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转换开关

2024-06-21

方式转换开关(精选12篇)

方式转换开关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几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以及这些应用方式中存在的优缺点, 根据这些方式的启发, 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更合理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尽量减少停电的时间。重要负荷采用两路电源供电, 常用电源停电, 备用电源投入供电, 这样可靠性更高,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应运而生。现在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在越来越多的供电场合中大量使用, 对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有很多, 现有的几种应用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我觉得都不是理想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由现有的应用方式的启发, 我找了一种更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既保留了其他应用方式的优点, 又避免了它们缺点, 在本文中我做一下介绍, 希望能与同行和专家一起探讨。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介绍

首先, 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 简称双电源 (ATSE) :即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两路电源切换的供电装置。

为了保证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 重要负荷由两个电源进行供电, 既由两个电源接入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一个是常用电源, 一个是备用电源。当常用电源出现故障或断电时, 备用电源通过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自动切换为备用电源;当备用电源出现故障或断电时, 而常用电源又恢复正常时, 常用电源又通过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自动切换为常用电源。

在现在的电气应用中,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双电源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到目前为止, 主要分为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双断路器式) 和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整体式) 。

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配备过电流脱扣器的双电源, 它的主触头能够接通并用于分断短路电流, 就是既能完成双电源自动转换的功能, 又具有短路电流保护 (能接通并分断) 的功能的双电源。

双电源若选择具有过电流脱扣器的断路器作为执行器则属于CB级自动转换开关。具备选择性的保护功能, 能对下端的负荷和电缆提供短路和过载保护。

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能够接通、承载、但不用于分断短路电流的双电源, 就是只能完成双电源自动转换的功能, 不具备短路电流分断 (仅能接通、承载) 的功能的双电源。

双电源若选择不具有过电流脱扣器的负荷开关作为执行器则属于PC级自动转换开关。不具备保护功能, 但其具备较高的耐受和接通能力, 能够确保开关自身的安全, 不因过载或短路等故障而损坏, 在此情况下保证可靠的接通回路, 现在大多数采用负荷开关和双电源自动转换功能合一的整体式。

现在普遍采用的几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针对CB级和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现有几种应用方式, 我认为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下面对这几种应用方式及其优缺点做一下介绍。

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原来对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一般采用CB级的, 就是两个断路器配合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一起组成一个双电源装置。见图1。

这种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在应用上有很大的缺陷, 就是由于断路器本身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的功能, 如果保护的线路或器件本身发生过载或短路情况, 断路器会断开, 使线路失电, 由于线路失电,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会转投到备用电源上, 而保护线路或器件本身的故障点并没有消除, 造成了断路器又一次动作, 从而经过两个断路器分断, 才把故障点断开。这种应用方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功能不明确, 常用电源失电可以使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动作投入到备用电源, 断路器断开使线路失电, 也可以使双电源动作投入到备用电源, 整个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不仅起到保护线路作用, 又起到失电转换作用, 使整个双电源的功能复杂化。而且对故障点的断电时间为普通断路器的两倍, 增加了事故的危险性。现在设计中使用CB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

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现在大多采用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应用方式也有几种。

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一

其中一种在PC级的双电源上口增加两个断路器, 进行对设备和线路的保护, 见图2。

这种应用方式使各个器件功能更明确, 断路器只负责线路、设备和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过载和短路保护, 而双电源负责由于失电而进行的转换, 这样功能明确, 断路器动作是因为保护的线路、器件过载或短路, 双电源动作是因为常用电源失电。虽然功能明确了, 但是如果断路器保护的线路或器件发生过载或短路, 使断路器断开, 线路失电, 使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动作, 投到备用电源, 而如果故障点在双电源下口, 那故障点并没有消除, 投到备用电源后, 又一次完成断路器的断电, 从而使断电时间为断路器断电时间的两倍, 同样增加了消除故障的时间, 并不能及时的断开有故障的线路, 容易造成危险。

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二

有的同事采用另一种方式, 就是在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下口设一个断路器, 见图3。

采用这种应用方式有它的优点, 保留了分工明确的优点:断路器只负责线路和设备的过载短路保护,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只负责失电转换, 如果断路器下口的线路和器件发生过载和短路, 断路器可以立即断电, 切断故障点, 不用两个断路器分别切断, 不会增加消除故障的时间, 针对性很强。

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 如果放射式供电,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或其上口的线路发生故障, 可以靠上级断路器保护, 但也需要上级的断路器分别断开, 断电时间还是需要增加一倍, 这个和2.2.1应用方式的所具有的缺点是一样的。见图4。

如果是从干线上T接方式供电, 断路器上口的双电源和线路如果发生的短路故障, 只能干线上的断路器切断电源保护, 不仅扩大了断电范围, 而且同样需要断两次。而且这样线路T接后, 先接PC级的双电源, 再接一个断路器, 那样根据规范要求, 连接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和断路器的线路长度加上PC级双电源的长度总和不能超过3m, 如果超过3m, 只能等截面T接, 而且这段超过3m的线路发生短路故障, 只能通过切断干线的断路器来进行保护, 这样既增加了电缆成本, 又容易扩大断电范围, 也没有完全解决断电时间增加一倍的问题, 也不是很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见图5。

