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2025-01-19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共12篇)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能力培养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初中生处于个体思维发展阶段中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非常强, 正是形成发散思维和问题意识并能够付诸实践的阶段, 因此, 课堂是实现对初中生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一个必然的选择。那么, 如何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点燃学生头脑、激发创新的过程呢?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落实素质教育。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评判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正是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 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有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 将教学作为一个师生共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操练, 而非仅仅告诉其知识结果。让孩子们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中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本身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以自身做表率, 教师本身墨守成规, 很难激发学生创新的胆量。同时教师不要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将课堂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 以及平等、宽容、友善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来形成利于创造的心理氛围和客观环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 寻求创新的原动力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反思能力和操作能力, 愿意和渴望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对许多事情都有兴趣。但是要把兴趣变为探索的动力, 尤其在课堂上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探索, 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者的作用, 保护这种可贵的探索兴趣。兴趣带来的灵感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出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在遇到困难和不解时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 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自我调控, 愿意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发挥自律的作用维持探索, 让学生内心自我成长的潜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激发, 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尝试

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更迫切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来自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愿意去尝试和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当学生实践自己的想法时, 就算没有正确的结果, 也要欣赏这种尝试的勇气, 并把这种欣赏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能够将学生的“要我学”有效地转变为“我要学”, 鼓励学生不断多看、多听、多尝试, 激发创造的灵感。对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讲, 来自最权威的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将是他们勇于创新的保证和动力。

四设置问题情境, 提倡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是引导教师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场所。教师有条件地选择适宜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引导其产生疑惑和不解, 然后提供条件让其自己去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和途径;重视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 掌握科研的方法、成果的表达、和同伴间的交流和分享, 学会辩论、合作, 体验团队合作, 体验自己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在实现探索中培养自尊和自信以及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体验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教师和学生之间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交予学生, 而这正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条件。

五用积极正面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 需要大胆、自信、自觉、特立独行, 这些都需要教师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来体验。通过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思考的价值,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体验同伴的欣赏、教师的肯定, 更愿意进一步尝试表现自我。杜绝教师一言堂, 杜绝忽视学生自评和其他学生评价的价值, 要看到其他人在学生的成长中尤其是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价值。任何课堂教学都要有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防止仅仅评价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变化;要将评价作为一个教育过程, 充满民主和平等的过程, 在评价当中更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个别性, 更注重评价的随时反馈性、对学生的改进和发展价值, 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六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个平等、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根据心理学研究,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阶段, 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卑, 既渴望理解又害怕伤害, 只有在融洽和谐群体关系中, 学生才有可能放下戒备, 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提供一个完全开放和自由的环境, 学生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哪怕是荒唐的想法, 不要打击学生的表达热情, 这些正是创新的前期表现。教师要容忍并且鼓励和表扬学生敢于怀疑权威, 敢于标新立异, 因为只有极度放松的心灵和头脑才会有智慧的火花, 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和表达欲望。

教师要少嘲笑、少斥责、少打击, 多鼓励、多欣赏、多争辩、多交流, 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七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创新教育

现代中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现代新科技。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拓展课堂创新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比如, 网络的发达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 验证自己的想法, 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但是这里需要教师注意引导,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手段收集资料、选择信息, 并且使用网络表达思考结果, 并且学会合作和分享信息。同时课堂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从形、色、光及声音等各个角度演绎出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静态的内部的事物本质动态直观地表达出来, 科学证明这些都有利于刺激人的思维灵感, 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这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面黑板的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 1999 (7)

[2]金玉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3]周智君.论创新教育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4]李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篇2

大庆市东新一小王正娟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全民素质是重中之重。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打破常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

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在学校的教育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抓学生成绩为目标,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形成这样的教学机制,该学生说的老师包办代替,该有不同见解的,老师用既定答案限定了。课堂上学生会因为怕犯错而不敢轻易或不愿去尝试、去创新。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要改变授课的指导思想,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各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这种氛围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独树一格,他们就不会再害怕犯错误,而是积极实践尝试,勇于创新,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如上完第一册《有几辆车》一课时,出示一幅画有小动物和萝卜的图片,问:“请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同学们的兴趣被激起了,很多同学举手抢着回答,有的说:“前面有1只小兔,后面有4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还有的同学提出“前面有2个萝卜,后面有1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等等。这时我请一位平时思维发展较慢的同学回答,他说:“有5只兔子,3个萝卜,一共有多少个?”这时,老师并不忙着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这道题是对是错?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这道题不正确,因为两个条件和问题之间没有联系而解决不了问题。老师及时总结后继续让学生看图编题,而大部分学生编的都是有关动物的,这时我引导学生能不能说出和别人不同的呢?一位学生就说:“左边树上有5个果子,右边树上有2个果子,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尝试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的思考,而对于错的题,不是由老师急着判

