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制度(共12篇)
国家信用制度 篇1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国家信用制度在金融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国家信用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区域金融管理中的作用, 提出建立健全国家信用制度的建议, 以期对国家信用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家信用制度,区域金融管理
律而放弃道德建设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将会使国家的治理成本十分的高昂。因此, 在坚持以法律环境为基础的国家信用制度建设的同时, 还应积极的讲道德建设纳入制度范畴, 结合我国区域金融管理的实际状况, 构建利于国家信用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 推广诚信文化教育, 塑造信用道德环境。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是维系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基础。对政府来讲, 作为社会的主权者, 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保护人民安全等政治、经济责任, 因此, 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对于促进国家信用制度在区域金融管理运行中的作用具有现实的意义;其次, 加强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以增强国家信用制度在金融管理中运行的硬性约束力。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处理教育手段外, 还应将诚信道德建设变成一种可操作的制度, 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道德执法监督机制, 制定有关诚信道德行为的准则, 增强社会环境建设的硬性约束力, 以对那些违规、违纪的管理者施以惩戒, 共同发挥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互补性作用。
(三) 建立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是确保国家信用制度在区域金融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 宏观经环境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理顺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改革财政收支体制。一方面提高财政, 尤其是地方区域财政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合理规定地方及中央之间的财政支出范围, 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 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其次,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积极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从制度上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的行为, 预防地方财政向中央转嫁风险。最后, 建立与完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 为国家信用制度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主体是信用服务体系, 也是国家信用制度得以在区域金融管理中顺利运行的保障。
四、结语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 各项经济制度、政策等逐渐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各项经济如金融业、服务业等的基础指标相当的脆弱, 国家经济安全系数走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 地方政府在面临可能遭受的财政赤字时, 极有可能利用通货膨胀来降低债务规模, 从而引发主权风险, 从而引发主权风险去。国家金融管理的最终承担者是中央政府, 但是, 一旦政府也承担不起金融管理所带来的风险时, 也就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区域金融管理、防范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向主权风险转嫁的重要作用。因此, 建立健全国家信用制度, 对实现区域金融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信用制度
(一) 内涵
作为金融风险的一种,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古老的风险的一种。近些年来, 由潜在的金融风险积累而爆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频频发生, 由国家信用风险而引起的金融危机如何进行防范也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逐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关注国家信用制度对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信用制度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一国的国家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信用制度形式与其他信用制度形式之间的关系;狭义上指国家信用制度内部的组织管理。国家信用制度, 是一种约束政府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国家运用信用的手段筹集资金、供应资金等有关信用活动的总和;作为一种制度形式, 国家信用制度是关于国家委托政府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由国家负债方式筹集资金所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是对政府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与保证。
(二) 国家信用制度的理论基础——风险理论
信用总是伴随着风险存在。通常意义上讲, 风险是指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给行为主体带来损失或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风险的研究是与保险市场的发展相伴随的, 其研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当时, 风险主要指天灾、海难等。到了现代社会, 风险的含义因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变得日益丰富。综观主流经济学对风险理论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产出的不确定性及价格的不确定性两类不确定性的考察。任何风险都是由一定的主体来承担, 国家信用的主体是国家。在现代社会, 政府具有双重的主体身份:既是一个公共主体, 还是一个经济主体。作为公共主体, 政府的信用风险与政府的职能及财政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最为经济主体, 国家信用制度风险是指政府在既定的预算框架下执行预算过程所产生的风险。
二、国家信用制度在区域金融管理中的作用
国家信用制度的构建对于防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间由于信用扩张而引发的主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信用制度对区域金融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有效预防地方政府风险向中央政府的转嫁
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我国, 低一级政府债务的实质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债务。一旦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上级政府就会对其施以援手, 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造成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必定是中央政府。这种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政府信用的扩张, 为了追求政绩, 地方政府在进行金融管理时, 常常会无视信用扩张可能带来的管理风险。因此, 地方政府融资所带来的风险极有可能转嫁给中央政府。为了有效预防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向中央政府的转嫁, 构建国家信用制度十分必要。
(二) 有效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由于种种原因, 较低一级的政府承担了较多的财政负担, 地方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财政赤字, 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显得尤为严重。西部地区存在由于经济落后, 地方财政的收入难以维持必须的财政支出, 因此地方政府为维持必须的财政支出就必须积极地进行资金的融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不具备发行公债的权力, 再加上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混乱, 结果导致债务的规模不断的攀升,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不断加大。构建国家信用制度, 通过调整资产之间的不同组合, 来达到健全风险机制的目的, 从而不断促使地方政府信用的扩张, 进而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三、建立健全国家信用制度的建议
建立健全国家信用制度对于有效防范主权风险, 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区域金融管理的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如何建立健全国家信用制度, 应积极地从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一) 建立与国家信用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
从总体上看, 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比, 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显得有些滞后。落后的法律环境对国家信用制度的运行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在信用的立法、执法及司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建立与国家信用制度相配套法律环境, 首先, 要建立有关监督政府信用行为的法律体系。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财政部门的法律法规的文件, 如《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暂行办法》、《财政检查工作规则》等, 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有关政府信用行为监督的法律环境, 因此, 为有效的预防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时可能带来风险, 制定更高层次、内容全面的法律势在必行;其次, 加快私有产权立法, 积极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由于我国的产权界定模糊, 国家信用制度承担了过多的信用制度主体的产权风险。因此, 尽快实现产权的真正界定, 保证国家信用制度的顺利实行是十分重要的。
(二) 创建利于国家信用制度在区域金融管理中运行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 也是法制经济。但是如果单纯的依靠法
参考文献
[1]、张翼. 我国地方金融管理的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J]. 海南金融, 2009, (11) .
[2]、李海平, 蒋欢. 地方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01) .
[3]、张晔明. 对现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几点思考[J]. 银行家, 2010, (04) .
[4]、贺海峰. 2010地方政府创新趋势[J]. 决策, 2010, (01) .
[5]、彭红利. 构建地方融资平台“阳光融资”机制[J]. 浙江金融, 2010, (03)
[6]、冯静生. 对健康运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 (02) .
[7]、张志华, 周娅, 尹李峰, 刘谊, 闫晓茗, 陈志洁.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2) .
