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材料

2024-08-21

镶嵌材料(精选7篇)

镶嵌材料 篇1

摘要:无论是在传统漆艺还是现代漆艺中, 镶嵌工艺都占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当代艺术思想的潮流下, 材料作为一门独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升华。在现代漆艺的创作中则体现为镶嵌材料和镶嵌技术趋向于多元化。

关键词:镶嵌材料,装饰语言,材料观念,创新

一、概述

镶嵌材料在漆艺上的应用, 是除髹涂外最古老的技法之一。早在商代就出现了玉石镶嵌和螺钿镶嵌, 表现技法已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元代螺钿镶嵌的特点则是以螺片由厚变薄, 开创了“软螺钿”的新工艺;明代则以“百宝嵌”最为盛行, 把镶嵌工艺推向了巅峰;进入清代以后, 百宝镶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 出现了立体镶嵌等。中国传统漆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 逐渐发展成含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技法繁多的艺术形式, 并始终贯穿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历史发展当中。

目前, 在亚洲一些国家对漆艺依旧保持着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比如日本的“莳绘”与韩国传统的螺钿镶嵌。由此可看出, 镶嵌工艺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 不论是在传统漆艺还是现代漆艺中, 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镶嵌材料的应用

中国传统漆艺的装饰材料就已十分丰富, 现代漆艺受惠于它, 并在其基础上创新求变, 现代漆艺创作中的镶嵌材料既要丰富大胆, 又要考虑其入画的效果, 所以在对镶嵌材料的运用上还是要进行一些选择的。

1. 传统镶嵌材料的应用

传统镶嵌工艺多采用蛋壳、螺钿、金、银、骨料、玉石等材料与漆相结合, 加以一定的髹饰技法呈现, 这些材料的质地美与漆的美相互映衬, 形成漆艺独有的艺术语言形式。

蛋壳是在现代漆画创作中材料运用最多的一种, 其龟裂效果像陶瓷一样自然。因蛋壳的色泽不同, 粘贴的正反面颜色不同, 粘贴的疏密度不同以及打磨的轻重不同, 呈现出丰富的肌理和多层次的素描关系, 使得漆艺作品在肌理上具有奇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张力。蛋壳粉的运用在纹饰中也经常出现, 给人一种厚重却细腻的视觉感受。

螺钿有着晶莹、光亮无比的材料属性, 在黑色大漆的衬托下, 更显得霞光熠熠, 充分体现了材料之美。经过打磨后, 螺钿折射出的七彩光芒若隐若现, 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所以它经常使用在比较重要的部位, 起到前后照应、增加画面气氛的作用。

凡以金属, 如金、银、锡、铅、铝、铜等金属材料的薄片为镶嵌材料嵌于漆面者, 均为金属镶嵌。把透明漆罩在金属箔粉上, 使金银光芒柔和含蓄, 还可以将金属箔粉与漆调成含光彩漆, 拍打成画, 灿烂明丽。

2. 特色镶嵌材料的应用

极具北方地域性特色的鱼皮、桦树皮都是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特殊符号, 北方天然的丰富资源为漆艺中的特色镶嵌材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鱼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 皮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 比较耐磨, 且鱼皮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 多种多样, 凹凸不平, 浑然天成。构成的画面色彩斑斓, 华贵大方, 风格古朴粗犷, 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出野生鱼皮天然的气质美。

桦树皮文化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桦树皮独有防水、隔凉、隔热、透气、防腐、杀菌、柔软、光滑、纹理细腻的特质, 而且各层纹理、色泽各不相同, 既可剪裁、缝制, 也可精巧地咬合, 通过巧妙的加工, 可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3. 现代镶嵌材料的应用

镶嵌材料是漆艺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语言, 在高科技的带动下, 现代漆艺中镶嵌材料正在快速的发展, 镶嵌材料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镶嵌材料的个性语言的应用形式和内容都在拓宽与加强。明代的“百宝嵌”工艺所引出的现代漆艺文化的镶嵌材料技法, 如今由传统的单一技法逐渐演变成精美的现代艺术品, 并由材料的单一性语言转向多元化迈进。

现代漆艺作品中对镶嵌材料的拓展表现分为三个方面:新材料的应用、材料使用技法的演变、综合材料的多元趋势。当代漆艺中随手可得的报纸、图片、废弃的玻璃、铁丝、麻绳和陶瓷碎片等, 都成了镶嵌和粘贴的材料。各种现成材料的应用的方便性, 镶嵌材料肌理的抽象之美, 镶嵌材料观念的更新, 对于漆艺的继承与发扬也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从而使镶嵌材料的创作与欣赏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对传统漆文化含蓄的艺术精神有着内在的、深入的传承与发展。

