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特点

2024-06-21

人物画特点(精选12篇)

人物画特点 篇1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写意性语言

1、从传统的写意性观念走向尚意的时代性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取向已经从传统的“写意”性观念走向“尚意”的时代性,但并不是脱离了传统的造型取向,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迈向了新的时代,打开了新时代工笔人物画的大门。传统中的工笔人物画中带有写意性的作品有很多,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作品很具代表性,对当代工笔画影响很大,虽是工笔人物画但陈洪绶笔下的人物造型夸张奇古,面孔往往被有意拉长夸大,形体伟岸,衣纹组织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并不注重人体的骨骼结构,却突出了遒劲古拙的笔法特征和平面装饰的画面效果。陈洪绶的作品虽是工笔人物画但写意风味突出这比起工笔人物画的盛行时期唐代来说,写意性更强。而当代的工笔人物画不仅表现出了写意的绘画的理念,更突出的是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一种时尚的理念融入其中。

2、打破传统中规范的程序性,以开放的包容性充实其艺术特色

我们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的造型观念,再强调“尚意”的重要性,这就更能体现出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这个时代的特色。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绘画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样式,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了西方的造型观念,更加注重对客观物象进行写实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在他的绘画创作中他不像传统中的工笔画那样多数是表现故事情节的,而是非情节性的绘画,他的作品中主要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为出发点,采纳了西方的古典绘画造型逼真的特点,表现画面纯情、单纯,但借鉴西方的写实手法以表现画面的力度、厚度和深度,通过与西方写实绘画的造型语言的糅合,何家英的创作风格从此打破传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面貌,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从此走向了当代艺术领域。传统的工笔人物画画面较空,而何家英的典型作品《秋冥》和传统工笔画相比在“满”上下了很多功夫,体现了画面中厚重的气氛。他在绘画中将素描所具备的精细的写实性特点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的细节处理上发挥到了极致,譬如说对人物的头发、发髻线的处理、眼角、指甲上,用线的灵活与谨慎都表现出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对于细节描绘精细的追求,但也不过于死板、僵硬仍然能达到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的目的,这种写实画法使当代工笔人物画在中国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学习的。

3、传统的造型技法与新技法的兼容并蓄

传统的绘画形式比起当代来说较为单一,而当代绘画在表现方法上更加的富有创新,有些画家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方法,一方面借鉴各家之长,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另一方面就是把传统的工笔画法拓展延伸,吸收了类似于石窟壁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兼容并蓄,从而增加了工笔画的写意性。如当代画家唐勇力就在他的画中寻求了一种传统与当代对接的审美艺术效果,从而创造了“脱落法”这一独特的技法,即在做好的底色上厚厚的堆积一层脱胶白粉,然后进行皴擦,让某些地方剥落,某些地方与底色融合一起。这也是画家在长期实践创造中探索的新的绘画语言,从而增加了画面中“意写”的成分。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中造型的装饰性语言

当代工笔人物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在追求方面有着很多的选择。造型特点的不同可以反映出艺术家们在风格上的不同。一些画家的绘画创作除了表现出“写意性”外,也讲究造型中的装饰意味。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绘画风格就很有趣味,人物夸张变形,运用富于装饰性的线条构成夸张的基调。使线条富于韵律和节奏,一些当代画家对于陈洪绶的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借鉴,喜欢创新、挑战在绘画中运用了强烈的夸张、变形等手法,对所描绘的形象概括性强了,增加了画面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装饰性的艺术效果。当代画家陈孟晰的代表作品《一方水土》画面静谧中透着一股神秘,他创造的“大写意”是传统向当代工笔画的一个过渡,没有了传统画中表现神话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表现当代的人和生活为主。画面中所营造的那份静谧的氛围不再是受传统绘画中的美学启示所蕴含的温和,而是散发着一种诡秘、幽微和神秘,使人坠入繁密的意象。整个画面所呈现的文学性想象较多表现出当代特色的装饰性。

说到装饰,人们接触到的装饰多是图案,传统的工笔画中纹样图案的运用也普遍存在,而当代的工笔人物画中装饰意味的绘画大大增加了工笔画的独特韵味。人物形象的创新,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对画家们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来看,我认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中的写意性和装饰性更是中国画的创新。本文我主要对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特点的研究,在当今多元化的背景下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工笔人物画的现状,分析当代画家的作品,从理论研究上强调了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特点中的写意性与装饰性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在理论的支撑下达到实践的创新。

摘要:作为当代工笔画的绘画者,在借鉴、吸收传统画艺术精华的同时,应更好地结合时代,创作出些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具有当代气息的绘画作品,探索出多种多样的适合表现当代绘画题材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当代,工笔人物,造型,写意,装饰

人物画特点 篇2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但光有模特还不够。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的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和挑战性的人物绘画。所以人物在西方美术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美术成就的集中代表。在中国,宋以前人物画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多通过人物画来强调伦理教化的主题,但对其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认识作用、审美作用不甚重视。自文人画兴起后,人物画的地位退居山水、花鸟之后。相比西方人物绘画,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的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的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的原因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例如: 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他如明代“写真”代表作——曾鲸的《张卿子像》,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画中描写了杭州名医张卿子的肖像,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位医学家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神态风貌。第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第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清明上河图》节选)

(《《张卿子像》》)(《李白行吟图》)

综上,我们以《韩熙载夜宴图》来分析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韩熙载夜宴图》作为古代人物长卷画,全幅长卷分为五段,以屏风和床榻来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各段相互联系,有独立成章,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这幅长卷画可以分为“听月”、“赏舞”、“休息”、“演奏”、“散宴”共五段,实际上记录了整个晚宴的全过程。《韩熙载夜宴图》最精彩、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不但画出了夜宴的全过程,而且表现了夜宴过程中韩熙载自始至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尽管夜宴的排场很豪华,气氛很热烈,但他始终处于沉思和压抑的精神状态。因为韩熙载其实本来就是以这种纵情声色的行动来掩饰其躲避政治危机的目的,他的内心深处应当是相当苦闷的。韩熙载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体现出顾闳中“传神”之笔力。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强调“传神”,强调人物画不但要外形相似,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人物的神态,也就是不光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才能“以形写神,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韩熙载夜宴图》通过韩熙载在宴会中由于的神情,反映出这个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失落,体现出这一个人物形象的活动性和深刻性,也充分显示出画家顾闳中的“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细润而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色彩,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形神兼备。而《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则把握非常出色。

(《韩熙载夜宴图》)

而西方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第二,西方绘画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种描述性在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第三,西方基于其理性哲学,表现在人物画中的特点是注重写实,注重色彩,空间,立体,明暗等烘托效果的运用,对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塑造。是一种油墨的堆砌艺术。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蒙娜丽莎》)

我们以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为例分析西方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是西方古典绘画的代表之作。这幅巨大的壁画是以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50多位大学者。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对称地在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帕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其余的人,众星捧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拉菲尔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阵容宏大之极。《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拉菲尔试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夙愿。《雅典学院》为拉斐尔诠释哲学的力作。

(《雅典学院》)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中西方人物画的主要区别有:

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篇3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脑洞大开

在生活中,你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善交朋友、有的坦诚爽快、有的内向怕羞……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她)有什么性格特点?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吧!

