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动态监管

2024-06-06

土地动态监管(精选6篇)

土地动态监管 篇1

1986年, 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方式的重要转变, 从不同部门分散管理过渡到统一管理[1], 有效加强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分别经历了1998年国土资源部的成立、2003年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建设及2006年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成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 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同时, 我国的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监管机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完善, 特别是2006年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土地监管网络, 有力地保障了土地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维护了土地管理正常秩序,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和维护土地权利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监管制度建设、监管方法运用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基于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仍然层出不穷, 不少学者也纷纷寻求解决方案, 有的从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着手[2], 有的从立法角度来分析[3], 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是鲜有从土地监管方面来找办法和思路的。土地监管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往往只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才有人从监管上找缺陷[4]。

土地监管的作用不是为解决违法违规问题, 而是应该参与土地管理工作全过程, 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另一方面土地监管体系的完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该文在分析我国土地监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索提出包括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公众参与、教育培训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土地监管体系, 按照依法、可操作、系统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完善。

1 土地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在土地监管机制建设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 总结不少成功经验,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既有机制建设本身的问题, 也有机制落实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内部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中的弊端, 也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

1.1 土地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多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土地监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并非由一个部门可以直接完成, 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但实际上存在职能部门条块分割, 缺少配合和沟通, 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 在文件中多提到多部门联动, 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二是对基层政府的考核机制也不够健全, 土地监管的力度不大, 各级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与有效监管的选择中更易于选择前者, 并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和共识。

1.2 土地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真正从事土地监管工作的人员非常有限, 往往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很难组织有效的力量行动。特别是基层土地执法人员隶属于当地国土部门, 除监管工作外往往还承担大量的相关工作, 面对土地监管提出的不同要求, 执法监察工作力不从心。有的执法监察人员在编不在岗, 被借调做其他工作, 因人员配备不齐, 导致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受到影响;同时用于监管的车辆等装备有限, 使动态巡查等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1.3 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土地利用形势

目前, 土地监管多采用卫片和遥感监测的方法, 卫片执法客观、准确, 但受监测成本、监测条件等因素制约, 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容易造成农村、小乡镇等相对落后的潜在快速城市化边缘区域成为土地监测的盲点。遥感监测的周期性又导致监测滞后, 而且只有在形成违法事实后才能监测到, 不能达到事前监督、及时纠正的效果。

1.4 土地监管范围不全面

从土地监管范围来看, 面对日益复杂的土地管理形势, 监管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多将重点设置在耕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指标上, 而对土地管理的重要部分如生态用地等则重视不够。同时国家、省重点工程及民生工程建设用地也未得到有效监管。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增长, 存在大量的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及民生工程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的现象。

2 土地监管体系构建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其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与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 完善土地监督体系。

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土地监管的思想灵魂, 是土地监管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具有较好的明示作用、预防作用和校正作用。因此, 对于土地监管来说, 有效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就十分重要。

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 既具有自然资源属性, 又具有资产属性, 目前土地管理依据的最高法律是《土地管理法》, 从立法目的层面看主要是确立了保护耕地和推进国有土地使用群制度改革这两大目标[5], 这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6]是不相适应的。因此, 应尽快出台土地根本法律《土地法》, 构建良好的土地管理的法制环境。土地法是财产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统一, 既是以土地为客体的独立专门法律, 同时又是广泛涉及诸多民事权利和政府管理职权的综合性法律。与《土地法》相应的一系列职能法规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陆续制订与颁布, 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法》《土地产权法》《征地法》和《农用地保护法》等[3]。同时, 为保证法律能有效实施, 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应配套制定, 如土地产权登记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集体土地流转条例、土地节约集约条例、生态用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2.2 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土地监管工作的保障。土地监管属于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土地监管的主体包括土地监管的机构和社会公众。土地监管机构主要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中央和地方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土地主管部门设置的专项职能机构。从对土地资源利用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的监管职能方面讲, 现行组织形式难以达到土地监管的目标。