断,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理解,判断正误,避免给答错的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抹杀了他尝试创新的机会。

二. 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例题,创设诱发创新的问题情景。例如,“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实际只用了6天就全部修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按照常规一般解法为:60×7÷6-60=10(米),而有的同学提出用“60÷6=10(米)”就可以了,他分析“7天的任务6天就完成了,提前1天完成,原来1天修的60米就必须分在6天中去完成,因此,60÷6也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了”。

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自主探索一般包括学生自学质疑与小组合作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借助学具操作进行合作学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三角形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三角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最后学生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尊重学生个性,实现教学民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有思维、有感受、有情感的生命体。他们每个人都潜伏着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的需要,发现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民主气氛的教学,很难使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独立的想象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勇敢、坚毅的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达意见的机会和自由,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重视学生与众不同。同时教师也要宽容和了解

学生,学生的创造潜能才有机会展现。在我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课堂上,我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尤其是尊重他们的思想。我经常在课堂上问我的学生: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愿意帮老师的忙吗?”“对于他回答的问题谁有疑问?”。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枯燥的计算练习课,为了让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又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就让学生当老师出题,如一年级教学10以内9的加法的练习课,课上一半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沉,课堂秩序混乱。这时我跟学生说:“同学们,由你当小老师给同学们出题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非常踊跃的出题,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学生在出题时要思考,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时也要思考。在这环节中,学生开拓了见解,发展了创造个性,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捕捉课堂时机。面对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实际,加以引导,教学中,学生会出错,教师也会出错,每一个错误都蕴藏着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教师错了,接受批评、予以改正。提意见的学生品尝到了喜悦,因为他的发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其他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政治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修养;兴趣;创新;情景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创新教育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倡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机械地作答、练习。政治的内容较抽象,政治课教学既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但政治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只能接受很少的东西,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但做题时仍有大部分学生出错。教师感觉教得吃力,教学效果提高不了;学生感觉学得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高中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既要能深入浅出地剖析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并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又要熟悉发生的时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素质,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高考要求,而且还要对政治的相关学科广泛涉猎、深入研究,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专制的体现。教师可以把政治教学与情境教学融为一体,寓教育与情境之中,采取多种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情动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让学生在乐观的情感之中,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必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爱心是教育的必备,孔子云:“仁者爱人。”教师要以自己的气质来熏陶学生的气质,以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力量都是首要的教育资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成为学生亲与信的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一、教师语言的幽默性

书本知识难免会有些枯燥,这就需要教师语言的调节。有些严肃、古板的教师会用生硬、专业化的术语进行授课,那样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创新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使原本艰涩的问题、尴尬的局面变得轻松自然。教师要注意在讲授时寓教于乐,提高兴趣。大家也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政治课教学就是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乐不起来的。对“乐”的理解也不是讲有关原理时插几个笑话,让学生大笑一番。政治课的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有无比的乐趣,能够在这种乐趣中比较轻松愉快地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会学得那么累。

二、教师组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会受益匪浅。针对内容的抽象性,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把社会的热点话题引入教材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

三、教师要善于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的设疑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问题要难易适度,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会望而却步,而难度太小的问题,学生又会觉得不屑和乏味。一定要将问题设计成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创新思维,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得到训练。

四、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给出学习范围,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争辩,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广泛的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大胆发言,集中讨论,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给予启发和点拨,可使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得益彰。

创新教育如何深入课堂教学 篇4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准备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审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交往互动。教学对象是学生, 应该让他们心态开放, 主体性凸现, 个性张显, 创造性解放。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必须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因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对问题的分析应该情景化, 对问题的处理应该多样化。再次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新形势下的创新课堂教学, 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灵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第四是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接受知识, 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 努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运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 因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必然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学还要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需培养以下九种意识:

1、活动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显然, 突出了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师生共同活动。当然, 这不是一般的活动, 而是具有思考含量的活动, 是学生经历学科学习、优化过程的活动, 也是师生建构学科知识和教学模式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教材、教师之间产生交互作用, 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

2、合作意识。

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也是学生的好朋友。在交往互动、合作交流时, 要“捕捉”对方的思维, 从而产生积极的合作互动意识。

