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计量(精选8篇)
网络计量 篇1
0 引言
近些年来, 随着工程建设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 施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断加强, 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 世界各国都在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节能减排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网络计量学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涌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计量学的产生是必然的, 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必然。
通过网络计量, 将用电信息采集网络延伸到户内设备上, 大大扩展了用电信息采集范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建设目标, 基于网络计量的高级量测系统赋予“全覆盖、全采集”以崭新的内涵, 不仅采集用户总用电量, 而且采集每个电器设备的用电量;不仅覆盖全部电力用户, 而且覆盖用户所有用电设备。通过网络计量装置和高级量测系统, 为实现需求响应与互动用电提供了技术支撑。
网络计量的规划方案, 具有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和市场前瞻性, 具备一定科研性质。
参照的主要标准有《DL/T 698 2010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标准》、《Q/GDW 1373-201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Q/GDW 1379.4-201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
1 应用意义
网络计量可应用于采集到原始采集计算值, 可以主动地上传网络设备。
它是一种基于网络计算的新型计量方法, 在这种新型计量中, 量测与计算分离, 计算功能从分布于各用电节点的计量装置集中到网络, 即采用“本地采样、远程计算”的方式进行电能计量。
网络计量的输入数据是计量对象的电流和电压序列。量测终端 (去掉了计算功能的计量装置) 将本地采样的电压电流序列发送到远程计算中心 (计量主站) , 由计算中心进行集中计算和处理, 生成各计量对象的计量数据。网络计量的计量对象可以是用户节点 (如居民用户、工商用户等) , 也可以是单个设备节点 (如空调、冰箱等) , 不受物理空间的局限;电能计算的时间尺度正如电能表本地计算那样, 可以是日、时、分、秒, 也可以是任意时间段。
采用网络计量, 简化了计量装置, 降低了软硬件复杂度, 提高了可靠性, 降低成本, 方便维护;同时, 网络计量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用电信息, 实现更加智能的用电监管。
2 总体架构
图1为网络计量系统总体架构, 主要由网络计量设备、网络数据计算程序以及外部程序组成。网络计量设备主要是对用电设备进行采样计量, 主动上传给计算主站的。网络数据计算程序主要功能是对原始采样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有效电压, 电流, 功率, 电量数据, 并响应数据请求。外部程序主要指请求数据及对网络计量设备进行操作的客户端。网络计量设备是基础, 提供原始数据源;网络数据计算程序是核心, 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外部程序是展示层, 获取计算后的数据。
2.1 主要构成说明
(1) 网络计量。处理主动上传网络计量原始采集数据, 数据保存在内存文件中。
数据请求
支持客户端对网络计算数据的请求, 计量后台可以把计算结果转发给请求客户端。
(2) 数据转发。转发对计量设备的操作。
2.2 关键数据流说明
(1) 网络计量设备与网络数据计算程序数据流。网络计量设备是客户端, 计算程序是服务端, 网络计量设备主动上传采集数据, 供后台计算。 (2) 网络数据计算程序与外部程序。外部程序可以连接网络数据计算程序, 通过TCP/IP方式获取计算数据, 或者发送操作网络计量设备的数据包。
3 详细设计
传统的计量是通过智能电表计量芯片直接做计算, 数据存储在采集终端里。优点是数据在本地存储, 只要正常供电, 就可以保证采集完整性, 缺点是业务扩展不方便, 成本相对较高。采用网络计量的方式, 只要保证数据可以稳定传输, 就可以持续计算, 优点是计算方便, 降低计算成本, 数据可以比较容易地扩充。
本系统采用标准C++架构开发而成, 具备如下特征: (1)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采用多层架构和相关的设计模式, 改变某一层的实现技术, 其他层不需改变, 并且有利于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2) 通用性和开发的高效性。由于本框架的分层结构和统一的各层之间存在接口, 开发团队可以并行开发, 提高开发的效率。
网络计量系统功能划分如下:
3.1 数据计算
由网络计算中心计算的数据项有:
电压:A相电压, B相电压, C相电压。
电流:A相电流, B相电流, C相电流。
功率数据:有功功率 (P, A, B, C) 、无功功率 (Q, A, B, C) 、视在功率 (总, A, B, C) 。
电能数据:正向有功总电能 (PAP) , 正向无功总电能 (PRP) 、反向有功总电能 (RAP) 、反向无功总电能 (RRP) 。
各数据项计算公式如下:
电压电流相关计算公式
U (A) =sqrt (∑m2/n) , m为采样的电压或者电流值, n为采样值个数。
举例说明:假如采样数据为A相:U1, I1, U2, I2, U3, I3, U4, I4
B, C项电压或者电流同以上算法。
功率相关计算公式:
P (有功功率) = (∑U*I) /n (电压*电流之累加和除以计算的个数)
Q (无功功率) =电压*电流偏移四分之1的累加和除以计算的个数
如果计算出来的P和Q大于等于零, 则表示是正向功率, 否则就是反向功率。
假如采样数据为A相:U1, I1, U2, I2, U3, I3, U4, I4
那么P (A相) = (U1*I1+U2*I2+U3*I3+U4*I4) /4
那么Q (A相) = (U1*I4+U2*I1+U3*I2+U4*I3) /4
V (视在A) =UA有效*IA有效
电能相关计算公式
正向有功总电能PAP=P*Δt。其中P为Δt时间内的平均正向有功功率 (反向公式类似) 。
正向无功总电能RAP=Q*Δt。其中Q为Δt时间内的平均正向无功功率 (反向公式类似) 。
采用平均功率乘以时间主要是为防止上传的数据发生丢包情况, 提高计量的精度;或者防止多包发生的情况。
上述的PAP和RAP是一段时间内的电能量, 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计算总累积电能量, 也就是常用的电能表码 (底度) , 也就是系统运行到当前时间的电能累积量。
在计算累积电量时, 实际上需记录上次的累积量PAP (上) 和累积时刻T (上) , 在每次接收到终端的瞬时电压、瞬时电流和相角后, 先算出P (有功功率) , 然后再计算出有功总电能。
3.2 数据转发
转发客户端对网络计量设备的控制命令。
3.3 数据请求
响应客户端对计算数据的召测。
4 性能指标
4.1 可用性指标
(1) 保证7×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 (2) 服务器日常CPU平均负荷小于65%, 忙时小于85%; (3) 服务器日常内存平均使用率小于60%, 最大并发时小于80%。
4.2 可靠性指标
(1) 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9%; (2) 系统平均故障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3 响应实时性指标
系统在最大并发用户数条件下, 满足以下响应实时性指标要求: (1) 实时数据响应时间≤3秒; (2) 90%页面切换响应时间≤3秒。
5 应用价值
目前, 该系统已经在现场投入使用。总共接入有200块左右的测量仪, 后台对每块进行计算电压、电流、电量等数据, 并发送给测量仪进行显示。同时保存电量, 为其它电力应用提供数据。该系统从总体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普通电表如果每块按300左右的价格计算的话, 那么200块就需要6000块的成本;采用网络计量, 硬件成本只有原来的三之一左右, 只需要2000左右或者更少的成本, 大大节省了预算开支。此外, 网络计量无需人工抄表, 数据全部自动上传到服务器上、保存, 其它应用可以直接从服务器上获取相应数据, 减少了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马建华, 等.网络计量学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9 (1) .
