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与方法

2024-07-08

切入点与方法(通用10篇)

切入点与方法 篇1

体育课要看什么, 或许会有多个视角。有些人看课只想了解准备部分安排的内容、时间、组织方法等是否合理;而有些人看课是想了解任课教师从开始到结束时所有的语言, 说了什么?讲了什么?哪些语言可有可无?哪些语言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基于此, 笔者在此着重谈一谈看课的视角, 尤其探讨根据看课的目的, 如何从一个或多个视角切入?

一、看体育课如何确定视角

看体育课可以有多个视角, 但如何确定看课的视角, 关键的问题是要看看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不同视角也会随之不同, 当然, 切入的方法也会略有不同。诸如, 想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 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可以分为主动参与学习与被动参与学习两种情况;从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 可以分为一般性的接受性学法, 以及探究性创新学法等。因此, 在看课视角上, 第一, 可以选择关注学生的所有表现, 要从课的开始部分一直观察记录到结束部分。当然, 可以观察个别特殊学生, 如平时表现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以观察全体学生, 并及时捕捉个别学生的特殊表现。第二, 可以看一节课并分析一个班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也可以看多节课, 并观察记录在不同内容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无论从哪个视角看课和切入, 都需要首先明确目的, 这样才能在看课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相反,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视角, 看课过程中会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看的是录制好的课例光盘, 可以采取多次播放的方法, 每次选取一个视角来看;如果观看的是体育课现场, 在看课的同时, 可以将该课录制下来, 课后再反复多视角地看。

二、看体育课的若干视角及切入方法

1. 从各部分切入法

体育课的结构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无论分析哪个部分, 都可以从那个部分切入看课, 还可以通过看多节课的相同部分 (如多节课的基本部分) 分析该部分的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等的特点及合理性。

如分析准备部分, 可以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准备部分安排了什么内容?有无课堂常规?有什么样的课堂常规?有无准备活动?有无专门性准备活动?教师在准备活动中的语言、组织等是否得当?学生在准备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准备的充分性如何?准备活动中是否有安全隐患?准备活动有无亮点?有什么样的亮点?存在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有哪些等。

如果关注并分析基本部分, 可以看基本部分的主教材是什么?辅助教材是什么?搭配是否合理?采用了哪些教法?学生的学法表现有哪些?哪些方法的运用是合理的, 哪些方法又不够合理, 原因是什么?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否存在问题, 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在基本部分的学习阶段的积极主动性如何?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基本部分是否存在有安全隐患?哪些环节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如何做好防范工作?该部分教学过程中有无亮点?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启发等。

如果是对结束部分进行分析, 可以看该部分是否安排有放松活动?放松活动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小结?小结中是如何对该课进行客观评价的?是否布置有课外练习作业, 以及是否宣布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

按“部分”切入看课, 可以分析一节课, 也可以通过看多节课, 分析某部分的特点、存在的共性问题, 以及上好某部分的关键所在。

2. 从练习活动切入法

一节体育课上会有多个练习活动, 而且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都会有不同的练习活动, 只是大部分练习活动都会集中在基本部分。看课时, 就准备部分而言, 准备活动中包含哪些练习活动?有什么样的徒手操?徒手操的编排是否合理?准备部分是否有专门的素质练习?这些活动是教师组织的还是学生自主的?基本部分的练习活动有多少?是否具有循序渐进性?各活动安排的时间、次数是否合理?各种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练习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安全隐患?是否有游戏活动?如果有游戏, 游戏是否与基本部分的学习有关联?如果没有关联, 安排该游戏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结束部分的各项活动是否合理?尤其是放松活动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放松的作用?

实际上, 一节课上除了练习活动, 还会有其他的活动形式, 如教师讲解、示范活动, 学生的讨论活动, 师生的问答活动, 以及下课前的收还器材活动等。

当然, 要分析课的练习活动, 仅靠观看一节体育课, 还难以分析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看一节课所进行的分析是初步的。而要探寻规律, 还需要通过多节课观察记录并分析, 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课上如何辅助主教材学习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

3. 从场地器材切入法

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会用到场地和器材, 只是有的场地大, 有的场地小;有的所用器材多, 有的所用器材少。无论是大还是小, 也无论是多还是少, 场地器材是体育课的必备条件,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 在上课的时候, 教学效果与场地器材的布局和使用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才能更加明确什么样的场地器材布局是合理的、有效的?哪些是应改进的?除了自己分析学生情况, 很好地设计以外, 其实, 最直接和最捷径的方法是看课, 而且是把看课的视角集中在课上场地器材的选择、布局、使用, 以及对器材的管理方面。如, 在一节篮球课中, 在运球练习结束后, 学生将球任意地放在身体附近, 结果不一会儿工夫, 满场地跑的都是球, 既危险, 又显得零乱不整齐。但在有些课上, 教师却让学生每人带一个双面胶芯, 用使用过的双面胶芯来固定临时不用的篮球, 结果就避免了球未被固定而到处乱跑的现象。

还有就是, 有些教师在课前构想了一节课所有的器材摆放方法, 甚至学生如何完成对器材的使用, 器材的摆放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上课前是否对有些器材进行了安全检查?如, 羽毛球拍头是否有活动现象、单双杠固定是否牢固、跳远沙坑是否被松动和平整过等。

4. 从教学方法切入法

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法选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即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学方法目前从总体而言, 既有传统的讲解法、听讲法、示范法、观察法、指导法、练习法、提问法、答疑法等“授受式”教学方法;又有引入国外长期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发现教学法、领会教学法;还有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这些方法运用的效果直接反映了教师在课前对方法的选择与判断, 以及对方法的理解与驾驭, 通过看课可以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 并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判断。

在看课时, 可观察并记录教师运用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运用得比较合理、有效?哪些方法不太适合或出现错误选择与运用现象?判断是否适合的依据是什么?采取哪些方法最有效?

