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逻辑

2024-10-13

经济思维逻辑(精选7篇)

经济思维逻辑 篇1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 它既包括营造活动中的技术、原理, 又包括时代风格的艺术体现, 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系统知识。从一开始,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就受到来自内部与外部各种条件的制约和作用。

1. 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

从投资和回报的经济观念出发, 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 以求建筑作品的最大经济价值,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建筑设计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 都始终贯穿着经济性这一理念。因此, 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念, 实行对建筑作品的优化, 保障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以求建筑作品的最大经济价值, 不仅是评判建筑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尺度, 也是能否促进国民经济合理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 优化建筑设计, 合理控制建筑投资和建设规模, 属于建筑设计中的经济理论问题, 也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深圳市龙华二线扩展区的圣·莫丽斯住宅小区是建筑设计中考虑投资和回报经济观念的绝佳范例。圣·莫丽斯住宅小区总面积约27.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42.4万平方米, 是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小区分三期开发, 规划设计前期已考虑好分期滚动开发的模式, 充分利用投资→回报→再投资→再回报的效应。A区为纯联排别墅产品, 园林规模不大, 资金回报后开发B区, 为联排别墅和多层大户型产品, 园林已和A区合建, 形成规模。A、B区售完后, 项目已有可观的利润, 可以支持后续的开发, 并可做出更好的产品。此时设计也相应提高了产品定位, C区全为高层大户型, 园林规模更大, 可以投资上亿元去加以营造。更好的设计也使产品的定位更好, 也使甲方的投资和回报相得益彰。

2. 建筑设计要求经济合理性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 而建筑设计就是联系和综合上述各种要素, 通过对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建筑设计的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 在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基本关系。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经济性提出要求的同时, 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合理性的要求, 使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 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 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 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

2.1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在遵循“适用、经济、安

全、美观”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现状以及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建筑施工技术水平, 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效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使建筑设计达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自从人类开始建筑活动以来, 经济条件就表现出强烈的制约作用。无论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何, 无论建筑的等级高低不等, 都离不开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支撑, 而这两项资源又离不开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 建筑也不得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不管业主有何宏图大志, 不管建筑师有何奇思妙想, 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经济条件去加以实行。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就只能墨守成规, 不思进取。相反, 有许多建筑师也正是在这种苛刻的限制条件之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看似毫无用武之地的境地中, 创造出无数的经典作品。例如, 我国侗族村寨的“风雨桥”, 利用短小的木材解决大跨度问题, 不仅充分利用了材料资源, 更有效的减轻了劳动负担, 同时也简化了操作程序, 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才艺。同样, 生活在盛产竹材的东南亚山地的少数民族, 利用竹子建造的桥梁可以媲美于当今的斜拉桥。

2.2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投资最有效的手段。

除了设计人员必须强化建筑经济意识之外, 如果财会、概预算人员不熟悉工程知识、不了解工程进展中的各种关系, 只是单纯从财务制度的角度审核开支, 同样难以有效的控制项目投资。因此,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 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 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技术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 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把控制项目投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 才能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

惠州旭日·城市花园沿江项目是2007年设计的, 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 是香港公司投资的项目, 前期的投资造价预算亦由香港公司进行, 对设计图纸要求非常细致, 测量师专业水平很高, 对各种材料, 各个环节都非常清楚, 最后的造价报告给甲方招投标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项目推进, 方案进行过两次较大的修改。一是地下室受地下水位影响高度, 要改用空心楼板增加净高, 经过测量师的造价计算, 投资方同意增加此费用。二是裙房立面设计风格由纯古典欧式风格改为偏现代的风格, 增加了部分幕墙, 也是经过测量师的密切配合, 才最终得以实施。可以说在后期施工配合过程中, 每一步都要和经济密切相关。

3. 建筑设计的逻辑思维

一个建筑设计团队在设计生产中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法, 与单个建筑师的逻辑思维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前者更关注生产和市场经营, 而后者较着重于设计条件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为了更清晰地阐述逻辑在建筑设计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将通过介绍一些工程实例运作中的进行辅助说明。