[2]尚金成, 等.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6) .
[3]徐久龄, 许莲莲, 等.网络计量学[J].情报科学, 2002, 20 (1) .
网络计量 篇2
关键词:GPRS CDMA 网络技术 电子计量行业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64-01
在我国电力计量行业中,对电网下的用电单位和用电线路进行用电分析、考核、计量等操作,都需要用到电能表。电能表能够反映出线路故障、用电质量、用电数量等信息,为电力公司优化电网、收取电费提供依据。传统电能表信息的获取需要由人工或通过有线通道来完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较大,成本较高,不利于电力计量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GPRS和CDMA网络技术的电子式多功能网络电能表的出现,极大改善了这一问题,使电力计量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GPRS和CDMA网络技术
1.1 GPRS网络技术
GPRS网络技术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GSM网络为基础,是一种高速数据网络业务。GPRS的数据传输速率很高,利用分组交换技术,对利用网络资源和无线资源进行了优化。GPRS的网络接入速度快,能够无缝连接现有的数据网,支持应用标准数据通信协议,与X.25、IP网络能够实现互通。其核心网络采用了IP技术,底层则运用的传输技术多样,可以无缝连接IP网络。同时,GPRS的计费功能是以服务质量等级、业务类型、数据流量等信息为基础,大大提高了合理性和便捷性[1]。
1.2 CDMA网络技术
CDMA又叫做码分多址,应用在无线通信之上。使用者能够利用CDMA使用全部频带,对于其他使用之发出的讯号,可自动视为杂讯,不会受到讯号碰撞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CDMA采用了语音编码技术,具有优于GSM的通话品质,可以降低用户周围的噪音,使用户获得更加清晰的通话体验。在手机上应用CDMA,能够通过展品通信技术降低手机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用户的容量。同时,能够降低手机的功率,延长使用时间,还可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CDMA能够扩展很大的宽带,在手机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CDMA的认证体制十分良好,同时采用分码多工传输,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目前,CDMA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宽带分码多工传输技术,更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 GPRS/CDMA网络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2.1 基表部分
网络电能表的基表部分包括按键、始终、通讯、显示、存储、采样、电源等多项回路。它具有监控、通讯、显示、计量等多种实用功能,对三相正反向有功电能、四象限无功电能及需量进行准确的分时计量。还可对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三相电压等数据进行准确的实时测量。对于断相、失流、失压等情况,能够自动进行检测和记录,同时将数据显示在液晶屏上,或者利用红外通讯通道联系上位机软件。其中主要的比较主要的构成部分有电源回路部分、采样回路部分、存储模块部分、液晶显示和时钟按键部分、通讯部分等[2]。
2.2 通讯模块部分
在电能表无线通讯模块当中,包含了状态监测输出、LED检测、无线模块通讯、遥信信号检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以及电源等回路。通过这些部分的共同工作,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采集和存储不同的基表数据,例如瞬时量、需量、可储电能量等数据信息。对于一周曲线数据,可以通过15分钟周期进行存储。网络登录功能要靠驱动无线通信模块来实现,可以传输给元曾系统主站数据,对两路外部的遥信信号进行检测,从而防止窃电的发生。当前模块运行状态的检测是利用LED状态显示的状态监测输出端口。
3 GPRS/CDMA网络电能表无线通讯软件模块
在无线通讯模块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当中,主要包括状态监测输出、遥信信号检测、数据采集存储、无线模块通讯、LED检测等部分。在硬件平台当中,通过相应的软件驱动来确保各项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3]。在无线模块单元当中,通过GPRS和CDMA通讯芯片软件驱动的初始化,来实现该软件模块的功能。在远程电能表当中,它是实现无线通讯的核心软件部分,具有网络自建、数据上报等功能。要确保发送到系统主站的电能表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就要确保该软件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网络电能表的软件部分主要应用了GPRS和CDMA无线通讯芯片驱动,能够对数据传输、上网拨号、网络初始化、信号检测、开关机等操作进行控制。包含了带中断I/O口操作、串口通讯控制、MCU关键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包括了在通讯模块单元中,数据的上下行采集、软件存储模块、传输软件模块、遥信LED状态指示、转台监测输出等软件模块。通过以上这些部分软件模块的设计和应用,共同构成了GPRS/CDMA网络电能表的整体结构。确保各个部分的软件模块能够稳定、正常的运行,兼容性良好,从而保证网络电能表的整体功能可以正常发挥。
4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GPRS和CDMA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电力计量行业的应用,更是十分普遍。基于GPRS和CDMA网络技术的网络电能表的出现,给电力计量行业运行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有效的提高了电力计量行业的运行和发展效率。而在网络电能表中,基于GPRS和CDMA网络技术所开发和设计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模块,具有十分强大和全面的功能,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一体化思想,软件的流程进行了细化,极大提高了电能表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了电力计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伍韬.GPRS/CDMA网络技术在电力计量行业内的应用及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曹志强.信息化技术在电力计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64.
