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事务管理

2024-08-27

大学生事务管理(通用8篇)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1

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机制的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换代,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在不停的完善与变革,愈来愈多的大学高校开始着手建立一个能让学生来真正参与到学校各种事务的管理之中的管理体系,让大学生这一学校的主体与主人通过有效和规范的方式进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来进行校园建设,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与协调,另一方面其实也作为一种实践锻炼了自身。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各高校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这一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忽视,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并不能在学校管理中做到真正的参与与推动,所以加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与可行性研究势在必行。

参与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吸收师生职工参加其管理和决策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即师生职工与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高校中的重大问题。参与高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中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高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和投票权为核心”。1 在大学管理中,参与管理是体现大学民主管理.促进大学内各种群体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民主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管理”一词应用非常广泛,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对它都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同一学科不同流派对它都有不同理解。在中国,管理一般是指管辖与处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古典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试行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2行为管理学派则认为,管理是为在团体中工作的人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以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而达到团体目标。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分系统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管理科学派则说,管理过程是决策的过程。综上各种管理的含义,高校管理应当围绕高校组织的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并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采用科学手段调控高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决策活动。

大学生参与管理,高效和谐治理的推进路径分析

吴太胜

山东青年管理学院学报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一、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以参照西方大学里完善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西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可以按照参与动力来自于管理体制还是来自于学生群体划分为两大类,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机制。在西方大学中,大学生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参与。

(1)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作为正式成员直接参与到学校的高层管理机构中,对学校事务进行决策是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在高校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及其他各种委员会中设置学生席位,确保学生代表可以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力。例如,在德国大学中,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务委员会,学生代表都占有规定比例。学生代表和科研人员代表通常各占其余校内常委配额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3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机构中,既包括决策和立法机构,也有审议和咨询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高校内的各种决策进行讨论、审议和建议。由于学生代表在其中占据一席之位,因而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不但能够对学生事务发表看法,还可以对高校发展的其他方面献计献策。

(2)通过学生组织机构参与高校管理

相比较大学生在管理机构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通过各种学生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高校主体权利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更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各地的或全国的大学生联合会参与管理。学生联合会是由学生组织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参与学校管理,它能鼓励学生提高敢于对学校事务发言的意识,保护学生的权利,并为解决学生需要提供服务。4

二、通过西方大学学生参与管理方法显露的我国大学学生参与管理问题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参与机制与西方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机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共同特征。首先西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代表性都是得到保障的。其次,他们参与管理的内容很广泛参与途径也多 34 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 2007 高校管理方法研究

张琳 种多样。最重要的他们在参与管理中权力的制衡配置很合理,以保证组织内各部门的协调以及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尽管在我国教育民主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与更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许多高校己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了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但我们的大学生参与机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途径和方法不够多样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激发,开始关注高校的管理决策对自身的影响。但是,现有的参与途径不够多样化。除了学生会作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外,其他形式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一方面,在我国缺乏大学生直接通过高校管理机构参与决策的途径;另一方面现有的参与途径以学生会为主,致力于高校管理参与其他学生组织形式不但较为缺乏,组织制度也有待完善。

(2)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质内容与影响力有限

作为代表广大学生利益的学生组织,学生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组织。这就使得学生会参与管理的内容相对狭窄,参与内容更多的被局限于学生管理,而很难涉及到学校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而其他类型的参与机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组织和制度尚有待完善,也只能在高校事务的某些方面参与进行参与,不可能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对高校管理的参与目前仍然以校内的文化娱乐、培训交流和权益维护等为主,对于一些如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招生制度与就业工作、教学管理等同样和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则较少涉及。同时,由于缺乏在高层管理机构参与的途径,也没有完全的学分互认制度保障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权,学生群体难以对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有效的影响。

(3)学生参与管理机构的地位有待提升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中,权利过于向上集中,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在高校中,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因此,学生利益群体的权利不容易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得到实施。以学生会为例,在校党委的领导与团委指导下,学生会的运行与管理很难表现出学生组织相对于行政组织的独特性,因而其自主性容易受到牵制,为学生谋利益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充分施展拳脚。

三、解决我国学生参与管理现状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在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和组织目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需要克服;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成员在管理观念、组织行动习惯以及参与能力方面还存在适应问题需要慢慢改正。

(1)校领导以及学生的观念转变

无论对与管理者还是大学生而言,管理理念的转变都是一个关键因素。高校的领导者主动把大学生吸纳到管理和决策圈,并授予一定的权力,让大学生们参与高校相关工作的决策和规划,并不会减少校领导的权力,事实上,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只有领导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当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可以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其集体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另一个前提条件,解决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问题,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

