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因素

2024-09-14

外生因素(精选12篇)

外生因素 篇1

一、 引言

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直接作用于审计风险的高低, 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他们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是非故意的错误理解与判断, 导致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不相符, 最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 理论界对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研究由来已久, 而对于不直接作用于审计风险的外生因素的研究比较有限。

本文研究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外生因素主要包括: 中国审计历史发展遗留问题、执业环境、审计对象的经营理念与投机心里、审计期望差距。 其中的职业环境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二、 影响审计风险的外生因素分析

(一)中国审计历史发展遗留问题

中国现代审计的发展从1982 年开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 次会议依据《宪法》,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并实施审计;1983 年开始恢复政府审计, 国务院下设审计署;1988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同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审计工作的管理从政府财政部门的直接管理变成了间接管理;1998 年我国进行了审计法人的机构改革,审计法人从政府独立出来,如今上市公司和国企的审计全部交由民间的会计师事务所。 从中国审计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审计是从官办官营发展而来的。脱钩改制后,民间审计的发展时间很短,而且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比较凸显的就是政府干预和脱钩改制并不彻底,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利益。对于事务所来说,挂靠政府部门能带来更多的业务,在特殊行业甚至达到地区垄断,竞争压力小、议价能力强的现状使其不愿与挂靠的政府部门完全脱离;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事务所业务收入也相当可观,同时很多政府官员在事务所中担当职务,一人任数职,名利双收。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事务所脱钩改制的过程极不彻底, 政府的干预还是如影随形,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执业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影响审计风险的经济因素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谈论全球化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这也是审计业务发展趋势所在。 全球化具有两项基本特征: 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 国际贸易的频繁出现与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一些国内企业的经济业务中包含很多国际贸易,这就可能涉及到货币的转换、不同的税收政策、甚至是不同的法律法规的限制。如何判断企业正确核算了这些业务?如何辨别企业的账目真实反映了经济实质?要求审计人员对于涉及国际贸易的经济业务拥有足够的认知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其次,关于跨国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问题就更加复杂, 事务所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服务是其承接相关业务的必要前提。再次,对于国内企业跨国上市可能涉及到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否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和我们的审计结果能否被国外相关部门认可的问题。以上这些都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于审计活动的影响是由来已久的, 前面已经分析了中国审计历史发展的遗留问题,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对国有企业的审计。 在实践中,国企每年都要接受委托审计,由国资委或是自己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企进行审计。 “2004 年国资委对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181 家中央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120 家企业有相当部分的财务状况没有进入财务审计报告;30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不全面或者不深入;13 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 还有13 家的审计报告存在技术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究其原因,大部分国企都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有时地税部门甚至会为了国企的地域划分打得不可开交,所以在对国企进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政府的有关部门会对事务所施压,变相保护国企,这致使审计业务失去了独立性,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对审计活动的有效保证,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可信性。 1995 年开始实施的《审计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审计工作的地位、任务和作用,规定了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审计法律体系,比如不同经济业务的具体准则、专业准则及其操作指南还不健全, 致使很多问题无法可依或者是虽然有了规定但是缺少详细的处理罚则;对一些新型的经济业务,由于立法跟不上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实中遇到问题时找不到权威的判断标准,这极大增加了审计风险。实践中很多企业和注册会计师铤而走险钻法律的空子,结果呈现两个极端,不被发现的享一时之快,一旦被发现、查处,审计人员难以逃脱法律责任。 不完善的法律环境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4.技术环境。 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性结合。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信息化带来的是不可预测性,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这是知识的本性,变化快,今天的必然成为明天的荒谬。”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普及。 首先电算化的软件多种多样,它们的格式与程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软件都有属于自己的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式, 而且容易受到“黑客”的入侵和 “病毒”的侵袭,如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犯罪案例层出不穷。 其次,固有风险加大,计算机系统不像手工系统,它提供的数据是处理后的结果,不易辨别和追溯,可能因为软件更新换代或是电脑故障使得在录的财务数据发生改变和遗失, 为被审计单位不留痕迹地篡改财务信息提供可能。 再次,控制风险加大,实现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表现为对机器的控制,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软件开发商嵌入程序当中的内部控制软件进行测试, 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5.审计对象的经营理念与投机心理。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1 岁左右,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 年,《日经实业 》 报道称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0 年。然而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多抱着投机心理, 在经营理念上与卓越的企业存在差异, 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偏爱短期获利的投机经营理念, 在融资上市的过程中诱惑审计人员使其出具干净的审计结果为其迅速融资铺平道路,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审计风险百分之百。企业是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然而社会审计又是企业的监督机构,这就出现了奇特的经济关系,导致现实业务中各个事务所都有其妥协性, 即使是国际出名的事务所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如“安然事件”。

6.审计期望差距。 审计期望差距即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要与审计人员对审计目标认识之间的差距。 存在这种差距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造成的,还有就是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不正确造成的。这里主要分析后一种原因。 审计师的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人员提供的合理保证并非绝对保证。如前所述审计风险的加大,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固有局限性以及非抽样风险的存在, 决定了审计人员能够并且只能够提供合理保证。 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则认为只要是接受了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报表, 就绝对不能存在任何舞弊、错误与非法的记录,即被审计人员鉴证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表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这样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就形成了认识上的差距。

从社会公众这个角度分析, 造成产生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任何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从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指标来看, 所有的理性经济人都在追求最小的投入与最大的产出。社会公众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他们希望从审计人员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并且绝对正确的信息,从而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支持。当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给社会公众造成经济损失时,社会公众会自然地认为是审计人员的过错, 然而自认为无辜的社会公众其实并没有为这样的信息付过账。其次,事务所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想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如果想全面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详查, 有时甚至可能超出审计费用,社会审计不是慈善机构,它只能按照最大可获利方式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 审计期望差距由此产生。

最后还要谈到“深口袋理论”,它也是产生审计期望差距的始作俑者之一。 深口袋理论即任何看上去拥有经济财富的都可能受到起诉,不论其应当受到惩罚的程度如何。现实中,因为企业经营失败导致破产,投资者与债权人蒙受经济损失,为了降低损失,他们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迫于社会压力,法院在判决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加大审计人员与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从而达到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深口袋理论,它加大了审计期望差距,从而也使得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三、面对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分析了产生审计风险的外部原因基础上, 下面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降低审计风险的策略。 不论是宏观方面的政策与法规,还是微观方面的公司治理,都和降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 这些不同的方面也反映出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是整体的且不可分割。