网络计量 篇3
20世纪60年代以来,White、Boorman、Breiger、Freeman等人基于数学的图论提出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区别要依赖于他们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而整个网络的结构也依赖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刘军,2004)。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社群图”用的最为广泛,它主要由点和线构成,“点”代表行动者,“线”代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网络定量研究中,行动者的“关联性”用“距离”来度量,行动者的“网络位置”用“中心度”来度量。网络位置是行动者之间关系建立的结果,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胡海青,2011)。
1、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数据
(1)关系数据。Scott(2000)提出,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数据主要分为“属性数据”、“关系数据”和“观念数据”三大类。属性数据是关于社会行动者的自然状况、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关系数据是关于社会行动者之间联系、接触、联络或者聚会等方面的数据。观念数据是关于社会行动者的意义、动机、定义等方面的数据。研究网络权力就是研究权力结构不对称下网络结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关系数据是社会网络定量研究中所要收集的主要数据。
(2)矩阵。矩阵是一些元素的排列,由m×n个数按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由m行n列组成的图形即为矩阵,其中aij为矩阵的元素。如果行和列都代表来自于一个行动者集合的“社会行动者”,那么矩阵中的要素代表的就是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aij就表示第i行的行为者与第j列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是“1”或者“0”。矩阵中的行数和列数相等时称之为正方阵;矩阵中的行数和列数不等时称之为长方阵。在对网络权力的研究中需要收集网络各结点之间的关系数据,这些数据转化成的矩阵是n行n列的正方阵。
2、社会网络分析的变量
(1)点的度数。在一个网络中,与一个点相邻的点的个数称为该点的度数。所谓“相邻”,即两点直接相连,中间不用经过其他中介点。某点的度数就是与该点直接相连的线的条数或直接与该点相连的点的个数。度数越多的点与整个网络的联系紧密度越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的网络位置较有优势。点的度数是测量“中心度”的基础,可以利用UCINET软件来计算。
(2)测地线。在网络图中,两个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相连的途径,其中线数最少的那条路径被称为两点之间的测地线,如果两点之间存在多条线数相等的路径,那么这两点之间就存在多条测地线。两点之间的测地线的长度(测地线包含的线数)为测地线距离,简称“距离”。
二、网络权力指标
1、度数中心度
度数中心度也称局部中心度,因为它测量的是一个点在其局部环境内与其他点之间直接关联的点的个数,即为点的度数,这种测量工具忽略了间接关联的点的个数以及与间接关联结点建立联系的“难易程度”。但是它可以很好地测量某个结点局部范围的权力大小,因为如果一个行动者与周围很多结点都有直接的联系,那么该点就处于局部范围的中心位置,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另外,与某个点直接相连的线的条数越多,说明这个点自身的交易能力越强,因此可以说,度数中心度测量的是网络结点自身的交易能力。点x的绝对度数中心度用CAD(X)来表示,它等于点x的实际度数。
只有在了解网络的规模时,绝对度数中心度才有意义,否则可能会带来误解。例如,在一个有100个点的图中度数为30的点A和一个只有50个点的图中度数为30的点B相比,显然,具有同样度数中心度的点A就不如B点更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为了规避这种局限性,Freeman(1979)提出了相对度数中心度的概念,即点的实际度数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的比值,用C'RD(x)表示。在一个规模为n的网络中,点的最大可能的度数为n-1。那么点x的相对度数中心度的表达式为:
其中:C(AD)X为点x的实际度数;n为网络中所有点的个数,也称网络规模。
度数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在UCINET中沿着Network→Centrality→Degree这条路径获得。
2、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处于结构洞中的桥角色。当两个点以距离2相连而不是以距离1相连的时候,就说两点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使得连接两点的第三者扮演“桥”(1)角色。在结构洞中充当“桥”角色的成员有机会获得两种异质的信息流,可以将潜在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并凭借对信息流等的控制在网络中保持较高的权力(Burt,1992)。因为,如果一个网络中大多数点相互联系都要经过某点x,那么点x就具有很大的局部依赖性,进而拥有很高的权力。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某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之间的交往(Freeman,1979)。如果点j和点k之间的测地线数目用gik来表示,点j和点k之间存在的经过点i的测地线数目用gik(i)来表示,那么点i能够控制点j和点k之间进行交往的能力bik(i)的表达式为:
为了将中间中心度量化,学者们将中间中心度定义为“经过点Y并且连接点X和点Z的测地线占点X和点Z之间的测地线总数之比”。点i的绝对中间中心度CABi的表达式为:
绝对中间中心度同样存在绝对度数中心度的局限性,即必须知道网络规模才有意义,同理用相对中间中心度的概念可以将这种局限性消除掉。一个规模为n的网络中,点i的相对中间中心度CABi的表达式为:
CABi=2CABi/(n2-3n+)2,其取值范围为0~1之间,
其中:CABi为点i的绝对中间中心度;n为网络中所有点的个数,即网络规模。
中间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在UCINET中沿着Network→Centrality→Betweenness这条路径获得。
3、接近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的作用是互补的,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控制他人的程度,而接近中心度测量的则是不依赖他人的程度。网络中处于非核心位置的成员“必须通过他者才能传递信息”,对他者依赖程度越强自身权力越小,相反越不依赖于他者则权力越大。接近中心度这一网络权力指标正是测量网络中的点不受他者控制的程度,但是要清楚一点,即接近中心度的值越大,越不是网络的核心点,越受到其他结点的控制,则其权力越小;相反,接近中心度越小,说明该点越居于核心位置,从而越不受控制,因此权力越大。接近中心度是测量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其他行动者控制的指标。
为了将接近中心度量化,学者们将绝对接近中心度定义为“某点与其他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其表达式为:
其中:dij是点i和点j之间的测地线长度。
同样,也可以测量相对接近中心度,在一个规模为n网络中,点i的相对接近中心度的表达式为:
其中:n为网络的规模。
接近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在UCINET中沿着Network→Centrality→Closeness这条路径获得。
4、特征向量中心度
进行特征向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网络总体结构的基础上,找到最居于核心的行动者,并不关注比较“局部”的模式结构。这种方法要用到因子分析,找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距离有哪些“维度”,每个行动者相应于每个维度上的位置就叫做一个“特征值”,一系列这样的特征值就叫做特征向量。
令A为邻接矩阵,其元素aij的含义是行动者i对j的权力贡献量,令x代表中心度值向量,那么上述说法可以表达为:
