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提升

2024-08-25

学习能力提升(通用12篇)

学习能力提升 篇1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引进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任务分配, 然后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 进行互相帮扶的自主学习模式。鉴于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对怎样倡导合作学习, 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进行如下探索。

一、筹备学习小组

常见的学习小组筹备方式比较多, 例如, 区域搭配法, 自由组合法, 同阶成绩搭配等。但是, 高效的合作学习不是前后左右的机械组合, 更不是散漫的自由组合那样只能让以优势互补为手段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能达到组内相互提携, 我们统筹小组要本着“组内异质”的原则, 为了让小组之间公平竞争, 我们还要坚持“组间同质”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组建4~5人的小组。组内要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组长便于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学习任务, 还要安排一名书记员总结交流成果。搭配过程中, 我们不要只顾优等生, 更要重视那些平时交流比较少, 不敢开口问问题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尽快融合, 实现高质量的合作。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合理分工是重要的一步, 这是保证分工协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具体操作中, 我们对发言, 作记录, 总结演示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实情进行统筹安排, 增长不同的技能。分工过程中, 我们也不能置身事外, 要适时巡回检查, 回答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后总结共性的问题进行共同解释。

如, 学习初中语文《济南的春天》时, 其教学能力目标是: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技巧把握; (3) 品味优美的语言, 并能模仿风格进行创作。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如下来设置小组分工: (1) 基础薄弱的学生先引导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重点词汇, 掌握拟人、比喻等生动的写作技巧; (2) 基础好的学生总结一下文章的状景技巧, 说一说应该怎样抓住特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然后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复述好补充,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3) 组内进行总结, 然后将学到的状景技巧归纳出来, 如果有时间可以尝试写一篇小文。这样分工有着明确的针对性, 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4) 成果展示。小组合作结束, 选取组内需要锻炼的学生上台进行组内探讨成果展示, 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学习他人长处, 弥补自身不足。

总而言之, 合作学习是立足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基本学习方式和方法, 这样有助于在互助合作中夯实基础, 提升学习效率, 达到教学目标。

学习能力提升 篇2

教学督导是学校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局领导把督导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看问题,想方法设法为我们创造机会外出深造,大力支持我们伦教督导工作。这次培训以全面落实督导工作,推进伦教依法治校为主题。所以,徐敏教授的《校长的价值引领与学校管理的变革》,深层次剖析基层教育的现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积淀、学校改革等方面,让我们更清楚了解学校管理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的督导思路更清晰,更明确。

二、受益匪浅的学习

自从成为一名新督学以来,我一直有不少困惑和想法。此次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厦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陈宏瑶主任《督导的转型与转型的督导》讲座,从《教育督导条例》的解读,督导作用,厦门督导的做法三方面讲解。明确规范办学是督导的底线,在督导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诊断,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三、对自身工作的推动

这次培训的机会来之不易,因而,我倍加珍惜。培训中,有幸听到诸位领导、专家、学者对督学工作的深刻见解,这让作为一名新督学的我在庆幸有如此收获机会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自身的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教育督导理论功底不深。刚到督导战线工作,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是摆在我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作为一名新任督学,我还要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畴,认真学习教育督导相关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用教育督导专业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适应教育督导工作。二是职业道德修养不高。做督学与当教师不同,我想我还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意识、廉洁意识。此次培训,虽然只有五天时间,但却解开了我的不少困惑,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立足例题拓展提升学习能力 篇3

1. 圆周角、圆心角是本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角.

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例1 (2014·湖北宜昌)如图1,点A、B、C、D都在⊙O上,AC、BD相交于点E,则与∠ABD相等的是( ).

A. ∠ACD B. ∠ADB

C. ∠AED D. ∠ACB

【解析】∵⊙O中,圆周角∠ABD所对弧是弧AD,而弧AD所对的圆周角还有∠ACD,∴选项A正确.

例2 (2013·江苏无锡)如图2,A、B、C是⊙O上的三点且∠ABC=70°,则∠AOC的度数是( ).

A. 35° B. 140°

C. 70° D. 70°或140°

【解析】∵⊙O中,∠ABC、∠AOC分别是弧AC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AOC=2∠ABC,∴选项B正确.

变式1 (2014·江西南昌)如图3,A、B、C、D四个点均在⊙O上,∠AOD=70°,AO∥DC,则∠B的度数为( ).

A. 40°B. 45°C. 50°D. 55°

【解析】∵⊙O中,圆周角∠B所对弧是弧AC,∴要用圆周角定理必须找弧AC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连接OC,则∠AOC就是弧AC所对的圆心角.

∵AO∥DC,∴∠ODC=∠AOD=70°,

∵OD=OC,∴∠OCD=∠ODC=70°,

∴∠DOC=40°,∴∠AOC=110°,

∴∠B=55°. ∴选项D正确.

【点评】以上三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同学们要注意掌握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且等于它所对弧上圆心角度数的一半.中考中圆周角定理经常出现,但单独考查它的题目不多,大多隐含在其他知识点中.

变式2 (2013·湖南张家界)如图4,⊙O的直径AB与弦CD垂直且∠BAC=40°,则∠BOD=________.

【解析】∵⊙O中,∠BAC是弧BC所对的圆周角,而∠BOD是弧BD所对的圆心角,由垂径定理可得弧BC、弧BD是等弧,∴∠BOD=2∠BAC,∴∠BOD=80°.

