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三境界

2024-07-14

创业的三境界(精选10篇)

创业的三境界 篇1

从创业开始, 我的人生经历了王国维所说的三境界。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西风凋碧树”

1985年, 我找了两个伙伴。其中一个做了两个月就不做了, 说这行太辛苦, 看不到未来。另一个做了半年, 也退出了。

我只能找弟弟合作。我意识到食品有专业的, 所以我让他也去食品研究所学习了食品的专业, 之后导入公司里面, 并把标准的优良的食品运作起来。在台湾, 永和是第一家获得台湾优良食品认证的豆浆工厂。我们的豆浆也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取得外销美国市场的资格。我认为, 自我要求非常重要, 当政府并没有规范要求下, 你能够自己先做一个认证条件, 这就是自我肯定的价值。

“衣带渐宽终不悔”

15年前, 我第一次来到大陆, 在福州吃早餐, 一块钱一杯豆浆、一个包子, 还找我三毛钱。老板娘边抓油条, 边抓钞票, 油腻腻的。我觉得, 这是个机会。

之后, 我便开始行动, 最初是委托代工, 做试销。豆浆卖到成都、武汉、长沙和福建, 每次去收帐, 我都被迫成酒鬼。我就意识到在没有品牌的情形下, 你没有办法把很大的资源投入行销市场。

后来, 我在上海开店, 自建通路和步步为营, 到目前永和豆浆已经有了500多家门店。当然, 山寨的也比比皆是, 超过1000家。所以, 这种基础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做连锁, 必须在中央工厂里做好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门店里面经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让顾客享受。西式快餐在这方面非常好, 而中餐还有一些瓶颈。

在工业化生产领域, 有很多很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供你应用, 你可以把大豆里好的因子留下来, 不好的去掉。中国的气温, 南部温度和北部温度有时候一差就差十几二十度。泡豆泡得不足, 豆发育不良, 磨出来没有浆;泡过头, 已经沉淀, 对身体则有伤害。我们就用先进的科技突破了过去的传统, 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完成炮豆, 而且营养完全不流失, 安全系数也很高。

在“独上西楼”的这个阶段中, 你要延伸到未来, 要走在前沿, 而不是等机会来的时候你再去做。

“众里寻他千百度”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个人都想在第三个境界里面回头一看。

未来的需求主要是养生、健康、绿色和经济, 而大豆蛋白在这一块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我们大豆蛋白做的素食产品, 不管在东南亚、欧美, 素食人口的成长非常可观, 中国市场处于萌芽阶段。这是个新方向, 做食品的人可以在这个方向里面多学习。

目前高端餐饮企业受到重创, 我知道他们的痛。大众市场生意做不完, 我看一个定位在大众市场的门店, 每天晚上用餐还是要排队。所以我觉得餐饮只要抓对方向, 定位清楚, 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发展。

创业的三境界 篇2

策划的第一个境界就是要做“太阳”的策划,而不做“风”的策划。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太阳和风的故事。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行人更加裹紧了自己的大衣。太阳说我可以,艳阳高照,气温上升,行人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结果,这次比赛以风失败告终。做策划也是一样的道理:蹩脚的策划是让自己汗流浃背的跳舞,消费者当观众;高明的策划是让消费者乐在其中的跳舞,策划者当观众。 所以,策划人员要做“太阳”的策划,不要做“风“的策划。高超的策划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参与,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情感,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心甘情愿地为之欢喜,为之疯狂!最成功地策划就是蒙牛和湖南卫视联袂策划的”超级女生“,开创了中国草根营销的先河,诞生了一批批铁杆”粉丝“,PK掉了很多其它传统的娱乐节目。

策划的第二个境界就是策划是整合资源,而不是占有资源。策划成功的98%在整合资源。营销人手中的资源永远是有限和稀缺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好事对策划人来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超的策划人员擅长的应该是“空手套白狼“,沙漠里盖房子,一穷二白下创造一石两鸟,一鸣惊人,

