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2024-10-20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共9篇)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1

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指对保障对象在保障房申请、购租、入住、使用、退出及领取补贴过程中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评价、运用等系统化管理的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工作水平,推进社会综合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对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和标准进行了严格限定;2008年民政部等11部委出台《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民发〔2008〕156号),对保障房申请审核的信用档案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表述;近几年,国家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步伐,《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1号令)等文件,对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出台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建保〔2012〕158号),明确要求住房保障对象按照“一户一档”、住房保障房源按照“一套一档”的原则建档,并对归档范围、归档管理、信息利用、监督管理等作了明确要求。可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未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住房保障风险

虽然住房保障内部关于申请、审核、分配、管理等工作档案不断得到完善,但在现有条件下以部门为主的档案信息建设,距离完全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并可能对住房保障工作的提升带来影响和风险。

一是准入风险。建立在个人诚信申报和人工要件审核基础上的申请方式,耗费申请人和审核人员的大量时间。为准备申请材料并现场提交,申请人需要从工作单位、户籍地、居住地等不同渠道搜集住房、收入等证明,而审核人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审核要件的形式、数量。由于材料不齐备或形式不正确,往往造成审核人员的大量解释和申请人的多次往返。若申请人有伪造相关证明的,通过人工审核受理材料,还不能完全发现。另外,有些行为习惯,如在家养鸽子,可能在入住保障房后继续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目前未有效纳入信用管理,无法在准入时就采取预防措施。

二是分配风险。由于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申请家庭通过审核后,住房保障部门只能根据家庭结构、收入、住房及是否是老弱病残特困对象等有限的几项要素进行分类,无暇从家庭信用等级、家庭需求强烈程度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分配方式上,除去优先特殊困难家庭,其他符合条件家庭的住房需求被视作均等对待,从而一般采用摇号制为基础的随机分配方式,缺乏精细管理。

三是超标风险。申请家庭在轮候或选房入住后,住房、收入等保障资格发生变化,特别是超出保障标准后,家庭往往没有动力主动向住房保障部门申报变化情况,而申请家庭的住房、存款、纳税、消费、就业等信息分散在社会的很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变动情况。如果按照申请程序,定期开展复核工作,不仅存在类似准入的风险,家庭配合度不高,而且随着申请量的积累,审核人员工作量将越来越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也将难以为继。因此,现实中靠人工核实的方法无法及时发现超标风险。

四是监管风险。保障房入住后的不良信用行为,包括拖欠公共租赁房租金、不交水电气暖及物业费、改变房屋结构或用途、违规出租等,涉及发现、调查、取证、查处及向司法机关移送等环节,房屋使用监管存在点多面宽、环节长的特点,管理单位和部门不仅涉及一线的日常管理单位和产权单位,也包括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城市管理、工商等部门及法院等司法机构,没有统一的信用管理平台和处理流程,监管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如破墙开店等,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和处理,极易造成管理被动,提高处理成本。

五是退出风险。目前政策文件对于骗租骗购、违规出租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已经有了明确的处理意见,主要包括取消保障资格、罚款、要求退出保障房或补交租金、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房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保障家庭仅有这一套住房,强制执行退出面临很多困难,而其他措施违规成本较低,不能起到应有的惩处作用。如果仅仅从保障房入手,可采取的措施不多且效果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或处理违规现象,容易引起“破窗效应”,使其他家庭效仿。而且,违规家庭占用有限的保障资源,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其他轮候家庭极为不公。

二、建立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意义和愿景

一是进一步健全公开透明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其准入、分配、管理、退出等规则和管理信息全程公开。对于个人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申诉并要求及时给予核查、答复。个人信用评价记录作为家庭分配保障房的优先因素之一,在房源供应类型、轮候时间、租金补贴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

二是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网的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3月起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是目前征信领域层级较高、较为全面的信用管理法规,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于个人信贷等金融领域。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建立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发布和国家不动产登记局的成立,对于全国不动产的统一登记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全国对于房产、金融、法院执行等信用信息正不断趋向完善和统一,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也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当务之急是在目前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打破地域、行业、领域限制,建立共享互动、动态监管、实时更新的统一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把住保障房的“入口关”,更能及时预警保障家庭的人口、再购房、大额消费等变化情况,对于拒不配合查处、退出的违规家庭,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局面,加强监管力度。

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综合信用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由信用制度、信用机构、信用产品、信用标准、信用平台等组成,从信用管理流程上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环节。如美国商业信用评价报告由企业性质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机构通过收集个人分散的信用信息,按信用评价模型整理加工后,出售给银行等信用使用机构,后者将之作为是否向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从而建立了市场化的信用管理体系。借鉴此思路,住房保障部门可以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加强准入审核,同时也可以将保障房的信用信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按规定向有关单位提供。

三、发展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是个人信用体系制度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应是包括法律法规到一般政策性文件的系列制度,包括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应明确信用来源如何采集、如何采用第三方信用产品、如何确定信用指标和评价标准、家庭如何参与信息采集和申诉等系列问题。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应建立信用信息溯源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信息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信用信息评价方面,应建立信用指标分档评价标准,通过公开公平程序,科学合理遴选评价指标和确定信用评价模型,充分保障家庭的隐私权、申诉权和参与权;在信用信息运用方面,应建立工作机构和人员权限制约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防止信息的泄露、滥用和工作人员失职、违规。由于住房保障信用管理相对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加强与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提升立法层级,对于严重失信行为,从法律层级进行严处。

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相关信用信息实现联网运行,各部门实时共享。统一信用信息产品标准,规范信息源的交互和使用,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信用指标遴选体系及信用评价模型,做到记录、采集、评价与运用工作相对独立,确保信用信息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信息建设部门加强信息数据的兼容和维护,同步开发信用信息运营监管系统,建立信息使用追踪记录,确保信息安全和使用规范。

三是信用信息管理流程。主要在于四个阶段:

第一,准入阶段。家庭只需通过身份认证信息即可提出住房保障申请,住房保障部门通过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查询家庭住房、收入、户籍等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包括是否有以往使用房屋的违规信息、欠交费用信息、未处理罚单、犯罪记录等,以此评价家庭的申请资格及轮候序列。住房保障部门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申请信息的疑点排除上,减轻申请人的举证负担。对于有骗取低保、社保及骗租骗购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依据规定拒绝受理申请。

第二,分配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建立保障房分配先后次序的具体操作办法,在对特困家庭优先、无房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加快分配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家庭结构、年龄及信用评价等级等因素,优化分配措施。在准入、分配的轮候时期,家庭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或有异议的,通过信用信息平台申报,经后台审核比对后,按程度予以调整,并及时反馈到分配过程。

