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影响

2024-07-06

研究与影响(精选12篇)

研究与影响 篇1

目前, 关于薪酬分配对企业绩效有何影响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进行解释, 即锦标赛理论 (支持大薪酬差距提高企业绩效) 和行为理论 (支持小薪酬差距提高企业绩效)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作为公司的“领头羊”,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对企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也就具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 本文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研究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 检验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 即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显著性提高作用, 以此来证实其是否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对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研究, 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研究结论。 (1)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基于锦标赛理论。1981年Lazear和Rosen提出锦标赛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 将员工视为锦标赛中的竞争对手, 基于“连续排除对手的竞赛”的原则进行组织内部的晋升和奖励, 最后的赢家才能够获得“竞赛奖品” (即薪酬差距) 以及职位的晋升。根据锦标赛理论, 不同职位之间的薪酬差距以及通过竞争取得职位的晋升所获得的预期收益, 能够充分激励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率的内部竞争, 提高个人绩效, 以此提供强有力的激励。Main, O’Reilly和Wade (1993) 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资产报酬率成正相关关系。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卢锐 (2007) 研究证明了锦标赛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中的存在性, 并进一步指出, 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但是核心高层管理团队与全体员工的薪酬差距并没有带来显著的业绩提升。巫强 (2011) 检验了高管薪酬差距总体上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综上所述, 锦标赛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的一致性提供强激励, 使薪酬资源在零和博弈中达到纳什均衡。同时大的薪酬差距还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减少代理人的寻租行为。因此假设:

假设1: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基于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有四个分支:相对剥削理论认为, 在管理团队中, 管理人员会将个人薪酬同团队中其他人员进行比较, 此时, 低层级管理人员若在同中高层级管理人员薪酬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薪酬水平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 就会感觉自己应得的部分被剥夺了, 于是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怠工甚至罢工等抵触行为, 从而影响组织的整体性甚至降低企业的凝聚力 (Cowherd和Levine, 1992) ;组织政治学理论认为, 非高管成员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通常会做出如下选择:选择他们的整体努力水平;权衡他们的整体努力水平在利己与合作间的分配;选择他们的政治行为。薪酬差距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所有选择都产生影响。薪酬差距拉大会激励下属, 但这些努力是建立在损害团队合作, 有益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来实现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主要通过相对薪酬来评价自我报酬的满意度。分配偏好理论指出, 薪酬的设定不应招致领薪者的不满, 而是采取平均薪酬法, 降低个人绩效差异在薪酬设定标准中的权重, 让员工感觉受到平等, 公平待遇。对行为理论解释的理论依据虽然不尽相同, 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即较大的薪酬差距会破坏员工的合作意愿, 甚至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不择手段的竞争 (如耍弄政治阴谋) 或者挑战薪酬设定者的权威。这对企业的管理, 发展以及绩效表现都是不利的。只有缩小薪酬差距才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企业绩效。因此假设:

假设2: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 根据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两职兼任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在上市公司中, 对于董事长是否应该兼任总经理, 学术上没有统一的观点。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更利于提高公司的自由创新水平, 但会降低对公司的有效监督, 为了使董事会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提高其监督能力, 很多公司提倡两职分离,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创新能力。在中国, 很多企业还是实行两职兼任, 总经理对董事会的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对高管薪酬的制定上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董事会更容易给总经理更高的薪酬, 从而拉大高管层的薪酬差距。

假设4:董事会独立性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董事会独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结构。内部董事受高管层的影响较大, 高管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董事会的构成与决策, 而独立董事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 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 因此其往往根据公司所处经营环境信息和所有股东利益做出决定, 可以公正独立地对公司事务做出判断。因此, 其会控制高管薪酬差距过大。

假设5:高管团队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团队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处理复杂信息和解决差异性较大的认知冲突的能力, 规模越大, 团队能力越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数越多, 知识更加多元化, 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合理。但团队规模的增大增加了团队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 任何一个成员想脱颖而出, 获得晋升的几率在减小, 因此, 为了调动竞争者的积极性, 团队成员之间的薪酬必须拉开差距, 人数越多, 差距越大。

假设6:企业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规模较小时, 其研发能力不强, 产品种类少, 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慢, 与产品相关的销售和原材料采购较为单一化, 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不会受到太多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所以公司各个环节的管理不太复杂, 对管理层的能力要求不高;而当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 推出的产品更加多样化, 其面临的前端采购与终端销售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这就促使公司增加管理层的规模, 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 解决来自市场和公司自身更为错综复杂的问题, 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决策, 因此, 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大企业的管理难度要大的多, 要求公司细化其管理层, 解决公司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相应的支付给管理团队不同层次成员的薪酬差距也应该更大。

假设7:国有股比例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国有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国有股东控制, 受历史和制度的影响, 倾向于平均分配的原则, 同时这些企业高管的更换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因素, 由政府或国有股东决定, 较少参考外部市场条件, 因而这些因素限制了企业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同时, 国有上市企业强调高管团队的团结合作, 更倾向于缩小薪酬差距。因此, 薪酬差距的大小与国有股份的多少是成反比的。

假设8:监事会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的薪酬分配与普通员工的参与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普通员工的意见也是薪酬制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该因素的影响力越大, 公司的薪酬分配越倾向于平均。上市公司的职工参与公司管理是通过监事会实施的, 其监督能力反映了职工对公司管理的参与程度, 其中包括对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由于员工一般有高估自身产出却忽视投入差距的倾向, 因此, 公司的薪酬差距大小与监事会的规模成一定比例, 监事会规模越大, 公司薪酬差距就越小, 相反越大。

假设9:地区发达程度与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不同的地区, 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研究证明, 经济发达水平的高低与薪酬差距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倾向于平均主义, 对薪酬差距的接受程度比发达地区要弱, 因此, 高管薪酬差距与当地经济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二) 样本选择与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总样本为2009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具体的样本选择标准: (1) 剔除金融业企业 (2) 剔除未披露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的公司; (3) 剔除ST和*ST公司; (4) 剔除数据残缺公司。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为2091家。研究中使用了SPSS17.0、Excel软件。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模型 (1) 为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的检验模型, 其中, (1) 因变量为高管薪酬差距, 采用GAP1 (绝对薪酬差距) 和GAP2 (相对薪酬差距) 来衡量。GAP1=前三名高管薪酬均值-全体高管薪酬扣除前三名高管薪酬后的薪酬均值;GAP2=前三名高管薪酬均值/全体高管薪酬扣除前三名高管薪酬后的薪酬均值。 (2) 自变量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 (Daulity) :虚拟变量。Daulity:同一人=1;不同一人=0。董事会独立性 (INDMP) :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数, 比值越大代表董事会独立性越好。高管团队规模 (Mannum) :全体高管人数, 企业规模 (Size) :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股比例 (SOE) :国有股股数/总股数;监事会规模 (MCSIZE) :监事会人数;地区发达程度 (Zone) :虚拟变量,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 发现北京, 天津, 上海, 浙江和广东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公司。因此, Zone:北京, 天津, 上海, 浙江和广东的上市公司=1;其他地区的公司=0。 (3) 控制变量为企业绩效 (通过ROA和EPS分别来衡量) 。

模型 (2) 为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检验模型, 在此模型中, 企业绩效为因变量, 本文通过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指标分别来衡量。其中, 企业财务绩效通过ROA来计量, 企业市场绩效通过EPS来反映。其中,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资产合计期末余额+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2;每股收益:EPS=净利润/总股数。高管薪酬差距为自变量, Daulity, INDMP, Mannum, Size, SOE, MCSIZE, Zone为控制变量。

注:*, **, ***依次表示在90%, 95%, 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 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由表 (1) 可知, 四个模型的F值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调整R方值分别为0.325, 0.305, 0.209, 0.209, 说明四个模型的拟合度一致较好。纵观四个模型可以发现: (1) 无论是绝对薪酬差距还是相对薪酬差距两个经济指标均与两职兼任, 董事会独立性以及高管团队规模, 地区发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 假设4, 假设5, 假设9成立。国有股比例与薪酬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假设7得到支持。 (2) 关于监事会规模, 仅有Model3反映其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显著负相关, 在其余模型检验中并不显著相关。与假设8并不完全相符。通过对监事会进行相关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主要构成包括股东代表以及内部职工, 通常情况下, 监事会的监督效力同其规模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规模越大, 其监督能力一般也越强。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各股东代表或内部职工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利用监督权进行内部寻租, 隐性收入等, 因此, 并未能够客观公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而可能导致其监督结果有失公允, 进而未能真正达到雇员参与程度。 (3) 关于SIZE也是对绝对薪酬差距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相对薪酬差距的影响则并不明显, 假设6得到部分证实。企业规模的加大会带来管理者管理强度与难度的双重增加, 竞争强度也急剧上升, 如果把解决由于规模加大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的贡献归功于总经理, 那么相对于副总经理来说, 总经理因此所获得报酬绝对值的增加部分与相对值的增加部分并不成一定的比例。这是由于两种薪酬差距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4) 同时, 以ROA和EPS作为企业绩效经济指标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企业绩效对薪酬差距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即企业绩效越好, 其所获得的“竞赛奖品”越多, 这与锦标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注:*, **, ***依次表示在90%, 95%, 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二) 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假设检验

由表 (2) 可知, 无论是以EPS还是ROA作为企业绩效的考核指标, 绝对薪酬差距和相对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高管薪酬差距越大, 企业绩效越好。假设1得到验证, 假设2没有得到支持。通过实证检测发现, 相较于行为理论, 锦标赛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薪酬差距问题。上市公司不公平或不团结现象带来的“被剥削”感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及锦标赛强激励带来的能力激发创造的正面效应。锦标赛激励能够带来更高的资源分配效率, 促进高能力者发挥其高才能, 低能力者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而不断降低锦标赛参与者能力的异质性。对整个公司而言, 绩效显著上升。因此, 锦标赛强激励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基于锦标赛理论, 对深沪两市2091家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问题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有股比例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包括两职兼任, 独立董事独立性, 高管团队规模等) 。国有股比例攀升对高管薪酬差距具有负向作用, 这说明了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中高管薪酬差距现状存在不足的现象, 这对锦标赛的强激励具有抑制作用。因此, 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以通过提高高管薪酬差距来保持足够的锦标赛激励能量, 避免高级管理人员通过隐性收入, 内部寻租, 在职消费等不正当手段牟取私利影响企业内部竞争环境以及损害公司整体效益。两职兼任, 独董比例以及监事会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薪酬差距的正向影响已通过实证检验。但监事会的影响效应并不十分显著, 建议适当减少内部员工在高管薪酬差距的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主要因为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外部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督, 监事会的建立突出强调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监督, 这两种制度在功能发挥上必然存在一定的重合效应, 如果两种机制的监督效力同时加强, 必然对薪酬差距起着抑制作用, 从而锦标赛强激励的效果无法得以实现。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也通过了实证检验, 即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提高企业绩效。锦标赛理论得到支持。通过对影响效应的证实, 发现锦标赛强激励在现实操作中是有可行性的, 并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意义。因此, 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薪酬结构设计, 加大薪酬的激励能量, 从而使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通过对深沪两市2091家上市公司三年数据研究发现, 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国有股比例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两职兼任, 董事会独立性, 高管团队规模等) 。在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检验发现,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锦标赛理论在上市公司中成立。

关键词:高管团队,薪酬差距,锦标赛理论,企业绩效,治理机构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 《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卢锐:《管理层权利、薪酬差距与绩效》, 《南方经济》2007年第7期。

[3]张正堂、李欣:《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4]巫强:《薪酬差距、企业绩效与晋升机制——高管薪酬锦标赛的再检验》, 《世界经济文通》2011年第5期。

[5]刘子君、刘智强、廖建桥:《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基于本土特色的实证研究》,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9期。

[6]B.G.Main, O’Reilly, and G.S.Crystal CEO compensensation as tournament and social comparison:a tale of two theori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8.