(一)政策与法律的支持

法律的效力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因此加强立法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极强的规范作用。 我们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特别是对具体处罚和规范的详细规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完善《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不确定规定给予统一标准,并且秉承与时俱进的立法原则, 对于新出现的经济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制定相关法规。 很多学者认为应该尽快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从而有利于投资者的经济赔偿,也能更好地规范事务所的行为。同时可借鉴判例法的优势,加快立法进度,从而尽量消除深口袋的影响,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能公正地维护审计人员的利益,真正做到法律的公平。

地方政府对于审计业务的干预有百害而无一益, 因此要禁止政府的越位干预,同时要加强国家审计的力度,两者要各有分工、扬长避短。

(二)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必须加快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步伐,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及国际监管组织,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等,也都强调全球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统一的准则, 并提出各国会计审计准则应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趋同”。 随着资本的国际化流动,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需要审计人员提供国际统一标准的审计服务,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注协必须秉承加快趋同步伐的原则尽快出台具有可比性的审计准则,为迅速发展的经济业务提供服务。趋同并不是等同,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形式,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 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应该分步进行和区别对待,只有科学地加快趋同步伐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三)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方法和内控, 而是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正像前文对于经营理念和投机心理的分析,我们的企业必须在建立之初就建立起长远发展的目标, 尽快改变短寿企业的现状, 只有在根本上改变短期获利的恶习才能真正改变公司的治理环境, 其他内部控制等手段才能有效实施。首先,国家要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对于投机经营者给予惩戒,而对于长久持续发展的公司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其次,加强立法促成良性竞争环境,应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完成优胜劣汰的进程; 对于商誉一类的无形资产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鼓励企业走出去,一定程度上促成国外优秀的企业走进来,在国际竞争中重塑中国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大伦.攻坚阶段国企依法改制亟须强化审计监督[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4-37.

[2]王春华,胡忻.审计风险的探究与防范[J].商业会计,2014,(18):81-83.

[3]蒋锡元.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5):74-75.

[4]李菲.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上海大学,2006.

外生因素 篇2

语文组杨振才

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节外生枝”,它往往让学生充满快乐的思考,伴随着喜悦的感悟,彰显着多姿多彩的个性;“节外生枝”也考量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知识水平。“节外生枝”是课堂预设之外的“生成”,这样的“生成”带有突发性、意外性、矛盾性、艰巨性等特点。“生成”得不好,可能是“节外生‘疵’”,“生成”得好可能是“节外生‘姿’”。

怎样才能“节外生‘姿’”呢?我以为有三个关键:

1.贵在发现。

在教学片断中,老师冷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善于发现可贵的教学资源,抓住突发事件做文章,合作探究,精彩生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节外生枝”为“节外生彩”。

优秀的教学资源经常流淌于不经意之间,而发现它需要教师一双智慧的眼睛。

2.巧在引导。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老师要遵循学生的理解方式,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步骤,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这样才不至于让“节外生枝”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变成“节外生疵”。

巧妙的引导有效避免了教学中的“硬拉死拽”现象,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课堂还是学生的课堂,虽然节外生枝却依然精彩。

3.智在互动。

老师机智地将“难题”抛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因为生生互动会有精彩的“生成”,学生的思考也会给老师灵感或启发,师生互动会让“节外生枝”变成“节外生姿”。

互动,能彰显“生成”张力,使之成为精彩。

“节外生枝”很多老师都会遇到,怎么办呢?这是考验老师的时刻:你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够“处变不惊”?你的知识积累是否足够“解惑释疑”?你的应变能力是否能够“游刃有余”?

如果教师能拥有高度的敏感和警觉,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而机智地调整教学进程,及时抓住这些“节外生枝”的可贵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突破预设的“形案”的束缚,根据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的“心案”,开发和利用这些“生长点”,随时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就会变“难点”为有价值的“亮点”,使课堂熠熠生辉。

向课堂预约精彩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这不仅是为了精彩一堂语文课,更是为了自我的完善和提升,是一条需要上下求索的探究之路。

“节外生枝”开满花 篇3

课堂偶发事件,总结起来有三种因素:一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发生口角、蓄意捣乱、无意识地引起课堂起哄、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幼稚性的错误等。二是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明显的讲解错误、板书错误、实验操作失误,或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施出现问题等。三是环境或外界客观原因,如借助多媒体手段教学突然停电、一些教具突然有故障等。

如果能灵活、巧妙、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不单会化解因这些偶发事件带来的尴尬,还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生机,令听课者或授课者回味无穷。

一、沉着冷静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在平静中思索,这是运用教学艺术的前提;沉着自制,善于支配情感,这是优秀教师坚强心理品质的一个共同特点。

我所任教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另外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龄,有的学生将鞭炮带到学校,课间放着玩,有的爆竹一踩就响。记得一次在临近寒假时,我正在讲着课,突然下面传来一声爆破声,教室里立即炸了锅,尖叫不止,课堂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状态。正在讲课的我也确实吓了一大跳,见教室乱成这样,内心便产生了一种冲动,想去把这个捣乱者找出来,狠狠地训一通,可我根本无法确定爆竹响的确切位置,要查个水落石出需要时间,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事或许不是学生故意所为,那么查出来意义也就不大了,我努力地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笑着对学生说:“谁这么急着过春节,提前放爆竹啊,场合不合适吧,也不安全啊,课间我们到外面一起放,现在大家都不要想爆竹了,我们还是先上课吧。”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

课后经过调查,果真如我所料,原来课间不知哪位学生不小心将一个爆竹掉在地上,上课时另一位学生无意中踩响了。而后我就这件事情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引导,鞭炮一定不要带进教室,以防发生意外,不仅要对自身安全负责,也要对班内同学的安全负责,带鞭炮的学生也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其他的学生再也没将鞭炮带进教室。

教师不要一遇到偶发事件就赌气发火、大动干戈、批评训斥,甚至停下课来就事论事地处理,尤其是遇到“爆炸式”、“动乱型”偶发事件时,教师一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制怒戒躁,心平气和;二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静制动,冷静地处理问题,不要主观臆断。沉着冷静,才能利于教学机智的发挥和教学艺术的运用。

二、将“错”就“措”