高超的策划人员不在乎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乎能整合多少资源为己所用。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像游击队员的”没有枪 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最高明策划是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碧桂园的”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到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是对老百姓心智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五星级家整合了老百姓对五星级宾馆舒适、豪华、尊贵的所有美好认知。脑白金更是整合了中国五千年”礼尚往来“的送礼文化,是最成功的商业策划。所以策划,不是手中有剑,而是心中有剑,最大幅度地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才能成就惊天大策划。

策划的第三个境界就是1+1>11而不是1+1>2。 策划达成的效果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以一当十,是四两拨千斤,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电影《墨攻》里刘德华扮演的革离,他成功地策划了梁国的守城,一个人击退了赵国一万五千人的大军。成功的策划像阿基米德的”支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最经典的是统一润滑油借助伊拉克战争事件策划的”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央视广告,这则广告紧贴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和新闻浑然一体,非常有震憾力。这则广告的妙处就在于既准确地诉求了 “多一些润滑”的产品特点,又一语双关道出了“少一些摩擦”的和平呼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个广告只播出了十天,广告制作成本才区区一万多元,确创造了小预算,大效果的神话。统一公司也因这则广告而声名鹊起,销量激增,统一公司当月出货量比同期增加了100%,销售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

达到了这三种境界的策划,才是高明、高超,高山仰止的策划,才是全体营销策划人梦寐以求的策划新境界。

校长的三种境界 篇3

校长站在台上,笑容可掬地讲述“又读了一年学校这本大书”的体会。印象极深的是,他花了较多时间来列举自己这一年所犯的管理错误,又感谢了几位帮助他走出错误的老师、学生。当然,他也指出一些正在发生的“我们共同的错误”,然后自嘲说:上半年我每天都花很大的力气控制自己不到处去指手画脚;下半年终于释放了,我觉得每一个错误的发生,都是在督促和训练我怎么做得更好。

校长在台上像学生一样“羞涩”地微笑,老师们在台下像评委一样开心地大笑。正所谓校长在笑中长,学校才学会笑。此时此刻,校领导们纷纷上台自揭其短,台上台下乐子不断。坐在旁边的副校长告诉我,学校这方面的价值观已经渐渐成形:领导们露短犯错很正常,敢于晾晒问题好过不停地展示完美。

平心而论,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感觉的学校年会。当领导不再伟大而正确的时候,带来的结果竟然是:所有人都生动起来,每颗心都仿佛在散发春天的气息。

由此联想到,校长每天进入学校,最应该干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三个答案决定了学校管理的三种境界:

第一,尽心尽力管人管事,主要任务是通过控制、校正那些不断出错的手下,来实现学校的平稳运行。这样的管理,校长如同传统的学科老师:我掌握对与错的标准答案,我拖着你跑到终点去“摘苹果”。

第二,引导师生自主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与文化,激发、调动师生的内在动力,想方设法引导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时候,校长如同新课改之后的学科老师:请看我手指的方向,目标在那里,大家“一二三”以最快的速度冲向“苹果树”。

第三,和大家一起当学生,主要任务是与师生一起进步,坦率承认自己并非完人,把每一个问题都当成全校共同学习与改进的机会,把每一位师生都当成可能帮助自己释疑解惑的老师。这时候校长就成为精神领袖,他的行为也将会示范出如下美好的价值观——

1.一切权力都更加需要不停地受教育,好的权力是自己把自己关在笼子里;

2.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在世界的复杂性中,真正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3.人生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学校是实现我们共同理想的地方,应当从面对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开始……

这位校长后来告诉我:他也是经历十几年的校长生涯,才从上面所说的第一个层次,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说自己的管理生涯有一个梦想,就是真正培养出在学习上全自动的学生,打造出在管理上全自动的学校;而校长,就是这个过程最大的“研究生”,在旁边傻傻而崇拜地研究与鼓掌——“因为,他们真的能够做到很精彩!”