建设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应突破现有的以政府、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土地督察机构组成的结构形式, 纵向突出现有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和权责, 横向上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 形成一个纵向上从中央到地方, 横向上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制约的监管网络, 组成组织严密、信息畅通、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土地监管体系, 特别是有效发挥基层土地监管单位的积极作用, 才能有效保证土地监管的实效性。

2.3 强化公众参与体系

公众参与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 是一种让社会上多数人能够参与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决策工程中的方法和途径。社会公众作为土地使用者, 是土地监管主体的一部分, 公众参与体系成为土地监管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监管工作中, 要强化公众参与体系,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有效发挥公众参与体系的重要作用。

土地监管的范围很广, 涉及利益群体很多, 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 是土地的最直接使用者, 对土地使用情况有最直接的感知, 对土地信息的获取有大的优势, 公众的参与将给土地监管带来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设立网站论坛、上访者接待窗口、投诉热线、电子邮件、广播电视媒介等多种方式, 获取最快、最真的信息。另外, 可以根据行政区本身特点, 以市域或县域为基本单位, 鼓励公民参与的社会监督, 号召社会上的律师组织、评估机构、会计公司和公证机关等组成一个独立而且专业的机构———土地监督联盟,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 搭建信息平台, 设立问题论坛, 积极引导网上发帖咨询。

2.4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土地监管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快, 城镇经济日益发展, 土地价值日益显化, 刺激了土地违法者趋利的欲望, 土地违法违规活动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很多不法分子钻法律法规的空子,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想尽办法造假, 这就为土地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土地监管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地完善法规政策, 不断地提高预防、发现、侦破水平, 借用高科技手段、高科技产品, 发挥土地监管作用。

教育培训体系承担了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功能, 一方面, 让土地执法者和土地使用者能够知法、懂法, 土地执法者能够依法执法, 土地使用者能够依法行事, 社会公众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对新的土地监管方法、新的土地监管理论进行普及、培训, 不断提高土地执法者的执法能力, 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 不断壮大土地执法队伍, 为土地监管培养生力军。

2.5 优化技术方法体系

合理高效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土地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一方面, 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 传统工作方法的优势仍然存在, 只有优化组合, 才能有效发挥各种技术方法的作用。

土地监管技术方法体系既要包括现有先进科学技术, 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监管网络, 扩大土地监管范围和力度, 也要继续发挥传统巡查方法作用, 落实巡查责任, 发挥信息员、监察员及群众举报的日常监督作用, 同时合理应用好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功能, 大力推进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但基于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和缓解。从宏观层面来看, 有效监管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该文从土地监管体系建设着手, 提出包括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公众参与、教育培训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土地监管体系。

关键词:土地监管,制度反思,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黄晓峰, 陈英存.对土地垂直管理体制的经济学思考[J].土地市场, 2007 (9) :45-48.

[2]阮兴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市场化—基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分析[J].社科纵横, 2014, 29 (3) :41-43.

[3]郑晓俐.立法角度浅析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思路[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1) :122-125.

[4]王灵慧.土地监管的制度缺陷和创新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4 (3) :164-165.

[5]程雪阳.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 (7) :15-20.

[6]新型城镇化呼吁土地新政[J].国土资源, 2014, (1) :24-26.

土地动态监管 篇2

期刊

强化土地监管 确保“双保”共赢——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到鞍山市、营口市进行土地例行督察 2007土地监管全面升级——在2007我国土地日以及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到来之际 呵护每一寸土地——江苏省海门市全面推行“片警式”土地监管制度的主要做法 加强农村土地监管 做好土地规划利用

破解土地执法“老大难”探索联合防控新模式——杭州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的土地监管长效机制 论农村集体土地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开平土地违法违规案为例 加强土地监管 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

土地监管模式的客体类型分析及其法治化路径论纲 土地监管的制度缺陷和创新路径探析 新县积极探索乡镇土地监管奖惩机制 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强化土地监管的经验 “一张图”谋求土地监管新思路

