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的德育渗透(共12篇)
美术课上的德育渗透 篇1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求知欲极强。但同时, 他们又处于一个向往自由空间、叛逆心极强的年龄段, 对一切束缚和说教充满反感和抗拒。因此对这一特殊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尤为重要。
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压力较小而兴趣较大的一门学科, 如果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 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 是切实可行的, 比枯燥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强调人人参与活动, 人人健康发展。“在各种素质中,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要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 空洞的说教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 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优化教学, 在乐中施教、在教中寓乐,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要思想。
一、营造情感氛围, 优化导入艺术
成功的导语是美好的开端, 美而生赞生疑,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 就可以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 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 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静物写生》中, 绘画构图常识是其重难点。由于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掌握,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狠下功夫,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想办法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导入艺术的。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图片, 然后引导:这是同学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感想是什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并七嘴八舌地发言, 有的说应以五壮士为榜样, 刻苦学习, 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有的……教师便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思考:画家是怎样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场面布置在画面中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形式?若改成其它的形式可以吗?为什么?于是, 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会?迅速发现其构图形式像座山, 即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更有向上冲引的角, 具有永远向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蕴含着中国革命必胜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构图在这幅画面中的准确运用, 突出重点, 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探究知识重点, 美化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差异, 满足不同的需要, 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注重课内外结合, 运用故事、典故以及名人名画引入新课。为了知识重点的探究, 教学环境的美化, 除运用常规教学法以外, 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轻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这副画时, 不仅要从构图、色彩、神态及其蕴含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 更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 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 教师参与其中, 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念, 然后提出设问:一个不勤奋的人能像邓景润那样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世界著名画家,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 如果不坚持画鸡蛋, 勤学苦练基本功, 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 从国内到国外, 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
讨论中, 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 接纳他人的观点, 形成既充满了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 乱中有序”的状态, 既不要过分放任, 也不过分严肃, 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三、激励知识创新, 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创新取向和创新目标意识,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
(一) 在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创新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以七年级下册的《面具》为例, 通过教师的指导欣赏, 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 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 教师还要准备一些国外脸谱艺术材料来进行对比观察, 以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八年级上册《电脑美术设计与欣赏》和《策划艺术》、《生活与设计》等造型工艺课中, 教师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相结合, 撞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加强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 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 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 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 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 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 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 中国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 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此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三) 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 启发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在老师的带领下, 让学生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锻炼, 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内在美和外在美, 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明确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 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境, 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 使学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人格得以完美。
美术课上的德育渗透 篇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美术课上提高学生素质渗透德育 篇3
一、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会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
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的熏陶,主要有剪纸、篆刻、泥塑、国画等。为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诱导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懂得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学习它,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艺术遗产。
二、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来了解我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进入世界桥梁的前列。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这些都是我國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这样我们同学既能领略到祖国的建筑艺术,又能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目的。
