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术目标

2024-06-06

基本技术目标(共12篇)

基本技术目标 篇1

一、企业目标

1. 基本内涵

企业的预期结果是实现目标, 没有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设定一个目标就相当于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最终方向, 是鼓励企业员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2. 基本内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通俗的讲, 企业的设立就是为了赚钱, 得到高额的利润, 所以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 并不是国家去控制企业, 而是资本家将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工人工资由资本家来决定。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就是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需求。社会主义国家恰恰与之相反, 国家的企业是大企业由国家掌管控制, 主利益在国家手中, 工人工资由国家来定。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人民物质需求, 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前提下, 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具体内容包括要求资源配置合理、产品成本最低、管理决策科学、产品质量最优化、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等五个子目标。如果按时间分为一年以内是近期目标、一年到三年是短期目标、三年到五年是中期目标、五年以上是长期目标;按整体与局部分为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按职能分为营销目标、销售目标、财务目标、生产目标、人力资源目标和研发目标;按管理水平由高到低分为高层次战略目标、中层次职能目标和基础操作目标。

3. 企业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目标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变化, 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要求, 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 利润最大化阶段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机构, 故企业是将实现最大利益作为自身目标, 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自身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决定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的原因。拥有最高的利润, 得到最大的好处,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要追求的, 所以这个目标在企业产生时就被大家所接受, 并为之努力、奋斗着。

(2) 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随着出现了两权分离的情况, 与之相对应, 企业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股东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企业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 所以企业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 也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因此就出现了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阶段向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转变。所以在这种新目标的指导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去考虑到股东的利益, 要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

(3) 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

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是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逐渐复杂而随之出现的。我们一直说的企业价值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的总称。企业的总价值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 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由未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完成的, 而且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 最终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

二、会计目标

1. 基本概念

从“会计”一词出现开始, 就一直让各位学者对研究会计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针对会计目标进行研究, 并逐步将其考虑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在美国不同的时期就出现逐渐完善的会计概念来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会计界在会计目标的研究上出现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学派观点, 在我国也是围绕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争论。一些公司会计专家认为会计主要是指为企业的相关者提供对其做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由此来满足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而做出准确的决策。

2. 基本内容

(1) 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济关系, 它出现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偏差并且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有很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经济背景下。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委托与受托关系, 并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资金运营情况的信息。由于企业的委托者不可以参与经营企业, 可是又有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这种情况下受托者就有责任向委托者解释其想要了解的内容。因此, 会计目标是为了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2) 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是在日渐发达的资本市场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就是为了赚钱, 因此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就必须了解该企业的一些信息: (1) 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2) 关于企业经济情况以及资金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主要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 并且资源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间接进行分配, 而不是在两者之间直接建立,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模糊关系的原因。

这两种观点适于不同的经济环境,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需要进行两权分离。但受托责任观是直接进行两权分离, 业主和运营商非常明确,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建立的, 不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决策有用观是不能直接进行两权分离, 而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两权分离, 从而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

3. 会计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会计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 并且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 我国一直有重农抑商的传统, 因此, 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会计不能产生于我国也就不足为怪, 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 合伙经营阶段

11世纪末到13世纪后期, 随着十字军东征开启了意大利城市与东方之间贸易。当时, 外贸商人为了分担海运风险, 拉拢多位投资者分担风险, 所以就出现了合伙经营和以后的股份合作。这一时期, 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被外贸商人看作欠款并对其承担无限责任, 盈利表现为期初资产与期末净额的差额, 而外贸商人对欠款数额和偿还能力的关注远远超过盈利。此时, 向外贸商人提供有关财产和欠款方面的信息是企业的会计目的。当时, 股份合作是以投资者自愿购买一次航程为时间的股票来募集资金, 每一次海运结束之后, 将资产和利润在投资者之间进分配。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投资者提供每次航程结束的盈利信息。

(2) 持续经营

在15世纪末期, 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贸易路线的开通, 永久性投资替代了以航程为期限的股票, 原始的由股份制的形式变化成多个投资者投资的持续经营形式。由于存在多位投资者,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必然的事实, 多数股东渐渐脱离对公司的控制, 他们只要定期得到利润就可以, 因而利润的多少是衡量企业管理情况的重要指标。从而使会计出现了资产、成本、利润和费用的概念, 并将定期公布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可用来发放给股东的股利数额作为其目的。

三、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1.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有着相同的行为主体, 所以两者在某些地方必然具有一致性。在理想条件下, 当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同时, 企业的利润将达到最大。现实状态下, 企业受到的约束条件有很多, 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当企业的其它利益相关者为众多分散的投资者时, 他们要求对企业的信息有一定的熟知度, 会要求企业对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样便于他们做出提高自身利益的经济决策, 最终使自身的利润达到最高。此时企业的目标实质是企业管理高层的利益达到最大。所以, 企业信息的内外部使用者需要会计对其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中了解企业的近期动态, 这样才能支持企业实现企业目标, 如此, 企业与会计目标就实现了协调统一。

2.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背离性

企业目标是在利益相关者约束条件下, 企业管理高层的利润达到最大。从利润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企业为了使利润达到最大化, 就会通过会计来隐藏利润或多报支出来偷税、漏税, 或者将本年度的利润推迟到下年度, 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该种情况下,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背离。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反映的会计信息一定是虚假的, 而这些虚假的信息会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会计目标很难实现。

3.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基本关系的动态变化

当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相同时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时,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将会发生变化。

四、协调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关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作为最大的股东和委托者, 非常关心企业资本结构是不是合理、国有资产能否为其获得最大利润、是不是可以赢得预想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来保障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所以调节好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 企业利润才会达到最高。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明确产权关系, 贯彻资本保全原则。

做好库存盘点、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关系, 以及建立严格的资本管理体系, 将“资本保垒”的原则使用到理财的整个过程中。

2.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预期产权经营目标。

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长期债务、经营行为。当资本结构不合理时, 财务管理通过筹集资金对其进行调整, 尽量用更少的钱支配更多的商业活动, 并取得预期的性能目标管理。

3. 加强财务约束, 对经营体制进行约束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的约束能力, 建立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和以资金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报告公开制度, 将企业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下, 同时将信息充分披露, 对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玩弄“数字游戏”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帮助。

