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活动

2024-07-16

听评课活动(精选12篇)

听评课活动 篇1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 它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听课、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中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 无论是教研组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教师听课集中关注的是上课教师, 缺少对学情的关注;听课教师无备而去, 匆忙参与;听评课活动的主题大而空, 甚至是无主题;改进策略止于纸上谈兵, 缺少后续的行为跟进等, 这些造成了听评课活动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如何来对校本教研中听评课活动进行提效呢?

一、从听课走向对课堂的全面观察

传统意义上的听课, 主要听教师讲课。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节课成功与否, 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 更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 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对师生的观察。

观察就是仔细地查看。查看什么?除了查看教师的行为举止, 更要仔细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学生的学习状态, 是一剂很好的课堂测试剂。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仔细地查看, 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 才能真正分析出哪些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行为, 哪些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在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 听课的教师匆忙上阵, 不清楚上课内容、研讨主题, 为听课而听课, 迷失了思考的方向, 缺少任务驱动。因此, 我们需要在活动前期做好有序的策划。

1. 找准研究的小主题

如何让听评课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呢?在校本教研活动之前, 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什么。要让听评课活动提效, 找准研究主题很关键。研究的问题, 一定是教师共同感兴趣的或亟待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例如, 2010年12月13日浙江省小学语文“疑难问题培训”的活动主题是“语文作业与练习”。这是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如果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还是比较广的。我们可以根据各学校、各年段的实际情况, 从而分解出许多值得研究的小主题, 如“一年级学生写字的指导”、“学生造句练习的指导”、“随堂练笔的设计”等。事先找准研究主题, 聚焦“小”问题, 听评课活动中的讨论才可能逐步聚焦和深入。

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是宝贵的, 我们不可能周周聚在一起研究。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听评课就解决一个疑难问题, 而是追求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问题的认识, 最好能够把一个“小主题”贯穿于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校本教研听评课之中。这样, 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最终达成共识, 从而改进教学行为。

2. 加强主题内涵的学习

在找准听评课活动主题后, 教研组成员首先需要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在校 (组) 内进行共享, 让教师的教学差异成为一种教学互补的良好资源。

(1) 总结成功经验。让新教师首先提出在这方面的教学困惑, 再由有经验的教师提供策略。在此基础上, 梳理出一些可以达成共识的策略作为成功经验, 在听评课活动中实践和推广。 (2) 梳理共同困惑。还有哪些教学困惑, 成为我们校 (组) 内教师共同的困惑, 这需要校 (组) 内教师进行梳理, 形成小主题下面的小问题, 从而使得后面的听评课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3) 寻找新的教学行为。在总结、梳理的前提下, 就需要借助“他山之石”。理论指导下, 相关主题方面有哪些成功的课堂实践行为值得借鉴与尝试?让“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接受检验, 并产生新的教学行为, 这是我们听评课活动的主旨。

3. 明确各自的观察任务

在明确主题和内涵后, 教研组内的成员就可以走进课堂观察。一堂课要呈现的信息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从教师方面来看, 既可以观察记录教师整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观察教师是如何提问、追问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的, 还可以观察教师的体态语言是否得体等。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看, 既可以观察学生的问题回答, 还可以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等。

为了能对课堂进行全面而又有侧重的观察, 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观察任务落实到人, 实现组内的互相合作。以“一年级学生写字教学的指导”这一主题为例, 组内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分工:

有了明确的任务分工, 校 (组) 内的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就明确了, 各有侧重, 既保证了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又让每位听课教师对整堂课有所侧重, 保证了研讨的深入与全面。另外, 一定的任务驱动可以保证听课教师听课过程的专注与投入。

二、从评课走向对问题的诊断

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在评课阶段, 一般是执教者先讲教学反思, 无非是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得失, 然后听课教师开始“尽情赞扬”执教教师的“优点”, 只是最后提出一两点值得改进或商榷的地方。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 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也就随意性很大, 评价的语言也就不痛不痒。听课者对这堂课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诊断, 评课时就很难有深入的见解。如何针对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的诊断呢?

1. 反馈教学信息

每位听课者有自己的任务分工, 反馈时, 我们要对自己的听课记录进行整理。比如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 我们就应该对问题的数量、问题的主次进行反馈。教师在某个教学板块提出了哪几个主要的教学问题?哪些是进行追问的问题?

2. 诊断教学效果

有了现场的信息反馈, 我们就把相关教师的教学信息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从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而针对主题较为客观地分辨出教学行为的有效与低效。

3. 预设新的教学行为

分辨教学行为的高下, 只是寻找到了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及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只是我们听评课活动的开始, 在此基础上, 从关注学生获得的角度出发, 进行新的教学行为预设。

三、从点评走向改进后的课堂再实践

在传统听评课实践过程中, 除了上课的教师有了比较多的亲身体验以外, 校 (组) 内的专家也会给出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这也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比较关注的结果。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 能否在与原有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建议, 这是最终的听评课活动的真实效果。所以, 仅有新的教学预设还不够, 我们不能停留在“光说不练”的议论上。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结束后, 必须要形成关于后续课堂教学改进的行为, 后续的行为跟进——改进后的课堂再实践很重要。在问题诊断、教学行为重新预设的基础上, 我们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一定还会发现当教师的问题设计发生改进后, 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会发现, 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地产生, 于是又会诱发下一场的反馈、诊断与改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问题的反馈、探讨、改进、实践本身就是一个扎实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位教师有记录、有学习、有思考、有观点, 通过这样的过程, 我们真正实现了改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听评课, 教师成长的阶梯, 只要提高自己的听评课水平, 扎扎实实地听好每一节课, 时间长了, 就会量变到质变,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听评课活动 篇2

为了落实学校“大听课大评课”活动精神,我们临沂艺术学校文化科于第五至第十一周集中开展了互相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们都积极响应,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了一堂面向本班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公开课。现将语文组听评课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次活动的特点:

第一,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教学理念。老师们备课认真,教态自然,语气亲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面向全体,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增强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二,公开课也显示了各教研组的互相学习和团结精神。为了上好公开课,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认真备课,耐心听课,用心评课。有几个老师宁愿调课也要参加听课。通过听课,取其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评课,给授课老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为自己总结教学经验。

第三,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没有反思的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没有反思的教学也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语文组马老师在尹继龙老师讲完《师说》这节公开课时,及时组织大家进行评课,让我们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将大家的评课内容写成一篇文章《论语文老师课堂上该有的深度》,我们看了之后对课堂语文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进度、教学方向又有了新的认识。

第四,显示了我组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每一位老师在评完课后,主动反思,虚心听取科主任和教研组长的建议,意识并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二、语文公开课的优点:

第一,牢记新课堂教学理念,坚持运用“四维立体四段式”教学模式授课。七名语文老师,除一人事假外,都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标准上课。认真备课,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结构清晰,教学环节齐全。学生纪律较好,回答问题积极,师生配合的比较和谐。