国家信用制度 篇2
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最近,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送审稿)》(下文简称《纲要》)已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通过。《纲要》提出,下一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按照“一套组织体系、两个顶层设计、三大关键举措、四大重点领域、五大推进载体”全面展开。其中四大重点领域是指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表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围绕上述四大领域展开,多措并举,稳步推进,这样就在信用体系建设最具指导性的文件中确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将纷繁复杂、涉及面广的信用建设归纳到四大基本类别中。”他表示,最近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等改革快步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列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间表,以期相关的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据了解,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分解为三个阶段完成,即2014年6月前、2015年和2017年,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与配合的中央部委,权责清晰。其中,2014年6月底前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推动部署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制度建设的方案;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代码制度的方案;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2015年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下列项目: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出台并实施政务诚信制度;出台并实施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出台并实施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2017年要完成的任务是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中央政府列出的时间表更多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举措,其行动意味鲜明,先从信用信息这一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入手,沿用了先寻求方案,进而建立并实施制度,最终达成目的的自然顺序。”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根据《纲要》规定的时间表,2014年将迎来第一阶段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首次大考。据透露,2014年6月底前,应该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方案,并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部署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王磊表示,上述任务如期完成的话,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将会将有唯一的信用代码,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也将具备可行基础,当前信用信息种类多、发布广、整合难、处理繁的局面将会得到有效化解。这样,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初具雏形,信用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将实现联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驶上快车道。
记者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到,在了解了《纲要》的基本内容后,部分地方政府反应迅速,启动了地方版的信用规划编制工作,在基本框架上沿用了《纲要》的模式,实现了与国家层面的对接。目前,广东、江苏、贵州等省都编制了截至2020年的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信用评级是国家金融安全之钥 篇3
以中国第一家專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为标志,中国信用评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信用评估公司属于试加性金融机构。当时的评级机构主要是各省人民银行系统的内部评级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调整,上述评级机构逐渐与所属系统分离,开始独立运营。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几十家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的功能是评判债务人偿还能力和揭示其违约风险。正因为如此,评级与公开债券市场成为孪生兄弟。通常观念认为,债券买卖判断风险的依据是信用评级,而股票交易则要靠投资人对多种信息的分析。因此,信用评级信息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显然超过股票市场。
如今,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上述观念应该发生变化。
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2537家,上市公司的资产和销售总规模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升高。以2012年为例,A股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业收入23.61万亿元,占2012年GDP总量的41.5%,实现利润总额27114.04亿元,约占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48.79%。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日益增长,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中国股民数达到6000万以上,证券公司达百余家,基金公司约90家,私募基金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这两年A股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中国股市潜力依然很大。
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和客观的预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宏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分析可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和下一步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提出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的各行业整体财务安全状况分析,可以判断和预测各个行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和行业的政策导向措施。
微观层面来看,当前股民投资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信息不对称。A股市场长盛不衰的“消息股”就是这一问题最直观的体现,投资者获取的信息碎片可能直接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第二是绝大多数股民缺乏专业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尽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股民,但真正能够运用专业财务分析和信用评级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的投资者占比太少。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经验,必须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并将其分析结果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告诉广大投资者。这样的评级是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经沿用半个多世纪。
然而,中国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是否要沿用西方的评级体系,用“取其精华”四个字来回答会比较贴切。
美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权威性,其权威性源于建立了符合西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度量信用风险的标准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金融资本、最发达的债务市场和最多的融资工具,是通过国际公开市场融资的主渠道,因而进入这个市场融资,就必须按西方标准进行评级。基于此,往往会把运用于西方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作为国际标准。
可是,信用风险与一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国民素质有密切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西方在会计制度上存在差异,如何能以西方的信用评级作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标准?
因此,对信用风险判断是建立在全面理解、系统研究、长期积累基础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信用风险的因素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用一国的评级方法和标准去度量另一国的风险是行不通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评级市场规模偏小,导致评级机构竞争激烈,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且由于收费水平偏低、收入规模偏小,评级机构的竞争力普遍较弱。此外,在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内部控制等方面投入不足,系统有效的制度管理和组织建设亟需加强,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正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撰文所述,“如果说资金是经济的血液,资本市场就是经济运行的心脏,资本通过市场的不断吐故纳新实现其合理配置”。信用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信用评级不仅影响投资决策,而且决定着市场利率的走向,它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而在国外评级机构试图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要-有金融安全观,把关系国家金融安全的钥匙——信用评级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国家信用制度 篇4
关键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展中,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也大规模的展开,学生要个人负担学费和生活费,这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成为一巨大压力。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在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为目的。为保证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政府在1999年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是指教育部门、金融部门等联合推出的帮助有资格但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使之完成大学或硕士学业的高校学生,使其能够顺利的通过大学或硕士高等教育,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的,以此进行的助学资助,是以学生就读期间无利息,工作若干年内低利率的形式进行的银行贷款。
“征信”是指由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信用信息,依法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使授信方可以充分了解信用申请方履约的能力的一种活动。
2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不良的现状及原因
具有明显的行政推动特征却被界定为商业性质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落入了尴尬境地,借款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溯其症结,一是社会客观原因即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二是借款学生诚信度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三是我国信用机制不健全。