变式练习 (2014·内蒙古赤峰)如图5,AB是⊙O的直径,C、D是⊙O上两点,CD⊥AB,若∠DAB=65°,则∠BOC是( ).

A. 25° B. 50°

C. 130° D. 155°

变式3 (2013·江苏南通)如图6,Rt△ABC内接于⊙O,BC为直径,AB=4,AC=3,D是弧AB的中点,CD与AB的交点为E,则CE∶DE等于( ).

A. 4 B. 3.5C. 3 D. 2.5

【解析】Rt△ABC内接于⊙O,BC为直径,AB=4,AC=3,可知Rt△ABC斜边(⊙O的直径)为5. D是弧AB的中点,可知“弧AD”、“弧BD”是等弧. 问题“CE∶DE”提醒我们要找含CE、DE在内的相似三角形.

【点评】本章的知识覆盖面较大,这就要同学们不仅能掌握圆的基本知识,还能综合运用圆与直线型图形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对于这一类综合性比较强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要抓住已知条件进行联想,得到一些结论,同时也要把未知向已知转化,这样就能一步步突破.

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3种.

设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

直线与圆相交?圳0≤d

直线与圆相切?圳d=r,

直线与圆相离?圳d>r.

其中,相切是3种位置关系中最特殊的一种,下面就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作进一步学习与拓展.

【解析】连接OA,∵PA是⊙O的切线,我们可得△OAP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OA=10 cm,

∴⊙O的周长为2πr=20π,

∴选项C正确.

【点评】运用切线的性质来进行计算或说理的常见辅助线是连接圆心和切点,利用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例4 如图9,AD平分∠BAC,P是AD上一点,过点P作PE⊥AC于点E,以P为圆心,PE长为半径画圆,请判断AB与⊙P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AB与⊙P相切.

例5 (2013·山东菏泽)如图11,BC是⊙O的直径,A是⊙O上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取CD的中点E,A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P.试说明:AP是⊙O的切线.

【解析】如图12,由于A在圆上,那么我们可以连接OA,说明∠OAP=90°,即OA⊥AP,则AP是⊙O的切线.

理由:连接AC、AO,

∵BC是⊙O的直径,

∴∠BAC=90°,∠CAD=90°,

∵在△ADC中,∠CAD=90°,E为CD的中点,

∴AE=CE,∴∠EAC=∠ECA,

∵OA=OC,∴∠OCA=∠OAC,

∴∠EAC+∠OAC=∠ECA+∠OCA,即∠OAE=∠OCE.

∵CD是⊙O的切线,

∴OC⊥CD,即∠OCE=90°,

∴∠OAE=90°,即OA⊥AP且AP过半径OA外端A,

∴AP是⊙O的切线.

【点评】例4、例5都是考查圆的切线,但思路完全不同.例5:已知直线和圆的交点A,则连接圆心和交点,说明“垂直”即可;例4:没有直线和圆的交点,则要过圆心作此直线的垂线段,说明这条垂线段的长(即圆心到这条直线的距离d)等于这个圆的半径r.

变式4 (2015·辽宁大连)如图13,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D平分∠CAB.过点D作AC的垂线,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E,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说明:EF与⊙O相切.

【解析】如图14,由于点D在⊙O上,要说明EF与⊙O相切,只要连接OD,说明OD⊥EF即可.

变式练习 (2015·江苏泰州)如图15,△ABC 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BC相交于点D,与C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过点D作DF⊥AC于点F.试说明:DF是⊙O的切线.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圆还具有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都能与它自身重合的性质.利用圆的这些性质,可以得到本章很多的结论,本文重点研究了“圆周角定理”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切”两个重要的结论,同学们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性质,才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圆的性质及其他知识的综合题.

丰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篇4

一、善于观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观察,很多问题都是在观察中发现的,也是在观察中提出来的。可是,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学习材料,脑海中浮现的问题或者想法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学生只看到材料本身,有的学生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较强的数学意识,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学中要解剖学生看材料的心理活动,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我播放了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口渴极了,派八戒去找水,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一口气吃掉一半,然后将剩下的西瓜带回来给其他三人分着吃。视频到此为止,出现一行字“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我请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说“八戒比较贪吃”,有的学生能结合情境做出数学上的思考,提出以下问题:“八戒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其他人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八戒比大家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八戒和悟空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等。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伴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案例中,其实回答“八戒贪吃”的学生潜意识中也有数学思考,他们能结合情境感知八戒吃了一半,而另三人合吃了一半,所以八戒吃得比较多。但是学生没有据此提出数学问题,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欠缺。之后,我引导他们集体交流想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大家透过材料本身看到了本节课研究内容的与众不同,拓宽了大家的视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善于比较,有不断发现的能力

很多规律都是从比较中总结出来的,在比较不同知识的异同时,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促进对新知识的认识,并在总结时加深数学理解。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的探索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多让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提高发现数学的能力。