第三,管理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信用信息平台,接收保障房日常管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及时监测家庭住房、收入、信用等变动情况。对于入住保障房后又购买其他住房,或者购买豪车等大额消费,以及违规使用保障房等行为的,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可以暂停家庭的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房屋交易过户等手续,并要求保障对象在向住房保障部门说明、澄清原因前,相关部门暂缓或限制办理与其保障条件不符的行为。

第四,退出阶段。一方面鼓励收入超标的保障家庭通过市场承租房屋、购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退出住房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在贷款利率、购买自住型商品房中签率等方面予以优惠和鼓励;另一方面,对于拒不接受处理的违规家庭,公开曝光力度,加重其失信等级,暂停其他社会福利,限制开办信用卡、大额消费等活动,加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度。

在上述各个阶段,住房保障部门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聘请第三方信用机构提供对个人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社会监督。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2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好《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川府发〔2014〕66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建立XX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条 联席会议具体负责全县企业信用建设、个人信用建设和社会组织信用建设的落实,分设企业信用建设、个人信用建设、社会组织信用建设3个专项小组,合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条 联席会议由县政府副县长XXX任召集人,政府办副主任 任召集人助手,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由县发改局局长XX任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局副局长XX、农行XX县支行副行长XX任办公室副主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县发改局、农行XX县支行和3个专项小组牵头单位派员组成。

第四条 企业信用建设由县食药工商质量局牵头,依法依规记录和整合企业信用信息,各部门依据职能将信息归集到XX县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中心,通过XX县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中心统一推送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个人信用建设由县公安局牵头,依法依规记录和整合个人信用信息,着重加强对重点人群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

合,建立完善本行业、本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社会组织信用建设由县食药工商质量局牵头,主要依托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其他组织唯一身份标识,依法依规记录和维护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建立完善机构组织信用信息。

第五条 联席会议工作职责:

(一)统筹协调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措施;

(二)研究制定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

(三)协调解决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

(四)参与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规规章;

(五)协调推进政府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动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应用工作;

(六)指导、督促、检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协调推进全县信用文化建设和诚信宣传工作;

(八)审定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计划;

(九)完成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

(二)根据召集人(助手)的提议或成员单位的建议,研究提出联席会议议题;

(三)做好召开联席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编发联席会议纪要、情况通报等文件材料;

(四)协调、督促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和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

(五)研究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定期或不定期向召集人(助手)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七)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问题;

(八)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联席会议实行全体会议和专项小组会议集体讨论、统筹审定重大问题制度。

第八条 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召集人主持或委托召集人助手主持。

第九条 联席会议会议纪要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草拟后送召集人签发。专项小组会议纪要由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草拟后送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十条 联席会议会议纪要印送联席会议召集人(助手)、成员单位以及与会议议定事项有关的部门和县(镇),同时报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

第十一条 根据联席会议议题和内容,经召集人(助手)

同意,可以邀请其他有关乡(镇)、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第十二条 各专项小组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项小组会议。专项小组会议议题由各牵头单位提出,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十三条 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要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报本专项小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各成员单位应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事项在本单位的落实开展情况,以及其他需要报送的信息。

第十四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由成员单位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十五条 联席会议建立信息专报制度。由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信用体系建设专报(简报)等形式,定期向市政府报送阶段工作情况,并及时反馈市政府的指导意见。

第十六条 联席会议实行工作督查制度。

第十七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抓出实效。

第十八条 各专项小组组建方案、成员单位、工作细则、运行机制等相关制度由牵头单位组织制定。

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2

XX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名单

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监察局、县文明办、县委编办、县目督办、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国资委、县人社局(公务员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局、县卫计局、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统计局、县旅游体育局、县城管局、县食药工商质量局、县安监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县投促商务局、县人防办、县粮食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邮政管理局、国网XX供电公司、县烟草专卖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农行XX县支行、XX银监分局、县网信办、XX通信发展办、县工商联、县政府金融办、县政府政管办、县政府电子政务办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3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的个人信用问题也逐渐增加。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更为科学、高效和专业地进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本文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近些年来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个人信用体系;问题;对策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2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现今人们不仅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去思考、理解信用,更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评估信用,认为信用是货币与资本的等同物,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信用不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杠杆作用,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也在于市场参与者的诚实守信。在看到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强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当前我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信用缺失现象的存在不仅与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目标不相匹配,而且也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大力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制度,以此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保障。

1 个人信用体系的概述

1.1 信用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用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伦理道德上看,信用指的是某人信守诺言,这是一种良好道德行为的体现。从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指的是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债权人的借出以收取利息收益为前提,债务人的借入以按时还本付息为义务。从法律意义上看,信用指的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是受到法律约束的行为,双方当事人按照先前所订立的“契约”规定享有某些权利和肩负某些义务[1]。

1.2 个人信用体系的含义

个人信用体系是一套精确记录不同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记录查询系统,该系统不仅覆盖了消费者所发生的不同信用活动的历史记录,也涵盖消费者的家庭收入总额、家庭资产总量等相关信息,同时也会记录消费者产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到的相应处罚[2]。

2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度存在一定差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公民信用观念的逐步提升,加之国家相关部门对此的重视,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监管机构方面,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相关方相互协调配合,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2月在上海建立联合征信试验点,这是央行首次推出建立地方联合征信的相关政策,该政策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大门[3]。同年7月,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该公司通过开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首次实现了以银行为主体的多部门联合征信。200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该征信系统记录了我国大约6亿人的个人信用信息。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方位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信贷征信的重点地位。在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人民银行职能的相关文件,文件指出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对信贷征信业的有效管理。

在法律建设方面,我国现有的各类与征信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尽快进行《征信管理条例》的修订并制定《信息披露条例》,力求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的运营并强化对征信系统的管理[4]。2007年,我国政府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我国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步骤。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该条例明文规定了征信机构资质、征信业务规则、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流程、监督管理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堪称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信用数据方面,我国在个人信用数据的采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类信用数据的收集整合已初具规模。为了加快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共享,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小组”,该举措迈出了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收集整合的第一步。2006年,全国统一个人数据库正式开通运行。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该数据库中已有近8亿自然人的相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数据,而在这些存在信用记录的自然人中,有过信用贷款的比例约占30%[5]。

3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3.1 个人信用数据征集成本过高

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该体系能否较好地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零碎信息进行归纳集中并及时更新[6]。而在实践过程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较为分散且开放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信用数据征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和更新频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也会导致个人信用数据利用率的下降。

3.2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天生存在着分散、零乱的特征,因此个人信用信息在共享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性与局限性等问题,因此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加之不同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存在屏蔽信用信息的行为,因此个人信用信息不仅在不同部门间呈现相互割裂、共享不足的现象,而且在部门与地方间也难以实现有效共享[7]。在这种情况下,信用中介机构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个人信用信息并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这种个人信用信息分散的状态不仅加大了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本,也严重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效率的发挥。