2.1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的扩招,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2003年毕业。因此,自2003年开始了毕业生高峰年,大量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问题也日渐突出。我国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中根本不能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客观社会事实致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2.2 借款学生诚信度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在信用制度完善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等,信用记录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生活的“通行证”;信用贷款十分普遍,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从社会方面看,我们社会并没有很好地坚持和发扬信用作为衡量一个人信誉身份的基本道德因素。一些大学生在主观上对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的概念理解发生错误或者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致其未能及时清偿贷款。再者,借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了解,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政策也不关心。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2.3我国信用征信机制不健全
我国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虽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征信制度。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及风险防范与化解力度,相比其它信用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十分有限的。还有,公众的社会信用意识也比较淡薄,失信成本低。
法律是对人们行为的最起码要求,信用作为一项道德品质,法律应该为社会信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我国既无完整系统的调整信用的法律而且某些规定也不够科学、合理,尤其是对个人信用征信方面的立法。在我国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中规定关于个人信用信息开放的法律是比较缺乏的。再者,我国法律等对征信业的监管的规定是比较混乱的。
3 完善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
3.1加大助学贷款个人征信立法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个人征信法律制度,我们在制定有关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法律法规时应坚持披露原则、保密原则、公正原则、平等信用机会原则。以使信用数据充分发挥其在个人征信过程中的作用,维护数据主体的信用权等等。而且,在我国需确立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法律地位,即征信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由法律授权的商业性服务的企业。在助学贷款征信立法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征信监管体系,使各征信机构能够有效营业。我们当然也须制定出有关惩罚失信者的法律,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3.2建立高校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我国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中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准确性较低。因此,特别需要建立高效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就是由中国人才信用网运营的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和信用状况的一种电子档案。该档案由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和中国人才信用网多方合作共建,包含的信息有个人维护信息、学校维护的信息和第三方的认证信息,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还会有所在工作单位维护的信息。我们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第一就要对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有关学生信用行为等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第二要对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做好鉴定和整理工作。第三还要做好对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保管工作。最后就是通过提供个人信用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服务。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诚信自律意识。因为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高的信用分值,可以累积个人诚信资产,大幅提高个人的可信度。更容易获得银行的助学贷款,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资助等等。
3.3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学生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法律应授权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可以依法从相关部门 ( 如公安局、法院、工商行政管理局等 ) 和各大金融机构收集或购买消费者的信用资料。但征信机构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获取个人信用信息,不能随意采集个人的任何信息。
众所周知,我国缺乏对征信者的个人金融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缺少对征信机构法律义务的约束。因此,我国目前征信业的低成本是以侵犯公民隐私权换来的。此时,最重要的是对在征信过程中侵害个人隐私权的不法行为应当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而,完善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提高征信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助学贷款中借款学生的个人信用不良率。
4 结论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流程 篇5
一、政策宣传
1、普通高中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工作。(《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关于印发《陕西省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二、贷款申请
1、新生在线申请。
⑴要求各普通高中在高考前组织有贷款意向的高三学生学习《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操作说明》,由学生本人进行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线申请。即上网进入《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或https://sls.cdb.com.cn/操作并填写基本信息。注意:①贷款金额统一填写6000元。②代理结算机构选择支付宝
⑵导出申请表并签字盖章
在学生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再次登录《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所有信息后导出申请表一式两份,到毕业所在高中签字盖章。
2、在校生在线申请。
⑴首次贷款的在校生进行在线贷款申请,要根据《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操作说明》,由学生本人进行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线申请。即上网进入《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cn或https://sls.cdb.com.cn/操作并填写基本信息。注意:①贷款金额统一填写6000元。②代理结算机构选择支付宝。续贷的在校生再次申请贷款,需登录《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cn或https://sls.cdb.com.cn/对其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和完善。
⑵导出申请表并签字盖章
在所有基本信息完善后,导出申请表一式两份,到所在乡镇民政部门签字盖章。
三、贷款申请审查及在线导入
横山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贷款学生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于当日进行《国家开发银行基层金融业务管理系统生源地助学贷款系统》在线导入。
审查时贷款学生应提供以下资料:
1、导出的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一式两份。
2、借款人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3、共同借款人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4、户口所在地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5、学籍证明: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其复印件;在校生凭《学生证》及借款学生所在高校出具的未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证明。
四、签订贷款合同
1、审查合格且导入成功的贷款学生即可打印贷款合同及贷款受理证明。
2、签订贷款合同时,必须携带所有相关贷款申请资料并与共同借款人一起到横山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签订贷款合同。
3、合同一式四份,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各持一份,县级资助中心持二份,其中一份存档,一份待合同回执寄回县级资助中心报开发银行。
五、办理银行卡并激活支付宝
1、借款学生签订合同后,需到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办理一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银行卡并开通网上银行。注:贷款学生开立的银行卡账户名必须是学生本人,必须开通该卡的网上银行。
2、借款学生在签订合同3-5天后,需登录系统生成的支付宝账户,修改密码,激活账户并与银行卡绑定才能使用(具体操作参见《支付宝使用说明》)。
3、贷款成功划到支付宝账号后,在系统向高校划款成功之前不能取出该贷款私自支配。
4、所有贷款学生的贷款额度均为6000元。在系统向高校划款成功之后扣款额不超过6000元的贷款学生可以从个人帐户中提取剩余现金。
六、录入合同回执:
借款学生需携带合同、及贷款受理证明到高校报到,提请高校资助管理中心将回执信息录入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系统(https://.cn)。从2011年起,同学们只需到高校资助中心网上办理电子回执,无需再邮寄纸质回执
七、整理汇总并上报:
国家信用制度 篇6
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底前)主要完成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启动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按产品分类特点探索制定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初步构建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第二阶段(2017年~2018年)初步建成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第三阶段(2019年~2020年)建立起国家、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与相关监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信用结果公开与联合惩戒,初步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意见》提出,各级食药监管部门要建立信用信息目录及管理制度,规范信用信息收集与管理的权限、内容、渠道、方式和方法,构建全国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在信息产生之后的7个工作日内录入信用信息。
要按照分类合理、评价科学的原则,制定食品药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与方法。要将信用信息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的重要参考。要加强信用信息公开,构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立公开查询窗口,方便公众查询,开展“信用示范企业”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企业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在全国建立起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运行长效机制。
饮食安全 健康生活
国家信用制度 篇7
9月29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等7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国家标准,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标准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据介绍,企业信用建设相关标准包括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企业信用评估报告编制指南、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编写指南、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定了企业诚信管理的原则和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从策划、支持过程、管理实现、检查与分析和持续改进几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从构建、实施、运行到审核的实现方法,是企业诚信制度建设的基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相关标准则规定了开展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指标构成,为企业信用评价和改进自身的诚信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遵循,适用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针对企业信用进行的评价活动,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规范主要应用于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与客户信用档案,实现不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从价值观、竞争力、社会责任3个维度建立职业经理人信用评价指标,将有效监督职业经理人履行个人职业信用,践行个人职业承诺,为职业经理人提高其信用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监督。