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就用到了多次的比较。首先是例题的教学,对“东山村的实际造林面积比计划多百分之几”的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先计算东山村的实际造林面积是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用所得的百分数减去百分之百;另一种是先算出实际造林比计划多了多少公顷,然后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造林的面积。学生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在于单位“1”的统一,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来解题,都以计划造林的公顷数作为单位“1”;不同之处在于是先除再减还是先减再除。随后教材又安排了计算“计划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试题,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困难,但是比较两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发现计划比实际少的百分数与实际比计划多的百分数并不相同。仔细研究其数学内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一步发现,其实两者相差的公顷数是一致的,只是在两种不同的问法中改变了问题的单位“1”,所以百分数就不同了。通过这样的几次比较,将问题的关键都聚焦到单位“1”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三、善于想象,有抽象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来锻炼想象的能力,并通过实践验证来帮助学生将想象和实情相对照,这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想象做出清晰的判断,总结成功之处,体会想象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鉴于学生对长方体中的各个面都是由哪几条棱围成的比较熟悉,所以我提供了一道拓展题供学生来尝试。从以下五种不同的图形中:(1)长8厘米、宽6厘米;(2)长8厘米、宽5厘米;(3)长6厘米、宽5厘米;(4)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5)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任选若干个围成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结合长方体的特征展开想象,有的用手来比划,有的动笔来画,有的找长方形模型来拼搭。一段时间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多名学生的汇报和相互补充中,学生将能够拼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全部找了出来。而在这其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一个个不同的几何体,而是学生独立尝试时采用的不同方法的对照,有的学生的想象毫无顺序,而有的学生在想象中有极强的逻辑性,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寻找合适的材料的,显然按照顺序来想象的学生找的更全,也更加轻松。我想,学生在交流中得到的收获也不仅是问题本身,还有思考问题角度方面的启示。

四、善于猜测,有定性感知的能力

猜测也是学生数学探索的手段之一,当然猜测往往跟推理是分不开的,很多猜测就是合情推理。面对疑问,学生能综合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已有知识体系出发,做出定性的感知,这样的猜测能力就为数学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例如,《圆的面积》的教学,我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将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分成了若干方格,并扩展到整个圆面,让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找到圆的大致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相比较。学生历经两次这样的对照,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圆的面积是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这样的猜想为接下来的圆的割补和拼接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不但在内心接受了这样的“结果”,而且体验到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使今后的数学研究的手段进一步多元化。再如《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如何研究圆锥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学生自然而然会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做出合情推理。而我们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寻找能验证自己猜想的途径和工具,让学生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猜想。教学中像这样的猜想都是学生智慧的体现,是学生累积了必要的数学经验、形成了必要的数学素养的必然结果。

初三数学学习能力如何提升 篇5

修改时间:2011-12-20 16:04:00 浏览次数:182次

我们要锻炼学数学的能力,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开展讨论―形成新知―应用反思”的学习方法。在初三数学学习中尤其要做到七个重视:

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把握数学框架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重视夯实数学双基――微观掌握知识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重视建立“病例档案”――做到万无一失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重视常用公式技巧――做到思维敏捷准确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中考动向要求――勤练解题规范速度

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引导自主学习促进能力提升 篇6

关键词:数系的扩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在课题为“数系的扩充”的公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现将课堂教学过程叙述如下:

[?] 教学过程

教师:数系是在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研究数系的扩充.

问题1:在自然数集中方程x+4=0有解吗?如何使方程有解?

学生:在自然数集中方程无解,为使方程有解,科学家们引进了负数,将数系由自然数扩充为整数.

教师:这就是数的第一次扩充.

教师板书:自然数

负整数→整数.

问题2:在整数集中方程3x-2=0有解吗?如何使方程有解?

学生:在整数集中方程无解,为使方程有解,科学家们引进了分数,这样将数系由整数扩充为有理数.

教师:这就是数的第二次扩充.

教师板书:整数

分数→有理数.

问题3:在有理数集中方程x2-2=0有解吗?如何使方程有解?

学生:在有理数集中方程无解,为使方程有解,科学家们引进了实数,这样将数系由有理数扩充为实数.

教师:这就是数的第三次扩充.

教师板书:有理数

无理数→实数.

问题4:在实数集中方程x2+1=0有解吗?为什么?

学生:在实数集中无解,因为任何数的平方都是非负数.

教师:如何使方程有解?请同学们讨论解答.

学生:类比以往数系的扩充,需引进一个新数.

教师:很好,引进的数,必需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必须使方程x2+1=0有解.

教师:很好. 科学家引进一个数i,规定i2=-1(教师板书),这样方程x2+1=0就有解了. 为什么用i呢?它是虚构出来的,是imaginary的缩写,我们称它为虚数单位. 新引进的数必需融入原有的数集,i可以与实数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

问题5:写出i与实数相加、相乘所得的一些不同数.

学生板书了如下一些数:2+3i,4i,6+i,-i.

问题6:以上这类数我们可以统一用哪种代数式来表示?

学生:可以用a+bi(a∈R,b∈R,且b≠0)的形式来表示.

教师:由于b≠0,所以这些数都是实数之外的数,我们把它称为什么数?(教师稍作停顿后)称为虚数,这样,实数就被扩充了.

问题7:实数是否也能表示成a+bi的形式?请用实例给予说明.

学生:能,实例如下(学生上黑板板演),-5=-5+0i,0=0+0i,2=2+0i.

问题8:实数也能表示成a+bi的形式,这个时候a,b的取值范围怎样?

学生:a∈R,b=0.

教师:因为实数和虚数都可以表示成a+bi(a∈R,b∈R)的形式,我们把形如a+bi(a∈R,b∈R)的数称为复数,记为z,这样实数系就扩充到复数系.

教师板书:实数

虚数→复数.

问题9:下面我们来对复数进行研究.复数集包含哪两个数集?

学生:实数集和虚数集.

问题10:一个复数a+bi(a∈R,b∈R)何时为实数?何时为虚数?

学生:当b=0时,复数z为实数;当b≠0时,复数z为虚数.