在了解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建议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为, 就教学而言, 无论教师的教法如何呈现, 如果没有较好的学法, 教法依然发挥不了最大功效, 只有好的教法与好的学法协同与对接,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 无论是上课还是看课, 重视观察了解教法、轻视学法的现象比较突出, 这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的环节而忽视了学的环节。

关注学法, 既要关注到全体学生都在怎么学、怎么练, 又要能够快速捕捉到个别有特殊表现的学生的学法, 并认真分析其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获取到看课的信息。

5. 从教学语言切入法

在一节课上, 教师会使用很多语言, 如, 宣布课的任务和内容的介绍性语言、阐述技术动作与要求的讲解性语言、表扬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的激励性语言、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指导性语言、缺乏实质意义的过渡性语言等。以上所罗列的语言类型似乎都是课堂所需。但是, 体育课上还有部分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多余, 如,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不停地说“啊、啊”或“好的、好的”等口头禅;还有不规范甚至不文明的讽刺挖苦性语言, 如, 有的教师遇到学生拉韧带吃力, 会说“朽木不可雕也”, 或者遇到学生练了几遍还依然不能完成动作, 就会说“还有比你更笨的吗?”在体育课上, 这类语言应该坚决被杜绝。

从教学语言切入时, 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语言, 而且也绝对不可忽视学生的语言。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有诸多互动的环节, 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都会很常见, 但是, 不知是否有人关注过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语言, 也就是说, 学生在课上都说过什么?问过教师哪些问题?学生之间是如何交流的?任课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应对方法是不管不问、批评指责, 还是耐心回答、积极鼓励 (不同的应对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 ?

事实上, 从严格意义上说, 教学语言既包括教师的语言又包括学生的语言。只是教师的语言会多一些, 指导性会强一些, 而学生的语言会少一些, 探究性会强一些。因此, 看课在关注到教师的各种语言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学生的语言。

6. 从讲解示范切入法

几乎任何一节体育课都可以听到教师的讲解和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 但是, 讲解是否准确、精炼、有效, 示范是否标准、优美等,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高低, 还可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等。因此, 要观察了解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情况, 从中发现问题, 或受到启发, 需要对教师的讲解、示范也就是说教师教的能力的最集中体现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 不但需要横向的比较分析, 还需要纵向的比较分析。因此, 既可以从一节课上发现教师讲解、示范的特点, 也可以从多节课上总结某一任课教师讲解与示范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某一任课教师讲解与示范的差异性。有时, 还可以通过看相同内容的课、不同的任课教师讲解与示范的差异性, 进而分析这些差异性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最核心因素是什么, 以便有一个深入分析, 同时, 也便于自我提高和指导他人。

当然, 看课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看到讲解、示范者的不同, 或者讲解示范形式的不同。有的是教师自己独立完成讲解与示范, 有的是由学生代替教师完成部分讲解与示范动作, 还有的是教师与学生配合完成讲解与示范。如, 在一节女生班的体操技巧课——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中, 由于该课教师不能自我独立完成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环节, 任课教师就提前培养了一名体育小骨干, 让她协同自己一起完成边讲解、边示范的动作, 即教师示范学生讲解。当看到这样的讲解示范形式时, 一方面教师拓展了思路, 会马上想起这样一个问题“讲解示范并非教师的专利”;另一方面, 看到其他学生异常地注意听讲和观察, 也能够给看课的一线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 如果能够师生共同完成的讲解与示范可尽量让体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配合, 这样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 在看课的时候,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否存在错误?是什么样的错误?错误产生的原因?如何纠正?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将浮现在眼前。对此, 包括讲解示范的内容、方式、时机把握等, 都是非常值得看课者关注的方面。此外, 还可以对讲解示范的效果进行了解与分析, 此时, 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听讲解和观察示范动作时的表现进行了解, 以反映讲解示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7. 从时间次数切入法

无论是中学的体育课还是小学的体育课, 也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 还无论是球类课还是田径课, 任何一节课上都有着相同的时间规定, 如, 一节课的总时间是40分钟 (小学) 或45分钟 (中学) ;还有着大致相同的各部分时间分配, 如, 准备部分一般为8~10分钟, 基本部分一般为25~30分钟, 结束部分一般为5~8分钟;更有着各练习活动不同的时间分布, 如, 一节篮球行进间运球课, 一位教师可能安排如下:准备活动徒手操3分钟;基本部分集体行进间运球3分钟, 小组行进运球4分钟, 个人行进间运球练习5分钟, 集体素质练习5分钟;结束部分放松活动3分钟等。因此, 对于教学时间来讲, 有着多重含义, 要分析教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就要分析不同的前提下的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在看课时, 需要记录总时间、各部分时间、各练习时间、各环节时间等;还要分析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不合理的时间分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什么?

