Q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自尊处大而又自轻自贱等。 (2) 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复杂, 但不论怎样复杂都是基本要素的组合。如夏洛克, 其性格要素就是悭吝、敏捷、机智灵活和仇恨之心四个要素。作家对塑造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主要特征加上各个侧面的特征, 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我们由此出发, 逆向解析, 便可将人物的特征分解成若干要素来把握, 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的原则是把握模式, 调动体验, 丰富认识, 提高能力。其中把握模式是指, 各个要素有其相对固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体验, 但缺乏明确的认识。有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 如, 具有迷信思想的人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如求神拜佛、畏惧鬼神等, 但是如果认为说好话就吉利, 说坏话就不吉利, 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思想呢?这对学生来说, 有点拿不准, 当我们明确告诉他们, 这也是迷信思想, 那么他们的认识就明确了。而调动体验则基于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但他们多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 或是一种睡眠阶段。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可能会触发他们曾经的体验, 也可能难以沟通, 但当学生对要素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后, 这种体验的沟通和认识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鲁迅《药》中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什么痨病都包好”时, 脸色就变了。为什么会变脸色呢?学生调动自身体验, 就会明白, 华大妈不高兴是因为忌讳“痨病”这个词, 那么这种忌讳又说明华大妈什么样的性格呢?这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知道华大妈很迷信。
作家塑造人物, 不外乎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刻画, 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 塑造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来, 寄托作家的创作理想。如下图:
其中真包括假, 善包括恶, 美包括丑。真指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包括规律、事实和人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模式, 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系统中, 指人物符合人的特征。善指人物的道德状况, 简单地说, 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美是一种审美感受, 它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各种审美追求。知指关于人的思维、知识、能力、阅历等方面的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直爽与油滑等。情指人的感情, 既是自身情感的发泄, 也有对他人评价的感情倾向, 如乐观与忧郁、旷达与沉郁等。意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如积极上进与颓废消沉、志存高远与鼠目寸光等。行是指人的各种言谈举止, 如谨慎与轻率、文静与活泼、勤奋与懒惰、善思与迟钝、能言善辩与笨嘴拙舌等。这两组基本要素组合, 就形成了人物的各种基本特征。如, 他是一个真的、不那么善的、有一点丑的小人物;她是一个美的、有点虚伪的、让人讨厌又让人可怜的平凡人物……
真、善、美是小说创作的追求, 也是人物塑造的最终目标, 对于人物的把握, 应以真、善、美为终极标准。知、情、意、行是人物的四大属性,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可从这四大属性入手。那么对人物的分析, 就可以将真、善、美与知、情、意、行相互交织, 构成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知”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特征;从“情”的方面, 我们可了解人物的心理状况、喜怒哀乐, 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性格特征;从意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志向、追求, 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从行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外在行为特征, 由特征来把握人物个性。综合这四个方面, 就完成了对人物的全部特点的把握。对人物特点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评价, 就可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全部分析。
四、要素分析法的操作
就现行高中课本中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来看, 所有性格都是相对鲜明的, 而且我们都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人物性格的词语有800个左右, 可以把它们分为十类:处世情怀、自我认知、待人态度、感情特点、思想特点、精神面貌、认知水平、意志特点、能力特点、行为特点。其中, 自我认知、能力特点、认知水平、思想特点可归纳到“知”, 处世情怀、待人态度、感情特点可归纳到“情”, 精神面貌、意志特点可归纳到“意”, 行为特点可归纳到“行”。每类都可以归纳出核心词, 如, 处世情怀:乖僻与媚世, 朴实与圆滑, 淡泊与要强。自我认识:自大、自知与自卑。待人态度:热情与冷漠, 和蔼与粗暴, 宽容与刻薄, 谦逊与傲慢, 直爽与虚伪, 自私与无私。情感特点:真实与虚假, 豪爽与含蓄, 沉稳与急躁。思想特点:高雅与粗俗, 开明与保守, 奸诈与正直, 粗率与缜密, 单纯与复杂。精神状态:积极与消极。认知水平:聪明与愚笨。意志特点:坚定与软弱。能力特点:老练与稚嫩, 果断与拖沓, 能干与平庸。行为特点:稳重与浮躁, 仁慈与毒辣, 放荡与严谨, 轻佻与庄重, 真实与圆滑, 勤劳与懒散。这些核心词即要素。教师强化学生对核心词的理解与扩展, 可以从概念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 对知的理解与分析
“知”是关于认识的领域, 它指人的逻辑能力、思维模式等。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 表现出各种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谨慎与草率、高瞻远瞩与鼠目寸光、深谋远虑与草率肤浅等, 这些特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 基本上是学生体验过的, 或是一经教师点拨即可体会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过程中点拨学生找到并分析这样的要素。
(二) 对情的理解与分析
感情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从态度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既受人的生理特征的影响, 又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情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 而一个最真实的表现, 往往从情绪中表现出。感情又是表现一个人性格特征最直接的形式, 也是学生体验最丰富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情, 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特征, 如对于打架行为, 有的厌恶, 有的羡慕, 有的冷漠, 这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这是学生不难把握的。
“情”, 指感情, 它包含情绪与情感。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 如高兴时手舞足蹈, 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变化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常指那些具有稳定特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等。“情”也表现在“行”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 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恶等, 由此产生上百种复合情绪。
情感分三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 有自我感受的, 如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 相反, 则有不安、自责和自疚等;有评价他人的, 如爱慕、崇敬、尊重、钦佩, 相反, 则有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理智感, 是在智力过在程中, 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迟疑、惊讶、焦躁, 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 在评价事物时坚持己见的热情, 为真理献身感到的幸福与自豪, 等等。审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 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情境触发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 如善良、纯朴被认为是美的, 虚伪、凶恶被人厌恶、憎恨。