教师:我们给a和b取个什么名字好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a叫做复数z的实部,b叫做复数z的虚部.

当a=0,b≠0时,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复数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教师:因为 b≠0,所以应是一个虚数,又因为a=0,所以称z为纯虚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列举出虚数和纯虚数,并要求说出其实部和虚部.

学生举例后,教师继续提问.

问题11:你能用韦恩图表示复数集合、实数集合、虚数集合和纯虚数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板演如下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各题.

例1 a=0是复数z=a+bi为纯虚数的什么条件?

b≠0是复数z=a+bi为纯虚数的什么条件?

例2 完成下列表格:

类别栏请填实数或虚数或纯虚数.

例3 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m-1)+(m-1)i是:

(1) 实数?(2)虚数?(3)纯虚数?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了以上例题.

例4 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m-1)+(m-1)i是6+2i?

学生独立解答了此题.

问题12:两个复数a+bi=c+di(a,b,c,d∈R)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a=c,

b=d.

老师:用文字语言如何表述?

学生: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

教师:由此可知:复数是由一对有序实数唯一确定的.

例5 已知(x+y)+(x-2y)i=(2x-5)+(3x+y)i,求实数x,y的值.

学生上黑板轻松地解答了此题.

问题13:由此题的解答你学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转化思想,即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来求解,即复数问题实数化.

nlc202309030158

问题1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你能形成有关知识、方法的结构图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共同完成结构图:

知识:复数(a+bi,i2=-1)实数(b=0),

虚数(b≠0)纯虚数(a=0,b=0),

非纯虚数(a≠0,b≠0)

方法:复数问题的解决[转化] [ ]实数问题解决.

[?] 点评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知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本节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生成新知识,主动运用新知识,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1.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新知识

新知识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源于学科内部矛盾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揭示新知识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在实数集中方程x2+1=0有解吗?如何使方程有解?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以往数系扩展的经验,自己提出需要引进新数,以便矛盾的解决.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加学生创新的信心;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得出的知识印象深刻. 为了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教学的铺垫,可以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新知识. 本课例中,教师通过具体实数与i相乘,得到特殊形式的数,从而让学生抽象出新数的形式a+bi;教师又让学生通过实例归纳得出实数也能表示成a+bi的形式,从而得出复数的概念,自然地将实数集扩展为复数集. 在对复数外延的研究中,教师通过将问题特殊化,让学生自己将复数集分解成实数集、虚数集,虚数集又可分解成纯虚数集和非纯虚数集. 在对复数相等条件的研究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解决特殊的具体问题,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新知识

有关新知识运用的例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问题,是听教师讲解,还是让学生自主解答?一些教师的处理往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而有关新知识运用的例题,往往是为理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服务的,其难度往往不大,让学生自主解答是可能的;让学生自主解答比起教师讲解来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例题的编拟,可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学生完成. 而让学生编拟例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因为只有把握了知识的关键本质,才能提出问题. 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其他学生更有解答的兴趣,可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举出虚数、纯虚数的实例,并要求说出实部和虚部,有利于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对例1~例5的解答,让学生主动完成,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

课堂教学的小结要做到突出教学重点,以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 常见的课堂教学小结往往是这样进行的,教师提问: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习了哪些知识?收获了哪些思想方法?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罗列要点.这样的小结,知识往往显得很零散,不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而在本课例中,教师让学生构建知识和方法的结构图,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例题拓展提升学习能力 篇7

1.圆周角、圆心角是本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角.

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例1 (2014·湖北宜昌)如图1,点A、 B、C、D都在⊙O上,AC、BD相交于点E,则与 ∠ABD相等的是().

A. ∠ACD B. ∠ADB

C. ∠AED D. ∠ACB

【解析】∵⊙O中,圆周角∠ABD所对弧是弧AD,而弧AD所对的圆周角还有∠ACD, ∴选项A正确.

例2 (2013·江苏无锡)如图2,A、B、C是 ⊙O上的三点且∠ABC=70°,则∠AOC的度数是().

A. 35°B. 140°

C. 70°D. 70°或140°

【解析】∵⊙O中,∠ABC、∠AOC分别是弧AC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AOC= 2∠ABC,∴选项B正确.

变式1 (2014·江西南昌)如图3,A、 B、C、D四个点均在 ⊙O上,∠AOD =70° , AO∥DC,则∠B的度数为().

A. 40°B. 45°C. 50°D. 55°

【解析】∵⊙O中,圆周角∠B所对弧是弧AC,∴要用圆周角定理必须找弧AC所对的圆周角或圆心角,∴连接OC,则∠AOC就是弧AC所对的圆心角.

∵AO∥DC,∴∠ODC=∠AOD=70°,

∵OD=OC,∴∠OCD=∠ODC=70°,

∴∠DOC=40°,∴∠AOC=110°,

∴∠B=55°. ∴选项D正确.

【点评】以上三题考查圆周角定理,同学们要注意掌握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且等于它所对弧上圆心角度数的一半.中考中圆周角定理经常出现,但单独考查它的题目不多,大多隐含在其他知识点中.

变式2(2013·湖南张家界) 如图4, ⊙O的直径AB与弦CD垂直且∠BAC=40°, 则∠BOD=________.

【解析】∵⊙O中,∠BAC是弧BC所对的圆周角,而∠BOD是弧BD所对的圆心角, 由垂径定 理可得弧BC 、弧BD是等弧 , ∴ ∠BOD=2∠BAC,∴∠BOD=80°.