则有At·x=λx
如果A是一个n×n矩阵,方程At·x=λx就有对应于n个λ值的n个解,解的形式可以用矩阵表达为A·X=X·λ。其中X是一个n×n矩阵,其各列是矩阵A的n个特征向量,λ是对应的特征值。
特征向量中心度的计算可以在UCINET中沿着Network→Centrality→Eigenvector这条路径获得。
三、网络权力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4个指标研究网络权力的配置。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几个网络权力指标的权重系数。在这个过程中,对网络组织领域的3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其根据自己的判断与理解对4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
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时间,将30位专家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将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30位专家的打分情况如下:度数中心度得分为24分,中间中心度得分为26分,接近中心度得分为16分,特征向量中心度得为分9分,4个指标的总得分为75分。将各个指标的得分除以4个指标的总得分即可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经过运算,得到如下结果:
四、网络权力计量模型构建
为了表述方便,将结点i的度数中心度记为xi1,将结点i的中间中心度记为xi2,将结点i的接近中心度记为xi3,将结点i的特征向量中心度记为xi4(2)。因此,结点i的网络权力计量模型为:
其中:Xi1=CAD(x)/(n-)1,CAD(x)为与点x实际相连的点的个数;
为点j和点k之间的测地线数目;
Xi3=C1-APi/(n-)1,C-1APi为点i与其他点之间的距离之和,,dij是点i和点j之间的测地线长度;
xi4=λmax=max{λ1,λ2,λ3,...,λn},λ是A·X=X·λ的特征值,A是网络结点之间的关系矩阵,X是一个n×n矩阵,其各列是矩阵A的n个特征向量。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4个中心度刻画网络权力,对权力指标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网络权力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了网络权力的计量模型。有关网络权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为网络权力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摘要:网络组织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大多研究网络组织治理,但忽视了网络权力对治理效果和结点行为的影响。而网络权力的不对等现象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组织的运行绩效和治理效果。那么权力在网络组织中的配置是怎样的,能否通过某些手段或工具对网络权力进行度量,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权力进行研究,构建网络权力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网络组织,网络权力,社会网络,中心度
参考文献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胡海青.网络能力、网络位置与创业绩效[J].管理工程学报,2011(4):67-74.
[3]Scott,J.,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M].Sage Publications.2000.
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篇4
一、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研究
针对生产井战队在地域上所具有的分散性和距离远等特点、各个生产油井以及油田的油区面积不断扩大等趋势, 我们必须要将各个站点新建立或者已经建立的计量系统进行适时、适当的改造, 只有通过对油田的局域网进行应用, 使其对于油田生产状态和信息远距离的数据监测、处理、传输、采集等等区域里面的各个站点中的油井运行的情况进行掌握, 从而完成了故障诊断分析、调度指挥、系统维护以及生产管理等等功能, 最终将各级管理人员直观、全面、准确以及及时的进行掌握, 并且将一线油井生产和产量的情况进行了解, 这些都为油井生产的决策和生产管理服务, 更好的将油田数据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实现。
二、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应用
油井计量网络化的远程计量检测系统主要采用了集中处理和分散数据采集的结构, 这一系统主要由油井计量分析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这两个部分组成的, 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系统进行分析。
(一) 油井计量分析系统
所谓的油井计量分析系统主要采用的结构就是网络化的结构, 该系统主要被设置在了厂部 (作业区) 应用服务器、联合站 (转油站) 中多个客户端的计算机以及数据管理系统的服务器等部分组成。客户端主要采用一种小型的计算机进行控制, 并且成为了对抽油机井 (数据的采集系统对象) 进行信息的交换这一系统平台, 油井计算机分析系统主要由油井计量软件、系统监测软件、计算机、中心控制器以及中心天线等等部分组成, 其中, 中心控制器主要包括服务器、远距离的通讯模块、数据处理器等, 油井计量分析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实时更新上传以及数据采集, 与此同时, 还进行各个抽油机井日常运行的情况进行监测。
在油井计量分析系统中, 我们主要对服务器进行应用, 使其将各个客户端所上传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接受, 并且将各个管理油井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显示, 主要包括示功图、视频、电压、电流、位移以及载荷等。对各个油井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抽油机井的视频图像、通讯状态、故障、停机以及开机等。而对各个油井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计量主要包括对各个油井中任意的时间段进行分析计量、信息查询和信息汇总等等, 主要为客户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汇总和数据等, 主要内容包括上传油井信息数据、报表汇总、查询历史资料、查询采集数据等等。
(二) 油井计量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
油井计量网络化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很多个设置在油井井场中的数据采集点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那些在游梁上方位移传感器、通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器以及载荷传感器等等部分组成, 数据的采集点也应该根据处在客户端的计算机指令确定, 将位移数据和载荷数据进行同步的采集, 通过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器这一设备和数据传输系统把采集的信息和数据发动到那些在联合站或者转油站客户端的计算机设置上面, 这里笔者所指的数据传输系统就是数据传输电台。
结语
