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2024-10-17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共10篇)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1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如辅导员、专职班主任等,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相关的数据表格。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思想政治类专业毕业,对Excel软件的功能不大熟悉,基本都是停留在利用Excel软件人工输入数据或者人工统计数据。采用人工处理数据的方式,一方面处理数据的出错率变大;另一方面处理数据效率低下。Excel软件作为一款数据处理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如何使用Excel软件功能高效的处理学生事务数据表格显得非常必要。

1 学生事务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工作老师在处理大量的,如就业信息、国家助学金、毕业生电子摄像信息、星级文明寝室比例等数据表格时,如果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不管是在数据输入,还是在数据统计方面,都存在出错概率高、极易产生疲劳、效率低下等问题。

2 Excel软件的主要功能介绍

Excel软件是微软公司研发的一款实用型办公软件,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和统计等。在学生事务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用到的一些特殊功能说明如下。

2.1 在学生事务数据表格处理过程中,主要用到的部分功能如表1所示

2.2 表1中的部分功能在Excel软件中的位置示意,以Excel2010版本为例

2.2.1 填充序列

选择“开始”>“填充”>“系列”,在图1所示的序列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即可。

2.2.2“条件格式”中的“只为包含以下内容的单元格设置格式”

选择“开始”>“条件格式”>“新建规则”,在图2所示的新建格式规则对话框中选择“只为包含以下内容的单元格设置格式”,进行设置即可。

在实际处理数据过程中,还会碰到其他问题。对于这些碰到的问题,如果要通过Excel功能解决,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百度、GOOGLE等),输入关键字“EXCEL具体问题描述”进行查找。例如,要将Excel单元格中的公式隐藏,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EXCEL隐藏公式”进行查找并解决问题。

3 Excel功能在学生事务数据表格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将一个Excel文件中的信息同步到另一个Excel文件中;在一张表格中如何统计符合多个条件的单元格数;在单元格中如何输入以0开头的固定位数的数字。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举例如下。

3.1将“学生银行卡号”工作表中的银行卡号同步到“学生获奖奖励”工作表中

“学生银行卡号”工作表位于“学生银行卡号.xls”文件,包含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银行卡号信息,如图3所示。

“学生获奖奖励”工作表位于“学生获奖奖励.xls”文件,包含获奖学生的学号、姓名、银行卡号等信息。要求填写“学生获奖奖励”工作表中的银行卡号所在列的信息,可以通过VLOOK⁃UP()函数实现。操作步骤如下。

(1)将“学生获奖奖励.xls”和“学生银行卡号.xls”文件放在相同路径下。

(2)在“学生获奖奖励”工作表中,在D3单元格中输入以下函数后按回车键,自动同步银行卡号。

=VLOOKUP(B3,[学生银行卡号.xls]学生银行卡号!

具体显示如图4所示。

该函数表达的意思是,在“学生银行卡号”工作表中的区域“B2:D6”内查找B3单元格中的值,如果找到,就将第三列,即银行卡号信息填充到“学生获奖奖励”工作表中的D3单元格中。VLOOKUP函数各字段代表含义如表2所示。

(3)将鼠标移至刚提取银行卡号单元格的右下角,当鼠标光标变成黑色十字形时双击鼠标左键即可自动完成全部信息的填充。

3.2 分别统计具体班级的一星、二星、三星文明寝室数

现有2张表格,位于同一个工作表中,如图5所示。

要求统计各个班级的一星、二星、三星寝室数,可以通过SUMPRODUCT()函数实现。以统计房产1班一星寝室数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在G3单元格中输入以下函数后按回车键,自动计算一星寝室数。

该函数表达的意思是,统计同时满足条件的单元格数。SUMPRODUCT函数各字段代表含义如表3所示。

3.3 输入从“0001”开始的4位拍摄序号

要求在“拍摄序号”这一列输入从“0001”开始的4位数字,如图6所示。操作步骤如下。

(1)选中A3单元格。

(2)选择“开始”>“格式”>“设置单元格格式”。

(3)在“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选中“数字”页签下的“自定义。

(4)在“类型”中输入0000。

(5)单击“确定”。

(6)在此空白单元格中输入0001,将鼠标光标移至该单元格右下角,当鼠标光标变成黑色十字形时按住鼠标左键往下拉,拉到具体单元格位置松开鼠标左键,弹出,将鼠标光标移至,单击鼠标左键,选择“填充序列”即可。

4 结论

学生工作的老师,在使用Excel处理学生事务数据表格时,充分使用一些数据处理的小技巧,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降低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出错率。

摘要: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经常要面临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数据,其中数据表格尤为突出。论文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excel工具中的一些特殊功能,阐述了如何化繁为简、减轻老师工作量的小技巧,同时通过举例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操作步骤,充分利用Excel在表格中处理数据的自带工具,帮助学生工作的老师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Excel工具,学生工作,数据表格,数据同步,跨Excel文件

参考文献

[1]郭绍翠.Excel 2010基础入门与办公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神龙工作室.Word/Excel/PPT 2013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神龙工作室.Excel 2013数据处理与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神龙工作室.Word/Excel/PPT 2013办公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5]吴祖珍,管文蔚,曹正松.Excel2010/2007/2003函数与公式查询宝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Excel Home.Excel 2010实战技巧精粹[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7]王建发,李术彬,黄朝阳.Excel 2010操作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8]柏松.Excel办公高手应用技巧500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6.

数据库并发事务的控制 篇2

关键词:数据库;并发;悲观锁;乐观锁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Database Concurrency Transactions Control

Jiang Fangming

(Guilin Lijiang Tour Schedule Settlement Center,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Modern database as a multi-user shared access to resources in the concurrent operation of various services,databas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s to ensure data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In this paper,the actual programming of the database concurrent transactions disposal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Database;Concurrent;Pessimistic locking;Optimistic locking

数据库在计算机系统中普遍存在并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共享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种查询、检索、更改记录、统计和存储等需求。在用户程序对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个用户并行地存取数据库,这样就会产生多个用户程序并发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并发控制机制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我们在进行数据库的编程开发时也必须防止多用户并发使用数据库时造成数据错误和程序运行错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结合实际编程探讨一下数据库并发事务的处置。

一、事务与并发控制的概念[1]

事务就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很小的工作单位。

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使数据库的共享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必须可以使多个事务并行的执行,而数据库对并行执行的事务进行的控制就是并发控制。

二、事务进行并发操作可能引起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都可能引起数据库的数据遭到破坏,比如多个事务在并行运行的时候,不同的事务的操作产生了交叉执行,或者,事务在运行过程中被强行停止或者中断。如果没有锁定且多个用户同时访问一个数据库,则当他们的事务同时使用相同的数据时可能会发生问题,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的不一致性。

