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响研究

2024-05-22

传统影响研究(精选12篇)

传统影响研究 篇1

引言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通过技术改造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形成了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 将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互联互通, 形成了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 合理优化信息产业结构。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新形势下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本文首先对三网融合和传统媒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介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媒介指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

(1) 传统媒介的优点

传统媒介历史悠久, 拥有品牌优势。市场号召力比较强, 拥有庞大的受众群, 信息采集网络完善。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 保存着丰富的节目资料以及成熟完善的工作系统。三网融合为传统媒介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传统媒介的缺点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下, 传统媒介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首先, 传统媒介受时空的限制, 不能让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 信息的传播量也得到限制。其次, 传统媒介与群众的互动性不强, 群众的热情不高, 缺少归属感。传统媒介也无法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 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

首先, 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带来了终端上的冲突。未来的三网融合将集中到手机和便携电脑上, 媒介终端更时尚, 受众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相对于三网融合的终端来说, 传统媒介的终端显得比较落后。

其次是内容上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的传播更迅速, 传播范围更广。三网的融合使信息资源更加集中, 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

再次是受众上的冲击。媒介终端的创新和媒介内容的创新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媒体生存发展的不懈动力。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 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

最后, 三网融合让传统媒介的生存更加困难, 新媒体的出现抢占了大部分媒体市场。新媒体的针对性强, 更受群众青睐。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 应用三网融合, 人们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广告、电视、广播、报纸等, 传统媒介受到威胁。

(2) 三网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新形势

三网融合后, 更多的新媒体会随之诞生, 比如说手机电视、IPTV等, 电视目标的受众大量流失, 逐步形成了从信息超市向资源便利店的转变, 人们享受着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一站式便利功能服务。人们不愿意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或被迫转移注意力, 人们掌握了信息搜集的主动权。信息传播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逐渐由大众传播转向窄众传播, 信息精准度更高, 针对性更强。

三网融合为传媒产业激发出新的营销模式。例如, 传统电信企业盈利主要依靠向用户收取通话和信息通信费, 而广播影视业的盈利则主要依靠经营广告市场和向用户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电信、广播影视业不仅是实现技术层面的融合, 更强调要实现业务层面的融合, 广电企业可以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互联网接入等“电信业务”。可见, 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 是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 实现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通过媒介融合极大地扩展了传统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业务范围, 伴随着新业务和新业态的不断出现, 新的营销模式将源源不断的涌现。

三网融合之后将推动网络广播市场化进程。未来媒介市场将根据变化不断合理调整资源, 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运营模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转变服务方式, 创新业务形态。网络广播经历过去十年的发展, 将步入成熟期, 大批业务融合性强、拥有资源优势和人才技术储备的网络电台将逐渐形成品牌, 并成为市场宠儿。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政府监管逐步从严, 网络电台非理性化增长的趋势将明显放缓。因此抓住当前时机, 积极探索网络广播市场运作规律, 将有力地促进网络广播成熟化市场的形成。网络广播处于传媒时代变革的前沿, 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更要成为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发挥自身最大优势, 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拥有正确的理念, 掌握有效地经营策略并积极加以探索和实践, 网络广播必将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开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在三网融合大的形势和环境的下, 广电数字内容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能够为各种不同媒体形态、终端形态、接收方式、呈现形式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内容平台, 这是我国电视台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必须完成的战略性任务。电视台的内容制作不能仅仅针对电视机, 这一点在过去几年已经谈到了, 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还要求我们的节目制作要面向计算机的屏幕、手机屏幕、手持或者车载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屏幕等。就像目前随着电子书的发展, 电子书的形态也已经逐渐摆脱了单纯的黑白文字, 实际上电子书的发展已经摆脱了这种形态.逐渐以文字的媒体和视频的方式呈现, 以各种新的文字的媒体、平面媒体以及图片视频相链接。所以以上种种都对媒体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像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内容形态应当成为今后电视台的数字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 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群众。三网融合大大提高了媒介行业的服务水平, 而且有利于降低重复建设, 优化资源整合, 减少资源浪费, 实现媒体产业的升级;三网融合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被强化, 传媒企业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的便利在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 通过媒介融合, 传统的电信、广播影视和出版业扩展了业务范围和覆盖网络, 通过不断提高受众关注程度, 进一步提高了其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三网融合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化水平, 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社会就业率;三网的融合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消费水平提高。因此, 三网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

近年来, 我国三网融合工程发展迅速, 媒体融合成为新时期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体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急需改革来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媒介融合让很多传统媒介失去了传统的优势, 但也给传统媒介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 传统的媒介企业应充分把握不同媒介的特点, 充分应用三网融合技术, 整合内容资源, 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媒介融合产业的培育, 实现行业跨越式的发展。三网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应该积极创新, 使三网融合更完善。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 我们期待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摘要:三网融合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传统媒介转向网络、手机等终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使得传媒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新媒体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市场和广告市场, 分食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大蛋糕。有业内人士称, 网络和电视这两大主要媒体正起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桥梁作用, 若两者不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合作方式, 则最终会两败俱伤。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 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影响研究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价值;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信息化程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传统以帐薄为体系的会计行业产生积极的变革意义,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程度,为管理、决策、运营等提供现代化的数据支持。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即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会计电算化是指会计财务系统引入计算机技术,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等活动;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搭建会计信息系统,并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公司中前面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价值

会计电算化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我国开始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门集现代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实用性技术和科学。在实践中,会计电算化帮助企业会计业务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流程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输以及反馈等流程效率,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节约会计人力资源,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推动会计制度的改革。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效率

传统会计体系以帐薄为核心,分配人工进行记账、算账、核算等等工作,并且人工登记现金,银行,往来款项,费用,存货等各种明细账和总账,从而导致会计工作效率的低下,容易出现工作错误,并增加了人力成本。会计电算化为企业搭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所有会计数据和业务的网上操作,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会计电算化促进传统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重要的依靠,而会计信息系统则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企业管理活动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坏账准备金提取中的账龄分析法等为例,传统会计核算困难度较大,而不得不放弃,但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处理的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任何会计核算方法均可在会计电算过程中实现,从而促使会计由传统“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预测、规划、控制等活动提供精确的会计信息,如金蝶K3,用友U8等管理型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并持续的完善和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促使审计内容转变

传统会计依赖于手工系统完成,从原始会计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编制财务报表等等,每一个会计业务环节均采用人工完成,且均经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在进行企业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依据手工系统对其顺查、逆查以及抽查等。但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在保留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的所有工作均依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程序自动完成。于此同时,借助勾稽关系在计算机中的设置应用,可以极大实现审批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病毒攻击或者系统性错误发生时,计算机会按照既定程序,按照错误指令继续完成审计各项事务,从而给部分不法分子以舞弊犯罪的机会。

(四)会计电算化促使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和信息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极大程度上依赖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传统会计体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限,通常以会计报表和年终财务报表等方式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缺乏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尤其是以会计软件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了各项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财务信息资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财务数据的一体化和科学化。同时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可以随时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调阅,为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设置访问权限,又避免了会计信息的流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成本。

(五)会计电算化促使会计原则更加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的特征越发的突出,市场价值转瞬即逝,且难以有效的预测,传统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单一历史成本的原则侧重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而非无形资产计量,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原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会计体系中并未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缺乏必要的风险价值观念,而在企业现金流量方面反映不充分。电子商务时代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无法做出恰当合理的处理。将当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比、相互配比的配比原则是同样也是传统会计原则之一,但在信息经济时代,“虚拟公司”出现,并对其合作方提出合理分配资源、利润等,配比原则被进一步扩大,必须由传统实物资产耗费的配比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综合耗费的配比过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单一信息量的需求变弱,转而需求多层次、多方面的会计信息,而传统以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报告体系对单一会计信息的披露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各种企业所需资源均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在会计报告体系中予以披露和反应。

(六)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会计业务中,促使会计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在此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进行了深度的变革,新的财会知识、新的计算机电算技术等等均要求传统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换言之,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信息知识、管理知识等综合素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软实力”。

(七)会计电算化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变化

传统会计体系中最为常见的是计算器和算盘,借助原始的计算方式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绝大部分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均有手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换言之,传统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人的控制方面,例如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绩效、专业知识等进行考核,同时监督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虽然这些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对于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会计业务的要求。在电算化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发生重要的转变,企业诸多内部控制工作借助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工作重心由控制人转向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例如,借助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凭证、帐薄以及报表进行设置实现对人员权限的控制,操作人员依据级别和权限的不同,拥有修改、阅读或打印等权限,计算机自行进行会计信息的校验和核对等。

(八)会计电算化促进报表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报表的编制方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传统会计体系中,报表数据的获取和编制由手工完成,数据来源于帐薄以及其他报表,甚至人工填写,并汇总基础数据将其汇总填入报表之中,人为原因是造成报表出错最为显著的因素。借助会计信息系统,财会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上定义会计报表,取定公式,导入基础数据后,报表则会自动生成,简化了传统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过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九)会计电算化促进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传统会计借助手工方式进行数据的登记、分析等,工作环节多,经手人多极易导致数据失真,并且给部分不法人员舞弊造假的机会。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有会计数据均经信息系统完成,数据的录入、登记、分析等精确度高,且会计从业人员只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选取,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同时国家规定的会计软件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等特点,在企业运用过程中,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会计核算正确性的影响。