指点迷津

1. 精心选择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只能融入具体的事例中,才会令人信服。因此,写人时要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比如一个同学写“活到老学到老”的爷爷:“有一次,爷爷抱着字典问我:‘小颖,这个报纸上总是说粉丝,什么意思呢,字典上也没有解释啊?哈哈,看着爷爷拿着字典的可爱样子,我强忍住笑,连肚皮都发痒了!于是,我便开始给他老人家讲这个‘fans(粉丝)的意思。爷爷听完,开始呵呵地傻笑,大概也是觉得自己很搞笑了吧!”高龄老人抱着字典去查一个时尚热词,实在是少见。事情虽小,但爷爷勤学好问的特点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 细致刻画言行。除了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之外,还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一位同学写谦逊的朋友:“我正要向她发火,却见她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坐爸爸的便车来,没想到路上堵车了。让你久等了,实在对不起!一下子,我满肚子的怨气烟消云散了!”正因为小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朋友真诚的言行,所以一个勇于认错、谦逊友好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浅谈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特点 篇4

陶瓷工笔人物画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陶瓷人物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近百年来,经过陶瓷艺术家们不断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我国陶瓷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意识、观念,为陶瓷工笔人物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技法。陶瓷工笔人物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地域性,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今天我们研究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特点,无疑对继承和发展陶瓷工笔人物画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历史传承

陶瓷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主要是釉上装饰。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浓重艳丽的釉上陶瓷人物画。它的颜料主要是新彩、粉彩和古彩颜料。现在景德镇陶艺界利用釉下青花画人物工笔画的也逐渐增多,这对技法要求比较高。陶瓷工笔人物画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从的原始社会的简练的线条、单纯的色彩、稚拙的造型到汉朝时期的古拙的造型、简练而粗细变化的线条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汉代工笔人物画已经比较成熟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人物画秉承了汉代传统文化,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其中以东晋顾恺之为代表,从他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等代表作品的众多人物来看,线条已由过去粗拙、简单发展到匀细、挺秀、圆纯、富有韵律感。在隋唐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工笔人物画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雄浑富丽的整体风格。这时期画家辈出,如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张萱等。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遗品来看,造型匀细秀润、简练而生动,造诣颇深。两宋时期,我国工笔人物画继续向前发展,其代表人物为北宋李公麟,李公麟的白描人物影响较大,他创造了“白描”艺术的新风格,使线描技法的表现力大大推进了一步。元、明、清时期,虽出现一批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但在线描人物画技法上大都因循守旧,较少创新。但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进步,在景德镇一些文人画家利用传统工笔人物画手法尝试在瓷器上绘工笔人物画,给当时的陶瓷绘画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笔人物画才开始走出低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笔人物画开始出现了复兴势头。在此基础上,景德镇涌现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中青年陶瓷工笔人物画画家,他们传承传统,思想解放,功底扎实,善于把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工笔画理念、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自以独具风格的艺术语言来丰富和发展了陶瓷工笔人物画。从中可以看出陶瓷工笔人物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陶瓷工笔人物画是新老陶艺家反复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

2 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

构图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境或思想情感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或符号的位置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符号组成有表现力的艺术整体。陶瓷工笔画的构图就是把形象加以艺术处理和结构布局、组织画面。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构图方法与西洋人物绘画构图方法不一样,西洋绘画讲究焦点透视原理,画面上的一切形象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出发,局限在一个视域内取景进行描绘。而同中国画一样,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也不受焦点透视原理这样的限制。它有以不同的时空关系构成画面散点透视的特点。景德镇的陶瓷工笔人物画采用的也是“散点透视”的方法,散点透视正是陶艺家把握对象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具体表现。这种方法不受自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可以根据心理逻辑构建陶瓷工笔人物画艺术的时空关系。它不是无限时间运动中切割下来的视觉瞬间,而是景德镇陶艺家们用自己的才智,把物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构,将视象的造型意象性加上视点的连续循环移动,使表现时空的物象在一种无法停滞的时空中运转,这样,在那种可感的时空中,焦点透视里物象的高清晰度的形质形色已不存在。与中国画一样关注的是内在的观照和体验,它无所谓视点,无所谓明暗、色彩,全部的时空因素都必须围绕着心理逻辑来建造出一个艺术的整体。它可以将不同时空的物体和人物进行再组合,形成一种运动透视的视觉艺术效果。它根据需要,可能在一幅画中出现几个视域里的形象。作者以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想象力,把各方面观察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形象随意组合在一个画面里,这种透视法在我国传统绘画中运用的非常广泛。

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另一个特点是留白方式。南齐谢赫将“经营位置”列为六法之一。空白是无限的形,留空白的目的是要达到省略求丰,潜藏以露的视觉艺术效果,使中心人物一目了然。象宋代的《骑士猎归图》,人物后面的景物全部省略而留出空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有主次、留白、虚实三种构图的形式,也是主观艺术处理画面的方法,但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将视觉中的形予以取舍加工而重新组合。视觉中的形为我所用,其目的是使画面突出以“我”为中心的主体形象,形成特定的画面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在构图上恰当留白,也是为了突出主要部分,给人以联想的余地。中国画理论历来有“计白当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观点。因此,传统工笔人物画就常常略去一些背景与环境,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景德镇青年陶艺家刘伟华陶瓷工笔人物画《女游击队员》,作者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除了与人物活动有紧密关系的枪、弹等之类的道具外,舍弃了不必要的房屋、树木等背景,其余留空白,给人联想余地,不画出来却达到了更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此外,传统的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构图处理方法还要注意主次关系的处理。中心人物为主体,其余的人物或景物为次要形体。次要形体为主体而存在,其作用是衬托和突出主体。如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燕明的工笔人物作品《老子出关》,在色彩和形体的主次处理上,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表达了作者借古喻今的心境。

3“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

景德镇的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设色也遵循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设色原则,即“随类赋彩”,传统的陶瓷工笔人物画不像西洋绘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的复杂变化,而是在线描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后,用固有色平涂为上的设色方法。所谓固有色,是指物体的原有的固定不变的颜色。陶瓷工笔人物画设色以固有色为主,是因为它的色彩要求纯净明快、有装饰性的美感,就要排除或减弱条件色、光原色,强调物休的固有的本色。陶瓷工笔人物画设色的又一特点是讲究“渲染”。它的设色虽然以平涂为主,但为了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通过晕染造成同一色调中浓淡、深浅不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颜色,仍然是属于它的固有色。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渲染主要用在人物的衣着和墙、石等背景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和技术进步,景德镇陶艺家们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笔人物画的设色表现技法。如高温颜料或青花料来渲染,使陶瓷装饰颜料的运用范围不断拓展。当然,就陶瓷工笔人物画而言,还得沿着我们民族自己的审美观去发展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设色方法。

4 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风格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一个特点是用线塑造人物,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从西洋绘画体系来看,西方的绘画主要用明暗、块面塑造形象。而中国画体系则不同,古代到现代都是用线来塑造形象。陶瓷人物工笔画用笔工整,刻画细致,色彩典雅,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在陶瓷工笔画中,线条和色彩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线条表现物体轮廓和凹折结构,是造型的最重要的凭借和手段。在中国画中,线条是画面的骨干,即所谓“以线立骨”。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面积的色彩渲染既附于骨线之上,并具有浓郁的装饰美。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强调装饰性,是从构图变化、线的组织、墨色分布、细节描绘中体现出来。这种装饰性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按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用形式美的法则给予集中、加强、减弱、夸张、取舍、变形,进行艺术再创造得来的。它强调自然形态更单纯、明快、活泼和具有韵律感,使画面具有艺术性。因而,装饰性就成了陶瓷工笔人物画的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如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曹木林的釉上粉彩作品《八仙过海》就是运用线条的粗细深浅、夸张变形来勾勒八仙的各种形象,将八仙中不同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吕洞宾的飘逸,何仙姑的柔美,铁拐李的沧桑等。

总之,纵观景德镇传统陶瓷工笔人物画,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与我国传统的哲学、宗教、伦理精神等是溶为一体的。尤其在构图上,特别强调画面的意境,据以灵活地处理时间和空间关系,融注人的主观意识,重组客观形象,夸张主体形象的特征。这与西方写实绘画的构成是绝然不同的,也说明我国陶瓷人物工笔画的精神不是简单地构建客观描绘对象的产物,而是我国传统陶瓷文化逐渐积淀的结晶。

摘要:围绕历史传承、构图方法、设色要领、装饰风格四方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特点。

关键词:陶瓷,工笔人物画,线条

参考文献

[1]占必传.论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构图特点.黄冈师专学报,1997(5)

[2]褚晓莉.浅谈工笔画的装饰性,艺术导刊,1996.4

人物画特点 篇5

教学目标:

1.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个性。

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3.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恰当运用一种或几种描写手法,揭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的作文,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呢? 本堂课通过我们学过的文本,学习仿写人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

1、怎样观察人物的特点,品析人物的个性?