3.1 建筑设计要进行关于市场的逻辑思维和判断。

我们应该对建筑设计产品中的市场类型、相关领域和区域内的潮流和竞争、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 客户群体的接受程度以及开发时序等方面进行收资、分析和判断。例如, 我们在接受某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中, 首先对市场、产品类型和定位、经济价值测算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进而指导设计师有效利用弧形安排从叠联排、洋房到中段的合院雅居, 再到邻河大宅的三组产品。不同产品类型的组合, 既充分满足容积率的要求, 又明显丰富地规划布局了空间和景观;既避免了单一产品市场开发的压力, 又通过适当产品比例和价格组合实现较高的销售总价。这种逻辑和判断与策划公司对项目的结论是相符的, 受到了甲方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2004年投标设计了深圳市龙华的风和日丽D组团小区, 建筑面积有11万平方米, 由6栋30层塔楼组成, 共有709户。其中70~90平方米的有316套, 占44.6%, 110~140平方米的有271套, 占38.2%, 150~170平方米的有114套, 占16.1%, 250平方米左右的复式有8套, 占1.1%。这个比例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但项目开工后不久就因资金问题停了下来。直到2008年中, 项目重新获得资金支持, 重新启动。但四年后的市场已发生变化, 甲方及我们设计方对市场的逻辑判断也在变化。在再次详细的市场调研及判断的基础上, 我们对原有设计进行了重大调整, 增加了层数及复式户型, 将其中一栋塔楼全部改为复式户型。其中60~80平方米的有332套, 占46.8%, 110~130平方米的有174套, 占24.5%, 140~160平方米的有165套, 占23.3%, 210平方米左右的有38套, 占5.4%。在政府要求的总面积不变、总户数不变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小户型所占的比例, 并将大户型的面积调整均衡, 避免超大户型的出现, 并增加复式户型至41户。在平面修改的基础上, 我们对立面造型、材料选择等全部进行了优化设计修改。在2008年10月的秋交会上, 本项目先推出了两栋小户型单位, 很快销售完毕。在2009年5月的春交会上, 其余大户型单位推出, 也受到市场的欢迎。证明建筑设计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3.2 建筑设计要针对项目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

建筑基地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收集资料、踏勘调查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 要做出判断:究竟哪些方面的因素是我们可以利用、可以辅助确定项目定位和营造特色环境的。

关于建筑的创作手法, 因设计面广、流派多、层次深, 我们将选取其中的立面风格进行阐述。以居住建筑中的住宅为例, 其立面风格的确定往往与甲方领导的喜好、市场的流行趋势、产品的定位和性质、客户群体的认知、既有现状环境及规划管理部门的意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建筑师要结合把握这些因素, 选取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判断。例如, 在某项目一至三期工程的立面设计中, 我们一直选取灰色作为主色调, 但辅色由黄色转为红色, 材质由涂料改为面砖, 同时在立面外窗、门头等细节设计方面不断创新, 反映出我们在尊重地区现状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市场发展的变化, 追求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的创作思维。

3.3 建筑设计团队应该与甲方进行逻辑思维方面的沟通。

我们服务的客户群中, 既有传统老牌大型发展集团, 又有新兴的开发企业, 甲方或者有这等阵容强大的研究开发团队, 或者有一套精简的决策班底。如何与其保持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并达成共识, 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建筑师应该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 将调研、分析和判断结论, 通过计算、绘图、三维等多种表现形式传达给甲方, 并经过讨论、交流取得共识, 明确建筑设计的目标。

4. 结语

我们通过对经济和逻辑思维的研究, 把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外部可能和选择进行高效的收缩, 再经过适合优选, 使我们所得出的设计成果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能够比较接近市场的需求。C H F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经济的关系, 并通过各种实例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逻辑思维

经济思维逻辑 篇2

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许多大学在传统的文科专业,例如经济类的工商管理、外语的对外贸易等专业增加了数学的学习。这对改善经济类文科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了解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人们对这类学生的逻辑思维效果还不是很满意,这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主要问题还是存在于认识不清数学在培养经济类人才的逻辑思维中的作用。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1][2][3]。本文基于笔者与相关人员的交流讨论与调查研究,对逻辑思维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方案。

