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通用9篇)
人物画 篇1
摘 要:中国写意人物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是两种不同的画派,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其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在其精神内涵与表现风格上寻找相通之处,结合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现状,从中寻找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中国人物写意发展出路。
关键词:抽象绘画 绘画精神 文化背景 精神内涵
中国画水墨艺术与西方绘画是根据文化背景﹑历史潮流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画派,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艺术种类在五千年的艺术人类史发展长河中却相互影响﹑冲撞。从西方绘画由为宗教服务转向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最终成为表达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精神的艺术样式的过程,见证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产生并且走向成熟。中国水墨艺术随文人画的崛起到人物画的衰微,水墨艺术作为封建社会文人们的情感传达方式,用含蓄内敛的抒意艺术呈现了水墨画的阴柔美绘画语言形态。美术作为一种用视觉形象把我自然世界,表现情感世界的艺术语言,蕴含了中西不同文化精神内涵。中国写意人物画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在很多层次上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渐阐明了人类表现精神主观愿望的一致性。“寄情于画”的写意表现情怀令欣赏者们留恋忘返,对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线索。用过中西方的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域﹑背景下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点:
一﹑绘画对象的转变大致相同
中国画从起初的文人画表现的皇室生活的程式化转向多变风格写意的抒情达意情怀;西方绘画则从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脱离建立了一种显示人物的客观世界再现和对理想美的憧憬。这无不是对古典形态的超越。我们从马奈﹑莫奈﹑德加等举止优雅的都市绅士画家们,与中国宋元文人画家之间的某种心绪相似性——无拘无束,玩弄笔墨,东方人的笔墨情操“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董其昌《画眼》)的物我交融境地。凡高将绘画的表现性发展到了精神正常和失常的边缘;高更把艺术作为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唯一可能的感性联系,这样极端花的本你能崇拜不就像中国画家徐渭坎坷的一生么?
二﹑不以客观再现为目的绘画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艺术家常常会对人物绘画夸张﹑变形﹑重组﹑寓意等表现手法。曾经有一位女士问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却向您画的这个样子吗?”马蒂斯回答道:“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这个例子就告诉了我们,艺术品并不是“像”与“不像”的评定,而是需要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既有艺术家对世界的各种认识和看法,也有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各种追求。挪威著名画家蒙克讲到:“我并不照自然描绘,我要从自然中拿取﹑吸收,我不是要花现在看到的东西,我要画的是曾经看到的过的东西。”西班牙伟大画家毕加索,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其中画作有一幅《卡沙亨马斯的葬礼》,画面的下方是一群送殡者,低着头,站在一个盖着寿衣的男士周围,画面上方,一些神话人物漂浮在云雾中,当中是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是一个黑影,几乎被一个女人淹没,这幅画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客观事实的模造,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则根据三国曹植名篇而创作的历史巨作,被后人评为“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三﹑笔触的言简意赅,用笔简练概括
毕加索的另一幅《阿维尼翁少女》,告别西欧绘画传统,展现出新的绘画形式,画面中五个少女曼妙多姿,用笔老练泼辣,对五个裸体少女身体的描绘大胆肯定,令当时艺术家哗声一片,马蒂斯讲这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西方绘画的古典形态“写实”精神被一再推崇,典雅和谐的“类型典型”受到突出创作个性的“个性典型”的影响,这种理想形象受到了“丑”的因素的侵蚀,从戈雅对梦魇景观的表现,到库尔贝对“敝俗”生活的宣示,这种大胆粗犷,放肆的线条已不再被世人所唾弃,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大胆创新的用墨﹑迅疾简洁的几大笔让人把不禁感叹这种放肆大胆的水墨的精确性。
四﹑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
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作为美术语言特殊的表达和实现手段构成了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一部分,一种更自由奔放﹑概括﹑洗炼﹑粗细﹑结合的画风逐步形成,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寥寥数笔,强调虚实﹑墨色,线是用笔的主要形式,用线的造型功能也是最明显突出的,因为它明确,与西方抽象绘画中马蒂斯的用线技巧堪称绝妙,连贯的线条是他对造型语言的精心锤炼,不再是自然空间的模拟而是通过线条把传统透视法抛在脑后,与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线条造型特点相得益彰。
五﹑作品的现实绘画特性时代性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大多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绘画脱离不了时代特征,时代的现状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取向,不管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还是蒋兆和的《流民图》,无不体现了当时时代特征,人民的生活气息。以上从几个方面进行中西绘画人物联系比较,得出的几个相似的共同点,但是在其绘画本质上,这二者还有着区别:
第一,显而易见的便是使用的绘画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写意人物画是用水墨的媒介来创作研究,而西方抽象油画技法创作研究;中国水墨用水,西方油画用油;中国水墨用纸,西方用布,所以这点便从本质上区别开了油画和国画。
第二,色彩的光感。西方绘画颜色丰富多彩,品类繁多,技法多样;中方水墨色彩淳厚,淡雅,宜少不宜多,受到透视﹑空间﹑质感的影响,西方的绘画笔中方绘画的颜色光感更加明显,色彩更加明快﹑鲜亮,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
第三,宗教影响,信仰崇拜。虽然同意是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模造,对生活自由的向往,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底蕴截然不同,中国绘画以文人雅致,受传统宗教,“中庸”和“中和”的哲学精神指引,游走在“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两大表现的极端之间,唐代张彦远的“夫画物特忘形貌采章”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主张,西方以宗教为创作题材,为宗教服务,特定的文化信仰影响着每一个艺术家。开放自由的环境让西方艺术家对人体有了更多执着的研究,与中国绘画的态度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中国写意人物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人物画作比较,总结他们那之间的异同点,纵观当代对中国写意人物的研究现状主张在传统上创新,继承并发扬传统,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心理,强化民族性,才能在世界艺术上取得地位。主张反传统,认为封建时代绘画落后,陈旧,中国绘画已走向穷途末路,必须与传统决裂,创造新的画种。主张中西结合,中方西方同等重要,借助外来艺术冲击改造现有面貌,产生新的生机,顺应世界潮流,被世界所理解。
当代中国画家正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现状中,我们应当从这些探索的高潮中冷静思考,从现状推测今后发展的未来愿望。要和任何艺术一样,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以生活为源泉。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下去探索,研究,实践,革新,才可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开拓。
参考文献:
[1]《第一影响力艺术宝库》编委会.美的魔鬼——毕加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3]陈正雄.抽象艺术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法】米歇尔·瑟夫,王昭仁译.抽象派绘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6]李黎阳.野兽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7]崔庆忠.象派.北京:民美术出版社.002年版.[8]裔萼.象表现主义.北京: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0、崔庆忠编著:《表现主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11、毕继民编著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12、吴山明编著:《意笔人物画基础技法 》,浙江美院出版社 1988年5月出版
人物画 篇2
一、中西方人物画在造型艺术观念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造型观念讲究“气韵生动”, 注重写意, 以“骨法用笔”作为表现手法, 以线条的运用来表达人物结构, 通过写神来表现人物形象。中国传统人物画是用线的艺术, 不是体面艺术、色彩的艺术。然而西方古典人物画是讲究写实的艺术, 用体面造型、注重形体结构、遵循客观事实的体现、色彩的艺术。
(一) 写意的造型和写实的造型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特色, 是以单线造型、注重线的运用, 线条造型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概括性。“气韵生动、神似兼备”是中国传统绘画之精髓。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 作者通过主观上的意象思维用单线对人物画进行造型、取舍, 保留最能体现人物画思想精神的元素, 达到“传神”的天人合一境界。“水墨”和“线条”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主要造型手段, 兼具造形、传神双重特色。人物画中的主线条即人物的外轮廓线、边缘线和结构线, 线条寄托了画家们的主观情感和精神气质, 从而产生夸张、变形的效果, 用丰富的想象力替换了视觉上的真实性。如清代苏长春的《五羊仙迹图》。用焦墨绘制, 草草数笔但简练疏远、意境开阔, 人物形象看似不经意间, 却传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造型丰富、手法大胆、表现力相当强烈。
西方古典人物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 面向注重客观事实、遵循科学, 致力于精神逼真的方面发展, 人物画脱离不了当时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由于西方古典人物画对造型上的精准追求, 所以才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显得更加密切。西方古典人物画讲究精准、逼真的三维立体概念, 在不断的客观实践中促进了视觉的进化。然而, 西方古典人物画常以天使的形象来描绘世界, 与西方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 强调逼真的视觉效果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从而达到宣扬教义、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 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在传统美学思维的影响下侧重于表现人物精神性, 不大注重真实性, 对于大多数中国画家来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古典人物画以古希腊艺术为起源, 画家们常把建筑空间的三维视角和雕塑形体的转折运用到绘画里, 使绘画中的人物形体圆润, 空间深远, 透视点与视线集中统一, 画面显得非常整齐和谐, 如荷兰画家伦勃朗《夜巡》。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一致强调“书画用笔同源”, 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与文学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南宋马致远的《寒江独钓图》描绘了一个渔夫坐在船头垂钓的场景, 船四周潦草几笔表现了水波荡漾, 而天和水的部分则全部空白, 产生水天一色交织的画面效果, 有一种寒意浓浓、古风萧条的感觉。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布局中, 可以省略, 讲究以虚代实, 充分发挥线条的功能造型。画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会给观赏者留下一种深远悠长的意境, 使人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 使作品富于情趣, 这是和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的。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透视法与西方古典人物画透视学的差异
中国绘画一贯采用散点透视组织画面, 而西方透视则称作焦点透视, 这些都是从中西方绘画中抽象出来的视觉元素, 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画派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艺术语言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中国传统画家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画面上这种不断移动的“散点透视法”在不同的视点、环境范围内所呈现的感觉极其奇妙精彩, 焕然一新的装饰性画面更富深情。
西方古典人物画家往往把透视技巧运用于绘画的构图, 基于文化价值的取向差异, 中西方人物绘画在透视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对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其实是不符合科学的透视规律的, 只是一种空间转移的全景综合表现。西方古典人物绘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是极其注重科学元素的, 并且准确的把握了形体的转折和空间的深远, 还强化了画面的构图效果。如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科洛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中, 主要人物“自由女神”的人物形象表现为仰视状态, 使她更具领导模范, 传达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伟大的精神力量。作品画面背景产生的透视线则突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 从而对于观众的视角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加强构图的刺激效果, 烘托出了了画面的整体氛围。
三、从色彩角度来比较中西人物画的差异
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生活中, 世界上丰富的色彩是人们最容易用心灵感受到的, 自从审美意识产生以来, 便同时具有了对于色彩的无形感受, 色彩作为中西方人物绘画艺术中共有具有的基本艺术语言。东方人类很久以前就受到“阴阳、五行”诸如此类的唯心主义学说。色彩方面也衍生出“黑、白、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原本具有光线之说, 与西方古典人物画里过分强调光和影不同。例如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观点, 在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界中地位独特。中西方绘画人物艺术造型的不同给绘画语言和文化造成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中西方人物绘画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体系。
总之,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吸取它们各自革新独特的一面, 抛弃那些遗传的思想束缚, 接受它们正确积极的一面。艺术的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成功的, 要经过一个漫长过程, 只有正确认识中西方不同画派的特点与风格, 注重科学、注重客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走出属于我们自己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李福顺著.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
[4]宗华白.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
魏晋人物品藻与人物画创作 篇3
关键词:人物品藻;女性美;审美文化
一、魏晋人物品藻的重大转变