3、人文意识。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体现创新理念下的人文关怀。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意义和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 使课堂始终处于进行时状态, 学生有所识记、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实现学有所得, 品尝成功的快乐。

4、建构意识。

学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生活, 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帮认知结构。而创新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接受新事物, 形成科学的和有创意的新知识, 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知识建构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 获得对教学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5、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与技能, 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思考、交流等一系统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6、差异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类比、实践、交流等活动, 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学科的作用, 从而学会学习。

7、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 解决问题的意义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 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因此, 在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采取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创新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维活动的非模仿和独特性。因此, 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有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宽松氛围, 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那么这将有助于发展创新精神。

8、开放意识。

创新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发现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直面问题、情境和事实, 实际经历探索、求知的过程, 或亲身感受思想与情感的萌发、碰撞、交流和形成的过程。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起点、多条途径、多种方式、多种结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对待学生和学习过程,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其良好的思考习惯、探究精神和意志品质, 发展其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实践能力。

9、情感意识。

当前, 具有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课堂, 除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理性精神,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因为好奇心、求知欲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同时, 在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串, 使他们有克服困难的机会, 并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锻炼其战胜困难的意志, 增强自信心。

总之,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场革命。我国数百年来形成的过于偏重知识数量积累、忽视思想方法创新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十分严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死记硬背, 并成为衡量教学质量标准的政策舆论导向, 给学生造成了“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的结局, 使得学生大多缺乏强烈的兴趣爱好。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满堂灌, 提倡因材、因人施教, 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 确立系统的不断更新的教育模式。只有从创新教育的角度, 全面深刻地进行改革,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体现教学的实际效益。

摘要:本文是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依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 文章从课堂教学的准备及运用两大方面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一个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使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在“多位数读法”这节课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多位数中有0的数的读法的情境中来。我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请学生读,并小结读数的方法,然后问:如果一个多位数中有“0”的数又应该怎样读?然后步步深入,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

先出示:6780 506780 56007800

用前一节课学过的方法自己自由读,然后问:“0”在什么位置,

这个位置的“0”应该怎样读?

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中来,结果使每位学生都交出了自己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再出示:6008 5706008 50706080

1100680680 1006080080

第一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第二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在一系列的练习思考归纳之后,问:怎样来读一个多位数呢?你有什么决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方法去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从而从“学读”变成了“会读”。最后,让学生用3个0和3个5按照要求摆数:(1)摆一个“0”都不读的数;(2)摆只读一个“0”的数;(3)摆出要读两个“0”的数。这样教,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摆数到自己动脑探索,从中巩固读数方法。整节课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们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还是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论课堂的创新教育 篇6

一、激情——启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己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环境,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工作,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激情——启动”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动学生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激情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

二、讨论——互动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节,就能形成互动关系,展开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讨论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目标,畅淡白己的想法和设想,师生间、学生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讨论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为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让学生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学生个体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动心感受,身体感官互动,自我创新潜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指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的互动讨沦交流。课堂上,任何一方发出的交往意愿和活动都能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应答,各方积极思维,热烈讨论,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为师生。这样,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会在这多维互动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个人潜能得以深入挖掘,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学习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

“讨论——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关键是教师要立足学生中间,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失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放肆”起来。不应以师长相压,以致与学生形成一道鸿沟,不要把学生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点拨——促动

“点拨——促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芳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同时,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生内因的转化,对学习动力的加速。教师在点拨中要注意相机诱导,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拨其迷障,举一反三。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通过点拨,优秀生求知欲望会再度被点燃,向更高层次攀登;一般学生也会获得丰富深刻的知识,产生更进一步的勇气,学习气氛再度高涨。倘若教师能艺术地使讨论互动在更高层次上展开,那么学生的潜能就会一步步被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四、激励——自动

