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术要求(精选12篇)
基本技术要求 篇1
教育部2000年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 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以下简称《要求》) 。《基本要求》是指导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的, 而《要求》则是指导大学本科英语教育的, 两者都体现现代外语教学最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 要贯彻好这两个新的课程要求, 需要明确一个方向, 立足两个基本点, 实现三个转变, 做好四个反思。
一、明确一个方向
《基本要求》明确把“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 它强调打好语言基础, 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这就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基本要求》的“交际范围表”和“语言技能表”明确规定学生初步语言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样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应用为主, 交流为上”。
尽管《基本要求》和《要求》的目标要求层次不一样, 但是方向都是明确的, 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文化交往能力。
二、立足两个基本点
1. 体现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的教学原则
《基本要求》和《要求》都明确表示, 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 在确保各项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字里行间出现的“特别”、“尤其”、“充分考虑”、“更要”等修饰语充分反映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语言习得角度看, 二语习得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促使语言机制能够正常运转, 同时, 习得还得借助大脑同外界输入相互作用。可见语言的学习既是个人语言规则内化的过程, 同时还是同他人交际互动的过程。两方面缺一不可。然而,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 在“听”、“读”接受性技能 (receptive skills) 培养向“说”、“写”产出性技能 (productive skills) 培养转变方面, 明显不够。
笔者认为, 广大教师应当按照《基本要求》和《要求》所提出的教学原则, 立足“交际语言教学法”、以激活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communicative needs) 和“内在动机” (integrated motivation) 为出发点, 完善“项目驱动、任务先导”的实施过程, 就一定能“听说优先”促进各项技能全面协调发展。
2.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1) 从对待个体差异角度来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不齐, 学生基础不一, 个体差异较大, 《基本要求》和《要求》为此分别采取了“分类指导”或“分层教学”的措施。《基本要求》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分为A、B两级。A级为基本要求, 生源较好的学校要在较短时间内力争达到A级规定的教学目标。B级为过渡级, 目前生源较差的学校可先参照B级执行。《要求》主张按照三个层次安排教学,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同时, 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等措施。这些规定体现“因材施教”和“尊重个体差异”原则, 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 从语言测试手段来看
《基本要求》的语言测试相应的分为A、B级测试, 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规定各校可以根据《要求》中三个层次的要求实行单独命题, 以地区或校际联考, 也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尤其是实用型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 《要求》在重视终结性考核的同时, 还十分注意形成性评估。《要求》对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分别附上“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的定性指标, 供形成性评估应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3) 从教学模式改革角度来看
《基本要求》建议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求》提出通过计算机学习英语课程学时和学分数比例。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习总学分的30~50%。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可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学习, 完成传统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听说训练, 随时记录、检测学习情况, 及时得到老师的辅导, 促使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实用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三、实现三个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教育观、学生的行为观和管理体制有个彻底的转变。
(1) 转变教师教育观
《基本要求》规定必需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方向。《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 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并以高等教育人才的素质为最终目标。培养目标奠定了教师教学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新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从课堂主讲者转变为课程主持者、从单纯语言教师转变为语言文化专家。教师要从学习者的教育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行为、效果评估和开展教科研活动。只要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那么大学外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输入轻输出、重语言轻文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交际、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 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由此引发的课程设置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测试评估标准与方法等改革, 就一定会有成效。
(2) 转变学生行为观
每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会问问题、肯尝试错误、愿意听、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体验英语、有较好的学习策略。教师在语言课堂上要按照成功学习者的标准不断地创设语言交际氛围 (communicative atmosphere) ,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动机, 通过策略训练间接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做中学”的课堂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智力、经验、情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潜力, 提高用英语“解决问题” (problems solving) 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切实改变学生的被动行为观, 促使真正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发生。
(3) 管理体制转变
要贯彻好《基本要求》和《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制应有全新的变革。小到考勤登记、成绩记分比例、学分计法、课程模块科学设定, 大到课外语言学习社团管理、校外服务课程的安排和加强形成性考核手段和方法, 都应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认真加以研究。如果这些方面没有相应合理的变革措施, 将直接阻碍或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做好四个反思
(1) 反思考核方式
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基本要求》和《要求》反复强调的。但是实际考核试卷里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题型、口语和听力考试实施起来的难度和标准等等, 都削弱语言能力考核的引领作用。《基本要求》规定检测分A、B两级 (含笔试和口试) 。实际操作中, 还没有把口语列入考核的目标。这与平时教学中忽略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得体性不无关系, 与缺乏有效的口语考试组织系统有关。现在一些院校采用的数字化口语考试机考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听力口语测试的绩效, 由此看出, 网络化学科平台和数字化考核系统是完善“听说技能”评价机制的有效途径。
(2) 反思课程模式
过去是一套教材或一本教材圈定一门课程。现在随着网络交互教学模式的建构和人机对话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 教师导学, 交互式自主学习, 将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这必将引发教育观和学习观的变革, 为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3) 反思教学反馈
《基本要求》和《要求》都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还有必要从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态度角度提出英语课程的相应目标和要求, 以此来反观教学实践和实施评价。
(4) 反思教师角色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中绝大多数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外语教育理论。所以,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 而且是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开展“教学行为科研” (action research) , 评估自己的教学绩效, 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要关注外语教研领域的发展趋势, 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不断丰富自己。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J].外语界2005, (2) .