(2)学校强健的制度保障

当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自上而下的要求多,主动吸取同学民主决策少;管理工作是管理人员和少数学生干部操办多,发动同学主动参与少:管理上硬性规定多,吸收同学心理投入少。5对于大学生的参与权力,高校内规章制度目前还有很大部分缺失,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方面,当务之急是依照上位法规制定校内相关制度。此外,在校内管理制度修订过程中,应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相关讨论,充分反映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机制 乔立祺

(3)健全学生的参与机制,打通大学生参与渠道

大学生参与管理要落到实处,还要畅通途径、规范程序。各种参与途径、形式、程序和原则构成完整的参与机制。依据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不同阶段和任务,参与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监督参与机制,旨在落实其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形式。大学生监督参与的内容包括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勤工助学中心的管理等等。行动参与机制,主要旨在落实大学生的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如学生评议学校管理、成立学生维权中心、学生助理制、学生听证制、学生代表制和学生申诉制等。决策参与机制,这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最高形式。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决策;参与有关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教学改革等项目决策,参与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公寓管理规定等决策。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大学的高校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在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大学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积极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构筑更加有效和规范的平台。只有不断的尝试、思考与摸索,在实践中慢慢找寻最适合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式。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2

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状

大学事务管理源于欧美, 是高校学生专业学习以外所有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的总称[1]。我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方面的认知和接受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还尚待完善。应当注意的是, “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工作”是两个概念, 两者在内容上虽有交叉, 但内涵并不一致。高校学生工作是对学生在课外进行的非学术教育管理活动的总称。学生工作是直接作用于学生, 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学生事务管理是通过规章制约, 引导学生行为, 并促进学生行为向社会规范认可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惩、评价等。服务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 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2]。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逐步由集中管理转向综合式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从管学生向引导学生转变, 同时服务的功用日趋突出。总体上看,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 以辅导员为管理者主体, 工作过程强调主动干预学生活动, 强化学生思想管理, 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发展至今,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呈现出由单一的教育向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

在机构改置方面, 我国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 成立校级学生工作委员会, 通常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主任或组长, 以党委学生工作部或学生处工作职能为主, 相应职能部门协同参与, 包括教务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后勤处 (集团) 、总务处、保卫部 (处) 、科研处、国际合作交流处、研究生院 (处) 、团委等。除成绩、课务与学籍管理由教务处相对独立承担外, 其它管理工作一般由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3]。在学院 (系) 这一层面则成立对应的学生工作办公室, 由分党委 (党总支) 负责领导, 学生工作干部组织实施。

二、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的途径与探索

(一) 秉承学生发展原则, 树立“生本位”服务理念。

“生本位”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本, 让教育和管理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现教育的社会功能[4]。以学生为本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核心和动力,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 把维护学生的利益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应当尊重学生, 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务讨论的机会, 鼓励学生提合理化建议。同时,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也应融入到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活动中去, 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树立“生本位”的服务理念, 也是摒弃官僚主义作风的有效举措, 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学生事务管理者必须由“官僚”转变为“管理服务员”, 强调“管理”和“服务”意识, 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服务”转变, 促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尤其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 国家不再承担学生的全部学费以及毕业后分配, 而由学生向所在学校缴纳学费以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买卖关系”, 学生需要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教育服务和资源, 成为学校资源和服务的消费者, 而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成长成才。所以说, “生本位”就是要确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使学生事务管理的一切工作围绕满足学生社会化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合理要求来开展。

(二) 以“大学生事务中心”为服务平台, 不断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架构。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以条块结合为主, 单纯的条块结合型结构并不能让相关职能部门有机地进行协同合作, 在一些工作内容存在交叉或者盲区的情况下, 甚至会出现推诿塞责的现象。而且学生事务管理的层级偏多, 由校、院、班、学生组成的管理梯次架构直接导致信息传达的反应时间减慢, 反馈效率降低, 管理和服务水平难以提升。基于此, 高校应效仿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公共服务机构扁平化理念, 在原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设立“大学生事务中心”, 让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 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事务办理平台。大学生事务中心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一般性事务功能。这要求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党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财务处、后勤集团、总务处、研究生处、保卫部、团委、发展规划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图书馆、医院、各学院 (系) 和学生会等部门在中心内开设服务窗口, 为学生提供缴费、出具证明等一般性事务;2.咨询服务功能。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一般性事务的基础上, 提供多方面的咨询向导服务, 较为常见的有: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和干预疏导;教务部门帮助指导学生选修适合学生专业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相关课程等。近年来, 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国际合作交流部门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有需求的学生度身定做国 (境) 外留学计划、申请入学以及奖助学金申请等。此外, 由学生处牵头的创业实践教育导师团也会针对有创业热情和意向的学生进行指导, 为他们出谋划策, 待时机成熟时还可将相关学生创业团队引荐至创业孵化苗圃进一步发展。3.建议和意见双向沟通。中心设校学生会窗口, 负责收集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并进行汇总和报送。定期组织“我与校领导面对面”等活动, 一方面有力地促进学校在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上向着更高的层面迈进, 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建设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去, 更好地诠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践意义。

