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的不等式教学

2024-06-19

美术课上的不等式教学(共5篇)

美术课上的不等式教学 篇1

课改是一阵暴风骤雨, 让每个身处其中的老师都为之振奋、满怀憧憬、跃跃欲试。每一位老师都使尽解数, 各种招式招术无所不用。久而久之, 有些招式只有形式美, 没有实际用处。于是, 我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为“花哨”。

“花哨”是一种表面上喜庆的热闹, 当繁华落尽, 曲终人散之后, 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是不是用足四十分钟, “一支粉笔打天下”才是最高境界?于是观课老师这样评价:“我们不要花拳绣腿, 只要实际效应。”

就美术课而言, 课改带来的各种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但难免进入“海市蜃楼”的误区, 这是任何一种改革都无法避免的。不过看问题还是要客观化, 就像武学中的“太极拳”, 它动作柔美 (堪称花哨) , 却又能强身健体 (堪称实效) , 岂不两全齐美吗?“花哨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不容置疑的。除此之外, 如果“花哨式”的教学行为确实能很好地起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 或者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我们就应该把这种行为称为教学艺术。因为他是教师创新思维的结晶, 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一、花哨一绝——破难点

案例一:人美版二年级四册第九课——《头饰设计》。本课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用巧妙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出各种新颖的头饰。教师如果用演舞台剧的形式导入此课, 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其中不仅要求表演者头戴不同作用的头饰, 表演各种不同的角色, 在头饰设计上也要有所讲究, 因为这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头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用多种材料美化生活。所以, 教师必须从头饰的作用、颜色、图案、形状以及创意等方面进行考虑。

当上课铃声响起, 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室安静地坐下, 这时候, 发现教师还没有来。 (目的:给学生一个惊奇, 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接着, 教师分别扮演几种不同的角色走进教室, 可分为四个步骤交替进行:

A.第一步骤〈军人——伪装〉

只见教师扮演成特种兵的样子, 头上戴着用草编树叶的头饰冲进教室。

B.第二步骤〈先是头戴王冠的国王, 然后把头饰反方向戴, 便可成为海盗——代表身份〉

(两种不同身份的瞬间转变, 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 并可用游戏与活动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C.第三步骤〈大猩猩——舞台表演〉

教师学着大猩猩的样子, 戴着头饰跑进教室, 头饰两旁的风车在跑动中快速转动。 (风车可以起到特殊“动感”效果, 为学生们提供学科综合的灵感。)

D.第四步骤〈卖糖葫芦的人——美化〉

教师头戴糖葫芦头饰, 并用一块红布盖在上面。走进教室以后, 拿下红布露出一头的糖葫芦, 然后高声叫:“卖糖葫芦!”

完成四个步骤以后, 与学生互动对话, 引出课题。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这堂课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教师这种奔进跑出角色客串的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老师不是来上课的, 而是来杂耍的。学生以一种游戏的心态进入学习, 学得兴味盎然。说起头饰的作用时, 因为有了依托, 或联系糖葫芦头饰的职业特点, 或联系草编树叶头饰的军事掩护作用, 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在老师表演示范的直观影响下, 学会了如何综合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巧妙设计, 为创作打开了思路。此外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了头饰文化的内涵, 还感受到了生活当中随处都有美的存在。还真应了罗丹的那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寻找美,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美术的本体。本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制作过程中要巧妙利用材料创新表现。教师独特的作品展示恰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基础。

二、花哨二绝——激兴趣

又如浙教版第17课《面具》, 就是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 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 学会面具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并能设计、制作有特色的纸面具。导入此课时, 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变脸”魔术, 让学生在短短2分钟内看到不同造型的面具在老师脸上的瞬间转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面具的浓厚兴趣, 而且有利于教师把生活中的缤纷世界引进课堂。

案例二:

师:同学们, 你们在哪里看到过“变脸”这门传统艺术?

学生: (略)

师:今天老师现场给大家表演。 (但是与传统的变脸有点不同哦。) 看的时候要仔细, 事后老师还要问大家, 你们看到了什么? (来点热烈的掌声吧)

学生: (鼓掌)

教师蹲在讲台下, 戴上道具, (播放变脸配乐) 忽然从讲台上冒出进行表演——以每秒变换一张脸进行展示。 (如图)