变式练习 (2014·内蒙古赤峰)如图5,AB是⊙O的直径,C、D是⊙O上两点,CD⊥AB,若∠DAB=65°,则∠BOC是( ).

A. 25° B. 50°

C. 130° D. 155°

变式3 (2013·江苏南通)如图6,Rt△ABC内接于⊙O,BC为直径,AB=4,AC=3,D是弧AB的中点,CD与AB的交点为E,则CE∶DE等于().

A. 4B. 3.5C. 3D. 2.5

【解析】Rt△ABC内接于⊙O,BC为直径,AB=4,AC=3,可知Rt△ABC斜边(⊙O的直径)为5. D是弧AB的中点,可知“弧AD”、 “弧BD”是等弧. 问题“CE∶DE”提醒我们要找含CE、DE在内的相似三角形.

如图7,连接OD交AB于F,

∵在Rt△ABC中,AB=4,AC=3,

∴BC=2OD=5,OD=2.5,

∵D是弧AB的中点,

∴弧AD=弧BD,∴∠ACD=∠BCD,

∵OD=OC,

∴∠OCD=∠ODC,

∴∠ACD=∠ODC,

∴OD∥AC,

由“A字形相似”可得:OF=1.5,

∴DF=1,

由“X形相似”可得:CE∶DE=AC∶DF=3∶1,

∴选项C正确.

【点评】本章的知识覆盖面较大,这就要同学们不仅能掌握圆的基本知识,还能综合运用圆与直线型图形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对于这一类综合性比较强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要抓住已知条件进行联想,得到一些结论,同时也要把未知向已知转化, 这样就能一步步突破.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3种.

设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

其中,相切是3种位置关系中最特殊的一种,下面就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作进一步学习与拓展.

例3 (2013·重庆)如图8,P是⊙O外一点,PA是⊙O的切线,PO=26 cm,PA= 24 cm,则⊙O的周长为().

A. 18π B. 16π C. 20π D. 24π

【解析】连接OA,∵PA是⊙O的切线,我们可得△OAP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OA=10 cm,

∴⊙O的周长为2πr=20π,

∴选项C正确.

【点评】运用切线的性质来进行计算或说理的常见辅助线是连接圆心和切点,利用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例4如图9,AD平分∠BAC,P是AD上一点,过点P作PE⊥AC于点E,以P为圆心, PE长为半径画圆,请判断AB与⊙P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AB与⊙P相切.

如图10,过点P作PF⊥AB于点F,

∵PE⊥AC,且AD平分∠BAC,

∴PE=PF,即d=r,

∴AB与⊙P相切.

例5 (2013·山东菏泽)如图11,BC是 ⊙O的直径,A是⊙O上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取CD的中点E,A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P. 试说明:AP是⊙O的切线.

【解析】如图12,由于A在圆上,那么我们可以连接OA,说明∠OAP=90°,即OA⊥ AP,则AP是⊙O的切线.

理由:连接AC、AO,

∵BC是⊙O的直径,

∴∠BAC=90°,∠CAD=90°,

∵在△ADC中,∠CAD=90°,E为CD的中点,

∴AE=CE,∴∠EAC=∠ECA,

∵OA=OC,∴∠OCA=∠OAC,

∴∠EAC+∠OAC=∠ECA+∠OCA,即 ∠OAE=∠OCE.

∵CD是⊙O的切线,

∴OC⊥CD,即∠OCE=90°,

∴∠OAE=90°,即OA⊥AP且AP过半径OA外端A,

∴AP是⊙O的切线.

【点评】例4、例5都是考查圆的切线,但思路完全不同.例5:已知直线和圆的交点A, 则连接圆心和交点,说明“垂直”即可;例4: 没有直线和圆的交点,则要过圆心作此直线的垂线段,说明这条垂线段的长(即圆心到这条直线的距离d)等于这个圆的半径r.

变式4 (2015·辽宁大连)如图13,AB是⊙O的直径,点C、D在⊙O上,且AD平分 ∠CAB.过点D作AC的垂线,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E,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说明:EF与⊙O相切.

【解析】如图14,由于点D在⊙O上,要说明EF与⊙O相切,只要连接OD,说明OD⊥ EF即可.

变式练习 (2015·江苏泰州)如图15, △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与BC相交于点D,与C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过点D作DF⊥AC于点F. 试说明:DF是⊙O的切线.

树立整体史观提升学习能力 篇8

一、整体史观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目前在整体史观教学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按部就班讲教材,采用碎片化的史实呈现方式,不能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本质内容,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对史实发展线索自主思维的过程,很少有机会自主、完整地构建史实发展的来龙去脉。再如,在我们制作教学案或导学单中,自主学习提纲的呈现形式大都采取了知识问题清单、填空或数字条目式提纲等方式,不能直观地体现史实知识结构。最后,我们的课堂板书内容呈现两种极端,一是事无巨细,只要是史实知识要点都一一板书;二是过于简单,只是呈现几个数字式标题。很明显,以上种种问题只是满足于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式学习,不能很好地突出史实框架或史实结构,不利于学生树立整体史观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的几种途径