基本技术要求 篇2
附件05
技术文件附件要求
附件1:合同工厂的产品品种、生产能力及技术数据及机组装备水平特点描述; 附件2:技术规格书(包括机械设备技术规格书;流体系统技术规格书;电气系统技术规格书。)
附件3:设计分工和设备供货分交。(包括:机械设备设计供货分交表;流体系统设计供货分交表;电气系统设计供货分交表);
附件4:卖方资料交付;
附件5:买方资料交付;
附件6:卖方保证值和测试;
附件7:设计和制造及质量控制标准;
附件8:卖方提供的专有技术和专利;
附件9:设计审查、设计联络和人员派遣;
附件10:设备制造监督和验收;
附件11:卖方技术人员的派遣、服务范围和待遇条件;
附件12:买方培训人员的派遣、培训范围和待遇条件;
附件13:配套件分供货商表;
附件14:工艺平面布置图;
鸭舍建筑的基本要求 篇3
鸭舍的建筑,总的要求是冬暖夏凉,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干燥防潮,经济耐用,且设在靠近水源、地势较高而又有一定坡度的地方。现代鸭舍建筑的基本要求主要应体现在隔热、保温、防潮和经济合理、远离疾病传染源等4个方面。
1 隔热
隔热是为隔绝外界热流向舍内传递采取的措施,是炎热地区鸭舍建筑要重点考虑的工作。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防暑是现代鸭舍建筑的最基本要求。
1.1 热量的来源 热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方面:①直接的太阳辐射;②外界建筑物的辐射热;③由于空气对流带入的热;④舍内鸭体散发的热量;⑤舍内其它机械所产生的热量。而目前鸭舍隔热主要是隔绝外围结构接受的太阳辐射热。在炎热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热设计。
1.2 主要的隔热措施
1.2.1 鸭舍的外围结构隔热 鸭舍的隔热效果主要取决于屋顶与外墙(主要是西墙)的隔热能力。建筑物上涂有白色或浅色表面可反射大部分直射、散射与反射来的太阳辐射,从而缓和白天舍温升高,其效果远远超过结构隔热的作用;但湿热地区由于潮湿,真菌与苔藓植物容易生长,致使建筑物表面很难长时期保持浅色。
1.2.2 材料结构隔热 一般通过加大材料层的热阻和利用材料的蓄热来实现。现代的黏土瓦、石棉水泥板或镀锌铁皮结构蓄热能力低,在湿热地区适宜。但由于隔热材料多为暗色,白天极易晒热导致舍温波动,所以必须在下面设置隔热层。由于现在的隔热材料质轻、热阻大等特点,应该时时注意防潮和防火。
1.2.3 空气夹层隔热 空气夹层隔热是现在用得最多的隔热措施,利用空气热阻大的特点来进行建筑物的隔热,既经济又有效。空气夹层的进风口应设在迎风面,位置要低于风口设在背风面,位置要高。夹层的高度,一般的坡屋顶为120~200mm、平屋顶为200mm,同时要求夹层内壁要光滑,通风距离不宜过长。
1.2.4 其它综合隔热措施 在炎热的条件下,还必须采取遮阳、通风等综合措施来隔热。通过遮阳合理确定相邻建筑物间的距离并进行绿化,可有效改善鸭舍的环境。实践证明,通过绿化可降低舍温2~4℃。加强通风换气,一般采用自然通风,在特别闷热的夏季辅以风扇。
2 保温
保温即隔离鸭舍内热量向舍外传递所采取的工程和管理措施,是寒冷地区鸭舍应重点考虑的工作。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2.1 墙和屋顶保温 墙的功能除承重、防潮等功能外,主要的作用是保温。墙的保温能力主要取决于材料、结构的选择与厚度。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是黏土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砖。这两种空心砖的保温能力比普通黏土砖高1倍,而重量小20%~40%。此外,还有加气混凝土块,其保温能力是普通砖的3~4倍,但承重能力差、吸湿和冷风渗透能力强。同时,墙下面要有水泥抹面的墙裙,以便于洗刷消毒。
屋顶保温是鸭舍保温的关键。用作屋顶的保温材料有:炉灰、锯末、膨胀珍珠岩、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板等。此外,封闭的空气间层可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加吊顶也可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能力。
2.2 地面保温 地面保温有保温地面和地面上加保温铺垫两种形式,主要针对寒冷地区而言。保温地面的结构自上而下通常由碎石填料或混凝土层、隔潮层、保温层及水泥抹面组成,隔潮层主要有沥青、油毡、聚乙烯膜等。水泥地面应保持不渗水,并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强度,以免被鸭踩坏。鸭舍内地面要干燥、清洁,地面耐磨、防滑,排水要良好。
2.3 窗户保温 玻璃、窗缝和保温性能差的窗框可导致热量的大量损失。鸭舍应在综合考虑采光和通风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窗户的设置。在生产中,多采用双层窗,选用导热小的窗框,并且在严冬来临之前严密封窗,并在玻璃上挂聚乙烯薄膜,以抵抗严寒。
2.4 其它综合措施 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如封窗、封闭一些临时的门等,加强保温,防止冷风渗透。适当加大舍内鸭饲养密度,适当调节日粮中能量水平,提高能量饲料比例。有效通风,在排除舍内水汽和有害气体的同时,要保证舍温。在地面上铺木板或垫料等,增大地面热阻,减少鸭体失热。
3 防潮
在养鸭生产中,保持鸭舍干燥对于预防疾病发生至关重要。防潮是指防止水和水汽向舍内渗透,防止舍内潮湿。
3.1 鸭舍建筑物结构防水 主要是防止降水通过屋面渗透以及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上移,从而导致屋顶、墙体和地面潮湿。常使用的防水材料有:油毡、沥青、化工副产品、合成树胶、钢性防水材料(在混凝土、水泥砂浆中加入防水剂)。另外,屋顶的防水材料还有黏土平瓦、水泥平瓦等。防潮材料的使用通常在屋面、地面以及在基础和墙体的交接处。
3.2 防止舍内潮湿的措施 舍内的水汽主要来自鸭体,此外还有一些机械等其它物体水汽的排放。经常采用的措施有:改进清粪方式,及时将粪便清出舍外;减少舍内的作业用水,尽量保持地面干燥;合理组织通风,有效排除舍内水汽。一般屋顶设四个通气孔,每个截面为60cm×60cm,总面积为鸭舍面积的0.15%为宜,排气孔室外部分为百叶窗,高出屋脊50cm,顶装通风帽,下设活门。通气孔设在南墙屋檐下40~50cm处的两窗之间,截面为10cm×40cm,总面积为排气孔的60%。孔内设活门,以调节进气量。
4 经济合理,远离疾病传染源
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技术要求 篇4
采用优质的原材料、低水胶比、掺加适宜的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 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及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它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砼,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砼性能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化制作技术制作, 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 针对不同用途要求, 保持砼的适用性和强度, 并达到高耐久性、高工作性, 高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化, 选用优质原材料 (石子、砂、水泥和水) , 并除水泥、水、集料外, 掺加足够数量的磨细矿物掺和料和高性能外加剂, 一般高性能砼指砼标号为C50及以上砼。
2 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特征
(1) 孔隙率低, 有良好的孔分布, 不存在或有极少量的100nm以上的有孔。
(2) 水化物中C-S-H (凝胶) 多而Ca (OH) 少, 不易与其他化合物 (盐类) 反应而溶失破坏。
(3) 包括矿物掺和料在内的未水化颗粒多, 是具有最佳空隙率和最佳水泥结晶度。
(4) 消除了集料和水泥石界面薄弱层, 使界面强度接近于水泥石或集料强度。
(5) 水泥石:水泥石加水拌和后, 成为可塑的水泥浆, 逐渐变稠失去塑性, 然后产生明显的强度。
3 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内容
(1) 综合水泥的流变性能, 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 对水泥的原材料组分进行优化。
(2) 使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再掺用磨细矿物掺和料。
(3) 掺用第三代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
(4) 粗集料要求:粒形应选用针片状含量少的碎石, 最好不用表面光滑的卵石, 强度越高, 最大粒径越小。例如:C50最大粒径25mm, C80最大粒径16mm
(5) 细集料 (砂) :宜选用石英含量高, 颗粒形状浑圆且有平滑筛分曲线的中粗砂, 细度模数在3.0左右。
4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1) 高耐久性:抗掺性、抗冻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性、体积稳定性好, 碱--集料反应小等。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一般是指混凝土的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抗冻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
(2) 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3) 高工作性、在运输, 浇筑及成型中不分离。
5 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控制指标
(1) 水胶比:C30以下一般不大于0.45, C35~C40不大于0.40, C50及以上不大于0.36。
(2) 胶凝材料用量: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400kg/m3, C35~C40混凝土不宜高于450kg/m3, C50及以上混凝土不宜高于500kg/m3。
(3) 用水量:一般小于160kg/m3。
(4) 矿物掺合料掺量:通过试验确定, 非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可大于30%, 但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得大于0.45。预应力混凝土以及处于冻融环境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30%。
(5) 混凝土最大总碱含量:小于3.0kg/m3。
(6) 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 (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 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混凝土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7) 混凝土含气量:大于4.5%。
(8) 混凝土电通量:C50以下小于1500C, C50及以上小于1000C。