4.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衡量经营者经营绩效的标准是看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 是对过程中的一种考察和监督, 又是对下一个任期执行前的监督, 这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监督。

5. 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要求企业管理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 以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五、我国的企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企业会计系统操作来实现期望的未来结果, 所以在企业的环境中研究会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目标不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增添了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 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以微观个体的形式存在宏观经济中。如果没有微观个体的企业, 就相当于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宏观整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经济效益会影响全国的经济运转情况。尽管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着作用, 但政府有必要的可以调控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经营情况进行调节, 同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将资源托付给企业, 就有权了解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情况, 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 从而得到有关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在中国, 做出宏观经济决策所需求的大多数信息的来源都是会计信息, 如果没有会计信息, 想要准确的判断国民经济是不可能得。

2. 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好坏, 经营管理的如何将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甚至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会计作为企业内部重要信息的提供者, 就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这样才能帮助管理高层做出合理的决定, 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3.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处于混乱的经济环境之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人、债权者、政府和企业职工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投资者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危害, 需要通过了解企业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 监督企业是否在有效地运用资产来提高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债权人为了自身债权的安全, 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政府要使经济正常的发展, 实现财政收入, 就必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由于想知道这些问题但又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所以只有通过会计提供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判断, 做出对自己有用的决策。

六、总结

理想情况下, 当企业和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时候, 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现实状况下, 因企业存在诸多外界制约因素, 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约束的影响。而我们的会计目标就是要在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条件下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定义时, 就必须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 这对我国企业发展极其重要。而目前会计界在对企业目标的争论中并没有充分的去思考这一问题, 对这一问题能否被信息使用者使用并用于他们的相关决策, 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体制以及逐渐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会计目标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 都要满足中国经济管理的需要, 反映机构实施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执行情况, 使投资者、债权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针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 本文首先对两者的内涵、内容、演变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次论述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最后在对两者之间关系协调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目标,会计目标,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杜江颖.企业目标、财务目标与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

[2]高袆.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关系[J].科技信息, 2008 (24) .

[3]李小燕.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关系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08 (14) .

基本技术目标 篇2

建立系统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紧随世界适用先进技术,保持传统水工模板工程技术的领先水平,系统掌握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安装、风电塔筒制造领域先进技术,在人工砂石生产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各业务板块施工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网络化的施工技术服务体系,快捷、有效地支撑项目技术工作开展。初步形成部分影响力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技术品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4.2.5技术创新与科研开发计划

(1)在公司和我厂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我厂各业务板块的技术管理体制,规范科技管理办法。以厂科技领导小组为核心,立足于承建项目的施工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专家作用,科学制定重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提供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撑。

到2015年,力争使我厂各业务板块施工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优势的水工模板施工领域配合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的、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利技术和国家级工法,逐步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2)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对国内外先进实用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对各业务板块中关键性的技术课题,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厂各板块施工科技水平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规划期内每年争取完成省部级及股份公司科研项目1~2项,公司级科研项目3~5项;5年内争取完成国家级工法1~2项,省级及股份公司工法2~3项;参与编修规范1~2个。

(3)组织推动国家专利申请工作,规划期内努力争取承担公司国家专利申请项目1~2项。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

引更多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规划期内培育1~2名国内专家型人才,3~5名国内水电、海外工程及国内基础设施业务技术带头人。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带头人机制,规划期内培养一级专业技术带头人1~2名,二级专业技术带头人2~3名,三级专业技术带头人3~5名。

(5)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国家“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能源发展方针,结合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厂将加大节能技术创新力度,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规划期内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加大科技计划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节能减排科研课题的研究、创新和使用,力争有1项以上课题达到建筑施工行业先进水平,并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②开展优化设计工作,从新材料选用、模块化设计、结构优化等方面对水工模板进行优化设计,力争类似设计重量降低5%;从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方面对人工砂石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力争吨单位生产能耗降低5%。

③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资源利用率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

④做好现有设备的节能减排工作,切实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6)规划期主要科研课题

①模板工程:结合承担项目,从新材料选用、模块化设计、结构优化方面进一步开展模板优化设计工作,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模板设计重量及部件的循环利用次数。

② 水工金属结构制安:积极开展高水头、大孔口闸门制造安装的技术研究;深入研究大容量启闭机安装调试的研究。

③压力钢管制安:积极开展高水头、大直径压力钢管使用高强度钢板、新型焊接方法制安技术的研究。

④ 风电塔筒制安:加强更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塔筒的技术工艺研究;积极研究风电机组安装及风电机组叶片加工的技术工艺。

⑤ 人工砂石系统:积极研究干湿法生产人工砂石骨料的技术工艺及其生产线布置;积极研究新型人工砂石设备的选型配置。

5.1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技术竞争力

我厂生存了发展依靠的混凝土衬砌模板、水工金结制安、风电塔筒制造、人工砂石骨料生产领域,均面临原材料成本占比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中标单价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技术创新作为提高技术竞争力的根本手段,是我厂赢得竞争、稳固生存、提高核心竞争力、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在规划期内可采取下列保障措施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1)强化领导,全员参与,走出我厂自主创新之路

以厂科技领导小组为核心领导,在不同业务板块成立科研小组,围绕不同业务板块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开展工法创新;在各生产、施工单位组建技术革新小组,针对生产施工工艺、工装器具进行技术革新,形成强化领导、全员参与的创新机制,争出科研成果的氛围,下决心走出一条适合我厂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

(2)建立外引式技术创新战略,加快我厂科技创新步伐

从其它企业、科研院所引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技术以实现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当前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普遍方式。我厂可组织对所需的技术进行识别、评估,重点确定所需引进的技术,投入资金对技术进行引进,并组织人员在对引进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提高创新,以加快我厂科技创新步伐。

(3)重视人才,重奖激励,在我厂树立科技创新典型,推动

我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要求 篇3

一、内容的达成性

内容的达成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有助于实现某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一旦确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了方向。由于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既有自身纵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有各领域之间横向的联系性和整合性,因而教师要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对各领域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为活动目标服务。

