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赛促教学

2024-08-05

以竞赛促教学(通用3篇)

以竞赛促教学 篇1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而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相连。做好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强劲的人才支撑和更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福建省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2005年对全省技能人才抽样调查统计, 福建省第二、三产业一千一百余万从业人员中,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劳动者294万人, 占从业人员25.2%, 远低于全国平均数 (全国平均数为33%, 发达国家则达到50%) 。从获得证书人数来统计, 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在获得证书劳动者中, 高级工以上的人员才占10.7%, 等级越高的技能人才越短缺, 高技能人才供给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供求刚性矛盾非常突出, 特别是发展高新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严重紧缺,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症结。在这个大背景下,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原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以下简称“省厅”) 认真贯彻中央和福建省人才工作相关精神,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贯彻落实。为此省厅出台多项举措, 并取得成效。其中一项举措, 就是指导社会各行业、产业,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规模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省厅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当做检验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广阔舞台, 当做选拔高技能人才和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有效促进了劳动者积极学习生产技能, 切实强化职业素质, 显著提高岗位操作水平。

二、做大做强竞赛品牌, 构筑人才平等竞争平台

自2003年以来, 省厅着眼于“把竞赛工作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的目标, 坚持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全省范围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在百万劳动者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福建省每年都组织多层次、多职业的技能竞赛。2003年省厅联合16个部门主办了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 竞赛项目涉及第一、二产业的31个竞赛项目。2004年组织了多项的全国技能大赛的福建赛区选拔赛。2005年开展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年”活动。2006年省厅主办12个职业的竞赛;与福建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省第三届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 涉及33个职业;2007年省厅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 共设18个竞赛项目。2008年共举办9个项目省级大赛, 其中举办了3个全国技能大赛的福建赛区选拔赛。2009年共举办了41个竞赛项目的职业技能竞赛。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全国竞赛, 福建省积极响应, 举办了4个项目省级选拔赛, 并组队参加全国竞赛。同年, 还举办了11个项目省级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年年有新亮点, 年年有新突破, 不断将竞赛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二) 竞赛显身手, 行行出状元, “福建省技术能手”已在八闽大地展现魅力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 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竞赛获奖者, 省厅每年都给予及时表彰, 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发挥技术能手的高端引领作用, 全面推进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建设。据统计, 2003~2011年度, 由省厅表彰的福建省技术能手共728名, 其中由竞赛产生的能手达275名, 占37.8%。

三、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科学指导、制度保障, 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几年来, 福建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原则, 长期坚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竞赛工作程度

为规范全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008年省厅颁布了《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 (闽劳社文[2008]245号) 。2009年又下发《关于对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若干规定予以调整的补充通知》 (闽人社文[2009]40号) , 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调整了竞赛的奖励政策。最近又编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指南》, 进一步推进了竞赛的规范化管理。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促进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科学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为竞赛增添后劲

经过几年努力, 福建省已逐步建立健全竞赛的激励机制, 让高技能人才有为、有位、有待遇, 对激励职工积极进取, 提高素质, 增强工作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闽人社文[2009]40号文件规定, 在省及一类竞赛获得第1名的职工, 由省厅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对获得第2~10名的职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认定为技师。文件还对省级二类竞赛和市级一类竞赛提高了奖励的标准, 扩大了奖励面。企业和职工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逐年提高。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正在从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自觉的行为, 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职工积极参加、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三) 完善培养使用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竞赛—鉴定—使用”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体系, 为劳动者破格晋升建立绿色通道。培训是劳动者学习技能的基础, 通过培训学习、岗位练兵, 促使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竞赛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 也是劳动者快速成长的绿色通道, 许多劳动者通过竞赛破格晋级。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检验, 是为劳动者技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积极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 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重大生产决策, 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 解决技术难题, 完成精品工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为福建省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福建省正处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人才工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至为重要。通过组织大规模、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 为福建省跨越发展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是福建省各级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新形势下组织全省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无论是从思想认识上, 竞赛方式方法上, 还是从竞赛政策法规上, 都要与时俱进, 要有新思维、新方式、新政策, 这些都需要社会认真思考, 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此, 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 注重指导性

职业技能竞赛必须贴近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按照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相关文件要求, 福建省要适应产业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加强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到2015年, 信息、机械、石化、海洋、创意、金融财会、旅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城乡建设规划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达到43.43万人。根据这一情况, 福建省职业技能竞赛侧重点和着眼点应转移到这些产业上来, 与有关部门及产业、行业联合组织竞赛, 努力培养和发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 注重实效性