1. 宏观审视教材,在整合中树立整体史观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理应充分使用,以教材为教学根本。但这不等于对教材进行机械的、按部就班式的使用。历史学科最注重的就是要厘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树立整体史观意识。因此,在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我们要注重宏观审视,厘清教材对史实的编排方式,适当时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线索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九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下同),通过宏观审视发现,这本教材编排的内容涉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以至消亡。因此,在使用这本教材学习第一课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先对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做一梳理,通过梳理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生产特点以及产生、发展和衰亡的整体历史。又如,在开始教某一个单元时,要先对该单元的主题、涵括的核心史实或基本线索做一简要归纳,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在教学前我们可以先介绍“战争冲突和和平友好交往”的古代文明传播方式,然后围绕这两种方式开展教学。如能长期坚持这种教材使用方式,学生一定能充分感知整体史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 确立适当专题,在比较中巩固整体史观

专题学习是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专题学习,学生不仅能厘清相关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或重大历史现象,避免知识混淆错乱,而且通过专题的归纳和比较,还能深化理解历史发展,掌握重点历史线索,使新授课中初步确立的整体史观得到进一步巩固。如我们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这两个单元后,可以就其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学习,从整体上厘清“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这两个学习主题,由此加深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认知。又如我们在学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十月革命》的内容后,可以联系宪章运动、巴黎公社等事件就无产阶级运动这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整体认知。再往下学习第二课时,我们又可以联系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一五二五计划等内容对俄国史进行专题学习,加深对沙俄、苏俄、苏联国名演变的整体认知。总之,我们要通过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厘清史实知识,加深史实整体感知。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有效联系教材前后内容,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当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学习中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加强整体认知。

3. 设计多元作业,在整理中深化整体史观

在课程改革和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脱离传统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的作业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有一定思维价值和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调动学生自主地、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采用知识树或表格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让学生在整理中自主建构历史线索,厘清历史发展,使整体史观得到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呈现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整体史观的典型题,如“运用具体史实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两种方式”“列举为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列表说明二战各阶段重大事件及影响”,等等。这些典型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整体史观意识的要求比较高。

运用发展评价提升学习能力 篇9

我们的日常教学评价, 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去留心观察、思考和总结学生在学习知识层面的状况, 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不断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学习《小学考试命题概述》《小学生应具备的10种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决定孩子的未来》《现代小学生评价观》等文章, 我明确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儿童获取知识, 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是学生听、说、读、写、算、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懂得了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业能力就应从培养发展这些能力入手, 并在平时的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 不断培养这些能力, 就要用不断创新的发展性评价来不断促进这些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能力水平评价, 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的功能, 是不断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持续激励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发展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我们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去预设典型性的、启发性的问题, 要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去倾听他们完整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 给尽量多的学生发言表现的机会, 以此去发展学生理解问题、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分析综合、动手实践、分工合作、口语表达等综合学习能力,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及时发现他们在思维领域的长处与短板, 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作出真实判断, 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人, 看成不断发展进步的人,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发展性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是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供机会。教师要做学习的亲历者, 要做走在后面的引领者, 要做知识的最后发现者, 要做学生忠实的倾听者。教师的身份是学生学习的“服务生”, 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可以是放风筝的人, 可以是牧羊人, 可以是喂猪的人, 也可以是放蜂的人。以哪种“人”的工作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生活在学生当中, 那你就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如果你是放风筝的人, 学生永远逃脱不了你的控制, 即便有高飞的冲动, 也没有独自高飞的内力。如果你是牧羊人, 羊儿要依靠你的引领去逐水草, 离开了你的导引羊儿有可能朝夕不饱, 更没有独自寻找草场的能力。如果你是喂猪的人, 有了你, 猪儿有吃有喝有好膘, 唯一的去向就是走上餐桌。现代教师不能只做放风筝的人、牧羊的人、喂猪的人, 还要踏踏实实地向养蜂的人学习。教师要用养蜂人的技巧, 养蜂人的头脑, 引领蜜蜂寻找蜜源的区域, 让蜜蜂自己去采花去酿蜜, 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智慧, 用“你行, 你一定行的, 只要你现在就努力, 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等发展性评价, 给学生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篇10

一、关注“趣”促乐学

单纯数字在学生眼中是枯燥的, 而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又使学生感到乏味, 有些学生一上数学课便好象有一层阴影笼罩着, 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了走出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做了一些教法的改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以趣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听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就在网络中找了一些益智小故事, 每天上课前几分钟讲一个, 比如《橡树的故事》、《他把花都给人了》、《好战的狼》、《孵小鸡的爱迪生》、《滴水之海》等, 这些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虽然与学习内容没有关联, 但同学们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许多道理, 所以都很喜欢听, 他们对数学课堂就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有时我会在课前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 为学生探索新知营造愉悦的氛围。如我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用神九、神十升空等高科技中的数学事实引入“大数的认识”的教学等, 这些有趣的故事、数学事实学生喜闻乐见,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以趣促动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形式, 真正让学生能参与、会参与、乐参与, 使得每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有所收获。2013年秋天, 我到一所农村完小支教, 上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以小导游的角色设计一份“家乡旅游路线图”, 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有兴趣, 全班同学都乐意并主动地接受了任务, 几天后, 《红色谢屋旅游路线图》、《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图》、《谢屋山水旅游路线图》……一张张合理、精美的“位置与方向”作业, 把展示栏挤得满满的;又如,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打电话》一课时,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 设计模拟师生打电话的场景, 让学生经历“找演员”的过程, 发现其中的规律, 设计出快捷、合理的活动方案。实践证明, 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 同学们都能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 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获得必需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借生成促能学