1 重视数理逻辑在大学经济类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一些经济类文科数学的授课普遍为36课时或54课时,并且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逻辑以及数学史。在本文中,我们约定如果由前三部分组成,称为《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如果是由微积分基础、数理逻辑,再加其它内容组成则被称为《大学文科数学》。这两种名称反映了当今大学文科数学的不同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曾尝试对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授课内容实行教学。发现对初等数学基础比较差的文科学生来说,要在如此少的课时中比较好的理解《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的内容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以至于有些同学仅仅是死记公式,解题方法,应付考试。但是对学习由数理逻辑和微积分基础组成的《大学文科数学》的班级来说,我们得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数理逻辑就是研究推理的数学学科,它着重于推理过程以及推理是否正确的研究[4]。数理逻辑所需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要少于微积分的要求。学生易于理解和灵活运用。实际上有些同学的数学成绩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其逻辑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数理逻辑的训练,我们发现他们的逻辑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另外在许多院校,与《大学文科数学》同时开设的还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门课程。数理逻辑中的“或”、“且”、“与”、“非”等概念,又可以被毫无困难的应用在该门课程中的“计算机的运算基础”这一节中,这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数理逻辑,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基础,而且还与外语、汉语言学、音乐作曲、哲学理论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重视《大学文科数学》中的“数理逻辑”的教与学更加容易满足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数学教育对一般非数学类专业大学生的作用”的总结中的第一、第二点: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用来处理和解决本学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

2 注重课堂授课过程的可视化方法

文科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维方式,还要具有抽象的想象能力。而这两样都是文科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前者可以通过数理逻辑进行训练提高;那么后者———抽象的想象能力,可以通过教学的可视化过程来实现。所谓的可视化方法,我们认为在大学数学里面就是几何化的过程。通过可视化过程,我们很容易能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恰当的简化。而这个可视化的过程既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完成,也可以通过板书来实现。例如对于极限的定义。我们讲解之前,会先复习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一维坐标轴上两点的距离。如果把这个复习到了,对于函数极限的标准定义:”对于坌ε>0,埚δ>0,当0<x-x0<δ时,都有|f(x)-A|<ε,那么常数A,就称作函数f(x)当x→x0时的极限。”就可作如下的解释:当自变量x离固定值x0的距离越来越小的时候,相应地因变量f(x)离常数A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小,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辅相成的。接下来的就是求解δ,ε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这就是纯粹的逻辑推导过程,可以通过|f(x)-A|求出来。另外,自变量x在一维坐标轴上靠近固定值x0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左边靠近固定值x0,另外一种是从右边靠x0;而这又代表了左极限和右极限的概念。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说明极限的内在含义及其发现δ,ε之间的表达式。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辅以其它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总体而言,只要后续课程遇到了极限的概念,学生还是很快的反映上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 带有问题启发式的教与学

在教经济类文科生大学文科数学之前,我们会做一个小型的调查问卷。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都会问,大学数学有什么样的用处。我们发现,如果老生常谈式的对同学们解释,大学数学是伴随实际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学习他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其效果并不是那么的显著.最终,同学们只是机械的跟着教师授课的内容跑,机械的背公式做题,应付“可能是这一辈子的最后一次数学考试。”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辅以问题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都是新的,有些也可能是他们在中学里面就以见过,但是当时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例如:绝大多数同学在中学就已见到“因为;所以”这个例题,当时有些同学对其很是迷惑,感觉到不可思议或是很神秘。但是如果应用极限的概念,我们很容易能理解上式的含义,即左边是右边的极限值;圆的面积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讲授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之后,我们会让同学们去求其面积公式S=πr2,以致有的同学说他以前通过割圆术的方法认为求圆的面积公式很繁琐。没想到竟然这么简单;在数理逻辑中,我们会举一些经典的如“酋长被刺案”等经典的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逻辑题和同学们讨论。

4 结束语

通过对经济类文科学生的授课和交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在培养经济类文科生逻辑思维中的作用,对《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对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完善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这将是我们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摘要:本文以逻辑培训为线索,分析了经济类中的文科数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在理论实践中提高经济人才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数学,逻辑,可视化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沛.文科数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1-13.

[2]周明儒.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学数学.2008,6:13-17.