情绪表现有三方面: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 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如“眉开眼笑” (高兴和兴奋) 、“怒目而视” (气愤) 、“目瞪口呆” (恐惧) 、“两目无光” (悲伤) 、“双目凝神” (惊奇) 、“含情脉脉” (爱慕) , 从眼神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 推知人的态度。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 都十分重视通过眼神描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如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口部, 如“咬牙切齿” (憎恨) 、“张口结舌” (紧张) ,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姿态表情, 分身体表情和手势表现。身体表情如“捧腹大笑” (高兴) 、“紧缩双肩” (恐惧) 、“坐立不安” (紧张) 、“双手一投” (无可奈何) 、“振臂高呼” (激奋) 、“手舞足蹈” (高兴) 。手势常和语言一起使用。语调表情, 如朗朗笑声表达愉快的情绪, 哈哈大笑表达痛苦的情绪, 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缓慢、深沉则可能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从感情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对与错、隐与显等方面, 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三) 对意的理解与分析
意, 包括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精神风貌、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如果人认识到事物有价值, 那么他就会去做或为之奋斗。按对事物价值的认定程度, 人们往往对事物表现出有兴趣、有信念和有理想等不同层次的形式, 如有能力、有勇气、有独立意识、有抱负等。意志是指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如意志坚定与薄弱、倔强与随意、执着与懈怠等。从“意”方面可以看出人的本质特征, 当然, “意”也通过“行”表现出来。从意志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好与坏等方面, 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意”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四) 对行的理解与分析
人的行为是表现人物的最重要的属性, 它指人的各种行为活动, 它既是人外在的行为特征, 更表现为知、情、意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各种特征不同的行为活动, 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 做事过分谨慎或拘束是拘谨, 与之相反则称之为活泼;顽皮、不驯顺是调皮, 与之相反是静;办事果断有魄力是大刀阔斧, 与之相反是畏手畏脚;言语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是放肆, 与之相反是知书达理。我国的古典小说就擅长从行为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来表现人物。
(五) 整合分析
对知、情、意、行的特征进行分析, 整合后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了。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例。杜十娘为妓院名妓, 她美丽、聪明、重情、刚强不屈而有胆有识。这些特点是怎样知道的呢?美丽的外貌特点, 可从作品的直接叙述中发现, 但聪明、热情、刚强等则要从人物的知、情、意、行中去分析。从“知”的方面看, 杜十娘身为名妓, 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虽“久有从良之计”, 但也要觅得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见李公子忠厚志诚, 甚有心向他” (但李甲惧怕他父亲, 不敢答应, 这也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趁鸨母恼怒失言, 为自己赚得一个低价赎身的机会;为考验李甲的诚意, 她要他费尽心机去筹款;她料到鸨母会让她净身出门, 早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姐妹处;在李甲没有万全之策对付父亲时, 便设计先在苏杭一带暂居, 等候争取他父亲的原谅。这样与学生一一罗列分析杜十娘的聪明有谋识, 学生是能很好理解与接受的。从“情”的方面看, 李甲钱财耗尽, 但杜十娘“见他手头愈短, 心头愈热”;几日不见李甲的面时, 就十分着急, 派人去打听, 用纯真的爱情去鼓励李甲;当鸨母有反悔之意时, 她以自尽相逼;当夫妇谈及往事, 李甲感激涕零时, 杜十娘曲意抚慰。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温柔及对感情的十分执着与呵护。从“意”的方面来看, 首先, 她追求爱情意志坚定,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次, 她失望之后, 自尽之心坚决。当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 她猛然省悟到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 在绝望之中前, 她没有半点犹豫, 她盛妆打扮, 当着李甲、孙富的面将珍宝抛入江中, 拒绝李甲的哀求、孙富的劝解, 抱匣怒沉江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的刚烈性格。从“行”的方面来看, 为能从良, 她对鸨母的言语、对李甲的资助, 可看出她的聪明;对爱情失望后, 她临行前的盛妆打扮、临死时的抛撒珍宝、跳江前的怒言斥骂、跳江时的坚决勇敢, 无不表现她的刚烈与胆识。
杜十娘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 对假、恶、丑的谴责。这样一个美丽、多情、聪明而又刚烈的女性, 勇敢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 不惜牺牲一切, 到头来却被无情抛弃, 自沉江心, 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感叹。而李甲的胆怯、软弱、自私与背信弃义, 则受到读者的鄙弃。
六、运用要素分析法的注意点
要素分析法不是一股脑地把各种要素的特征都告诉学生, 让他们记住,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 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也是错误的。一方面要素太多, 学生无法记住, 另一方面要素组合无穷变化, 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要素, 也难以把握无穷变化的特征。所以, 要素分析法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它着重唤醒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 并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基本体验进行分析、再认识, 从而迁移到阅读对象, 遵循“分析—整合”、“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对要素特征的分析把握, 认识到人物的各个特征, 然后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达到对人物形象全面准确认知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 强调学生自身体验的参与。教师通过要素分析降低分析的难度, 让学生能真正从各种对人物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特征, 而不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 第二版.
[2]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1, 第1版.
[3]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4, 第1版.
人物性格特点 篇2
这几个星期,我几乎都要去爷爷家,都快去腻了。爷爷的耳背真是让我受不了,我的一句话要说上三四遍,他才会明白,简直快无语了。有一次我吃完中饭了去爷爷家,他问我吃过饭了没,我说吃过了,“什么?”“吃过了。”“什么?”“吃过了。”奶奶帮我在爷爷耳朵旁大声说道。
爷爷的耳背有时还让我感到搞笑,就那这是来说吧。
早晨爷爷带我去吃早饭,他问我要吃什么,我就说要吃馄饨,可他就是听不清,结果我让他把头低下来,告诉他。吃完早饭后他还问我要吃什么我就说要吃橘子,他知道了以后,就带我去买了。“小伙子,这橘子多少钱一斤?”爷爷带着非常正宗的绍兴话说,但那卖主是个外地人,他听不懂,爷爷又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爷爷的声音很大,我又插不进去,只能看着他们的交流。他们开始用手势交流,“是不是两斤?”边说边摆手势,还摇一摇。这动作太萌了,我就忍不住笑了出来。那店主看到了我就问我:“小妹妹,他说什么?”然后我就跟他说价钱,一边用绍兴话跟爷爷说,一边用普通话跟卖主说,跟个翻译官似的,累死了。
学会感受人物性格 篇3
关注外貌描写
人物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等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月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机警、干练、老当益壮。
抓住动作描写
行为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如:
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蹲下来”“轻轻”等动作描写突出了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重,也表现出年轻人不卑不亢、维护个人尊严的性格特点。
留心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如:
“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年轻人这番坚定的话,诠释了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仍不失尊严的高贵品质。
分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如:
女儿很小的时候,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
稍大的时候,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 十三四岁的女儿,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
《牵手》一文中,作者写了各个年龄段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女儿的成长和对妈妈爱意的逐渐加深。可见,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主题突出都有一定的作用。
把握典型环境描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把握各种环境描写的作用。如:
他们家住的是一座小小的石头房,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推门进屋,屋里的墙上棚上是用报纸新糊的,地面也是纤尘不染。
通过这句话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房子虽然简陋,却一尘不染。小小的环境描写,就可以从侧面表现出人物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和同学们分享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人物性格的几个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有所助益。读读下面“阅读链接”的文章,试着分析一下万尼亚的性格吧!