(9)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10) 施工工作性:满足施工工艺性要求。
(11) 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5~30℃。
(12) 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13) 抗渗性:满足设计要求。
6 高性能混凝土拌和工艺
(1) 混凝土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 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重量计) :胶凝材料 (水泥、掺合料等) ±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2) 搅拌混凝土前, 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 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 含水量每班抽测2次, 雨天应随时抽测, 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3) 应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强制搅拌机搅拌混凝土, 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原材料。搅拌时, 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 搅拌均匀后, 再加入所需用水量, 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 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 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 也不宜超过3min。
(4) 冬季搅拌混凝土前, 应先经过热工计算, 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 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符合规定。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合物温度, 但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当加热水还不能满足要求或骨料中含有冰、雪等杂物时, 也可先将骨料均匀地进行加热, 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60℃。水泥、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 但不得直接加热。
(5)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 宜采取措施控制水泥的入搅拌机温度不大于40℃。应采取在骨料堆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 或尽可能在傍晚和晚上搅拌混凝土, 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符合规定。
7 第三代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特点
(1) 小掺量, 高减水率, 0.6~1.0%, 可达到20~35%的减水率。
(2) 与水泥适应能力强, 利于调整。
(3) 属水剂, 环境适应性较强, 稳定性好, 易于电子计量。
(4) 显著增强混凝土的密度性, 提高其抗侵蚀能力。
(5) 聚羧酸盐系外加剂对温度敏感性极强, 过高的温度将直接导致外加剂失效。
(6) 选用聚羧酸盐系外加剂必须使用质量稳定且品质良好的原材料。
化学螺栓技术要求 篇5
一、安装程序
安装程序:钻孔——清孔——置入药剂管——钻入螺栓——凝胶过程——硬化过程——固定物体
1、钻孔:先根据设计要求,按图纸间距、边距定好位置,在基层上钻孔,孔径、孔深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清孔:用空气压力吹管等工具将孔内浮灰及尘土清除,保持孔内清洁。
3、置入药剂管:将药剂管插入洁净的孔中,插入时树脂在手温条件下能象蜂蜜一样流动时,方可使用胶管。
4、钻入螺栓:用电钻旋入螺杆直至药剂流出为止。电钻一般使用冲击钻或手钻,钻速为750转/分。这时螺栓旋入,药剂管将破碎,树脂、固化剂和石英颗粒混合,并填充锚栓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同时,锚栓也可以插入湿孔,但水必须排出钻孔,凝胶过程及硬化过程的等待时间必须加倍。
5、凝胶过程:保持安装工具不动,化学反应时间见详细资料。
6、硬化过程:取下安装工具静待药剂硬化,化学反应时间见详细资料。
7、固定物体:待药剂完全硬化后,加上垫圈及六角螺母将物体固定便可。
二、螺栓规格
锚栓规格(mm)钻孔直径(mm)钻孔深度(mm)螺栓长度(mm)
M10 12 90 130
M12 14 110 160 25
M16 18 125 190 35
M20 25 170 260 65
M24 28 210 300 65
最大锚固厚度(mm)20
三、锚栓的边距及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厚度要求
锚栓规格 最小边距(mm)
M10 45
M12 55 55 130
M16 65 65 145
M20 85 85 190
M24 105 105 230
最小锚栓间距(mm)45 基材最小厚度(mm)110
四、单个锚栓平均破坏荷载及设计荷载
锚栓规格
M10
M12 45.57 29.05 14.76 9.95
M16 71.58 53.43 23.26 14.40
M20 137.69 84.42 44.56 28.65
M24 186.69 114.15 60.90 45.77
破坏拉力(KN)(C30砼)31.87 破坏剪力(KN)(C30砼)17.25 设计拉力(KN)(C30砼)10.32 设计剪力(KN)(C30砼)5.79
五、凝固时间
混凝土内温度-5℃~0℃
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要求 篇6
一、内容的达成性
内容的达成性是指所选择的内容有助于实现某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一旦确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了方向。由于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既有自身纵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有各领域之间横向的联系性和整合性,因而教师要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对各领域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为活动目标服务。
一般来说,一个较高层次的活动目标要通過多个具体活动内容协同达成,而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则可能达成多个目标。因此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可通過一个具体活动内容实现多个活动目标。比如,在“玩球”这一活动中,可锻炼幼儿身体和发展动作(身体发展目标):可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心智发展目标),还可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社会性目标)。但切忌无节制地罗列不相关的目标,否则就会使每一个活动目标都难以充分达成。同样,一个层次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对多个活动内容系统地优化整合。比如。让小班幼儿认识“春天”这一活动目标,可通過“春风”(诗歌活动)、“春天来了”(科学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社会活动)、“草地上的鲜花”(绘画活动)、“春天在那里?”(歌唱活动)等活动来协同达成。
二、目标的可操作性
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确定的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避免笼统過大。活动目标不明确具体就可能致使活动内容杂乱无序,难以实现预设和生成目标。比如,在以“认识兔子”为内容的活动中,教师A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②培养幼儿对兔子的感情,教师B确定的活动目标为:①能描述出兔子的外形特征,说出兔子喜欢吃的食物;②在轮流喂兔子、触摸兔子时,能做到轻摸,不使兔子受到惊吓。
显而易见,教师A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且目标過于笼统,所以难以据此设计有效的活动,致使活动目标难以实现。而教师B以幼儿在活动中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来确定活动目标,既具体又有可操作性。教师B据此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容和环节,以达成活动目标,
三、目标表述的简约性
目标表述的简约性是指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要简明清晰,避免与活动過程和方法混淆。有些教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常把实施活动的過程及所使用的方法、形式与目标一并加以表述,难以明确活动所要真正实现的目标。比如,教师C将活动目标表述为“通過小鸟找家游戏,练习四散跑”。显然这是活动過程。
活动過程、方法和形式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明确目标的实现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各个要素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使之各行其责、各为所用。
四、目标表述的统一性
目标表述的统一性是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表述目标。换言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将幼儿发展作为基本落脚点,而不能把教师工作的内容、职责与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混为一谈。在表述活动目标时,角度不统一的事例很多。比如,教师D将“有趣的鞋”这一活动目标表述为:①引导幼儿从多角度观察鞋子(从教师角度表述):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从幼儿角度表述);③教幼儿区分左右,能将相同的一双鞋配对(前半句从教师角度表述,后半句从幼儿角度表述)。这样的表述不禁让人质疑:该活动究竟是要发展教师某方面的能力,还是要发展幼儿某方面的能力?该活动目标比较科学的表述应为:①学习从多角度观察鞋子;②能按用途、材料、颜色进行分类;③区分左右,能将同一双鞋配对。从幼儿发展角度表述活动目标,能使其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并能促使幼儿在不同的方面获得发展。