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策

结合市场经济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以及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在发展和促进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需要完善账务处理程序,根据国家信息化、标准化以及企业的实际运营需求,制定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统一技术标准,推动不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还需要强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此外,重视保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会计信息保护,取得企业的信任和认可。最后增强公众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强化用户的安全意识,为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4(1):34―36

[2]杨秀荣。网络会计的发展规律及前景[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类),,11(32):44―47

[3]p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4,67(3):121―123

[4]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1(1):102―104

[5]刘全贵,杨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山东机械,,9(6):38―41

传统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现代油画;审美情趣;哲学思想

0 前言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各种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美术史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但是人类美术史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某位美术家或者某位画家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责任。人类美术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责任,所以会出现各个民族的绘画技巧、绘画思想和哲学理念之间的相互交流及相互融合。在中国不断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融入部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后,仍然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之处。本文分别针对中国现代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进行探究,探究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我国现代油画的借鉴及发展作用。

1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最有魅力的一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的是中国画),给我国留下了很多优秀遗产瑰宝。构图是绘画的专有名词,定义为绘画人在绘画时对纸张上绘画内容合理地排版和布置,为广大欣赏人形成独特的画面意义和特定的空间结构,并通过良好的构图和良好的艺术制作形成完美的艺术冲击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具象和说服力。我们在欣赏绘画时,常常关注绘画本身给观赏人带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绘画人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同时这种感觉也是艺术创作人经过长期绘画创作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敏感性,这种艺术敏感性是在艺术人本身艺术之上,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艺术作品中的构图。

2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与油画的差异

2.1 审美根源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图和中国现代油画的构图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现代油画的探究对象是自然中的各种物质、艺术元素和宇宙中物质,由于这些研究对象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和本身的结构性质,所以在绘画中应该注意研究他们的本身色彩变化、光线关系和透视学角度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油画的构图更加偏向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透视、色彩等关系。所以,油画在构图中更加注重绘画物体的真实性和色彩对比。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注意的是画面构造的完美性和合理性。在构图中应用虚实结合给人不断遐想,主次分明突出绘画主旨,合理布白是整体画面流畅不空洞。布白也是绘画人整体情感的体现和绘画意图的升华。宋代画家郭熙在绘画《临泉高致》时悟出流传至今的有效绘画方案,即凡绘画应先定内容主次,再定物体位置即远近,最后定整体高低,这一理论提高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层次,推动我国绘画技巧特别是构图技巧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绘画的整体的流畅性,虚实的对比性,和整体物与物的流畅程度与合理程度。但是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油画都有着各自独特构图特点和完善的构图理论。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油画要不断发展应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和思想,使油画不仅仅能够体现出具体的物质本相也能够具有物质的意境,和画家对构图的整体掌控能力。

2.2 绘画精神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是将绘画人本身的精神和画面本身的意境相互融合,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也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意境,领悟到绘画人本身的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内容,并通过良好的构图和艺术创作形成完美的艺术冲击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具象和说服力。我们在欣赏绘画时常常关注绘画本身给观赏人带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使绘画人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同时这种感觉也是艺术创作人经过长期绘画创作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敏感性。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不仅仅注重画面的合理性,更要注重通过合理的构图展现出将为众多欣赏人提供一个画面之外的画面,并通过这个画面将绘画人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现代油画长期以来的构图是以理性构图为绘画原则,在进行油画制作中注意绘画物体的真实性与客观存在性。油画刚刚形成时主要的绘画技巧是使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的眼睛作为光源,对所画的物体进行透视观察,从而更好地将所绘画物体的形状,色泽更真实地展现给人们。通过焦点透视法所绘画成的作品,画面中的物体高度统一。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现代油画绘画技巧才从基本的焦点透视法,拓展成使用色块、不同线条和颜色进行对比而表现空间的存在,形成一会定非平面的立体空间。

3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

不管是傳统绘画还是现代油画的作品中,构图都是重要的绘画阶段。实际的构图都是经过绘画人的初步构思在有草图情况下完成的,构图也是应用虚实结合给人不断遐想,主次分明突出绘画主旨。合理布白是整体画面流畅不空洞,布白也是绘画人整体情感的体现和绘画意图的升华。中国艺术家可能认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西方绘画的科学准确性并非是恰当的追求。现代油画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如参考中国绘画中的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提升层次;使单一的平面化更加有画面感,使画面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靓丽,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装饰性。再联系画面中每一个形象将所有形象均串联以来,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

3.1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构图的解读与运用

中国现代油画在中国当代历史中不断发展进步,吸收国外高端的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吸收我国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要点。所以通过观察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例如,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也不断融合我国传统经典的思想,使新型的文化意识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同时我国现代油画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绘画体系和审美观念。此外,在这个时期很多画家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作画风格,绘画风格是画家的作风,性格等精神的体现。

3.2 借鉴传统绘图构图实现现代油画的持续发展

随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艺术创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国人民绘画创新方向的变化和我国广大人民的审美特点、审美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这种大的变化的前提下,借鉴传统绘画构图实现现代油画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我国不断进步对绘画事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我国油画家和艺术家的选择。所以借鉴传统绘画构图促进中国现代油画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 总结

目前我国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和所学习现代油画的经典技能,都是经过老一辈艺术家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断努力创新的经验积累,是适应时代发展及更替所形成的新型绘画技巧和画面。这些老艺术家通过不断学习国外高端的油画技巧,同时汲取我国传统的绘画构图方式,使中国现代油画不断被我国人民所接受。所以我们针对现代油画的技巧等应不断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用我们的手中的画笔,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底蕴。

参考文献:

[1] 黄南男.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研究[J].东方教育,2014(4):102-103.

[2] 王洋,宋艺雯.浅谈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对现代油画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3(28):16-17.

[3] 祖佳.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点对当代中国油画表现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传统影响研究 篇4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影响,发展对策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在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当前, 跨境电商的作用力日渐显现, 在国际贸易额中的占比逐年增加, 这充分显现出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的改变、贸易方式的改变、经营方式与营销模式的改变三个方面。这些改变对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本文立足于对跨境电商贸易的研究, 就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做了如下阐述。

1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迅速, 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跨境电商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以B2B、C2C、B2C为主流的三大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从表1可以知道, 不同的商业模式, 有着不同的参与主体, 所形成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何种模式, 都是在基于国际贸易所求之下, 所构建的新型交易模式。

我国在跨境电商发展中,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但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 在政策扶持、发展规模等领域,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实际来看, 国家在政策方面, 给予了大力支持, 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构建之下, 我国跨境电商迎来了更加全新的发展环境。在发展规模方面, 2014年, 我国跨境电商实现了4.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 增速高达35.5%;在发展的基础建设方面, 我国呈现出“主体落后、配套不完善”的发展问题, 对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的阻碍。

1.1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 强势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 我国政府对于跨境电商的发展, 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扶持, 为跨境电商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跨境电商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 国家从三个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 (1) 优化通关流程。在跨境电商贸易中, 出口商品实现简化归类、出口商品集中申报等便利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跨境电商的贸易效率; (2) 落实退免税政策, 积极鼓励跨境电商开展跨境电子支付; (3) 优化跨境电商服务工作。为更好地推进跨境电商贸易, 积极鼓励并引导外贸服务企业参与其中, 为跨境电商发展建设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

1.2 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庞大,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为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从图1可知, 近两年来, 我国在跨境电商贸易中的交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仅2014年, 我国就实现了4.2万亿元的跨境电商贸易额, 增速高达35.5%。这样的规模是巨大的、增速是惊人的, 这说明,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快速, 巨大的市场潜力, 正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继续前行。首先, 在跨境电商进出口结构上, 2014年的出口额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8.2%, 而出口仅为11.8%。这说明, 我国跨境电商仍以出口为主, 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 也正随着国内经济及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 而呈现出增长趋势。其次, 在占比情况中, 跨境电商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由2010年的6.4%, 升至2014年的12.0%, 说明, 跨境电商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其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1.3 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正面临着发展瓶颈

在跨境电商中, 中小企业成为经营的主体。由此带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情况比较严重, 缺乏、专业化的跨境电商人才, 对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二是方法比较缺乏, 营销模式过于传统, 对于方兴未艾的跨境电商领域, 实现创新性发展, 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发展被动, 缺乏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加之基础建设不完善, 特别是在国际支付、物流服务等领域, 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这也是当前跨境电商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重点, 应在创新性发展中逐步解决。

2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在进出口贸易占比不断增加的条件之下, 跨境电商贸易逐步对传统国际贸易形成影响。一是在经营主体方面。经营主体更加多样化, 虚拟企业与贸易企业的合作方式, 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在交易方式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的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电话或面对面的业务交易方式;三是在经营、营销模式方面。依托于互联网实现企业经营与营销的模式都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因此, 分析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经营主体发生改变