本文中, 笔者首先对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进行了研究, 接着又从油井计量分析系统和油井计量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这两个部分对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 笔者认为, 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因此, 笔者主张将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油井的计量网络化系统之中去, 使其能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摘要:作为我国大多数油田工艺的主体技术之一, 功图法的油井计量技术已经得到了大范围、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 我国众多油区的面积都比较大, 油井的数据采集工作存在着单机版的程序和系统数据升级繁琐、维护繁琐、无法共享, 油井数据管理难度大、数据量大、采集时空跨度大等等缺点, 然而网络化的油井远程计量检测系统是一种集先进的通讯网络、油井计量、信号处理以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检测系统, 并且将现场的数据处理、采集和局域网进行对接, 这样做不仅达到了油井的电流、位移和载荷等等参数进行实时的远程检测, 最终实现了在线维护升级、报表生成、数据更新、数据查询、信息检索以及在线自动实时计量等等功能, 为实现数字化油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油井计量,网络化,系统,模式,研究,应用,远程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军华, 钟磊, 王新红, 吴经龙, 谷书剑, 周振晓, 田连玉.数字油田要素分析、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 (01) .
[2]毛海央, 熊继军, 张文栋, 薛晨阳, 桑胜波, 鲍爱达.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压阻特性测试与研究[N].半导体学报, 2006, (10) .
[3]R esearch the Shell's Mass、Centroid and Massof Departure of the Testing Instrument[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Volume1) [C], 2003.
[4]杨志, 温殿忠, 赵兴伍, 李点美, 于秀娟.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研制的测角仪[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油田计量器具如何实现网络化管理 篇5
关键词:计量器具,网络化管理,统计台帐
当前计量器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原油生产形势的变化,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2006年,孤岛技术质量安全监督中心计量器具检定工作量是2005年的145%。从数据来看,各单位对于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日益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器具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计量检定工作的正常运行。
目前的计量器具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翔实可靠、更新及时的计量器具统计台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是计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而现在的台帐与现场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数据更新不够及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台帐的生成方式陈旧落后。当前的台帐统计方式是由各单位统计本部门台帐,再送交计量管理部门进行汇总,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而且不便于更新,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各单位计量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业务素质较低。很多单位的计量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计量器具使用管理情况缺乏了解,每年上报的检定计划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有的单位把刚刚检修好的仪表又送回检定,有的则是超期很长时间后才送检。大部分单位都是在器具到期后或新器具急需安装时才送检,忽视了检定所需的工作时间,没有提前送检,因而延误了工作进度。
(3)对台帐的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单位的计量管理人员是兼职的,对计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心理。
(4)由于采购渠道的变化,各单位计量器具采购自主性降低。有很多计量器具都是随工程配套来的,不便于统计和控制。
计量器具台帐对其管理工作的影响
(1)由于计量器具统计台帐数据不够准确,信息更新不及时,直接影响了检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造成计量器具送检不能严格按计划进行,计划外工作量过大,给检定维修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2006年,中心计划检定工作量9 922台件,实际完成17 659台件,是计划的178%,检定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原油生产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会战等造成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检定计划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个月份的送检量相差甚大,最多的月份(11月)将近3 000台次,少的月份则不足1 000次,这给检定维修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那些检定时间较长的计量器具,如水表,集中送检导致不能按时完成检定工作。2006年中心共收检各类水表1 628台,而仅8、9、11这3个月就达到936台,占全年工作量的57.5%。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检定能力,虽然在这几个月期间流量检定站的同志不顾疲劳加班工作,仍有大量水表积压,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修工作,最长的延期1个多月。这不仅加大了检定工作难度,而且导致注水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直接影响了原油生产的正常运行。
(2)对计量器具配件采购的影响。由于没有准确的资料,配件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有的配件积压,有的配件不敷使用,既影响了计量器具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计量器具网络化管理的实现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计量器具统计台帐必须做到准确可靠、更新及时,而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做到这两点。因此我们考虑利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来对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开发了一套计量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检定数据来汇总形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确保台帐的准确性,并能及时更新。不同的计量器具具有不同的检定周期,通常在半年到三年之间。考虑检定周期最长的计量器具,统计在这期间送检的仪器,就可以得到一份比较可靠的在用计量器具统计台帐。通过不断更新的检定资料,以保证台帐及时更新。
(1)数据的收集。将客户端安装在各检定室的联网微机上,检定员使用授权的账户和密码来登陆系统录入资料。为了便于统计,必须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唯一性,即同一台计量器具在数据库中只能有一个记录。为实现这一点,我们使用仪器名称、设备编号等信息作为关键字来进行区分。在输入数据时,首先输入上述信息,系统自动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果记录存在,进入修改页面,如不存在则进入新增记录页面,以避免同一台仪器重复录入。但在测试中发现,由于很多生产厂家编号简单随意,导致重号的出现。以安全阀为例,大部分使用“001”、“002”这样的简单编号,因而同厂家、同类型的安全阀都有大量重号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号前加上出厂日期,可以有效避免重复。