一般来说,一个较高层次的活动目标要通過多个具体活动内容协同达成,而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则可能达成多个目标。因此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可通過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实现多个活动目标。比如,在“玩球”这一活动中,可锻炼幼儿身体和发展动作(身体发展目标):可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心智发展目标),还可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社会性目标)。但切忌无节制地罗列不相关的目标,否则就会使每一个活动目标都难以充分达成。同样,一个层次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对多个活动内容系统地优化整合。比如。让小班幼儿认识“春天”这一活动目标,可通過“春风”(诗歌活动)、“春天来了”(科学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社会活动)、“草地上的鲜花”(绘画活动)、“春天在那里?”(歌唱活动)等活动来协同达成。

二、目标的可操作性

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确定的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笼统過大。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就可能致使活动内容杂乱无序,难以实现预设和生成目标。比如,在以“认识兔子”为内容的活动中,教师A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②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教师B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②在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能做到轻摸,不使兔子受到惊吓。

显而易见,教师A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且目标過于笼统,所以难以据此设计有效的活动,致使活动目标难以实现。而教师B以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确定活动目标,既具体又有可操作性。教师B据此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和环节,以达成活动目标,

三、目标表述的简约性

目标表述的简约性是指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要简明清晰,避免与活动過程和方法混淆。有些教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常把实施活动的過程及所使用的方法、形式与目标一并加以表述,难以明确活动所要真正实现的目标。比如,教师C将活动目标表述为“通過小鸟找家游戏,练习四散跑”。显然这是活动過程。

活动過程、方法和形式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明确目标的实现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使之各行其责、各为所用。

四、目标表述的统一性

目标表述的统一性是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表述目标。换言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将幼儿发展作为基本落脚点,而不能把教师工作的内容、职责与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混为一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角度不统一的事例很多。比如,教师D将“有趣的鞋”这一活动目标表述为:①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观察鞋子(从教师角度表述):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从幼儿角度表述);③教幼儿区分左右,能将相同的一双鞋配对(前半句从教师角度表述,后半句从幼儿角度表述)。这样的表述不禁让人质疑:该活动究竟是要发展教师某方面的能力,还是要发展幼儿某方面的能力?该活动目标比较科学的表述应为:①学习从多角度观察鞋子;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③区分左右,能将同一双鞋配对。从幼儿发展角度表述活动目标,能使其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并能促使幼儿在不同的方面获得发展。

基本技术目标 篇4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 其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不同, 中等专业的职业技术院校专注于培养一些中级技术或是管理人才, 也可称为技术员, 而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工人。我国在2000年颁布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文件, 其中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彻底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发展观念, 培养与现代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 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 改革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应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涵养, 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除此之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 其主要培养能够充分适应生产及建设等一系列服务需要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够实现全方面发展的技术性人才。另外, 该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并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良好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并重点掌握该专业领域内涉及的基础能力以及基本技能等。

由此可见, 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较大共性, 本质上都要求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且在职业性及实用性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特性。但是, 其在培养规格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差异性,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不同职业岗位存在的不同要求以及相关性规范等。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要求学校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企业输送足够的实用型人才, 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二、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确立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标等方面的不同, 前者更加注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者自身发展需求和其余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确立与学生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关联性。

(一) 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学习者中间, 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为中心, 实现教育行业的综合发展。当代, 很多人本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学习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是对于人类生命和价值关怀在学校教育价值中的最高体现。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确立的必要性之一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 注重学习者内心发展需求不仅仅局限在相关职业技术课程是否可以满足学习者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上, 还应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状态, 并将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连接, 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我国, 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已经经历一段长期的基础教育阶段, 其身心发展都处在成熟和定性的阶段。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同过程中, 学习者的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确定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自身学习状态和规律进行综合考量, 最终得出与学习者发展需求相吻合的教育目的体系。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最终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确立不仅应与学习者学习规律相吻合, 还应注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并将其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基本来源, 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建设提供助力。在众多教育系统中, 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接近的一种类型, 能够对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产生直接性影响。我国已经正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很多信息技术化产品出现, 需要以创新作为发展灵魂, 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要求劳动者在综合素质等方面达到现实发展需求, 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目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深入研究和调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通过大量研究和数据对比, 确定职业技术教育的侧重点, 注重学习者在创新能力及职业行为等方面的科学培养。

(三) 职业发展需求。职业技术教育专注于培养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 因而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之一。目前,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情况可知, 在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目的的过程中, 运用多元化的整合观念十分必要。职业技术教育目标需要实现不同依据的有效复合, 以某个依据为主, 结合其他参照性条件, 完成整合工作, 创新发展模式,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发展。

三、结语

我国在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对教育行业的关注度, 要求教育行业在创新性和发展性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地,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帮助。本文主要阐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等概念, 阐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确立的相关性因素, 希望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3, 2:5~7

[2]周志刚, 闫智勇, 朱丽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与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9:5~10

[3]鄂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15, 10:6~11

[4]岑东莲.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5]乔娜.1996~2012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文本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 2013

目标导引教学基本流程 篇5

一、制定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是“目标导引教学”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

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2、分析教材和学情

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深刻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最近发展区”。

3、目标分解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材及学生情况,把《课程标准》中的“单元教学要求”分解成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是按单元教学内容提出的一个整体单元教学要求,完成这一单元教学少则需要3-5课时,多者则需要6-10个课时。一课时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从“单元教学要求”中分解出来,构成课时教学目标。

4、叙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预期要求达到的结果(学生行为的变化)。通常具有可预测、可计

2、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评价不再是教学完成之后或教学活动的终结环节,评价的设计应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设计之前完成。

3、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问题和差距,从而调整教学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使学生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

4、课堂评价的形式要多元化。课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要灵活多样。将表现性评价(如课堂提问,讨论)和检测性评(课堂练习板演、课外作业等)相结合;将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三、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流程

在有了明晰而准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后,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案选择题目和材料,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按照预设教学程序实施目标导引教学。

在“目标导引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在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案完成之后进行,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将评价方案融于教学设计之中,以目标设定教学程序,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实施“目标导引教学”一定要把握其要领: 首先,要改变目标续写方式: 要站立于学习者的角度,选用外显行为动词,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