我发现的新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根据现有的双电源应用方式, 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当双电源供电时, 依然线路先接两个断路器, 然后断路器下口再通过线路接一个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双电源下口接需要保护的线路、设备。这种方式还是传统的把断路器和双电源分开, 使其分工明确, 断路器只负责过载和短路保护, 而双电源只负责失电转换。而与传统应用方式不同的是, 对于放射式供电, 如果断路器保护的线路和设备如果出现故障, 使两个断路器能同时断开, 就是只要一个断路器因为保护线路和器件的过载或短路断开, 另一个断路器同时断开, 这样就既不会使保护时间加倍, 又能保护双电源, 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应用方式的优越性;而对于从干线上T接方式供电, 断路器保护的线路和器件如果过载或短路, 两个断路器同时断电, 也不会增加断电时间, 而且故障只会使从T接箱接出线路上的两个断路器断电动作, 不会影响干线上的断路器动作, 从而不会扩大断电的范围, 而且如果T接距离超过3m, 可以把断路器和双电源分开设置, 使T接点到断路器上口的距离小于3m, 这样就不需要等截面T接, 从而节约了电缆。对于放射式供电和T接式供电, 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比较合理和优越的双电源应用方式。

如何实现一个断路器断开, 另一个断路器同时断开呢?无论是放射式供电还是T接式供电, 我认为都有两种方法。

两个断路器上分别设置附件, 监测本断路器的开合情况, 并分别设置分励脱扣模块, 用于分断断路器。如果一个断路器断电了, 附件会发现, 然后发一个信号或信号经过放大后传送到另一个断路器带的分励脱扣模块, 使另一个断路器也断开, 信号传输或传输、放大以及断开断路器的时间需要小于双电源转换的时间, 这样就算双电源动作了, 转到备用回路, 那边也是断电的, 不会过多增加断路器切断故障点的时间, 从而能够及时断开故障点。放射式供电见图6。

T接式供电见图7。

另一种方式就是用物理的方式, 使两个断路器的开关部分连成一体, 在断路器的开关上设一个物理联接, 靠机械的带动, 一个断路器断电, 从而带动另一个断路器也断电, 也能满足同时分断两个断路器的要求。放射式供电见图8。

T接式供电见图9。

结语

这种新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应用方式断路器保护和双电源分工明确的优点, 又避免了两个断路器分别断开所造成的保护动作时间的加倍, 也不会扩大断电范围, 还有可能节约电缆, 可谓一举多得, 能充分利用断路器和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优越性, 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

展望

社会的发展, 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肯定越来越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科技、新产品的出现, 对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应用方式肯定会越来越多, 希望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应用方式, 把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到供电系统中, 更好地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使电能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方式转换开关 篇2

(一)通过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有关课程可免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课程。

已通过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新课程可相应免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课程

course101和02

course203

course304和05

course406

(二)通过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有关课程可免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课程。

已通过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新课程可相应免考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课程

101和10301和02

10203

10504

10605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的转换 篇3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使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借助知觉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不讲究分析论证。因此,中国的思维方式具有主体直觉性特点。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试验论证,重知觉顿悟,轻理论分析”。这种重视灵感、直觉的思维方式使汉民族惯于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思辨。

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逻辑思维不依赖直觉感性认识而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此,西方人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物,重分析论证。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上。中国的主体直觉性思维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汉字具有图像性。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状、声音、印象等的直接感知而创造了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如“山”、“日”、“月”等,正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具体形状而创造了代表该事物的文字符号;再如,双“木”构成“林”,三“木”构成“森”,三“人”构成“众”,既形象又表意。这种构字法正体现了汉民族的直觉性思维。而从英语字母及hill, sun,moon, woods, forest, people这些单词本身无法得知其意义。

在语言组织结构上,汉语句型结构灵活、松散,习惯用意义来组织内容,逻辑关系暗含在句意中。因此,多用意思连接的分句或单句,即多“流水句”,且句子短小、明快,横向铺排。如:“登上日观峰,举目远眺,只见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风光,摄人心魄”。

英语组织结构严密,句内有各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主从衔接、主谓一致,层次分明,成叠床架屋的结构。

二、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避免翻译腔,做到准确、生动,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汉语句段结构松散,呈流散型,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而英语句段由主谓提挈,讲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所以汉英翻译时,要理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按英语的语言特点,寻求句内的衔接与连贯,做好句子的构建与整合。

1.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住?(《红楼梦》)

译文:You are young and delicate, with no mother to take care of you, no sisters or brothers to look after you. If you go to stay with your grandmother and uncle’s girls, that will take a great load off my mind. How can you refuse? (杨宪益、戴乃迭译)

英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导致“英语主语具有逻辑思维的倾向,凡是符合逻辑的就可以做主语”。(张光明,2001:125)因此英语句子主语具有非人称性和抽象性;而“汉语的主语具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刘宓庆,2006:91),是“话题主语”。英译汉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使汉语译文通顺、地道、准确。

2.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译文:医生非常迅速地到达了,并且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英语的逻辑型思维呈线性,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演进方式,这种“线形的”逻辑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的形式,表现在语言组织上就是习惯首先说明观点、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其他细节或进行分析,所以英语句子的意义重心在前,修饰成份在后;汉语恰恰相反,修饰成份在前,意义重心在后。所以我们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有必要把英语句子的语序颠倒过来,以符合汉语句子的语序特征。

具体来看,英译汉中语序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汉语译文和英文原文语序完全颠倒

(1)Such is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 that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often willing to sacrifice higher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becoming white collar workers.