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应予以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励——自动”,就是教师运用激励手段,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初步形成的创新技能去大胆实践,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使他们能终身受用,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层次,自动性创新必须经课堂教学和实践生活的长期反复历练方能逐步形成。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用激励手段,少搞“标准化”,鼓励多样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语文教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要倡导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新性见解。有些教师喜欢搞“标准化”,即使是主观性问题,也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甚至唯一性。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牛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抑制了创新思维,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化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7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较大程度地投入进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足够的重视;师生充分交流思想且均有所收获;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重视。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真爱和生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下应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主动去关心他们,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学校的温暖。学生在学校出现了问题, 不要盲目找家长去告状, 而应心平气和地在学校内解决问题。在课下师生之间不仅是朋友, 还是好伙伴。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每堂课, 面对每一位学生, 要学会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 给学生巨大的发展空间。要时刻牢记, 如果这些孩子是我们的, 我们将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 把学生当做一面镜子, 真诚相待, 从镜子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始终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是在他们生活的社会气氛中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使他们对学习活动创造过程产生直接需要。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小组合作采取自愿结合、优困结合的原则, 学生自愿报告, 竞争上岗。小组内应合理分工, 明确各自责任。为使小组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采取恰当的评价机制, 树立合作学习的集体荣誉感, 定期选拔优胜小组。它的指标主要有:小组内成员团结协作的再现;组内成员上课讨论的投入程度;小组内困难学生的进步程度;组内成员的

伤他们的信心, 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 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120÷40=3、1 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 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 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 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 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地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 脸涨得通红, 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想退却了。我走过去, 抚摸她的头, 亲切地说:“没关系, 你在课堂上举手, 老师特别高兴, 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 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 难免紧张, 深呼吸, 把你观察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即便是错的, 老师也的角色, 学习效率很高。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 她激动得热泪盈三、趣闻逸事, 寓乐于学

眶, 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 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

为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 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合作质量。合作交流要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要做好小组组织工作, 既要考虑学生成绩优中差的搭配, 又要考虑他们原来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型合作基础, 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如何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展开争论和辩论, 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学会彼此尊重, 彼此欣赏。要教给学生合作方法, 提高合作质量, 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等探究形式, 来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三、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必须有明确目的,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变化, 创设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积极引导, 大胆鼓励,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他们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确实有用, 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留有适当的时间开展双向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 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 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与教材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材间的关系。要密切了解、关注新课改的变化情况, 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关爱、鼓励, 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 把信心还给学生,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 第三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 第四个里放8颗麦粒。依次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的2倍, 直到第64个格子, 给我足够的麦粒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 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我们都知道,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 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 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 我借助教学课件, 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 产生了新问题, 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

四、借助数学游戏, 培养兴趣

数学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 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在活动中, 要事先设计好活动中应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 再用游戏这种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 满足好奇心, 激发兴趣, 增强求知欲。

总之, 新颖的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感受到数学知识创造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逸事、难题、游戏很多。例如, 传说中, 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想要什么, 发明者说:“在棋盘的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8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创新教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9

那么以创新教育为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深层次上激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 除了在课堂上正面引导和鼓励之外, 教师应该在课下多与学生探讨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放胆就有关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以趣味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 并提出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大家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有了问题意识之后, 就应进一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课本上所给习题几乎多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为有利。比如, 购物中的价钱问题, 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建筑中的土石方问题等等。有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抓住问题本质, 转换问题形式和内容, 编制有血有肉的应用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有一些数学问题, 若就题论题, 会觉得枯燥无味, 若联系实际, 扩展开来, 将会觉得它丰富多彩, 趣味无穷。

四、教师要努力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仅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 只是创新科学涵义中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中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所以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创新。那么, 在创新教育中, 作为当代中学数学教师, 在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1. 专之深, 面之广, 路之多。

“专之深”是指一个数学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 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之广”指的是一名数学教师除了专业到位之外, 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路之多”指的是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措施, 既把握全局, 又随机应变;课堂上老师既能有条理地完成教学计划, 又能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猜测学生思维方向, 把握捕捉启时机, 做到启而得法, 启而能发。与此同时, 课下数学教师还应具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活动的能力。

2. 创设“新情境”, 运用多功能。

创设“新情境”是指一名教师应能够把一些枯燥的数学运用“问题情境”加以引导,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数学的出发点,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参与实际, 从而在情境中升华数学的思维, 提高数学能力。此外, 现在数学的发展, 还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

3.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智力源于情感, 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人的成功而言, 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为重要。因此, 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数学情感去调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2)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亲身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3) 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 体味成功的喜悦; (4) 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漫谈创新教育鲜活英语课堂教学 篇10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 简单地说,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 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教学手段、教材、教学目的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引导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教。”面对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授人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让创新教育走进英语课堂

