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物特点

2024-06-28

解析人物特点(共9篇)

解析人物特点 篇1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歌颂友谊与爱情, 同时也反应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之间的矛盾, 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以及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中, 反面主人公夏洛克是剧中个性最复杂的人物, 从而引起后世读者和评论家关注。人们往往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冷酷自私、以放高利贷为资本的恶魔, 但是近年来, 人们摆正了对夏洛克的一些偏见。有的人认为, 莎士比亚在夏洛克身上寄托了对被压迫和受歧视犹太人民的莫大同情。在夏洛克的性格中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 比如他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爱自己的家庭、商业方面有出色成绩。都说环境造就人, 夏洛克之所以有那样的性格, 完全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迫, 从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悲剧色彩。本文将以客观的分析来给夏洛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1从夏洛克家庭背景分析

夏洛克在剧中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父亲, 也是一位负责任的父亲, 同时还是一名失败的父亲。夏洛克爱他的家庭远胜过爱金钱, 他虽然视钱如命, 但是在他的内心里, 对家庭的爱是不可取代的。古往至今, 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家庭, 什么都取代不了我们对家庭的热爱。在剧中, 夏洛克的妻子去世后, 夏洛克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成人, 在这期间, 夏洛克尽到了作为父亲所要承担的爱与责任。夏洛克对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 可惜最后他的女儿还是选择离开了他。他爱女儿胜过爱财富, 虽然最后他的女儿带着他的钱奔向基督教的怀抱时, 他深受打击。他悲痛欲绝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身边, 纵然她珠光宝气!”虽然他对基督教有极大的偏见, 他依然在法庭上说:“我有一个女儿, 如果他老公不是基督徒就好了!”这样的言行再次证明了他对女儿的爱。夏洛克的女儿觉得自己生活的家像地狱, 因为父亲限制她外出, 使她的生活缺乏激情和兴趣, 叛逆心理尤为严重, 日积月累, 导致她与父亲间的隔阂也越来越严重, 对父亲的行为心怀憎恶。她曾经说过:“我以我的父亲为耻, 我身上流着他的血, 但我永远不会做出他的行为。”所以, 夏洛克的女儿只认为父亲是个凶残自私贪婪的赚钱机器, 瞧不起父亲的所作所为。如果夏洛克的女儿尝试着去理解下父亲的痛苦, 结局就会截然不同, 所以说夏洛克是个值得同情并且失败的父亲。

2从夏洛克的民族宗教分析

夏洛克在《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定位就是犹太富翁, 犹太人在中世纪的时候是在被保护和被迫害交替中生活的。由于早期教会捏造的说法, 基督徒认为耶稣的死亡是犹太人所害, 犹太人是邪恶的代表, 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威尼斯商人》中, 犹太人就是一个受歧视的群体, 遭人唾弃的厄运已经降临到夏洛克的身上了。剧中安东尼奥和公爵等人都明显带有种族歧视, 从他们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们藐视夏洛克和整个犹太民族。尤其是安东尼奥在称呼夏洛克的时候都是“那犹太人”“犹太狗”“畜生的灵魂”, 不顾夏洛克的思想感受和心理。对于夏洛克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次又一次受到基督教的迫害时, 心中充满了仇恨,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报仇。所以当机会来临时, 他又怎么会放过。对于安东尼奥这个曾经诋毁过他的人, 他曾经发誓:“如果我能抓到他的把柄, 一定不会放过他, 我一定不会原谅他!”

犹太民族一直遭到屠杀、流放, 是一个悲惨的民族,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信仰绝对是高高至上的象征。犹太人创立犹太教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民族性。信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在全剧第四幕高潮阶段:鲍西亚的巧言善辩让夏洛克的报复行动全部失败, 甚至最后赔上了财产。安东尼奥等谦谦君子们还是不依不挠地要强行剥夺夏洛克的财产, 想要在物质上彻底击垮他。让夏洛克放弃自己的信仰, 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专制制度和极端的不公平都隐藏在仁慈的外衣下。对于报复安东尼奥的意志他向世人表明了, 其中包括对安东尼奥甚至整个基督教的控诉, 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民族宗教方面, 夏洛克觉得安东尼奥等人已经严重触犯自己的道德底线。尤其是在控诉民族宗教等问题上, 此时的夏洛克已经不是站在他个人的角度上, 而是站在整个犹太民族的立场上, 代表犹太民族严厉控诉基督教对他们的所有不公。基督徒不仅在精神上侮辱他们, 经济上更是毫无休止的剥夺者。仁慈和公正是基督教徒们言语上标榜的对象, 行动上却是严重的种族歧视, 所以才会出现夏洛克这样的有强烈报复心理的犹太人。最后, 夏洛克甘愿放弃所有, 成了宗教斗争的牺牲品, 但他成为了愿意为犹太民族、为自己信仰抗争的斗争者。

3 夏洛克的商业分析

3.1 聪明能干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徒是不允许放高利贷的, 这项遭人唾弃的工作就落到了犹太人身上, 而在当时这是为法律所允许的正当工作。那些高贵的基督徒的财富不是从海外掠夺的, 就是向朋友借的。而夏洛克所经营的商业是法律允许的, 与夏洛克相比, 那些高贵的基督徒就很光彩吗?由于不能进入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基督教那些不平等的法规, 夏洛克的经商道路也困难重重。但是这些并没有打倒夏洛克, 他只是一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靠自己的努力赚钱的商人, 他善于抓住机会, 让自己和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从不满于现状, 努力去创造一切, 他是个正当并且值得我们学习的商人。

3.2 夏洛克的“唯利是图”

很多评论家都说夏洛克是一个爱财如命、唯利是图的人。他爱钱是毋庸置疑的。当法庭要没收他的财产时他说:“拿走我的钱就是拿走我的一切。”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在当时那个没有自己一份土地, 民族又遭到歧视和侮辱的时候, 什么才能给自己立足之地?那就是金钱。犹太人把金钱看成一切, 他们认为只有丰富的财产才能让他们的生存甚至自尊有所保障, 社会等级中钱不能决定什么, 但是能决定他们的生存情况。历史上犹太人和金钱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这样想, 夏洛克在法庭上说出那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用钱来换取生存自尊乃至地位, 实在可悲。

4 法律的孤独捍卫者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 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深入民心, 那时的法律明确指明: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协议和法律, 社会才会变得有条不紊。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一块肉的协议完全是在双方平等的情况下签订的, 看似残酷, 但是这是他在维护着他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夏洛克希望法律能给他一份公道, 把法律和契约的平等性体现出来, 其中不能掺杂任何的思想企图。他所有的报复行为都没有逾越法律的鸿沟,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所以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安东尼奥等人的做法不正是在亵渎法律吗?假扮律师, 断案公堂, 为人称道的鲍西亚扮演睿智的律师断案不正是造假吗?法律在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公正性。夏洛克把希望都寄托在公正的法律上, 要求得到正义的裁判, 但是公堂之上充斥着以假乱真的现象时, 法律已经不存在任何意义了。