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学会从多个角度处理问题,善于捕捉教学机遇。

记得一次听校内的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很有激情的老师,当时讲的是毛泽东诗词《橘子洲头》。教师声情并茂,赏析、朗诵、体会意境……一环接一环,学生完全被教师所感染,配合得相当完美,就连听课的教师也被激发得豪情澎湃。临近尾声,教师送给学生一首诗,并让一个学生即兴朗诵,学生朗读得也很有感情,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在读到“曾几何时”这句诗时,错将“céng”读成了“zēng”,多么低级的错误!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当听到这样的读音错误时,课堂出现一阵哄堂大笑,这位朗诵的学生顿时满脸通红,怔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授课老师便会意地笑了笑,对他说:“你这样读使我突然想起了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当作为姓氏时读zēng,在这首诗里我们念céng,谢谢你!”一句调侃,化解了尴尬,又给学生拓展了知识面。

这位教师机智地采用了“将错就措”的处理方法,巧妙地将课堂上学生的失误变成了教学机遇,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实话实说

教师在课堂难免会出现失误或者是授课内容的失误,或者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施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

在一次市级送课下乡教研活动中,一位计算机教师讲授的是一节《PowerPoint动画设计》课。上课开始,学生从教师机复制演示文稿文件后,教师口述打开菜单命令,学生在文件窗口中却找不到相关的菜单命令。授课教师检查学生机发现学生安装的是office 2007版本,而教师机安装的是office 2003版本,这两个版本窗口布局及菜单命令存着较大的差别。这位教师非常沉着,诚恳而谦虚地对学生说:都是老师的错,老师没提前检查一下机器的软件安装情况,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马上解决软件的安装问题。之后,通过服务器将学生机全部安装了office 2003版本,这样教师机与学生机的版本一致,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正是这位计算机教师坦诚的襟怀、敢于承认的态度,实话实说的品质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随意应变

由于环境或外界客观原因而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或者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对课堂上的种种变化和意外情况可随机应变地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把不良的诱因转化成好的结果,化险为夷、化大为小、化小为无,从而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在一次县级心理健康公开课上,教学进行中突然停电,因为采用的是多媒体手段辅助上课,停电后课件中的内容无法显示,课堂教学无法按预先的设计进行,一时陷入了僵局。这位教师机智地处理了这一事件,她让学生临时做了一个原本打算在课下做的有关心理测试的小游戏,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二三分钟后游戏快结束了,电路恢复正常了,师生又回到原来的课堂轨迹。正是由于这位老师的随机应变,巧妙地处理了这一偶发事件,才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在课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或是外界因素可能带来的意外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变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爱和宽容是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因为爱和宽容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无小事,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会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应付瞬息万变的事态,将偶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

外生因素 篇4

一、贵在发现, 留住意外

在一次哲学复习课上, 笔者一如既往地讲解着, 课堂平淡无波。但见第一排一位学生正低头作画, 便稍作停顿, 走近跟前, 发现这位学生画的正是笔者。笔者一怔, 随即稳定了一下情绪, 经同意, 将那位学生的“杰作”向全班学生展示, 顺势提问:“同学们, 他画得像不像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学生齐声答。接着笔者诱导:“大家能否用哲学语言回答为什么画得像?”经过片刻的思考, 一些学生跃跃欲试, 将手举过头顶。

生1:抓住了老师的面部特征, 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生2: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 绘画时遵循了绘画的技巧和规律。

生3:我们经常和您在一起, 有很多的沟通和交往, 对老师很了解, 所以能够画得像, 实践决定认识嘛。

(那位绘画学生从大家的赞许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不再感到尴尬。)

笔者趁热打铁, 再抛一问:“大家能不能以哲学的眼光看待这位同学上政治课画画这一现象?”学生来了精神, 课堂又掀波澜, 一番思考和讨论后, 大家纷纷作答。

生4:我认为之所以画得好, 在于这位同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应该予以肯定, 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所建树。

生5:依我看, 对绘画的喜爱没有错, 但要一分为二, 把握适度原则。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哲学知识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表明哲学不是玄学, 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相信这位同学会遵循学习规律, 注重全面发展。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笔者对课堂上的“意外”没有视而不见, 更没有对上课分神的学生当头棒喝, 而是充分利用了可贵的生成性资源, 捕捉了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 演绎了课堂精彩, 从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 还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知识点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交往中自己教育了自己, 使动态生成在未曾预约中“柳成荫”。这表明, 鲜活的教学资源经常流淌于不经意之间, 只是发现它需要教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二、巧在引导, 活化课堂

在处理“影响价格的因素”这部分教学内容时, 笔者作了这样的总结: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使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突然, 有位学生脱口而出:“我家林散之的字价钱好像从来没跌过。”教室顿时骚动起来, 学生似乎在怀疑价值规律的正确性。面对学生的“有意刁难”, 笔者顺水推舟, 先将“包袱”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 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 以图以循循善诱的方式, 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突破认知难点, 盘活课堂僵局。

教师:商品价格不断升高, 对生产者意味着什么?

生1:利润的增加。

教师:利润的增加会引导生产者有什么举动?

生2:扩大生产规模, 产品供应量增加。

教师:产品供应量增加对价格有什么影响?

生3:产品价格会下降。

教师总结:正因为增加或减少商品供应量会对其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产生作用, 从而使产品价格经常处于上下波动中, 这些正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名人字画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其市场供应量的大幅增加, 因而对名人字画的价格上涨态势难以形成有效的抑制, 所以在盛世收藏热潮中, 名人字画的价格总是呈上扬趋势的。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必须遵循学生的理解方式, 沿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起伏的轨迹灵活调整教学预设, 针对学生的意外反应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这样才不至于让“节外生枝”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变成“节外生‘疵’”,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巧妙的引导能有效破解课堂困境, 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还是自己的课堂, 尽管“节外生枝”却精彩纷呈。

三、智在互动, 共享精彩

在梳理“新时代的劳动者”框题知识体系时, 笔者自认为内容简单, 随意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话音刚落, 一位学生立即发问:“零工资就业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笔者在备课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目前法律界和理论界对这个现象也还有争论, 但笔者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决定和学生共同探讨。

教师:所谓零工资就业主要指不计任何报酬来实现就业, 我想就这个现象听听大家的看法。

短暂的沉默后, 有学生窃窃私语, 教室逐渐热闹起来。

生1:在今天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 牺牲暂时的利益换得一份好的工作未尝不可, 如果有能力完全可以尝试一下。

生2:对所谓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 只不过回报不是直接的“钞票”, 而是获得了用人单位提供的一个可以看见“美好风景”的平台。

(生1和生2发言后, 一些持相反观点的学生的立场发生了改变, 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这一现象。)

教师:难道这种就业方式就没有弊端吗?