(三) 完善制度建设, 保障学生事务管理队伍长效稳定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称谓, 它包含了职能部门和院系中与学生事务相关联的所有工作人员, 笔者试图着重阐述的是这其中的辅导员群体。辅导员是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学工第一线工作同志。同时, 他们还承载了实施各级各部门布置的相关任务之重任, 可谓“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所以, 辅导员队伍的长效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在实践举措上, 人事管理方面的机制完善, 应当是使辅导员队伍在个人规划和事业发展上取得保障的基础条件, 具体体现在职务职称晋升上实行“双轨制”[5]。在职称评定方面, 允许辅导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思想政治教师序列或者教育管理岗序列, 在满足相应条件和要求后, 依级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行政职务方面, 允许辅导员不仅可以参加一般中层干部选聘, 还可以申报专门为辅导员队伍设置的非领导职务职员岗位,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 晋升科级及以下职务以及处 (副处) 级非领导职务职员, 并享受同级岗位津贴和其它补助。机制的完善可以让辅导员将本岗位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来看待, 同时明确辅导员事业的远景规划,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其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动作用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大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97.

[2]宋红丽, 迟沂军.基于生本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实践[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 :99.

[3]董文强.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刍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51.

[4]刘可风.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3) :18.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研究与分析

TU984.14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因人为本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学生工作的地位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学校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近年来,一些全新的宿舍事务管理理念被引入到我国,逐步引起了高等院校的关注和认同。

一、影响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的主要因素

1.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目前高等院校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在这些因素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和改变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些西方的文化和理论不断传入我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这也就会对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造成直接的影响。

2.高校生源及大学生群体结构的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在不断扩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生源结构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改变,在高校中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同时,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加。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都十分活跃、性格开朗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很多学生的家境较好,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这就使得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3.高校教育管理及生活管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向社会化改革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因此,目前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宿舍进行管理中的设施维修工作、卫生清洁工作、安全保卫工作等都是由社会企业来承担。

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空间的设计理念分析

1.融入教育为先导的设计理念

目前在进行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其中融入教育为先导的设计理念十分重要。这种设计理念是从国外传来的,这种设计理念人为,宿舍不仅仅是学生的住宿场所而是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场所。这种设计理念认为通过宿舍的设计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2.管理服务为宗旨的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有很多高校学生存在着无法上缴学费的情况。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管理服务为宗旨计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情况。运用这种设计理念来开展宿舍的设计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能够让学生在住宿的过程中通过日常的变化来促进学生质的变化。

3.改善育人环境为目的的设计理念

在进行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改善育人环境”为目的的设计理念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效果,目前在進行设计的过程中由老师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方向转变,这种理念能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发挥很好的效果。在运用这种理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和管理的自主性,能够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之一,通过这种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的能力。这种理念认为,学生的宿舍环境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和交往平台,通过住宿学生能够在住宿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三、高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设计方案

1.以思想政治为基础的空间设计方案

在进行宿舍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思想政治为基础的空间设计方案能够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这种设计方案为二室一厅的房间,这种设计方案主要是供教师使用。这种宿舍从大门进入之后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空间,中间的房间是供老师之间以及师生交流之间使用,两边的房间是供老师住宿使用,这样能够达到很好的使用效果。这种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2.以专业学习为基础的空间设计方案

以专业学习为技术的空间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宿舍空间设计方案,这种宿舍是一种复式结构,在这种宿舍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在复式的二楼是一个自习室,在这个自习室中配有相应的白板、投影仪、学习桌等设备,这样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空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3.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空间设计方案

以社团互动为技术的宿舍空间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案是在高校宿舍建设的过程中在宿舍内建立舞蹈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等。在设计和建设这种房间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面积,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学生的使用。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社团的发展,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阐明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的相关理论,探明了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建设工作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同时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将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空间类型,分别是:思想教育空间、宿舍管理服务空间、学习教育以与交流的空间、社团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分析,针对于目前我国宿舍设计、管理和建设的现状制定出了不同类型的宿舍学生管理空间。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设计和建设工作能够大大提升学校宿舍的管理质量,能够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光宇. 高校学生宿舍学生事务管理空间研究[D].南昌大学,2013.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 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管理