(2)数据的保存与利用。操作人员通过客户端输入的资料,统一保存在服务器上SQL Server 2000的数据库中。当需要查找资料时,可以通过客户端来操作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汇总、查询及报表打印等任务。为了方便使用,系统增加了导出Excel报表的功能,授权用户可以将数据库中的资料导出为Exce文件,以满足一些特殊需要。
(3)数据连接。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使用ODBC连接来传输数据。出于安全考虑,油田局域网禁用SQL Server 2000默认使用的1433端口[1],导致客户端无法连接服务器。可以用手动设置数据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客户机上,打开管理工具中的ODBC数据源,添加SQL Server,选择SQL Server验证登陆,在客户端配置中,取消“动态决定端口”选项,并输入服务器的端口号,设置完成后即可正常连接。除了这个方法,也可以通过更改服务器使用的默认端口号来解决。
计量管理系统简介
计量管理系统是一套使用Visual FoxPro 9.0开发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多用户数据库应用系统[2],主要包括计量收发管理、计量检定管理、计量器具管理以及系统设置等功能模块。该系统基于SQL pass through(SPT)技术和临时表缓冲技术,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上的SQL Server 2000中,用户在客户端使用设定的账户和密码登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其中客户端分为数据连接向导和计量管理系统两部分。数据连接向导用于在初次使用时连接服务器,并将连接信息记录在文件中以供系统调用,当服务器信息发生改变时,也可以用它来重新设置相关的连接信息,而不用更改客户端程序。
(1)系统设置。(1)系统参数设置。该模块主要负责系统各项参数的设置,包括单位名称、仪表名称等。(2)用户管理。Administrator作为系统唯一的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参数设置、增加或删除用户、数据库的备份恢复等。其他用户则根据设置的权限,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
(2)计量收发管理。该模块包括仪器收发、劳务结算、数据汇总、计量收发数据库清理维护等内容。
(3)计量检定管理。(1)数据维护。该模块包括数据录入及修改、记录搜索及筛选、查看过期计量器具及报表打印等功能。(2)数据汇总。该模块可以根据设备类型、管理方法、设备用途以及使用单位等自动进行汇总,以便于了解计量器具的分布情况。
(4)计量器具管理。该模块供各单位计量管理人员录入本单位计量器具资料使用,数据汇总部分和计量检定管理相同。
结束语
网络化是计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它能为各项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
(1)为检定计划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资料,确保检定工作有序进行;
(2)为领导决策和计量器具采购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计量检定和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卫海.快速学习SQL Server2000(中文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网络计量 篇6
1 热网远程计量管理系统的构成
1.1 系统结构示意图
1.2 主机房计算机系统
主机房计量管理计算机是负责监督和干预供热计量管理系统的主要窗口, 借助它可以完成计量管理软件、报表生成软件、财会处理软件的组态工作;同时还负责完成与智能仪表之间的数据收发、生产过程流程显示、用户点历史趋势显示、棒状图显示及各种报表输出等管理功能。
1.3 通讯系统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的英文简称, 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而在现有系统上发展起来的, 它允许用户在端到端分组转移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 不受时间、地点、距离的限制, 且无需通过公开网络或其它网络的转接, 可直接连接internet, 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快、通信质量高、永远在线等优点, 适用于供热管网监控这种间断的、突发的和频繁的少量数据传输。
GPRS MODEM模块是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GSM/GPRS无线网络进行远程数据通信的设备, 内置了法国WAVECOM公司生产的WMOD2无线模块, 集成了标准的RS232接口以及SIM卡, 是一个便捷的即插即用产品, 可以在PC机上用AT命令通过串口对它进行设置, 可与智能流量表进行通讯。
1.4 F1000智能流量积算仪
F1000智能流量积算仪具有多通道万能输入、多通道报警输出、多种温压补偿运算方法和累积功能, 适合热量、流量、能源的计量和远传。
F1000流量积算仪带有RS-232C和RS-485通讯接口, 具备有线和无线网络远程通讯能力, 可方便的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监控管理。该智能仪表为万能输入型, 可实现输入信号 (电流信号、电压信号、热电阻信号、热电偶信号)的自由组态。
F1000智能流量积算仪与现场涡街流量表的计算模型公式为:Q=Ifρ/k
1.5 涡街流量计
供热用户流量表采用涡街流量计, 主要原因是该类仪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压损小, 而且量程范围宽, 在液体测量中有着广泛应用。其原理是, 当液体经过管道中的旋涡发生体时, 所产生旋涡的振动频率与流速成正比。在涡街流量变送器中, 以压电晶体或差动电容作传感器, 将检测到的微弱振动信号放大、滤波、驱动后, 输出其频率与瞬时体积流量成正比的脉冲信号。涡街流量计无可动部件, 具有运行可靠, 维护简单, 压力损失小, 有一定的计量精度等优点。
2 上位机软件功能特点
⑴数据采集监控通信软件有强大的操作功能, 能方便地进行查询、打印各种数据的图形和表格。
⑵数据库管理软件能保证所有的原始数据得到长期保存, 可以保存10年以上的历史数据。
⑶系统网络软件建立严密的网络安全机制, 能有效地防止“黑客”攻击, 保护信息不致流失和系统遭到破坏。
⑷根据热用户地理分布情况, 显示整个热网系统的供热管线图, 实时显示现场仪表的各种工作状态、各热用户的温度、压力、瞬时质量流量、累计质量流量、蒸汽密度、焓值、绝对压力等各种参数。
⑸能显示各热用处计量装置的全部设置参数及通电、断电时间记录等数据。并根据数据库中的原始参数自动判断现场计量装置的参数是否已被更改并报警。
⑹断电记忆功能:能实时显示就地流量测量系统的各种报警信息, 如变送器的工作电源不正常, 不间断电源的电池欠压, 交流市电消失, 传感器的信号故障等, 并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声光报警。
3 结束语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中, 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热网的运行可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 减小环境污染。利用GPRS网络传输数据可靠性高, 在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供热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保证供热质量和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GPRS网络的完善和费用的进一步降低, 基于GPRS网络的热网远程计量系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摘要: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 是解决城市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 充分体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热网远程计量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效果, 对系统的通信方式、结构组成、系统运行的网络基础及工艺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网络计量 篇7