从健全土地监管机制的角度再谈耕地保护 2007土地监管【人物·事件】

硕士论文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村委会的作用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腐败隐患研究 新时期土地管理视角下干群矛盾的研究 浙江省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失范及预防研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初探 我国土地行政伦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问题研究 城市土地经营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湖北省保康县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管理建设问题分析

会议论文

转变农村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需要基层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城市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关于加强农民土地管理的思考

关于对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几点思考 严格土地管理 建立有效的土地违法预防与发现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判断与导向选择 转变土地管理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管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双保行动”必须维护土地管理法治推动科学发展 加强集体土地管理 严格控制违法用地

构建我国土地发展权 优化城乡土地管理的新途径 村委会与农村土地管理 完善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若干建议 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思考 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悖论”

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必须加强法律基础建设和技术基础建设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周年 浅谈当前土地管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严格土地管理与节约集约用地 农村土地管理问题浅谈 浅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国际海运集装箱安全监管发展动态 篇3

1 载货集装箱装船前验重

1.1 集装箱超重及瞒报、误报箱重的危害

超重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在公路运输阶段,超重集装箱可能导致车辆难以驾驭,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进入港区后,超重集装箱可能超过港口机械的额定载荷,导致设备损坏、侧翻、砸箱等安全事故;装船时,超重集装箱可能对船舶结构造成损坏,影响船舶稳性、强度、吃水、装载量等,给航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在航行途中,超重集装箱和风浪的共同作用可能引发船体断裂、集装箱移位坠海等严重事故。

船公司和码头主要依据托运人提供的订舱资料并结合船舶装载能力等进行船舶配载。如果实际箱重与托运人申报数据不符,会导致船舶配载不当,造成一系列安全隐患,其危害不亚于瞒报、误报危险货物集装箱。

1.2 航运界对载货集装箱装船前验重规定的态度

世界海运理事会对该规定的通过表示支持和祝贺,认为误报箱重给船舶、船员、船上其他货物以及码头工人和道路工人的安全造成危害,是长期困扰航运界和各国政府的问题,各国政府和行业组织乐意看到《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及相关实施细则获得通过。

英国国际货运协会对该规定给予有保留的支持,认为妥协提案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该协会将与其成员研究如何在不大量增加成本以及不造成供应链延误的条件下遵守新规。鉴于新规实施尚需时日,该协会认为业内有充足时间调整适应,以履行正确申报货物的义务。

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认为,集装箱准确称重应当成为法定要求,错误申报箱重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欧洲托运人理事会认为:该规定仅针对集装箱超重的情况,未考虑集装箱堆码和装箱不规范等情况,因此,其对改善海运安全的意义不大,只会增加托运人负担;此外,该规定对如何处理违规行为以及违规行为对港口作业产生的影响由谁负责等问题未作明确说明。

亚洲托运人理事会反对采取集装箱强制验重措施,认为托运人发展水平不一且操作限制各不相同,加之存在公路、水路和铁路等多种运输多式,“一刀切”的规定难以执行。

荷兰政府迫于国内压力从支持转而反对集装箱装船前强制称重规定,认为该规定不仅增加贸易成本和行政负担并导致物流效率下降,而且难以使海运安全得到明显改善。

1.3 航运界就防止瞒报、误报箱重提出的解决方案

欧洲托运人理事会建议通过规定最终装船指示的法定交付期限来解决误报箱重问题。航运实践中,承运人通常使用托运人提供的订舱数据编制船舶积载计划,码头则依据承运人的船舶积载计划编制装船计划。由于托运人对订舱数据中的箱重数据的更改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这就造成登记箱重与实际箱重不一致。托运人、承运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应当就最终装船指示的法定交付期限进行协商,使承运人有足够的时间基于托运人的实时数据编制船舶积载计划。

国际航运公会认为,规定装船指示的法定交付期限无法解决误报箱重问题,因为错误数据无论何时交付都是错误的。要从根本上避免误报箱重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托运人提交准确信息。为确保申报箱重与实际箱重相符,必须实施集装箱验重。