鲍西亚设的陷阱引诱夏洛克一步一步往里面深陷, 夏洛克最后想退出纠纷放弃契约都没有那个权利。鲍西亚宣布了一条使夏洛克感到荒唐无比的法令:“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任何公民, 查明有实据者, 他的财产半数应该归受害的一方所有, 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 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罚, 他人不得过问。”这条法律严重透露出当时威尼斯法律的不公, 为什么不能有退出官司和撤销诉讼的权利?法律就能以原告怀有动机的意图至人命于不顾吗?夏洛克只是有那个动机, 并没有做出犯罪的举动。法律的公平公正在一群人的荒唐扮演下显得十分可笑, 这其中还掺杂着当时歧视犹太民族的本质。法律玩弄了夏洛克, 当夏洛克信誓旦旦地要求法律还给他一个公道时, 一个巨大的悲剧已经开始, 在这场法律游戏中, 夏洛克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所创造的这样一个人物是充满着多样性性格的人。民族宗教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情境让他变得唯利是图, 如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一样, 他有优点, 也有缺点。他忠于自己的民族宗教, 敢于和恶势力斗争, 不畏强权, 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充实自己的物质生活。但是细细品味, 不难发现夏洛克人物特点下的那层悲哀, 当众多读者对他的行为所不耻的时候, 应当从人物的心理性格去剖析另外一层原因, 他的性格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合理性, 用公平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他, 固定传统的眼光只会谋杀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摘要:莎士比亚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莫过于《威尼斯商人》, 它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其中扮演高利贷者的夏洛克给读者的传统印象一直是一个奸诈狠毒、尖酸刻薄、贪婪残忍的形象。夏洛克是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 本文重点从夏洛克的家庭背景、民族宗教以及商业等方面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 细细发现, 夏洛克也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

关键词:夏洛克,民族宗教,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梁艳利.简析夏洛克性格的多面性[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5) :38-39.

[2]罗欢.《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人物形象分析[J].芒种, 2013 (1) :88-89.

[3]邢亦平.商业利益下人性的扭曲——《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两重性分析[J].黑龙江史志, 2010 (21) .

[4]杨薇.多样视角下的夏洛克形象[J].时代文学 (上) , 2010 (8) :160-161.

[5]张康静.解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人物形象[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9) :82-83.

解析人物特点 篇2

成才这个人物在剧中是仅次于许三多的一个角色,我说的次于是指他的戏份,这个不包括 的什么东西。要从始至终的介绍他,我感到明显的力不从心。那就找点有代表的说,就从他离开老A开始。

离开老A后,成才去了草原五班做班长,我们知道,草原五班是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你再怎么堕落颓废都没人管你,同样,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也无人知晓。若果说许三多的五班生涯是前者,那么很明显成才的五班就是后者了。

许三多在杀了毒贩之后,因过不了自己心里面的那道坎,袁朗让许三多出去看看。在找到连长之后,随连长去往了草原五班,当然连长说的是代号,并没有告诉他是五班。当车队到来的时候,成才正拿着他的81改装的狙击枪瞄准,他面色沉静,一言不发。展示跑上来报告成才,成才收起了自己的枪,很细致的把瞄准镜的前盖和后盖收起来,这才下去迎接车队。瞄准镜是许三多送给成才的,他知道成才来的五班是没有狙击步枪的,按照齐桓的话说:这是连军品的万分之一都不到的东西。可成才爱惜有加,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许三多这份友情的重视程度。

集合完毕,几个五班的人跑步到外面迎接,五个人步伐一致军礼庄严。这是老马班长所在时没有的气象,我们可以把这份功劳归于之前许三多的努力,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否定成才的贡献。在之后的剧情看来,五班的战士不再是那么油嘴滑舌,这包括那个薛林。从高城的口中得知,五班成了大家演戏时宁肯绕道几百公里也要来看看的地

方,这里的五班不再是以前的五班了。我想,一个那么优秀并且自命不凡的人,在这片荒芜的地方要承受多少的落寞与孤独,还有那蚀骨灼心的无奈与忏悔。成才不是薛林李梦,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而且没有那么高的心气,成才不同,他精明能干而且不安于现状,他想要往上走。他也与许三多不同,许三多不会去考虑什么,一味的坚持着自我,在和外界斗争的时候,他不需要与自己的内心做斗争。成才要克服的是外界的冷漠,野外的孤独荒凉,还有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又一道的坎。

晚上聚餐,连长找到成才说聚一下餐。成才说五班的饿兄弟把饭菜准备好了,高连长说是咱们几个,我相信成才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不知道连长要干嘛,干脆就说听连长安排。他知道自己在连长心里就说逃兵,他想连长会刁难他,但他不会逃避,这是他应得的,他这么想。成才面对几个神枪手谦虚了,不再是以前的咄咄逼人争强好胜,也许这是高手的境界,但我认为这更多是他心里的平静,对成败荣辱的淡化。拿着那杆破81加“不到军品万分之一得瞄准镜”改装的枪,他打了16颗子弹,枪枪中的,留下了碎玻璃渣和弹壳的同时,也留下了几个神枪手无奈的眼神还有满堂的喝彩。连长说,成才的手更稳了,心稳,手自然就稳了。心稳,手自然就稳了,这句台词,在剧中的分量紧次于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也许面对一些自己犯错的事情,我们会归罪于自己的马虎,如我一般,但说到底,还是心里不稳。当遇见什么事,心理面浮躁时,就一遍遍告诉自己心稳,心稳。如吴哲的平常心,平常心。

面对连长的挤兑,成才默不作声,承受着,沉默着。这一切,都是之前的代价,离开七连,当了连史上第一个逃兵,这一切都是代价。他心理面想的不是代价或者不全是代价,他在为之前的自己赎罪。是为自己赎罪,为那个狂妄功利的自己赎罪,不是因为因为谁要折磨他,谁要他赎罪。抱着连长,成才哭了。

许三多晚上在外面和成才聊天,成才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之前活的太干燥了,要让自己越来越强,以至于忘记了天空的颜色,更多的,他是忘了自己,忘了停下脚步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在被老A淘汰后,他告诉许三多,我要回去找自己的枝枝蔓蔓了。是啊,枝枝蔓蔓,我们心里面有太多的枝枝蔓蔓,遮住了蓝色的天空,遮住了月亮和星星。我们多久没看到月亮了?他的心静了,知道了满足,知道了感谢,理解了友情坚持团队,理解了不抛弃不放弃。他要离开军队,许三多吼到:你根本没理解不抛弃不放弃。是的,他没理解,或者他理解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在自我内心救赎与外界努力奋斗相矛盾时,成才选择了前者。他走进了一个心里舒适区,他良心获得了满足,便不想去考虑那么多的自我奋斗了。许三多告诉他,太舒服不是好事,所以成才来到了老A,他不能只寻求心里的满足。太舒服不是好事,伍六一说过相似的话,我是瘸子,不敢活的太偷懒了,不然这瘸的就不只是腿了。

在老A试训,袁朗依然对他抱有成见,他不喜欢成才,那时候成才给他留下了太差的印象。袁朗要的是坚持,团队,但成才一样也没给他。当然,那时以前的成才。晚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袁

朗说,我如果冲着许三多的面子把你留下来,你愿意吗?成才的回答是:我要留下来。是“要”,而不是“愿意”,这是我想到的,最好的回答。他听了许三多的话,不能太舒服,不能只寻求心理面的满足自我的满足,不能无为。袁朗对成才是有偏见的,他认为成才在战场是不是和可以信赖的战友。但这是之前的成才,不是现在的,他经历了五班,他明白了许多事情,许三多告诉袁朗,你不能用几个小时的试训来概括他经历的那么多事。这次,那个自命不凡的袁朗错了。他没想到,成才会转变这么大,他更想不到,这段转变的时间对成才来说是走的多么艰难。要改变自己,要隐藏自己的许多优点许多卓越的地方,是有多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你很牛逼的时候,你选择了隐退,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不答应,就如成才,如苗人凤。

