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谈(精选12篇)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谈 篇1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 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 就有作文的潜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兴趣是一种原动力, 只要有了兴趣, 孩子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积极性、主动性, 再难的也敢做, 也愿做, 也能做好。怎样培养孩子习作的兴趣呢?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 结合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 , 我认为 ,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 提供素材
小学生的学习更受兴趣的影响,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发学生兴趣, 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 没有材料可写, 缺乏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 我先带领学生举行“画鼻子”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用一些轻松的语言,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观众们”的情绪等。活动结束后, 我先让学生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再问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闹出了许多笑话, 学生玩得很开心, 因此, 大家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学生叙述完,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纠正、补充, 把整个活动场面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敞开心扉, 大胆地说, 自由地说, 生与师、生与生交流, 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既有主见, 有自己的选择, 保留个性, 又不闭门造车, 实现优势互补, 在合作中竞争, 思维自由遨游, 从而开发创新潜能, 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要给学生营造自主发表的氛围, 鼓励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个性化表达。再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活动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 写得真实, 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善于发现, 捕捉材料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真实的内容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要使学生热爱生活, 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从而善于发现, 捕捉材料。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 “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严重, 以致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理科书”,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改变这样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生活环境。“大自然是生活的源体”。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 感知不一样。老师始终不能脱离“真情实感”的指导, 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 引导其捕寻作文素材, 拓宽视野, 使其不会感到无话可写。
2.善于发现, 捕捉生活事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如果仔细地观察周围事物, 真实地把内容表达出来, 就能克服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例如, 一次家访中, 我了解到一个学生很喜欢小鸭子, 便启发他写一篇关于小鸭子的作文。他这样描写妈妈刚买来的一群小鸭子:“我睁大眼睛, 惊喜地看着这群鸭子, 嘿, 黄的、黑的、白的, 还有花的, 一个个毛茸茸的、活泼泼的, 叫着, 蹦着, 拥挤在一起, 可爱极了。我走上前去, 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洁白的小鸭子, 贴在脸颊上, 轻轻地来回蹭了起来。啊! 柔柔和和的, 真舒服啊! 我同它们亲近, 可是它却像一只受惊的小鸟, 在我的手中拼命地挣扎着, 惊恐地叫着。没有办法, 我只好把它放回它的伙伴中。”这个平时作文常咬笔头的孩子, 由于认真细致地观察, 这篇《可爱的小鸭子》的作文描写得真切细致。
三、多加肯定, 激发兴趣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 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春秋时期, 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 叫管仲, 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 缺点是贪财。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 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 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 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 那么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 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
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仿作开始, 直到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种作文的性质和组词、造句等练习是一样的, 是学习语言的一种综合性练习, 好的作文可多加肯定。同样, 在作文中, 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佳, 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应多给予赞美, 激发其创作兴趣。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及时帮助他人的词“雪中送炭”, 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那样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导致他们认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难以“登堂入室”。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及时表扬、鼓励, 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 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 适时给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让他们充满喜和乐,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有所裨益。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谈 篇2
董爱萍
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周家庄小学
2012年09月08
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周家庄小学 董爱萍
内容摘要:
一、多读书,读好书,从模仿开始;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三、用好教材;
四、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词:多读书关注生活用好教材积累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新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学生不喜欢作文、作文时笔下无物、语言干涩的现象仍大面积地存在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小,阅读的优秀作品更少,缺少必要的积累;二是平时的写作课多为命题作文,有些题目学生并不熟悉,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三是农村小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相对单调,见识面窄,有时真的是无话可说。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 “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为此,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多读书,读好书,从模仿开始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这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其中优秀范文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想象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就像一位作家不是横空出世,也同样是“饱读经书”后来才成为作家。