这件教具在设计上相当简单, 与传统的变脸有着质区别。它采用面具重叠的方式依次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并用订书机钉牢。在变换过程中, 先用披风遮住脸, 然后迅速撕掉上面一张面具, 自然就露出了底下一张。当教师再次放下披风时, 就出现了变脸。虽然简单, 但同样也起到了变脸的效果。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花哨”将趣味寡淡的平面面具变成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动态表演。实际效应和行为艺术相结合, 这种两全其美的“花哨式”教学比简单的面具欣赏导入来得更有创意,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演创作的欲望。课改不正是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学吗?教师要用创新的理论和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术体验与活力, 为教学过程和方法、专业技能的讲授做好铺垫。

三、花哨三绝——造气氛

说起“花哨”, 人们总会将其与热闹、繁华归为一体, 然而也有一种沉静的“花哨”。《杯子的设计》一课, 课前导入时, 老师揭开布幔, 布幔后是一个茶床, 此时古琴的声音徐徐响起, 老师开始表演茶道, 茶香弥散, 白烟袅袅, 在如此沉静安宁的气氛里, 老师请学生品茶、品杯, 自然过渡到身形各异的杯子设计这一教学内容。在悠缓的古乐里, 学生的心是沉静的, 他们静静地思考, 轻轻地画, 这种和谐的气氛一直持续着。

美术课不等同于其他课程。视觉的冲击和情景的体验对学生的创作思维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的视觉图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爱上美术课。“花哨”有时是一碗辣子鸡丁, 让学生激情昂扬;有时是一罐汤, 文火烹煮, 让学生反复品味其中的奥秘。只要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体现了美术课自身的各个要素, “花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是教师的智慧结晶。当然, 这一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完善, 而不应对其一票否决。正如邓小平所说:“不管黑猫白猫, 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能达到教学目标, 体现美术双基与美术本体的都是好课。

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手工课上的应用 篇2

手工课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十分有益。综合型手工课是典型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课。它不但体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多种知识、技法的探索,而多媒体的介入能让学生迅速溶入情景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从而提高各项技能,那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课前准备的好帮手。

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也要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材料的能力,让他们在周围的世界中找到用于创作表现的各种肌理的材料进行收集,例如:各种纸张(包括废旧的报纸 挂历纸 画报 广告纸等等)、树叶 、蛋壳、 毛线、废旧的瓶子 、纸箱、瓶盖、 纸盒 、纸杯 、废旧的电线 、铁丝……这些材料经过学生自己去收集,去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懂得材料的再利用再创造,还能培养学生自己爱物惜物的好品质,打开他们的思路。材料搜集好之后,如何把他们变成漂亮的工艺品呢?在我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开放课堂,应用学生走进课堂的方式,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发动学生搜集各种材料的手工制作方法,并带入课堂,教会给大家。集几百人的力量,充实课堂、丰富课堂。而大多数学生搜集作品的途径就是网络,为了让学生看到更直观,我通常会让学生把图片或视频资料一并带来,有老师制作成课件,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对带来的制作有了完整的认识后,就会跟随这个同学一起制作。因为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制作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会根据手上的材料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在原有的基础上制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从而避免手把手教学形成的雷同作业。

二、直观演示 优化教学

在以前手工课中,由于学校还没有多媒体设备,上课时我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我一直让学生运用身边的材料来临摹各种作品,如:上《泥塑》、《剪纸》课,我在教室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结果学生给我上交的作品都是照着教师上课的范画或课本上的样子来完成,交上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什么亮点,缺乏创新,这也让我陷入到了困境中。近几年里,美术课本只能几个班轮流上课用,给老师、学生都带来了麻烦;而且手工课上常用的基本技法:“折”、“剪”、“刻”、“缝”、“染”、“绣”、“镂”、“撕”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基本掌握;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是掌握技法而是要打开他们创作想象的翅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开始尝试着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让他们多看不同形式、材料的作品图片,以直观的形式摆在他们面前,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利用网络看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把他们从不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带到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中来,也解决了美术课本缺少素材的问题,从此学生给我上交的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让我也真正体会到美术课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手工课堂中各种能力得到了发挥,也学到的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并能将问题简单化,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是传授学生授鱼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作用。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理论研究表明每一个智力健全的人都有创新潜力,所有的人生产和生活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需求和经历。相反,过多的模仿,循规蹈矩,不习惯独立思考,喜欢从众,事事听话,过于追求表扬,过分统一要求,过分追求成功率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在教学《蛋壳脸谱》时,则是运用了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上网自己浏览,自主探索学习。我在《蛋壳脸谱》的主页上设计了欣赏、脸谱知识、师生交流、学生讨论等多个环节,学生用鼠标轻轻一按,所想要了解的内容就会展现在自己的面前。看着一张张装饰性很强的脸谱,每张脸谱色彩艳丽的图案,以及不同的造型变化,还有优美的京剧曲段徐徐传来,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时间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对京剧脸谱很快有了认识,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解。随后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怎样把漂亮的脸谱绘制到蛋壳上呢?大家通过交流总结出:1.先清洗蛋壳,使蛋壳表面干净且保持粗糙。2.用铅笔轻轻勾画底稿。3.选择水彩笔或水粉颜料进行上色。4.等颜料干了以后,进行外围装饰。等作品完成后我注意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他们瞪大眼睛,惊奇的欣赏着每一件作品,他们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发出由衷赞叹,并激发了他们关心、热爱我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了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媒体的介入实现了这一目标。