当代工笔人物画技法解析 篇3

关键词:当代;工笔人物画;技法

1 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发展研究与现状

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它有过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盛唐、五代、两宋的工笔画为后人留下了永远辉煌的遗产,而且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中西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已成为现实,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速。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观念有许多是从西方艺术中得来的,虽材料技法仍是中国传统的,但有时材料技法也吸收了其他画种的样式,这都使得工笔人物画在近十多年来迅速地演化复兴,并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

画家们不满足于掌握传统的技法,一方面博采众长,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进行实验性的表达;另一方面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拓展延伸,并吸收民间艺术、石窟壁画的形式和技法,兼容并蓄,向两端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画”写意”之魂,使工笔画技法融入写意的观念,力求使传统的程序化技法得到解放,使画家在创作中能够有即兴发挥的空间,改变了传统工笔画技法匠气、刻板的弊端。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充实和丰富了工笔画的审美内涵。

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这样的社会人文艺术环境中自由的发展成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了绚烂的艺术图景,工笔人物画在观念之外的技法方面的创新融合借鉴吸收是工笔人物画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

2 当代工笔人物画技法类型研究

2.1 金属箔的特殊效果

金属箔在绘画中的运用最开始时运用与古代壁画与佛像上。中国古代对于金属箔的运用技艺高超,当代工笔人物画对传统金属箔的技艺进行转换,这其中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日本绘画对中国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展给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以很大的启发,工笔人物画家金瑞在其创作中大量地运用了金箔进行表现,表现背景中壁画的艺术效果,在贴金箔的过程中运用硫磺对金箔的作用,使箔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金箔上出现自然变化的色彩图像,这是对传统金箔技术的创新,这种艺术效果使画面更加具有现代性,画家把传统重彩表现、金箔技术等传统技法与当代的人物形象表现相结合,同时借鉴古埃及壁画的异域风格,变换金箔的艺术效果,体现一种富丽的视觉冲击力。把壁画的平面视觉效果和人物的立体表现融合在同一个视觉画面中,形成一种新的空间感与装饰感。

2.2 蛤粉的脱落效果

蛤粉是文蛤的外壳研磨制作而成,主要是风化的文蛤,中国自古就运用蛤粉进行工笔画创作,进入当代画家开始用蛤粉进行现代表现,工笔人物画画家唐勇力,在其敦煌系列绘画中运用蛤粉表现壁画的时间感,蛤粉调胶涂抹之后制作出蛤粉脱落的艺术效果,使现代的人物融入具有岁月痕迹的古代壁画形成的艺术时空中。

2.3 拓印效果

画家罗寒蕾的艺术创作则是在传统工笔手绘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的媒介技术拓展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画家在人物的衣冠与空间处理上采用了拓印,喷洒,立粉的迹象表现方法,画家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开拓了介质与技法的表现,画家直接用有纹理性痕迹的布拓印在宣纸上,产生材质本身的迹象,纸上的迹象在产生之前就已经是一种成品性的迹象,画家把成品性的迹象介质凝固在画面上,转换了材质的叙述方式,超越了手工绘制表现的界限,给人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感和精密性,精密的技术性反映了科技信息时代人的视觉心理,是人们对工业化美感的认同,这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人们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与当代艺术表现的成熟。迹象的均匀排列,如同印刷而成,精细、均匀、密集、美观、统一,让我们感到迹象的精到与周密,相同的迹象点重复的出现在画面上,强烈地刺激着观者的视觉神经,增加了视觉的注意力,丰富了被表现物体的层次,加强了空间的深度。创作了迹象的立体写实表现。

2.4 没骨技法

画家徐华翎摆脱了线的束缚,徐华翎摆脱线的造型表现来塑造女性的私密空间,女性身体的局部被以细腻、温润、舒缓的绘画语言所表达出来,画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女性的皮肤、衣裙、发丝的表达中,用粉色、棕色、这些柔和的色彩与物象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愫,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自我倾向性,没有了线的人体还原了自身的质感呈现,仅在发丝的表现中留有标识结构的线条产生与没骨人体的对比状态,

2.5 山水皴法

画家王冠军以一个青年人的视角,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一群时尚的艺术青年,他们时代特征鲜明,各色造型各异的发型,潮流的服饰、叛逆的性格,画家想通过这些形象表现青春的痕迹,画家对于人物形貌衣冠的表现达到了一种近乎仿真的视觉效果,人物面部结构表现更加的深入细致立体,画家善于表现牛仔服饰,画家把原来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运用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质感表现中,笔墨的表现形式被转换,但傳统的技巧还存在于绘画的图像中,这样画家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越与迹象的呈现,完成了时代的转型。这种“新写实主义”的迹象表现是都市化,信息化时代视觉心理的产物。

2.6 虚染法

虚染法是在渲染的四周都是虚染的,不用实染。女画家李传真对于民工题材情有独钟,劳动者的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李传真以传统工笔画程序反复的色彩层层叠加渲染数十层来表现服饰的斑驳与厚重,让人物的衣冠充满时间的流动感,画家在渲染时运用虚染法把色,墨的边缘周围都染虚,这样淡化了线所引起的渲染的生硬与单薄,让线条融入色墨渲染的表现中,融合统一,增强立体感的表现,能够更加深入的表现事物的质地感觉。

2.7 重彩、岩彩的矿物质表现法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璧与发展,大胆融入了西方的装饰色彩、色彩构成理论,并与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形成了一个大的有机体系。工笔画家蒋彩萍、胡明哲、倪春林、赵栗晖、孙震生、陈子等一批画家,采用传统的重彩技法或借鉴日本当代的岩彩画技法,以矿物质色彩表现为主题,表现当下社会文化题材,运用矿物质色彩,画面厚重,色彩表现强烈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装饰效果。

随着观点的更新,工笔人物画的视觉语言形式将会不断地更新和突破。新一代的画家群将可能成为观念更新的先声,他们将以更大的注意力寻求更大的自由的视觉形式,以适应人类感觉的无限丰富性,不断地调整角度更换方位,从而将工笔人物画出现艺术形式纷呈丰富的局面,也正如周韶华先生所说的“这将是一个真正的自由选择,各显神通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徐辉.当代工笔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教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解析人物特点 篇4

一、构思立意—造型艺术中意象与写实的完美结合

任伯年的人物画像新颖的构思、立意。任伯年的肖像画不同于一般的“写真”和“行乐图”,而是根据表现对象的身份、个性来立意、构思。其与吴昌硕亦师亦友,交往密切,对吴的个性深为了解,替其画过许多肖像画,《寒酸尉像》、《归田图》、《芜青亭长像》、《山海关从军图》等,这些肖像画每幅的构思都独树一帜。吴说“:予索伯年画照题曰‘寒酸尉像’,冠服、端立、拱手,厥状可哂,相识者皆指曰:此吴苦铁也。”[1]画上有吴昌硕的自嘲诗句“:束带趋辕门,三伏汗如雨。传呼乃敢入,心气先慑沮。问言见何事?欲答防龃龉。自知寒酸态,恐触大府怒。”这幅画的立意、构思与前人传影写照般的肖像画迥异,特别是头戴夏季凉帽,身穿冬季厚皮褂,更增讽刺意味。另一方面拓展了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技法。任伯年的肖像画继承以墨骨为主的明清肖像画稳重转向自由轻快,肖像画开始完成了从“尸”到“像”的过渡。肖像画中描写的人物更生活化、世俗化,塑造的形象多面带微笑,具有了感情[2]。