关键词:冬枣业,CNKI,科学研究,现状
冬枣又称冻枣, 分布于山东和河北等省份。最早报道的冬枣研究文献是1991年马如池[1]发表在《中国果树》的“枣的稀有品种———冬枣”。由于人们对冬枣的喜爱, 各地相继引种, 同时冬枣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广泛。国内从文献学角度探究冬枣研究方向和重点的研究较少, 以布拉德福定律为基础, 对网上有关学术论文的分析研究也应适用[2]。陈爱香[3]以我国1990~2011年发表在自然科学类核心学术期刊中的冬枣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 探究了当前我国冬枣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但由于冬枣研究文献很大一部分也出现在非核心学术期刊, 该文以2002~2012年发表于中文科技期刊 (包括核心学术期刊和非核心学术期刊) 的冬枣业科技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探究近10年我国冬枣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以文献收集量最大, 数据最全面的中国知网 (CNKI, http://www.cnki.net/) 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数据来源, 以冬枣和冬枣树为检索关键词, 检索2002~2012年发表的冬枣业各研究领域文献, 并剔除其中与冬枣业科学研究无关的内容、重复数据以及部分新闻类报道。参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2], 从文献的年度分布、地区分布、学科分布及作者单位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2002~2012年冬枣业科技文献分析
2.1 文献总量及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变化
2002~2012年,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共刊载冬枣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文献1 649条, 其中365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自2002年以来, 冬枣业科技文献的总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然后略微下降趋势, 2006~2008年发表的文献数量高于历年平均值, 并且其文献数量是2002年的2倍以上, 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呈明显递增之后略微下降趋势, 基础研究的文献数量也呈上升之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其在文献总量中的比率亦呈相同的变化趋势 (见图1) 。
2.2 文献的地区分布
2002~2012年全国各省 (市、区) 冬枣业科技文献的发表数量统计见表2。发表文献总数排列前10位的省 (市) 依次为山东、河北、天津、陕西、北京、山西、河南、新疆、湖南和辽宁, 其中山东省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 总数占总发文量的34.99%, 表明山东省的冬枣业科学研究非常活跃, 这与山东省作为冬枣产业大省的地位相符合。发表文献数量排列前6位的山东、河北、天津、陕西、北京、山西2002~2012年的文献数量均呈逐年增长之后略微下降的趋势, 其中山东省和河北省的变化最为明显。陕西省和北京市冬枣生产虽然不多, 但以冬枣为材料的研究比较活跃, 而且主要以分子水平的冬枣基础研究为主。作为冬枣可能最初发源地的河北黄骅和故城以及山东沾化[4], 冬枣业科技文献数量一直保持优势, 这与河北、山东两地近年的冬枣产业持续发展有关。
2.3 文献的作者单位类型分布
2002~2012年发表的1 649篇冬枣业科技文献的作者分别来自60个单位, 其中发表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单位共21个 (见表3) 。21个单位共发表文献701篇, 占总发文量的42.51%, 研究内容基本上代表了冬枣业科学研究的总体方向。这21家单位包括4个科研院所, 9个高等院校和8个技术推广与管理单位, 其中, 8个推广单位227篇, 4个科研院所发表论文150篇, 9个高等院校324篇, 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3.77%、9.10%和19.65%。
这21个单位中, 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的有19个单位, 共发表文献278篇, 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76.16%。其中, 9个高等院校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185篇, 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50.68%;8个技术推广与管理单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献57篇, 占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总数的15.62%;4个科研院所有36篇核心期刊文献, 占9.86%。虽然高等院校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不足20%, 但在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则高达1/2, 可见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在冬枣业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作用。
2.4 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
2002~2012年发表的1 649篇冬枣业科学研究文献, 在冬枣园管理及生态建设、冬枣贮藏保鲜方面, 占发文总量的64.28%, 其次为冬枣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 占发文总量的24.89%。
注:编号1~8的单位为技术推广与管理单位, 编号9~12的单位为科研院所, 编号13~21的单位为高等院校。Note:No.1~8are the units for the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management, No.9~12ar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No.13~21are the college or university.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02~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冬枣业研究文献的分析, 展示了10a间冬枣业科学研究特点和冬枣生产的变迁。经过10a发展, 我国冬枣业研究的深度、广度得到拓展, 与其它相关行业的交叉渗透更加广泛;枣园管理及生态建设、贮藏保鲜研究依旧是冬枣产业兴盛不衰的技术支撑;冬枣产业的中心依然是以山东、河北为主, 并逐渐向南方拓展;技术推广部门是冬枣实用技术研发的主力, 但高等院校冬枣业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正在为冬枣产业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Zizyphus jujuba为检索词, 分别检索Elsevier、Socolar的2002~2012年发表的科技文献, 数量分别为254和35, EI收录的2005~2014年冬枣业文献量44条, 对于冬枣业在国际数据库中的文献计量特征分析及与国内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比较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如池.枣的稀有品种-冬枣[J].中国果树, 1991 (1) :51.
[2]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5) :26-28.
[3]陈爱香.中国冬枣文献分析[J].北方园艺, 2011 (23) :218-220.