[7]Cowherd, D.M., and Levine, D.I..Product Quality and Pay Equity between Lower-level Employees and Top Management:An Invertigat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or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研究与影响 篇2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开放和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电子网络也称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工具和交流方式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拓展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广阔空间,实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全球化和全面化,使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网络社会。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阴影,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阔青少年眼界,丰富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作用,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根据目前状况,本组成员在第十一周和第十二周在武汉部分高校展开一系列问卷调查。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问卷 调查表样卷见附表)。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 240 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223份,针对本次调查,我们抽取80份问 卷进行整理,我们做如下数据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此次被调查人中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10%在10岁以下,35%在10-14岁,55%在14岁以上;对于上网时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 7小时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其中 7-14 个 小时的占 25%,14-28 小时的占 13.75%,平均上网时间在 28小时以上的占少数;对于上网的场所,40%的人选择在家上网,认为在家上网感觉比较好,其余一些人则偏 向于在网吧或学校电脑室上网。网络涵盖的信息很 多, 80%的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聊天交 友,60 %的人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和网络电视、玩游戏,而用于日常学习查阅资料的占了40%,由此可见,青少年在日常上网过程中,多 数时间是用于娱乐方面,对于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值得我们深思。青少 年因上网而学习退步的原因多样化,主要原因是上网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来自学校与家 长的压力也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习退步。对于网上交友,大约 70%的青少年表示 支持态度,认为网上交友可以扩大交友面,随时随地的和亲人朋友联系。但由于网络上的不 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有大约 30%的人反对网上交友。正由于网络上的 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 50%的家长或监护人要求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 不健康信息,2.5%的家长要求在其监督下进行网络操作。在上网好处方面,86.25%的青少年认为开一开阔视野,73.75%认为可以加强与他人交流,45%认为可以拓展青少年教育空间,41.25%认为可以促进个性发展,仅仅有15%的青少年认为可以促进学业进步,5%认为没什么好处。目前已有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其原因主要有自己学习压力大或 学业不佳或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等。以上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由此可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要站在一个客观合理的角度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

二.正面影响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 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

第一,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 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 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 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 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而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可以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 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三,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 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四,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 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就掌握了及时 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第五,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 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 BBS 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 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六,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 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 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 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弊端可控性,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 所存在的问题。

三.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第一,网络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网瘾就象传染病,感染免疫 力较差的青少年,过分迷恋上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 吸毒。人们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此外,青少年网上无意 中接触的黄色垃圾,促使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再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通过接 触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容易产生性幻想,成为性犯罪行为的动机。

第二,网络会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随 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 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 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这种交际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开阔眼界,但直 接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交能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熟人社 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 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交际态度的随便和不负责任,还直接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增 多。

第三,网上“文化侵略”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长 期浸润在网络世界里的中国人,就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青少 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侵袭中难 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四,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 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般时刻侵蚀着涉 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 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 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四.对策和建议

从青少年自身出发,青少年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 德观、价值观,增强对网络的识别选择能力,自觉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浏览一些有益的网 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融入集体,把重心放到真实的生活中,不一味的沉迷于虚拟的 网络。

从家长出发,家长不要一味盲目地强调学生不懂事、不着调、不上进,开始埋怨、训斥 孩子,甚至用暴力来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 价值观念更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 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让青少年认识上网的利与弊,尽可能 利用现代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青少年正 确的使用网络。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 吸引力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程,引导青少年心理上的 健康成长。

从社会出发,社会应该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设计一些 适合他们的网站,让青少年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社会要加强网络 信息的管理,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监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相关机构要对网络成瘾开展 系统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四.本次实践调查总结

对于网络青少年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鼓励青少年通过上网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对我国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上网也可以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也是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但青少年正处于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如果对他们的网上行为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他们将很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的缺失和情感的迷茫,产生许多不道德的网上行为。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势在必行。

小组成员:杨依霖、高榕、卓超、邱龙武、金武涛、李富强、程小奇、曾辉

冶金试点班

研究与影响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影响因素 策略

1.问题的提出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目前学术界对师生关系概念的定义较多,笔者比较赞同陈桂生教授提出的师生关系概念,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层面(三个或三个以上)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学工作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不成其为一种完整的师生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结构为背景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由教与学连结起来的工作关系[ ],可见师生关系主要还是一种教学的关系。在大学中,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优秀大学生,对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对于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动性、积极性意义重大。

但是目前大学中的师生关系现状如何还需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通过思辨的教育学讨论进行,虽然理论方面的讨论必不可少,但是这一现实的问题也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才能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才能揭示出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在某大学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共发放了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44份,所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样本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3.数据处理与分析

(1)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表2数据表明,61.5%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是满意的或很满意的,30.9%的学生表示一般,还有7.7%对师生关系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说明目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和谐和良好的,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满意;同时表2还显示,有68.7%的学生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是正面的,但是还有28.5%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是偏负面的。

以上数据得出的结论和目前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一致,即学生对于目前的师生关系总体上是满意的,对于老师的印象也比较好。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持乐观态度,师生矛盾过激引发恶劣影响的现象也为数不少。如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司空见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的萎缩等等,这些现象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恶劣事件或许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究目前师生关系中的问题根源所在。

(2)大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假设一:学生成绩对师生关系影响显著,成绩好的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较高并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积极,成绩差的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较低并且表现消极。因为学生成绩是定序变量,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是定序变量,所以应该进行两个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并检验。

从上面的交叉表可以看出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加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从相关分析可知,学生成绩与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122,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的弱相关性,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1。因此,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成绩与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度存在比较弱的相关关系,即成绩越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越感到满意。

这是由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会主动和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他们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关系资源,所以对于目前的师生关系更加满意;反之使其对师生关系评价较低。

假设二:男生比女生更加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更加主动的拉近和老师的距离,对此假设使用逻辑回归进行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性别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度有影响。男生是对比组,b=-.155<0,所以女生更不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女生满意目前师生关系与男生的胜算比是.875,说明对于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女生的比例是男生的87.5%。 性别对于学生是否主动联系老师也有影响。男生是对比组,b=-.248<0,所以女生更不主动地联系老师。女生主动联系老师与男生的胜算比是.780,说明对于主动联系老师来说,女生是男生的78%。结合上面的统计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加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更加主动联系老师,拉近和老师的距离,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3) 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特点的实证分析

师生交往渠道单一化:目前高校中师生的交流渠道主要是上课,在课余之外几乎没有交往的渠道,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课程较多,分配给每门课程的时间较少,加上老师有自己的科研任务,所以能让师生在一起的平台除了课堂之外便少之又少。

可以看出,集体交流是学生和老师的主要交流方式。近年来,网络通信手段成为一种新兴的师生交流渠道,给师生交流更大的空间,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这种互动方式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加之高校教师对网络通信手段接受程度的差异,所以目前网络通信在师生间的普及更多在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广泛[ ]。并且,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集体交流,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单独交流、通过手机电话、通信工具交流。这也可以印证第二个假设,即男生更加主动地拉近和老师的距离。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相对于男生更加被动,更加保守,人际信任感更低,加上高校中男性老师居多,所以女生倾向于和老师的集体交流。

上表表明,老师都会主动给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学生遇到问题能够咨询,但是也表示,经常主动联系老师的学生只有11%,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偶尔或者主动联系老师。在学生看来,老师只是偶尔或者极少的关心他们,并且对他们的关心大多体现在成绩,对于生活和思想则关注的比较少,如下表所示。

以上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较少,同时他们也不主动去联系老师,不主动拉近和老师的距离,可以说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既没有拉力,也没有推力,造成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较大,而这与学生对老师的一些看法有关。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的心理会延续至大学期间,老师的权威角色让学生心存距离。“1999 年以来,全国高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师资资源短缺给师生关系带来冲击。”[ ]师少生多的现象使得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关心,主动与老师交流联系的学生自然比被动的学生更有机会得到老师的关心。

调查中也显示,超过半数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没有吸引力的,或者是填鸭式的教育,只为考试服务,这样无形的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冷漠和紧张。

而且现在很多学生有 “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的观念,师生关系被界定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所以很多学生随意逃课,对老师缺乏尊重,降低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作老板,这也反映了高校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师生关系一定程度的商业化。但是,国外的一些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却不至于此。

4.小结

总体上学生对于目前的师生关系状态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经过分析,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加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男生比女生更加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同时研究显示,目前师生关系仍存在着交往渠道单一化、交往意愿被动化、交往目的功利化和交往情感冷漠化的特点。

研究与影响 篇4

关键词:机械密封,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引言

随着机械密封的快速发展,在石油和化工企业中机械密封的使用非常广泛,其性能稳定,密封性好,摩擦功耗低,使用周期长,对轴(或轴套)磨损很小等。在日常的生产中,由于机械密封而引起的机器故障仍然大约占总体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给维修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以,良好的机械密封直接关系到装置的正常运行及生产。

在国外,机械密封出现于19世纪初期,但是在最近半个世纪才得到发展,最近几十年机械密封得到快速的迅速,在日常的生产中得到的大量的应用。我国的机械密封生产开始的相对来说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中期才开始有正规的机械密封公司,例如:沈阳水泵厂及天津机械密封件厂。还主要是在水泵方面。随着国家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最近几年,引进了大量国外成套的装置和先进的工艺装备,由于这些设备的使用,从而密封了大量的产品。我们逐步适应了国际化的要求,机械密封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1影响机械密封的因素

(1)腐蚀。表面腐蚀:机械密封件由于腐蚀介质的侵蚀造成表面腐蚀,有时甚至会造成腐蚀穿透。

间隙腐蚀:由介质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会导致缝隙间会有溶液溢出造成腐蚀。

电化学腐蚀:由于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导致密封介质与密封件中的金属发生电化学反应,造成密封失效。

(2)温度。对于密封腔而言,若内部温度超过规定的一百五十摄氏度,将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成对使用的密封环因摩擦发热产生变形和热裂,导致材料腐蚀和磨损速度增快,长时间的磨损和腐蚀造成密封环的失效。密封圈超过本该承受的温度会发生硬化等一系列现象,从而造成失效。相对于弹簧来说,高温会使其失去弹性。在运动中会由于摩擦产生部分热,使局部温度升高,若不使用合理的冲洗冷却方法会使部件发生失效还,甚至会加快它的腐蚀速率。所以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温度问题。

(3)摩擦。当固体颗粒或者杂质进入密封面时,密封面会由于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导致接触不良,造成摩擦面的磨损,这样端面间液膜就难以形成和维持,造成机械密封失效。

(4)压力。高压或者压力不稳定造成的失效:在密封腔内压力所承受的压力超过所需压力时,会造成密封端面比压指过大,不能容易的形成液膜,造成端面过重的磨损,甚至会发出大量的热,造成密封零件产生变形。

由于工作压力的不稳定引起零件的弹性变形,由于零件的变形,造成密封不良甚至失效。若压力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会产生很明显的泄露现象。