第二,教学目标明确。这节公开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收获什么知识、本节课重难点如何突显、课堂要设置什么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这都是授课老师要想到的。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李雪玲、马红、张文这三位老师。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精巧,结构清晰、完整。做文章切记平铺直叙。课堂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对学生智慧的启迪,都会引起她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将会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比如,李雪玲老师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演讲》,以诗导入,引出梁启超先生,接着向学生详细的介绍了梁启超为什么能被称为先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中间讲授《渡河》和《桃花扇》片段时,引入史料背景,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最后以学生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结束,在激亢、昂扬声中收束全文。第四,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活跃。这里的课堂气氛,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好的课堂,总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索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配合密切,课堂相处融洽。几位语文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都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耐心指导。教学方法灵活,是指老师整个课堂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有讲授、有小组合作、有提问等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一点马红老师做的就很好。

三、公开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方面:

第一,态度问题:有的老师自以为是,不虚心学习。太过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教学很好甚至很完美,不去听课、不认真评课,甚至在自己的公开课上也我行我素,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不加改正。还有的老师,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教学内容随意,教学环节随意,教学语言随意,课堂像聊天似的。这是极个别老师出现的问题,但也必须引起其他老师的注意和重视。

第二,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有的老师唯我独尊,在学生面前显得特别权威。首先,没有考虑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是为了自己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整堂课只看到了老师的“教”,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另外,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同学态度不好,当场予以严厉批评。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万万不可取。

第三,课堂设计出现问题:有的老师缺乏必要的课堂环节设置,在出示教学目标任务时,目标不明确,操作性不强。还有的老师,课堂内容很简单。像尹继龙老师,整节公开课主要在让学生读课文,自读、学生代表读、分段读,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的相对较少。所以,他的公开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效率是很低的。

第四,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能否明确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是高校教学的前提。尤其是尹继龙老师的《师说》,虽是文言文,但不应单纯照本宣科,重难点一点没有体现出来。

第五,个别教师不重视普通话教学,或普通话严重不标准,满口方言土语,对学生正确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造成障碍,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

第一,学生课前预习做的不到位。语文该怎么预习呢?最起码得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把不认识或拿不准字音的字通过查找工具书弄清楚了,再把课文读熟,掌握课内重点词语,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有很多学生,课堂上老师要求读课文时出现认字障碍,老师只能给予现场纠正。如果让学生上课之前把这一问题解决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学生精神面貌不佳。像刘言艳老师的公开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正是学生犯困的“黄金期”。也许是这个原因,学生没精打采,回答问题也不积极,有的甚至昏昏欲睡。师生之间配合的并不和谐。

第三,使用黑板展示时,板书内容不够整齐,字迹潦草,缺乏统一的板书设计。

四、教学改进措施:

第一,在新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继续挖掘“四维立体四段式”教学模式的精髓,研究、探索、总结、提升教法与技巧,力争把这种新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第二,教师继续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置教学环节,用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活跃”一些,让学生多“爱”一些,趣味更“浓”一些,真正成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第三,老师上课要有激情,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被激发出来,老师死气沉沉,学生很难兴奋起来。

第四,切忌照本宣科,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仅仅是把课本知识宣讲一遍,不讲也罢。让学生自己解读、分析比听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可能效果还要好。

第五,要把握好课堂节奏,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没有节奏的课堂容易让人疲惫,拖沓冗长的授课语言会让课堂变得面目可憎。

第六,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一步,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的体现。做好课前预习,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效率。

听评课活动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听评课活动;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30-01

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缺乏,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密切等因素,导致很多教学活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展,让教学达不到期望值。解决这些的办法不能说光靠政府社会的扶持,在职的老师自身也要积极的去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让老师与老师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取其好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听评课活动的开展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使教学活动跟上脚步,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农村学校听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初步探讨,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听评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的听课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我也是“窥一斑而观全豹”,现探讨如下:

1、重听轻评,评议滞后

有些学校,公开课安排了,但由于忙于应付其他事情没有及时组织评课活动。有些学校是听的多,评的少,或者光听不评,使评课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敷衍了事,模糊策略

评课时一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讲赞歌,不讲缺点。个别人有碍情面,“只说好,不说坏”。有的只有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不想得罪人,采取不说好,不说坏的模糊策略。

3、平淡肤浅,随了大流

有的听课者记录上只是笼统地写“这节课效果不错”,或 “这堂课气氛不热烈”。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的板书认真,声音洪亮,教态大方,课件精彩,普通话标准,教具新颖等等。评议平淡肤浅,没有触及到教学深层次的专业性问题。部分人碍于多数人的意见,虽有不同看法,但也“随了大流”。

4、面面俱到,理想求全。

有些评课者往往拿着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模式来对比,评课时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自觉不自觉地提出了过高的期待要求,这种“高标准”“严要求”自然而然会降低对课堂的评价。

5、喜“新”厌“旧”,冷热不均。

有些听课者热衷于那些“新的”课堂手段和模式, 比如多媒体课件、音乐和视频、导学案、电子白板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师徒”帮扶结对等等,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似乎就是“落后”和“过时”了。于是,凡是有“新”东西的地方就门庭若市,听课的人多,评课时也津津乐道,而对传统的东西不屑一顾,只言片语,显然这是不妥当的。

6、看重他评,忽略自评。

其实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目标达成情况,只有上课教师心里最清楚。在评课活动一开始,应该先让上课教师就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让听课教师也更加明白教者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客观的评价课堂教学。而我们目前有的评课,往往走形式,教研组长宣布会议开始,听课者一一评完,散会。没有反思,也不总结,活动完全成了走过场,失去了意义。

7、观念误区,以偏概全。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导致对一堂课的评价抓不住重点,以偏概全,不能作出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

二、改进听评课效果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只有深入彼此的课堂,才能了解彼此的教学,通过别人的言传身教,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带动教育整体改革。下面针对新课程理念下听评课的有效策略谈点个人的看法。

1、开展培训,掌握听评课的技巧、方法

听评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

2、加强听评课研究活动的主题化活动流程。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增强,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听评课活动也应该有主体化活动流程,如:集体备课,执教教师上课,集体评课,形成有效方案。

3、减轻教师负担,增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一般身兼3、4门课程的教学,负担较重。教育主管部门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压力,深入农村小学调研,增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师生存状态,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4、加强听评课活动的管理

(1)活动组织者要提前把开课信息公布,让听课教师及时做好准备,带着问题听课,评课才能评得中肯和具有针对性,听评课活动也才能达到互相交流和借鉴的目的。

(2)学校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我校每学期安排公开课不下15节课,听课活动都有具体工作安排,对校本教研活动流程都有相关记载,倡导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校园教研氛围。

简析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听课,评课,专业成长

一、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

听评课活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是教师用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和教学水平提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否则将被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所击败,最终将误人子弟,被社会所淘汰。听课、评课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相互协作、反思、提高的过程,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听评课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任务式地听课,目的不明确,敷衍了事的现象较为普遍

(1)听课中教师心不在焉。有的东张西望,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低头发短信,甚至有的交头接耳……总之,许多教师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形到神不到。