生3: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是对劳动力价值的贬损, 极大地损害了同行的利益, 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

生4:缺少工作能力的人, 哪怕不要钱企业也不欢迎。企业看重的是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潜力。

教师:有两位同学从企业发展、劳动价值角度辩证地进行了分析, 认为零工资就业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试想, 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出现安全事故, 怎么解决?在现实生活中, “零工资”就业存在风险, 如遇到劳动纠纷就无保障。

生5:我也觉得这种就业方式不值得提倡, 它明显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今天,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例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漠视。

笔者趁机拉回主题: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课堂讨论却意犹未尽。学生在争论、参与中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它解读时会产生认识上的个性差异, 在互动中有了精彩的生成, 这恰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灵感。良性互动就能让“节外生枝”发展成“节外生‘姿’”。互动, 凸显生成的张力, 使课堂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节外生枝好处多 篇5

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

卞书鉴

【摘要】节外生枝本是贬义,在数学里有时“节外生枝”却好处多多。通过“节外生枝”不仅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节外生枝

探究

思维

能力

节外生枝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其实,数学里有时“节外生枝”却好处多多。

【案例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P102有这样一题:下边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比的?

学生是这样比的:4×4=16厘米

4×3.14=12.56厘米 16>12.56

答:通过计算发现,正方形周长长一些。

好了,一切顺利,学生对于周长已基本掌握,一节课又完满结束。

下课后,我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这是圆周长练习课的最后一题呀!难道编者的意图仅仅是把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进行简单的计算对比练习吗?肯定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题目不值得排在最后一题。而且,“你是怎样比的?”似乎也是多余的。不通过计算比较,还能怎样比呢?

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于是,下一节课我又接着出示了下面的题目:

下边每组中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比的?(1)

学生依样画葫芦,通过计算发现,正方形周长长一些。(2),第二幅图刚一出示,学生大呼;“老师,题目少条件!”、“老师,你没有写边长和直径分别是几。”„„

“同学们说的对,条件是少了,现在给你们补上吧。”我慷慨大方地说。一边说我一边画了两条线。(见下图)

师:刚才老师画的是什么线?

生:平行线。

师:平行线之间的—— 生:——距离处处相等。(齐声)

师:现在大家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吗? 一会儿,有学生发言:“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a,圆的直径也是a。正方形的周长是4a,圆的周长是3.14a。因为4a>3.14a,所以正方形周长长一些。”

真棒!我和同学们都忍不住为之叫好。“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用什么方法比较的?”我追问道。

“计算!”同学们异口同声.“两个同学的计算方法一样吗?”我步步紧逼。一个学生回答:“第(1)题条件是具体数量,计算结果也是具体数量。第(2)题条件没有具体数量,计算结果是含有字母的式子。”

“能不能不计算比较呢?”我接着问。

学生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小声议论,还有的用手比划着。没过多久,一个学生回答道:“正方形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我可以把圆移到正方形里”

“‘把圆移到正方形里’,同学们,这可以吗?”我一边比划一边问。“可以!”同学们完全赞成。接着我出示了下面的图:

“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比圆的周长长,因为正方形有4个角突出来,一看就明白。”那个学生接着说。

“用移动比较的方法,同学们听懂了吗?”我一边问一边用手比划着。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我如释重负,大家为上面那个同学精彩的发言热烈鼓掌。

接着,我乘胜追击又出事了下面的题目:(3)

师:“想一想,这一组题怎样比较周长的大小?” 生1:“把各种图形直接移到长方形里比较。” 生2:“观察发现,只有平行四边形不能移到长方形里,其他图形都能移到长方形里。”

生3:“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梯形周长>正方形周长>三角形周长>圆周长,所以,平行四边形周长长一些。”

【案例2】苏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P99有这样一题:把下面的正六边形分割成6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图形,你有几种分法?

题目一出示学生很快想出3种分法(如下图):

我为学生的表现而欣喜,练习已经达到教学要求,一般的考试也不过这三种而已。但是,我没有止步不前,常说无限风光在顶峰,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于是,我先是对学生的表现赞扬了一番。接着,我故作神秘地问:“其实,还有许多种分法,你们愿意课后尝试吗?”学生听我这么一说,既惊讶又跃跃欲试,好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刚一下课,就有学生急切地问我:“到底有多少种?” “无数种。”我神秘兮兮地回答。“哇塞!”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

来到办公室,我想,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呢?如果占用下一节课时间,显然超出了教学计划,可是,如果课外私下交流,又起不到整体教学效果。思前想

后,我下定决心下节课继续上。其一,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二,做事要有始有终,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里正是值得拓展的地方。值得去浓墨重彩!

第二天,数学课上竟没有一人会做,对此,我没有灰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份的分法,学生很快回想起来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无数种分法。以平行四边形为例,除了上一行画常见的4种外,还可以把其中一条对角线中点为轴旋转,可以在上下两条边之间旋转,也可以在左右两条边之间旋转,这样,平行四边形分别被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而梯形有无数种分法(见下图):。

师:上面的无数种分法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生:旋转。

师:那么,从正六边形中能找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吗?

生:正六边形的6个角都不是直角,所以,找不出正方形或长方形,只能找出平行四边形。

很快,用平行四边形中心旋转的方法学生终于找出了无数种分法(见下图):

由此我想,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题目,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丧失题目实质的把握。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如何面对“枝”

这两个案例中,面对学生的横生枝节,如果采取保守策略,让学生知道案例1是通过计 算比较的。案例3有两种分法。不再深入下去,那样只是简简单单的做了两道题,无疑是浪费了宝贵的探究资源,而且打击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缺少了探究的过程,又是索然无味的。

因此,让学生继续探究,教师做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虽然有些超出本节课的教学范围,但是,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和兴趣范围。这个“枝”值得生,生得有道理,生得有价值。

二、如何处理“枝”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当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的计算

得出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时,我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接着出示了“没有条件的图形”比较周长,逼着学生的思维去跳跃、碰撞。当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再呈现一个新的问题,使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提醒学生和以前的知识进行联系;当学生想到了却又有些模糊时,启发他们用画图等直观方法探究;当学生还感到疑惑时,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当学生取得成功欢呼雀跃时,老师也分享了学生的喜悦。较好地处理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从上面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对于“枝节”教师要循序渐进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如何运用“枝”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课堂探究同样如此。首先