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在阅读中模仿,同时,还可利用这些优秀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只是说说而已的空洞抽象的事物,其实优秀的习作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旦能熟练掌握运用就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写作技能。如: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当我们踏上归途时,由衷地感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镶钳在祖国锦锈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积累多了自然就懂得了,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当然,写作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只要按教师定向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强化等步骤有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已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切不可操之过急。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因此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学生在描写四季时,常常按照所接触到的文章经验来写,千篇一律地写成“春天的新枝,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这些和我们周围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河里什么时候涨水了、各种花儿开在什么季节,平常能看到什么鸟儿等等,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这些除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从课本中学到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并作好详细的记载,定期交流,学生有了这些经验,才不会在习作时信口开河,张冠李戴。
三、用好教材
1.用好教材,培养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流淌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们在教学第五册《可贵的沉默》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有利于学生的写作的。因为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2.用好教材,巧妙补白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空白”,即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或扩展情节,再造想象;或续写结尾,延伸想象等等。这样,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有惰性,特别是小学生,经常会不自觉的遗忘,没有督促,没有引导,明知有意义的事也会轻易放弃。为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规定每位学生收集若干优秀习作,每个星期进行检查、批阅、既强化又鼓励,这样持之以恒,反复训练,积累就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叶圣陶谈小学语文》
三、《欧阳修论作文》
例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109-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校是城乡结合的郊区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工子弟,学生普遍存在厌学、不会学习、学习自觉性差等问题,以致于基础知识的积累相当匮乏,甚至不少学生的英语基础是“零积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也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了几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举办英语单词比赛
要听懂、读懂英语这门语言,词汇量的积累非常关键,即学生必须得过单词关。我校英语组为了督促和激励学生扩大词汇量,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英语单词比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分为年级间的比赛、跨年级的挑战赛,更有擂台赛等。如年级间的比赛:首先,我校英语组预先发出通知,讲明比赛的形式是默写以某几个字母为首的单词,时间为40分钟。学生一看到这样的比赛通知,个个都很兴奋,并且积极地背诵单词,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为了使比赛获得好成绩,学生们想尽了学习的方法。如有的学生先对单词进行归纳归类,然后限定时间背单词;有的不仅记课本中的单词,还捧起了《英汉字典》埋头苦背……举办这样的比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办“英语屋”
“学以致用”是语言教学的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必须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来沟通交流,也就是“用英语做事情”。我校英语组为了防止学生中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也为了实现“用英语做事情”这一目标,于是创办了“英语屋”。“英语屋”的总负责人是我校英语组教师团队成员。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英语组事先在“英语屋”准备好可供出售的饮料、作业本、文具等,并在学校成立的“英语演讲与口语协会”中选出学生会长,再由会长确定“屋主”人选;会长负责轮流安排各年级的“英语演讲与口语协会”会员作为“英语屋”的“屋主”人选;“屋主”每天利用下午放学和晚自习下课的时间段到“英语屋”为同学们提供销售服务。学生若想到“英语屋”当“屋主”,就必须得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例如,有一次笔者路过“英语屋”,正巧看到了我班一个英语学习成绩比较差的男生在“英语屋”购买矿泉水的一幕:
屋主:Excuse me.What can I do for you?
男生:I would like a bottle of water.
屋主: Here you are.
男生:How much is it?
屋主:Its 1 yuan.
男生:Here you are.
屋主:Thank you.
男生: Thanks.Bye.
听了他们的对话,笔者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这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能全部默写出来的男生,居然可以在“英语屋”中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可见,搭建“英语屋”这样的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组织开展英语剧汇演活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对词汇、句子、段落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沉闷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用英语交流,我校英语组特地举办了每学年一次的英语剧汇演活动。对于该活动,各班都会踊跃报名参加,有的班级甚至成立了“智囊团”,一丝不苟地选剧、编排和表演。例如,在我校2013年的一次英语剧汇演活动中,初二(1)班的同学自编自导的英语剧“Three little pigs”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且让大家印象深刻。在故事汇演中,参加表演的同学那标准正确的语音、惟妙惟肖的表情和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并且,笔者惊喜地发现,上台表演的那几个学生,是教师们眼中的“学困生”,而这次的英语剧汇演居然是他们主动要求参加的。为了汇演的成功,他们求教于英语基础好的同学,从一个个单词的发音,到一句句的读、记、背,再到上网查找影像资料,模仿语音语调,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汇演效果。经过这次英语剧汇演活动,那几个“学困生”居然“改邪归正”了,不但不在自习课上讲“小话”了,而且还主动加入我校的“英语演讲与口语协会”。可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是多么地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树立学习自信心,为学生主动运用英语来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英语组针对我校学情而采取的几项措施是有效的,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了,并且每年的中考时英语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谈 篇4
一.循序渐进, 激发兴趣
我们班的男同学喜欢看漫画书和武侠小说, 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和爱情小说。快餐文化的消费, 本来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它毕竟是社会快节奏的反映, 但它对教育实体之学生的侵占过多, 却可能导致文化钙质的流失。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倡经典阅读。《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部长篇小说, 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 以宝黛爱情为主线, 鲜活的表现了封建世族家庭由盛及衰的没落过程, 其思想性及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是很多同学却说“闷”“看不懂”。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小说文本与学生之间确实存在“隔膜”———文化之“隔”;二是学生自身的阅读高度确实无法在作品中探出头来。