2、人物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二.探究学习

(一)第一驿站:外貌描写

1.首先,我们来个小测验,测测大家的观察力如何?请大家欣赏下面的图画,认真观察,猜猜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谁?(投影图片)

学生自由归纳,教师解答。

同学们如何通过几幅静态的图片来确定人物的呢?

明确概念:通过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外貌。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下面就请大家根据静态的文字来猜猜人物吧!

2.猜猜他是谁(投影图片)学生归纳猜测。

这段文字中的鲁迅和前段文字所描写的鲁迅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归纳。

3.看文猜人,请同学看下列例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作者描写中侧重的部分。学生归纳、分析。

4.归纳知识点: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二)第二驿站:语言描写

1.明确概念: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地表现说话人的个性。

2.例文分析:分析人物性格。(投影图片)

学生归纳性格,文词,要求。

3.归纳知识点:①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

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③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三)第三驿站:动作描写

1.明确概念: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叫做动作描写。

2.小练笔:“你在吃 一枚还没熟透的青柠檬„” 请以行动描写为主,写出具体情景。要求50字左右。(投影图片)

3.学生展示习作,教师点评。

4.教师示范范文,点评要点,归纳知识点:①动作描写中动 词的运用要准确。

②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四)第四驿站:心理描写

1.明确写作方法:看、听、感、想、做(投影图片)

2.小练笔:我们以『晚上怕看家』为例子来练习。

3.劣文展示,反面提出写作要点。

4.写作引导:那时候我的眼睛看到什么﹖

我的耳朵听到什么﹖ 我的心里感到什么﹖ 我的脑里想到什么﹖ 我有没有动作﹖

5.学生展示习作,教师点评。归纳要点:①人物心理应符合人物年龄。

②人物心理应符合具 体情况。

6.(播放动画片)观察动画,体会人物性格。学习外在观察与内在性格之间的学习方法。

三.归纳总结:

1、人物描写的方法。

2、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学生练笔。

借助对话描写,体现人物特点 篇6

[原文]

妈妈太狠

四年级上学期期未②考试,我的各科成绩还不错。语文83分、数学85分、英语98分……③

④开完家长会,妈妈一进屋就把我的卷子给扔在了一边,二话没说就狠狠地收拾了我一顿。⑤心想:妈妈,你怎么这么狠啊!但又不敢当面说,只好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向妈妈诉苦。⑥

我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前都要化妆,就把要对妈妈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塞在妈妈的化妆包里,妈妈看完了我写的“求救信”却不知说什么好。⑦

从此以后,妈妈再也没打过我。

①从全文内容来看,用《妈妈太狠了》这个题目不容易被人接受,可改为《妈

妈服输了》或《妈妈,我想对你说》。

②“期未”一词中的“未”应为“末”。

③取得这样的成绩你的表现如何?是高兴,还是沮丧?应写出来。与下文被妈妈“K”的窘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注意上下文的衔接,首先要提到开家长会,然后再过渡到妈妈参加家长会。否则,显得太突然了。

⑤这一情节写得过于概括,应抓住妈妈的动作、表情、语言写具体。把妈妈生气、发火的原因体现出来。

⑥你向妈妈说了些什么?“诉苦”是面对面的一种倾诉,与下文把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条上自相矛盾。可将“向妈妈诉苦”改为“给妈妈写了一封‘求救信’”。

⑦具体写一写妈妈的表现。妈妈服输了,你又是怎样向妈妈保证的呢?

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小学四(2)班:周天元

[修改文]

妈妈服输了

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不错。语文83分、数学85分、英语89分……在全班还是优等生呢!公布成绩时,我一蹦三尺高,简直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放学一回到家,我就对妈妈说:“明天学校开家长会!”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我没有向妈妈报告成绩。妈妈应了一声就去忙家务了。我心想:等妈妈开完家长会不仅要表扬我,还要给我发大奖呢!我越想越高兴,心里美滋滋的。

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了,还没等我开口,妈妈就把我的卷子给扔在了一边,二话没说把我按在了小床上,一顿“宽心面”(皮带)让我吃了个饱。妈妈一边打我一边说:“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差,那么多同学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的名字老师提都没提,那么多的家长,我太没面子……”妈妈的话像连珠炮似的一股脑地喷向了我。这时,我早已泪流满面了,有气无力地说:“妈妈,下次我一定争气,您就饶了我吧……”妈妈并没有放下“武器”,反而“火力”更猛了,嘴里不停地唠叨:“下学期如果再考不好,你就别进这个家门……”我无可奈何,只好向妈妈求饶,连连说:“好———好———”其实,我心里一点也不服妈妈。心想: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你要是再……哎,又有什么用呢?

妈妈,你怎么这么狠啊!但又不敢当面说,只好给妈妈写了一封求救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请您以后别再打我了,我们老师说过:成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将来。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可采取以下方法补救:请您把试卷抄下来让我重考一次;只要把试卷上的错题弄懂,然后改正即可;应多鼓励我们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不应该打骂孩子。

祝妈妈事事如意!

儿子:天元

2003年1月15日

求救信写好了,我便开始实施第二步方案。我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前都要化妆,我把求救信叠成小纸条塞在妈妈的化妆包里。早晨妈妈化妆的时候发现了纸条,看完了我的“求救信”,耐心地说:“天元,你过来一下……” 不知道妈妈又要施行什么手段。我心里很害怕,慢慢地挪到妈妈身边。妈妈笑着说:“这纸条是不是你写的?为什么不当面说?”我吞吞吐吐地说:“是———是———我写的。”我不敢抬头看妈妈,连大气都不敢出,心想:这下死定了。没想到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说:“好,今后看你的表现,我接受你的建议,不过……”还没等妈妈说出口,我抢先说:“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兴奋地说:“谢谢妈妈。”

从此以后,妈妈再也没因为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打过我。我也很争气,以前的悲剧也没再重演。

【评析】小作者没有担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读者面前亮相是件丑事,并能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有条理,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对话描写从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写起:因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发火责怪我,语气让人无法接受)———我自知理亏(只好妥协,向妈妈求饶)———读完我的求救信(语气平和,锐气消了许多)———自以为战胜妈妈(内心激动兴奋,先前的无精打采的状态早已无影无踪)。通过一系列对话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画特点 篇7

中国逸笔人物画,习惯上人们称为写意人物画,或水墨人物画。因为称谓的不同,其学术指向也不同。我之所以称它为逸笔人物画,不仅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考虑,而且是从它的表现语言来进行思考的。写意画的中心是“意”,即概括取舍之意,水墨画是从它表现语言命名的,逸笔画则合写意画与水墨画两者之所长,它既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又着重于表现形式,所以它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