三、在小结中渗透德育
教师习惯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最后的小结中,总结发言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收获》,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增予我们的硕果,尊重农民的劳动,不要浪费;《服饰》一课的最后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化生活;《色彩》一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保持环境卫生、爱护环境的德育等。这些德育渗透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渗透的比较自然,但总结式发言形式古板,教师对教学的设计缺乏新意,让人感觉印象不深,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够明显。
高中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4
一、鼓励学生表露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学生是美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胆地表达所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内驱动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这些成分造成了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评价难以统一。对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表象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的思想情感表达应该与作品的表现主题相一致;(2)允许学生有独到见解和主张,鼓励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认识;(3)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即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基础上增强信心。
二、精心备课,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德育意识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还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收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引导学生发掘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欣赏教学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学生环绕这些进行被动学习,看图片,听解释,记特点,这是局限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而现代教学欣赏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充分体现出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学生的知识不能局限在教科书与教师单一的、偏向的传达之中。信息技术能为艺术欣赏教学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提供多种形式的评价意见。美术欣赏的重点从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己检索、获取、选择、阅读信息,对艺术作品做出自我的判断评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要求方法与途径,营造气氛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通过过程性的学习,掌握处理艺术信息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构建自我艺术认知体系,并解决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信息过剩、价值判断混乱等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结构化。应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改变“图片+讲解”的授业的方式,创设新颖的教学欣赏情境。动态的图片与相关资料的链接,资料及影片的欣赏与问题思考的链接,网络检索与教材的链接等,都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的视听领域。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小课堂”拓展成广阔无限的大课堂。在课内运用信息技术,肯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视感效应,优化课堂学习进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交往。
四、正确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途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学生作业是学习成效最快而直接的反应途径,是教学有效性的外在体现,也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诊断依据。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根据学情,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考虑学生的“双基”,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作业动机,使学生所习得的美术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要鼓励学生多种渠道地收集生活中的美术问题,运用所学知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逐步养成从生活中认识美、感受美的习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除当堂展示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壁报、展示宣传栏、教室外走廊及举办作品展方式进行。当然,展览学生的美术作品,不等于就展示了他们的全部学习成果。
五、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李泽厚先生认为:具有宗教特征的这种“伟大人格的建树及各种道德行为的可能,并不是凭一时的勇敢、情绪、意气,而是从小处做起的长期锤炼的成果。真正崇敬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集体是人类成长的园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目前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有的只知被爱,不知去爱。我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有意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知道我们生活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都是集体,集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样,在良好集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团结协作意识、个性和特长才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对我们从事的活动有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现代高中学生的兴趣大多集中并偏向于媒体音乐、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高中美术课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接纳艺术作品的载体,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与美术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一年级美术德育渗透教案 篇5
王健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心学校的新同学,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为新同学画一幅肖像。
3、通过绘画,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发现、联想、表现所想。
2、如何表现同学的特征。
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同学,注意从小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互相观察,并能对同学的外貌特征进行简单描述。
2、教师准备几幅供学生欣赏用的。不同风格的名家肖像画。
3、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出示范画--美术老师自己的画像
师:请同学们说出这是谁,你知道是谁画的吗?
师:像吗?为什么?说出教师的特征。(从年龄、头型、脸型、发型、五官)
师:老师用画自己的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小朋友认识。小朋友想不想把你的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和老师呢?
2、发展阶段:
师:同学们想怎样把你的新朋友介绍给小朋友?
生:画画,告诉姓名、喜欢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书上小朋友是如何介绍新朋友?
生:用名字、画像。
师:小朋友动脑筋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介绍自己吗?
生:英文名字、属性、喜欢的事、身体特征
师:你们想的真好,又有特别、独特的见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同学的自我介绍,小朋友想不想认识他们。
师:出示画片资料:①各类同学的自画像②名人的自画像③以名字、人的特征表现自己④喜爱的事。师:同学们观察录像,你准备怎样介绍你的新朋
友(探究学习怎样画出来)
生:观察同学的长相,也可以姓名的联想。
师:分小组,同桌说出自朋友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1、欣赏名家肖像画。