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首先要搭建阅读平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看到《红楼梦》的景致, 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地, 有目地去读书是我当即要解决的问题。平台要搭建在兴趣的基础上, 考虑到全体学生都喜欢看电视, 于是我们就从看电视剧《红楼梦》进入名著阅读——每节阅读课放映一集《红楼梦》, 然后就对应原著阅读, 理清线索, 熟悉情节。
平台搭建起来以后, 激活阅读机制就成为了现实, 接下来我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阅读的问题了, 或者说如何始终保持阅读兴趣呢?“无问”之读可能是阅读归于沉寂的一个缘由, 相反的, 有问、能问则是符合人的求知心态的, 有利于保持兴趣。为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 我们就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互相提问, 这样既了解同学们的阅读进程和深度, 又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总是有意无意或强或弱地摈弃人性色彩, 比较多地倾向大视野的社会色彩, 这就导致在阅读深入初始阶段理解上的“隔”。因此, 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 以及内心感兴趣的东西, 利用“摘桃子”的跳跃原则, 安排学生就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进行分析讨论, 或者开展辩论赛。如:贾宝玉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让每个人先选择, 后说出理由, 鼓励学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然后换个角度, 写一篇“宝玉自传”的周记, 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婚姻等方面多角度独白, 自己定位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经过两轮分析, 我们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从世俗眼光看贾宝玉一无是处, 算一个纨绔子弟, 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 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礼教, 却又离不开家庭的庇护;他追求“木石前盟”的爱情, 又无奈地接受了“金玉良缘”的现实婚姻, 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 是一个软弱的叛逆者。讨论的过程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非常投入, 忘记了时间和地点, 忘记自己在学习, 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 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也从最具体的文本阅读里, 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为什么阅读的问题。在阅读的表象上来看, 阅读带来“智”, 而不是狭窄的“知”, 从阅读的操作层面来看, 阅读带来了“快乐”。
二.体验情感, 牵引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 必须以人为本, 弘扬人文。文化内涵本是文学作品的固有根基, 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 不可分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因此要开发语文教学的空间, 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 面向活泼的中学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和生活, 培养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个重头戏, 这个情节波澜起伏, 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由于我们在阅读课中看过电视, 品读过原著三十三回, 再学这篇课文时, 我们早就心中有数了, 非常轻松地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挨打前、挨打中、挨打后各有什么情节, 搜索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宝玉挨打时身边的人有何反应?二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由于问题难度不大, 又与同学的生活比较贴近,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 积极踊跃地发言。
宝玉挨打, 如果抛开封建社会的大背景, 其实就是父亲打儿子的问题, 一个教育问题, 这样的教育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考虑, 你作为一个在父辈羽翼下成长的年轻人, 如何看待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并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谈母爱, 论贾政的教育方法, 分析宝玉挨打冤不冤, 黛玉和宝钗谁更关心宝玉, 贾母的大动肝火说明什么。回到现实中, 再用十分钟写一写父母最严厉的一次教育, 再让同学们互评———父母的教育对不对?这样既有自己的深切体会, 又有大家的多角度分析, 自然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设身处地是阅读文本迁移的好办法, 我们通过设身处地生活情景参与, 阅读本身就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阅读也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教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既避免了教育的说教色彩、教育的枯燥性, 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 作家的高超之处就是揭示出人类隐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我们看作品, 就是沿着作者架设的这座桥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以书中的丰富情感进行有效的自我感化。有人说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只要心智健全, 只要能深入作品, 在现实与文本之间实现多次转移, 以文本的人性光辉照亮现实的人生轨迹, 以坚实的人生轨迹反思文本的人性光辉, 实现内心深处的情、智、理的流转, 都能或多或少有所收益!因此我们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读, 一边读一边体会, 与众多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不仅要读懂作品, 更要读懂人生这本大书, 在作品中读出自己来, 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比父母老师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得多。所以读一本好书, 就等于多一个好友, 他会影响你、帮助你, 带你寻求人性的轨迹, 带你追求真善美。
三.探讨热点, 提高兴趣
同学们觉得每周看一集《红楼梦》不过瘾, 于是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加映, 我当然很乐意满足同学们的这个小小要求, 也趁机提出要求, 周记都要联系《红楼梦》来写!很多同学发愁了, 哪有那么多的内容来写?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从大家最感兴趣的爱情主题入手。爱情这个话题本是很多教育者不想碰、不愿碰的问题, 而现实中, 学生对这一话题是相当感兴趣的, 况且在文学作品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可以碰到爱情问题。既然如此, 我们阅读不妨就此为一个突破口, 还原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我就此设计了三次讨论:第一次讨论分析宝玉黛玉爱情的起因、发展和表现, 推导她们爱情的结果, 同学们的周记就是分析剧中其他人物的爱情;第二次讨论是同学们选剧中哪一个人物为自己的梦中情人, 说说为什么会喜欢他 (她) , 辨别班上曾经出现的某些现象是友情还是爱情, 周记是写我们的个人感情经历, 应该怎样处理好自己的感情;第三次讨论是对比《神雕侠侣》《简·爱》里的爱情故事, 憧憬一下自己将来的爱情, 我也趁此机会印发一些青春期的参考资料, 而相关作业是请每个同学先去采访一位20岁以上的成年人, 聊聊天, 听听他们的经历和对爱情的看法, 想一想, 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再写成周记。经过多次讨论、比较分析, 同学们明确了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 多了几分成熟和理智。爱情主题的这三篇周记, 一篇比一篇有深度, 这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了实处。爱情话题的引入, 说明我们的教学不再避开教育实体的现实, 人性色彩的勾画, 人格也就会在其中逐渐凝固。疏导的办法总比掩盖或视而不见要强得多, 这也是教育本身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此外, 我们还进行人物性格“选美”,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说说他们性格中的优点;根据文字描述手绘服饰活动, 大家都兴致勃勃, 从原文中找出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网上下载资料来共享, 写写画画, 将文学作品和生活牢牢地联系起来, 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 充分发挥经典名著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网友来稿) 篇5