大棚卷帘机械安全技术要求 篇7
目前, 我国尚未颁布大棚卷帘机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规范标准的空白导致各种卷帘机产品鱼龙混杂,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安全生产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卷帘机伤人致残或致死事故。例如大连地区卷帘机械飞轮发生破碎飞溅, 造成操作者左眼球摘除;北京地区一花农被卷入大棚卷帘机械致死等。因此注重安全技术要求, 规范大棚卷帘机械的生产, 减少因卷帘机安全技术要求不达标而造成事故意义重大。本文拟就大棚卷帘机械的安全技术要求做初步探讨。
一、大棚卷帘机械安全技术要求应满足的标准
1. GB 10395.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则
2. GB 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
3. GB 4942.1电机外壳防护分级
4. GB 5226.1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上述标准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大棚卷帘机械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必须强制执行。安全技术要求是大棚卷帘机械设计、生产的基础, 安全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机械功能的同时, 必须确保使用者在机械操作、维护保养方面的安全, 不能牺牲安全这个基本原则来获取成本上的降低。
二、保证满足安全技术要求的原则
1. 大棚卷帘机械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技术要求, 使用者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和维护保养时没有不合理的风险。
2. 在设计不能满足时, 应采取保证安全的专门措施。
3. 采取专门措施仍遗留有风险时, 应标注安全标志。
三、满足安全技术要求的措施
1. 大棚卷帘机械在设计上应满足安全技术要求
大棚卷帘机械所达到的功能要求是对大棚覆盖物的自动卷放作业。大棚卷帘机械在卷放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下安全隐患:
(1) 卷起的大棚覆盖物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滚, 由于坡度大、下滚速度快, 可能造成棚顶损坏或人身伤害。
(2) 卷起的覆盖物可能会从棚顶高处坠落。
(3) 操作人员被卷入。
(4) 负荷过载, 导致电流过大烧毁电机引发火灾;损坏传动装置, 造成事故。
(5) 控制电路 (或者与其有关的元器件) 失灵或损坏, 从而导致机械的误动作。
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大棚卷帘机械在机构设计上可采用下列手段满足安全技术要求:
(1) 加装自锁装置, 防止卷起的大棚覆盖物滚落;支架、绳索等应根据载荷确定合理的强度、刚度以保证使用安全。
(2) 应设置可靠的控制装置, 保证机械在任何位置能进行卷放作业的控制。
(3) 足够的防护措施或者安全标志。
(4) 应设置限流保护电路, 当过载时, 应能自动切断电源, 保护机械安全。
(5) 控制装置设计采用冗余技术, 保证控制装置失灵或损坏, 防止机械的误动作。
2. 大棚卷帘机械应有保证安全的专门措施
(1) 大棚卷帘机械的危险件应配置在安全位置或加防护装置, 正常操作时必须外露的功能件应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扩大防护所及的范围。GB10395.1中规定:通常, 所有运动件都应视为危险的, 应特别注意下列各项:
A.轴件 (含联轴节、轴伸和曲轴) 、带轮, 飞轮、齿轮传动 (含摩擦辊装置) 、输送螺旋、缆索、链轮、胶带、链条、离合器、联轴器和各种风扇叶片;
B.胶带、链条和缆索进入啮合的部位;
C.运动件上凸出的键槽、键和油杯等;
D.可能发生挤压或剪切危险的部位;
E.接近操作者工作位置 (工作台、座位和搁脚板) 和乘员座位的行走轮和履带以旋转工作部件。
具体到大棚卷帘机械上, 应能保证:轴件和传动副应加装防护罩, 单独或与机器上的其他部件一起防止人们从一侧或多侧与危险件接触;支架周围采用围栏、栏杆、栅栏、框架或类似的装置, 并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上述防护装置的结构和位置应满足GB10396.1中的如下规定:
A.防护装置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在正常使用中不得产生裂缝、撕裂或永久变形。兼作工作台、阶梯用的防护装置应符合对工作台和阶梯的强度要求。偶尔作阶梯等使用的防护装置应能承受1200N的静载荷。
B.防护装置应牢固, 无尖角和锐棱, 耐老化, 在预期使用地区的极限温度条件下其强度应保持不变。
C.防护装置不应妨碍机器操作和保养。
D.防护装置一般为永久固定式, “永久固定”包括使用紧固件、开口销或其他用普通手工工具能拆卸的装置固定。防护装置可以为开启式, 如采用合页、插销、铰链机构或其他适当的方法与机体相连, 可开启的防护装置应具有保持在关闭位置的方便措施。机器转动时需打开的防护装置, 必要时应设计成在打开时危险件能自动停止运动, 或在危险件完全停止运动之前, 防护装置打不开 (为此应有安全装置使危险件在防护装置打开之前停止运转) 。
E.可开启的防护装置上应有适当的安全标志。
F.防护装置可由刚性网或栅栏制成, 允许采用焊接件。
(2) 大棚卷帘机械的电气设备可能引起的事故:控制设备失灵或损、电缆损坏, 从而导致电击或电火的发生。GB5226.1中规定:所有控制设备的位置和安装应易于:接近和维修;防御外界影响和不限制机构的操作;机械及有关设备的操作和维修。针对大棚卷帘机械来说, 其电气设备应能满足:
A.其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应安全, 具有防触电保护功能。
B.其控制装置应有足够的能力防止外界固体物和液体的侵入, 并要考虑到运行时的外界影响 (大棚卷帘机械属于露天机械, 应适应风雨雪天气) 。
C.移动电缆的支承应使得在连接点上没有机械应力, 也没有急弯。弯曲回环应有足够的长度, 以便使电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如果移动电缆靠近运动部件, 则应采取措施使它们之间至少应保持25mm距离。
3. 针对大棚卷帘机械在采取
上述两种措施下仍遗留的风险, 应通过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来规避。针对这两个方面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安全标志
GB10395.1中规定:对操作者有危险的部位 (含机器的某些部件意外降落会引起危险处) 应有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应符合GB10396的规定。
(2) 使用说明书
GB10395.1中规定:随机器提供的使用说明书应给出操作和维护保养的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的编写应符合GB/T9480的规定。对与 (1) 中提到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使用说明书中应该重现, 且应清晰、易懂。对于无文字安全标志, 使用说明书中应有文字的解释其含义, 对于安全标志的丢失或损坏应要求及时更换。
机械插秧技术要求和管理 篇8
1. 机具的选择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分为步行式与乘坐式两大类。院桥镇选择推广的是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 该类机型是国内目前较为先进的机具, 适用早稻、连作晚稻和杂交水稻的机插。
2. 对大田的要求
高性能插秧机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 因而对大田耕整质量要求较高。 (1) 田块耕整:旋耕深度为10~15 cm, 犁耕深度为15~20 cm。 (2) 田块平整:每丘田块范围内的地表高低差不大于3 cm, 田块表面无杂草、杂物、残茬等残留物。 (3) 田块沉实:为提高机插秧质量, 避免栽插过深或漂秧、浮泥压秧, 大田耙平后要进行沉实。沉实时间视土壤状况而定, 沙质土1天左右, 壤土一般要2~3天, 黏土4天左右。达到泥水分清, 泥浆深度5~8 cm, 水层深度1~3 cm, 沉淀但不板结。
3. 秧苗质量要求
(1) 插秧机所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 简称秧块, 秧块规格的标准是58 cm×28 cm×2 cm。这样的秧块放入秧箱内, 才不会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
(2) 由于插秧是通过切土取苗的方式插植秧苗, 这就要求播种均匀, 每盘的芽谷插种量一般杂交稻为80~100g, 常规稻为120~150 g。每个小秧块上的成苗数, 一般要求杂交稻1~1.5株/cm2, 常规稻成苗1.5~3株/cm2。
(3) 为了保证秧块能整体提起, 要求秧苗根系发达, 单株白根量10条以上, 根系盘根紧密, 土壤不散裂, 能整体装入苗箱。同时, 根系发达也有利于地上、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因此, 在育秧阶段要十分注意根系的培育。
(4) 机插秧所用的秧苗为中小苗, 一般要求秧龄15~20天, 叶龄3.5~4叶, 苗高12~20 cm, 茎基粗扁, 叶挺色绿, 根多色白, 植株矮壮, 生长整齐, 无病株和虫害。
(5) 秧块盘根带土厚度2.0~2.5 cm, 厚薄一致, 不含石块、残根等硬杂物, 含水率为35%~50%, 从秧盘中取出时以不滴水为宜。
4. 插秧机的使用方法
(1) 进入田间的方法。完全提起插秧装置, 将主变速杆放在“1”上, 副变速杆放在“低速”上, 然后慢慢驶入田间。在驶入田间时, 不要在辅助秧板和秧苗箱里装秧苗或货物, 且插秧机应与田头垂直。
(2) 插秧机的调整。 (1) 株距的调整:完全提起插秧装置, 低速运行发动机, 把插秧离合器杆放在“连接”的位置上, 转动插秧臂, 然后根据水稻品种, 按农艺要求操作株距变换挡位调整株距, 选择合适的机插株距。 (2) 横向取苗数的调节方法:根据水稻品种和秧苗生长情况, 松开横取苗调节杆的固定螺栓, 按农艺要求调节横向取秧量, 将杆转到合适的位置上。 (3) 纵向取苗量的调节方法:通过左右调节取苗量调节杆来选择纵向取苗量, 往左调取苗量增多, 往右调取苗量减少。 (4) 插秧深度的调节方法:根据田块和秧苗的具体条件, 调节插秧深度调节杆的挡位, 做到不漂不倒, 以浅为好, 一般插秧深度为0.5~1 cm。 (5) 田块软硬度传感器的调整:根据耕整后的田块软硬情况调整传感器调节杆, 改变传感器的灵敏度, 以适应田块的软硬度进行插秧作业。调整调节杆后, 插秧深度会有所变化, 应对插秧深度做相应的调整。 (6) 苗床压杆及压秧杆的调整:若插秧后秧苗在田间姿态不好, 可以调整苗床压杆及压秧杆, 以调整秧苗栽植后在田间的姿态。
(3) 插秧操作步骤。 (1) 进入田块后, 把主变速杆放在“空挡”的位置上, 把左右刹车踏板挂钩打开, 将划线指示器、侧面指示器和前板导向器设在“工作”的位置上。 (2) 将秧苗箱移至机械的左端或右端, 并把插秧离合器杆放在“断”的位置上, 将秧块放在秧苗箱上。 (3) 将主变速杆放在“1”的位置上, 副变速杆放在“低速”的位置上, 插秧离合器放在“连接”位置上, 发动机设为“中速”后, 慢慢放开离合器踏板, 开始插秧。 (4) 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确定合理的插秧机作业行驶路线, 并保证首行作业的直线性。根据秧苗密度分类、分批栽插, 减少漏插率, 保证机插秧质量, 为高产打好基础。