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物品藻,它随着玄学的兴起蔚然成风。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1] 。”随着魏晋之际的权利倾轧,政治的气氛日益严酷,士大夫人人自危,哲学上玄学取代经学,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所在,学术话语由政治上的清议转为形而上的清谈。人物品藻的主潮也由政治学上的材量人物转为美学上的欣赏人物。过去,在政治人才学中,人物的形神,或神骨肉或九征,都要落实到实处,揭示出才性的确切性质、长短优劣如何,而在审美的人物品藻中就不一样了,虽然人体结构神、骨、肉是一样的。同样重神,但这时形神或神骨肉或九征已不是要求得出人物材性的确切答案,而仅是对人物的姿态、体貌、仪容、神气、风采、气度的欣赏。从历史渊源来看,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士大夫与宦官冲突尖锐且常常处于劣势,于是运用知识力量诉诸社会舆论,人物品藻就成为他们提倡道德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一种最好形式。也就是说,东汉时期的人物品藻侧重于对人的内在德行的考察,而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则对人的内在神气把握较为看重。所以汤用彤先生说:“魏晋识鉴在神明”“识鉴乃渐重神气” [2]。魏初刘劭的《人物志》作为政治人才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也成为人物品鉴到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刘劭把不同禀气的各种人材分为12类:清节家、术家、法家、国体、臧否、伎俩、器能、智慧、文章、儒学、骁雄、口辩。同时把人性也用精练性词组分为12类:强毅、柔顺、雄悍、惧慎、凌楷、辨博、弘普、狷介、休动、沉静、朴露、韬谲。如果说前12类品藻还属于政治学上材量人物的话,那么后12类就不免属于美学上的欣赏人物。这就为人物品藻从注重人物的内在德行向重视人的内在神气的转变埋下了伏笔。人物品藻到了魏晋南北朝已经完全转移到对人的风度仪表和神气的把握上了。对此在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中的《容止》及《赏誉》等篇章,对当时名士的风度仪表作了极为美妙的评赞。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不是对人物的政治才能和道德情操评价,而是对人物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风度的欣赏。可以说魏晋人物品藻对人物画创作主体、创作心理过程、作品内容题材及形式技法和人物画批评理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
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也受到人物品藻之风的影响,开始注重传达人物的神韵,与此相关的“传神论”成了这一时期画坛的指导思想。顾恺之是晋代画论家中的代表者。《历代名画记》收录了顾恺之的三篇画论:《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几篇画论所涵盖的内容可谓精神宏远,无所不包,无微不至。
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必贵观于明识”,说出了一个画家具备的修养首先要有高明的学识,又说“不然,真绝夫人心之达” [3]。说明还要通达人情物理等的做人常识,才能在作画时结合艺术原理和实际情况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强调画家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才能得心应手地创作出合于欣赏的作品。因此他说:“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4]。”顾恺之在作画及鉴赏方面,极重骨法、气势、神情、韵味四项,尤以神情为主。他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實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神通也”“骨成,而制衣服幔之,亦以助醉神耳”“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 [5]。
由此也可看出,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也受到魏晋人物品藻重“神”之风的影响,在绘画的创作和品评上也以“传神”作为主要标准。
三、“张扬人物之美”成为人物画创作的主题
由于突破了一般道德视界,着眼于人的容貌、神情、风度仪表等,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品藻方式使得人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一)士人追求女性美
大约从汉末开始,虽然个体的内在自我、才情成为人格美的重心,容貌形态也是时人极为看重的。如《后汉书》记载说:“马融字季长……为人美辞貌,有俊才[6]。”“悦字仲豫……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7]。”“郭太字林宗……身长八尺,容貌魁伟[8]。”这足见人的容貌风采已为汉末人们所关注。下面这段记载尤值得重视:“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9]。”这段文字是时人作飞章对李固的诬奏之词。但李固平时当有搔首弄姿、顾影自怜的习气,才会让人逮住话柄。最引人注意的是李固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女性化姿容情态。从纯审美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优美婉约的姿态。从心理学上讲,一个男子在行为举止穿衣打扮上模拟女性,似乎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但这不是我们此处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该行为在审美文化史上的意义。魏人何晏是玄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时人公认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中说:“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敷粉[10]。”何晏傅粉这一现象说明他和李固一样,是一个极端爱美的人,并且同样有模拟女性的倾向。《晋书·五行志》说:“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11]。”模拟女性同极端爱美应当是有联系的,因为在文明的进化史上,美的化身与美神的原型和模特一直由女性所扮演的。男子爱美,讲究姿态容貌,并且模仿和崇拜女性或女神的现象,往往是十分讲究人物品格与性情的时代才有的,譬如古希腊就是这样,中国的魏晋时代更是如此。蔼理士是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权威,他将这种行为称作“性美的戾换现象”。在他的《性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心理一方面,据我来看,戾换的人抱着一种极端的审美的旨趣,想模仿所爱的对象……[12]”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该行为非常重要。因为它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的不可忽略的审美文化事件。实际上,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重视人的容貌声色之美,往往与自我价值的发现、个性情感的张扬、生命意义的重建等人文思潮的涌动息息相关。所以,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种女性化倾向往往跟美的特别渴望和极为敏感有关。
(二)人物画充斥着女性美
就绘画艺术来说,两汉时期画家的依附性很大,很少有独立的人格,绘画的审美价值受到了实用价值的制约。到了东晋,画家有了相对独立的人格,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绘画的审美作用。这就形成了魏晋时期人物画特有的一种风貌,充分展现画中人物的风度仪表。尽管在魏晋之前,《汉书·高帝记》《西京杂记》《淮南子》等著作中已出现了画工画美女的故事,如毛延寿画美女王昭君和画工“画西施之面”的记载,但当时女子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还尚未成熟。到了秦汉时期,人物画有了对舞女和歌妓的描绘,但是与晋宋以来把女子形象作为美的典范展现于人物画作品中,从审美意义上来说有着较大差别。再向前追述,战国时期的帛画(包括西汉帛画)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图中出现的女子形象扮演了超升亡灵的角色,此时还未能真正走进现实的审美视野中。只有到了魏晋,随着“人的觉醒”,女子形象才真正被关注,成为现实品藻和审美的对象,在诗歌和绘画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女子的美好形象。这种现象与文人士大夫对美的极度敏感和强烈追求是难分难解的。
士人追求女性美才会表现女性美。关于顾恺之描绘女性形象的画作有: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的《三天女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阿谷处女扇画》《列女仙》;《宣和画谱》中的《三天女美人》《女史箴》;米芾《画史》中的《天女》;黄伯思《东观余论》中的《列女图》;汤垕《画鉴》中的《洛神赋》。明代詹景凤的《东图玄览》说:“顾恺之画《谢太傅东山》,层岩、叠嶂、飞泉、急湍、楼台、亭榭、轩房、乔松、茂树、异兽、奇禽,布人围墙之内。而墙内美女姿态,长二寸有奇,不下百人。”这些著录均说明女性形象的频繁出现不只是由于题材对人物的规定性,更能反映出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偏爱。读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肖像画占了很大部分,其中女性题材绘画也有相当的比重,充分说明其对人物美认识的觉醒,肖像画的创作必然是要充分发觉对象的个性特征,表现对象最生动传神的一面。
新的人物品藻之风引发了新的審美文化理念,必然会有相应的审美文化实践,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反映在绘画上便是要深入描绘人物的容貌和体态特征,进而达到传其风姿神韵的目的。因此,旨在“张扬人物之美”就成为这一时代人物画创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0.
[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5-36.
[3][4][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47-50.
[6]范晔.后汉书·马融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1953.
[7]范晔.后汉书·荀淑传附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058.
[8]范晔.后汉书·郭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225.
[9]范晔.后汉书·李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084.