企业信用系列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助于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全面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
构建新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研究 篇8
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国家的投入不足矛盾日益显现, 高等学校只有通过收取学费来弥补教育经费的短缺。但是缴费上学对低收入特别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许多家庭无法供子女上大学。为了解决上大学难的问题, 国家从1999年6月出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并开始试点, 到2000年9月在全国推广,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 体现出逐步放松贷款条件, 扩大贷款范围的趋向。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银行体系和金融手段以达到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 并通过创造“政府安排贴息, 商业银行承担借贷运作, 高校负责学生资料初审, 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分工制度”, 保证助学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
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而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他们完成高等教育的希望。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保证每一个学子不因贫困而无法进入大学校园, 无疑是促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几年来, 在中央、地方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 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实效, 约有1/2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是, 国家助学贷款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失灵
始于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 资助了数百万寒门学子, 却也受困于商业银行惜贷的尴尬。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 依法经营, 照章纳税, 自负盈亏, 与其他企业一样, 以利润为目标。经办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过高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贷款人数多金额少, 一个学校有几百几千学生贷款, 但就为了这些学生可能就要派驻一个客户经理或者服务人员, 营业成本非常高, 额度不大, 但是工作量非常大, 管理成本过高, 银行没有积极性。并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 学生毕业以后流动性比较大, 经办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 大学毕业生的还款违约率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群体。2002年, 第一批申请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 贷款风险也首次凸显。2003年, 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 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 西部一所大学因违约率高达50%, 因此成了第一所被银行叫停贷款的高校。2003年, 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还款风险令经办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望而却步, 市场引导作用失灵。
(二) 政府政策性目标与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相冲突
1. 政府的政策性目标。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速人才培养, 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树立了自立自强观念, 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为贫困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 它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 消除或减轻经济困难对不利群体学生在入学影响, 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费。其根本出发点就是, 实行科教兴国, 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大学。
为了克服银行助学贷款“惜贷”现象,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 完善贷款制度, 鼓励银行扩大贷款。2004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试图从建立机制层面上去解决助学贷款难题。根据补偿机制,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出一半作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确认经办银行年度贷款实际发放额后, 将风险补偿资金统一支付给经办银行, 从而形成了“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为一体”, 以“政策性为目标, 商业化运作”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但是风险补偿金很难补偿由于贷后管理的艰难存在的风险, 并且银行、借款人、高校的风险责任不清, 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2. 商业化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尽管政府补贴风险金为14%, 但在银行方面认为这一比例的保证金不能补偿银行的贷款风险, 所以银行出台诸多的限贷措施。
一是比例限贷。2003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双20标准”, 即对违约率达到20%且违约人数达到20%的高校, 经办银行可以停发贷款。按当年在校总人数的20%定贷款额度,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超过20%, 特别是西部的一些高校达到30%以上, 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学生的贷款需求。并且贷款要求学生附成绩单, 有一门挂科不能贷款。家庭困难学生本来学习困难, 不能按时贷款更是雪上加霜,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更难以保证。
二是办理贷款附带条件。有的银行要求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要求高校把单位的银行账户, 职工的结算账户同时设在贷款银行, 否则不办理贷款, 为能给学生顺利办理贷款, 尽管高校不情愿, 也只能无奈之举。
三是业务人员少, 收贷管理不规范。由于高校由省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招标, 有的省集中在一个中标的银行, 由于办理贷款的时间非常集中, 银行代理高校的贷款任务繁重, 人员没有增加, 不能及时完成贷款审核业务。同时为了减少成本开支, 许多业务人员是聘请高校的在校学生, 业务不熟练, 收贷手续也不规范, 出现高校报送的贷款资料丢失或甲校的资料放到了乙校;不能及时放款, 贷款资料的审批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经常是学期初办理贷款, 学期结束前才能放款。
(三) 高校担负银行的经营风险
1. 高校为学生违约买单。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4]51号) 规定: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考虑到国家助学贷款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按照“风险分担”原则,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隶属关系,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 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风险补偿金一般为14%, 但在招标时银行普遍认为14%的助学贷款风险金比例太低, 2004年9月, 在某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标开标仪式上, 11家收到招标邀请书的银行仅5家到会, 最后只有3家银行进行了投标。在参与竞标的3家银行中, 有两家银行给出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为30%, 另外一家银行给出的比例为50%。而法定的风险补偿比例仅为15%, 银行提出的比例过高, 令省财政和高校难以接受, 同时各竞标银行对高校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标在河南以“流标”而告终。并且风险金有的没有与违约率挂钩, 违约率为零, 风险金照付。如果高校的学年贷款金额是1000万元, 就要支付75万元的风险金, 加上没有收取的学费减少的资金, 高校承担的资金压力非常大。
2. 高校分担了银行的大量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 高校设置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与银行联系, 从收集资料到审核, 担负着大量的工作, 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更是需要人力和资金。
(四) 无担保贷款监护人成旁观者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规定, 学生贷款无须家长担保, 学校辅导员和资助中心的人员成为贷款推荐人并承担了贷后管理责任, 家庭监护人没有任何的法律责任。学生毕业后高校已经没有管理学生的责任, 贷后管理完全落到了高校。贷款毕业生有意或无意违约时, 由于学生通讯地址的变动, 学校联系学生比较困难。有的高校贷后管理联系到学生的家庭时, 家长表示不知道或不配合的态度, 银行也感到联系监护人困难, 监护人成了助学贷款的旁观者。
二、构建助学信用新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决定了其发放主体的特殊性。如何使政策性目标与银行商业化经营有效结合, 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与银行的经营目标紧密结合, 尽可能扩大供应市场, 有效防止风险, 使助学贷款信贷品种可持续发展。完全由政府承担风险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政府为此付出严重的代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出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构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并存的国家助学信用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生源地信用贷款
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含义。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学生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入学通知书等材料, 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 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对象:
考入国家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在校的学生和新录取的学生都可以作为借款人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特点。
第一是风险补偿金全部由财政承担。
第二是延长了还款的期限, 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 最长不超过14年 (比国家助学贷款延长了四年) 。
第三是增加了学生家长共同借款,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第四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合作。试点地区由国家开发银行负责提供贷款的资金, 由其他金融机构, 受国家开发银行的委托, 负责资金的结算管理, 由县级资助管理机构负责贫困学生的认定、审查, 协助贷后的管理和催款工作。普通高中配合行政管理机构对贷款学生的经济困难进行调查、认定、统计等工作。
第五是增强信用助学贷款效果。一方面能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经费问题, 由于是生源地贷款, 大学新生入学前就可以凭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入学通知书到所在地的办理助学贷款, 比到校后再办理较快。目前, 除极少数省份外, 都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
4. 生源地贷款的风险规避。
生源地贷款有效解决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人、监护人、高校、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行政管理协助贷后管理, 增强风险管理有效性。生源地比较容易了解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变化情况根据资料, 并且学生家长 (监护人) 作为共同的借款人, 有责任对借款负责。
5. 生源地贷款对高校的影响。
实行生源地贷款减轻高校担负的学生贷款任务和风险压力。生源地贷款在全国推广, 高校将在入学时收到学生的学费, 贷后管理侧重于诚信教育, 有关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在县一级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减少了高校贷后管理的工作量, 并且减少了风险金的支出。