(4) 离开田间的方法。首先完全提起插秧装置, 然后将主变速杆放在“后退”上, 副变速杆放在“低速”上, 然后慢慢从田间驶出。
5. 机插水稻高产管理
机插水稻实行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移栽, 满足了宽行浅栽稀植的高产栽培要求, 在本田生产中应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取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 争取足穗、大穗, 实现机插水稻的高产稳产。
机插水稻的大田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时期:
(1) 在活棵期坚持薄水灌溉, 水层深宜在0.5~1.5cm。机插结束后, 要及时灌水护苗 (阴雨天除外) , 水深以不淹没秧心为宜。插后3~4天, 进入薄水层管理, 切忌长时间深水, 以免造成根系、秧心缺氧。
(2) 分蘖期是增加穗数的主要时期, 在施好基肥的基础上分次施用分蘖肥, 有利于攻大穗、争足穗。一般在栽插后7天, 施一次返青分蘖肥, 每0.067hm2 (即1亩) 大田施用尿素6 kg;栽后14天, 每0.067hm2施用尿素8 kg, 以满足机插水稻早分蘖的需要。并做好浅水勤灌, 水深在3cm左右为宜, 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如此反复。达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的目的, 促进秧苗早生快发。
(3) 拔节长穗期是壮秆大穗的关键时间, 应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在穗分化开始时, 一般每0.067hm2施尿素10 kg;保花肥在出穗前20天, 一般每0.067hm2施尿素6 kg。并做到多次断水轻搁田, 机插秧够苗期的苗体小, 初生分蘖比例大, 对土壤水分敏感, 应在有效临界期及时露田, 强调轻搁、勤搁。每次断水应尽量使土壤不起裂缝, 切忌一次重搁, 造成有效分蘖死亡。
(4) 开花结实期是决定饱粒数的关键时期, 其技术关键是养根保叶, 防止衰老, 达到以根养叶, 以叶饱粒的目的。在水浆管理上, 在出穗至其后的25天, 稻株需水量较大, 应以保持浅水层为主, 即灌一次水后, 自然耗干后再补上浅水层。在出穗25天以后, 根系逐渐衰老, 此时宜采用间歇灌溉法, 即灌一次浅水苗, 自然落干2~4天再上水, 且落干期应逐渐加长, 灌水量逐渐减少, 直至成熟。
如何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 篇9
许多年来通过翻译界的努力, 翻译作品越来越丰富, 但有一点, 凡是好的翻译作品都把握了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那就是:1) 把握原文的内容要旨;2) 遵循译语的语言习惯;3) 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下面就根据这几个要求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一、把握原文内容要旨
翻译者必须在把握原文要旨的基础上来进行翻译, 其要求就是要译文作品与原文内容要旨吻合, 只有这样, 作品才能保持原意, 其文化和语言信息才能做到有效交流。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著名人物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 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
虽然严复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并且后人对这三点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其他的看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不能脱离原文主旨, 即保持原文内容。
我国著名翻译家林琴南, 他介绍了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 但有一点却不免可惜, 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 仅有六七十种是著名的 (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七种, 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 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 , 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 是可以不必译的。尤其林先生的翻译, 有一点不见得好, 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 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 拿原文一对照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 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 译成了中文却变成了薄薄的一本了。那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可能就更远了。当然, 林先生的翻译贡献是相当大的, 本文只就这一点加以说明, 强调原文主旨的重要, 作为我们来讲即使是故事梗概翻译也要把握原文内容要旨。
二、遵循翻译语言的习惯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翻译要求语言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文学作品在翻译时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一定要有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这里着重强调了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因为这正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关键之一。没有自己语言风格的作品必然显得苍白无血, 毫无生气, 正如人缺少了他的个性一样。而作品有了风格, 人物的音容笑貌便会跃然纸上, 妙趣横生。因此, 作为文学翻译, 它必然也要力求传达出原著的这种精神风貌, 否则这种翻译是毫无意义的。
同时我们理解原著翻译毕竟不是原著创作, 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 而不得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特点不同、习惯不同、规律特色不同, 生搬硬套地进行翻译是产生不了应有效果的。因此, 就需要进行调整, 在保持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在语言上作些变通———这便是文学翻译的“再创作”。不然, 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忠实, 实则成了直译、硬译, 违背了原作的精神风貌, 更没有遵循翻译语言的语言习惯和风格特色。
当然,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翻译语言的习惯也可能会出现片面的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在文学翻译实际中注意把握一个“度”的艺术。既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特点, 又要考虑译文的语言习惯, 两者兼顾, 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这才是翻译的目的。翻译家们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 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 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 傅雷先生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 等等。尽管提法不一, 但都是在提出一个翻译的“度”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和把握“度”的问题。
有一类译文的特点是不注重原文的“神韵”, 过分拘泥于原文词句, 成了死译、硬译, 结果是译文不忍卒读, 自然谈不上传达原作精神风貌了。那么现今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译文,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握住文学翻译重在传达原作神韵这一门艺术。这种译文看似“忠实”、“紧扣原文”, 实则违背了原文的精神风貌。还有一类译文的特点是译者自由发挥太大, 主观随意性太大, 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原则。上面提到的林琴南的“翻译”——那实际上已不是翻译而是“编译”或“译写”了。由于林琴南有深厚的文学造诣, 其“译品”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 但那不是文学翻译的艺术, 而是“译写”的艺术了。
三、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翻译作品应与原著的语体语域紧紧相联。不同语体语域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 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 其所承载的科技信息相当多。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 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 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语体语域因素, 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 失去了原文语体语域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 优秀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翻译作品如何符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真正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总之, 根据翻译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做到这几点的话, 我们将会翻译出更多有质量的作品, 为翻译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南峰.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科学的东张西望[J].外国语, 1998, 3.