[10]刘义庆.藏茂松编译.白话全本世说新语[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311.
[11]房玄龄.晋书书·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2.
[12]蔼理士.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310.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4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并能主动欣赏部分名家的作品。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教学重点:怎样通过社会背景、作者背景来赏析名家作品。授课过程;一.组织教学
按中学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学生听讲情绪。二.讲授新课
人物画在中国画艺术中,是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科,两汉、晋唐、五代期间,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宋、元以来才日渐为山水所替代,但人物画仍在若干方面变化发展,产生了很多成就卓著的大画家。㈠﹒中国画的分类
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写意 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1﹒人物画的早期发展——战国
例图详解:《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
※ 请同学们想一想,战国时期的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什么?
——以墨线勾描为主,线条细劲有力,用色简单,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特点
①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强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即所谓“传神”也。② 运用均匀细腻的线条,有“春蚕吐丝”及“游丝”描之称,是其线条的集中表现。例图详解:《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用笔如“春蚕吐丝”、“春云行空,流水行地”
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3﹒人物画的成熟期——唐代
①初唐: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的传统,而且还不
断地吸收了边区各族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不断向新的方向探
求并发展。
※阎立本:初唐画家,出身贵族,官至宰相。他的画注重人物心理和
精神状态的刻画,其线条能根据不同物体质感,变化力度
和速度,后人评价称:“阎立本则六法皆备,万象不失”。
例图详解:《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②盛唐:是人物画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期人物画的发展和宗教画
有密切的联系,一般的人物画家在宗教画方面也常常有显著
的成就。盛唐的画风一变初唐细润风格而为雄健宏伟的气魄,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吴道子:盛唐大画家,《唐朝名画录》称其“凡画人物、佛像、鬼 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于世”。创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的艺术效果。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例图详解:《壁画》
③ 晚唐:这一时期仕女画极为流行,并大大推动了贵族美术的发展,其他以贵族宴饮游乐及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较为普遍。沉郁、深刻、委婉抒情是晚唐人物画的美学特征。
※张萱:擅长画妇女和婴儿,他的人物创作多半是描写宫廷妇女的闲
散娱乐生活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
确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图详解:《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周昉:初学张萱,后加以变化和发展,创造出“丰厚为体”、“衣
纹劲简,彩色柔丽”的风格。例图详解:《簪花仕女图》 4﹒人物画的承前启后——五代
※周文矩:擅长画人物、仕女,他的画师法周昉而略有变革,常用颤
掣的笔调画衣纹,给人以简率自然之感。他作画在题材内
容上着重表现现实人物,并着意思想情感的揭示。
例图详解:《琉璃堂人物图》
※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宫廷画院的画家,擅长画人物。《韩 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例图详解:《韩熙载夜宴图》——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三﹒小结
㈠﹒战国时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㈡﹒两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㈢﹒唐朝是人物画的成熟阶段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簪花仕女图》等 ㈣﹒五代是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
儿童人物画美术课件 篇5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鉴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五、学生情况分析
鉴赏是一种能力,是鉴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鉴赏艺术作品,鉴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鉴赏允许鉴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二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鉴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
提问:同学们对于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讲授: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画
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中国画的分类:
(1)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媒体映示作品,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人物画《泼墨仙人图》、花鸟画《桃竹锦鸡图》等,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人物画,什么是花鸟画。
(2)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探讨交流
提问:哪位同学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讲授:(一)古代人物画发展阶段:
1、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战国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帛》这是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绘画了。体现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1949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帛》,是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绘画,帛画是画在丝织物上的画。据考证,此帛画是当时的一种葬具,它的作用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画中宽袖长裙,双手合十,体态婀娜的女子是死者的象征。在妇女上方的龙和风,据说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一种神奇力量。这当然是当时迷信思想的反映。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墨笔线条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那妇女苗条的体态反映了当时“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时尚。
2、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魏晋南北朝
如果说战国时期的线描还只是表现了物象的轮廓,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画家的出现,其线描在体现造型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大的表现性,并渗透出画家自身的审美追求。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卷》。
(与学生共同回忆顾恺之其人)简介顾恺之,晋代杰出画家,他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这一绘画理论。(出示幻灯片《女史箴卷》)
《女史箴卷》那细劲、圆润如“行云流水”般的高古游丝描,以及他对于人物画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
3、人物画的成熟阶段----唐朝
提问:同学们知道的中国唐朝人物画有哪些?