在跨境电商领域, 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发生了改变。首先, 跨境电商贸易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虚拟企业”成为跨境电商贸易中, 经营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虚拟企业”依托互联网而存在, 通过胡亮网提供跨境电商贸易服务。其次, “虚拟企业”+贸易企业的合作方式, 也是当前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进而适应当前电商贸易发展的需求。最后,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 让跨境电子商务链中的各个要素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跨境电商与国外厂商之间的合作得到强化, 三大主流电商模式的构建, 对于构建完善的电商贸易服务链条,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结构。

2.2 交易方式发生改变

在传统国际贸易中, 面对面等形式的交易, 不仅交易效率低, 而且易于出现贸易误差。而跨境电商时代的到来, 交易方式变得更加便捷, 高效率的贸易方式等符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在互联网通信的方式之下, 不仅可以降低传统交易方式中的采购及运输等成本, 而且为“零库存”的交易目标创造了条件。此外, EDI技术下的跨境电商, 实现了交易的实时、自动进行, 这极大地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因此, 在新的经济环境、新的商务模式之下, 贸易方式的改变,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贸易方式。

2.3 经营模式与营销方式发生改变

经营模式的改变是跨境电商最为显著的改变之一。在传统国际贸易中, 物流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冗长, 而跨境电商之下, 形成了全面结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及业务流于一体的经营模式,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 传统国际贸易的营销方式有“效率低、成本高”的特点, 这对于跨境贸易企业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成本支出。跨境电商可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中的不足, 通过互联网平台下的营销模式, 不仅提高了客户选购商品的效率, 而且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 对于降低跨境贸易企业经营成本,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跨境电商的发展前景巨大, 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为跨境电商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 建立完善的分层监管体系, 引导并规范跨境电商的发展。特别是在跨境交易的安全等领域, 应确保跨境电商企业在账户资金及活动信息等方面的安全。其次, 以创新为驱动, 强化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通过鼓励并引导企业创新, 实现跨境电商的创新性发展。最后, 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为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转型契机。特别是跨境电商的融入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让转型发展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与调整。

3.2 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加速国际贸易模式转型发展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缺口。因此, 积极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表现出显著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 强化综合型人才的引进, 充实现有的人才队伍, 确保人才建设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2)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强化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以更好地胜任职业要求; (3) 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进程。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应强化物流、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

3.3 推进跨境产业平台建设, 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

当前, 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发展水平不足。首先, 跨境电商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台推广的广度、深度, 能够为不同领域提供优质的、准确的服务, 进而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其次, 支付平台建设, 应强化支付的安全性, 并在便捷化的支付环境之下, 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最后, 以第三方建立海外联盟仓储, 为不同企业提供仓储、物流、配送、维护等服务, 这样既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和销售压力, 还可以为售后服务提供支持, 降低消费者的风险预期。

4 结语

综上所述, 跨境电商的发展,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对于推进国际贸易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跨境电商在经营主体、交易方式、经营方式与营销模式等领域, 对传统国际贸易进行优化与创新性发展, 充分体现出跨境电商在国际交易中的巨大作用力。此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加速国际贸易模式转型发展;推进跨境产业平台建设, 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 都是推进我国跨境电商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之举。

参考文献

[1]孟祥铭, 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4 (2) .

[2]王林, 杨坚争.跨境电子商务规则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 (9) .

[3]我国跨境电商年交易额涨三成出口退税试点启动[N].人民日报, 2014-10-21.

传统影响研究 篇5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中学 李亚春 金蓉 张红娜 一.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非常重要。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信息化、现代化、文明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传统文化对校园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传统文化对校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需要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作用,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3.美学理论依据:

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四.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设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本课题中的“校园文化”是狭义的。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观察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在理论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观察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记录、分析,获取教育原始资料和信息的方法。

2、理论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资料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情境中,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七.研究的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将及时收集有关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的理论和经验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把握课题研究的动向。引导他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2.组织活动,加强实践。我们将围绕课题,组织有关的研究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创作”“我手写我心”每日一记等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试点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形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调查现有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情况。

2.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7月,根据课题方案要求,全面实施课题研究,积累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14年8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九.研究的主要过程及实施策略:

(一)构建优雅洁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陶冶情操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新校建设,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霸州二中校园环境的特色。学校的大门口,教学楼的墙体,走廊和大厅处处都有风格各异的宣传标语和人物挂图,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校园环境的恬静、洁净,也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变,激起爱校的情怀和追求美的愿望,从而减少学生心灵的浮躁,荡涤心灵的污浊。为了保持校园的整洁美丽,我们制订了清洁校园、净化校园的规章制度,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常规管理评比制度》《少先队卫生岗检查制度》,建立了由学生执勤队进行检查、评比的激励机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了教育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最好的教科书,随时保持校园洁净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脑海,讲卫生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们以讲卫生为荣,地面哪怕有一点纸屑杂物,都会立刻自觉地捡起。漫步校园,处处墙清地洁,窗明几净;抬眼四望,绿草鲜花摇曳,名言警句醒目。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

(二)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致力于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

1.精心打造学校精神,激励人心。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它是人员素质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师生品格的立校之本。它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的主要因素,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潜心创设和谐氛围,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学校是个大家庭,又是个小社会,每一人步和谐的音符都会使我们的教育乐章艰涩;学校是台重型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应该协同工作,才会使这台机器正常工作。所以,我们的学校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怡然自信、共同前行。和谐,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我校从四种关系入手,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人际环境,即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关系,教师与教师团结互助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关系,学生与学生竞争、合作关系。学校还要求教职工处理好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把校园建设成师生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创建,使学生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使我校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平台。

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境界。师德建设是我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论平时教学工作有多忙,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提高师德水平。通常都是通过全校教师大会,由校长或请来师德标兵作报告,针对教师中出现的问题,作深入的思想工作。学校为了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注重为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写出读书心得进行评比,以此提升老师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身心。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

1.艺术活动展风采。为了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艺术素养,展示艺术才华,学校已连续三年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的国庆节前一周,同学们以舞蹈、歌唱、相声、书画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书法比赛”,“唱校歌,展新貌”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主题活动育心灵。我们课题组和学校德育处联手,结合地域、时效,定期推出主题教育月活动。如九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十一月份的“保护环境,爱我家乡”主题教育月活动,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活动”,四月份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这些系列主题教育的开展,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一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十.校园文化结硕果:

1、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通过美术展览室、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自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城中特色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橱窗、草坪、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制订、完善了《教职工工作纪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考勤奖惩条例》、《评优选模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3、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将名人名言、宣传栏、优秀作业栏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适宜的地方,每周评选优秀学生并张榜公布,每月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既锻炼学生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使班级环境整洁、整齐、严肃。特别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让学生的演讲、才艺展示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在教师文化建设上,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凝聚人心。不定期展出教师荣誉成果展牌,举办教育成果展览会等,使教师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成并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习型校园,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师读书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专业理念占领教师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党支部、工会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教师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6、在学生文化建设上,坚持以德育教育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板报橱窗宣传、评比校园之星、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每年12月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书画、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演讲比赛、校园少年歌星评比、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十一.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我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不少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做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传统影响研究 篇6

关键词:永康;传统体育;地域体育;全民健身

1.前言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或是活动,是勤劳智慧的人民在现代社会繁华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原本的那份纯真和朴实,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体育文化。永康市体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自然资源。地域的独特和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相互影响。民间的传统体育它以一种表演的形式存在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永康市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研究永康地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体育强省的要求,把浙江体育的演变和发展与现在体育发展和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2.永康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

2.1 春季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迎龙灯

永康民间信奉龙神,把“龙”奉为“风调雨顺”之托。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龙灯的种类多样,规格不一,有花灯,龙灯,桥灯、布龙等等。其中龙灯、桥灯都是以板凳龙为主。制作过程繁琐,迎起来也颇具挑战性。花灯,布龙相对简单些,制作流程简单,花灯只针对小孩和老人来开展,考虑到年龄的差异,身体机能的不完全发育与退化,所以永康民间开创出了独具老人与小孩特色的花灯。板凳龙由一桥一桥的板凳连接而成,龙身较长,多由青壮年参与舞动。舞龙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奔跑、翻身、拉灯等表演,容易发生撞击。所以不适合老人与小孩参与。

2.2 夏季盛行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

立夏一過天气变得开始炎热,水上活动逐步开展。至端午节,中国人的水上游戏和运动达到了高潮。借着纪念屈原的祭典,全国各地都几乎同时举办龙舟大赛。永康市龙山镇太平村村民会在每一年的端午节自发赛龙舟来庆贺这一传统节日。由于其村子座落在太平水库的旁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近几年来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太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们也追求健康时尚的文化生活。但是,村民们不忘在端午节举办赛龙舟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这说明了传统体育项目在村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太平龙舟赛每次都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观看,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受到了村民极大欢迎。