次数主要是指, 一节课上每一个练习安排的次数是教师主导下大的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还是学生自主支配下的个人练习, 以及每一类练习的次数, 或组数, 或拍数。如, 徒手操共几节, 每节几拍?武术基本功练习集体正踢腿每人连续踢几次?单手肩上投篮分组练习后, 每人站多远的距离投几次?是一组学生依次轮流投, 还是单个学生连续投?组织集体游戏时, 该游戏是三局两胜制还是五局三胜制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会有不同的时间分配和次数规定。总之, 无论是何种内容的课, 也无论是何种课型的课, 其时间次数都会在课中有所反映。因此, 在看课时, 可以从时间与次数切入, 分析时间与次数分配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既可以通过一节课分析, 也可以对多节课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达到通过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不断完善的目的。

8. 从亮点问题切入法

一般情况下, 看体育课时都会将看点集中在创新点或问题点上, 创新点一般也可以称为亮点, 一节课有可能有一个亮点, 也有可能有多个亮点;还有一种情况是, 在看点当中有一种属于突发事件但又可以归结为亮点的教学情节。基于此, 看课从看点切入, 亮点与问题点往往会给看课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亮点, 不同的看课者捕捉到的多少、速度可能都会有一定差异性, 有些人通过看某一节课, 能够发现一些亮点, 但有些人就未必能够如此, 这与看课者所掌握的技巧和看课捕捉信息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亮点的呈现有时可能是活动形式上, 有时可能是场地器材布局上, 有时还有可能是所创编的活动内容上等, 亮点是最吸引看课者眼球的, 也是最容易从中得到启发的, 亮点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但对于问题来讲, 就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了, 有些人看完一节课后基本上找不到问题, 有些人看完一节课后找到了大家都能找到的问题, 有个别人找到了大多数人找不到的问题, 而且还有可能是违背规律性的大问题, 即所谓的硬伤。

当然, 还有一些视角也是看课时能够切入的, 如教学生成要素、安全防范、教学达成目标、师生关系、突发事件等。至于如何通过看课能够及时捕捉所需信息, 或对课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以后的专题讨论中会陆续有所介绍。

综上所述, 看课如何看?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 不同的看课视角会有不同的切入方法, 当然, 看课视角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看课的目的来确定。一旦确定了看课视角, 既可以通过看同一任课教师的课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 分析每一视角下的某一专题的教学情况与效果;还可以通过看不同教师的课, 并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 从而了解某一专题不同任课教师的不同特点, 或不同课上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等。无论看什么?也无论怎么看, 看课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指导他人能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尽量减少失误,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看课, 将课进行分层分类分析, 从而得到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重视改革方法论 找准改革切入点 篇2

一个国家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改革目标的确立,二是改革路径的选择,二者缺一不可。以30多年中国改革之经验教训看,中国改革的成功绝不仅在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如果仅从确立市场化改革目标看,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其他东欧国家,其市场化改革目标比中国更彻底,但为何他们的改革没有中国成功?关键在于改革的方法论上不同。然而这一点能否被普遍接受,它能否继续指导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对中国改革成功方法论的内涵做出及时准确的总结。

笔者认为,中国改革方法论的内涵有以下4点:一是,稳定基础上渐变,“摸着石头过河”。二是尊重国情,批判借鉴国际经验和规范。三是正确的改革顺序。正确的改革顺序也是改革成功因素之一,中俄两国改革的不同顺序恰可说明这一问题。中国改革是从经济体制入手,经济体制又从价格入手;当市场运行环境建立后,再着手推进市场运行载体即企业的改革。四是,内部主体主导改革。在改革的推进主体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外部主体主导改革,一种是内部主体主导改革。

党的十八大后,下一步改革从哪儿入手,以什么方式入手至关重要。从目前各界提出的改革思路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从政治体制入手,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第二,从经济体制入手,对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进行快速全面的私有化;第三,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部——政府体制入手,削弱发改委,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对比这三种思路,笔者主张把第三种改革思路作为切入点。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中国改革还要闯“三关”,即产权关、政府职能转变关、破除金融垄断关;这三者的结合部正是构造“市场经济裁判员”与“新型公有制教练员”各司其职的政府组织管理体制。

改革政府组织架构,实现职能转变已经触及改革者自身利益,需要改革者进行自我革命。然而,以发改委为代表的行政审批部门迟迟不能转变职能,使改革放缓甚至出现倒退。

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完成这一改革过程的飞跃。建立新体制必须消除旧体制,这既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需要,也是消除审批腐败的必然选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揭幕。抓住这个“牛鼻子”,实现十八大后改革的良好开局,至关重要。

切入点与方法 篇3

一、仿句式, 规范语言

在学习《秋天》这首诗中“秋风在田野里打滚, 秋风在小路上奔跑;……”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时, 我先要求学生读通, 然后在读熟的基础上, 让孩子们说出秋风都在哪些地方, 孩子自然说“田野、小路。”“它们在不同的场所, 行为也各不相同。”我问:“你能按照这样的句式:秋风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行为?展开想象, 也做一回小诗人吗?”结果, 孩子们跃跃欲试。“秋风在小河里游泳。”“秋风在公园里玩耍。”“秋风在大树上跳舞。”……“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呀!”我感叹之余, 不由自主地说出, “你们都是小诗人。”同样的, 这首诗中“苹果嚷着冷了, 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 要披紫袍。”我觉得这个句式也是训练的一个点。精辟的语言, 整齐的句式,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水果的特点。我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 在比较与分析中说出这两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引出这种句式的共同点:什么水果, 颜色有什么特点。于是“香蕉嚷着冷了, 要披黄袍。”“橘子嚷着冷了, 要穿橙袄。”“哈密瓜嚷着冷了, 要披花袍。”……其中的“花”字, 难道不是模仿中的创造吗?