译文:在西方,很多人宁愿牺牲高薪,以换取成为白领的特权。这也是人之常情。

(二)汉语译文语序和英语原文语序部分倒置

英语的句子中有时有多个修饰成份,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句子的前后部分倒置,而应该在遵守倒置方法的大前提下,根据情况重新安排汉语的语序。

(2)The office buildings market in Pudong is very prosperous thanks to the gradual cent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buildings in some areas, and to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which promoted the sale and rent of the office building a lot.

译文:由于一些地区逐渐集中建起了高质量的楼群,当地政府实施了优惠政策,推动了房地产销售和租赁的增长,浦东办公大楼市场繁荣。

(三)特殊句子,需保持原语序

(5) Even plants can run a fever, especially when they’re under attack by insects or disease.

译文:植物也会发烧,尤其是在他们遭受病虫害侵袭时。

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并不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文化或放弃对自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是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以帮助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征,并有效地把握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思维之间的差异使英汉语言差别悬殊,在双语的转换过程中兼顾二者的思维习惯,有助于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接受度。

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解题效率 篇4

高中学生在解物理题时, 常常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的影响进行解题, 导致走入解题误区, 产生物理题目难做、物理难学的错误认识, 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一现象务必引起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 要设法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摆脱这种困惑.教学时, 应该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适当增加综合性题型进行训练, 并认真比较各种解法的缺陷与优越性, 尽快悟出解题技巧, 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 以提高综合解决物理题的能力.比如, 将整体法、能量守恒法、图象法、等效替代法、比例法等, 贯穿于解题过程, 解题难度会降低, 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 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 产生学习动力, 形成创新思维.通过几例, 来领悟一下用整体法、能量守恒法解决物理问题的优势所在.

一、用整体思维解题

1.研究对象整体化

例1 如图1所示, 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水平放置, 表面粗糙, OB竖直向下, 表面光滑, AO上套有小环P, OB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以忽略, 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 并在某一位置平衡, 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 两环再次达到平衡, 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相比较, AO杆对环P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 )

(A) N不变, F变大

(B) N不变, F变小

(C) N变大, F变大

(D) N变大, F变小

解析:以两环和细绳整体作受力分析, 根据竖直方向合力为零, 可得, N=2mg, 可见, 支持力N不随环的移动而改变.隔离Q, 由平衡条件可得Fcosθ=mg (θ为绳与OB夹角) , 移动后θ减小, cosθ增大, F减小.故选 (B) .

2.物理过程整体化

例2 如图2所示, 质量为m的小球从静止落下, 设空气阻力大小始终是小球重力的k倍, (k<1) , 小球与地面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 求小球往复运动直至停止的过程中, 通过的路程和发生的位移.

解析:虽然无法确定小球经过多少次碰撞, 多少次往返运动 (用牛顿力学无法求解) , 但可以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有:mgH-fS总=0-0, 可求出总路程s总=ΗΚ;位移为H, 方向竖直向下.

3.物理过程和研究对象整体化

例3 卡车质量M=4t, 拖车质量m=2t, 在平直的公路上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 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5倍, 途中拖车突然脱钩, 从拖车脱钩到驾驶员发现, 卡车已前进了L=40 m, 这时驾驶员立即关闭发动机, 求卡车和拖车都停止时, 它们之间相隔的距离.

解析:纵观两车运动的全过程, 如果拖车脱钩时, 驾驶员及时发现并立即关闭发动机, 则两车一起在阻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时两车相距为零.正是由于驾驶员没有及时发现拖车脱钩, 而使牵引力F对卡车多做了W1=F·L=μ (M+m) gL的功, 结果才使卡车比拖车多行了一段距离s, 在这段距离上, 卡车克服阻力做功W2=μMgs, 由功能关系可知:W1=W2, 即μMgs=μ (M+m) gL, 则有s= (Μ+m) LΜ=4+24×40m=60m

另外, 此题还可用动能定理对卡车和拖车分别列式求得.

对卡车:

对拖车:

由题设又知拖钩之前匀速, 所以有F=μ (M+m) g, 当卡车和拖车都停止时它们之间相距Δx=L+x-x2=60 m.

二、用能量观点解题

例4 如图3所示, 将质量均匀、不可伸长的软绳两端挂于顶板的A、B两点, 处于静止状态.今在最低点C处, 用力F缓慢向下拉绳至图示位置, 则绳子的重心将 ( )

(A) 下降 (B) 升高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析:按常规解法无法确定重心的变化, 甚至凭直觉想象, 认为重心一定会升高, 得出错误答案.如果从功与能量转化守恒角度分析可知, 外力对软绳做功, 软绳一定获得了机械能, 由于动能不变, 只能是重力势能增加, 所以, 很容易判断出软绳的重心升高, 故应选 (B) .

例5 如图4所示, 长为L的轻杆可绕A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的转动, 在B、C处 (AB=2L/3) 各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 将杆拉到水平位置后由静止释放, 求这一过程中, 杆的BC段对C球做的功.

解析:依题意可知, B、C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有mg2L3+mgL=12mvb2+12mvc2, 又由圆周运动知识, vbvc=23.解以上两式得vc=30gl13.

而BC杆对C做的功, 按常规思路无法求取.若用能量知识W它力=ΔE, 即WBC=12mvc2-mgL=2mgL13, 很容易求取结果, BC段对C做的功为2mgL13.