【摘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学校的管理、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在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O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阶段的明显特点。学校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新理念、新策略,是价值、理念的管理、道德伦理的管理、知识信息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专业共同体的管理、学校品牌、形象的管理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整合型管理,具有价值性、伦理性、知识性、人本化、合作性、品牌形象性、整合性等特征,为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1]

学校文化管理的推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发挥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殊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及其主导作用;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自我管理是以自我剖析、自我规划为基础,以自我认知、自我培养、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为核心,加之以公共人际管理的辅助,使个体通过科学的有目的实践,逐步走向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一门科学与艺术,也是充分调动自身心灵的自动调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更有效的发掘和实现自身最大社会价值和责任的一门科学与艺术。[2]

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上。通过自我管理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的优劣影响到学校文化管理工作水平高低。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文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要求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学校文化管理的价值性、知识性、合作性和整合性等,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但就整体大学生而言,仍有较多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如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较突出的个性缺陷,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自身管理功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活和工作目标缺失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没有考虑到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后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失去奋斗目标,没能把个人愿望融入学校的文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缺少危机意识,学习、生活和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出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恋爱是主题”、“睡觉第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想法,耽误时光, 甚至出现失落感。

(二)价值取向茫然困惑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90后的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许多人持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方式,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三)自主学习能力弱

大学学习对大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对专业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学习都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而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不能合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谈情说爱等,学习成了副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部分大学生整天埋头学习,一味死读书而不知培养其他能力,不能全面发展自己。

(四)心理问题难以调适

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和完善,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其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的问题:如攀比、逆反、自卑、抑郁、从众心理等。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很多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紧张焦虑、孤僻独处等,甚至表现出暴力倾向、自杀征兆。

(五)自我组织的活动过于形式主义

大学生自我组织的班级、团支部、社团等活动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宣传,做表面文章,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不能做到活动有始有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活动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学校文化管理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便能更正确认识自我,实行有效的管理,进而理智而为:主动了解学校文化、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动向,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从容应对遇到的新情况。针对学校文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大学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出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进行高效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推进学校文化管理的途径,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园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主旋律,集聚着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品格风貌等,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学生奋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学校塑造以办学目标、教育思想等为主导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融学校精神文化,使学校的人、事、物都要承载学校的精神文化。大学生便可以更全面接触学校文化,处于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深入感悟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理想、高尚人格的追求,培养自主、自尊、自强、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自我管理的理念

学校明确大学生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主体,与学生形成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不断引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激起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和需要,增强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大学生则应逐渐体会日趋完善的学校文化管理已将自己列入了学校建设者的行列,以“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来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为自己的成才负责努力,为学校的进步献策出力。

(三)优化整合并高效利用学校资源

1、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在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利用校园资源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最新信息,使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根据其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掌握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大学生在掌握利用资源的方法后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选择选修课,学校利用图书馆、校园网、教务选课培训系统、社团活动等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接触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实践自我管理。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自我整合学校资源,从而形成独立个性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等。

2、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它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通过建立建全学习共同体,能让学习者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相互交流探讨,选择合适的学习组织形式,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保证学习者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丰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

学校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尽力提供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和必要的场所、条件、经费,完善和巩固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自律中心、班级、社团、教室、学生公寓和网络等多位一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运作,突出自我教育约束和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社会实践型的组织建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逐步独当一面,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主独立、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则围绕自身的基本活动建立如学习自律、勤工助学、权益保障服务、公寓管理、伙食管理等组织,通过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各部门助理等,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等开展各种社会考察、创业就业等活动,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扩大知识面,增长才干,增强实践效果,直接检验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

在大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研究,完善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加强由专业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骨干、大学生本人组成的,从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多层次立体服务网络的建立健全。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档案,(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训练教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教育能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确立自我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评价指标付诸于行动,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能使大学生了解自我的心理品质,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调适和环境适应能力,保持乐观心境,优化人格品质,科学进行心理自我管理,保证身心健康发展;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与未来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四)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评估,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缺陷进行纠正的重要手段,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努力搭建公开、公平、公正、激励相结合的平台,根据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价规则、标准和分值,有效量化的考核奖励机制,定期根据监督记录进行考核分析、评奖评优。由来自外部学校管理者、群体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形成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大学生个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结合完善评估体系,实施效果公平化,可以使评价更客观,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学校文化管理的理性诠释与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2]赵淑敏.论大学生自我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

[3]刘凯.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12.

[4]余东晖.大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实施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5]储志新,王永利,余圣陶.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6]姚春芬.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9,12.

[7]刘云,邓玉林,王超,高珍.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大众商务,2009,2.