(5)其他原因的影响。密封件本身由于设计、工艺、制造、选材、安装或选型配对不正确等造成机械密封点泄露失效。例如:密封件没对称安装,密封端面不平整,从而中间产生密封间隙导致有泄漏量;密封冲洗系统不健全,因密封腔内的温度过高导致机械密封失效;对密封辅助系统的不当选择;工艺条件不规范或者苛刻或者环境条件差等均都可以导致密封失效。

2以螺旋槽机械密封为例

(1)转速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在介质的压力保持稳定的状态下,由于动环的转速被改变从而得出转速的变化对密封的泄露量和摩擦扭矩的影响,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动压效应成正比于转速,泵入流体增加量近似正比于泄漏量;转速正比于剪切应力与流体摩擦扭矩这一因素,这有利于增大流体的开启力,从而推开密封面,实现非接触密封。

(2)压差的影响。密封介质与密封背压的压力之间的差值被叫做密封压差,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密封工作的难度,密封难度与密封压差成正比例关系,密封压差是影响密封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图2是压差对密封的泄露量和摩擦扭矩的影响规律。依据图片,由于压差与流体泵入端面流量成正比,可以看出液膜泄漏量呈线性增加的态势;然而压差对液膜的摩擦扭矩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

3预防密封失效的措施

(1)在选择密封结构时应以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作方便、安装与维修容易为主。选择机械密封时,应对其中参数、材料、结构等特点加以了解,要选择质量性能等最可靠安全的机械密封装置。每种机械密封的使用都有他的适应性,要具体工作环境具体分析,选择可靠的机械密封方式,这是保证机械密封正常运行的关键。安装前,每个部件的完好性和规范性得到确保,按机械密封正确要求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应恰当的使用百分表、游标卡尺等相关的设备,确保不偏心、间隙合理等细节。

(2)防止腐蚀引起的腐蚀失效造成密封失效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做好机械密封件日常保养工作,避免介质泄漏腐蚀密封系统。另外,使用高纯度的透平油定期的冲洗密封件,改善密封装置抗腐蚀的性能。

(3)防止磨擦引起失效,为避免由于磨擦引起机械密封失效,首先保障摩擦副材料具有良好磨擦性能,其次保证密封面的平整度和粗糙度一定要达到要求。另外,在安装过程中,端面异物一定要清理;在运行过程中,输送介质一定要规范,避免不必要的腐蚀。

(4)橡胶圈失效,橡胶圈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使用过程中应计算好时间,做到定期更换。在检修过程中,若发现密封圈恶化、形变等应即刻更换密封圈。

(5)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在运行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操作水平。在起动过程中,应按照要求规定;另外,平时应安排人员做机械密封件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

4总结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机械密封的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然而造成机械密封失效的因素很多并且复杂。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只有不断的摸索当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机械密封失效的原因才能快速找到,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机械装置整体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机械密封始终作为精密的部件在工作中使用,如果泄露部位增多,则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安装,维修带来巨大的困难。机械密封的失效在工作中有多种原因,因此,正确分析什么原因带来的失效,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必须要找到密封失效部位,然后才能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去进行改进或者弥补。

参考文献

[1]郭海峰,张玉梅.离心泵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分析及消除措施[J].化学工业,2010,28(1):34-36.

[2]何彬学.热水循环泵机械密封的失效分析及改造[J].润滑与密封,2008,33(5):111-113.

研究与影响 篇5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不足与完善研究

环境工程与化学系

王冰冰

指导教师

张青

摘 要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后,环境压力骤然增大,人们的环境权益受到严重威胁和侵犯。严峻的环境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运而生,为了保证环评制度的落实,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规除对建设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同时还要求对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决策的源头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影响评价法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的发展与完善,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尤其表现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公众的参与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本文将在客观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史、现有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主要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中存在的监管环节薄弱,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寻找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方向与途径,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发展 不足 完善

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STUDY ON SHORTAGES AND IMPROVEMENTS OF CHIAN’S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BSTRACT

After China entered the industrial period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 increases sharply.The environmental right is seriously threatened and offended.This prompted people to refl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ame into being.In order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 was enforced in 2003.09.01.The law included not onl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plan.This indicates that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from the source.Though implementation of Law of PRC on EIA has perfected the EIA system,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re expos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uch as the scope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history of EIA, the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achievements in an objective way, and point out the weakness of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n look for how to improve the EIA, which will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IA.KEYWORDS: environment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 development ,shortage, improvement

I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不足与完善研究.......................................................................................................I 前 言....................................................................................................................................................................1 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现及发展............................................................................................................3 1.1 国际方面...............................................................................................................................................3 1.2 国内方面...............................................................................................................................................3 第2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存在的若干问题............................................................................................6 2.1 内容简陋,立法思想落后................................................................................................................6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7 2.3 评价主体单

一、程序设计不合理.......................................................................................................8 2.4 缺乏对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8 2.5 公众参与机制不足...............................................................................................................................9 2.6 评审及审批机制的规定不健全...........................................................................................................9 2.7 强制性不够.........................................................................................................................................10 2.8 监管存缺陷,法律责任不健全..........................................................................................................11 第3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完善........................................................................................................12 3.1 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理念.........................................................................................................12 3.2 增加对国家政策等宏观、战略性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12 3.3 建立多级评价主体.............................................................................................................................13 3.4 增加对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14 3.5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4 3.6 完善环评的评审和审批机制.............................................................................................................15 3.7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16 3.7.1 执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解决我国环保执法不力的首要工作.......................................16 3.7.2 集中清理整顿违法行为..........................................................................................................16 3.8 加强监管,明确责任.........................................................................................................................17 3.8.1 严格环评队伍监管..................................................................................................................17 3.8.2 法律责任的完善......................................................................................................................17 结 论..................................................................................................................................................................19 谢 辞..................................................................................................................................................................20 参考文献............................................................................................................................................................21

II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前 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恶性事件经常发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和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突出建设生态文明。而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几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英文缩写为EIA),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指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日本《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定义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制定开发计划和进行建设项目时,事前对于这一开发计划和建设项目将给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以及由他们组成的环境系统造成何等影响,其结果又将对人类的健康、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文化、历史环境造成何等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评价。尽管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有多重阐述,但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密切联系的社会性活动,是运用科技手段而做出的科学评价,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内容综合性的特征。

就其意义而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乃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法“预防为主”的宗旨,从实践来看,然而,要真正实现其立法目的,则要具体取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两方面的决策导向:一是决策的民主化,二是决策的科学化。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落实,我国于2003年9月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决策机制,是改变传统决策的概念反映了公共决策是一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个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项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就民主化而论,环境影响评价拒绝了单一的决定、权利集中和垄断,追求决策的分散性,认为决策权既应该在公共权力内部分配,更应该让普通公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分享。就其科学化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改变了以往决策过程中通常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的片面做法,关注具有普遍利害关系的事项,主张制定一个平衡的决策,要全面考虑到经济、技术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和环境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使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在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仍有较大差距,很多法律问题严重妨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预防为主”的方针的贯彻,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及制度的的完善,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下面将就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展、资源短缺及改进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现及发展

1.1 国际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美国首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进行推广实施。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心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以后,其他国家积极效仿研究,随后不久世界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诸如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等也相继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到了1996年在全球已经有大约85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而且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条约中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通用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1.2 国内方面

从1949年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一期间,由于中国刚刚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全国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环境污染情况基本不存在或者说污染问题只在局部,并且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环境立法或者环境立法零星,并且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零星的环境立法也仅仅针对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全没有概念。直到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会议,才逐渐开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探讨和研究。尽管是受到了国外先进国家经验的启示,但事实上也有国内的一些原因,在1972年官厅水库发生严重的污染情况,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及生产,国务院就污染事件专门发出文件,第一次向全国发出了注意环境污染的警告。由于当时正处于十年**时期,尽管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动荡,然而在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关心下,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终于艰难而缓慢的逐步开始发展起来。1973年国务院第一次召开了全国性质的环境会议,会上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4年又颁布了《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放射防护规定》,197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虽然这些规定都从不同方面或多或少涉及或提及到了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名词,但是环境影响评价作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为一项制度终究没有以任何法律制度的形式单独出现。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逐步走上了法制的轨道,而且也吸收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论和经验做法。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借鉴国外做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明文规定。该法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施工。”1980年的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1年,为了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联合修改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国家又对《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作了修订,并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把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原来的基本建设项目扩大到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此后,又先后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对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单位的考核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后验证规则》、《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1988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对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进行了补充、修改、完善并将之升格为行政法规。

除此之外,我国通过人大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多方面规定。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规划,经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13 条第二款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制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水法》、1995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中分别对海洋、水、大气、水资源、噪声、固体废物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体系。尤其是2003年正式实施的《中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善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通过30多年来对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主体、程序、内容、法律责任等作出修改、补充和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立法制度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体系,该立法体系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为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2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存在的若干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的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健全了环境管理制度。对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现代环境法的主要内容,这对于预防新的污染源的出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内容也更加丰富。它对于防止新的环境污染的出现,减缓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就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2.1 内容简陋,立法思想落后

2002年之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靠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来执行,也就造成了立法层次偏低的现实,客观上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面推进实施,不仅如此,法律规范的震慑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出台,将《环境影响评价法》提高到国家立法的高度,这虽然初步解决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立法层次普遍偏低的事实,但这次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依然没有摆脱我国立法的普遍单薄的怪圈。其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范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保障,它应该是一个法律系统,需要涉及到诸如行政法律、环境法律、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其他诸多的法律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技术性的法律制度。然而纵观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却仅仅只有五章三十八条,它作为一部专门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来说,内容不得不用简陋来形容。这就造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在内容上过于简略、笼统,有更多的弹性条款,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环保实体法与程序法相当不平衡,对国际立法中某些先进、科学的规定没有及时采纳,使得这一制度更加具有保守性,相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很难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具有预测性、客观性、法定性、可行性、强制性的法律制度。然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没有充分考虑面临的问题前,就匆匆的颁布实施,这沿袭了我国立法中常见的那种立法机关没有充分酝酿讨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论就进行粗略立法,行政职能部门立刻配套出台更加繁复的“实施细则”的老路子。这种做法,事实上,立法权限被“下放”,这再一次使得有关行政职能部门获得了相当大的立法权。这就难免使得制定出来的“实施细则”就有某种部门色彩,更加注重保护部门利益,这种做法也会因为缺乏“法的合法性”而受到质疑。同时我国立法普遍提倡现实主义的立法,“立法多为‘主体立法’而非‘行为立法’,”对相关行为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往往不是根据其行为对环境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而是根据行为人所处的所有制形式以及组织形式的不同作出完全不同的规定,这往往会造成“相同行为具有不同处理方式”的法律上的不平等。这其实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在环评过程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也就是说不同主体在同一程序中将会受到可能完全不同的待遇。同时由于环评法律系统是以环境管理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系统,它调整的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改善自己生活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所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当中较强的体现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这就把浓厚的行政色彩施加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中,一旦监管不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范甚至有可能会沦为个别行政部门部门划分势力范围、争夺部门利益的罪恶的工具。因此,个人认为,落后的立法思想致使人民群众难以接受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更不用谈理解与遵守了,这也是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缺乏超前性、预见性和生命力不强的根源。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总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大,然而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也仅仅规定为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至于政策、立法等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并未涉及分毫。事实上,具体的建设项目对环境有一个直接的环境影响,这的确需要重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的确十分重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但比起具体项目,国家的重大经济、技术和产业决策,区域和资源开发规划,城市和行业发展规划,重大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产生更大、更广、更深刻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这些政策、方针等各部门的硬性指标而言,无疑是一个软性指标,造成的危害往往具有潜伏期,加上决策者往往并不具备必要的环保知识,因此政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加容易被人们忽视,常常是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造成了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会逆转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形成硬性约束,甚至是威胁的硬性约束。