[2]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中国翻译, 2000, 2.
水产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 篇10
1 封面
封面是标准的必备要素, 包括标准的标志、标准的类别、标准的编号、代替标准的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 (ICS)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标准的中文名称、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标准的发布及实施日期、标准的发布部门或单位[2]。
1.1 标志、类别、编号
水产标准封面右上角必须标明标准的标志, 国标为“GB”, 水产行业标准为“SC”, 农业行业标准为“NY”。在封面的上部居中, 水产标准的GB标准要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SC标准要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NY标准则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居封面右上角, 标准编号由标准代号、顺序号和年号组成, 水产标准的顺序号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配。是推荐性标准的要在标准代号后加“/T”, 年代号要四位数表达[3], 如“SC/T 6001—2009”即为水产行业推荐性标准, 标准顺序号6001, 2009年发布, 如“SC 6001—2009”即为水产行业强制性标准, 标准顺序号6001, 2009年发布。
1.2 代替标准的编号
如果是修订标准, 在封面右上角标准的编号下面标明被取代的前一标准的标准编号, 如“代替SC/T 6001—1988”。如果是采用标准, 在封面右上角标准的编号下面标明国外标准的编号, 如“CAC 123:2003”即采用的是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 (CAC) [4], 顺序号123, 2003年发布。
1.3 标准的分类号
位居封面左上角, 应该参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和“国际标准分类法ICS”。2个分类号都需要, 以便信息交换。如“鱼糜加工机械安全卫生技术条件”, 在ICS分类中可归入“机械安全”为13.110, 也可入“捕捞或水产”为65.150[5]。在“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归入“渔业机械与设备”为B 94[6]。
1.4 标准的名称
名称是标准的必备要素, 包括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 命名方法可参考“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实施指南。在编写水产标准时, 英文名称应使用专业通用的词语, 但经常会遇到所用名称在水产专业词典里查不到, 一般可以沿用专业期刊或产品广告里约定成俗的词语。
1.5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如果是采用标准, 在标准英文名称下面用圆括号标明该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在圆括号中应写明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国际标准的英文名称和一致性程度代号。如果采标不修改原来标准的名称, 则可省略原来标准的英文名称。如“CAC 123:2003, IDT”[7]即等同采用食品法典委员会2003年发布的标准, 标准顺序号123。
1.6 标准的发布部门或单位
位居封面底部, GB标准发布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C和NY标准的发布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 前言
前言是标准的必备要素。标准的前言不应含有要求、图和表[10]也不应包含标准的意义、立项情况、编制过程等内容。前言最基本的要包括:标准的提出、标准的归口、标准的起草单位和标准主要起草人4个部分。水产的GB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水产的SC、NY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提出。水产标准由渔业环境、资源、渔船、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渔具与渔具材料、渔业机械、仪器;渔用饲料、检疫防疫和渔药等标准组成, 主要应用于水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运输、贸易等环节。渔船标准归口单位是全国渔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它水产标准的归口按不同的专业分别为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的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渔具与渔具材料、渔业机械仪器、观赏鱼、珍珠7个分技术委员会[11]。标准的起草单位和标准主要起草人2部分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如果是标准的修订, 要说明标准代替或废除的全部或部分其它文件及其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说明本标准与前一版本的重大技术变化;如果是采标, 按“GB/T 20000.2—2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要求编写;如标准有附录, 与其他标准一样, 要编入前言, 按“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
3 范围
范围, 是标准的必备要素。标准的范围一般包括标准的对象及标准的适用性2项内容。在制定标准时, 必须先考虑清楚要规范什么, 在什么范围以内适用, 范围这一章内不应包含要求。
4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是标准的可选要素, 但为了标准编写得更加简练, 建议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规范性引用文件这一章, 但考虑到水产标准的特殊性:大都由农民和渔民使用, 且文化落后地区较多, 查找引用文件不方便, 建议引用的文件要通用、常见且易于查询。一般来说,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文本内容在互联网上都可方便查询。国家标准可以引用行业标准, 不允许引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不允许引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可以直接引用国际标准[12]
5 正文
水产标准的正文编写应完全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 术语标准编写按“GB/T1.6—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6部分:术语标准编写规定”[13]要求编写, 与其他标准没有区别。但水产行业有许多约定成俗却不规范的量的名称和符号、单位的名称和符号。在水产标准编写中, 首先必须符合《国际单位制 (SI) 》和我国法定单位的基本准则, 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予以处理。
对于有相应规范符号的, 如体重 (m) 和高度 (h) , 必须使用规范符号;另一种是从使用方便角度考虑, 作为一种过渡, 在给出规范符号的同时并列给出原来的符号, 在括号内表示, 二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同时并用。如溶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不规范用法是DO和COD, 规范的量符号分别是ρDO和CCOD。其他如生化需氧量ρBOD (BOD) , 致死剂量DL (LD) , 半致死剂量DL50 (LD50) , 致死浓度ρL (LC) , 半致死浓度ρL50 (LC50) , 耗氧量ρOC (OC) , 饲料转化率 (饲料利用率) Rfc (FCR) 等也可如此
对于概念有所区别但又相似的量, 可以用同一个量符号表示, 如养殖周期 (culturecycle) 和培育期 (cultureperiod) , 因为从概念上看, 养殖周期是表示某种生物从投放苗种养成到商品规格所需的时间, 而培育期同样是表示培育某种生物的某个时间阶段, 二者又都是养殖的过程, 因此都可用“tc”来表示这种时间的量。
在水产标准中常用的“用药量”或“剂量”, 可能是单位体重的用药量, 也可以是单位水体的用药量, 单位就有“g/kg”、“IU/kg”、“mL/L”几种, 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对于特殊单位, 它们的单位与标准化的量单位相比, 不存在确定的计量关系, 也难于定量表达, 有时同一个名称可能具有不同的量纲。这类量, 有的为专业领域所专有, 是不可或缺的, 有的则是国际上有关组织或一些国家硬性规定的。例如, 治鱼病所用抗生素的效价, 一般具有质量的量纲, 但往往不用质量单位作单位, 而是用国际上规定的“国际单位”来表示, 符号为IU。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效价”单位为:被检样品抗菌活性与标准样品抗菌活性之比。获得青霉素G的纯品后, 测得1IU相当于0.598 8μg, 即1mg青霉素G含有1 667IU。照此推算, 一瓶标明“80万单位 (IU) ”的青霉素G, 其质量为0.5g。