在《九寨沟》中, 描写珍稀动物那部分内容时。作者用了四个“也许”, 并列式的构段方式, 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珍稀动物保护区, 大饱眼福。我是这样找准切入点的。我们能欣赏到这些珍禽异兽, 要感谢谁?孩子们说了很多, “动物, 作者, 设立保护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还有很多人的功劳, 但最直接的, 还是作者。你其实也能学着作者的这种写法, 用上“也许”, 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更多的珍稀动物。“也许, 你的运气好, 会在远处密密的芦苇丛中, 发现一群悠闲高雅的丹顶鹤, 正自由自在地坐在那里回味着鲜美的鱼肉呢。”这时, 班级掌声雷动。此刻, 你不得不惊异于孩子的模仿力。

《开天辟地》中“临死的时候, 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左眼变成了……, 右眼变成了……”很显然, 这一段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 写出了盘古的牺牲奉献精神。我让孩子通过填空的形式, 发现句式规律:人体中某个部分, 化成了某个物质。结果“他的头发, 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他的鼻孔, 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眉毛, 变成了奇花异草。”“他的牙齿, 变成了丰富的矿石。”……孩子的思维完全打开了。

二、仿构段, 严谨结构

在《虎门销烟》的教学中, 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叙述得具体、细致。这部分内容是进行习作训练的一个点。“……只见一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 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这样一个销毁鸦片的过程, 就被作者用“先, 再, 然后”等连接词有条理地、具体的叙述出来。我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件事, 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 使之条理顺畅, 内容具体可感。结果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洗脸、刷牙、洗衣服、洗碗、整理房间……”很多小事说起。也能看出孩子们在家里、在学校都是怎么做事的。调动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给了他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结果司空见惯的小事都能写得丰实, 具体。

对《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学中, 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觉得第二自然段是进行“读———写”转化的一个切入口。因为学生对某个景点的描写, 会缺乏条理, 而这段正是一个范本。在教学中, 我注意到这点, 就让孩子们圈画出方位词, 了解景点的特点。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写的习作前后过渡自然, 内容具体、详实, 一扫以往作文前言不搭后语的局面, 让人读来亲切, 真实。

三、仿立意, 创造生活

《珍珠鸟》和《雪儿》这两篇课文在立意方面, 我觉得可以去模仿, 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在我的引导下, 我的女儿格外关心生活, 也写了一篇题为《最美的风景———小鸟的日记》的观察日记, 还有幸在《校园文化》上发表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方法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巧妙切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80-02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重中之重。其中,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巧妙的切入,深度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感受文本中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课题切入,初步感知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每一篇课文的标题都是作者精心琢磨而成的,作为课文的标题有的能够表现作者的情感,有的能够概括文本的中心主旨,有的意蕴丰富,有的直观明了,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题目都能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大家产生阅读的期待,于是由课题切入也是读者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途径之一,让阅读过程产生窥斑见豹的效果,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以文本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标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大家先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题目进行分析,得到这样的答案:“通过分析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题目向我们交代了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是荆轲和秦王,而主要的事件就是刺杀。”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标题进行切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标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是什么?2.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刺杀秦王之前他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3.荆轲刺杀秦王采取的方式是怎样的?过程怎样?结果怎样?4.历史上的人们对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课题切入,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有效切入,这样的切入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的印象,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矛盾切入,引导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进行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通过大家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明确了这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作者对请愿学生的悼念深情,也表达了对当时政府的无比痛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读课文,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通过一段文字的表述,好像并不认可请愿学生的行为,他说他们的行为‘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呢?但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又肯定了学生的请愿行为,说这些学生是真的猛士,这不是矛盾吗?”这样的质疑让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好机会,于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大家的理解,结合对“长歌当哭”一词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前后矛盾的说法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展示出来文本内容中看似矛盾之处,正是这样的矛盾之处为学生的深度解读设置了很好的切入点,大家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细心分析,让学生对文本的关键处有了深刻的体会,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体裁切入,掌握方法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深度解读文本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巧妙切入,从体裁切入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体裁入手进行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激起大家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以往教学一样,从文本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等方面切入,而是引导学生从小说阅读的方法着手,抓住小说体裁的特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对小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就重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探讨,获得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裁特点切入文本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掌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体裁文本解读方法的掌握,形成阅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四、主题切入,链接类文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主旨是学习的最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文本的主题,既能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能让学生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和文本深入对话,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主题切入,链接类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苏武高贵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以“对话高贵”这一主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高贵”,在曾经学过的文章中哪些文章能够让你体会到高贵的品质。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纷纷回忆起以前所学的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苏武高贵的品质,而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高贵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关于“高贵”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文本的主题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进入文本,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有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而找准切入点是高效阅读的最大保障。教师要选准切入的角度,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的关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切入点与方法 篇5

一、疑点切入, 激起浪花

《范进中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小说内容固然饶有趣味, 易于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 由现象看到本质, 似乎仍有难度, 超过了八年级学生的能力范畴。

一位教师这样切入:结合课文内容, 你能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吗?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 试图找出答案, 但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竞相回答, 理由也颇有些道理。在一片争议之后, 当教师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了黑板上, 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 但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于是, 教师又趁热打铁, 把封建科举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 然后静观学生之变。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他几岁开始考的?”“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导入后层出不穷。于是, 介绍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 让学生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 学生逐渐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正应了那句“水到渠成”!