讲授:唐朝的人物画又有了新的发展,更注重对象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刻画,其线描能根据不同物体的质感,变化力度与速度,风格趋于稳练坚实,用线工细劲健,设色富丽匀净,多用石青、朱砂等矿物质颜料,浓丽而不俗艳,工整而不繁琐。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图》《历代帝王图》
4、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五代(重点鉴赏)
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取得了一定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和一些流芳百世的名作,如《韩熙载夜宴图》。
(二)重点作品赏析
提问:同学们谁了解《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包括年代、作者)
讲授:《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A.介绍作者:五代时期南唐的杰出画家,他擅长人物画、故事画。
B.简述此画背景:南唐后主李煜想用韩熙载为相,但又对他不太信任,于是派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的情景。
C.鉴赏分析
提问:《韩熙载夜宴图》可以分为哪几个场面?
此画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听、散宴。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a.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提问: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这些人都在做什么?(师生互动)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b.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提问: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这些人又都在做什么?(分6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来讲述他们所讨论的结果)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c.第三段,歇息(映示画面)(老师讲述此片断)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c.第四段:清吹(映示画面)(老师引导学生对此画面进行鉴赏)
描写韩熙载鉴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鉴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教师引导学生说)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得出画的主题思想(师生互动)
e.第五段:散宴(映示画面)
提问: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这些人都在做什么?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
讲授:老师对《韩熙载夜宴图》进行综合讲授,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总结鉴赏中国人物画的方法。
七、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赏析作品
(1)阎立本《步撵图》《历代帝王图》
(2)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课件展示
先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或“七嘴八舌”的发言,分组讨论允许“自说自话”
(课件展示)学生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说)学生讨论、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得出画的主题思想(师生互动)
八、课后评析
人物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接着对五代人物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了重点分析,把长卷分为五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并分别进行详细介绍,把重要人物都用图像软件进行局部处理,拉近,放大,比原画更清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带进充满遐想的绘画艺术境界中。最后点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通过这节课的鉴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鉴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总结回顾鉴赏过程,感受作品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地鉴赏方法。
儿童人物画的教学方法 篇6
儿童人物画的教学方法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记忆画、命题画一直是儿童画的重头戏。其中有一半以上都离不开画人。在4 岁、5 岁时,儿童绘画都是涂鸦式的,他们画的人一般都很幼稚,圆圆的脑袋,椭圆形的身子,再加上四肢就可以了。到了6 岁以上就不同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逐渐深刻,总觉得自己画得不像了,处于眼高手低的状况,往往会产生人太难画了,我不敢画等思想负担。我们要及时、妥善地教给儿童一些切实有效的画人方法,使他们摆脱困境,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真正爱上美术。首先从头部入手,头部是比较能表达人物思想的部分,传神的五官,变幻的发型是大家着重刻画的地方,我设计小小理发师、表情丰富的脸、我的小影集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解决画人的第一步。在教学小小理发师时,让学生观察各种人物的正、侧、背面造型,然后把自己设想成理发师,设计各种发型,还进行评比、颁奖。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时,让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口下落;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画人愁,垂眼落口皱眉头。在教学小影集时,让学生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脸部特征然后进行小影集大展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观察了人物的脸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掌握了表现各种人物的头部。人物动态、服饰练习。人物头部画好了还不够,只有把人物的动态、服饰表现丰富了,人物才真正会生动起来。我通过做活动人,让大家知道人物的大致比例,还知道人物是通过关节来活动的,并出示很多动态人物骨式。再让学生亲自感受自己做,看同学做走、跑、跳、坐、蹲等动作。,再进行人物大换衣等绘画活动,体会同一动态有四季不同的服装。大大增强了学生画人的兴趣。最后,再让学生画《我知道的职业》、《外貌有特征的人》、《我喜欢的体育运动》等命题画就不会感觉累了。他们会为自己画出的生动人物而乐此不疲。
工笔人物画造型特征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造型,当代工笔人物造型,影响
第一章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观
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画中是一种独特的画种, 它最先出现在远古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它的发展是一个缓慢, 渐进的过程。在早期, 古人对人物画的造型多是靠眼观, 然后记于心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默背到纸上, 由于那时还没有西方的解剖学, 古人对解剖的理解和认识还尚未形成, 于是经过积累, 明代总结出了十八描, 它对人物不同着装, 不同的性格创造出不同的线描样式, 它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造型样式。而到明末清初, 以任伯年等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开始吸收西方写实主义的画法进行再创造。纵观中国工笔画人物的发展, 有过灿烂辉煌, 也有滑落, 但是工笔人物中诸多传统基本要素被完整的继承下来。