其次,把握目标导引教学的特征:以目标统领教学流程,即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出发;教学过程指向并服务于教学目标;

基本技术目标 篇6

因此,为使课程本身平稳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职能,使高职语文真正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权衡四者之间利弊并作出一种比较恰当的选择。

一、以高层次为立足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它也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否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呢?这里需要澄清一下。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这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不过,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但必须通过转换教育。

高职教育的“高”究竟高在哪里?有专家指出,高职教育“高”在“产学研”结合,否则,“高”不起来。这就说明,高职院校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训练场所,还是创新知识、改革技术的场所。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高职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所以,高职毕业生起码应具备下列素质:

1.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2.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

3.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的这种特点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要体现出教育层次。所以高职语文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基础语文课程目标的简单重复,也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直接移植。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来看,要体现出语文能力的“高层次”。

二、以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追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尽管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和丰富人文素养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毕竟职业教育从教学时间上并没有保证,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也并没有作好这个准备。况且,职业学校不可能单纯靠文化思想教育的水平来增强社会声誉。所以,高职语文要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存、发展,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为专业教育服务且服好务的观念。

高职语文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并不是作为附庸,而是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使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协同和谐发展。

首先,是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语文乃“百科之母”,是各学科基础中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高职阶段的学习除按学科分专业进行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由教师口授逐步向自学过渡,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仅凭中学阶段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很难胜任高职阶段的学习的。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缺了高职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是坚决不可的。

其次,是发展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脱离生活情景、现实生活学习语文或谈论发展和提高语文能力,犹如空中造楼、聚沙成塔。语文学习,特别是应用语文学习绝不是孤立的学习,它和社会生活(包括职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职业情境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训练了语文能力,而且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方便了专业学习,并且能做到一专多能,从中学习和训练适应社会的多项工作能力。

三、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

1.首先,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学科。语文之所以是语文,是因为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它的独特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以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用能力为已任的。除语文以外,没有哪门学科如此旗帜鲜明地声称过要承担这种责任。

2.其次,是由高职学生的特性所决定的。

实际上,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差。在给他们批改作业、论文时,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花的时间还多,字迹潦草、语言不通更是随处可见。”大话、空话、废话连篇。

“阅读兴趣单一、庸俗化。武侠言情小说、摊头小报、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和港台娱乐警匪打斗片逐渐成为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神食粮”。

逯允海在他的《关于高专高职两段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有一段话:“笔者曾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方式是选题作文,出两个题目,一难一简,学生自选;作文按四个项目(主旨与内容、思路与结构、语言、文字)进行考核。通过调查发现:全班学生都选简单的题目:内容平淡、主旨与材料欠统一的占71.5%;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的占68.5%;语言表达不准确、词汇平乏的占74.3%; 文字结构不匀称、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占64.3%;立意深远、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的作文不足6%。”

而一位高职新生应该具备哪种程度的语文水平?

张志公说过:“1.能读一般应用的书籍报刊,在语文方面没有障碍;只要书籍报刊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或知识内容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就应该理解得完整、确切。2.能写一般应用的文章,在语文方面没有显著的毛病;只要对所写内容的认识是明确的、正确的,就应该能够清楚确切地表达出来,至少做到清通。3.知道有哪些基本的工具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工具书,自己解决在读书、写作中发生的问题”。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由于中学阶段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职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达不到高中毕业生应有的程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再加上社会上包括学生自己把高职生普遍定位于普通高等教育失败者的身份,这种定位虽未必正确,但却是事实。高职学生中有另一小部分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这两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点: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有大小不等的学习障碍,如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方法不善选择等,要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以目前的语文能力来应付可能尚有困难。

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和应付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即使仅仅是职业生活的需要。所以,兼顾补课与提高,培养能适应高职专业学习的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正视的现实。

况且,现实生活瞬息万变,对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日新月异。早在1984年张志公先生就对21世纪人才质量这样展望:“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将被认为是写作的高手”。如今,这已都成为现实。

3.最后,是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实用、功利、工具等为显著特征的。高职语文只是一门普通课程,在某些方面应该服从于专业教育。高职语文为适应职业教育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特点,最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一般的语文能力,这是谋取职业和参与竟争的基本技能。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语文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高层次语文能力为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现实并且有意义的选择。

四、以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终极理想目标。

语文除了具有工具价值外,还具有人文价值。个体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沿坡讨源”的由言及意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人文价值在语言的理解、组织和运用过程中,粘附在语言文字上面,与这一过程同始终。

但是,人文价值并非高职语文课程所独有。可以说,所有课程都负载人文价值,都负有德育、美育教育或称之为“品德培养”的功能。现代课程理论认为:人们饱受功利主义课程之苦后,“时至今日,知识的‘客观真理的梦已被打碎。人们认为知识是价值负载的,它负载着社会意识形态,负载并衍生着文化、种族、民族、阶级的差异和不平等,即使是自然科学知识,也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人们认识到知识尤其是语文知识是负载价值的,有民族感情、个人感情,有褒贬、美丑、善恶、是非等。各门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就是价值体现的过程。只是这里对德育、美育或品德培养的概念的理解需要宽泛一点,再宽泛一点。品德培养可以广泛地包括政治理想、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意志精神、美感情操等等做人的各个方面。概而言之,就是造就完美的人格。

如上所言再进行推论,不难认识到,高职语文课程中,人文价值也并非文学作品所独有。强调语言准确、庄重、凝炼、简洁的实用文章也同样负载人文价值。因为语言准确、庄重、凝炼、简洁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现。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有利于个体丰富的个性的养成的丰富内容相比,它更利于实干,利于个体养成干练、严谨、务实、不浮、不夸、不虚的作风。

因此,教育的中心目的——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任务需要各门具体课程相互协调共同承担。也可以说,丰富人文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每门具体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理想目标。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高职语文在执行这一职能方面具备得天独厚且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作品是最为大众化的,它有着其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全社会性、广实用性和超时空性”。无论从读者的数量还是作家的数量,都是其他课程无法与之相比的,因而它给人带来的影响远比其它课程大得多。它本身也为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不断地输送着养分。譬如人文研究一般是从语言现象开始,进而涉及到历史、哲学,进入整个人文学科;青少年大都是通过文章作品认识心灵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推及认识整个人性问题及社会问题。