略论师德的三种境界 篇4

一、爱,师德的基础

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在师德建设中注重 “爱”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最全面的概括。“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这是教育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辽宁省道德模范、 大连“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职业道德建设十佳个人奖获得者邵春亮,担任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的23年,对此也感受颇深,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父母爱子女是血缘关系,而教师爱学生是天职。”事实正是如此,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心中才会充满阳光,像春天般的温暖,让学生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真知真理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爱每一个孩子,并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身为一个教师,最幸福的事情。不爱子女的父母,不配做父母,心中没有真爱的教师,不爱自己学生的教师,最好不要选择做教师,也没有资格做教师。在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优秀教师代表)中, 我常常看到这样几乎情节相同的故事。很多长期扎根偏僻山区的农村教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几十年,甚至奉献了一生。他们也是普通平凡人,也有常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父母妻子儿女的牵挂, 也有物质的欲望和要求,希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也曾经想到过动摇或者放弃。但是,当他们选择离开的时候,能够留住他们的不是行政命令,不是大道理的教育感召,而是农村孩子的那一双双对知识、教育、教师渴望的眼睛,那种学生对教师单纯的师生之爱。他们说:“舍不得这些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于是,他们毅然决然留了下来,永远留在了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山村学校,留在他们的学生身边。这也许就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淳朴的善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民教师对学生、 对祖国未来事业的本能的无私的爱。可见, 这种爱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对一个教师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教师,只要心中存有这种爱,他的工作热情,他的工作责任感,他的奋斗精神,自然而然会产生。 这种爱是树立高尚师德的起点,是成就一名优秀教师的道德基础。

二、诚,师德的核心

诚是诚实、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和底线。中国古代教育一向强调 “师道尊严”,其基础便是诚。我们今天经常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做学生的表率楷模”,教育者“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都是诚的体现,这些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包含深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道德要求。“为人师表”并不是让教师做样子给学生看,并不是课堂的“表演”,教师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应当体现在教师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

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其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自然流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优秀的表现,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靠自己的深刻和博学吸引学生,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信和影响, 更要依靠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工作的展开,首先需要爱心,其次靠的是教师的真情和真心。 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 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知识而缺乏爱心、缺乏真诚之心的教师,也许能得到学生一时的赞赏和欢迎,可以影响学生一时,但是却无法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陶行知先生所谓,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是这个道理。

教育学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应当是真情,晓之以理的“理”应当是真知、真理。没有真情,没有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真爱、责任心, 一切教育方法都是空谈。因为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唯有真知、真理才能够使人信服,才能教学生做真人,使其受益终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宗旨和奥秘,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教育和教师的非同寻常,从内心信服教育事业的伟大神圣,教师才可以问心无愧地宣布:“教师光荣,教育事业神圣。”

三、忠,师德的最高境界

忠,建立在爱心和诚信基础之上。教师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诚挚之心,就比较容易建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从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信念,从而树立起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追求。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毕生信念和奋斗目标,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树立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并非常人难以企及之事。为教育事业献身,不仅表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保护国家、学校的财产,为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惜献出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好像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现已81岁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 至今也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 被评为“教书育人”楷模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年逾90,至今仍然躬耕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为了支援边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身患恶性肿瘤,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最后倒在了讲台上。除了他们,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教师,默默地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教学和学生为生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健康和幸福乃至生命。用他们的真诚和献身精神,不断地丰富并诠释“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内涵。

人生的三境界散文 篇5

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沧海之一粟。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书要读,更要悟。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三句话精练概括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并且告诉人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词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全词深沉凄婉的抒发了对离人的相思之情。因秋夜西风凋碧树,产生了美人迟暮之感,既而独自走上高楼,眺望远方,西风瑟瑟,黄叶飘飞,萧飒秋景尽收眼底。然而放眼望去,山长水阔,思念之人身在何方,锦书何以到达?

王国维先生利用此句,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须高瞻远瞩,既要确定所追求的高远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这正是于迷茫中不断探索的人生第一步之写照。也正如高中三年里的刚入学这一学期,你们从现在开始要定好这三年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们也得经历“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凄苦。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述热恋中的情人,虽分离两地经受相思之苦,却依然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却依然心甘情愿不离不弃。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要借此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在所不惜,要有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高中三年是艰辛的三年。要用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走完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三年。你们得做好“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为了心中的“伊”—-理想的录取通知书,你们要有一种韧性,无论有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目标。当你们觉得艰难困顿之时,要如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强压心中翻腾的波澜,在忍耐中求索,在执着中追求,纵使身瘦几许,也无怨无悔。