例6 如图5所示, 地面下有一个半圆形轨道, 一小物体从离地面高为h的A点自由落下, 恰好经C点顺着圆弧运动, 从另一端D点竖直向上射出, 其最高点B离地面高度为h2, 物体从B点又自由落下, 返回右边最高点的位置 ( )

(A) 低于C点 (B) 高于C点

(C) 刚好在C点 (D) 无法确定

解析: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常规思维考虑, 把摩擦力视为不变, 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摩擦力是随着速率的改变在变化, 结果选了错误答案 (C) .

正确解法:A到B的过程中, 由能量知识W它力=ΔE, 得到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mgh2, 即消耗了mgh2的能量.物体返回时, 由于进入轨道的平均速率减小, 对轨道的压力在减小, 导致摩擦力也减小, 从D回到C的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Wf<mgh2, 即消耗了小于mgh2的能量, 多出的能量使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 故返回到右边的最高点应高于C点, 应选 (B) .

综上所述, 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法.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引导与训练, 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用这些科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方便, 使他们从解题中不断获取成功的喜悦, 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方式转换开关 篇5

[关键词]   感悟    动态探索   思维方式

传统“应用题”教学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两者关系的认识不清是数学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以前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发展到现在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已经是时代的趋势。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是很强,解决问题中如何让学生数学地思维,在感悟中转换思维方式?就这些问题,本人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而让学生具有数学化的能力便是“解决问题”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首先,形成思路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是在零起点上接受思路。思路是在学生内部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进入情境收集,整理信息,学生凭已有经验独立解题,反思解题过程提炼思路。教学中要把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为对象,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启迪自己的思维。

1.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

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认为,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通过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且结果不是单纯的练习题,而是去解决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在教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2页例题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过渡复习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学生解答后,教师把中间的一个问题”大猴采了多少个?去掉,这道题就变成了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教师问这道题你是怎么解答的?先算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桃?教师追问: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地说: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采了多少个?必须知道大猴采了多少个和小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要先求大猴采的个数.那么求大猴采的个数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呢?这样,学生就初步认识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体验了解题的思路,感悟了第一步计算的重要。新课程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改革,数量关系的教学仍是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质的飞跃。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

在以往的数量关系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牢固掌握,就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辨认题型以及解决问题的操

练,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问题情境正好与应用题体系的某个题型完全匹配的现象,也正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教师要力求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新情境中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形成思路的方法是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学生在二年级下册82页的例题学完后,教师又出示了两道对比题: (1)有42个桃,吃了27个,还剩多少个?(2)有42个桃,吃了3天,每天吃9个,还剩多少个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轻松地找出了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就是第2题吃了多少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与上一道例题的不同处,也是解题思路的一次发展。先算什么?仍然通过整理已知条件、充分理解题意才能想到。这道题让学生继续体会理解题意的重要,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习从已知条件思考先算的数量。在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虽然不必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述上作过多精致的表述,而应该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思路

1.让学生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

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就是将“数与运算”融人生活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掌握算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只有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才能促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内化。例如,同样是教学加法,一年级教材通过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知:一上教材40页“3个男生和2个女生在浇花,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一部分(动态) “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现在有多少人?”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求现在有多少人就是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再如“红花片有11个,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绿花片有几个?”求绿花片有几个?就是求比11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在“比较”情境中知道了求较大的量用加法计算,求较小的量用减法计算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以各种方式不断拓展对运算本质的理解,才能逐步完善学生对运算意义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部分量+部分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等,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换思维方式,获得数量关系模型

数量关系除了有按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如二年级下册练习十二中有这样一题:星星书店一天内售出几种书的情况如下表,算出每种书的总价.学生从表格中搜集到了<计算机世界>,<数学乐园>,<我们爱科学>这几本书的单价和数量后,通过讨论,算出了总价。从而得出了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单价×数量=总价。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3,通过感悟,鼓励思路多样

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思路,它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思路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思路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思路的学习是基于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适合于解决常规问题,有些适合于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感悟、体验不断形成具有个性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创新,从而发展思维能力。为学生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如在教二年级下册第87页试一试时,题目是这样的:一共有42个桃,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多少个?有的学生说: 求还剩几个?先算吃了多少个?算出两天一共吃了21个,再算还剩21个。有的学生说: 原来有42个,第一天吃了9个,根据这两个条件就能算出还剩33个;再根据第二天吃了12个这个条件,也能算出还剩21个。在交流中,体会了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就有了最基本的方法。其次思路不是单一的,是灵活的,富有个性的。解决同一个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间有不同的思路,要尊重、鼓励思路多样。解答完以后还可以讨论上面的那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第一步计算有时利用题目的前两个条件,有时利用题目的后两个条件.教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教师彻底摆脱“模仿例题、解答习题”的模式,通过一道例题带出一片两步计算的问题,从例题到习题有明显的变化和跨度。因此,学生在例题中的收获不能局限于这道(类)题怎样解答。学会了如何组合信息,实现已知向未知的推理;如何根据问题恰当利用条件,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总之,组织学生围绕刚才是怎样理解题意的、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交流、反思、评价,从而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要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启迪自己的思维,这不仅仅是为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会解答实际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感悟中转换思维视角,并能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数学内外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方式转换开关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思维理念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项教育改革也在逐步地发展,针对小学教学而进行的各项教学改革也在逐步地深化。小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是进行各项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数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简单的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地理解世界和看待世界,这是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性质。现阶段,我国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严谨的理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没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些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阻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与现代教学发展存在偏差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教师的讲解,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拓展都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3.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相对落后

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直接的实施者与改革者,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但是,由于我国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很多情况下甚至出现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暂代的情况。即使专业的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也做不到与时俱进,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1.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创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2.不断地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是教师实施各种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的不断转化和更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的方法,这对于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该积极开拓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实施小组教学、探究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不断地推进,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同时要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用最为科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为小学数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齐丹.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才智,2013(01):65.