3.3 个人信用奖励惩罚机制缺失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信用意识的增强并非完全同步,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地方也可能出现某些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8]。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中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概念弱化和信用贷款违约的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的个人贷款违约率大约为2%;而在2005年之后,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增长,个人贷款违约率也随着呈现逐步攀升态势,2009年个人贷款违约率达到了7.9%,在2012年更是达到了8.2%。由于目前我国尚且缺乏相关的个人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这在导致对守信者的相关补偿无法到位的同时,也弱化了对于失信者的相应惩罚。长此以往就会让守信者产生守信回报不足,失信者形成失信成本低廉的错觉,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4 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个人信用中介机构是否足够强大是衡量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个人信用中介服务结构都处于业务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些信用中介机构大都缺乏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加之社会上人们的信用意识也相对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程度较低,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9]。而且,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大都采用小众化经营和分散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便于不同信用中介公司自身进行灵活管理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模化运行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5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

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可以从法律层面推进和保障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但近些年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始终忽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现阶段市场上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失严重。截至2013年,全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深圳和上海市颁布了关于个人征信与信用评级的相关法规,其他省市在个人信用相关政策的出台上几近空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法律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空缺,而这种空缺的存在可能就会导致征信过程中个人及其家庭收入不透明现象的出现,也可能会引发相关的道德和法律问题[10]。因此,个人信用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不仅影响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信与可靠性,而且也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降低信用数据征集成本,提高信用数据更新频率

个人信用数据的征集与更新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能否及时、完整和全面地收集信用数据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整体建设进程。因此,我国在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各关联方的整合,通过对不同关联方的整合来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征集效率。就具体而言,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关联方中国人民银行、工商管理部门和司法监督部门应该通力配合,共同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规范个人信用行业,这样在增强了信用数据征集相关方开放性的同时也降低信用数据的征集成本,并提高了信用数据的更新频率,可以避免因为信用数据的更新时滞而造成的相关损失。

4.2 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用信息使用效率

个人信用信息是不同机构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拥有一个高效、科学和专业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不同机构间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于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通过征信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供求双方的中介组织来增强信用信息的共享力度,提高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4.3 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建立个人信用奖惩机制

无论是从道德层面或经济角度上看,信用最终都是要通过市场主体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而我们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如果缺失个人信用,就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进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个人信用环境,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来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来增加人们的信用意识。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出对失信人员的多部门联合制裁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用奖励与惩罚机制,由政府、相关金融机构与社会机构共同做出市场化的奖惩承诺,对信用度较高的人给予相关的优惠和便利,使其感受到守信所带来的好处与便利;而对失信者给与道德与经济方面的惩罚,使其付出相应代价,以提高其失信成本。

4.4 培育专业信用中介机构,扶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信用中介信用职能的发挥为前提的,因此也可以说信用中介机构职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败。因此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专业化、市场化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信用中介机构大都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性,因此,政府应该着力扶持和培育具有权威性、导向性为特征的信用中介机构,并以此来带动其他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此外,在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信用中介的管理,正确引导、扶持信用中介机构朝着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5 健全个人信用法律法规,降低信用评估相关风险

法律作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大保障,当前我国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对于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政府应该重视法律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可以围绕相关信用秩序,研究并制定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就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个人征信管理方法来解决征信过程中出现的征信方式不规范、征信范围不具体和个人隐私保密不严格等问题;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颁布明确信用主体角色与收入水平的法律文件来增加个人信用评估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降低相关的法律与道德风险,以此来推进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2.

[2]许华荣.论中国个人信用的缺失现状及完善路径[J].科学理论,2010(21):189-190.

[3]李贞彩.个人信用体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145-147.

[4]杨晖.中国特色征信体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132-134.

[5]张晶,刘艳红.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87-88.

[6]赵志星.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102-103.

[7]白云.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的法律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1):12-13.

[8]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55-260.

[9]何建奎.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J].消费经济,2004(3):49-52.

[10]张风云.构建个人信用制度 打造社会信用基石[J].生产力研究,2007(1):49-52.

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篇4

一、中美信用体系概况

个人信用评估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 美国的以市场为主体的评估模式, 该模式的建立是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前提, 通过市场进行操作;另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

在维多利亚时代, 由于生产条件的有限, 导致了供给不足加上收入分配的不公, 严重抑制了人们的消费, 这时, 生产厂商只有想方设法刺激没有钱的消费者, 这就产生了信贷。现在的美国个人信贷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成熟的体系, 从最常规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贷款到装修贷款、奢侈品贷款、学生贷款, 更有个人债务重组贷款等新型贷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消费需求。能否贷到款, 能贷多少款均取决于电脑评分系统对你的信用评分, 而这一分值的判定又是依据一套强大的数据和模型运算系统, 包括考虑你的收入多少, 年龄大小, 使用信用的历史以及是否准时还款等。

现在, 美国的三大信用报告公司--T ra n s u n i o n, E x p er i a n, E q u i f ax, 他们拥有上亿消费者的信用数据, 为美国的信贷业提供完备的信用报告。美国强大的IT应用, 使得各信用机构与银行、商业企业都可以实现及时准确的数据交换。美国的信用销售已形成类似于实物商品生产销售的产销流程, 商业化的操作过程也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财富收入。与完善的信用公司的服务相匹配的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针对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公平授信和稳定美国经济等问题, 美国国会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律及失信惩戒机制。

银行是资信评级资料信息的提供者, 同时又是使用者。从微观个体上看,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银行一旦认识到自身在客户还款情况的信息提供上有相对优势的时候, 会隐瞒部分优质客户的信贷交易情况, 以免发生客户流失的情况。但是从宏观整个银行业来看, 当银行作为信息使用者时, 又承受着信用评级机构评估结果不符合实际而导致的不能及时还款的风险, 消费者也会面临更高的借款成本 (银行补偿风险的结果) 。这时, 政府的监管可以有效的阻止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美国政府依据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消费信用信息业进行监管和约束, 联邦贸易委员会 (Federal Trade Comm issi o n, 简称F T C) 负责公正信用报告法的执行。特别地, 如果涉及到的主体为银行, 则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执行。

此外, 法律还规定了个人信用报告所列出的信用项下的信息保留时限, 哪些不得载入报告。个人有权随时检查自己的使用档案记录, 可以对档案中的任何项目提出异议并要求调查, 而信用局必须做出反应。如果存在信息不准确或不能证实的情况, 就必须立即取消或更正;如果个人受到信用档案中不正确资料的损害, 可以起诉。