[3]黄兆霞.关于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22:278.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决定摄影角度 篇3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助于摄影记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使记者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 制订正确的采访计划、明确采访的主导思想。有人说摄影记者要做到“三到”, 即想到、看到、抓到。想到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想到是拍好新闻照片的前提。在采访中能否发现新的东西, 拍出有思想深度、有新意的照片, 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 摄影记者目光的敏锐性是由思维决定的。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 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 通过逻辑思维产生的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能够使你发现以往看不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讲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够观察到眼前的现象, 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美国科学家托·库恩在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指出了科学理论的改变, 会引起知觉转移这种心理现象。

例如,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坤在一次采访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时, 对过去和当时同行们报道会议的照片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识到要拍出不落俗套的新闻照片难度很大———会议照片少不了报告座谈、讨论发言、选举投票, 人民大会堂这个厅那个室就那么几个角度, 中外摄影界的同行们早就“挖地三尺”拍尽了, 要想有突破必须更新观念, 有自己的新想法。因此, 他从反复思考中明确了这次采访的主导思想———活泼、生动、不拘一格。这一主导思想指导着他在采访中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在代表们分组讨论时, 他一进北京厅, 便发现在讨论现场沙发背后的地毯上坐着一位女记者, 边写边录音。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张好照片, 便迅速按下了快门。这张题为《最佳位置》的照片打破了会议报道死板、平淡的框框, 从一个新的角度生动地揭示了主题———以记者利用最佳位置捕捉大会新闻, 来说明两会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形象生动耐人深思, 受到了读者和摄影界的好评。

又如, 中国日报记者武治义在拍摄亚特兰大奥运会10000米金牌争夺战时, 他集中精力准备拍摄最后冲刺夺冠的瞬间。中国选手王军霞被认为是夺冠的热门人物, 但在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 葡萄牙选手里贝罗意外地超过王军霞率先冲刺。事后武治义在谈当时的拍摄情况时说:“我的大脑进行着复杂的思考, 我是中国记者, 当然要拍王军霞, 但此时王军霞落在了第二名, 葡萄牙选手里贝罗冲线后高挥双臂向观众致意, 为我搭出了一个可对比的前景, 我迅速在镜头中调整构图, 把胜利者作为右前景, 把焦点对在王军霞奋力腾空冲刺的瞬间按下快门, 对于摄影记者, 这是多么艰难的数秒钟啊!”新闻摄影的这种形象的瞬间纪实特征, 决定了摄影者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 用科学的手段记录下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形象。它不能像文字报道那样, 可以通过事后采访、调查来再现现实生活, 如在焦裕禄去世后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时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暂短的, 使记者来不及细致的调查、思考。特别是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 稍纵即逝, 记者不可能按逻辑思维去推理判断。多数情况下摄影记者是凭借职业习惯、凭借直觉, 在潜意识支配下按下快门的。

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唐·麦卡林在采访越南战争时, 有一次他看到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检查被打死的一名北越士兵, 在士兵身边有从怀中散落出来的年轻妻子的照片和两个幼儿的照片, 照片之间是大把的步枪子弹。麦卡林凭着直觉拍下了这一情景, 照片洗出之后, 惨死的北越士兵, 坚硬、冷酷无情的杀人子弹与充满人间亲情的照片在同一画面里形成了强烈对比。后来麦卡林这幅题为《战死的北越士兵和他的遗物》的照片成为当时一幅著名的反战新闻图片。

这种对形象判断和发现的直觉, 是记者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体现, 是一个记者各种认识能力的集中反映, 是各种心理积淀的自然流露。这种直觉判断使记者产生强烈的拍摄欲望。然而, 凭直觉拍摄的照片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记者的知识经验不足, 使直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 受个人某些主观情感的影响;或由于对摄影手段和其他知识掌握不够, 使直觉作出错误判断, 画面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新闻摄影离不开直觉, 而直觉的发现近似于猜测或估计。只有通过事后的调查了解, 或照片洗出来之后, 对照片进行理性分析才能检验出直觉的正确性。直觉的产生, 又需要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基础, 它包括主体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 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这个基础的中心是一个摄影记者对职业的热爱和为之献身的精神。基础越大, 直觉就越敏锐、越正确, 其新闻摄影的形象触角就越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提高这种直觉能力, 保证经常拍出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