一个最常见的并发操作的例子是超市零售系统中的销售操作。例如,在该系统中的一个活动序列:(1)甲售货员读出某商品的库存余额A,设A=20;(2)乙售货员读出同一商品的库存余额A,也是20;(3)甲售货员卖出一份该商品,修改库存余额A=A-1=19,把A写回数据库;(4)乙售货员也卖出一份该商品,修改库存余额A=A-1=19,把A写回数据库。结果明明卖出两份该商品,数据库中库存余额只减少1。

这种情况称为数据库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是由甲、乙两个售货员并发操作引起的。在并发操作情况下,对甲、乙两个事务操作序列的调度是随机的。若按上面的调度序列行,甲事务的修改就被丢失。这是由于第(4)步中乙事务修改A并写回覆盖了甲事务的修改。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库不一致性可以分为四类[1]:丢失或覆盖更新、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像读,上例只是并发问题的一种。

(一)丢失或覆盖更新(lost update)

当两个或多个事务选择同一数据,并且基于最初选定的值更新该数据时,会发生丢失更新问题。每个事务都不知道其它事务的存在。最后的更新将重写由其它事务所做的更新,这将导致数据丢失。上面超市售货的例子就属于这种并发问题。

(二)脏读

一个事务读取了另一个未提交的并行事务写的数据。当第二个事务选择其它事务正在更新的行时,会发生未确认的相关性问题。第二个事务正在读取的数据还没有确认并且可能由更新此行的事务所更改。换句话说,当事务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2读取同一数据后,事务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事务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事务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是不正确的数据,称为脏读。

(三)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

一个事务重新读取前面读取过的数据,发现该数据已经被另一个已提交的事务修改过。即事务1读取某一数据后,事务2对其做了修改,当事务1再次读数据时,得到的与第一次不同的值。

(四)幻像读

如果一个事务在提交查询结果之前,另一个事务可以更改该结果,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事务1按一定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某些数据记录后未提交查询结果,事务2删除了其中部分记录,事务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某些记录神秘地消失了;或者事务1按一定条件从数据库中读取某些数据记录后未提交查询结果,事务2插入了一些记录,当事务1再次按相同条件读取数据时,发现多了一些记录。

产生上述四类数据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并发操作破坏了事务的隔离性。并发控制就是要用正确的方式调度并发操作,使一个用户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从而避免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三、数据库系统对于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控制[2]

现在的绝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在系统访问级别都有其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控制,但它所解决的是在同一时刻多用户对同一记录的使用控制,避免出现同步更新写入的情况冲突,同时要兼顾数据库并发访问的性能。在并发访问控制机制中,各主流数据库采用的基本都是系统锁的方式。

(一)数据库系统锁的基本原理

数据库系统锁是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被允许后,由数据库根据访问的性质类型对被访问的数据进行标示,以限制其他访问请求的操作。

(二)按照封锁的程度,锁可以分为:共享锁、独占锁、更新锁

1.共享锁

共享锁用于读数据操作,它是非独占的,允许其他事务同时读取其锁定的资源,但不允许其他事务更新数据。共享锁的特征:

加锁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Select操作时,数据库系统就会为其分配一把共享锁,来锁定查询数据。

解锁条件:在默认情况下,数据读取完毕,共享锁就解除了。

与其他锁的兼容性:如果数据资源上放置了共享锁,还能再放置共享锁和更新锁。

并发性能:具有良好的并发性能,当多个事务读相同的数据时,每个事务都会获得共享锁,因此可以同时读锁定的数据。

2.独占锁

也叫排它锁,适用于修改数据的场合。它锁定的资源,其他事务不能读取也不能更新。独占锁具有以下特征:

加锁的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时,数据库就会为SQL所操作的数据使用独占锁。如果数据上有其他锁,那么就能放置独占锁。

解锁条件:到事务结束时才能被解除。

与其他锁的兼容性:独占锁不能和其他锁兼容。通用如果资源上有其他锁,那么也不能放置独占锁。

并发性能:性能较差,只允许有一个事务访问锁定的数据,如果其他事务也需要访问该数据,就必须等待,直到前一个事务结束,解除了独占锁,其他事务才有机会访问资源。

3.更新锁

在更新操作的初始化阶段用来锁定可能要被修改的资源,这可以避免使用共享锁造成死锁的现象。更新具有以下特征:

加锁的条件:当一个事务执行update语句时,数据库系统会先为事务分配一把更新锁。

解锁条件:读取数据完毕,执行更新操作时,会把更新锁升级为独占锁。

4.与其他锁的兼容性

更新锁与共享锁是兼容的。也就是说,一个资源可以同时放置更新锁和共享锁,但是最多只能放置一把更新锁。

并发性能: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资源。但不允许修改。

四、应用程序编程中对于数据库并发事务的控制[2]

数据库系统对于的并行处理机制解决了多进程对同一数据库记录操作的顺序问题,但它不能从逻辑上保证数据并发操作后的正确性。现在的很多数据库的开发框架已经具有数据库的并发处理机制,例如Hibernate(作为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程序员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时,只需按需要进行设置,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在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对于可能的数据库并发事务一般采用“锁”的机制:即给特定的目标数据上锁,使其无法被其他程序进程修改。常用的锁机制就是我们常说的“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和“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3]。

(一)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顾名思义,先假设并发更新冲突会发生,所以不管冲突是否真的发生,都会引入额外的锁开销。但是,这个额外开销比完全隔离事务的额外开销要小得多。使用悲观锁的事务会锁住读取的记录,防止其他事务读取和更新这些记录。其他事务会一直阻塞,直到这个事务的提交或者回滚释放了锁。悲观锁能够防止修改丢失,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程度读取一致性,因为它防止本事务读取的记录被其他事务修改。然而,因为悲观锁不防止新纪录的增加,所以执行同样的查询可能返回不同的结果集。

在Oracle数据库中,我们经常用select-------for update的语句实现悲观锁定记录[3],如:

Select*from Ticket where user ID=’001’for update

这样,检索出来的记录就被锁定,其他进程不能对其进行修改(但可以进行非独占性查询),直到提交事务,解除锁定。悲观锁通过限制并发达到解决冲突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它的优缺点都比较明显。

优点:作为一种数据库级的解决方法,不论用各种途径操作数据库(JAVA、PL/SQL Developer等),都能有效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缺点:(1)由于限制了并发操作,造成运算性能的下降,相关进程只能排队等待。其实,大部分的数据库并发操作不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尤其是查询类的进程。如一个金融系统,当某个操作员读取用户的数据,并在读出的用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时(如更改用户账户余额),如果采用悲观锁机制,也就意味着整个操作过程中(从操作员读出数据、开始修改直至提交修改结果的全过程,甚至还包括操作员中途去煮咖啡的时间),数据库记录始终处于加锁状态,可以想见,如果面对几百上千个并发,这样的情况将导致怎样的后果。(2)可移植性较差,依赖于特定的数据库,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都提供悲观锁。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悲观锁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例如,Oracle里面,SELECT FOR UPDATE只能用在顶层SQL,而不能嵌在子查询里面。还有一些SQL特性不能和SELECT FOR UPDATE一起使用。