况且具体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而立法与政策则是全局性的、总体的影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响,一旦决策失误会带来相当范围乃至全国的环境质量有重大的损失和危害。而且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第七条也仅仅是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而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对综合规划中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未纳入该法的适用范围。这就是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忽略了对国家政策等宏观、战略性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可是纵观国际社会,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国际上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看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国家宏观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长期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的又一个重大缺陷。因此中国的环评立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使环境影响评价能从点源评价扩大到面源评价,从微观层面扩大到宏观层面进行评价。

2.3 评价主体单

一、程序设计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也就是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是由取得相应资格的评价单位承担。这一单一的环评主体机制不利于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设计的不合理性又将会导致在实践中因为利益驱动,环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摆脱不了建设单位的影响和制约,这必然会导致环评结果的不客观、不科学、甚至于不真实,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2.4 缺乏对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项目及其各种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信息,使其能够在决策时通过掌握的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中国的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对替代方案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书面形式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这也是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案实际上是只有唯一的选项。这样从根本上使得决策部门和公众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按照此方案作出评价。或者即使有别的可供替代的方案,也因为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只能按提供的唯一的方案进行评价,这样会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的作用大大降低。

比较而言,《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重视对替代方案项目的分析、评价、筛选,明确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规定环境影响说明必须有“拟议行动的各种替代方案”,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估,选择对环境不利影响最少的方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缺乏对替代方案的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预防为主的思想。这不仅不能提供充分的、全面的科学信息给决策者,使其通过各方案的权衡与综合最后做出最佳选择,而且阻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项目,一旦不能通过评价将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2.5 公众参与机制不足

公众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产生直到1996年,公众参与在一些重大的环境立法中并没有没有体现,这造成中国环保领域有法不依、执法松懈。近年来,中国在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虽然引入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但广度、深度不够,且大多数情况也仅仅只是让公众表达自己的环境权益要求而已,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也只是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进行而已,在政府审批决策时,很少组织听证会等形式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论证会、听证会或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公众参与的规定较之于以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提供公众参与的法律也较之前多了许多,但该法对法律实践中必须明确的一些内容,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何种形式参与、在哪些阶段参与、参与的范围以及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缺乏具体详细的规定,并且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够公开、不够充分、不够及时,公众参与范围不全面,参与对象的代表性不强,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最近的“PX项目”引起昆明地区民众的恐慌,引发了大量市民以各种形式进行抗议,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公众参与的不足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对公众参与的不够重视。

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公众参与强调愈早愈好,愈早期的参与,民众以及各界的关切较容易有表现的空间。一旦评估工作已经完成,民众及各界对繁杂的数据作评论,开发单位接受意见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将引发矛盾。”

2.6 评审及审批机制的规定不健全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规定,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第二十三条所列的三种建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对于第二十三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由于周围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有可能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因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尤其是牺牲与其邻近的其他地区的生态利益,如在与它地接壤处建立废弃物仓库、建立污染大的化工厂等等。这样,一些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活动和项目,在这些两不管或三不管地区就有可能会通过各地区他们自己的审批而被准许付诸实施,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名存实亡”。

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审批一般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并指定相关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人民政府代表和专家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以上级别的地区构成了市政当局应该后再做决定。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登记表听证会的行业主管部门,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环境影响报告或登记表,有批准机关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机关的权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巧合,很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目标和行动反对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只有授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它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太大,导致环境问题。

2.7 强制性不够

目前,中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的质量”。出于恐惧的法律压力,一些地方环境执法部门更高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欺骗、纵容非法企业尚未开始,所以经常环评环境影响评估通常是在项目批准,一些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甚至只是在建设施工后。岗位评价没有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在同一时间作为评价法律的许多条款的环境影响我们的国家大原则,实现不是在实际操作,很难在法律限定范围内全面展开。例如:如何确保“环境影响报告结论和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决策依据”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措施和法规可行,容易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保护部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尤其是地方环保机构、人员和资金是决定由当地政府、环境执法的主要监管责任当地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导致执法情况尴尬,常常撞上一堵墙,失败了。因为经济增长本身是由政府、环保部门应对地方政府投资措施,很难严格监督当地领导人支持这个项目。违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处罚太简单,以反映处罚符合犯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罪的原则,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如计划改变环境的不利影响,规划环境评价结论谁监督实现,谁应该承担事故规划环境评价的责任,这些都是没有明确陈述。总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松懈的现象也很普遍,严重影响了执法机关的环境保护部门,同时,严重干扰的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2.8 监管存缺陷,法律责任不健全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存在缺陷的监督管理体系,突出的问题是权利分散的,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各个水平的双重领导下进行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一个全职的环境保护机构,但其他部门负责部门的一种特殊的环境保护工作政府职能管理、环境保护、水利、分散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交通运输、农业管理部门的公安局的海洋系统,港务局系统、职能部门的渔业系统。有些环保部门之间的权力和机构重叠互相找借口,领导机构,争夺管辖权。此外,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该项目批准、建设、积极参与、跟踪,及时的监督,督促整改,但是由于系统的缺陷,不能实现。但一旦中途发现问题被迫关闭,很容易导致重大损失,环境保护行为的经济因素是损失超过了增益。

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是建筑商、评估、批准的三方主体,取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的三方严格按照批准、评估和审批。而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不是施工单位,评价单位的结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结论管理监督和承担相应的责任机制,使全面规定,以便在实践中三方不认真履行法定义务或职责,没有人承担责任。在《环境影响评估法》虽然规定的环境保护部门,规划编制单位、施工单位、审批部门责任,但是法律责任没有指定的决策者,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为决策者起主要作用的,没有决定,不会产生未来的责任问题,有必要进行法律约束,建立责任体系。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完善

3.1 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理念

环境法律的化身是法治环境。环境法是指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则。环境法律的主题是政府作为对象的环境法律,政府行为接受约束的环境法规。最重要的变化的环境法律的立法理念是实现法律对环境立法理念。因此,环境法律应该限制政府环境行为的影响,是第一个把“官”,不仅强调“人”。环境法是真正的限制政府,是政府的主要位置在对象的环境法律,而不是外界的环境法律的对象。因此,急需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民主和法治。核心内容的法治是高度制度化的政府行为,尤其是高度制度化的政府决策行为。

3.2 增加对国家政策等宏观、战略性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市地区的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在计划草案提交审批,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了环境影响报告给当局审批的特殊计划。“违反规定和立法的精神,是所有决策立法意图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应该被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范围,包括各种重要决策各级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不只是在市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和部门负责规划和政策。至于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应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计划和实现,而不是根据制定机关级别,而不是根据组织的功能,所以只要决策行为可能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应该包括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但随着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多的把立法政策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行为的影响,不仅从建筑活动,主要来自于国家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和立法活动的局限性,除了一些决策者的知识,进行全面评估的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在政策、法律和法规,修改和补充,直到终止,为了防止错误和误导性的政策,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霸道的政策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过去的人口政策,“农业粮食为纲,工业钢为纲”的政策,有一个显著的负面影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响,对生态环境、环境影响和建立主要国家政策评价体系是势在必行的。如果你不通过这个源,环境问题是难以控制。因此,与规划、政策无疑有更重要的地位,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广泛、更旷日持久,和影响的出现更加难以处理,所以它有更积极的意义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这是最好的方式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人类开发活动的替代方案,累积环境影响,附加效应、区域或全球的影响以及非工程(例如,造成的影响操作和管理模式)影响,环境风险等在早期的政策、计划或计划阶段充分考虑。

此外,进行宏观重大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计划地控制环境质量恶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鉴于进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以及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国家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区域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和乡镇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的环境影响评价。

3.3 建立多级评价主体

我国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借鉴一些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制度系统中的做法。在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制度,其评价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国家主体和社会主体。国家主体包括俄罗斯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及其地方机关和俄罗斯卫生保健部及其地方机关所建立的专门鉴定机构──鉴定委员会。社会主体包括从事生态保护和生态评估的社会组织及其设立的生态鉴定机构、对生态鉴定活动感兴趣的其他机关、组织、企业、个人。从进行生态鉴定的主体来看,俄罗斯法律并未规定社会生态鉴定必须是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其他机关,只需是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自行建立的生态鉴定机构即可。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或公民个人可以根据倡议要求针对某项特定的鉴定活动成立临时性的生态鉴定小组或者生态鉴定委员会,完成既定的鉴定任务后随之解散;也可以设立常设性机构,对今后同类性质和活动进行生态鉴定。这样,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或公民个人在组织生态鉴定活动上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从生态鉴定的性质看,社会生态鉴定不是法定的生态鉴定活动,它是基于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如生态保护团体、环境保护者协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的倡议而进行的生态鉴定活动。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既可以与法定的国家生态鉴定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由此,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或公民个人就可以不受政府机关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进行生态鉴定活动。尽管社会鉴定的结论仅具有推荐性质,决策机关对鉴定对象作出决策时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但一般情况下,由于社会生态鉴定结论代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表了公众的意愿,一旦违背,决策机关将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决策就按多对生态鉴定的结论予以高度的重视。

因此, 为了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情况,希望我们国家在未来能给公众非法定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利,在立法、制定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主体多层次,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主体和适应各种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估对象。

3.4 增加对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科学的决策应该遵循优先的原则,即在几个备选方案中权衡利弊,确定最优方案。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应规定选择内容立法,反映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和预防思想。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国家及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非常注重“替代方案”。“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关注替代项目分析、评价和筛选,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提出,必须有“行为选项”。国际趋势和国外经验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分析备选方案。可以说,没有选择,法律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不是找任何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项目,但发现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是最好的项目计划。这意味着所有可能的替代项目必须是在一个特定的项目做具体承诺,审查其成本和收益,包括规划、选址、技术、工艺和材料都必须被考虑。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立法上应加强提供替代方案,明确规定了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包括替代品。在书的评价是环境影响的要求,规定应该不同的情况下需要提交的基本方案和替代,实现全面的考虑和选择最好的线路,努力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成本最小化,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3.5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必须落实在制度上,同时也要求给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环保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是公众参与在立法上的体现,也是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

在今后的立法和相应的配套法规制定过程中,国家应该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讼救济权,允许政府、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地居民等各类公众通过法定的方式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估、审查与监督等活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制度、结果公示制度,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法律化、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程序化、规范化,克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障碍,使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上对公众有效的开放,实现国家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要建立真正的公众参与,必须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首先,明确规定公众的介入时机及介入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应规定规划的编制机关或建设项目者都应该公告何时何地举行听证会或公证会,提前发放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信息,然后征求公众意见,并且公证会或听证会后,公众可以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不同的意见,并可提出书面意见。其次,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是政府执法公平公正的前提,只有将信息进行公开,才能保证公民的真正参与。因此,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拟之后,在报送审批机关之前,应尽早地把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战略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全文(而非摘要)全部公开,可以在报纸上刊载,也可以在电视上宣告,而且也应该在利益相关者的密集地区公示公告,以征求公众的意见,并且在此期间,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编制机关都应尽量为公众提供环评的有关信息、资料,并提供解答。再次,建立对公众意见的回应制度,切实将公众意见落到实处。编制机关或项目者征求意见的法定期限届满后,应根据各机关、团体、公众提出的意见,对环境影响报告草案进行修订和补充。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制作完成之后,应送给提出意见的机关、团体或公众。如果公众意见没有被采纳的应对其说明理由,并且向审批机关提出审批时,一并附上。如公众不满意编制机关或建设项目者的理由,还应赋予其诉讼权利,保证公众能真正参与其中,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建立不同专业、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系统,共同完善评价过程,尤其是对民间环境保护力量的整合。