[2]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0.

传统媒体要彻底转换思维方式 篇7

关键词:传统媒体,分众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营销思维

要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升级。在新媒体崛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 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华丽转身, 就需要在新闻实践中培育新思维, 才能促进媒体间的融合发展, 以开辟媒体广阔发展的新境界。目前, 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相互融合中求生存和发展, 也有很多传统媒体在固有的惯性思维中拔不出腿, 在原来的思维方式中打转转, 媒体融合丝毫没有进展。在新媒体崛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 传统媒体要实现华丽转身, 首先要彻底转换思维方式, 培育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开辟媒体广阔发展的新境界。

一、培育分众思维

分众既不是大众也不是小众, 而是从大众中细分出来的特别的受众, 也可以叫作特众, 按照我们的一贯理解, 这一特众就是最有营销价值 (表现在广告领域就是客户价值) 的受众。这一思维模式其实可以走很远, 因为思维模式本质上属于关系整合, 其存在的形态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非物的本身。关系无限, 而物质终究是有限的, 分众思维主要是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新闻产品, 更准确地服务客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更细化,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需求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新闻产品, 比如很多微信公众号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因而吸进了一定数量的顾客, 中央党校的理论网微信公众号就吸引来了很多理论爱好者。

二、培育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

一直以来, 传统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单向传播的习惯, 对于受众也就是媒体用户的需求不够重视, 编辑新闻稿件时没有对用户的具体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导致发表出来的内容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兴趣, 很难发挥应有的新闻价值。运用互联网用户思维以及产品思维, 能够反过来激励传统媒体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新闻采编, 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开发设计工作。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传统媒体应该改变过去的单向传播方式, 提高互动性, 改变过去以工作经验为导向的媒体工作方式, 转变为根据各种数据实施媒体工作, 改变过去以自我判断为主的工作模式, 转变为以用户需要为导向的工作模式。传统媒体应该直面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变威胁为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促进传统媒体工作方式和模式的改革, 面向用户、服务用户、留住用户。

三、培育大数据思维

随着网络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 信息急剧积累引发各方面变革。有关机构测算:2006年, 个人用户数据才刚刚迈进TB (百万兆字节) 时代, 全球新产生约180EB (1EB=1024PB, 1PB=1024TB) 的数据;2011年, 这个数字达到1.8ZB (1ZB=1024EB)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 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达到35.2ZB。于是, 大数据概念随之产生。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业内专家普遍认为,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在合理的时间内对数据资料进行撷取、管理、处理, 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达到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关键意义是通过一定手段获得相关数据, 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后有效利用, 很多新媒体在整体运作时, 往往利用大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英国数据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预测, 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 具体地说, 就是盘活数据资产, 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

由大数据概念引出的大数据思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 只关注是什么而不去追究为什么, 这样的思维方式大大缩短了决策周期, 使运作方式更快捷、更直接。其二, 摈弃直线思维, 注重横向联系。事物与事物、现象与现象都是横向的关系, 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发现事物内在本质的异同, 提供可靠、科学的决策依据。

传统媒体的发展战略包括人员管理、新闻策划、经营管理等多方面, 要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就必须整体转型升级, 以地方党报党刊的人员管理使用为例,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很多单位都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但一些纸媒在这种转变中往往换汤不换药, 做表面文章, 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在人员使用上依然有官样化、行政化倾向。用人不当, 对工作影响很大, 谈到这里, 笔者想到了姚明曾经效力过的NBA。NBA每年都会举行选秀、球员交易和合同续订等, 这之前都有专门的俱乐部负责对球员的得分、投篮命中率、篮板数、助攻数、抢断数甚至是投篮偏好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然后与同一位置的其他球员进行比较, 来衡量是否能够满足球队需求, 我们熟知的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 每次交易前都要根据各种数据来判定一个球员的价值, 可以说好多NBA球员都要靠数据说话, 这就是大数据思维。那么, 传统媒体的发展能否使用大数据思维来确定人员的使用和发展呢?如对每一位记者的职称、学历、发表文章方向、稿件数量及质量等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分配岗位,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如果这样做了, 每个人就都能站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上, 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让传统媒体的发展更有生机和活力。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重视数据思维和数据技术的重要性, 使用数据管理, 实现转型升级。

四、培育品牌营销思维

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特别是企业付费市场规模所取得的增长是巨大的, 这代表网络视频运营商开始形成基于视频营销的盈利模式。由于传统媒体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 具备一定的权威地位, 拥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 传统媒体通常将注意力投入到产品生产上, 对于媒体营销的重视度不足, 基本上不负责销售工作, 这种信息传播格局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于传媒等文化产业的政策逐步宽松化, 图书、报刊市场开始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 有很多品牌慢慢被淘汰, 传统媒体必须要树立忧患意识, 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的体制, 赋予传统媒体管理制度更大的灵活性, 使其能够与民间出版企业进行竞争。现阶段, 报刊编辑和发行已经慢慢分离, 这是受众市场阅读需求得到重视的体现, 传统媒体应该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受众心理, 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赢得客户的青睐。传统媒体应不断培养市场竞争意识, 深入改革新闻出版, 发挥强大的品牌价值, 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尤其要在品牌高端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促进营销团队的不断进步, 扩宽营销渠道, 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数据背景下新闻思维方式的转型[J].理论与改革, 2015 (3) .