“老师, 我还有更好的方法。”“老师, 我有补充。”“老师, 我发现书上错了。”……新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 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 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 灵活应变, 尊重学生的发现, 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在听课过程中, 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进行“数的运算”教学时,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尝试, 尽量发现学生的不同做法, 并让他们全部展示出来,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从中得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使错误的原因得以明晰, 纠正错误做法;二是使学生从中了解了不同的解题策略, 拓宽视野,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感受优化思想, 形成优化意识。这样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巧评价促愿学

《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中肯的评价, 要适时、适度,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 切合学生年龄特征, 不要因你的错误评价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歪风或扼杀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后进生, 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发现或点滴的进步, 都不能错过你对他的激励机会, 让他们在你简单而不乏真诚的话语中, 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 看到希望, 树立信心。同样, 在你的班级里, 肯定会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 但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出对课堂的无所谓, 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 自以为是, 甚至直接影响到周围同学学习, 教师就绝不能放纵, 应当通过恰当的方式, 引导他们,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公平、公正、恰当的评价, 能促进学生始终充满着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

四、导反思促会学

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 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 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 促进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通过反思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引导学生反思, 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反思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得与失, 收获与疑问……反思, 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从而实现会学数学。总而言之, 反思就是一种智慧, 反思自己, 不管是得与失, 总是一种收获, 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重任的教师, 更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反思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 可以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满腔的热情, 为学生创设充满童真、童趣的学习情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以此向学生展示数学学科的精彩与神奇, 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达到乐学、愿学、能学、直至会学的境界, 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一些传统、陈腐的教学方式, 轻松引导, 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获取, 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变得更加有趣又更加有效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优化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篇11

用心作业

尽管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做家庭作业,但各自的效果肯定不同。我们必须用心去做,讲究方法,注重效率。一般而言,高一和高二的家庭作业主要以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为主,不管是哪一种题型,我们务必要注意方法,善于分析、比较、思考、推理,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单项选择,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理清句子结构,把握考点。有些同学往往容易忽略一道题的考查点,做题时仅凭着感觉或印象,这样即便做再多的题也是徒劳。知道了考点后,分析比较四个选项,排除比较明显的干扰项或错误选项。这时如果仍然无解,再回忆或翻阅相关笔记。

完形填空以语篇形式命题,它不仅考查基础知识,还考查语篇理解、逻辑思维的能力。所以,做完形填空题时,首先要通读全篇,搞清楚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即文章的主题,明白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一主题的,也就是文章的写作架构。这样,我们做题时就能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一般做题可分为三步:先是粗做,就是把有把握的题先做好,没把握的题空下来;然后细做,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把握的题,注意整体理解,注意上下文,注意常识;最后验做,就是把自己的答案放到文章中再读一遍,自我检测。

阅读理解通常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主要有排列顺序、正误判断、猜词释义等,主观题有推理判断、主旨大意、篇章结构、作者意图、确定标题等。但无论是哪种题都源于材料,所以同学们做阅读理解时应该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开始看材料时,把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下或圈一圈,这样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二是解题时要争取在材料中把每道题的出处找出来,并标好题号。

另外,不管什么题,只要是自己没把握的,在相关的地方做个记号。因为,作业发下来以后,同学们一般只注意错题,而对那些猜对的题可能会有所忽略。那个记号就能起个警示和提醒作用,促使我们注意并再思考那道题。

及时思错

作业发下来以后,不少同学会随手将之放置一边,就等着老师评讲,这是坏习惯。拿到作业之后,我们一定要抽时间仔细地看一看,研究研究自己错的地方。想想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看看自己能不能弄清楚,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即便不明白,也没关系。但有没有这一环节,听老师评讲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时,老师未必能及时评讲,有可能几天以后才处理前几天做的作业。如是,我们务必在老师评讲之前,花点时间再看一看,这样才能高效地听课。否则,老师评讲作业对我们就没有什么效果,因为我们对所做过的作业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高效听课

毫不夸张地讲,到了高二,有些同学依然不懂得如何听课。有些同学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楚,但他们的听课效果非常差,只是一味地写,老师讲什么或板书什么他们就一字不差地记,根本不经过大脑的加工,俨然成了记笔记的机器。一堂课下来,留在脑子里的知识甚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听课呢?关键是听课要主动,要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并勇于创新。课上来不及记笔记或笔记不全没关系,重要的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走。老师讲授的知识要力争听懂理解。没记到的地方,课后可以找同学或老师补一补。就拿老师评讲作业或考卷为例,一道题千万不要停留在对错上,而是要弄清楚所以然,要注意老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譬如阅读理解,某题,根据是材料第几段第几行,你觉得答案应该是A,可所给的答案却是C。听课时,就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解,看看他/她是怎么解释的。记住:老师讲的未必总是正确。有疑问的,一定要问;觉得自己对的,一定要坚持与老师讨论,直到自己完全明白为止。

整理错题

经过听课,很多问题都明白了。但这时还有一道工序要完成,那就是整理错题。我们每天都要上课,每天都要做家庭作业,每天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尽管老师讲得很清楚,我们听得也非常明白,但总有遗忘的时候,所以就十分有必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将自己每次作业中的典型错题整理上去。否则,一阶段下来,面临考试,那么多作业或考卷,那么多内容,我们怎么复习?如果有一本错题集,就方便多了。注意,千万不可把错题集变成错题“垃圾场”,整理到错题集的题目要经典,至少是自己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做错了的题,或者是非常典型的题,即便自己是对的,也可以整理进去。这样,错题本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平时复习可以看,考前迎考可以看,时间短可以看,时间长也可以看。它就像一本经典名著,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收获。