(二) 生源地贷款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国家尽快出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办法的内容包括:
贷款的性质和条件、贷款有关政策、贷款银行的确定、贷款结算管理;贷款行、政府管理部门、结算金融部门以及高校的工作职责。
2. 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
目前县级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强硬的措施, 生源地贷款不可能落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置在教育局, 此项工作需要有专人管理, 作为教育局经常性工作之一, 要明确工作目标, 考核指标和建立奖惩机制。划拨专款使资助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并利用风险补偿金转为奖励资金与贷款银行共同控制贷款风险。
3.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按生源地的隶属行政管理要求, 建立县级资助管理中心, 由教育管理部门管理, 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高中毕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信用贷款需求信息、联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核实、初审生源地贷款资料。接受高等学校、生源地信用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的委托, 建立与贷款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 跟踪贷款学生的信息变化, 与高校共同协助贷款银行及时掌握贷款学生的信息情况。
4. 做好生源地贷款的宣传工作。
生源地贷款包括其他的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应在高中阶段进行,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知道家庭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助学贷款上学, 上学后可以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解决生活费问题, 全国统一的资助政策宣传, 家喻户晓, 并把生源地贷款的办理地点、办理有关程序及所需要的资料作为毕业班的重点宣传内容, 使学生入大学前了解如何办理助学贷款。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系贷款银行每年安排统一的时间到高中指导填写资料, 尽可能方便贷款人办理手续。
(二) 国家助学贷款
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应与生源地贷款的衔接, 作为助学贷款的补充。
1.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不能办理或不便办理生源地贷款的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生。
2.国家助学贷款应与生源地贷款的衔接。实行生源地贷款后, 新生入学凭入学通知书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申请贷款;在校的学生凭所在学校的缴费通知书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可以申请生源地贷款, 也可以在高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教育管理部门同时做好信息的沟通, 建立高校学生贷款信息网, 收集全国高校已贷款学生信息, 各地学生资助中心审批贷款时首先通过学生贷款信息网审查是否已经获得贷款, 贷款银行也可以通过征信系统审查, 已获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能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 反之亦然, 以保证助学贷款的一次性。
3.利用利息调节引导生源地贷款。在全面实行生源地贷款的同时, 贷款政策规定利率略有不同, 高校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比生源地贷款利率稍微高一些, 主要从贷后管理成本和风险性来考虑, 引导以生源地贷款为主。
(三) 个人消费贷款
1. 消费贷款含义:
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我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用途主要有个人住房、汽车、一般助学贷款等消费性个人贷款。
2. 制度设置适用对象的贷款条件。
A.符合生源地贷款条件, 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具有有效身份证明的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B.借款人、监护人具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 能保证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C.能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措施。
D.贷款用途符合指定的范围。
3. 个人消费贷款的办理程序为:
借款人申请→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保险、担保手续→贷款发放→贷款偿还。
个人消费贷款的特点是比较灵活、便捷, 但需要担保。政府可考虑将风险金制度运用到用于助学的个人消费贷款中。
参考文献
[1].王楠楠.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4 (3)
[2].钱志刚, 王雪.从高等教育公平视角看待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教育探索, 2007 (9)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4〕51号)
国家信用制度 篇9
抛却经济学中对信息充分的理想假设, 现实世界中信息不对称是常态。由于商业银行和存款人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因此容易发生银行业的挤兑现象。之前, 在我国未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时, 对于挤兑现象, 是国家信用在支撑, 但是这会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包括存款人和银行。为解决这一问题, 存款保险条例应运而生, 从此, 银行的挤兑问题由银行信用来承担。
(一) 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理论
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ymmetry) 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相关信息的占有不对称, 一方占有的信息多于另外一方。主要包括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和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
道德风险一词来源于保险行业, 是指购买保险的个人没有适当的激励避免所投保事件的发生。而逆向选择, 简单地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进一步阐述逆向选择问题。
(二) 商业银行和存款人间的信息不对称
1. 银行的资产对外部人不透明
对于外部人来说, 银行的资产组合十分复杂和专业化, 资产质量难以观察, 风险难以评估和定价, 而且银行还可以通过向不能及时偿付的贷款人提供新贷款来长期掩盖问题。
2. 存款人缺乏监督激励, 搭便车, 受周围人影响
银行存款人中决定大多数是普通的小额存款人, 他们不具备关于银行业务的必要知识和信息也缺乏搜集相关信息并实施监督的激励。搜集信息并实施监督是一种公共产品, 更愿意搭便车 (1) 。
(三) 信息不对称引发银行挤兑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公司来说, 本身就有经营失败的风险。然而由于这种和存款人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 即使运营良好, 也会存在挤兑风险。再加上银行是运用流动性负债为流动性资产融资, 加大了不稳定性;传染效应, 更会造成银行业的恐慌。同时,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加大了挤兑现象下的风险。
(四) 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
在没有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时, 银行的挤兑风险由国家进行隐性担保。即《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 不得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存款人100%依赖于国家的隐性担保 (2) 。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 (3) 的案例正是此义。
(五) 国家信用导致道德风险
一方面, 由于有了国家的隐性担保, 存款人会失去对银行的筛选和监督的激励;另一方面, 银行也会有恃无恐, 处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会更倾向于借贷给高风险的投资企业, 而最后存款的风险会由国家来承担。这样一方面是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 另一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 不利于整个银行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 要建立存款保险条例, 将这一风险从国家财政中剥离出去, 同时给予正向激励,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从国家信用转变为银行信用, 必须以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为前提 (4) 。
二、存款保险条例相关问题
(一) 定义和内涵
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对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进行了定义。《条例》第三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 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 形成存款保险基金,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 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二) 国际环境下的发展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Steagall Act) 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5) 。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6) 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底, 在研究的189个国家中, 有112个国家 (占59%) 已经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2003年是84个国家 (占44%)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这个趋势, 单2008年就有5个国家采取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长期倡导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澳大利亚也在2008年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另外, 欧盟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动使得中欧和西欧广泛采取了存款保险制度 (7) 。截至2014年10月31日, 共113个国家采取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8) 。现在, 加上我国, 世界上共有114个国家采取了显性额存款保险制度。
(三) 国别 (地区) 比较
(四) 存在问题
1. 银行方面。
因为有存款保险公司承担风险, 所以银行依然会存在高风险心理。存款保险的费率一般与风险不相关, 定价从来都和风险不匹配。这种低估至少很有可能会鼓励银行在未来潜在的毁灭性风险, 和没有该制度时一样 (14) 。Keeley (1990)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存款保险在增加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也造成了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 进而带来银行违约事件的增多。存款保险所带来的风险资产的增加和资本充足率的减少, 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 存款人方面。
由于利益受到保护而弱化了对银行的选择和监督 (尤其是小额存款人) 。但是, 不同于国家隐性担保下《商业银行法》 (第33条) 只规定了赔付原则, 而没有规定具体保证偿还措施, 预期模糊。《存款保险条例》则给予存款人稳定、可置信的预期。
3. 借款人方面。借款人倾向从高风险银行借款, 一旦银行破产, 可以延误清偿和还款 (15) 。
参考文献
[1]Dewatripont, Mathias, and Jean Tirole,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of Banks.石磊、王永钦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5.
[2]David K.Walker, New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s in East Asia, Occasional Papers No.44, The South East Asian Central Banks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2006, p39.
[3]席涛.货币、市场与<商业银行法>[J].政法论坛, 2015.1.
[4]Douglas W.Diamond and Philip H.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1, No.3 (Jun., 1983) , pp.401-419.
[5]Asli Demirgü-Kunt, Edward Kane, and Luc Laeven, Deposit Insurance Database, World Bank, 2014.6, p3.
[6]谢平, 王素珍, 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 2001 (5) .
[7]Asli Demirgü-Kunt, Edward Kane, and Luc Laeven, Deposit Insurance Database, World Bank, 2014.6, p11.