在水产标准中还有相当部分组合单位符号, 其构成应按GB 3100~3102—1993的规定执行。在组合单位中, 国际符号和中文符号二者不得混用。相乘组合单位用加“·”或不加“·”2种形式, 相除组合单位可以用斜分数线或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当分母有2个以上单位时, 分母应加圆括号。如耗氧速率的单位符号为“g/ (m 3·d) ”, 也可以表示为“g·m-3d-1”[14]。
在水产标准中, 一些单位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规范的国际符号, 我国规定的标准化符号只有中文符号, 如星期和月的规范符号分别为“星期, 周”和“月”, 而非“wk”“mo或month”等非标准缩写或组合。水产养殖中的一些数量单位如“个“尾, 条”“粒”“头”, 都没有统一的中文符号, 但可以用统一的符号“ind”表示。
有些量的单位符号, 其规范用法不同于以往的习惯用法, 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如细菌总数和附着密度 (藻类孢子) , 这几个量的单位名称分别为“个每毫升”和“个每平方厘米”等, 但在单位符号中, 相当于细胞的细菌和孢子数量“个”按规定不反映出来, 因而单位符号中的分母“每××”只能以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分别书写为“mL-1”和“cm-2”。同样, 盐度单位符号用“‰”表示时, “‰”不反映出来, 只列出数值, 如“26‰的盐度”的规范表示为“盐度为26”。
变电设备安装技术要求分析 篇11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步,新兴工业也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人们的科技化生活也因此不断丰富,这些都使得用电量大幅增加。国家变电站建设也由此得以提升;变电设备是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与这些设备安装的质量息息相关。本文就以此而探讨了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对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电力资源长期的供不应求,导致电力供应变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所以对于变电站变电设备安装企业来说,这将是发展自己的最大商机。目前我国供电负荷不断增大,相应的变电设备性能不断提升,但是安装技术水平发展比较缓慢,使安装技术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标准,这也给变电设备安转企业带来了挑战。在这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变电设备安装企业应该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变电设备安装企业可持续发展。
2.变电站变电设备安装过程现状
在现代变电站变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变压器现场安装材料尺寸不一致;现在国内的变压器已从直接在地面上安装转变为在基础型钢座上安装了,这里基础型钢座是与接地干线相焊接的,并固定在地面上。变压器在钢座上用螺栓固定,因为安装变压器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常会出现安装材料尺寸不一致问题,从而导致其不能顺利进行设备的安装。②电缆防护措施不够全面;在电力线路设置时,常把电缆铺设于地下,其管孔等装置在都在地下,所以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对其安装管理的不合格常会出现漏堵现象,另外变电站其他的工程与电缆的铺设相互之间也互不配合,这也造成一定的隐患。由于对电缆的防护措施不够严密,使其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供电,造成较大的危害。③操作人员不认真工作,粗心进行设备的安装导致问题的出现;在变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人员不经意的震动仪表等小动作,可能会使设备的安装出现一定的问题,使其安装不牢固,影响其工作,另外,员工贪图方便不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污物处理也可能会致使相关问题的发生。
3.变电站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对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分析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变电站变电设备安装企业在安装过程中应该满足哪些要求,应该采用什么技术以确保工程质量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变电设备中对隔离开关、变压器、电路器、互感器以及电路电缆的技术要求分析来进行解决。
3.1对隔离开关安装技术要求分析。在隔离开关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高压隔离开关,这种安装是在变电系统的多个部位进行,例如:分支线T、架空线T、用户电源电缆接触部位、跌落式开关与架空引下线间、架空线与电源连接的部位以及电路器电源侧等。所以一般在安装隔离开关时都会确保力度适宜,从而保证内部齿轮吻合和三相电流同期。除此之外,在对触点进行安装工作及调整工作中,要考虑到动静触头的接触问题,一定要保证触头接触完整且紧密、保证插深适当,以严防设备在安装及使用时发热现象的出现。另外还需要对动静触头进行一定的润滑处理,从而确保接地同期调整的实现;还要注意对触头进行不定时的清洁处理以及对磨损处的打磨处理,确保变电设备平整的同时可以保持较好的接触性。
3.2对变压器安装技术要求分析。众所周知,变压器是整个变电站变电设备中最为重要的电气设备,其安装质量的好坏会对投入运营的变电站运行状况有直接的影响。也正因此对变压器的安装技术要求要十分严格,而且变压器本身的安装工艺就十分复杂,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准,所以对其的安装技术要求一般要比其他变电设备要求高。作为变电设备的安装人员,需要在变压器进行安装之前做好对其安装环境的检查工作,还要对变压器中的每一个组成部件进行系统的检查,主要检查的是其绝缘性以及密封性;此外还需要对变压器的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科学性进行严密的检查判断。当然,这些检查都是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而定的,所以还要加强现场的质量监督,特别是对土建与电气安装设计规划是否符合进行检查。在实际安装过程中,要始终确保所有工艺流程都是依据科学的技术规范要求而进行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安装结果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总之,作为一个安装施工人员必须掌握以下几点:①始终保证变压器的基础轨道水平,使其与轨距相配合;②保证安装完毕的变压器与其固定装置及底座牢固焊接,以及其接地的可靠性;③在变压器配备气体继电器后保证其顶盖顺着繼电器方向有一定的升高坡度;④对变压器以及附件进行严格试验后才能进行福建的安装工作;⑤做好变压器器身的检查,保持其适应温度;最后要切实做好相关放电试验,严格变电设备安装技术要求。
3.3对断路器安装技术要求分析。作为安装人员在断路器进行安装之前就应该对其操作机构的严格性进行检查,以确保在其组装正确以及电力系统均断开的情况下保证螺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断路器的安装。对其科学的做法是:在合闸与跳闸位置的继电器的常闭接点用窗帘的方式形成回路断路信号。除此之外,如果需要安装其他的断路器,例如SF6断路器,要在其充注前后进行微水检测,确保断路器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
3.4对互感器安装技术要求分析。在进行互感器的安装工作之前必须要针对互感器类型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举个例子:所选定的互感器为电容式互感器,在安装前就应该保证其安装线路与母线侧参数的一致性。所以在安装互感器时,要严格的按照出厂的序号或编号进行安装,不能混装;对于互感器这一变电设备来说,其安装技术要求并不高,但是必须保证其安装工艺的顺序性,否则也会对变电站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对其的安装也要保证科学性。
3.5对电力电缆安装技术要求分析。电力电缆是电网输配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安装也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因为其施工范围较广,所以其安装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其技术要求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按照电缆支架到电气连接头的长度截取护套并进行相应的标记工作,三相心线分别装上颜色不同的塑料,以便区分;②在户外电缆设备要对其安装防雨罩并固定,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在电缆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技术要求,施工前要设计一个科学的方案,并按照这个方案进行后期的施工。最后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结束后要对所破坏环境进行改善恢复工作,以提高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变电站工程建设中必须注意对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问题,要对变电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对其应用;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技术要求以及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变电设备安装技术的改造,从而更好的发挥变电设备的作用。
