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发展

2024-06-18

计划发展(精选12篇)

计划发展 篇1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英文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意为“导航星授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 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GPS计划起步于1973年, 1978年发射首颗卫星, 1994年系统全面建成。GPS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威慑和实效作用, 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1. 建设历程

GPS的前身是美军研制的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 1958年研制, 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 属于第1代卫星导航系统。子午仪系统显示了卫星导航的巨大优越性, 但其定位精度仍不尽人意, 难以满足美国军方的发展需求。于是, 美国海军和美国空军根据自身需要, 同时着手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并各自提出方案。由于同时研制2个系统费用巨大, 且都是为全球定位设计, 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牵头将二者合二为一, 共同研制GPS。1978年首次发射卫星时, GPS星座的最初设计方案是24颗星放置在互为120°的3个轨道面上, 每个轨道面8颗星。但是, 由于GPS开发阶段常遭国会质疑, 预算经费被压缩, 不得不减少卫星数量, 改为18颗星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 然而这一方案使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最终修改为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分布在互成60°的6个轨道面上, 这也是GPS星座现在使用的方式。1994年, GPS全面建成。GPS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威慑和实效作用。1991年,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首次将GPS用于实战, 依靠GPS系统,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曾创造过2枚导弹先后攻击同一目标, 且后一枚导弹通过前一枚导弹炸开的洞口钻入目标内部爆炸的“战场奇迹”。在后期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把GPS作为战场导航和通信系统的主干以及精确炸弹和导弹的主要制导系统, 诠释了什么是现代化高科技战争。与此同时, GPS在民用市场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占领了全球卫星导航市场99%的份额, 每年创造上千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2. GPS现代化

GPS现代化是美国于1999年1月以副总统文告的形式提出的, 提出的理由有2点:一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战区GPS信号一度出现了被敌方干扰而无法使用的情况;二是欧盟1999年提出了Galileo卫星导航计划, 向美国发起挑战。文告虽然只提出了几项GPS民用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但整个GPS现代化的实质是加强GPS对美军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支撑和保持GPS在全球民用导航领域中的霸主地位。其内涵可以归纳为3 方面:保护战区内美方军用;阻止敌方利用GPS军用信号;保持有威胁地区以外的民用。

GPS卫星发射L1, L2两个载波, L1为1575.42MHz, L2为1227.6MHz, L1上调制两路正交的扩频码信号, I支路为C/A码, 称为粗码或捕获码, 用于民用;Q支路为精密测距码, 即P (Y) 码, 用于军用[1]。L2上只调制P (Y) 码, 仅供军用。可以看出, GPS以军用为主, 军用有L1, L2两个导航频率, 便于电离层延迟的精确校正, 而民用仅有L1导航频率。同时, 为了防止敌对方利用GPS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 在美国政府的早先政策中, 还实施了人为降低民用精度的SA措施。随着GPS产业的发展及差分GPS技术的出现, 可将定位精度提高至米级, 于是2000年美国政府取消了SA政策, 积极面对民用。在GPS现代化过程中, 在L2上加载了比C/A码性能更优越的民用测距码L2C;在L1和L2载波上增加了新的军用M码;新增了第3种民用载波信号L5, 在其上播发L5C导航码, L5载波的频率为1176.45MHz;计划在新一代BLOCKⅢ型卫星上增播第4民用信号L1C码[2,3]。具体说来, 是在2005年9月开始发射的BLOCKⅡR-M型卫星上增设L2C码, 并在L1和L2载波上加载新的军用M码;在2010年5月开始发射的BLOCKⅡF型卫星上增加第三导航频率L5;计划在2014年开始发射的新一代BLOCKⅢ型卫星上增播L1C码。

3. 未来发展

目前, 美国正加紧部署和研究GPSⅢ计划, 计划用新一代BLOCKⅢ型卫星替代现有的所有型号卫星, 确保美国在卫星导航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为满足2030年的军用、民用需求, GPSⅢ将放弃现有的24颗中轨道卫星, 采用全新的33颗高轨道加静止轨道卫星组网。与现有GPS相比, GPSⅢ的信号发射功率可提高100倍, 定位精度提高到0.2~0.5m, 这样可以使GPS制导武器的精度达到1m以内。届时, GPS的定位、导航和授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文章简述了GPS的建设历程, 阐述了其巨大作用, 对其现代化进展和未来计划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GPS,GPS现代化,卫星导航

参考文献

[1]谭述森.卫星导航定位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陈俊勇.GPS技术进展及其现代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 :1-4.

[3]陈勖, 李尔园.GPS空间段的发展过程及其前景[J].全球定位系统, 2011 (1) :58-61.

计划发展 篇2

(一)卫生计划指标基本实现期间,是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了显著提升。防病工作进一步加强,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快速有效处置甲型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时期,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大了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初步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展顺利,推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和病人选择医生;积极探索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活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困难群体实行“五免、五减半、三优惠”。按照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2、各项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2)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明显。期间,全面加强了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在娱乐场所实施行为干预项目工作,基本建成了艾滋病监测网络。在全区实施了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了血防、寄防和碘缺乏病防治等工作,继续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达到或超过市卫生局下达的指标,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通过开展省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较好地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期间,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重点开展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健康权益。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指挥决策等能力。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加大了“五小行业”治理力度,制定、推行了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顺利完成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复查工作任务,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率、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及其制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4)卫生队伍稳步发展。期间,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卫生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加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从制度落实、科室管理、质量控制、设备配置、规范操作等环节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进行督查指导,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医药工作有了新进展,有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

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期间,根据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新城卫生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新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建设工作,并对现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全面做好新城卫生公共配套的建设工作。五年来,多层次的医疗体系日趋完善,在成功引进了区第一家三级甲等现代化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的同时,由区政府投资近2亿元建设的公共卫生大楼。

4、区爱卫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为新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卫生保障。开展创建卫生村工作,改善了新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营造良好爱国卫生工作氛围。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村)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积极开展除四害工作,提高全区人居环境质量。

5、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巩固提高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成果的基础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普遍实行了政务、院务公开,加大了医德医风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医疗卫生服务态度不断改变,卫生行业作风明显好转。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1、卫生管理机制和手段有待改进。医疗全行业属地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区域内医疗机构存在部门所有、规划滞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业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利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和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医疗服务模式单一,总体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综合效益有待提高,能力与居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缓解在医院看病难的作用不明显,小病在大医院就诊的比例仍较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由于数字化标准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卫生信息化管理手段不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公共卫生考核管理机制。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仍明显不足。辖区内卫生监督、预防保健以及从事健康促进的人员数量不足;同时辖区内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仍未达到现代化医院标准的比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尚未形成。部分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3、卫生投入方式有待改进。近几年,区财政卫生拨款逐年增加,卫生事业费用的投入也不断上升,但是区域内人群的健康需求也呈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态势。目前,仍按人员、床位编制来决定卫生经费投入的做法,已不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4、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目前医疗服务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大医院看病拥挤,服务不尽人意,而社区健康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运行机制欠完善,全科医生短缺,再加上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健全,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未能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模式。此外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医疗收费、医德医风及劳务工就医难问题仍然是目前居民所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劳务工医疗保险覆盖率极低,这些都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劳务工的生存健康权。辖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及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目标,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坚持人人享有和公益性,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促进健康、减少贫困,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增强,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卫生事业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加之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后,健康意识滞后,生活不规律等非健康行为未被有效遏制,合理营养问题未受足够重视,致使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对居民的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健康。恶性肿瘤、脑血管、心血管疾病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