二是文章作品有着最为多元的解读方式。在学生阅读感知课文时,学生与课文作者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他们都是课文意义的创造者。而且,一切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其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多解的,由于作者创作时“语言的痛苦”、读物的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个体的千差万别,使得读物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空缺”需要读者去确定、想象、补充。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文本表达的意义,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就好比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也是这番道理。生活是文章作品创作的源头活水,同时也是我们解读的主要通道。因此,普遍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生、人性、人权、生命的体悟来解读文章作品而无需什么高深的学问与技巧。

基于以上两点,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以一副主人翁的姿态来倡导“文道兼修”、“因文悟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要使高职语文课程目标有效指导实践,它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发展高层次语文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个性”等的抽象论述上,而需要详尽地把这些需要描述出来。

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要求 篇7

一、内容的达成性

内容的达成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有助于实现某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一旦确定,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了方向。由于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既有自身纵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又有各领域之间横向的联系性和整合性, 因而教师要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对各领域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使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为活动目标服务。

一般来说, 一个较高层次的活动目标要通过多个具体活动内容协同达成, 而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则可能达成多个目标。因此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师可通过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实现多个活动目标。比如, 在“玩球”这一活动中, 可锻炼幼儿身体和发展动作 (身体发展目标) ;可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心智发展目标) , 还可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社会性目标) 。但切忌无节制地罗列不相关的目标, 否则就会使每一个活动目标都难以充分达成。同样, 一个层次活动目标的达成, 需要对多个活动内容系统地优化整合。比如, 让小班幼儿认识“春天”这一活动目标, 可通过“春风” (诗歌活动) 、“春天来了” (科学活动) 、“花儿好看我不摘” (社会活动) 、“草地上的鲜花” (绘画活动) 、“春天在那里?” (歌唱活动) 等活动来协同达成。

二、目标的可操作性

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确定的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 避免笼统过大。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就可能致使活动内容杂乱无序, 难以实现预设和生成目标。比如, 在以“认识兔子”为内容的活动中, 教师A确定的活动目标为: (1) 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 (2) 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教师B确定的活动目标为: (1) 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 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 (2) 在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 能做到轻摸, 不使兔子受到惊吓。

显而易见, 教师A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且目标过于笼统, 所以难以据此设计有效的活动, 致使活动目标难以实现。而教师B以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确定活动目标, 既具体又有可操作性。教师B据此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和环节, 以达成活动目标。

三、目标表述的简约性

目标表述的简约性是指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要简明清晰, 避免与活动过程和方法混淆。有些教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 常把实施活动的过程及所使用的方法、形式与目标一并加以表述, 难以明确活动所要真正实现的目标。比如, 教师C将活动目标表述为“通过小鸟找家游戏, 练习四散跑”, 显然这是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方法和形式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的工具, 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在确定活动目标时, 教师要明确目标的实现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使之各行其责、各为所用。

四、目标表述的统一性

红外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研究 篇8

关键词:红外成像,目标跟踪,目标识别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红外成像技术就被广泛应用于红外告警与侦查、精确制导等军事领域, 它己逐步成为现代防御系统和武器装备中除雷达外应用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探测技术之一。对基于红外成像技术获得的目标图像进行目标的自动检测、识别与跟踪是空空导弹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 开展红外成像目标检测与识别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对于提高区域防御系统的生存能力、有效的反击能力以及在未来战场中争夺控制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战价值。

1 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 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273℃) , 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 其表面就不断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 它的波长范围为0.78~1 000μm, 不为人眼所见。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射率越大, 红外辐射能量就越大;对于红外探测元件来说, 接收到的辐射功率Ps越强。红外成像系统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 并将其转换为电压信号, 经过放大、处理后, 将高电压量化为图像灰度。目标或背景辐射能量越大, 探测器响应输出的电压值也就越高, 对应的图像灰度值就越高, 反映在灰度图像上就越亮。图1为一架客机的红外图像, 清晰可见发动机的部位温度较高。

由于在大气中传输会对红外辐射中某些波长发生严重吸收, 在大气层内, 特别是低高度应用中, 只能选择传输中衰减较小的窗口谱段, 即近红外 (波长1~2.5µm) 、中红外 (波长2.9~5.0µm) 和远红外 (波长8~14µm) 。同时, 考虑到发动机尾喷、尾焰的主要辐射波段在中波范围内, 因此采用多元中波响应的探测器, 可以提高探测距离, 并能够较为细致地反映物体细节。

2 红外目标检测识别

检测并截获目标是跟踪目标的前提。目标检测实质是统计检测的问题, 即在满足给定的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指标要求下发现目标。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 目标检测就是一个从噪声中检测脉冲信号的过程。导引头系统中存在包括背景噪声、探测器噪声以及电路噪声等多种噪声。

目标检测之前, 系统一般设有信息预处理器。信息预处理器包括时域高通滤波、非均匀性校正、空间滤波等等, 可以滤除1/f噪声、空间低频部分的云层背景, 并将系统非均匀性减到最小限度。通过信息预处理器之后的系统噪声可以认为基本上由白色高斯噪声组成, 服从正态分布,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其中, μ为x的均值, σ为均方差。

其中, 虚警概率Pf只与TNR有关, TNR越高, Pf也就越低。检测概率Pd与SNR和TNR均有关。当虚警概率Pf一定时, TNR确定, 为提高Pd, 只有提高SNR。

导弹的攻击目标为空中高速飞行器, 结合弹载系统资源有限、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 目标检测算法采用正灰度门限检测算法。导弹对目标的检测过程为:读取图像数据、门限分割、特征识别及检测结果。由于在判断疑似攻击目标时, 会受到各种非期望信息的干扰, 处理不好这些信息就会有相当一部份虚假对象目标被当作待攻击目标, 大幅降低检测率并提高虚警概率。因此, 选择合适的检测门限和检测判据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对目标、背景红外特性和大量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并参考其他型号的检测判据, 发现除盲元外, 系统噪声绝大多数处于图像灰度均值的4倍方差以内, 大部分低频背景也在4倍方差以内, 而所探测的目标基本上处于4倍方差以外, 由于目标特性均满足此规律。同时, 考虑到产品的噪声分布, 为避免系统噪声引起的截获虚警, 在截获概率为98%时, 设定最低截获灰度、截获信噪比为4是满足要求的。再结合当前图像的灰度分布, 确定最优阈值进行门限分割, 分割的结果会残留一些信噪比超过4或灰度超过限度的背景和噪声, 此时就需要通过特征识别算法进行筛选处理, 以确定待攻击目标。当截获信噪比进一步下降时, 会导致虚警概率的进一步上升, 不满足截获概率的要求。