告警信号设计的基本要求 篇12
关键词:告警信号,分类,设计要求
为了确保飞行安全, 设计有效和可靠的告警系统十分重要。随着飞机内部传感器及电子设备日趋复杂化, 机内各种告警信号日益增多, 包含视觉告警、触觉告警和声音告警的综合告警系统与其他系统集成。本文总结了现有标准中对告警信号类型的定义和各类型信号设计的基本要求, 为告警系统设计提供支撑。
1 告警信号的分级及类型
1.1 告警信号的分级
为了有效地传递重要的告警信息, 对于重要系统, 可按告警信息的危急和重要程度将告警信号分级。一般将告警信号分为三级:警告、注意和提示[1]。
警告级是表明已出现了危及安全的状况, 需要让操作人员立即知道并立即采取措施的信息。这些信号应具有两种功能:使全体人员保持警惕, 传达鉴别或行动的信号。GJBZ 131[2]规定:任何时候, 只要在正常作业程序之外, 出现了新的情况要求操作者立即作出反应。警告信号可以是瞬间的, 也可以是连续的, 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瞬间的警告信号, 如果操作者没有采取适当的行动或信号没有关闭, 则警告信号应该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同样, 连续呈现的警告信号应该持续到操作者开始采取适当行动, 或者信号被关闭位置。信号被终止后, 应能自动复位以便对下一次启动做出反应。
注意级是表明将要出现危险状况或某系统 (设备) 故障, 它将影响任务的完成或导致该系统 (设备) 性能的降级, 需要让操作人员立即知道, 但不必立即采取措施的信息。注意信号应与警告信号容易地区别开[3]。
提示级是表明需要提示操作人员重视的某些系统 (设备) 的安全或正常工作状态、性能状况及提醒操作人员进行例行操作的信息。当操作者的注意有可能从手头的任务中分散时, 或者操作者必须知道提示信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执行操作任务时, 应提供听觉提示信号, 以便操作者的动作速度符合情况的需要, 进而能及时地执行各作业成分的操作。
1.2 告警信号的类型及选择
表示告警信息所使用的方法应与操作人员的能力相符合, 可以通过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或触觉信息以及多种感觉信息的结合为操作人员提供告警信息。
GB 18209.1[4]规定:只要可能, 应使用视觉信号;在可能有感觉缺陷的人出现的场所, 例如失明、色盲、耳聋或由于使用个人保护设备而引起这类缺陷的人出现的地方, 可以辅以听觉信号或触觉信号;视觉信号应放置在人们视野内, 与背景相比有合适的视亮度和颜色对比度;听觉信号应对逼近的危险提供报警, 并标示危险情况的开始和持续时间, 在操作者可控制或可干预的地方, 信号至少应持续到操作者做出动作为止;通过触觉对操作者传递的信息应能够使操作者识别和区分不同功能或系统的各种操作要素。
SAE ARP 5898规定:视觉告警应能吸引机组人员的注意, 并提供关于情景紧急性的主动信息;听觉告警应能吸引机组人员的注意, 且能提供关于情景重要程度的原始信息, 但使用听觉告警时应时刻注意, 因为听觉告警可能会破坏其他驾驶舱中的声音活动, 可能会影响操作人员的视觉加工;视觉告警和听觉告警都应该和驾驶舱告警系统整合、一致和协调。
朱祖祥 (2002) 认为[1], 听觉信号主要可用于警告级和注意级告警, 它能提高对重要告警的警觉性和觉察性, 但听觉信号不能滥用, 否则将会引起操作人员的烦恼和干扰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
GJBZ 131规定[2]:一般情况下, 听觉警告信号应由特别能引起注意的有特色的复合音组成, 且听觉警告信号全部主要成分的主要频带应高于噪声水平至少20d B (A) ;在安静环境中, 听觉注意信号应在50~70d B (A) 的水平, 在有噪声背景的地方, 听觉注意信号格主要成分频率中心部位上的主要频带至少应高于噪声水平20d B (A) ;听觉提示信号可以结合视觉呈现为特殊作业成分提供指导, 应为短的、悦耳的、不致引起厌烦而又有明显特征的声音信号, 且其主要频带应高于噪声水平20d B (A) 。
SAE ARP 4102/4规定:不推荐单独使用触觉告警, 可将触觉告警作为听觉告警和视觉告警的补充。
2 不同类型的告警信号设计要求
2.1 视觉信号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般情况下, 一个优良的视觉信号必须满足鲜明醒目、清晰可辨和明确易懂三项基本要求。为此, 在设计和使用视觉显示信号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各要点[1]。
(1) 根据使用要求选择最适宜的刺激维度作信息代码, 代码数目限制在人的绝对辨认能力允许的范围以内。
(2) 要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别能力相适应, 若显示精度超出人的视觉能力限度, 就会导致信息接收速度降低和错误增多。
(3) 要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显示方式。显示方式越复杂、越抽象, 需要译码的时间就越长, 就越容易发生差错。
(4) 要尽量采用与所显示信息在含义上有联系的显示方式, 避免使用与人们的习惯相冲突的显示方式。
(5) 对同时显示的有关信息要尽可能实现综合显示。
(6) 要使显示的对象与其背景之间, 在形状、亮度或颜色方面具有鲜明的对比。
(7) 显示的颜色、亮度要与照明条件相配合, 并要防止产生眩光效应。
(8) 要根据显示信息的重要性和使用频次考虑显示器安放位置的优先权, 把最重要和使用频次最多的显示器安置在最有利于视觉辨认的地方。
(9) 要尽可能使同时使用的显示器在信息编码上相互兼容。
(10) 显示器与相应的控制器在空间关系和运动关系上应使其互相兼容。
2.2 听觉信号设计的基本要求
听觉信号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1) 情境兼容性。任何听觉显示器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对显示器工作的声环境的适宜考虑, 例如言语消息容易被其他的言语消失弄得模糊不清, 特殊的音调信号容易被其他相似的音调信号掩蔽, 任何听觉信号或听觉消息可被频繁的极端响的噪声掩蔽, 它们都是不兼容的。听觉显示器的使用必须与其工作的声环境相兼容。
(2) 通用信号的惯例。某些类型的信号已被公认为与某些活动相联系, 例如消防车、警车等的信号, 具有这些特征的信号不应该用于其他的目的。当考虑用音高作为听觉代码时应该考虑其他的自然关系, 例如高频与“向上”相联系, 低频与“向下”相联系。
(3) 标准化。一旦为某个特殊的操作情景设立了听觉信号代码, 就不应该用同样的信号来标示其他的信息显示。
(4) 与收听者的感受性相适应。听觉显示器的信号频率应该与人耳的音高和响度曲线的中间范围相适应, 要避免使用感受性曲线中极端段的信号, 这些位置的信号可靠性差, 容易被掩蔽。
(5) 双重方式。当噪声环境是未知的或者估计信号难以穿透噪声时, 应考虑使用通过整个噪声谱的变频信号或者将听觉信号与视觉信号组合起来使用, 这两种方法也可组合起来使用。
(6) 可量化信号。当音调信号需要指示量化信息时, 应提供参照音调, 如基准响度或音高, 以便使主信号能与之比较。
(7) 个人专用性。在周围言语声不很强的环境中, 如果信号出现时只要让某个人知道它的用途, 并且不能使其他人过度烦恼, 可选用一个能收听到的简单的铃声作信号。
(8) 选择收听者考虑用一个简单重复的编码信号来指示谁要对信号作出反应, 如要谁接电话或者对先前已确立的一组任务事件作出反应。
(9) 烦恼。避免使用极端响的信号, 因它会使人受到惊吓, 并会增加总的噪声级或干扰局部言语活动。当周围噪声级太高时, 应使用耳机。
2.3 触觉信号设计的基本要求
触觉告警信号应能够明确区分机械不同功能操作使用的各种操作要素。在一种应用中, 一般不超过5个不同的形状。下表给出了编码含义的示例。
3 结论
告警系统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类型告警信号的优势, 酌情考虑用哪种告警信号, 选定告警信号后, 要充分考虑告警信号的设计要求, 以期设计出来的告警系统既能起到提醒作用, 又能降低机组人员的工作负荷。
参考文献
[1]朱祖祥.工程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98-215.
[2]郭耀东.GJB/Z 131-2002,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S].北京: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2002.
[3]刘宝善.GJB 2873-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S].北京: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7.
【基本技术要求】推荐阅读:
政治探究题基本类型以及解题基本要求08-31
标识管理基本要求08-31
英语学科基本要求06-16
安全检查基本要求06-27
策划书基本要求09-22
作业书写的基本要求08-27
护理文件书写基本要求08-29
海报写作的基本要求06-08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06-13
写律诗的基本要求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