2.3 秋季盛行传统体育项目打罗汉

白露过,秋风凉,又迎来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永康打罗汉起源于祭拜胡公的活动,在九九重阳节如期举行。在打罗汉期间,乡村小道、村庄集市,都时常听到喧闹的锣鼓声,是穿红戴绿的罗汉队。罗汉队,以村为单位,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排成长蛇队,走街串户。12面“头旗”引导,手执十八般兵器的十八勇土,高举案头旗,呐喊声声,舞刀弄拳。“大面姑娘”,手拿花巾和纸扇,一面唱歌,一面翩翩起舞。接着一支名为“十字莲花”的乞丐阵,在头儿带领下,敲起了竹板子,众乞丐相和“哩玲花呀,哩玲花!继而是“旋车”队,由一名车夫推着竹扎纸糊的彩车缓缓而行,车上坐着一位身着古盛装美丽的姑娘,窗上贴着大红对联:“妹在前来唱山歌,哥在后来助澜波。”接下去就是身着彩装的十八蝴蝶、风流搞笑的十八狐狸,穿古装的小台阁及由一名姑娘同时装扮疯瘫女和哑老头的“哑口背疯”了,演出队伍接二连三,让人目不暇接。

2.4 冬季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九狮图

在元旦节这一天,会请来唐先镇石桥头村的九狮图表演队来到市府广场进行盛大的表演。九狮最初由单狮而至三狮、五狮、七狮,最后发展为九狮,于是“九狮图”便正式诞生。

九狮图在永康人心中特别骄傲自豪的地位,与其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等艺术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其表演形式堪称一绝。9只狮子和1个彩球全由幕后的11名表演者通过38条20多米长的纤绳“遥控指挥”,在激越的锣鼓声中,狮王首先跳出,它上下扑腾,左右跳跃,衔住长杆上的彩球,欢舞一阵,再引带狮笼中的4只小狮子,狮王将小狮扭头摆身,跳脚抓痒,接着又蹿出笼顶上方的两只守门狮,7狮群舞嬉戏。11名表演者女子人数比男子人数多,考虑到女性比男性处事细腻,协调能力好,但是身体力量不如男子,最主要的力量部分还是由男子来承担。现在的“九狮图”,是1991年永康市电视台和市文化馆组织挖掘创新而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一大民族文化的品牌,同陕西安塞的腰鼓、内蒙的安代舞一样,闻名遐迩。

3.浙江永康传统体育项目对地域体育文化的影响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永康的传统体育

浙江省省文化厅2012年下发《关于加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16个县(市、区)为浙江省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永康市名列其中。目前,永康市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九狮图、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及民间手工艺锡雕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戏剧醒感戏、曲艺永康鼓词等9项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传统舞蹈永康纸龙舞、永康龙灯等23项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月,方岩庙会(重阳节)被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公布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0年5月,永康方岩风景区(方岩庙会)被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确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2011年6月,方岩庙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2政府领导下的永康传统体育

2014年1月13日永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永康市市长、代市长,金政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永康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市”、“中国文教用品生产基地”、“省药品安全示范市”、“省卫生强市”、“省体育强市”、“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范市”等称号,成功列入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名单、全省首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地区,有望连续8年被评为省“平安县市”。2013年承办省体育大会4项赛事,新农村建设完成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

3.3 群众眼中的永康传统体育

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这就像永康布龙,不通电不点蜡。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中的战神,永康板凳龙作比再合适不过。老三嘲风,形似兽,喜欢刺激的事情,还喜欢观望。它的造型通常出现在殿堂的飞檐上。有人说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说到喜欢刺激与登高,哪个还能比得上永康的“九狮图”。“九狮图”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石宝琇,胡武功主编.中国民间体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2.

[2] 黄益苏,张东宇,蔡开明主编.传统体育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董成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2-73+84.

传统影响研究 篇7

1 增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价值

丹田学说理论思想为中国武术养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中国武术养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中国武术一直注重内外兼修、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吸收丹田练养理论体系的内容,并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养生之法。特别是内家拳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武术与丹田学说充分融合的产物。

1.1 守静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的入门之法

丹田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百家思想的影响下重视“虚极静笃”即守静思想。中国武术与丹田学说在长期的影响过程中亦将守静思想贯穿其中,中国武术虽是形体运动术,但是始终讲究心静体松,追求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的养生思想。中国武术始终认为养生之术重在于静,静者精气神自如,五脏之气自然协调,所谓静者重在心静,心静是一切运动平衡的本质。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手臂录》载:“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练兵实纪》中载:“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源在心……练心则气壮。”[1]《形意拳术讲义》中述有:“八要法,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根矣。”[2]《象形拳法真诠》中亦载:“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门也,释谓明心见性,道谓修心练性,儒谓修心养性,其名虽殊,则理是一,至其练法……,使头部渐渐先冷静,杂念减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注于下腹入于无念状态……。”[3]中国武术养生思想认为,只有心静心气才能下沉达于下丹田,心气下沉即心火下沉,心火下沉与肾水相交,才能炼精化气,因此守静思想成为武术养生的重要思想。

1.2 意守丹田是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的筑基之本

意守丹田是丹田学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静功“抱元守一”理论的发展和具体运用,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对丹田的意守,并将丹田分为了上、中、下三个丹田,认为“三田精满,五脏气盈”。中国武术将意守丹田理论完全的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将其作为武术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作用是为了达到强健体魄,延年益寿。《象形拳法真诠》述:“呼息气下入丹田,而谓之合,吸息气闭而上升谓之开,易约‘一开一合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往返,则精气透泥丸……。”[4]中国武术理论实践更重视下丹田,认为下丹田是人体精海所在,意注下丹田能够培气养精,炼精化气,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在中国武术的桩功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太极拳的太极桩、形意拳的三体桩,八卦掌的先天桩和后天桩,意拳的怀婴桩等都讲究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关于意守三丹田理论在内家拳派中特别是形意拳对其做了细致的描述,并将内丹术中意守上中下三丹田的三步练法完全吸纳并作为形意拳内功的根本法则。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内功练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引导了中国武术内功的发展方向。

1.3 意导经络是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的高级发展

中国武术静功养生发展到高层阶段就是用意念引导内气在经络中的运行,使精气周流,循环往复,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意导经络思想理论也是中国武术吸收了丹田学说的理论思想内容,并将其作为自身内功发展的高级练养阶段。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任督二脉经络的意导,二是全身奇经八脉经络的意导。关于任督经脉的意导,形意拳将其功法归为两仪势的练习中,《形意拳理论基础研究》述:“两仪势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用意念将下丹田的热感之气,导引下行于毛际,并达于两便之间的会阴穴后,再由任脉之端,接入督脉之始,上通三关,而达于脑宫,这是通督之脉径。然后复由脑宫下行,经过上鹊桥(口鼻之间),达中丹田土釜黄庭。”[5]小周天的练习被形意拳老前辈认为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纯阳,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6]的重要功法。古书上称“小周天,百病俱消。”所谓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连通奇经八脉或十二经络,中国武术认为活的人体之所以能生长并且不腐,就是由于人类的生命之本气推动液体在人体中不断的流动和营养灌溉的结果。而气体和液体在人体中就是按照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来循行的。《象形拳法真诠》载:“体呼吸者,乃呼吸最上乘之法,前两步呼吸,不过为达此步之途径,虽由丹田呼吸渐进而至于体呼吸,但体呼吸乃是周天法轮之呼吸……。”[7]这里的体呼吸其实就是指的大周天的意导运行。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将大周天作为了最上乘的练养之法。

2 增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

中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中国武术吸纳丹田学说理论思想为提高武术的技击性提供了重要价值。《太极拳经歌诀》述:“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8]充分说明了丹田训练对武术技击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站桩对中国武术技击的影响

2.1.1 站桩对意念的影响

中国武术虽流派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很注重外在之“形”和内在之“意”的结合。其中“意”的训练又以站桩训练为各派武术所必不可少。《大成拳论》中将站桩分为基本桩和技击桩两种,基本桩的训练讲“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全身直筋肉不锻而自炼,神经不养儿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9]而技击桩主要指的是三体式又称八字形、丁八步或半丁八步之弓箭步,亦主要强调了神意的技击性。《站桩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研究》中讲“站桩使人的躯体和精神达到放松,这里的松是指舒松自然,而不是精神松懈和肌肉松散。……只要能准确掌握好站桩的要领,坚持站桩,就能使全身放松,武术架子走起来顺畅,发出的劲力通达,就能提高动作协调性和精确性。”[10]由此说明,通过基本桩对“意”的特殊训练可以增强武术架子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