“节外生枝”要有价值,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与必要;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所谓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离开了这三点讲探究,是为探究而探究,是无意义的。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就探究同一个问题而言,也有“度”的限制,同一个问题中年级只能探究到某一个层次,到高年级也许能探究到更高层次。

综上所述,这里的“节外生枝”,不仅解决了表面问题,而且解决了深层次的、本质的问题。既解决了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里的“枝”生得有道理,更有必要。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不妨把题目和学生的思维比作一棵大树,教师要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

节外生枝也是景 篇6

每次上课前,教师在备课时总是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一番充分考虑,并提前想好各种应对措施。但是无论教师考虑得多么周密,预设得多么完善,在课堂上还是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意外。在和学生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教师怎样专心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如何正确地把握自己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这些课堂上和生活中自然生成的意外情况,考验着教师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如果处理得当,那么节外生枝也是景。

公开课上的“哭泣”

星期五的第一节课,是我的公开课,全校没有课的教师都来观摩这堂公开课。

课堂上,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学得格外认真。提问时,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看到晓华多次举手要求答题,我点到了她的名字,让她回答二次函数中根据函数图象判定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c三个字母的符号的方法。遗憾的是一向争强好胜的晓华这一次并没有答对这道题。于是,我又提问别的同学,结果答对了这道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晓华的情绪显然受到了答错题的影响,趴在桌子上再也不肯抬起头来。当我示意晓华认真听课时,没想到她竟然放声哭了起来。由于晓华的哭声,同学们和听课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晓华的身上。

课无法正常往下讲了,我只好停止讲课。稍稍停顿了一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晓华为什么会哭吗?对,因为她答错了一道题,觉得拖了班级的后腿,心里难受,这充分说明晓华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其实在课堂上答错题是正常现象,我们不必过于自责。但是,晓华同学这种关心集体、热爱班级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同学们,我们给晓华一个弥补的机会好不好?等我们学完二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请晓华同学来到讲台上给大家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好不好?”看到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我话锋一转又回到了课堂上:“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二次函数。”晓华不知在什么时候止住了泪抬起了头,眼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在剩余的时间里,晓华始终学得非常认真。在进行内容小结的时候,晓华站在讲台上把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解题方法总结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她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听课教师一阵热烈的掌声。

飞进课堂的“精彩”

课堂上,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三垂线定理,突然一只小麻雀沿着敞开的窗户飞进了教室。

“小鸟儿!”

“小麻雀!”

“真可爱!”

“我想要!”

原本安静的教室,因为小麻雀的不请而人变得沸腾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只小麻雀“请出”了课堂。

小麻雀是飞走了,可是同学们的心也随着小麻雀一起飞出了教室。课已经没有办法往下讲了。怎么办呢?课是小麻雀给打断的,看来只好找小麻雀“算账”了。

“同学们!”我打断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议论,“小麻雀可爱吗?”

生:“可爱!”

师:“大家想想,小麻雀干什么来了?”

生:“是呀,小麻雀干什么来了呀?”

生:“它该不会是学习来了吧?”

师:“对,小麻雀就是学习来了!”

生:“嘻嘻,好玩,小麻雀也来学习。”

师:“同学们,小麻雀都知道来学习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学习呀?”

生:“是!”

师:“好,让我们继续学习三垂线定理。”

同学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收回了放飞的心,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闯进教室的“母爱”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正在专心致致地学习“二面角的平面角”。突然,教室外面传来了一个老妇人的呼喊声:“大妮呀,大妮!”随着这老妇人一声接一声的呼喊,我发现班级中一名女生慢慢地低下头,我知道了,她就是“大妮”。于是我停止了讲课,来到她的身边,轻轻地对她说:“是母亲在叫你吗?出去看看吧!”她满脸通红地点了点头,在同学们的一片笑声中跑出了教室。回来后,“大妮”趴在桌子上再也不肯抬起头。

课被这闯进教室的母爱给打断了,继续往下讲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遒劲的大字:“母爱”。然后我向大家提出问题:“母爱是什么?”同学们停止了笑声,开始进行思考。“在母亲这饱含深情的呼唤中,大家就体会不到伟大的母爱吗?作为老师,这位母亲饱含真情的呼唤声让我再一次回到了童年,让我再一次想起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往事。同学们,这闯进教室的母爱更值得我们深思啊!”

“老师,我们错了。母亲是伟大的,我们不应该嘲笑母亲。”班长站起来诚恳地说到。我赞许地点点头,请他坐下,然后进一步启发大家:“班长说得对,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作为子女,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伟大的母爱呢?对,我们只有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母亲的伟大的爱。”

“大妮”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抬起了头,眼里满是感激和自豪。这堂课因为“闯进来的母爱”,让大家学得格外认真。

掉到地上的“契机”

“十一”长假,我把班级里没有回家的8名同学叫到家里包饺子吃。吃饭的时候,我刚上小学的儿子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兴奋得不知干什么好。在凳子上一会儿站、一会坐,一不小心,把一个水饺掉到了地上。

看着这个掉在地上的水饺,我想到了同学们花钱时的大手大脚,想到了他们生活上的铺张浪费。同时也想到,尽管我对浪费现象采取了种种教育措施,但是始终收效甚微。想到这些,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掉在地上的水饺正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把这个水饺用水清洗干净后吃了下去。妻子趁学生不注意轻轻地踩了我一脚。学生走后,妻子埋怨我不该那么在乎一个饺子,怎就不怕让学生看了丢人。我笑着告诉她:“我那个饺子,就是吃给学生看的。”

“十一”长假结束后,我在班级以“一个水饺”为主题召开了班会,组织同学们讨论该不该吃掉在地上的水饺。有的学生说为了身体健康,不应该吃已经掉到地上的水饺;有的学生说,只要清洗干净了,就可以放心吃,因为我们没有理由浪费粮食。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不应该铺张浪费;应该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应该讲时髦、比阔气;应该讲学习、讲成绩,不应该讲究吃、讲究穿。

从那以后,学生中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少见了。一个掉在地上的水饺,帮助我解决了一个教育难题。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难免会有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合理运用教学智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材。

“节外生枝”也是景 篇7

其实, 我们的教育不也是时刻充斥着这些瑕疵, 天天都有“节外生枝”发生吗?怎样才能让这些“节外生枝”也能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呢?我开始了一次次的尝试:

前些日子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被一篇题为《暑假减肥记》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该文的小作者取材新颖, 文笔简练, 形象生动, 语言诙谐幽默, 读后让人感到自然轻松, 诙谐一笑, 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决定利用作文课朗读这篇优秀作文, 让全班同学分享这份愉悦。

我刚读完文章, 一位同学“唰”地举起手说:“老师,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他的话音刚落, 全班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 并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 她羞愧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 我经过短暂的思考, 立刻转换话题:

“同学们, 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 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甚至站了起来, 大家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 而且发言水平挺有新意。我便接着问:“同学们, 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 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以后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 在班上宣读, 你们以为如何?”