方式转换开关 篇8

要学好高中物理, 首先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 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相关。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 如说话时, 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 声波传到耳朵, 引起鼓膜振动, 产生听觉;喝开水时, 喝饮料时, 钢笔吸墨水时, 大气压帮了忙等。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 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 认真听课, 复习, 练习, 还应该树立坚强的学习自信心,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 听课的效率很关键, 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很重要, 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 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前预习, 听课过程中聚精会神, 做到耳到, 眼到, 心到, 口到, 手到, 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讲课开头, 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 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好笔记, 将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 以便复习, 消化。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一、做好及时的复习

上完课的当天, 必须做好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 最好是采取回忆式复习。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 尽量想得完整些, 然后和笔记相对照, 检查复习效果。

二、做好章节总结

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识网络及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 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 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 应记录下本章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 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 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三、做好全面复习

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 每隔一段时间, 最好不要超过十天, 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遍, 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反思等方式正确利用训练题。有不少同学把提高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 搞题海战术, 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 重要的不在做题多, 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 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 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 甚至有偏差, 那么多做题的结果, 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

因此, 在准确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有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 尤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 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 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 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 主要针对的知识点, 选用哪些物理规律, 是否还有别的解法, 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 在解其他问题时, 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 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另外, 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 都应把准确性和方法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

(一) 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 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实验, 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 学会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通过观察和实验,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会运用知识, 学到的知识, 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 你得到的知识还死的, 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 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要做好练习。

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 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 务求真正弄懂, 务求有所收获。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 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他的教诲。“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 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 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 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 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 不懂又在什么地方, 还能设法去弄懂它, 到了这种地步, 习题就可以少做。”

总之, 课改后的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新课改后的教学, 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只要我们虚心好学, 积极主动, 踏实认真, 多联系生活实际, 就一定能把高中物理学好。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操作上, 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 高中物理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学好高中物理, 必须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

方式转换开关 篇9

一、课前做好三“透”, 为实施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 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 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 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 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 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 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 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 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 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 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 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绝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 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 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 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 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 学生要“析”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力, 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 城乡学生有区别。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 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教学预设, 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 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 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 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 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 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 预设要“做”透

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 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 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 对专业知识的预先准备, 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 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

二、课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

要想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 给教师和学生做出角色定位。

(一) 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 角色转换。

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 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 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实行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 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口耳相传”,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新课程的到来, 课堂也出现了生机,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质的转变。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 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 把课堂教学组织好, 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密度进行调控。教师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 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 精简板书, 提高提问技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课时, 通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不同的景象, 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 而我只是在一旁略作调控, 把学习的全过程交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课不仅有效率, 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

4. 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个重大的挑战。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 多样化教学, 任务导向,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理解是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 创情境, 激兴趣, 搭建课堂训练平台。如:语言导入、电教导入、表演导入、猜谜导入、唱歌导入等方式,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强化阅读奠定基础。

(2) 学提问, 巧提问, 提高课堂训练效率。具体地说, 要做到: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要精炼、要有度 (难度、坡度) 。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 就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楚王仅仅是在侮辱晏子吗?晏子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呢?晏子为什么是“看了看”, 而不是“想了想”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比较符合上述的要求。尤其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 学生一下子不能得出答案, 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来考虑, 给问题解答增加了坡度。问题的精炼、有度, 对学习课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多形式, 练扎实, 追求课堂训练实效。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一路多径”、“边读边思”, 将思维和阅读统一训练。

(二) 学生角色定位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而进行一系列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教育者的种种努力, 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 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争当学生良师益友,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就要真正解放学生, 不要压学生、治学生, 使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 培养创新与探究意识。 (3) 采用有效激励方式, 激发学生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培养学生较端正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 积极向上的竞争方法,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

2.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 那么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 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质疑解惑, 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 学习策略

(1) 鼓励学生思考, 质疑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为此, 我们在课堂中就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 学会读思结合。如:笔者在教学《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对哪种天然的指南针感兴趣, 你就把它好好地研究一下。可采用读一读, 问一问, 议一议的方法来进行。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方向。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质疑解答完成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 通过合作的方式突破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评价中当小老师。

(3) 倡导学生探究学习, 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之间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通过互相学习、组内竞争、互改作业等方式, 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后要做适量作业进行巩固,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1.课堂新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拓展, 主要跟本课相关的知识点相结合。如我在讲《淮阴侯列传》第一课时之后及时拓展了韩信早年屈辱生活的三个小故事的结局, 概括了几个成语“一饭千金”、“漂母之恩”同时翻译了两个重点句子:“公, 小人也, 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这样拓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要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作业做好以后, 老师不一定全部都要收上来自己改。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组长。他们检查完作业以后就把情况登记到作业周汇报上, 然后由学生每周五拿回家给家长签字。这也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 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这样,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了, 对以后的学习就更容易了。这也间接地提高了以后的课堂有效性。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换 篇10

一、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赶超经济发展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内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穷困面貌,此时人们从心里认为新制度应该比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要优越,而这种优越性的体现就是要创造出比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要高得多的生产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把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提高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视为评价发展成效的主要标准,这符合这一时期的主流发展观 (1) ,也有前苏联的发展模式所起的示范效应 (2) 。