2.1.2 站桩对气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站桩对人体内气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直接影响着武术的技击效果。《形意拳理论研究》描述了内气的产生机制,并提出“形意拳对内功法的运用过程是在无极、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三才的基本桩法中进行锻炼的,由无极而入静,由虚无含一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而循行,由三才而贯通,由拳术而运用。”[11]《站桩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研究》中指出:“站桩是通过神意上的入静,动作姿势的定形——即守静,形体上的放松,呼吸上的调息,以及贯穿四者的自然法则,使武术练习效果达到最佳。‘调息’就是指一呼一吸,这样可以‘气沉丹田’,通过身体的松顺,来放松躯体上附着的肌群,使它们向下松沉,使气下行,加速小腹丹田部位的充实。通过练习站桩功,渐渐使人的意、气、形、三者合一。站桩时的呼吸平稳均匀,气沉丹田,就是对气的要求。”[12]此都说明通过站桩中入静、意守丹田和舍气从脉的经络循行几个步骤的训练能够达到培养内气,辅助增强武术技击的作用。

2.1.3 站桩对发劲的影响

“劲的含义是以‘精、气、神’为本,并结合‘力’同其它多种物质及能量的综合体,表现出一种可变化的内在能量。‘精足’则‘气和’,‘气和’则‘神旺’,气随意到,力随气发,就产生了‘劲’,所以劲的发放是遵循‘意到’,‘气到’,‘力到’的先后顺序,其中‘意’和‘气’是先决条件,力是根本之所在,这就是‘发劲’区别于‘发力’的原因所在。”[13]因此要想达到劲力的发放必须要有精足、气和、神旺作为基础,武术站桩的练习首先就是追求入静培气,其次就是意导其气,令气以和,最后才能达到精满气、周身协调和发放劲力的程度,所以说站桩在武术中的对劲力的发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武术的技击作用奠定了基础。

2.2 丹田的特殊训练对中国武术技击的影响

中国武术为了达到特有的技击效果,各门各拳派间对丹田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外练方法。如陈氏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裆走下弧、裆走后弧和胸腰折叠;通背拳中丹田的八个方向翻转;八卦掌中行桩中的顺、逆转动和后天掌中鼓荡丹田配合动作发力;形意拳中的内劲发自丹田,运至周身;螳螂拳中蓄劲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在其基本套路中有专门对丹田进行训练的排打功;无极拳三绝技中利用哼哈二气操练的靠板功;台湾郑子太极拳中练习周身一气的靠墙功法;田氏太极拳中特色的三摇三摆练法;南方拳种中鹤拳三战套路中特色的腹式吐纳训练法等,这些均说明了丹田学说的理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被灵活且丰富的发展,为武术技击直接服务,成为武术技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站桩达到丹田之气充盈的静功练法,还是通过对丹田交替轮换为主的特殊训练法,都是为了通过训练丹田之劲力而增长武术技击。

3 丹田学说促使中国传统武术突显完美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拳派众多,在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滋润和洗礼之下,不断成熟和完善,堪称当今所有运动项目中的完美项目。丹田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对中国武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但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容体系,而且使中国武术在武术养生和武术技击方面价值卓越。

中国武术虽拳种派别众多,但几乎在任何一种拳派中都能找到丹田学说影响的痕迹,丰富了各个拳派的武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中国武术的根本价值。丹田学说独特的内练思想与中国传统武术外练思想的融合,形成现代武术内外兼修的完整思想,为造就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

《形意拳理论研究》中介绍了形意拳的三层功夫,“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拳功法的基本法则。第一层功夫,谓之炼精化气,……所谓第二层功夫,谓之练气化神,……第三层功夫,谓之化神还虚,……即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的高级阶段。”[14]无论是流传于河南的心意六合拳还是河北的形意拳都将“三层功夫”作为了练拳的功法训练体系。

《象形拳法真诠》丹田充实法一节中描述“……练气百日必丹田膨胀如鼓,坚硬如石,宜再注意尾闾夹脊,以上达于玉枕,及玄关,一气灌活,周而复始,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气息绵绵,听之无声,视之不见,所谓至人之息以踵者是也。每日练习不稍间断,……知此玄理可以入道矣。”[15]并叙述了练功要由丹田的呼吸达到全身的体呼吸,这才是武术高层次所追求的目标。

《程派高氏八卦掌谱》养生篇中描述了八卦与内丹术的关系为“从八卦掌的起源来看,气绕圈来源于道家的炼丹术——转天尊,因而八卦掌绕圆走圈本身就是一种练丹过程,即接通上中下三丹田和打通背后‘三关’的过程。……实践证明,八卦掌是一种源于炼丹术,而高于炼丹术,‘性’‘命’双修的高层次养生之道。”[16]

《盈虚有象》记述陈式太极拳名家马宏的对话中讲:“陈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丹田带动全身’。在丹田这个部位,无论是蓄劲、发劲,前后左右的运动,都要靠丹田带动,并且配合胸腰的立体螺旋形式来进行,而绝不是前后晃来晃去和左右摇摆来带动丹田的运动。……陈照奎老师的讲义以及陈氏拳谱里面总是强调‘丹田带动’,‘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后有命门,前有丹田,会阴之上,横膈肌之下组成一个‘丹田运动的空间’。”[17]

《传统武术文化新探》中描述少林拳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之下注重内外相合,并且以内养功法作为少林拳法养生和技击的物质基础,指出“禅宗练内的养生思想也十分有助于少林拳技战能力的提高,内养功可促进敏捷、思维、力量和精神等素质,为技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促使少林拳向养打并重的高层次上发展。”[18]

综上所述,无论是主张偏重以内练方式训练为主的内家拳还是主张偏重外练方式训练为主外家拳,都很注重通过丹田内气的训练培养与充实,从而达到内气充盈,为武术的养生和技击价值提供保证。

4 结论

纵观丹田学说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丹田学说已完全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所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丹田学说无论是在养生方面还是在技击方面都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的基础,丰富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文化。具体结论有以下两个:(1)丹田学说决定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程序为:静养身心、全体透空——呼吸自然、细长匀静——心肾相交、气盈丹田——以意导气、气行周天。即中国武术丹田功法内练程序为:首先保持心神的清静安宁,全体透空特指思维和身体的放松无物;其次在此基础上,注重锻炼呼吸的细长匀静,实质就是腹式呼吸方法;只有在呼吸的动力驱使之下,再以心神安静为基础,这样心肾自然产生反应即达到我们中医学中的心肾相交状态。最后采用文火以意导气,全身经络循环,自然达到内壮。(2)决定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程序为:内气培养、有本可用——活练丹田、爆发之枢纽——气行周身、周身协调。传统武术技击程序实质为丹田的外练程序,此主要以下丹田为核心。丹田外练必须依靠丹田内气充盈为根基才能发挥效应,外练实质主要是训练丹田四面八方的灵活翻转,下丹田在一身之中为中节所在,中节统领着整个周身协调之力的发挥,中节的灵活协调能促使周身整劲的发挥。下丹田在躯干部位又属根节,根为万力之源,所以通过特殊训练方法外练下丹田能很好的为武术技击提供有效价值。总之,只有丹田的内练和外练相互融合,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武术养生和技击的全面发展。正是丹田学说文化的注入,丰富和发展了武术内涵文化,并成功完美地被武术文化所吸纳,成为武术内练功法的重要核心文化。

摘要:丹田学说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多学科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更将丹田学说作为重要的内功文化部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丹田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方面的具体影响,并归纳出关于内外练法的主要特征,旨在使人们在传统武术的练养过程中重视丹田学说理论文化,更好地为武术养生和技击提供服务。

传统影响研究 篇8

笔者认为, 传统文化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企业创新行为, 第一条路径为传统文化对国民的个性品质产生影响, 而这些人作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第二条路径是在传统文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三个中间过程, 分别是企业文化、创新价值观和创新制度化, 社会传统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文化内部需要有创新价值观作为核心, 在创新价值观点指导下实现创新制度化, 当创新成为一种制度时便会影响企业的具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

一、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会对该国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企业文化, 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一些思想观念和传统, 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 成为生活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我国, 反映到企业文化中并最终影响到企业创新行为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两点:

(一) 重伦理、倡道德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突出道德伦理性, 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根基。这种道德观念认为家族整体利益是第一位的, 要求尊敬老人、慈爱孩童、夫妻相敬、兄弟相亲,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这反映到企业文化中, 便是对企业内部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 上下级坦诚相待、和睦相处, 同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

(二) 务实守城观念和追求稳定的传统文化

林语堂说:“中国人的生活视乎总是在一个更缓慢、更平静、更稳妥的水平上运行, 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富于行动和冒险, 于是就发展了一些心理与道德上更平和、更消极的性格与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注重实际, 追求稳定的特点。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 不务实就没有收获, 因此导致在文化上强调实用。比如, 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 如农学、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 许多领域在当时居世界领先位置。

二、让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使命和愿景、精神和价值观、运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的总和。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并实现持续发展乃至基业长青, 必须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史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诺基亚作为全球手机产业的领导者, 仅仅在几年时间, 就濒临崩溃。很多人认为因为诺基亚太大, 无法及时应变, 缺乏创新, 来不及推出智能手机。实际上, 诺基亚的创新能力是很强的。从把网络放在每个人口袋产品的概念到智能手机的概念机, 从触控技术到现在当红的3D技术, 诺基亚始终走在大部分企业之前。