总结以上, 可以发现美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制度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 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组成。

我国的信用机构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从1987年开始, 一些省市自行组建的信用评估机构, 个人消费信用是从基础的住房开始的, 直到信用卡业务在中国兴起, 才使得资信评级渐渐受到重视。目前信用评估在中国现有基本两种模式, 分别是在济南和上海。

在1999年, 建设银行济南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该办法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 形成十大指标体系, 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 从而对借款人得出是否贷款, 贷多少的依据。

同年, 经由央行批准, 上海资信公司成立。上海地区15家商行共同联手, 由央行出面与上海市政府信息办公室主办, 进行个人消费信用制度试点, 进行业务办法、法律制度市场规则的探索。上海的个人征信计划由两部组成:第一步简称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形成联合征信基本服务功能, 为在上海的各家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信息网络查询服务;第二步, 建立上海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形成联合征信综合服务功能, 提供个人信用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

在起步的初期阶段, 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主要着眼于两点:

其一, 信息采集。信息源主要有:从各商业银行采集个人贷款及偿还记录和信用卡透支及付款记录, 以及个人在银行发生的不良信用特别记录;从法院依法采集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个人的民事和刑事诉讼记录;从公安部门依法采集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和与个人信用有关的处罚记录;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内容, 如电信服务交费记录、公用事业服务交费记录等等。采集周期目前分为及时更新采集、每月更新采集和一次性采集 (有变化时不定期更新) 三种方式。

其二, 信息加工与整合。采集来的大量信息经过整合、加工、存储, 最后形成“联合征信”的“产成品”个人信用报告。据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国介绍, 这份个人信用报告主要有个人基本身份信息、银行记录、社会信誉记录、银行特别记录、查询记录以及异议记录。其中, 社会信誉记录暂时只收进手机交费情况, 特别记录基本是“污点”记录, 如银行和移动通信企业的黑名单信息。根据国际惯例, “污点”记录一般最长保存7年。而对于人们较为敏感的个人存款、个人资产、宗教信仰、医疗史、生活方式等, 信用报告没有收录。

对比以上两种试点模式, 可以看出, 济南的主要是由商业银行自发建立的个人征信系统, 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借款人过往信用记录和历史资料, 是从银行自身今后的风险防范出发。但是独立的一家银行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有限, 而且必须是借款人在该银行曾经有过信用记录的基础之上, 不能杜绝个人在一家银行有不良信用记录之后, 再到别的银行借款的现象。各家银行为了节约征信成本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最终也会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实现联网, 但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上海的模式则是以政府出面, 以上海政府职能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发布规范性文件的形式, 要求各商业银行、公用事业单位、法院、公安等加入网络。网络会员有义务提供个人信用信息, 同时有权使用网络中的资源。这一形式无疑有政府的强制性, 有利于资信制度的快速普及。

二、中美相比较, 中国个人信用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 从金融市场以及操作方面看

首先缺乏个人信用的相关记录。个人信用, 一般是通过记录建立起来, 没有记录, 就无法判别信用的好坏。目前, 绝大多数居民能够提供的信用文件, 一是身份证和户籍证明, 二是个人人事档案, 三是个人存单凭证和实物资产。这三项既不能证明个人收入的多少、来源及可靠性, 也不能提供个人以往的信用记录。中国还未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 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另外有关个人的信用信息分散, 无法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

其次缺乏专业评估机构。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调查和系统的整理,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分析, 评估, 开展消费信贷只能依靠银行本身, 效率很低。一方面, 信息分散于各个部门, 银行无力一一收集。另一方面, 银行还要为收集信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加大银行经营的成本, 且贷款审批时间太长。另外对于其他需要个人信用的机构来说, 银行掌握的个人信用资料不会随意透露, 这就达不到资源共享。

最后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首先, 在我国的商品二级市场上, 一旦发生信用危机, 银行基本上就是损失的承担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将部分风险分摊给投资者的同时把部分资金收回, 再开展信贷, 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就是个人信用的销售市场。美国的三大信用局和1000多家地方信用局收集了1亿6千万成年人的信用资料, 每年出售6亿多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 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这样的信用销售市场, 或者有其他好的方法来信用资源共享。

(二) 缺乏成熟的个人信用监管体系

1、政府。

美国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主要是对征信机构和消费者信用报告使用机构的监管, 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对信用数据的采集、信用评分的过程、信用报告的制作及使用范围、个人隐私的保护、个人信用修复制度等诸多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定并实施有效监管。中国没有如此细致的监管层次, 目前主要监管层集中在央行和各级政府手中, 这样容易出现政府包办、垄断现象, 而且监管内容单一。

2、法律。

法律环境是制约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现今, 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公平信用报告法》 (FCRA) 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对信用各个方面做出了规范, 保证了个人信息的安全, 防止个人信用资料的滥用。但中国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的有关信用的法律, 而只是在一些其它的法律中的一些条款中体现了这样的一点, 比如《担保法》, 《合同法》, 《贷款通则》, 但衔接不够, 针对性不强, 对于一些不当的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

3、行业自身。

专业的民间行业组织和机构通常以信用管理协会、追帐协会、信用联盟等形式存在。美国较有影响的信用行业协会主要有信用报告协会 (CDIA) 、全国信用管理协会NACM) 。其作用主要在于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目前我国征信行业尚没有行业协会, 行业内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行业内的交流、人员的教育培训均难以正常进行, 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

(三) IT技术的落后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够完善, 2007年央行称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为5.8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但中国人口的基数大, 还有很多人没有信用数据。另外就是中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跟不上需求, 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输入和更新, 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难以保证个人隐私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问题。

(四) 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存在差异

中国人保持着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大多数中国人一般有钱都是拿来储蓄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而不是拿来消费, 更不用信贷消费。很多人都没有向银行借贷过, 也就没有还款记录, 所以很多人的信用记录是不完善的。因此消费观念的差异造成信用资料收集的困难。

三、中国应如何建立好个人信用制度

(一) 完善个人信用资料

要想得到完善的个人信用资料, 尤其是针对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的特点, 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个人帐户体系无疑是最基础, 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个人向金融机构存款时要用真实姓名及身份证号, 加上以此为基础的综合性信用账户, 使得计算机系统更为方便的收集到稳定真实的个人信用信息。

(二) 建立以国家为主, 私人为辅的个人征信机构系统

我国目前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已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但是由于我国个人征信机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不健全、商业化运作经验不足、各地对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的需求程度差别巨大, 社会信用严重缺乏等,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各征信机构全面发展的系统是较为适合的。但是必须注意到, 商业化市场操作的资信评级机构是全球信用业的总体趋势, 当我国的政府将个人信用评级制度普及之后, 政府应积极扶持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信用评级机构, 倡导在统一的信用评分框架下, 各机构开发具有特点的信用评级模型。