[8]崔文子,杨俊福.浅议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3.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5

摘要:以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探讨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实作用,并对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勤工助学;读书协会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也像其他高校一样,面临着许多管理问题。而采用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它不仅符合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的支持也将有力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1 对于图书馆来说

(1)充当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体,而作为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管理员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能了解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的一些意见要求,并能及时向图书馆进行反馈,使图书馆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将图书馆的各种信息下传给读者,取得读者的理解、配合。通过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资源配置等情况,同时图书馆也能及时了解读者的想法,加强互相的理解和信任,真正提供“以读者为本”、以馆藏资源为纽带的全方位服务。

(2)缓解管理员的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扩招的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接待读者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为此,我馆通过不断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扩大阅览面积、增加阅览桌椅、延长开放时间来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迫切愿望。然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却相对增长缓慢。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强度增大。尤其是在我校新校区工作的人员,每天早晨要乘6:50 的班车从市区赶往新校区,每天来回在班车上的时间就近2 h。人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势必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其工作积极性也将降低。参与管理的大学生无疑为图书馆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日常工作的有力补充,缓解了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压力,保证了正常开放。此外,工作人员也能从日常的流通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上,提高服务层次。

(3)监督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让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时刻呈现在读者的监督下。一方面,作为老师,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管理工作。

1.2 对于大学生来说(1)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身在其中使人感受到知识的神圣,这里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道德修养。学生们天天与图书、期刊打交道,对其进行清扫、整理、上架,也能促使他们更加爱惜图书馆的资源,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提高思想素质。

(2)丰富人生阅历,锻炼工作能力。图书馆较之社会,环境相对单纯。参与管理的大学生能在这里工作的同时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们相互配合,体验团队合作的苦乐;通过参加简单的体力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独立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丰富的阅历,势必为他们今后踏上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减轻经济负担,有助完成学业。相关报道指出,高校贫困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4。不能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剥夺他们经过十年苦读才得来的这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协助完成学业,而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阵地。让贫困大学生帮助图书馆完成卫生清洁、图书上架、电子阅览室管理等工作获得薪酬,贴补生活,让他们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安心完成学业。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途径

2.1 勤工助学

鼓励贫困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加图书馆的有偿劳动,缓解家庭压力。多给他们接触电脑和操作的机会,激励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信心。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多半来自家境贫寒的农村家庭,他们朴实、能干、肯吃苦。2007 年6 月,我校新校区图书馆建成,搬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勤工助学的学生是搬馆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2007 年初,就组织他们陆续参与书刊的下架、整理、打包工作。在搬迁过程中,由于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书库的排架工作,都能独立完成图书馆安排的各项工作,为顺利开馆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进行读者调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了解读者心理,图书馆经常会对读者进行问卷调查。我校“望江”读书协会出谋划策,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会员发放了“我心目中的图书馆”问卷调查表,收集并汇总调查信息,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图书馆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获得了大量的读者需求信息和读者反馈意见,为图书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 进行馆藏宣传

在社团联合会和读书协会的建议下,我馆提供一定经费,利用他们贴近学生的有利条件,通过制作广告栏、写书评等活动对我馆的规章制度、馆藏资源进行宣传。学生自己宣传图书馆,更具说服力、渗透力。通过宣传,感受图书馆氛围,扩大了图书馆在读者中的影响,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心目中温暖的家。3 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

3.1 规范选人制度

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大学生必须是关心图书馆工作的热心读者。要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选拔出思想品德好、具有较强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参与管理。勤工助学的岗位应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特困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

3.2 建立完善专门的学生组织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专门的学生组织是非常必要的。我校于2003 年就成立了“望江”读书协会,由会员民主选举会长、副会长,自主管理。图书馆方面则安排专人与协会进行联系,对其工作活动进行指导。协会除了对图书馆进行日常的书架清洁等工作外,还经常举办读者座谈会、写书评、读者调查等活动。图书馆也每年带领协会会员到中标的书店进行图书采购,了解他们的“口味”,优化配置馆藏结构。转3.3 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应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的训练。参与工作的学生应牢固树立服务读者的观念,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工作规程,了解书刊分类和简单的书刊制作流程。在电子阅览室工作的学生还要学习计算机、电子数据库等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做好了这些前期培训工作,他们今后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3.4 加强学生管理

对于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学生必须加强管理。我馆制定了相应的劳动纪律,建立了岗位签到、岗位考核制度。另外,还要求学生管理员挂牌上岗,这一方面将他们与普通读者区分开来,督促自己认真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员对于图书馆的书刊查询、书架排放等较为熟悉,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充当书库引导员。身为读者的同龄人,学生管理员相对于工作人员更具亲和力,更加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使用图书馆资源。将每排书架分包给个人,实行承包制。学生在保证每天还书上架的同时,还对自己承包的书架进行精细排架和日常清洁。对于工作不努力、劳动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图书馆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者,坚决辞退。对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图书馆应该给予学生管理员相应的管理权利,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违反图书馆日常规范的行为,学生管理员有权向读者指出,要求其改正。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管理员的意见,鼓励他们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献计献策,采纳好的意见并实施。图书馆的占位现象屡禁不止。我馆采纳了学生的意见,制作温馨提示牌和宣传海报,并且规定离开阅览室超过30min,工作人员会对遗留在座位上的书本进行清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成效,占位的现象几乎消失了。另外,对于参与管理的大学生,图书馆也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让他们享受教工的借阅数量。