笔者认为, 诺基亚的失败是败在企业文化上, 败在企业文化的核心----高效率控制成本。诺基亚的成本控制能力, 早已成为成功教案。比如诺基亚1616型号手机, 在供应链、采购上的强化, 让诺基亚将市场价200美元的手机降到30美元。但是追求成本与极致效率的态度, 让诺基亚连续犯下失误, 舍弃触控风潮。

并不是说诺基亚的企业文化内部没有创新, 但只有核心企业文化才能主导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其他部分只能是作为企业核心文化的辅助。在诺基亚, 其核心企业文化便是成本控制和极致效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文化是冲突的。这导致了其创新文化无法指导企业的发展。是高效率成本控制思维的企业核心文化, 扼杀了诺基亚该有的创新。因此, 要实现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所有活动, 必须让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三、创新制度化

当创新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后, 需要实现创新的制度化, 这样才能确保创新的执行。需要制定创新机制, 鼓励全员参与创新。

创新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 包括创新的方法、奖励的标准, 并能够做到及时、合理兑现。制定一套机制并不难, 难的是让员工充分参与进来, 并且充满了激情和热情。企业要鼓励全员参与创新, 要有及时的奖励, 要能够树立先进的人物事迹。领导要能够给予下属一定的权限和空间, 不要管得过多过严, 这样会压抑下属的创新热情。很多领导喜欢事无巨细地管理, 时间长了, 员工也会形成一种依赖的心态, 凡事请示汇报, 结果领导忙得焦头烂额。虽然下属在独立工作时, 可能会出一些差错, 但如果领导不能容忍, 这样的团队是无法具有创造力的。

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客户的抱怨, 还是员工的牢骚, 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所以企业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希尔顿有自己的顾客满意度追踪调查, 每个月征求6万名顾客的意见, 管理人员可以在线上看到整理后的意见, 这样他们可以确切了解顾客对一系列涉及客服问题的看法, 并制定相应的改善计划。希尔顿为此项调查的花费每年超过了150万美元!同样的, 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司内部员工之间、与外部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 所以总感觉创新无处着力。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厘定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和路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王海英.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传统影响研究 篇9

一、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一)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当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的四个方面都面临冲击。

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很多网络公司都是临时的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可能几台电脑、几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日常业务。传统的会计主体要到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后才能合法经营,会计主体的消失也一定要去工商部门进行注销。有时网络公司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体,当特定的目标完成后则立即解散,对此类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解散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就被破坏了,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前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指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生产经营下去,不会破产或清算。有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资产的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就有了依据。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的条件下适用清算会计。而在互联网环境中,虚拟公司可能会随时终止经营,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适用新的理论体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虚拟公司的一笔业务可能很快完成,也可能在某项交易结束后虚拟公司就解散了,若是这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失的虚拟公司,仍要人为地划分会计分期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随时进行统计和生成相应报表,对于进行会计分期也并不十分必要。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中,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计量本位币,以外币为主要业务往来的可以先采用外币作为计量本位币,但编制报表时仍要折算成人民币。在互联网环境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和频繁,同时各国货币的汇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时还以人民币作为计量本位币的话,会计信息收集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公认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对传统计划成本法的冲击。

计划成本法是存货发出方法中的一种,是将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超支记在该科目借方,节约记在该科目贷方,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计划成本法虽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在最后发出存货时,仍要调整为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联系。实务中是这样做的: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最终发出的成本是按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的调整得出。这种方法需要做较多的前期工作,会计处理相对困难一些。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完全有条件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不需要在先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法等计价方法中做出选择。

(三)对传统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法的冲击。

历史成本法是传统计量属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原则,历史成本是指在进行资产计价时根据它的历史购置成本计价,不考虑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在会计分录、账簿及报表中反映的都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还用历史成本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公司的交易基本都涉及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价格变动非常频繁,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相关资产的信息,历史成本反映的是一种过去的静态的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实时地获得相关信息,不再需要以历史成本法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完全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变现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四)对传统减值准备的冲击。

传统会计中对一些资产,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实行以备抵法进行会计处理,先计提减值,实际发生损失时冲减减值准备。对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都记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该科目是损益类科目,在利润表中反映,一经计提,会计利润就会减少。税法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各项减值准备的认可是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所以在申报所得税时要进行纳税调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互联网环境下,可实时地反映发生的减值损失,提前计提减值准备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了。

二、对传统会计人员的冲击

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会计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共享,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会计人员可以随时获得会计信息,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有助于会计人员构建包括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重要理论在内的完备的专业体系,向管理会计师转型。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努力锻造专业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掌握必备工具。会计人员只有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会计”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传统数据载体的冲击

传统会计技术是由原始凭证加工成记账凭证再到账簿进而生成会计报表,是以纸张作为会计数据的载体,在互联网运行环境下,硬盘、内存、软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成为财务数据的新载体。在核算技术上,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在单位之间的快速传递,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档案将逐步取代纸质凭证,大量的会计资料以电子形式生成、传递和保存,会计工作将逐步实现无纸化。特别是利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强大的识别、分析、比较、汇总功能,会计信息由人工识别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由单一信息整合为系统信息,由多次录入信息改进为一次性编报信息,会计信息的准确信、时效性、集成度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四、对传统会计服务模式的冲击

传统会计的服务模式以线下服务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利用电算化软件和互联网平台,会计服务机构可以将主要以线下业务为主发展为以线上业务为主,打破了会计服务的区域限制,实现了实时记账和实时财务咨询,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会计服务。目前网络代理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初现,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服务模式。

五、对传统原始凭证中纸质发票的冲击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通知,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4个地区,自2015年8月1日起开展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试运行工作,当增值税发票链上互联网后,电子发票将成为主流。电子发票的启用和试点运行,对节能型社会及绿色发展有极大贡献。相对于纸质发票,电子发票有很多优点,当交易产生时,电子发票系统即可自动产生对应的电子发票,也将同步实时交付交易双方和税务管理部门,将来可以实现交易、税收缴纳的信息化、自动化。

六、对策及建议

针对“互联网+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好应对。

(一)适应互联网新环境,适当修订相关准则规范。

为了适应互联网新环境,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对会计的新要求,应及时修订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比如在互联网环境下,持续经营是否仍然是一个必要的会计假设,可否有不同的会计假设存在;历史成本法可否不再成为最普遍使用的计量属性,在互联网及相关会计管理软件的使用环境中,完全可以做到及时地反映各对象的成本,采用实际成本法。

(二)会计从业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会计人员带来了最直接的挑战。不懂互联网,不懂电脑技术与会计的结合,将慢慢地被时代淘汰,面对新技术、新领域,会计从业人员要做的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面对网络代理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面对以会计信息化应用为基础的财务一体化进程等,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尽快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新挑战,做个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会计人。利用在线联机考试、远程培训教育等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确保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保证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安全的认识;其次要及时修补系统漏洞,防止黑客侵入,导致数据丢失;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最后在日常操作中,尽量做到每天备份数据,这样即使发生意外,也能找回相应的会计数据。

总之,“互联网+会计”给传统会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会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相应对策,同时也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用好“互联网+会计”,更好地为将来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钱玉娟.“互联网+”产业转型新坐标[J].中国经济信息,2015,(6).

[2]屈涛.“互联网+”助推会计变革[N].中国会计报,2015-07-17.

传统影响研究 篇10

1.1 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 试图从各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 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2 五邑华侨文化

1.2.1 五邑华侨文化的界定

广东江门市, 包括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市以及新会、蓬江、江海三区, 史称“五邑”。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侧, 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它集南北风情于一地、兼中西人文于一体, 其文化特色呈多元性。

五邑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 侨居异地, 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华侨文化载体是华侨, 他们借助于探亲往返、书信往来、保持与家乡联系, 有的回国办实业、教育、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 影响或改变当地文化景观或结构, 同时也将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 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 称为华侨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在鸦片战争以后形成和成熟。华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生活在国外, 但故土又在祖国, 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风习, 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有着深厚的本根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 又深受侨居地文化浸染, 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 使之成为自己文化一部分。所以, 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 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性质和特点, 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 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但对国内某一地域文化来说, 它又是这个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 如岭南文化在海外所拥有华侨群体和地域即为岭南文化一部分;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 华侨文化同样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 无论在土地利用、聚落建筑、语言、风习、衣冠履带, 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 都有异于当地文化或深入嵌入后者之中。这是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或变异的结果。广东五邑、梅州、潮汕侨乡所耸立大量西式建筑, 星罗棋布于海南, 雷州半岛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园, 以及各地方言所夹带英语、马来语等, 无不展示华侨文化中西合璧品格。

1.2.2 五邑华侨文化特征

在探讨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的特征时候, 不少学者提到了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以及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性等问题。所谓开放性, 是指侨乡人民没有固步自封, 而是善于接受外来文化中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 以充实自己的力量;所谓包容性, 是指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 没有把它视为异端, 而是在确保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 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 与之共存;所谓创新性, 指的是对外来文化不生硬照搬, 而是学习外来文化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并结合侨乡的实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所谓时代性, 就是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吸取人类最新的发展成果来建设侨乡。