阅读链接:
李子核
母亲买了一些李子,打算吃过饭后分给孩子们吃,这些李子就放在盘子里。
万尼亚从没吃过李子,他闻了又闻,心里非常喜欢这李子,很想尝尝李子的滋味。他在李子跟前走来走去。当屋里没有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拿了一个李子吃了。午饭前母亲数了数李子,发现少了一个,她就告诉了父亲。
吃过饭的时候,父亲说:“怎么啦,孩子们,谁吃了一个李子呀?”大家都说:“没有。”万尼亚的脸涨得像海虾那样红,可他也说:“没有,我没吃。”
父亲说:“你们无论哪一个吃了,都是不好的;但是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一点,最糟糕的是李子里边有核呀。谁要是不会吃李子,把核也咽下去,那么过了一天,他就会死的。我担心的就是这个。” 万尼亚脸色发白,说道:“我没有把核咽下去,我把它扔到窗子外面去了。”于是大家都笑起来,万尼亚却哭了。
读后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万尼亚动作的词有哪些,这一连串动作描写说明万尼亚( )。
2.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是把( )比喻成了( ),说明此时万尼亚感到( )。
3.文中两次写了万尼亚脸色的变化,请用“——”画出来。分析一下,万尼亚两次脸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想一想,文章结尾,大家为什么“都笑起来”?万尼亚为什么“却哭了”?
帮你分析:
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万尼亚动作的词有闻了又闻、走来走去、拿,说明万尼亚特别想尝尝李子的味道。文中还两次写了万尼亚脸色的变化:第一次写万尼亚的脸涨得像海虾那样红,那是因为他撒谎了;第二次是万尼亚脸色发白,那是因为他十分害怕。
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笑了,而万尼亚却哭了吗?
万尼亚第一次的回答是“没有,我没吃”。当听完父亲说吃了核会死,他说“我没有把核咽下去,我把它扔到窗子外面去了”。这句话使大家都知道万尼亚偷吃了李子,大家都知道爸爸在骗万尼亚,见万尼亚说漏了嘴,所以大家笑了。而万尼亚觉得自己不该偷吃,不该撒谎,所以羞愧得哭了。
人物性格特点 篇4
《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 其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以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为代表的封建时代典型人物形象, 虽然特质论由西方学者提出, 而《红楼梦》是东方名著, 但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描写刻画出的性格特点, 则可以用特质论的观点完美诠释。
2、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与红楼梦中人物的对照分析
奥尔波特不仅是特质论流派的创始人, 他首次提出了特质的概念, 为了阐述特质概念, 奥尔波特将其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全人类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质, 例如红楼梦中大多数的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认同和行为模式, 即保守、封建、自甘低下的特点。而个人特质则是指特定个体所独有的特质, 即个体与其他人所不同的特质, 在个人特质中, 奥尔波特又将其细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类。首要特质是指个体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特质, 核心特质是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 例如别人对你的描述, 次要特质则是指那些普遍性和一致性都较差的、不够鲜明的特质。在红楼梦中, “抑郁”便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安静、聪慧便是林的核心特质。
在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中, 其首要特质是狠辣。如在元妃省亲那一章, 一个小厮不小心弄坏一个灯笼, 王熙凤便严加训斥, 并将其拖到马棚里等候发落, 虽然并未交代之后要如何发落, 但是小厮的命运可想而知;再比如, 在其小叔贾瑞窥视她的美貌调戏她时, 她便“毒设相思局”, 最终要了贾瑞的性命;并且, 在她朝三暮四的丈夫贾链偷娶尤二姐后, 她利用与尤二姐退亲的张华状告贾府, 最后不惜指使心腹小厮去杀害张华, 并且用借刀杀人的伎俩逼死尤二姐;与贾链私通的鲍二家的媳妇在被王熙凤撞破后也害怕得上吊自杀, 虽然并未直接描写王熙凤逼迫与她, 但是这一隐晦的描写也暗示了即使鲍二家的不选择自杀, 王熙凤也会想尽办法将其害死。由此可见, 王熙凤的首要特质便是狠辣的性格特征。
而王熙凤的核心特质主要有贪财、势力、渴望自我实现、渴望情感需求。
就贪财方面, 王熙凤私自用官中的月钱放高利贷, 中饱私囊;在扶秦可卿灵柩到水月庵的时候受庵里尼姑之托打赢一场官司之后便索要了三千两银子, 全然不顾因此而牺牲了的两条年轻的生命;在寒门亲戚贾芸送给她名贵的麝香等香料之后便笑逐颜开, 让贾芸承包了府内的工程;而即便是她的丈夫贾链请她帮忙从贾母大丫鬟那里借来一千两银子的时候, 王熙凤也不忘了要上二百两作为自己的报酬。由此可见, 王熙凤的贪财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势力方面, 贾府女眷中最得意的便是贾政的母亲贾母和他的妻子王夫人, 因此, 王熙凤便事事以二人为先, 极力讨好笼络, 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受到冷落, 而王熙凤也对其置之不理, 不屑一顾。对于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喜欢的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及她的儿子贾环, 王熙凤更是处处刁难, 肆意辱骂, 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贾母和王夫人一边, 并以她们的敌人为敌人。对于府中奴仆, 则更是管教严苛, 非打即骂, 不留情面。
在渴望自我实现方面, 王熙凤主管贾府事务, 尽心尽力, 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 她常年患病在身, 每日三两个太医轮流服侍, 即使在流产后都不肯好好调养, 仍要为府中琐事操心。在宁国府秦可卿去世后, 王熙凤又不辞辛苦挑起宁国府管事的重担, 荣国府与宁国府这二府事务都要她一个人来操持, 每天深夜才休息, 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家事。而这样辛苦工作纯属王熙凤自愿为之, 并没有人强加要求。王熙凤在沉重的工作中乐此不疲, 可以看出她及其渴望自我实现, 以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渴望情感需求方面, 王熙凤与宁国府的秦可卿交好, 在秦可卿去世后她悲痛欲绝, 在秦可卿的灵前愈发不可控制而悲怆大哭。在自己因惩罚了邢夫人的两个心腹婆子后被王夫人误会, 便感到心灰意冷, 在丈夫贾链出轨偷情后所表现出的心狠手辣, 及不自觉地红了眼睛的描写, 可以看出在强势异常的王熙凤的心理仍然十分渴望与别人亲近 (同秦可卿亲近) , 被别人认可 (被王夫人误会后的灰心) , 并且渴望丈夫的关爱与忠心 (丈夫出轨后的愤怒) 。