(2)在检查听课内容时浮于形式,听课记录过于简单,写上课题,及一部分板书,就算完事。有些对评议内容多是客套话、空话,缺失真正的评议和反思的内容,对该课的亮点、成功之处、值得商榷之处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没有加以提炼和归纳。

(3)在听课后的听课笔记考核中,更是疲于应付,为了完成考核的节数。譬如每个月两节,有些教师未完成节数的情况下,抄袭旧听课本或者把同事的听课本拿来抄。

2. 评课活动丑态百出,多是形式,没有实质的作用

评课活动,既是自我展示对本堂课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对施教者的一种尊重,但真正评课时一些老师往往流于形式。

(1)“好”字当头。“引入好、教学过程好、小结好、教学效果好”,给出这种从头好到尾的评价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自身水平有限,对整堂课的准备不足,因此不能作太多深入的评价,只能说好,否则自己就露馅了,活脱脱一个南郭先生;第二种是怕得罪人,彼此都是同事,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考虑,报喜不报忧,全说些捧场喝彩的奉承话,没有深入思考课堂引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等问题,这样的“好”评又有多少作用呢,对教师长远来讲真的是害人又害已,你还能在这样的评课活动中得到什么专业成长呢?这样的“好”评只会让你在错误的基础上,继续你的错误。

(2)“套”话连篇。新课改、新教材的推行,要求课堂教学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组织,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新”理念太不实际。但有评课者对教学工作不是很熟悉,对所听课不是很了解,就大谈新理念、新方法,把一套一套的理论拿出来评价,最终听者虽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脱离实际的评价让教师很少有所收获,更多的是迷惘。

(3)三缄其口。评课时置身事外,一言不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与不在一个样。

二、加强听评课活动的管理

以上听评课现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听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它发挥其作用,服务于教学,于是加强听评课活动的常规管理,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加强管理呢?

(1)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前面教师听课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其实是教师的一种消极行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教师、深入办公室,多一份关怀。一份情感的投入,换来的是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融洽、营造校园关系的和谐,让教师体会到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落实到小处,以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

(2)学校教科室应加强对教师的听评课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培训,找好切入点,从而提高听课和评课的实效。学校应把开课信息及时公布,让教师了解听课的内容,让听者及时做好准备,带着问题听课,评课才能评得中肯和具有针对性,听评课活动也才能达到互相交流和互相借鉴的目的。听课者要多从不同的角度来听课,如看教态。教态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给学生的直观感知;看课堂机智,我们有时会惊叹于上课老师那敏捷的才思和充满灵气的智慧;看课堂互动,课堂互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上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思考堂课,思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思考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到评课时积极鼓励教师踊跃发表意见,做到上课“百花齐放”,听课“百家争鸣”。

(3)学校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平时加强检查和考核,对检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地指出,也要培植先进典型,展览优秀的听课笔记,倡导向优秀教师学习之风,推广学习之风,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校园教研氛围。

听评课活动总结 篇5

这天上午,我听我目前所在办公室里的一位英语老师说,第三节课校内有一节公开课,是学校指定了一位任教八年级英语的老师所讲的,那节课,七八年级所有没课的英语老师将会全部到场进行听课。我也跟随这位老师一起来到了讲课的教室,听课学习。

我看到了许多英语老师都在听课,再加上校领导,大家坐了足足有两排。我又惊又喜地和那位带我前去的老师坐在一起,看着授课老师的精彩演绎。这位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们练习一些句型、听力和多种提建议的表达方式。这位老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采取了按男生、女生分为两组,进行加分的比拼,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思想。而在总结时,让男生女生组抢着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提建议的句式,且让学生们一一将其呈现在了黑板上,这种让学生们总结的方式很是不错。

听课完毕后,大家都在校教务校长刘校长的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室,进行共同的评课。我认真听着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还一一进行了笔录。

根据老师们的点评,该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听力内容的设计很有特色。这位老师设计的听力内容脱离了课本的形式,设计了一系列新的题型,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听力形式,很有新意,也特别有层次感;采用的分组加分竞争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班里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程的整体设计很好,这位老师也很注意每个操练环节的图片搭配,衔接紧密。

但这堂课也稍有不足之处:学生整体的听课氛围没调动好,他们回答问题的声音音量太低,这点需要教师通过加强讲课时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调动好;还应注意在设计课程讲解过程的时候要前后呼应,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应该出现相应提建议的句子,这样才能总结的合理得当。

听评课方式的转变 篇6

一、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建立新型的听课方式

(一)传统的听课方式

1、被动式听课

听课的教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为了完成学校强制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这类听课方式就好比电脑中的复制与粘贴,不作任何修改按部就班把授课人的教学步骤抄到听课本上,没有批注,没有点评,没有任何评价。

2、盲目崇拜式听课

教育界的某某专家、学者;或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前来上观摹课、示范课,许多教师就盲目崇拜,总想把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课堂上的一言一语点滴不漏照搬照抄。依专家、学者的葫芦画瓢。

3、无准备式听课

听课者在课前没有做准备,随到随听,对教材不熟悉,不了解授课者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没弄清新旧的识间的内在联系,更不知道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清楚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也看不出上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4、评价式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或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在听这类教师的课时,我们总把自己摆在指导者的位置,用我们固有的教学模式去听,去要求,去指导。其实“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二)建立新型的听课方式

学校不仅要规定教师每学期应该听课的节数,而且更应建立听课与评课的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以便在保证教师听课数量的基础上,从制度上保障听课、评课的质量,使教师听课主动,评课积极,并确评课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同时做好检查和落实工作。

首先,应明确听课的目的。听课的目的应是通过研究课堂教学,发现、鉴别好的经验,帮助授课教师和听课者将一般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并发现授课教师本人尚未认识到的潜在的教学气质或能力;同时,发现授课教师的不足,分析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探讨这些不足是具有共性还是个别现象,找出改进的措施,以此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其次,听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听课前应认真分析、了解该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针对这节课在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架。这即是说,听课者一个整体构思并做一个大概的课堂设计,以便于听课时观摩和课后交流。此外,听课者还要了解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听课班级的特点。

第三,注重听课过程中的全身心参与,要调动全身的器官,做到耳听、眼看、手记、心想的有机结合。

耳听,主要应听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科学、清楚、流畅,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自己的想法眼看,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看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看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看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拓展,看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及活动时间安排。

手记,主要记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评析,对课堂的亮点和急需搞清的问题要分别用记号标出。课堂记录要重点突出、简练,要便于学习和有利评课。

心想,主要是思考教师是否具有新课程理念,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学生是否既能学会又能会学,思考上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的,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思考主、客观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等。这也是听课总结与反思的主要内容。

二、改变传统的评课方式,建立新型的评课方式

首先,评课前要拟写评课提要。拟写评课提要是评课前最重要的事。这样做可以克服听课评课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听课评课更有针对性。听课评课者要对所听的课做全面回顾、咀嚼。要看教材,要回看听课笔记,参考听课前后与学生、执教者交谈的内容,依据好课标准,做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并按思考所得内容的性质,开列提要。