二战以后, 随着海外华侨多数加入侨居地的国籍, 成了外籍华人, 侨乡也随之变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但他们仍是我们的亲戚和朋友, 他们那边与侨乡仍有经济、文化往来, 海外华人文化仍会对侨乡产生影响。侨乡人民与海外的亲戚朋友交往过程中仍可以接触外来的先进文化, 从中吸取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 推进侨乡的现代化建设。

1.3 台山传统体育文化

台山传统排球文化纯属地方区域性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它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区域性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它折射出地方性的基本特性, 突出本土文化特色, 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人制排球运动历史悠久, 是20世纪广东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之一,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以一句“全国排球半台山”作为对广东排球运动的肯定与赞扬。随着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 九人制排球运动逐渐作为一种特色区域体育文化被传承和保留下来, 迄今依然是“中国排球之乡”———广东台山群众体育运动的主要开展项目, 并在2009年入围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全球化的浪潮中, 九人制排球文化在台山得以传承和发展, 汲取了岭南地区特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 逐步发展成为台山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全民身心健康的特色休闲体育运动。

2 五邑侨乡文化对台山传统体育影响的重要体现

2.1 侨文化与台山传统体育

排球对台山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曾经寄托着华人华侨对家乡的桑梓深情以及对家乡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现在它又成为“内外两个台山”乡土之情的联络纽带, 也成为台山侨乡文化的标志。

我们追忆排球运动传入并在台山蓬勃发展的早期历史, 从中体会到了华人华侨对祖国和故乡的款款深情, 也认识到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2 华侨与台山传统体育

《广东省志·华侨志》曾总结说“:台山能成为‘排球之乡’, 首先应归功于华侨。”排球在台山兴起、发展、繁荣的历史上, 处处可见台山籍华人华侨及旅港澳乡亲的身影。但是, 有关台山排球与华人华侨的研究明显落后。相关的资料星散于各种档案、杂志、报纸, 无人问津, 专门的研究成果几为空白, 这与台山在排坛的显赫声名以及她“第一侨乡”的身份格外不相称。鉴于此, 在广泛搜集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大体勾勒出排球运动由发明到传入台山并在此落地生根的一段历史, 引起更多人对华人华侨体育研究的关注。

2.3 华侨子弟将排球带到台山

排球在1895年由美国霍利奥克市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 (William G.Morgan) 发明, 并在1905年左右首先由美国来华的传教士J·霍华德·克洛克带入我国广东地区[1]。中国早期的青年会体育干事梁兆安曾回忆:“1905年排球运动传入我国。最先打排球的是广州和香港一些学校的学生, 并举行校际排球赛。”

台山的许多华侨子弟在广州读书, 1914年, 他们假期回乡时便开始集结成队, 以排球消遣娱乐, 并吸收当地青年参加。学生返校后, 当地青年便分队角逐, 切磋技艺。这些在早期把排球运动带回家乡的中学生, 如伍廉瑞和黎连楹, 日后成为威震远东的排球名将。

2.4 华侨及子弟推动台山排球的传播

由于缺乏详细记载, 我们没有办法将当时华侨子弟参加排球运动的情况作详细的统计。但是, 正如柬埔寨1965年5月6日《工商日报》载文所说的那样:“当时, 在四十年代活跃在台山排坛的, 不少是富裕阶层, 其中多数是华侨子弟。那些素质好而又爱好打排球的农民子弟, 往往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四处奔劳, 其球艺亦难发挥。”

由此推断早期排球传入台山时, 华人华侨以及侨属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华人华侨的支持与华侨子弟的推动, 排球传入台山并得以迅速普及, 深受当地人们喜爱, 出现了“兄弟双入场, 父子两对阵, 爷爷喊加油, 奶奶烧开水”的全家总动员情景。群众基础雄厚, 华人华侨以及旅港澳同胞大力支持, 使台山排球运动在中国及至世界上都享有盛名, 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

2.5 侨资与台山传统体育

海外侨胞生活在海外, 心系祖国故园, 爱国爱乡之情浓烈, 一贯热心支持家乡建设。为提倡健康娱乐, 抵制不良习惯, 达到强身健体, 他们都普遍比较重视促进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著名侨乡台山、有旅外乡亲捐资组织的各种体育会, 在体育会的领导下, 各乡镇的体育活动十分活跃, 排球运动更是成为群众喜爱的项目。

台山有“排球之乡”之誉, 是与台山百万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家乡排球活动的积极支持分不开的。县内各体育协会为利于开展工作, 聘请了80多位热心体育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担任名誉主席或顾问, 协会在这些热心人士的支持下, 动员广大海外乡亲为发展家乡的体育事业出钱出力。

加拿大籍台山人朱正贤 (香港时富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 从1982年到1990年连续九年赞助在台山举办“振兴杯”排球赛, 每届都邀请全国甲级队伍参加角逐, 共捐资100多万港元。同时还捐款作台山排球基金会。1984年以“正贤杯”名义赞助国家女排与古巴女排的对抗赛在台山、江门两地举行。“振兴杯”的举办, 得到了海内外乡亲的称赞。白沙、端芬、三合、广海、海晏、斗山等十几个区, 镇的华侨 (华人) 、港澳乡亲一呼百应, 纷纷捐资举办杯赛。计有白沙区的“丰水杯”排球锦标赛、白沙镇的“昌明杯”赛、斗山镇的“华侨杯”赛、海晏中镇的“达贤杯”赛等。一些杯赛还逐渐形成了制度, 如台山镇一级的“兴旺杯”排球赛, 从1982年开始举办就一直未停办过。山区浮石乡, 早在20年代就有“华利波”排球运动组织。旅美老队员得悉家乡举办“振兴杯”排球赛, 很受启发, 纷纷给家乡捐款支持开展排球活动。该乡成立了排球协会, 利用华侨捐款修建球场, 举办比赛。到80年代末, 已实现了村村有球场、球队, 天天有活动, 节日有比赛。

3 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

3.1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施对外传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 现代信息手段如手机、互联网等以自身独特的优势, 成为广大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 也对新形势下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信息手段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和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如何利用和规范这些现代信息手段的关注和指导。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在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手段中正面舆论的强势、即时互动功能的有效发挥、专业化的现代传播队伍等推动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侨乡文化的认同。

3.2 利用全民健身活动形式深入民心

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 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2010年) 》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制定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 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 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 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利用全民健身活动形式, 使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继承、发展、保护和创新。

3.3 借助旅游资源的方式促进内涵发展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众化旅游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 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影响。

侨乡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 使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创新与发展, 更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五邑侨乡文化和台山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4 结论

台山传统体育是华侨文化与台山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 五邑华侨为台山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 使台山九人制排球成为近代排球运动史上活化石, 促进当地全民健身开展及旅游经济的开发。

摘要:台山传统体育是华侨文化与台山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 五邑华侨为台山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 使台山九人制排球成为近代排球运动史上活化石, 促进当地全民健身开展及旅游经济的开发。

关键词:华侨文化,传统体育,影响

参考文献

[1]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03) .

[2]周红律.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1 (01) .

[3]周爱光.竞技运动与竞技运动文化[J].体育科学, 1998 (02) .

[4]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05) .

传统影响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

G623.2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社会发展迅速,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下,我们会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细细观察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只是存在感不高。现如今的社会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我国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文化观念。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1)加强小学生爱国的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包涵许许多多方面,无论是宗教、人文、思想等都是我国文化的结晶。学生永远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坚实力量,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颗爱国的心,特别是小学生,要从小树立爱国情怀。由于现如今科技发达,一些关于国家的负面消息在网络上并不少见,这就会学小学生对国家的观念扭曲,片面性的理解我国历史,对国家的理解过于偏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小学生潜意识里渗透我国的乡土情结及爱国观念,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爱国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现如今的小学生都比较“早熟”。很多问题另学校、家长担忧,例如行为举止不雅、未来理想偏激、价值观念失衡、心理问题多等。传统文虎的作用在这些问题就可以凸显出来,第一,中国传统文化覆盖面广,能够有效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见识。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以及一些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从小学会处事之道,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3)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念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审美观念,这也是小学生未来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的社会文化多元化,无论是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等,都对小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现如今很多学生都在追求个性化、表面化,甚至有一些学生从小叛逆,审美观念扭曲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更多的是追求韵味和自然美,这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的审美观走向正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渊流长,现如今的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出的精华,其道理意识都是非常全面而且富有深意的。传统文化的道德意识对现如今的小学生具有非常远大的意义,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有着严于律己的作用,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社会存在的善恶能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思想,对于现如今一些恶劣的文化进行正确的筛选;加强对道德思想及人类品性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从根本上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加强学校文化教育养成基础

国学经典阅读材料是中国文化、学术等结晶,作为小学生更喜欢在故事中学习知识、文化,而我国的国学经典恰恰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小学生的要求并不能太高,对于国学经典的推荐应该要有层次,文言文作品笔者不推荐,对于小学生白话文是比较适合的。而且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前期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教师应该给予文化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启发,培养学生养成对国学经典中的善恶判断,对于一些情节要进行客观的判断。