二、巧借修辞, 一线贯之

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因为篇幅较短, 所以以前执教时笔者都是按部就班, 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节的大意, 即“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体会写水的妙处。这样, 教学任务是完成了, 可课堂也是一潭死水。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 浮于表面, 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中美的种种神韵, 美景中的浓郁情致。

后来, 深入研读文本, 发现文中的比喻如珠似玑, 于是就以此为教学切入点, 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 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作为切入点, 学生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 摇篮, 慈祥的老人, 慈爱的母亲, 秀美的图画, 优美的山水画, 美丽的少女, 透明的蓝水晶……这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课堂“活”了起来, 讲起来也得心应手。

传统教法侧重景物特征的概括, 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本课提纲挈领, 构建了整节课的框架。既减少了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 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 又带动了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 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 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设情境, 删繁就简

《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著名短篇小说, 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 没有多余的议论, 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 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小说篇幅较长, 给授课提出了挑战。

江西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热爱生命》的执教者用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巧妙地选取一个切入点, 打通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整体感知全文后, 执教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所幸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更幸运的是他失去光明的眼睛不久又恢复了视力。从此以后他爱上了面包, 爱上了清水, 爱上了加州的阳光, 最喜欢和他的母亲徜徉在橘树丛和花丛中。他决定要脚踏实地地生活, 不再去做遥不可及的发财梦。对于过往的那一段经历, 他很少提起, 也许是不愿意, 也许是不敢。直到有一天, “咚咚咚”“咚咚咚”门被敲响了, 他打开门一看, 门口站着一个健壮的小伙子, 名叫杰克, 是他的弟弟。杰克很兴奋, 满头大汗, 一冲进门, 就一把搂住哥哥说:“嘿, 老兄, 听我的几个铁哥们说在塞克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金矿, 他们约我明天就出发, 去碰碰运气。” (稍作停顿) 你会怎么想?这个情境始终贯穿整节课, 加之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 牢牢地吸引了学生, 挖掘了阅读的深度, 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使得这篇课文教学起来如行云流水, 这节课成为高质高效的一堂课。

切入点与方法 篇6

心理契约是影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与制度契约相比, 心理契约能以较低的成本促进图书馆管理效率与服务效率的提高。目前, 心理契约具有如下特征:

1. 主观独立性。

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 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 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没有形成正式的文字记录, 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 期待着对方去理解。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 图书馆馆员对与图书馆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 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

2. 内容不确定性。

即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契约不仅有期望和性质, 还包括对责任和义务的承诺与互惠。区分这两个概念具有实践意义, 期望未实现时产生的主要是失望感, 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则产生更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 其核心是一种愤怒情绪, 员工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它促使馆员重新评价自己与图书馆组织的关系, 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流动率均有不良影响。研究发现, 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 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 同时在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中, 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在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之间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3. 双向交互性。

心理契约是图书馆组织与馆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 一方面是指馆员对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可以说, 图书馆组织与馆员双方在心理契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 是完全平等的, 因此, 组织与馆员在期望与要求的同时, 应多注意双向沟通, 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

4. 动态发展性。

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图书馆组织和员工双方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 使心理契约的内容随着图书馆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与馆员不同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根据心理契约的这些特征和内容,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心理契约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促进图书馆人本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提高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双方传递正确信息。

图书馆员应真实提供个人简历、工作经验, 便于组织正确使用人才合理安排工作;图书馆也应该诚信地公开目前状态下的图书馆工作内容、福利、晋级机会等情况, 使员工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期望。

2.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是目标激励。图书馆应将本馆发展远期目标和个人近期目标相结合, 使馆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取向来没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并为他们搭建实现职业目标的可靠平台。二是竞争考核激励。岗位竞争为馆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能够在满足其低层次动机后, 提供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通过竞争, 可以抑制馆员的惰性, 激发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促使他们保持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活力。三是物质激励。通过传统的物质激励形式即货币激励, 不断提高能力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金和其他奖金的比重, 并使这部分奖励与员工的表现或评价考核机制挂钩。四是精神激励。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情感管理、注意情感沟通,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氛围。

3. 科学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图书馆管理者要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 帮助员工拟定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 有效地消除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组织目标之间的偏差, 通过营造图书馆与个人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 使员工看清自己在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4. 实行柔性化的管理。

即依据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从人性化角度出发, 依靠民主管理来创建和谐的图书馆环境, 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价值, 呵护员工的情感, 从内心深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图书馆组织的忠诚度。

5. 营造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维系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营造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 需要不断同化图书馆员的价值观念, 在员工具有的共识和情感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充满信任、不断进取的组织氛围。

参考文献

[1].崔文媛.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情报, 2007.12.