由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现在对新闻照片的要求早已不单是新闻摄影发展初期的实证功能了。人们要求新闻摄影更深刻地反映新闻的内涵和实质, 不但要求新闻照片具有新闻价值, 而且要求新闻照片具有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形象的概括力、典型性、生动性决定着新闻照片质量的高低。然而, 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每一个短暂的瞬间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它要求摄影记者具有对形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联想能力, 能够从不断变化的新闻事实形象中发现和抓取典型的瞬间形象。因此, 摄影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把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结合起来。这种形象思维能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上世纪90年代, 有一次经济日报记者邓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卢沟桥采访, 任务是拍一张卢沟桥照片, 配合第二天见报的一张卢沟桥事变时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历史照片刊用。拍完卢沟桥照片准备返回时, 邓维突然发现“卢沟晓月”桥头碑右侧, 有一位妇女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从装束举止看是一位日本妇女。他的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个念头:“此时此地一位日本妇女在卢沟桥桥头祈祷, 新闻!”于是他跑到她身后、身侧, 对焦距, 按快门, 一口气拍了七八张。后经访问得知, 这位日本女子觉得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太大了, 她在那里祈祷永远和平。后来, 这张新闻照片在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银奖。这张照片的成功, 关键是记者发现形象内涵的敏锐性。

能够迅速发现形象内涵的心理成分是联想、表象和情感, 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由事物的感性特征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是在记者长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回到起点,建立语文逻辑思维 篇4

思维品质是一个学生的核心学习能力。 如此高端的一个词, 似乎与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娃娃有点远, 或者说, 大家不着急, 想着以后可以慢慢培养。 因此, 我们往往只关注低段儿童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而忽略严谨的逻辑思维。

让我们先走进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看几个信手拈来的教学场景。

【场景一 】缺失顺序的练习

例一:

游戏, 将混乱的声母、韵母装到相应的篮子里。 复习声韵母的分类。

两位教师, PPT上呈现两种方式:

第一位是将字母苹果散乱摆放, 然后装篮也是随机, 忽ü, 忽b。

第二位是将字母苹果有序摆成两排, 装篮时按照顺序, 先装ü再装u, 装完第一行后再装第二行。

该用哪种呈现方式来游戏呢?

例二:

一年级的练习中, 连线题不少。 是按图片顺序来找音节词, 还是按音节词的顺序来找图呢?

例一和例二, 都关乎“顺序”。 顺序意识,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还未萌芽。 但我们只要稍稍注意, 便可以渐渐渗透。

例一, 按照顺序, 从左往上, 从上到下, 一个一个思考, 一个一个往篮里装, 才不会发生遗漏。

例二, 按图片顺序还是音节词顺序, 要看哪一条线索更有顺序感。 音节词的摆放顺序感一以贯之, 很鲜明。 图片的摆放顺序感零乱, 是先左后右, 还是先上后下, 不明确。 故应强调以音节词为序, 逐一连线。 当更多词与更多图在一起的时候, 拥有顺序感的学生任务的完成将更轻松。

有顺序地思考, 循着线索去探究的能力, 年级越高, 越能见到这种思维品质的价值。 我们常会称之为 “会思考”“有条理地思考”。 只要略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就决定了能否抓住契机去培养孩子的思维意识。 所以, 要提供各种情境和机会, 关注思维有秩序的习惯培养。

【场景二 】无视语法的停顿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 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 (《学棋》)

学生练读时, 或许因为阅读视野不够宽阔, 或许是原有阅读经验的干扰, 扫视时把“一边听一边看”作为一个意义语组, 出现了这样的句中停顿:“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教师听见了, 拎出来纠正, 应该这样读:“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

这样的指导, 对吗?

在教学实践中, 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导致有意无意地回避语文知识教学———当然包括了语法知识。 不少专家认为, 儿童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整体感悟、多读多背, 重在培养语感。语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有害无益。 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但如果推向极致, 就不一定合适。 专家的提法,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广大教师的认识, 导致教师淡化了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思考。 然而, 凡是学习, 背后都有对某些知识的掌握起着引导和控制作用的“元知识”, 教师们可以作为学习工具的知识来学习。 在美国、 英国的课程标准中, 对小学二、三年级的词汇教学, 就要求介绍一些关于构词、结构的知识。 这说明, 简单渗透一些语法知识, 对理解句子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回到课例, 首先, 教师的断句是错误的。 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应该做这样的停顿: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考虑后半句依旧较长, 学生气息够不上, 还可在“看老师”和“在棋盘上布子”之间作一停顿。 这样的停顿拎清了这个学生是如何专心致志的, 把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子结构梳理得清清楚楚。