关于集装箱称重和验重地点的选择,业内人士有以下观点:(1)要求托运人、集运人和发货人安装集装箱称重和验重设备的方案不可行;(2)在底盘车或拖车上安装集装箱称重和验重设备既能检验箱重,又能使车辆总重和车轴负载符合公路运输规定,但无法在全球范围内普及;(3)船公司不能直接负责称重,这是因为大多数船舶未作相应改造,而且即使船舶已作相应改造,集装箱在实际装船时才称重也不合逻辑;(4)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或移动式港口起重机作业阶段称重集装箱同样“为时过晚”;(5)在码头闸口安装地秤的成本过高;(6)在堆场的集装箱堆码设备上安装集装箱称重和验重设备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此时如果发现申报箱重与实际箱重不符,还有时间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为响应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实施集装箱验重的规定,港口设备制造商协会及时发布有关集装箱称重技术的报告,介绍用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移动式港口起重机、轮胎式龙门起重机、轨道式龙门起重机、跨运车、正面吊和叉车等集装箱装卸设备的称重系统。

2 《货物运输组件装载实操规则》

与超重相比,装箱不当对集装箱运输安全的威胁可能更大。英国联运保赔协会的索赔数据显示,65%的货物灭失或损坏事故可能因装箱不当而造成。装箱不当的情况包括箱内货载分布不均、货物包装不当、货物衬垫和加固不足等,超重本身也属于某种形式的装箱不当。

业内人士认为,装箱不当与装箱员缺乏指导和培训不无关系。国际海事组织1997年版装箱指南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调查发现:在受访的从业人员中,只有23%的人知晓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装箱指南,只有15%的人实际使用这些指南;相比之下,船公司的客户指南使用更为广泛。在此背景下,国际海事组织会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自2011年11月开始着手制定《货物运输组件装载实操规则》。该规则内容全面,不仅明确规定运输参与方的义务和责任,而且在考虑运输受力、货载分布、运输组件系固和绑扎点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就包装货物如何装箱和加固作出详细规定,并要求托运人承担正确申报货物内容和运输组件总重的义务。

3 完善我国危险货物集装箱监管的措施

与普通货物集装箱相比,危险货物集装箱超重、装箱不当以及瞒报、误报的危害更大,因此,危险货物集装箱是海运集装箱监管的重点。在国际社会加强箱重核验和装箱监管的背景下,我国海事管理部门应当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从申报和装箱两方面入手,完善危险货物集装箱监管工作。

(1)强化培训和管理。强化对危险货物申报员、装箱员以及装箱、仓储单位的培训和管理,使培训、年审、总结、整顿等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持申报和装箱队伍不断、不乱,技能和设施与时俱进,以满足航运业发展要求。

(2)加强政务公开。普及危险货物集装箱监管知识,使相关法规、规定、政务等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以便相对人遵照执行,同时置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于社会监督之下。例如,公开危险货物集装箱监管的具体规定,公布有资质的装箱、仓储单位及申报代理单位等。

(3)提高咨询服务水平。以上海海事局为例,其下属浦东海事局创立“陈维工作室”并开通“陈维说危防” 微博平台,开展海运危险货物咨询服务,但目前还停留在人工查阅、电话交流以及在有限范围内互动的初始阶段,其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范围有待扩大。为满足上海港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发展需求,建议开通上海港海运危险货物咨询平台,使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货物特性、装箱要求、船舶条件、积载要求、应急措施、申报单位、装箱站点、储存仓库、作业限量、货物单证、国际公约、指南规则、法律规定、培训资料、案例分析、通知通告等信息,从而使有限的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模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优化开箱检查机制和程序。开发具有智能辨别功能的应用软件,并与包括普通货物在内的全货种海运申报系统相链接,使其不仅能够识别和提示危险货物积载和拼箱错误等,而且能够识别瞒报、误报的危险货物,从而尽可能缩小开箱检查范围,使开箱检查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威慑性。