(三) 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对个人信用监管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对个人信用报告中隐私披露程度的界定来体现的, 旨在防范个人信用信息的滥用。可以借鉴美国最常用的几个个人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 尽快根据我国特色建立起一系列的个人信用相关法;并对原有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如:《担保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和《储蓄存款管理条例》等进行修改, 推动信用法律建设。

(四) 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

对资信评级的监管主要是从评级机构的可信度, 市场的接受程度, 信息披露还有管理的透明度这几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的。要加强评级机构的可信度和其被市场接受的程度, 政府应该对资信评级行业设定市场准入的标准, 并对其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资格认定, 还有要对评级机构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执业规则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另外, 政府的监管要保证信用机构及时地披露公司自身的信息, 保证公正透明的操作。现在中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由于各管理主体 (如政府部门、董事会和理事会) 的利益取向不同, 难免产生矛盾, 所以政府的职责是理顺各部门的监管关系, 有层次, 目标一致。

(五)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 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 提出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制订征信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等。

综上所述,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摘要:国家提出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得各商业银行在大力推行消费信贷, 但中国不成熟的信用环境已经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需要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道路。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征信,信用评级,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吉光,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介绍 (J) , 经济界, 2007 (1) :77-79

[2]、樊新民, 黄纯忠, 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及启示 ( J ) , 中国改革报, 2005 (6)

[3]、郭志俊, 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研究和借鉴 ( J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4]、汪宇瀚,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初探 ( J ) , 经济论坛, 2007 (10) :53-56

[5]、肖成华, 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 ( M )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1

[6]、李小平、李喜生, 个人信用征信的运行模式和法律障碍 ( J) , 金融时报2000 (9)

[7]、赵桂芹, 关于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探讨 ( J) , 消费导刊 2009 (5)

[8]、管敏, 对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 (J)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11)

[9]、王锐、熊键 , 个人信用征信业-美国模式的缺陷及相应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 (J)  , 上海金融, 2002 (1)

[10]、黄庭筠 、黄全权 , 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调查 (J)  , 福建通讯 , 2002 (3)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国办函〔2007〕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负责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组成人员

召集人:华建敏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成 员:张平国务院副秘书长

朱之鑫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郑少东 公安部部长助理

姜增伟 全国整规办主任、商务部副部长

苏 宁 人民银行副行长

孙松璞 海关总署副署长

宋 兰 税务总局副局长

刘玉亭 工商总局副局长

蒲长城 质检总局副局长

宋大涵 法制办副主任

唐双宁 银监会副主席

屠光绍 证监会副主席

袁 力 保监会主席助理

邓先宏 外汇局副局长

陈大卫 国信办副主任

三、工作机构及职责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主要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根据召集人的提议或成员单位的建议,研究提出联席会议议题;汇总并通报成员单位有关工作情况;协调、督促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和落实联席会议决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同志主持,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可邀请其他部门参加会议,研究相关工作。

五、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认真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

二○○七年四月十八日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6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 在银行卡业务中, 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3种: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是无担保、无抵押的信贷产品, 因此,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申请受理、征信审批、发卡管理、刷卡交易和透支管理。

从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可以看出形成信用卡信用风险主要在申请受理、征信审批2个环节。

一是盲目追求发卡数量, 因此打开了信用卡信用风险的方便之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业务流程的第一环节便是申请受理, 《新巴塞尔协议》将“申请受理”环节中因持卡人违约形成的风险称为信用风险。在申请受理阶段, 申请人向发卡银行提出申请, 填写相关资料, 发卡银行受理申请, 展开调查, 核实资料是否真实、有效和完整, 并签署调查意见。但是, 由于目前在我国信用卡市场上, 各发卡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扩大市场占有率, 片面追求发卡数量, 忽视发卡质量。在发卡数量指标的压力下, 各发卡行的信用卡办理程序越来越简化, 放松了资料审核环节, 申请门槛越降越低, 申请普通卡的发放了金卡, 从而为恶意透支甚至诈骗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是信用卡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信用卡的审核程序是参照国际主要发卡机构的发卡审核程序制定的, 按程序申请人递交办理信用卡申请后, 发卡机构对申请人的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审核、资质审查, 并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申请人是否有不良记录, 通过受理、审查、调查、审批4个环节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核查。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信息系统, 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普遍缺乏, 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没有对居民个人信用行为的系统记载, 我国的个人征信信息是数据分散、开放程度低。我国大约50%~60%的个人征信数据掌握在公安、法院、工商和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 以及商业银行、公用事业、邮政、电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 处于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没有像西方信用卡发达国家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数据平台, 发卡银行很难获取完整的征信数据, 即使获取一部分信息也是有限的、片面的, 无法对个人的资信状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估。例如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付款记录还不能互相沟通, 致使在一家银行欠账的客户, 在另外一家银行可能照样办卡再次透支。

通过对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实质, 是我国信用资源匮乏的后果, 个人信用数据相对分散, 政府部门之间甚至银行之间在个人信用数据方面没有共享, 各商业银行对银行卡申请人的信用评估, 由于受到所掌握的客户信用数据的限制, 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等级, 使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失效。

二、健全个人征信体系, 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

个人征信是指征信机构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与信誉信息汇集起来, 进行加工和储存, 形成个人信用信息集合, 当个人在进行信用活动时, 其信用记录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因素, 为银行或其他社会单位系统地了解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的活动。1999年上海市开展个人信用体系试点, 2004年底, 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始试运行, 范围限定于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和湖州7个城市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联网查询, 2006年1月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正式运行, 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征信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就无法从源头上进行防范, 商业银行就还需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因此, 为有效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 必须加快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一) 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前提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之基。加快建设个人信用体系, 必须注重建设个人信用道德文化, 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髓, 弘扬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和谐的与时俱进精神, 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诚信立身, 诚信为人, 诚信做事, 增强公民维护信用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公民的信用素质。使讲信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信用公开, 信用透明,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信用意识, 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 完善个人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

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建立个人信用政策法规, 处理好征信与监管、借鉴与创新、规范与发展、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合理区分公共信息与商业信息, 使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 个人隐私的保护、国家机密的保护等问题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权益保护、公正诚信的法律环境, 切实保护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 建立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

要发挥政府在信用监管中的核心作用, 以信息化为手段, 坚持法律惩戒与道德约束、社会他律与行业自律、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突出部门联动, 运用经济惩戒和道德谴责等手段, 进一步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 提高个人信用监管水平。