(2)建立学校文化,营造学校传统文化气氛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韵味、思想为主导,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环境中很难找到这种气氛。所以,学校作为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机构,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建立小学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在外部建设具有文化韻味环境,是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而且学校要注意文化和谐,加强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教育,而且还能打造一个个性的校园文化。学校想要提高校内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适应以及习惯这种氛围,对于未来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也同样离不开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当代的学生是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112

传统影响研究 篇12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教育,现代化

问题的提出

传统职业教育, 指中国古代就已存在的本土的原创性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是对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 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

对照《意见》的理念, 不难发现, 我国古代已经存在职业教育, 其在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卓有成效。古为今用, 借鉴本土原创性的职业教育为我国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之用, 显然有重要的意义。另外, 历史悠久的中国职业教育并没有完成现代化, 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连同职业教育都远远落后于西方, 其症结何在?以史为鉴, 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社会分工、文字的发明等因素, 必定导致生产经验的间接传授, 因而产生了职业教育。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前, 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产生, 如神农氏传授耕种方法, 伏羲氏传授“拘兽以为畜”, 螺祖传授育蚕、治丝茧方法等等。分析发现, 本土原创的职业教育其实颇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一)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历史上各行各业均要求从业者必须甘于奉献, 为事业献身, 要爱国利民, 有仁人之心。重视人的培养是中国传统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

在《墨子·尚贤》篇中, 墨子为墨家弟子制定的道德标准就是“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中医授徒非常重视医德的传授, 提出了“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的准则。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 用医术救民于水火, 而不愿留居官府为权贵效命, 坚持不为名利所诱、不为威武所屈的崇高医德。

护镖也是一种职业, 武术行业非常重视学徒的道德水准, 要求学武不能伤人, 学武要用于锄强助弱, 要有侠义之心, 要爱国爱民。

当官者也有职业道德, 古代流传着一种成文的“官箴”, 有劝人坚持民本思想的, 如《牧鉴·接人》中的“平易近民, 民必归之”;有劝人坚持为官保持清廉的, 如徐榜《宦游日记》中提出“一朝点污, 终身玷缺”;有要求摒弃以清廉博取名声的虚伪行径的, 如《从政遗规》中提出“居官不可作受用之想”。又如, 东汉时期的张衡一生做出了“地动仪”、“浑天仪”等发明成果, 在多个职业技术领域有很高的地位, 张衡就曾提出“不患位之不尊, 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伙, 而耻知之不博”的从业格言。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古代的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值得借鉴。

(二) 重视高素质的职业技能

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 要求技能训练必须精益求精。

《庄子·养生主》对庖丁解牛的技能做了记载, 庖丁可以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 牛刀虽已用了19年, 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庖丁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精神享受,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完成操作后, “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文中对职业技能还根据其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庄子》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北宋政治家、教育家欧阳修记载了一个卖油翁酌油的精湛技能:“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其原因“无他, 惟手熟尔”。卖油翁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认识, 实际上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 艺徒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及职业性理念

艺徒制是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流行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方式。徒弟在生产中接受职业技能的传授, 或一师一徒, 或一师带几个徒弟, 通常是边学边干, 学以致用。艺徒制的形式几乎存在于任何行业, 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高水平的能工巧匠, 他们创造了一件件精品, 如冶金业方面的“越王勾践剑”, 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弄清其高性能的机理;建筑业方面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 如故宫的宫殿;陶瓷、工艺品行业贡现了大量国宝, 创造这些精品的高超技艺往往与艺徒制的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做为一种教育模式, 艺徒制有很多优点, 首先是坚持言教身传, 并且教学过程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相示以巧, 相陈以巧”。学徒一般要熟悉掌握所有的生产岗位, 要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 以保证技艺的专业水平, 培养出的人综合素质较高, 富有创造精神。其次是以生产现场学习为教学场所, 以生产性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熟练的技艺是要动手实践后才能掌握的。徒弟先在现场看师傅干, 了解了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后, 徒弟可帮助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作, 辅助工作参与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 最后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逐步过渡, 从需要师傅指导开展工作到能够独立开展工作。艺徒制是最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重视先进的教学模式

除了艺徒制, 中国古代文化中广泛存在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例子。鲁班, 是木工的鼻祖, 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鲁班学艺的传说是古代文化重视先进教学模式的典型例子。传说中, 师傅先是给鲁班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 鲁班用七天七夜磨好。师傅又给鲁班满屋子精致的各种亭台楼阁模型, 让鲁班把所有模型拆开, 又安装起来, 如此反复, 足足研究了3年, 鲁班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了木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最后成为中国木工的鼻祖。

这虽然是传说, 但却是传统文化中职业教育理念的反映, 鲁班学艺的过程完全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只有如此, 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鲁班这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宗师。项目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竟然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

(五) 墨家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墨翟是墨家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提出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职业教育思想。墨翟强调科学和技术教育, 包括生产知识教育、军事科学知识教育、自然科学和技术技艺等知识教育。在职业教育方面强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他一反往常只注重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及忽略下层社会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做法, 创造了先秦时代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足以与西方古代自然科学相媲美;他一反师道尊严, 提出“强说教”的思想, 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可以说, 墨家的发展道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 只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 墨家连同其教育思想发了芽, 但没有结果。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 成果斐然, 但是, 在晚清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没有出现现代工业, 职业教育没有形成社会化教育系统, 没有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中国生了根, 但没有结果。因此,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束缚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一) 科举考试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束缚

科举考试以“学而优则仕”为出发点, 对官员选拔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是逐步形成了“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导向。官员选任资格严格地局限在科举出身的士子中, 而传统社会个人身份是相对固定的, 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 对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几乎是唯一途径, 社会各方面甚至皇帝本人对科举考试进行大肆渲染, 影响了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 实用主义思维对职业教育的束缚

《周易·系辞》提出:“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古人讲“通经致用”、“学以致用”。致用思维结合现实, 从逻辑上利于科技的发展, “致用”本身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 但中国的致用思维并没有使职业教育现代化, 原因在于古代致用思维的目的不在于生产技术技能的致用, 而是在于道德致用、政治致用、士农致用、生活致用, 从而对职业教育形成束缚。

(三) 重道轻器的思维趋向导致职业教育停滞不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重道轻器、重德轻艺、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重体悟轻思辨、重直观轻实证、重知识轻技能、重修养轻能力等思维趋向, 这些文化传统也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 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道德素质的地位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方向问题, 这一点, 在国内外的现代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直到现在, 通过持续了若干年代的各种社会形式, 我们获得了教育, 这种教育一直是我们有效地用以维持现有价值和保持力量平衡的一种精选的工具。”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也认为, 大学教育应着眼人性而非人力。教育的目的, 主要不在于培养基督徒、民主党员、共产党员、工人、公民、法人或商人, 而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 由此而发扬仁性, 以成仁人。《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也提出:“教育的本质不是以谋实利为动机, 而是寻求与存在于宇宙背后的‘精神存在’之间的心灵交流。”在迪尔凯姆以及许多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坚持“教育是适应”的观点面前, 职业人文教育更应秉持的是“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改造”,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可见, 《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前提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但是, 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职业教育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相信片面强调人的素质的重要性, 而抹杀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情况在现代中国不会再重演了。

(四) 成也艺徒制, 败也艺徒制

如前所述, 艺徒制是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流行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 它极具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 从本土特色、原创性方面考虑, 是一种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模式, 历史上诸多能工巧匠的出现应该归功于艺徒制。艺徒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强调“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艺徒制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开放性不足, 而这也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所在。可以说, 艺徒制的封闭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德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职业教育是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 并提出应“对所有人施以职业教育和训练”, 也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劳动者。借鉴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 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重视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党的十三大指出:“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因此, “必须下极大的力量, 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 加强职业教育的普及更显得迫切。

结语

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已出现职业教育, 并培养出了众多能工巧匠;中国古代也出现了非常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育德树人, 在实践性、职业性方面完全值得借鉴和继承。但是, 由于科举考试的负面导向, 实用主义、艺徒制的局限性及重道轻器等思维方式的负面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最终没有在中国首先出现, 封闭性是中国没有出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总结教训, 职业教育必须借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不断提高开放性, 并走普及化、社会化的道路, 开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少兰.历史视域下“职业人文教育”命题审理[J].高教探索, 2008, (4) .

[2]何伯镛.浅谈我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问题[J].高教探索, 1989, (1) .

[3]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 , 2007, (7) .

[4]刘伟民, 任梅.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及人物观点撷要[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34) .

[5]李长泰, 夏金星.中国古代致用思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2) .

[6]张华胜.论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J].成人教育, 2007, (1) .

[7]黄日强, 王省民.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8]彭忠德.古代官吏的职业道德规范——官箴[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

[9]李媛.墨子人才培养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3.

上一篇:集中采购下一篇: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