让竞赛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 选择竞赛项目, 安排竞赛规模。让职业技能竞赛紧跟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发展的需要。今后, 省厅、各设区市、省有关产业 (行业) 也应根据本地区 (产业) 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认真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竞赛工作。

(三) 注重前沿性

进一步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活动, 随着福建省作为两岸关系发展前沿和平台的作用日益突出, 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教兴省与创新型省份战略的实施, 福建省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福建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的成果和效益也不断显现。同时台湾地区在职业教育和参与国际技能竞赛方面有关较丰富的经验, 为促进海西交流, 近年来, 两岸开展了多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和交流。今后, 需认真总结经验, 促进两岸职业培训交流不断加强。

(四) 注重导向性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让技术状元成为劳动者追棒的明星, 发挥好榜样和标杆作用。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组织开展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福建省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以竞赛促教学 篇2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功能,运用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下面以我参与的课题《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为例,结合自身的教科研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个简单的汇报。

一、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育方向

先进的理念,支撑着整个学校,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更能支撑起我们每个教师的精神世界。

淮河路小学以“润”为文化核心。学校以无声之“润”实现“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丰富文化积淀,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文化的底蕴,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借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成长

专家走进淮小,启动淮河教师与名校教师结对指导。借力“北京师范大学—淮河路小学教师发展学校”项目积极参与以“名师引领 践行灵动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国优秀教师、首批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张伟多次莅临淮河路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先后学习了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关于‘H’型小说教学”“三联两定”教学等专题报告。在张伟教授理论的指导下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得到张教授的高度评价。我校灵动课堂形态在专家理论指导下逐步丰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以《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和《如何撰写研究论文》为题进行了一天的互动交流。在开放式小组活动中朱教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老师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让我们深刻理解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同时强化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培养了教育科研意识。

三、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身教学。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套科学、灵动、务实的课堂评价体系在助力提升课堂效率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校选择了“高效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作为学校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

在经典诵读时,我们发现运用吟诵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激发小学生热爱古诗文;理解和欣赏古诗文,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就确立了 “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围绕研究的目标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有1.激发学生学习吟诵古诗的兴趣

2、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探索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吟诵规则

3、通过古诗吟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家庭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用明锐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只有将教研与科研结合在一起,才能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以吟诵课题为例谈谈我们研究的方法。)

(1)进行文献研究。我们也是最近几年刚刚接触吟诵,做这样的课题需要解决理论支撑问题。我和袁校长师从中华经典诵读库吟诵专家、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华锋先生学习吟诵。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华钟彦文集》《吟咏学概论》等文献资料。到北京参加“中华吟诵周”活动(图五);参加河南大学的吟诵培训班学习(组图四)。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素养,还带回了全国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2)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征求各实验老师意见后,汇总意见并设计调查问卷,向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了所有的问卷后,对所有数据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根据问卷数据及分析,发人深省的结果为我们调整实验方针提供了帮助。

(3)进行实践研究。把自己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内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1)吟诵着教古诗。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12册入编古诗66首,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开始在语文课堂精读古诗。根据小学生活泼、想象力强、善于模仿的特点,古诗教学设置作诗情境,学生扮演诗人或诗歌中任务的角色,把诗歌当做自己的作品吟诵出来,学生在角色体验、音韵感受中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教师则通过反复吟咏直达诗人内心,把握诗歌难点,以吟诵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吟诵嵌入阅读教学

课题组的张瑜教师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就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体现文章主旨的诗句,有“这种境界,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样留白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留白巧设训练点:此刻,如果是你,想到了哪首诗,哪首歌,试着吟出来、唱出来吧。学生想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古代边塞生活场面,想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就能理解后面文中描写的草原迎客、主客联欢的场面的意义,新中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草原人的幸福生活,体会到蒙汉情深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得到区教研室的肯定。

3)吟诵积累古诗文

根据学校1-6年级学生国学诵读目标,我们形成本校的诵读体系,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笠翁对韵》,三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孟子》选篇,旨在通过诵读优化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右脑,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每天早上15分钟,放学时间诵读。采用吟诵的方式背诵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4)开发吟诵校本课程 在我校众多的校本课程中《雅言吟诵》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校本课程。

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小学生推荐的75首古诗词作为吟诵课的基本内容。把中华经典诵读文库吟诵专家华锋先生的《基础吟诵75首》作为教材,把这七十五首古诗词按其音韵划分一下,制订出低、高两个学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目标。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七十五首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各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

(4)进行经验总结。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

通过调查问卷的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古诗的方法更科学,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证明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取得的显著成效。收获的同时也思考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对策。