四、总结讲评 提高质量

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果存在着迫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心态,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老师表扬,被同学认可。总结讲评就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在上《粘贴画》时,由于材料的不同,有些作品不能及时的得到展示,就将学生的作品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看看说说,抓住构图、色彩的搭配,材料的特点等来评价作品。由于扩大了可见度,使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电教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迅速性、直观性、感染性和再现性。在导入新课、引导启发、示范指导、创设情境、反馈评价、作业展示等教学环节都有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想象、创新奠定了基础;一些细小、复杂、时间较长示范环节,应用多媒体体不仅可以扩大能见度,还可以节省示范时间。可以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让学生相互学习,及时地组织他们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此提高学生在美术手工课中的收获与感受到的美。所以,在美术手工课中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教师、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体现出手工课对初中学生所起到的作用。

微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上的应用分析 篇3

不等式的证明,在数学分析中经常出现,不等式的种类繁多,解法千变万化,做不等式的题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式的感觉,培养灵活的思维. 不等式的证法很多,其中最重要、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式子变形. 首先,是“恒等”变形,如通分、合并同类项等,也包括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正数或正的式子以及移项等,恒等变形用得很多,必须熟练,不可出错. 其次,但不是次要的,是“不等的”变形,即将某一边增大或减小. 含微积分的不等式的常见证明方法是导数方法,即将欲证不等式中所包含的微积分上限字母换成并( 如果包含的微积分多于一个,则选择其中一个,将其上限字母换成x) ,同时将该不等式中与此相同的字母都换成x,得到一个函数不等式,然后用导数方法证明这个函数不等式成立,由此即证得欲证的不等式.

1. 不等式的类型与证明思路

不等式主要有两大类,即函数不等式与参数不等式( 包括单参数和双参数不等式以定积分不等式) ( 定积分的上、 下限可视为两个参数) ,其证明方法主要有:

( 1) 利用单调性证之; ( 2)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 一般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或极值、最值,或曲线的凹凸性证之. 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主要针对函数不等式,对于参数不等式,可将其中的参数( 如果有多个参数,选择其中之一) 写成变量x,即把参数不等式转化为函数不等式,再利用单调性证之,所以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具有一般性.

已知被积函数连续且单调的积分不等式的解题思路为: ( 1) 构造辅助函数F( x) ( 构造辅助函数的一般方法: 先将所证不等式中的定积分的上限换成x,不等式中相应的字母也换成x,再移项使不等式的一端为零,则另一端的表达式即为所构造的辅助函数) . ( 2) 用单调性判定定理判定F( x) 的单调性. ( 3) 求辅助函数在积分区间某个端点的函数值,从而推出所证不等式.

不等式是变量之间很重要的一种联系,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人们已经做了不少探索,不少文章和专著做了这方面的汇聚和总结工作. 不过对于初步具有微积分知识的学生, 读后难免有“阳春白雪”之感,通过归纳、总结高等数学中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帮助初学者掌握有关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证明不等式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 差值比较与正数的商值比较) 、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替换法、判别式法、反证法、微积法、数学归纳法.

2. 微积分的中值定理

3. 微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辅助函数的应用

不等式与方程的根的命题之证明是学习高等数学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在证明这两个命题过程中,经常会利用下面一些基本知识: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凹凸性的判别法等,在微积分问题中,有较广泛的一类不等式是通过作辅助函数并对其求导来证明的,用此方法证明不等式f( x) ≥g( x) ( a≤ x≤b) 的一般步骤是[15]:

( 1) 作辅助函数F( x) = f( x) - g( x) ; 原不等式等价于证明F( x) 在[a,b]上的最大值大于等于零.

( 2) 求F'( x) ; 确定F'( x) 在所考虑区间上的符号,从而确定F( x) 在所考虑区间上的增减性、极值或最值性.

但若F'( x) 符号直接不能确定时,需求F″( x) ; 若F″( x) 符号还是不能确定时,需再求F( 3)( x) ,…. 所以,对辅助函数可视不等式的特点作适当变更.