(5)完善联动机制。完善检验检疫、海关、港区、理货、仓储等环节的联动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通报并处置违规事件,从而消除事故隐患。近期上海海事局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开展的打击危险货物集装箱瞒报、谎报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活动就是加强部门协作、提高执法效率的有益尝试。

(6)增强主动安全意识。通过内在利益挂钩机制增强运输相关方的主动安全意识,变被动的“要我核实”为主动的“我要审核”,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并向诚信单位提供优先审批、接受担保、免予开箱检查等便利措施,实现赏罚分明。

(编辑:张敏 收稿日期:2013-11-21)

土地动态巡查信息 篇4

为贯彻贯彻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加强建设用地供后开发利用全程监管工作。我局于2014年1月23日开始,利用两天时间对策克口岸已经供地的企业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摸底。

此次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对策克口岸35宗已供土地进行现场核查,其中34宗土地已建设竣工,1宗土地未进行开发建设。该宗未进行开发建设的原因是由于土地出让合同签订日期为2014年1月1日,冬季由于天气原因未能及时开工建设。

土地动态监管 篇5

【关键词】政府监管; 金融机构违规; 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50-01

1 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构建

通过政府监管和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效益的分析,得出两者的动态博弈均衡结果。

假設政府的战略为={监管,不监管},金融机构的战略为{违规,不违规}。令政府的监管成本为C,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违规处罚的罚金为F;金融机构正常情况下的收益为R,发生违规情况下的收益为R’。我们将得到如下矩阵:

同时可以看出,这个监管博弈的纳什均衡与监管成本C、对违规的处罚F以及银行为给得益UR=R’-R有关。违规处罚越高,金融机构违规的概率越小;金融机构违规得益UR越大,政府监管的概率也越大,金融机构违规的概率越小。

2 基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博弈模型的思考

作为两者博弈,金融监管部门的不监管策略,使得金融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了违规策略,过度地衍生了高风险金融产品,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中可见一斑。金融机构在具有免费保险和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理性经纪人的合理逻辑是“赚了归自己,赔了归纳税人”,这样,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扩张倾向而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违规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很容易导致整个经济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况。如果这个经济体系放开了整个资本项目的控制,那么情况可能会更糟,在国内机构无法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需求过度只会造成国内利率的上升,而不至于引发投资过度。但如果资本项目放开,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世界资本市场上自由融资,那么由政府保险引发的道德风险就可能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

对于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症结,有人归结于华尔街过度的创新。但是金融的核心要义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没有金融,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创新本质上也把风险隐藏在其中。问题的核心是监管必须要和创新同步,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创新在金融领域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成本很高使得监管机构很难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

3 结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所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 监管机构要加大对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经济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凯琳提出来的:如果认为打破一扇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若得不到相应的处罚,对于那些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负面效应,违规经营将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追捧,产生“破窗效应”将在所难免,金融体系的稳定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2) 谨防监管真空的出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在管理上市的商业银行上出现了监管真空,存在责任不清的情况,这为金融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且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综合的监管体系。

(3) 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监管部门监管成本如果降低,就会在监管中获得较大收益,便有动机加大监管力度,而且金融机构也不会违规创造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即使创造了金融产品,由于监管的到位,也会使产品的资产价格的杠杆化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静.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教训[N] .文汇报,2008.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博弈视角的银行监管成本与收益分析.经济工作,2007.

土地动态监管 篇6

關键词:SuperMap GIS;土地综合监管平台;标准建模语音

1 SuperMap GIS简介

基于SuperMap GIS软件平台开发GIS应用系统,主要专注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房产管理、统计、军事与公安等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开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其它领域的应用系统。可以直接为最终用户开发GIS应用系统,也可以与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合作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与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合作方式包括:直接参与项目开发、为用户定制专业GIS应用模块、提供成熟的行业应用源代码和解决方案。

SuperMap GIS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同时它具有空间分析、数据管理、多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动态监测的能力,是当前一种效率很高的管理决策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土地开发的土地管理、土地开发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商业开发应用等领域。SuperMapGIS体系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1)数据输入。(2)数据库管理与数据空间分析。(3)数据输出。