(四) 人民银行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核心

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已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 人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个人征信报告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个人结算账户信息等内容。个人征信报告是从各家银行或其他各类机构采集所得, 人行征信中心起到了汇总、加工、整合的作用。个人征信报告对银行金融机构向客户发放信用卡、贷款及授信前调查及贷后检查提供了很大地帮助及参考, 但目前个人征信报告还存在“个人基本信息”当中信息不齐全、不十分准确, 所采集的信息存在一定的时差性, 所采集的信息不全面等缺陷, 人民银行个人征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 篇7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信用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不仅仅是针对企业, 对于个人而言, 同样如此。很多针对个人的信用产品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 例如住房抵押贷款, 分期付款, 助学贷款等等。在发达国家,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非常完善, 信用经济已经完全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据相关资料统计, 2014年, 在美国, 平均每人有8张信用卡。日常开支中有80%以上是用信用卡支付的, 现金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在英国, 2014年持有信用卡的人数超过3100万, 这相当于英国成年人总数的60%, 使用卡支付的消费总额超过6000亿英镑。相比之下, 2014年, 我国信用卡新增发卡量6400万张, 累计发卡量达4.6亿张, 比年初增长17.9%, 人均持卡量达0.34张;交易总额为15.2万亿元, 交易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8%。可以看出, 在当前, 我国个人信用经济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个人信用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在征信机构、评估方法、法律建设、监管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这些短板具体体现在哪里, 如何克服, 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分析

个人信用体系一个有机整体, 它是由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信用要素、制度、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管理体制组成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个人信用登记机构, 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信用服务机构、个人信用供求主体、个人信用保证机制。国外在个人信用体系构建方面已经做得很成熟。下边以美国和日本举例。

(一) 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美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高度市场化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信用征信制度。

为了服务消费者, 美国设立了1000多家当地或地区服务局, 这些机构大多数依附于益百利、艾可菲和美国环联三大信用局, 或与他们保持业务上的联系, 它们都是由私人部门设立的。这三家信用局分别拥有近2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 可以说, 信息数据库能够基本覆盖整个美国。信用局会主动地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 他们从各种机构里获取信用记录。

2. 个人信用相关法律。

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包括三个类别:信用管理体系类、保护个人隐私类、规范政府信息类。为美国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构建了制度环境, 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平等授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3. 监管机制。

专门负责监管信用行业的事务的管理机构在美国不存在, 美国的信用管理功能是根据市场发展以及有关法律的执行而指派或自然分配给相关部门的。民间运作并自愿执行失信惩罚, 广泛使用各类信用服务公司的信用产品, 失信者要付出很大代价。

(二) 日本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日本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采用行业协会主导模式,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 个人信用征信机构。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由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株式会社日本信息中心、株式会社信用信息中心三家组成。当然, 三大信用局在竞争中也有合作。三大信用局合资建立了信用信息网络系统, 可以让不同机构间共享信息, 从而预防多重借债等个人信用缺失问题。

2. 个人信用评估机制。

由于日本的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只负责收集个人信用信息, 并确保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但是, 不提供任何主观分析和评价, 因此, 日本的个人信用信息需求机构, 在获取信用报告后需要通过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分方法决定是否授信。

三、中国国内信用体系分析

(一) 个人信用征信机构

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诚信水平,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主导”型。征信机制度建设上, 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地方政府主导征信机构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事业法人单位, 负责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负责组织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

(二) 个人信用评估机制

我国同其他国家一样, 对个人信用评估采用信用评分法。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央银行征信中心只是客观地收集和展示客户的信用信息, 不对客户信息做任何评价, 因此, 各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征信中心获得信用报告之后, 还必须依靠自己的信用评分方法来衡量客户的信用度。这无疑给各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增加了信用经济的风险。我国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商业银行内部的个人信用评分;征信机构基于个人信用报告数据信息开发的个人信用评分, 一般称为信用局评分。

(三) 个人信用服务机构

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处于混业经营的状态, 信用服务业已经开始发展, 近年来有许多民营的信用管理公司出现, 但是服务种类不全面, 且没有形成规模, 尚无建立统一的担保登记机构。

(四) 监督机制

根据2013年3月15日施行的《征信管理条例》,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是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 依法履行对征信业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履行对征信业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

四、结论以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迅速,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同发达国家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相比较。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任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结论如下表所示。

针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扩大信用信息共享;

二是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

三是借鉴经验提高信用评分技术;

四是完善立法, 加强执法;

五是健全信用保证机制。

2015年5月, 财政部宣布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地区清一色获得了最高评级。其中, 中西部省份的评级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均获得A A A的最高评级, 各地方债券的利率基本上与同期国债利率持平,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政府债券利率水平比国债还低的情况。

但标普则声称, 在其调查的31个地方政府中, 15个都应该被评为“垃圾级”。标普分析称, 中国东北的表现最差, 东北三省有两个出现“投机级特征”, 12个中部省份的6个, 12个西部省份的5个都显现出垃圾债券特征。北京、上海等华东地区则状况较好, 这个地区的10个省市中有8个表现出“投资级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化程度不够, 从而导致立场不够中立。从而出现了这种现象。因而必须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以提高市场效率, 推动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用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可以说, 在当今社会, 个人信用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消费潜能。发达国家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包含信用信息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服务以及、相关法律、监管机制等内容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在我国,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萌芽和发展的时间都比较短, 因而在很多方面, 整个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 时下研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个人,信用,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谭中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体制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刘品.《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杜金富.《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时报.2011年.第1期.

[5]高巍, 朱书缘.《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人民日版.2012年7月10日.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7]邹新月.《Va R方法在银行信用贷款中的应用》.北京统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石庆焱.《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及其应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9]庄传礼.《我国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发展研究》.征信.2011年.第1期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8

一、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信用内涵

1.企业信息公示的概念

关于企业信息公示的概念目前尚无法律明确定义, 但从字面理解, 企业信息公示是政府为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制度,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把上述企业信息向全社会公示, 让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特点、经营业绩、守信情况、失信记录、合作可能性等基本情况。从而让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自主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 自主判断交易风险, 自主选择是否与该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即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参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促使企业重视自身形象, 约束自己的行为, 积极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口碑, 取信于市场, 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使自己做强做大, 从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信用内涵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条例》对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信用内涵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企业信息公示、谁来公示、怎样公示, 公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将企业信息投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 就像“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样, 公示制度利用赋予交易相对人和公众对企业经营信息的知情权, 初步建立起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二是规定了设立异常经营名录制度、诚信经营奖励制度、部门联动惩戒制度等多项信用约束措施, 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精神激励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 促进企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引导企业正确掌握和自觉执行《条例》的内容, 建立了信息约束机制;三是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抽查和群众舆论举报等多项信用监督措施, 目的是运用社会舆论特有的运行机制来督促企业切实执行 《条例》。同时, 社会舆论蕴含着社会的价值观念、态度、意见等, 对公众言行起着影响和引导作用, 它能够引导公众有效监督企业的信息公示行为, 扩大对企业监督的覆盖面, 督促企业依法履行公示义务, 建立了信用监管制度。