任伯年虽然没有受到很高的艺术教育,但其绘画经验丰富,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很多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虽然如此,其绘画的内在思想依旧是传统的,有着浓郁的中国绘画艺术特色的,任伯年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加之他在对人物的造型方法上追陈老莲,又融合进入了一些西方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中西方绘画技艺在任伯年的笔下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二、笔墨渲染—造型艺术中笔墨与造型的巧妙结合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也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李可然说:“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与墨的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清朝笪重光说“: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在画面上,无纯粹有笔无墨之笔,也无纯粹有墨无笔之墨。中国画通过毛笔完成,其造型与笔墨密不可分,一个形象果脱离了笔墨,那么也就缺失了中国画特色,但若笔墨离开了形象,没有得到很好地染,那么就又好似血肉离开筋骨。由此可见,笔墨与形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纵观我国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成就比较大的是山水、花鸟,要远远高于写意人物画,原因主要在于人物画尤其是在写意人物画中要做到笔墨与形体的统一相对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作者更高的绘画经验,技巧和对其的领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自元代后画家大多选择山水花鸟题材,在山水花鸟画中,形对笔墨的束缚远比在人物画中小的多,甚至可以用笔墨造型的方式,如“泼墨法没”“,骨法”“、夸张变形法”等。

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上,任伯年创造了没骨的人物画法。如《踏雪寻梅图》是其中最为别致的精品之一。画中点点疏梅映雪,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极其精细,直接采用用阔笔依照结构点染的表现方式,不采用线勾勒,在画中,能清晰的看到一位身穿红袍,头顶斗笠的老者,看似想要骑着毛驴悠闲的走出画外,但老者的目光却又是回转过来好似专注的看着画外盛开的梅花一般,场景和人物的描绘皆栩栩如生,艺术表现力丰富而生动。再后期,任伯年所作的《风尘三侠图轴》中,作者把用于绢上的没骨人物画法扩展到了生宣纸上,其艺术表现力更进一步,更加细腻而丰富[3]。

绘画过程中任伯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物和肖像绘画的技巧,例如默记,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活场景的仔细观察,在随父亲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任伯年吸收了民间人物画像的特点,同时从他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墨骨绘画方法。因此任伯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在人物画像的创作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前人在绘画过程中的经验都应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将人物画像的绘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顶点,属于近代海派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家,任伯年在任务画像当中利用了工笔的细腻以及写意的挥毫,水墨、白描融合其中,同时超越了传统绘画的程式限制,在运笔的过程中借鉴了书法的技巧,让运笔更加的稳健和流畅,绘画当中更加的熟练而灵活,实现了绘画当中丰富的表现力。

三、线条设色—极富表现力的色与线条

线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具有非常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绘画领域里有着一定的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在造型表现中,直线坚硬、明确;曲线幽雅、柔软。中国传统书法的用笔技巧被中国绘画的线条采纳,使“书法如画”,最初表现形象以外,还可以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美的“书意”[4]。中国画的线不仅可以表现出自然物象的形态,也能进更加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物象内在的“生命力”“、韵律”和“力道”。对于写意人物画来说,线的形象表现更加有利于表现画中人物的神情,以及形态和动作之外的情趣、意境。鲁迅曾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缺点,却更知道这人是谁。”这就是中国画线造型的神妙之处。

任伯年从陈洪绶的人物画中吸取“力开画苑”“、目无古人”的造型手法,学习华新罗、陈老莲的多种笔法,创造自己的用笔方法;借鉴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创造甜美、明艳的色彩风格[5]。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在线条表现上,具有洒脱、优雅的特点,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经历了几个阶段,从通俗平易到古质奇崛,到生动活跃,再到自然浑成。任伯年曾说“:作画如颐,差足当一写字。”一个“写”字极能表达任伯年的艺术个性。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中,衣服条纹的长线条行笔十分干净利索,不仅盘回曲折还十分流畅并且具有力道,充分的反映了他灵巧活泼的个性特点。写意人物画以线来表现人的形体结构,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以线造型、以形写神。

任伯年的线条还颇具装饰风格。在《女娲炼石图》中,他不仅仅表现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的特点,还将衣纹的描绘方法与石头的皴法采用统一的手法,不只突出了线条的形式美,还造就出了以物拟人与以人拟物的修饰手法,又形成了一种概括统一的装饰风格,《女娲炼石图》从两个角度欣赏,可以从雅,俗两个方向进行共同欣赏,这种装饰美感创造出了海派,并且成为了海派的典型画风。由此可见,任伯年对写意人物画线条的把握能力已相当的娴熟。正如虚谷所称赞的“:笔无常法,别出新机,君艺称极也。”[6]

从任伯年开始写意人物画即开始强调不一样的色彩表现与不一样的墨色运用,相交融汇在墨色中,更加能强调画面整体的形象感。任伯年的人物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画,不仅仅再追寻清淡古雅的气质特点,还增加了色彩的丰富性与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酸寒尉像》中,冠缨所表现的厚厚的朱红色荷包与墨色的衣服相对比,使得画面十分显眼,更加拨人眼球。

任伯年的用色方式中也具有装饰性因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用色风格。民间色彩体系以物体的固有色组合为基础,注重于固有色和对比色的运用,并以“红、蓝、白、黑、黄”五色为正色。对任伯年的人物画的构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任伯年在画面上使用到的色彩不是很多,可是他在运用却拿捏得当,使其恰到好处,所以给人色彩感十分丰富的感觉,形成了高贵优雅却华而不媚的艺术特色。在色彩的处理上,大篇幅的金与碧的对比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局部的红绿对比则起到了“鼓起崇高超拔精神”的作用,显现出了一种明朗轻快的美感。任伯年在对这些纯色的运用上,通过使其与现实世界的颜色拉开距离的方式,从而摆脱了对自然界色彩关系上的依赖。正因为任伯年完全冲破了对自然主义的束缚,所以他能十分自如地运用装饰元素来进行穿插重叠,打散或组合,别具匠心地运用色彩上强烈的对比,并使画面又不失和谐,形成一种独特装饰性语言。自19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任伯年在上海的声名越来越大,作品展现了雅俗共赏的装饰美,成为了海派的典型画风。在《酸寒尉像》中兼工带写地描绘了吴昌硕立像,笔墨放逸,设色淡雅,展现出了一种格调清新自然的装饰趣味。

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运笔潇洒自如,想象活泼而生动,色彩运用上兼收并蓄,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还将中西方审美理念与造型方法巧妙地结合,并结合世俗的审美情趣,更加接近生活与现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

摘要:晚清时,中国人物画基本形成了夸张,变形,讲究装饰趣味的格局,而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任伯年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勇于变革的领军人物。本文将结合任伯年生平对其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任伯年,造型,人物画,造型特点

参考文献

[1]杨一超.从工笔写真到写意人物画[D].中国美术学院,2012.

[2]乔戎晶.论任伯年人物画艺术[D].山西大学,2003.

[3]肖宝军.任伯年人物画造型研究[D].沈阳大学,2013.