例2证明: 当x > 0时,( x2- 1) lnx≥( x - 1)2( 1999年考研题)

分析若令F( x) = ( x2- 1 ) lnx - ( x - 1)2,则需对F( x) 求三阶导数符号才能完全确定,观察不等式知

从而有

4. 结论

浅谈农村信息技术课上的差异教学 篇4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普遍性,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素质、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

农村学生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农村学校计算机配置数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教与学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有所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的学生的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创意不错,能画出比较漂亮的图画,但在完成一些如选定、裁剪等操作时不能得心应手。

第二,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显著。由于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操作课占绝大多数的课时,有些学生家里早就有计算机,经常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些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而约一半的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从前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切从零开始。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不同。虽然大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是有些学生有厌学现象,不用心学习,这样势必会拉开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技术课上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从而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有两种需要,一种情况是完成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单单依靠个体的劳动很难完成或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例如,在教授《初识Powerpoint 2000》时,我就把全班分成3-4人一组来分工制作幻灯片。另一情况是个体之间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从而更好或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收发电子邮件》这课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我就要求学生2-3人一组合作来完成互相发送E-MAIL。而后一种情况之所以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与可能也正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是知识拥有量的不同,也可能是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学生之间没有这种差异,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只是重复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了意义。

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四年级的学生对画图已经非常熟悉了,有的学生则早就学会了遨游因特网,那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由这些“小专家”来担当,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计算机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这会让他们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课变得生动有趣。2.对于一些在计算机领域某一方面确实有潜力,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们,比如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教一些Flash制作,Photoshop设计,专攻所长。这样可以提高部分学生的能力,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发展。

二、巧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应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其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观看完了《剪贴图形》动画,了解了一定的图形的复制、移动的方法之后,我根据四年二班有一对双胞胎的情况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咱们四年二班有一对谭氏兄弟,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画一张兄弟像吧。就这样利用这个班特有的便利条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任务,使这个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任务完成得很好。到了其它班的教学中我又会把任务变成其他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班级的情况。兴趣能让普通变得不平凡。

此外,教师除了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表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将不感兴趣的知识学下去。

三、创设宽松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它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我认为在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更应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增长知识,增进技能。

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我让两三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的学生可根据我布置的课堂任务进行讨论、研究、互相帮助。我还在全班学生中选出几个接受知识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我的“小帮手”,每位“小帮手”负责班上十名学生,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先让他们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解决。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锻炼了“小帮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风气。

“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是存在的,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构建和谐教育、实现教育和谐,教师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好每一位学生。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也正是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应该在承认差异是一种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研究,一定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刘亚军, 杨永战.差异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保定学院学报, 2009.7.

[2]王华轲.成人教育“差异教学”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2008.5.

美术课上的不等式教学 篇5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职中信息技术教师, 总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上信息技术课很积极, 信息技术课对他们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是, 当他们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比较枯燥内容的时候, 就显得缺乏耐心;当他们玩计算机游戏的时候, 就显得很兴奋。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这种自发兴趣得以维持或更加高涨, 让他们有充足的动力, 学有成效呢?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让学生在玩计算机游戏过程中学习的游戏教学法来实现。游戏教学法在日本是很受推崇的, 我国也有应用游戏教学法教学的成功经验。

何谓游戏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 就是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或教师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感同在玩游戏, 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游戏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玩是学生的天性, 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而言, 电脑游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果我们问学生“你用电脑做什么?”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玩游戏!”事实也是, 很多学生是从游戏接触电脑、认识电脑的。那么在教学中, 我们何不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 顺水推舟, 寓教于乐。利用网上丰富的小游戏资源, 让学生来练习相关操作, 习得相关知识?

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 把游戏引进课堂, 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做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有选择、有目的地玩一些益智小游戏, 学生们不仅能欣赏到游戏漂亮的画面, 还能锻炼反应能力、手脑配合的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也同时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发展。

在课堂上玩游戏, 学生需要遵守纪律, 这给学生一种暗示, 玩游戏是要遵守规则的, 是有限制的。一开始, 学生们会非常兴奋, 经过几次后, 再上这样的课, 就少了些躁动不安, 学生们开始主动探索游戏规则、互相交流操作技巧。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从心里消除了对游戏的神秘感, 并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电脑游戏。

二、游戏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设计与实施

要在信息技术课中引入游戏式教学法, 就必须充分的分析游戏类型和教学法, 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游戏式教学法:导学式游戏教学法、技能操作式游戏教学法、竞赛式游戏教学法和探究式游戏教学法。