其次,评课时应求“实”勿“虚”。评课者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敢讲真话。要充分认识听课评课的远期效应,洞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沿着健康的道路改进教学。

第三,评课要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要轻易给一节课下“成功课”或“失败课”的评语。要切忌一次定论,一锤定音,切忌依个人的好恶下结论。

听评课活动 篇7

一、聚焦职教课堂

鲁昕副部长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议上提到,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理念、观念亟待转变;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念亟待更新;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够等。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丹精彩的演讲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但是并不太受中职学生的欢迎。同样是传统的讲授法, 但是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原因在哪?关键还是中职学生相对学习底子薄弱, 自觉性较差, 对纯理论的知识缺乏兴趣, 同时, 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更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 讲得滔滔不绝, 甚至激情澎湃。这种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 多讲授灌输, 少动手实践;多机械记忆, 少深刻理解;多意向交流, 少合作学习, 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低下。

因此, 这种以学生“听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合中职学生, 传统职业教学观念要彻底转变,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尽管如此, 当人们把视角转向职业教育本身—课堂教学时, 不难发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为什么改?如何改?将是我们需要主动去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今职教课堂现状, 结合本次宁波市开展的电工电子专业“三新”活动, 并依托企业, 浅谈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发展, 以求能抛砖引玉。

二、优化课堂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1.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育者是课堂的主导者, 处于主体地位。在如今的职教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应是根本, 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指导者。要将“以听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是关键。

例如, 在《色环电阻的识别》讲授过程中, 宋老师始终贯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 她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为切入口, 通过“记一记、说一说、练一练、看一看、比一比、测一测”六个核心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活动,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主动参与, 在自悟中获取知识,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其次, 我们要树立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 乃是真教;从做中学, 才是实学”, 这句话深刻点出了教、做、学之间的关系。电工电子很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 而对于多数中职学生而言, 他们本身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对枯燥又复杂的理论推导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 一般是由教师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虽然实践教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理论和技能还有所脱节, 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所学内容, 并对其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促进枯燥、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聚焦职教课堂, 笔者认为采用陶行知先生“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活动,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是比较合适的。

例如, 蒋苏红老师在讲授“三极管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一课时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出色的理实一体的“理论课”。该电路中核心的元器件三极管, 是一个比较抽象、微观、不太容易理解的事物, 因此, 本课应该说是一堂比较传统的理论课程。常规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为听中教、听中学, 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训课中的应用比较普遍。而蒋老师却十分用心地对本堂课的教材进行了处理, 通过教师简要分析电路, 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 分配具体工作任务, 让每组合作完成实验测量, 并对比学生测量的数据, 启发学生得出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的实质, 使学生“认识三极管、测量三极管、理解三极管”, 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让学生“先会后懂”、“先实践, 后理论”、“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小步子”教学法, 游戏活化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接受新知识缓慢, 跟不上教学节奏, 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所以, 根据中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 决定了在实施教学目标过程中, 一步到位很难奏效。而如何让职业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笔者认为可采用小步子教学法, 即教师要把比较复杂的行为模式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 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同时, 在讲课过程中, 加入游戏环节,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荧光灯照明电路”的讲授过程中, 假若由学生自行完成荧光灯电路的安装, 那么大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 出现操作不规范、思维混乱等现象, 从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课堂将会出现尖子生得心应手, 但大部分学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久而久之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但是, 在此次“三新”课堂中, 慈溪职业高级中学宓建锋老师采用了小步子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荧光灯电路安装过程中, 分七小步实时演示, 每一环节显得细致而让学生深思, 教师把每一项活动交代得清晰明白, 让学生分步操作, 进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节拍, 有所收获, 这就可从根本上避免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使学生乐学也愿学。这种低起点、小步子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降低了教学难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 使之成为一名职业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 明确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校企合作, 在学校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订单人才培养, 并在厂内设立基地, 形成“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同时, 在我们课堂实践教学中, 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流程, 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合, 这不乏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在本次“三新”课堂中, 宓建锋老师开展的关于“荧光灯电路的安装”教学活动, 以职场情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对今后工作场景的一种设想, 同时表现出一种“能者上, 庸者下”、“企业以解决实质性问题为愿景”的现实理念。随后, 以单个启辉器、镇流器、灯管等元器件作为讲解对象, 借用电工电子专业人员必备工具万用表, 教导学生如何检测、判断、分析器件的好坏与良莠。

与此同时, 宓老师对听课的学生进行了分组, 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设置了一名电工安全员, 控制电源开关, 并任命他为该小组总负责人, 这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做法和做事风格正是当今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同时, 在细节方面, 强调到位, 如对学生的接线工艺, 做了量化规范。追求完美、规范工艺应该是技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在本次课中,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培养了操作技能, 同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宓老师在对每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的同时, 还特意强调“每个小组要抓紧时间, 四个人要合作帮忙”, 仅这一句话, 可以看出老师在讲工效的同时, 无形中还在培养学生纵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这点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一个班组, 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合作精神, 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那么该企业不会有多大的发展。

通过划分工位, 学生进行安全员、记录员、操作员的角色扮演, 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的情感。

所以, 整堂课下来, 教师已经把企业操作时很多技术要点、企业文化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不用走出教室, 就能逐渐了解企业,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满足企业对新人提出的“上手快”的要求。

总之,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任重道远, 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为听评课搭建新平台 篇8

笔者认为:要克服以上弊端,听评课活动需要统一观察视角,规范关注焦点,变革评价方式。

观察课堂的视角:看教还是看学

观察课堂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背道而驰。坐在后面的听课者也许因为只看到教师表现良好而对教学大加赞赏,坐在前面的听课者也许因为只看到学生状态不佳而对教学大加批评。哪一种评价更为公正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育界早已形成共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中来”,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到“到学生中去”,教学方案通过学生实施,接受学生检验,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加以调整。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以学定教。既然教学工作是以学定教,评价教学当然要以学定评,即使是关注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

建立“以学定评”的统一观察视角对听评课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听评课者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避免无意义的“自说自话”和无结果的各执一词;其次,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的最终指向。

关注课堂的焦点:记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

有的教师听课时习惯记录教学内容,把教师的板书、知识点详细记录下来;有的教师习惯记录教学过程,把教学的引入、任务的布置、师生的活动等详细记录下来。哪种记录更有利于评价呢?