[4]孙淑芹.任伯年人物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5]郭晓阳.任伯年人物画的继承与创新[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与友晚宴》人物解析 篇5

关键词:与友晚宴,婚姻,选择

一、引言

唐纳德?马格里斯(1954-),美国新生代著名剧作家,耶鲁大学英语和戏剧研究中心教授。近年来随着作品在美国屡获大奖,唐纳德?马格里斯及其作品开始引起美国戏剧评论界的关注。2000年,凭《与友晚宴》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该剧讲述的是两对夫妇,即四个好友之间的故事,爱情、婚姻、子女、友谊把他们紧紧连系着。两个丈夫从中学时代已是知己,两位妻子则因工作相识。盖博与凯伦将汤姆及贝丝介绍给对方认识,四人愉快地相处了十二年。他们不但经常一起晚宴,也会结伴度假,交换育儿心得;他们都期望四人一起,变老又变肥。然而一次晚餐上,贝丝忽然哭诉汤姆要离开她,跟另一个女人一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考验了四人的友情,令他们对此后的关系、生活、婚姻、梦想的憧憬都得重新估计。

二、人物解析

1.贝丝。贝丝是汤姆的妻子,同时也是凯伦最要好的朋友。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到底有没有才华是令人怀疑的。她是凯伦的对立面。她不擅烹饪,不讲究组织计划性,对生活的态度也总是情感占了理智的上风。贝丝与丈夫汤姆之间的夫妻相处模式也与剧中另外一对夫妻的相处模式截然不同。她与丈夫之间并不能积极沟通,相互支持。

在艺术创作上,贝丝苦苦追寻,却收获甚少,在生活中,她迷失方向,时不时耍些骗人的把戏。在剧本的第一幕与汤姆婚姻破裂的初始时,贝丝是依赖凯伦,急于向凯伦倾诉,企图获得支持和慰藉。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在别处寻觅到了归宿,她也就消失了,与好朋友凯伦也关系疏远。看到剧本的最后一幕,观众们才发现贝丝甚至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有所隐瞒,并未做到事事都坦诚相告。

很难界定贝丝是有多虚伪正经的。贝丝和汤姆初次相识的这一幕中,贝丝的言辞充满了光与色的跳动,表现出艺术家的那种对生活真谛的苦苦寻觅。可她同时又炫耀感十足,她拒绝给汤姆一睹她的创作草图,与汤姆的谈吐也表现的非常尖酸刻薄。她口口声声宣称痛恨别人给她贴上标签。如,当汤姆询问她是追寻何种艺术风格时,她立刻予以自卫式的回击,质问汤姆为何总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价值。

在与凯伦的谈话的最后一幕场景,贝丝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活脱脱地换了一个人的感觉。而这种从内向外散发的光芒,作为朋友的凯伦是不愿意见到的。在此之前,她完全依附在凯伦的身边,梦想着变成凯伦第二。丈夫的离开迫使她重新审视自身,终于顿悟到“凯伦,我们不可能都像你这般。不管我多努力,都无济于事。”

2.盖博。盖博和妻子同龄,都在四十出头的年纪,以撰写美食专栏为生。尽管和汤姆是多年的至交好友,盖博却并不十分欣赏朋友的妻子贝丝。他之所以能与贝丝相处融洽,完全是因为贝丝是朋友的妻子,老婆的好友罢了。

盖博的生活是循规蹈矩,井然有序的。每年夏天,他都会带上妻子和孩子们在自小长大的老家度假。在外人眼里,他和妻子凯伦十分般配,他们默契十足,对彼此的习性谙熟于胸,然而也正是这种亲密的一层不变的关系使得夫妻生活异常枯燥乏味。盖博在听到汤姆的全新的人生观时充满了羡慕。盖博倾向于从多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喜欢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他既不同意好友汤姆的所作所为,也不像妻子凯伦那样尖刻地解读自身的处境,而是能成熟理智地分析,认为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不让事情恶化,盖博总是含蓄隐忍。大多数时刻他都是保持缄默,但若是在非说不可的情况下,他也能直言不讳。

有点天真孩子气是盖博性格的另一面。他向妻子凯伦求爱时总是会玩一个幼稚的小游戏,就像父亲想方设法引孩子笑一样的游戏。这一个细节在整篇剧本中出现过两次。在第二幕第一次出现时,并不能引起读者的过多关注。然而这一细节在整篇剧本的最后一幕再次出现。在与妻子进行了严肃的谈话后,盖博又故技重施。此时,他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他试图借助这一甜蜜的互动唤起妻子的回忆,重燃爱火,以此摆脱目前两人的被动处境。整个剧本在盖博的“男人要做点男人该做的事”这句话中戛然而止。

3 . 凯伦。四十出头的凯伦与丈夫步入婚姻殿堂已长达十二年之久。夫妻二人都是国际美食专栏的撰稿人,生活过的十分富足且体面。她也是第一个想把贝丝和汤姆撮合在一起的人,希望自己的朋友也能像自己这般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同时,凯伦也是有缺陷的,她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经常质疑自己的能力。若有人触犯了她的生活教条,轻易是无法取得凯伦的原谅的。她不容许他人破坏她那循规蹈矩的生活模式,喜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凯伦喜欢邀请汤姆和贝丝夫妇来她家中共进晚餐,参观她精美的餐厅布局,夸赞她精致的美食,分享她精彩的旅游经历。她自顾自的描述烹饪和旅游的细节,却浑然不觉好友贝丝对此毫无兴趣。得知汤姆欲与贝丝离婚时,原本期望贝丝也能过上同样生活的凯伦猝不及防。她从未意识到好友的婚姻已然触礁。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凯伦甚至开始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贝丝婚姻不幸的根源,毕竟是她撮合了贝丝与汤姆的相识。

在听了贝丝单方面讲述婚姻破裂的原因后,凯伦立刻和贝丝统一战线,拒绝听汤姆的解释。直到贝丝后来神奇地从婚姻失败的伤痛中快速康复,凯伦才意识到或许贝丝也应该为这段破碎的婚姻负有一定的责任。此时,看到变的益发苗条漂亮的贝丝在全新的爱情中重生,凯伦内心有着丝丝羡慕。

剧本临近尾声,盖博暗示凯伦,贝丝其实在这段婚姻未结束前就与他人有着暧昧关系,并不如凯伦所了解的那么纯洁无辜。在觉得与好友日益疏远的同时,凯伦也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她并不认同贝丝这种改变生活的手段,但她羡慕贝丝活力四射的全新生活状态。这让她看到以前她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那时候她与盖博新婚不久,正处在甜蜜期。回到现实,对比现在的生活心态,凯伦意识到在享受稳定生活的同时,她也不知不觉地舍弃了一部分。在剧中,凯伦困惑地发问:“我们怎么就迷失了”。

4.汤姆。汤姆是一名律师,盖博的大学同学,同时也是对妻子十分冷淡的丈夫。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女人缘的男人。不过,汤姆只承认这是他青年时期的一个形象。在解释为何抛弃贝丝投入到另外一个女人怀抱这个问题上,他否认是因为他的女人缘。汤姆在剧本中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是在那个暴风雪的夜晚,他急吼吼的往好友盖博和凯伦家中赶去,想在第一时间向朋友解释清楚为何他放弃现在的婚姻。盖博与汤姆的相识时间甚至远远长于与自己妻子认识的时间。早在大学时期,汤姆就常常与盖博的女友好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很难接受汤姆也是婚姻失败的牺牲品这一事实。还有一点让读者难于接受的就是,他早已做出了取舍,离开妻子投入到另一女人的怀抱,竟然又在与妻子争吵时,与之发生床上关系。这些细节使得汤姆的形象非常模糊。