二、逸笔人物画色彩

现代逸笔人物画所用的色彩一般都是以中国画颜料为主,也可以选用水粉画颜料,颜色成分不同,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质与植物质,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而花青、藤黄、胭脂等是取用植物的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的颜料,打破了原先的局限性,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都成了经常借用的颜色,甚至和部分水粉色掺和到一起。中国画颜色中矿物质色与粉质性颜色都不易渗化,但却是很容易沉淀的。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但矿物质颜色有不易褪色的优点,画的颜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这样就难以长期保存。

颜料的使用在作画之前就可以把它们一起挤在圆型的调色盘边上,这样调合时比较方便。上颜色的笔一般以专用的兼毫为主,大小各一支就可以。古代逸笔人物画,以水墨为主,用色很少,现在也常用这种方法,如周思聪、王子武的人物画,都是以墨为主,只在人物的皮肤上用点纯净的赭石色调,显得古朴高雅。还有描绘多彩多姿的现代生活用色现在也在逐渐增多,多是由于对重彩工笔画和我国民间及西方绘画装饰色彩的研究,使写意人物画的色彩丰富起来。

用色必须组织好画面上色彩的浓淡、冷暖的对比与和谐。逸笔人物画常常运用空白、疏密来突出笔墨和色彩,笔墨又是画面的基本骨架,所以在构思一幅画的色彩倾向时,必须把黑色、白色、空白都估计在内。一般情况是色彩的强度不可超过墨色的重量,至少在几处主要地方,总是要有几块浓墨压过色彩,这样才能显得比较浑厚。在以墨为主的基础上面,用色要有主色调,如冷色调、暖色调、灰色调、红色调、蓝色调等,以表达各种不同情感和主题的需要。

逸笔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绘画以原色为主,逸笔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逸笔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显得清晰明亮。现代的逸笔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逸笔人物画的原色调比古代的要丰富得多。

逸笔人物画色彩,虽不太讲究明度对比,却很讲究画面的主从关系。一般画面以墨(黑)为主色调,混着使用朱磦、三绿,这样就不会喧宾夺主,比较生动。有时候为了不让颜色掩盖画的情致格调,可以采用在画的背面设色,这样可增强生宣渗化的效果,使色和墨融合在一起,这是其它绘画所没有的。另外一种就是泼彩法,它是山水画特有的技法,可产生整体而不零碎的效果。它的方法与泼墨或者是没骨画法是一样的。

现代逸笔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调,促进了对复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中国逸笔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但中国逸笔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统一和对比,从而产生丰富而协调的效果。因此一些逸笔画家用色使用水粉(取其浑厚),或用水彩(取其透明)来弥补中国画颜料的不足。

三、逸笔人物画着色技巧

在传统逸笔人物画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固有色之间的界限,目的在于合理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及最终画面效果。在现代逸笔人物画作品中,人们往往强调色调和画面气氛,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和处理画面的色彩,有的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有的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是仍然需要以所表现物象为依据,尊重物象的整体感受与印象,并养成用色上概念化的习惯。

逸笔人物画着色,反对面面俱到和平均分布,要十分注意留白的地方。例如人物脸部着色,我参照戏剧面谱的特点,额头偏白,下颚部分略为点到即可,两鄂红扑扑,更显得可爱。其它地方也可以如此,如果处处着力,就会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让它留白,让人有回味的地方。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亮点,可以即兴在某个部位“碰”一下,就起到“点醒”的作用。逸笔人物画着色讲究浓淡、干湿、透明的效果,其用笔也极讲究气韵生动和笔势及节奏等,有时可以穿过形体,连成一片,因为形体的关系都在,随便你怎么画,都不怕,更会显得作者的用色十分大胆。

逸笔人物画着色既讲究色彩的单纯美,又讲究色彩的浑厚美,所以它常用复色。如人物脸部着色,传统常用赭石,赭石色感沉着大方,上世纪中叶的京派人物画中皮肤也多用赭石,优质的赭石确实很好,但是质次的(如吸管赭石)调墨成色后更暗。我常用赭石、三绿、藤黄、胭脂。朱磦(朱砂)等,混合使用,这样比单纯使用单色赭石色感更微妙丰富。画女性或儿童的皮肤时,我常用朱磦、三绿、藤黄等或加白,颜色的鲜艳和沉着,因三绿、藤黄、白的成分的多少而不同。画男性或老人可用赭石加墨、朱磦加墨或朱砂等。

人物脸部的肤色着色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对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画面需要来处理,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丰富,甚至留白,或者只在嘴唇、面颊等处着些淡彩;丰富些的脸色即可有冷暖变化,但不要去追求照片或油画的效果,涂色可按结构凸起的“坡面”来用笔,有些地方可让水份自然晕化开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手足的着色比脸部要浑厚一些,可趁着还没干的时候用肤色按结构作适当的皴擦烘染,这会更有韵味的。而且人物的脸部和手足的设色要保持统一,轮廓的地方可以在第一遍色还没干的时候加点较深的肤色就可以了。

服饰设色的用笔,原理与肌肤色差不多,就是按衣服结构及衣纹走势用笔,不过不要太拘束了,可以大胆一些,使它的气势通顺流畅。衣着之勾勒与着墨着色在步骤上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以先着墨(或着色)再勾勒,或只着墨(着色)而不用勾勒,有些衣着上的花纹,可以用色先点画,然后大片涂墨或设色。花纹会时显时隐,比较自然而不会显得生硬。

色彩的功能和笔墨一样,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一般使用的技巧是勾、皴、染等,其染有凸染(即高染)、凹染 (低染) 和随线赋染等,其皴擦的技巧和笔墨的使用相同。但反对像工笔重彩画那样“平涂”,而是提倡和运笔用墨一样,涂即是写,写即是涂,每笔都要很清楚。唐代张彦远说:“笔力未遒,空善敷彩,谓非妙也。”清代王原祁也说:“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设色时可视需要,以“高染法”为主,即按照设色对象的物态结构的起伏凹凸关系着色,以表现物象的质感,其方法与渲染皴擦一样,如果需要,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随线赋彩”法,来丰富线条的立体感。有时候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个别于形象结构,追求色彩的随意性。例如服饰的色彩,用笔不必太拘谨,不敢让色彩溢出衣服的轮廓线,有时反而有助于体现衣服的质量感和空间关系,以免色彩太干净,而减弱它的表现力。在这一点上正符合徐悲鸿“画宁可脏一点”的要求。

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它的用色与用墨是一样的:有浓淡干湿、皴擦染的区别;有以墨泼色、或以色泼墨,勾勒、点染等各种技巧;还有“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打破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禁区,把色彩发挥到极致。它既讲究色彩的情调和色趣,又把“自由抒发为逸”的色彩发挥到极致。

现在,设色技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以上所谈的逸笔人物画设色的一些基本技巧,却是最基本的。总的来说,逸笔人物画色彩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品味和色彩的感觉,例如李耕先生就十分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和象征意义,用色准确、老到、深沉,故“尊者十有八,大半老颜色”成为他绘画艺术的追求之一。

四、逸笔人物画的最后调整

逸笔人物画的作画过程,是人情感渲泄的过程,然而它也是理性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凡是画得太顺利、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作品。

调整的阶段,即画龙点睛的阶段。作画的起始,提倡大胆落笔;作画的最后,提倡细心收拾。我们认为调整的阶段是作画的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时候,一招不慎,前功尽弃,那是常有的事。不过既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就要进行加以补充,即使过头过火了,也比放任自流强。李可染先生说:“你觉得该加就大胆就往上加,不怕失败,加坏了,最后总结。敢于胜利,实际上是不怕失败。”所以一气呵成固然是很好,但是如果可以通过调整强化达到更高境界,更会显出作者的匠心和敬业精神。

生宣的特质决定了它只能加不能减的特质,或者采取割补等特殊方法,因此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强调的过程,使该强化的地方得到强化,并非面面俱到地再画一次,只要达到主次分明和整体统一就可以了。但凡是名家,无论画面进行到哪个地方,它的整体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在清代,“四王”的画讲究“静”、“净”的审美境界。中国逸笔人物画虽讲究“静”美,然而也讲究“动”美,这样才能给人鲜活的艺术享受。净是干净,太干净了,一览无余,就缺乏内涵,徐悲鸿先生说:“画宁脏不要净。”就是强调内涵的丰富性。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不净呢?那就是在发挥生宣的特性的基础上,在人作一半,天也完成一半的基础上,发挥逸致、逸情、逸笔、逸墨和逸色,这样才能在保留笔触、笔痕、笔的动势的基础上,讲究色彩的写意性、绘画性与人的性情性。

参考文献

[1]谢青.怎样画国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5.1.