3.6 完善环评的评审和审批机制

为了防止地方主义的干扰,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被授权的中央级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和被授权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前者主要负责中央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跨省区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剩余的环境影响评价由后者负责,包括本省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赋予两种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结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审批机构均为被授权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被专门授权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是被专门授权的中央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在各省的派出机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直接受中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的的领导,并对其负责。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法目的的实现。同时将审批程序改为环保部门一审负责制,即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有具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环境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在专家评审结论的基础上,负责对环境评价报告的审批。这样既简化了程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避免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的重合问题,应明确具体的编制机关,设立专门的审批机关,使其二者明确分离,防止机构重合带来的权力重合问题,并注意在其中加大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所占的比例。其次,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应加强对环评的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环评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负责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审查意见必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以此作为是否批准的依据。确保审批机关的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避免行政部门的干预。

3.7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3.7.1 执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解决我国环保执法不力的首要工作

确立环保机构的独立执法地位,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尤其重要,研究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加强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采取多种手段,逐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强化法治、增强能力,逐步改变环保执法地位不明确的现状。

3.7.2 集中清理整顿违法行为

要组织各地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地方保护政策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促进这些地区政府发展观的转变,加强环境法制观念,改善执法环境。开展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追究工作。对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和发现建设项目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报告的环保部门,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对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干部存在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违纪、充当违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查处。

3.7.3 建立和完善环评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

建立政府环境执法责任制,落实政府环保责任制;建立联合办案制度,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协调工作;继续公开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逐步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所有审批的项目,将通过信息公开等手段进行长期的跟踪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监督,如果发现环境违法情况,予以查处;加大执法力度,丰富执法手段,严厉打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彻底查处环境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8 加强监管,明确责任

3.8.1 严格环评队伍监管

针对我国一些环评单位为利益而而放弃原则的歪风,应加大整顿环评行业的秩序,具体措施有:加大对环评持证单位的日常监管力度;参照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制定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环评工作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加大对环评中违规行为的的处罚力度;严格环评单位资质准入条件,强化环评责任追究;严格环评队伍监管,推行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此外应通过引进境外环评机构参与国内环评市场、完善竞争机制,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与效率的提高,积极稳妥的推进环评市场化改革。

3.8.2 法律责任的完善

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可分为三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三者的构成要件不同,所以区分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中我们讲到的法律责任一般是行政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规划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却没有规定,不能有效的调动其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编制机关、建设单位及环评单位的违法行为和违法人员均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评主体的规定过于原则,没有明确划分。这样在实践当中建设者、评价者、审批者就有可能不认真履行其法定义务或法定职责,易造成环评流于形式,因此,应细化三者的具体责任。

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因没采纳公众意见、审查意见而造成重大环境危害的行为,仅要求说明是不够的,对无视公众意见而导致污染或环境破坏严重者,应追究法律责任。

在法律责任篇应该增设以下几条:第一,建设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申请而却未申请,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并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处以50万以下的罚款,给环境造成影响比较恶劣的,建设单位负责人应承担刑事责任。第二条,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报告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书,环保部门不予审批;从事环评的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并处以罚款;建设单位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不予采纳而开工建设,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以罚款。

总之,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根本所在,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完善责任的承担,尤其是要加强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宽严相济,才能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进行。18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一个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中国开始实施系统时间不长,况且现实情况的千变万化,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和和我国的其他法律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发展和完善,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 甚至在执行过程中遭遇抵抗,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生命力还是相当旺盛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提高和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锐意进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中国会越来越完善,这将极大地促进繁荣和发展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谢 辞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张青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张老师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在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张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修改、润色、定稿,张老师始终认真负责的给与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正是张老师的无私帮助和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在此,真诚的感谢张老师百忙之中对我的悉心指点。

在大学期间,我也一直在不断成长、成熟,感谢大学期间为我打下坚实基础的各科老师,以及关心我成长的各位系、院领导。

同时也感谢与我一起成长的各位同学、室友、朋友。谢谢你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帮助,谢谢你们陪我走过大学生活。谢谢你们!

通过本次论文,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跨越了传统教育的体制束缚,并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寻求知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许多相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一次次的修改,我懂得了作学问的严谨态度,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论文让我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法》.法学.2002.[2] 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3 [3] 孟浪.简明环境科学词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 [4] 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 朱海齐.WTO与中国环境法[J].法学.2001,(1):70.[7]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7.[8]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 宋国军等.环境政策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 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2-23.[11] 王曦.易鸿翔.《关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的战略思考》.《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12] 何卫东.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环境导报.1996.2 [13] 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1-173.[14] 蒋宏国.刘勇.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参与.环境科学动态.2003.1:8-9.[15] 王明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N].中国环境报,2001-8-9.[16] 张秀义等.建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回顾评价.环境保护.1996.7 [17] 王立.中国环境法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9] 马品懿.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法治与经济,2006.[20] 陈复.李海生.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损害──试析战略环境评价在我国的有效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1-1-2 [21] 单正菊.全方位多层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环境保护.1996.6 [22] 李若君.在环境评价中导入听证制度的必要性.环境保护.1996.4 [23] 杨立新.关于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1997.6 [24] 蔡守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环境科学.2002.2 [25] 陈琳.姜振国.刘志凤.郝大举.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污染防治技

术第25卷第4期.2012.8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6] 权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完善途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6

研究与影响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引言

作为实现建筑企业市场化目标的根本,如今的建筑工程管理不仅仅影响着建筑整体建设经营的实现目标,更加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当前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质量提升,就要大大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努力做好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的工作。

1、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较多,而管理的层次普遍复杂,针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都是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目前阶段,社会各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功能性要求繁多,再加上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的施工工艺及设计理念不断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控制、施工资源配置等都处于较难以控制局面。由于很多高层建筑,人员交叉施工不可避免,施工,涉及的工序繁多,施工环节控制及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是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可见,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十分必要的。

2、构成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要素

从目前局面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突显很明显的改变及空间,在国内一些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利用相关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及研究,在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拓展相对较慢,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停滞”趋势状态。从而构成建筑项目管理的要素,以下表现为两大方面:

2.1主观要素

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构造及变化都是主观要素带来决定性用处的,如果在人民的主观思维中排斥较事物萌发,务必将扼死一大帮事物的成长及扩大。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状态不太积极,前途也是见光明,究竟根本问题,其在我国管理手中主观思维理念排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极大的关系。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一些人主观思维中认可,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完全可达到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要求,无需耗时、费力去行动修改及改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主观上不支持和配合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责任制的明确、管理任务的具体化等工作内容,在目前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3、创新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方式

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已经逐步提升为衡量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基本原则,还要充分考虑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方针和路线,否则只能是循规蹈矩,难以有全面的突破和飞跃。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的措施,主要有两点。

3.1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由于国内管理理论和经验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始终难以全面确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问题,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共同来组织实施,才能最终实现。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建筑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还要积极吸取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与方法,并对各方面资料加以综合和整理,以实现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只有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才能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2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表面层次的内容较多,而相对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这是极其不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而言的,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革新与完善,并要不断的填充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以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创新发展的速度要适中,既不要冒进,又不要停滞不前;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片面追求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4、改变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在建筑工程项目较多问题,为了能改变建筑管理方式势必要大力,然而对提高管理的水平变为在目前建设行业一项重而之重的任务。总体观点,想要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必要时开创创新,不断精细,展现认识目前段工程管理应有的问题及控制进一步求发展的要素,合理制定科學,从而有效应对方针,提升目前建筑工程的高度管理水平。

1)全面完善管理制度,也完全说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要靠建筑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基础,充分完善管理制度,必先做好优化配置项目管理部门或机构,完善设置功能齐全,从而考虑工程的具体情况,同时实现工作的刚需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员,从根本解决工程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刚需,保证工程管理单位工作量评定,质量文件要审核及归档等相对重要的分部分项目展开目的PDCA循环,分层逐渐的构建一整套符合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特点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管理小组从工作的有序操作。

2)遵循地方及国家等相关部门规范,落实管理项目管理责任制。同时在管理上对落实与否责任制,才能安排项目管理的绩效与效益。企业背部必须完善的市场、分配机制、监督、用人机制等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实践。

因此,想要抓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严格完善工程的核算过程,构造完善科学核算体系,及时全程管理工程项目,对项目各施工环节完善精细的成本预算和合理计划,以对比分析核算的方式,确保工程资金的落实利用,已竣工的工程项目,应该立马完善好工程转子办理手续,才能通过项目核算方面达到创新目的,工程建设形式要严密的系统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的管理核算体系。才能更长远的促进企业想着更深层发展。严格把好工程管理质量大关,在工程质量的保障措施构造实施中,需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①前后把关,从项目、开始的人、材料设备施工作业及方法,方案、图纸确定的质量把关等,②事中把关,要全面对施工工期质量把关,中间产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等。进行制定构建,保证工程项目趋势与规范正确的进行施工实施。③事后把关,竣工质量检验,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文件审核和归档等也是对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创造性的PDCA循环,分层逐渐的构建一整套一线向二线渡过的过程,在逐步推广着管理型,也要攻关型及生产型进行,以此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完善、全面合格产品质量。

5、结束语

在经济不断改变,政策深化,我国建筑业步入飞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时期,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了更深层的转变,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采用分层把关,各级管理的质量把关模式以目标考核为内容的质量运作机制,从而完善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年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综合探讨[J].科技传播.2010(18)

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的煤矿事故发生的频率有所提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煤矿的通风不顺畅, 影响到瓦斯从矿井中排出来, 瓦斯是煤矿事故中的杀手, 如果煤矿在生产的过程中, 矿井中的瓦斯浓度高达一定的程度, 将给煤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1,2]。

1 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客观环境因素

煤矿的通风安全和煤矿的日常生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生产环境不好的地区, 通风工作也做得不好, 分析这些因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3]。

1.1 矿井所在地的地质构造

很多煤矿都在大山里, 矿井设置在大山的内部, 山体构造很复杂, 致使煤矿矿井也非常复杂。随着煤矿矿井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 煤矿的矿井温度由于地壳的原因会升高, 这样瓦斯的浓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如果不进行良好的通风, 将影响到矿井工人的安全。

1.2 地热温度过高, 导致煤层自燃

当煤矿开采到一定深度以后, 由于地壳原因矿井内部的温度逐渐增加, 如果地热程度越高, 煤层和氧气接触以后, 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燃现象, 加之矿井的空间很小, 如果不及时的散热, 很容易出现爆炸的现象。如果通风做好了, 就能够降低爆炸的危险, 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1.3 开采深度增加, 导致瓦斯量增加

煤矿的开采深度不断增加, 瓦斯的涌出量大, 瓦斯量在增加的过程中, 与煤炭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矛盾, 同时如果安全做得不好, 通风措施不到位, 有效风量率严重不符合规定, 那么瓦斯爆炸的危险就非常大。