切入点与方法 篇7

一、恰当切入

语文教师在谈及阅读教学时,常常会提到切入角度的问题。的确,切入角度选择得恰当,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切入是指在讲析一篇课文时,要选择一个角度,并从这个角度入手,对全文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切入,能够把握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要把握住友谊是基础,线索是关键这个点进行切入,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鸟儿和大树的友谊,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切入,引领学生追随鸟儿的足迹,去阅读,去感受友谊的珍贵。

二、切入方法

1.提起线索。每篇课文都会有一条主要线索,教师可以把握这条主要线索,弄清事实,再追究线索的成因。如,教学《七颗钻石》时,笔者提起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这篇课文。

2.镜头聚焦。有的课文虽长,重点并不是通篇 ,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聚焦到一个重点部分进行教学。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可以聚焦到谈花生这个部分,从几个人的谈话中,又可以聚焦到爸爸的谈话内容上,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让学生比较深入地领会落花生的涵义。

3.对比体会。《妈妈的账单》一文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写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两张账单的不同点来进行切入。通过这个对比,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体会到课文的人文内涵。

4.返回全文。教学时教师会发现,个别文章读到结尾虽然有了结果,但如果重新读一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检阅》时,笔者采用这种返回全文的方法进行了二次教学,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再次研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5.拆散重组。把课文原来的结构拆散,拆散以后重新组装起来。如,教学《凡卡》一文时,笔者先带领学生读凡卡的信,然后再读他在乡下的生活情况。这种重构的阅读方式, 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有效训练

1.合理地选取教学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会发现,文本中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必须合理地取舍教学点。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取舍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拓展,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取舍教学点,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教师也要下定决心舍去。

2.结合目标展开训练。阅读的心理过程就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的关系。好的阅读训练应该是在一个“点”上展开的,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和表达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一节课的程序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小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展开听、说、读、写、思的活动。这样,不仅板块内部的程序可以灵活变动, 就连板块之间也可以适当调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四、适度拓展

拓展一般是在课文即将结束时, 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会有特别的作用,它也是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表现。教师实施课堂拓展要把握好度,即在学生学习、理解、需要的时候拓展。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在讲到海参蠕动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蠕动”这个词,适当地为学生拓展知识:海参平均一小时在珊瑚礁的泥沙中只能前进3米距离。就是这句话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海参蠕动得到底有多慢。

切入点与方法 篇8

如果接入点(Access Point,AP)是在网络管理人员不知情或未获许可的情况下安装,则被视为恶意接入点。这种情况有可能只是某位员工将家中的无线路由器带到了办公室,为某个会议提供临时的无线接入。但如果是外部人员安装的AP,而目的是免费访问因特网或攻击网络以查看内部信息,问题将很严重。上述两种情况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未经授权的AP均未应用合适的安全设置。这样的AP会将内部网络暴露给外界。所以未经授权的AP一概视为恶意接入点,该类接入点可能会危及无线局域网的安全[1]。

在无线局域网中,由于未经授权的恶意接入点会将单位内部的网络暴露给外界,从而危及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所以,为消除这种安全隐患,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先在网络中检测到恶意接入点的存在,然后确定其位置。要确定恶意接入点的位置,就必须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接入点搜索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损耗模型原理[2]的恶意接入点搜索方法,利用信号强度作为搜索的有效参数信息,快速确定恶意接入点的位置。

2、现有方法分析

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网络管理人员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恶意AP。不过,发现恶意设备只完成了任务的一半。网络管理人员还必须确定该AP的物理位置。找到其位置后,管理人员才能将其从网络中删除,或使用适当的安全机制对其进行重新配置。以下介绍和分析两种最常用的确定无线局域网恶意AP物理位置的搜索方法。

2.1“收敛”搜索法

如果无线局域网恶意AP的搜索工具组由带全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组成,则适合采用“收敛”法[3]。全向天线在各个方向上的发射和接收效果都相当好。因为它不需要使用任何特定的方向,又被称为“无指向性”天线。

笔记本电脑的标准无线局域网网卡使用的就是全向天线。在此类应用中,无论PC或网卡朝向如何,全向天线的信号强度都保持不变。收敛法还需要使用信号强度仪。强度仪用于测量来自恶意AP的射频信号,信号越强,与AP的距离就越近。强度仪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软件实用程序,通常随安装无线网卡一起提供。不同制造厂商的此类简单实用程序各有不同,但一般都以图表形式显示信号强度。此类实用程序的问题在于,依靠其简单的图表很难发现信号强度的细微差别。为获取强度仪也可选用第三方软件,这些软件通常具有更强的信号强度测量功能。第三方应用程序可提供更为具体的度量,图表也更大、更便于使用。如果不使用笔记本电脑,也可选择手持式RF信号强度仪。此类设备专为查找恶意设备而设计,能以用户友好的方式显示信号强度信息,从而加快定位速度。

进行收敛式恶意AP搜索,需使用带全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将网卡与目标AP相关联。在现场走动,同时利用强度仪监控信号强度,粗略估计从哪里开始查找恶意AP。将搜索区域想象成一个大矩形,然后将其分为四个象限,具体算法如图1所示。依次走到搜索区域的四个角,并记录每个角的信号强度。比较信号强度记录,确定目标AP所在的位置,即测得最强信号的区域。然后在最强信号区域内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确定恶意AP的位置。在本例中,右下角子象限中的信号最强。重复上面的过程,将搜索区域划分为更小的象限。本例中,三次划分与10次测量就足以找到目标AP。如果初始搜索区域更大的话,也可进一步划分和测量。

2.2“向量”搜索法

另一种查找恶意接入点物理位置的搜索方法是“向量”法[3]。如果使用的工具组由附带单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组成,则适合使用向量法。单向天线[4]会强化来自某一方向的信号,同时抑制来自其他方向的信号。

单向天线有多种类型。需要使用针对此类天线设计的网卡。这类网卡一般都有一个与天线插头相配的插座。与外部单向天线相连后,内部全向天线就会被禁用。与收敛法相同,向量法也需要使用信号强度仪。首选强度仪是专用的便携式设备。两种搜索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搜索算法。