三、镶嵌材料在现代漆艺创作中的重要性

1. 镶嵌材料的画面运用, 是一条别具一格的创作思路, 它要求

漆艺家具有材料意识, 做到从材料角度构思, 善于发现材质美、利用材质美、体现材质美, 融艺术想象与材料表现为一体。在漆艺制作过程中, 选材是否恰当直接反映作品的艺术质量。如果需要采用蛋壳镶嵌的造型风格表现最为得当, 倘若用螺钿片拼镶, 朴实性的美会荡然无存, 螺钿本身的材质美也被淹没了。因此, 尊重材料的审美特征是漆艺创作的重要原则, 但尊重不等于沦为材料的仆人,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物尽其用。

2. 很多时候材质美的显露要依靠技术手段, 后期的工艺制作经常赋予材料自身以外的效果。

磨漆的魅力在于一遍遍地髹磨, 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材料深层美感的挖掘过程。规律排列是一种整齐美, 若隐若现的处理产生柔和美, 大刀阔斧的印痕体现粗犷美, 同种材料施以不同的打磨结果会有很大区别。一幅漆艺作品也是可以由多种材料组成, 从形态、肌理、空间效果、质地等因素进行创作, 使各种材料组成新的视觉形象, 调整材料间的关系是这类漆艺创作的重点。

3. 材料的介入给漆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现代的艺术局势与社会需求的复杂多样需要漆艺艺术具备丰富的形态, 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各种金属材料应用于漆艺, 形成漆艺的新面貌;纤维、陶瓷等新型材料的出现使漆艺形式更丰富多彩。在对这些已知的入漆材料应用的同时, 在艺术表现需要的前提下, 为丰富漆艺的材料语言, 还可大胆地实验未知的材料, 比如琉璃、纤维、陶瓷等等。通过反复的制作尝试, 对未知材料进行大胆取舍运用, 漆艺的艺术语言也将随之而丰满。但材料虽好还需出色把握, 多元的镶嵌材料的使用同时需注意有一个底限, 即漆的语言不能失去, “漆”作为漆艺语言中的基本元素不会改变。如果漆艺在多元材料的使用上超过了底限, 就会失去漆艺的独特性, 而这对漆艺的发展并无好处。

四、小结

镶嵌材料与工艺的继续发展是当代漆艺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反映着中国古语“博彩众家之长”的深刻道理, 是一种客观辩证的、谦恭包容的、勇于创新的、积极向前发展的合理态度。通过对现代漆艺中镶嵌材料及工艺的研究分析,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所形成的一系列优秀技法、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坚持漆艺基本的表现原则;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材料与技术的优势, 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漆艺材料技法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优秀的漆艺作品。

研究漆艺中镶嵌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是为了拓展当代漆艺领域中材料创新的这一主题, 虽然在新材料的使用方法上还有待斟酌, 技巧上还有待改进, 材料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在漆艺观念和漆艺语言上进行不断创新, 但是由材料的单一性语言转向多元化迈进, 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漆艺传统, 拓展漆艺应用的新范围, 树立漆艺在当今艺术发展中的新地位, 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焱, 中国现代漆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乔十光, 漆艺[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3]张元、赵扬, 艺术材料的遐想[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罗平, 用材料思考[J], 装饰, 2002

镶嵌材料 篇2

一、漆艺与镶嵌材料

漆艺是以平面和立体造型延续至今的一门古老艺术, 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所发展。漆艺就是漆工艺, 漆艺艺术, 包括漆器、漆画、漆塑等。漆汁的利用首先是对生产工具进行加固,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在战国时期我国的漆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周礼·考工记》中多次提到了髹漆, 家具、餐具、乐器、丧葬用器等无一不是用到了漆器。在西汉已经成立了专门制漆的部门, 随着我国绚烂文化的发展, 漆艺也进入的鼎盛时期, 各种工艺技术、材料创新、表达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明清时期我国漆艺已经达到了实力的高峰, “康乾盛世”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城市美术和多民族美术的发展, 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清代的皇家艺术, 成为了全世界的艺术瑰宝。但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 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当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对于漆器的需要逐渐减少, 但是随着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各项艺术有重新焕发出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追求传统, 反而成为了创新。因为应用面的广泛, 漆艺的发展越来越超越实用的范畴。 (如图1)

因为单纯的颜料表现具有其局限性, 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在浮雕和浅刻的基础上以髹朱、骨、石、玉等进行镶嵌。可以说, 镶嵌的发展和漆艺一样的悠久, 没有镶嵌材料的发展, 就没有漆艺几千年来的进步, 对于漆器的发展, 镶嵌材料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言喻的。战国时期, 镶嵌的材料有螺钿、玳瑁、玉、骨石等, 还带出现了著名的金银错镶嵌工艺。隋唐五代主要对于镶嵌的技术有所发展, 材料上并无重大创新, 对于传统的镶嵌材料进行微刻、打磨等处理, 使材料的运用更加的细腻。在明朝出现了百宝嵌, 玛瑙、琥珀、象牙、犀角等材料极易被被运用到了镶嵌工艺中。

二、现代镶嵌材料

现代艺术的发展, 使漆艺家不停的探索者新材料的运用与发现, 新材料、新技艺、新纹理的出现更加的扩展了漆艺的运用范围和表现语言。当代漆艺家对于材料的运用既有自然材料, 也有人工合成的材料, 包括蛋壳、玻璃、螺钿、金属、布片等, 创作语言的丰富, 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镶嵌材料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因为对于材料的运用, 漆艺脱胎于绘画艺术之中, 表现为一种对于材料的运用之美, 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