2、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传染病有回升势头。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等十种疾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0%以上,对居民健康构成很大危害。有效控制了“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的流行。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传染病疾病谱正在改变,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这些传染病的发生除生物因素外,也与社会风气、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其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3、意外损伤和死亡逐年上升。我区暂住与流动人口比例大,城市交通与建筑发展迅猛,加上就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损伤与中毒的情况较为严重,连续数年成为住院疾病谱及死因谱的前五位,已成为影响我区居民健康和致残的主要因素。

4、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不良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危害群众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传染病也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健康教育和人群健康促进工作较薄弱,非健康行为干预力度不足,居民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有待提高。我区外来人口多,普通群众尚未形成健康投资、健康消费等观念,影响了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全区不但仍然面临原有传染病控制的严峻形势,而且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不断增高,要求加大对原有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要求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环境变化及其要求

1、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变化。过去的5年,随着我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迁居民的大量入住,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今后的5年,新城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为满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辖区居民的需求,与河西作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的定位相适应,更需要尽快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

2、老龄保健问题。我区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期,老龄保健的任务很重。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维护群众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群众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深化卫生改革,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卫生事务,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全区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全区居民素质的大局服务。

(二)总目标

逐步建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体制健全、监管有力”的卫生监管体系,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三)具体指标

目标一:健康指标

指标1:平均期望寿命77.4岁,并延长居民健康生活时间。

指标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

指标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目标二:小康指标

指标4: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0%以上。

指标5: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达100%。

指标6: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0%。

目标三:公共卫生指标

指标7:至2015年全区力争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

指标8: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降到220/10万以下;如期完成市下达的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指标9:以街道为单位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达95%;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产前筛查达8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0%以上。

指标10: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

目标四:社区卫生指标

指标1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指标13: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达标率达到100%。

四、卫生资源配置

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区域卫生资源发展与配置策略,结合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对我区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预测人口60万人进行卫生资源规划和配置。

(一)卫生机构设置

1、疾病控制。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主要建设指标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增强检验能力,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配置按辖区人口的1.5/万比例进行配置。

2、妇幼保健。按照以保健为主,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妇幼卫生资源。

3、卫生监督。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覆盖、分级管理、综合执法的原则,建成结构合理、队伍优化、精干高效,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母婴保健、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生、采供血和医疗机构等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于一体的,覆盖全区的卫生监督网络和执法体系。

5、三级医疗机构。对第二中医院、明基医院等2所三级医院进行扩建。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可设立一定数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补充,适度引进外资。对区级医疗中心业务用房进行规划,并建成专科医院或三级医院。

6、个体诊所。适度发展个体诊所。相同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相距不得低于800米。

(二)卫生床位配置

(三)卫生人力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区卫生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对实现卫生规划多项任务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明确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项目予以资金保证,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筹集资金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

(二)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行业管理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实现“政事分开”,利用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发展卫生事业。科学规划卫生发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强化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的准入制度和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医疗卫生机构评估体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信息引导等手段,营造医疗服务领域有序、平等竞争的环境,逐步推行医疗机构的属地化管理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医学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形成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机制。

(三)加大医疗网络布局落实力度

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力度,督促开发商在小区开发建设中按照有关规定足额还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区财政要确保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经费,促进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危改整合卫生资源,积极与开发商谈判,落实应配套建设的卫生设施,使医疗网络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

“科教兴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大力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和卫生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培养优秀的领军型人才和后备人才。

(五)转变职能,依法管理公共卫生工作

区卫生局作为政府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要从以“办医院”“管医院”为主,转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切实解决职能“错位”和“缺位”问题。

六、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报经区政府同意后,由区卫生事业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二)规划的监督

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监督工作,卫生局要定期督察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有关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了解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大措施力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规划的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主管区长主持,发改委、卫生、财政、劳动、物价、人事、税务、工商、编办、法制等部门参加会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着力解决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发展卫生事业管治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美国开端计划的发展、问题与走向 篇3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开端计划

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iect)发端于1965年,是美国联邦政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至2005年,该计划在40年间共为2300多万名儿童提供了包括早期教育在内的各种综合性服务,被誉为美国学前教育的“国家实验室”,对美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美国正在对该计划进行改革,使之不断完善,以为本国幼儿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开端计划的发展和作用

开端计划兴起于美国的民权时代,是“反贫困之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注意到1/5的美国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中,他们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美国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增加教育机会,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环境决定论影响。人们认为应该加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从而打破这个“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美国两位较具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家J.亨特(J.McVicker Hunt)和本杰明·布卢姆(BeniaminBloom)分别于1961年和1964年出版了《智力和经验》和《关于人类个性的稳定与变化》两本书。他们在书中都不同程度地认为智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而生命最初的4到5年是智力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产生的影响最持久。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由经济机会办公室负责人萨金特,施赖弗(R.Sargent Shriver)主持,联邦政府提出了一种教育补偿计划——开端计划,即通过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消除贫困的恶性循环。1965年,开端计划作为一个为期6周的暑期计划开始实施,第一年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数量达到50多万。但当时的开端计划更多关注3-4岁贫困儿童及其家庭的医疗与身体健康发展,并没有承担其他责任。1969年,开端计划的管理工作从经济机会办公室转交给当时的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同时把非贫困儿童也纳入其服务范围。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开端计划稳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开端计划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服务项目。使从中获得实惠的儿童数量逐年递增。1980年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为376,300名,到1999年达到826,016名。在这一发展时期,开端计划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完善立法。开端计划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以前的法案,同时也颁布了新的法案。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除早期对经济机会法的修订外,1975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开端计划实施标准》(Head Start Performance Standard),1996年又对其进行修订,使实施标准与《开端计划法》(Head StartAct)一起成为保障开端计划地方项目服务质量的强制性法规。联邦政府于1998年开始把入学准备作为开端计划的重要主题。并将计划的目的修改为:“通过向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健康、教育、营养、社会和其他服务来提升孩子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从而在入学准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拓展服务项目。除了3-4岁的贫困儿童,残疾儿童、怀孕妇女和0-3岁贫困儿童及移民家庭的儿童都被纳为开端计划教育补偿的对象。1972年经济机会法修订后,残疾儿童成为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并且规定每个开端计划的地方项目中残疾儿童的比例不能低于10%,使残疾儿童在获得学前教育方面得到了法律保障。1977年开端计划在21个州为移民家庭的儿童提供双语教学服务。使得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流动的移民儿童在新的地方能够同样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1995年。开端计划又把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Early Head Start)。开端计划由此成为美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计划。