听课记录本记下的内容不同,反映听课者关注课堂的焦点不同,还反映出评价课堂依据的不同。

根据有效教学理论,评价课堂成败的关键,不是看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依据这一理论评价课堂,听课者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教学过程如何推进、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无具体的发展和进步上,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是评价课堂的基本依据。

建立统一的关注焦点,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专业性,把教师从单一的“学科视野”中解放出来。

评价课堂的方式: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评价

当下盛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往往大同小异,按照评价项目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按照教学环节把教学过程分解为引入、新授、巩固练习等若干环节逐一加以评价;二是按照课堂要素把课堂教学分解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若干要素逐一进行评价;三是按照活动主体把教学活动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分别加以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的评价方法也基本一致,都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定量分析后定性评价。然而,实际操作时经常出现如下问题:逐项打分后得到的总分与评课者对教学的总体印象不符。例如,听课者把各项得分相加之后为80分,是“良好”等级,但明显感觉这节课效果很好,属于“优秀”。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有经验的评课者通常先给出总分、确定等级,然后分别在各项扣除相应的分数。这样一来,各项目的得分根本不是客观情况的反映,而是“凑”出来的,评价的科学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本来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定量分析后定性评价,为什么在实践中变成了先整体后部分、先定性评价后定量分析?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为地割裂开来加以分析,表面上看更加精确,实际上违背了教学规律。例如,课堂上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有些时候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教与学分别论述,实际上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把教与学分开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来片面性并难以操作。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要建立整体观,不能过于迷信定量分析。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很多课堂评价失当之谜。

走出校长听评课的误区 篇9

一、选视角定方向———做引路人

1.价值取向遵循科学性原则。

校长听评课有别于教研员和学科教师的听评课,校长应具备全局观念,着眼于学校的全面发展,包括师资水平建设、学生素质提高、教学隐形问题研究与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性等方面。校长既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指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还要关注个体教师的教学细节问题、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性问题。此外,校长听评课还要关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性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道德、学习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状况,为调整办学的思路和方向积累素材。通过“课堂观察”,校长要透视学校教育教学全局。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和学校的全面才是校长听评课应有的观察角度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2.观察视野遵循广阔性原则。

鉴于校长角色的特殊性,校长听评课要突破学科界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观察课堂。首先,校长坚持全面观察的立场。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以外,校长还要从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情感、精神生活等多角度探寻课堂问题出现的归因,并给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建议。其次,校长要坚持一般教学论的观察视角。对非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校长应从一般教学论而不是学科教学法层面去观察,提出课堂教学重构的建议,点评要力求规范而专业,规避行外话,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甚至降低校长个人的威信。校长听评课尽量做到“内行看门道”,否则,就应该抱着学习者的态度,语言中肯而准确地做适当评价,切忌不懂装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作为外行“看热闹”,也要做到能看、会看、看懂、看清。

3.角色定位遵循准确性原则。

校长应该站在调研者和发现者的角度进行听评课。调研课堂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才是校长听评课的价值所在。调研的目的是发现该肯定和该发扬的先进典型,该改进和该批判的反面素材。对优秀的课例要学习,更要赏识激励和推广,对问题多的课要指导,甚至示范性辅导。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应及时帮助解决,做教师的指导者和援助者。实践证明,在一个团队里有效工作,教师们需要许多资源和大量培训。校长要成为一个资源的供应者,要给他们提供购买材料的资金,制订培训计划。校长听评课要以引领为主,把好课改方向的舵;要以调查研究为主,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品”课为主,赏识和激励教师和学生。好课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作为校长,若能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教师的课,就能独具慧眼地变被动“评课”为主动“品课”,就能让听课充满艺术味。故,校长在听课时,要留心观察和收集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各种“绝活”,用心捕捉和品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独具匠心的“亮点”和创意,细心揣摩和总结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与风格,聚众人之精华,提“品课”之水平,以利于指导教学。

二 、采 取 合 适 的 方 式 、方法———做明白人

1.听评课要有目的性。

校长听课可以采取全面听、整体听、重点听等多种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为听课目的服务,都应该注意点面结合问题,做到固定与流动结合、预约与随机结合,力争听最少的课,了解最多的信息,充分起到最佳的督促、指导及研究作用。

主要有三种性质的听课评课形式:第一,常规督促性听课。如为了督促教师抓好平时的教学,最好采用预约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全面听与重点听(通常采用流动走听的形式)相结合的办法。第二,指导性听课。校长应该是业务的行家,为了带好自己的徒弟,加快培养青年教师,则可以采取跟踪听课与会诊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快速入门,寻门问道。第三,课题研究性听课。如为了加强对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则适合采用对比性听课与专题性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第四,专题调研性听课。如围绕生态课堂的研究专题,开展调研。摸清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现状,探究克服困难、改变现状的策略等等。形式多种多样,万法归真,校长听课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服务,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校长听评课应达到一定的量,但不是毫无策略、漫无边际的听评课,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前期准备、后期总结工作。

在听评课之前,校长必须准备好“三读二研一反思”,即读教材和评课标准、读教师,读学生;研究课堂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反思学校教学研究与管理中的策略问题、方向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校长才有真正的发言权,评课才有说服力。

读教材,主要是针对本课内容,基本了解本课内容以及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评价标准,有利于评课有依据、有标尺,不至于漫无边际。读教师,指从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其上课具体表现,对他的发展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读学生,就是研究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诸如全班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学习风气、学习效果等,个别学生在书写、朗读、习作上的突出问题等。当然,校长读学生与任课教师读自己的学生有所区别,它有赖于任课教师又跳出任课教师,要与任课教师一同研究观察,又要总揽全局,从全校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然后商讨有效对策。研究课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共性的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进行反馈矫正;研究制约或阻碍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可以以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利于教师迷途知返,利于学校调整思路。反思,指的是反思学校校本研究与管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扎实有效,如何改进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三读”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二研”“一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评课,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是不可偏废的一个整体。读懂教材、读懂标准、读懂教师、读懂学生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堂、研究教师、研究学生,探求贴近学校实际,促进师生整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策略。

后期的总结评价应该及时到位,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真实性原则,不添油加醋,不夸大事实,一切用事实说话,让教师心服口服;激励性原则,不管课上得如何,始终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肯定成绩为主、表扬赏识为主,眼中有“人”,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保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一腔热情;商榷性原则,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要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以商量的口吻说话,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启发,让教师从中得到启迪和醒悟,做到对“课”而不对“人”;因人而异的原则,即面对什么样的教师说什么样的话,在把握基本准则的情况下,评课的标准、评课的态度、评点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课施“评”、因人施“导”,让教师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三 、 措 施 跟 进 、 解 决 问题———做懂行人

1. 发 现 管 理 中 存 在 的 问题———校长听评课的关键点。

校长办学的关键节点在于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亲临教学一线,做一名教育教学的观察者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措施保障。坐在办公室内听“汇报”的校长不是一名好校长,至少不是一名负责的校长。年初刚开学,王卫东校长到高一五班听数学课,这节课很精彩,教师讲授条分缕析,问题导学层层递进,小组合作热情高涨,课堂检测达成度高。但是,王校长发现数学教师在画圆的时候,没有圆规可依,徒手出的画圆呈不规则状。课后,王校长找级部主任、数学备课组长了解到,学校购买的教具不结实,并且多年没有更换,致使一些数学教具年久损坏严重。经过研究,王校长当机立断,调整学校购买配备教具的制度,全校统计教具损坏情况,及时为数学、物理、化学教师配备相应的教具,并为英语教师更换录音机,为地理、历史教师补充教学挂图等。记得一个冬季的下午第三节,王校长在高二九班听课,下午4:30教室内的光线特别暗,影响了听课效果。于是,他立即决定冬季下午教室送电时间提前半小时,并安排后勤人员全面检修所有教室内的灯管,保证下午第三节课和自习的学习质量。