现代漆艺的绘画技巧作为了一种辅助手段, 主要表现的是各种镶嵌材料的肌理和纹理。有的肌理比较细腻和光滑, 显现出精致的艺术效果, 而又的则表现为粗犷、豪迈的风格。肌理的运用已经不局限于的形状的塑造, 对于整体形体的粗造成了镶嵌材料的主要功能。比如《水乡》 (图2) 这一作品通过对蛋壳的运用, 使鸡蛋壳和鸭蛋壳不同色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泽, 表现出房屋、屋顶、远近不同视觉之间的透视关系, 并透露出深远的历史感, 创造出了独特的纹理效果和视觉感受。

可以说当代镶嵌材料的运用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漆画中追求的平、光、亮的感受, 更加的注重整体感、立体感和世界感受。比如林文杰的梵音系列, 在堆灰的基础上进行蛋壳的镶嵌, 形成了浮雕的艺术效果, 将佛的形象强烈的表达了数来, 经过研磨之后的蛋壳与透过箔底展现出来的光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作品整体的复杂性提高了, 更加具备神秘感。

三、现代镶嵌材料的重要作用

物质是材料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无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漆艺的发展阶段, 每过一个时期, 就会涌现出新的技艺和材料, 在现代社会也不例外。漆艺中, 只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能持久、耐打磨的材料都可以被用作用来镶嵌。包括生活中的昆虫标本、树叶、报纸、海报、瓷片等。我国古代已经具有一些高超的镶嵌技艺, 新材料的运用, 意味着对于新的镶嵌技巧的改进和探索。日本漆艺艺术家将自己收藏的甲壳虫的标本完全的镶嵌于漆面, 更加突出了艺术作品的立体感官。还有一位日本艺术家, 喜欢在以黑金为主调的画面中运用珍珠做镶嵌, 相比于平面结构, 珍珠的镶嵌给人视觉上带拉了更多的惊喜。这是对于现代镶嵌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术要焕发出当代的风采, 必然要与现代社会和生活相适应,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创新和改变, 把漆艺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区分开来。镶嵌这一传统技巧恰好可以融合现代的艺术元素。新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扩展漆艺的表达方式, 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束缚, 提高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质料问题是现代漆艺的核心问题, 传统的表达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艺术的需要和精神表达, 比如张泽国教授直接把电路板镶嵌于《新电器》《雪》等艺术作品系列中, 转变了传统的观念和题材, 在现代社会表达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激烈碰撞, 不对新的镶嵌材料进行开发这一点是做不到的。

我国的每一项艺术成就都是近五千年来发展的结晶, 都值得我们去大力的发扬。新时期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 只有改变、创新才能使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出光彩。镶嵌材料在现代漆艺语言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了一种桥梁, 把两者联合起来, 共同塑造现在的、与众不同的漆艺艺术。

参考文献

[1]勾慧明.镶嵌与研磨的审美意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2]李鹏.软装饰设计视域下的漆工艺教学尝试——兼谈现代漆艺语言表现空间的延展[J].美与时代 (上) , 2013 (12) .

“叶镶嵌”现象给我的管理启示 篇3

一、增强“光源”,强化能量积聚

幼儿园的奋斗目标就好比光源,增强光源,就是指在幼儿园总的奋斗目标之下,强化幼儿园教育理想、团队精神、价值理念的塑造,形成群体向心力。多年来,我园依托实小百年老校的办学优势,秉承“爱德、求真”的教育理念,以“最具实力、特具活力、独具魅力”为办园目标,以“让每个实幼人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为办园理念,牢固树立“教师发展幼儿园”的信念,着力搭建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分层管理评价,让每位教职员工实现专业的自主个性化发展。价值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幼儿园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创造作用的发挥,强化教师个体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实现,从而促使个体汇集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积聚效应”。

二、增加“根部营养”,培植发展后劲

植物要长得粗硕肥壮,底肥一定要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底肥”就是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的种种策略、措施和行为。

首先,坚持分层发展。如通过落实“青年夜校”,针对新教师专业成长中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和研讨,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学习的时间,又促进了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平行结对帮助中青年教师“点上突破”,专业发展有亮点;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等活动对骨干教师“整体规划”,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使骨干教师精益求精。坚持分层培养,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富有个性地发展。

其二,坚持错位发展。我们在分配教师工作之前,对全园每位教师的性格、能力、特长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掘教师的优点,激发其潜在的优势,将其分配到能够最佳发挥自身特长的岗位上,让每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让擅长舞蹈的老师编排舞蹈,参加各类竞赛;让擅长表达的教师担任科技节等重大活动的主持工作;让擅长写作的教师担任园刊“实幼在线”的编辑工作……错位发展避免了直面的竞争,减少了无谓消耗,合理配置了资源。