第三、不断创新。开端计划自实施以来,一直在实施模式及管理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如20世纪60年代末期亲子计划的成功使美国出现了众多的亲子中心(Parent Child Centers,PCCs)。这不仅使更多的儿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并且在民众中出现了一个自发组织亲子计划的高潮。同时由家长组织的亲子游戏小组也在全国兴起。家长参与由此成为开端计划的一大特色。家长经常以志愿者或职员的身份参加开端计划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开端计划也规定,地方项目政策小组的成员中必须有51%的人是目前参加该项目的儿童家长。

进入2000年后。开端计划继续保持着稳定发展的状态。从1965年至2006年底。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共有240万名之多。目前。开端计划在联邦政府一级归属于美国健康与福利部,具体由该部下属的儿童和家庭管理署设置的开端计划办公室管理。地方项目则授权由公共机构、私人的非营利组织和学校系统来具体操作。授权部门是美国健康与福利部下设的地方办公室和开端计划署下设的美国印地安人和移民项目分局。40多年来,开端计划对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从服务对象上看,开端计划以贫困儿童为主要群体,为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残疾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改变了以往只有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才能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扩大了学前教育的对象。使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享受到教育平等带来的好处。

第二、促进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向母语为非英语的少数民族中的贫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也是开端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1960年至1993年间。美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飞快,如开端计划全国地方项目中的黑人儿童由1993年的67%扩大到1999年的70%。如何使这些少数民族中的贫困儿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计划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据统计,全国开端计划的地方项目中共存在140种语言,儿童和家长都可以从中获得英语学习的机会。同时,各个地方项目还为少数民族儿童及家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大量的多元文化资料。专门面向土著印地安民族儿童的地方项目中心也从最早的43个增加到了20世纪末期的487个。

第三、促进了贫困家庭的经济独立及社会稳定。家长及其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开端计划不仅为贫困儿童的家长提供大量的参与儿童生长、健康、认知能力发展的机会。而且为家长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如帮助

家长完成高中学业及提供职业培训等。使家长能够尽量为儿童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开端计划对儿童的影响也是长久的。参加过开端计划的儿童在成年后的犯罪率、需要社会服务的比例都明显低于未参加过该计划或参加其他学前计划的儿童,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就业率、积极纳税率都高出参加其他学前计划或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同龄人。可以说。开端计划对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开端计划存在的问题

第一、贫困家庭的儿童学业成绩差。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在阅读、数学等学业成绩方面仍然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开端计划虽然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但是差距仍然存在。联邦政府的许多相关研究与报告都显示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学业成绩落后于同龄儿童,未能实现开端计划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目标。“美国家庭和儿童经验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在2000年秋季参加开端计划的儿童在一年后的春季调查中各种表现都有所提高,如词汇的掌握由全国的第16个百分点增长到第23个百分点,学前写作由第16个百分点增长到第19个百分点。但是仍然远落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二、开端计划的发展受到了体制上的阻碍。儿童保育与教育割裂的状况是阻碍开端计划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美国0-5岁儿童的保育体系与早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目标不够统一,是美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根据美国国家审计总署(GAO)的一项报告显示:1999年美国69个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保育和早期教育的联邦项目。分别由9个不同的联邦机构和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机构与部门的多元化和发展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许多项目重复设置和出现服务漏洞的情况,进而降低了服务的效力,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儿童保育与教育体系分离导致的信息不通畅带来了学龄前儿童服务项目的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不同地区间地方项目的服务质量差距,全天及全年服务项目减少,无法满足符合条件的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三是妨碍了各州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职员发展和服务成本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体系补充,不利于联邦政府与州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三、开端计划的各个地方项目与各州的公立学校之间缺乏协调。不同的学前机构之间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实施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学形式是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但这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美国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发展。为了达到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目标要求(至2014年所有的3-8年级的学生必须在阅读和数学方面达到优秀水平),每个州及公立学校开始积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开始关注学前教育,要求所有的儿童在入小学时做好入学准备成为基础教育的最新共识。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州的学前教育发展速度飞快,能够为儿童提供可选择的早期教育机构的州由10个增加到39个及哥伦比亚地区,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开端计划未能提高儿童学业成绩和不同地区间地方项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使各州在提高贫困儿童学习成绩上显得力不从心。

三、开端计划的改革动向

自21世纪初期以来。社会各界改革开端计划的呼声日益增高,继1998年修订法案后,联邦政府在2003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提出了改革建议,但是都没有结果。2007年年初,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人学法》(Head Start School Readiness Act)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d Start Act of 2007),有望在近期通过。开端计划的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开端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中央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要求将3-8年级学生在州年度阅读和数学评估中的表现与学校效率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实行州负责制。联邦政府还曾提出把开端计划纳入各个州的学前教育体系,由州政府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议。如2003年美国布什总统就提出在维持目前标准的前提下,经美国教育部和健康与福利部批准。可以由州负责开端计划。2007年,联邦政府又提出一次性向州政府拨款1亿美元,帮助州政府建立儿童保育和教育委员会,以加强开端计划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的建议。

在地方项目上。主要是针对是否保持开端计划政策委员会(Head Start Policy Council)的权力进行了改革。家长参与开端计划地方项目的主要方式就是开端计划政策委员会。其工作主要是与地方项目管理委员会一起决策和管理项目的一切工作。家长作为最关注儿童发展的人群。保持他们在开端计划政策委员会中的权力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007年联邦政府即提出了继续保持此权力的改革建议。

第二、加大政府经费投入,严格审查地方项目。联邦政府对开端计划的实际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2000年的52.67亿增加到2007年的68.92亿。然而这些增加的资金仅能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各个地方项目的实际资金处于缩减中。到2006年,开端计划实际财政投入比2002年缩减了11个百分点。许多地方项目由于资金不足不得不通过缩减儿童数量、裁员等措施来保持服务质量。据全国开端计划联合会(NHSA)2006年的统计。由于资金紧缺,47%的服务中心不得不停止为家长提供服务;46%的中心被迫停止接送服务,导致一些儿童无法准时入学或完全辍学:68%的中心由于无法支付员工合适的工资和奖金,造成大量职员流失;69%的中心通过裁员与合并度过财政危机。可见。要保持开端计划的质量,继续增加拨款是必要的改革方向。联邦政府在2007年的改革建议中提出继续增加对开端计划的拨款预算,如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预算分别为73.5亿、76.5亿、79.95亿。

针对开端计划的有些地方项目常年财政赤字,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情况。联邦政府2005年规定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项目必须在通过联邦政府的审查后才能继续获得拨款,同时设立奖金,专门奖励那些优秀的地方项目。2007年,联邦政府又重申了此项改革建议,并提出具体做法:在全国建立200个开端计划示范中心,每5年重新审核评估一次:平时对开端计划的地方项目进行不定期的服务质量审查等。