“太好了!”众口一词。

“那么, 对今天第一个给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 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谢谢!”“非常感谢!”同学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我的用意, 齐声欢呼。

“从今天开始, 每周推荐一篇优秀作文, 全班同学轮流推荐。可以拿原文来读, 也可以抄写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不过, 别忘记注明作者和出处。”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那位抄袭作文的同学也舒开了她紧皱的眉头。

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天, 这位抄袭作文的女生写了一则日记,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当我听到同学指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以后, 我的头脑‘轰’地一下, 立即陷入极度的后悔之中。我的脸‘腾’一下子烧了起来, 火辣辣地难受。我想, 这下全完了, 我把脸丢尽了。当时的我, 恨不能从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后来, 老师并没有批评我, 而是感谢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一篇优秀的文章。我的天哪!老师替我挽回了面子, 我真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师。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今后我一定会认真写好每一篇文章。”

对于这次课堂的“节外生枝”:我不忍心让那个因抄袭作文被揭露而已经“羞愧得低头不语”的学生进一步再受伤害, 但也不能纵容学生的错误。因此融严格于宽容之间, 巧妙转换话题, 事实证明我成功了, 不仅让全班学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境界, 而且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

这不禁让我想起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中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使卵石臻于完美的, 并非锤的打击, 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教育究竟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那“打击的锤”, 而是那“且歌且舞的水”。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是波动的, 它可能不匀速、有反复, 甚至会“节外生枝”。当他出现波动反复、甚至“节外生枝”的时候, 我们不能纵容, 但需要我们“上善若水”的教育情怀。我们的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我们的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 我们的行为更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爱, 才能从心灵深处给予回应, 最终才能振翅高飞, 奋发向上。

为“节外生枝”喝彩 篇8

一开始, 他们自由组合进行投掷比赛。看似很简单的运动, 却锻炼了多方面的身体素质, 平衡能力、控制方向的能力、反应能力、手臂力量等。

玩着玩着, 鹏鹏突发奇想, 提议让飞盘穿越悬挂在大厅中的竹制品, 美其名曰“穿越时空的飞盘”。看得出, 大班的孩子在游戏中已初具挑战精神。每个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飞盘成功穿越。谁知, 童童的飞盘穿越失败, 在空中“着陆”了。几个调皮的小男孩立刻冲上前, 凡凡小脸涨得通红, 大声喊道“快, 快过来, 我们一起拯救飞盘!”孩子们全都围了过来。真没想到, 孩子们潜在的合作意识会如此强烈!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应借机引导孩子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我没有介入其中, 只是站在一旁静观其动。

只见他们有的跳得老高, 想用手够到那个小竹篓, 可惜身高有限, 无法触及那个边缘;有的用自己的飞盘不停地投掷过去撞击, 未料又一个飞盘卡在上面了。童童着急了, 拿来了绳子, 用尽全力甩动, 谁知半空中的竹篓不停地旋转, 飞盘依旧纹丝不动。宇涵说:“搬张椅子来试试吧!”看得出, 他们的拯救热情丝毫未减, 大家聚在一起继续商量。“椅子太矮了, 那里有柜子呢。”小誉连忙助阵。“不行, 不行, 站到柜子上太危险了。”衡衡持反对意见。能有这样的安全意识, 说明孩子们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他们激烈地争论着。“还是请老师帮助吧!”乐乐看着我, 显得一脸的无助。我连忙走过去, 孩子们有的蹲下来帮我扶椅子, 有的给我递游戏棍, 有的抱着我的腿, 还不停地叮嘱我站稳、小心……

飞盘落下来的一刹那, 孩子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成功啦!成功啦!”欢呼声响彻大厅。

让“节外生枝”成为课堂亮点 篇9

案例:九年级思想品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 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后,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但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始终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可以与台湾进行谈判, 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法来解决, 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 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为了两岸同胞的最大利益, 为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我们提出用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并辅以最宽厚的条件: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生2 (稍沉寂后喊) :谈判?多麻烦!中国 (大陆) 这么大, 台湾这么小, 发射几颗导弹不就搞定了吗? (学生大笑)

师 (微笑后) :这位同学有点像布什, 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那么, 对于台湾问题, 我们究竟是使用武力好呢, 还是用和平统一的方法好?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我认为是武力解决好。因为台湾自陈水扁上台后, 就一直在搞“一中一台”的活动, 现在虽然他下台了, 但这股“台独”势力依然存在, 这很危险, 我们祖国是不能分裂的。

生4:我也认为是使用武力好, 速战速决, 免得夜长梦多。

师: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 其他同学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生5:我认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 都是炎黄子孙, 何必骨肉相残呢?现在我们政府为了加强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促进两岸的交流, 做了很多的努力, “三通”也实现了, 相信光明就在不远处。

生6:我认为是和平统一的方法好。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 以后台湾会自动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香港、澳门回归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这个吗?所以我认为台湾也不例外。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台湾问题的看法。老师也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海内外同胞热切盼望祖国统一, 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期望海峡两岸和平稳定。再说, 我们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习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它也适用于台湾问题。但我们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分割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能容忍的。我相信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应该说学生1的回答很准确也很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课前的预设。若没有学生异议, 就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可是学生2的喊叫, 使课堂产生“意外”, 教师微笑后及时抓住了学生2的“节外生枝”, 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 把问题抛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从不同角度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使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精彩生成。由此启示我们对于类似“节外生枝”要慎重处理。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 学生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由于个人经验、认识方式的不同, 会对教材以及教材所反映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理解和解释上发生差异, 这往往会打乱教师原先的教学预设, 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对此, 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千万不可给以当头棒喝或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搪塞过关, 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发扬民主,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发言, 机智灵活地调整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 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 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精彩。上述案例中, 教师不再死扣原先的“预设”, 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 顺着学生的思路, 适时抛出问题, 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 智慧被点燃, 情感被激发, 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有充分又科学的教学预设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 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 甚至厌倦。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正是在学生基于平时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基础上, 等待学生异议。至于是什么样的异议, 则是较难估计的。这就需要“预设”, 要有“弹性区间”, 而且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 而不应该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 多估计些情况, 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三、要具备足够的课堂教学机智