浅谈艺术的三层境界 篇6

(1) 直觉:我们认识艺术和看待艺术的最初境界, 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对于直觉, 一般的解释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由此看来, 直觉是人人都有的, 而在画家那里, 这种直觉方式则发展为一种绘画语言的直觉, 直接地把握画面、把握世界方式, 即艺术的直觉。

艺术直觉是人们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判断, 是针对每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的直接把握或“顿悟”。我们对艺术形式的各种认识都是直觉的, 各种关系只能通过直觉的洞察来认识, 通过直觉来选择。形式以及形式的意味或含义, 也都是通过直觉来发现的。可以说直觉的选择就是对形式的选择, 艺术的直觉就是对形式的直觉。克罗齐曾指出“艺术即直觉, 亦即抒情表现”。

艺术直觉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因素, 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 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由于这种活动导致的是一种逻辑的或语义上的理解, 它包括着对各种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包括着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事物的洞察和认识。直觉绝非单纯的感知, 而是与情感的想象、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体。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所说:“一切直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画家的这种艺术直觉, 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中, 在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画家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不断发现、不断启示自己的艺术思维, 不断提高对绘画语言的感觉敏锐度、综合程度、深刻程度及其所有的艺术创造能力。

(2) 兴趣、洞察力:兴趣和直觉其实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有了我们对艺术的直觉, 才会有可能对艺术进行一系列个人喜好上的选择。艺术最初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些简单的印象, 对于这些信息, 我们只是简单地保存在大脑里, 而随着我们认识和理解的深入, 我们会对于这些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目的性的分析。要想更准确的认识和分析, 我们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或是洞察力。洞察力, 是先天生成但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能力, 它是我们观察和感知的一种本领。它需要具备几个必须的条件:其一, 我们必须对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二, 有足够的或是相当条件的艺术阅历。丰富的艺术阅历, 是培养和提高艺术洞察力的重要手段, 它好比就是一种积累, 越多越好。在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洞察力以后, 我们就可以在主观思想的影响下, 有目的的选择最能激发自己情感或是最能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共鸣点了。由于加入了主观因素, 因此, 每个人的选择将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兴趣。

兴趣所涵盖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就算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着不同的兴趣。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在主观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的同时, 会积累很多的经验, 或者是形成一种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这种经验、方法和模式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当这种兴趣形成以后, 我们会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艺术作品, 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兴趣的产生, 是我们认识艺术和理解艺术的一个新的阶段, 它使我们充满了“求知欲”。

但兴趣的产生却是一个分水岭, 在一定的专业艺术知识和强烈的主观创造性的推动下, 兴趣将会演变成“风格”。“风格”, 也就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的第三层境界。

(3) 风格: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赋予外的风貌,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 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趋向成熟的标志。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虽然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关系, 但从根本上说, 它是使形式与内容以特定方式统一起来的一种核心力量。为了具体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艺术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从艺术学的角度把握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以及一定的地域和群体的艺术家们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类型等等。同时, 也可以从创作、接受等角度来看风格的功能和作用。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具体的艺术作品, 离不开个体的艺术家的创造。从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看, 他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教养、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这种意义上说, 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就是他全部人格的体现。从客观方面来看,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倾向,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传统的态度也会对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特征。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无限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欣赏者审美需求的复杂性, 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可以说艺术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 其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格。另外, 也有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 或受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发展的制约, 他们的作品可能在风格上有某些大致相近或类似之处, 从而显示出风格的一致性。

风格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 我们可以把风格理解成为艺术价值观, 也就是理解艺术的最高境界, 它是将积累的艺术阅历, 根据自己的喜好, 通过自己主观上的创造力进行提取和加工, 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观点。

由此可见, 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这三层境界来实现。艺术的三层境界实际是一个由浅入深, 最后得以升华的全过程:直觉 (非条件反射的成像) →兴趣 (主观性的求知) →风格 (主观的创造和提取)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全过程。

摘要:艺术, 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 但却不能由我们完全地理解、诠释或掌握, 但是我们可以把认识艺术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三个递进的层次, 也就是艺术的三层境界——直觉, 兴趣和风格。