1. 导学式游戏教学法:游戏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式游戏教学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游戏中开始, 或通过游戏来引导学生, 让他们通过游戏, 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进而在无形中学习知识, 或者因为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 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教师把一个游戏的文件隐藏在教师机, 让学生查找, 谁找到之后就可以玩。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层层查找, 包括“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网上邻居”等。

通过在指定的课题中充分的利用游戏, 植入我们所要教学的知识,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2. 竞赛式游戏化教学法:游戏竞赛, 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深受许多游戏爱好者喜欢的“星际争霸”, 青少年爱玩的“CS”, 不但讲究鼠标和键盘的操作熟练度, 当在进行团队作战的时候, 要取得竞赛的胜利, 就要充分体现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 配合情况, 毕竟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星际争霸”“CS”固然强调技能操作和协作能力, 但我们是在上信息技术课, 是在进行教育教学, 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这种游戏。但是通过模仿, 我们可以将竞赛式游戏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让学生在竞赛的游戏中, 完成指定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技能操作式游戏教学法中提到“信息的基本特征”的教学, 既然是以小组的形式存在, 小组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评比, 哪个小组的完成速度更快, 效果更好,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竞赛机制。

比如, Flash动画设计, 通过分组竞赛, 组员分配任务:角色设计, 剧情设计, 场景设计。需要同组合作, 组与组比赛, 通过这些竞赛类的游戏, 或竞赛模式的教学,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他们的竞争意识。

3. 技能操作式游戏教学法:游戏练习,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包括认识各种类型的软件界面, 熟悉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等。每种软件的界面千变万化, 但是组成界面的各种“界面元素”却是完全一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 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 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序。学完新知识之后, 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这时再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练习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消除知识中的疑点、难点, 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还能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

如指法学习是非常枯燥的, 教师讲解了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 学生就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悉指法。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累, 而且很不愿意练习。在教学中若采取游戏练习的方法, 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打字速度快, 让学生们在忘情地玩“警察抓小偷”“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 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退格键等的作用与使用, 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 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 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再如, 在Flash的学习中, 可以提供多种有趣的Flash小游戏作典范, 让学生综合运用形变动画、运动动画、遮罩层动画、Action Script等知识自主创造Flash小游戏。有趣的游戏设计、风格各异的效果、成功的体验, 游戏与练习的结合, 使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Flash的各种操作技巧。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可以收集、设计一些益智性游戏软件, 如打字测试、过关练习、考眼力、考记忆力等,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回忆旧知识, 积累操作经验, 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

4. 探究式游戏教学法:通过探究, 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富翁”, 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中, 设计并使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式教学法, 就能让学生既玩得开心, 又巩固学科知识, 还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甚至能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通过思考, 从多方途径获取知识, 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 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自学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 在中职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或设计游戏软件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利用游戏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 学以致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知识竞赛;通过游戏, 教师能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 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三、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合理分配游戏时间

教师在利用游戏教学时, 要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 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游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比如指法的训练可能游戏在整个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就要高一些, 因为通过长时间游戏式的训练, 才能熟练掌握。

2. 科学选择游戏程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掌握所学知识的游戏, 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比如, 我在上指法课时, 就有针对性地选择《金山打字通》的“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游戏, 让他们在这种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练指法。因此, 要根据课堂的内容选择游戏, 盲目无目的地随便找游戏, 不但对学生掌握知识不利, 反而误人子弟, 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初衷。

3. 合理使用游戏式教学法, 注意结合其它教学法

游戏式教学, 从根本上来说, 最终还是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游戏式教学法, 只是一种手段, 一种寓教于乐的手法, 如果我们只是纯粹的使用游戏, 难免要分散学生注意力, 甚至转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使用游戏式教学法时, 还应该结合其它有效的教学法, 充分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题的教学设计, 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4. 准确把握游戏尺度

过犹不及, 更不能舍本求未, 不能以玩代教, 因玩误教。游戏如果不能被学生正确使用, 其负面效应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游戏的尺度, 不能过度依赖于游戏, 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知识, 而不是单纯地玩游戏。课堂之余, 也要引导学生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 有节制地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有一点必须明确, 游戏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手段, 目的是要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 游戏不能毫无节制, 分寸很重要。

5. 注重游戏教学法中德育的渗透

游戏教学法之所以不等同于游戏, 因为它是一种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的成败, 关键在于教师在游戏教学法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提炼游戏软件与游戏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教育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才能实现“玩中寓教、玩中育人”的目标。

四、结语

“游戏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合作、创新能力等各种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它作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极力地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日超.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教育, 2005, (11) .

[2]张李.给游戏“平反”——谈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J].信息技术教育, 2003, (03) .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外贸软件实训论文下一篇:宽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