“多快好省”,这是1958年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简明代表性概括。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力争高速度》的社论,对这一总路线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社论强调:“用最高的速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伟大目标,才能最终地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国内看是这样,从国际看更是这样”。

于是,原本互相结合而不可分的“多快好省”,逐渐变成了以“快”为中心,以高速度为灵魂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导致了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主要内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特征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超英赶美”时间表的变化最能突出地反映出我们是多么急切地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57年11月首次提出:“十五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年1月提出:“在十五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年3月提出:“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1958年4月提出:“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1958年内部提出:“七年可以赶英、十五年赶美”,1958年6月16日提出:“五年超英、十年赶美”,1958年6月17日提出:“两年超过英国”。

1958年的“大跃进”,使GDP增长率为21.3%。超高速的经济过热增长是通过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农业的支持获得的,不久就遇到供给面的生产资料供给紧张、工业消费品供给紧张、粮食供给紧张三大“瓶颈”制约,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之后几年经济增长全面回落。其中以1961年最为明显,增长率为-27.3%。其他方面的效果也不理想,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成果公平分配没有明显改善。在以积累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十分缓慢;广大农民更是被割裂在经济增长体系之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究其原因,在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方面,过于重视姓“资”、姓“社”的争论,不恰当地把生产力层面的制度建设提升到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把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的生产关系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甚至采用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发展,结果“南辕北辙”。

二、经济主导下“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式称之为经济主导下的,是因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发展方式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下摆脱出来,这是我们对前一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辩证扬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1981年底,在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经济效益”问题,指出:“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效益”放到经济发展战略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讲求产品适销对路,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归根到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工作时强调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首次提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随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同时,提出“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重申“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同时加进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为了给“又快又好”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扫清障碍、提供动力和保障,必须要进行思想解放,把经济发展中不应该掺杂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剔除,同时进行体制改革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为此,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回避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新一代领导人将生产力提到了一高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方面将生产力标准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它暗示我们可以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手段,能采用一切先进发达国家的知识、经验与技术,包括一些先进的发展体制来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微观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到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大问题上。受此影响,各级政府纷纷把能否领导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执政业绩的重要评价标准和考核、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这种干部业绩观和考核观,一方面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增大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使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结构失衡、环境成本过大等诸多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造成过分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其他方面,造成经济增长与人们普遍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不同步,形成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满意度反而降低的悖论。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次进行,后一阶段着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所有制改革。它们主要是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优化所有制结构,塑造出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市场主体。通过这种发展体制的根本转变,有效地激活了中国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神话。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三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四是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不和谐性。问题显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而如何让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主导下的“又快又好”经济发展方式的扬弃,既是解决过去因发展的粗放性所导致的发展不协调、不公平、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的需要,也为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提供了思路,从而破解了此前发展中关于发展与代价这对“鱼和熊掌”的困境,为人类实现“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开创了一条谨慎乐观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最突出的创新点在于,它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发展为根本方法。为此,必须要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即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提高发展的质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才叫“又好又快”。

“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着力解决以上在“又快又好”发展中出现的四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把“好”放到优先的位置上。为此,我们提供以下思路:

1.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

这就要求我们“两手抓”,一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软,否则将动摇经济增长的根基;另一手不断加强宏观调控,这一手也不能软,尤其是在市场失灵时更要硬,它用来熨平经济的波动。宏观调控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取向、操作步骤、松紧力度和实施重点。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2.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际上,任何国家都经历过经济发展中技术水平不高,或称“粗放式增长”的阶段。区别在于,一些国家具有内生的力量和机制,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和知识含量,逐步走向“集约型增长”。另一些国家则缺乏这种内生力量和机制,在“粗放式增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增长方式的比较,不是经济增长中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比较,而是增长动力和机制的比较。目前,制约“集约型增长”因素主要有,一是投资、分配和消费结构的协调,二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劳动力就业的平衡,三是资源有效利用上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抉择的结合,四是转换政府职能和创新科技体制的衔接。而这些因素都与增长的动力与机制有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源在于经济系统中有利于自我改进、效率提高的动力和机制缺失,同时系统缺乏修复和改进机制,形成“粗放型增长”的路径依赖。

3.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

经济增长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等。社会效益更为广泛,包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现在,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益,也就是说,要使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更加重视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目的的产物, 它服务于国家整体需要与长远规划, 而国家发展战略和目的是在一个社会的不同时期随着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 经济发展方式就要适时进行相应调整和转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赶超经济发展到经济主导下“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 再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以创新与完善制度建设为载体, 其转换是一个长期、复杂与适应的过程。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又快又好,又好又快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毛泽东选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3]吴敬琏.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体制改革[J].金融经济2005, (11) .

[4]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5]钱纳里, 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1985.

[6]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工业化[J].经济研究, 2004, (7) .

[7]林毅夫.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 2007, (8) .

[8]刘世锦.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J].经济学动态, 2006, (8) .