进行向量式恶意AP搜索,需使用单向天线、兼容网卡和功率表。将网卡与目标AP相关联。在现场走动,同时监控功率表显示的信号强度,粗略估计一下从哪里开始查找恶意设备。同收敛法一样,将搜索区域想象成一个大矩形,然后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算法如图2所示。先走到搜索区域的中心,将天线依次朝向搜索区域的四个角,记录每个方向的信号强度。比较信号强度记录,确定目标AP所在的位置,即测得最强信号的区域。然后在最强信号区域内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确定恶意AP的位置。在本例中,右上角子区域中的信号最强,现在将此区域作为新的搜索区域,进一步划分成四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中再次执行信号强度测量,仍然是在中心位置分别将天线指向每个方向并记录信号强度。在本例中,三次划分共12次测量就足以找到目标AP。同样,如果初始搜索区域更大的话,可能需要进一步划分和测量。

3、Path-Loss定位搜索法

本节给出一个新的恶意A P搜索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路径损耗模型的原理与三角测量的坐标定位方法。

3.1 原理分析

Path-Loss定位搜索法的的两个基本原理就是路径损耗模型与三角测量坐标定位方法。根据路径损耗模型的原理进行信号参数测算,从而为三角测量坐标定位方法提供参数。

在理想情况下,基于一个确定位置无线节点的信号强度测算,可将另外一个无线节点定位到一个二维圆周之上。信号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经历快速(多径)衰落,阴影和路径损失[5][6]。事实上,平均情况下,信号强度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间隔而不受多径衰落和阴影的影响,便有路径损耗模型公式:

其中,n是路径损耗下的信号衰减指数;是在距离d之上的平均信号接收强度,单位是d B;p0在是短参考距离d0之上的信号接收强度,单位是dB。

全向天线配合强度仪用于测量来自恶意AP的射频信号强度。利用测算得出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位置的信号强度参数,带入坐标定位方法来确定目标接入点的位置。

三角测量是一种典型的坐标定位方法,它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目标的坐标位置。在一个二维坐标系统中,最少需要目标点到三个参考点的距离才能唯一确定一目标点的坐标。如图3所示,节点m的坐标未知,参考节点a1,a2,a3的坐标以及它们到m的距离已知,通过图3所示原理,可得出三个圆周。这三个圆恰好相交与一个确定点m,于是便可以计算出唯一确定的m的坐标位置。

3.2 基于路径损耗模型原理的搜索过程

进行Path-Loss定位式恶意AP搜索,需使用带全向天线的网卡和信号强度仪,以及可实现坐标定位计算的软件。将搜索区域想象成一个大矩形,然后确其四个顶角测量点,具体算法如图4所示。依次走到搜索区域的四个顶角,使用全向天线的和信号强度仪测量并记录每个顶角的目标AP信号强度。坐标定位计算软件记录信号强度并通过运算实现三角测量坐标定位,确定目标AP的物理位置(或位置范围)。在本例中,4次测量配合1次三角测量坐标定位运算便可找到目标AP。

为降低信号强度参数测量的误差对三角测量坐标定位的影响,采用4次测量所得目标AP信号强度参数值当中最强的3个带入三角测量坐标定位运算。使用PathLoss定位搜索法在二维区域中搜索恶意AP,无论初始搜索区域大小,均可一次性完成搜索。若在三维区域中搜索恶意AP,可根据信号强度参数的具体值与三角测量坐标定位方法,推算出目标AP的两个可能位置。得出目标AP的两个可能位置,便可通过一次简单的信号强度测量确定目标AP的最终位置。

3.3 Path-Loss定位搜索法的设计

实现Path-Loss定位搜索法需要设计一个具体的搜索流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在搜索区域和目标接入点识别信息均已确定以及坐标定位软件已就位的情况下,做如下设计:首先将搜索区域模型化,继而设置坐标定位软件;然后在同一水平面上测量4个顶角的信号强度,将信号强度参数代入坐标定位软件;得出定位结果唯一,则确定目标AP位置;若定位结果为三维空间中的两个可能位置,则进行一次水平面之外位置的目标AP信号强度测量,根据该次测量的具体位置与目标AP信号强度判别目标接入点的唯一可能位置(信号强度参数可体现距离)。

当确定目标接入点唯一可能的位置后,只需参照搜索区域原有接入点布置规划方案(如Site Planer规划图)便可筛选出恶意接入点。

4、搜索方法对比

Path-Loss定位搜索法与传统的搜索法相比具有目标AP信号强度测量次数少与定位速度快的优点。而且Path-Loss定位搜索法使用的天线为全向天线,笔记本电脑的标准无线局域网网卡便可提供,价格低廉。Path-Loss定位搜索法的缺点在于其软件系统实现较复杂,但对恶意AP搜索过程并无影响。Path-Loss定位搜索法与传统的“收敛”搜索法和“向量”搜索法的特点对比各项内容见表1。

综合所述,Path-Loss定位搜索法具有信号强度测量次数少,定位搜索速度快,工具简单、廉价的特点,可较大幅度的提高无线局域网恶意接入点的搜索效率。

5、结束语

无线局域网中恶意接入点的搜索方法,一直是无线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必要技术。为了解决无线局域网中恶意接入点搜索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损耗模型原理的恶意接入点搜索方法,利用信号强度作为搜索的有效参数信息,快速确定恶意接入点的位置。本文详细阐述了路径损耗模型原理与三角测量坐标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恶意接入点Path-Loss定位搜索法。它可以在工具简单、廉价与较少的信号强度测量次条件下实现对恶意接入点的快速搜索。但是,Path-Loss定位搜索法还存在坐标定位软件实现复杂与定位效果实践考验不足的缺点。今后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完善。