作质量》 ---实验方案
凤县双石铺小学 彭安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作文课堂上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文题,在写作之前进行激励,在批改中多肯定优点,作文讲评生动有趣,作文指导有章有法,作文活动不拘一格,经过三至四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的写作能力是关键。对于语文的多年讨论大多集中在阅读和写作上。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兴趣的方法,将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写作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写作的提高有助其他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口语表达,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经过三到四年的培养,在教学中形成作文教学的有序,有法,高效的运作模式,就能达到教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目的的最终目标。
二.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采取措施激发兴趣是本实验的关键。我们从写作的几个方面来具体操作:
1. 模仿范文、学习技巧
《朱子语类》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吕叔湘论语文教育学》中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范文引路,使学生在模仿中探求作文技巧,揣摩大师们的匠心,由模仿走向创造。当然,模仿绝对不是生搬硬套或抄袭,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活动即让学生亲自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自由写,学生耳闻目睹,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且平添了许多写作趣味。
3.熟读多背,厚积薄发
熟读和背诵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厚积”还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熟读和背诵是最
简单快捷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读和背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和背的过程中,能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历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和背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所以,每讲一篇课文,都让学生熟读或背诵,而且还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办了读书角,每星期开一次故事会,让学生自编自演,或讲故事、背作文、或说笑话、谈见闻,不拘一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有了一定的读和背的量的积累,才会在写作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4. 课外练笔、深化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在作文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讲评。课外练笔和命题作文不同,写什么,怎样写,写得长,写得短,但凭学生自由选择和掌握,一件小事,一点感受,一次实验,皆可成为练笔的题材,而此举确实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深化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每年开学初,让学生准备课外练笔本,让他们学着写日记或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内容不限,亦可摘抄。开启了学生思维,强化了学生作文兴趣,切实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5、通过师生协作,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个教师,就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使学生了解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从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后,就会把思想活动告诉教师,跟教师交流思想,就会认真完成作业任务。我所任教的班级,师生关系融洽,许多学生暗下决心:“写好作文,为老师争光。”因此,通过增进师生情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6、以改代教,引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过于精细的批改,往往是不屑一顾的,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吕淑湘先生说教师批改作文是“无效劳动”。他们都不赞成教师精批细改。好作文是学生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修改,做了两点尝试。一是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改。叶圣陶先生说过:“养成自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修改作文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精雕细刻,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可能影响作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上。古人说得好:“举网提纲,振裘拮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我在作文的批改中,首先示范批改一篇有典型错误的学生习作,教给学生自改的知识和方法,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后与原文相比较好在哪里,使学生领悟到去其修改作文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同桌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改”。 二是增加师生面批的次数。教师向学生当面提出习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应怎样修改的建议。这样学生心通,文通,教师也减少了大量的无谓的劳动,使广大语文教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一般情况下,每次习作,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实行面批,并以此比例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当面指点的机遇,面批后,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让学生体味到了当“先生”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文成于改”,作文批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鼓舞,能有效地纠正学生作文中的漏误;作文批改,能给教师提供实际例证,帮助教师积累、总结批改作文的经验。可见,作文批改不仅是提高学生认识、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一步。
7、分组指导,巩固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厌写作文,怕写作文,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单班层次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A 、B两个小组,分别予以指导,让学生“小以小成,大以大成”,变厌写作文,怕写作文为爱写作文,想写作文。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优生,重点放在训练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一题多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写作的适应性。对于后进生的作文,要适当增设台阶,减少坡度,降低难度,首先是提供材料,然后是提供范文,再是提出要求。材料要丰富,范文应作讲解,要求要具体单一。由于难度小,要求具体,这部分学生也会觉得有东西可写。
这样分组指导,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不断遵循动态分组的原则,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状况,随时进行调整,以巩固不断调动起来的作文兴趣。
三.实验中的三种变量。
1.自变量
本实验是探索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各种手段是自变量。这一自变量具有可操作性,但必须是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广泛的教学经验。更有为教育实验献身的精神。
2.明确因变量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应在写作水平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作文的兴趣增加。视作文为快乐。
3.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为探求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兴趣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实验的三大原则,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的无关变量严格控制。
(1).随机化原则确定实验对象,使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学生原有作文能力上基本一致。