国家信用制度 篇10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信用和还款情况
我们进行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调查, 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1197份, 回收率99.75%。在调查中, 23.2%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诚信情况很好, 63.1%的人认为诚信一般, 13.7%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诚信差。92.3%的学生表示在毕业后愿意及时偿还所欠贷款, 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及时还贷。当在经济条件允许下, 92.5%的学生表示愿意还贷, 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还贷。在问及造成国家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得到归还的主要原因时, 25.1%的人认为贷款生诚信缺失, 属于恶意拖欠, 12.2%的人认为法不责众, 别人不还我也可以不还, 20.3%的认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42.4%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困难, 还款压力大。对于解决违约不还款问题的方法, 56.1%的学生认为应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完善申请程序, 19%的学生认为应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系统, 将违约借款学生名单曝光, 13.5%的人认为可以扣押毕业证和学位证延长还贷年限。
国家助学贷款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其高比例的违约率是政府和各银行始料未及的。学生信用缺失既伤害了银行的利益, 更伤害了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利益。
二、贷款学生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
(一) 学生自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高校扩招以后, 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一些原本不能上大学、素质较差的学生涌入高等学校。在催收贷款工作中发现有的学生是父母省吃俭用, 给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学生乱花其父母血汗钱, 不交费却想尽办法找当地乡镇政府出具证明, 获得贷款。在调查中,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时, 有94%的学生表示会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 但有6%的学生会隐瞒上报或虚报夸张。还有部分贷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不上进, 甚至违反校规校纪, 难以完成学业。随着高校就业双选制的改革,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就业, 即使能就业, 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收入过低, 贷款学生缺乏还贷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还贷意识不强, 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却不按时还款。
(二) 学生家庭——督促学生还款的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仅有37.5%的学生的诚信知识是来源于家庭。一个人是否恪守信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费用主要依赖于家庭, 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仍是大部分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助学贷款制度却使家庭免除了这一责任, 贷款学生家庭也是直接受益者, 但其并不全都督促贷款学生还款, 我们在催收中发现有的学生家庭收到贷款催缴的告知信后, 不仅不及时告知学生, 还有隐瞒的现象。
(三) 高校——在助学贷款中的角色不清楚
助学贷款从经济上来说受益的是学生和银行, 从政治上来说受益的是国家, 其回收应该本着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风险的承担者应该是学生、银行和国家。因而学校认为自身主要是中介服务而不是债权人的角色, 让学校承担贷后风险、管理和催收的工作, 未免有些牵强。而国家现行的信用贷款模式, 导致高校不能充分制约毕业后的违约学生, 即使通过信函电话能催收也是显得苍白无力, 并且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不能以扣押学生的毕业证作为催缴助学贷款手段。
(四) 社会——缺乏信用约束环境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推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经济活动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制度建设的步伐赶不上经济活动本身的速度, 人们追求利益和效率而忽视信用意识, 社会把个人财富多少作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通过不正当方式富起来的人在社会中且有很强的负面榜样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 其诚信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信用问题不够重视, 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不诚信”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导致社会整体上信用缺失人群增加, 加重了信用约束成本。
(五) 政府——配套措施和保障制度相对滞后
对大学生资助政策, 国家出台了[银发 (2002) 38号]等一系列的文件, 虽对学生毕业后还款作了大致期限规定, 但对怎样保障学生及时还款, 至今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违约学生, 因而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之间缺乏规范的法律依据。学生违约问题凸现后, 虽然各大媒体和高校呼声不断, 却仍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 导致学生违约心安理得, 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而一项新政策的推行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则很难落到实处。有70.8%的学生表示赞同“毕业后到省内基层单位就业、服务一定期限后国家助学贷款可由国家代偿”这一政策。
(六) 银行——对助学贷款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助学贷款的性质是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消费贷款的性质, 国家政策要求银行必须贷款给学生, 经办银行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与助学贷款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矛盾并存。国家助学贷款面对的是没有经济实力的学生群体, 虽有财政贴息, 但本金的偿还没有保证, 无疑增加了贷款的风险;呆坏账如何核销未具体化也加大了贷款的风险, 因而银行并不重视此项工作, 对催缴到期未付的贷款也不投入足够人力、物力。尤其是经办银行只完成贷款的发放却未开通学生“还款的绿色通道”, 增加了学生的还款成本, 对助学贷款催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信用构建的对策措施
(一) 政府——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1.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约束机制, 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也只是限制了违约学生再次申请贷款而无更多的约束, 如能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 强化其功能, 将会产生更好的作用。但仅限于此仍然不够, 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有了良好的诚信氛围之后, 才能对诚信缺失者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2. 制定国家助学贷款呆坏账核销, 完善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助学贷款的收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将会增加投资风险。如果银行亏损就使得银行不愿再开展国家助学贷款, 因此制定一套呆坏账的核销办法势在必行。
3. 开设助学贷款网络通报, 加快相关的法制建设。
开设国家助学贷款专门网站对恶意违约的学生定期通报, 以加强对违约学生的制约, 提高还款率。助学贷款需要一个成熟、高效的法律环境相配套,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法律依据, 使借贷双方做到有法可依。
(二) 高校——降低管理成本
1. 建立良好的诚信教育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信用贷款, 因此还贷是否能得到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诚信”度。大学生可塑性很大, 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 主观努力还是很重要的。学校现在要做的工作, 就是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建立在校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并作为各项资助评定的参考因素之一, 86.3%的学生表示赞同该做法。
2. 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办理程序。
在调查中, 55.3%的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 而了解一些和不了解的占33.3%和11.4%, 因此高校应在新生入校前和入校时作好宣传工作, 学生申请贷款时, 通过各种方式将贷款的申请、偿还程序、学生违约应承担的责任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学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投入, 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严把助学贷款第一关。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贷款计划和还款计划,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 建立学生助学贷款专门网站, 实现这些网络的系统互连, 电子化管理, 便于相互查询, 达到信用资源共享。
(三) 用人单位、就业地政府协助督促还贷
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地基层社区、政府组织对贷款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 经办银行和学校与他们合作, 有助于追缴国家助学贷款。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催收, 38.2%的学生认为应直接向借款人催收, 向父母催收的占5.8%, 认为村委会或居委会监督的占15.9%, 认为由用人单位监督的占40.1%。一方面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 把追还贷款的工作列为用人单位年度考核或平时考核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把贷款学生的还贷信用作为其晋职、晋级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对恶意违约的学生一律“封杀”。通过这些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 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缺乏诚信者将寸步难行。
(四) 学生——维护个人信用
贷款学生应进行一番成本—收益比较, 在短期的违约收益与个人信用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迫使自身行为向守约方向发展。实行个人信用制度, 可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力量, 使违约所带来的损失大大超过收益, 从而迫使信用行为的当事人不敢违约失信。当这种个人信用成为全社会恪守的准则时, 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 并促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更大的发展。学生应明白“诚信是立身做人之本”, 珍惜这个机遇, 用自己的信用撑起今天的学业, 经受诚信的考验。
(五) 银行——健全制度, 降低还款成本
1. 健全违约的惩罚机制。
具体措施有:一是对信用等级低于警戒线的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网上及时公布, 提出警告。二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网站的违约“黑名单”。三是对失信的学生, 将其违约行为记入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信息档案, 进一步纳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使其以后个人交易行为都将受到影响, 达到一次失信影响终生的社会监督效果。四是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违约者的法律责任。
2. 建立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账户。
账户随人走, 健全防范个人违约风险的有效机制;建立贷款学生还贷监测系统, 定期向社会通报违约学生;还可以在银行现有系统上“加挂”一套信用系统, 将贷款学生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录入联网, 学生违约后, 一旦与银行发生交易, 系统将自动提示该生的贷款违约情况, 冻结其账户, 该生在生活中会处处受制, 使其丧失信用的损失远比不还贷款的损失更大。
总之,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和银行都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各自承担在助学贷款工作中的责任, 整个社会共同约束监督贷款学生的违约行为, 共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平台, 也有利于建立起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越来越成为维系高校办学和稳定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但另一方面学生的贷款信用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学生贷款信用缺失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本文拟在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宏观体系范围内, 从学生自身、学生家庭、高校、社会、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分析贷款学生信用缺失的原因, 提出多部门、多层次、多角度共同构建学生贷款信用体系, 解决大学生贷款信用问题, 并探讨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催收方式。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缺失,催收
参考文献
[1]张瑞春.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2) :80-81.