(二)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

相对于悲观锁,乐观锁的机制是确定并发更新的冲突发生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回滚的处置,产生数据库性能的额外开销。当事务更新记录时,事务会进行检查,看看自从自己上次读取了这条记录之后,是否有其他事务修改了这条记录。如果被其他事务修改了,这个事务通常会回滚,然后重新尝试。更新数据的时候执行这个代价不高的检查,能够避免弄丢其他数据的修改。而且,只有发现修改冲突的时候,才引起事务重来一遍的额外开销。

乐观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个version(版本)字段来跟踪记录修改状况,每次修改,version都会递增。事务只需要把原来读出的version和当前version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一条记录是否被修改过。应用程序检查和修改version字段是比较简单的做法,通常也是最好的做法。(1)我们通常给数据库中一个可能进行并发操作造成数据不一致的表增加一个Version字段;(2)查询该记录时,得到Version字段的值,假设为100;(3)重新对该记录进行保存时,查询取得最新的Version字段的值,如果取得的新Version字段值=100,则可认为该条记录在之前查询到现在更新没有被其他进程更改过,即进行保存,并将Version值加1;如果取得的新Version字段值不等于100,可认为该条记录在之前查询到现在更新被其他进程更改过,则不允许保存,对进程进行回滚[3]。

通过version實现的乐观锁机制是Hibernate官方推荐的乐观锁实现,同时也是Hibernate中,目前唯一在数据对象脱离Session发生修改的情况下依然有效的锁机制。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选择version方式作为Hibernate乐观锁实现机制。从乐观锁的实现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乐观锁在并发处理性能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两种机制的选择,取决于访问频率和一旦产生冲突的严重性。如果系统被并发访问的概率很低,或者冲突发生后的后果不太严重(所谓后果应该指被检测到冲突的提交会失败,必须重来一次),可以使用乐观锁,否则使用悲观锁。绝大部分的编程人员在应用中都会使用和推荐乐观锁。

参考文献:

[1]苗雪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代均.数据库并发操作[J].信息与控制,2007,10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3

1 澳大利亚的管理体制基本特点

在学生事务的管理体系上澳大利亚的高校一般的都遵循着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第一是学生的教育管理系统, 第二是学生的教育服务系统, 第三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教育系统, 底色则是学校的文化系统。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其中最核心以及最重要的就是服务系统, 其他的方面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开展的, 由于服务学生的体系涉及的内容最为广泛, 主要的特点有:

第一、服务体系的全方位性

澳大利亚的各大高校在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将学生放在了客户这一地位上,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服务学生, 这一理念贯穿了整个工作始终。以学生作为基础出发点, 建立了全方位的完善功能, 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以及广泛的覆盖内容, 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就是管理工作需要保障以及支持的体系。并且这一体系涉及了有关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的所有机制以及运行方面, 同时也将教育深入到了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中。

学生服务部是负责学生的服务工作, 是澳大利亚每一个高校都会设立的一个部门, 对内提供服务, 对外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科研教学设备, 同时还会设立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服务处。用以满足国际学生的咨询以及寻求帮助, 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专业性强, 管理严格

对于管理人员, 由于大学生的事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面很广, 因此对于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要求, 因此澳大利亚的高校在人员选择上十分的严格。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必要的道德修养以及职业能力之外, 对于学历以及从业资格也会十分的注重。

第一, 澳大利亚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具有着高水平不仅仅是由于其业务人员的素养高, 同时也是由于岗位分化细致, 其管理岗位非常的充足, 比如, 悉尼大学, 单单学生服务部就有着三十八个岗位, 学生服务中心的全职就有四十个, 招生部和市场推广部门的全职岗位就达到了三十个, 加上国际办公室的全职岗位的三十个, 加起来将近一百四十个。

第二, 一些需要特殊的职业能力的岗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资格, 工作人员要求具备想匹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水平。悉尼大学中, 心理咨询的岗位就配备了11名具有着注册资格的心理咨询师, 分别针对国内和国际学生两个领域, 针对全校的45000名学生服务。

第三、各个机构组织的分工明确且专业化强

澳大利亚的机构是实行的董事会模式, 董事会下由校长进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工作和学术管理工作是相互独立的。校长专职行政方面的工作管理, 而学术则是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负责。以教授为主, 又称为“教授治学”。该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 决策层与执行层严格划分,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治, 二者互相制约, 互相配合。

由于分工明确, 学校的自主性强, 有专门负责人协调部门之间、学院之间或部门与学院之间的工作发生冲突, 如果是涉及到全校性的问题, 则由分管的副校长召集相关单位负责人会商。方便适时的调整管理方针及策略, 有利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2 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给我国高校的启示

通过对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的研究, 我们对其高校学生工作运行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对于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提供的思考和启示有:

第一、强化服务意识, 完善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作要全程体现服务意识, 尊重学生权利, 体现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为师生员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澳大利亚的高校事务管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深化改革, 建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

第二、设立对口专业, 打造职业工作队伍

到日前为止, 我国高校尚无设立学生事务专业的记录, 且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上, 教育部规定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比额为1:120~150, 实际上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而且在学生社团、文体娱乐、经费资助、学生心理卫生、纪律与法律、健康医疗、就业指导和学术支持等许多领域, 相关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所以,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非专业化和较高的流动性也是制约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瓶颈之一。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己经提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的议事日程。

第三、改革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实现“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极为需要, 这种管理主要体现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治,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工明晰, 相互制约, 董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并监督其执行, 具体的运行机制体现在各个委员会的工作中。校长负责行政管理, 学术事务由以教授为主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各部门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工作, 注意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共同服务于大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完善信息系统, 健全法规制度

中国高校的网上办公仍处于初期, 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提高, 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 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开始面临许多新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己很难满足现实需求。澳大利亚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多项周到、细致、高效的服务,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服务的各种组织, 从学生住宿、联系临时工作、就业, 到心理咨询、查阅资料等各项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 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指导教育。

3 结束语

浅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理念

高校不仅是向大学生传道授业的知识场所,更是对大学生提供科学管理、优质与高效服务、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冲击和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努力转变思维观念,积极探索创新举措。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1.行政管理模式,即管理者凭自己的经验,行使学校赋予的权力的方式。2.外控性管理模式(操作性管理模式),即管理者用制度、目标等控制指标管理学生的方式。3.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即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

以上三种基本管理模式存在的优劣:行政管理模式是一种压制性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外控性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强调统一、集中,缺乏弹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是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借鉴

“学生事务管理”是个典型的美国式术语,最早起源于英国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从理论层面来说,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四个模式。一般认为,“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习惯用来描述校园内对学生课外教育负责的组织结构或单位;学生事务管理(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r practice)一般被理解为这一职业领域的总称。英国是继美国后在高校教育中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坚持“个人本位”、“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服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满足和服务于具有不同天赋、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