适时复习

有了认真作业,有了及时思错,有了高效听课,有了错题整理还不够,一段时间以后,同学们肯定会或多或少出现遗忘现象。心理学家早已指出:一个新知识的习得,如果十二个小时内不予以复习,将会遗忘百分之六十左右。可见,学过一次就能真正掌握是不可能的。高考考纲规定考生要掌握约3500个单词和短语,还有很多语法项目,可谓是内容繁多。而高一和高二学年是原始积累阶段,需要大量的记忆。只有这一阶段的厚积才会有高三以及高考的薄发。适时复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唯一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特点和规律,有的人早上记忆效果好,有的人下午记忆效果好,有的人晚上记忆效果好,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记忆特点,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聪明的人往往会在学过的东西快要遗忘但还没开始遗忘时进行复习,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即使错题整理到了错题本上,我们还得经常复习。复习在开始阶段频率要高,第一天要复习两到三次,第二天一次,然后两天一次,四天一次,八天一次,以此类推,直到真正记住。复习又分为当日复习和阶段复习两种。复习工作就像每天的家庭作业一样,每天都要做,而且要做好。不管你一天功课有多重,不管你有多累,你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复习,这就是当日复习。阶段复习可以是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之后,我们须对这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盘点,进行巩固。无论是当日复习,还是阶段复习,我们都要滚动复习。比如当日复习,我们不仅要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要把前天和昨天所学的一起复习。

学习能力提升 篇12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如何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学生“空间地图”的教学实践

在地理教学中, “空间地图”往往是在对“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形成的。学生“空间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一个空间相当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语言概念的逻辑操作, 也包括大量的感知活动。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空间地图”, 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轮廓期———细化期——清晰期) 的训练。

1. 轮廓期。

轮廓期是学生初学地理时处于一种对地理空间的混沌印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要主要培养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的能力,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地图轮廓。为此, 我对学生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认识, 这是认识地图的基础。在教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从半球位置看, 我国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2) 从纬度位置看, 我国处于哪一个纬度带? (3) 从海陆位置看, 我国又是怎样? (4) 我国的周围有哪些重要的邻国?二是对地理事物轮廓的认识。教师对某些地理图形, 要给以一定的夸张或简化, 勾画成各种实物或几何图形。例如, 中国的轮廓, 可以看成一只雄鸡, 山西省可看成平行四边形, 云南省可以看成一只鹅等,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初步认读地图, 学生可把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等进行简单的判读。教师在地图教学过程中, 通过质疑、创设情境, 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检索, 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2. 细化期。

细化期是训练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空间知觉的过程, 是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细化阶段。通常在这一阶段进行两种读图训练。

(1) 区域式读图。就是将地图分成较小的区域单位, 先学习其中某一个区域, 待学生掌握了该区域的各种要素特征, 建立基本的空间表象和记忆表象后, 再学习另一个区域。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分时, 学生若要一下子掌握那么多省级行政区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可以让他们逐块分散进行学习, “集中精力, 各个击破”。这种以区域为单位分析一项或几项地理要素的读图方法, 能很好地突出某区域的各种要素特征, 降低整体学习的难度, 是阅读地图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 要素式读图。就是以某一地理要素为线索, 系统地分析阅读地图。如阅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时, 可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阅读, 这里的地理要素可以是“山脉”, 也可以是“高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先看山脉分布, 再看高原分布”, “先看东西走向的山脉, 再看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等规则逐一阅读。这种以要素为单位系统地阅读地图的方式, 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总的分布特点, 进而比较出几种地理要素分布的异同点。

3. 清晰期。

清晰期则是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以后, 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空间表象 (即“空间地图”) , 能根据特定的需要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来解决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阶段。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 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获取, 逐步养成学生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这一阶段应根据具体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忆图思维, 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 纵向联系法。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征”时,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出示三幅地图:图一《我国年降水量图》、图二《我国地形图》、图三《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然后提问: (1) 从这些地图中可看出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 (2) 我国气候有哪些显著特征?

经过读图思考, 学生能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中得出答案: (1) 我国疆域辽阔, 南北跨纬度广, 温差大;海陆位置差, 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地形多样;季风影响显著等因素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形成。 (2) 我国气候的特征是种类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空间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就比较清晰完整, 且不易遗忘。

(2) 横向对比法。解决某些地理问题, 有时必须进行横向比较, 这时就需要借助地图进行分析, 这样更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成因等。如在学习《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一课时必须了解美国的地形, 这时可与中国的地形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对比读图便知道, 美国和中国的地势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由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组成的, 两边高, 中间低, 而中国的地势是自西向东逐级降低。所以, 中国的大江大河大都“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美国的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由北往南流, 所冲积成的平原就位于美国中部。

二、构建学生“空间地图”, 促进有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发现, 帮助学生构建“空间地图”是一条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之路。

1.“空间地图”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记忆的效率。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 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 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或图式表征, 而地理学科的知识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 所以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结构和图式的过程。实践证明, 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一幅《中国政区地图》, 就可将中国的地形、省级行政区、气候、河流、人口的分布等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这样记忆就有了依托, 不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 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空间地图”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使用地图时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即“抽象化”的形象思维, 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高的价值。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利用新教材的地图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是, 阅读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 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 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 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

上一篇:Web前端优化下一篇:设备维护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