[2]黄维,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3) :1-6.
[3]王建平, 王先甲.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下的动态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119-121.
美国的信用报告制度 篇11
美国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用消费, 只要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加上良好的个人信用,“寅吃卯粮”不足为奇。由于信用对一个人至关重要,一般人都相当在意自己的信用报告,了解它给自己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
信用报告的作用和起源
信用报告说穿了就是有关一个人如何支付账单、如何偿还借债、有多少信用额度、每月“负债”或者消费额多少等种种信息的集合,它反映该人的“信用习惯”,以评估申请人的信用风险。
信用报告本身并不将信用申请人分成三六九等,它只是提供信息,让有关人员去评价。一些专业机构(Credit Reporting Agency)从商家、金融机构,甚至房东那里收集有关一个人信用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出售给商业用户,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评估标准,对信用申请人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做出相应的决定。
信用报告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最早,在中小城镇,当某人以赊账方式从商店买东西,店员便把该人的欠款数额写在一张纸上,装进别在腰间的一个纸筒里。后来有人想到收集这些纸筒里的信息,供所有商人决定放账和赊销时参考。问题是,如此搜集到的只是“负面”的信息,有时还包括了某人是否酗酒、是否说谎或犯过案等纯粹出于个人印象的信息。这些信息并没有经过验证,有时连被记载的人也不知这些信息从何而来。此外,只有商家和放贷人在他们所谓的行业互保协会(roundtables)的圈子内交换这些信息,其他人(包括顾客本人)都看不到。加之这种信息传播的地域范围有限,因此无法成为商家广泛利用的信用纪录手段。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首家第三方信用报告机构。它采用类似今天连锁经营方式,发展成遍布全美的机构网络。与之前的行业互保协会不同的是,只要付费,人人都可以得到这个机构的信用报告。各地分支机构还通过收益分享的方式交换来自其他地区的信用信息,这样又使得信息收集更准确、更全面,并覆盖更大的区域。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促使信用报告行业日臻成熟。
在今天的美国,有上千家这样的小型信用机构收集、整理和发布借款人的资料。这些机构绝大多数隶属于三家全美最大信用机构中的一家。这三家分别为:Equifax, Experian 和TransUnion。
例如当一个人申请一张信用卡时,他向发卡公司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如果在此地居住未满两年,则还需提供以前的住址)、雇主情况,以及他持有的其他信用卡等。发卡公司接着会联系一家信用机构,取得并审查该人的信用报告。如果发卡公司批准了他的申请,也会把这些信息以及随后该人偿付此卡的情况发给信用机构。信用机构也随时可以得到有关该持卡人的一切公开信息,例如法院纪录等。持卡人在那张卡上所有的消费、透支、支付和偿还情况都由商家或授信人按月报给上述全国性信用报告机构中的一家或所有三家,使该人的信用报告成了流动的信用纪录。
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
信用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个人识别信息〕 包括本人姓名、新旧住址、社会安全号码 (类似我们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出生日期、过去和目前的雇主名称,甚至配偶的姓名等。
〔信用历史〕 包括一个人对于银行、商店、金融机构、房屋贷款商和其他曾向他提供过贷款的机构的偿债纪录。对每笔贷款的开户日期、账户类型、款项额度、月还款额等,均清楚纪录。已清偿完毕或关闭的账户也一一载明。如果有欠债未付或未按期支付的情况,就会在这里显示出来。
〔公开纪录〕 一些向公众公开的信息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可信程度。例如欠税而尚未清偿、法院不利判决尚未执行完毕以及曾经或正在宣告破产等。
〔信用查询〕 本部分列明所有曾收到某人信用报告的所有授信人和潜在授信人,包括所有其他经授权查看该人信用报告的人。另外,还包括所有其它得到该人姓名、地址以便主动向他提供信用的公司。这些公司并未真的查看他的信用报告,但用其他途径把他列入合格的信用、保险或其他服务对象,这也就是人们有时会接到那些无需申请已获“自动批准”的信用卡的原因。
由于法律规定和保护隐私权的原因,信用报告一般不包括银行账户余额、种族和宗教、个人健康状况、刑事犯罪纪录、收入情况和驾车纪录等信息。
按照法律要求,信用报告机构通常向不同的索取人提供不同版本的信用报告。消费者版本包括上述各项信息,以及所有查询纪录。而商户版本除包括上述各项信息外,仅列出为“允许的目的”而查询的公司的名单。这里“允许的目的”一般指消费者一方已申请某项服务,而不是商家自己主动向消费者“拉”生意。
在信用报告的基础上,一家叫做法尔伊萨克的公司还开发出一种专有公式,用以计算有关特定对象的信用分数。信用分数现在也被授信人广为采用。它将一般信用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换算为一个三位数字,其范围由300到850, 分属由最差到最优几个等级。在美国,这样一个简单的三位数字会极大地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
授信人如何解读信用报告
信用报告包含的有些内容看似平常,但可能暗藏“玄机”。例如,有的人多次申请信用卡,只是为了得到发卡公司送的小奖品,如旅行杯、行李袋等。但潜在授信人也许会误以为他在财务上依赖许多信用卡支撑,或者想大量背债,这样他可能被视为高信用风险。如果某人无意间错过支付,即使随后补上,这种失信纪录也要在他的信用纪录上保留七年。
如果债权人催要某笔付款,但债务人在没有提出争议或抗辩的情况下仍然未付,债权人会放弃直接与债务人打交道,而委托讨债公司收债,或者作为坏账冲销。即使债务人随后全额付清,收债或冲销的纪录也要在债务人的信用纪录上保留七年。
有时授信人给的信用额度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并不是真的要让人用尽。如果真的用尽了这个额度,且在一段时间内仍未清偿,也往往会使其他潜在授信人警觉,因为那常常被认为是借款人在财务上遇到某些麻烦。因此如果一个人持有两张信用卡,其中一张额度已用尽,专家建议,应当尽可能将那张卡里的部分债务分担到另一张卡里,使两张的额度都未用尽。
如果信用卡中无担保的未偿债务超过一个人月收入的一定比例,授信人即使愿意承担风险再贷款给他,他也得不到好的贷款条件,他也许要么支付高息,要么必须随借随还。
《信用报告公平法案》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71年制定《信用报告公平法案》,意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美国联邦法律,该法案主要是规范信用报告机构的行为,且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审阅自己的信用报告内容并就其不实之处提出异议。
另外,该法案还明确规定什么人、为什么目的和以什么方式取得他人的信用报告。首先,当消费者申请某项服务或产品,该服务或产品的提供方可以用信用报告来评估消费者的信用和支付能力。其次, 当某人申请就业时,潜在雇主可以通过还债和理财的情况来评估潜在雇员的品格,但在任何情况下,雇员的信用报告必须经过该雇员的书面同意才能取得。
如果某人由于他本人信用报告中所含内容而被拒绝服务或雇用,拒绝者必须向他说明拒绝的原因,并告知如何与提供该项报告的机构联系。
如果某人认为他的信用报告中所含内容有误,他有权提出异议。该信用机构必须于30日内就此重新调查。在证明内容无误之前,除非将本人对于该争议的说明一并放入,否则该信用机构不得将有争议内容单独放入信用报告。如果该人证明了内容有误,则该内容必须在30日内从报告中永久删除,同时该信用机构有责任将此情况通知其他的全国性信用机构。
任何人若不想让那些专门靠投递邮件做广告行销的公司取得他的名字用于邮送促销信息等,可以写信给“三大”信用报告机构,要求把他的名字从那些公司的邮递名录中删掉。
浅析个人信用制度 篇12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 “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暂时条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借贷行为。”因此, 对信用的真正含义的认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 个人信用是社会诚信最直接的表现, 也是社会诚信的基础, 而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现状