[2]周积寅, 王原祁.麓台题画稿[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3]翟墨总, 孙美兰.李可染画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7.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7.

人物画特点 篇8

关键词:典型人物,红楼梦,人物描写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鲁迅的说法,是针对传统的人物塑造方法。在《红楼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还停留在类型化的阶段,即依据某种理想、道德信仰、伦理关系来塑造人物,强调人物形象体现伦理规范。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宋江的忠,李逵的莽。这种类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不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真实性,易造成脸谱化的弊病。

《红楼梦》和以往小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写的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真的人物”,是具有独特、复杂、多层次的性格结构和丰富的性格内涵的人物。

《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中,即使年龄相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似,甚至有某些共同性格特点的人物,通过言行举止,每个细节的描写,每个人几乎都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是孤高傲世,黛玉的孤高是入世的孤高,是看不惯世俗人情,孤高中有一种对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所以孤高中含着热,并显得自然率真。妙玉的孤高是出世的孤高,孤高中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厌倦,因此孤高中透出冷。同是温顺,紫鹃有着亲切感,平儿透出善良,宝钗和袭人会做人等,都有明显的差异,绝不会互相混同。

《红楼梦》还严格按照生活的真实塑造人物,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肯定的人物,肯定中有否定;对否定的人物,否定中有肯定。所写的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不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绝对化的,而是一个丰富复杂、合乎生活逻辑的有机整体,往往具备人性中两种相反的东西,即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缺点。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一薛宝钗是心计十分深厚的人,在处人处世上,给人的印象都是“至贤至善”的大好人,非常得人心,但事实上她也是“虚伪奸诈”的代表。

薛宝钗有时很善良,关心体贴人。如在贾府中赵姨娘、贾环母子是两个很令人讨厌的角色,他们常常受到别人,包括她的亲生女儿探春的责难。但宝钗却不是这样,送礼时对这母子与别的姐妹亲戚一视同仁;她的丫环莺儿与贾环掷股子玩,贾环输了不认帐,莺儿指责贾环不像爷们,宝钗命莺儿让他。李嬷嬷无理取闹,寻隙排挤袭人,也是宝钗劝住要发作的宝玉,要宝玉“别和你妈妈吵才是,她老糊涂了,倒要让她一步才是”。有时又流露出作为少女的那份天真贪玩的本色。如这段描写:刚要寻找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有时很冷漠,甚至冷酷无情。第三十二回,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照脸打了嘴巴并撵了出去。金钏含羞忍愤跳井自杀。王夫人在那里掉眼泪,说金钏之死是自己的罪过,宝钗却安慰她说:“姨娘是慈善人,因此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有时很圆滑世故,装愚守拙。总之,宝钗身上,美丑并存,复杂多样,既有封建礼教的浓重投影,又有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的闪光。

而《红楼梦》中另一主要人物林黛玉才华出众、洁身自爱、天真直率、心口如一、不枉不屈、真诚专一,同时因为父母双亡,长期寄人篱下,因而又多愁善感、尖酸刻薄、高傲多心。

林黛玉天真直率、心口如一。如大观园中姐妹和宝玉等海棠诗社的人聚会作诗。吃蟹时,宝玉为了抢头功,率先成诗,并说:“我已吟成,谁还敢做呢?”接着便写了出来:“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本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看了笑宝玉说:“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说着,她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她的这首“蟹咏”是平平之作,真不如宝玉的。她自己马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等宝玉恭维,便一把撕了,令人烧掉,并老老实实地对宝玉说:“我的不及你的,我烧了他。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有时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从不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来讥讽、嘲笑庸俗和虚伪。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一节,周瑞家的送花至林黛玉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敢言语。有时用时冷时热、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爱的真诚专一。第八回,薛姨妈、宝钗母女设陷让宝玉上门,对了“金玉良缘”,这时黛玉来了,见了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接着又一茬一茬地找话头奚落宝玉。第二十回,黛玉在贾母处,见宝玉从宝钗处来,立即冷笑着说:“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甚至站起来,回了房去了。对于她和宝玉的爱情,黛玉很敏感地知道宝钗的有意介入,因而随时紧张对待:宝钗以通灵微露其入贾府之意,黛玉马上尾随宝玉而至,冷言冷语搅乱宝钗的好事;宝玉多说了些“宝姐姐”,黛玉就含酸嗔言;宝玉讽刺宝钗引起宝钗反感,黛玉也幸灾乐祸;宝钗过生日欲取悦贾母,黛玉也冷言讥讽。总之,黛玉身上,有高洁、抗争、寂寞、孤独,有孤高、尖酸刻薄,也有一往情深。

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典型人物,身上都有美的一面和不美的一面,正是这些特点,使她们的形象具有了真实感人的力量,而这些性格特点,又完全是那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正因为《红楼梦》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美恶并举”、“美丑泯绝”,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现实性又作了合理、细腻、翔实的描写,所以写出了立体的、如同实际生活一样真实的人物,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罕与匹比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龙志坚.解读《红楼梦》之人物[J].湘南学院学报, 2005, (03) .

[2]胡睛.《红楼梦》评点中人物塑造理论的考察与研究之二[J].红楼梦学刊, 2005, (03) .

人物画特点 篇9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传神,道释画,木刻版画

每当中国绘画史在世人眼前如画卷般地展开时, 总有一些力求革新的画家, 以其独特的角度解读着时代风貌。晚明时代, 在山水画与花鸟画主导的市场中, 终于出现了几位打破常规的人物画家, 他们凭借一己之奇想, 在绘画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足迹。陈洪绶便是这样独树一帜的一位画家。人们称陈洪绶和崔子忠为“南陈北崔”, 因为他们的作品向来被视作晚明艺术风尚的象征物。人物造型的幻化夸张, 以及作品的装饰性审美趣味, 使得陈洪绶的人物画从吴派与浙派的文人江山中脱颖而出。

陈洪绶 (1598-1652) 字章侯, 号老莲。陈洪绶成长于明清两代交替的混乱格局中, 虽然他自幼便以获取功名为志向, 但满腔的政治抱负还是由于屡次考试不第而渐渐消退。后来, 陈洪绶进入国子监所见到的政治腐败, 更使他对仕途心生绝望。国难当头, 郁郁不得志的陈洪绶甚至拒绝了崇祯皇帝的聘请。入清后, 他流落杭州, 终日卖画为业, 在凄清贫苦的生活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在陈洪绶的作品中, 有一系列《陶渊明故事图》, 该卷共分为11段, 每一段都以清雅的设色、飘逸的线描, 表现出了东晋名士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数个场景。这一卷清新脱俗的人物画不仅显示出了陈洪绶技艺的炉火纯青, 还将他深远的精神境界传达给了观者。