其三,坚持多元发展。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盘点工作以来的收获,重温成长与进步的每个细节,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在工作中能充分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釆用“多元”发展标准来衡量和培养教师,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权利。期初组织教师进行现状分析,为自己的发展确定方向,自拟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学期计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给各类教师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积极为她们引路子、压担子、设场子,通过外出培训、倡导阅读、解惑沙龙、竞赛辅导、实施反思型教学等方式帮助每一位教师富有个性地发展。例如我园和吴江电视台联合举办“快乐在周末”活动,让有特长的教师展示个人风采,增强了教师自信心,提高了幼儿园知名度。

三、打造团队精神,创造适宜的生长土壤

一所幼儿园要发展,首先必须有团队精神。“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核心凝聚力。考虑到幼儿园全部是女教师,幼儿园特地购买了豆浆机每天早晨为教师提供豆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阳光的温暖与幸福。定期开展体育竞赛或文娱活动,如拔河比赛、排球比赛、夸夸我的好搭档、卡拉OK比赛、校园感动人物评选、每月之星评比等等,活跃教职工身心,在欢笑中忘却工作的劳累,激发工作的动力。“送温暖、传爱心”是我园青年教师形成多年的传统活动,她们每周都利用空余时间轮流去探望孤寡老人,陪她们看病、聊天、散心,像亲孙女一样关心老人。在这样的活动中,在这样的氛围下,“人心齐”成了幼儿园最大的特色,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形成了“幼儿园是我家,我们大家都热爱它”的共识。

镶嵌材料 篇4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 网络镶嵌结构与创新绩效

由于创新需要许多复杂的信息、内隐知识及宝贵的资源, 这些信息、知识及资源不一定要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它们可能由网络中的其它成员所拥有或控制。企业可通过网络取得或动员。但并非所有的网络关系都能有效的取得与动员它们。企业必须与这些网络成员间有较强的关系镶嵌才能获取这些资源[2];交易发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而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人们可以接触到哪些交易对象并获致哪些机会, 因而左右了个人可获得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这是结构镶嵌的概念;Gemündenetal.认为网络结构可以用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大学及私人顾问之间技术交织 (interweavement) 的模式与强度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创新需要结合多样性的知识, 创新企业与供应商间若有强联结的关系, 在密集的互动过程中, 能彼此分享信息与知识而产生创新的构想。许多学者认为通过了解顾客的需要与要求, 以创造新产品或服务是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但是, 顾客通常无法将其潜在的需要完整表达出来, 要想掌握顾客真正的需要, 必须与顾客维持强联结的关系。企业唯有透过与顾客良好的关系能获得有关变动中的需要、期望及消费模式等及时信息, 引发创新构想。大学或政府研究机构可以将基础的科学知识转变成应用知识, 用来具体解决问题;私人的顾问与研究机构亦是创新知识与信息的另一个来源, Bessant and Rush[4]认为与私人顾问合作可以在创新过程中提供多样性的投入, 而他们可以为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与需要的企业媒介合作。

Chetty and Holm认为企业网络的建构会随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承诺而提升价值的创造, 他们发现企业网络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发展新市场机会、获取知识、经验学习。

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网络镶嵌结构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关系。

(二) 网络镶嵌结构与知识分享及创新绩效

所谓知识分享, 可定义为提供与传送知识的过程, 即个人分享组织的相关信息、想法、意见和专业给其它人。以往的相关研究指出, 组织内的社会网络关系会影响知识拥有者对知识分享的行为, 网络中心位置有利于个别成员成为快速的知识接收者及知识中介者, 并分析了不同的网络结构对于组织知识分享的速度、广度与深度的影响。

而方世荣等认为组织间的知识分享越多, 则新产品开发绩效越高, 亦即是组织间分享及时且有意义的咨询越频繁时, 越能增进彼此的交流。大多数学者也都认为合作伙伴间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 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越明显。

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网络镶嵌结构强度对知识分享有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3:知识分享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

根据文献回顾, 结合研究目标, 建立图1所示研究框架图。

(二) 变量定义和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使用过的量表, 问卷正式定稿前, 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 并对题项进行适当修订。

根据Gemündenetal.对与网络结构的研究, 分为供应商、顾客和学术研究机构三种对象测量, 将网络镶嵌结构概念化为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及研究机构的镶嵌强度。根据Granovetter的研究, 按镶嵌类别, 可将网络镶嵌结构划分为关系镶嵌和结构镶嵌两个构面。研究关系镶嵌的量表来自Uzzi、Rowleyetal.等人的研究, 用9个题项测量, 每个对象3题。而结构镶嵌的量表来自的Gulati等人的研究, 用6个题项来测量, 每个对象2题。研究采用方世荣等对知识分享的衡量, 以知识的传递与接收作为衡量的变量, 将知识分享定义为: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和科研机构, 相互分享、提供及时且有意义的信息。通过6个题项来测量。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蒋键所提出的创新绩效的构面, 结合我国企业特点, 本文最初将创新绩效分为专利数、新产品数、新产品开发周期、制造成本和开发成本、项目成功率、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年利润额七个指标来衡量。而在初步回收的问卷中, 由于专利数项未通过信度检验, 可能与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够有关, 在正式问卷中剔除, 最后采用6个题项对创新绩效测量。