2.1 影响红外目标探测性能的指标

国内外均使用截获灵敏阈来评价导弹的探测性能, 灵敏阈值越小, 导弹越灵敏, 探测性能越好。空空导弹的探测性能直接影响着导弹总体战技指标, 综合分析国外第四代空空导弹的相关资料, 其前向探测距离均在10km左右。截获灵敏阈值表示导弹恰好能够截获目标时入射到导弹光学系统入瞳的辐射照度。对于相同的应用环境及目标, 导弹的截获灵敏阈值越低, 相应的截获距离也就越远。

导引头的灵敏阈与光学系统参数、探测器性能、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密切相关。表1所示为国外同类产品的灵敏阈指标。

探测距离理论计算公式为:

2.2 目标截获算法

导弹攻击目标为高速飞行器, 并且这些目标通常具备高于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结合弹载系统资源有限、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 红外导弹的目标检测算法通常采用信噪比门限检测, 能够保证所攻击目标的快速准确检测。其检测流程如图2所示。

2.2.1 分割算法

设置合适的分割门限, 从灰度上对图像中的目标与非目标进行分类。非目标包括:系统噪声 (盲元、随机白噪声、非均匀性残留等) 、云或者地物背景等;图像分割算法中, 设定最低检测信噪比为4, 再结合当前图像的灰度分布, 确定最优阈值进行门限分割;分割的结果会残留一些信噪比超过4的背景和噪声, 此时需要通过特征识别算法进行筛选处理, 以确定待攻击目标。

2.2.2 特征提取算法

对分割后的二值像进行标记, 将同一连通域的二值像标记为同一个目标;统计每个标记目标的特征, 包括:长、宽、面积、平均灰度、最高灰度、长宽比及位置等。

2.2.3 特征识别算法

运动特性判定, 即判断当前视场中, 疑似目标的运动是否符合连续性 (物理学规律) ;静态特征判定, 需要利用前期试验积累的经验值, 包括:目标的长、宽、面积、灰度、长宽比、灰度面积比、目标像素分布及目标灰度分布等特征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确定此疑似目标是否为待攻击目标;进一步判定检测目标特征是否满足连续性;确认截获该目标, 并转入跟踪。

2.3 跟踪策略

中远距目标成像面积小, 选择目标的能量中心进行跟踪;近距离目标成像面积大, 为提高跟踪精度, 在目标上选择高灰度区域中心进行跟踪;侧向交汇时, 为排除尾焰对跟踪精度的影响, 一方面在目标上选择尾喷口跟踪;另一方面当尾焰较长时, 利用尾喷口到尾焰的灰度分布特性, 获得机身方向, 进一步选择尾喷口偏向机身方向的一端进行跟踪。

2.4 抗干扰算法

干扰起燃判定算法设计思路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 在忽略大气透过率, 且目标能量不变后的情况下, 导引头探测到的目标能量与弹目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 在导弹接近目标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连续的。

第二, 红外诱饵弹具有较高的红外能量 (在目标能量的2倍以上) , 且具有快速起燃的特性 (在0.2~0.5s时间内达到能量峰值的0.9倍以上) 。因此, 在红外诱饵弹起燃时, 导引头探测到目标能量快速增长, 目标能量变化率发生突变。

在目标跟踪过程中, 实时统计跟踪目标的能量变化率, 当判定能量变化率连续3帧发生突变时, 判定出现干扰起燃, 程序进入抗干扰状态。

3 结语

本文在以往工作和实践的基础上, 对红外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进行总结和研究, 在以后的工作中, 会更多地关注红外多目标成像及其检测和识别的方法, 多目标跟踪的研究会遇到单个目标跟踪下所无法遇到的难题, 例如, 目标之间的遮挡、交互下的跟踪、同一帧图像中启动多个跟踪器时对整个系统的实时性的影响和新目标的加入以及已跟踪目标跑出场景之外的处理等等。多目标的跟踪比单个目标的研究更具有挑战性, 也是今后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毕兰金, 刘勇志.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战术导弹技术, 2004 (11) .

基本技术目标 篇9

一、案例

1. 认知目标:

(1)能理解、听说及拼读单词crawl,helmet,能理解、听说及简单运用单词grown-up和词组get out of (2)能理解,听说一仿说一自主说“话题”: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see a fire?①Tell a grown-up.(2) Get out of the building.③Crawl under the smoke.④Don't go back in for anything.

2. 能力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语言陈述the two basic rules of the topic: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see a fire?Furthermore,say more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level of oneself.(2)能在关于topic (Fire can do many things.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at?)的交流中get the right view of the fire:fire is useful but dangerous.(3)能结合日常所有的信息知识,通过图示及阅读get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firemen,and say about it.(4)能连贯朗读the part of the story并能在朗读时注意各个人物的语音、语调。

3. 文化意识及情感目标:

(1)通过对问题“what can we do when we see a fire”的谈论交流,使学生对发生火灾时应如何应对有充分的认识。(2)通过谈论fire,使学生对火有正确的认识:Fire is useful but dangerous.同时,让学生牢记:Don't play with the fire.Be careful.Because“life is precious”!(3)在get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firemen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化信息。

4. 学习策略目标:

(1)通过问题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①Get the right view of the fire.②Get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firemen.③Get to know and try to say-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see a fire?(2)通过录像教学,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促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维,获取新的语言信息。(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学习交流的语言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安排布置作业:制作海报“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see a fire”。

二、反思

基本技术目标 篇10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下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些见解。