方式转换开关 篇11

【关键词】 林业经济 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 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在不断的调整我国经的增长方式,力求由传统的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十六大报告中我国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而十七大我国在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充分的体现到了我国正在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管的大环境下,我国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管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1.对我国林业经济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虽然经济过挫折,但我国经济总体来看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明确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的决定,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外,还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进行有效弥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号召的指导下我国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森林资源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被过度开采,就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资源总量不足;从森林资源的构成比例来看中幼林、人工林居多;森里资源总体质量较差;树种过于单一;森林资源自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我国森林资源生产技术落后,林业部门用于林业生产研发的基础设置不足,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也不够,我国森林资源发展基础薄弱。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的发展,而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将严重制约我国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林业经济同样走苏联的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森林资源采育二者的和谐统一性,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林区木材生产事业出现了危机,森林资源由于过渡开采,已经出现资源匮乏,无从开采的局面。人们开始逐步的认识到单一的以林木开采为主的经营模式是不可取的,虽然我国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渠道,但仍然围绕着我国林木开采工作展开,我国森林经济仍未走出以林木开采为主的生长经营体制。在上世纪90年代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观念首先在新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及,西方发达国家将经济发展的战略集中到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当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不断加深,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我国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增长方式。我国林业经济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和谐统一,全面发展。

3.我国林业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效

我国积极构件社会主义循环经济,然而循环经济的核心便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协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盲目发展,单纯的追逐经济效益,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消费则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生态环境也会反作用经济发展。长此以往经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為此若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事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是我国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林业经济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其他部门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森林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动植物资源在森林中存活,可以说森林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森林资源为誉为地球的肺,它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同时森林资源还是天然的水库,森林资源具有故土、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在低于自然灾害方面成绩显著。

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林业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二者之间的纽带。

林业建设的生态、社会效益远远大于林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公益事业。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进行林业经济建设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循环经济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循环经济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总结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对林业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公益事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思想,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发展。这更要求我们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向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远竹,朱永法.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01) .

[2] 韩杏容,夏自谦,张德英.我国林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 2006, (04).

方式转换开关 篇12

在实际应用中, 温差发电元件在沥青路面下的铺设方式如埋设深度、发电元件布设密度等对发电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而发电元件的抗压耐久性则直接影响这种发电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对热电转换型沥青路面的铺设方式及抗压耐久性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实验得出了发电元件最佳的铺设方式, 并进行车辙实验证明温差发电元件具有良好的抵抗车辆反复荷载作用的能力。

一、实验材料

(一) 温差发电器材

采用电子对数为127对的TEC1-12705型温差发电片, 并在温差发电片上部铺设铝片、下部铺设散热片、上下两面都涂抹硅脂构成温差发电优化系统。

(二) 试件

高度为63.5mm的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AC-13沥青混合料制成的车辙板, 规格为30cm×30cm×5cm。

(三) 仪器

红外温度测量仪;电压表;红外灯;车辙试验仪。

二、温差发电元件在沥青路面中的具体铺设方式探究

(一) 埋设深度比较

由于沥青路面对温度具有较强的衰减作用, 所以将温差发电器件埋置于不同深度时其上下表面产生的温差不同, 从而导致其发电量的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埋设深度进行探究。

我们将热电模块分别埋置于距离实验器件表面10mm、20mm、30mm、40mm、50mm的5个马歇尔试件中, 用红外灯分别对不同埋设深度的马歇尔试件加热至不同温度, 然后用电压表测量半导体温差发电器件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电压值的大小。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将发电元件埋置在沥青路面结构中的不同深度处发电效率差异较大, 其中发电元件处于2cm、3cm处的发电效率较高, 处于4cm处的发电效率最低, 这是因为其发电原理是发电元件上下表面的温差激发电子运动, 而室内试验是将发电元件置于圆柱形马歇尔试件中进行, 因此模拟日光照射的红外灯产生的热能可以直接辐射至试件下部, 导致置于5cm处 (最下部) 的发电元件上下温差比置于4cm处的大, 发电效率稍高。因此, 将发电元件置于2~3cm的发电效率最高。

(二) 发电元件布设密度比较

由于单个半导体温差发电元件对沥青路面能量的吸收范围是有限的, 发电量难以满足用电设施的需要, 因此在路面工程中铺设时需要多个发电元件串并联使用。

为了确定最佳的发电元件铺设密度, 本研究分别将1个、4个以及9个温差发电片布置于3个30cm×30cm车辙板中进行试验, 其中各发电片采用串联相接。然后用红外灯进行加热至不同温度, 并用电压表测量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电压值的大小。

为了分析发电元件不同埋置密度对发电效率的影响, 我们求出单位发电元件的发电效率。由实验数据知当每块车辙板中放置4个发电元件时单位发电效率最高。因此选用在30cm×30cm车辙板埋置4个发电片, 即1m2埋置44个发电片。但需要说明的是, 这仅仅是理论最大发电效率的布置密度,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电量需要以及投入成本。

三、荷载耐久性试验

路面的基本功能是满足车辆交通的需要, 为了探究沥青路面结构中温差发电元件在反复交通荷载的作用下的耐久性, 本研究过程中采用应用广泛的AC-13沥青混合料制成车辙板, 将3块温差发电元件按最佳埋深分别埋设于车辙板的中间及两边, 并在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1小时的标准车辙试验。车辙荷载试验前后, 分别采用红外灯对车辙板进行加热, 并测量在不同温度下各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效率。

车辙荷载试验后, 将温差发电元件从车辙板试件中取出后发现器件完好无损, 并没有出现裂纹、弯曲等破坏迹象。同时, 由实验数据可知荷载试验前后三组发电片的发电效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可见埋设于沥青路面2cm深度处的温差发电片具有足够的抗压耐久能力, 且在荷载作用下其发电效率并不会改变。

四、结论

上一篇:短期市场反应论文下一篇:功效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