1.对学习理念本身有了新的认识。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今的高校学习理念讲求广泛的、动态的、整体的教育与引导,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创新;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的历练。

2.把在校学习与离校发展相结合。学习的过程是培养与塑造人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是展现与成就人的过程。欧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并非在校内,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离校后的前景。对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往往是综合性的,包括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实习经历、公民参与、人道主义精神等,由此把学生在校培养的能力更好地应用于走向社会后的各项工作。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理念

借鉴国外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做法,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和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高校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应做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亲情化、个性化、系统化和自主化。

(一)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高校的育人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围绕学生成长和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

(二)六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亲情化、个性化、系统化、自主化

1.科学化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注重人性化管理,实现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其导向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就是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和利益驱使来激发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权衡利弊,规范自身行为,正确选择、调整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要结构。此外,科学管理还包括管理的内容要从点上的管理到全面的深层次管理;管理的手段要变直接管理为主到宏观与导向管理为主;管理的主体从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到以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为主等。

2.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精细化管理中,关键要突出一个“细”,“细”有几层含义,一是规范,严格管理规章和工作程序,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科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三是到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到,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四是明确,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晰化;五是深入,把工作做得具体、做得扎实,精益求精,使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3.亲情化管理。亲情管理实质上是在工作中发挥亲情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人心的管理。亲情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管理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如果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情联系,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愉快地接受管理。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亲情因素的科学运用,将亲情关怀渗透到学生管理环节中,做到师生关系亲人化,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充分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亲情活动,挖掘出学生心灵深处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将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对家庭的爱升华到对班级、对学校、对老师、对社会、对祖国的爱,努力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正向心理感受,切实提高其自觉接受管理的主动性。

4.个性化管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特价值,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拥有自己独特兴趣、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需求型人才。特别是90后的学生,他们容易接受外来的新思想,有自己独特和鲜明的个性,重视自我的个体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应认识到培养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分类管理和分层指导。

5.系统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但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体高校师生员工的责任,要求必须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管理干部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管理,实现全员育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工作对象,将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坚持服务育人的管理观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此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内涵,强化育人效果。

6.自主化管理。自主化管理是指学生在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加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参与管理中尝试管理,学会管理,懂得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干部队伍自我管理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秀彦、高春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杨金廷,贾东水,齐俊桥. 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构架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刘可风.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4]牛慧娟.21世纪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5]雷寂.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5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的这段历程,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

(一)萌芽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高等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大学生思想也日趋活跃。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这一称谓在词序上开始发生变化,被替代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微小变化是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变化的反映。国家教委分别于1978年12月、1983年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以及《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对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学生管理模式是这一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坚持德育首位。

纠正过去片面强调政治统帅的做法,从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出发全面深入改革,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2. 学生工作机构未能独立设置。

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学生科挂靠人事处,辅导员教育培训工作由党委宣传部管理,校团委组织开展学生集体活动。

3. 院系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一般从毕业生中选择留任或从其他岗位调任,没有严格的任职资格要求。

4. 高校实行统招统分,学生有生活补助。

学生班集体活动、文体活动和党团教育活动是这个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并强调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二)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方针,并要求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本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1994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明确既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从此,我国高等教育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学生事务的内容逐步扩展,学生事务管理进入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 学生事务的内涵不断丰富。

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经济资助等事务开始进入学生工作领域。如部分高校开始将“毕业分配办公室”更名为“就业指导办公室”,强调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 学生工作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这一时期,全国各本科高校普遍设置统一管理全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处(部)。工作职能涉及学生的招生、学籍、奖惩、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管理、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学生工作处(部)还负责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逐步对相关学生工作进行整体领导。

3. 加大对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培训。

学校开始加大对学生事务管理者(辅导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但仍然是以政治教育培训为主,其他知识扩充(如管理学、青年学、心理学等)为辅。

4. 赋予学生会一定的工作自由度。学生社团开始大量出现,扩大了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途径。

(三)初步建立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1998年以后,我国开始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实施成本分摊制度,进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数增加,亟需建立完善的“奖、贷、助、减、免”的资助体系;由于经济、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的增大,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日益增多。2001年以后,教育部多次颁发相关文件,强调要特别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2002年以后,随着国家首批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生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猛然增大。为此,国家相关部委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各高校对就业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功能进一步扩大,独立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逐步丰富。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借鉴国外有关大学生发展理论和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和我国教育方针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2. 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逐步系统和规范。

大量新的学生事务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需要的变化而出现,如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就业与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心理压力等。学生事务管理也初步形成了既有规范、又有指导和服务的多层次内容体系。

3. 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和分化。

一些高校成立了旨在协调全校学生事务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众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各院系都基本成立了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专门领导分管学生工作。同时,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立了新机构负责对如校园BBS、宿舍网络等的事务管理;学校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4. 学生事务管理专职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各高校通过选留硕士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鼓励低学历的辅导员攻读研究生课程班或学位班等方式,大大改善了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学历结构。同时,200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重视新进人员的专业背景,相关评价和奖惩机制也逐步建立。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对新进辅导员的学历要求逐步提升至硕士研究生学历。

5. 学生事务管理交流、培训和研讨开始增多。

各种研讨会、国外高校访问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新发展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中国地质大学自2003年起将“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之一;2005年9月2日至6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功举办“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其中包括“大学学生管理的理念发展与制度安排”分论坛,世界银行教育局代理局长杰米尔·萨尔米,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数十位专家及来自中国大陆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和领导与会。这次分论坛在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基本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为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践提供了启示[2]。

(四)全面发展期(2007年至今)

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号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成为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所进行的种种变革,使高校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学生事务管理在上述背景下已显露出明显的不足。教育主管部门也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对各项学生事务的支持、指导与检查力度;各高校纷纷更新管理理念,在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级各地辅导员培训体系不断健全,以此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逐渐从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不断明晰,学生事务管理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与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日益多元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不足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尽管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各国高校共同的追求,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各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主要特点。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和实施学生事务管理任务,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两个体系并重。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学生思想教育、党团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重点关注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等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传承和发展的规律。学生事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学生在课外所涉及的具体事务,如招生与学籍、就业指导、学习指导、学生宿舍、学生资助等,重点关注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事件、具体事务、学生活动)以及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高校的学生事务不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不过是成分较弱并且呈隐性教育方式,一般通过公民教育或价值观教育进行[3]。这样,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管校领导统一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德育课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负责单位;院系学生工作小组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又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者。

3. 实施条块结合的两级管理模式。

西方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一级管理模式,院系很少承担学生事务管理职能,且管理模式多样化。我国高校建立的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条块结合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且管理模式相对较为统一。根据行政权力划分,形成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机构。学校设立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机构,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院(系)一般设立专职的党总支(分党委)副书记负责本院系的学生工作组,并向院系和学校学生工作处双重负责,由此校级各部门与院系级的相应人员或机构构成了“条状”的“直线”命令链[4]。