1.4 通风风流不稳定, 导致设备安装不稳定

由于矿井一般都处于地理位置很复杂的地区, 有些矿井工作人员不了解矿井的通风设计工作, 造成整个通风系统不够完善, 出现通风设施选择不恰当等, 造成矿井的风流不稳定。除了这些原因外, 井下的环境也非常不好, 从而使矿井中的一些监控设备也同样受到影响。一旦设备出现故障, 矿井出现事故的概率就变大了。

2 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人员不重视安全因素

煤矿工作人员, 不重视安全因素, 在生产的过程中, 只是在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重生产, 不注意安全, 也没有树立安全的意识, 造成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安全出现松懈, 出现事故的时候, 不吸取教训, 经常会有类似事故发生。

2.2 通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风安全管理人员, 对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 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安全救援的制度也不完善。救援的资源配置也不合理, 救援的手段也不先进, 这样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2.3 不合理的薪金激励机制

很多煤矿在生产过程中, 为了能够增加人员的薪资, 把采购量和人员薪资结合在一起, 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薪资, 不按照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生产, 经常出现违规生产或者超负荷生产的现象。

2.4 通风设备管理不合理

很多煤矿的通风设备管理都不合理, 通风设备的运行不合理, 矿井中的电力设备管理力度不强,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造成矿井中通风不畅, 影响安全生产。

2.5 防尘设施不完善

通凤设备在运行的时候, 防尘设施不完善, 影响通风的顺畅, 造成风流不稳定, 很容易出现爆炸的现象。

3 影响煤矿通风安全因素的解决办法

3.1 熟悉煤矿生产环境

要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要从煤矿周围环境入手, 了解煤矿的周围环境, 按照环境进行通风的设计。为了能够降低安全隐患, 需要全面的掌握煤矿周围的客观环境, 按照环境的特征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 合理安置通风设备, 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保证矿井内有足够的风量[4,5]。

3.2 对人为因素的有效控制

首先, 要对下井工作人员实施安全培训, 提高他们对井下工作的安全认识。安全培训工作并不是进行安全知识的灌输, 要结合矿井中的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按照要求提高下井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 此外, 要对下井人员进行定期的工作考核, 监督他们掌握安全技能的实际情况。其次, 在矿井的安全管理中, 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规章管理制度, 保证矿井的通风安全。要在建立各项安全制度的基础上, 落实矿井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构建“管理到位、监控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 深入完善井下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最大程度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6]。

3.3 完善监察制度, 加强安全监察

相关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加大检查力度,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安全监察工作,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 发现安全工作存有问题, 要及时地命令整改或者限期整治, 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依法处理, 同时要对整改的结果进行验收。对于煤矿企业来说, 自身也需要建立通风安全自查机制,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3.4 加强安全装备建设, 提高安全装备水平

煤矿的安全通风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就是要保证通风设备是良好的, 没有故障的。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安全装备建设, 加大投资购买机电设备和防尘装备, 在矿井内安装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和瓦斯传感器, 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保证安全生产。

4 结语

由于煤矿事故发生的频率增加, 应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 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虽然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从大的范围考虑, 煤矿通风安全是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需要关注的问题。煤矿工作人员要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 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防范意识。另外, 在工作实践中, 要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 创新煤矿通风系统和切合实际的煤矿工作方法, 在管理上要加强管理, 在设备上要更新设备, 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矿通风安全,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能力, 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占青, 郑宝, 史卫明.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中国能源, 201l, 33 (6) :37-39.

[2]王英明.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州煤炭, 2010 (6) :121-122.

[3]王树玉.煤矿五大灾害事故分析和防治对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秦长江.煤矿防治水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 19 (6) :115-118.

[5]张志龙, 高延法, 武强.浅谈矿井水害立体防治技术体系[J].煤炭学报, 2013, 38 (3) :378-383.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篇8

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 主要指特定国家或特定地区一段时间内, 工业产品中某一类产品既有出口贸易又有进口贸易, 即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至少前3 位数相同的产品, 如中国从印度进口电子科技产品, 又向印度出口电子科技产品。

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 (GL) 指数在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方面最具权威, 惯用公式如:Bi=1- (Xi-Mi) / (Xi+Mi) 其中Xi为产业的出口值, Mi为产业的进口值;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展现了特定国家对外贸易的实力水平。

2 产业内贸易外延

2.1 产业内贸易部分影响因子

产业内贸易受各种各样因素推动, 其中最基本的推动因素一般来说是用户购买倾向的多样性、跨国企业投融资行为。产业内贸易产品属性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标准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品, 它们之间具有消费可替代性, 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生产要素投入。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 资源聚合优势形成独立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 主要指在同一产业内制成品双向流动。

依据国际国内先进理论成果, 依据同类商品的属性组合、品种差异、更新换代周期不同, 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区分, 主要为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国际上用户包罗万象的消费理念催生产业内贸易。上流社会消费者偏好高端商品, 中产阶级消费者则选择普通产品, 这种客观的消费现象引发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口产品等级不同, 形成垂直差异。产品技术含金量不同, 产品迭代版本千差万别形成技术差异产品。

2.2 产业内贸易常见模式

运输、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时代, 现代发达国家间的合作主导方式为产业内贸易, 其参与国际分工途径为产业内贸易, 发展中国家也加入行列。基于产业结构中的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不平衡,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差异性,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产业内贸易提供广阔场景。因而新兴科技、电子等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 助力规模性生产制造和消费者市场选择多样性。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 市场化竞争体系愈演愈烈, 全球市场拓展机遇具有稀缺性, 跨国公司正是基于各国各地域的劳动力、信息化、融资能力、工业自然资源、消费市场、投资环境等因素考虑, 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制订投资计划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进行基本类似的投融资活动是为水平一体化模型。垂直一体化模型则根据生产经营不同发展阶段和各地要素禀赋, 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 如设立于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的纵向分工。现代标准化和柔性制造系统的存在, 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将先进的设施设备管理技术进行转移, 将知识密集性高端投资定位于母国, 产业链底层增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则定位于海外子公司。这是发达国家惯有的投融资模式。当两方生产资源不一致, 子公司就与它的母公司或另外有实力的子公司进行合作, 将中间产品或零部件加工后变为制成品即为垂直型贸易。跨国企业集团的垂直型内部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母国在投资研发机构和技术开发过程中, 会保持对东道国的技术优势, 自身实力也获得提升。国家的垂直型对外投融资与产业内贸易总量成正比, 利于外贸竞争力的提升。

与垂直型不同机制的是水平一体化模型, 跨国公司在投资地区创建独立的生产体系、加工体系以及销售体系, 由经济发展水平、公民收入水平、产品差异等决定的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素拉动需求, 呈现规模化发展, 也是产业内贸易重要来源。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符合帕累托定律, 提升母国外贸经济竞争力。上世纪中叶美国与欧盟之间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上升即为佐证。在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营销渠道等方面都是双赢。诸多案例证实, 一国的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愈频繁, 产业内贸易额也会相应增多, 对外贸易竞争力也愈来愈强盛。

2.3 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

目前,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产品新技术研发上始终不具引领和知识产权优势。因而,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绝大部分由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导致。而两者的机制对于我国生产力和源头技术的提升有限, 更多是停留在劳动力就业解决浅层方面, 拉动的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 如轻工纺织家庭家具行业等的制造业, 形成的对外贸易循环为我国低端产品的进口满足高收入国家的低端消费群体, 外国高端产品的输出满足我国上流社会阶层。

而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的投融资活动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是垂直一体化投资形式, 将高精尖核心技术掌握在母公司中, 对于我国外贸竞争力提高产生不了实质性突破, 加工集群式发展也推进不了产业优化升级。相反, 水平一体化投资会为我们赢得吸取先进技术经验的机遇。

3 应对策略建议

基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和我国实际国情的分析, 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利于提高我国的外贸发展水平和经济实体的竞争力。2016 年上半年, 李克强总理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新战略, 以上海为试点建立高新技术示范区, 对已经运营的各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绩审评, 促进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大刀阔斧发展高新技术, 把技术优势与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在支柱性产业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 加速硬件软件更新周期, 以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简约精细化流程, 建设产学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高精尖产业、微电子、生物、航天、海洋等领域深入推进水平, 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升级。

4 结语

深度与世界接轨, 由内生动力与国际高精尖技术立于同一平台, 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化, 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贸易发言权。

摘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 国际上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贸易迅猛发展。我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进出口贸易进入里程碑式的发展。但是实质性矛盾仍然突出, 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部分领域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存在摩擦与壁垒。本文简略阐述产业内贸易基本理论, 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 更多关注水平差异产品与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因素, 试图探索规律, 促进贸易国际化, 增加贸易利益。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放, 李季.中韩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10, (03) .

混凝土强度与影响要素研究 篇9

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受原材料的影响

1.1 受水泥的影响

水泥对混凝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水泥的矿物成分和细度。C3S和C3A早期强度及C2S的后期强度是水泥的强度主要来源, 混凝土C3S含量较多的水泥存在早期强度增长快、后期强度增长慢的特点。造成水泥细度对混凝土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水泥细度的增多, 水化速度不断增加, 导致早期强度增长率出现强度严重倒缩现象。同时, 水泥的细度也对混凝土有着相应的影响, 在同等条件下经过改变水泥的级配与粒型, 可以把混凝土的强度提高。

从上文的论述得知, 水泥的选用要注意其特性, 考虑混凝土结构强度、利用条件和耐久性是否有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是否能使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节约水泥、和易性好、收缩小和节约水泥为参照。

1.2 矿物参合料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与取代数量、品质数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如粉煤灰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来自与多方面:内在因素是根据粉煤灰自身的性质观察, 包含粉煤灰的化学组成、需水量比、烧失量、细度、粒径分布、水泥基材中的掺量、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养护条件、水胶比、外加剂、和水泥品种等。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究粉煤灰颗粒分布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粉煤灰中10至20um颗粒对水泥强度的奉献最多。

制作更高强的混凝土, 制作过程中硅灰成为不能缺少的成分。因硅灰是非常细小的颗粒, 其在较早的几个小时内出现火山灰化学反应, 在28天之前是硅粉给予混凝土强度的主要贡献, 因此, 强度长期在增长方面, 大多数认为纯水混凝土或粉煤灰混凝土比硅粉混凝土好。

根据上述研究资料表明: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和复合掺合两种矿物料可以出现叠加效应, 且对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与早期强度都有较多奉献。

2 配合比设计参数的影响

2.1 水胶比的影响

水泥混凝土强度主要来自于毛细血孔, 但这些指标都难以估计和测定。水灰比决定水泥浆体的孔隙率。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快速发展, 矿物掺合料已经成为高性能混凝土比不可少的第六组分, 因此, 水灰比的慨念也渐渐被水胶比替代, 且水胶比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较大强度来自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及取代量等要素。

2.2 砂率的影响

依据日本资料显示, 平均每提升20mm坍落度, 砂率应增长1%, 强度显示无变化。中国建筑学研究发表的实验数据也证明:水灰比为055至0.53时, 强度在砂率的34%至46%之间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3 成型工艺和搅拌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

3.1 搅拌工艺的影响

应当要依据混凝土结构、流变特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 完善的搅拌过程中由循环流动和扩散运动良好地配合来一起完成, 合理使用搅拌工艺能确保混凝土在微观及宏观上的平均。