从《陶渊明故事图》中便可看到陈洪绶的绘画特点。首先便是他笔墨用法的独特。陈洪绶注重描线的和谐性, 但又刻意避免描出重复的线条, 因此作品中的背景、陪衬和人物描法趋于统一。如此一来, 他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逼真而生动, 还具备了个人的风格。

个人风格的另外一点, 便体现在陈洪绶大胆的主观想象中。他对画中的人物进行重构, 并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来刻画对象的头部来体现其神态。夸张变形后的人物形象, 头大身短, 形体大幅度的转折并带有扭动的姿态, 充满了古唐的风气与韵味, 仿佛已不再属于明末清初的时代。

陈洪绶作为文人画家, 作画时自然结合了文人的审美观, 以透过作品赋予士大夫们高远的闲情逸致, 然而陈洪绶的具体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陈洪绶的作品很少着墨于传统人物画的要点。他既不在意某个故事的完整叙述, 也不强调人物的形象, 而是以作品整体的意境制胜。要做到这一点, 陈洪绶把他的绘画中心放到了诸多景物与饰品上, 从来不使人物孤立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在陈洪绶的花鸟画中, 这种富有装饰性而又不损失格调的趣味体现得尤其突出。他的《抚古图册》里有一幅《蝴蝶纨扇图》, 一只凤蝶贴在绘有团扇一侧, 仿佛被扇中绘画出的菊花所吸引, 它的一半翅膀透过丝制的扇子, 若隐若现。陈洪绶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诗意盎然的效果。这可以说明陈洪绶的人物画为何拥有一种情节与意趣相结合的美感, 毕竟这种只有想象力才能带来的延展性会将观众长久地留在原地。

陈洪绶之所以有此古拙而革新之成就, 与他的鲜明个性有关, 而他早年广泛接触大师作品、师从蓝瑛等人对他所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陈洪绶9岁丧父, 16岁祖父病逝, 18岁母亲病逝, 家庭破败之时, 其兄却贪图家产, 陈洪绶毅然决定离家远行。他来到绍兴, 除了结识众多文友, 还拜理学大师刘宗周为师, 研习儒学。陈洪绶认识到正人君子的可贵与清远, 而这为他后来两袖清风地离开官场埋下了伏笔。

陈洪绶幼年就跟随蓝瑛学画, 临摹过李公麟、周昉的画作。据陈洪绶的好友周亮工记载:“章侯儿时学画, 便不规形似, 渡江拓杭州府学龙眠《七十二贤石刻》, 闭门摹十日, 尽快、得之, 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日, 也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尽数摹而变其法, 易圆以方, 易整以散, 人勿得辨也。”中年时他与不少收藏家关系良好, 有机会看到古代的名作, 而且后来他还入宫临摹帝王肖像。早年的绘画训练与后期的机遇, 不仅将陈洪绶的技法加以提升, 还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他认为绘画如果集合各个时代的特点“则大成”。此观念在当时显然很超前, 但在今天看来, 这正好吻合明代艺术的大体走向。陈洪绶不局限于某个派系或圈子, 而是会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 最终走出一条自己道路来。

陈洪绶风格化的人物画法, 不仅是受李公麟等人影响, 还与道释画有着很深的联系。明代流行道教, 道教也是理学的发源地之一。道释画的一个鲜明特点便是运用精准的线描将人物进行夸张, 与常人相貌拉开距离, 使道释人物充满神秘色彩。陈洪绶借鉴了道释画的要素, 让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道教的洒脱随性之气息, 而且也与传统的人物画产生了更多不同的细节处理。与陈洪绶同一时期的许多画家, 比如崔子忠、丁云鹏、吴彬, 也绘制过道释画, 也创作了类似陈洪绶风格的人物画, 而陈洪绶画出的人物虽然潇洒, 但也具有崔子忠等人的强烈装饰意味, 可见同一时代的画家是相互影响的。

这位同样以版画功力而闻名的画家, 对审美取向和绘画技巧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考。陈洪绶曾与徽州版刻黄氏名手合力创作了一系列版画, 如《九歌图》《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等。《水浒传》在明末被列为禁书, 而陈洪绶却以极其正面的形象去刻画梁山好汉。这些作品将他关心百姓疾苦于国家安危的情感以讽刺腐朽统治阶级的方式寄托出去, 同时还极大地启发了他后来的创作。从陈洪绶版画题材的立意来看, 他知道如何展现一段情节并把握住观者情绪。从小便受到市民文化熏陶的陈洪绶认为, 世俗并不意味着低俗, 世俗可以是喜闻乐见而饱含寓意的东西。版画创作经历对陈洪绶影响非常深远, 而这对他创作装饰性的人物画有着巨大的帮助。

陈洪绶如此热爱木刻版画, 以至于人物画与版画间的技法界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模糊。版画出自市民阶层, 但也同样引入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卷轴画针对的对象是文人阶层, 但也被陈洪绶长年版画绘制所习得的技法而影响。陈洪绶“易圆以方, 易整以散”地运用线条去刻画物体轮廓, 使衣纹劲道地折叠起来, 让人物充满神采而不乏力度。他将物体变得有雕塑性, 并具有视觉冲击力。这些显然都具有几分版画的特征。

陈洪绶的早期作品有圆有方。晚年时, 陈洪绶在线条中融入的情感更加丰富, 使线条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亮工曾形容陈洪绶晚年的人物为“高古奇骇”。他回归大批顾恺之细圆如游丝的笔法, 将早期的挺健苍劲演化为后来的古拙圆润, 形成一种柔中带刚、稳重而豁达的姿态, 将他内心的归隐与沉静体现了出来。陈洪绶从顾恺之身上学到了高古游丝描和其独特的飘逸神韵, 也从阎立本、周昉处悟透了充满气劲的人物造型。游丝的动态与饱满的人物轮廓相结合, 构成了陈洪绶“取法为古”而用之于图真的精湛创作技巧。

从夸张的人物形象, 到圆细而工整的线条, 陈洪绶在作画时所采用的技法含有很大的工笔画成分, 但是陈洪绶最终的目的却是要以工写意, 来达到文人画的效果。这是他多年绘画的经验的集中体现。因为陈洪绶是强调意境至上的画家, 他不仅要画出惟妙惟肖的人物, 还要通过它们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这就使他的作品比普通的工笔画更富有内涵, 比传统的写意人物画更具备可解读性, 这也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了。

陈洪绶的绘画是承前启后的, 它不仅影响着同一时代的画家, 甚至还波及了清朝。后人还不断地追随着他的创作足迹, 像“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华嵒, 以及后来的齐白石便学习了陈洪绶夸张而传神的人物画法, 将陈洪绶的技巧和精神传递下去。陈洪绶的作品不单体现出了其强于传统人物绘画的扎实功底, 还将他的人生轨迹与气节穿插其中。作为一名画家, 陈洪绶并非完全以自己毕生的绘画技巧超然于众人, 而是凭借他真挚而饱满的情感, 感动了一批又一批观者, 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余英时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传世人物画》, 内蒙古出版社.