一、东晋和唐代时期工笔人物画作品中人物造型
从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 洛神赋中塑造出曹植与宓妃邂逅的情形。在画中人物的刻画细致, 生动。顾恺之在塑造人物造型时, 以“以眼传神”“目送五弦”“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来塑造人物形象。洛神这一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其以“高古游丝描”“以眼传神”的描绘方法, 突出了画中人物的性格, 达到形神兼备。
张萱的《捣练图》中描绘了正在进行捣练劳作的妇人, 两个人正在弯下身子执杵下捣, 一人握杵休息, 而另一名妇人则倚杵而立, 让我们感觉到画中的她们似乎已累到微汗涔涔后但又要开始劳作的画面, 画卷中部的两名妇人, 一人理丝, 一人缝制新练。在其对面的妇人正聚精会神地缝制衣物, 两人一高一低, 画面十分协调。画卷左侧有三妇人及二侍女, 两名妇人正仰身费力扯练;一名妇人在熨烫, 神态从容而娴雅;二侍女一人执扇煽火, 一人撑帛布, 帛布下一个女童兀自玩耍。虽然整幅画呈现的是动态画面, 但画中妇人劳作时的造型却是精彩所在, 人物造型的一动一静, 绚烂色彩的运用, 是张萱与顾恺之的绘画风格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二章西方绘画对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影响
清朝时期, 随着传教士的进入, 西洋画精细逼真手法使宫廷绘画和宫廷画家受到的极大影响, 特别是在人物肖像画和仕女画中, 有了更纤细写实的笔法, 对外通商后的上海, 更多西洋文化的渗入, 尤其在对人物结构解剖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海上画派运用“光影”与“线描”相结合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自二十世纪初开始, 大量西方绘画艺术观点和艺术形式的进入, 对传统的中国画掀起了巨浪, 它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名人志士明确主张向西方绘画学习以康有为,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大力提倡引进西方绘画的写实方法来改造或改良中国画。徐悲鸿采用西方素描的造型方式来画人体, 结构上的精确与造型上的严谨, 弱化了传统绘画对笔墨上的意境。不论这种方式的好与坏, 它都是对传统绘画的拓展与挑战。
第三章当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特征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 促进着工笔人物画造型的转变及发展。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造型”的表达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写实型。
何家英发现了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与西方素描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点, 以素描的写实性和细腻性来完备传统工笔人物中细节的处理不足。在工笔画创作中如虎添翼, 使人物更贴近于生活, 更活灵活现。如在人物指甲和发际线的处理上, 对这些细节的深入等等。在《秋暝》中他勾画的少女娴静柔美、温婉可人, 柔韧富有弹性的肌肤与有凹凸质感的白色毛衣形成对比, 细腻的人物造型于背景中的树干枝叶的干枯苍老形成对比。使这幅画呈现出一种现代感, 女孩的头轻轻地靠在双手上, 双手微微地拦住蜷起的双腿, 侧坐, 画面人物与背景的相互村托显得静谧怡人。
梁文博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吸收了唐代传统工笔人物造型, 以丰腴造型为美。他笔下的造型贴近于生活, 高于生活, 彰显生活情趣, 人物刻画细腻生动, 形象深入感人, 画家的作品表现出画者对生活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的家庭系列《红地毯》中人物、白猫、藤椅、茶几和花花草草的深入刻画, 那暖洋洋的红调子正烘托出幸福温馨舒适的家庭气氛, 画中家庭人物的生活动态, 生活情趣的表达让观者看到画者对亲情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热爱。
刘泉义是用写实主义手法, 表现少数民族苗女的形象, 服饰独具特色。与传统工笔在设色上有所不同的是, 刘泉义在《苗女》一画中消弱了人物形体及衣纹的表现, 而多表现在装饰头饰及衣物的花纹上, 凸显民族气息。朴实的绘画手法体现了苗族女孩的朴实天性, 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城市题材和家庭题材。
第二类:装饰构成型。
这种绘画构成方式将现代设计装饰和现代设计构成语言运用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袁运甫在《装饰绘画散论》中提到“放弃了远近法的概念, 尽可能使画面平面化, 以无深度空间或浅近空间来排斥画面的三度空间……”1这段话明确地阐明了要以平面化的造型为前提, 舍弃对三度空间的表现, 更多关注画面自身的二度空间, 以这样的二度空间创作画面中的美。当代工笔画家将装饰构成变化作用于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 即在改革也在探索, 目的是突出人个性的发挥。装饰构成因创作者的审美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装饰造型。胡哲明在《蓝色空间》中画面的构图形式,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平面构成意识, 人物造型简洁而概括, 与茶几和椅子上斜线的装饰条纹对比, 窗外覆盖着柔软雪的树与窗户铁质感形成对比, 虽是表现很普通的一个生活场景, 画家利用一些装饰构成因素使画面形成很强烈的风格。
第三类:主观意识型。
这类的作品的特点是突出自我个性强调表现主观感受, 不拘泥于工笔画固有的形式框架。如白云浩艺术的另一个源头则来源于对盛唐壁画的借鉴。无论其笔下人物的姿态与神情, 亦或是人物的排列与组合, 皆渗透着的是一种神性的光芒。女性健康圆润的躯体, 妩媚的神态, 散淡的目光, 略含忧郁的眼神, 昭示出的不仅是一种普渡众生的理想与无奈, 更是对这个虽看得清, 却怎么也道不明的现实世界的恐惧与逃避, 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则把白云浩所向往的那种美好、那种爱、那种祥和与安逸冲击得无影无踪, 他只能去构筑一个虚无缥缈的又令人迷醉的幻境, 以满足自己在精神上的出走。白云浩的视觉图式中还常常出现开裂的石榴、青苹果、长筒靴及一些时尚符号, 这既表露出白云浩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对生命的一种热爱。
由此, 我们也窥探到为什么白云浩的视觉图像世界既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当代艺术所谓的“观念”, 亦没有人们已久习惯的所谓宏大叙事的激情, 更没有动辄以使命感、责任感的面目去教化人并感动人, 有的只是圆融、静溢与祥和。而这种中庸之境无疑在当下又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它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包容、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更是对当下社会与艺术人生的一种智性表达。
“装饰构成型”和“主观表现型”, 是传统工笔趋向到现代工笔的一种“写意”表现形式。随着现在工笔画的拓展, 表现出新的丰富内涵同时, 也说明了在不同时期的造型特征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进而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 如何吸收和创新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重要课题之一。
注释
浅析陶瓷工笔人物画 篇8
一、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造型
对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要求,与对其他画种人物造型能力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生对象的能力。二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前者应为后者的基础。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偏废的。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实践的基础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另外,作者应当在生活中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生活中的各类形象做经常的深入细微的观察,默写,心记,研究各类形象的特点和形体的运动规律,养成速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解决人物的造型问题。今天的陶瓷工笔人物画面对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与生活。西方艺术的影响使人物画的造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人,表现人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的切入点,这正是工笔人物画发展的前途之一。