总之,随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正在蓬勃发展,其内容、形式也将不断创新、改善。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重要基地,吸收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是一项作用明显、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自我管理方案 篇6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一、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三、指导大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四、营造大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五、为学生创建自我管理平台。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学习管理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生价值与事业成败;怎样成为时间的主导,而不是“奴隶”;怎样排除各类干扰,避免影响效率;怎样做到第一、成为高效能的优秀人士……成为自己的管理大师,再也不必为每天忙不完的事情烦恼,让工作与生活都更加完美……

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 组织有目标。组织目标与组织共同愿望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组织共同愿望是组织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或意愿,表示组织成员共同的希望,这一希望中既包含了组织发展的方向,也包含了对自己的希望。共同愿望不一定包含具体的行动...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又称成果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员工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目标管理的特点

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的实现。

强调自我评价:目标管理强调自我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照总结,经常自检自查,不断提高效益。

重视成果:目标管理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

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要有目标。其中,首要关键是设定战略性的整体总目标。一个组织总目标的确定是目标管理的起点。此后,由总目标再分解成各部门各单位和每个人的具体目标。下级的分项目标和个人目标是构成和实现上级总目标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总目标、分项目标、个人目标,左右相连,上下一贯,彼此制约,融会成目标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目标连锁。目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将各项目标予以整合,以目标来统合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的不同工作活动及其贡献,从而实现组织的总目标。

(2)目标管理必须制定出完成目标的周详严密的计划。健全的计划既包括目标的订立,还包括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以及方法、程序的选择,使各项工作有所依据,循序渐进。计划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可以使各方面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它规定每个目标完成的期限,否则,目标管理就难以实现。

(3)目标管理与组织建设相互为用。目标是组织行动的纲领,是由组织制定、核准并监督执行的。目标从制定到实施都是组织行为的重要表现。它既反映了组织的职能,同时反映了组织和职位的责任与权力。目标管理实质上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形式、一个方面。目标管理使权力下放,责权 利统一成为可能。目标管理与组织建设必须相互为用,才能互相为功。

(4)普遍地培养人们参与管理的意识,认识到自己是既定目标下的成员,诱导人们为实现目标积极行动,努力实现自己制定的个人目标,从而实现部门单位目标,进而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5)必须有有效的考核办法相配合。考核、评估、验收目标执行情况,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缺乏考评,目标管理就缺乏反馈过程,目标管理的目的即实现目标的愿望就难以达到。

目标管理是用目标体系组合全体成员,以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是强调系统、整体的管理;目标管理是强调自主自控的管理;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目标管理是重绩效、重成果的管理。

四、物品管理

适用于本校在校住宿学生的物品保管。

学生学习期间宿舍的衣物、行李等物品的保管工作。

寒暑假期间学生物品的保管。

安全、可靠、可防盗、防尘、防水、防火的房间,对贵重物品的(如电脑等)应由专人保管。

宿舍管理员工作应认真、负责,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和处理。 保卫人员应加强夜间巡逻,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班主任应积极会同学生推选、落实学生宿舍管理干部人选,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意识教育,并指导学生对物品保管事

五、档案管理

六、宿舍管理

七、活动管理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7

学生事务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生事务管理支撑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当前,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的中心,创新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

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化到高等教育方面就是加强对学生发展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应当是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学生发展理论”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达到管理、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当始终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还较为滞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一直强调的就是“管理”,而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往往代表的是高职院校的利益,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内在需求。虽然,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大学生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就创业指导中心等一系列机构,这些机构成立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然而就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来,这些机构往往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发挥服务学生的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有效地执行。

2.2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素质过硬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对相关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职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学工处、团委、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从事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另外一条是院系跟学生直接接触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入职门槛有所提高,然而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队伍依然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师生比失调、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3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

以往我国的学生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只是学生工作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事务管理也在不断发展,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方式不断进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社团管理等新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依然偏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陈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仅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此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依然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统一的管理方式,管理缺乏针对性。