在对贾探春这一任务形象的刻画中, 探春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特质则是自卑。由于探春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所生,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庶出的子女往往不如嫡出子女那样受重视, 而在这种艰难的生存条件下, 探春时刻与赵姨娘及亲兄弟贾环划清界限, 刻意地亲近王夫人, 这体现了她的自卑;探春十分反感别人提她是庶出, 在王熙凤生病期间由她来协助管家, 在赵姨娘来找她理论的时候她因为生母赵姨娘提起她是庶出而气得大哭, 因此, 也可以看出虽然探春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 但内心仍然是自卑的。
3、后记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细腻而又深入, 可谓入木三分。在加以特质理论的理解与分析, 使得在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有了科学的解释。
摘要:《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细腻而又深入, 可谓入木三分。在加以特质理论的理解与分析, 使得在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有了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特质论,红楼梦,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导论[M].郭永玉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文 篇5
记得我八岁那年,爸爸带我去公园玩,当时我还小,胆子比老鼠还小一万倍,就连晚上厕所也要父母陪同,那时因为我看多了鬼故事。爸爸为了锻炼我的.胆量和意志,便让我去滑筒形的滑滑梯。看着一圈又一圈共十圈围的滑梯我胆战心惊,要知道这个滑梯又黑又可怕,我可不敢去,可爸爸走了过来,把我抱上了上去。再那里,伸手不见五指。大约过了一两分钟,终于着落了。我害怕及了,下来时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我吓得便哭了起来:“不滑了不滑了,我再也不滑了!”出来时爸爸抱起了我,对我说:“真没用,怎么哭了,应该像个男子汉嘛。”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爸爸这是在锻炼我。
记得我四年级的时候我学习了书法刚几天,我便回家炫耀,爸爸过来叫我写个“咏”字,说:“练书法的人最喜欢写‘咏’字,你写写。”我听了便毫不犹豫地写了起来。两三笔写完一看,呀!“一点”像流了汤的鸡蛋。“横”像根尖尖的毛衣针,“撇”像个掉了帽的大钉子,歪七扭八,真难看,不对,应该是难看死了!爸爸走了过来,写了个“咏”字,那才叫大师风范,可我却说:“爸,你走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还多,你当然比我写的好!”爸爸亲切说:“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虽然我比你大,但你看那些大人,写的字不也很难看吗?孩子,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太急。”说完爸爸又教我怎么写字。
用事例彰显人物性格 篇6
瞧这个“八卦大王”
如果你走进我们班,总能听到有人在兴奋地胡侃着,那这个人一定是郭新毅。(什么时候“走进我们班”?这里应该有个时间限制,总不能老师上课时他也在胡侃吧;如果能把该同学胡侃的话语放在开篇,给读者来个先声夺人,表达的效果会更好)我送给他一个外号“八卦大王”。(下一段直接叙述具体事例,由于缺少必要的过渡段来衔接,使得前后自然段之间有断裂。)
就说周二吧,(哪个周二?要说清楚)同学们一早来到学校,就在教室里练习背诵第13课。(为什么同学们这样自觉的用功?其中的缘由要给读者讲清楚,这样读者才能看明白)就连一向讨厌背诵的张楚也在练习背诵呢。(前面一个“练习背诵”,这里又一个“练习背诵”,词语的前后重复使句子显得很平淡,能不能用别的更生动性的词语,比如比喻性的词语来代替呢?)
再看郭新毅吧,趁老师不在的机会开始八卦道:(该同学是如何开始八卦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动作和神情?这是人物的第一次亮相,非常重要,所以都应该描写一下,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各位观众,(如果能抓住“观众”这个词展开想象该多好!比如他称同学们为观众,那他是什么身份呢?有著某种身份的他又在干什么呢?这样去写,才能使习作充满趣味,也就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请静一静,你们不知道吧,我跟你们说呀,王俊凯嫌自己还不够萌,三天前去韩国整容了,光整容费用花去了20万美元!为啥这么贵呢?你们不知道吧,我跟你们说呀,他请的可是韩国最顶尖的整容师。听说这位整容师已被奥巴马看中,说是等他的总统任期一到,他就飞往韩国请这位整容师为他整容……”(听了该同学的八卦,小作者自己心里会怎么想?行为上又会有什么反应?应该交代一下。此外,该同学说的内容太多,一下写了好几行,如果适当插入相应的提示语隔开一下会更好。)
郭新毅,你真是名不虚传的“八卦大王”!(用“名不虚传”来形容该同学,似有赞美的意思。其实,对这样的行为,我们是不赞同的,应该在结尾处向该同学提出衷心的劝告,让大家引以为戒。)
另一面:发现人物性格真相 篇7
【片段回顾】
师:课文描写武松英雄气概的句子很多, 那么课文中有没有表现武松不那么英雄、不那么豪杰的句子呢?
生:“就真的有虎, 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 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 害我性命, 却把大虫吓唬我?”这里看出武松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生:“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这句话说明, 武松当时心里头有后悔的意思, 但碍于面子, 还是硬向前去。
生:“武松见了, 叫声:‘啊呀!’”还有, “武松吃那一惊, 酒都变做冷汗出了。”从这两句看出, 他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
师:如果我把课文改为:“看到老虎一扑, 他冷冷一笑, 一翻身, 闪到青石旁边。”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武松从容、镇定、无畏的精神呢?
生:这样写, 太不真实了, 看到一只大老虎突然扑过来, 只要是个人就会慌张的。
生:慌张是正常的, 不慌张是不正常的。
师:这样写, 有损英雄形象吗?
生:没有, 英雄也是人, 也会紧张, 但是他还能勇敢面对, 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师:说得好!英雄首先是个人, 也具有人的正常的人情人性, 不是完美得没有缺点的。课文中, 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 手脚都酥软了。说明武松力大过人但也不是有力使不完的。
师:所以, 课文最后一句, 写他下冈时用了一个动词。
生:挨。
师:如果要表现武松的英雄形象, 写成“大步流星地走下来”或“阔步下冈来”行不行?作者不担心用“挨”字, 有损武松的高大形象吗?