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是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把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基础文化学习的手段, 以培养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要想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首先, 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在: (1)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对信息的获取, 加工、表达、交流、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比传统课程更注重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 提升自己良好的信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其他基础文化素养。现代信息素养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的学习, 因为离开了基础文化, 信息素养也就会变为空谈。

其次, 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具体表现在: (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素养。当前, 人类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收取、发出和利用信息, 如何获取信息, 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获取信息, 获取好的信息, 从信息技术角度说, 要先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我通过举例介绍信息的重要特征, 如“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这一俗语故事说明一人计短, 二人计长, 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通过举例学习完信息的各种特征, 就要利用这些特征有效地获取信息,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素养。 (2) 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 实现利用信息创新的信息素养。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基本特征, 选择适当的方法, 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然后根据任务需求, 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获得的多媒体信息。例如, 教师可以演示教材上的“革命先驱———孙中山”, 并通过这一多媒体作品制作实例, 使同学们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奋斗的一生和言传身教对后人的影响。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 提供一些素材, 让学生使用一种多媒体制作工具去实现一个多媒体作品。这样,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既提高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信息素养, 也实现其他学科的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将信息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实际中,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科学的进步,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个人生活和学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 “五一”长假, 你想去旅游, 可你又不知道景点是什么天气, 这时你可以通过因特网, 从因特网上的天气预报网站了解天气信息, 安排好自己的行程, 方便自己的出行。从这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有很大影响, 不过对教育来说更可以用一场革命来形容———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技术, 获得最需要的学习信息、学习资源, 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高中信息教学总目标在信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实现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这一结果性目标, 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上来说, 我认为主要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这两方面考虑。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在教学中应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 引导学生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 形成自己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能力, 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 独立完成信息技术作品, 并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与其他技能联系到一起, 解决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2. 情感性目标

从文字上说, 情感是指学生对什么感兴趣, 或者说对某事物具有倾向性。高中信息技术的情感性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倾向性。有了兴趣、倾向性, 就能形成积极的态度, 正确对待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 信息技术课程应以信息技术知识为载体, 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形成高尚的人格。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态度,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本技术目标 篇11

一、合理引导,创设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教师就要做好课堂设计,将抽象知识转变为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课程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通过图像资料或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病毒发作时的特征及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学习建构。

二、激发兴趣,双向互动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为了增强互动性,可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互动交流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出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保证学生思路清晰后,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对某一学生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课堂内外,相互补充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算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教师应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活用能力:

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学生的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学以致用,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

4.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四、学科沟通,优化组合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如使用多媒体、网络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完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这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目前,效果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出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促进数学的学习。

基本技术目标 篇12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复杂多变的受多种条件和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实践活动, 与之相对应的分散于体系内部各系统或企业各个部门技术创新的各项目标也处于多种可能的变化之中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非技术性”因素之一。因为,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中的各项目标构成的“目标群”能够形成一个同步运行的系统整体。目标系统某一目标的变化都会使其他目标发生变化, 并且使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 目标系统已经发挥了在体系中实现跨越系统边界, 跨越部门边界, 实现有效沟通、合作、整合的一个既有效、又实用的“链条”作用。但是对于目标系统这个概念的认识和选择既不是基于传统上对企业技术创新总目标的理解, 也不是简单的目标的堆砌和叠加, 而是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实际需要来设定的。因为“在很多处于转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 原有的为某一个目标设定的前提已经不存在, 必须要制定新的目标来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是由技术创新总目标、市场目标、研发投入目标、人力资源目标、技术设备资源目标、信息资源目标、激励目标、时限目标等要素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所组合而成的系统。这些要素是成功实现任何一项技术创新目标所必备的条件, 它们在目标系统里形成有机联系并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及地位

1.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实现了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的“目标群”的整合, 这种整合使目标系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的一个关键的子系统, 它把系统中的各个目标连接起来, 让整个体系围绕着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有规则地运行, 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目的性和目标系统的目的性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始终一致, 尽可能地减少目标错位和偏离发生的可能性,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因追求目标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矛盾”, 并最终统一在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成果当中。因此, 目标系统直接影响着体系本身的价值。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对其内部各子系统的所有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或优化并且最终实现其整体功能运行的规则和程序。目标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子系统关系, 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目标系统的运行成果就是体系的价值所在。

2.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就企业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观念的转变来说,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建立可以让企业普遍认识到企业各项目标从根本上是为了使它们能够更好地符合对自身愿景的追求和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不是像制订军事目标那样, 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消灭敌人, 要更多的从企业内部建立相关机制来施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的影响。过多地关注对手, 可能会导致在目标的制定上过分强调形成某种垄断并以牺牲可以获利的市场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承诺作为代价。

就技术创新体系具体的运行来说则切实需要一条纽带把该体系中各子系统贯穿起来。目标系统就是将整个技术创新体系联系起来的纽带。它保证了企业各个部门、人员、职能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不仅能加速技术创新总目标的实现, 而且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更紧密的互动。

三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技术创新子系统运行的推动机制

本文所采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结构是由决策系统、资源配置系统、组织规则系统和激励系统等构成的。目前, 有很多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最终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整体各个部门, 各个要素的创新及其要素之间的有效协同。因此, 对于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其他各个子系统来说, 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同步运行并在出现问题或冲突时有效地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子系统的目标决定的, 并且通过目标系统运行反映出来。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协调运行的重要作用在于, 目标系统不仅通过决策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产生互动, 而且又直接与各子系统紧密联系。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目标系统与各个子系统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并且利用该框架对目标系统是如何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具体影响做具体分析, 框架如下图所示:

1.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有机连接各子系统的机制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与决策系统、资源配置系统、组织规则系统和激励系统的有机联系是目标系统有效协调运行的前提, 也是各子系统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第一,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能及时有效地为决策系统提供信息。决策系统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 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在与它进行互动的子系统当中, 目标系统与决策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也最直接, 因为目标系统的各项目标都需要经过决策系统来确定或进行调整, 目标系统运行中的每一个动态变化, 无论涉及哪个具体目标, 都会给决策系统提供需要进行决策的信息范围和方向, 提示决策系统的跟踪和关注, 促使决策系统及时做出分析和反应。当目标系统中的某一项或几项目标不能同步协调运行时, 就会对决策系统提出调整要求, 敦促决策系统迅速做出判断, 并依据企业实际随时进行调整。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系统通常情况下是对技术、市场、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支持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不会对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总目标和核心技术研发目标进行重大改变。所以在调整过程中, 大部分情况下, 决策系统会依据目标系统提供的信息力保技术创新核心目标, 将那些支持不到位的支持目标调整到位, 使目标系统中的各项目标同步运行。