关键词:直觉,兴趣,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

知·好·乐——思考发展的三境界 篇7

知。即学习, 在这里是一种接受性学习, 有比较强的被动性, 这是客观的情形。任何一种学习的起始都是被动的, 根本原因在于学习主体还未进入学习内容之中, 还没有形成真切的体验感。没有真切的体验, 就表明“我”与“学习对象”的分隔。

好。即喜好、爱好, 体现了心理倾向、心理追求,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标志。标志什么呢?即标志着学习主体的自我确立, 学习主动的自我催生。

乐。是一种快乐体验, 但它又超越了体验的一般意义, 而是以此为乐, 指整个身心无时无刻不处于这样的心境之中。一切行为都快乐, 一切行为所处的环境也快乐, 无物无我之至境也。乐, 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学的过程是勤奋的、刻苦的, 但之所以“不倦”、“不厌”, 是因为君子的追求在, 崇高的理想在。有“志”, 便有忘我之追求。

当前家庭教育的三种境界 篇8

第一层境界:父母 (成人) 教育孩子的家教。认为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对象。站在“教育孩子”的层面谈家庭教育, 往往以考试成绩为重要参照, 以考上××名牌学校为目的。这种家庭教育是“重教不重养, 重教不重育”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也是最简单的教育, 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知识储备, 而对孩子心灵的教育却严重缺失。目前大多家庭教育处于这种层次, 这种家庭教育更像学校, 是典型的“伪家教” (这样的家庭教育“专家”也是伪专家) 。

第二层境界:有教养的家庭。如我们平时称赞某人“有家教”。这是站在整个家庭成员 (包括父母子女等所有家庭成员) 和家族发展的层面谈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注重育人功能, 但过于严苛与迂腐, 也是有悖教育的初衷。当然, 有良好教养的家教, 也应该是真正家庭教育的开始, 但仍然是一种“小家教”。

第三层境界:有信仰的家教。这种家教不但关注“小家”, 还关注“大家”和“国家”, 认为家庭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最小的细胞, 把“小家”的发展与“大家”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 知道爱与自由、责任与权利。有信仰的家教以思想灵魂为家, 以天地万物为庭, 这是真正的“大家教”。

消费品广告的三种境界 篇9

追求产品的功能

产品功能是比较初级的消费品广告追求点, 这种广告一般面对比较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产品在某一个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其特定的需求, 一般不太考虑感性的因素。这种广告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比较常用:

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不完全的, 同类商品的丰富性也大打折扣, 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产品的功能。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商品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 人民的消费能力比较低, 消费心理也不成熟,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一般是这种商品能否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比如手表的基本功能就是计时, 消费者购买手表就是要求计时准确, 精工手表的广告是这样宣传的:“十二年不必对时———精工双石英表, 缔造计时分秒精确度的新标志!”

产品的营销对象是较为低端的消费群体。较为低端消费群体的特点是消费能力有限, 可支配的支出较少。根据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低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产品最基本的功能特性一定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如针对低端消费群体的蓝天六必治的一款牙膏广告是这样的:“牙好, 胃口就好, 吃嘛嘛香, 身体倍儿棒!”消费者能从蓝天牙膏身上得到这么多利益, 有什么理由不买它呢?

产品面世的初期。在产品面世的初期, 因为消费者不了解企业的产品, 甚至不了解产品是干什么用的, 所以这个时候产品的广告往往注重性能、功能的宣传。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AIDMA理论, 可以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宣传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提起消费者兴趣, 并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直至最后购买的目的。如脑白金在最初推向市场时, 没有几个人知道脑白金是什么, 甚至可能会以为它是一种金属, 所以脑白金此时不辞辛苦地做了大量有关产品功能的广告, 来介绍脑白金是什么、从什么地方来、有什么作用、对哪些人有用等, 让消费者对其有了最初的认识, 并给购买脑白金者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追求品牌和产品的形象

品牌和产品的形象是指品牌和产品的相关者对品牌和产品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 是消费者从外部对品牌或产品形象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只要广告能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美誉度, 就能够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形象。