社会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 他们自身的知识也更丰富了, 视野也更开阔了, 在课堂上做出的举动、提出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 甚至刁钻古怪, 令教师防不胜防。教学机智在这个时候尤显重要。教学机智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素养。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会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给课堂带来意外的生成。当然, 有效的教学机智的形成,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能一蹴而就, 它有一个过程在里面,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首先是要有恒心学习, 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来充实自己, 从而拥有浓厚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教学视野, 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其次是对学生要有爱心。育人之道, 爱心为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那些生出“节外之枝”者, 不仅仅是善于动脑、善于提问的学生, 更多的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 才能避免“暴风骤雨”式的断喝, 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他们, 才能获得意外的教学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机智和课堂驾驭能力, 把它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外生型独立学院治理体系的重构 篇10

一、外生型独立学院的界定

国内学者徐军伟将由母体高校直接出资或由母体高校控股企业出资的叫内生型独立学院, 否则即为外生型[2]。本文采用这种定义, 即: 外生型独立学院系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与高校无关联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

二、外生型独立学院共同治理的问题

( 一) 治理目标的现实偏移

外生型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普遍存在资金回报的价值取向, 湮没了高等学校追求社会公益的价值追求。企业 ( 尤其是民营企业) 作为外生型独立学院投资方时, 这种追求相对地方政府作为投资方要强列很多。例如: 投资方通过后勤社会化、采购、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种渠道向起自身或者关联者进行利益输送, 扩大了办学成本; 更为直接的是投资方通过股权转让, 一次性实现投资增值回报。

( 二) 决策机制不科学

1. 董事会组成不科学。作为外生型独立学院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均有投资方、母体高校双方或者多方指派董事构成。这种组成容易造成董事会的决策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 此外, 董事会业已存在的组成结构几乎已经明确实际控制权的归属, 也不一定能体现全体股东的利益。

2. 董事会决策低效。由于董事会的上述构成, 各方关注的焦点不同: 母体高校关心校园稳定、学校声誉、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及回报; 企业投资方关系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地方政府投资方注重政治影响、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效果以及持续回报。在各方利益诉求、目标追求不一致的情况下, 董事会必须经过博弈, 进行利益交换和妥协才能达成一致, 客观上造成了决策的滞后和低效。

( 三) 权力体系配置冲突与失衡

外生型独立学院中各利益相关者个人和组织各自拥有部分权力。学院党委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法定机构, 享有学院办学的政治领导权, 监督学院其他各项权力的履行符合正确的政治导向。以院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权得到 “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的保障。外生型独立学院作为大学的一种, 自然具有自身的学术权力, 它主要包括: 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维护学术规范和学术自由等[3]。学院的教职工、学生及家长、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应享有参与治理的权力。外生型独立学院的现实权力体系配置中, 普遍出现政治领导权的矮化、行政管理权空化、学术权弱化、内部自治权虚化的 “四化”问题。首先, 由于外生型独立学院的董事会一般不为母体高校掌控, 所以学院党委没有学校的决策权, 其政治领导权受到排挤; 行政管理权本因由院长及其管理团队掌握, 保障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与运行, 但外生型独立学院的投资方会通过董事会在选聘管理团队 ( 尤其是资产、财务、后勤部门) 时安排其心腹, 绕开院长插手具体事务, 造成行政管理权空化; 学术权的弱化主要表现在投资方利用其实际掌握的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资源配置和学术成果评价; 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自治权虚化表现在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会、家长会等平台仅仅充当了信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渠道, 其议案、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保障。

( 四) 监督机制不健全

1. 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位。外生型独立学院的各举办方都比较重视董事会的职权, 轻视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 多数院校是指定董事会中各方1 名代表作为监事, 少有院校单独设置有监事会。此外, 行政管理职能中几乎将审计职能并入财务管理部门中, 财务部门又多由大股东投资方实际控制, 造成内部监督的缺位。

2. 外部监督乏力。外生型独立学院的外部监督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检查监督; 其二是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审计 ( 这种外部监督只有投资方是上市公司或者存在股权转让时才会发生) 。与内生型独立学院相比, 其独立法人资格和民营机制使其规避了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办高校的国有资产审计、干部选拔任用审计等程序; 由于它不一定有法定的信息公开义务, 其经营管理的具体状况也只有投资方最为清楚, 其他利益相关者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

( 五) 治理主体不完善

1. 各方主体共同治理的意识不到位。外生型独立学院的投资方 ( 特别是企业投资方) 在所有权认识上, 拥有比较强烈的占有意识, 坚持 “既为我所有, 必为我所用”, 缺乏对独立学院法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尊重。

2. 治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的人员构成中缺乏利益相关者代表席位; 利益相关者代表的产生程序、履职条件、制约权力关系没有明确、固化和给予保障。

三、外生型独立学院治理体系的重构

( 一) 捋顺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教育公益性

1. 捋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关键在于有前提条件的落实收益权。此处谈的收益权是在公平协商基础上, 以外生型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以整体利益为落脚点的收益权。投资方应在办学协议或者章程中对收益进行明确规定, 保证办学结余经费的大部分用于教育教学事业, 坚持办学公益性的主导地位。

2. 坚持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外生型独立学院同样是社会公益事业系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途径回馈社会, 体现其公益性。因此, 外生型独立学院的共同治理要做好办好教育与实现社会公益两重目标的统一。

( 二) 完善决策机制

充实和改革董事会。改革董事会的构成, 引入独立董事[4], 破除决策博弈困局。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为董事会的科学运行奠定基础。为董事履职提供可行途径和保障, 使董事会能充分掌握外生型独立学院发展脉搏, 及时发现重大问题, 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 三) 重构权力体系

外生型独立学院应建构起政治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学术治学权、内部自治权四权共济的权力体系, 理清各自权力的边界范围, 实现各自权力的相互监督和协调, 保障各自权力的实施。政治领导权是法定权力, 其他权力都必须符合正确的政治导向。行政管理权的实施主体是院长及其管理团队, 前提是办学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需要董事会尊重其与院长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尊重院长及其团队的经营管理。学术治学权是坚持大学精神的体现, 尊重学人通过学术委员会对学术成果评定、学术资源配置等学术事务发挥其不受干扰的决定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平台实现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共治理的参与, 提高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 四) 完善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方面, 有必要设置由独立监事、职工监事、股东监事、党组织监事等多方面代表构成监事会, 建立其程序化的代表产生机制, 保障监事行使职权。完善行政职能中的独立内部审计职能, 建立独立审计机构, 完善管理团队任前、任中、离任及重大项目等其他各类专项审计制度。外部监督方面, 必须落实第三方审计制度, 落实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制度, 保障审计作用发挥到实效。

( 五) 实施共同治理

1. 革新治理意识。充分理解和认识共同治理对外生型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益具有的重要意义, 打破利益博弈困局, 为其他客观意见的发表提供机会和平台。

2. 拓展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的渠道。第一, 在董事会、监事会构成中应明确政府代表、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等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占有一定席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表决权, 建立三方代表董事的资质审查、产生和更替办法及操作流程; 第二, 创造履职条件, 为其了解和掌握办学状况, 发现重大问题, 在交流渠道、办公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2]徐军伟.独立与依附:内生型独立学院的两难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5) :24-27.