也就是说,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信用内涵是由信息公示、信用约束、信用监管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是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三大支柱, 其信用内涵主要有以下信用特点:

(1) 强化信用约束。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后, 政府市场监管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失信行为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行政处罚手段进行直接干预, 而是更多使用信息公示和社会监督等市场化手段, 变外在的强制力为内在的约束力, 通过信用来强化对企业行为的约束, 充分发挥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2) 体现部门联动。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最直接、最具震慑力的制度设计就是“一处违法, 处处受限”, 从而约束企业“重信用、守合同”。在公示企业信息方面, 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信息共享。在信用约束方面, 政府各职能部门能够联动响应, 共同惩戒失信企业。

(3) 实行社会共治。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企业的基本情况公之于众, 让交易相对人、社会公众、行业组织和政府各个管理部门都能够方便、全面、及时了解企业信用信息, 选择是否与该企业做生意, 将信息公示制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 丰富和拓展了信用监督的主体, 真正做到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有机统一, 由此建立起维持企业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

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打造诚信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诚信营商环境与投资创业同等重要。诚信营商环境恰如交易的“润滑剂”, 能有效减少交易活动的“摩擦力”。诚信营商环境越好, 交易信心就越足, 交易安全度就越高, 交易成本就越低, 市场就越活跃, 商业就越繁荣, 投资者、企业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注重法制建设, 还要营造德治氛围, 诚信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之本、繁荣之基。

企业信用是打造诚信营商环境的主角。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交易非常发达, 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最重要主体, 其信用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因此, 企业信用本身在打造诚信营商环境中无疑扮演着主角。企业点多面广, 涉及方方面面, 企业参经济活动和相对人之间所建立起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 是打造诚信营商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当前企业频频发生失信行为,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三点:一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失信成本太低;三是企业缺乏道德自律。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正是破解失信成本低, 信息不对称, 企业缺乏道德责任感这三道难题的重要对策。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将企业从产生 (登记注册) 到存续 (生产经营) 整个过程的全部信息公之于众, 让全社会共享, 变企业的信用等级过去由政府认定转为市场认定, 由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自主评价和判断, 选择交易, 避免交易风险, 促进企业诚信自律;同时对失信行为“广而告之”, 各方联动, 建立失信“黑名单”和行业禁入制度, 是提高失信成本, 遏制失信行为, 打造诚信营商环境必要举措。

2.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促进企业诚信自律的治本之策

当前,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契约意识差, 合同履约率低;道德品质败坏, 假冒伪劣产品猖獗;市场竞争不充分, 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等。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前, 对于企业的失信行为政府基本上都是采取法律制裁手段进行直接干预, 但无论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 都是治标手段, 而非治本之策。这也是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在微观层面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这恰恰是法律制裁手段不具备的功能。首先,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促使企业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它将外在的强制力和内在强制力结合起来, 引导企业参与到信用监管活动中, 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主管理, 增强企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扩大了企业行为的透明度, 把社会监督和行业自治引入对企业的监管。企业通过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信息, 交易相对人和社会公众随时都可以进行查询, 这本身就是对企业的一种约束。同时, 企业想要获得市场承认, 就必须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诚信合法经营, 从而强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责任, 这不仅有助于诚信企业脱颖而出, 而且还有助于及时淘汰失信企业, 进而形成市场倒逼机制, 逼迫所有企业见贤思齐、慎独自律、择善而从。其次, 企业信用公示制度是一种超前教育。制度规定企业如果不及时、如实公示自己企业的信息, 包括各种失信行为, 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企业在事前根据制度内容预测到行为后果, 这就把工作做到了前头, 防范于未然, 因此, 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可以起到超前教育的作用, 从而降低企业信用监管成本。再次, 企业信用公示制度还是一种养成教育。严格的公示制度使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通过公示, 被全社会周知并受监督,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不再直接设定行政处罚, 而是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企业的失信用行为公之于众, 让全社会对企业的信用情况一目了然, 由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是否交易, 用信用来约束企业。在制度实施过程中, 贯穿体现社会公众、交易相对人和企业共同利益的思想教育, 久而久之使人们把经济活动中各种规范从外在的束缚变为内在的思想共识和行为习惯, 使企业变他律为自律,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业道德, 形成道德自律。

从宏观层面看, 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信息公示体系, 实现各类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监管部门都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 从而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这对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法治化、透明化与诚信化,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具有全局性的促进作用。

公开透明是防止企业失信最好的措施。通过信息公示, 让交易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知道其成立的目的、经营范围和承担责任的界限和方式。通过信息公示, 促使企业由对政府负责到对社会负责的转变。通过信息公示, 让交易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掌握政府监管部门管理企业的信息, 尤其是守信记录和失信记录, 准确了解和判断企业的信用情况, 避免交易风险。通过公示, 让失信企业“家喻户晓”, 诚信企业“妇孺皆知”, 让企业的经营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3.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构建信用监管格局的基础

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真正形成企业自律、政府抽查、社会举报的三位一体的信用监管格局, 让企业对其公示的信息负责, 政府放管结合、社会主动监督, 推进社会共治, 这既是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起点, 也是其所要达到的“终点”之一。因此突出信用在全社会监管格局中核心地位, 是此制度的根基所在。

(1) 着力构建信用监管模式

一是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于进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本身要高度重视, 认真查摆问题, 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积极整改,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市场, 恢复企业信用。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也要注意, 审慎选择与之进行交易, 规避风险。二是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 也就是俗称的“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企业,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惩戒力度, 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其负责人再次进入市场, 坑蒙他人, 危害社会。另一方面广大公众和交易相对人要提高警惕, 尽量不与之进行交易, 避免上当受骗。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多管齐下, 对失信企业从各自管辖领域一起采取限制措施, 取消其进入资格, 使失信企业成为过街老鼠, 无处容身。四是建立了工商抽查和群众举报制度。确保企业公示的信息真实、完整、及时、合法。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黑名单” (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 意味着全社会都知道其信用状况有问题, 这足以使该企业面临交易对象减少、银行不予贷款等后果, 造成“一招失信、全盘皆输”的局面。同时, 通过联动响应机制, “一处违法, 处处受限”, 真正实现“让诚信企业脱颖而出、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

(2) 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监督作用

社会中介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会员服务, 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当前, 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服务市场经济作用突出, 在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中要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中介作用。例如, 工商部门可以委托与资产评估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对企业公示的资产信息进行抽查核对, 利用社会组织的专长技术有效提高抽查的科学性和公众认可程度。