其次, 停顿是可以进行指导的。 比如, 这个长句, 只要问上一问:“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这个学生专心致志时, 同时做了哪几件事? ”生:“两件事, 一件是‘听’, 另一件是‘看’。 ” (常常会这样) 师:“说清楚‘看 ’什么? ”生:“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师:“对, 同时做两件事。一件是‘听’, 另一件是‘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 (边说边把两件事点出来) 师:“那么, 这个句子怎么把两件事连起来说, 课文用上了什么? ”生:“一边……一边……”师:“是啊, 他专心致志, 一边/听, 一边/看老师 (干什么) /在棋盘上布子。 ”边说边用“/”在句中作标注。 问题问完, 句意梳理完, 停顿标完。

这样的问题引导标注法, 是借“问”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的结构, 理清语组所要表达的意思。 长期训练, 学生会渐渐意识到, 句子是有结构的, 表达一个意思的微小语组要连在一起, 不能分开, 不相连的语组之间可作短暂的停顿。 这样的指导教给了学生语法停顿的规则以及相关的思维。 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比纯粹的模仿读显然意义大得多。

【场景三 】散乱孤立的扩词

汉字语义的丰富性, 让一字多词成为可能。 低年级课堂常用的理解字意、学会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扩词。

你怎样来组织扩词? 是不是仅仅满足于学生口中出现的散乱冒出的一些词? 有没有想过再归整归整?

下面这位教师就组织得很有意思。

师:我们给“白”来扩词。

生:白墙、白雪。

师:说得对, 白色的墙叫白墙, 白色的雪叫白雪, 那像这样“白颜色”的物体还有什么呢?

生:白花、白纸、白粉笔、白布……

师:你们知道吗, “白”都有很多种不同的“白”。 像雪一样白叫雪白, 那么带点粉色的白叫什么? (粉白) 爷爷的头发有黑有白叫什么? (花白) 妹妹的脸又白又嫩叫什么? (嫩白)

举手之间, 老师将“白”的扩词按意义线索进行了归整、综合、系统化。 由于这样的线索, 学生们从对一个词的简单积累, 爬升到对一整串含有“白”的词组的积累, 以及形成了对“白”的意义的理解建构。

理解“雪白”不一定等待“雪白”出现的时候, 类似这样的连接、综合、概括、系统、建模如果常常可以展开, 那么, 等到中高年级时, 我们必然可以倾听到学生们思维拔节的“沙沙”声。

【场景四 】难以捉摸的写话

指导低年级孩子写话是件不容易的事, 常常迸出一两句后, 就无以为继。

这是两份二年级写话练习卷上出现的内容。 要求:看图, 写三四句话。

因为学生初学写话, 结果百花齐放, 表达上的问题抛开不说, 只从内容上看, 两次练习, 都出现了相似的问题, 主干不聚焦, 第一幅图写了很多落脚太阳、鱼儿、河水、 柳树这些非图意主干之物, 第二幅图关于小狗、小鸟、花朵落笔不少。

当然, 我们不能苛求。 我想说的是看图写话的指导, 是否从开始就可以有一定的思维导引, 而不是盲目让学生们落笔, 只求写出几句话?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教学生思考, 第一步, 看懂基本图意: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看明白基本图意后, 第二步, 沿着事件的主干接下去探究一下, 他是怎么干的, 干得怎么样? 这是对主要事件的强化或叫作突出重点。 再走第三步, 可以关注下周围别的事物与他干的这件事之间, 有什么互动? 用以拓宽内容, 写得更丰满。

围绕上面三大步, 问上一问, 循着问题再进行回答、思考, 把思考所得的内容连起来, 一定可以写成一大段话。

细细品读我们的课堂, 诸如此类的教学行为, 比比皆是。 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内容领域, 但相似的是, 都淡化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淡化了一种叫逻辑思维的能力, 长远看, 将会出现新一种低效。

在美善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 一直以来似乎更注重感性美的求索, 而忽视对理性本源的探求。 所以, 特别是在低段, 有关语文教学与美的研究很多, 诸如:语文课本的材料美、语文教学的情境美、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等等, 但其实, 这些美没能真正的“美”起来, 因为, 语文逻辑缺失了。