(2).用消除法使无关因子消失。除实验所用的措施之外,不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其他方面的指导和驯练。
四.实验的基本措施。
1制定周密的激发兴趣的措施。
2教师精心设计教案。
3在激发兴趣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足够的热情和信心。
4作好情况反馈,优秀作文装订成册。
五.研究方法。
利用每周的两节作文课进行。一节讲评交流,一节写作。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交流,列出比较表。
六.阶段和进程
1.准备阶段
10月下旬--月上旬。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新课改,校本教研理论文章,实践经验。制订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
年11月上旬--4月。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结题阶段
205月--年7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积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七.实验预期成果。
1.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作文的技巧和门道,能独立完成任何形式的作文。
2.将好的学生习作装订成册,学生有习作发表,登载。
3.使教师的习作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4.撰写论文,总结经验。
凤县双石铺小学彭安治
二OO四年十一月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谈 篇6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自主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特殊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发展能力。
(一)创设疑问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不是采用直接教授的方法,而是先出示小棒提问:横着一组一组地看,每组有几根?有这样的几组?求一共有多少根?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些加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算式写起来很麻烦,能不能让它简单些?同时,引出新课,很自然地讲授乘法,这样就将加法与乘法联系在一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乘法,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算式,学习热情很高。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多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和剪刀。让学生沿着平行四边形不同的高剪下图形后移动,然后填表,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课始我出示两张教室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让同学们辨别分别是在教室前面拍的还是在教室后面拍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同时很积极地回答问题,说出了很多理由。在讲授新知时,我准备了很多只毛绒小熊,四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分一只小熊,分别坐在小熊的前、后、左、右,在不同位置观察小熊。整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得很开心,感受到了在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视图不同。课后,同学们都站在教室的前后观察物体。这样不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例如,在教《分一分》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超市里货架上物品的摆放规律,同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放,这样放有什么好处,学生由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答案。在练习时,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答题。有效地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还了解了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些状况,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很多知识需要与课外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果只凭书本上的内容或自己的想象是无法达到真正领会的效果的。例如:教学《认识方向》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哪些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方向的理解。又如,在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时,需要用“身体尺”量出教室里黑板的长或校园里篮球场的长和宽环节,我都组织学生用“身体尺”测量。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精彩的课堂小结,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是上课开始调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要在课堂结束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智慧的课堂小结是本堂课的完美升华,会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兴趣推向新高度。例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以谈话的方式说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老师小结,邀请“时光老人”来做客(附)录音故事。“我是时光老人,小朋友们天天都和我打交道,我喜欢一个劲地向前走,从不肯停止,更不愿回头。会利用时间的小朋友抓紧每一分,学习就会有进步。不珍惜时间的小朋友,我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有情趣,又有创造性地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从欢乐中来,又从欢乐中去,让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脑子越用越灵活,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谈 篇7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物理学习中的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自发兴趣。中学生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对该事物的探究倾向。演示实验生动、形象,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多做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动量定理之前,在桌子上放一个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上端挂一个铁钩,在桌子上放一个塑料垫,将一个生鸡蛋用棉线在其上围绕一周,再用透明胶带将打结处的两侧贴紧。把线的另一端跨过铁架上的钩子,像升旗一样把鸡蛋缓缓升到铁钩下面,然后教师问:“如果松开线,让鸡蛋从高处落下,鸡蛋会怎样?”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地回答:“鸡蛋会摔烂”。这时,教师松开线,让鸡蛋下落。学生紧张而意外地看到鸡蛋下落后反弹起来,被老师捉住,接着将鸡蛋往桌面上轻轻一砸,使蛋液流入玻璃杯内,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从那么高处落下没有砸碎,而在桌子上轻轻一砸就壳破液流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直接兴趣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多做演示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直接兴趣水平的学生,仅停留在兴趣的低级水平——好奇心水平上,为产生探索现象因果的需要,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从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兴趣。
二、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
物理学习中的操作兴趣是指通过亲手操作获取物理现象,观察物理过程的兴趣。实验是一种有目的的操作行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和规律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学生的任务是证明机械能守恒。学生要调节斜面倾角,使倾角尽可能大一些,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装配和调整电磁打点计时器;将小车置于斜面上方,连接装配好打点纸带;开启电源,释放纸带末端,使小车下滑,下滑结束即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测量读数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操作兴趣,而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学生的认识兴趣进而提高。