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36-02
收稿日期:2015-02-01
作者简介:高润生(1968-),男,台山市联合职业技术学校美术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广东 台山 /529200)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们认识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它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美育具有培养和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职能,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的作用;而美术学科因其本质特性,它与德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范畴出发,致力于研究美术教学与德育之间的渗透发展是我们美术教师的责任。美育与德育有其共性,两者都作用于人的心灵,着重人性、人格的修养,美育通过对人的情感陶冶和审美的修养,促使人的意志行为的优化和伦理道德的养成。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渗透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因融入德育而使人心灵充实,德育因承载于美术教育之中而深入人心。
一、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美术教材处处蕴藏思想教育内容,有着丰富的思想营养,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入手,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抓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因素,把蕴含在美术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
在美术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讲历史上的一些名家故事,如《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世界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不厌其烦地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最后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通过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要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美好的东西往往要经过艰辛的磨砺才会显现出更持久、更夺目的光芒,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
美术教材中许多民间艺术作品,如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是美术中的“中国风”。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学生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虽然有些作品(如剪纸等)属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之目的和爱国教育之效果。
二、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模式已经成为了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分工合作,能够锻炼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对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形成相互促进、互助启发、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例如,教师在开展图案课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内容,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使得他们丧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但倘若不开展理论教学,学生又难以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课题教学活动,笔者就经常使用小组竞赛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讲解。
小组竞赛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收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三、通过作业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创作意念
美术课的作业也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非常注重发挥作品的教育功能。例如,可以定期以“校园多美好”、“家乡的老房子”、“我们的将来”等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构思,设计出他们理想中的校园、家乡的老房子和对将来的愿景,这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校园与家乡的情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以“校园多美好”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中,学生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出来,从多角度表现出校园的美。例如,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校园两侧的装饰墙画,有的表现出了观看自己作品展的场景。这些学生创作的作品,表现出的生动、自然画面,令人刮目相看。
四、通过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增强德育渗透的直观性
教师之所以成为“人师”,是因为其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美术教师由于其专业特性,在校园中充当美的使者角色,往往会成为校园中的“明星”,在个人行为修养上更应成为学生的典范。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不仅应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礼仪修养,这些都是美术教师职业特征的典型体现,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方面,笔者坚持做到,一是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穿着,在学生面前尽量保持端庄、大方、文雅、礼貌的形象,以优雅的形象和艺术的气质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二是能够在言行举止上做到礼貌、谦让,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换,尽量多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针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采用积极善意的方法引导,以意见或建议的方式进行指导。如在美术创作中如何着色,我就常用“试试用这种颜色是否更好”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四是在与学生相处时以诚相待,做到不说假话、空话。多关心学生的成长,不仅做他们学习上的老师,同时要做他们生活上的老师。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人生“自我形象设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担当起德育教育重任,引导学生在道德上受到正面影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
美术欣赏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7
一、从作品意蕴入手, 打开心智的窗门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比重相对来说比前几年有增加, 这为掺透德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时, 我给他们讲这幅画的故事, 耶稣被他的一位门徒犹大出卖。这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的最后一次晚餐。晚餐时耶稣语气平静, 神态安详地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到底谁是可恶的、卑鄙的犹大呢?画家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节来揭示的, 同学们认真找一找。顿时, 教室里议论纷纷。“老师, 我找到了, 我发现了, 是不是那个手里紧捏着钱袋、面色不安的小人, 是吗?老师!”没想到同学们的反应, 这么强烈, 个个非常气愤。“那么他为什么要出卖自己的老师呢?”我再问。“还不是为了金钱。”同学们一致出现了不屑的神情。看着同学们群情激愤, 我趁机引导他们做人要有正气, 特别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如何把握好自己, 不被物质所诱惑。当我开玩笑地问你们会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老师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坚定地回答”不可能!“整个教室里涤荡着一股不可侵犯的正义之气。
二、析画家成才之路, 汲取勇于进取之真谛