叶澜老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 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 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 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 ”

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篇5

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简介

(一) 形象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右脑是负责对综合、几何、绘画以及直观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形象思维是由右脑进行的, 凭借着人脑中已储有的表象展开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我并不是使用语言来思考问题, 而是通过跳跃的活动的形象来展开思考过程。当该思考过程完成后, 我需要用很多精力来将它们以语言表达出来。这句话生动的描绘了形象思维的过程, 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总是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相联系, 并不是单纯通过概念表示出来的数据性结论。

(二)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过程, 也叫做抽象思维。其思维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抽象的概念、推理以及判断, 基本过程主要有比较、抽象、分析和综合以及概括, 通过其形式和过程将事物的规律性联系以及本质特征加以揭露。逻辑思维、凭借表象的形象思维和以动作为支撑的动作思维之间有所不同, 其思维活动基本上已经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经验型及理论型是逻辑思维的不同类型, 例如, 农民运用以往的农耕经验解决庄稼出现的问题, 就是前者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通过实际经验形成概念, 进而依此推理判断。后者主要是依靠理论, 通过科学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等作出推理判断。实践表现形式主要是科学家以及理论工作者在研究问题时的思维活动。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作为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形象性 (或者叫做直观性、具体性) 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特征。以艺术的角度看, 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就是形象;以产皮的角度看, 形象是产品设计的视觉叙述。若没有形象作依托, 艺术设计就失去了思维载体以及表达的语言。所以, 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 在建筑设计领域, 通常会用成片的竹林装饰幽雅的茶室;在设计儿童游乐园时, 通常会在其中布置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形象;上海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灵感来源于古代的鼎。相较于秩序感强烈的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很好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以及形式意志。再比如, 在平面设计领域, 招贴、标志的设计等对于形象思维有较强的依赖。就像雀巢咖啡的标志是一只在雀巢中幼雏得到鸟喂养的形象;花花公子的标志是一个戴着领结的兔子的形象;有关环保主题的招贴基本上围绕着树木或者动物展开;各种乐器形象则基本上被作为举办音乐会的招贴。艺术设计师们往往从形象入手展开设计, 通过造型化的设计将其想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受众。形象的设计也使得受众获得明确的信息以及审美上的欢悦。

总之, 在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认知形式与创作手法不外乎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很好地展现出了形式意志以及情感力量, 且不会受到时空间的制约, 能够通过联想、想象甚至虚构幻想来创造新形象。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形象思维并不是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部。要想全面把握好艺术设计, 还需要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以辅助分析指导。

三、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 是对事物和活动的抽象的判断和推理。这种思维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需要思维主体通过思维方式对思维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分析作用的体现, 也是思维对象对思维主体形成的反作用力的体现。逻辑思维过程是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实践的过程。逻辑思维不是简单地对事物及活动的认知, 而是一个将思维方法运用于思维对象本身, 形成思维能力的动态过程。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逻辑思维需要能够为设计者掌握并实际运用, 才能够称之为逻辑思维方式。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包含对美的认知, 在教学内容中则主要体现为对艺术设计三大构成的认知。例如对比例、节奏等形式美的原则也是逻辑思维的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中比例原则的运用中, 通过对线、面、体的不同变化比率的调整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方式包含多个运用领域。在平面设计中, 图形、文字等的位置设计、比例设计都需要依靠逻辑思维进行解决。如果设计者要制作一本图书, 则需要将图书的开数、长宽比例等因素考虑在内, 设计者通过对设计所需要的成本、技术等因素与图书的效果相结合, 最后经过对比综合形成最佳的设计方案。逻辑思维的运用过程是一个经验的运用过程, 需要设计者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固定模式。在产品设计中, 针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与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即体现了逻辑思维。传统的产品设计主要体现了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但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也变得十分重要。在产品设计中更多的设计者开始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理念设计。这也是科学运用逻辑思维方式的体现。

部分设计师认为逻辑思维方式会限制人类创造力的运用, 认为艺术设计应当是无限存在和发展着的。但是这种想法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逻辑思维所带来的理性思考作用, 忽视了概念等抽象思维的引导作用。设计者应当科学的运用逻辑思维, 而不是简单的跟随感觉的指引进行设计。