三、总结

解析人物特点 篇6

关键词:典型人物,红楼梦,人物描写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鲁迅的说法,是针对传统的人物塑造方法。在《红楼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还停留在类型化的阶段,即依据某种理想、道德信仰、伦理关系来塑造人物,强调人物形象体现伦理规范。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宋江的忠,李逵的莽。这种类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不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真实性,易造成脸谱化的弊病。

《红楼梦》和以往小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写的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真的人物”,是具有独特、复杂、多层次的性格结构和丰富的性格内涵的人物。

《红楼梦》在人物描写中,即使年龄相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似,甚至有某些共同性格特点的人物,通过言行举止,每个细节的描写,每个人几乎都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是孤高傲世,黛玉的孤高是入世的孤高,是看不惯世俗人情,孤高中有一种对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所以孤高中含着热,并显得自然率真。妙玉的孤高是出世的孤高,孤高中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厌倦,因此孤高中透出冷。同是温顺,紫鹃有着亲切感,平儿透出善良,宝钗和袭人会做人等,都有明显的差异,绝不会互相混同。

《红楼梦》还严格按照生活的真实塑造人物,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肯定的人物,肯定中有否定;对否定的人物,否定中有肯定。所写的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不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绝对化的,而是一个丰富复杂、合乎生活逻辑的有机整体,往往具备人性中两种相反的东西,即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缺点。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一薛宝钗是心计十分深厚的人,在处人处世上,给人的印象都是“至贤至善”的大好人,非常得人心,但事实上她也是“虚伪奸诈”的代表。

薛宝钗有时很善良,关心体贴人。如在贾府中赵姨娘、贾环母子是两个很令人讨厌的角色,他们常常受到别人,包括她的亲生女儿探春的责难。但宝钗却不是这样,送礼时对这母子与别的姐妹亲戚一视同仁;她的丫环莺儿与贾环掷股子玩,贾环输了不认帐,莺儿指责贾环不像爷们,宝钗命莺儿让他。李嬷嬷无理取闹,寻隙排挤袭人,也是宝钗劝住要发作的宝玉,要宝玉“别和你妈妈吵才是,她老糊涂了,倒要让她一步才是”。有时又流露出作为少女的那份天真贪玩的本色。如这段描写:刚要寻找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有时很冷漠,甚至冷酷无情。第三十二回,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照脸打了嘴巴并撵了出去。金钏含羞忍愤跳井自杀。王夫人在那里掉眼泪,说金钏之死是自己的罪过,宝钗却安慰她说:“姨娘是慈善人,因此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有时很圆滑世故,装愚守拙。总之,宝钗身上,美丑并存,复杂多样,既有封建礼教的浓重投影,又有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的闪光。

而《红楼梦》中另一主要人物林黛玉才华出众、洁身自爱、天真直率、心口如一、不枉不屈、真诚专一,同时因为父母双亡,长期寄人篱下,因而又多愁善感、尖酸刻薄、高傲多心。

林黛玉天真直率、心口如一。如大观园中姐妹和宝玉等海棠诗社的人聚会作诗。吃蟹时,宝玉为了抢头功,率先成诗,并说:“我已吟成,谁还敢做呢?”接着便写了出来:“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本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看了笑宝玉说:“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说着,她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她的这首“蟹咏”是平平之作,真不如宝玉的。她自己马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等宝玉恭维,便一把撕了,令人烧掉,并老老实实地对宝玉说:“我的不及你的,我烧了他。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有时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从不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来讥讽、嘲笑庸俗和虚伪。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一节,周瑞家的送花至林黛玉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敢言语。有时用时冷时热、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爱的真诚专一。第八回,薛姨妈、宝钗母女设陷让宝玉上门,对了“金玉良缘”,这时黛玉来了,见了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接着又一茬一茬地找话头奚落宝玉。第二十回,黛玉在贾母处,见宝玉从宝钗处来,立即冷笑着说:“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甚至站起来,回了房去了。对于她和宝玉的爱情,黛玉很敏感地知道宝钗的有意介入,因而随时紧张对待:宝钗以通灵微露其入贾府之意,黛玉马上尾随宝玉而至,冷言冷语搅乱宝钗的好事;宝玉多说了些“宝姐姐”,黛玉就含酸嗔言;宝玉讽刺宝钗引起宝钗反感,黛玉也幸灾乐祸;宝钗过生日欲取悦贾母,黛玉也冷言讥讽。总之,黛玉身上,有高洁、抗争、寂寞、孤独,有孤高、尖酸刻薄,也有一往情深。

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典型人物,身上都有美的一面和不美的一面,正是这些特点,使她们的形象具有了真实感人的力量,而这些性格特点,又完全是那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正因为《红楼梦》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美恶并举”、“美丑泯绝”,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现实性又作了合理、细腻、翔实的描写,所以写出了立体的、如同实际生活一样真实的人物,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罕与匹比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龙志坚.解读《红楼梦》之人物[J].湘南学院学报, 2005, (03) .

[2]胡睛.《红楼梦》评点中人物塑造理论的考察与研究之二[J].红楼梦学刊, 2005, (03) .

解析人物特点 篇7

1 从神话英雄到职业警长

代言法律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些除暴安良、枪法如神的西部牛仔或骑警。他们往往是一群被神话了的英雄,是高大完美的主人公。而到了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中,西部英雄们则被还原为两个为赏金而追击罪犯的职业警长。

男主人公罗斯特·考波恩一上场,影片即开始了它对西部英雄的解构之旅。他只是西部小镇的一个普通片警。他的第一个镜头是在法庭上接受律师的盘问。原来他在履职过程中有些行为不当。通过这场戏,我们即获得这位警长的第一印象:身手不凡,但粗鲁莽撞。在律师狡黠的提问下,他屡屡败退。显然,他并非是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八面玲珑之徒。随后,我们跟着主人公的脚步,来到了他的家。从他住所的摆设,我们得以了解他的经济状况:穷困潦倒。从而为他接受小主人公的雇佣,设下了伏笔。可以说,罗斯特之所以接受14岁的玛蒂的雇佣,全在于他的经济状况。于是,他追击罪犯,就绝不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而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的生存之举。他在得到骑警拉博夫的消息后,更是跃跃欲试,原来德克萨斯州政府还有更多的赏金。

骑警拉博夫则沉默寡言,务实稳重,不似罗斯特的愤世嫉俗。但他之所以加入追击队伍,也并非替天行道的侠义古风使然,而是德克萨斯州的高额赏金驱使。他总是吹嘘自己的辉煌经历。但后来遭遇匪徒时的糟糕表现,则使我们大可怀疑他的辉煌过去。

几经周折,罗斯特、骑警拉博夫和玛蒂组成了追击匪徒的三人组合。但追击旅程并不顺当,他和拉博夫之间摩擦不断。他们之间不是讽刺挖苦,就是比赛射击面包。总之,他们经常在一些琐屑事情上互相较劲,最后不欢而散。他们的追击起先并不成功,并且还打草惊蛇,几尽失败。于是,他们之间的龃龉更深。埋怨、牢骚、失望的情绪笼罩着他们。在这里,我们见不到古典西部片里那种牛仔英雄之间的相濡以沫、惺惺相惜,有的只是两个现代牛仔之间的隔膜、冷漠,他们俩显然是现代人的隐喻和缩影,是现代西方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写照。