眼下有不少青少年娇生惯养,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 针对这种现象, 在教学中, 除了给予适当批评, 重在引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画家的不平凡的成长之路给学生以启迪。在欣赏《文艺复兴雕塑》这一课时, 隆重介绍了米开朗基罗, 这位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天才巨匠, 一个人就可以代表那个时期的雕塑, 另外,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建筑家和抒情诗人。米开朗基罗37岁那年, 为画西斯廷壁画劳累得像个老头。他把自己封闭在教堂之内, 从脚手架设计到内容安排, 从构图草创到色影实施, 全由他自己完成。米开朗基罗一个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 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 画了4年零5个月, 给世人留下了空前之作《创世纪》。由于长期仰视, 他头和眼长久不能低下, 连读信都要举过头顶。而对于生活他从不讲究, 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 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睡觉时衣服、靴子都不脱。而对于工作却事必躬亲, 修建宫邸、教堂……样样自己动手。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 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 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断石工人;他要独自干完一切:建造官邸、教堂, 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
同学们边欣赏画边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在同学们眼里看到了两个字, 就是——震撼, 听完老师讲述后同学们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从米开朗基罗身上看到什么呢?这时, 老师已经不需要空洞的说教了。同学们已经完全为大师倾倒, 折服。敬佩得五体投地。对于米开朗基罗执着的追求方式、持之以恒的处事方法、细心钻研的生活习惯叹为观止;异常佩服他狂热的工作精神, 对事业的执着, 让学生们觉得好惭愧并表态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学习发扬这种精神。
三、以习作为平台, 折射团队合作之精神
除了美育, 美术课还有其它很多品德精神可教育, 如相互合作精神, 互相帮助精神的教育。例如, 通过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我们很多作业都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首先要分工, 分工这一步就要大家利用各人特点来分工, 这里就体现了互相肯定, 互相欣赏的成分。只有互相肯定每个人的特长, 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最好的分工, 由此团体精神得到培养。我在七年级《重复构成的这一课》中就深刻体会到这一点。重复构成需要很多基本形, 先画, 再剪, 然后组合, 拼贴。组合好的图案老师马上用相机拍下来, 然后再进行下一组组合。看哪一小组分工配合得最好。呈现的作品最多。作业开始后, 同学们很快分好任务, 画画好的负责画, 手巧的负责剪, 学生从最初的急乱忙到最后的有条不紊, 配合愈来愈好。拼贴的时候最精彩了, 各小组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 搅尽脑汁, 不时传出“老师, 我们又有新作品了, 快来拍呀!”, 各小组都是精彩纷呈。作品完成后, 直接用多媒体进行呈现。评价这一环节就是对团体精神是否好的一个体现。师生的共同评价的是对小组团体合作的考验。所以在共同评价中学生都会认真倾听, 或认同或否定, 一旦哪个组的作品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高兴的将不是个人, 而是小组所有成员, 团体的自豪感由此而形成, 多么可贵的团体精神啊!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8
体现在美术实践和美术欣赏中的美术教育是一个情感与操守相结合的过程。美术实践和美术欣赏是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有社会化特征的, 其实质是重视美术教育中的情感要素和情感功能。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当人完全地沉浸在由活的形象引起的享受里, 艺术就使人由自我状态向道德状态迈出了第一步, 为人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铺了必要的路基。这种借助于艺术形象, 进行情感升华达到高尚境界的过程, 就是我要阐述的观念, 即在美术教育操作过程中渗透德育, 使两者齐头并进, 兼收并举。
一、从欣赏入手,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民族自豪感
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也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过程。例如, 通过欣赏我国由原始社会到历朝历代的陶器、瓷器、青铜等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艺术品, 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优秀的文化, 从而不断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国古代雕塑》时, 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 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佛教造像、陵墓雕塑这两大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艺术、秦始皇兵马俑等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又如在《宫殿》一课中, 通过了解宫殿的作用、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 进而分析故宫的建筑成就, 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精美建筑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还是一部石刻的“史书”。此外,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赏故宫的建筑群, 使其认识到, 故宫作为中国曾经的帝王宫殿, 是我国民族尊严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知识、技能、情感、智慧的凝结, 一种发自肺腑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二、美术作品是实施德育的好教材
美术作品是丰富的, 它所作用的范围是宽广的, 作品的内容可以作用德育的内容, 作品的性质可作用德育的性质, 因此美术教育对德育各要素都起着重要作用, 是实施德育的良好手段。
学生美术作品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想法, 或许有些稚嫩、天真, 但德育的培养正是从这最初的一步树立起来的。学生美术作品并不需要高深的美术技法、技巧, 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可塑性, 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容。我们经常能从一幅幅美术作品中看到德育的闪光点。如张中南同学创作的《地球理发师》, 生动地抨击了为了金钱而破坏地球环境的人, 画面形象诙谐有趣, 作者对破坏绿化的人的憎恶之情跃然画上, 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珍惜正是这幅画的动人之处。老师适时地表扬了张中南, 并鼓励他以后画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主题性的绘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契机, 如以“申奥”为主题,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集体画的机会,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 德育应随时、随机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 需要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而后进行创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过一次深刻的体会。
一次上美术课, 内容是让学生每人完成一张想象画———《房屋》。有位调皮捣蛋、学习又不好的男生, 难得在我不停地启发下举起了手, 我很是意外, 就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要设计一所很漂亮、很大的彩色房子, 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我问:“给谁住呢?”他说:“给街上那些弱智的大人们去住。”大家听了, 都十分不理解。
那位学生又说:“我经常看到那些痴呆的大人们在街上乱转, 没人管他们, 他们没有地方住, 住在马路上, 应该盖所大房子给他们, 让他们也能开心地生活。”一个极其普通的并不优秀的学生, 在这一刻, 他的身上闪着一道耀眼的光芒, 我随之为他鼓掌, 全班同学都向他投以敬佩的目光。后来我请他把自己的梦想画成一幅美丽的画, 给我看一看, 于是那一节课我收到了一份并不漂亮, 但很有意义的绘画作业。
美术教学是德育重要的实施途径, 美术教学和德育都是在思想上教育学生追求美。因此, 美术教学和德育是可以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的。美术教学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 要改变原有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不断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让美术课成为德育的“活的教科书”, 使德育成为具有丰富材料的、吸引力的“魔方”, 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的目的。