2 SuperMap GIS在土地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及前景

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繁杂的信息化技术与一种负责的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产物,特别多的信息量给从事土地综合监管工作的劳动者带来特别多工作量。从而,借助于计算机管理系统辅助管理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 SuperMapGIS在土地综合监管工作中的应用

在SuperMap GIS中建立土地综合监管管理系统时应该包含以下几种功能:(1)土地综合监管查询与管理。(2)土地综合监管专题制图。(3)辅助房地产管理决策。

2.2 SuperMapGIS在平台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的应用前景

在SuperMapGIS应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抓住业务数据库的设计和空间信息数据概念模型这两点就能保证系统顺畅运行。

针对当前一些空间数据模型与此数据库自身的特点,空间几何体坐标数据是以二进制数据的形式被管理在数据库中,即所有坐标数据被集成到RDBMS中,形成了空间数据库,并在SQL Serve数据库中以层标的形式组织和表达。不同数据库的表中需要分别放于不同图层的空间数据,而同一层中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样需要放于不同表中。

2.3 SuperMapGIS利用标准建模语音建模的应用前景

空间地理信息诸元是操作面中各种地理实体或现象的概括,空间地理信息诸元包括属性和空间数据,其中属性数据是空间地理信息诸元的认为属性,空间特征数据包括了定位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个空间地理信息诸元层是在一定地理意义上相关的空间地理信息诸元的几何组成的,每个空间地理信息诸元层之间在数据组织和结构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对空间地理信息诸元进行科学的组织、合理地存储和高效的检索可以通过空间地理信息诸元层完成。将具有一定范围并且连续的地理空间成为操作面,目的是为便于组织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的描述、数据来源等,地理空间中不是只有一个操作面,而是包括多个操作面,且相互之间可以相互重叠。

2.3.1 SuperMapGIS在空间数据建模的应用前景

在一般情况下,SuperMapGIS的空间地理对象抽象为四中基本的类型:点(Point)、线(Polyline)、多边形(Polygon)和文字(Text)。将这些基本图形进行几何对象的抽象,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封装,就会得到各种相关基本图形的抽象类,它们主要描述二维空间R2中的0、1、2、维几何对象。

2.3.2 SuperMapGIS在图层模型的应用前景

为了将地理的各种空间数据模型、图层和地理元素在屏幕上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地图,必须要有图层配置,图层的配置主要是使计算机在进行地图的显示时能够得到地图层的顺序和空间地理信息诸元层的绘制属性配置和数据的具体位置;每一层的数据类型不同,因而其对应的图层配置也不相同,各种类型的数据会有各自的配置要求。

2.3.3 SuperMapGIS在操作面建模的应用前景

除了拥有各种地图的数据,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图层数据,图层配置属性等信息外,还要有一个地图的整体模型,由此来实现整幅数据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按指定顺序显示各个图层,这些图层又以覆盖的形式从底层向上层层叠盖,形成色彩鲜明的地图图形数据,即所见的地图图形是地图图层覆盖叠加的混合效果的表现。

总结:基于SuperMap GIS的土地综合监管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国内现有土地综合监管管理业务特点,采用更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包括不动产测绘、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发布、不动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不动产政务管理和不动产档案管理等相关业务,可实现不动产管理部门和开发单位、不动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联动,能充分满足不动产管理单位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实现不动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与数据化。

参考文献

[1]王苗苗,李风贤.基于SuperMap软件的三维数字校园建设[J].科技视界,2016,27:465-466.

[2]王少华.超图平台软件创新:SuperMapGIS二三维一体化GIS技术体系简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03:433-434.

[3]王少华.超图平台软件创新:SuperMapGIS高性能GIS技术简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05:718.

[4]张成,郗风江.基于SuperMapObjects的遥感影像多种切割方法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100-101.

[5]张燕萍.基于SuperMap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1:219-220.

上一篇:基本技术目标下一篇:离子聚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