4. 重视班集体建设和管理。

班级组织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组织,一般由班委会和团支部两个组织构成。从入学到毕业,每一位学生都有与自己发展紧密联系的班集体。这与西方高校学生以社团或宿舍为基本组织有显著的区别。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中,学生社团组织日益显示重要作用,但我国高校对所有的大学生提供住宿条件,与西方高校仅提供少数住校条件显著不同,这也使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任务比西方高校更为艰巨、复杂和多样,所以班级组织仍是我国高校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主阵地,其价值在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可替代的。

5. 采用主动干预式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

西方国家在院系层次很少有学生事务管理专职人员,学生事务管理采用的是一种“窗口服务式”方法,而我国高校在院系层次设有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直接面对学生,主动介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开展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5]。

(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发展及学生事务管理规律把握不够深入,管理理念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国有关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等研究由来已久,尤其从1999年后有了明显的增长,但这些研究多经验、少理论;重思辩、轻实证;重宏观政策宣讲、少微观心理探究;随意性大而专业研究甚少。具体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有:一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研究还不深入和本土化,还处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阶段;二是学生事务管理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参与性作用的研究没有与时俱进;三是学生事务管理自身的专业化建设研究缺乏系统性。在管理过程中,虽强调以人为本,但真正践行的还是坚持“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5]。

2. 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属于管治型,管理流程不畅,协调不够。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学生事务管理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院系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接受校级领导,但是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人事权却在系里,形成了学校管事不管人的尴尬局面。学校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忽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加上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工作重复和遗漏,往往无法给予学生适当的服务。

3.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发展机制不健全。

尽管近10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有:一是缺乏职业化的人员聘任制度。一般高校有公开招聘、组织推荐等方式选用研究生、本科生充实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但对于选聘人员是否具有相关学科基础与工作技能却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程序。二是缺乏常规化的人员从业培训体系。尽管大部分高校都有辅导员培训规划,但并未真正实现常规化,大多数培训模式单一、内容零散。三是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高校学生工作考核条例,但由于缺乏对工作绩效合理的考核依据,直接导致某些学生事务管理者工作归属感的缺失。

4. 管理方法单一。

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在目前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学生事务管理者以事为本,不深入了解、不考虑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偏好用简单、一致化的方法管理所有的学生。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安排同样的活动,致使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参与性;对违纪的学生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环境,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导致学生面服心不服。少数学生事务管理者由于不思进取,或出于本能,以自己的好恶、偏见和约定俗成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生的行动,集中体现为管理方法的潜意识性、无系统性、无规律性和机械的沿袭性,朝令夕改。

纵观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队伍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实现需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和一切服务学生,切实做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人本化;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所处的信息时代和国家法制不断健全对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回应现实诉求,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和法制化。

三、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现状,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进一步明确。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走向现代社会的中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我国社会的现实诉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战略需求,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成为高教界的高频词。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事务管理不断寻求突破与发展,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经从教育的边缘或辅助的职责演化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种旨在为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事务管理使命,已经成为高校使命的具体体现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高校学术研究职能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是传播、创造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事务管理者需要不断了解学生发展的程度,优化管理与服务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和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6]。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日益增多,职责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类型及其需求不断多元化,学生组成更为复杂多元,随之而生的学生需求也更为多样,导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日益增多,新问题层出不穷,学生事务管理边界日益扩充,职能日益宽泛、任务更加艰巨。大量新的学生事务、管理事务,如多元文化教育、学生校际交流服务、“三困”学生(指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支持服务、创业教育与科技指导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内容进入学生工作领域且工作强度不断加大,学生事务管理将日益形成既有教育、管理又有服务的内容体系,学生事务管理者将成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有机集合体。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的动态发展;优化学生组织的结构,增设服务内容,增强管理的针对性;逐步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加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库,编制和引进有关应用软件,对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共享,以加速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提高调控能力,改进管理组织结构,改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管理工作更加便利、快捷、高效和科学,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标的系统建设工程[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将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学生管理信息平台,覆盖学生管理的所有领域,为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整体管理和有效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通过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化,使信息平台的功能更紧密地结合实际工作,从而创造出有时代特色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但同时要注意回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所引发的信息泛滥、信息病毒、数据鸿沟、人际交往虚拟化等负面影响。

4.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逐步专业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是学生事务管理者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学生事务管理方法与载体为主要途径,从而使其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7]。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包括理念、制度、组织和人员的专业化。在理念上,树立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在制度建设上,教育部门和高校能够将各层级和部门从业者的权责用科学、合理、准确的规章制度形式加以规定,并在行业、职业上得到认同。在组织建设上,有该行业(职业)的专门学会和协会,以指导学生事务的专业化进程,帮助学生事务管理者不断进修,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在队伍建设和人员培养上,从业者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的主动学习而逐渐成长为一名学生事务管理专业人员。

但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主动采取对策,积极推动这一专业化进程的早日实现。

(储祖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湖北武汉430074;蒋洪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彭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4-99,286.

[2]严加红.关注学生事务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大学学生管理的理念发展与制度安排”分论坛研讨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3]傅安洲,彭涛.学生发展是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基点和动力:历史与发展的视角[M]//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专业化.武汉: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4-146.

[4]邓续周.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的改进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7(03).

[5]黄晓波.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9(07).

[6]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6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德平.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7

学生事务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生事务管理支撑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当前,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的中心,创新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化到高等教育方面就是加强对学生发展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应当是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学生发展理论”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达到管理、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当始终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还较为滞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一直强调的就是“管理”,而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往往代表的是高职院校的利益,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内在需求。虽然,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大学生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创业指导中心等一系列机构,这些机构成立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然而就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来,这些机构往往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发挥服务学生的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有效地执行。

2.2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素质过硬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相关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职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学工处、团委、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从事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另外一条是院系跟学生直接接触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入职门槛有所提高,然而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依然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师生比失调、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3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

以往我国的学生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只是学生工作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事务管理也在不断发展,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方式不断进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社团管理等新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依然偏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陈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仅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依然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统一的管理方式,管理缺乏针对性。

3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建议

3.1更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理念,才能更好指导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中心。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利要求学校提供学生切实需要的服务。因此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多的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理念,实现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转变,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其次,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以制度强化理念,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涵盖学生事务管理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并且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立足于实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建立应当考虑教育和指导的要求,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坚持正面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先进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理念,将学生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3.2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点,没有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管理队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仅仅是一句口号。因此,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把好人员选聘关,制定严格的选拔机制,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定期为新晋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其次,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往往师生比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有的高职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300~400名学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很显然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老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纳入班主任这支兼职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中来,一方面可以为专职辅导员分担一部分工作,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有较多的机会去与学生沟通,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面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3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仅仅靠规章制度约束学生、靠说教管理学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交由“两课教师”来承担,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招生注册、入学教育、资助服务、生活服务、学生奖惩、心理咨询、就创业指导、社团活动等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中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实践工作内容进行不断总结和凝炼,并不断整合与更新,消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以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将学生纳入管理队伍中来,建立有学生参与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学校的所有和学生利益相关的重要决策需有学生代表的参与和监督,增加学生事务管理的透明度。而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宿舍管理、社团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负责组织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是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保证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题。转变当前落后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加快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地更新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对于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今后要长期开展的重要工作,需要全体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摘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朱新筱.浅谈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工作平台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2]刘颖.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0).