个人信用是基于信任、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提供给个体或者其家庭的信用, 使接受信用的个体不需支付现金就能获得商品或服务, 个人信用包括用作个人或家庭消费用途的信用交易和用作个人投资、创业以及生产经营的信用。个人信用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形式是个人消费信用, 另一各种形式是个人经营信用。个人信用制度简单地说是关于个人信用交易的规则体系。
1.1.1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较好的政策环境
2008年6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文告中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 进一步完善的我国个人信用资料库基础。2004年《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代替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这是我国。以上文件及规定的实行对促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建立
1999年7月成立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上海目前唯一一家融个人征信系统与企业征信系统为一体、既从事征信数据库建设又提供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2009年底, 该机构所承建的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已拥有超过1109万人的信用信息。该系统设有商业银行各类消费信贷申请与还款记录、个人基本身份信息、可透支信用卡的申请、透支和还款记录、公用事业费的缴费记录、上海市高院经济纠纷判决记录、交通违法处罚记录以及执业注册会计师和保险营销代理人的执业操守记录等信用信息。
1.2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法律的保障
以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来看,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没有专门的法律用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 而对于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是比较少的。但是, 有个别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 举例来说《担保法》与《合同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与个人信用衔接较少, 而其针对性较差。
1.2.2 缺乏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
现在我国大多数个人所提供的信用文件主要有:首先, 身份证和户籍证明, 此项只能证明持有者的自然情况;其次, 个人在其工作单位的档案, 此项证明了个人从事职业以及担任的职务、政治面貌和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但缺乏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完整客观地评价;最后一项是与经济有关的固定资产证明与个人存单凭证。但是这一项只能提供个体在某一时点上在银行的存款余额与固定资产情况, 对于个人收入的情况和计算个人及家庭的总资产是证明不了的。除此之外, 个人的现金收支、个人债务与债权的分布等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因此, 个人或家庭很少拥有像企业的一张资产负债表, 缺少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信息和材料。
1.3 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 虽然个人信用评估已逐建开展, 但实际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其中有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的评估已自成体系, 重复操作, 各金融机构互相之间很难衡量, 而所作出的评估结果却相差很多, 因此具有很差的可比性。因此, 对于个人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不利的, 更不利于与国际同行业接轨。
2.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
2.1 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
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在修改、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抓紧研究、制定与信用数据开放和信用数据使用直接相关的法规。一是建立界定数据开放层次, 其中包括必须开放哪些数据, 以及对不依法开放数据的机构如何进行惩罚。同时严厉禁止虚假信息和数据并对其提供者实行严惩;二是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法规, 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数据的同时, 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 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使用的方式。三是在个人信用立法中, 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应进行明确规定。
2.2 成立全国性个人信用数据交换中心
在对征信机构日益需求的市场下,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在全国一些主要地区和城市必然会出现若干家民营的征信公司或由商业银行共同组建的会员制征信组织, 而每家公司或征信组织都会建立各自的信用数据库, 提供特色的服务产品即信用评估报告。根据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 借鉴西方征信制度发展的经验, 我国宜采取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 以会员制为核心, 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模式组建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机构。
2.3 规范信用信息产品
要改进信用信息服务质量, 就必须推行信用信息产品的规范化。以最基本的个人信用报告为例, 应该推行具有指导性的信用报告制作规范和信用评级标准, 使得各征信机构在出具个人信用报告时, 可以找到基本格式、内容表达及信用打分方法的统一依据, 这样一来, 由于个人在任何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都将按照同一标准制作, 报告本身被赋予了广泛的适用性。
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信用评估标准 (或体系) 的确立。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确立合理的信用评分权重和分值, 在各信用评估机构推行一致的评分标准, 使得个人信用评分不会因评估机构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 任何机构出具的信用评级都可作为个人信用状况的权威证明, 全国通用, 从而便利对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价工作。只有推行这样的信用服务产品规范化、标准化, 才能节约信用服务资源, 提高信用工作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蒋波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
【国家信用制度】推荐阅读: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08-23
申请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证明样版07-18
市县所三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考核工作题库06-28
关于做好2008年度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08-14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信用社2003年度%BC08-28
信用法律制度07-11
《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计基本制度》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出纳制度》07-01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07-04
商法制度与信用08-25
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