[3]冯向东.大学学术权力的实践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 :30.

利用“节外生枝” 演绎课堂精彩 篇11

一、充分的预设是产生有效“节外生枝”的助推器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于是不少教师对预设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束缚了自己的个性,约束课堂生成。因此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上,也不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就

抛弃原来的预设,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这种课堂看似热闹,但很可能连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成为空中楼阁,生成因缺乏深度而毫无价值。

综上所述,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充分预设课堂就极其重要了。没有一个很好的预设,有效的“节外生枝”就可能无法产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预设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课堂又不能唯预设,所以预设要预留接口——生长点,因时、因事、因地、因人随时嵌入,让预设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二、有效的“节外生枝”要如何利用

1.妙用倾听,适时追问

【案例】“圆的认识”片段

师:我们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半径、直径、圆心和对称轴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你可以继续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信你有更多的发现!

交流:

生1:我通过折一折发现,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因为可以变换无数个角度对折。

生2:我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你发现了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发现的?

生2:我是用尺量的。

师:那黑板上圆的直径是你圆半径的两倍吗?

生2:不是。必须是相等的圆。

师:是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3:我也有同样的发现!

还没等学生说完,师打断:相同的就不说了,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同学们的发言实在是太精彩了,有方法有结论。老师继续引导有没有不同的发现,一个孩子却出奇的要说一样,真是意外。但回头再想,说不定学生的回答即将可能成为本节课的亮点,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说完呢?无论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动态生成式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发现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

呢,可见教师的关注点还仅仅是结果,而非得到结论的过程,这是不可取的。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我们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面对这些“奇谈怪论”,实在挑战教师的理智和智慧,如果我们能敏感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利用起来,以学定教,就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

2.善用错误,峰回路转

【案例】“认识三角形”片段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头尾相接围成的图形,那是不是随便拿三条任意长度的线段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可以!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条线段分别是:2厘米、1厘米、5厘

米,用它们来围一围吧!

生:老师,不对,围不出来。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所有学生都动起笔在画画验证,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师:要组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吗?

“言为心声”,学生的错误回答代表学生的初步理解,但错误又“错”得顺其自然,然而在操作中却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教者没有急于给予纠正,将错就错,利用错误的结果进行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建构。教师的智慧恰恰在于凭借自身的教学敏感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灵活地对其进行转化、提炼。“错误”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3.妙用争辩,因势利导

【案例】“小数乘整数”片段

学生在尝试练习3.24×30中出现两种情况:一是0不要抄下

来,就在积上点出两位小数;二是算出结果9720,再点出两位小数,化简。教师发现第一种情况的人数还居多,将计就计,来了场辩论,看说能说服对方。“一”说:因为本来就要化简的,所以那个0就不要了。“二”说: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了吗?先按乘数乘法来算,再点小数点。还有同学补充:难道324×30与324×3是一样的?这个0要不要都无所谓了?

孩子们的发言实在是太精彩了,瞧同学们那头头是道的认真劲儿,我不禁为自己的这个即兴设计暗暗叫好。学生因为0处理产生矛盾,教者巧妙地因势利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数学思维也被引向深入。在这里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学的价值得以体现。

预设与生成是个永恒的话题,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们的点点滴滴,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从中捕捉到有效的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教案“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发展”起来。

对语文课堂“节外生枝”的思考 篇12

一、“节外生枝”要适度

朱熹说过:“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节”就是课文,“枝”就是在充分鉴赏文本的基础上,预设延伸阅读的环节。因此我们通过“节外生枝”,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现“大语文观”。

但是,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有位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先让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林冲的相关图片,再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以此导入新课,接着观看电视剧《水浒传》的一个片段。如此广泛的资源开掘,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而学生最应当拥抱的课文,却在铺天盖地的资源中被边缘化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喧宾夺主,轻重不分”。由此可见,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轰轰烈烈,却流于形式。

二、“节外生枝”要把握好角度

(一)从作品角度延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情节,在不同读者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所以,教师可由一篇文章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领会作品的特色。

比如学习《望月》这篇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在赛诗拓展中沐浴“诗中月之美”,学完后,可以引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眼中月之美”,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此外,同一篇课文,延伸的切入点不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就不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可以从“荷花”入手,搜集描写荷花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充分领略佳作语言的音韵美,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并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高品位的佳作名篇,既让学生积累了规范语言,扩宽了视野,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也可以从“西湖”入手,引导学生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本课的前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尽管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夏日西湖的景色,但是由于作者的性格气质、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使得两首诗的写法和意境也不相同。苏轼笔下的西湖风云际会,变化多端,突现一个“动”字;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怡红快绿”,色彩明媚,映出一个“静”字。

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既了解了同一事物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二)从作家角度延伸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推荐某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清新秀丽,好似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俗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但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又有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出示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学生通过吟诵,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全面了解词人的写作风格。

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中,也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可向学生介绍她的其他作品,学生在对比赏析之后,会发现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节外生枝”要注意梯度

笔者认为,针对年龄特征及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级的课外延伸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段应以短小的歌谣、诗句为主,中高年级则以优美的名篇佳作为主;低年段一节课内拓展一两篇即可,中高年级则可以学习多篇,还可“举一反三”,在掌握了阅读方法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物,鼓励学生海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只要能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这样学生就一定能把语文学好。

摘要:在“大语文观”指导下,帮助学生站在开放的阅读视野下,从多个维度、不同层次感受课文内涵和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教学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语文课外延伸阅读。

上一篇:软件过程可信度论文下一篇:网络基础实验实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