第三、努力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注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将是开端计划继续努力的方向。1998年开端计划修订后。美国联邦政府一直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促进儿童的入学准备为开端计划的目的,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以调查开端计划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如2003年《事实证明开端计划仍需加强》报告和2005年《开端计划影响报告》都认为开端计划虽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困儿童与同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差距,但是仍没有很好的促进他们的入学准备。不过,对此也有反对意见,如国家开端计划联合会(NHSA)会长莎拉(Sarah Green)认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项目,开端计划对儿童的影响力是长久的,不能只注重即时效益。而且在一年内提高贫困儿童的学业成绩,完全缩小入学准备差距也是不合逻辑与不现实的。

第四、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联邦政府在2003年与2005年的改革建议中都提出了开端计划教师必须达到的学历标准。如《2005年入学准备法案》(The School Readiness Act of 2005)曾提出至2010年全国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士学位的开端计划教师比例必须达到50%。2008年所有开端计划的新人职教师必须持有协士学位(association degree)。2007年的政府改革重新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把年限放宽到了2012年,并要求所有助理教师在2010年前必须获得儿童发展联合会的认证资格,所有教师一年中至少要参加15个学时的专业培训。

计划发展 篇4

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广西特有的、跨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专项科技工作计划[1]。自1999年启动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15年。对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对加快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进度和提高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实施成效相关数据来源于广西年度科技工作报告和广西创新计划网,文中不再另作标注。

2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发展历程

自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广西提出了“科教兴桂”战略,提出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要把该战略付诸实施和落到实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核心和关键。

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1999年广西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实现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是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教兴桂”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6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批了《自治区科教领导小组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实施了广西创新计划。在1999-2001年第一轮创新计划实施后,经实践检验,广西创新计划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全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鉴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至第五轮,前四轮创新计划为3年一轮,2011年启动实施的第五轮创新计划调整为5年一轮。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经历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产业创新为主线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每轮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见表1。

3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从1999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在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5轮创新计划互为关联,互为衔接,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2010年实施的4轮创新计划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6.1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60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18 032项。共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7 009个(次),先进适用技术3 800多项;开发工业新品种8 287项,工业新产品总产值达3 790亿元。

3.1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1999年以来,广西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从1999年的3.6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4.36亿元,增长了15.02倍,各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拨款都有大幅度提高。广西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3 59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61 967.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58%。广西专利申请量由1999年的1 604件增加到2013年的23 249件,增长了14.49倍。专利授权量由1999年的1232件增加到2013年的7 884件,增长了6.40倍。专利质量不断提高,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3.2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创新发展上,通过组织实施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计划、科技兴企计划、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等一批科技工程,重点攻克了一批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目前,广西已形成汽车、机械、制糖等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建材8个千亿元产业。截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了1 218.79亿元。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上,围绕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计划”、“科技兴农能力提升工程”等一批工程,开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成果转化和推广,突破了一批广西特色农业关键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区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广西甘蔗、木薯、桑蚕、奶水牛、罗非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3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广西创新计划把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业群作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高新区技术创新工程”等工程,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 企业 ,加强高新 区建设 ,取得良好 成效。1999-2012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14-第21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4-第7位。目前广西已有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钦州6家高新区。2011-2013年,6家高新区全年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8 303.13亿元,8716.05亿元和83.11亿美元。

截至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5家。2011年广西364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 23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18%[2]。

3.4 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广西创新计划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组织实施“三金”行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到2014年,广西建立了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4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6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家产业化工程院等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

4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存在的不足

4.1 个别地区政府的主体责任作用有待加强

个别地区政府实施创新计划的主体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创新计划实施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分析其原因,有领导变动,对创新计划工作性质不了解的因素,有个别领导对创新计划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政府责任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儿工委的组织领导。

4.2 个别地区科技部门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市、县科技部门在机构、编制、经费、人员配备、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仍有个别地区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等问题;个别地区没有将实施创新计划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财政经费不足;还有个别地区分管创新计划的领导兼职过多过重或岗位变动频繁,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推进创新计划工作。这些问题使分管创新计划的部门和人员难承担并履行应有的职责,导致个别地区创新计划实施缓慢,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3 创新计划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主管创新计划的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对计划实施的进度、实施的效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等没有详细确定的考核指标或者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对创新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创新计划实施单位存在擅自改动攻关目标、不按文件要求使用科技经费等情况[4]。

5 提高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宣传培训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对于广西创新计划认识的高度,往往直接影响其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深度。为此,坚持不懈地开展广西创新计划政策、目标任务等宣传培训,并形成长效宣传培训机制,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领导力度、工作成效的先决条件。

5.1.1 强化科技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

虽然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涉及机构和部门广,但科技管理部门是创新计划实施的主体,在推进创新计划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将领导层面特别是分管创新计划工作的负责人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市、县分管科技的领导的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引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创新计划中的作用和职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促进创新计划工作真正纳入决策视野和政府工作日程。

5.1.2 强化成员单位的职能意识

全区14个地市科技部门是创新计划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对自身职责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成果。为此,要通过宣传、培训和经常性的联系,使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施创新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提高实施创新计划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5.2 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增强执行力度

从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创新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协调督办不力,因此,建立刚性的协调督办机制是有效保障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有力机制。

5.2.1 严格日常管理制度

不折不扣地贯彻日常管理制度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要严格执行各种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监测统计制度、指标讨论制度等。同时,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创新计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重难点指标推进情况通报制度等等,并及时总结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创造性举措纳入日常管理制度体系,作为长效机制贯彻执行。

5.2.2 深化考核评估制度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统计报表、统计流程等内容的广西创新计划统计制度和年报制度,建立完善阶段性考评制度,加强对重难点指标的动态监测,形成反映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长效机制。

5.2.3 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奖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应将推进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实施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月度目标考核,对率先完成创新计划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奖励,对落实工作不力,无故不能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5.3 完善示范引带机制,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示范引领是创新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广西已形成层层示范,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为创新计划实施创造了生机和活力,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效应和引带作用的长效示范机制。

5.3.1 坚持重点指标引带

在创新计划整体指标体系中,每个领域都有相对重要的关键指标,重点指标的达标程度直接影响相关指标的质量,因此,要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抓住影响本领域目标实现的重点指标和关键环节,全力攻关,重点突破,通过重点指标的突破带动相关指标的连锁提升,从而推动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全面达标。

5.3.2 坚持示范市县引带

示范工作的高度,往往代表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此,示范工作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培养和指导。鼓励各市、县结合本地实践,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创新计划工作,通过遴选几个实施创新计划成效明显的地区命为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示范引带,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摘要:文章回顾总结了广西创新计划启动以来的主要实施成效,在分析广西创新计划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党员计划 篇5

为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根据中央和省、市、区、乡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党员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村发展党员2012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把握关键,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实现我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要求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大局。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增强农村发展党员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切实把发展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放到工作大局中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工作质量。坚持质量第一,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严格发展程序,做到考察全面;坚持公正公开,充分发扬民主,把群众监督贯穿于发展党员的各个环节,做到群众认可;坚持慎重发展,既不降格以求,也不求全责备,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把党员“进口关”。

3、坚持优化结构,保持均衡发展。着眼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和层次分布,注重在非党员村委会成员、妇女、乡土人才、毕业回乡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坚持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党员,避免出现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