3.2 机械强化搅拌法

振动搅拌是指在搅拌的同一时间内加以振动作用, 并让水泥颗粒处于颤抖状况, 从而损坏水泥凝聚团, 让水泥颗粒平均分布。根据振动搅拌使水泥颗粒的运动速度增大, 增强了有用碰撞次数, 不仅时水泥颗粒外面水化生成物向液体相扩散的速度加快, 且水泥水化不断加快。此外, 还提高骨料间和水泥的粘结力。

3.3 物理强化搅拌法

在搅拌中, 通常运用破碎强化的方法, 使水泥颗粒得到进一步的破碎, 迫使其表面积增多, 新破碎的表面不仅具有较高的表面活化能, 还会使水泥强度得到提升, 加快水泥水化反应。例如在搅拌过程中运用电磁波、超声波的作用等协助手段:在易性的外加剂和掺合改变过程中, 应使用电磁波或超声波作用, 可提升20%至30%混凝土强度;声波在液体中传播引起液体的冲击力主要来源于超声活化作用, 加上液体力量, 促使水泥颗粒不断的破碎, 从而促使水化反应加速进行。

4 养护措施

混凝土浇筑成型后要进行对混凝土的养护, 适当的给混凝土浇筑, 使其表面保持适合的湿度与温度, 保证内部充分水化。主要养护的目的是为了水泥水化过程中能正常进行, 包含控制环境的湿度与温度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养护:

首先, 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是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实验设计合理的配比, 要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砂控制细度、含泥量、含水率等, 而水是控制混凝土的强度, 石控制含泥量及含水率等。

其次, 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 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 把设计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科学、合理的施工配合比能够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相应标准。

然后, 在加强原材料管理, 针对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允许进场, 如与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 采取对应的措施,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最后, 要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测定。水泥混凝土的影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在完成各项施工后, 运用专业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 最好最后的强度把关工作。

5 结束语

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混凝土的重要参数之一。混凝土受到原材料、设计参数、成型工艺、搅拌影响。因此进行混凝土施工时, 针对实际情况。阻止影响混凝土质量的负面要素形成, 或依据实际情况, 根据混凝土的特点制定出养护工艺、合理的施工, 以保证混凝土整个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宙, 王晴, 丁兆洋, 刘磊.养护制度对矿渣基无机矿物聚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10.

[2]朱洪波, 王培铭, 张继东.矿物材料对水泥可溶离子浓度及pH值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纠正反馈类型与学生水平影响研究 篇10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学生水平,口语准确度,效能

引言

外语学习者的口语准确度在中国英语教学中一度被忽视, 学生们总是一再犯类似的口语错误。鉴于此, 很多学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纠正性反馈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所犯错误形式,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准确度;同时, 教师应具体使用哪种纠正性反馈技巧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如本文中的学生水平) 的影响。

一、纠正性反馈综述

Lyster and Ranta (1997) 把纠正性反馈分为六大类:明确纠错、重铸式纠错、澄清请求、元语言反馈、启发、错误重复。Lyster (1998) 发现后面四种纠正性反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能引起高概率的学生接受和同伴修护或自我修护, 因此把这四种归为一类——形式协商。

明确纠错指对正确形式的明确提供。当教师提供正确形式时, 他或她明显地表明学生所说的是错的 (比如, “你的意思是”“你应该说”) 。重铸式纠错指教师把学生话语当中的错误除去而重新表述全部或部分学生的话语。重铸式纠错还包括对学生母语表达的翻译。在最初的研究中, Lyster把翻译当中一种单独的反馈形式最后归类到了重铸式纠错, 因为首先翻译并不常出现。另外, 当翻译发生时, 它的作用明显和重铸式纠错是一样的。形式协商包括澄清请求、元语言反馈、启发、重复:澄清请求是指向学生表明或者老师误解了他们的话或者他们的言语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 因此要求学生重复一遍或重述一遍;元语言反馈包括对学生话语结构进行评论、提供信息或提出问题, 但不明显地提供正确形式;启发指教师使用至少三种技巧来启发学生说出正确形式;错误重复指教师对学生错误单独进行重复。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长沙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为背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 因此已习惯于忽视英语口语。所以,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他们的口语准确度是值得怀疑的。来自4个班的32名大一学生参加了本次研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在课外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英语, 正如外语教学的普遍情况一样。因为教学安排的缘故, 不太可能让四个班都由同一个老师教。为了把因为教师不同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笔者负责其中两种相对来说复杂的纠正性反馈技巧:重铸式纠错和形式协商。另外一位老师的两个班则分别是明确纠错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本实验中, 教师将在口语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 并尽力对学生的错误提供纠正性反馈:对于明确纠错组, 教师将明确表明错误的存在并明确地提供正确的形式;对于重铸式纠错组, 教师将重述学生的错误言语;对于形式协商组, 教师将通过四种技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纠正 (即澄清请求, 元语言反馈, 启发, 重复) 。教学干预将持续四周, 在教学干预期间课堂将被录音, 但最后只有纠正性反馈部分被转录。本研究中的目标特征为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选它作为目标特征不仅有理论的支撑, 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学生对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使用时的口语准确度通过三个即兴言语任务将在教学干预前 (前测) 、教学干预刚结束时 (即时后测) 和四周以后 (延时后测) 被测量。

三、结论和启示

所有实验数据收集完整之后, 笔者采用SPSS相关工具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三个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均比控制组表现好, 因此纠错性反馈整体来说还是有效的;对于高水平学生, 三个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的表现无明显差异;对于低水平学生, 形式协商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表现更好。所有这些都可以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教师对不同纠正性反馈效果将有一个新的认识, 也将了解应如何应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所出现的错误, 尤其是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

然而, 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由于教学安排的限制, 只能由两个老师担任授课老师, 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实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另外, 由于实验时间和教学设备条件等所限, 实验样本较小, 不能全程监控实验过程等, 所有这些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Lyster, R.Negotiation of form, recasts, and explicit correction in relation to error types and learner repair in immersion classrooms.Language Learning, 1998, 48:183-218.

[2]Lyster, R., &Ranta, 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 19:37-66.

[3]刘学慧, 朱青.重铸式纠错与EFL学习者口语准确性发展——一项针对时态一致性的实验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254 (5) :57-61.

研究与影响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师资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61-02

一、背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做出战略性调整意见和规划重点,加强高职教育改革,解决企业与学校的结合,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等问题,而这些改革仍然离不开一个中心,即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需要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与技术并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一线工作人员除掌握扎实的技能技术外,同时需要身体素质作为保障,这取决于体育师资的贡献和学生参与程度。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企业,为争取最大经济效益,正常工作时间外增加工作是难免的事情,并且市场货源紧缺时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这些都是需要劳动者身体素质作为基础。部分企业新员工入职前需要进行军训,面试增加体能考试等科目,这些都是为保证工作者的身体素质。因此研究体育师资与学生体质关系刻不容缓,以实现有效发挥体育师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辩证看待并且有效参与到锻炼中,改变目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90后”学生吃苦观念较为淡薄,用人单位反馈学生难用、难管等现状。

二、高职院校体育师资各项素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分析

(一)年龄结构

体育是一项非常有活力的运动,根据人员年龄结构特点可以采取多样的体育项目。学生都是青年为主,年轻有活力,追求力量美、喜欢感受速度的激情、喜好挑战人体极限,而体育师资人群是能长期具备此等素质的人,年龄偏长运动激情下降,无法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受,体育的模仿教育功能将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师资人员形象,也能有效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投入运动。

(二)学历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精英教育变成通识教育。高学历人群逐渐增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如此飞速发展的当今,更需要高学历,懂得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体育师资人群不懂得拓宽知识面就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索取,无法授之以渔,学历结构成为一个隐形的条件,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三)职称结构

职称与教学经验、科研能力保持长久的增长关系,根据职称评定管理办法中要求,每一级别的提升都需要教学经验、科研、学历等作为基本条件。职称结构是体育师资教学队伍中的影响因素之一,高职称都是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成长经验,可以弥补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差异中的不足,指导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运动,改善原有身体素质。所以职称结构成为影响体育师资队伍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锻炼辩证关系中的波动性因子,并且是逐渐增强。

(四)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通过研究得到具体的检验和升华,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成长要素。体育师资队伍研究能力通过学生这一客体来实现,体育师资研究能力与学生体质改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技能技术

一项体育技能获得需要4年左右作为一个周期,目前各高职院校也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程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学习各项体育技能,高职作为一类人群终结学习生涯的教育,技能技术的获得也进入尾声,并且作为长期爱好积淀的关键时期,技能技术就成为体育师资队伍人群拉近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纽带之一,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锻炼的重要因素,空乏的理论永远无法取代技能技术在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粗糙的技术动作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心情,也影响观赏者的心情,且会打击运动者的积极性。

(六)观念意识

陈旧的观念无法与学生融合,网络时代缩小了大家生活空间上的差距,“90”后学生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以往的技能,而要不断更新观念,将国内外多种意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需予以指导。观念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年龄可以相隔,但是观念不能有太悬殊的差异,否则体育师资队伍与学生将无法拉近关系,更谈不上指导学生改变体质。

三、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一)营养状况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营养不良的学生在高职基本上很难发现,反而关注的是营养过剩问题,多数学生几年学习之后多是横向发展明显。良好的营养是体育锻炼的基础,为改变体质提供关键性的保障,有了良好的营养基础,体育师资队伍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安排运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身高发育状况

因缺乏锻炼,现在的学生身高普遍发育不良,没有对身体骨骼的刺激,即便有良好的营养进入体内,也是无法被吸收,只有白白被浪费。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改变各个机体的情况,让营养得到更好的吸收与应用,最终实现增进体质的目的,体育师资人员可以抓住这类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基本体质情况

体育教学改革之后,高职学生入学体质仍然不容乐观,几项基本测试反映出“德、智、体、美”并没有全面发展,并且“体”被排挤,因此需要改变观念和认识,需要从学生角度入手分析,让其明白基本体质现状如何,可能带来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渗透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意识除了自身爱好问题,还受到外界氛围的影响,目前各类高职院校中男生锻炼意识明显高于女生,工科类学校更为突出,网络的影响,导致部分群体锻炼意识开始淡薄,面对这样的现状,体育师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干预,改变学生不愿意动的现状局面。

四、结论

(一)师资为学生体质锻炼提供指导

体质测试项目较多,由于学生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指导,所以无法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把握锻炼的时机,所以良好的师资对指导学生参与体质测试项目锻炼意义深远,并且能增加学生锻炼的信心。

(二)师资督促学生提高体质

体质测试有达标要求,良好的师资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可以通过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督促学生提高体质,改变学生的认识,最终完成达标任务,又能有效地督促学生提高体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师资促进学生体质良性发展和提供保障

良好的师资素质较高,懂得改良各种锻炼方法和针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使接受者更容易接受。给学生积极的引导,让改变体质锻炼的方式方法融进学生心里,形成良好发展。

(四)学生体质现状反映体育师资诸多问题,两者相互影响

学生体质的提升与良好师资密切相关,虽然高职学生都是成人,有自己的想法、认识和主见,但是良好的师资可以因势利导,保证学生的体质不会因年龄的增加而下滑,还会稳中有升。良好的师资和学生的体质是相互影响的,抓好任何一面都会有促进作用,学生的体质状况可以反映出师资的指导能力和引导方式。