1. 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文章。所以,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 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性和才智能力, 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 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 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 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 树立责任心, 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这不仅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思维不受束缚, 得到一种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 还能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而且这种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加强,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开展情景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设疑启智,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反思、去总结,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 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敢于逾越常规, 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我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 把一些动词如dance、read、sing、write、ride等等, 写在小卡片上, 找同学到前面根据提供的词作出动作, 然后我问该生: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I’m+V-ing.然后再问全班同学What’s he/she doing?在he is+V.ing.用这种方法反复操练该句型,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感到学中有乐, 学有规律。学生掌握规律后, 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了解, 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 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新信息的获取。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辅助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例如:制作各种模型、图片、画简笔画、编小短剧、做游戏、讲小故事、听录音机、观看幻灯片、录像、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表演、猜谜、唱英语歌曲等, 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 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 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 通过一系列辅助教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了自我, 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自信, 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教学有感 篇11

我是一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师,工作十余年来,关于我国的教育状况、发展与变化我是深有体会的。自己也是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的成长起来的,逐渐体会到了创新教育的好处。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教育加大力度的重视,使整个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着教育的改变、创新与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家长也起来越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完美,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教育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就我们学校这近一年多来的变化,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教育创新的优势与力度,并由此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校校园环境的美化增添了校园的美感的同时,主要更是增添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兴趣,优美的绿色长廊、优雅的休息木椅、整洁校园环境……无不增添了学生们学习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喜欢并乐于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生活,每天学生都高高兴兴的来上学,快快乐乐的学习,从客观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灵感。

那么做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是重中之重,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尤为重要,为此我校在反复摸索,探究和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创新出了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五二三”教学模式。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灵活和探究知识的广泛性,让学生每学习一课之前做到充分的预习,方式不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在家或去书店查找相关内容,或也可以通过询问家长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信息;自学内容不限,可以是关于作者的简介,可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或创作意图,或也可以是对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但教师要相应的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方向,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让学生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成自学笔记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课堂效果真的是与以前的课堂效果大不一样啊,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已见,师与生共同参与学习,好多知识老师也是通过学生的讲解介绍才知道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做补充,对于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真是应了孔子说的那句话:教学相长!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与潜能。整个课堂充分的浓烈的探究知识的气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信息往往记得非常的牢固,再不需要教师特意的强调与死记。对于学生发表的见解,我要做到积极的配合与鼓励,只要是自己所理解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对于错误的回答也要做相应的解释,但千万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更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记得我上过的一节省优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许多新鲜的杨梅,在课堂上真正的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杨梅的样子、品尝杨梅的味道来体会这节课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欢之情,让课堂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轻松的就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每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甜甜的、酸酸的、又甜又酸……因为每个孩子所看到和品尝的杨梅也都是不同的。但从中都体会到了作者喜欢故乡杨梅之情。我想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课堂教学就是让所学的知识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拥有真情实感,让学生们乐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体会情感。在数学教学中,也再不要象从前的数学课堂,教与学,有固定的答案与模式,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独特的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的灵活,在课堂上只要你敢说敢解,只要你的思维清淅明确,只要你觉得是对的,我们就在课堂上共同探其究竟,深挖到底……学生再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解题思路,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引导学生们从中找出一种或几种最佳的解题思路,这不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做到真正的实现自我的价值,还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并从学习中体味无穷的乐趣。从而从主观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有趣的是在学生们的考试题纸上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发生,这不正是创新教育教学的体现吗?大胆的尝试,大胆的改变,大胆的发挥,只要适应学生,只要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你就是对的。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头脑聪明,我们再不能拘于一种老式的教学方式,压制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啊。

其实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风格、管理风格独特性的反映和校园文化差异性的表现。这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要求,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然后专项的进行引导与培养。

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分层次、分类别地实施课程,因材施教。如一些学校为发展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开设的特长班和相应的“特色教育”课程,等等。小学还不同初中,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学生的性格发展与兴趣爱的及特长。做为一个班主任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发挥出一个学生的潜智?除了班主任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外,还要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我们学校领导在本学期大胆的实行了一个创举: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了书法、计算机、美术、航模、舞蹈、合唱等等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二课堂活动。每周二、四两次活动。全员参与,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二课活动。在校的每一位教师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均担当不同的二课指导教师,这也是对我们教师能力的一次考验与挑战。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够学到一些真正的本领与能力,学校还专门在校外聘请一些专家来进行指导。创新思路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真的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克服重重困难。

为了能首先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首先能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学校增加了班主任,科任教师的集备,共同研究创新新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班主任公开课,科任教师公开课,公开互评,优中选优,研讨探究、确立正确的教学方向与模式。从实际教学公开课中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学能力,使我们学校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真的实现创新教学。

教育的发展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以教师为主体、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组织行为。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共同参与才能确保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我们学校成立了校“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和谐美丽的校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12