摘要:美术教学本身是实施美育的具体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 应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和情境氛围的营造, 及时机智地进行德育的渗透。“润物细无声”使美术教学在教授技能技法的基础上, 更注重人的培养, 真正做到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理念, 从欣赏入手, 关注学生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教育, 希望以美育教育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美术教育则是美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 美好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以积极良好的思想影响。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寓美育于各种德育活动之中, 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 美术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 而且要陶冶学生情操, 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 提高道德修养,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 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把握课堂灵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对于中专生来说, 文化视野迅速扩展, 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而且能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 提高道德修养。在上美术课的时候, 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外, 还要开动脑筋,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上好美术课。例如制作课件来调动学生情绪, 在课件中试着播放不同感觉的音乐,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来欣赏美术作品, 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主题, 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知识, 又慢慢体会不同作品的内涵, 明白美术是可以充分传递人的情感的, 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所传达的美。
2. 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 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进行斗争。在她一生的创作中, 始终以特有的激情, 努力表现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英勇斗争, 如铜板组画《农民战争》, 这些作品曾对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作用。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可塑性很大, 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和事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德育渗透
学校的美术教育不是专门为了培养美术家的, 而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提高他们审美情趣和给学生的艺术美、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熏陶。在美术课业中, 绘画课业占了最大比例, 其次是工艺课业。那么在两大课业的教学中, 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
1. 积极发掘和合理渗透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美术也是一种情感性、思想性较强的艺术,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绘画是美术课的主调, 在绘画教学中要着重做到精讲多练, 除了课本要求要做到的思想教育之外, 也可以积极发掘和合理渗透思想教育。比如写生课, 就是培养学生的写实功夫和训练造型能力。教育学生实事求是, 观察生活, 根据观察所得而描绘,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和观察分析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以达到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
2. 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操作中。
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实践操作性较大的课业。一点碎布, 几张彩色纸, 一张旧挂历, 一个塑料瓶, 通过精心设计, 巧手制作, 便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 变废为美, 既可废物利用, 又可净化、美化空气、空间, 一举两得, 而且可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教育。
三、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实质在于实践, 积极开展多种美术课外教育教学活动, 把美育和德育、德育与活动熏陶相结合,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 参观各种展览、野游等。比如春游活动之前给学生强调观察和到大自然捕捉春天的迹象。学生在游览、玩耍时就能够除了饱览山川的秀丽外, 还注意了解体会大自然的美。通过活动, 启发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高学生对治理河山、保护环境的认识,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绘画创作, 抒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纯真感情。再比如通过让学生参加升旗活动, 观察升旗仪式, 结合图片、电影、电视中升国旗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联想, 畅谈讨论, 当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奖后, 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我国科学家登上南极最高峰后, 升起了五星红旗;我国宇航员登上外星时, 把五星红旗插到外星上……通过创作, 学生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并把自己和祖国连在一起, 努力成才, 为祖国争光。
在美术教学中, 要加强德育渗透, 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意志,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成长中全面发展。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 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 学生才能提高道德修养,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学美术欣赏课的德育渗透 篇10
在“美术星空”这个欣赏课中, 可结合中外的历史来学习。中国古代雕塑历史悠久, 有独特成就, 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唐的陶俑和纪念性雕塑、反映古代人民理想和幻想的佛教雕塑, 外国古代雕塑中的古埃及、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的突出艺术成就, 这些对于美术与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的知识都是横向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些优秀的艺术杰作, 让人有美的感受和情的感染, 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从中去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
在“传统纹样”、“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两课中让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 既能领略它的古朴之美又惊叹于它日新月异的神奇变化, 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无穷生命力。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 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热爱祖国的情感。
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校都普及开来, 这对于美术老师上好欣赏课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通过网络收集到丰富的资料, 还可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边放映边讲述。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多姿多彩的图片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效果, 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是有很大帮助的, 而且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德育教育,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文学性的语言表述, 介绍给学生一些古今中外他们既感陌生又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 他们一定会很有兴趣去了解。例如, 立体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印象派的凡?高的《向日葵》;野兽派的马蒂斯的《舞蹈》;抽象派蒙德里安的《红黄蓝和灰的构图》等各流派风格各异的造型语言的名作。让学生理解理效果运用出来的美感效果, 挖掘出他们的想象潜能, 开拓思想的延展, 通过提高欣赏的能力, 达到能将自己的情感自觉地流露到绘画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去, 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 培养出感受美的直觉, 并在这些作品中去发现“真、善、美”。真:即艺术的真实性, 指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 最好的艺术来自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反应。善:无私奉献、皈依真理, 公而无私, 感受善和给予善, 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大师们的作品都是基于这一精神。美:美代表形式, 因为真和善, 如果不通过美的形式展现出来, 人就不能有所进步, 有所超越。追求美就是追求发展。追求美会给作品中找到真善美, 感受到真善美, 使真善美成为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灵产生“善”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在美术欣赏课上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 以此引导学生学习美育知识, 拓宽艺术视野。