操作兴趣的兴趣水平较知觉兴趣有所提高,但稳定性还比较差。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探求结果,让学生将观察、思维和操作结合起来,使实验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又不是单调的机械运动,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兴趣。
三、利用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因果认识的兴趣
物理学习中的因果认识的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发生原因的兴趣。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物理知识的情境,诱发学生对因果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来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例如,物理课上进行“杠杆原理”的教学时,教师从班上学生中选出一名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让他们站到教室前面来。然后,教师问:“如果我们让女生顶住门,让男生推门,门能否被推开?”学生们会认为门能被推开。这时,教师让女生顶住门把手的地方,让男生在靠近门合叶处推门,结果门却被瘦弱的小女生顶住。这时学生们的日常经验就会与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学生就产生了探求现象原因的兴趣。
因果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转向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方面,这种兴趣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注意在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的认知发生不平衡,从而产生探求现象原因的兴趣。
四、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
理论兴趣指对把具体的因果认识上升为一套能有效地分析物理过程的理论结构,以及运用该结构中的概念规律能动地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这可以激发他们的理论兴趣。并且只要教师教给他们必要的方法,并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在难度不太大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兴趣提高的过程。例如,学习《电磁铁》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事实证明,学生会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不少的实验方法。比如说,学生根据串联的两节电池,会使电珠发光较强,很自然地联想到可不可以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电磁铁增加串联电池节数,会不会使磁力增大。学生还会想到,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缠绕导线的多少、钉子的粗细、导线缠绕方向等可能会有关系。在动手实验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去伪存真,得出电磁铁磁力大小、跟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这个科学的结论。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然后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利用观察、实验来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运用头脑中的已有知识解决了物理问题,提高了理论兴趣。
理论兴趣不仅能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而且能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论兴趣需要在探索活动中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多为理论验证性的实验,实验步骤现成,实验结论已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 利用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因果兴趣, 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实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物理学习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例谈 篇8
一、利用迁移规律, 诱导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 对相关事物也发生兴趣。21世纪的到来, 由新科技带来的音像媒体, 冲击着孩子们的阅读天地。我们可以利用迁移规律, 将学生对电视的兴趣诱导到课外阅读上来。
提起动画片, 每个孩子都喜欢, 一段时间, 不少同学成了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忠实观众, 可谓每集必看。对此, 我把动画片的配套书推荐给孩子们, 让他们在津津有味地观看动画片之余, 也去感知一下相同故事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此后, 我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动画片《西游记》的原本, 让孩子由动画片的兴趣转移到与之配套的书籍上。由此, 学生由“电视迷”自然而然地向“书迷”转移。
二、体验成功喜悦,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有些学生为什么宁愿玩游戏机, 也不愿在书海中遨游呢?就是因为他们从未体验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更不用说成功的体验了。我班有一名学生, 家庭条件优越, 父母为其购买了很多课外书, 可他就是不愿看。有一次, 我在批改作文时, 发现平时作文极差的他竟写出一篇选材独特、构思巧妙、涉及到军事知识的作文。经过调查才知道, 他在不久前无意翻看了爸爸的一本军事知识方面的书, 他“现学现卖”, 就写了那篇作文。得知情况后, 我随即在班上表扬了他积极积累课外知识的做法, 并让他在全班读了自己的习作, 由此, 他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对于家中那些“沉睡”的课外书也热衷起来, 成了正宗的“小书迷”。
由此可见,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儿童有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 并产生喜悦之情,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心理体验, 对激发其阅读兴趣有着神奇的作用。
三、利用课内留白,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语言信息集中交换的过程, 但由于受到时间和方式的限制, 教师只能将许多知识压缩处理后进行传授。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对“浅尝辄止”地了解某些知识往往不过瘾, 这种课内的留白, 就是我们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时机。
在学完《天火之谜》之后, 同学们脑中的问号很多, 我见缝插针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吊胃口”的要求:课外自己去查阅资料吧, 看谁解决的问题多!于是, 他们一下子钻进了书堆, 阅读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方面的书籍, 既丰富了知识, 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资料。所以, 以“课堂留白”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巧借向师意识, 提高课外阅读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句话揭示了教师的教育过程, 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 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经验少, 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向师”意识。教师像块磁铁,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可能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为此,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向师”意识, 提高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比如, 我国历史悠久, 遗留下大量优秀的古诗文, 然而, 对于这些优秀的古诗文, 学生却很少问津。一堂语文课上, 我给学生读了一篇用很多古诗、古词串成的趣文, 孩子们听了, 不禁鼓起掌来, 还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老师怎么懂这么多古诗文?我趁机拿出几本古诗文诵读方面的书, 告诉学生, 老师之所以懂得这么多, 全靠这几本书。很快, 班里掀起了一股阅读古诗文的热潮。
五、创设交流机会, 升华课外阅读兴趣
阅读只是一个过程。为了升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 我们还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 使他们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
这种交流的形式很多, 可以是读书知识竞赛, 可以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演讲, 可以是读书报告会, 还可以是读后感交流等等, 不拘一格。实践表明,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浓厚了, 得到了升华。