从知名度方面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知名度是指潜在购买者认识到或记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 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调查来确定。从知名度的概念来看, 不管用什么方法, 只要让消费者认识或记住该产品就能提高其品牌或产品的知名度。从广告的角度就是要宣传“我来了”、“记住我不要忘哦”。如:“请认准了, 蓝天六必治!”另外, 斯达舒在上市的时候, 为了让消费者记住其产品的名字, 就在广告里用谐音“四大叔”来加强消费者的记忆, 虽然不雅, 但却达到了目的。

从美誉度方面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形象。美誉度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美誉度可以通过市场营销的多种手段来获得, 广告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如“双汇, 开创中国肉类第一品牌”树立了双汇在中国肉类企业中龙头老大的形象;“海尔, 中国造”的广告, 把海尔以民族产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强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 从而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同;而蒙牛的“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蒙牛, 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和产品的形象, 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追求品牌和产品的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产品的认知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精神层面的内容, 这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使同类竞争产品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 而其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款式等有形的差别已经微乎其微了, 所以广告作为传递品牌和产品信息的工具, 能够准确地向消费者表达某种精神层面的内涵, 就成了其成败的关键。

传递消费产品时的感觉。美国工商界销售权威爱尔玛·赫伊拉指出:“不要卖牛排, 要卖嗞嗞声。”在他眼里, 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炸牛排时发出的嗞嗞声, 而不是那块普通的牛排。很多知名品牌的广告都是基于感觉来传达产品内涵的, 如德芙巧克力“此刻尽丝滑”、白沙香烟“鹤舞白沙, 我心飞翔”等广告都是传达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感受。

传递品牌的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人本来就是靠精神存在于世的。良好的品牌精神可以带给消费者希望和梦想、启迪人生智慧、开启生命之门, 产品和品牌就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温州的奥康皮鞋通过广告“梦想是走出来的”传递着温州人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柒牌男装通过广告“迎着风向前”激励男人不怕困难、排除万难的斗志;而耐克更是通过刘翔演绎“定律是用来打破的”来传递其“Impossible is nothing”的运动精神。精神带给了消费者生活的动力和勇气, 使生活充满阳光, 也给品牌带来了消费者忠诚。

广告的实践和理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在某个时点正确的东西换个地方也许就不合适了。上面所说的消费品广告的三种境界也可以看作是广告随着环境而变换策略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新产品上市初期或面对低端消费群体, 宣传产品功能的广告是合适的。而当产品面世已有不短的时间, 产品的功能消费者都已经知道了, 这时广告的重点在于提高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 如果没有精神内涵予以支撑, 这种广告一般都比较空洞, 无法引起消费者更强烈的共鸣。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广告就必须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此时广告塑造了品牌或产品的精神品质, 精神品质造就了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忠诚度, 忠诚度支撑着品牌和产品长盛不衰的市场生命。

我国现阶段的消费品广告能进入第三种境界的并不多, 大部分都在第二种境界里晃悠, 上不来也下不去, 多少年过去了, 依然没有大的发展, 这需要企业去认真地反思和提高。上海的恒源祥自1991年就凭借“恒源祥, 羊羊羊”的贴身广告建立起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时隔17年后的2008年春节, 本应该借助北京奥运赞助商的光环, 通过广告更上一层楼, 但却做出了有损品牌原有形象的长达一分钟的冗长广告:“恒源祥, 北京奥运赞助商, 鼠鼠鼠……, 恒源祥, 北京奥运赞助商, 猪猪猪。”十二生肖轮番念, 机械重复十二次, 令观众生厌。恒源祥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起到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反而使消费者对其原有形象产生反感。同样的, 脑白金用比较好的广告方式打开了品牌的知名度后, 就一直停滞在原有的广告水平上:“送礼就送脑白金。”虽然现在销售不错, 但如果有同类竞争产品加入的话, 状况就会不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品牌或产品有更高的文化精神境界的时候, 企业却没有跟上这个步伐, 不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参考文献

[1].王纯菲:《广告美学——广告与审美的理性把握》,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朱鸿、赵忠祥、李红:《名牌战略策划》,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秦晖:《找准广告的诉求点》,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6) 。