[3]高少宇,芦会影.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02).

[4]王丹秋.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07).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研究 篇8

德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育人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2]。能不能将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有效结合起来?如果能, 这种可能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 使得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问题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一、学生事务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在谈论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问题之前, 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的关系问题。

首先, 如果不冠以“学生”加以界定, 而是放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去讨论, 那么事务管理和教育就是平行的, 二者并行不悖。但在高校中, 围绕学生而进行的一系列事务管理工作, 则被深深地烙上了教育的痕迹, 学生事务管理不可避免地要和高校的教育工作发生联系。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系统中, 学生事务管理位于教育的物理构架中, 属于基础工作;德育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 但却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渗透到多维教育体系的每个节点。德育工作在教育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事务管理与德育就像被同一个力所激发的、发生在两个不同位置的振动, 它们的波形必然要在某些时间和空间的点上相交, 而这个力就是教育。

所以, 高校中的学生事务管理从一出现就与德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交集, 学生事务管理能够为德育提供服务。

其次, 不难看到在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而者之间, 不是完全的从属关系。任何教育都是形和质的统一, 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与科学、完善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 完美统一, 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中, 如果说德育是质的话, 那么学生事务管理则是形。需要明确的是, 质必须是唯一的, 而形的表现样式则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事务管理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

再次, 虽然学生事务管理在教育系统物理架构内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能够为德育工作服务, 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事务管理并不是主动为德育服务的。学生事务管理的这个“潜在价值”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有效地利用起来, 而是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不断地整合自己内部的资源大背景下, 其“潜在价值”被逐渐发掘出来。

最后, 在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当前很多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甚至是从事德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 并没有意识到学生事务管理能够为德育提供强大的服务功能。这就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也是笔者论述的一个出发点。

二、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源起

通过上述关于学生事务管理与德育的关系的分析, 可以肯定, 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是统一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形”与“质”,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学生事务管理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这就扫清了认识上的主要障碍, 但新的问题随即出现: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源自哪里呢?

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都处于教育这个大的系统中, 不可避免的, 也是毋庸置疑地被赋予教育的特质。它本身无从选择, 因为它的产生本身就是要服务与教育。简而言之, 从属于教育系统就决定了它的教育价值。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重新赋予它任何额外的德育价值, 而是要不断去发掘它的德育价值, 让它本身的德育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而已。

三、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体现

为了方便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去繁就简, 采用举例分析的办法展开讨论。

在高校中, 学生事务管理的项目很多。大体可分为两类[3]:

1. 一般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班级管理、寝室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等;

2. 特殊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违纪处分、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工作、困难学生认定等。

这些事务管理工作本身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德育价值。那么我们怎样将这些事务管理工作与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找到它们的最大交集呢?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发现:在学籍管理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集体认同和归属感以及学生身份所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考务管理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诚信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在住宿管理中, 可以对学生推行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还可以对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在由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认定等事务管理中, 可以培养特困生的自立、自强意识, 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在各类荣誉和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公平正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这些都是学生事务管理固有的德育价值的体现。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诸如各类学生信息的填报、各类申请表格的填写、各类通知的发布和传达等看似琐碎的事务。由于在这些工作的落实过程中, 我们的学生也全程参与, 因此高效合理地完成这些事务工作的过程,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在这些事务工作中, 科学规范、及时高效、细致严密的运作过程和处理结果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影响。

同时,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德育工作仅仅靠通过几次大型活动、大型讲座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由于上述这些事务管理工作琐碎, 因此他们的德育价值往往不被重视。但这类事务在整个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数量庞大, 反复出现, 如果这些繁杂的事务工作, 我们都能够高效、合理、细致地完成,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的学生, 尤其是这些工作所涉及的学生, 很有可能受到我们工作风格的影响, 德育工作就会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反之亦然。

学生事务管理往往是直接和学生发生关系的, 但有一些看似不属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 或者不能直接和学生发生关系的事物管理工作的德育价值也同样不能被忽略。为了避免被误解成无原则泛化之嫌, 笔者在此不做深入分析, 点到为止。

四、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特性

在思考、分析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如何体现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也间接地描述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一些特性, 但是都散见于大段叙述的只言片语中, 在此有必要总结出来, 以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

1.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具有两面性

所谓两面性是说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习惯上, 价值所反映的是积极的意义, 价值本身不具有消极意义, 但为了论述的方便, 笔者姑且把这里所提到的价值赋予正反两方面意义, 这种设定仅限于本段文字, 特此说明)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是先天固有的, 但这样的价值需要被发现, 需要通过人来体现。如果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发现不了它所固有的德育价值, 那这样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反过来, 懒散、懈怠地对待事务管理工作则会把它的德育价值消弭、扭曲直至颠覆, 使学生事务管理的价值体现出消极的一面。由此可见, 学生事务管理德育价值的两面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待它的态度。

2.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具有隐蔽性

所谓隐蔽性, 是说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是非直观的, 人们往往看不到这样的价值存在。提出这个观点, 不是说这种德育价值本身具有隐蔽性。究其实质,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隐蔽性是由于人的认识缺陷造成的。在人们传统观念里, 非此即彼是作出判断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样的判断人们会这样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既然是管理, 那就不是教育。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人们对德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关系一直是不清楚的, 甚至是割裂的。这也是笔者开篇即论述二者关系的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 本文通篇多次论及, 不再赘述。

3.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具有潜在性

所谓潜在性是说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事务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 它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是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接受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时候, 本身是无意识的。这种潜在性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一点。因为人们在接受一个观念的时候, 往往会首先和自己固有的观念相较, 一旦发现分歧, 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而潜在性的教育引导, 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如何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利用率

如果说论述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的体现, 提出了学生事务管理实现其德育价值的客观可能性, 那么现在要进行的讨论则是围绕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的。

首先, 要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 合理安排部署学生事务管理的项目, 规范学生事务管理的操作规程, 认真分析各类学生事务管理所固有的德育价值。

其次, 要树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明确高校德育的任务, 并有能力灵活、主动地将这样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

再次, 在分层次, 分步骤落实德育目标的过程中, 将各个子目标与不同时期, 为了完成不同任务而开展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或者说, 当某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出现的时候, 要主动将它们所具备的某些德育功能和相应的德育子目标结合, 以保证各项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都能恰如其分地实现。

最后, 要认识到学生事务管理和德育在高校工作中都具有重复性, 都有它们固有的循环周期, 可能的情况下, 要在每个周期的初始, 将学生事务管理任务和德育任务糅合在一起, 通盘考虑。这样才会使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总之, 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但能否实现其价值, 并将其价值最大化, 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充分认识价值的客观性, 又要善于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者缺一不可。

笔者发现,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贯彻德育目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做法, 也值得我们去不断研究。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4]。通过上述分析, 现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事务管理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 但需要我们不断挖掘, 不断拓宽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使学生事务管理的德育价值能够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自觉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难免有不足之处, 权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秦福利.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的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4) .