例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一、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我结合教材中歌手大赛的教学情境,指定班上一名学生当5号选手,另一名当9号选手,通过计算他俩的比赛成绩来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由5号选手和9号选手带队进行比赛,看哪队学生做得又好又快,那队就赢了,并给获胜的团队贴星表示祝贺。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几名学生也认真地计算起来,唯恐自己给所在团队拉了后腿。
二、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上学前已有所了解,学习起来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小棒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9的组成”时,虽然学生在学前就掌握了9的顺序和大小,但对9的组成还比较生疏。如果枯燥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做的:每张桌子上发了9支铅笔,让同桌的两名学生分分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分铅笔的直观表象与9的组成联系起来。这样,既强化了记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重视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还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学生们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学生们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学生们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
四、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我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有效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篇10
关键词:阅读,写作,兴趣
一、留心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往往害怕上作文课, 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作文该如何去写, 不明白要写些什么, 于是教师就要用心去给他们讲解, 可是往往写出的作品却是大同小异, 缺少新意。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以生活为源泉、情感为纽带、活动为中心, 放眼看世界, 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丰富写作素材, 才能将文章写好。
例如, 现在是春季, 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呢?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用眼睛仔细去看, 春天的花草树木、人的着装有哪些变化;用感官认真感受, 春天的风还是那么猛烈吗;用耳朵去倾听, 春天的雨又有什么特点……正因为学生有了如此开阔的视野和针对性的观察, 写起作文来才会行如流水、独树一帜。
二、加强阅读, 学习写作方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一些名人、名篇, 比如影响至深的经典的童话故事, 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等等。这样, 不仅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果长期坚持不懈地阅读, 日积月累, 那么贮藏于大脑中的妙词佳句就会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同时, 教师也应重视语文教科书, 因为书中所选的课文有不少是经典名篇, 文质精美, 充满着智慧的哲理, 给学生以精神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再说, 学生一边读, 一边品尝, 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 从而产生喜爱好文章的情趣, 写作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
三、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愿望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各种爱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教师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内外活动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饶有兴味的活动之中, 激发、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比如说:为了让学生写课间十分钟, 让学生到操场上仔细观察, 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心去想。课堂上, 让他们相互诉说自己的观察结果:玩的最多的游戏是什么, 哪些游戏有益健康, 哪些游戏存在着危险, 你最喜欢哪些游戏, 它们又是如何进行的?因为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体验, 通过亲身实践, 感悟才会更深刻, 才更好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进而产生表达的愿意。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写的是有板有眼, 有模有样,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 让学生亲临活动, 走进习作, 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 我有说话的愿望, 便想倾吐, 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 只要我们教师能抓住时机, 适时点拨, 让孩子乐于表达, 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一个小作家!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小议 篇11
一、以新颖、有趣的题目诱导兴趣
帮学生设计一些有视觉冲击力,新颖别致的文题。如《那件事真让我难忘》、《我的心事》等。
给学生设计一些贴近、靠近他们生活,一看就思如泉涌,跃跃欲试的文题,如《童年趣事》、《学习中的苦与乐》、《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的外号》……
另一方面放宽命题,采用“半命题”和“自由命题”也是个好方法。如“我心中的______事”这个填空命题,由于摆脱了框框,学生回答,“什么样的事”中就有高兴、烦恼、内疚、后悔、愤怒等心理状态,因为是写自己心中的事,加上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回忆、思考、想象。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热烈,急于动笔,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导语诱发兴趣
应用文体比较枯燥,如果每堂课都直接了当地导入新课,按照应用文的格式讲,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导语吸引学生,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导语可采用讲故事,谈名人趣事等方式。如在讲书信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狱中为了避免麻烦,和狱外的革命党人用牛奶写信探讨革命的真理,人生的价值……影响了大批爱国志士。”听到此处,学生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接着讲了书信的影响、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写好书信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如在讲表扬稿以前,一上课我就说:“今天我有件事想请大家帮个忙。”“什么事?”“请同学们帮我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咱校某某同学拾金不昧的精神。”顿时,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才引出如何写表扬稿一文,结果,这堂课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我讲完要领后,每个学生都根据我提供的材料完成了表扬稿的撰写。由此可见,应用文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是会有收获的。
三、借助教材内容诱导兴趣
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占有相当的篇幅,而学生对这些课文情趣最浓,兴致最高。往往一篇课文学完,学生还意犹未尽。想象思维还停留在关心文中的动物或人物的结局和以后的情况上。如果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点,指导学生大胆想象,并把想象说出来,写下来,也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它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事物的行为、对话及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在识字、阅读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而我则有意让学生把得到的知识变成文字性的东西。由于学生对事物有了详细地了解,并能熟练地口述,最后进入到写,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四、配合其他学科教学诱导兴趣