五、用研究的成果促进日常教学

1.实验班和《雅言吟诵》校本课程班的学生认识到了吟诵是一种读书方式,并且喜欢吟诵。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华调吟诵“格律诗中绝句格律的八种调子。所有符合规则的绝句律诗孩子们都会吟诵了。部分孩子体会到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拿到一首古诗都想吟一吟,孩子入情入境地吟诵自己喜欢的诗作。培养了高雅的情趣。

2.探索初步形成古诗吟诵教学“课前、课上、课后三段式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推广到高年级段的古诗词教学。

3.开发的校本课程《雅言吟诵》在中原区第二届校本课程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雅言吟诵》作为淮河路小学精品校本课程。学生《童声雅吟》展演在2016年河南省吟诵学会年会获得好评。更加激发了学生吟诵的热情。

浅谈以制度文化促教学工作管理 篇3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文化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7-01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1.建章立制,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能使教学工作按既定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运转,而且能够发挥约束与激励作用,引发教师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追求。制定规章制度应依据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把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成有序、高效、科学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执行的基本文件、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材设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科研、教学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二是要求教师执行的规范教学行为的制度如课堂教学常规、集体备课要求、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能力考查制度和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三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如:“同伴互助”帮教活动考核办法、青年教师综合考评办法等;四是激励教师提升师德师能的制度如:教师师德考核制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各类先进评价制度等。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将相关制度细化和转变为如教学计划表、进度表、检查表、教学日志、教师手册等教学管理细节,将教学工作全方位地纳入其中,理顺教学关系、规范教学行为,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

2.有效管理,使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教学常规包含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对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施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发挥集备功能,提升教师备课能力。备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整体把握能力。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集思广益、合作研究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学校的集备制度要求,每个备课组期初制订必须确实可行的集备计划,教研组定时进行检查。每周每个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集备,讨论课题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告诉主讲人,要求其先将下一周的教学设计完成,然后在备课会上统一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形成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交由本年级教师共享。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并充满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而且每个班级学情不同,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在课后实行“教学反思”,通过集体反思和讨论,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在这种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群体智慧,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把课前准备、课中施教与课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教师的备课成为了一个动态生成的、激发教学智慧的过程。

2.2强化课程管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包含教师教学行为的常规、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和教师课堂管理的常规。对课堂教学常规加强管理,贵在做“实”、做“细”、做“久”。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抓管理,点点滴滴去落实,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遵守、认真落实;所谓“细”,就是要把教的常规和学的常规都管起来,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运行;所谓“久”,是指抓教学常规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教导处每日巡查,校领导定时抽查,遇到问题当面指出,当场解决,减少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也是较好的管理机制,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不定期地进入课堂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进教师授课的规范性。还可以通过定期推出示范课、公开课和汇报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职能部门依据制度对课堂教学行为抓落实、促规范,能有效促进优质课堂的形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检查评价,使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教学工作期初有计划,月月有进度,期中有质量检测和分析,期末有质量的总测评和工作总结。教师的教学过程有集体备课、预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等。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对教学管理中每一项任务的布置要确定一个目标,依据目标引导教师完成任务,检验完成情况,严格把好质量关。

3.1落实检查反馈机制,及时调控常规管理。教学检查制度是推动各项教学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具有督促、反馈和指导等功能。制度应体现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职能部门和校级领导相配合。日常检查侧重于常规,主要由职能部门执行,检查年级、班级的教学状况,教师的教学态度、效果和质量,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集中检查侧重于阶段性测评,一般由校领导执行,主要针对各项计划的执行、部门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测分析,能总结阶段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指导和推动下阶段工作。

检查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后,与教师进行直面交流,提出建议。二是集体反馈,如抽查、定时检查后召开教学常规专题会议,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反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进作业布置赵海红(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教育局教研室青海化隆810900)摘要: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作业布置;个性发展;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8-01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以致使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再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新课程当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就能较大程度地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

1.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关注质与量的变化

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

2.明确差异,分好、中、差布置作业

2.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2根据差异、设置作业。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去考虑,但实际授课时也不可能总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而作业的布置却比较容易做到分层次。

3.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作业

我们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布置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

4.加强课堂检测力度,合理调整课外作业量

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如果只是某一科目的作业量小了,而其它科目的作业量依然如故,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这里就需要各学科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调了,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量少而质精,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对各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要求教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及时反馈,才能调控常规管理,逐步完善教学行为。

3.2发挥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是检查的方向和标准,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制定时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2.1内容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环节要纳入评价内容,兼顾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使评价成为引导教师教育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

3.2.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评价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过程是形成结果的原因,结果也是过程成效的集中体现。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监管下一篇: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