四、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联

艺术设计中要综合认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作用, 要重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点和关联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是提升艺术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 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认识的规律来看, 认识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着的。那么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科学的认识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者们要充分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方式, 并于艺术创作相结合, 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既不能孤立的认为逻辑思维是哲学家的思维方式, 而单纯强调形象思维, 也不能将认为逻辑思维至上, 单纯依靠经验进行设计, 要科学的综合性的运用思维方式。

五、结语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相互穿插、相互结合, 是思维体系的统一。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逻辑思维则是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但是逻辑思维必须以形象思维作为基础, 并随着形象思维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必须科学地统一于艺术设计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川.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如何凸显“创造性”[J].电影评介.2010 (03) .

[2]胡桂芬.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J].大众文艺.2011 (14) .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儿童心理特点粗略的谈以下几点:

一、学会认识和掌握逻辑思维的特点

孩子在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对数学客观世界认识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 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条件推倒结果之间基础进行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只有一种思路。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 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 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 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 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 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 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 横向性

横向思维发展以所给知识和条件出发, 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进而发展、创新出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沟通知识联系, 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4. 散向性

散向性思维侧重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是认知客观世界的最高水准, 需要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积累和培养、引导。

二、依据思维能力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 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教学感性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 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 从基础知识中“请”出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集中, 注重概念、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淡化概念知识, 重点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由来, 即所谓的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 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 有意识培养孩子联系旧知, 发挥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中注重孩子已有知识的联系, 唤醒旧知与新知之间的需求联系。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 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 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 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 重点训练,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 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 需要重点训练, 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教师有意识的锻炼孩子在学习习惯、和他人合作学习探究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怀。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 存在某种思维定势, 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 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经济思维逻辑 篇7

一、以全等三角形为主线, 加强学法指导

涉及图形性质的问题, 其中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正是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的, 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就为研究图形的有关性质提供了方便。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 几乎全要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加以解决。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性质便会迎刃而解, 也是学好后续各章的关键。

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是理想的内容, 因此,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几何图形性质, 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在推理能力上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

首先, 应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对这几个判定方法的掌握比较容易, 但如何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是教学中值得探究的地方。笔者认为, 课堂中不直接给出这些公理, 而是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并求解包含该主题的数学模型, 进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 能从交流中获益。两位同学共同确定三角形的某些条件并画三角形, 用平移、旋转、对称等方法让其叠合,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 这样既增加了感性认识, 又加深了对公理的理解, 当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再给出公理, 学生不会感到突然, 也不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方法, 尝试创新,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获得对数学较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逆向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后, 通过举反例, 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层层设疑或以“一疑激起千层浪”,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并且有个性有创意。如设疑只有一组对应的元素相等或两组对应的元素相等,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充分讨论后自然得出: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或两组对应相等的元素时, 是不一定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的。

进而提出问题:是否具备了三个条件对应相等, 一定就有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学生对已学的四种方法深信不疑, 但对“三个角对应相等”、“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师生通过画图共同观察、猜测、实验、假设、归纳、检验等, 确认“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符合判定方法的两个三角形才全等。

二、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提高, 首先应掌握好有关概念、定理等, 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重要问题。实际教学中学生反映课堂上听讲明白, 课后不会做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与教学中没有运用好“分析法”有关。

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命题证明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在于打通思路, 明确推理路线, 因此, 从求证的结论入手, 去寻找使它们成立的原因, 一直追寻到与已知条件吻合为止。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探求解题的途径, 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公平、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成功的空间让给学生, 变苦学为乐学, 做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训练学生的文字“翻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以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过高或是放松要求, 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不到提高, 教学目的就会落空, 随着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在练习题难度的安排上, 也应有适当的梯度,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证明题目中, 先是模仿, 后是变式的;先是不作辅助线, 后是需要作辅助线的;先是题目中写已知、求证, 后是只给出字母, 但不给图形的;最后是需要根据题意学生自己画图, 把题目“翻译”成已知、求证的。通过由简到繁, 由具体到抽象的训练,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他们进行再发现, 再创造, 使思维不断升华,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上一篇:数据恢复工具软件下一篇:规制立法