[2]云炜恒.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70.

[3]储祖旺, 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86.

学生事务的数据分析 篇9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难点内容,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多视角整合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及水平。本文就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多视角整合加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多视角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1-01

高校学生事务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科学处理好学生事务,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代大学生制度,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教育界从学生发展、职能和学科等不同视角重点研究学生事务的相关理论,有效反映了理论来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高校在开展学生事务工作时,可以构建服务型和综合性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对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从而强化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水平,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多视角分析

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多视角而言,其主要可从学生发展视角、职能视角和学科视角等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学生发展视角。该视角主要是指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对高校学生事务本身加以观照,但是该理论依据中外有别。如我国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个体发展思想成果,提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便于高校学生事务确立学生发展的方向与性质;而美国则是以整合性理论、价值与认知观、社会心理、环境与个体等类型为基础,由学生某一特定方面的发展向学生总体发展转移。后现代主义认为学生发展管理是针对学生总体来说,学生发展的起点和目的就是差异性。总而言之,学生发展视角反映了学生个体多元化的发展向度,有利于促进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多样化以及学生事务理论多元化发展。

其次是职能视角方面。高校学生事务职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性及学生事务观,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具有服务、管理和教育的职能,其中服务职能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与高校间教育服务法律关系,是校方的责任与义务。管理职能是主要是利用一系列评估、实施、组织和计划等活动来体现高校特殊使命与学生事务,是哲学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教育职能则是指高校学生事务在实施过程中展现的教育价值,是学生教育功能的负载,其可分为间接与直接教育,间接教育是利用隐性手段教育学生,是环境的综合影响力;直接教育则是以学生为重点,组织相关的显性教育活动。

最后是学科视角方面。该视角主要是以当前学科分类为前提,对高校学生事务的独特性加以观照,其可分为多个视角。一是社会学视角。该视角是对社会群体、学生事务工作者、学生家庭和高校等要素间的联系和互动加以重视,从整体层面看待学生事务。二是管理学视角。其主要是将学生事务作为高校功能发挥及组织构成的重要条件,探索实现大学生使命的方法与意义。三是心理学视角。该视角认为学生事务是个体社会过程中呈现的环境因素,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从心理学流派及相关理论间的联系中加以佐证。四是教育学视角。其认为学生事务是广义教育的体现,其在学校教育语境中多理解为“潜在课程”,属于教育力量的张扬。五是法学视角。该视角认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基于学生与高校的教育服务契约,能够将高等教育的规范性及法制性加以体现,学生与高校属于民事合同关系。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一站式受理业务整合

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作为学院职能部门运行,配备专兼职工人员和学生助理,管理模式实行中心和各职能部门双重领导,双重管理,双重业务指导。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要创新服务,要部门协同合力为学生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切实为全体学生成长服务,营造奋发向上,安全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中心”建设成为“立足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学生与学院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广大教职工共同进步的重要基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多视角整合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而言,其多视角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高校学生事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国实现统一的教育政策,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等不同背景下,各高校对不同思想和多元文化的吸纳与包容能力也不同,教育政策统一的区域能够形成整合性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便有教育政治的有效落实,可以说多视角整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指导高校学生事务。其次,高校学生事务主要是以教育性的体现为基础,无论哪种视角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因素,多视角整合该模式,能够便于学生事务教育性的拓展,促进高校使命的完成。最后,多视角整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能够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如美国高校强调学生事务应与师生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营造具有教育性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使教育性在学生事务中得到有效延伸。

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创新管理制度。高校要想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体现相关的理论价值取向,并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理念为基础对其组织结构加以完善,优化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对其组织职能进行优化整合与完善,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此外,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评估制度,对评估价值系统和对象目标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加以准确把握,合理评估管理工作的不同性质,构建整合思维模式,以育人和最终使命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二是创新管理理念。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其主要是以学生为工作目的与对象,需要参照不同的视角,结合现代大学使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应树立本土化意识,积极构建学生事务教育性的延展观,进一步深化其教育性,准确把握“学生事务”与“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挖掘其教育意义,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结束语

试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愿景领导 篇10

一、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的蕴涵

愿景(Vision)一词系源自于拉丁文的“videre”,原意是“看见”“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在领导学理论研究的文献中, 美国学者本尼斯 (Bennis) 和纳努斯 (Nanus)于1985年最早对这一术语进行了概念界定 , 认为“愿景为组织表达了一个可实现的、可信的、具有吸引力的未来观点,一种在某种重要程度上说比现存状态更好的状态。它旨在显露出组织的情感性与精神性资源。 ”[2]换言之,所谓愿景,即是个人或组织独特的理想,是所愿的未来、所向往达到的状态,是引导组织因应内外环境变化、迈向未来的动力,是行动的催化剂并反映出组织和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将愿景概念运用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脉络中, 可以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理解为:在汇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 师生及利益相关者心愿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关乎学生事务工作未来想要达成的一种心智图像和美好远景,是对学生事务工作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师生及利益相关者能共享、引以为傲且可作为评价工作标准的理想蓝图。 它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战略规划的基础, 指明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 使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核心价值、战略定位和发展前景更加清晰、明确,并激励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师生及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学生事务工作做出组织承诺,共创学生事务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愿景领导 ”(Visionary Leadership)是学者伯特· 纳努斯(Burt Nanus)于1992年在《愿景领导》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一种新型领导理念,主要是指领导者应建立共同的价值、信念与目标,引导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向、凝聚团体共识,促进组织的永恒发展[3]。 学者马歇尔·赛希金(Marshall Sashkin)从三个方面剖析愿景领导:1长远的组织愿景,且这个愿景是组织能达成、应该达成的;2领导者了解愿景的主要内涵,并具备引导建构愿景的能力; 3领导者能有效地沟通愿景,使组织成员了解并相信愿景,同时能激励和授权组织成员,进而全方位采取行动,以共同实现组织愿景[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界定为:高校学生事务领导者建构、实现和审视学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的持续、 复杂且动态的领导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高校学生事务领导共同体凝聚学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师生及利益相关者的共识而建构出一种由价值观、使命、目标和未来理想状态融合而成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未来发展的组织愿景,并透过有效、持续的沟通与传播,使学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师生及利益相关者了解愿景、相信愿景、共享愿景,将愿景转化为具体性策略,引领、激励和授权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师生及利益相关者以愿景的名义从各方面付诸行动, 进而实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推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的现实必要性