五、建议

一是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指导实践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刻苦钻研、勤于笔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自己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二是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的搭配,改变与学生交流沟通上的不足。

三是领导重视加强教师技能的培养、观念更新,加大外出交流学习力度,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分析和引导学生参与锻炼的方法,最终实现改善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洪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13LX092)

《暴风雨》与《圣经》之影响研究 篇12

文学与宗教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一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互相影响, 相互发展。而宗教也决不仅仅只是做为一种信仰而存在着, 在很大程度上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模式, 一种思维方法, 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当然它也深深地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灵感与创作。古往今来, 有不少有不少的文学作品都是出自宗教文化典籍, 或本身就是来源于宗教。

比如《圣经》这部基督教的经书, 可以说既是一部纪录古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 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中, 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分别由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篡写而成的宗教典籍在文学世界中的影响是巨大的, 特别是西方及英美作家以《圣经》故事为原形进行写作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许多文学著作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宗教影响的印记。就连英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作品之一《贝尔武夫》中便已提到上帝, 又例如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与《力士参孙》双双取材都来源于圣经故事, 此外还有班扬的《天路历程》以及诗人拜伦的神秘剧《该隐》主题也都来源于圣经。

而在莎士比亚作品研究中, 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倾向。因此, 一些与此相关的探索性较强的命题便引起了许多比较文学学者的注意。他们也开始注意到并致力于研究莎剧与圣经的各种联系。其中主要囊括了莎士比亚剧中是如何引用圣经典故, 圣经意象, 圣经词语, 剧中人物和主题思想是如何体现基督教精神和道德规范的。

在此, 本文就试图以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为研究对象, 结合讲求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方法为理论依据和指导, 分别从三个方面剖析宗教典籍《圣经》对其的影响作用。

第一, 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谈;《暴风雨》是一部传奇小说, 其故事情节呈多线发展, 不但有普罗斯彼罗的复仇故事也有米兰达的爱情故事。但其大致情节发展, 与《圣经》相似, 都呈U型叙事结构模式。

第二, 从《圣经》对故事主题的影响来看, 《暴风雨》是一部以“宽恕”为主题的传奇剧。“罪”与“宽恕”这两个带有明显基督教色彩的主题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圣经》在《暴风雨》中的影响作用。

第三是对主题成分的影响, 比如莎士比亚在写成剧作《暴风雨》时就利用了象征手法去展现一连串的现实宗教概念, 其中的表现形象都以一种隐蔽的方式纷纷被烙上了宗教的印记。

通过找到事实联系, 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下, 本文试图进一步揭示莎剧《暴风雨》与《圣经》的密切关联, 以更好地显示出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的深层主旨与含义, 帮助读者更好更精准地进行理解和感悟。

2 影响研究《暴风雨》与《圣经》

影响研究是一种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 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影响产生的条件包括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两方面的因素。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莎士比亚当时所处的创作环境来了解接受方与被接受方—基督教等的相互关系, 当时英国宗教改革的完成和信仰自由的确立使英国彻底摆脱了旧制度的束缚。宗教改革所追求的就是照《圣经》的话来约束人们的全部生活。在文学方面, 以宗教改革为社会背景的时代信息大量涌入了当时的作品。另外, 思想的解放使英国戏剧在宗教改革期间得到空前的繁荣, 出现了喜剧和悲剧。所以, 莎士比亚就是在这样一个处处受宗教改革浸染的社会文明中成长和进行创作的。他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国教确立的关键时期, 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他是不可能不受到当时基督教大变革的影响的。进一步讲, 莎士比亚, 首先是生活于宗教改革背景下的英国民众的一员, 必须遵守那个时代所有平民必须遵守的宗教规范, 然后他才是戏剧家, 其戏剧创作是不能凌驾于这个大背景之上的。

现在我们就以《暴风雨》为切入口, 找出其中种种受到基督教色彩渲染的痕迹, 并纳用实证和历史的研究方法将其与《圣经》比较得出结论, 以更好地揭示作品深层的宗教含义, 挖掘出作品的特殊价值。

2.1 叙述方式

提到影响西方精神世界最为巨大的宗教信仰—基督教, 就不能不提到《圣经》。研究圣经故事, 我们会发现它的叙述方式大都呈现一种U型叙述结构。上帝的选民在蒙受到上帝的恩惠后又陷入堕落, 灾难和奴役的悲苦中, 但之后又通过忏悔, 被宽恕, 和上帝的解救, 他们又回到了开始的水平高度。因此弗莱就曾经发表了这样的观点:整部《圣经》的叙述结构都是遵循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一U型叙述结构模式展开的。弗莱认为, 《圣经》的这种叙述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以标准的喜剧形式出现。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很多也都遵循了这一模式。而《暴风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12年前的普洛斯彼罗因被其弟谋害, 丢失名誉, 并携女流落荒岛。在荒岛上修炼的法术终使他得到机会利用一场暴风雨把背叛者——弟弟安东尼奥等带到了荒岛上, 罪人们经过一番苦难, 也最终真心地悔改, 赢得了普洛斯彼罗的原谅。故事结局, 大家一起欢欢喜喜地离开荒岛, 返回了故乡。尽管故事呈多线发展, 其中还穿插腓迪南与米兰达的爱情故事, 但大致故事情节还是按照U型模式发展:由最初的背叛, 落难, 再到悔改, 最后得到宽恕。喜剧形式的结局让故事发展又回到了U型的另一个顶端。正照应了《圣经》故事中的叙述模式。

2.2 故事主题

2.21“罪”与“宽恕”

“罪”与“宽恕”是《圣经》永恒的主题之一, 在《圣经》中, 忏悔者出于对罪恶的自知而对上帝进行真心的忏悔或是献祭。通过这种方式, 忏悔者往往会得到赦免, 避开本应受到的惩罚, 赎却已犯的罪过。“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 都可以赦免” (《马太福音》12.31) 《圣经》中上帝所眷顾的就是那些真心悔过的人, 只要能够忏悔, 对那些罪过上帝都会既往不咎, 他的愤怒也回因为忏悔而平息的。在《圣经》中彼得曾在所罗门廊下教训众人道:“你们当悔改归正, 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改 (《使徒行传》3.19) 在《暴风雨》中, 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等人曾谋害普洛斯彼罗, 之后普洛斯彼罗流落荒岛, 潜心法术。一天他看到阿隆佐等人乘船在海上, 便发大风浪使其落水。阿隆佐等人上岸后, 遭受了失子, 饥寒等折磨, 当在此时, 普洛斯彼罗命爱丽儿厉声斥责他们道:“你们是把善良的米兰公爵篡逐的人, 你们把他的无辜的婴孩放逐的海上, 如今你们也受到同样的报应了”。阿隆佐等人听后痛悔万分, 普洛斯彼罗认为“他们已经悔过, 我唯一的目的也就达到终点, 便不再对他们更有一点怨恨”于是就释去魔法, 使他们恢复原有的一切。这里, 很大程度上, 普洛斯彼罗的“宽容”乃是上帝宽恕世人的缩影。基督教声称对罪的宽恕来自神, 故此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代表神完成了宽恕的使命, 而“罪”与“宽恕”则作为一种内在的线索贯穿全剧。

2.22浪子回头

圣经故事中蕴意“浪子回头”这一典故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意在向人们说明, 上帝是仁慈的。犯罪的人失落了自己其实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翻然悔悟, 再重新找回自己。《路加福音》中, 耶稣就是通过讲述“浪子回头”这个故事来表明其蕴意。他讲述的是:一个父亲为自己迷途知返的儿子而感到万分庆幸。而在本剧《暴风雨》中, 克拉莉贝儿在突尼斯获得了丈夫, 腓迪南在迷失的荒岛上找到一位妻子, 普洛斯彼罗在荒岛上收回他的公国, 他们都像“浪子回头”中的父亲一样失而复得。更重要的是, 陷害米兰公爵的安东尼奥和阿隆佐终于悔过自新, 成为回头的浪子。

2.3 主题成分

主题成分是指有助于逐步展现并形成文本主题的再现结构, 对比或文学手段。象征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它是用来体现抽象思想与概念的物, 人, 数字符号或色彩的。在《暴风雨》中, 可以说, 剧中岛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具有的相似性并非偶然。透过其曼妙的场景, 曲折离奇的情节, 虚幻非凡的人物。我们仍能看到莎士比亚时代宗教生活的影子

其中具体位置模糊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小岛, 其实是莎士比亚描写英国教堂的一种隐喻写法。剧中的小岛表面上是一个风和日丽, 纤尘不染的理想世界, 到处飘荡着小精灵演奏的仙乐, 普洛斯彼罗父女过着天堂般的快乐生活。但深入研究, 还是可以发现污秽和世俗之物已经悄悄地渗入小岛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切都能使人想到伊丽莎白时代的圣保罗大教堂。它原本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地方, 唱诗班演唱着庄严的赞美诗, 牧师主持着有条不紊的宗教仪式, 进行着发人深省的布道。这是一个能使灵魂得到净化的地方。但到了英国国教时期, 它却成了伦敦世俗生活的中心。《暴风雨》中的贡柴罗曾这样评价小岛:“这儿有一切的迫害, 苦难, 惊奇和骇愕。” (第五幕第一场) 这不仅是对小岛生活的一个侧面写照, 也是对莎士比亚时代圣保罗教堂的准确描绘。总之, 《暴风雨》中有一个内容庞杂的隐喻系统:岛上生活的喧闹与吵闹隐隐透露出莎士比亚时代圣保罗大教堂布道时的热闹景况, 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正和活跃在教堂里的商人, 奴隶。信徒, 叛徒, 逆者, 神职人员等相对应。莎士比亚用戏剧形式隐秘而巧妙地将英国观众所熟悉的洗礼, 祈祷, 圣餐等宗教仪式置入小岛的生活中, 给观众展现出一个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的艺术画面。

3 总结

本文意在通过影响研究, 利用其注重事实联系的特点, 找到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基督教原形。了解莎士比亚是如何在剧中引用圣经典故, 圣经意象, 圣经词语, 剧中人物和主题思想是如何体现基督教精神和道德规范的, , 以更好地显示出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的深层主旨与含义, 帮助读者更好更精准地进行理解和感悟。由于本文的理论依据,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要求我们需要考虑包括影响者与被影响者在内的两方面的因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又结合莎士比亚当时所处的创作环境来了解接受方与被接受方—基督教等的相互关系,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 同时也深受到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浸染。本文就以其剧作《暴风雨》为切入口, 从它的叙事结构, 故事主题, 和主题成分三个方面分析了基督教经书《圣经》对它的影响。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谈, 《暴风雨》与《圣经》相似, 都呈U型叙事结构模式。从《圣经》对故事主题的影响来看, 《暴风雨》是一部以“宽恕”为主题的传奇剧。“罪”与“宽恕”这两个带有明显基督教色彩的主题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圣经》在《暴风雨》中的影响作用。最后是对主题成分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剧作《暴风雨》中通过采用象征手段展现了一连串的宗教印象。因此通过找到的事实联系, 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下, 本文进一步揭示了莎剧《暴风雨》与《圣经》的密切关联, 更好地显示出了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的深层主旨与含义, 帮助读者对本剧进行一种新的解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施咸容, 《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北京出版社, 1981.

[2]朱升豪, 《莎士比亚全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梁工, 《莎士比亚与圣经》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上一篇:学生行为数据库论文下一篇:工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