生:不行, 这样写不正常, 不像真的, 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了。
【评析】
一、我们要发现人物性格真相, 在“这一面”与“另一面”的错位中, 去比较去品评。教学《景阳冈》一文, 在感悟武松人物性格时, 学生大都会毫不费力地在课文中找到许多表现其英雄形象的语句, 并提炼为语词, 如“胆量过人、为人豪爽、武艺超群、力大如牛”等。如果仅限于此, 对武松形象的理解, 就走向了单一化、片面化, 缺少了个性化。所以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还引导学生发现其“另一面”:“课文描写武松英雄气概的句子很多, 那么课文中有没有表现武松不那么英雄、不那么豪杰的句子呢?”品读揣摩后, 学生发现武松有英雄的一面, 却也不失常人的性格, 明白“英雄是人, 非神也”:武松为人豪爽又有点心窄多疑;胆量过人, 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怕;力大过人却也不是有力使不完。这种性格的多面性, 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更符合人物性格的真相, 也体现了更大的审美张力。要注意的是, 武松的多面并不是人格的一种分裂, 而是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英雄与常人都具有“人”的共性。
强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篇8
我在淮海戏《连心桥》中扮演的是齐桂英, 齐桂英是因怀疑自己丈夫是被人所害, 因此她就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方小娟, 一直东奔西走, 到各个部门去上访讨说法, 十多年告状无果, 上访无门, 直至自己精神分裂。让人觉着是个可怜、可悲的人。我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经过导演的指导, 自己又不断琢磨其人物的内心和她的性格, 我就抓住她疯了的特点, 情绪反差大, 喜怒无常。在她的笑声里透着让人听了有一种特别的凄悲感, 用这些细节的表演和情绪的转换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在表演上把它处理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的适当火候, 用疯狂的笑和形体来刻化疯子的神态, 用眼神传出她的期望、哀怨、忧恨直至她唱的;我要上天砸太阳, 我要下海揍龙王, 我要喝干黄河水, 我要吞下景阳岗……等, 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 使‘疯子’的形象生动毕真, 这样就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另外我认真琢磨唱腔的韵味与每一个唱段, 字斟句酌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个性格。
与正常人也不能一样的, 唱腔的起伏要夸张些, 从而找到情绪的最佳动作, 第七场是张云泉亲自到我们家来下访了解情况的, 女儿方小娟误认为张云泉是抓我们母女俩的, 就急切地跑回家中向妈妈说;“上面来抓人了, 抓去就要坐大牢的”。任凭女儿急得直跺脚, 她还是那样的傻呼呼的笑着说坐大牢真好玩喽, 真好玩喽, 这一段我就用手舞足蹈的笑来表现她的痴狂, 犹如二岁的孩童, 直至小娟大声呵斥, 才止住了她的笑, 此时小娟哄着妈妈躲到床底下去, 这时我就用很相信的眼神来看着自己的女儿方小娟, 嘴里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我就在床底下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 不出来呀“让人有同情感, 真实感”。用这些动作来强化“疯子”的性格, 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是通过角色的一连串动作和语言来展现和强化她的典型性格的, 这样就能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 让观众感到有戏可看,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达到塑造好典型形象的目的, 在塑造《连心桥》‘疯子’的角色时, 我充分把握这个特殊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性格, 尽量在表演动作采取非正常人的夸张举动, 让观众感动既好笑又可信, 在笑声中又饱含苦涩的泪水, 从而发人深省, 使之人物形象鲜活、完美。
在《连心桥》一剧中, ‘疯子’的出场并不多, 戏也不太重。不过, 塑造好‘疯子’的形象, 对塑造剧中一号人物张云泉的形象十分很很重要。从‘疯子’母女上访10年时间的艰难经历看出社会的一些极少数弊端, 道出了某些部门和某些干部工作上的缺失和执政上的偏颇。
探究如何有效展示人物性格 篇9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将文学和舞蹈以及音乐、 美术还有武术,甚至是杂技等多种艺术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舞台艺术类型。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戏曲演员是整个表演的中心,需要通过以唱、念、做、打、舞等方式,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如何全方位的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成为所有戏曲演员需要注意的重公要问题。本文,笔者即结合自身的戏曲表演经验,对戏曲表演过程中人物性格的展示方法进行概括。
一、深入分析,了解戏曲人物
为了有效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首先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需要扮演的人物,理解人物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前提。戏曲人物来源于文学创作,而且, 在不同的剧本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剧本中涉及的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等往往还会表现出较大的变化。 因此,戏曲演员在扮演各种戏曲人物的时候,需要对文学性的描述进行学习。并通过对剧本的阅读,了解剧本的整体情节,了解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掌握人物的背景和特点等。 尤其要注意了解并掌握人物的心理和情绪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等,为自己的实际表演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在分析演员的表演和创造的时候曾经说道,演员首先要“知剧本之精神”,然后“认角色之主义”,最后还要“描人物之光景”。这三个步骤即说明,演员首先需要宏观了解人物,然后微观分析,在吃透剧本精神的基础之上来对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外部到内部,由内而外的分析人物历史境遇,继而对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行分析研究。因此,首先需做好的便是第一步,“知剧本之精神”,即通过对基本的学习和研究,从宏观角度了解人物,整体把握人物的故事背景等。例如,在三国戏中涉及到很多的英雄人物,例如周瑜和吕布还有赵云等。但是,通过对剧本的了解便会发现,在这三个英雄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三个人在性格方面风格迥异,吕布贱,周瑜骄,赵云则不骄不馁。因此, 在结合具体的剧本情节进行分析之后,便可以掌握不同英雄的基本性格特征,做好表演时的心中有数。“情节是性格的历史”,对了有效的展示人物的性格,需要对具体的剧本情节进行研究。所以,在表演之前,对剧本的精读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剧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等之中去了解戏曲人物。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基本特点。
二、悉心揣摩,融入自身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戏曲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也来源于生活。但是戏曲不直接按照生活原型来塑造艺术形象,要根据戏曲的舞台逻辑进行艺术处理。要根据生活形态,进行概括, 提炼,变形,加以规范化,节奏化,舞蹈化。上文我们提到, 演员在“知剧本之精神”之后,便需要“认角色之主义”。 因此,在了解剧本,掌握人物基本情况之后,还需要演员对人物进行悉心的揣摩,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自身感悟, 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尤其要注意掌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脉络,设身处地地想人物所想。所以,对戏曲演员来说, 要我积极地将自己和需要表演的角色联系起来,找出自己和角色之间的共同之处。尤其要注意结合剧本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和角色之间的差异。并将自己带入具体的剧本情节之中,设身处地的思人物所思,想人物所想。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变化情况等。也就是说, 戏曲演员要从自身出发,寻找自身和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相近与相似之处,并加以合理的扩大。然后设法自身抑制和多扮演人物之间相反的东西,通过演员的身心和情感去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完美人物形象,有效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三、用心表演,展示人物性格