(三) 研究样本.均来自高技术企业的技术主管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45份, 回收问卷212份, 回收率为73.1%, 有效问卷154份, 有效率为72.6%。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基本采取三种方式进行: (1) 将纸质问卷带来工程硕士或MBA学员的课堂上发放, 问卷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5份, 回收问卷45份, 有效问卷为40份。 (2) 到相关企业发放问卷。发放问卷35份, 回收问卷34份, 全部为有效问卷。 (3) 通过关系网络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55份, 回收133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80份。

在被调查企业中, 软件、半导体、计算机、精密机械、通讯、汽车、能源七个产业的企业分布均匀, 均在10%左右。成立年数在10到20年的企业居多, 占36.4%。资本总额5亿以上和1亿到5亿的的公司分别占32.5%和27.9%。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36.4%。就近3年来 (2006-2008年) 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例而言, 5%及以上的企业又57家, 占回收样本的37%。整体而言, 回收样本企业多分布于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通讯产业、精密机械和一些其他制造业, 公司成立早、员工总数多、资本额高, 规模较大和且具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因此, 本研究采集的样本企业基本符合研究要求。

(四)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以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量表内部一致性。参见表1, 本研究问卷各变量的Cronbach’sα都在0.7以上, 显示本问卷具有较高信度。效度方面,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全部来自过去公开发表的文献, 还通过向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企业届人士咨询及进行预调查, 修正了问卷的不当表述。因此, 本研究的衡量工具在探讨的内容上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以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各量表的建构效度, 各项指标值见表2, 总体上各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由此可以判定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三、模型结果分析

经AMOS运算, 路径系数的估计值 (标准化解) 见图2。

通过AMOS7.0计算可得各路径的因子载荷, 已在图2中显示。结果显示, 关系模型中所有影响路径的因子载荷值均小于0.95, 模型比较合理, 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到, 该结构方程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模型整体拟合情况较好, 该结构方程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同时, 也显示了该模型中各潜在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际资料之间具有较高拟合优度。因此, 可用关系模型直接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表4结果可知, 各变量之间的参数估计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网络镶嵌结构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网络镶嵌结构对知识分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知识分享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三个假设均通过数据检验, 获得支持。

注:***表示p≤0.001, **表示p≤0.01, *表示p≤0.05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企业的合作伙伴数量越多, 关系越紧密, 则企业的越能够获得创新支持, 从而提升绩效。因此, 企业需要注意外部伙伴的开发与深度合作。

(二) 当企业的外部关系网络结点较多且联结质量较高时, 企业与合伙伙伴之间有更多更广且更为深层次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网络镶嵌结构紧密, 意味着企业较处于网络中心地位并且与利益相关着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处于网络中心地位, 意味着拥有有较多的信息流;而合作则意味着需要知识分享行为的发生。从外在条件到内在需要, 决定了网络镶嵌结构对知识分享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

(三) 在合作过程中, 知识的流通能增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如分享产业经验、市场信息或顾客需求给合作企业, 使新产品更符合企业双方的预期, 也更能迎合市场需求。

本研究将企业与外部伙伴的关系镶嵌与结构镶嵌整合起来, 研究其合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唤起企业界及学界对于网络关系联结本质和强度的重视。同时, 从网络关系角度研究创新, 对后续创新绩效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效应。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1) 问卷数量所限, 本研究虽然针对供应商、顾客和学术研究机构分别设计题项测量关系镶嵌和结构镶嵌, 但是没有对三类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2) 问卷发放区域和行业较广泛, 缺少更加针对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154家高技术企业的技术主管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分析, 构建网络镶嵌结构、知识分享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网络镶嵌结构越紧密, 创新绩效越高;网络镶嵌结构越紧密, 企业间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 其最终的创新绩效也越高。

镶嵌材料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 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 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研究不断发现新的证据, 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 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 能力方面。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 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 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 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 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首先提出问题。从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入手, 提出问题: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 用哪种材料 (塑料袋、气球、普通布、弹力布) 做细胞膜, 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让学生讨论, 引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 如果直接将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告诉学生, 学生仍会感到枯燥无味, 对这个模型也很难理解, 这样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此时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 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历程,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细胞膜中的化学组成成分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细胞膜的呢?其中涉及细胞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和蛋白质的排列方式及模型的建构。

此处可以连续设疑, 逐个突破。例如, 在介绍了磷脂分子的性质后, 提出问题:将磷脂分子在水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磷脂分子的头尾将如何排布?如果磷脂分子分布在水中它们会怎样排布呢?如果脂质体内部有水, 那么磷脂分子会怎样排布呢?最终探索得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

蛋白质分子又是怎样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呢?引导学生根据细胞膜的特性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推测蛋白质在磷脂分子层上分布的各种可能。