人物画特点 篇10

一、构思立意—造型艺术中意象与写实的完美结合

任伯年的人物画像新颖的构思、立意。任伯年的肖像画不同于一般的“写真”和“行乐图”,而是根据表现对象的身份、个性来立意、构思。其与吴昌硕亦师亦友,交往密切,对吴的个性深为了解,替其画过许多肖像画,《寒酸尉像》、《归田图》、《芜青亭长像》、《山海关从军图》等,这些肖像画每幅的构思都独树一帜。吴说“:予索伯年画照题曰‘寒酸尉像’,冠服、端立、拱手,厥状可哂,相识者皆指曰:此吴苦铁也。”[1]画上有吴昌硕的自嘲诗句“:束带趋辕门,三伏汗如雨。传呼乃敢入,心气先慑沮。问言见何事?欲答防龃龉。自知寒酸态,恐触大府怒。”这幅画的立意、构思与前人传影写照般的肖像画迥异,特别是头戴夏季凉帽,身穿冬季厚皮褂,更增讽刺意味。另一方面拓展了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技法。任伯年的肖像画继承以墨骨为主的明清肖像画稳重转向自由轻快,肖像画开始完成了从“尸”到“像”的过渡。肖像画中描写的人物更生活化、世俗化,塑造的形象多面带微笑,具有了感情[2]。

任伯年虽然没有受到很高的艺术教育,但其绘画经验丰富,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很多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虽然如此,其绘画的内在思想依旧是传统的,有着浓郁的中国绘画艺术特色的,任伯年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加之他在对人物的造型方法上追陈老莲,又融合进入了一些西方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中西方绘画技艺在任伯年的笔下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二、笔墨渲染—造型艺术中笔墨与造型的巧妙结合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也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李可然说:“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与墨的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清朝笪重光说“: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在画面上,无纯粹有笔无墨之笔,也无纯粹有墨无笔之墨。中国画通过毛笔完成,其造型与笔墨密不可分,一个形象果脱离了笔墨,那么也就缺失了中国画特色,但若笔墨离开了形象,没有得到很好地染,那么就又好似血肉离开筋骨。由此可见,笔墨与形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纵观我国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成就比较大的是山水、花鸟,要远远高于写意人物画,原因主要在于人物画尤其是在写意人物画中要做到笔墨与形体的统一相对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作者更高的绘画经验,技巧和对其的领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自元代后画家大多选择山水花鸟题材,在山水花鸟画中,形对笔墨的束缚远比在人物画中小的多,甚至可以用笔墨造型的方式,如“泼墨法没”“,骨法”“、夸张变形法”等。

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上,任伯年创造了没骨的人物画法。如《踏雪寻梅图》是其中最为别致的精品之一。画中点点疏梅映雪,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极其精细,直接采用用阔笔依照结构点染的表现方式,不采用线勾勒,在画中,能清晰的看到一位身穿红袍,头顶斗笠的老者,看似想要骑着毛驴悠闲的走出画外,但老者的目光却又是回转过来好似专注的看着画外盛开的梅花一般,场景和人物的描绘皆栩栩如生,艺术表现力丰富而生动。再后期,任伯年所作的《风尘三侠图轴》中,作者把用于绢上的没骨人物画法扩展到了生宣纸上,其艺术表现力更进一步,更加细腻而丰富[3]。

绘画过程中任伯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物和肖像绘画的技巧,例如默记,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活场景的仔细观察,在随父亲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任伯年吸收了民间人物画像的特点,同时从他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墨骨绘画方法。因此任伯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在人物画像的创作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前人在绘画过程中的经验都应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将人物画像的绘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顶点,属于近代海派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家,任伯年在任务画像当中利用了工笔的细腻以及写意的挥毫,水墨、白描融合其中,同时超越了传统绘画的程式限制,在运笔的过程中借鉴了书法的技巧,让运笔更加的稳健和流畅,绘画当中更加的熟练而灵活,实现了绘画当中丰富的表现力。

三、线条设色—极富表现力的色与线条

线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具有非常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绘画领域里有着一定的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在造型表现中,直线坚硬、明确;曲线幽雅、柔软。中国传统书法的用笔技巧被中国绘画的线条采纳,使“书法如画”,最初表现形象以外,还可以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美的“书意”[4]。中国画的线不仅可以表现出自然物象的形态,也能进更加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物象内在的“生命力”“、韵律”和“力道”。对于写意人物画来说,线的形象表现更加有利于表现画中人物的神情,以及形态和动作之外的情趣、意境。鲁迅曾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缺点,却更知道这人是谁。”这就是中国画线造型的神妙之处。

任伯年从陈洪绶的人物画中吸取“力开画苑”“、目无古人”的造型手法,学习华新罗、陈老莲的多种笔法,创造自己的用笔方法;借鉴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创造甜美、明艳的色彩风格[5]。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在线条表现上,具有洒脱、优雅的特点,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经历了几个阶段,从通俗平易到古质奇崛,到生动活跃,再到自然浑成。任伯年曾说“:作画如颐,差足当一写字。”一个“写”字极能表达任伯年的艺术个性。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中,衣服条纹的长线条行笔十分干净利索,不仅盘回曲折还十分流畅并且具有力道,充分的反映了他灵巧活泼的个性特点。写意人物画以线来表现人的形体结构,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任伯年的线条还颇具装饰风格。在《女娲炼石图》中,他不仅仅表现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的特点,还将衣纹的描绘方法与石头的皴法采用统一的手法,不只突出了线条的形式美,还造就出了以物拟人与以人拟物的修饰手法,又形成了一种概括统一的装饰风格,《女娲炼石图》从两个角度欣赏,可以从雅,俗两个方向进行共同欣赏,这种装饰美感创造出了海派,并且成为了海派的典型画风。由此可见,任伯年对写意人物画线条的把握能力已相当的娴熟。正如虚谷所称赞的“:笔无常法,别出新机,君艺称极也。”[6]

从任伯年开始写意人物画即开始强调不一样的色彩表现与不一样的墨色运用,相交融汇在墨色中,更加能强调画面整体的形象感。任伯年的人物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画,不仅仅再追寻清淡古雅的气质特点,还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与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酸寒尉像》中,冠缨所表现的厚厚的朱红色荷包与墨色的衣服相对比,使得画面十分显眼,更加拨人眼球。

任伯年的用色方式中也具有装饰性因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用色风格。民间色彩体系以物体的固有色组合为基础,注重于固有色和对比色的运用,并以“红、蓝、白、黑、黄”五色为正色。对任伯年的人物画的构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任伯年在画面上使用到的色彩不是很多,可是他在运用却拿捏得当,使其恰到好处,所以给人色彩感十分丰富的感觉,形成了高贵优雅却华而不媚的艺术特色。在色彩的处理上,大篇幅的金与碧的对比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局部的红绿对比则起到了“鼓起崇高超拔精神”的作用,显现出了一种明朗轻快的美感。任伯年在对这些纯色的运用上,通过使其与现实世界的颜色拉开距离的方式,从而摆脱了对自然界色彩关系上的依赖。正因为任伯年完全冲破了对自然主义的束缚,所以他能十分自如地运用装饰元素来进行穿插重叠,打散或组合,别具匠心地运用色彩上强烈的对比,并使画面又不失和谐,形成一种独特装饰性语言。自19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任伯年在上海的声名越来越大,作品展现了雅俗共赏的装饰美,成为了海派的典型画风。在《酸寒尉像》中兼工带写地描绘了吴昌硕立像,笔墨放逸,设色淡雅,展现出了一种格调清新自然的装饰趣味。

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运笔潇洒自如,想象活泼而生动,色彩运用上兼收并蓄,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还将中西方审美理念与造型方法巧妙地结合,并结合世俗的审美情趣,更加接近生活与现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

摘要:晚清时,中国人物画基本形成了夸张,变形,讲究装饰趣味的格局,而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任伯年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勇于变革的领军人物。本文将结合任伯年生平对其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任伯年,造型,人物画,造型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一超.从工笔写真到写意人物画[D].中国美术学院,2012.

[2]乔戎晶.论任伯年人物画艺术[D].山西大学,2003.

[3]肖宝军.任伯年人物画造型研究[D].沈阳大学,2013.