3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建议

3.1更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理念,才能更好指导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中心。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利要求学校提供学生切实需要的服务。因此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多的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理念,实现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转变,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其次,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以制度强化理念,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涵盖学生事务管理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并且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立足于实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建立应当考虑教育和指导的要求,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坚持正面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先进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理念,将学生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3.2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点,没有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管理队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仅仅是一句口号。因此,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把好人员选聘关,制定严格的选拔机制,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定期为新晋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其次,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往往师生比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有的高职院校一名辅导员要带300~400名学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很显然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老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纳入班主任这支兼职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中来,一方面可以为专职辅导员分担一部分工作,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有较多的机会去与学生沟通,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面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3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仅仅靠规章制度约束学生、靠说教管理学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交由“两课教师”来承担,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招生注册、入学教育、资助服务、生活服务、学生奖惩、心理咨询、就创业指导、社团活动等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中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实践工作内容进行不断总结和凝炼,并不断整合与更新,消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以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将学生纳入管理队伍中来,建立有学生参与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学校的所有和学生利益相关的重要决策需有学生代表的参与和监督,增加学生事务管理的透明度。而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宿舍管理、社团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负责组织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是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保证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题。转变当前落后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加快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地更新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对于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今后要长期开展的重要工作,需要全体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摘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朱新筱.浅谈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网络工作平台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2]刘颖.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0).

[3]高少宇,芦会影.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02).

[4]王丹秋.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J].求知导刊,2015(07).

大学生事务管理 篇8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学生事务管理;90后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通过各项政策在招生上不断跨越地域和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成果显著,但这种举措也同样造成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集体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以及地域性差异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种种问题对现有体制下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导致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不可避免的陷入人员短缺编制不足与工作不断累积、拓展困难的矛盾,管理体系陷入传统管理工作与个性宣扬的新一代大学生发展的矛盾,管理者本身陷入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与自身研究发展需求的矛盾。如何摆脱或者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学生事务”这一说法源于欧美,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相对应。“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以达到丰富校园生活和促进学生成长的组织活动。

中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即高校学生工作,就其直接的承继来讲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军政学校和其他的一些培训机构。但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从新中国建立时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

从学生工作内容看,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以及学习和生活作风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的管理等。9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迁及高校的改革,学生工作增加了面向学生的服务事项,比如勤工助学、经济资助、就业辅导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现如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范畴一般可以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导,其中包括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准备和素质的优化等;二是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包括校园秩序的维护,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管理与校外实践平台的打造、学习成效的评价与奖惩,学生各级组织的领导与构建,学生活动的开展等;三是学生生活服务,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系列帮扶,学生住宿管理与学生社区服务等。

从管理模式来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大致可分为两种典型模式:一是分散模式,二是直线模式。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数实施的是分散式。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校层面不设立学生事务的专管部门,职能被完全打散,分布在许多其他部门中。管理职能由部(处)承担,比如教学和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生活管理由后勤处负责;学籍管理中的招生和分配分别由教务处和人事处负责;其他方面如奖惩,有的属于人事处,有的属于教务处,由设在这些部门中的学生科负责;课外活动由团委负责,二级院系则承担教育和服务职能。在院系一级,学生工作主要由办公室负责。设立辅导员,辅导员承担班级、年级的所有针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和基层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党政于一体,教育管理于一身”,是学校最为基层的学生工作者。直线模式指的是在学校层面设立了学生处,校团委,研究生处。这三个部门是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承担主要的学生工作。其中学生处,校团委主要负责本(专)科学生的管理工作,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而教务,后勤,宣传,保卫,财务等部门则协同三个部门开展部分学生工作职能。同时为了更好的协调学生处和团委的工作许多高校团委书记兼任学生处副处长,少数学校还将三个部门联合办公。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组,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等成员组成。无论是学生处还是院系学生工作组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条块结合,形成网络。

二、学生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当代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的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以上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它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三阶段后,在美国逐步形成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它的基本目标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复杂成熟的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同奇克林(Chichering)提出的学生七方面的发展内容:1.能力培养(Developing competence)、2.情绪管理(Managing emotion)、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成熟人际关系的建立(Developing matur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自我人格的实现(Establishing identity)、生活目的性的建立(Developing purpose)、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格的养成(Devel-oping integrity)。

从2008年开始,入学的大一新生出现了“90后”大学生,也就是出生于1990年之后,这也意味着大学即将迎来它的新主人 “90后”大学生。到现在7年过去了本科院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批学生顺应着时代而生,从出生就开始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优质的家庭生活环境,同时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伴随着这些90后大学生的成长,电视、电脑、媒体、网络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代“新人类”。所以他们的特点也非常具有时代气息,具体特点如下:

1.价值观特点:主流态度积极,乐于进取,同时也关心国家大事;具有不稳定性,思维跳跃,在“拜金主义”、“功利化”等方面有所倾斜;集体观念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矛盾,当自身的利益与他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在乎个人利益。