4、坚持务实创新,夯实党建基础。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数量要求。保持全村党员总数适度增长。党支部计划2012发展党员2名。

2、结构目标。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结构。侧重新发展35岁以下党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农村女党员。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育培养,提升党员后备队伍素质。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一是积极拓宽选人育人渠道。党支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变“等上门”为“引进门”,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激发群众的政治热情,激活发展党员的源头,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苗子”,努力把非党员村委会成员、妇女、乡土人才、毕业回乡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凝聚到党组织周围。二是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实践锻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采取集中轮训与分散培训、理论教育与党日活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进一步明确党员所应具备的标准。同时注重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积极推行“先上岗,后入党” 的培养模式,参照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做法,及时为入党积极分子安排适当的社会工作,使他们在“上岗”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三是突出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管理。坚持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台帐,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管理。既要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中来,也要把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出口关”,对表现不合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队伍,保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党员薄弱环节。党支部要在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破解发展党员难等问题,不断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一是加大非党员村委会成员培养力度。非党员村委会成员是农村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要敞开大门,营造环境,努力把思想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的非党员村委会成员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对连续担任2届村委会主任的人员要作重点考虑。二是严格控制发展党员家族化倾向。要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依托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能人入党,把有文化、有专长、“双带”能力较强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防止出现党员家族化倾向,切实解决少数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做好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部分优秀人才流动性比较明显的实际,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发展工作机制,重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拓宽发展党员的路子。

计划发展 篇6

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得以重新衡量自身与未来职业梦想的差距,需要企业持续对教育支持的关注。而这也是BMW不断努力促进的领域之一。

2010年11月起,华晨宝马正式启动了“英才发展计划”。项目主要针对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大专生、大学生、硕士生乃至留学生,实习期从8到15个月不等。学生可以前往华晨宝马沈阳和铁西工厂进行为期数月不等的实习培训,亲身接触到生产一线,了解BMW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以接触BMW这种大型跨国企业的文化和内涵。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李晶女士说:“我们希望借此,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职业发展方向,及早规划未来。”

作为一项整合的人才培养项目,两年来,“英才发展计划”通过一系列完备、专业、系统的培训课程,帮助越来越多的实习学生有效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过程。课程涵盖岗位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精益生产、团队合作等软技能培训,乃至人力资源、生产管理、财务等专业课程都对象牙塔走出的莘莘学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还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实习期间开展团队小型创意项目的设计和制作,鼓励他们主动观察和提出工作细节的改善。”李晶女士表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并且积极进取的合格人才,顺利通过了‘英才发展计划’的培训和考核,正式与我们签订了劳动合同,加入到了宝马团队中来。”

作为一家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BMW企业内部的多元文化吸引着众多社会人才的目光。谈及此,李晶女士表示:“一直以来,BMW对员工发展和培训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大量投入。自公司成立以来,人力资源部门逐步完善了培训课程及体系,范围涵盖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健康和职业培训等等。这都为我们的员工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时刻倡导团队的协作精神,让每一位BMW员工能够在这一平台上,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多元文化的企业中;我们的工会、员工俱乐部会适时地举办一些文体、爱心活动,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了解,有效地在多元文化汇聚的合资性企业里茁壮成长。”

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最大化地鼓励并帮助员工发挥所长,这也正是BMW在华得到稳步发展的原动力。2012年,伴随铁西新工厂正式开业与发动机生产提升计划正式启动,华晨宝马日益加强本土投资,保持在中国高档汽车市场中的领先地位。2012年前9个月,宝马集团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大陆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在华销售23.7万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33.5%。始终将员工视为企业核心发展力的人才培养和储备策略的确功不可没。

计划发展 篇7

企业资金计划管理, 主要是在当前企业管理的需求下, 依据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经营范围, 统一将所有与资金活动有关的业务及单位部门归纳到计划中, 并依据货币资金会计的控制制度及相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明确、详细的资金计划, 以充分满足资金的完整性、合法性、安全性以及效益性等需求, 服务与企业的经营及可持续发展;此外, 资金计划管理, 有利于有效掌控资金活动, 对资金的使用及运转实施监督, 最终提升企业货币资金的会计控制水平, 有效降低资金的风险等。

企业资金的计划与管理, 根据资金的所属性质, 可划分为资金收入计划与支出计划;根据时间限制, 可划分为年度计划与月度计划。

二、资金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企业管理中的计划管理工作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资金的提取标准与其使用范围, 对企业资金的计划管理以及资金利用率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表现为对资金的管理。资金, 可称得上是保障企业生产与经营能够循环的血液, 它是企业生存、生产以及发展的基础与提前, 也是企业各种资源中具有最高风险却可能获取最高收益的速冻资产, 它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科学合理的资金计划管理制度, 有利于规范的资金项目计划以及结算程序的构建, 有利于企业有序、协调、高效的进行生产与经营, 提高资金使用率和使用效益, 减少资金流失,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供电企业为例, 其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具有不确定性、非同步性, 二者很难在时间上互相匹配, 影响了供电企业来日的业务经营活动。加强对资金的计划与管理, 有利于供电企业营运资金的适当储备, 实现日常收支的良性循环, 同时增强供电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对经营风险做出准确的衡量。

三、加强企业资金计划管理, 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

加强企业的资金计划管理, 合理制定完善、科学的保障制度与措施, 强化货币资金的内控性, 这样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合法、完整, 并取得收益。

(一) 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计划。

依据企业年度经营目标、项目决策、员工工资与福利政策、利润分配等因素, 对企业经营、投资、融资所需的现金流量等进行明确;明确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明确内部外部环境, 科学判定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等, 充分评估可得性、利率、偿还风险, 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依据企业年度发展战略目标, 考虑现金流量状况, 资金运用秉承是独行、集中性与协同性原则, 合理进行资金投放安排, 择取最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并重点关注风险与收益;另一方面, 科学执行资金调度, 合理利用每一项来往资金偿还债务, 尽量降低资金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

(二) 构建完善的资金计划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范围。

例如:企业股东会是资金计划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而其责任部门则为计划财务部门等, 各组织单位结合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等进行自己计划的制定, 由管理层依据企业未来的资金运转情况, 对草案进行研究后上报董事会审议后, 最终由股东大会批准。

构建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保障资金计划的有效实施。例如:资金责任制度的确立,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的建立等, 以确保资金支出的合理合法。按照建立起来的资金计划管理的架构和责任体系, 将企业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各项内容、要求, 通过资金计划管理具体落实到企业的各项资金活动中

明确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类别, 而其责任单位或部门则依照资金运作环节进行确定;对企业的各经营部门、分支结构、子公司的资金收入与支出的责任划分, 主要依据年度与月度资金计划, 进一步对实践与目标等进行明确, 确立一定的考核标准, 同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三) 加强企业资金计划管理的意识。

合理划分企业资金使用目标的责任制度, 明确资金计划管理决策;加强资金的合理使用意识, 强化其时间价值观念;加强企业资金的投资管理意识, 充分考虑必要的风险价值等, 深度研究项目的投资可行性以及效益收入等;增强企业资金的结算管理制度, 适度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等。