校长听评课,还能发现课程表的执行情况,教室线路的安全问题,多媒体的维护管理问题,班级卫生状况如何,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否到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等等。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听评课的立足点。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关键。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渠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听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曾经有家长反映,我校某生物教师授课水平有限,不被学生认可,要求学校调换。王校长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去听课,发现该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与学生的交流特别少,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该教师是刚从初中调入我校,对高中教材不熟悉,但该教师工作态度较好,积极性很高。课后,我们与该教师交流听课感受,先谈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建议;第三天,王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继续听课,课后照例和教师交换意见,提出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先从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做起,或在作业上用心写出批语,或者对学生的作业面批,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第四天,我们继续听课,课后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简单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讲,稍难一点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分析,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做题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半个月以后,家长再次反映,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这位教师,学校不需要再做调整。现在,该生物教师已经多次带高三毕业班,成长为骨干教师,并于2014年被评为泰山名师。

由于我们听评课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大家都乐于让我们去听评课。

3.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水平———校长听评课的增值点。

听评课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听课是校长的任务,评课则体现出校长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想评好一节课,校长一定要做到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切忌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切忌与旁边的人窃窃私语、小声议论,切忌不做记录,切忌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通知某教师听课而临时不去。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校长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好课标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预设和生成处理得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本理念”;教学目标达成高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管理和教与学相得益彰等。同时,校长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评课风格,一定要从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分析,一是总体评价,二是课堂亮点与特色,三是教学建议。如果赶上特别满意的课,还应写出2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打印出来与教师交流,或发表在学校网站上与大家分享,或把教师的教学实录和评课感悟投向专业杂志发表,这样一定会受到教师的欢迎。

校长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听评课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 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 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讲, 走进课堂, 才能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班级管理, 才可以掌握到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

为了让管理接地气, 我们在干部队伍中开展了“三比三看一走进”活动。“三比”即比听课节数, 比发现问题的个数, 比管理和成绩的位数;“三看”即看问题落实的速度, 看各项工作的力度, 看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一走进”即管理干部必须走进课堂, 除兼课外, 还必须听评课。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 我校中层干部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是必须抽出时间听一节课。因为这样做, 可以让教师自觉备好第一节课、上好第一节课, 将精力聚焦到教育教学上来、聚焦到学生身上。

一、校长听评课, 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初一刚入校第三天, 我拿着凳子来到初一 (10) 班听数学课。这是一位刚刚调入我校的教师, 课讲得很有条理,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评课时我给她较高的评价。这节课学习的是《数轴》, 我发现老师画图用的三角板是半截的, 再看她拿的所有教具没有一个是完整的。课后我找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了解情况, 才知道原来学校购买的教具不结实, 并且四年才更换一次。我当机立断, 调整学校购买教具的制度, 统计教具损坏情况, 及时为教师配备教具。

记得有一次, 我正在教室里听课, 光线忽然暗了下来, 向窗外一看, 天阴得厉害。这时, 同学们打开了日光灯, 却有三个灯管不亮。课后, 我向分管校长提出要求, 让教室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 两天后检查。还有一次, 我听课时发现身边同学的桌子上画得乱七八糟, 课后与教师商量怎样才能保护好桌面, 于是就有了在桌面上套上桌套的做法。

校长听评课, 还能发现课程表的执行情况, 教室线路的安全问题, 多媒体的维护管理问题, 班级卫生状况如何,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否到位, 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 等等。

二、校长听评课, 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关键。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 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 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的。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 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 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听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没有水平的校长抓门房, 有水平的校长抓课堂。”只有经常深入教学一线, 走进课堂, 听课评课, 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掌握第一手材料, 才能避免瞎指挥, 给予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曾经有家长反映, 我校某数学教师学生不认可, 要求学校调换。接到家长的反映后, 我们第二天便组织有关人员去听课, 发现该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 与学生的交流特别少, 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 我们与该教师交流听课感受, 先谈优点, 然后再指出不足, 最后提出建议;第三天, 我们继续听课, 课后照例和教师交换意见, 提出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 先从精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做起, 或在作业上用心写出批语, 或者对学生的作业面批,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那份关爱;第四天, 我继续听课, 课后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简单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讲, 稍难一点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分析, 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天以后, 那位家长再次反映, 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这位教师, 学校不要再调整了。

由于我们听评课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大家都乐于让我们去听评课。

三、校长听评课, 可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水平

听评课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听课是校长的任务, 评课则体现出校长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想评好一节课, 校长一定要做到听课前有准备, 听课时切忌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 切忌与旁边的人窃窃私语、小声议论, 切忌不做记录, 切忌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通知某教师听课而临时不去。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 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好课标准,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预设和生成处理得怎样,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教学中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 以学为主的理念是否得到体现,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怎样, 以及课堂管理和教与学是否相得益彰等。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 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课风格, 一定会从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分析, 一是总体评价, 二是课堂亮点与特色, 三是教学建议。如果赶上自己特别满意的课, 还会写出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打印出来与教师交流, 发表在学校网站上与大家分享, 受到大家的欢迎。

浅议听评课的弊端 篇11

(1)评课目的认识不明

评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践中常常变成对这堂课的是非成败的价值判断。目前国内一般参与评课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即有领导、专家类,同事类。领导、专家参加评课目的是监督和提出改进意见。领导、专家由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参加过各式各样的评课活动,对教学认识水平较高,从而对教学要求也就比较完美,因此往往更能发现授课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之他们权威地位,也就更容易提出很多的批评性意见。同事之间相互评课的目的是互帮互学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却常常充当好好先生,只提优点不提缺点。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什么互帮互学,更无法谈提高教学质量了。而学生参与评课几乎等于零。

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地方把评课得分与岗位评比挂钩,或者直接评出一、二、三等奖且与钱挂钩,也有根据评课分数评定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评课,简直是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评课目的背道而驰。核心问题是听评课开始之初就错误认识评课的目的。

(2)缺乏研究问题意识

时下的公开课性质不外乎以下三种:优质观摩课,作秀给人看的;评优性质的赛课,忽视上课的宗旨且缺乏公信力;行政命令下的公开课,领导要检查的或评职称要用的。

笔者所主张的公开课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公开课,是给听课者和执教者讨论研究的对象的。我们给学生上课时,要学生带问题读书,公开课也应该带问题来上。开课教师讲课前先填一个“课堂问题研讨表”,先设计好你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等。组织者把活动的主题和研讨的问题听课前发给听、评课教师,让听课者带着问题去听,评课时当然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公开课评课应该拒绝上述三种类型的公开课。