1. 愿景领导是处于变革时代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开拓创新、塑造未来的重要战略方法。新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正面临着理念、体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长期以来多采取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驱动型领导模式,领导者极易陷入不断涌现的问题泥沼中而疲于应付,难以形成全局观念和创新思维。 愿景领导要求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知道现在要做什么,而且要拥有一个前瞻性的愿景, 并告诉学生事务组织以及工作者 (辅导员)将来要成为什么及如何做,从而为学生事务工作领航。而“当我们将‘愿景’与一个清楚的‘现状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 ”[5]同时,它必然要求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实现由问题驱动型向愿景驱动型领导模式的转变,努力将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和发展战略有效结合起来,以愿景领导的方式整合学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价值与信念,激发其工作热情与承诺,共同推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深刻转型与变革。

2. 愿景领导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实现由外驱 “耗值”转变为内驱“增值”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普遍采取的是根植于科层制基础之上的学校、院系二级管理,学校层面专门成立学生工作处(部),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接受学校学生工作处(部)的指导,它是一种强制性纵向命令与服从型的领导管理机制[6],强调上传下达的命令推动与利用制度规范的管束控制,学生事务工作者(辅导员)与学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导致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事务资源与管理效益的“耗值”现象。 但愿景领导则不同,其内在作用机理就在于通过建构组织共享且值得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理想的内驱“增值”。 可以说,愿景领导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实现由外驱“耗值”转变为内驱“增值”的必然选择,且对于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具有显著的适切性。这是因为:其一,愿景是学生事务工作内在的核心文化要素。 从文化的视角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本质上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大学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文化,让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无形准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管理育人目标的过程。 其二,“没有愿景的领导者,不是在领导,充其量只是在管理组织的事务而已”[7]。 作为一种融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标于一体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不仅能增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而且作为对高校学生事务未来的理想展望,“将其内化为全体组织成员的集体认知,能引领全体组织成员自觉地投身到为实现这个愿景的努力中去, 能起到凝聚人心、 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8]在愿景驱动下,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势必由传统上传下达的命令推动与利用制度规范的管束控制转向价值引领与文化自觉,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不仅能超越传统的问题解决困境, 将工作提升到促进协调、 凝聚力量的新境界,而且“能够把组织文化从科层制转变为相互支持的网络,管理风格也会由控制的进攻型转向关爱和联系型”[9]。

3. 愿景领导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 2009年, 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 颁布的最新版本的高校学生事务实务专业标准及自我评估指引,就在对学生事务专业领导力所拟定的20项规准中, 明文规定了长期实践得出的一条经验原则: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应是具有愿景目标宣示构面的专业领导者,能明确表达学生事务工作的愿景与任务、有效沟通、倡导并实现愿景[10]。美国学者克莱门特 (L. M. Clement) 和里卡德 (S. T. Rickard) 对210位著名高校资深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所进行的深入调查访谈,更是直接地为此做了证明和注解:有效的学生事务领导者都有支持和提供其实务的参照架构,包括价值、愿景、发展规划及实现愿景的行动[11]。 可以说,愿景领导是成功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的共同特征与基本的领导理念、 原则,它强调领导者应具有远见与抱负,注重从较高的精神层次倾听人们内心的渴求并对之做出回应,并透过策略运用、文化导引及价值建立,将愿景本身与追随者的努力成果联系起来, 使追随者觉得这种努力富有意义,每个人的行为都渗透着这种愿景所带来的奋斗活力,无不向着共同愿景全力以赴,从而增进领导效能, 实现学生事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三、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的有效策略

具体而言,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包括形成愿景、实现愿景和审视愿景三个步骤。 在实施愿景领导的过程中,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 遵循广泛参与的原则和理想愿景的评判标准,建构学生事务工作的共同愿景。 建构愿景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领导的第一步。 首先,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必须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且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 ”[12]因此,应遵循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师生及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重要原则来建构学生事务工作愿景。 没有参与, 就没有承诺;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要摒弃愿景仅是由学校学生事务主要领导者“英雄式独裁”的自上而下的形成模式,赋予学生事务利益相关者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 让其广泛参与到大学愿景的建构进程中来,使各种关乎学生事务工作未来想要达成的心智图像在不断互动、博弈中融合、共享、内化。其次,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绝不是对未来不着边际的描述,一个有效的愿景必须是有挑战性的,但也必须是能够被达成的,同时,它也应是一种清晰、独特、积极、可信、共享的心智图像。 综合而言,建构理想的或有效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必须遵循四大评判标准:1根植于一所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历史和核心价值观;2明确的重点目标;3具有魅力的感性描述;4可行的未来图景。众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正呈现了上述的特点(见表1)。

2. 营造沟通对话平台并催化制度 、 组织文化变革,推进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的实施。学者伯特·纳努斯 (Burt Nanus)曾总结性地提出一个愿景领导公式 :愿景+沟通=共同目的;共同目的+授权人们+组织变革+ 策略性思考=成功的愿景领导[13]。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建构之后,强化愿景沟通无疑是愿景领导的第一要务。“只有当愿景的理想被内化,当愿景被烙印在人们的内心,愿景才能影响着学校的生活”[14]。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展现开放的态度与值得信任的特质,努力构建起无缝链接和持续、有效的愿景沟通平台和桥梁,透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管道,运用良好的沟通技能,积极诠释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的丰富内涵与意义,使学校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能够听见、理解、接受及支持学生事务工作的愿景,凝聚共同的方向感与目的感,进而激励人们对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承诺与奉献,推动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各校官方网站资料汇编整理而成。

学者拉希维(Lashway L.)强调“无论这个梦想在书面上多么鼓舞人心,除非它能够从政策、计划及程序中具体呈现, 否则这个梦想将会枯萎”,“愿景必须被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15]。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要避免陷入愿景虚设的困境,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制度与管理机制。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应积极审慎思考学校组织内部学生事务工作的权力授予,强调授权的主题是放弃、基调是分享、 关键是激励,改造传统科层制下松散连接的组织结构为学者迈克·富兰(Michael Fullan)所极力倡导的“一个兴旺的学习者的社区”[16], 应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细化分解、切实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之中,并与相应的评估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规范性的愿景执行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奖惩、监控、反馈机制及全过程、制度化的管理流程。

此外,良好的组织文化是愿景领导得以有效实施的土壤,它推动着组织愿景的不断发展。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领导者应将愿景领导视为一种文化的传递与积淀,变革组织文化中的传统保守、按部就班等阻碍因素,努力培育一种互信合作、接纳变化、适应变革及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及氛围, 并通过文化影响与传递,引导人们将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内化为自身的共享价值观, 提升人们对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的热情与承诺,并让无形的愿景化为有形,使学生事务工作愿景具体融入学校学生事务工作日常的各项活动之中,共同推进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愿景的有效实施。

上一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下一篇:果蔬热风脱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