(四) 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计划。

企业年度资金计划的制定要依据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实际经营状况, 不断优化资金的使用与运营效率;对资金实施全面统筹, 实现自己的全面、集中管理, 严格避免资金体外循环状况的出现;实施企业资金支付需申请的制度, 相关承办部门应向财务部门提出申请, 并严格依照资金计划实行;此外, 还应强化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控制, 以加强资金的合理支付。

例如:供电企业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流动性, 加强其筹资能力, 加快其资金运行的周转速度, 降低持有成本, 尽量实现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率, 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当前企业资金的计划管理, 要求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将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与效益等作为主要目标, 实施资金的全面计划与管理, 不断检查、修正并实施企业经营计划与资金管理计划, 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资金, 作为贯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 且引起高度关注、重视的一项流动性资产,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与长久发展。因此, 利用全面计划管理的办法, 加强资金计划管理, 将企业资金活动归纳进计划管理之中, 有利于货币资金水平的提高, 保证使资金功能的正常发挥, 降低并控制企业的资金风险, 对企业顺畅运转、安全生产及长远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发展,资金,计划与管理,安全

参考文献

[1]沈霞.供电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09 (1) 7.[1]沈霞.供电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09 (1) 7.

计划发展 篇8

1 四个版本的提出时间和文件名称(见表1)

2 目标比较分析

2.1 不同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目标(见表2)

2.2 不同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目标的比较分析

在上述的四个版本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除了2004版本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之外,其他的三个版本都明确提出了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些目标当中,1996版本主要围绕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让全国的教师得到一定的培训并且为各个学校教室配置计算机以达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条件。

在随后的2000年版本中,已经把在教室中配备计算机扩大了“所有的老师学生能在教室、学校以及社区中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个版本中,还第一次提出了要利用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来进行教学改革,如果说1996的版本只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扩建的话,在2000版本中,则明确了信息技术更为深层次作用:改革目前的教育。

2004版本中,并没有提出宏大或者具体的目标,更多的是对国家教育技术的基本进行了总结,然后给出了七条发展的建议。

到了2010版本,我们发现该版本提出的目标和前面的两个版本是截然不同的,在该版本的目标设定中,我们没有发现它像具体的1996和2000版本一样提出教师的培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该达到的条件等等,而是提出了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提高大学毕业生人口比例和缩小学业差距。这个目标的变化是巨大的,说明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

3 不同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内容比较分析

3.1 不同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焦点(见表3)

3.2 不同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内容的比较分析

在四个版本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但连续性实际很强,每一个新版本《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提出,都是在针对前面计划的经验总结并结合当时的技术和社会状况来进行的。

在1996版本中,主要的内容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的,特别提到了虚拟学校和开放的教室。到2000版本的时候,对前面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结合当时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提出了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国家战略和应用技术来增加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在2000版本计划实施的基础上,2004版本的提出了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导并考虑到了预算问题,这标志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更加的理性和成熟并注重效益。2004版本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七个建议,其实正是对2010版本最好的注脚。

2010版本是目前为止最新的版本,也是笔者认为最为成熟理性和具有前瞻性的一个版本,从目标到内容都体现了教育技术在国家教育计划中的重要性。在该版本中,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说明,提出需要用技术来支持学习,引发教学的革命,并最终实现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教育目标,这五个方面和前面三个版本的教育技术技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正是前面三个计划所建立的基础设施,教育技术应用经验的丰富,才能让技术支持学习的环境水到渠成,例如其中提到的生产力和2004版本中的预算同样是效率问题。

4 小结

前进中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不断变化的目标和内容,为美国的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层次的提高、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四个版本中多适应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社会要求,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技术计划”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摘要:《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教育部发布的美国未来几年教育技术发展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克林顿政府第一次发布以来,到现在已经发布了四个版本。本文将对这四个版本的发布背景、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比较,以期勾画出《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演变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育桂,佘燕云.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0(4).

[2]黎加厚.美国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05(1).

[3]黎加厚,赵英芳,潘洪涛.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J].中国电化教育,2005.4.

[4]黄德群,毛发生.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及其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5]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日计划用自来水厂发展小水电 篇9

环境省认为, 在全国自来水厂大量设置新型发电机, 可以获得至少数十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相当于一座火力发电站, 并期待通过这种清洁能源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目前, 得到环境省援助的厂家正在开发不同容量的新型发电机样机, 准备通过改良零件等, 制成低成本、省空间的新型发电机。

环境省准备在2015年度检验新型发电机性能, 并以全国约1500家自来水厂为对象, 详细调查能够设置多少新型发电机, 并确定引进这种发电机的候选地。

计划发展 篇10

一、公职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1. 直线型职业发展通道。

直线型职业发展通道是指公职人员一生职业发展中只从事一种职业, 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 积累经验和资历, 只在这个职业的一系列职位中发展的道路。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主要是垂直运动, 其发展目标就是晋升, 其职业发展需要个人努力, 更需要公共部门提携。

2. 平移型职业通道。

平移型职业通道是指采用工作岗位轮换的方式, 对同层级职位工作岗位的平行调动的一种拓展式的职业发展的道路。一般适用于想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体现个人能力需求的公职人员选择。但这种通道依然以管理岗位为主要对象, 在职务晋升和薪酬待遇上同样存在与垂直型职业通道相一致的缺陷。这种职业发展只能有一个通道, 或是管理性的, 或是技术性的。通常, 技术性职业发展路径、发展机会相当有限, 在职业地位、薪资、发展机会等方面, 技术性职业均比不上管理性职业。

3. 双重型职业发展通道。

双重型职业通道是指在公共部门行政职务阶梯之外, 为专业技术人员设置一个平行的、与行政职务同等重要的、有序的、开放的业务 (技术) 能力阶梯, 并与待遇相挂钩的道路。在双重职业路径中, 管理人员使用行政职务阶梯, 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业务 (技术) 能力阶梯。在行政职务阶梯上的提升, 意味着具有更多制定决策的权力, 同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业务 (技术) 能力阶梯上的提升, 意味着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同时拥有更多从事专业活动的资源。这种双重型职业通道的设计, 赋予了公职人员不同的责、权、利, 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是一条适合公共部门使用的职业通道。

4. 网状型职业通道。

网状型职业通道是指公共部门一系列纵向的工作序列和横向上的工作序列的道路。这职业通道承认在某些层次的经验的可替换性, 以及晋升到较高层次之前需要拓宽本层次的经历。网状型职业通道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选择, 拓宽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通路, 减少了堵塞的可能性, 与传统的公职人员职业通道相比, 更加体现了公职人员在公共部门中的发展机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职业通道的公共部门与系统外组织的交流的“四通八达”的优点, 造成了公共部门向其成员解释其职业可能采取的特定路线比较困难的问题,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复杂的、而不是清晰可视的职业通道。