从资料所提供的现象入手, 体验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教学过程当中, 把科学家已经做的这种工作, 或者是科学家观察到的这种现象, 或者他们拿到的一些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这种展示, 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以它作为一个素材, 作为一个情境, 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 然后加入学生的这种思考, 加入学生的这种推理、分析和他们的这种创意, 然后再一起讨论:这样的一个想法, 是不是禁得住推敲?是不是合理?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不是简单地记忆、背诵历史上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些事件,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资料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 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成分。

资料2: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E.Goi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 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资料3:展示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后拍摄的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让学生根据电镜照片修正和完善自己提出的假说, 然后指出, 1959年, 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展示单位膜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并引导学生分析该模型的局限性。此后指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从新的实验现象入手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作出了新的判断。

资料4:变形虫的摄食过程 (动画) 。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资料5: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运动。

资料6:1972年S.J.Singer和G.Nicolson提出流动镶嵌结构模型。

在引导学生层层探究的同时,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逐步构建生物膜模型。

镶嵌材料 篇6

根据精确打击实验的实战要求, 任意视点和角度的二维基准图制备成为关键, 因此需提供一种快速建立生成打击目标区三维场景的仿真平台。该平台针对打击目标区的气候的多样性、背景的复杂性、各种目标运动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界面交互、镶嵌式的场景生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不同背景、不同目标区场景的快速构架, 为不同目标区的场景生成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目前, 计算机场景仿真可以采用Vega、Creator等, 但这些软件可移植性不强。因此, 本文采用了一种开源的三维图像渲染工具包OpenSceneGraph (OSG) , 利用PC机在VS2008环境下开发一个OSG和MFC结合的通用前视三维场景仿真平台。

1三维场景仿真平台的开发

1.1OpenSceneGraph (OSG)

OpenSceneGraph是一款高性能的、开源的、跨平台的3D图形开发工具包, 可以运行在Windows的所有版本操作系统, 包括Linux、HP-UX等操作系统。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开源图像库, 主要为图形图像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场景管理和图形渲染优化的功能, 当OSG运行时文件由一系列动态链接库 (或共享对象) 和可执行文件组成, 这些链接库可分为5大类:

① OSG核心库:提供了基本的场景图形和渲染功能, 以及3D图形程序所需的某些特定功能实现;

② NodeKits:扩展了核心OSG场景图形节点类的功能, 以提供高级节点类型和渲染特效;

③ OSG插件:包括了2D图像和3D模型文件的读写功能库;

④ 互操作库:使得OSG易于与其他开发环境集成, 例如脚本语言Python和Lua;

⑤ 不断扩展中的程序和示例集:提供了实用的功能函数和正确使用OSG的例子。

1.2软件平台功能

作为打击目标区的前视三维场景仿真平台, 除了能够提供快速、高效、逼真的三维场景仿真过程, 还要求具有以下功能特性:

① 可实现镶嵌式场景生成, 通过人性化界面实现各种目标区三维场景的生成;

② 多种模型的镶嵌, 可加载地形、建筑物、车辆模型等实物文件, 也可加载天气效果模型如雾、雪、雨;

③ 对于镶嵌模型格式的通用性。依托OSG数据读写插件, 可加载基本常用的各种软件创建的2D或3D数据文件如 (.flt.3ds.obj) ;

④ 较强的扩展性。充分利用扩展开发的优势, 增强可扩展性, 方便用户进行自定义设计和扩展;

⑤ 场景生成后的快捷输出。在完成目标区目标的生成后, 用户可选择保存为.ive格式的整体场景输出, 下次可直接调用。

1.3面向对象的镶嵌式设计思想

三维场景的仿真过程一般是根据目标区实际需求, 编写代码或通过某种软件工具建立不同的场景。当目标区场景改变时, 必须重新修改代码重新建模, 因而使得三维场景开发周期长, 工作量大, 不适于实战的需要。

本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镶嵌式的三维场景生成方法, 在此平台上, 可以不编写代码, 只需通过界面操作就可以实现不同目标区场景的生成。具体思想是, 用户可以在软件平台上加载各种模型, 如地形、场景、建筑物目标、天气模型等, 软件将这些模型均作为物体来处理, 并且将各种模型的属性设置如模型的坐标、模型光照等也当作属性物体来处理, 统称为资源。当资源添加完成后, 用户通过场景生成器将各种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渲染, 从而形成整个目标区的三维场景。如将建筑物目标 (物体) 镶嵌到模型坐标 (属性物体) 上, 那么建筑物目标就会放到场景相应的坐标位置。

用户加载完成后, 整个场景也就搭建完成。整个过程就像是在一个方框内镶嵌, 依次把不同的模型放置方框内对应的位置, 然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如图1所示。

1.4总体结构设计

依据功能, 将软件分为4个部分:界面库、插件管理库、模型管理库和场景生成库。

① 人性化的界面对于软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界面库在MFC界面类的基础上为程序的界面提供支持且与用户操作交互的部分, 所有与界面相关的支持类、派生类都在这个库里面, 使程序结构清晰明了;