[4]孙淑芹.任伯年人物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5]郭晓阳.任伯年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人物画特点 篇11

关键词:形象美;品德美;侧面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不仅让学生受到好思想、好品质的熏陶、启示和感染,而且让学生学习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写作能力,写好敬佩人物的作文。我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出怎样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方法,现做简单阐述。

一、利用教材,寻找人物,正面描写形象美、品德美

1.不同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品德美、行为美

例如,《奇怪的大石头》描写科学家李四光从小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顶碗少年》描写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体现敢于拼搏的精神。

2.人物外表,突出人物的形象美、品德美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用“白发苍苍”描写一位老爷爷的外貌,突出老爷爷年纪这么大,可意志还这么坚强。

3.描写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从每个战士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刻骨的仇恨和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挖掘教材,侧面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除了上述正面描写外,还要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它不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绘,而是借助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间接渲染,起了烘托的作用。

1.从险峻环境,显示勇气和胆略

如,《登山》中,用“背部紧紧地贴着峭壁”“把头扭向一旁”“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的侧面描写巴果茨基的动作、神态,实际上是烘托说明列宁有着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2.从陈设简单,衬托生活俭朴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通过“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几样极其简单的办公设备,还有总理加班充饥的食物:“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这两处的侧面描写,不仅衬托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而且进一步突出了总理工作劳苦的崇高品质。

3.从严守规定,衬托诚实、正直的人

《钓鱼的启示》一文,描写“我”和父亲去钓鱼,父亲要“我”把钓到的一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是多么舍不得啊!因为这条鲈鱼是在开放捕捞日以来首次钓到的。写“我”多么不愿意放回钓到的鲈鱼,衬托了父亲严守规定,做个诚实、正直人的可贵品质。

三、描写人物特点要“四新”,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我们每天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要描写人物,让人物的言行举止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就要引导学生习作做到“四新”。

1.题目拟定新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2.文章立意新

写文章一定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写,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3.选材事例新

选材不要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选材新颖,耐人寻味。

4.改换角度新

写文章有时正面写内容显得平淡无奇,如果换个角度来写,内容就显得新颖有趣了。

四、抓住特征,描写特点鲜明、敬佩的人,让人物行为美

要写好特点鲜明、敬佩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精心筛选敬佩的对象

所谓“敬佩”就是曾经教育、帮助、关心过你或者这个人给你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的,如,家里的人(爸爸、妈妈)、老师、亲友(同学)、熟悉的人(售货员、环卫工人)等。从众多的人中筛选出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来写。只有选择熟悉人的事例来写,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感人。

2.选好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写作对象确定之后,要注意选材。选材可以选一两件事写一个人,所选择的事例要能表现这个人的好思想、好品质。

3.重点突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以事写人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同时要按照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的顺序写;重点要突出,着重把一两件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如,这件事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重点部分要写详细,才会生动、有说服力。

4.内容真实,抒发真情感

写他(她)的感人事迹,内容要真实,不能乱编乱造。在写事例中,字里行间要抒发你对他(她)的真实感情。如,一位学生写《我的好妈妈》一文的结尾:“啊!真是‘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起妈妈那感人的一幕,总会激发我更加勤奋好学,知难而进。”这样写抒发了“我”对妈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总之,如果能按照上述方法,去引导学生写描写人物的作文,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定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文。

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特点分析 篇12

传记电影能否获得观众和社会的认可, 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是决定性因素。对于电影作者来说, 如何将人物传记拍得精彩好看, 至关重要。严格来说, “故事”的生产与消费之间, 关系是互动共生的[1]。

人天生就具有窥私癖, 在对别人隐私的窥探中获得自我的快感, 尤其是对社会名人和成功人士隐私的窥探。所以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 尽量会突出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再将这种传奇色彩和神秘性加以扩大, 加入一些隐私性的具有感染力的事件, 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可读性和可视性的电影。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导演往往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故事性或者娱乐性更强的元素, 让人物显得更加丰满。

一、人物的选择

上世纪的香港是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 几乎每个行业都能够诞生很多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 他们成功的模式和原因各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出身和成就之间的差异越大, 越能够成为传记电影的主角。《雷洛传》中的雷洛, 原本是一个底层家庭出身的苦孩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最终成长为香港警界呼风唤雨的人物, 中间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沉浮;《跛豪》中的跛豪, 最初是从内地逃荒过来的苦力工人, 最终却成长为香港白粉“四大家族”中最有势力的人物;《四大探长》中的无头等人, 也是从基层做起来的, 成为香港警界的权势人物。人物出身越低, 则奋斗过程中的艰难遭遇就越多, 这就使得其本人越发具有传奇色彩。

二、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

人物传记讲究纪实性, 采用纪实的手法来记录和描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电影故事则主要是虚构性, 采用虚构的情节和故事来展现一种理念和意识。人物传记电影一定程度上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 在宏观层面上采用纪实的手法, 而在某些细节上采用虚构的情节来突出强化主人公的传奇色彩。例如《雷洛传》中, 雷洛的故事基本是根据原来某位香港高级警务人员的个人经历编写的, 总体上看是符合该警官本人的人生发展轨迹的, 但是在例如“恋人家着火”“剧场打斗”“倒茶认错”等具体情节上, 连原型人物对此都没有任何记忆。导演后来谈起这部电影, 也承认这些情节有些是虚构出来的, 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雷洛”的传奇色彩, 用上述情节来增强电影的故事性, 以此来吸引观众。再如《四大探长》中, 四位主角人物也是有原型的, 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在警察队伍中的升迁轨迹基本上都是写实的, 但是他们内部之间的恩怨, 除了当事人之外, 其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而且时过境迁, 也没办法加以证实。这种纪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 既确保了传记电影的真实性, 不脱离真实存在, 又确保了电影具有故事性。

三、情节的选择

人物传记电影是以人物本身的经历为主要线索, 向观众展示个体一生的人生轨迹。但是, 人物传记电影并不是纪录片, 构成该片最大价值的部分还是在于其形象的艺术构思和吸引观众的情节。情节的组合, 构成的完整的故事, 才是吸引观众的最大原因。人的一生, 所经历的事情非常多, 各种可以想象到的酸甜苦辣都会有, 如何在一部只有120 分钟左右的电影充分、精彩地展示人物一生的命运, 就需要创作者对所有的故事进行取舍, 选择一些精彩的、能够构成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通过故事的构成, 来侧面或者正面反应人物的性格和魅力。《雷洛传》中, 雷洛是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一手主宰了香港警察的贪污帝国, 通过制定脏钱的分配规则, 成为了香港警界的实际控制人。这个人物应该是非常复杂的, 仅就制定贪污欠款分配规则这一项来说, 中间就会涉及到非常多具体的人和矛盾, 但是导演并没有把电影书写的笔墨着重于表现他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仅仅用两个镜头就解决了, 非常简单。第一个场景是在高级警官会议上, 雷洛提出自己的分配意见, 得到了在座的高级警官们的一致同意;第二个场景是在香港各大白粉和赌场老大的会议上, 他宣布交钱的新制度, 并制定“猪油仔” (吴孟达饰) 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把整个复杂的过程浓缩为如此简单的情节, 却并不影响整个电影的故事性, 也没有影响到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描述。

四、结语

香港的人物传记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 在香港电影殿堂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也有过闪光点。它通过对人的描述, 向公众展示了香港社会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从这个方面来看, 它又是香港社会发展史的纪录片。在香港电影时空中, 它像一颗流星, 闪过亮眼的光芒, 然后很快又消失掉, 只留下一点对那个时代的回忆。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 香港影坛出现了以《雷洛传》为代表的传记电影, 开创了香港电影史上一种新的类型。本文拟从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特点两方面, 对香港人物传记电影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香港,人物传记电影,特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品牌标志设计下一篇:三位一体体育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