(3) 依托大数据进行信用监管

无论是信息公示, 还是社会监督, 都要依赖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 即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将企业各种类型的信息归集该企业名下, 形成大量基础数据, 并进行共享, 便于发现有关行业、相关企业信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针对性。首先, 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渗透于信用监管中, 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对企业公布的信息进行监管。 一是强调监管的主体性, 监管的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二是强调综合性, 把企业信息监管置于社会系统之中。其次,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企业信息公示的途径, 形成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监管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实现企业信息公示、信用约束、信用监管等, 有力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信用体系建设

1.政府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公示

以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引导企业公共诚信伦理的生成。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道德合理的, 它内涵了我国市场经济时代诚信的伦理精神, 不仅可以公开昭示对企业信用公示的要求, 而且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宣传与实行, 来默示和鼓励诚信的社会价值准则, 给企业展示一条构建自身信用之道, 使企业受此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所以, 与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的, 不是自发形成的。因此,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时限, 及时、真实公示各自履职所产生的企业信息。对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提出公示信息查询申请的, 各级部门应依法受理并如期答复。通过政府的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公示, 直接地规制企业的行为, 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思想道德观念。

2.要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各级政府都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 重视企业信用, 严格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的主体责任, 不折不扣地履行其公示义务。特别要选取个别经营状况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构建高于制度要求的科学、诚信的微观制度环境, 给予政策鼓励, 在全社会增强诚信价值观的辐射力、影响力、感染力, 形成社会示范效应。

3.要用制度推进企业公示信息应用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企业公示的信息的质量、内容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标准。例如, 广东省广州市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授予如“广州十佳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呼, 在土地招标、特定项目招标等方面优先开放准入门槛, 让信用高的企业切切实实得到好处, 形成政策导向机制。另一方面, 要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提高失信成本。比如, 上海之所以发生福喜公司用过期的冷冻肉重新包装供应给肯德基等快餐店谋取暴利, 是因为目前我国法律对这样的严重失信行为惩处的力度太低, 这样的事件如果在新加坡等信用体系完备的国家, 它将被罚得倾家荡产, 永远失去市场。

四、结语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通过信息公示、信息约束、信息监管等外在的强制力以约束企业行为, 最终是为了促进和达到企业良好的信用自律, 变外在的强制力为内在的约束力。它对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企业信息公开度, 降低交易风险,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对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意义, 是推进企业信息公示以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手段。

摘要: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则是打造诚信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企业诚信自律的治本之策, 是构建信用监管格局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需要政府责任主体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公示,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用制度推进企业公示信息应用。

关键词: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文档资源.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DB/OL] (2015-1-2-11:19:34) [2016-2-16]http://www.360doc.com.

[2]王吉德.依法公示企业信息营造诚实守信营商环境[N].陕西日报, 2014-09-29.

[3]曾康霖.中国转型期信用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56-67.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论文 篇9

一、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内容

企业信用制度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进行的有关信用活动方式、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因素的总和。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应至少包括5部分, 即:征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监管体系和信用风险转移机制。

1.征信体系, 是指由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征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征信法律法规、征信机构、征信登记和征信信息的建设。

2.信用评价体系, 即通过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 广泛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企业信用评价等信息产品, 为全社会用户服务的系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信用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信息的建设。

3.信用管理体系, 是指通过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对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保持应收账款的合理持有,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 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内部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

4.信用监管体系, 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 通过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评估, 利用社会力量, 结合工商职能, 相应采取教育、奖励、惩处、约束、警示等措施, 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监管工作系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包括征信监管、信用评级监管、信用管理监管和失信惩罚机制等内容的建设。

5.信用风险转移机制, 是指金融机构 (一般是指商业银行) 通过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把信用风险转移到其他机构。主要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包括信用担保、信用保险、贷款销售、资产证券化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用衍生产品。

二、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并且各个因素之间是一个分层次的综合体系。例如,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受到5个构成要素指标:征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监管体系和信用转移机制的影响 (第一层次) , 征信体系指标又受到征信立法、征信机构、征信登记和征信信息评价结果的影响 (第二层次) , 征信信息又取决于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等具体指标因素的影响 (第三层次) 。对于这种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 可以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解决。

(二) 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将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 5个一级指标, 20个二级指标, 65个三级指标。总体上说, 这样的一个指标体系比较全面, 能从各个方面反映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成效 (如表1所示) 。

三、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的算例分析

本文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 对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模拟评价, 见表1。

1.建立评价集。将评价结果分为若干档次, 一般用AAA、AA、A、BBB等标记, 这种标记方法可以有很多档次, 划分较细。但是由于划分档次越细计算量越大, 为了简化计算, 这里以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标准来评价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成效, 即评价集为:V= (优, 良, 中, 合格, 不合格) 。

2.建立权重集。权重集反映了各个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它的取值取决于对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影响力的大小。本文设立了如表1所示的权重集, 表中指标后面括号内数据为该指标的权重。每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值是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 根据每个评价指标在相应评价层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的;当然, 以后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专家评价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会更准确。

注:表中所有数据是对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模拟评价。①表中基础指标专家评价结果为对第三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值, 即对不同评价档次的隶属度;每个指标后的数据为该指标的权重值;第二列值的数据是第二级评价指标模糊评价结果。②征信信息指标可进一步分解为:财务状况 (包括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 经济效益 (每股收益、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 , 社会责任 (合同执行率、纳税贡献率、社区责任程度) , 信息披露 (及时程度、真实程度、合法程度) 。③定性评价指标可进一步分解为: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占有和信用活动记录;定量评级指标, 即财务评价指标可进一步分解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收益状况等指标。

3.基础指标评价。由于所设指标大多为定性指标, 可以采用德尔菲 (Delphi) 打分法获得对每个指标的评价值。基础指标评价值如表1所列, 具体过程略。

4.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根据表1中数据依次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过程略) , 得到最终的模糊评价集为:

V= (优, 良, 中, 合格, 不合格) = (0.350 1, 0.283 5, 0.270 9, 0.086 2, 0.012 3)

按加权平均法, 分别给优、良、中、合格、不合格赋予90、80、70、60、50分值, 则可得评价分值为78.939, 根据这一结果可知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结果为良偏下, 中偏上。

参考文献

[1]刘烨, 李凯.公司征信等级及其模糊综合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

[2]蔡笑腾, 苑清民.中小企业信用级别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经济管理, 2005 (11) .

[3]范柏乃, 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 2003 (6) .

[4]谢旭.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3) .

[5]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 2005 (3) .

上一篇:保险公司营销运营模式下一篇:春节红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