小学音乐教学的三层境界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三层境界

音乐课是小学一门重要的素质课。它具有开拓学生情感领域,陶冶学生生活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时,音乐又是一门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艺术。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通过音乐课使自己的情感领域得到扩展,生活情操得到陶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亟待小学音乐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音乐教学在上述总的大目标下,还存在着三个子目标,这三个子目标决定了音乐教学存在着三层境界。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理解和把握的。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对音乐有着深厚学养和感知禀赋的艺术欣赏家。《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孔子在齐地听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快乐到他自己都没有料到的程度,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并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孔子还深谙学习之道。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读“洛”)之者。”[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知道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以它为乐趣(和它融为一体)啊!孔子实际上说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种学问,第一个层次是必须先知道它,了解它。如果你连那门学科、那门学问的基本性质、基本知识都不知道、不了解,显然是无法学习下去的。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它,热爱它。第三个层次是深入那门知识、学科,和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不分,以之为乐的境界,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学习音乐也是如此。

音乐是一门艺术,有它基本的性质和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刚接触音乐时,对相关知识不甚了了,甚至完全不知。教师要首先讲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在结合所学歌曲认识唱名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字母与符干结合的“符干字母谱”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

写成

“do”“mi”“sol”就是左边的C调上的“1”“3”“5”。这样就能直接地用拼音读唱出每个唱名。把整首歌的歌谱以这样的方式抄写在黑板上,老师拍打着节奏带领学生读唱出五线谱上的“音符”。笔者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几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很快掌握do、re、mi、fa、sol、la、ti七个唱名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轻松渡过识谱关。这样既缩短了认歌谱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五线谱的信心。

总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穿插在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训练这样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就是学习音乐的第一层境界。

第二个子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由乐音组成的,它具有悦耳动听的效果。但是每一位儿童由于家庭素养、个人性格、天分以及学习经历等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存在差别的。作为音乐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热爱音乐,从中感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欢快和乐趣。让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名曲,教师在播放后加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逐步领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当然,也可以在课堂上用近乎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品味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因为“游戏和教育在儿童机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活动”[3]。儿童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发自他们自身机体成长需要的一种内在需求;而儿童未来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教育。这样把游戏和教育结合起来,既满足了社会对他们的外在要求,也满足了发自他们天性的内在要求。这就具有一箭双雕、一石双鸟的功效。例如,在节奏教学的环节中,为了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形式,可以采用以人为符号的“人标节奏法”,增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具体做法是:请几位学生上台组成节奏(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且不停地变化所站的位置,而台下的学生根据他们所站的“节奏”,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且读出声。如下面的节奏图:

可以是3人组成,也可以是4人组成……变化出多种节奏(由学生自己变化)。

当然,还可以运用表演法、竞赛法等。总之,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欢快和乐趣,从而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这就进入了音乐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和境界。

但是,这还不够。在我看来,音乐是一种乐音。所谓乐音,是和人,和主体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即主体)整个生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4]如果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客观的物或物质属性,那么这个物或物质属性能够使人快乐,显然是以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和人发生着关系;而人也是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音乐、享受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这时候,音乐和人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也就是音乐教学的第三层境界。

怎样才能达到音乐和人相互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呢?从训练学生的过程来看,我认为可以采取“悟、忘、融”三个步骤。第一步即“悟”,也就是带着学生在欣赏、品味或演唱乐曲的过程中先感悟乐曲的趣味、意境和风格,逐渐进入乐曲的意境;第二步是“忘”,即让学生在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后逐步忘掉自己和当下的环境,将主体意识淡化,完全进入作为客体的音乐意境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步“融”,就是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全消融,和音乐意境“融”为一体,这也就是物我为一的境界。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也就是采用游戏的方法,打破主客体的界限,让主体(人)和客体(乐曲及其表达的境界)融为一体。

“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客观化过程……是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物我相忘’的状态。”[3]总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进入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的身心都沉浸于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意境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2]杨伯峻论语译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70,761.

[3][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26.

上一篇:注水系统效率下一篇:军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