② 插件管理库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扩展的接口, 如用户对新的文件类型的支持、数据格式的支持等。通过导入相应的插件, 用户可以完成软件功能的扩展;

③ 模型管理库是对OSG类库的封装或扩展, 如视口类、天气特效类、显示光照效果的光照类、基本模型类等, 该库集成了主要的场景模型加载功能;

④ 场景管理库是软件的核心, 负责对场景的生成调度和管理, 包含场景生成器、数据驱动类等。

这4个部分作为独立的动态链接库来支撑整个软件, 对程序进行升级时, 只需更改相关的动态库而其他库可不做变更。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以场景管理库为核心, 初始化窗口、视口、渲染上下文等对象, 导入地形、目标、光照等模型;以界面交互为场景过程生成手段, 添加删除资源、设置实物资源的属性、对资源进行镶嵌以及和程序进行交互等;以模型管理库为模型储存仓库, 对导入的模型、已生成的天气模型、光照模型等进行存储, 以供场景管理库的加载。这些部分共同完成了目标区三维场景的仿真生成平台。

1.5平台的数据组织结构

场景生成平台依托OSG采用一种自顶向下, 分层的树状数据结构来组织空间数据集, 以提升渲染的效率。场景图形树状结构的顶部是一个根结点。从根节点向下延伸, 各个组节点中均镶嵌了几何信息结点和用于控制其外观的渲染状态信息结点。根节点和各个组节点都可以有零个 (有零个子成员的组节点事实上没有执行任何操作) 或多个子成员。在场景图形的最底部, 各个叶节点包含了构成场景中物体的实体模型数据。如这样一个三维数据库:某个地形中放置了一幢建筑物目标和2辆一模一样的坦克, 则数据为如图3组织方式:根节点之下有4个分支节点, 分别为地形坐标模型、建筑物目标坐标模型以及2个坦克坐标模型。因为2辆坦克的模型是一样的, 因此, 可只加载1个坦克模型, 然后镶嵌到2个坦克坐标模型中, 以产生2辆坦克的外观效果。而地形模型则镶嵌到地形坐标节点下, 建筑物目标模型镶嵌到建筑物目标坐标节点下。最终在场景生成器中渲染构建。

2平台的实现及应用

以OSG2.8.2为开发引擎, 在Windows XP和VS2008环境下基于MFC窗口开发的通用导弹打击目标区场景构建平台。

此平台采用镶嵌式场景生成方法, 对于每一个不同的目标区场景的构建, 不需要编写代码, 只需直接在平台上通过界面操作导入实物资源、设置资源, 并通过对实物资源的镶嵌和实物资源属性数据的镶嵌最终经过场景生成器渲染实现生成整个场景。且生成好的场景可以导出.ive格式的场景文件, 可以反复调用。可以看出场景构建平台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 降低开发难度。

作为示例, 简单实现了某打击目标区的场景生成, 如图4所示。

在该示例中, 添加的资源有地形、坦克、房子、雪以及所对应的属性资源。通过场景生成器, 将实物资源按照对应的属性资源镶嵌到场景中, 将场景镶嵌到窗口上, 最终仿真生成场景, 且可以导出整个场景文件。运行期间, 整个场景仿真过程生成较快、渲染效果逼真, 能够满足打击目标区场景生成并生成基准图的需求。

3结束语

镶嵌式的场景生成过程是场景生成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尝试, 可以减少用户的软件开发工作量, 满足打击目标区场景快速生成的要求, 避免重复劳动。模型库的完善和多视点的调整将是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摘要:三维场景仿真已成为精确打击实验的关键技术手段,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仿真平台以开源三维图像渲染工具包OpenSceneGraph (OSG) 为开发引擎, 依据面向对象的镶嵌式三维场景仿真生成思想, 以各类模型为构成场景的基本资源对象, 采用自顶向下分层的树状数据组织结构实现了软件平台的开发。通过给出示例, 说明了软件平台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打击目标区场景仿真过程开发的周期和难度, 满足制导武器实验的要求。

关键词:开放式场景,镶嵌式,场景仿真,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

[1]申闫春, 朱幼虹, 曹莉, 等.基于OSG的三维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 2007, 24 (6) :207-211.

[2]闫晓东.基于OSG的飞行视景仿真平台开发[J].计算机仿真, 2008, 25 (5) :58-60.

[3]施仁奈 (美) .OpenGL编程指南 (第5版) [M].徐波,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温转萍, 申闫春.基于OSG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 19 (1) :217-220.