在审美过程中道德与艺术相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吻合, 培养明确的审美标准, 树立审美理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拓宽知识视野,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使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 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 努力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在欣赏课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之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精神的深入挖掘, 在挖掘过程中, 提示其内容, 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审美教育, 使学生增长了辨别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一、课堂情境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一堂美术课可以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而这些情境正是学生创造灵感的源泉。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让他们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二、课堂欣赏中有机渗透德育
我认真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德育要求放在同一目标上进行有机渗透,并在这过程中选择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有的放矢,做到“渗透”而不是附加。欣赏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作品时,先将艺术家的简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再让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内容感受理解他的思想境界。如气势磅礴的山水写意,抒发了艺术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艺术家通过栩栩如生的花鸟写实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等等。这些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艺术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抓住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
美术教育也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如在欣赏《北京圆明园遗迹》,我先给学生介绍圆明园的背景,然后给学生讲圆明园的故事,再放幻灯片进行欣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同学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好好学习。”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情感,较好地完成了德育
的渗透。
四、技能训练中无声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通过集体创作,让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使他们学会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五、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也充分发挥了美术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如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学校组织的一些教育活动,让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这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亲人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全方位的德育渗透,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陶冶情趣、启迪心灵。
浅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2
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欣赏课的教学, 是要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去感受美、体验美, 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多采用欣赏法、谈话法、设问法, 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渗透德育教育, 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是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作品, 并进行比赛,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相互合作的意识。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主动地渗透德育
教师备课时要求认真钻研美术教材, 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 拓展德育的知识面, 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时, 应该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个性、特性能力外, 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 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探讨交流, 欣赏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的形式、学生生动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 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资源环境的深刻理解。同时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象征性, 描绘性的图片、诗句, 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爱国意识。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 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 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每学期都要搞一到二次集体创作, 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创作作品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有中国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剪纸等。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 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 在挖掘过程中, 提示其内容, 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审美教育, 使学生增长了辨别美丑的能力。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中, 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 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 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 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来了解我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 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 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这样我们同学既能领略到祖国的建筑艺术, 又能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 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目的。
五、在美术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以轻松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实践中渗透德育, 使初中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 我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小卡片送给老师、父母, 既深化了主题活动, 使学生知道了老师、父母的辛苦、辛劳, 学会感恩, 又使老师和父母们感到了孩子们的爱和成长, 从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美术课上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美术课中渗透德育论文11-09
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08-26
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08-25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10-04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11-02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08
美术课上的不等式教学06-19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09-24
美术课上的一件事作文400字11-03
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