不论是对剧本的学习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揣摩,都是对有效展示人物性格的积极准备。但最终展示人物性格,还需要通过具体的舞台表演来实现。首先,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舞为基本,利用演员的身、 眼、手、法、步,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因此,演员基本功的好坏,会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 演员想要与自己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真实生动的展示人物性格,便需要在日常苦练基本功,从而表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除了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在展示人物性格的时候,还需要表现出真情实感。演员只有实现自己和所扮演任务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打动观众,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要投入充沛的情感,利用自己的表演来展示人物性格,感染观众。于是,在观看表演的时候,观众才能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下,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吸引,达到同喜或者同哀的共鸣。
结束语:
大学语文中《婴宁》人物性格解说 篇10
和很多古代文学中的少女形象一样, 婴宁美丽聪明, 不同的是她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 就是特别爱笑。婴宁的笑在作品中出现有近三十次, 有“含笑”、“微笑”、“嗤笑”、“浓笑”、“大笑”、“隐笑”、“忍笑’、”纵笑”、“憨笑”等等, 各种情态, 不一而足。这些笑, 绝大多数出自本心, 出自天性, 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绝非忸怩作态, 也丝毫不受人情世故和封建礼数的束缚。读者明显地感受到她的率真、纯洁、本色天然。蒲松龄通过这一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的塑造, 寄托了自己的人性理想和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即作为一个人, 应该里表如一, 无须伪装矫饰;作为一个少女, 应该自然本真, 充满生命的活力, 不应该给她们规定那么多繁文缛节, 压抑了她们的天性。我国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不仅在经济上有表现, 在思想上出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本篇该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恶作剧的发生, 导致丈夫吃官司, 由于邑宰素仰王生的才德, 才得以释放。至此, 婴宁方了解人世的复杂与沉重, “矢不复笑”。但是, 生下的儿子却把这种天性延续下来了, “见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看来蒲松龄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天性, 是毫不悲观, 充满信心的。至于在婴宁笑的背后, 有没有深意, 少数时候是有的:有时是掩饰少女的害羞, 有时掩饰身世的悲怆, 有时掩饰对浮浪子弟的轻蔑。她不只是单纯、痴憨, 感情世界是很丰富的。
在故事结束时, 蒲松龄托名“异史氏”, 做了一番议论, 说婴宁是“殆隐于笑者矣”。作为一般的读者, 可能并没在意这几个字后面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是作为善于发现问题的学者, 却觉得有某些矛盾或不妥。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九版的课后“提示”, 列举了三种意见供学生思考、讨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婴宁是为自由而生的”“她的不顾一切的笑‘粉碎了一切教条, 一切虚伪’”, “但问题是并不完全合于作者自己所透露的创作意图———‘隐于笑者’ (笑不是天性发露, 而是一种生存策略) , 另外也难以解释那个恶作剧情节。”
第二种意见认为:“作者是以‘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的人生哲理为构思的文化背景, 他根本没有想过塑造一个纯任天真的少女, 而是一个为了融入、适应人类生活, 以痴笑为韬隐之策略的极为聪明而又可爱的小狐精。”可是“却又大大背离了多数读者的感受。”
第三种意见认为:“作者确是有塑造‘隐于笑者’形象, 甚至老庄哲学的意图, 但是一旦进入写作过程, 人物自己就‘生长’起来……但始料不及的也同时造成了人物性格的一定程度的内在矛盾。”
这些意见把读者原本清晰的思维给搅乱了。笔者以为造成这些混乱想法的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对于“隐于笑”的理解问题。三种意见都认为作者说的“隐于笑”的内涵是, 把“真实”隐藏起来, 以“笑”作为伪装出现在人们面前, 即所谓的“生存策略”、“韬隐之策略”。这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读。如果联系上文“观其孜孜憨笑, 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 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 反笑为哭, 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从内容看, 作者做出“殆隐于笑者”的推断有三个前提, 看她只是一味痴笑、憨笑的样子, 好像没心没肺 (即没有头脑) ,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她搞的那个恶作剧, 那种狡诈谁能超过她;想到鬼母一世凄凉, 平素爱笑的她也不再笑了, 反而大哭, 她是多么孝心。可见婴宁不仅仅是单纯, 她是把真实丰富的思想感情都隐藏在笑里面了, 岂是一个“笑”字所能包容得了的。从语气看, “殆”, 大概, 不确定语气;“我婴宁”, 即“我的婴宁, 我们的婴宁”, 很亲切,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完全没有反感和厌恶。如果联系下文, 作者先用“嗅之, 则笑不可止”的山间野草“笑矣乎”的好玩、可爱, 从正面深化人们对婴宁活泼可爱的印象, 然后用娇柔作态的“解语花”从反面对比和衬托, 为婴宁的美好形象画上圆满的句号。通篇都是赞美婴宁, 所以把“隐于笑”理解为“生存策略”、“韬隐之策略”, 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把“人”与“妖”统一起来, 或是把她当成了一般的“人”, 忘记了她是“妖”, 或是只看作一般的妖, 忽略了“人”的精神承载。所以觉得婴宁的恶作剧与整个形象是矛盾的, 是“败笔” (黄秋耘语) 。愚以为既然婴宁是狐妖变成的人, 应该具有“人”的特点, 也应该保留着一些“妖”的特点。“笑”是天性使然, “黠”也是天性使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聊斋志异》里面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和易可亲, 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 知复非人”。“鹘突”, 即“糊涂”, 婴宁的恶作剧正是这种情景。这种做法与王熙凤设计害死贾瑞有相似之处, 但王熙凤是“人”, 这样的人的确太狠毒了。人们说到某人很坏便称之为“妖魔”, 而婴宁本来就是妖, 无须放在“人”的天秤上论其优劣。譬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他一方面具有“人”的忠诚、聪慧、坚毅、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等品格, 又带有“猴”的调皮、躁动、不安分等特点, 也常常搞出一些恶作剧的勾当来。如果抽掉后一特点, 孙悟空还是孙悟空吗?还会是人们喜爱的文学典型吗?同样, 蒲松龄写婴宁, 是以狐写人, 亦人亦狐, 如果完全把她完全写成“人”, 婴宁就不再是婴宁, 蒲松龄也不再是蒲松龄了。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楹联, 上联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等”, 的确一语中的呀!