(3)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

现行评课从内容上就已经弱化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几乎全部变成对老师“教”的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自然应是评课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没有学生的“学”,再好的“教”也是枉然。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评课和教学探讨只能具有学术意义,没有教学意义,也无法达到评课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育界早已形成共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中来”,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二是“到学生中去”,教学方案通过学生实施,接受学生检验,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加以调整。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以学定教。既然教学工作是以学定教,评价教学当然要以学定评,即使是关注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建立“以学定评”的统一观察视角对听评课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评课主体错位化

(1)重视听课专家、领导权威

这里所说的专家,大致有教研员、特级教师、教授等专业人员。其中不乏资深的名流,的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是,他们终究不能免俗,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常常言不由衷。明明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目标任务达成,课堂效果良好,他们却指出许多瑕疵;而课堂混乱,教学任务明显没有达到的课又极尽赞美。让参与评课者和执教者目瞪口呆,一头雾水。

市级以上的听评课,主持人常邀请某些领导先做指导性、定论性的讲话或点评,而不考虑领导的学科背景,是否内行。他们也往往以权威、专家自居,无论有没有真功夫,总会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听会的教师都为他们的“高论”捏着一把汗。他们的讲话或漏洞百出,或拾人牙慧,或不着边际,或是全盘否定,或是一概赞扬。这样“极端”与“武断”的评课、评教,其意义与价值荡然无存。特别是被全盘否定的课,有的开课教师花费了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去备课、试上、做课件……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所受的打击谁又能够想象得出,从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还能够上好课吗?可见,其负面影响之大、之恶劣、之深广,绝不容小觑。

(2)听课教师被动参与

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校校长都有听课方面的考核要求,各校校长对校内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有听课方面的分工,对教师也有听课方面的业务检查。而这些大都是停留在“量”的指标或形式的考查上,究竟“听”的深度怎样、效度如何?却很少有人过问、检查。

一些人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地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为了完成管理层安排的任务。评课时,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对于有名气的教师和自己身边的同事,先来优点一二三,再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或者评课做大做全,不着边际的套话,评和没评一个样。丝毫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更没有问题研究意识,其被动性暴露无遗。

(3)执教教师和学生是“活动对象”

执教教师是公开课的主宰,而到了评课环节完全失去其主动性,变成挨训的靶子和记录优缺点的记录员。即使先让其说课,也不过客气一下,不能改变其被动地位。而上课学生的地位完全被忽视,俨然变成请来的“群众演员”,活动结束就没有他们的事。

按照师生互动的逻辑来推理,评课时,评课者应与执教者和学生也来互动,这才符合一般性逻辑。另外,评课的结论只有让师生认可,才有可信性。

3.评课内容机械化

(1)数字化

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比如说一位教师得82分,那么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它说明什么?18分扣在什么地方?比另一位教师低3分低在何处?比自己前一次的课多5分又多在哪里?并不是能说得很明白。这里面的逻辑就是拿一个所谓的、谁都达不到的好课标准来评所有老师的课,结果所有老师的课都有问题,那么复杂的课堂活动最后就变成一个貌似精确的分数,这种“精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何况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现象是难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勉强用数量来表示就会妨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揭示。

在评课过程中,听课者将课堂教学的过程人为静态化、数量化,以具体数字的记录来听课和评课。听课时,详细记录学生回答的人数,教师提问的次数,问题的个数等等。紧接着,评课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所谓的结论。这样一来,教学内容、方法被架空。

(2)模式化

听课者先入为主,带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审视课堂:从备课要素来看,先看教学目标,再看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从上课过程来看,导入、检查预习、新授、巩固、小结、练习。这种做法过分倚重课堂的“预设”,而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评课时,也依据上述框架和模式来评论。若执教者依据课改精神,自己创造性思维,设计出新意倍出的公开课,执教时也没按模式“出牌”,结果遭到评课者批评,这难道不是模式化评课的悲哀吗?这种模式化的做法,不仅局限了自己的听评课,也妨碍了自己执教水平的提升。

(3)文本化

听课被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性的“会议记录”。听课本上事无巨细,一字不落,毫无甄别地记录着整堂课教师授课的内容,语言的过渡,板书的内容……忽略了自己在“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的问题探索、智慧角力与价值判断,满足于“文字符号”的刻录,听课变成抄课,以记代思,沦落为一种简单的“会议记录”。其实这样的听课还不如直接去抄该教师的备课。

(4)轻视教学特色

目前中学评课大多有一个“课堂教学评价表”,其内容有:教学目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功底、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不难发现,中学评课中对教师的教学特色的重要性认识还严重不足,这与目前提倡的探索性教育氛围要求和学生认知程度是不相符合的。长此以往,我们只会得到千人一面的教学局面。这显然不利于目前中学面临的学生厌学的教学现状。评课的目的是要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先得保证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所具备的良好教学特色又是保证学生认真听课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评课时就应首先强化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努力促成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为评课目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讨论、纠正,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4.评课行为形式化

(1)表面化

不少学校的听评课只是满足于人到了教室,听听了事。许多时候是只听不评,或听多评少;即使评,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或者是少数专家、领导包场,多数人只是当看客、听众。

即使那些专家、领导也是应景式处理,评课时即兴地发挥,会后一走了之。这也是一种表面化表现。

(2)从众化

许多学校经常开展评课活动,但在评课中意见往往“跟风”现象具多。专家、领导说“好”,后面几乎大都跟着讲,而且是讲“好话”的多,真正提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少。 “评”与“不评”几乎差别不大。这里专家、领导的评课极具有强烈诱导性,这也是从众化的根源之一。

(3)片段化

听课者过分拘泥于听课细节,将一节课完整的课堂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条块”。其主要表现:一是课堂分阶段(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划分时间段。即按时间顺序将45分钟的课分为两段,20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用来练,以此来凸显某种时下很受追捧的教学模式。三是根据课表来划分三维板块。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一贴上标签,对号入座。

(4)类推化

评课的出某种结果时,往往再进行错误类推,用一节随机抽到的课(如推门听课、随堂听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或用一节精心打造出来的公开课、示范课来类推该教师其余的课。事实上,这种类推,尤其是后面一种,很难符合实际。

(5)极端化

评课时各位听课老师都会献计献策,建议有若干条。对同一种手段与策略,同一个教学环节与设计,往往是见仁见智,常常会发生分歧。提出不同的建议属常见现象,甚至会出现截然对立的观点。各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的,常常将自己的喜恶放大化,合自己胃口的课,大加褒赞,反之亦然。这可苦了我们的开课教师,面对矛盾丛生的建议,他们不知道怎么来选择。这就是评课中的极端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尤炜.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漷教授答记者问[J].基础教育课程,2007,(11).

[2]杨秀云.评课应注意保持和发扬教师的教学风格[J].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李琳.有效听课的学问[J].江苏教育,2009,(6).

[4]孙贞锴,程福蒙.探寻观评教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9,(6).