第二,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引导资源配置系统把企业有限的资源向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流动和聚集, 对资源配置系统提出技术创新目标所必须的资源配置需求。资源配置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实施的物质基础, 是技术创新的血脉。该系统建立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通过资源在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合理配置, 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用的最大化。具体是通过目标的指向完成资源在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合理配置, 引导资源配置系统把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统一集中或有针对性地部署到研发目标、人力资源目标、信息资源目标、生产设备制造与加工目标等支持目标中去, 完成资源配置向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中有序的流动和聚集。由于企业在目标选择与资源配置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某一时段内各项目均需要某些关键资源, 导致资源供不应求, 而在另一时段又会出现资源的积压, 从而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的效用, 影响到各技术创新目标乃至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目标系统能够通过与资源配置系统的连接作用, 使资源分配有序合理地进行。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具有的这种合理分配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成功, 因为从“设定挑战性的目标→制造出资源紧缺的内部条件→有效的积蓄资源→合理的分配资源并完成预定目标的整个动态过程来看, 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资源和目标差异不断调整的不均衡的发展过程。

第三, 目标系统与组织规则系统之间的连接是在组织规则系统必须为目标系统提供支持和保证的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规则系统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组织架构和“游戏法则”组成的系统。目标系统要求组织规则系统既要构建组织结构合理、人员分工明确、作业流程优化、工作效率高的组织架构, 又要将技术创新制度化, 为其运行提供合适的组织规则环境, 将有利的组织规则固定下来。同时, 当目标系统发现受到组织规则系统的制约时, 会对组织规则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如组织结构不健全、责任界面不清晰、工作效率低下、规则刚性太强缺少柔性等, 以促进组织规则系统向有利于目标系统协调运行的方面改变, 进一步调整完善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和“游戏规则”, 为目标系统的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能够要求和调整激励系统的支持力度。激励系统是目标系统产生动力的源泉之一。目标系统依据自身运行状态主动要求和调整激励系统的支持力度的大小。目标系统中的激励目标既加入目标系统运行, 又对激励系统提出激励系统适时支撑到位的要求, 从而实现既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多数情况下, 企业管理者在鼓励和调动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方面, 更主张用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激励手段, 如产权激励、薪酬激励、职务晋升激励等, 以及辅以精神激励, 使激励为行为转变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目标系统从更广的范围扩大了激励系统本身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力, 使激励系统已不仅是通过物质和精神手段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创造技术成果, 而且成为能够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各个子系统联动的重要因素。

总之,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通过与各子系统的联系, 牵动各子系统的行为向技术创新目标聚焦。同时要求目标系统中由各子系统所承担的技术创新支持目标保持应有的力度,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的运行, 进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 尽快取得技术创新成果。

2.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各子系统的评价机制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评价功能是整个技术创新项目评估和考核的核心, 它决定了评价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所依据的价值标准, 不仅可以对自身进行整体评价, 还具有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评价作用。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评价性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来说是切实需要的。目标系统评价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明确责任界面, 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各子系统的不适应的地方或薄弱环节做出调整。目标系统中的各项目标分布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子系统之中, 它是检验各子系统是否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好与坏的“晴雨表”,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衡量着来自决策系统的每一项决策是否及时迅速, 有无因延误而错失时机, 以及决策是否正确, 是否给企业技术创新造成损失。在决策出现问题, 认定决策责任上, 目标系统是有力的评价依据。在企业技术创新中, 往往出现决策系统对目标系统中的某一项目标调整的情况, 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意见不一、存在争议的情况下, 调整以后的结或者效果如何主要依据目标系统来衡量和检验。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决定着资源投入的方向, 既要求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上不能投错方向造成浪费, 又评价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出现的资源投向分散、重复建设、投错方向等浪费现象, 甚至一方面资源紧张而另一方面资源积压的现象就是缺乏适时的跟踪评价, 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方法。目标系统可以作为评价标准之一, 衡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上是否多头匹配, 或者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源是否由于部门之间的争夺而分散, 通过目标系统进行评价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尺, 它有利于决策系统据此做出正确决策。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随时检验着组织规则系统是否合适, 是制约限制还是保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一旦确定, 企业内的一切组织规则都要围绕目标做出变化和调整, 要求组织规则系统适应和保证目标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组织规则系统出现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协调、工作进度慢, 技术创新活动处处受到制约时, 目标系统会随时成为判断组织规则系统是否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中的激励目标作用发挥的好坏是直接衡量激励系统作用的标准。激励系统的对象是直接指向员工的, 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技术创新目标, 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比较有效的措施是按照创新目标难度的大小、创新目标实现的效益、创新目标既定的时间等来评价和确定激励的等级。激励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必然通过技术创新目标的推进和实现体现出来。目标系统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创新实现成果的评价, 实际上就是对激励系统是否发挥作用的评价。

摘要: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 客观存在着由各项技术创新目标、各项技术创新支持目标、各项市场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系统, 它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纲, 带动各子系统的行为向目标系统聚焦, 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其他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 对于各子系统具有评价作用。目标系统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子系统加入到体系内运行。本文拟从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含义、技术创新目标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及地位、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对技术创新子系统运行的推动机制三个方面, 对目标系统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所具有重要作用和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影响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子系统,体系

参考文献

[1]Michael, T.Matteson, John, M.Ivnacevich.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4 (7)

[2]程建林、艾春玲.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互动作用机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5)

[3]Henry Mintzberg, Joseph, Lampel.Reflecting on the Strategy Proces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 (3)

[4]卢海东、连燕华.论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

[5]许庆瑞、郑刚.喻子达.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3 (4)

[6]连燕华、郑弈荣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7 (8)

[7]方炜、刘林奇.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群资源配置层次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9)

上一篇:施工造价动态控制下一篇:土地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