网络计量 篇8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文献来源: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学术文献总库, 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20日, 检索方式为“专业检索”, “SU=’桑树’and SU=’育苗’”。
文献检索方法:根据文献检索对信息进行逐一研读甄别, 剔除与桑树育苗无关的文献, 纠正信息中单位人员的信息、发表文章中个人和单位的排名顺序, 然后对CNKI提供的学科类别、研究层次、文献作者、作者单位、文献出版来源、发表年度、引文数量等信息和参数进行相关的分析引用, 利用Excel软件的相关功能和人工计量的方式进行统计[4]。
2 桑树育苗科技文献分析
2.1 按文献发表的趋势分析
截至2015年3月20日, 从CNKI收集桑树育苗的相关文献共372条 (图1)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 桑树育苗文献均低于20篇, 其中70年代文献量最少 (7篇) , 20世纪80年代桑树育苗文献量大增 (85篇) , 90年代及21世纪前14年, 文献总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就发文省份来看, 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 发文省份数量逐渐减少, 其中70年代最少 (5个) , 之后发文省份数量快速回升, 但是基本维持在20个省份左右。发文单位与文献总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70年代最少 (8个) , 之后呈上升趋势。
2.2 按文章学科类别划分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桑树育苗约3/4的网络科技文献属于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学科, 约10%属于园艺学科, 畜牧与动物医学、林业、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比重约5%。桑科植物起源于中白垩纪, 第三纪后期扩散, 属西藏第三纪植物之一, 具有极为广大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对各种不良立地环境也有很强的耐受性。桑树既是很好的经济林木, 也是可用于生态治理的优良树种。学科统计分析的结果, 印证了对蚕桑科技的判断, 即蚕桑科技长期以来都“围绕一粒茧、为了一根丝”, 远离现代科技, 蚕桑生产技术基本出自百年老号[5]。
2.3 按文章发表的地域分析
在文献分析中, 剔除报纸数据库, 把CNKI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及专利数据库整合后, 以主题词检索, 总共有449条文献, 对文献研究的第一单位进行各个省市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我国桑树育苗科技文献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梯度, 以四川、江苏为代表的第一梯度, 研究文献分别占全部桑树育苗文献的15%以上, 表明这2个地区的桑树育苗科技非常活跃, 也是桑树育苗的主要地区;以陕西、浙江、重庆、安徽、山东、广西等为代表的第二梯度, 研究文献分别占全部桑树育苗文献的约5%, 表明这些地区的桑树育苗科技较为活跃, 桑树育苗能够较好地发展;以云南、广东、甘肃、河北、新疆、黑龙江等为代表的第三梯度, 研究文献分别占全部桑树育苗文献的约3%, 表明这些地区的桑树育苗基本在呈下降趋势或桑树育苗一直是区域性发展, 桑树育苗科技需要加强;其余列入统计的省份, 桑树育苗研究文献所占比重较少, 基本是零星发展。
2.4 以桑树育苗文章的重要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20世纪50—70年代, 由于此阶段桑树育苗文献数量不多, 该阶段的文献均未出现被引用。就下载频次来说, 1959年发表在《新疆农业科学》上的“积极推行扦插法, 大量繁育好苗桑”出现较高的下载频次, 其次是“桑苗嫁接新法袋芽接的初步研究”及“桑树埋条育苗八大技术操作规程”“关于桑树树形养成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也出现较多的下载频次;在20世纪80年至今, 桑树育苗方面的文献引用频次较高的是“槲桑硬枝电热线温床扦插研究”“北方蚕区第一批桑树品种鉴定试验———山东点试验报告”“激素对桑树扦插生根的影响”等文章;综合以上分析认为, 桑树育苗中扦插育苗影响因素例如品种、温度、扦插试剂及扦插介质等和扦插条件的选择是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
2.5 研究桑树育苗的主要人员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发文报道桑树育苗被引频次较高的为余茂德 (西南农业大学) 和李东 (江苏省连云港港埠农场桑蚕站) , 这与桑树育苗发表地域文献存在对应相关关系;其次是张伯林 (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张建峰 (甘肃省正宁县蚕桑站) ;再次是赖长春 (三台县丝绸公司) 、储一宁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刘子玉 (临朐县农业局)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 桑树育苗主要人员在丝绸公司分布广泛, 占约60%, 科研院所占约30%, 大专院校占约10%。
2.6 按桑树育苗研究主要发表期刊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桑树育苗文献载文《四川蚕业》《江苏蚕业》比较高, 其次是《蚕桑通报》《陕西蚕业》《蚕学通讯》及《中国蚕业》, 载文比较少的是《蚕业科学》《广西蚕业》《广东蚕丝通讯》等, 就总下载次数来看, 《蚕学通讯》的总下载次数和总被引用数均较高, 而《蚕业科学》《中国蚕业》的均篇引用数为1.57、1.21, 远高于其他统计期刊的均篇引用次数。
3 讨论
综合以上调查的结果认为, 桑树育苗研究的主体是丝绸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蚕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占全部桑树育苗网络科技文献载文的约90%。从各项指标综合来看, 四川、江苏两省的桑树育苗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四川省有全国著名的西南农业大学 (重庆市) 蚕学学科, 为四川桑树育苗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四川优越的地理条件及长期的栽桑养蚕传统为桑树育苗提供保障;江苏省有中国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等蚕学学科, 是国内少有的一省有2所蚕学人才基地的省份, 为江苏省桑树育苗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江苏优越的生态环境及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为桑树育苗提供保障。
本论文主要数据来源是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 虽在文章发表的地域分析中引入了CNKI的科研成果数据库及专利数据库, 但由于科研成果数据库可检索的内容有限, 对桑树育苗科研成果、专利等方面的全文数据及国外数据库收录桑树育苗文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蚕业处桑栽科.栽 (原文为我) 桑育苗分月大纲[J].蚕桑通报, 1954 (4) :6-7.
[2]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5) :26-28.
[3]贝蓓, 史少凡.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桑树研究核心期刊载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4) :2520-2521.
[4]刘建峰, 王静瑜, 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3)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