摘要:接入点在网络管理人员不知情或未获许可的情况下安装,则被视为恶意接入点。恶意接入点均未应用合适的安全设置,该类接入点可能会将内部网络暴露给外界,危及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根据信号参数可确定无线节点物理位置的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径损耗模型原理的恶意接入点搜索方法。该方法可在廉价工具与较少的信号强度测量次数的条件下完成恶意接入点的快速定位搜索。

关键词:恶意接入点,无线局域网,信号参数,路径损耗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建刚,王福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节点定位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11:38-44.

[2]刘玉军,房爱忠.移动网络相对定位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5(10):1811-1813.

[3]周小林,宋文涛.无线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3.(5):56-78.

[4]孙利民,李建中.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63.

[5]SICHITIUML,RAMADURAIV.Localiz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a Mobile Beacon[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hoc and Sensor Systems[C],2004:174-183

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与原则 篇9

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一般可从课题、文眼、人物或是精彩、特色之处切入,并且做到切实有趣,新颖巧妙,有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切入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04

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读水平。而导读的实质无非就是通过情景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因此,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就成为有效阅读指导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两点又是问题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切入,科学设问。

1.从课题切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就可从题目入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杨修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他是怎么死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也正是学生想知道的,自然会吸引学生去阅读、思考。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2.从文眼切入。“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从文眼入手设计问题,可以直接切入文章的重点。例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便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浏览一下全文就知道,后面又反复强调和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见“不平凡”是文章的“文眼”。教学中只要依此设问“为什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学生自然会找出其不平凡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弄懂作者由表及里,由树及人,由近及远,借赞树而赞人的目的,从而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掌握课文托物抒情的写法和精神实质。

3.从人物切入。写人记事类的文章,重在刻画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是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很受学生的喜爱。但这类文章往往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主要人物为切入点,设计合适的问题,不仅可以长文短教,快速把握文章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从小说的主人公入手,抓住高潮,设计问题:范进中了举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发问,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小说主题一下子就全都清楚了。

另外,可以从文章的动情处、精彩处、值得探究的地方切入,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手法、主题切入,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巧妙设计问题,用问题为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捷径,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把握原则,有效提问。

1.问题要切实、有趣。所谓“切实”,就是要从生活出发,要从课文内容出发,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与学生需求相关。另外,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读课文,更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会在哪些地方有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这是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他们所迫切要知道的。例如,在学习《散步》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文中一家人散步途中发生的分歧,你认为有无两全的解决办法?假如你是文中的孙儿,你会怎么办?”因为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动脑筋、想办法,学生非常活跃,讨论热烈,既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反思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受到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良好。

2.问题要新颖、巧妙。通常教师课堂问问题,都是口头提问,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于电教设备观看幻灯、演示动画、配乐解说,使我们的问题变得直观感性,富于情境。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人们在死海游泳嬉戏的场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死海不死”的奇妙情景,然后提问:“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顿时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书格外认真,总结得有条有理,课堂回答效果很好。

3.问题要有深度、广度。语文教学中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模糊多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含量少。因此,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必须有意识地加大理性思考的含量,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学《故乡》一文,我抓住杨二嫂说闰土偷藏碗碟这一情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闰土是贼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他们在认真阅读课文后,通过思考、讨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个问题不一定有统一答案,但学生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小说主题、写作手法等有了深刻理解,发散思维也得以有效培养。

与文本对话切入点的取向 篇10

一、对话文本标点,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标点符号在文本表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对标点符号有一个重要的描述,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对话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对话文本的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对话标点符号来品读作者的叙述与情感。

比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本文所涉及的课文均出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 的最后一自然段写道:“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在这短短几十个字的叙述中,有问号、双引号、逗号、感叹号,这些符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令人久久回味。我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段的标点符号,让学生说一说文本中的引号起到了什么作用。与文本标点的一系列对话,不但让学生感悟到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同时还让学生领会了不同标点与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与文本标点的对话,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二、对话文本留白,促进学生语文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中对培养学生语文想象能力的论述有多处,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中,有许多地方都是留有空白的,而这些空白正好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想象。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时都忽略了这些留白,对这些留白视而不见,让本来可以拓展学生进行想象的内容被白白浪费掉了。

比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第10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此处的省略号表示秦兵马俑还有很多种神态。兵马俑凝视远方,只是在思念家人吗?还会有什么样的解读呢?此处,文本没有具体说明。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就抓住这一留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的学生这样表达:凝视远方是兵马俑看到了秦国的版图在一点点扩大,祖国在逐步地统一。还有的学生这样说:担心自己上战场不一定能够回来,担心自己,担心亲人,等等。这样,就为学生解读文本增加了新的元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

三、对话文本思想,激活学生语文情感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文本对话,我们要让学生勇于对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我们还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

比如《大江保卫战》一课中有一个词语“全然不顾”。课堂上让学生对话这一词语时,有的学生说这些士兵全然不顾的是沉重的沙包,是脚趾被划破,等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说这些士兵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不顾家人的思念,等等。通过对话文本的思想,学生的语文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一篇:振冲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