但是蒲松龄的手法之高, 不只是传神地、画龙点睛地写了婴宁的“笑”, 仅靠这一点婴宁的形象还显单薄, 于是又写到婴宁的爱花。上元节一露面, 就是“拈梅花一枝”, 当王子服费尽周折, 踏破深山, 终于又见到她时, 她仍是手里拈着花———“拈杏花一朵”。花是女性的符号、标签、身份证, 扑克牌中的“Q”是女性, 手里就是拿着花的。她爱花成癖, 门内、路旁、庭后、台阶、篱笆, 甚至茅厕, 到处栽满鲜花, 鲜花无处不在。花是美好事物, 爱花说明她内心美好, 向善, 热爱生活, 爱花是她美好的品格的象征和衬托。花又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遗花”—“拾花”—“藏花”—因花而病—怀花觅踪—示花剖露心迹, 最后终成眷属, 花一直是媒介。
婴宁的性格是完美的, 成婚之前, 不谙世事, 不懂情事, 痴得可以, 傻得可爱。婚后竟能严守秘密, 不道一语。她心灵手巧, “操女红精巧绝伦”, 她敬老睦邻, “邻女少妇, 争承迎之”。本来是深山野冢蕴育的小小精灵, 不识人间烟火, 竟如此快地融入社会, 且又如此人情练达。有学者解释为, 在深山时是自然人, 进入人间变成社会人, 亦通:秦媪在送别婴宁时, 叮咛她“小学诗礼, 亦好事翁姑”, 狐狸是聪明的, 所以学得很快。但愚以为这还是把她当成纯粹的“人”了;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是“出于幻域, 顿入人间” (鲁迅语) , 它们 (她们) 是不需要转变过程的。值得重视的是, 蒲松龄这样塑造婴宁, 说明他头脑中的儒家思想还是很深厚的, 他虽然不希望用封建妇德束缚女性, 但新式女性是什么样子, 在他那个时代是想象不出来的。所以, 蒲松龄心目中的女性最终还是贤惠型的。
婴宁的性格有没有另一面呢?有的, 恶作剧只是“小诈”, 更大的“谋”是整个故事都是个圈套。设计者是鬼母秦媪, 主演是婴宁。上元节是古代唯一较开放的日子, 闺秀们可以抛头露面, 时间是精心选择的;见到王子服对婴宁“注目不移”, 婴宁便看准了对象和契机;“遗花地上”, 是撒下情网, 也可以说是撒下诱饵, 这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就以静制动, 坐等王生一步步走近了。于是, 故事情节次第展开, 穿针引线的似乎是吴生, 其实鬼母秦媪才是真正的策划者。王子服找上门来之后, 老媪从幕后走上台前, 从语言到作派, 令人想到古代戏剧中的老旦。她先让王子服住下, 留住对方, 并露出话头“婴宁亦无姑家, 极相匹敌, 惜有内亲之嫌”, 使对方感到有希望, 又有难度, 这比一下子就答应高明得多, 这是第二步。当王家人寻来, 王子服将归家时, 她又提出“得甥携妹子去, 识认阿姨”, 并嘱咐“到彼且勿归”, “即烦阿姨, 为汝择一良匹”, 这样顺理成章地把婴宁嫁送王家, 为婴宁找到了归宿, 这是第三步。大功告成, 她可以隐去了, 所以当吴生见到婴宁之后, 带着疑问“寻至村所”, 便“庐舍全无”, 见不到她了。
说整个故事都是“圈套”, 并无贬义, 不影响对婴宁这一形象的正面感受。因为婴宁及其鬼母, 并不是想害人, 只是向往和追求人世间的美好生活而已。婴宁与王子服的婚姻是美满的,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婴宁的形象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熠熠生辉, 是很多“人”所不及的。蒲松龄在《聊斋》中塑造鬼魅狐妖可谓多矣, 但多半都是婴宁这种类型的, 用她们以反观现实社会, 表达了他的“孤愤”思想, 这是他对文学史的最大贡献。所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这样论道:“《聊斋志异》里的狐鬼花妖精怪形象, 也是用作观照社会人生的。它们多数是美的、善的, 给人 (多数是书生) 带来温馨、欢乐、幸福, 给人以安慰、帮助, 可以说是寄托意愿, 补偿现实的缺憾。”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 篇11
关键词:孔乙己 人物性格 赏析
一.孔乙己人物塑造的背景
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人物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性格特点格外的鲜明,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影射出封建制度下人情淡薄、思想腐朽麻木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
在这一白话小说中,作者鲁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上,主要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穿着、语言、肖像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来实现的,通过对孔乙己穿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整体上的性格特点,即邋遢、懒惰;在肖像描与神态的描写上,能够将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深入骨髓中的麻木不仁、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影射出了那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具体的性格分析如下:
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上,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的脸色青白且有伤痕,胡子花白且长衫破旧不堪,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有十多年都没有洗过、补过一样。这种邋遢的形象下,能够让我们看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而从孔乙己平时说话的口气看,总是之乎者也的拽词,可是当他偷书被抓就狡辩说书这不能算作是偷,而应是窃,对于他这样的读书人来讲,怎么能够算是偷。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善于自欺欺人的人,同时思想过于迂腐;而在孔乙己腿被人打断后,当他在来到这一“舞台”时,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仍然以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主,硬是说腿是“跌断”的,从中反映出了孔乙己麻木不仁的性格。在小说中,还有这样一处描写: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这一语言加神态的描写,也反应出了孔乙己要面子,极其害怕被别人嘲笑,据理力争的来维护自身的尊严,这就间接的说明孔乙己需要被人尊重,此时的他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但是性格使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孔乙己这种无谓的挣扎之所以不能够成功,是因其本身骨子里所固有的迂腐所限。
但是,孔乙己这人也有着善良的一面,而且还讲信用,小说中说道他教孩子识字,然后给孩子分茴香豆,而且不拖欠酒钱,如果一时没有也会暂记到粉板上,一个月之内一定会还上,这里就看出孔乙己性格里有着善良且讲信用的一面。文中在描述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说道是一人分一颗,再要时孔乙己则就着了慌,马上将碟子罩住,慌张的情态动作被作者描写的十分生动且形象,从中反映出了孔乙己虽善良,但是依旧无法摆脱自己迂腐的性格。