二、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责任分配

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形成, 有赖于三者的共同努力。

1. 公共部门的责任。

主要在于提供工作信息、有效的工作安排、公共部门学习机遇、绩效评价体系。公共部门对于激发和确保职业发展的实施负有重要责任, 其重点集中在根据公职人员和公共部门双方的需要来开发和丰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上。具体而言, 公共部门应根据能实现公职人员职业目标的职业经历, 引导并建议公职人员制定其职业计划并予以实施。在新的职位出现和旧的职位被淘汰时,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负责使这些信息立即传递给公职人员。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公职人员和他们的上级在工作上具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他们知道是否传递了准确的信息, 以及不同职业历程的关系是否被恰当理解。总之, 公共部门的主要责任, 是为公职人员制定并实施职业计划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

2. 上级的责任。

主要在于评价绩效, 帮助和支持, 指导与咨询, 提供反馈, 提供信息。尽管公职人员的直接上级在职业发展方面不一定是一位专家, 但是他能够也应该在帮助下属推进职业发展计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明确的是, 公职人员的直接上级应该起到催化和反馈的作用, 以引导下属着手制订职业发展计划, 并帮助其评价结果。在公职人员制订职业发展计划过程中, 其直接上级可能扮演的角色包括顾问、评价者、教练和指导者等。

3. 公职人员的责任。

主要在于自我评价、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申请职位空缺。公职人员的职业计划必须由自己来做, 因为只有公职人员本人才知道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真正想得到什么, 而这些愿望是因人而异的。因此, 制订职业计划的主要责任在于公职人员本人。

基于上述分析, 一项成功的职业发展计划是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直接上级以及公职人员个人三者协同努力的结果。其中, 计划由公职人员制订, 其直接上级给予指导和激励, 而公共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有利的环境。

三、公共部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计划的辩证统一性和重要性

公共部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思维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公共部门培养职业发展的文化为实现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公共部门职业发展的行政文化同样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公职人员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系统, 但必须从总体上进行审视, 把握它的全局, 这就意味着公共部门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受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决定, 但是它必然还要受一个国家的性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是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公共部门环境对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具有辩证统一性的特点。

职业发展的重点是根据公职人员和公共部门双方的需要来开发和丰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与职业发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职业计划, 它是指个人提出职业目标并制订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的过程。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与公共部门规划具有辩证统一性。职业发展是从公共部门的角度来看待公职人员个人的职业, 而职业计划则是从公职人员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职业。

从公共部门的角度来看, 如果公共部门帮助公职人员制订了职业计划, 那么这些计划必然与公共部门规划密切相连。因此, 职业发展可以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从而实现公共部门整体运转效率的提高。

1. 公共部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

生涯发展计划的过程, 是开发、发展人力资源这一现代管理观念的具体体现, 它强化了公共部门的教育培训目标。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就是不断地提供适宜的发展动力, 挖掘公职人员的潜质, 提高政府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政府的参与和配合, 可以更多地了解公职人员的认知、价值观、期望与自我判断, 从而根据公共部门环境和目标, 有针对性地制订公职人员教育培养与开发计划, 检视其教育培训政策, 更好地引导公职人员为公共部门目标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 公共部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有助于使公职人员

在公共部门环境中, 明确地认识自身的角色和努力的目标, 不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从本质上说, 是公职人员个人在其工作经历中作出的自我角色定位。而公共部门指导和参与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不仅可以使公职人员更加明确工作环境特性与自我定位的关系, 而且在公职人员与政府的不断匹配过程中, 将工作与公职人员个人特长有机协调, 提高工作绩效与公职人员的满足感。

3. 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二者密不可分, 相互促进。将二者结合起来, 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合理流动, 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在完成公共部门目标的同时, 公职人员个人获得事业的成就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要对未来公职人员的数量和种类需求进行预测, 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则描述出公职人员的职业偏好和能力特征。两者的结合, 可以为政府判断公职人员的来源或公职人员的培养方式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 公共部人力资源规划也为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指明了方向。

4.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

计划发展 篇11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简称CSIRO)成立于1926年,是澳大利亚的国家科学院,研究领域涵盖了除核能与临床医学外的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领域。CSIRO每年约70%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其主持的国家旗舰计划(National Research Flagships)来组织和实现。国家旗舰计划旨在解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澳大利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以开放的国际视野设计了将技术转移到市场的整体机制,践行CSIRO“面向时代挑战的大科学研究”理念。

CSIRO的行政部门与研究实体交叉分布

CSIRO现有来自122个国家的65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60%拥有大学学历,包括2000多名博士和500多名硕士,分布于澳大利亚国内外的57个站点。CSIRO注重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专注于为工业、社会与环境提供创新的科技解决方案。CSIRO在过去五年中孵化了超过150家独立出来的公司,研发了数百项创新技术。

CSIRO有特色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组织方法。CSIRO从行政体系上共分7个部分(sectors),分别是综合农业、能源与交通、健康、信息通信和服务、制造、矿产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这7个部分并不形成实体。CSIRO下设的13个研究所(divisions)为实体单位,从地理位置上讲,一个研究所可以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地点的多个组构成。研究所过去承担从项目决策到执行的全过程研究任务,2007年开始改革,只承担实验室建设和科技研发,研究方向和筛选项目的决策由国家旗舰计划的管理层负责。

国家旗舰计划面向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国家旗舰计划始于2003年,由CSIRO倡议发起,是澳大利亚政府迄今实施的最大规模科研伙伴计划。得益于该计划,CSIRO目前是位列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全部22个专业领域中的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14个领域的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2010~2011财年,国家旗舰计划的总预算达15亿澳元,其中政府拨款占大宗,保证在综合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解决关系澳大利亚发展的紧迫问题。

旗舰项目的研究着眼于工业和社会的未来发展,面向这一发展提出的科技需求,由具有产业背景的科学家领衔,科技界、产业界、公共管理部门共同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横向打破垂直学科布局,开展集中管理下的跨学科、跨部门管理。项目参与方对外开放,各大学、州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均可参加,同时招聘博士后等临时研究人员。每个旗舰项目都制定了路线图,包括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4~9年)和长期目标(10年以上),并委托经济分析公司ACIL Tasman对各旗舰项目带来的影响进行估算,以期能够在资金投入之后取得回报。

国家旗舰计划下设主题,每个主题由项目群支撑,共同构成国家旗舰计划体系。首席执行官(CEO)和主题负责人(Theme Leader)决策国家旗舰计划的主题方向,主题执行指导(Director)协调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合作,项目经理(Program Leader)及相应的研究所负责研究目标的实现。“首席执行官—主题负责人—主题执行指导—项目经理”构成国家旗舰计划的管理层。主题下的层级管理和领域间的交叉合作,保证了国家旗舰计划的执行效率和成果后续应用。

CSIRO目前有10个主题方向

1.气候适应性研究计划:使澳大利亚更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并帮助国家制定面向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规则和投资决定,到2030年每年创造30亿澳元的净利润。

2. 矿产开发计划:帮助澳大利亚矿业企业解决面向未来的覆盖整个矿业产业链的技术挑战,2015年前每年将相关服务和技术产业的产值提高100亿澳元,到2030年帮助企业开采价值1万亿澳元的新资源。