作文教学当中,不少教师忽略了配合其他学科教学诱导作文兴趣。如利用社会知识本能的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社会实践课上,讲《家庭与我》一章,教材从今天我当家为题。通过学生阅读一组趣味性很强的漫画,对比判断两个人谁的家当得好,并说一说,如果你当这个家,准备怎样做?这样教学,学生兴趣大增,一般都能积极参与。既学到社会常识,培养了家庭生活能力,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为写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外阅读诱导兴趣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为此,我们必须给学生“加餐”,加大“信息储存”。为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各类报刊、杂志上短小精焊,声情并茂的好文章,及时让学生抄录、熟读,并选择一些有时代感,思想内容深刻,文字表达流畅,动人的好文章让学生阅读,让其不仅满足于笔记,重要的是在于体味,吸取营养,边积累边运用。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且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说写起来也就有了深度,从而便能写出好文章来。
六、音响、画面诱导兴趣
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有助于难题的解决。
因为电教媒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形、光、色、声的传递,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如写关于“植物”的作文,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放映“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引导认识方向,学生根据“植物”的特点可以展开联想。
也有一些看图作文只提供了一幅画面,对图中所隐含的许多内容,学生往往难以想象到或者想象不够全面,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延伸画面,相信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七、广泛讲评诱导兴趣
每次班级讲评作文时,可以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老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傻呆呆地听。我认为把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修改。开始很可能会不尽人意,教师就循循善诱:“为什么这篇文章不生动?怎样修改会更合适些呢?”“重点部分写得太简单了,你能补充几句,使文章更具体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能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和概括出规律。而且目标明确,学生评改有序,从习作到讲评,加深了对写作知识的了解,写作方法掌握熟练,同时激发写作兴趣。
八、适当竞赛,诱导兴趣
在同年级中或不同年级中开展作文竞赛,以便诱导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很值得提倡的。如2012年春天,我校根据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分别举办了“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竞赛活动,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作文尖子,许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材料新颖,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学校把这些好文章印出来,装订成册,在校内进行传阅。这一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创作的激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致使平时不爱作文的同学也蠢蠢欲动。
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探索 篇12
一.着手小处, 让学生拥有“成功”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写作情景, 生动逼真,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写作训练的好方式。因此, 从小处着手创设情景, 把作文的点滴训练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 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式的长期训练, 能帮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从初一年级开始, 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抓住某位学生穿了新衣服的机会, 组织学生对这位同学进行衣着的描写, 侧重于形容词的训练;又如:在事先征得某位学生同意的情况下, 在课堂上虚构这位学生的“缺点”, 并吹毛求疵地夸大其词。当看到很多学生面露不悦的神情时,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当堂练笔, 要求一组学生描写老师批评的语气, 一组学生描写老师的神情, 一组学生写出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一组学生写出对老师的建议, 并在练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类似的写作训练时, 学生情绪活跃, 而且在交流时能亮出不少充满真情的好词好句, 令人耳目一新。创设情景式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乐趣体现在学生有了“人人能为, 人人可为”的发现, 有了“精彩在于细节”“只要注重欢声笑语就会有收获”的领悟。
二.注重积累, 让学生拥有“财富”的乐趣
生活是个广阔的舞台, 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之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生才有可能实现个性化的写作。因此, 要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引导全体学生去做留心生活, 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为了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素材库, 笔者从初一起始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写“生活随感录”, 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以“生活随感录”记载本的形式, 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学生才会“财大气粗”起来。在初一年级, 笔者要求学生记录生活故事中的片段, 能写就行, 每周不少于三次, 不作字数限定等其他要求。这样做, 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书面积累的习惯。到初二年级, 则要求学生在叙写片段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感悟, 在表达方式上既有叙事、描写, 又有议论和抒情,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引发独特的思考, 不人云亦云, 逐步亮出个性化的精彩。初三年级, 则要求学生能写一定比例的完整故事, 并在议论和抒情方面实现质的提升, 而且能涉及到各种文体的练习。同时, 必须每天完成300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摘抄和自己的点评。
三.巧设文题, 让学生拥有“创新”的乐趣
学生有了广博的见闻和丰厚的素材, 才会写出有血有肉和富有创见的佳作来。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是学生自己人生的“史记”。巧设文题, 切合学生的人生见闻和历练, 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写作对象, 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 自由地倾诉独到的感受, 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告白, 学生才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学生有了创新的启示, 才会有创新的飞跃。因此, 笔者十分留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新出的时文, 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灵动的文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我笔写我心”的快乐。如采用片段训练的方式, 如果说“创设情景”是从字句着手训练的话, 片段训练则是实现“篇”的提升的必备条件。从初一年级伊始,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性地渗透片段训练, 组织学生围绕“幸福时分”“苦恼时分”“欢乐时分”“精彩瞬间”等文题进行片段训练, 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此类文题的片段训练学生能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完成, 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一亮出自己的创见, 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谈】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06-04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小议08-18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01-07
中学生写作兴趣培养01-26
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兴趣论文09-17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07-27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11-25
《小学生现代儿童诗歌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11-17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例谈11-02
学生阅读兴趣培养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