再从小说中一处描写孔乙己脸色变化的内容来分析,文中描写到有人问孔乙己“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时,孔乙己的脸色变化十分明显,从颓唐不安到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当孔乙己被人笑说偷东西时,他当时则是与人进行争辩一番,可是这一次孔乙己的脸色瞬间变了,且没有只言片语的恢复,原因在于:偷东西被打进而被人取笑,只不过是肉体上的伤疤,但是,秀才之说则直接伤到了孔乙己的自尊,这是孔乙己的内心的痛处,精神上的伤疤一旦被揭开,他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与失望的心境瞬间席卷而来,使得他无处遁藏。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思想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进而也就导致他这个“读书人”的头脑过于迂腐且僵化,这一性格弱点是深入到孔乙己骨子里的,伴随着他的一生,终死也未曾顿悟。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代表的则是孔乙己那一阶层下劳苦大众生活的精神面貌,这一悲剧的人物形象,有着穷困迂腐、好吃懒做、要面子的性格弱点,精神过于麻木,但是从孔乙己的为人处世、说话交谈中,又能够透漏出其还有着善良、诚实的一面。然而,终究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受着封建思想、封建教育的熏染,依旧无法逃出麻木不仁、僵化迂腐的束缚,精神上的弱点成为了其一生的枷锁,造就了其悲剧的人生,影射出了封建社会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也间接向世人证明了:人生最难的不是食不果腹,而是精神的匮乏。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飘》中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篇12
关键词:爱情,理想,婚姻,现实
《飘》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其作者是美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小说主题是对南北战争进行真实再现。作者对人物形态的生动刻画和成功塑造铸就了这部小说的辉煌。这部小说从1936年出版至今仍名列畅销书之列。本文旨在对小说中四位主要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的剖析, 从而能使读者深入地了解小说的精髓所在。
一、斯嘉丽形象性格分析
1.1表里不一的斯嘉丽。斯嘉丽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一个富裕的庄园主家庭里。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一般来讲, 它应该是端庄秀气的大家闺秀, 举止高雅、气质非凡, 但她与当时的女孩子不同, 经常会骑马, 还爬到树上玩 ;她希望自己在烧烤舞会上可以尽情地吃喝而不是装着像鸟吃食那样。尽管斯佳丽拥有大户人家小姐的优雅气质, 也会做表面上的大小姐, 但她的实际行动如同书中描述 :无论她的长裙显称得她多么优雅, 发髻多么整齐, 叠放于双膝前的玉手多么娇嫩、温柔, 都无法掩盖她的本源。这些都体现了斯嘉丽性格的双重性——外在的娴静、温柔和内在的叛逆, 任性。
1.2顽强拼搏和冷酷自私的斯嘉丽。当南北战争的飓风扫过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园时, 斯嘉丽这位大农场主的女儿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时期便走向终结。没有金钱做支撑、没有显赫家世做后盾的斯嘉丽并没有被显示击倒, “从出生起, 每天都带着时尚帽子, 披戴纱罩, 佣人簇拥”的她承担起一家之主的重任。她费尽心思地赚钱, 生活中精打细算, 遇事果断冷静, 完全不像弱女子, 犹如真真正正的男儿。她自觉不自觉地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法则演绎得如此生动有力。
1.3斯嘉丽——爱情理想主义者和婚姻现实主义者。
当十二橡树庄园的贵族青年维希礼从欧洲游历回来, 骑着高头大马和她打招呼时, 她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位绅士。但斯嘉丽对阿希礼并不是十分了解, 包括他的想法、做事风格, 当时那种情况下她没有机会去了解, 直至最后, 她也并不了解阿希礼 , 但她这种盲目的爱恋痴心不改十几年, 甚至成为她辜心付出的原动力。由于斯嘉丽长时间对瑞得的伤害耗尽了他对斯嘉丽的爱, 瑞德最终选择了离开。最终斯嘉丽因为自己的爱情理想断送了自己的真爱, 成为精神上的负翁。
二、梅兰妮的性格形象分析
梅兰妮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南方传统妇女的完美代表。在她身上有着南方传统社会所期望的一切优秀品质。她爱这个家庭, 爱她的丈夫、孩子, 对所有人都极为贴心。她为人和善, 会揣度他人意, 尽管她很消瘦, 但并不柔弱。她向往自由生活, 同时也热爱生活, 她甘愿为南方社会的胜利牺牲一切。当南北战争宣告终结时, 她被推选为妇女协会负责人, 米德大夫, 这位威望极高的年长者对梅兰妮称赞道 :“你是我们所有人的心, 是我们剩下的一切。只要有了这样的心, 北方佬即使把别人的一切都占有了也没关系! ”她的心里只有善良, 从不觉得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三、维希礼的性格形象分析
维希礼是贵族身份, 但并非属于玩世不恭, 南方男子在涉猎、舞蹈、政治方面表现突出, 而维希礼在这些方面也绝不逊于他人。无论和同龄人相比, 还是和他的周边人相比, 他确实有很多他人所不及的优点。在南北战争未爆发前, 他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认为读书、写诗就是生活的全部, 和那些只会玩的少爷相比, 他略显高雅。加之他外表儒雅、大方, 所以, 才会得到斯嘉丽的青睐。他对于人们冷眼旁观 , 对于人生也冷眼相待。
维希礼对于斯嘉丽的爱一直持回避态度, 而在文中, 作者对此也做出解释, 维希礼说 :“我不喜欢过于真实的人或事、凡是有生气的, 我都会选择回避, 我不想他们闯入我的生活。因为斯嘉丽太真实、太有生气, 而我过于胆怯, 我喜欢梦境, 所以我只有选择逃避”。
四、瑞德·巴特勒的性格形象分析
在对瑞德进行描述时, 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 使瑞德逊于维希礼, 而是水平相当。二人都有显赫的家世, 极其睿智, 集智慧、思想于一身, 但瑞德有着与维希礼截然不同的鲜明个性。
瑞德在小说中是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他身上拥有独特的魅力, 成熟、风趣、深沉, 他做事果敢, 为人自信。他喜欢斯嘉丽, 就拼命去追求, 而这更彰显出斯嘉丽的独特气质。他的义无反顾的追求和最后不留余地的决绝分离, 使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争议。巴特勒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 他的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微笑, 嘲讽味十足, 而这也成为他的一大特点。他对所有事、所有人都漫不经心, 仿佛只有他是局外人, 用冷眼洞察局内人的一举一动, 因此, 他的嘲讽有其深意。他虽然家世显赫, 但他的所有行为都有悖于这个时代。他是睿智的、清醒的, 在他看来, 邦妮是斯嘉丽的化身, 没有遭受到任何摧残的、纯碎的斯嘉丽。他从女儿那里得到了无法从斯嘉丽身上获得的纯真的爱, 但造物弄人, 邦妮夭折了, 他为此而发疯, 不忍心将邦妮下葬, 而他与斯嘉丽之间的感情危机也由此开始。最终决定黯然离开, 结束他心灵的漂泊, 回到属于他的地方去。
这部小说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这部小说风靡全球。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也因此名满天下, 她从女性独特的视角给人们揭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成为读者心灵流连忘返的景点。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傅东华,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2]张志杰.论斯佳丽性格的矛盾对立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3]喻继红, 李艳荣.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斯佳丽性格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