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培养训练自己的造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造型是人为地修饰打扮和加工美化外在形式的手法。对人物形象的适度夸张与变形,也是造型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艺术都必须带有夸张,否则不成艺术。夸张变形历来就是艺术工作者的造型写像,抒情寄意的表现形式。作者要想自由地获得对于客观对象的夸张变形,就必须掌握好对称和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在对人物作大幅度夸张变形描写时,形态结构必须把握好,需合乎情理,仪态万千,生动传神。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创作时,要大胆探索,该繁的繁,该简的简,使创作表现到极致,使作品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在这种“繁”与“简”的过程中,夸张是陶瓷艺术家用得最多的手法。是和写实相对应的,它的目的不是再现事物,达到形象毕肖,而是以美化、理想化为目的。我们应该写意识,写心,写情,让造型的形式表达情感,立求尽达其意,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与形式构成是绘画本体的基础,想画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培养好自己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造型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关键是要修炼好陶瓷绘画以外的画外功夫。
二、运用线条
作为艺术表现之手段,线语言的应用,早于形体和色彩语言的使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把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概括出来的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线”作为表达物象的最佳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以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因此,在进行工笔人物创作时,必须要把线与造型的形态美结合好便能充分体现工笔人物画的美感。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线条本身具有抽象性,体现着充分的、完全的创造性,它脱离明暗、色彩这些自然客观因素而形成自身语言体系,已经超越了表现形体、界定轮廓的范畴,是构成陶瓷绘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陶瓷工笔人物画以线条作为绘画的造型手段,通过对线的气、骨、韵、力等内在品质的追求,结合“中锋行笔”、“骨法用笔”等具体运笔要求,把所要表现的繁杂自然物象进行条理化,用线条对构成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提纯,从而使画面中的形象得到凝练,增加了线的装饰美感效果,突出线本身变化趣味及蕴含的精神因素和表现因素。陶瓷工笔人物画首先要解决用线条塑造形体的问题,工笔人物画用线条造型称为“白描”,白描就是线描,线是陶瓷绘画的特点之一,称之为工笔线条。但工笔画的线与意笔画的线不同,工笔画运用细而均匀的线条。意笔画运用粗细不同,变化多端的线条。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工笔人物画中如何用线造型。即如何进行白描写生是其中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单线不成型,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决非易事。陶瓷工作者在创作中首先要运用好工笔线条也就是“白描”。
三、运用现代人的色彩感觉来用色
陶瓷绘画颜料的色纯粹、沉着、典雅,它有着自身的韵味和特点。它既能绘出中国画典雅的特色,又能绘出西方油墨重彩的油画特色,工笔画中的用色十分重要。工笔画中的用色有时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一幅工笔画,线条组织欠佳,但着色好,往往还可以弥补画面的效果,如果色用得不好,没有好的色彩感,不协调统一,是无法完成一幅好的工笔画。
创作者的情感是和色彩联系在一起的,陶瓷绘画的色彩和客观物象没有简单的等同关系,作品超越自然物象的色彩,而是在陶瓷绘画中改变了自然物象的色相,其画面物象色彩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及固有色的影响,是创作者受情感影响而发挥,也就是说,物象的色彩可以因画面的创作需要,营造画面意境而改变。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理论,它追求物象色彩要单纯、雅致,不追求画面色彩繁琐,因此,陶瓷工笔画中的色彩变得更有理性和个性,色彩效果上达到主观表现意识。这正是陶瓷工笔画在色彩方面的核心追求。平涂技法是工笔人物绘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之一,为了表现较明显的色块,一般用平涂技法来产生,使画面由多个单色块集合成复杂的多色块,简单性也好复杂性也好,画面中所表现的物体都可用色块方式来表现,也可以用切割的方式来分解出多个色块,不论是一块色还是多块色运用,都必须与画面中其他物体的色块进行相互并置,才能达到色彩特定的组合关系。
在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创作时,可借鉴西方绘画颜料,如水彩、水粉、甚至油画棒,都可以大胆地融合在陶瓷工笔人物画创新中去,只要整体上不失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书写性,不失陶瓷工笔画的精神内蕴,就可以大胆进行探索,推进色彩的表现力,逐步建立新的色彩观。用色大胆地吸纳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配制,客观地了解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相互关系,把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对比,科学地分析研究,合理地融入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创新。
人物画 篇9
中国绘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称——人物画,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
界画是指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线的绘画,也称“宫室画”、“台阁画”或“屋木画”。
佛画:佛像类、菩萨像类、罗汉像类、明王像类、高僧像、天龙八部或天尊类、曼陀罗类。佛传故事类、佛本生故事类、经变故事类、供养人类、水陆画类、唐卡画类。、西方绘画 :
分为有色画,无色画
有色画:水粉 它没有水彩画透明。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出现的,干湿变化很大。
水彩一种是给人“水”的感觉,非常流畅和透明;
油画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等
油画
无色画:素描
只强调明度而不强调色彩的绘画形式,通常用单色来完成的绘画。注重结构和明暗,速写
另外还有刻版画
插画
儿童画
(还可分为具象画,抽象画等。)2
有一定的内容和含义,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因素。
红色: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
紫色:表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如杨延昭。
黑色:表现公正无私的,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的,如张飞。
白色:大多表现阴险、狡猾、居心叵测。如赵高。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净角紫色脸:紫色介于黑红两色之间,刚正威严的人物和忠义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色脸。如《鱼肠剑》中的专诸