2 叙事动力的转换

在古典西部片里,推动叙事进展的毫无疑问是那些枪法如神的牛仔或骑警。古典西部片的叙事流程通常是这样的:故事开始,西部小镇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匪徒出现,人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西部英雄挺身而出,和恶势力做斗争。冲突解决,故事结束。在故事推进中,西部英雄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正是他们直面故事中的危机,正是他们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一次次地解决危机,把宁静和幸福带给人们。

而在本片中,叙事的动力居然是14岁的小主人公玛蒂。本片是在成年玛蒂的画外音中开始,又以成年玛蒂的画外音结束的,于是整个故事的展开就表现为成年玛蒂对少女时代一段往事的回忆。本片故事基本上也以玛蒂的视角展开,我们只看到玛蒂所看到的,通过玛蒂的眼光进入西部那片蛮荒的土地,看到那些为了金钱而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的匪徒们,看到那些为赏金而疲于奔命的警长们。少女玛蒂甫一登场,即显示了与其年龄并不匹配的成熟干练。她娴熟地与马场老板讨价还价,为其父亲追回情理之中的款项。为了省钱,她可以夜宿棺材铺。为了鼓动警长罗斯特为其追击罪犯,她费尽嘴皮子,请求、激将、利诱,各种花招使尽。追击过程危机四伏,她却坚持同行。警长们坚决反对,她用决心打动了罗斯特。于是,追击队伍形成,而她是实质上的推动者。两位警长之间并不友好合作,她夹在中间,不断化解矛盾,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由于两位警长缺乏合作,追击并不顺利,几近失败。两位警长都打起了退堂鼓,只有她坚持到底。此时,追击线索已断,并打草惊蛇,罪犯们躲到茫茫大西部的角落里去,实际上,故事到此是限于停滞状态了。后来,也是她发现罪犯,并勇敢地朝杀父仇人开枪,从而推动故事继续下去。

3 英雄的重塑

在完成对西部英雄的解构以及叙事动力的转换以后,科恩兄弟显然不准备继续忤逆观众们的期待视野。作为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西部片,科恩兄弟显然别有一番深情。在小女孩玛蒂被歹徒们掳走以后,那两位出尽洋相的警长立时重展昔日西部英雄的飒爽风姿。

罗斯特主动鸣枪,将敌情通报给拉博夫。这是他们第一次精诚合作。及时赶到的拉博夫于危急中救下玛蒂。罗斯特以一对四,策马提枪朝歹徒们冲去,解决了三个。他也受伤跌落马下。最后一名歹徒朝他走去。一直埋伏在远处的拉博夫开枪救下罗斯特。这是一段超过四百码的射击距离。拉博夫果然践履了他的口头禅:“不要轻视德克萨斯州骑警。”但是,玛蒂中了蛇毒。罗斯特不顾伤势,抱着玛蒂朝医院狂奔而去。此时,出现了本片最感人的段落。罗斯特为了尽快给玛蒂治疗,马不停蹄地赶路,把一匹小马累得倒地不起。为了解除小马的痛苦,他开枪结束了小马的生命。他抱起玛蒂继续狂奔而去,终于累得连他自己也跑不动了,但幸亏医院就在眼前。

虽然,从故事走向看,他们最终的英雄行为显得有点突兀。但如将此看成是一种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就似乎可以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当同类遭逢不测时,我们心底不也会突然浮现出超出平时行为的英雄举动吗?所以,他们最终的转变并非是一条光明的尾巴。

就在结尾,科恩兄弟的笔锋陡然一转,又将我们带进冷峻的现实中。虽然玛蒂的命保住了,但她的手臂因此却不得不截肢。玛蒂并且终身未婚。罗斯特后来也并没有大富大贵,成了一个马戏表演者。拉博夫依然做他的德克萨斯州骑警。看到此,我们在故事最后被鼓动起来的心渐渐又平息下来。到此,我们恍然大悟:科恩兄弟给我们讲述的原来是几个普通人的英雄故事。他们在人生长河中也许始终默默无闻,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传世,但在某些时刻,他们也不乏英雄壮举。

摘要:传统的美国西部片一直是关于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标准神话。它总是在塑造枪法如神、例不虚发的英雄人物。而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则秉承对西部片的解构精神,它塑造了一系列更接近真实的西部警长。

解析人物特点 篇8

一、语言描写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用通俗白话写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基本属于口语化的文学语言, 是由作者在人民群众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形象生动, 明快冼练, 富于艺术表现力。无论绘景状物, 还是叙事写人, 往往是寥寥数笔, 就使描写对象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 人物性格中有什么特性, 在语言上就有明显的表现。既不雷同, 也不张冠李戴, 言如其人, 恰如其分。

《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由于其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以及性格的不同, 每个人说的话是很不一样的, 并且每个人的语言基本符合本人的身份特点,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比如英雄们初次见面,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口中的话也很不一样。小说第八回写柴进初次见到林冲时说“柴进有失迎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 不期今日来踏贱地, 足称平生渴仰之愿!”这一番话说的既客气, 又文雅, 还不失柴进的身份。而鲁智深初次见到宋江时所说“久闻阿哥大名, 无缘不曾拜会, 今日且喜认得哥哥。”这番话说得既亲热, 又礼貌。鲁智深没有柴进那种文绉绉的做派, 却有自己的率真性情。我们再来看李逵初次见宋江时是什么样的表现:李逵先问戴宗“哥哥, 这黑汉子是谁?莫不是山东及时雨宋江?若真个是宋公明, 我便下拜, 若是闲人, 我却拜甚鸟。”这一番话显现出李逵缺乏对人的尊重, 同样也缺少心机, 是符合他的鲁莽性格的。但后来当他得知对方确实是宋江时, 便大喊道“我那爷, 你何不早说些个, 也教铁牛欢喜!”这一番话又充分体现了李逵的热情、真诚、天真, 同样也十分符合李逵的性格特点。

除了英雄们初次见面使用的语言不同外, 《水浒传》小说也经常通过语言来体现出英雄们的内在思想和性格差异。比如小说写卢俊义入伙, 宋江于是率梁山英雄迎接。他们见面后宋江就立即推举卢俊义做山寨之主, 自己提出要让贤, 于是几个不同性格的人说出了各不相同的话。首先, 身为员外的当事人卢俊义说“卢某是何等之人, 敢为山寨之主!若得与兄长执鞭坠镫, 愿为一卒, 报答救命之恩, 实为万幸。……若是兄长苦苦相让, 着卢某安身不牢。”这一番话完全体现出卢俊义谨小慎微、谦和懂礼的性格特征, 也显现出卢俊义很有自知之明, 行事很有分寸。我们再看其他人的表现。李逵说:“哥哥若让别人做山寨之主, 我便杀将起来!今朝都没事了, 哥哥便做皇帝, 叫卢员外做丞相, 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 夺了鸟位子, 却不强似在这里鸟乱!”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李逵的急躁、莽撞、真诚的性格特点。而宋江说“汝等省得什么!不得多言!”短短的一句话却勾勒出宋江此时复杂、不安、带点窃喜的心理状态。总之, 《水浒传》小说通过语言手段, 让每一个人说不同的话来体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行为描写