镶嵌材料 篇7

使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振雄风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金漆镶嵌厂是1956年建厂的国有企业, 2005年3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传统漆艺家具、明清式古典家具、室内装饰业及木雕、根雕、石雕等其他工艺品。2008年6月“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

这个企业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 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也曾经走过“背”字, 差一点关张倒闭。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又重振雄风, 再创辉煌,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 可以肯定地讲,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当家人”。

他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金漆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中, 他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劳动者、一名开拓型的工艺美术大师、更是一位专家型的企业家”。他出身书香世家, 15岁便入行漆艺, 拜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老艺人为师, 全面学习掌握了髹漆技艺, 又兼学了彩绘和镶嵌技艺。并随师克服困难, 恢复了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绝技, 整理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打破了手工艺“口传心授”的传统, 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同时与王珍大师共同研发的雕填类断纹产品取得成功, 填补了国内漆器工艺的一项技术空白。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金漆镶嵌厂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不再有外贸订单, 一时找不到出路。而柏德元就受命于企业的危难之时,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地走上了传承金漆镶嵌的文化苦旅。当时的金漆镶嵌厂全部资产只有5000多万, 而负债竟达近5000万。这位尴尬的厂长使出浑身解数, 在别人无力回天时, 忍辱负重的带领着企业职工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他意识到继承传统漆艺的责任, 更不忍心使漆艺文化在这代人手中失传。不服输的精神促使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他接到了外贸的一个订单, 凭着自身在业界良好的口碑和企业的信誉, 从银行贷了十几万的款, 带领企业全体员工, 大胆地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有古典风韵的系列产品, 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使企业走出了生死边缘。2002年他带领企业终于扭亏为盈, 北京金漆镶嵌厂也因此成为当年国有企业中扭亏为盈的先进企业。

以“非遗”为魂,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2005年北京金漆镶嵌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 柏德元也成了北京乃至全国漆器行业不倒旗帜的举旗人。多年来, 他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结合实际, 为金漆公司制定了“继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

2005年至2008年, 柏德元经过与有关部门多次磋商探讨, 开展了“弘扬民族文化, 推进人文奥运”系列活动, 三年内的13项文化主题活动把民族文化和奥运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法。这些年, 他还举办了“金漆镶嵌文化节”、“大师带徒, 拜师谢师”、“古代木雕精品展”、“中华屏风文化展”、“中华多宝格文化展”“曙光文化节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金漆镶嵌非遗文化庙会”等活动, 并特别邀请工艺美术界的大师为京城百姓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讲座”, “工美大讲堂”。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恢复了百年漆器老店“英明斋”, 相继开办了“物华苑”门市部、“艺俱轩”门市部、“金漆艺术馆”、“金漆镶嵌奇石馆”等, 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的新格局。并借“金漆镶嵌艺术馆”开馆之机, 开展了为四川地震灾区赈灾义卖活动, 又一次体现了一个成熟民族企业家的人文关爱精神。

柏德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学习、研究、探讨, 并结合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的感悟, 在中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专题性文章。2005年至2010年期间, 柏德元与他人合著的《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投资收藏入门》相继出版。其中, 2008年1月, 由柏德元独立完成的《北京金漆镶嵌》一书以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的方式面向大众。突出了中国传统漆艺中的北京地方特色, 即宫廷艺术、皇家风范, 突出了传统工艺有源有流, 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 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认为,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 对漆艺知识了解不多的, 但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群, 将起到普及相关知识的作用。他的这些著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 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金漆镶嵌这一民族瑰宝, 柏德元从保护传承人、保护技艺、保护产品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自2007年起, 公司就一直在开展“大师带徒”活动。“大师带徒”活动, 是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措施。目前公司在岗的6位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各带徒2名。此外, 柏德元还积极输送人员参加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轻工联合会组织的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定工作。

2010年, 在柏德元的带领下, 同时建立了两个传承人工作室。他为了方便工作, 将自己的工作室建在公司总部。一年来, 他在工作之余与四位徒弟共同研发、制作, 完成了数十件创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传承技艺, 不断提高, 既出产品, 又出人才, 锻炼了队伍, 培养了接班人。他以自己的实践经验, 开创了一整套传承与研发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

柏德元认为, 古老的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溶入新鲜血液, 才能永葆青春。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 金漆公司的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既有古旧作品移花接木, 巧作新诠释的奇妙之作, 亦有大胆借鉴国画中的翁染、皴搜、点晕等技法, 形成了水墨丹青、淡雅飘香的新风格, 这些作品既有工笔之风, 又有写意之法, 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自1989年以来, 他参与设计、指导并监制的大量作品荣获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种奖项, 其中, 2005年设计并监制的大型矫嵌屏风《锦绣前程》被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评为珍品。

随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 柏德元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 就漆器等传统工艺品而言, 在产品研发方面, 应该着力抢救濒临灭绝的技艺和品种, 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仿复制古代漆器的经典作品, 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国漆器的历史风貌。自2009年末至今, 在他的带领下, 金漆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一批“仿复制金漆镶嵌历代经典作品”58件 (套) , 第二批“仿复制历朝历代漆器精品”57件 (套) 。这些仿复制作品从年代上讲, 包含战国、汉、秦、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作品。从工艺上讲, 根据中国古代漆器的特点, 以描漆、描金、戗金、平金等彩绘类为主, 也有部分镶嵌、雕填类。从造型与功能方面讲, 有器皿、摆件、家具、屏风、酒具、食具、礼器、乐器等。由此可以领略中国漆器博大精深之一斑。

上一篇: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下一篇:急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