那么, 怎样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使课堂教学成为新型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 关键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学生“想创新”的思维火花。

1. 要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有人说:创新的灵性、创性的欲望, 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不会创新而只会重复, 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呵护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一堂创新型课的显著标志之一, 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真正的呵护和调动。

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评学生“画苹果”作业时, 发现有一位学生画的苹果是方形的, 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 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 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教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发明方形苹果。”

苹果本来是圆形的, 画成方形的, 似乎脱离了实际。而这位教师的循循诱导, 引导学生说画苹果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早日发明出方形苹果”。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 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训练的主人, 其认识的过程, 情感的升华, 思维的发展, 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求知, 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要做到:

(1) 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 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说话、写字、作业。同时, 要重视学生个体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 不要什么都是全部“齐步走”的方式。

(2) 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个体学生、学习小组、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个体学习应当是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形式, 是每个学生自主支配参与的最好方法, 越是重要的问题越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 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说说、圈圈点点、画画写写。个体学习的参与实施应当按照“短时多次有层次”的原则进行。小组学习是满足学生情感交流, 实现思维碰撞、增大语言训练频率、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基本形式。有效的小组学习必须按照“宁缺毋滥、宁短勿长”的方式进行。全班学习应变成学生课堂参与成果的巩固和深化的重要阶段, 同时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精心点拨的主要过程。

(3) 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 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 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识经验有很大距离时, 就会有困惑, 从而产生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 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 常常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好时机。

二、鼓励质疑, 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见解,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凡是能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 教师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一来, 学生的疑问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 使学生将疑问设在重点难点处, 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生疑还须解疑, 方有长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 让学生凭借掌握的知识自己解决或在合作学习小组里讨论解决。教师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需要解惑。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适当加大难度, 设置困境, 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

2.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化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和方式, 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水平。要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境界, 必须赋予他们自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差异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 差异往往在选择中。在课堂上, 我们可借鉴复式教学的方法, 进行分层次教学, 至于哪一位同学随着哪个层次学习, 由他们自己决定。提问和作业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必担心孩子们会选择最简单的内容, 即使是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也会因为他们的自主性和上进心使他们向高目标攀登。给学生的选择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如每学期的作文命题, 三分之一是指定统一内容, 三分之一是在限定范围内学生自己选内容, 还有三分之一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范围和内容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完全由孩子自由选择范围和内容写的作文, 恰恰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事实证明,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他们会很好地珍惜和利用, 有助于他们进入愉悦的创造之中。

3. 优化师生关系, “三带”进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们充分运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强化师爱作用, 提出“三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把竞争带进课堂。就是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 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 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 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 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三、启发想象, 使学生会创新

“会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作”, 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掘出来, 或者创造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体现四个“尽量”:一是尽量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能力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各感觉器官技能, 使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基础的必然要求。二是尽量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有效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应该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交流, 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三是尽量让学生想象。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只有通过想象, 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才能提出假设, 进而创造新的事物。四是近年来让学生应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这是由基础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应用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 他们会全力以赴,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条件, 从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肯定成果, 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为基础, 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爱创新, 以创新为荣, 以创新为乐, 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自己思考所得的一切结论, 竭尽全力地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 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以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 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1. 对学生合理的挫折和失败应宽容。

教师不能希冀学生的创造活动很快取得成功。教师对待学生创造活动中合理的挫折和失败应宽容, 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出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如有经验的老师碰到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 会热情鼓励他们再想想、慢慢讲, 还有些老师希望讲过了特别是讲错了的同学再来第二次。因为在受到他人意见的启发以后, 这些同学的思考会更深一步。这种做法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一种鼓励, 也是对他们创造积极性的保护。

记得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 一位青年教师借班教学《长城》一文时, 发生了一件这样的“怪”事:她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 学生中仍有一位女生高高地举着手, 老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 我还想读第4自然段。”老师微笑着说:‘你想读, 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公开教学场合满足她的要求,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 连嗓音都变了, 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可她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 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 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出要求, 可能是因为紧张, 读得不是太好, 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这位同学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敷衍了事, 只顾走自己的“路”, 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 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从何做起?由此可见, 教师宽容学生合理的挫折和失败, 使其获得积极的创新情感体验,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2. 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既要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新的欢乐。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和有新意的见解, 教师不能哼哼哈哈, 不置可否, 而要及时评价, 给予鼓励, 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并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 诸如提出问题, 发表见解, 练习作业等, 教师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教师们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 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 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师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动态相位调整下一篇:呼吸机的使用及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