2.心理特点:自我减压和自控能力不足;具有强烈依赖性,同时又很自我;还有一个“宅”字的特性。

3.情感特点: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对待恋爱的观点却十分开放。

4.消费特点: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

夏宝龙书记曾在2012年提出并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学生发展理论的载体,基于发展导向的高校应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充分考虑其特点,结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涵来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

三、当前形势下中国高校学生事务面对的挑战

1.高教改革:如:招生并轨、缴纳学费、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扩招、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等。

2.来自高校外部的影响和冲击。由于高校经费筹措的多元化,高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要求对于市场需求做出越来越多的回应,同时公众也越来越关注教育成果的客观价值和实际应用。

3.学生主体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随着一系列高教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的年龄结构、入学背景、学习动机、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成才目标、价值观念、道德及心理状况等都呈现出差异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社会化进程加快,这将是巨大的挑战。

4.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者权威性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四、新形势下基于“学生发展”理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面临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基于“学生发展”理论,我们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一)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生本化

“以生为本”的理念早就有人提出,但是目前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即在学生事务管理制定目标、开展活动、计划实施时,往往是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主观认为学生应该需要什么,这就造成开展活动时,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尤其是 “90后”大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非常反感“被教育”、“被培训”、“被讲座”,即使是很好的活动,当学生带着一种对抗情绪来参加时,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调研是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基本途径,在活动之前和之后通过问卷或座谈形式,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活动效果,形成数据报告。有了学生调研数据,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所想。以学生调查资料作为工作依据,才能提供切合学生学生需求的服务。

(二)学生事务管理制度规范化

规范化既是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又是保证学生事务管理高效有序的必要条件。高校应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细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为管理者提供政策依据。规范化不仅仅是制度的规范,工作流程的规范尤其重要,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审查才能保证有序和高效,才能维护公平正义,这样也会赢得学生们的支持,避免不必要的质疑。

(三)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

这需要从两方面实施:

1.实现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要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服务能力,并且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最终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严格职业准入制度,选拔合适从事这份工作,或者通过培训等其他方式来培养合适人选。同时还需构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比如进修学习、晋升发展等。从而保证对职业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打造职业化的长效机制。

2.大力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协会(如:辅导员发展协会)。这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有力保障。由协会组织打造教师之间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和座谈,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者整体工作水平及各项职业技能;通过组织与职业相关学科研究及竞赛,“以研促学,以学促进”,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者理论水平,并带动自身发展(职称晋升等);通过组织校际交流,来增长学生事务管理者眼界,为工作创新提供动力。

(四)学生事务管理方式信息化

随着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完全有能力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依靠发达的信息技术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减少事务性工作数量,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不仅是学生事务工作者实现动态管理的平台,更是学生记录成长点滴的纪念册,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来有效的开展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措施。而且对于深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影响的“90后”一代,学生事务管理系统更易被他们接受和信赖。

(五)学生工作宣传网络化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宣传已不在局限于纸质公告、展板、横幅等,作为深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的当代大学主人——“90后”,往往传统的宣传手段很难达到宣传的预期效果。这就对学生事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在宣传中使用新媒体手段,但这不等同于抛弃传统媒体宣传,传统媒体宣传也有其优势——受众层次全,已被广泛接受,传播体系健全。用运营“品牌”的方式组织宣传活动,将新媒体宣传手段同传统宣传手段相结合,以新媒体传播迅捷和更易被“90后”接受的特点和传统媒体的特点,把学生活动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受众——“90后”大学生面前,同时将活动效果进行包装汇同类似活动进行整合形成系列,从而全方位提升质量,产生“品牌效应”。

(六)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自治化

构建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自主管理方式,结合“90后”的特点,他们更易接受“朋辈”的建议与指导。老师更多的时候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到“引导者”。在有些需要直面学生的事务管理中,要指导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能有效开展工作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锻炼学生。

1.纽带作用: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部门、老师和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在开展工作时,老师应给予指导,由学生干部来组织实施,并及时反馈工作开展的情况及效果。

2.服务作用:将学生干部的服务作用同学生服务大厅建设相结合,通过指导培训,由学生干部来承担服务大厅坐班轮换职责,为广大学生服务。

3.协作作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处理的事情往往不是单一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通过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学生干部之间联系沟通,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4.建言献策作用: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又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考虑问题相比较普通学生切入点较多、考虑问题也比较全面。因此可以让学生干部加入到学生工作的例会等活动中来,让他们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活动计划的制定中来,积极听取和采纳学生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角色转换中增强其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克里斯丁·仁著 李康译《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3月版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4月版

上一篇:银行授权的委托书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亲子游戏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