净角粉红脸:粉红色脸一般象征年迈的红脸人物,如《取洛阳》中的苏献,《盘河战》中的袁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321.htm#2
《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 步辇图 》唐:阎立本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 4
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
《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 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齐白石的《虾》图,体现了高度的笔墨技巧,在表现了水墨、宣纸的独物性能外,又将虾之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是白石笔下最写实的对象之一。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虾的精神状态,虾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
张大千 《春水归舟》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间仿佛有无尽的春山迎面奔来,云烟满目,使人精神一振。细细品味水墨交融之处,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些许的墨线勾勒与几处焦墨的点烈,不仅产生虚实变换的效果,而且还使整幅画面充满了传统笔墨情趣。云烟飘渺的雾霭深处、婆娑的树影掩映着几处寻常的房舍,为作品平添了许多自然朴实的意味,引领观者对如此美妙景色的向往。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十分讲求气势与韵味,所谓“遗形似而尚气韵”。这幅作品不仅气势逼人而且韵味隽永,画中充盈着一种空灵闲雅的诗意。它所表现的不是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而是通过彩墨的变幻为观者展示出一幅作
者心中的景色,那是他理想中的人间仙境。
潘天寿《睡猫图轴》睡猫被面留下的那一些空间,正好使观者幽闲自在地睡觉。猫身上的黑点子,意无意,但恰好是猫身上的东西,画面虽为巨石布满,仍然显得不闭上角的睡猫,构成图上互相呼应,角开始的题词,字体在篆隶之间,色小图章紧押在“寿”字之下,不即处。
吴冠中《鸟的天堂》
安排在画面的右上角,猫上可以透透气。猫儿确实是在点得好极了,疏疏落落,有还似乎随着解剖在转动呢。塞。右下角的蒲公英,与左造成得势的均衡感。从右上一线排开,压住了阵脚。朱不离,这位置和距离恰到好
《村口》
毕沙罗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体现了早期印象派追求光与色的表现特点,这种表现方法是对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发展,更加注重对阳光和空气的表现以及色彩冷暖对比关系的把握。用笔稳健沉着,具有透明、简洁朴素美。
《干草车》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涉过一条浅溪,往林木深处的田野走去。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木栅围着的农舍,亲切朴素。这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这样充满感情的作品。他正是以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向僵死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挑战。
《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 油画
达·芬奇(意大利 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笑,被不少美笑”。以正面上升,使构图显得更加端莎的一双手,自然的敏锐。
《椅中圣母》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的作品。拉斐尔非常仔细地把三个人物处理在一个狭小的圆形框内。为了展示圣母的亲子之情,布局极其精心。这里圣母的红色上衣一部分被她 的披肩挡住了,只看到上衣的右臂部分。蓝色的斗篷从腰际开始覆盖下来。由于抱着幼儿,蓝色斗篷只露在膝头。于是,圣母那只穿红上衣的右手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地位。而小耶稣身 上的黄色与左侧的红色、下部的蓝色,构成对比调和的三原色,从而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强化 了。形象也更添华贵和艳丽的气氛。圣母马利亚胸前的披肩是绣花绿地。绿色有补色作用。
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结合,那如梦似的妩媚微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庄、稳重。另外,蒙娜丽柔嫩、精确、丰满,展示
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
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油画 现藏
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 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
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 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 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 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毕加索作品欣赏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油画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向日葵 凡.高
对凡·高而言,向日葵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是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这幅色的一幅。整个画面以黄色作为基调,再以青旋律鲜明的交响曲。画家用激情奔放的笔触,了强烈的生命活力。单纯的色彩、坚实的造型,《亚威农少女》作者
毕加索
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他内心涌动的火热情感的写照,作品是凡·高同类作品中最为出色和绿色加以点缀,宛如一支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也显示出了他非凡的绘画技巧。
《星月夜》 梵高
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1889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国王与王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
这件作品中国王与王后的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象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整个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
这个„王‟的头部,那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后‟则更为端庄,而且带点帝后的自觉。在我开始做雕像的手和脚的时候,有机会使它们做得更为现实,以进一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以此说明人类的温良和原始皇权观念之间的对比关系。”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风格的典型代表作。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我们虽然看不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莫奈《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的,亲切美丽,而又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着切身体验的。整个麦地显得十分和谐,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油画,画面描绘了描景,是现实主义美术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干草垛 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