在现实社会里, 我们每个人由于自身性格的差异, 在面对同一事件时其反应也不一样, 这就体现了我们人与人的差异。而在小说里, 作者也通过英雄们的行为描写来体现出他们性格的差异。比如面对杀威棒, 林冲和武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林冲在入狱后, 得知要打杀威棒, 面对差拨的讹诈时忍气吞声, “被骂得一佛出世, 哪里敢抬头应答”, 之后却依然是陪着笑脸, 等差拨发作后递去了“些许薄礼”。而武松在狱中通过好心的狱友知道要打杀威棒时反应却是“感谢你们众位指教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 若是他好问我讨时, 便送些给他;若是硬问我要时, 一文也没。”之后差拨果然示意武松要收人情, 而武松却对差拨说“你到来发话, 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 半文也没!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碎银有些, 留了自买酒吃, 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到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监狱的囚徒反复劝他, 而武松却始终不怕, 甚至于到了堂上, 管营主动给他台阶下时, 他依然我行我素, 主动请打, 说自己“于路上不曾害病。酒也吃得!饭也吃得!肉也吃得!路也走得!打了倒干净!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 寄下倒是勾肠债, 几时得了!”通过林冲和武松面对杀威棒的反应对比, 林冲不愿忍受皮肉之苦, 甚至希望交好于监狱领导, 以此达到早日出狱, 和家人团聚的目的。可是武松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 不在乎得罪谁, 更没想过要提前出狱。

除了单纯的行为描写以外, 小说也常常将行为和语言结合起来, 以此来体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比如当林冲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时, 鲁智深抱打不平, 林冲却依然选择了忍耐, “先自手软了, ”担心得罪高太尉, 并说“不怕官, 就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 权且让他这一次。”而鲁智深豪言壮语“你却怕他本管太尉, 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 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两人的对话直接体现两人的态度。林冲身处官场, 受气受欺, 却只能忍受, 不能反抗。而鲁智深无牵无挂, 性急如火, 疾恶如仇, 先出气后快。因此, 语言和行为的合并构成了英雄豪杰的性格差异。

三、外貌描写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 世界上也没有长的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小说为了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 往往也着意于描写英雄的外貌, 从而对主要人物进行区分。而外貌描写包括人的面貌、身材、服装、神态气质这几个方面。下面进行逐一的分析。

比如武松的外貌描写:“身躯凛凛, 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 两弯眉浑如刷漆。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 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 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 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 真是人间太岁神。”再如李逵的外貌描写:“黑熊般一身粗肉, 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 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 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再看花荣的外貌描写:“齿白唇红双眼俊, 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 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 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通过这三个人的外貌描写, 我们完全能区分这些人物的外貌特点:武松定然是高大威猛, 相貌不凡;而李逵首先就是皮肤黝黑, 并且面目狰狞, 势必是五大三粗;而花荣绝对是眉清目秀, 身材秀美, 跟美男子很接近。所以, 通过比较英雄们的外貌, 我们便能很容易地区分英雄。

除了对人物进行面部描写、身材描写, 小说也对一些人物的穿着打扮进行描写。穿着打扮也就意味着人物的身份地位。比如写金翠莲的服饰:“鬅松云鬓, 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 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 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 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 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 定是怀忧积恨。”这段描写里的“青玉簪、红罗裙、素白旧衫、淡黄软袜”便是金翠莲被镇关西胁迫, 成为贫苦的卖唱歌女的生活写照。再看后面, 金翠莲嫁给赵员外, 生活比较富足时, 鲁智深见她的打扮是:“金钗斜插, 掩映乌云;翠袖巧裁, 轻笼瑞雪。樱桃口浅晕微红, 春笋手半舒嫩玉。纤腰袅娜, 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盈, 红绣袄偏宜玉体。脸堆三月娇花, 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 翠鬓笼松楚岫云。”这一段中的“金钗、绿罗裙、红绣袄”便是她生活相对优越的写照。

外貌描写中除了面貌、身材、服装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层是对人物的面部神态描写。就以上面的金翠连为例。在她落难时, 神态是“峨眉紧蹙、粉面低垂、汪汪泪眼”, 而她生活安定时, 神态是“脸堆三月娇花, 眉扫初春嫩柳”, 这前后的神态气质完全显现出金翠莲的前后生活境况。

四、结语

总之, 《水浒传》小说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三方面进行细腻、生动、得体的描写,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 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摘要:《水浒传》小说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其经典性毋庸置疑。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英雄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这三种手段来塑造人物。

浅析海明威小说人物特点 篇9

这一代年轻人, 在光辉失去之后的自身价值无处可寻。亨利和杰克受所谓“拯救国家和民主”口号的迷惑和煽动, 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战争。然而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饱尝了战争的辛酸、吞食了幼稚的苦果之后, 他们都痛苦不堪。这种痛苦一直到战后还在他们心中萦绕, 像幽灵似的不肯离去。亨利讨厌看到、听到谈及战争有关的问题, “战争”两字使他不可忍受。他认为:“战争杀死最善良的人, 最和气的人, 最有勇气的人……”。杰克的痛苦更大, 战争中他因下部受伤而失去了性爱的能力, 他与勃瑞特相爱, 但无法结合, 战争给他带来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他对生活感到迷惘、厌倦和颓废, 每一次和勃瑞特相见, 狂热激奋之间也正是他的痛苦之时, 他们苦不堪言。经历了战争的种种苦难, 目睹了人类的大屠杀, 发现了“民主”“光荣”的欺骗性, 书中人物失去了社会理想, 找不到永恒的精神支柱, 找不到出路, 他们感到孤独、苦闷、彷徨和失望, 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战情绪。作者笔下, 大多数人物是厌战的, 尤其是士兵, 他们憎恨战争, 咒骂战争, 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有的人逃避上前线, 甚至自伤。一名士兵腿部受伤, 为不再上前线, 故意扔掉固定绷带, 以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就是想得到救助而进医院, 他又在亨利的授意下故意弄伤头部。有人故意拼命喝酒。出逃的亨利处处都能得到帮助和鼓励, 这正反映了战争时人们普遍的反战情绪。在亨利看来“战争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

至于牺牲, 那就像芝加哥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 而是拿来埋掉罢了。”而人们正好像是“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烧得焦头烂额, 不知往哪里逃”, 而“多数都往火里跑, 最后还是烧在火里”。因此他“一听到‘光荣’、‘神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就觉得害臊”。杰克则把战争称为“该死的”。他的举止言行, 每一不幸遭遇都会引起他对那可恶的战争的回忆。如果亨利对战争的厌恶是精神上的话, 那么杰克则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厌恶, 不同的是, 亨利逃离了战争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而杰克则陷入痛苦的深渊, 长期忍受着战争的折磨, 不能自拔。痛苦使他们思想扭曲, 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失去了作为人的乐趣, 只有整日借酒消除自己满腹的郁闷。

摘要:沉迷色性是海明威悲剧作品中人物的一特色, 人类精神发展的长河中, 人类的意识的循环和进步是主要的, 但同时也存在着意识的低潮乃至断层, 这种低潮和断层带来的是人们的迷惘。有的人不断地迷惘下去, 而有志之士往往在这种迷惘中坚韧地奋进, 迷惘一代中的追求, 尤其是海明威的“硬汉”人格, 就是人类精神不息的标志。

上一篇:电磁暂态仿真下一篇:医学诊断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