3. 能源转换计划:减半温室气体排放,加倍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实际应用,为澳大利亚向氢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4.预防健康计划:通过预防和对慢性病的早期诊断,提高澳大利亚人民的健康,到2020年减少政府20亿澳元的直接健康投入。

5.未来食品计划:提高国家竞争力,通过对高潜力食品工业采用前沿技术,使澳大利亚农业和食品业增加30亿澳元收入。

6.可持续农业发展计划:减少澳大利亚国土范围内的碳排放,提高生产率,保证农业、森林工业的繁荣以及全球的食品安全。

7.未来制造计划:引领更加清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发,支持澳大利亚的生产制造企业成为国家未来生产力和繁荣发展的主体。

8.为健康国家的水资源计划:到2025年使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增加10倍。

9.轻金属材料计划:领导世界在轻金属材料方面的变革,力求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到2020年使澳大利亚工业出口收入翻一番。

10.海洋财富计划:到2020年使澳大利亚在认识海洋系统及提供相关经济、社会和环境健康方面成为国际榜样。

吸引科技成果使用方尽早参与科学研究

国家旗舰计划注重应用研究,将合作伙伴纳入筹划之初。在开展项目时,除了考虑科学难题,还在最早阶段考虑成果如何应用以及市场情况如何。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平行发展它可能应用的途径。CSIRO前首席执行官Geoff Garrett接受中国《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总结经验,“越早让使用科技成果的人参与进来,将来成果转化就越好”。

具体做法是,旗舰项目执行过程中由成果管理部门跟进,适时派生出技术转让公司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面向全球开展,商业模式多样,包括技术买断、专利授权、合作红利等。CSIRO2010~2011年度报告显示,超过400个合作伙伴参与了旗舰计划,缔结了包括523项国际合作协议的研究协议3713项,外部总收入超过5亿澳元。

国家旗舰计划在CSIRO科研工作的组织和国际间科技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目的明确,科研规划和资源分配根据经济部门的需求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结构合理,各研究所与项目之间的矩阵关系,既能优先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也能从事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国家科研的整体实力;三是组织方式灵活,国家旗舰计划的所有项目均有领衔科学家、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参与,项目规模和目标均试图在相关的重点经济和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项目实施的时间长度根据需要和复杂性而定。

计划发展 篇12

关键词:国培计划,农村,体育教师,协同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指导下,“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应运而生。2013年河南省“国培计划”农村初中骨干体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进行,来自全省30个市县的200名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项目,这次培训参与教师数量之多且以集中形式进行,在国培计划“中都属首次。”

“国培计划”的目的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借助“国培计划”这一平台,如何实现二者间的协同发展,是二者所要达成目的的交汇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师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处于“国培计划”这一平台的顶端。

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具有相对较高的素质,通过国培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学科带头作用。该研究对参训教师基本情况加以统计并与骨干教师的遴选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对教师在参训期间的主观认识及培训的实施进行客观的评定,为二者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1 体育教师对国培的评价

从“国培计划”的角度来说它是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的体现,从农村体育教师的角度来说“国培计划”同样也是其应该履行的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继续受教育的义务。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评价,更能发映出教师对参与“国培计划”的态度。教师对“国培计划”的态度可以分为对这一项目的整体认识和参训过程中的感受。

1 . 1 体育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态度

端正的态度是体育教师履行参加“国培计划”义务的重要前提。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的态度不够端正,在这种态度的作用下,培训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在培训项目报到及参训过程中,部分老师会抱怨道“为何不安排到学期间进行培训,那样就可以少上课了”,“学校没人来,只好派我过来”等。从老师的言语中可以推断出“国培计划”的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们的认可。

深究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对“国培计划”的认识存在偏差,学校在推进“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不能给予教师以正确的引导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如何端正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态度关键在于做好“国培计划”的宣传工作,能够真正让教师从中受益;学校应该做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间的权衡,能够保障教师继续接受教育。

1 . 2 体育教师参训过程中的感受

“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是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进行制定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与体育的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只要这样才能达成培训的目的。虽然内容的制定具有科学的标准作为指导,但是否符合参训教师的口味同样值得关注。

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实施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培训的实施同样存在不同的声音,通过调查可知持应付态度的参训学员占17.9%,教师的这种态度首先表现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不在乎,反应到培训的过程中同样如此。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一半左右的学员(这其中也包括以完成任务或以休闲为目的的学员)能够较认真的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针对这一问题,其实存在矛盾的一面。“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项目的时间是15 d,而体育由于其项目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学习的复杂化,培训过程同样如此。站在培训单位的角度,大容量的培训内容与学员的承受能力是两个难以兼顾的因素;但也有31.8%的学员表示能够接受培训的安排,这也从侧面说明:一是,培训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是,由于体育教师平时工作负荷较低,对短时间内的高负荷运转难以适应,说明体育教师工作能力的弹性变化较差。

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评价,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标尺。加深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认识,端正体育教师的态度;做好学校对“国培计划”落实工作的监督;协调培训设置与教师能力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国培计划”的价值。

2 “国培计划”对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国培计划”实施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是教师对于能否完成工作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的内在决定因素。

通过对“国培计划”与农村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二者间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统计结果如表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认为没有关系的6.7%的参训教师中包含非体育学科教师、以应付为目的而参训的教师以及非教师群体人员,这一群体由于学科的差异、态度或工作的不同很难对培训的实效性做出客观的判断。34.1%的教师认为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分析这一群体可知他们往往来自于市区或县区的学校,所反应出的现实是学校的体育资源相对的丰富。接近60%的人群认为培训实用性较强但适用性较弱,这里先排除乡村学校体育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所反映出来的是培训与乡村学校体育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使培训更加“接地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就对培训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新理念的传授,又要结合乡村学校体育的现实。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自我工作效能感的内在因素,外部的政策环境与工作环境是实现自我效能感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良好衔接才能真正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涉及到乡村学校体育较为薄弱的客观现实,要实现“国培计划”与提高教师自我效能的协同发展,眼下“一站式”的培训是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此时,分阶段的培训更能为乡村体育教师所接受,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校能够勇于牺牲自身的一些眼前利益。

3 结论与建议

作为国家层面的“国培计划”,在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项目所难以比拟的,但是要真正的实现其与农村体育教师间的协同发展,在许多环节上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3 . 1 加强“国培计划”政策宣传, 端正参训教师态度

“国培计划”的政策虽然被人们所熟知,但就学校而言尤其是农村学校,其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前提下,“国培计划”往往需要为学校工作让路,政策落实的彻底性难以得到保障。加强“国培计划”政策的宣传,加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是政策实施的保障。

学校的态度往往影响着教师的态度,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体育教师应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建立相应奖励机制,促成在学习中的相互竞争,进而端正体育教师的态度。

3.2 加强“国培计划”适用性,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国培计划”培训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是体育教师内在素质提高与外在操作加强的关键,使体育教师所学内容学有所用是培训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提升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3 . 3 促进“国培”与体育教师协同发展, 注重以教师为本

上一篇:动态灰色分析下一篇:会议签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