听评课制度与新教师成长 篇12

高等学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是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主要实现者,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促进者。 (1) 近十年来,高校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张,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为46.28万人,到2008年已达到123.75万人,其中3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有357507人,31-35岁有233748人,占总人数的47.78%。 (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30岁以下的新教师更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新教师具有学历高、知识丰富、充满理想与激情等优点,但同时由于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在工作之初,往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现实冲击” (reality shock) ,比如角色冲突、人际关系、工作任务、现实落差等困境。 (3)

为了解新教师在初入新岗位、新环境所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并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笔者对本学院近五年来10余位新进教师进行跟踪访谈与调查,访谈的问题包括:新教师在工作伊始碰到的困惑及克服办法;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等成长环境评价;教师角色的熟悉与习惯等。具体结果见下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些新教师面临的困难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有效互动;其次是如何设置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结合理论知识教授与案例材料分析,使学生较好地把握重点、难点等。如何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遵守学校教学规定;把握学院教学运行程序等是新教师主要关注的内容,这些外在因素同样也制约着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施行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等制度,尤其是通过听评课制度对新教师的成长进行细节把握,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了新教师的问题。

2 听评课制度的实施过程

新教师的成长,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与摸索,还须通过各种教学制度的实施和各类教学环节的有效引导,让年轻教师逐步把握讲台、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最有效的措施是听课、评课制度。听评课制度包括听课、观摩评课、参与评课、被听课、被评课等内容,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调控技巧、总体印象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否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改进。

听课是指一个教学团队或教研室的教师,以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对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认真观摩、评价的活动。新教师通过互相听课,特别是听高水平教师的授课,观察他们的课程教学过程安排,调控课堂的方法与手段,如何有效地阐释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内容和教学案例的安排,多媒体的运用以及相应的学生反应和实际的效果,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过程。同时,通过观察授课教师准备的教学必备材料了解、熟悉学校的教学相关规定与要求。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证明,工作两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互相观摩听课10次,对其快速成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新教师帮带制度是与听评课制度相辅相成的制度,即为每位新教师提供一位帮带老教师,使之更好地融入到观摩、听课的活动中去。新教师在帮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范的备课,在此基础上听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通过与帮带教师、授课教师及听课教师彼此的沟通与讨论,尽快明晰角色,熟悉教研室、系部教学团队的总体风格,成功摆脱对心环境和新工作的不适感。

评课是指教师在听课之后,集体讨论本次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学准备、授课方式、调控手段等方面,指出优点、特点,并分解成可为其他教师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商榷,并提出改进办法。新教师通过观摩评课活动,在评课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体会和其他教师的差异。在讨论中呈现出的教学团体的教学理念与态度,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真知灼见,对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恰当处理,都能够让新教师在揣摩和对比中获益匪浅。通过观摩评课活动,新教师介入教研室、教学团队的教学事务,不断领悟到自己所处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文化和教学风格,有利于新教师的融入。

参与评课,是新教师初次在教学团队中就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它是新教师教学态度和思路、教学出发点的初次表达。参与评课后,参加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活动,加强与有经验教师的交流,学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与他们一起研讨和分析问题,特别是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教育机智等的本领。这样可大大缩短教学的适应期,从而加快教学成长的进程。 (4)

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观摩听评课、参与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经过一两个学期的适应,就能够逐渐成熟。此外,他们通过观摩学校、学院举行教学技能、说课、教学软件等比赛,汲取教学所需的营养,并不断成长起来。适应能力强的新教师,一般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教研室就开始安排他们的被听课、被评课活动,这对其成长和融入新集体不可或缺。

对新教师的听课实际上是对总体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听课教师通过对比授课教师编写的课堂教案、讲稿、教学进度表和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即书面上的理论与课堂中的实践教学差距来对新教师进行评价。为培养新教师的自信心,安排听课的时候,应该由新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来接受听课。在听课前,授课教师所在的教研室必须开一个听课准备会,首先听取新教师介绍本次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基本信息,以及自己的优点、特色、不足、待解决之处。帮带教师及教研室主任,对新教师备课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指点。在具体的评课活动中,听课教师对新教师在本次课中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及教学理论的运用情况进行评议;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针对缺点,提出解决的办法;评课结束后,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评课意见修改教学策略。教学团队或者帮带教师在接下来的集体备课中对其修改策略进行把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

3 听评课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听评课制度本质上是教师间的教学互动,新教师通过听评课,针对特定的问题,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研究,逐渐精致教学安排,为实现教学水平飞跃积累成果,并最终生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听评课过程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抽象和检验的过程,新教师通过这一活动,抽象出对教学的理解,然后放置在新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检验,在经常性的交流中,加强了对所教授课程内容的把握,在不断的听评课活动中学习各种教学法的知识,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教学科研型的院校而言,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学工作,新教师的环境适应最根本的是“教学适应”,只有尽快地适应所在单位的教学要求,才能实现群体融入。听评课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研室、教学团队的环境,创造条件,寻找最佳的新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听评课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注重结合其他教学制度进行细节把握,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有效解决新教师工作伊始出现的问题,不断培养其发展意识,促进成长,保障学院整体教学质量。

严格的听评课制度已经在我院实行了8年,历年来的新教师通过听评课制度的洗礼,教学水平均取得长足进步。在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学生评教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获得了学生普遍认可。部分新教师在学院、学校的各类教学比赛中表现优异,成为学院教学团队中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新生力量。

当然,通过总结历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反馈,笔者发现听评课制度对新教师的成长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制度的严格执行,冲淡了创新教学的氛围,使得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对老教师“复制化”的现象。 (5) 学院、教学团队特有的文化氛围,听评课制度结合帮带制度的严格执行,使新教师逐步接受了教学团队、帮带教师的教学思路,冲淡了新教师的原有特色,出现成长的“复制化”现象,造成教学团队面临失去创新活力的压力。第二,新教师的资历较浅,在听评课活动中认同大于质疑。为此,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以创新为出发点,鼓励各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学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提出质疑,讨论新的教学思路,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考核方式。同时,提供各类信息,环境,资源,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使教师更有目的性、有步骤、有效地进行教学创新。第三,听评课制度的常规化,容易导致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内部认同与封闭。新教师为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往往选择本教学团队的教师进行跟班听课,且听评课活动只能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易导致教研室或教学团队的内部认同。应积极探索新教师与其他学院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与外界环境保持畅通,不断汲取差异较大学科教师的教学优势,持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师的成长对于普通的教学科研型学院而言,是学院的基本工作之一。以新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抓手,关注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能够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听评课制度的严格施行,是引导新教师成长的有效切入点,能够在教师最基础的工作中率先与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团队接驳,逐渐融入所在集体,对其在科研等其他工作中的融入和个人的成熟都有极大的好处。

★课题来源:本文系温州医学院教改课题《新的听评课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的部分成果 (课题项目编号:wyj0809)

参考文献

[1]张大良, 纪志成, 周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09 (9) .

[2]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5/info1261559968796165.htm

[3]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

[4]张建平.论高校新教师的教学成长[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9) .

上一篇:少学时冶金物理化学下一篇:激光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